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社山上

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社山上

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

社山上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印赏印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1924年,西泠印社建华严经塔时,创社成员之一叶为铭,邀请了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于塔上。从此,西泠净土,华严

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印藏”出土1959年至1963年,在收购书画文物和金石篆刻期间,曾对印社早期社员李叔同及其与西泠印社的关系,作过一些调查研究,情况掌握不多……由于我们在为西泠印社搜集资料,收购书画文物,我(指本文作者孙晓泉,下同)强调:今后主要搜集李叔同与西泠印社有关的活动情况,如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那时我曾多次布置,必须千方百计购进李叔同绘画,一二帧亦好。但无论怎样努力,终于没有收到。仅见到几件复制品而已,深感遗憾。1962年,一天晚饭后,老社员韩登安、朱醉竹来我家,神秘地说:“有一事要汇报。但这事要向你单独汇报,所以我俩晚上拜访。”1918年李叔同皈依佛门后,将绘画、乐器、印章、理论书籍等整理好,分别送给有关机构、友人和学生,例如将绘画作品送给北平国立美专,将金石篆刻送给西泠印社。当时印社商定,将李叔同这批印章,以木盒盛之,贮藏于孤山某地,并立小型石碑以志其事。这事,现在已经40多年了,李叔同绘画虽然收不到,但这批印章也很精彩,也可以发挥作用,因此建议,把这批印章取出来。第二天,我们三人一同前往察看。只见镶嵌在石垒墙上的小石碑布满了青苔。1963年秋日,西泠印社召开建社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印社有关领导暨老社员(韩登安、朱醉竹)数人前往鸿雪径撬开石碑(“印藏”),取出木盒,打开一看,果见内有一批印章,石质完好。经仔细清

点,实数正是96方(据韩登安记为93方)。计算一下,从1918到1963年,这批印章贮藏于印社鸿雪径小山洞中整整45年了。我非常高兴,说:“这是一批完好地出土文物哩,当珍藏之。”然后将鸿雪径石垒墙上的小石碑封好还原。印章全部封存于上图石壁之中,并于壁间嵌一高9寸、宽1尺的太湖石,上镌阴文小篆“印藏”二字,旁刻跋文隶书六行,文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戊午夏叶舟识。”叶舟即叶为铭,时任西泠印社社长。当时发掘记录如下:石章总数93枚,共装于一石匣之内。其中有西泠印社高手如王福厂、叶舟、经亨颐、费龙丁、王匊昆等人之铁笔,亦有当时社会上之名家如徐星州、陈师曾、夏丏尊、李苦李等人之刻赠;属于李叔同自镌的印章只有1枚,系白文“文涛长寿”。93枚印章枚枚无损。印章欣赏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 弘一大师法像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悲欣交集”。当弘一法师用他那留下无数传世之作的妙笔写下这几个字时,回望三十九个春秋的在俗生涯以及遁入空门的二十四年的岁月,此时的心境也许只有这四字能涵盖与包容了!而法师身后,这四字又留下了那么多众说纷芸、莫衷一是的解释,在他传奇而谜一般的一生中再度涂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世无数景仰法师的人猜测、迷惑、感怀。而法师正当盛年,由昔日的风流佳公子及名噪中华的名士,毅然皈依佛门,潜心修律的行为,又使多少俗家弟子,勘破迷情的生活,循着法师的人生轨迹,做了永久的解脱。 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与选择的,因为有生,就注定有死,而如何在这个“向死而在”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则每个人有太多的自由。众生在现实与超脱之间常感无所适从,而能将崇高的超脱与平淡的现实和谐合一,确是将人间的痛事悟透之后才有的正觉,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解放自我的世界的新人。许多人将法师在俗与出家后的生活

视为截然的对立而不能理解,实际上,终其一生,他的出家行为与其在俗世时一样,依然是他忠于生命,忠于自己的延续。 弘一法师1880年生于天津,俗姓李,名叔同,幼年即聪慧无比。父亲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在家居士,在叔同五岁时去世。也许是父亲的言行濡染了年幼的他,以致成为他后来遁入空门的最始的缘起。在此后三千多个寒暑中,叔同以他独有的秉性与感悟,对所历经的人间世事,无一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自由自在地挥洒着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对自己的国家、热爱的艺术以及钟爱的红粉知己,都倾入了生命中的全部热情。1898年当李叔同结婚后的第二年,正值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李叔同十分崇拜康有为,赞同变法,他曾以“南海康君是吾师”来明志。这种对于变法志士的崇拜侵透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忧怀与热爱,这种情怀又可在风靡大江南北的《祖国歌》中窥见: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允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这是何等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度而感到骄傲!而在1905年秋,他正值年少,东渡日本留下的告别祖国的《金缕曲》中,又一次酒意诗兴,豪放满怀。 脉“恨年来絮萍飘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堪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其中“度群生哪堪心肝剖”一句也许是他出家为僧前朦胧时心迹的剖露,是他在浪迹天涯、遍尝人间滋味种种之后,终感在尘欲所累的世间,随波逐浪、自救不了。所以才终于从黑漆激绕的世间解放出来,热肠而冷眼地透视人间,为身忘世,勘破自我。 对于自己所钟爱的艺术,李叔同更是体现了这种忘我精神。作为中国第一家话剧团“春柳剧社”的创办人,他所扮演的《茶花女》一剧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以及在日本登台演出的《黑奴吁天录》中的女主角爱美柳夫人,都给人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象。尤其是他所饰演的茶花女,其优美婉丽,使台下的观众为之动容,情不自禁地跑到后台去与之握手。作为美术家,他既擅长丹青,又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洋油画的人之一,他工于素描、水彩、油画、国画及图案设计。作为音乐家,他集作词、谱曲、演奏于一身。他的一曲《送别》至今还传唱南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其中的情韵使多少不堪离别的性情中人感怀。此外,他善书法、金石,各体的碑刻他都临摹过,写什么象什么,即使在出家摒弃了一切艺

