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目的:观察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和对照组(仅仅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9%,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标签:椎动脉型颈椎病;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主要是由于椎动脉受到压迫以及骨、软组织刺激,或者椎动脉被转动、牵拉,或者伴有椎动脉壁硬化的情况下,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加上工作压力以及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一般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转头时突然晕眩,常常会伴有恶心、耳鸣、耳聋、失眠、视物不清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2]。当前临床主要采用物理疗法、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但是临床疗效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学者研究提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比分析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综合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本次入选研究对象,现将70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实验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24-71岁;病程2d-20年。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23-72岁;病程3d-1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颈牵引、按摩、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静脉注射300毫克“血塞通”注射液(添加250ml浓度5%葡萄糖注射液),每天1次。采用中频治疗仪器进行理疗。

1.2.2实验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取患者去枕仰卧位,将颈部伸展开来,稍微垫起肩部,放松肌肉,嘴巴

微微张开,从气管旁入路,术者站在患者的阻滞侧,首先用手指轻轻触摸环状软骨下缘,然后朝着外方向摸到患者横突处,做一个小标志后,常规消毒垫枕,带上手套用左手拇指指尖部再次按C6横突。一旦针尖下出现骨性阻挡感,将针尖妥善固定,指导助手回吸,确定没有出血后快速注入1/2配比药物,观察回抽无血后继续将剩余药液注入进去,结束注射后出针。然后协助患者取坐位,继续观察15-30min,确定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后再离开,每周2-3次,连续治疗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基本完全消失,而且颈椎活动度也恢复正常,经过颈部X片检查表明退行性病变显著好转。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对于治疗前明显缓解,但是颈部劳累后仍然存在不适感,但是对于患者工作以及生活并无显著影响,通过颈部X线片检查表明退行性病变有一定改善。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基本可以工作,通过颈部X线片检查表明退行性病变并没有显著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颈部X线片检查都没有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SPSS10.0,采用X2检验两组计量数据,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9%,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也属于一种颈椎病类型,和椎动脉受压、颈椎退变后稳定性下降、颈部活动过程中牵拉椎动脉、颈交感神经兴奋等都是导致该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往往采用增大椎间隙、椎间孔,缓解肌痉挛、活血化瘀、消除炎症水肿等综合措施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但是临床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学者研究提出[3],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满意,可有效调节患者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太高了8.5%,这和大多数学者研究报道基本相符[4]。星状神经节阻滞不仅可以利用组织调节下丘脑功能,有效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同时对于分布区内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痛觉传导、肌肉紧张以及支气管收缩等也具有强效抑制作用,因此在循环障碍、神经麻痹、疼痛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參考文献:

[1] 李文波,苑妍新,陈志奇.星状神经节阻滞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0,31(5):728.

[2] 张翼生.椎动脉型颈椎病两种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45.

[3]廖发玲.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1,32(6):1073.

[4] 刘宣.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临床医学,2011,1(2):67-68.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前言 星状神经节(SG)是颈交感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颈下神经节与T1神经节融合形成的交感神经节,位于C6和C7椎体之间。它包含支配头部及颈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支配上肢及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目前疼痛科与麻醉科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SG周围及附近组织,包括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节前与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从而阻滞支配头、面、颈、肩胛、上肢、前胸及后背等部位的交感神经,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张力,最终达到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使其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及非疼痛类疾病。 SGB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方面。中枢神经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调节丘脑活动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周围神经作用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对节前、节后纤维的阻滞,使分布区域内各系统的交感神经功能受到抑制,以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在治疗疼痛方面,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由于慢性疼痛及炎性疼痛中交感神经发挥着重要作用,SGB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的原因可能与其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同时,SGB可以阻断脊髓的反射通路,降低该部位交感神经兴奋性和敏感性,扩张小血管,增加局部区域血流,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加速代谢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疼痛介质,终止疼痛的恶性循环。 自1920年,SGB治疗疼痛性疾病在临床上得到迅速推广,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治疗手段。在日本,SGB疗法已应用40余年,每日至少有2~3 万患者进行该项治疗,占门诊神经组滞治疗的50%~80%,其治疗学理论已为日本医界所公认。SGB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主要分为全身性疾病和局部疾病,包括头面部、耳鼻喉、口腔、颈肩部及上肢疼痛,尤其对于顽固性颈源性头痛、偏头痛、慢性顽固性口腔溃疡、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肩手综合征、原发性痛经、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癌痛等顽固性疼痛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此外,对于难治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抑郁症等疾病也有

