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

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弘-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一法师(1880

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

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做了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师。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割舍,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由此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认真临写,形成他劲健厚重的书风。有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初由碑学脱胎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后肉渐减,气渐收,融入楷意;再后来字变修长,呈瘦硬清挺之态。其实,从大的审美风格来审视弘一的书法,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似乎更为恰当。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做了和尚,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亦即是人的变化,在俗是李叔同,离俗则是弘一法师,书写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隔断尘缘的弘一,不再自视为艺术家,写心"的书法艺术,在其观念中自然亦异于以往;握管写字,首先是一种"作为"

广结善缘,普传佛法"的宗教活动和需要,而作为艺术的书法已退居其次,书法不再是艺术的自觉产物,而是宗教中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是作者的不自觉表现而又经后人的审美接受才得以实现的。纵观弘一遗墨,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是禅修的结果。"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作为高僧书法,弘一

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

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升华,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其诗作有:遇风愁不成寐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早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

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悲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月夜纤云四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落花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清凉歌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社山上

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 社山上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印赏印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1924年,西泠印社建华严经塔时,创社成员之一叶为铭,邀请了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于塔上。从此,西泠净土,华严

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印藏”出土1959年至1963年,在收购书画文物和金石篆刻期间,曾对印社早期社员李叔同及其与西泠印社的关系,作过一些调查研究,情况掌握不多……由于我们在为西泠印社搜集资料,收购书画文物,我(指本文作者孙晓泉,下同)强调:今后主要搜集李叔同与西泠印社有关的活动情况,如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那时我曾多次布置,必须千方百计购进李叔同绘画,一二帧亦好。但无论怎样努力,终于没有收到。仅见到几件复制品而已,深感遗憾。1962年,一天晚饭后,老社员韩登安、朱醉竹来我家,神秘地说:“有一事要汇报。但这事要向你单独汇报,所以我俩晚上拜访。”1918年李叔同皈依佛门后,将绘画、乐器、印章、理论书籍等整理好,分别送给有关机构、友人和学生,例如将绘画作品送给北平国立美专,将金石篆刻送给西泠印社。当时印社商定,将李叔同这批印章,以木盒盛之,贮藏于孤山某地,并立小型石碑以志其事。这事,现在已经40多年了,李叔同绘画虽然收不到,但这批印章也很精彩,也可以发挥作用,因此建议,把这批印章取出来。第二天,我们三人一同前往察看。只见镶嵌在石垒墙上的小石碑布满了青苔。1963年秋日,西泠印社召开建社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印社有关领导暨老社员(韩登安、朱醉竹)数人前往鸿雪径撬开石碑(“印藏”),取出木盒,打开一看,果见内有一批印章,石质完好。经仔细清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诗词选》弘一(李叔同)2009-05-12 14:57弘一法师(李叔同) (1880-1942)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五岁那年父亲去世。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李叔同七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九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二十文章惊海内”,当其长成青年,便已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有了广博的知识和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剃度为僧后,法号弘一。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李叔同诗词选·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早秋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 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 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弘一法师”李叔同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示例