西泠印社部分书法篆刻名家

西泠印社部分书法篆刻名家 邵裴子(1884—1968),原名闻泰,又名长光。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社员,理事。幼丧父,依靠母亲刺绣度日,16岁进学,19岁中举人。后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课班学习英文三年,又以官费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攻经济。1909年学成回国,历任浙江省高等学堂英文教习、教务长、校长。1913年去北京,在财政部任职,兼政治大学英文教授及教务长。北伐前夕返回杭州,应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之聘,任浙大教授,继任文理学院院长,1928年接任浙大校长。1935年离开浙大,赋闲杭州,专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和校对书籍。抗战期间, 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副会长。 解放后,邵裴子先后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民革后,任民革浙江省副主委、中央委员。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对于古代美术品之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多所贡献。善书法,最擅行楷,清劲挺秀,饶唐人韵味。精鉴赏,尤深于识别陶瓷。编有《宋诗三百首》,撰有《唐诗绝句选》、《林和靖附林和靖事》等。 陈锡均(1879—1963)字伯衡,江苏淮阴人,住杭州,室名“石墨楼”。西泠印社社员。曾任浙江寿昌县知事、绍兴酒捐局局长等职。喜藏碑帖与金石书籍,罗致碑帖声名籍甚,为研究碑版专家,识者及同好咸奉若祭酒,由是博得“黑老虎”魁首之雅谑。此喻虽欠雅训,亦实至名归之定评。其所藏碑帖每种均亲自考证或题识,不下数千种。诸如《司马温公家人卦》、吴越钱鏐《凤凰山排衙石刻诗》、吴越王钱弘俶《金涂塔铭文》、《杭州石物洞造像拓本》五十八种、《桐庐县令独孤勉等题名》、《葛洪处州南明山题字》等珍品均有收藏。伯衡先生解放前任浙江通志馆编纂。195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任常务委员,从事碑碣及拓本之鉴别整理。1953年转职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曾著有《碑版金石录》、《历代篆书石刻目录》(不分卷)以志心得,迄未付梓,甚为可惜。又著有《金石述阐》、《枫树山房帖目主编》等。 伯衡先生去世后,所藏碑帖二十六大箱,于1963年经王松泉介绍全部捐给浙江图书馆,获奖金3千元。剩余之金石善本书及古代现代名人书画册页、砚台、图章、玉器瓷器尚很多,惜在“文革”时被抄达六次之多,所有文物均被抄殆尽。至1985年落实政策,所抄之物可以认领收回。唯伯衡先生大世兄,系外科医生,不识家中所有文物,且人又老实,去认领二次,均认领不到一物归来。其时本人又 奉命出国为外国人治病,需时二年。其母言:只要家中大小平安,被抄之物都是身外之物,能领到收回一点当然好,如认领不到也只好作罢,不必耿耿于怀。就此放弃认领。叹几代收藏,从此家中一无旧物宜! 潘天寿(1898—1971),原名天授,字颐,号阿寿、寿者,别署三门湾人、大颐寿者、颐者、懒道人,室名无谓斋、止无室、止止堂、听天阁。浙江海宁人。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画家、印学家、学者。27岁时被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聘为中国画室教授,曾著《中国绘画史》,以后曾担任上海美专等高级美术学院的教授、主任和校长。擅画写意花鸟和山水,一扫清后一百年间陈陈相印的媚俗画风。

