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获得临床满意疗效。

1、治疗方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全组采用气管旁入路,在胸锁关节上方 2.5cm(即两横指处)、正中线外侧1.5cm处垂直进针,触及C6横突后,退针少许,回吸无血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10ml。双侧交替,每日一次,一疗程10次,治疗1~2个疗程。

2、疗效标准优:症状、体征消失;良:症状基本缓解,体征有所改善;好转: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明显,体征仍有存在;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结果:本组122例随访1~2年,其中优36例,良68例,好转1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85.2%。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病人中较为常见,国外曾有人统计,大多数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而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致椎动脉痉挛是椎动脉综合症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发作的重要原因。星状神经节是支配头颈、肩及上肢的主要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阻滞后,消除了交感神经节的过度紧张,使其支配区域内的血管扩张,因而使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供应,使症状得到改善。本法操作简单,经济适用,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

在操作中应注意:1.禁忌双侧同时阻滞;2.注药前反复抽吸试验,证实无气、血后方可注药;3.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如气管插管、氧气等。

顽固性头痛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病人痛苦极大,严重影响着生活和工作质量。我院自97年3月来在”疼痛门诊”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头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18~68岁,病程1月~6年不等(见表1),均经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无异常,CT检查无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头痛。全部病例均经过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1.2 方法本组病人全部于最痛侧采用高位侧入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仰卧,头转向非阻滞侧,取C6或C7横突为穿刺点,用7号静脉穿刺针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遇到骨质回抽无血时注入阻滞液(2%利多卡因4 ml+维生素B12 500 μg+地塞米松5 mg+丹参液2 ml+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注药后5~10 min出现程度不等的眼睑下垂、眼裂变小、瞳孔缩小、球结膜充血、鼻塞、视物模糊等症状(霍纳氏综合征),同时阻滞侧头、颈、颜面、上肢有发热感,认为阻滞成功。每天阻滞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本组病例治疗一个疗程者有56例,二个疗程者有7例。治疗期间观察疗效,依据症状、体征分为治愈(头痛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随访6个月无复发)、有效(注药后头痛消失,生活和工作已不受影响)、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好转)。

2 结果本组总体治愈率524%,有效率952%。病程各不相同,其疗效也明显不同,病程越短,疗

效越佳,见表1、表2。

3 讨论

3.1 头痛的原因很多,以脑动脉病变为多见,其发病与脑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受牵引,导致颅内外血管扩张或痉挛、脑动脉及颅内外结构炎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其中以脑动脉痉挛致供血不足最为常见。脑缺血缺氧致内源性致痛因子增加,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可引起头痛,并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头痛进一步加剧。本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结果显示其疗效与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病程越短,疗效越高,提示早期病变是可逆的;病期中如果因反复血管痉挛而致持续供血不足者,可出现脑动脉弹性减退,终致不可逆性硬化改变,则治愈率减低。

3.2 星状神经节阻滞使头、面、颈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加速内源性致痛因子代谢和清除,并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去除交感神经紧张,脑组织供血、供氧得到改善;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充血,抑制炎性浸润和渗出,使细胞间质水肿消退,对多种不同性质和不同时期的炎症都有抗炎效能,并减轻免疫反应;维生素B12参与神经髓鞘脂蛋白形成,保持中枢和周围神经髓鞘纤维功能完整性;丹参有活血化瘀、理气开窍功能。本组治疗综合上述多方面作用,脑供血供氧得到充分改善,从而可取得缓解头痛的功效。但应指出,星状神经节阻滞如果操作不慎,有可能并发气胸、血气胸、局麻药误注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等并发症,故要求阻滞操作正规化。

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100例报告

https://www.docsj.com/doc/e819039855.html,宋英洁刘欣 2004-7-24 15:45:00 中华中西医杂

志2004年5月第5卷第10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0-0945-01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过去多偏重于药物治疗,近几年来不少医院内科医师与麻醉科医师合作,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P)取得了显著疗效。但由于星状神经节位于颈7横突前面至第一肋骨前面,阻滞时造成气胸,喉返神经麻痹,局部血肿和椎管内阻滞等并发症时有发生。因此,SGP的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我们自1988年至今改用颈交感神经阻滞即第6颈椎横突上阻滞法治疗偏头痛100例,阻滞总次数400例次,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文献报道的成功率基本相符,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1~65岁。病史5~20年。所有病例均由神经内科医生按国际头痛学所定义确诊后提供。

1.2 治疗方法[1]病人仰卧,肩下垫薄枕,头正中微后仰,放松颈部肌肉;操作者右手食指中指并拢,于阻滞侧环状软骨旁向外推压,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其他组织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左手指间触摸的骨性标志即为颈6横突前结节。在该手指内侧垂直进针约0.5~1.5cm时,可有骨质感,退针2mm,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注射1%利多卡因10ml,注药完毕局部压迫3~5min,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药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隔日1次,3~5次为1疗程。

1.3 结果本组病例经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后,除1例因患者极度紧张而操作中断,其他均在3~10min内出现霍纳氏综合征。阻滞成功率99%。事后患者感到一般症状有所缓解,头痛减轻或完全停止。其中有1例62岁老年患者,偏头痛20年,经5次治疗后痊愈。

2 讨论

经颈7-SGP应用于临床,其效果也被专家所认可,但由于星状神经节位置较深,体表标志不明显,定位困难,操作时易误入椎动脉、椎管内或穿破肺脏后造成严重的并

发症,从解剖位置考虑颈中交感神经节位于骨性标志明显的颈6横突前方,穿刺简单、易行、安全。又因在颈交感神经干上任何部位被阻滞都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为此我

们选用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代替了操作复杂且危险性较大的SGP。SGP的药量及种类国

内报道各异。本文一律采用1%利多卡因10ml。日本若杉文吉认为,SGP的治疗效果与

所用局麻药种类浓度药量有关,而且与阻滞次数和频度关系密切。徐贯杰[2]认为,

SGP的目的是通过阻断星状神经节的传导,发挥对植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调节

作用以及周围作用。欲阻滞只能靠局麻药,而且单纯局麻药即可达到此目的,其他药

物如强的松龙,维生素B 1、B 12等的加入有害无益。

摘要目的:探讨新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46 例患者采用新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结果:146 例患者治疗658 人次,成功628 人次(95. 44 %) ,仅45 人次(6. 84 %) 出现喉返神经麻痹,13 人次(1. 97 %)出现血管损伤,无神经根损伤和椎管内阻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该项技术施行简单、安全性大、容易掌握,适合推广应用。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椎前间隙并发症

近些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 因对许多疑难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而日益受到关注。但这项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限制了它的广泛开展,笔者自2001~2002 年应用改良的新法SGB 治疗658人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对象患有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鼻炎、带状疱疹、肋软骨炎、三叉神经痛、血管疾病、不定陈诉及植物神经紊乱等病例共146 例,年龄17~78 岁。其中男性81 例共

行SGB 治疗361 人次,平均每例治疗4. 46 次;女性65 例共行SGB 治疗297 人次,平均每例治疗4. 57 次。

2. 用具与药物5ml 注射器(实际最大容量可达6ml) 1 支,4 号半针头1 只,2 %利多卡因3ml ,生理盐水3ml 。

3. 成功标志出现Honer’s 征,即同侧颜面潮红,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结膜充血,鼻塞。

4. 方法患者仰卧,不用去枕。术者用左手指

将气管与颈动脉鞘分离,此时在两者之间出现一条明显的气管旁沟,沿此沟平环状软骨处可触及第6颈椎横突,该横突向尾侧1. 5cm 处即为穿刺点。经穿刺点向下垂直进针,所经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椎前筋膜,抵达椎前筋膜时可有阻力感,再稍进针1~2mm 便穿过椎前筋膜到达椎前间隙,回抽无血无气便

可注药。

5. 注药后观察出现Honer’s 征628 人次(95. 44 %) ,有喉返神经麻痹45 人次(

6. 84 %) ,血管损伤13 人次(1. 97 %) ,无一人次出现神经根损伤及椎管内阻滞。

讨论

传统法SGB 对体位的要求较高,必须去枕且双肩垫高,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有些特

殊患者难以做到。其次,传统法SGB 因针尖必须抵达横突根部,故穿刺较深,损伤血管、神经及药液进入椎管的机会就更多。再次,传统法SGB 因技术难度较大,学习及掌握这项技术所需时间较长。由此可见,传统法SGB 由于体位限制、并发症多及技术难度大从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制约。新法SGB 无需特殊体位,且因针尖不需抵达横突根部,仅达椎前间隙便可注药,因此,新法SGB 从技术上排除了药液注入椎管及针尖损伤神经根的可能性,658 人次术后无一例出现肩背痛等神经损伤症状,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6. 84 % ,血管损伤发生率仅为1.