【导语】李叔同用他纷繁多彩的人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丰满的人生画卷,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师大智慧、大慈悲的魅力人生。李叔同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成为僧俗两界共同的示范,这与他人格魅力中诸多的精神特质是分不开的。而对这些精神特质的分析和挖掘,有助于我们对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也更准确的认识。 认真 认真是李叔同贯穿一生的不二法门。 一个人,一事认真不难,一时认真也不难,难的是对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认真地去做,用心地去做好。李叔同就是这样一个一丝不苟、事事认真、认真了一辈子的人。 李叔同的认真在他那个时代是出了名的。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民国初,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开设图画手工专业,当时国内学校艺术师资缺乏,经亨颐校长首先想到了刚从东京美术学校学成归国的李叔同,便恳请他来校担任该专业的图画及全校的音乐教师。李叔同的上课风格可以用“认真”二字来概括,为了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他每次上课总是早早就来到教室,在两块黑板上把授课的内容全部写好,摆放好乐谱,解开琴衣,一切都准备停当,然后端坐着,等着上课铃响,看着学生们进教室。据说上第一堂课时,他不用看点名册,就能准确叫出每个座位上学生们的名字。有次,一位学生上音乐课时把痰吐在地板上。但李叔同见此并不立刻责备,下课后,他用很轻但却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这位同学等一等出去。”那位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学生都出去了,李叔同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向这位学生指出缺点,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吧。被批评的同学羞愧无比,以后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坏习惯。又有一次,下课后,最后出去的人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李叔同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把那人叫回教室,然后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说完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上。李叔同这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认真严谨得近乎挑剔的“温而厉”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学生为之折服。有这样认真的老师,能不出高徒吗?正是在李叔同认真精神的培育和感召下,他的学生如刘质平、丰子恺、吴梦非、李鸿梁、黄寄慈、沈本千、曹聚仁、潘天寿等等,后来都成为一代大家。 丰子恺说他的老师是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而且,李叔同的做人岂止是像,他是每做一种人,都必须做得十分彻底。他做学生,就是个十足的学子;他做文艺,就是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做老师,就是个模范的教师;一旦出家,就是个彻底的法师。如此的认真精神,这世上还有什么样的障碍不能除?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破?有什么样的坎坷不能过?有什么样的疑问不能解?有什么样的事业不能成?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李叔同就是最讲认真。李叔同的认真精神,是他人格魅力的第一特质,也成就了他丰厚人生的累累硕果和完美成就。他的认真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生命动力的符号,为今人乃至后人树立了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榜样,成为僧俗两界共同学习的楷模。 律己 律己是李叔同人格升华的修行之道。 “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拿来律人的。”这是弘一法师常常说的一句话,他不仅常常说,而且时时刻刻这样去做,他将律己作为自己人格升华的修行之道。 1937年夏天,虚法师请他到青岛湛山寺安居讲律,弘一提出接待要一切从简,不得铺张,并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到了湛山寺后,虚法师知道弘一持戒甚严,就没准备什么好菜,用餐时只给做了四个普通的菜送去,但弘一一点也没动;第二次备了次一点的,还是没动;第三次只送去两个菜,还是不吃;末了只送去一个标准最低的菜,弘一问端饭的侍者,是不是僧众都吃这个,如果是的话他才吃,若不是,

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

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作曲家: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首《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南京大学校歌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校歌内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用“弘扬诚朴精神”、“培养精英人才”和“发展教育事业”来简要概括。“诚朴”的求学和治学精神,是人才培养和大学发展的根基,它是铸就“雄伟”的必要条件。诚朴的精神,符合办学的规律,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已经成为南京大学百年办学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髓。校歌中所蕴涵的诚朴精神虽历久而弥新,到现在仍然放射出无尽的活力。 书法家: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文涛5岁失父。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1914年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首次使用人体。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七年之久,培育出许多艺术人才。文涛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7年(1918年)8

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

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 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语录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语录具有语言简洁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语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1 1、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这是弘一大师圆寂前的两个偈子:不管是相伴一生也好,偶尔邂逅也罢,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缕灵光。不必把一切看得过重,简单就好,想的,做的,看的,听的,都不过是雪地鸿爪,风过之后自然了无印痕。如朗月在心,心头一片光明,没有阴影,自然也就没有了嗔怒。天心即是人心,人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禅心。 2、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留点余地,才可能从容转身,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尽,拒绝时别忘给人留个台阶,内心多一分爱,生活就会多一分惊喜,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 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在是非和既得利益面前学会退让一点,反而会得到好处;反之,如果争个高低,贪心太大,看似满足,实则是福分的丢失。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 4、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志要苦,不苦则无堪忍之力,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其心志,是增益其所不能;意趣要乐,不乐则不能通达幻化世间,不能广结善缘,不能广行佛事;气度要宏,内心的度量气概,表现在外的`气魄风度,内外一如,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气质;言动要谨,言语动作要谨慎,态度谦和,才不会伤害别人。 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有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

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 无限的思索和追仰。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除去童年时期(据说,李叔同天生聪慧,7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8岁从其乳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其义。),李叔同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5岁到26岁(1894-1905)这十年,包括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智慧的十年。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偾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如写于1901年的《辛丑北征泪墨》,五律《透风愁不成寐》等。这一时期的李叔同积极用世,奋发有为。 公元1905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李叔同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人生第二阶段的追求。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26岁到39岁(1905-1918)的13年间。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他的许多的艺术作品,无论诗歌、音乐、美术、书法还是金石等大都创作于此时。在日本留学时,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他渐趋务实,一扫过去以“修身、齐家”为目标的“以学致仕”的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理想取向。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的一个阶段。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突然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妻爱子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时年39岁。从此进入了他人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 师 李叔同,生于清朝末年的文化名人,他是一位文化、政治的才俊,曾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但他最终选择在西湖出家,成为了著名的佛教僧人——弘一法师。这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一 下李叔同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李叔同的经历。李叔同早年就读于资政大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思想开放、敢于挑战传统。因此,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政治家。他曾任清朝外交部的翻译和执政院的秘书,后来担任了湖南省省长等要职。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李叔同辞去了一切职务, 随后开始了他的漫长的人生之旅,期间经历了若干人生巨变。 李叔同自幼就有点禅性,曾在书法和诗歌中体验人生的无常和莫测,时常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意义。他曾多次读经诵佛,对于佛学思想和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他在长期奔波劳碌、历经巨大磨难之后,感悟到了人生无常和世间无常,开始反思起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之后他开始频繁往来于佛家寺院,为了更深入地探究佛教思想,他决定在弘一法师门下学习佛法。 弘一法师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现代佛教大师,他的法名也叫“定海”,寓意“有大智慧的人在航行沧海”。这个名字也很