(整理)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

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2009年6月24日首播 西冷印社(一) 1918年,一支特殊的队伍来到杭州西湖孤山脚下的西泠印社社址。他们在石墙上敲敲打打,很快凿出了一个石洞;随后,将一方石盒放入洞中。“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从秦人的鲁壁藏书到唐人的文冢、宋人的笔冢,中国文人的诗意情怀一代一代流转,现在,这些人如此珍视地封存了这个石盒――里面究竟收纳着什么呢? 这些印章属于一个叫李息的人。李息是谁?――就是曾经文采风流的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 1918年,李叔同在西湖旁的虎跑寺出家。出家前,他将自己常用的93枚印章赠送给西泠印社――这些印章也就成了那方石盒里的藏品。 1963年,为了防止印章受潮变质,西泠印社将大师印章悉数取出,作为文物永久收藏。而为记取那段风雅旧事,曾经的庋藏地点还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在一块青色的太湖石背后,曾经的人物风流已经穿越了90年的光阴岁月,一直陪伴着这个名叫鸿雪径的小园林。 “鸿雪径”,得名于苏东坡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918年,西泠印社的社员们将李叔同的人生痕迹留在这里,他们是否也在告诉我们,他们留下的,不过是些大师本人并不在意的鸿爪雪痕,“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也许,只有“天心月圆”的境界才是这些人一生真正的追寻。 时光流转,青苔布满石壁,鸿雪径变成了后人登临凭吊的历史遗迹,而它所在的这一处山水园林,作为“西泠印社”社址,也已成了一方印学圣地。 西泠印社社址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包括各类建筑物23处,造像4尊,泉池4处。2001年,这里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诸多历史文献中,也有西泠印社的社址记录。 这幅创作于1905年的《西泠印社图》就是其中之一。 100多年前,画家呈现给我们的西泠印社只有零星的几间房舍,远远小于现在的社址规模。 那时的孤山上有部分土地为私人所有,他们的主人包括李鸿章的幕僚、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盛宣怀和三任杭嘉湖道台李辅耀等;这些私人地产以及原归清政府管理的“蒋公祠”等历史建筑,后来都逐渐变成了西泠印社如今的社址。 西泠印社如何从零星的几间房舍变成现在这样的山水园林?它是个怎样的印学团体?这些身世显赫的人物和西泠印社有着什么瓜葛呢?(隐黑)

西冷印社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西泠印社,“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就杭州西湖而言,孤山是西湖风景区就有精华,而西泠印社则是精华中的精髓。 它不仅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园林布局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风格。大家请看,白墙青瓦将印社围成院落,从而使这个封闭式的园林显得结构精巧、淡雅恬静。在占地面积仅两万平方米的方寸之间,西泠印社的布局就像治印一样,疏密有致、排列有序。 西泠印社,取自“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印社最初由印学大师丁敬为代表的“西泠八家”开创浙派篆刻的先路。到了公元1904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年,钱塘印学同人丁仁、叶为铭、王褆宰、吴隐等人在孤山买地造房,奠定了创为印社的基础。因为印社的地址靠近孤山西北部的西泠桥,所以以地名为社名,就取名为西泠印社。之后经过十年的发展,1913年正式定名,并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确立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社员在第年的清明节、重阳节进行定期聚会,称为“雅集”,每隔5---10年举行一次隆重的纪念庆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去年的十一月份,我们西泠印社举行了西泠百年活诞的庆典活动。 各位团友,右侧墙上布置的是一组名家真迹拓碑,“涛声听浙东,印学话西泠”介绍了印社的发展史。从图片上我们可以对西泠社的整体布局的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它的旁边就是碑廊,里面陈列了许多名家的著名作品。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前面的这座建筑就是“柏堂”。据历史记载,早在南北朝的陈代,有人在这里种植了两棵柏树,北宋时,一棵枯蒌,质如金石,扣之有声,有一个各为志铨的和尚在旁边建堂,取名为柏堂。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柏堂是1876年重建的,堂中悬挂的一块白底黑字的匾额为俞越所书。俞越又名俞曲园,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也就是西泠印社西面俞楼原来的主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还有章太炎都是他的弟子。去年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西泠印社进行了全面的翻修,柏堂也安原样布置,四周的墙上是西泠印社历代社长一些情况的介绍。西泠印社发展至今一百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六任社长,作为西泠印社的社长,他的书法篆刻等艺术造艺都是非常深厚的,燕且在全国都有很大的知名度。第一任社长是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是清未海派画家的杰出代表,在近代绘画史上有重要贡献,又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一代艺术大师。第二任社长是马衡,浙江宁波人。现代箸名的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早期担任北大研究所考古研究室的主任和故宫博物院的院长。早年就常识渊博,精于文物考证鉴别而闻名遐尔。第三任社长是张宗祥,浙江海宁人,他博稳强心,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不但精于书法,还擅长书法理论,而且能画。对鉴古、诗文、戏曲、医学等方面也有很深造意。第四任社长是沙孟海,浙江宁波人,自幼苦习篆法,自成一道,其书法作品流传海内外,其书学、文字学、篆刻学、文献学、金石考古学等通达、造谐至深,一生著述宏富,理论新奇,对宠扬我国书法篆刻等我国传统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王作社长是赵朴初,安微太湖人,文学大师,佛教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社长为启功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著名的书法家,文物鉴赏和鉴定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受业于著名的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近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他作为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这边这座结构简朴的小屋,称为“竹阁”。初建于唐代中期,这算是唯一保存至今白居易古迹了。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五十一岁时出任杭州刺史,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竹阁。白居易有首《寄竹阁》诗,诗里写道: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白居易写他睡在这里时清静到已经使他出神入化了,赞叹住在竹阁,清心寡欲,比吃补药还好,幽然独处,真的与入山修道毫无不同。唐代竹阁是用毛竹搭建的,现已改为了木结构了,是1876年所建的。过去的竹阁内还悬有白居易的画像,现在里面陈列着篆刻作