97 % ,比较凶险的并发症椎管内阻滞未见发生,成功率高达93. 92 % ,完全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该项技术施行简单、安全性大、容易掌握,适合推广。

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颈型眩晕、头痛,非手术治疗牵引、制动、药物等疗效较差。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调节交感神经功能、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脑血流量,有效治疗颈型眩晕、头痛。但单纯SGB治疗疗程较长,注射次数较多,存在一定的危险及副反应,而单纯SGL治疗疗效欠佳。我科于2000年6月选用SGB+SGL治疗本病,减少了注射次数,减少了危险和副反应,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1)颈型眩晕、头痛且排除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头痛患者。(2)经X光摄片显示,颈椎1~6椎节不稳定及钩椎关节增生。(3)脑血流图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旋颈诱发试验阳性。(5)病程6个月~6年。

1.2 分组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头痛患者69 例,男36例,女33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51.2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3例;分别采用SGB+SBI、SGB及SGL进行治疗。

1.3 方法(1)有创性药物SGB治疗采用气管旁径路,患者平卧,头正位,于胸锁关节上

2.5cm正中线外侧1.5cm外扪及颈6横突进针(并将颈动脉拉向外侧),达骨质稍提针2mm,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注入阻滞液1%利多卡因8ml,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左右交替注射。(2)超激光SGL治疗,体位照射选择点同上,于该点放置SG型探头固定照射1s,间隔3s,功能输出80%,持续照射8min。A组行SGB+SGL治疗,SGB与SGL交替进行,每日1次;每种方法两侧交替治疗,14天为1疗程,每种治疗各为7次。B组行SGB治疗,C组行SGL治疗,两组均两侧交替治疗,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

1.4 观察指标自开始治疗日,观察6个月并记录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发作情况及脑血流改变。(1)眩晕分为良、中、差三组(良:偶有眩晕、不影响工作;中:发作时影响工作;差:发时必须平卧)。(2)头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

(3)脑血流图:基-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亦分为二组(良:供血基本正常,差:痉挛、供血不足)。

1.5 疗效评定良为有效(5分以下),中差为无效(6分以上)。

2 结果

2.1 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分级后疗效三组间相互比较见表1。经χ 2 检验,眩晕、头痛及脑血流图三个指标治疗后A、B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χ 2 =0.511,P>0.05; ■χ 2 =0.65,P>0.05,☆χ 2 =0.965,P>0.05);三个指标A与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 2 =9.127,P<0.01;χ 2 =1

3.143,P<0.01; ★χ 2 =12.545,P<0.01)。三个指标B与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 2 =5.66,P<0.05; ◇χ 2 =8.85,P<0.01;χ 2 =7.17,P<0.01);经有效率计算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而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表1 三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注: χ 2 =0.511,P>0.05; χ 2 =9.127,P<0.01; ◆χ 2 =5.66,P<0.05; ■χ 2 =0.65,P>0.05;χ 2 =13.143,P<0.01; ◇χ 2 =8.85,P<0.01; ☆χ 2 =0.956,P>0.05; ★χ 2 =12.545,P<0.01;χ 2 =7.17,P<0.01

2.2 Horher’s征出现情况 A组15例,B组20例,C组6例。

2.3 副反应声嘶A组5例,B组10例,C组0例。上肢麻痹A组1例,B组3例,C组0例。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为[1,2]颈6以上向侧方突出的骨刺,如椎动脉周围的钩椎关节增生刺激椎动脉。因此,引发颈交感神经的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或直接压迫椎

动脉造成管腔狭窄。上述因素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眩晕、头痛等一系列症状。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本病机理为:(1)阻断通往头颅的交感神经传导,解除椎动脉痉挛,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以缓解。(2)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颈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从而增加头颈部血供。(3)具有调节血管收缩功能,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因此,目前星状神经节阻滞已成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穿刺药物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操作虽不复杂,但周围血管、神经较丰富。因此,操作不慎,也有一定的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况且每日注射,连续14天,大多患者因反复注射,而产生恐惧心理,难以坚持,影响疗效。而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阻滞[3,4],以高功率输出波段光,透射星状神经节,其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及可控性的特点。但临床应用效果远不如SGB,加上每天双侧照射,增加次数,费用亦增加。为此我们采用SGB+SGL治疗,两种方法交替进行,既减少了注药次数,减少了危险和副反应,其疗效又优于单纯SGB或SGL的治疗。由于SGB可迅速阻断交感神经传导。同时阻断疼痛传导的恶性循环。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病变部位的pH值及血液运行,而SGL又具有光刺激作用和辐射作用。使光能量在组织产生电刺激作用、电磁作用、光传导作用,对外周感觉神经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抑制神经兴奋,松弛肌肉,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流作用。因此,二者结合:(1)能保证有创药物SGB的疗效,提高单纯SGL治疗效果。(2)减少SGB操作次数、降低副反应及危险性的发生。(3)缓解频繁穿刺而造成局部创伤。(4)缩短双侧SGL治疗的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5)间隔注射,患者易于接受。有创药物(SGB)+超激光(SGL)治疗优于单纯药物(SGB)及单纯超激光(SGL)治疗。二法并用既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副反应危险性,同时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失为一种有效组合,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ic block ,SGB) 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CCMD 诊断标准选取39 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年龄(40. 72 ±10. 29) 岁。用1. 5 %利多卡因6 ml 进行SGB 治疗,在治疗前30 min 和治疗后10 min 分别测量甲襞血管襻管径及流速的变化,并对甲襞微

循环的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和管周状态进行评分。结果SGB 治疗后,甲襞血管襻的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襻顶管径及输入枝襻长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 < 0. 05) ,血液流速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P > 0. 05) ,血管形态积分增加( P < 0. 01) ,血液流态积分减少( P < 0. 05) ,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无显著改变。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治疗前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大于2 ,提示甲襞微循环障碍;SGB 可以增加甲襞微循环血流量。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 甲襞微循环;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图分类号: R331. 3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 8568(2003) 06 - 0367 - 02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临床常见疾病, 多见于中年妇女, 虽无器质性改变, 但病人自觉症状明显, 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ic Block , SGB) 、经皮电刺激治疗、药物治疗和加强体育锻炼等。其中SGB 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观察SGB 治疗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以期增进对其治疗机理的了解。

材料和方法

1 观测对象

按CCMD 诊断标准[1 ]选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39 例做为观察对象。病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0. 72 ±10. 29) 岁, 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对甲襞微循环有影响的病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就诊症状为,自觉睡眠不佳、多梦、头晕、胸闷、气短、心悸、热感和发汗等,经血液常规、CT、X线及心电图等检查,无相应器官器质性病变。

2 观测仪器

WX- 6 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及MCIP 微循环图像处理仪。

3 方法

3. 1 SGB 方法

病人仰卧位, 免枕, 颏部前抬, 用右手示指于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将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压向外侧, 触及第6 颈椎横突, 用国产7 号(22G) 针头垂直于皮肤进针, 抵横突回吸无血, 无脑脊液, 缓慢注入1. 5 %利多卡因6 ml ,约5 min 后,病人出现Horner 综合征为阻滞成功。

3. 2 观测方法

每日上午进行治疗和测定。保持观察室温18~22 ℃, 病人安静休息30 min 后取坐位, 使其手臂与心脏同高, 观测SGB 同侧无名指甲襞。于治疗前30 min和治疗后10 min 对同一部位甲襞微循环各观测一次。观测前校正仪器, 观测时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血管襻数;用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对图像冻结,测量甲襞第一排微血管管径及长度, 在监视器上直接观测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和管周状态三大类16 项指标, 根据田牛氏甲襞微循环评分标准[2 ]评分。

3. 3 统计方法

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和管周状态积分为计量资料,同一病人治疗前后用成对资料的t 检验; 血液流速为等级资料,用成对资料的秩和检验。

以上SGB、甲襞微循环观测和指标评价分别由专人操作。

结果

1 SGB 治疗前后血流速度变化见表1。提示SGB对微循环血流速度无显著影响。

2 SGB 治疗前后甲襞第一排血管的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以及输入枝长度变化见表2。提示SGB可使血管襻的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显著增大。