好地阐释了李叔同的改变。在学习了几年佛法之后,李叔同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他写下了“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这句名言,这句话表达出了他对佛法思想的坚定追求。他也意识到,只有修行者才能真正地懂得和领悟佛法真谛,所以他开始精进修行,最终在弘一法师的带领下,在西湖震泽楼出家成为僧人,并受戒为弘一法师的徒弟。 而李叔同的这次出家,也体现出了他对佛教精神的认同。佛教强调的是自我超越、修身立德、慈悲为怀的内在精神,这与李叔同最终选择出家的决定不谋而合。他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让他更关注这种精神境界上的获得和寻求,而非世俗的荣辱、权势以及物质的缘起和消逝。 此外,李叔同在选择出家之后,还不断地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文化人。他不断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创作中,将佛教思想与儒家文化、现代文明等多种文化思想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全新的东西方文化理念。他创作的佛教哲学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称赞。他始终以对佛教的探索和认识为己任,为推进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弘一法师对李叔同出家的影响。弘一法师一直是推广佛教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影响不仅止于中国,而且还得到了国际的肯定和认可。弘一法师非常看好李叔同的佛教修行潜质,而且认为他的出家是佛法的感应,真正做到了备受欢迎的“名与实相符”,于是弘一法师毫不吝惜地指导李叔 同的修行,帮助李叔同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佛教思想体系。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 張愛玲曾經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岳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歌曲《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歎服。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註腳。 這位被譽為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的藝術大師,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門的決定,在當年震動了整個中國知識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李叔同系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 成家後,李叔同攜母親妻兒定居上海,憑藉著詩書的才華,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為上海灘上的名流。他風流不羈,與藝伎坤伶過從甚密,時稱「天涯五友」。 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風流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這兩句詞寫於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就發生在這一年。相依為命的生母在上海逝世,這給了李叔同很大的打擊。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经典好句24则:盛大的悲悯,人生的彻悟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经典好句24则:盛大的悲悯,人 生的彻悟李叔同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 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 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 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3、愤怒之气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伤到别人,也会刺伤自己。所以,切不可为一时的情绪宣泄而不加控制,导致 事后的追悔莫及。 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悲看涵养。 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6、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7、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8、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9、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10、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11、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12、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13、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14、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15、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16、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 17、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18、我不知何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19、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 20、对万物的怜惜和尊敬才是真正的敬畏。 21、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22、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23、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带人。 24、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 李叔同(1880—1942),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与曾孝谷、欧阳予倩创办春柳剧社。1910年回国。1918年8月19日,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争以得大师一字为无上荣耀。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皆出其教。他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间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五六年间,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今天共收录45首,一起与大家共享。 弘一大师李叔同篆刻集全套6册弘一法师书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37 京东购买 一、《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边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如欢,今宵别梦寒。 二《金缕曲》 披发佯狂走。莾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更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

弘一大师李叔同 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 谢和琛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 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李叔同被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后来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四个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至今谁又能说得清呢? 传奇的身世 弘一法师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李筱楼是同冶时期的进士,曾官吏部。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他五岁时。73岁的老父因病去世,母亲王氏是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室,时年25岁。就这样,一个身卑位贱的年轻寡妇带着幼年的挛叔同,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艰辛度日。因此,依母教养成人的李叔同对母亲终生孝敬和怀念。 也许正是李叔同幼年丧父的悲苦和“庶出”身份的低微,小时候的李叔同就显出不同于人的特殊性情:他常常趋于偏激。他从小就喜欢养猫,甚至爱猫如痴。不仅养了许多只,并且敬猫如同敬人。直到他十几年后去日本留学,仍未改变自己奇特的个性。一次,他竟突然专门给家里发了一封急电,询问自己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 李叔同幼年聪慧过人,五岁便跟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七岁时即攻读《昭明文选》,居然能朗朗成诵,人多异之。八九岁时,他的侄媳曾与当地居士学习佛教《大悲咒》、《往生咒》等,他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十岁始读《古文观止》和《四书》、《尔雅》,尤喜《说文解字》,并开始临摹篆贴。十六七岁始学习诗词及篆刻,最爱唐代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之诗。李叔同从幼年即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饱读经史子集和其他杂学,与当时天津士林学者多有接触,学有根底。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即以对