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 无限的思索和追仰。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除去童年时期(据说,李叔同天生聪慧,7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8岁从其乳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其义。),李叔同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5岁到26岁(1894-1905)这十年,包括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智慧的十年。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偾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如写于1901年的《辛丑北征泪墨》,五律《透风愁不成寐》等。这一时期的李叔同积极用世,奋发有为。 公元1905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李叔同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人生第二阶段的追求。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26岁到39岁(1905-1918)的13年间。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他的许多的艺术作品,无论诗歌、音乐、美术、书法还是金石等大都创作于此时。在日本留学时,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他渐趋务实,一扫过去以“修身、齐家”为目标的“以学致仕”的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理想取向。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的一个阶段。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突然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妻爱子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时年39岁。从此进入了他人

史上最具才情的传奇高僧: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历数中国近代佛门高僧,在俗时能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才情名满天下,皈依佛门后潜心修道、弘法倡佛,饶有功德者当首推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俗姓李,名文涛,字叔同。一八八零年十月二十三日生于天津。大师乃世家子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王维诗。后又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一九零五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上野

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同时还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及作曲理论。一九一八年农历七月十三日,三十九岁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取名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天资聪颖且学贯中西,这给他多姿多彩的人生、在俗及出家后做出的斐然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自幼似乎就与佛有缘,十五岁时即能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诗句,很有堪破红尘的意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才子胸中那颗滚烫的拳拳报国之心也曾狂跳。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发,逾年清帝被迫宣告退位,结束了清朝政府的统治。民国肇始,群情高涨,百废待兴。李叔同豪情万丈,填下了一首足以言志的《满江红》: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一九一二年,李叔同加入了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并与社友姚雨平、叶楚伧、柳亚子等创办了《太平洋》报。在该报任主笔期间,李叔同充分发挥了他的书法、绘画、诗文等艺术才能。同时他与许多文艺界人士广泛交游,这其中就有富有传奇色彩的陈师曾、苏曼殊两位。此后,李叔同应邀到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 出生在北方的李叔同,来到风景秀丽甲天下的江南水乡,清雅毓秀的西湖山水更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使他的才情得到了升华。 在杭州浙师任教的六年里,他醉心艺术教育,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为师者,解惑授业也!这方面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极为出色。同时,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水平极高的诗词、歌曲。如歌曲《春游》: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 师 李叔同,生于清朝末年的文化名人,他是一位文化、政治的才俊,曾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但他最终选择在西湖出家,成为了著名的佛教僧人——弘一法师。这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一 下李叔同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李叔同的经历。李叔同早年就读于资政大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思想开放、敢于挑战传统。因此,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政治家。他曾任清朝外交部的翻译和执政院的秘书,后来担任了湖南省省长等要职。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李叔同辞去了一切职务, 随后开始了他的漫长的人生之旅,期间经历了若干人生巨变。 李叔同自幼就有点禅性,曾在书法和诗歌中体验人生的无常和莫测,时常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意义。他曾多次读经诵佛,对于佛学思想和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他在长期奔波劳碌、历经巨大磨难之后,感悟到了人生无常和世间无常,开始反思起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之后他开始频繁往来于佛家寺院,为了更深入地探究佛教思想,他决定在弘一法师门下学习佛法。 弘一法师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现代佛教大师,他的法名也叫“定海”,寓意“有大智慧的人在航行沧海”。这个名字也很

