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记录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记录

五年级上册分组实验记录

⑴.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活动目的: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

活动过程:

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

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提示:注意在同一地点观察。描述太阳的位置,可以借助参照物(大树、房屋、旗杆)来表达。

实验记录:东→西,低→高→低

⑴.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活动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活动准备: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小尺、钟表、温度计

活动过程: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提示: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观察应该延续一整天,获得一天的数据。实验结论:影子变化的规律,西→东,长→短→长

⑴.制作简易太阳钟(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活动目的: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制作简易的太阳钟

活动准备:卡纸片、指南针、钟表、硬纸板、胶水

活动过程:

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达到某一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

用卡纸、指南针和硬纸板做一个更精确的太阳钟。

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将圆分成24等分,每一等份再分三等份,这样每一等份角度为5度,代表20分钟)

2.把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硬纸板(其中一角为当地纬度)竖起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固定在12时的位置)。

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⑴.观察月相盒中的月相变化(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4课《看月亮》)活动目的:知道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活动准备:记录纸、月相盒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月食必定发生“望”(农历15前后)。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因为只有十五时地球才处于月地之间

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因为只有初一时月球才处于日地之间。

⑴.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五上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

活动目的: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活动准备:小孔板、手电筒

活动过程:

将三张小孔板的小孔位于同一直线上,用手电筒光照射,看光线通过的情况

提示:这个实验要在暗室中进行。

⑴.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五上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2课《照镜子》)

活动目的: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

活动准备:每人准备一面镜子

活动过程:

1.照一照镜子,你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闭起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有什么不同。

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3.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这个角度的图像不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光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的;两面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⑴.研究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上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3课《研究透镜》)

活动目的: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不同折射功能

活动准备:每组准备一套透镜

活动过程:

1.透过不同的镜片观察物体,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纸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试一试凹透镜能否聚光。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情况。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调节凸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使窗户的影像最清晰。再用凹透镜试试。

实验现象: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能使光发散。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

⑴简单电路的连接(五上第三单元《电和磁》第1课《简单电路》)

活动目的:了解简单电路的构成

活动准备:电池、导线、小灯泡

活动过程:

用电池、导线、小灯泡,想办法使一只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灯丝的两端连接在哪里,让学生知道电池有正负极。

⑴.导体与绝缘体的检验(五上第三单元《电和磁》第2课《导体和绝缘体》)

活动目的;知道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掌握一种实验室检验物体导电性能的方法

活动准备:电池、开关、小电珠、导线、待测物体(剪刀、钥匙、石子、夹子、回形针等)

活动过程:

利用小灯泡、电线和电池,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像钢尺、铁钉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⑴.解暗盒(五上第三单元《电和磁》第3课《探测暗盒的电路》)

活动目的: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活动准备:接好电路的暗盒,电池、小电珠、导线若干

活动过程;

1.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暗盒让同伴来检测

2.把每次检测的结果记录下来

3.打开暗盒验证自己的判断。

开暗盒

⑴.探究磁铁的性质(五上第三单元《电和磁》第4课《研究磁铁》)

活动目的:探究磁铁的性质

活动准备:条形、环形、马蹄形磁铁,回形针或大头针、两块相同的条形磁铁活动过程:

1.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

2.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回形针

3.把一块磁铁悬挂起来,多做几次,观察静止的时候磁极指示的方向

4.把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

活动现象:

实验结论: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磁铁有指示南北、可以传递、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⑴.制作电磁铁(五上第三单元《电和磁》第5课《电磁铁》)

活动目的:学会制作一个电磁铁

活动准备:电池、铁钉、电线、回形针

活动过程:

1.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

2.接通电路后,再用铁钉去吸回形针。

提示:通电时间不宜过长,必要时可在电路中连接一个小灯泡;铁钉必然用火烧过后消磁;导线须按同一方向绕在铁钉上。

⑴.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五上第三单元《电和磁》第5课《电磁铁》)

活动目的: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因素,知道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会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活动准备:电磁铁、电池、回形针

活动过程:

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铁钉粗细有关。铁钉粗,磁力大;铁钉细,磁力小

实验设计:

不变的因素:电池节数、导线粗细、绕线圈数

改变的因素:铁钉的粗细

实验记录:

粗铁钉,吸回形针()个。

细铁钉,吸回形针()个。

实验结论: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传播》教案

1.2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课题光的传播单元光与色彩学科科学年级五上 学习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目标解读: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通过光穿透烟雾、穿过小孔等活动,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目标解读:能够用手电筒、橡皮泥和三张硬卡纸,做光穿过小孔的实验。设计实验时,要确保三张硬卡纸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中间的小孔位置也要相同,即三张硬卡纸上的小孔能够重合。通过实验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是一条直线。 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4、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5、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1、你都知道哪些自然光源? 2、你都知道哪些人造光源? 3、为什么说月亮不是光源?思考并回答问 题 激趣导入 讲授新课活动一: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观察下面几幅图片,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尝试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 分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夜晚车灯、城市上空的霓虹灯或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都是一根根笔直的活动光束;从树林和云层中穿过的光束是直的。这些现象都说明光的传播路线是一条直线,而不是弯曲着的。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对教师所提 问题展开回 答。 温故知新勤思 考,聚集焦点解 新疑。