弘一法师(李叔同)书法欣赏之三

弘一法师(李叔同)书法欣赏之三弘一法师(李叔同)书法欣赏之三弘一法师李叔同箴言录(上)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须带春风。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 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涵育以养深,浑厚以养大。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以和气迎人,则乖戾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 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生,则梦寐恬。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过以作圣。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宜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功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功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噪,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裂激愤,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桀谬戾,可胜言哉?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尖刻当矫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李叔同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沉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病中,弘一法师曾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几天后,他写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祖辈起移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母亲姓王,是李筱楼的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 岁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6 岁时,李叔同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受到严格的教育。李叔同幼时接受传统教育,熟习四书五经,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18 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

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李叔同家用。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当时,李叔同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维新变法后,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他与沪上名流交往,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五光十色。 李叔同与画家任伯年等创立“上海书画公会”,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还与歌郎、名妓等往来频繁,并粉墨登场,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学习音乐,还师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李叔同与同时期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人创办了“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简介 展开全文 弘一法师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弘一法师杰出贡献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 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大师的懿行在当代清晰可寻,天津、上海、嘉兴平湖、泉州、厦门、成都、温州、漳州、惠安、安海、青岛、台北等全国许多市区、寺庙建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堂、设立大师塑像,成为城市名片、旅游景点,供人们祭奠瞻仰、参观学习。 1918年,弘一法师38岁出家,1942年62岁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依据有关他的大量史料和传记,吾认真地进行了有据可考的总结,弘一法师可成就中国近代历史第一的则有十三个之巨。谨敬列如下: 一、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二、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行。 三、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开中国话剧先河。 四、1908年作为中国第一位将西方通俗音乐介绍到国内的音乐家,如填词《送别*长亭外》传唱百年至今。 五、1912年中国采用图文广告艺术第一人,时任上海《太平洋报》美术编辑,一改国内长期单调乏陈的文词版面。 六、1913年第一位编著《西方美术史》教材,讲授西方油画艺术,著名画家徐悲鸿等为推进者。

李叔同作品(弘一法师)

遇风愁不成寐 世界xx混,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 -------------------------------------------------------------------------------- 早秋 十里xx一叶xx, xx烟月水xx, 几许xx欲流, 隔著垂杨柳。 xx明净眉尖瘦, 闲云飘忽xx绉, xx送早秋, xx点点头。 -------------------------------------------------------------------------------- 送别(填词)作曲: 约翰〃p〃xx xx外,古道边, 芳草xx连天。 晚风拂xx残,

xx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xx。 xx外,古道边, 芳草xx连天。 晚风拂xx残, xx山外山。 -------------------------------------------------------------------------------- 春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妆束淡于画, xx人在画中行, 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xx, xx地芥xx, 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xx。 -------------------------------------------------------------------------------- 悲秋

xx乍起xx飘, 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 零落凭谁吊。 镜里xx,愁边xx, 光阴催人老, 纵有千金,纵有千金, 千金难买年少。 -------------------------------------------------------------------------------- 月夜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xx摇月影; 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 呀!是何处,敲彻xx,一声声清越度幽岭 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xx砧并, 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落花 纷,纷,纷,纷,纷,纷,... 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

《弘一法师传》读后感

《弘一法师传》读后感 《弘一法师传》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著名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弘一法师的传记。这本书通过对弘一法师一生的事迹和成就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展现了他卓越的智慧、博学多才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读完《弘一法师传》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弘一法师的伟大和卓越。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佛学家,更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中国近现代佛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弘扬佛法、倡导教育事业、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弘一法师一生致力于佛学研究和弘扬佛法,他深入研究佛经,对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他不仅在中国佛学界享有盛誉,还在国际佛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他的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学术典范。 除了在佛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弘一法师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民生民生,关心国家兴亡。他倡导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学术交流,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和行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的杰出人物。 弘一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胸怀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佩。他的事迹和成就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阅读《弘一法师传》,我对弘一法师这位伟大的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慈悲,他的事迹和成就让人感动和敬佩。我相信,弘一法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总的来说,《弘一法师传》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启示意义的传记作品,通过对弘一法师一生的事迹和成就进行全面的展现和分析,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伟大的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形象,让人们深受启发和感动。这本书不仅是对弘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