好地阐释了李叔同的改变。在学习了几年佛法之后,李叔同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他写下了“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这句名言,这句话表达出了他对佛法思想的坚定追求。他也意识到,只有修行者才能真正地懂得和领悟佛法真谛,所以他开始精进修行,最终在弘一法师的带领下,在西湖震泽楼出家成为僧人,并受戒为弘一法师的徒弟。 而李叔同的这次出家,也体现出了他对佛教精神的认同。佛教强调的是自我超越、修身立德、慈悲为怀的内在精神,这与李叔同最终选择出家的决定不谋而合。他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让他更关注这种精神境界上的获得和寻求,而非世俗的荣辱、权势以及物质的缘起和消逝。 此外,李叔同在选择出家之后,还不断地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文化人。他不断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创作中,将佛教思想与儒家文化、现代文明等多种文化思想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全新的东西方文化理念。他创作的佛教哲学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称赞。他始终以对佛教的探索和认识为己任,为推进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弘一法师对李叔同出家的影响。弘一法师一直是推广佛教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影响不仅止于中国,而且还得到了国际的肯定和认可。弘一法师非常看好李叔同的佛教修行潜质,而且认为他的出家是佛法的感应,真正做到了备受欢迎的“名与实相符”,于是弘一法师毫不吝惜地指导李叔 同的修行,帮助李叔同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佛教思想体系。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 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李叔同最先把西洋油画、音乐、话剧带回中国,第一个把广告图案设计、现代木刻和西洋美术师介绍到中国,他最早采用人 体模特写生教学。他在艺术教育上也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留下了多方面的文化 精神财富。 关键词:李叔同,艺术成就,西洋绘画,人体模特教学,书法,篆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弘一法师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做出多方面的开拓性的贡献,无论是在戏剧,音乐,美术还是艺术教育思想领域,他的成就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下面从美术 方面的成就作以论述。 甲午战争后,中国掀起第一个此留学日本的风潮。由于中国距离日本较近, 文化同源,东渡扶桑的学生越来越多。1905年8月李叔同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绘画。所谓西洋绘画。主要指油画、素描、水彩等画种。在国内普及这种画法,则是以 李叔同等为代表的出国留洋的学生学成之后所做的事。李叔同去东京不久,在留 日学生高天梅主办的《醒狮》上发表美术论文《水彩画法略》和关于图画之起源 等公用的《图画修得法》。一篇是介绍绘画的作用、种类、和绘画的基本方法, 除了文字说明,他还画了几组范文图列。在向国人传输新知识的同时,也表露出 要改革传统国画的想法。 我国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形象文字本身就有图画的意味。关于这种形式,李叔同则说;图画者可以养成绵密之注意,敏锐之观察,确实之 智识,强健之技艺,著实之想象,健全之判断,高尚之审美心。又若户外写生, 旅行郊野,吸新鲜之空气,览山水之佳境,运动肢体,疏通精气,手绘目送,神 为之怡,此又图画之效力关系于体育者也。1在本世纪初,李叔同所指出的图画 功用,比现在经常列出的几条,更为全面些,丰富些。他把美术的功能分为实质 上何形式上两大类,实质上分为普通之技能和专门之技能两种:形式上分治育上,德育上,体育上三种。他着重指出美术不仅仅是娱乐为目的,他的巨大的社会实 用功能更为重要。文章中还提出重视美术就教育,以及培养人才,让国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水彩画和我国的国画有相近的地方,《水彩画发法说略》中李叔同概要介绍 了水彩画所用的材料,谈到临摹和写生的方法问题。因为水彩画还要复杂,涉及 到多种颜色的混合,他指出学习水彩画也可以学习象学习中国画一样,从临摹开始,因为临摹是直接借鉴成功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可以少走弯路,容易抓到 要领。文中说:欧美新教授法,助学绘画即由写生入手不用临本。然我国人知识 幼稚,以不黯画法者,强其写生,如坠五里雾重,由无从着手之势。况水彩著色,最为复杂。倘不先用临本,知其颜色配合之大概,即从事写生,亦由朱墨颠倒之虞。故初学水彩画,当先用临本。1他还推荐了十本英国伦敦的水彩临本,分别 由花卜的,动物的,海景,山水,树木。李叔同还用英文和法文介绍了颜色的特性,水彩纸,笔,画板的运用,还包括怎样装裱水彩纸都有详细说明。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取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师从黑田清辉和长源孝太郎等 学习水彩和油画。李叔同在油画方面最初接触到的是写实主义,法国写实画家米 勒古朴的画风也影响过他,这一点在李叔同在进校的第一张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出。画的是一个海边的老人,手扶拐杖,画面调子柔和,有点米勒《晚钟》的味道。 李叔同入学的时候,正是欧洲印象派传入当时以写实主义为主导的日本,他得以

爱国情怀扬天下

爱国情怀扬天下 作者:邱玥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1期 摘要: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于2016年成功购藏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该文物是1937年11月李叔同(弘一大师)写给再传弟子克定法师(俗名刘儒)之子刘光华的一封信札,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价值,更蕴含着李叔同极其宝贵的大爱精神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李叔同;信札;文物;赏析 1 李叔同是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李叔同(弘一大师)1880年出生于天津,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是近代天津走出的杰出文化先驱。他在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多个领域深具开创之功。 李叔同有众多开创性的成就:1903年,李叔同翻译日本法律著作《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开创我国近代法学介绍国际法公权与私权译著之先河。1906年,他在日本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该杂志成为国人学习音乐的启蒙资料。1906年,李叔同与曾孝谷等友人在东京创办了新剧团体——春柳社,该团体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1914年,李叔同任教期间,组织成立乐石社,进行书画印和木刻创作,该社团是中国早期的治印社团,李叔同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木刻倡导和创作实践的第一人。出家之后,李叔同将中国传统书法、传统篆刻的章法和刀法融会贯通,力拓新容,将传统的锥形刀进行改良,使之平刀入石,他是中国使用锥形刀进行篆刻的第一人。 时至今日,他的文化贡献和思想精神依然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值得世人传颂和学习。回顾他的人生轨迹,是一种晓示,更是一种激励。 2 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藏品来历及赏析 在2016年李叔同(弘一大师)诞辰136周年之际,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在西泠印社拍卖会上将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成功购藏,成为我馆自开馆以来最为珍贵的李叔同手迹。此文物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历史价值,更蕴含着极其宝贵的精神内涵。 2.1 信札释文 该信札是弘一大师在1937年11月写给再传弟子克定法师(俗名刘儒)之子刘光华的。信中,弘一大师告知刘光华其父亲去世的消息和去世的经过,文字之间寄托着弘一大师与克定大师深厚的情谊。弘一大师也在信中说明了厦门战事和自己的近况,并明确表示:“余誓不移