表1 SGB 治疗前后血流速度比较(略)

3 SGB 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变化见表3。提示SGB 使血管形态积分增大,使血液流态积分减小,对管周状态及总积分无显著影响。

表2 SGB 治疗前后甲襞血管管径以及襻长的变化( x ±s ,μm)(略)

表3 SGB 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变化( x ±s)(略)

3 本组患者SGB 治疗前微循环总积分增加, 提示本病有微循环障碍。

讨论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不定陈述综合征的一种, 其特点是自觉症状明显而无与此相一致的器质性病变。

本症主要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由于交感神经过度紧张或反应性降低,使末梢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并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出现多种临床症状。星状神经节由下颈交感神经节和第一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其所发出的神经纤维是支配头颈、上肢及上胸部的交感神经。动物实验也发现, 刺激猫的胸- 交感神经节后支可显著增加上肢动脉血管阻力, 表明其中确有支配上肢血管运动的节后神经轴突[3 ]。有效的SGB 可以消除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降低血管阻力,使支配区域内的血管扩张, 血流增加。Murakawa 等研究显示,SGB 后颈动脉和面部血流5 min 内均显著增加,分别达174. 6%和115. 2%,并持续75 和45 min[4 ]。Zenz 等人比较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和SGB 对上肢动脉血流的影响,发现两种方法分别增加血流396 %和232 %[5 ]。还有研究报道证实SGB 可以使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加快[6 ] ,改善脑血流。这些研究说明SGB 可以增加支

配区域的血流量。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SGB 后虽然血液流速无明显变化, 但治疗后甲襞血管襻显著扩张, 从而使甲襞血管襻血流量增加, 这与Zenz 等人的实验结果一致。

组织细胞正常代谢依赖于良好的微循环状态,在有些疾病如感染性休克, 尽管组织的血流并未减少, 甚至增加, 末梢的皮肤温度也增高, 但由于毛细血管的内皮功能破坏和微栓形成等原因, 导致血液分流显著增加,具有正常物质交换功能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因此对微循环功能的观察更有意义。与其它研究不同, 本实验观察了SGB 前后甲襞微循环中具有物质交换功能的毛细血管的变化,结果显示毛细血管

管径增宽,微循环血流增加。可能的机制是SGB 后,受交感神经调控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括约肌松弛,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流增加。这说明SGB 可以改善支配区域的微循环功能,有利于细胞代谢和功能的改善。

本研究中, 由于门诊病人流动性大, 未能做到长期跟踪观测, SGB 长期治疗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摘要】目的对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51例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根据病变部位神经节段分布采用0.5%利多卡因20ml+VitB 12 1000μg(前3次加用地塞米松5mg)行神经阻滞及痛点注射治疗,用VAS评分法评估对带状疱疹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结果 50例每次注射后疼痛均于5min内缓解,VAS在3分以下痛苦表情消失,阻滞区皮肤痛、温、触觉存在,46例经注射1~16次后痊愈。痊愈46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96.08%。肋间神经阻滞发生气胸1例,发生率1.96%。结论神经阻滞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性疼痛,局部痛点注射能提高带状疱疹性疼痛的治愈率;早期注射能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疼痛带状疱疹神经阻滞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7-0613-03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1]。剧烈的疼痛严重干扰着病人的生活、工作和睡

作者单位:351100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眠。我科疼痛门诊自1996年以来应用各种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51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组51例,男20例,女31例;年龄26~90岁;病程3天~2年余。51例中皮损消退者愈合18例,其中1例瘢痕形成;皮诊、水疱疹未愈合者33例,其中4例为微皮损型、无疱型[2],5例皮损严重出现破溃。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肺部感染,1例合并哮喘发作。一般情况及病变部位见表1。全部病例都伴有疼痛,呈针刺样、电击样疼痛及烧灼感、麻木、束带感,伴有睡眠障碍及食欲减退。疼痛分级评定采用视觉摸拟评分(VAS)进行评分,全组VAS均在7~10分。表1 病例情况一览表

年龄(岁)

1.2 治疗方法根据病变部位神经节段分布采用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椎板注射[3]、耳后神经阻滞及星状神经节阻滞,5例皮损严重者在皮损愈合后分别结合肋骨膜注射、下腹髂神经阻滞、耳后神经阻滞及局部皮下痛点注射。除星状神经阻滞采用1%利多卡因+VitB 12 1000μg混合液10ml外,其余均采用0.5%利多卡因+VitB 12 1000μg+地塞米松5mg混合液,每次镇痛液总量不超过20ml,开始每天注射1次,连续3次(3次后停用地塞米松)后视疼痛及病情情况改为每周1~2次。早期病例单纯给予神经阻滞治疗,皮损较重及破溃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病毒及抗生素治疗。4例9次采用CSI405A监护仪监测病变部位皮肤的温度,观察注射后5、10、15、20min的皮肤温度变化,并与健侧对比。

1.3 疗效判断标准(1)痊愈:疼痛、麻木、烧灼及病变区域自发性抽动感完全消失,VAS0分,皮疹消退;(2)好转:疼痛、麻木、烧灼感消失,病变区域偶尔有自发性抽动VSA1~2分,皮疹消退;(3)无效: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麻木、烧灼及病变区域自发性抽动不适感无任何改善,AVS7分以上,皮疹消退不足30%者。

2 结果

本组中50例每次注射后疼痛均于5min内缓解,VAS在3分以下痛苦表情消失,阻滞区皮肤痛、温、触觉存在,46例经注射1~16次后痊愈,其中26例病程短、皮疹无破溃病例经注射1~3次后皮疹很快消退结痂逐渐愈合。2例因年龄大行动不便经注射3次疼痛减轻,VAS 在3分以下,改用口服药物治疗;1例耳后神经受累病例经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丛阻滞3次后好转,但仍时有疼痛,VAS在7分以上,家属放弃神经阻滞治疗改中药及针灸治疗后痊愈。1例合并哮喘病例第3次肋间神经阻滞时发生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后好转,但皮肤破溃、感染,愈合后形成瘢痕发展为PNH,服用镇痛药等药物未能控制,15个月后经椎板注射治疗及瘢痕痛点注射后疼痛明显减轻,VAS在1~2分,疼痛加重时服用镇痛药能缓解。1

例头颈部病例经治疗疼痛已缓解,于第12天并发带状疱疹性脑炎,经抗病毒、激素、脱水等治疗后痊愈。阻滞方法及注射次数见表2。注射后患侧皮肤温度上升0.3~3.1℃,见表3。注: ˇ除1例单纯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外,均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表3 注射前后皮肤温度的变化情况(略)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以神经痛及以神经分布为特征的成簇的丘疹及水泡疹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在2~3周左右,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处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4]。由于疼痛程度严重,采用传统的口服镇痛药等治疗手段不能迅速确切控制疼痛,同时急性带状疱疹还有9%~34%病例局部皮损修复后神经痛仍迁延不愈,持续数月、数年或发展成难治性的PHN [5]。文献报道神经阻滞可阻断神经痛的恶性循环,阻断疼痛传导,阻断交感神经,支配脊神经的营养血管扩张,改善神经营养;而且能明显降低PHN的发生率[1,2,4~7]。病理学研究发现急性带状疱疹脊髓炎病人,在背根神经节(DRG)、后根和周围神经有出血性炎症,伴有脱髓鞘和轴突变性,皮肤、神经、DRG都含有病毒颗粒,PHN病人伴有脊髓后角萎缩,相邻节段的双侧DRG及在各自的周围神经有显著的炎症改变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在某些病人急性带状疱疹后可引起进行性炎症过程[8]。有研究结果显示皮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核黄均在颈、胸交感神经节、腹腔神经节标记到神经细胞,提示皮内注药对PHN病人交感神经细胞的高兴奋状态以及C纤维激活和敏化可能有调节作用[9]。动物

神经生理学和行为学观察提示交感神经活性对炎症皮肤伤害感受器有易化作用,交感神经增加炎症皮肤放电,加重创伤部位疼痛[10]。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可能参与疼痛、痛觉过敏和炎症的产生[11]。本组病例采用0.5%利多卡因低浓度神经阻滞止痛时间超过24h,阻滞后皮肤温度升高,且痛、温

、触觉存在,显示神经阻滞止痛作用不单纯是感觉神经受阻滞的结果,可能与同时阻滞交感神经产生血管扩张有关。有报道皮内注射含有布比卡因、弥可保、镇痛液治疗14例全部获得痊愈[12]。