星状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 概念:SGB是向颈部包含星状神经节在内的疏松结缔组织内注入局麻药,使星状神经节的节前、节后纤维以及所支配的领域头、颈、颜面、上肢背部的交感神经可逆行阻滞的方法。在日本临床应用中最广泛的疼痛治疗方法。占神经阻滞治疗的60~84%,在国内的疼痛治疗中使用率约占50%左右。 生理功能: 星状神经节具有交感神经的生理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收缩冠状血管,扩张支气管,增加腺体分泌,扩瞳,松弛睫状肌,促进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增加红细胞等。 作用机制: 由于阻滞部位节前和节后神经纤维功能受到抑制,分布区域内的交感神经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受到抑制,这些外周作用一直被认为用来头、颈、上肢、肩、心肺的上些疾病。近年的研究进一步表明,SGB除外周作用外,还通过下丘脑机制对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有助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因此,SGB广泛被用于许多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治疗。 阻滞用具: 阻滞针:7号针头(22G)或5.5号针头(24G)3.2cm长。 注射器:5ml、10mI注射器。 局麻药:1%或2%利多卡因、1%卡波卡因或0.25%~0.5%布比卡因 其他;皮肤消毒药、无菌手套、治疗床、急救设备 阻滞方法: 一、阻滞前检查患者 1.阻滞部位有无异常:有无甲状腺肿大、颈部肿瘤、气管造口及放射线局部照射。 2.有无影响判定效果因素存在:眼险下垂、结膜充血、缩瞳、假眼、视力异常等是否存 手足的冷热及有无出汗等。 二、阻滞前解释 1.阻滞前应向思者解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状 2.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瘫、头痛和不定陈述综合征等1个疗程需20一30次/月,而且有时需几个疗程,故应解释清楚.使之配合治疗,建立信心,方能取得预期疗效,不致于半途而废。 3.解释可能出现霍纳综合征(Hornerb synd rom)的表现,以便配合好检查,有助于判定疗效。 4.治疗性诊断更应解释清楚,以便确定诊断及进一步治疗。 三、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取仰卧位者使枕部与背部在同一高度颈椎前弯,口微张以减少颈前肌张力,以便触及第6颈椎横突。也有主张颈后垫枕促使颈椎前弯、颈前伸展,使更易触到C6前结节。不能平卧患者可取坐位。 经C6给药法:进针点以C6横突前结节为指标,距正中线外侧平均1.5cm,水平面以环状软骨为标准.平均位于胸锁关节头侧3cm。用左手食指或中指于胸锁乳突肌内缘先触C5的前结节、于此处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皆压向外例,使针由皮肤至横突间距离缩至最小,并使穿刺通过的组织减至最小及使之产生治疗后疼痛的机会最小。用左手食指端压在C6前结节上,用装好局麻药的针头由此指端内侧进针。进针方向是水平面与皮肤呈垂直方向、与矢状面呈10度角。一般针刺入2.0~2.5cm即可达横突。用此法针过于偏向内侧(椎体)易阻滞喉返神经,如过于偏向外侧时则离开横突根部,易刺伤血管及臂丛神经。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目的:观察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和对照组(仅仅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9%,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标签:椎动脉型颈椎病;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主要是由于椎动脉受到压迫以及骨、软组织刺激,或者椎动脉被转动、牵拉,或者伴有椎动脉壁硬化的情况下,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加上工作压力以及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一般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转头时突然晕眩,常常会伴有恶心、耳鸣、耳聋、失眠、视物不清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2]。当前临床主要采用物理疗法、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但是临床疗效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学者研究提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比分析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综合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本次入选研究对象,现将70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实验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24-71岁;病程2d-20年。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23-72岁;病程3d-1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颈牵引、按摩、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静脉注射300毫克“血塞通”注射液(添加250ml浓度5%葡萄糖注射液),每天1次。采用中频治疗仪器进行理疗。 1.2.2实验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取患者去枕仰卧位,将颈部伸展开来,稍微垫起肩部,放松肌肉,嘴巴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研究进展(全文)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研究进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用以缓解多种临床病症。关于阻断星状神经节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至今尚未十分确定。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主要用于疼痛的治疗,通过阻断交感神经缓解头颈部,上肢和上胸腔内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疼痛。 也有报道,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可用于心肌电位及心律不齐的调节,也可缓解颈椎病,血管功能紊乱的症状,还可用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上肢血管炎等多种疾病。 1.星状神经节 神经节是由神经细胞聚集而形成的结节状结构。交感神经节是由交感神经细胞所形成的。由分别具有输出和传入功能的交感神经细胞所构成的交感神经干,沿脊髓左右两侧纵向而行,贯穿颅骨至骶尾部。在整个长度的交感神经干上,分布着多个由交感神经细胞聚集而形成的略显膨大的突出部分,这些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交感神经细胞群,可统称为交感神经节或椎旁神经。根据不同神经节的位置和特性,各有其命名。 交感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保证人体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或紧张状态下能够迅速产生应急反应,交感神经干是传递交感神经信息的重要细胞结构。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不受人体主观意识的控制,而是主动、有序的调整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不同功能状态。与疾病治疗密切相关的星状神经节就属于交感神经节,是人体交感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大约80%的人类星状神经节是由颈下神经节和第一胸神经节融合而成,有些人的第二和第三胸神经节也融合入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为多角形,与脊髓长轴平行,约为25mm×1mm×0.5mm,体积明显大于腰部和骶尾部的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也称颈下神经节或颈胸神经节,位于人体颈部,在脊柱两侧的斜前方,横向水平位置相当于第七颈椎和第一肋骨之间。 星状神经节的下端是胸膜顶部,上方有锁骨动脉通过,后面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和从椎孔发出的椎动脉根。星状神经节毗邻多个颈部和胸腔上部的某些器官,也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大血管和神经,如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腺下动脉、喉返神经和臂丛神经等。 星状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除了连接第七、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外,也发出分支绕行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椎动脉,并上行进入颅腔,通过基底动脉,至大脑后动脉。星状神经节还发出心下神经,分布于下方胸腔内的心脏。星状神经节掌控其节后神经分布的区域,主要对包括头颈部,上肢及心脏等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并开启应急反应。 2.星状神经节阻滞术(UGB) 阻滞星状神经节的概念创始于1883年,当医生在进行椎动脉结扎术时,误伤了交感神经,却意外的收获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由此判定阻断交感神经可能有改善某些疾病临床症状的治疗作用。大约在1930年左右,美国和欧州的专家首先报道和建立了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多年以来,经过进一步的探讨和摸索,逐渐将阻断颈部交感神经