弘一大师经书书法

弘一大师经书书法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那么他的书法到底是怎么样的书法世界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弘一大师经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弘一大师主要贡献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话剧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

弘一大师李叔同 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 谢和琛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 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李叔同被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后来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四个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至今谁又能说得清呢? 传奇的身世 弘一法师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李筱楼是同冶时期的进士,曾官吏部。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他五岁时。73岁的老父因病去世,母亲王氏是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室,时年25岁。就这样,一个身卑位贱的年轻寡妇带着幼年的挛叔同,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艰辛度日。因此,依母教养成人的李叔同对母亲终生孝敬和怀念。 也许正是李叔同幼年丧父的悲苦和“庶出”身份的低微,小时候的李叔同就显出不同于人的特殊性情:他常常趋于偏激。他从小就喜欢养猫,甚至爱猫如痴。不仅养了许多只,并且敬猫如同敬人。直到他十几年后去日本留学,仍未改变自己奇特的个性。一次,他竟突然专门给家里发了一封急电,询问自己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 李叔同幼年聪慧过人,五岁便跟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七岁时即攻读《昭明文选》,居然能朗朗成诵,人多异之。八九岁时,他的侄媳曾与当地居士学习佛教《大悲咒》、《往生咒》等,他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十岁始读《古文观止》和《四书》、《尔雅》,尤喜《说文解字》,并开始临摹篆贴。十六七岁始学习诗词及篆刻,最爱唐代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之诗。李叔同从幼年即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饱读经史子集和其他杂学,与当时天津士林学者多有接触,学有根底。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即以对

李叔同:出家就是回家

李叔同:出家就是回家作者:吴志菲 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24期

李叔同的“不近人情” 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厮磨金粉”,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与其说他出家,不如说他只是经历39年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李的友人韩亮侯曾忆两人相识的经过,听起来也有些戏剧性。韩亮侯当时也在东京留学,一日,去听西洋音乐会,身边坐着个衣衫褴褛的观众,与满堂附庸风雅的阔人们形成鲜明对照,这人便是李叔同。 李邀请韩到家里坐坐,步行片刻,两人来到一所很讲究的洋楼,李住二层,一进门,韩便吃了一惊:满壁皆书,书架上摆着许多富有艺术品位的玩意儿,屋角上还有一架钢琴。韩亮侯越看越糊涂。此时,李叔同退去破衣烂衫,换上一身笔挺的西装,邀韩外出就餐。从室内布置看,李叔同当时尚无入空门的迹象,但他出家以后直至圆寂时的衣着,几乎就是这副衣衫褴褛的装扮的翻版。 以受苦表达反抗?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时年39岁。此前,他把所有家当分送给友人、同事和学生,将平生所刻印章送给西泠印社。夏丏尊回忆说:“我所得的是他历年写的字,他所有的折扇及金表等。” 民国时期的一些所谓高僧,如不少名刹的住持,往往视佛门典律于不顾,结交权贵,锦衣玉食,乃至男盗女娼,无所不为。弘一法师则自出家时起,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苦行僧。1936年春,弘一法师到青岛讲律。市长沈鸿烈和名士朱子桥将军慕名请他吃饭,事先曾约定好。未料弘一法师当天爽约不给大市长面子,托人带来一张纸条,上写打油诗一首: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维思。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 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严持律宗修习法则,过最艰苦的布衣素食生活,为修佛抛妻别子,穿破衲,咬菜根,吃苦行头陀的生活。