本组资料显示神经阻滞后疼痛能立即缓解,最后达到治愈,局部痛点注射能提高带状疱疹性疼痛的治愈率;早期注射能提高治愈率,减少PHN的发生率。

目的观察有创性药物星状神经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联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Super ganglizer,SGL)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眩晕、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9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行SGB+SGL治疗,B组行SGB治疗,C组行SGL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A,B 二组患者眩晕、头痛、脑血流图与治疗前相比疗效均较佳,而C组均较差;A组较B组副反应少,C组无副反应.结论有创性药物星状神经阻滞联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眩晕、头痛的疗效较佳.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取得满意疗效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搭配方式.方法采用以SGB为主的方法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患者50例,分为3组:(1)单用SGB者35例,所用药物为1%利多卡因6~8 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SGB并用腰交感干神经阻滞者8例;(3)SGB并用相应部位神经阻滞者7例.结果治愈:就诊时的第一主诉和伴随的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无复发,计41例(82%);好转:就诊时的第一主诉和大部分伴随的自觉症状消失,虽有个别症状,但经其他神经阻滞症状消失,计9例(18%).结论(1)50例不定陈诉综合征患者采用以SGB为主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2)SGB是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常用、有效的良法,认为以SGB为主,复合腰交感干神经阻滞或局部阻滞,可提高其治愈过程.

目的:为气管旁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7具(34侧)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对星状神经节的形态、位置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测.结果:星状神经节出现率为82.35%,其位置位于第7颈椎横突基部和第1肋骨颈之间前方;从颈前皮肤至星状神经节的垂直距离为(31.86±0.72)mm.结论:气管旁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选择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为进针部位是较为安全的方法.

目的:探讨采用高效性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取得满意效果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搭配方式.方法: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为主的方法治疗143例不定陈诉综合征患者.(1)单用SGB 65例(45.5%),注入1%利多卡因7ml,小儿酌减,注速2ml/5s,每天一次,6~12次为一个疗程.(2)SGB并用纳奥山(Naosan)法或相应部位神经阻滞者21例(14.7%),SGB 1天1次,6~12次为一个疗程,纳奥山法4天1次,3次为一个疗程.(3)SGB并用腰交感神经节阻滞(lumbar sympathetic block, LSB)

者6例(4.2%),先作L2~3、L3~4的交感神经节阻滞,每处注入1%利多卡因3~5ml,后作SGB 5ml.结果:

治愈(优):就诊时的第一主诉和伴随的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无复发,占118例(82.52%);好转(良):就诊时的

第一主诉和大部分伴随自觉症状消失,虽有个别症状,但经其他神经阻滞后症状消失,占25例(17.48%);无

效(劣):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很快复发,本组无劣者.结论:(1)报道143例不定陈诉综合征高效性星状神经

节阻滞疗法的临床疗效,获得满意效果,治愈118例(82.52%),好转25例(17.48%).(2)星状神经节阻滞是

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常用、有效的良法,但并非唯一方法,认为可采取合用相应部位神经阻滞、腰交感神经

节阻滞、纳奥山法.

Department of Neuroanaesthesiology, 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 New Delhi, India.

BACKGROUND: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 causes vasodilatation in the skin of the head and neck because of regional sympathetic block. Its effects on cerebral haemodynamics, in health or in disease, are not clear.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SGB on ipsi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flow velocity (MCAFV), estimate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eCPP), zero flow pressure (ZFP), carbon dioxide reactivity (CO2R) and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us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CD). METHODS: Twenty male patients, with pre-existing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nd undergoing SGB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of the upper limb, were studied. For SGB, 10 ml of plain lidocaine 2% was used and the onset of block was confirmed by presence of ipsilateral Horner's syndrome. The MCAFV, eCPP, ZFP, CO2R, and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SGB using established TCD methods. The changes in these variables were analysed using Wilcoxon's signed rank test. RESULTS: The block caus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MCAFV from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value of 61 (53, 67) to 55 (46, 60) cm s(-1),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eCPP from 59 (51, 67) to 70 (60, 78) mm Hg, a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ZFP from 32 (26, 39) to 25 (16, 30) mm Hg.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O2R or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CONCLUSION: The increase in eCPP, decrease in ZFP, and no changes in CO2R or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suggest that the SGB decreases cerebral vascular tone without affecting the capacity of the vessels to autoregulate. These effects may be of therapeutic advantage in relieving cerebral vasospasm in certain clinical settings.

A novel technique for experimental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in rats.

Abdi S, Yang Z.

Division of Pain Medicin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Perioperative Medicine and Pain Management, Jackson Memorial Hospital/University of Miami, Miami, Florida, USA. sabdi@https://www.docsj.com/doc/e819039855.html,

A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 is routinely performed in a clinical set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athetically maintained pain syndromes. However, th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SG

B have not been well defined.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velop a new technique of SGB in a rat model. Our new technique of SGB is a posterior percutaneous approach and uses the cartilaginous process of the C7 spinous process as a landmark. Twenty-six Sprague-Dawley female rats were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Group I (n = 4) underwent right sided SGB, Group II (n = 5) underwent left-sided SGB, and Group III (n = 5) underwent bilateral SGB using bupivacaine 0.25%. Three additional sham groups (n = 4 in each group) served as controls to each of the three treatment groups. Ipsilateral eyelid droop (ptosis) was observed in all animals that underwent SGB with bupivacaine. Heart r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or up to 45 min after bilateral SGB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s. However, this value did not change in rats after unilateral SGB. In 9 additional rats, we evaluated the accuracy of SGB by injecting methylene blue to stain the right (n = 3), left (n = 3), and bilateral SGB (n = 3). At autopsy, 11 of 12 SG were stained post-methylene blue injection. We conclude from our study that our new approach, posterior percutaneous SGB is a reliable technique that can be used for further studies. IMPLICATIONS: We describe a new technique for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in rats that may be used in future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cervical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especially the stellate ganglion) in regulating sympathetically maintained pain and myocardial function

Relief of pain in acute herpes zoster by nerve blocks and possible prevention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Le soulagement de la douleur de l’herpès zoster aigu et la prévention possible de la névralgie post-herpétique par des blocages nerveux]

Douglas Hardy, MD FRCPC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University of Ottawa, Ottawa, Ontario, Canada.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 Dr. Douglas Hardy,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he Ottawa Hospital-Civic Campus, 1053 Carling Avenue, Ottawa, Ontario K1Y 4E9, Canada. Phone: 613-761-4169; Fax: 613-761-5209; E-mail: dhardy@ottawahospital.on.ca

TOP

Abstract

Introduction

Case report

#1

Case report

#2

Discussion

References Abstract

Purpose: This report describes two cases of acute herpes zoster(AHZ) treated by nerve block resulting in immediate pain relief and possible prevention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Clinical features: Two elderly females with AHZ of cervical dermatomes and severe pain received deep cervical and greater occipital nerve blocks with a local anesthetic, epinephrine and steroid. In both patients, pain resolved immediately and permanently (one year follow-up) after a single treatment.

Case #1: A 79-yr-old female with a mechanical mitral valve and anticoagulated with warfarin presented with AHZ of 17 days duration of the right C2, 3, 4 dermatomes and severe pain. A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was not performed because of anticoagulation.Rather, a deep cervical root block at C3 and a greater occipital nerve block were performed with bupivacaine, epinephrine and methylprednisolone. No adverse events were evident. Case #2:A 73-yr-old female with a history of osteoarthritis and Meniere’s disease presented with AHZ of seven days duration of the left C2, 3, 4 dermatomes and severe pain. Deep cervical root blocks at C3 and C4 and a greater occipital nerve block were performed with bupivacaine, epinephrine and methylprednisolone. Side effects of dizziness,

hoarseness, hypertension and Horner’s syndrome resolved in a few hours.

A mild sensation of itching persisted for two weeks.

Conclusion: This report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nerve blocks in severe AHZ to treat acute pain and possibly prevent PHN.

TOP

Abstract

Introduction

Case report

#1

Case report

#2

Discussion

References Introduction

ACUTE herpes zoster (AHZ) is a localized disease that results from reactivation of an endogenous varicella zoster virus infection that has persisted in latent form within sensory ganglia following an earlier attack of varicella. Its frequent occurrence in the elderly may be related to a decrease in cell-mediated immunity with advancing age.1 A painful pre-herpetic neuralgia (PHN;prodrome) may precede the rash by a few days. AHZ can produce debilitating pain, especially in the elderly. Origin of the pain is thought to be from inflammation and damage to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and peripheral nerve. This is followed by changes in dorsal horn and "centralization" of pain.