时,才可以在对面看到手电筒发出的光。 实验分析:当三张硬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正对第一张硬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到达最后,这说明手电筒射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要点提示:三张硬卡纸的形状、大小一样,小孔的位置相同,硬卡纸直立时要与桌面垂直。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选择正确答案。(活动手册) (1)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B) A. 人眼→准星→靶标 B. 靶标→准星→人眼 C. 人眼→准星→靶标 (2)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C) A. 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B. 光源→皮影人偶→幕布 C. 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活动三: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观察下图,他们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分析:1、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光线遇到物体阻挡后会在物体后方形成影子。在阳光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影子的方向是相同的,从图中可以看到,每一排的影子都重合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可以判断他们排整齐了。 2、我们能看到各种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

04.七色光 教学设计含反思+实验记录单教案苏教版

04.七色光教学设计含反思+实验记录单教案苏教版 4.七色光 【主要概念】 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涉及课标】 6.2.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新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内容。在前面三课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基础上,本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光本体性质的认识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 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 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 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彩虹现象,也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大多属于无意识状态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也很好奇,但对彩虹的七种颜色和太阳光的关系不清楚,无法将两者建立起联系。本课就是要通过让学

苏教版《科学》小学实验记录表

苏教版《科学》小学实验记录表 |新街小学科学实验记录表 名班主任的人数是在一年的某月某日、某日下午开始、某日下午结束、某日下午结束、某日下午结束、某日结束、某日结束、某日结束、某日结束时,在一天结束时,在一天结束时,在一天结束时,在一天结束时,在And通过在红色纸板、剪刀、铅笔、彩色笔和回形针上的实验来查明纸鹦鹉“站立”的秘密完成是否有任何意外,请参考新建街小学 |科学实验记录的注释,199班教师的实际测试时间是从每年的第一天到第二天。苏教才出版的《科学》教材四年级(第一册)用酒精灯演示实验类型。实际测试需要仪器和材料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为了通过实验了解酒精灯和火柴是否被正确使用以及是否有任何事故,请注意科学实验记录表 班教师的实际测试时间:XXXX月的第一天,xxxx月的第二天,xxxx 月的第三天,xxxx月的第三天,xxxx月的第四天,xxxx月的第四天,xxxx月的第四天,xxxx月的第四天,xxxx月的第四天,xxxx月的第四天,xxxx月的第四天,第五天为了查明磁铁和回形针是否有任何意外,请注意科学实验记录表

级教师的实际测试时间为XXXX(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五年级第一卷第一卷)的当天上午至下午。简单电路连接实验式分组实验的实验内容要求仪器和材料的实验目的。并通过实验找出电池、电线、灯泡和开关是否可以用简单的电路连接。新建街小学科学实验记录见注 班教学教师人数实际考试时间:XXXX日、月初一、月初一、月初二、月初三、月初四、月初三、月初四、月初四、月初四。月的第四天,月的第四天,月的第四天,月的第四天,月的第四天,第六年。此外,我们需要找到钉子,水,小试管和油。通过实验,我们将观察钉子生锈的原因。不管有没有事故。请参考注释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记录

五年级上册分组实验记录 ⑴.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活动目的: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 活动过程: 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 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提示:注意在同一地点观察。描述太阳的位置,可以借助参照物(大树、房屋、旗杆)来表达。 实验记录:东→西,低→高→低 ⑴.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活动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活动准备: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小尺、钟表、温度计 活动过程: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提示: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观察应该延续一整天,获得一天的数据。实验结论:影子变化的规律,西→东,长→短→长 ⑴.制作简易太阳钟(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活动目的: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制作简易的太阳钟 活动准备:卡纸片、指南针、钟表、硬纸板、胶水 活动过程: 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达到某一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 用卡纸、指南针和硬纸板做一个更精确的太阳钟。 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将圆分成24等分,每一等份再分三等份,这样每一等份角度为5度,代表20分钟) 2.把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硬纸板(其中一角为当地纬度)竖起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固定在12时的位置)。 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⑴.观察月相盒中的月相变化(五上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4课《看月亮》)活动目的:知道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活动准备:记录纸、月相盒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月食必定发生“望”(农历15前后)。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因为只有十五时地球才处于月地之间

小学科学14露和霜(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4露和霜(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 级上册 露和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了解露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了解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掌握观察和记录露和霜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和掌握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露和霜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草稿纸、纸箱、冰块。

学生准备:草稿纸、铅笔、尺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15分钟): 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发学生对露和霜的了解和认识。 -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露和霜的知识。你们有谁知道露和霜是怎么形成的呢? - 学生回答。 - 教师:非常好!露和霜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自然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学习露的形成原因及特点(30分钟): - 教师: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露的形成原因及特点。请看PPT,跟我一起学习。 - 教师放映PPT,介绍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附上实际图片。 - 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 - 教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露吗?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特点呢? - 学生回答。 - 教师:非常好!露一般出现在清晨或黄昏,当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露。 3. 学习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30分钟):