遁入空门的李叔同李叔同

遁入空门的李叔同李叔同 李叔同作为在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一代艺术大师,一代艺术教育名家,他的遁世,曾经引起了一片哗然。即使在今天,很多的研究者还将他的出家与王国维的自沉昆明湖、周作人的附逆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的三大谜。 1918年夏,李叔同将要结束他的执教生涯。此时,他已经开始对人生的更高的精神境界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向往。他即将开始他人生的又一段崭新的历程。一个文名、艺名“大如斗”的李叔同即将消失,而一位道德高尚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即将走入中国近代佛教的历史,在这里,他又将留下他那无可磨灭的深深的足迹。 论起李叔同与佛教的渊源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从他记事起,他就从笃信佛教的父母那里受到了熏陶。后来,他又跟随年轻守寡的侄媳妇去过庵里,并学会了背诵一些经文。尤其是父亲去世时的安详遗容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对他成年之后对佛学思想的领悟奠定了感性的基础。晚清时期,佛学曾一度兴盛,包括当时的改良主义者在内的很多文化人,都对佛学大加提倡。李叔同非常敬仰的“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就曾经说过:“善学佛者未有不震动奋勇而雄强刚猛者也。”梁启超也曾在《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吾师友多治佛学。”当年曾刻有“南海康君是吾师”印章的李叔同,对于他所敬仰的人所提倡的佛学应该是也备感亲近的。 在李叔同成年以后的诗文中,时常可以看到佛学思想的影响,比如他附于新剧本《文野婚姻》后的四首诗中的第四首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1908年,他在日本写有《初梦》一诗,诗中也有“妙莲华开大尺五,弥勒松高腰十围。”这样颇具佛教色彩的诗句。在浙一师任教期间,李叔同的修身之道更是精进,并且,他还希望以自己的道德修炼来同时完成对于其他人感化,他以后的遁入空门,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逃世,而以高尚的道德感化

印学话西泠教学反思

印学话西泠教学反思 为什么要成立西泠印社? 名胜古迹常用对联 求大神解惑。淘宝上有好几款西泠印社。哪个是真品? 晚清时期,金石的研究开发正处于鼎盛时期。许多立志弘扬国粹的金石名家,在杭州,篆刻家王福安、丁富之、叶伟明、吴世谦等人齐聚西湖研习篆刻。西泠印社是孤山南麓西泠桥畔的年度社团。西泠印社以“保金石,学篆书,兼书画”为宗旨。建有中国印章博物馆,收藏历代书画印章6000余件。 西泠印社方言百年历史 篆刻艺术自先秦两汉魏以来就已盛行,当时的工匠刻制的篆刻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元代以前,印章多用铜、银、金或牛角、水晶等制成。元代以后,大量使用石料,取材和雕刻都比较方便,而且变得更受欢迎。篆刻风格开始盛行于文人之中。,浙江和安徽处于领先地位。以清代人和(今杭州)丁 靖为代表的浙江篆刻,已洗去其清秀婉约的风格,以刚劲古朴着称。吴昌硕等人的篆刻风格深受其影响。 韩三劳士师 西泠印社的成立标志着印章研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印度出版社成立近一个世纪以来,已结交了众多国内外朋友。印度报社招收会员很谨慎,对艺术成绩要求高,质量要求高,老会员推荐。在印度报业成立十周年之际,会员只有在所有在场会员的同意下才能加入俱乐部。历任总裁张宗祥、沙孟海、

赵朴初等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期间,社区成员都会带着自己的作品和收藏品来这里讨论篆刻技巧,欣赏印刷艺术。 西泠桥畔的遗址成为银社人的聚集地。从此,这里出现了一道独特的园林风光,人文与自然之美交织在一起。西湖。 据记载,北宋初年,这里是杭州关姓官府,清代改建为姜公祠。记者以独到的眼光选择了这个地方,西泠印社正门在鼓山路北侧,面朝西湖烟波,花园沿着鼓山缓坡延伸,尽收眼底。从高处看湖。山顶有一座石塔,指导园林布局。孤山背后的山麓。虽然整个花园占地不到5亩,但建筑和布局是曲折的rns,挺有意思的:园内古树古竹林立,枝叶繁茂,藤蔓交织,绿意盎然;数十座亭台楼阁位于山上。分布,相互穿插,错落有致,由石道自上而下相连;而人工开凿的 小龙红洞 洞窟和泉池没有外露,宛如从天而降,加上大量的摩崖石刻和雕塑点缀在园林中,山林气息透着浓郁文化魅力。西泠印社园的建设历时数十年,犹如画卷上的彩绘,越来越完整。原址宋、元、明三代古建筑大部分已毁于一旦,银舍社成立时仅存书风阁一座。今年春天,同样的人筹集资金重建了亭西侧的阳贤阁,并在石壁上雕刻了28位印度圣贤的肖像,以示敬仰。年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扩建,多年来增加了许多建筑景观。这座花园的建造过程就像精心策划布局,创造出一件发人深省的艺术品;现在来西泠印社旅游,不妨带着欣赏金石篆刻字画作品的态度和心情走一走。快来细细品味吧。