Rowbotham estimates that there are up to one million new cases of AHZ each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each costing the health care system an estimated $8,500 US.1AHZ may progress to PHN(defined as pain at one month from rash onset) in up to 75%of patients 75 yr of age or older.2 Once PHN is established,it can be difficult to manage effectively, making this complication the most compelling reason to treat AHZ.3 Nerve blocks are an accepted therapy for pain relief in AHZ, however their efficacy in the prevention of PHN remains contested.4 This article presents two cases in

which nerve blocks administered during the course of AHZ provided lasting pain relief and possibly prevented PHN.

TOP

Abstract

Introduction

Case report

#1

Case report

#2

Discussion

References Case report #1

A 79-yr-old female developed a painful rash of the right scalp,ear and neck which was diagnosed as AHZ. Prodrome consisted of two days of severe right-sided headache before the rash appeared.She was started on acetaminophen with codeine and famciclovir500 mg po tid within 48 hr of rash appearance. The pain was unremitting (8/10) [all pain reported on the verbal analogue scale with 0 being no pain and 10 being the worst pain imaginable]and interfered with sleep. Carbamazepine 200 mg bid was started at 14 days but caused severe side effects and no relief. She was seen in the Pain Management Clinic 17 day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rash. Past medical history included a mechanical mitral valve, hypertension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ther medications included warfarin, ranitidine, verapamil, furosemide, digoxin,and enalapril. Phys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 rash of C2, 3and 4 dermatomes with crusting lesions and allodynia. A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was considered, but was not performed due to the theoretical risk of hematoma and resulting airway compromise.Stopping the coumadin was considered but the risk of thrombosis of the valve was deemed greater than proceeding with nerve blocks in the anticoagulated patient. A full discussion of risks and benefits of nerve blocks and other treatments occurred with the patient and her consent was obtained.

The transverse process of C3 could easily be palpated; therefore,a deep cervical plexus block was performed on the right with a 23-gauge one-inch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前言 星状神经节(SG)是颈交感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颈下神经节与T1神经节融合形成的交感神经节,位于C6和C7椎体之间。它包含支配头部及颈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支配上肢及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目前疼痛科与麻醉科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SG周围及附近组织,包括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节前与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从而阻滞支配头、面、颈、肩胛、上肢、前胸及后背等部位的交感神经,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张力,最终达到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使其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及非疼痛类疾病。 SGB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方面。中枢神经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调节丘脑活动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周围神经作用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对节前、节后纤维的阻滞,使分布区域内各系统的交感神经功能受到抑制,以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在治疗疼痛方面,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由于慢性疼痛及炎性疼痛中交感神经发挥着重要作用,SGB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的原因可能与其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同时,SGB可以阻断脊髓的反射通路,降低该部位交感神经兴奋性和敏感性,扩张小血管,增加局部区域血流,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加速代谢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疼痛介质,终止疼痛的恶性循环。 自1920年,SGB治疗疼痛性疾病在临床上得到迅速推广,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治疗手段。在日本,SGB疗法已应用40余年,每日至少有2~3 万患者进行该项治疗,占门诊神经组滞治疗的50%~80%,其治疗学理论已为日本医界所公认。SGB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主要分为全身性疾病和局部疾病,包括头面部、耳鼻喉、口腔、颈肩部及上肢疼痛,尤其对于顽固性颈源性头痛、偏头痛、慢性顽固性口腔溃疡、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肩手综合征、原发性痛经、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癌痛等顽固性疼痛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此外,对于难治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抑郁症等疾病也有

星状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 概念:SGB是向颈部包含星状神经节在内的疏松结缔组织内注入局麻药,使星状神经节的节前、节后纤维以及所支配的领域头、颈、颜面、上肢背部的交感神经可逆行阻滞的方法。在日本临床应用中最广泛的疼痛治疗方法。占神经阻滞治疗的60~84%,在国内的疼痛治疗中使用率约占50%左右。 生理功能: 星状神经节具有交感神经的生理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收缩冠状血管,扩张支气管,增加腺体分泌,扩瞳,松弛睫状肌,促进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增加红细胞等。 作用机制: 由于阻滞部位节前和节后神经纤维功能受到抑制,分布区域内的交感神经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受到抑制,这些外周作用一直被认为用来头、颈、上肢、肩、心肺的上些疾病。近年的研究进一步表明,SGB除外周作用外,还通过下丘脑机制对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有助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因此,SGB广泛被用于许多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治疗。 阻滞用具: 阻滞针:7号针头(22G)或5.5号针头(24G)3.2cm长。 注射器:5ml、10mI注射器。 局麻药:1%或2%利多卡因、1%卡波卡因或0.25%~0.5%布比卡因 其他;皮肤消毒药、无菌手套、治疗床、急救设备 阻滞方法: 一、阻滞前检查患者 1.阻滞部位有无异常:有无甲状腺肿大、颈部肿瘤、气管造口及放射线局部照射。 2.有无影响判定效果因素存在:眼险下垂、结膜充血、缩瞳、假眼、视力异常等是否存 手足的冷热及有无出汗等。 二、阻滞前解释 1.阻滞前应向思者解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状 2.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瘫、头痛和不定陈述综合征等1个疗程需20一30次/月,而且有时需几个疗程,故应解释清楚.使之配合治疗,建立信心,方能取得预期疗效,不致于半途而废。 3.解释可能出现霍纳综合征(Hornerb synd rom)的表现,以便配合好检查,有助于判定疗效。 4.治疗性诊断更应解释清楚,以便确定诊断及进一步治疗。 三、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取仰卧位者使枕部与背部在同一高度颈椎前弯,口微张以减少颈前肌张力,以便触及第6颈椎横突。也有主张颈后垫枕促使颈椎前弯、颈前伸展,使更易触到C6前结节。不能平卧患者可取坐位。 经C6给药法:进针点以C6横突前结节为指标,距正中线外侧平均1.5cm,水平面以环状软骨为标准.平均位于胸锁关节头侧3cm。用左手食指或中指于胸锁乳突肌内缘先触C5的前结节、于此处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皆压向外例,使针由皮肤至横突间距离缩至最小,并使穿刺通过的组织减至最小及使之产生治疗后疼痛的机会最小。用左手食指端压在C6前结节上,用装好局麻药的针头由此指端内侧进针。进针方向是水平面与皮肤呈垂直方向、与矢状面呈10度角。一般针刺入2.0~2.5cm即可达横突。用此法针过于偏向内侧(椎体)易阻滞喉返神经,如过于偏向外侧时则离开横突根部,易刺伤血管及臂丛神经。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目的:观察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和对照组(仅仅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9%,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标签:椎动脉型颈椎病;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主要是由于椎动脉受到压迫以及骨、软组织刺激,或者椎动脉被转动、牵拉,或者伴有椎动脉壁硬化的情况下,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加上工作压力以及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一般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转头时突然晕眩,常常会伴有恶心、耳鸣、耳聋、失眠、视物不清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2]。当前临床主要采用物理疗法、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但是临床疗效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学者研究提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比分析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综合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本次入选研究对象,现将70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实验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24-71岁;病程2d-20年。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23-72岁;病程3d-1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颈牵引、按摩、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静脉注射300毫克“血塞通”注射液(添加250ml浓度5%葡萄糖注射液),每天1次。采用中频治疗仪器进行理疗。 1.2.2实验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取患者去枕仰卧位,将颈部伸展开来,稍微垫起肩部,放松肌肉,嘴巴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研究进展(全文)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研究进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用以缓解多种临床病症。关于阻断星状神经节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至今尚未十分确定。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主要用于疼痛的治疗,通过阻断交感神经缓解头颈部,上肢和上胸腔内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疼痛。 也有报道,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可用于心肌电位及心律不齐的调节,也可缓解颈椎病,血管功能紊乱的症状,还可用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上肢血管炎等多种疾病。 1.星状神经节 神经节是由神经细胞聚集而形成的结节状结构。交感神经节是由交感神经细胞所形成的。由分别具有输出和传入功能的交感神经细胞所构成的交感神经干,沿脊髓左右两侧纵向而行,贯穿颅骨至骶尾部。在整个长度的交感神经干上,分布着多个由交感神经细胞聚集而形成的略显膨大的突出部分,这些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交感神经细胞群,可统称为交感神经节或椎旁神经。根据不同神经节的位置和特性,各有其命名。 交感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保证人体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或紧张状态下能够迅速产生应急反应,交感神经干是传递交感神经信息的重要细胞结构。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不受人体主观意识的控制,而是主动、有序的调整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不同功能状态。与疾病治疗密切相关的星状神经节就属于交感神经节,是人体交感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大约80%的人类星状神经节是由颈下神经节和第一胸神经节融合而成,有些人的第二和第三胸神经节也融合入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为多角形,与脊髓长轴平行,约为25mm×1mm×0.5mm,体积明显大于腰部和骶尾部的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也称颈下神经节或颈胸神经节,位于人体颈部,在脊柱两侧的斜前方,横向水平位置相当于第七颈椎和第一肋骨之间。 星状神经节的下端是胸膜顶部,上方有锁骨动脉通过,后面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和从椎孔发出的椎动脉根。星状神经节毗邻多个颈部和胸腔上部的某些器官,也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大血管和神经,如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腺下动脉、喉返神经和臂丛神经等。 星状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除了连接第七、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外,也发出分支绕行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椎动脉,并上行进入颅腔,通过基底动脉,至大脑后动脉。星状神经节还发出心下神经,分布于下方胸腔内的心脏。星状神经节掌控其节后神经分布的区域,主要对包括头颈部,上肢及心脏等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并开启应急反应。 2.星状神经节阻滞术(UGB) 阻滞星状神经节的概念创始于1883年,当医生在进行椎动脉结扎术时,误伤了交感神经,却意外的收获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由此判定阻断交感神经可能有改善某些疾病临床症状的治疗作用。大约在1930年左右,美国和欧州的专家首先报道和建立了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多年以来,经过进一步的探讨和摸索,逐渐将阻断颈部交感神经