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方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方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1)前侧入路穿刺法(气管旁接近法)患者取仰卧肩下垫枕。常规皮肤消毒,术者位于左侧,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处用7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一般的患者用食指尖可触及第七颈椎横突,引导进针,约穿刺2~3厘米触到骨质,表明针尖已经到达第七颈椎横突的前外侧,退针少许(0.2~0.4的浓度和剂量应视治疗需要而定。一般可注入0.5~1%利多卡因或0.25~0.375%布比卡因~10ml,如欲同时阻滞颈上、颈中交感神经结和第1~4胸椎旁交感神经,可注入1%利多卡因20毫升,或0.5%利多卡因30毫升,药液沿筋膜间隙扩散,阻滞整个颈部和上胸部交感神经。 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射药物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 (2)高位侧入穿刺法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术者位于左侧穿刺点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处,相当于环状软骨或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处。7号穿刺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使针头触及第六颈椎横突,然后将针退出少许,针尾再向头端呈45度倾斜,针尖在第六颈椎横突前侧通过,想着第七颈椎横突的方向前进约1cm,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入局麻药物。 3 适应症星状神经节的适应症很广泛,可按部位分类如下: (1)全身性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厌食症、过食症、体位性血压异常、失眠症、全身多汗症、眩晕、全身性白癣、皮肤搔痒、溢脂性皮炎、脑卒中后疼痛、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带状疱疹、单