李叔同的吃茶与出家

李叔同的吃茶与出家 作者:孙昌建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6年第11期 1902年,23岁的李叔同第一次来到了杭州,他为何而来,跟哪些人有交往,这些现在都不可考了,可考的是他自己所讲的,在涌金门外去吃过一回茶,仅此而已。 如果按照旧历算,1902年还是在清朝的光绪年间,即光绪28年。据说那个时候的西湖边,特别是涌金门外还住着旗营,但他一个天津公子竟然跑到那里去喝了一回茶,这多少也是不简 单的,只是那个茶馆已经完全不可考了。 所谓湖边的喝茶,在一百年前的杭州已经是极为寻常的,因为湖边包括涌金门一带,是经 常有人在吆喝的:“到码头上吃碗茶去。”据说,当时最有名的茶馆之一叫三雅居,此名得自 于一对联,上联是:山雅水雅人雅,雅兴无穷,真真可谓三雅;下联是:风来雨来月来,来者 不拒,日日何妨一来。 说起李叔同,总会提起他为何出家的话题。要知道,这位翩翩公子是泡过海水也烧过火焰的人,而且可以说是诗书画印无不精通。他当年到杭州的浙江一师是来教音乐和美术的,但是他 的学生们说,他的国文比国文老师好,其他的科目也是这样,这样的老师是不怒自威的,因为 人人都敬仰得很,这其中体会最深、受其影响最大的就是丰子恺了。因为在丰子恺早年的文字里,对一师是并无好感的,直到遇上了李叔同,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而李叔同出家的原因,一直来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即四个字——看破红尘。如果你照 着这个逻辑去想也是能想通的,什么都玩过了什么都看过了,那就看破红尘呗!可是你想想, 这百年以来的中国文人和名人,真正能看破红尘抛家别子去当和尚的又有几人呢?李叔同之所 以成为弘一大师,其实有着更为偶然却又是必然的原因,这在他自己的文章《我在西湖出家的 经过》和夏丏尊的《弘一法师之出家》中都写得清清楚楚。 如果按照纪录片情景重现的表现手法,那一段日子应该是这样的: 民国元年的 8月,李叔同来杭州,时年他也只有 32岁。李叔同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当时 他住在钱塘门内,离西湖只一步之遥,所以常常喜欢一个人出门,去西湖边的一家叫景春园的 茶馆吃茶。当时的茶馆,凡夫走卒也喜欢,他们则常在一楼大堂吆五喝六的,而且那时的茶点 也已经相当丰富了,所以这杭州人吃茶之吃,绝不是日本茶道中的吃茶,我们是实实在在要吃 茶点的。而文人墨客常喜欢到楼上的雅座,独自享受那湖光山色,并作诗意的想象—— 看明湖一碧,六桥锁烟水。 塔影参差,有画船自来去。 垂杨柳两行,绿染长堤。 飏晴风,又笛韵悠扬起。 看青山四围高峰南北齐。 山色自空濛,又竹木媚幽姿。 探古洞烟霞,翠扑须眉。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李叔同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沉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病中,弘一法师曾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几天后,他写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祖辈起移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母亲姓王,是李筱楼的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 岁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6 岁时,李叔同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受到严格的教育。李叔同幼时接受传统教育,熟习四书五经,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18 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

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李叔同家用。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当时,李叔同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维新变法后,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他与沪上名流交往,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五光十色。 李叔同与画家任伯年等创立“上海书画公会”,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还与歌郎、名妓等往来频繁,并粉墨登场,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学习音乐,还师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李叔同与同时期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人创办了“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

介绍浙江孤山的导游词

介绍浙江孤山的导游词 孤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旁,是西湖的一个著名景点。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0公顷,山高38米,是文物胜迹荟萃之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介绍浙江孤山的导游词,欢迎借鉴参考。 孤山的导游词范文(一) 孤山是西湖中一座美丽的岛屿,景区内风景优美,唐代诗人白居易称之为“蓬莱宫在水中央”。孤山古迹众多,著名的西泠印社就位于孤山南侧面,是一处融江南园林艺术和金石篆刻艺术为一体的艺术殿堂。我们由孤山南面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泠印社,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高风震千古,印学画西泠” 的一副对联,这几个字苍劲有力。 到了西泠印社也就到了山上的景区:有汉三老石室、华严经塔、四照阁、观乐楼。华严经塔为白石砌造,石座边篆刻者十八罗汉像,底层刻有佛经《华严经》经文。大概这就是华严经塔名字的由来吧。我们又看了汉三老石室,它有一块“三老讳字忌日碑”被誉为“东南第一碑”。出了景点,我们穿过长廊来到了中国印学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分为两层:第一层收藏着好多古代印章,有大清龙印、寿山石、昌化鸡血石、猪肝石、竹叶青等。 第二层收藏着书画篆刻。参观完印学博物馆,我们到了秋瑾墓。秋瑾墓以花岗石砌筑,高1.75米,正面嵌大理石,上镌孙中山题“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座上有汉白玉雕刻的秋瑾立像,身着长裙,双手拄剑,背面湖而立,神态沉静刚毅。我仰望着秋瑾像听着老师讲解:她于1904年参加光复会,奔波海外,鼓吹革命,组织军队。1907年牺牲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她生前最敬慕民族英雄岳飞。亲友为达成她的遗愿葬于孤山。 听完讲解,我们大家集体默哀一分钟,手拿小百花绕着墓像走了一圈。我再次仰望秋瑾像一种感情油然而生:都说孤山孤零零,您卧依在西湖有无数人凭吊,身在孤山也不顾了。扫完墓我们开始自由活动,我们在大草坪上跑来跑去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欢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