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方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方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1)前侧入路穿刺法(气管旁接近法)患者取仰卧肩下垫枕。常规皮肤消毒,术者位于左侧,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处用7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一般的患者用食指尖可触及第七颈椎横突,引导进针,约穿刺2~3厘米触到骨质,表明针尖已经到达第七颈椎横突的前外侧,退针少许(0.2~0.4的浓度和剂量应视治疗需要而定。一般可注入0.5~1%利多卡因或0.25~0.375%布比卡因~10ml,如欲同时阻滞颈上、颈中交感神经结和第1~4胸椎旁交感神经,可注入1%利多卡因20毫升,或0.5%利多卡因30毫升,药液沿筋膜间隙扩散,阻滞整个颈部和上胸部交感神经。 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射药物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 (2)高位侧入穿刺法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术者位于左侧穿刺点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处,相当于环状软骨或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处。7号穿刺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使针头触及第六颈椎横突,然后将针退出少许,针尾再向头端呈45度倾斜,针尖在第六颈椎横突前侧通过,想着第七颈椎横突的方向前进约1cm,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入局麻药物。 3 适应症星状神经节的适应症很广泛,可按部位分类如下: (1)全身性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厌食症、过食症、体位性血压异常、失眠症、全身多汗症、眩晕、全身性白癣、皮肤搔痒、溢脂性皮炎、脑卒中后疼痛、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带状疱疹、单

疼痛科的技术

疼痛科目前常用技术有: 一、神经阻滞与注射治疗 1.其作用机制主要有,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改善局部血运,消炎止痛。 2.神经阻滞分类与适应症 1)交感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面部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如,交感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面神经麻痹,突发性神经耳聋等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盆腹腔晚期癌性疼痛,慢性胰腺炎等胸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肺癌晚期疼痛,汗手症等。 腰交感神经阻滞:下肢感觉异常,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2)脑脊髓及周围神经阻滞 硬脊膜外隙阻滞:腰脊神经根炎,腰椎管狭窄症,及下肢带状疱疹等。 枕神经阻滞: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及支配区疱疹。腰/颈丛及周围神经阻滞:治疗相关神经炎痛及卡压性疾病。三叉神经阻滞:三叉神经痛。 舌咽神经阻滞:舌咽神经痛。 3)病灶局部注射 各类腱附着点炎,慢性损伤,肌筋膜炎等。 二、介入微创治疗 介入微创治疗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疼痛科目前开展

的主要介入技术有: 1.颈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2.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症 3.射频治疗技术:是现代医学最具发展前景一项现代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脏传导异常,肿瘤及疼痛医学临床。射频治疗技术,在外周射频几乎 适用于所有神经阻治疗的相关疾病。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颈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射频热凝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已临床的广泛运用。 4.脊髓刺激技术治疗病理性神经痛。 5.鞘内吗啡泵治疗晚期癌痛 6.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7.椎间盘盘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8.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或椎体转移癌性等。 三、其它治疗技术,如臭氧注射治疗,物理治疗等。 四、药物综合治疗。 五、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获得临床满意疗效。 1、治疗方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全组采用气管旁入路,在胸锁关节上方 2.5cm(即两横指处)、正中线外侧1.5cm处垂直进针,触及C6横突后,退针少许,回吸无血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10ml。双侧交替,每日一次,一疗程10次,治疗1~2个疗程。 2、疗效标准优:症状、体征消失;良:症状基本缓解,体征有所改善;好转: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明显,体征仍有存在;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结果:本组122例随访1~2年,其中优36例,良68例,好转1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85.2%。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病人中较为常见,国外曾有人统计,大多数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而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致椎动脉痉挛是椎动脉综合症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发作的重要原因。星状神经节是支配头颈、肩及上肢的主要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阻滞后,消除了交感神经节的过度紧张,使其支配区域内的血管扩张,因而使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供应,使症状得到改善。本法操作简单,经济适用,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 在操作中应注意:1.禁忌双侧同时阻滞;2.注药前反复抽吸试验,证实无气、血后方可注药;3.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如气管插管、氧气等。 顽固性头痛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病人痛苦极大,严重影响着生活和工作质量。我院自97年3月来在”疼痛门诊”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头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18~68岁,病程1月~6年不等(见表1),均经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无异常,CT检查无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头痛。全部病例均经过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1.2 方法本组病人全部于最痛侧采用高位侧入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仰卧,头转向非阻滞侧,取C6或C7横突为穿刺点,用7号静脉穿刺针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遇到骨质回抽无血时注入阻滞液(2%利多卡因4 ml+维生素B12 500 μg+地塞米松5 mg+丹参液2 ml+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注药后5~10 min出现程度不等的眼睑下垂、眼裂变小、瞳孔缩小、球结膜充血、鼻塞、视物模糊等症状(霍纳氏综合征),同时阻滞侧头、颈、颜面、上肢有发热感,认为阻滞成功。每天阻滞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本组病例治疗一个疗程者有56例,二个疗程者有7例。治疗期间观察疗效,依据症状、体征分为治愈(头痛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随访6个月无复发)、有效(注药后头痛消失,生活和工作已不受影响)、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好转)。 2 结果本组总体治愈率524%,有效率952%。病程各不相同,其疗效也明显不同,病程越短,疗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性眩晕;护理 颈性眩晕是颈部病变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也称椎-基底动脉压迫综合征。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和有效的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目前大多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脑血流和脑氧代谢障碍能引发颈性眩晕。颈椎不稳致中枢神经系统或椎动脉受刺激,可出现相应交感神经症状而产生颈性眩晕[1]。本组颈部眩晕病例均来自2009年4月~2010年6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接诊患者,诊断为颈部眩晕患者43例,男24例,女19例,临床表现:转动头颈部出现眩晕者35例(81.3%),有视物转动或浮动感者20例(46.5%)。全部病人摄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骨质增生35例(81.39%),颈椎生理弯曲变直25例(58.1%),椎间孔狭窄、椎间隙变窄者15例(34.8%),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20例(46.5%)。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颈下垫软枕,头后仰,喉结突起,颈部固定,局部用0.5%碘伏消毒,抽取2%利多卡因55 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在胸锁关节上方2~2.5 cm距正中线旁开1.5 cm处为穿刺点处进针,抽取无回血或脑脊液后推药,行单侧星状神经节阻滞,阻滞后出现Horner综合征(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患侧面部无汗)为阻滞成功。 1.3 疗效评定 治愈:头痛眩晕、颈部不适症状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好转:眩晕等症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及肌体基本正常,随访期间有复发,治疗后好转。无效:眩晕症状减轻不明显或加重。 1.4 结果 43例患者治疗后,治愈25例(58.1%),好转16例(37.2%),无效2例(4.6%),总有效率95.3%。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体会 2.1 治疗前护理 将治疗的目的、方法、相关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症状和并发症,详细告诉患者,并签定治疗同意书。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保持治疗室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和治疗室安静。 2.2 治疗中护理

