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终极版)马克思经典著作 论文

(终极版)马克思经典著作 论文

浅谈马克思生产分配理论的现实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主要阐述了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关系和地位的理论,这一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尤其在生产和分配方面的理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合理、高效、公平的分配制度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产分配理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的错误观点,系统地论证了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确定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原理。虽然这一理论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但对我们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阐述这一理论时先批判地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一般看法,即把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不分主次地并列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几个项目,以表面现象阐述四者之间联系,由此形成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的三段论法。他指出,这种分析虽然指出了四要素的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因为它没有反映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以及后者反作用于生产这个最本质的联系。

接着,马克思详尽阐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交换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批判了一些政治经济学家把生产和分配看作同样重要的观点,认为这是最庸俗不过的。他主要批判了经济学家李嘉图把现代生产的本质当作分配而不是生产了理论。李嘉图的这一理论从表面上看和现实生产情况十分相同,因为生产资料、利润以及产品等的分配确实可以体现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生产的背后隐藏着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劳动产品如何分配等,而在分配这一环节上能充分反映出这一点,这也是有些如李嘉图的经济学家把生产和分配的关系颠倒过来的理由所在。但是马克思认为这是表面现象,他认为“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有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所以马克思说:“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后,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马克思最后也得出结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之间的一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决定消费、分配和交换。

最后,马克思对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做了总结。指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其中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同时,分配、交换、消费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其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论指南,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实行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由此决定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与逐步完善,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生产成分中占据了愈来愈大的比例,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分配方面的理论,这就是生产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分配也必须跟随着变化。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如果不在分配制度及分配与再分配的效率、公平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它就会反过来影响甚至阻碍我国的社会生产,我们的分配制度也就不能充分体现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成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马克思的生产分配理论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分配制度领域发生的改革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是核心环节之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这也间接地体现了马克思生产分配这一理论在当代的重大意义。

(一)合理、高效的分配制度意味着经济层面的利益协调,区域、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利益分配得更加和谐。收入分配领域作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分配领域,就是要求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从和谐的内涵来看,其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在现实生活中就突出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谐。收入分配作为利益关系的调控手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程度。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公平正义,其内涵就是妥善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与矛盾。可见,收入分配就是公平正义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最直接表现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和谐最关键的环节。如果城乡间、区域间和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果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那么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不能实现的。

(二)合理、公平的分配制度将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实现。首先,合理的分配制度能够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外,我国小康社会实现的关键问题在于“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解决将有力促进我国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而合理、高效的分配将有助于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进而逐步解决“三农”问题。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政策,比如免交粮食税、减免学杂费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对再分配公平的充分体现。把收入分配从直接的物质收入领域,扩展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对特殊人群的救助,如养老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制度,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农村各种医疗、低保等,让公共服务的普照之光在城乡均等地照耀,达到全民共享。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于金凤.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精髓及当代意义[J].经济理论研究,2008.15-17.

[3]温家宝.201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8.

(终极版)马克思经典著作 论文

浅谈马克思生产分配理论的现实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主要阐述了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关系和地位的理论,这一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尤其在生产和分配方面的理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合理、高效、公平的分配制度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产分配理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的错误观点,系统地论证了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确定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原理。虽然这一理论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但对我们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阐述这一理论时先批判地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一般看法,即把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不分主次地并列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几个项目,以表面现象阐述四者之间联系,由此形成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的三段论法。他指出,这种分析虽然指出了四要素的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因为它没有反映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以及后者反作用于生产这个最本质的联系。 接着,马克思详尽阐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交换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批判了一些政治经济学家把生产和分配看作同样重要的观点,认为这是最庸俗不过的。他主要批判了经济学家李嘉图把现代生产的本质当作分配而不是生产了理论。李嘉图的这一理论从表面上看和现实生产情况十分相同,因为生产资料、利润以及产品等的分配确实可以体现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生产的背后隐藏着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劳动产品如何分配等,而在分配这一环节上能充分反映出这一点,这也是有些如李嘉图的经济学家把生产和分配的关系颠倒过来的理由所在。但是马克思认为这是表面现象,他认为“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有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所以马克思说:“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后,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马克思最后也得出结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之间的一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决定消费、分配和交换。 最后,马克思对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做了总结。指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其中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马克思论文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按照主体的需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问题。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题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时间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出发,也可能引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取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过程。同时,只有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 科学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强大杠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近代以来,科学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不同程度的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学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是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自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发表以来,文本就以其重要的内容和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引起了国际性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大争论。世纪之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挑战,如何做好迎战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更为准确地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史。因而对《手稿》这部马克思的早期哲学、政治经济学著作,特别是对这一文本的中心概念劳动异化理论的再认识、再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手稿》是由三个手稿组成的有机整体。第—手稿的第一部分马克思主要以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参照系,正面对国民经济学进行理顺和剖析;第二部分则直接以人本学为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进行四个层面的分析,提出并制定了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第二、三手稿则是对这一理论进行经济学、哲学论证,构成了《手稿》的主体部分。传统的观点一般把劳动异化理论作为研究马克思异化思想的重点。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直接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论。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异化概念是用来描述绝对精神如何把自己转化为外部世界,然后又回到自身的过程,因而是精神异化论。但是黑格尔唯心地设想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的劳动,提出了具有进步性的历史辩证法观点,马克思对此进行评价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劳动)看成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由于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 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但调查为 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生极度缺乏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感 性认识,他马克思的头像,从老师嘴里知道马克思其人,从考试中知晓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因而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回想曾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里没有一个老师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过马克思其人其事,因而非常惭愧的是:几年过去自己对马克思的深刻印象就是那张大胡子的大头像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然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大学生,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重新认识马克思,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坚定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实践主题 主题决定方向,“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主 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教学实践的目标是通过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他对人类的贡献、社会影响、治学精神,进一步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

装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巧妙安排课时 本内容安排在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后,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前,在第一节介绍理想、信念、信仰的内涵,突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之后,引入第二节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四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的信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前,在中间穿插这一实践活动,从逻辑上承上启下,从心理上尽量减少学生对该主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也由于采取先入为主的心理策略,更能增强学生的印象。因时间有限安排2课时即可,第一课时教师讲授,第二课时学生交流。 三、精心构思实践 (一)教师准备,精心介绍。 对马克思其人其事的介绍不计其数,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教师应在充分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的资料,提炼最精简的语言,凭借最生动的感情,精心推出打动学生的在介绍之前 应提供几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边倾听边思考,例如:“我最佩服马思主 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组织者、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

大学马克思学术论文

大学马克思学术论文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马克思早年哲学的研究者们一直认为马克思早年研究的哲学是一种世界观的哲学.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马克思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大学马克思学术论文篇一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摘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不只是要反对教条主义,要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中国化,还包括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永远是我们党的指南。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可以完全断绝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敢从其他学说中吸收真理的元素。如果在封闭状态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那我们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 关系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严格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新学说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一简单的历史事实却并没有使一些人辨证地对待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在我国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许多学者往往不能客观辨证地分析鉴别,而是简单化、片面化、形而上学地全面批判的态度。其结果不是带来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而是带来其严重的倒退。对于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周恩来在1970年同文教部门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一个人有问题,书就不能用了?它总有可取之处嘛: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箔目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来源还不是资产阶级的或受唯心史观限制的学说吗?可是它们都含有合理的因素。任何思想的发屁都不是无根的,新社会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剥削阶级的出身不能改,思想却是可以改造的。这就叫历史唯物主义。要有点辨证法,不要一听封建主义、

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论文 篇一:马克思论文2021字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