- 教师: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请看PPT,跟我一起 学习。 - 教师放映PPT,介绍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附上实际图片。 - 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 - 教师:你们在冬天见过霜吗?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特点呢? - 学生回答。 - 教师:非常好!霜一般出现在清晨,当地面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空气中 的水蒸气会直接凝结成冰,形成霜。 4. 实验观察(40分钟): - 教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进行一个实验观察。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物品,请大家一起协作完成实验。 - 教师将实验器材放在讲台上,并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并记录在黑板上。 5. 总结归纳(15分钟): - 教师: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了解了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请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 学生思考并回答。 - 教师:非常好!露和霜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但露是水滴,霜 是冰晶。 6. 课堂作业(10分钟):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露和霜》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第14课《露和霜》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14.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 《露和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2课。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 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①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②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③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引领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作一次这样的模拟实验会让孩子领略到宇宙的神奇和伟大。④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显得特别重要,也显得特别有意义。⑤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我们就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与色彩的

秘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并解释小孔成像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②光的反射现象。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玩日光打靶游戏、制作潜望镜等活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③研究透镜。通过研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进一步了解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并知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就是望远镜。④日光的色散。引领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物体的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 第三单元《电和磁》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范畴。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认识电。这部分内容编成了三课,分别是《简单电路》、《导体和绝缘体》和《探测暗盒里的电路》。②研究磁铁。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激发孩子 们探究的兴趣。③研究电磁铁。指导学生利用干电池、电线、铁钉做一个电磁铁,尝试制作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人体的呼吸器官、血液循环器官以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要求来建构的,这是学生认识心跳与呼吸、认识自己的身体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照镜子》课堂实录[合集五篇]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照镜子》课堂实录[合集五篇] 第一篇: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照镜子》课堂实录 第2课时 一、课题: 2、照镜子 二、教学内容:教材P19-22认识光的反射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认识各种各样的镜子并了解镜子的用途; 3、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 4、能联系生活说说能照出影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5、能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合作游戏的快乐;体会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镜子、万花筒制作材料。教师准备:大镜子、凸镜、凹镜。 六、预习活动设计: 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镜子。举例说明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检查。小组长检查预习效果,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猜个谜语,看一看谁最先说出谜底。(通过PPT课件出示谜语) 学生交流,举手回答:镜子 2、教师提问:谁能将阳光通过窗户引入教室?学生举手回答:用镜子反射进来。 教师指定学生当场实验:学生下位进行实验。引入本节课并板书

课题。 (二)师生共同游戏,了解镜子的作用 1、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玩照镜子的游戏,好吗? 2、游戏一:(玩一面镜子)照镜子。 3、提问:通过照镜子,你在镜子中还看到了什么?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学生回答:看到了自己的像,是左右相反的,是倒像,大小相等。 4、游戏二:(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5、谈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回答:角度越小,镜子中成的像越多。 6、游戏三:(玩多面镜子)日光接力打靶游戏。 (注意:选几组学生上去,一位学生站在阳光下,另一位站在阴影里,让学生想办法怎样使阴影里的同学也有阳光射到桌肚里,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想出办法,最后全班分组玩这个游戏。) (三)动手制作潜望镜 1、教师出示潜望镜,问学生想不想制作。 2、教师介绍制作潜望镜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选择一种最想做的进行制作,并玩一玩。 4、小组活动:用语言或图画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 5、教师多媒体出示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进行归纳总结。 (四)玩凹面镜和凸面镜 1、教师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2、小组活动:玩凹面镜和凸面镜,你们有什么发现?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在记录纸上。玩凹面镜和凸面镜记录表 玩凹面镜我们发现了:凹面镜能聚光玩凸面镜我们发现了:凸面镜能反光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4、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镜子?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3.云和雾 1.教学内容 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二个活动做人造雾的实验。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2.教学目标 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 4.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37页的一首小诗。 你说 你是高山上的云雾, 你说

你是草地上的露珠, 你说 你是飘洒在 江南的蒙蒙细雨, 你说 你是飞舞在 塞北的片片雪花。 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写到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 这首小诗写到了高山上的云雾、草地上的露珠、江南的蒙蒙细雨、塞北的片片雪花。 3.这些都是水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探究水的奥秘。 4.这一课,我们先来了解云和雾。 5.板书课题:13.云和雾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辨别云和雾 1.出示课本38页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想一想图中哪里是云?哪里是雾?山脚下的人说山腰上有云,在山腰上的人说这里好大的雾啊,那么究竟是谁说的对呢?为什么? 2.交流,预设: 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 这张图是为了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 活动二:人造雾 1.教师引导:雾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动手来制造雾。 2.出示课本39页人造雾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人造雾的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五年级上册科学04.七色光 教学设计含反思+实验记录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04.七色光教学设计含反思+实验记录单 4.七色光 【主要概念】 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涉及课标】 6.2.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新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内容。在前面三课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基础上,本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光本体性质的认识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 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 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 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彩虹现象,也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大多属于无意识状态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也很好奇,但对彩虹的七种颜色和太阳光的关系不清楚,无法将两者建立起联系。本课就是要通过让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