星状神经节埋线技术与临床应用

星状神经节埋线技术与临床应用 1883年外国医生在行椎动脉结扎治疗癌症时,误伤了颈交感神经,却得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此后多年,对某些疾病一直采用切断颈交感神经的外科手术方法治疗。1920年开始推广非手术经皮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很快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有学者对星状神经节进行了针刺、针刀、穴位埋线等,总之,对星状神经节实施了“良性干预”,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星状神经节埋线技术,具有操作安全、方便、成功率高的优点,现总结如下。 一、应用解剖 星状神经节,又称颈胸交感神经节,主要由第7/8颈交感神经节以及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融合的概率为75%~80%。如果二者不融合,则称第1胸交感神经节为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形态多为星型,占总数的50%以上(78.57);其次为椭圆型,左侧25%、右侧33.33%;再次为哑铃型(7.14%)等。其大小约为:长12~20mm,宽4.0~5.5mm,厚4.0~5.0mm。正常情况下,星状神经节外表面被覆有一层脂肪组织,再向外为壁层胸膜,这种脂肪组织常是确定星状神经节位置的标志。星状神经节只有下端的一小部分表面覆盖以壁层胸膜,其余大部分都属于胸膜外位结构。成人星状神经节处于颈根底部,大多位于C7横突至第1肋颈高度,所占比例为79.1%;其次为位于C7高度,所占比例为12.5%;再次就是T1和C6高度,分别占4.17%。虽然星状神经节的下缘可以低于第2肋骨上缘,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下缘低于第2肋骨上下缘的中点的报告。

星状神经节周围比邻的组织器官为:其内侧为颈长肌,外侧为前斜角肌和膈神经,前外侧为颈动脉鞘,下方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椎动脉起始部、肺尖和胸膜上筋膜、胸膜顶,外侧偏前为甲状颈干、头臂静脉,后内侧为椎间孔,后外侧为肋颈干,前内侧为胸导管(左侧)。而从体表定位点至星状神经节,由浅入深的层次解剖结构是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椎前筋膜。 二、埋线方法 大家一看到这星状神经节的解剖可能就会打退堂鼓了,哇,周围这么多重要的器官,要是不小心扎错了地方该怎么办哪?其实啊,经过对于经过规范训练的疼痛科医生来说,这个治疗只是住院医生必须熟练的其中一项常规操作而已,操作过程也不复杂,关键是病人仰卧后颈部充分放松,治疗医生用示指或中指尖端把患者治疗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将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仔细操作即可。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星状神经节的埋线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综合治疗方法概况

椎动脉型颈椎病综合治疗方法概况【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工作者,且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正在到来,一方面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发病年龄也有下降的趋势,加之其危害性大,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而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对于CSA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将治疗本病方法作如下综述。 1 以推拿手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雷迈[1]使用maitland手法配合扩管、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及颈部牵引综合治疗CSA 57例,治愈49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7%,优于单纯使用药物及颈部牵引的对照组。陈鹏[2]采用远端足部反射区推拿和近端颈椎仰卧整复法相结合治疗CSA 32例,结果治愈19例(60%),显效8例(25%),有效3例(34%),无效2例(6%),随访1年无复发。魏向阳等[3]运用按摩手法(指按印堂、神庭、上星、百会、后顶、脑户、风府等穴,放松胸锁乳突肌,弹拨头夹肌、颈部拔伸、旋转复位等)配合穴位埋线治疗CSA 120例,总有效率98.3%。徐蕴清[4]采用轻柔的滚、按、拿等手法在颈部两侧及肩部治疗及旋转后扳法配合湿热敷治疗CSA 40例,总有效率92.5%。夏德君[5]使用推拿法配合刮痧法和拔罐法治疗CSA 150例,结果治愈110例(占73.33 %),有效36例(占24.00%),无效4例(2.67%),总有效率97.33%。博・阿古拉[6]应用蒙医推拿手法,配合蒙医拔罐放血,治疗CSA 52例,显效39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有效率98%。王艺等[7]观察推拿牵引结合体外反搏疗法治疗CSA,并与常规推拿牵引疗法相比较。A组30例单纯推拿牵引,优良率44%,总有效率85%;B组在推拿牵引基础上行体外反搏治疗,优良率89%,总有效率100%。王俊华[8]等采用推拿疗法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CSA 45例与单纯采用推拿治疗CSA 37例比较,推拿手法采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拿五经,推桥弓,点揉头维、神庭、百会、四神聪、翳风、完骨、风池等穴,头部行扫散法,轻叩头,然后拿、捏等手法松解头枕部及颈肩部肌肉,弹拨颈部夹脊,拿肩井,并用旋转定位扳法以纠正偏歪棘突;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使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加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综合治疗组显效率88.89%,单纯使用手法的对照组显效率48.65%。 2 以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王清华[9]选用川芎酊离子导入加超短波电疗法综合治疗CSA 90例和药物治疗70例比较,药物治疗组发作至5 d内开始静滴血塞通0.4g、胞二磷胆碱0.5g,睡前服用西比灵0.5g,并顿服肠溶阿斯匹林 0.1g;综合治疗组先采用超短波电疗随后直流感应电疗。物理治疗组痊愈显效率80%,药物治疗组42.85%。陈月桂等[10]用超短波疗法与直流电草乌离子导入和Maitland手法综合治疗CSA 83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根型颈椎病门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根型颈椎病门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討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椎旁阻滞术治疗,观察组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时间段的V AS评分状况、临床疗效及临床体征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0 min、3 d、7 d的V 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的颈肩疼痛与不适症状评分、上肢麻木与疼痛评分、臂丛牵拉实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使其可尽快投入到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且该治疗方案实施简单,在基层医院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therapeutic methods,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45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paravertebral block was used,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stellate ganglion block was adopted.The scores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V AS)in time-set points,clinical efficacy,and clinical sign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therapeutic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78%,which was higher than 82.22%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The V A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10 min,3 d and 7 d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After one-week treatment,the scores of neck and shoulder pain and discomfort,numbness and pain in the upper limbs,and brachial plexus tr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patient′s symptoms so that they go into daily life and work as soon as possible.Inaddition,the therapeutic regimen is simple to perform,and suitable for wid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in grass-root hospitals. [Key words]Paravertebral block;Stellate ganglion block;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V AS score近些年来颈椎病的发生出现井喷式增长,出现了低龄化、分布广等特点,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为多,占到颈椎病的50%[1]。神经根型颈椎疾病是一种因颈椎间盘蜕变、椎体侧后方或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关节紊乱、慢性劳损、生理曲度变直等因素使得神经根遭受压迫或刺激,导致患者颈部、肩臂部出现酸麻胀痛的症状[2]。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案较多,手术治疗该病并发症较多,手术适应证要求严格,一般都在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的情况下选择手术治疗。目前,保守治疗已经成为颈椎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牵引、推拿、药物治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也称颈胸神经节,是颈下神经节和第一胸神经节融合而成的一种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大致位于位于C7水平(第七颈椎),C7的横突前方的颈长肌前筋膜内。 早在192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星状神经节的毁损和切除可以减轻雷诺氏现象和多汗症的某些症状。而对星状神经节的阻滞可以减轻交感神经介导的各种疼痛,如Ⅰ型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等。对于各种颈肩部的复杂性疼痛和颈性眩晕等等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反复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恢复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造成的交感迷走平衡的破坏。同时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改善组织器官的血供,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降低全血高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等而加快血液循环。再者星状神经节阻滞使脑血流增加的作用超过任何药物,下丘脑血流的增加能起到维持垂体激素平衡的作用,从而调节异常变化的内分泌系统。现在一般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适用于以下多种状况:一、颈源性头痛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二、肩周炎。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致痛物质的刺激,改善肩僵硬,再配合其他治疗,可加快病情恢复。三、带状疱疹。头面部及上胸部带状疱疹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阻断疼痛的传导,改善血运,能缩短病程。四、失眠的治

疗。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恢复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造成的交感一迷走平衡的破坏,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从而调节、改善睡眠。五、脑动脉硬化,脑缺血性病变。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阻滞了交感神经,直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氧,针对一些老年人病人常出现的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头脑发蒙等症状,能够缓解病情,有资料显示它能明显改善脑梗塞以及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症状。六、痤疮。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降低特异免疫反应,可明显增加头面颈部的组织血供,改善微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促进寻常痤疮患者皮损的恢复。同时,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还可以治疗头痛,过敏性鼻炎,耳鸣耳聋,心肌梗死,多汗症,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痛经等多种疾病。 传统的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触诊或X线引导,有多种入路,通常是以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作为穿刺定位的标志。无论是触诊和X线引导都无法完全避开周围的重要结构,因此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而且为保证药物充分浸润,用量都较大。事实上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水平并非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最 佳部位,因为星状神经节实际位置在更靠下的第七颈椎水平。我们首先结合下图看一下第六颈椎横突水平的主要结构: 图1 第六颈椎横突水平横断。T:气管,TH:甲状腺,CL:颈长肌,C6:第六颈椎,CA:颈总动脉,JU:颈内动脉,

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术护理体会.

2011年6月第18卷第6 期 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术护理体会 林有群,方美芝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中华疼痛学会第一临床中心,广东广州510260) 【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术治疗多种慢性疼痛的围治疗期护理。方法选择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20 例病人。术前需备好气管切开器械、氧气和急救物品,保证患者安全;术后定时检查病人和穿刺部位,一旦有敷料渗血、颈部肿胀隆起、气促或呼吸费力等局部出血或气胸先兆报告医师;注药前必须回抽无血液,注药时针眼无液体溢出;注药后出现Hon- er ' s 综合征时给病人解释此为治疗反应以鼓励病人信心和解除顾虑,出现声音嘶哑时及时交代病人1小时内或声嘶消除前不能喝 水或进食,以免误入气管。结果本组90%病人疼痛减轻,注药后80%的病人出现Honer ' s 综合征,4%病人出现声哑,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星状神经节置管阻滞术治疗效果明显,护士耐心细致做好观察及护理工作可减少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置管阻滞;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36/j.issn.1674-4659.2011.06.0935 Nursing Experience of Continuous Stellate Ganglion Catheter Block Technique LIN Youqun, FANG Meizhi (Departmentof Pain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The Frist Clinical Center of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Guangzhou 5102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during the peri-op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by the continuous stellate gan-glion catheter block technique. Methods 20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ntinuous stellate ganglion catheter block technique. Preoperative tracheotomy appatatus, oxygen and first aid equipment were prepared to ensure the safety. To regularly inspect the patients and puncture places after operation. Once the dressing seeped, the neck swelled up, shortness of breath or breathing difficulties and so on, it should that re-port the case to the doctor. To aspirate to make sure non-blood before injection and non-spill of liquid from the needle eye during injection. When Honer's syndrome came after injection, to explain it to the patients to encourage them and free their mind of apprehensions. Don't take anything when hoarseness came in an hour or before hoarseness elimination for fear of entering trachea. Results Pain was relieved in 90%cases, Honer's syndrome turned up in 80%cases after injection, hoarseness came in 4%cases. No severe adverse effect occurred. Conclu -sion The continuous stellate ganglion catheter block technique is very effective.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can decrease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Keywords] Stellate ganglion catheter block; Observation; Nursing

神奇的星状神经节—超声引导下阻滞

神奇的星状神经节—超声引导下阻滞 生活中有一种临床症状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那就是疼痛:它是由现实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 那么疼痛又和我们提到的星状神经节有什么关系呢?您的脑海里肯定会跳出几个疑问: 1.啥是星状神经节? 2.为啥它那么神奇? 3.这和超声有什么关系? 起源 1883年Liverpool和Alexander在结扎椎动脉治疗癌症时,误伤了颈部交感神经,却得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这里误伤的的交感神经说的就是星状神经节)。 为什么误伤了它却得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呢?

颈部交感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星状神经节或颈胸节:由颈下神经节与胸1神经节合并而成) 星状神经节: 位于第一肋骨颈前方,斜角肌群的内侧,肺尖上方。卵园形,长约2厘米,宽1厘米,下界位于胸膜后方。

作用 星状神经节属于自主神经的交感神经的外周神经节,支配范围包括人体重要脏器特别是脑组织。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收缩冠状血管、扩张支气管、增加腺体分泌、扩张瞳孔、松弛睫状肌、促进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增加红细胞等作用。

简单点说,它就是一个交通枢纽,把它阻断了,对各个地方的交通状况都能起到一个缓解作用,而在人体上,就是对各个系统起到一个调节作用,所以说,星状神经节很神奇。而星状神经节的神奇不在于它的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医学上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atellite Ganglion Blocks)。 SGB 星状神经节阻滞(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含有星状神经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而阻滞支配头面颈部,上肢及上胸部交感神经的方法,可使持续紧张的交感神经暂时放松,从而逐渐恢复自主神经系统的张弛平衡。 心血管系统: SGB可以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降低全血高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而加快血液循环。研究发现SGB后大约5min即可出现血管扩张,15min后血流量增加75%达高峰,并可持续70min,15min后血流速度增加58%,持续60min,血管径增加7%。 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是紧密联系的,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影响多种内分泌腺的分泌。松果体在一昼夜中周期性分泌松果体素(又称褪黑素) ,影响机体的睡眠与觉醒。 临床观察证实用利多卡因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改善睡眠,治疗失眠。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明显降低疼痛患者血中皮质醇,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5-HT,P物质的含量。SGB可调节异常变化的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免疫功能在机体防御,自身内环境稳定及调节过程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例如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过SGB治疗后发现:红细胞免疫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及E玫瑰花结,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功能得到

神经阻滞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神经阻滞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作者:孙学勤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第21期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一般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等几类。一般颈型颈椎病采用局部痛点阻滞,辅以理疗牵引等治疗疗效肯定,不用住院治疗,脊髓型少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采用神经阻滞方法治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住院病例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28~62岁,主要症状为头痛、失眠、颈部疼痛、僵硬、晕厥、胸部不适、上肢麻木疼痛等,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X片、CT、MRI检查颈部阳性发现。 治疗方法:45例患者全部采用相应节段颈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消炎镇痛液连续输注,隔日1次,5次1个疗程,同时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每天1侧,交替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行1次治疗后症状减轻,3~5天后症状明显改善,行颈部体格检查,有明显痛点者加痛点阻滞,经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均取得明显效果。其中26例随访1年未出现明显不适,12例有部分不适症状,辅以药物治疗缓解,不影响日常生活,有5例症状再次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再行1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好转,辅以药物治疗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另外两例共行3~4个疗程治疗,日常仍需药物辅助。治疗中需要时刻警惕并发症的发生,操作时要有监护设备、准备好急救药品及呼吸辅助设备,常见的并发症有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声音嘶哑等。 讨论 综上所述,对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神经阻滞治疗为一种有明显疗效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广。但是,由于颈部硬膜外操作的难度、危险性及并发症,需要资深的专业医师操作。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分析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以膏药外敷及理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配合静滴丁咯地尔,治疗组予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后2w回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2w 回访,治疗组痊愈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无效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7.5%,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星状神经节;椎动脉;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进步,人们伏案工作时间增加等,其发病率日趋上升,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type,CSA)发病率约占25%[1]。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恶心呕吐、阵发性眩晕、耳鸣,甚至伴有视力、平衡能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生活。目前该病主要通过理疗、中药口服或静滴药物改善血管活性等方式进行治疗,近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疼痛领域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于2015年1月~10月对随机选取的40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取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病例均为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年龄25~57岁,平均(37.44±5.3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3.26±0.49)年,对照组40例,年龄26~54岁,平均(38.80±5.35)岁;病程 2.5个月~11年,平均( 3.58±0.43)年,两组在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有猝倒发作史、伴有颈性眩晕者;②旋颈试验阳性者;③影像学显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者;④伴有交感症状者。 1.3排除标准①眼源性耳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者、因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等引起的眩晕者;②颈椎其他病变者,如颈椎骨折、脱位、肿瘤、结核等; ③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者;下肢行走困难、脚有踩棉花感脊髓型颈椎病者等。 1.4方法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颈部予以本院自制芙蓉伤痛膏外敷,配合微波照射30min,对照组配合静滴生理盐水250ml+丁咯地尔0.2g,1次/d,1个疗程包含10次;治疗组予以SGB。阻滞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头部稍转向对侧,肩下垫一薄枕,颈部稍伸展,张口呼吸,颈部放松。取气管旁入路,以胸锁关节上3cm,正中线外侧1.5cm,环状软骨同一水平处为穿刺点。常规络合碘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