疼痛科的技术

疼痛科目前常用技术有: 一、神经阻滞与注射治疗 1.其作用机制主要有,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改善局部血运,消炎止痛。 2.神经阻滞分类与适应症 1)交感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面部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如,交感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面神经麻痹,突发性神经耳聋等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盆腹腔晚期癌性疼痛,慢性胰腺炎等胸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肺癌晚期疼痛,汗手症等。 腰交感神经阻滞:下肢感觉异常,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2)脑脊髓及周围神经阻滞 硬脊膜外隙阻滞:腰脊神经根炎,腰椎管狭窄症,及下肢带状疱疹等。 枕神经阻滞: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及支配区疱疹。腰/颈丛及周围神经阻滞:治疗相关神经炎痛及卡压性疾病。三叉神经阻滞:三叉神经痛。 舌咽神经阻滞:舌咽神经痛。 3)病灶局部注射 各类腱附着点炎,慢性损伤,肌筋膜炎等。 二、介入微创治疗 介入微创治疗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疼痛科目前开展

的主要介入技术有: 1.颈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2.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症 3.射频治疗技术:是现代医学最具发展前景一项现代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脏传导异常,肿瘤及疼痛医学临床。射频治疗技术,在外周射频几乎 适用于所有神经阻治疗的相关疾病。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颈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射频热凝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已临床的广泛运用。 4.脊髓刺激技术治疗病理性神经痛。 5.鞘内吗啡泵治疗晚期癌痛 6.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7.椎间盘盘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8.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或椎体转移癌性等。 三、其它治疗技术,如臭氧注射治疗,物理治疗等。 四、药物综合治疗。 五、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获得临床满意疗效。 1、治疗方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全组采用气管旁入路,在胸锁关节上方 2.5cm(即两横指处)、正中线外侧1.5cm处垂直进针,触及C6横突后,退针少许,回吸无血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10ml。双侧交替,每日一次,一疗程10次,治疗1~2个疗程。 2、疗效标准优:症状、体征消失;良:症状基本缓解,体征有所改善;好转: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明显,体征仍有存在;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结果:本组122例随访1~2年,其中优36例,良68例,好转1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85.2%。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病人中较为常见,国外曾有人统计,大多数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而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致椎动脉痉挛是椎动脉综合症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发作的重要原因。星状神经节是支配头颈、肩及上肢的主要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阻滞后,消除了交感神经节的过度紧张,使其支配区域内的血管扩张,因而使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供应,使症状得到改善。本法操作简单,经济适用,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 在操作中应注意:1.禁忌双侧同时阻滞;2.注药前反复抽吸试验,证实无气、血后方可注药;3.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如气管插管、氧气等。 顽固性头痛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病人痛苦极大,严重影响着生活和工作质量。我院自97年3月来在”疼痛门诊”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头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18~68岁,病程1月~6年不等(见表1),均经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无异常,CT检查无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头痛。全部病例均经过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1.2 方法本组病人全部于最痛侧采用高位侧入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仰卧,头转向非阻滞侧,取C6或C7横突为穿刺点,用7号静脉穿刺针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遇到骨质回抽无血时注入阻滞液(2%利多卡因4 ml+维生素B12 500 μg+地塞米松5 mg+丹参液2 ml+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注药后5~10 min出现程度不等的眼睑下垂、眼裂变小、瞳孔缩小、球结膜充血、鼻塞、视物模糊等症状(霍纳氏综合征),同时阻滞侧头、颈、颜面、上肢有发热感,认为阻滞成功。每天阻滞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本组病例治疗一个疗程者有56例,二个疗程者有7例。治疗期间观察疗效,依据症状、体征分为治愈(头痛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随访6个月无复发)、有效(注药后头痛消失,生活和工作已不受影响)、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好转)。 2 结果本组总体治愈率524%,有效率952%。病程各不相同,其疗效也明显不同,病程越短,疗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性眩晕;护理 颈性眩晕是颈部病变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也称椎-基底动脉压迫综合征。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和有效的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目前大多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脑血流和脑氧代谢障碍能引发颈性眩晕。颈椎不稳致中枢神经系统或椎动脉受刺激,可出现相应交感神经症状而产生颈性眩晕[1]。本组颈部眩晕病例均来自2009年4月~2010年6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接诊患者,诊断为颈部眩晕患者43例,男24例,女19例,临床表现:转动头颈部出现眩晕者35例(81.3%),有视物转动或浮动感者20例(46.5%)。全部病人摄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骨质增生35例(81.39%),颈椎生理弯曲变直25例(58.1%),椎间孔狭窄、椎间隙变窄者15例(34.8%),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20例(46.5%)。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颈下垫软枕,头后仰,喉结突起,颈部固定,局部用0.5%碘伏消毒,抽取2%利多卡因55 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在胸锁关节上方2~2.5 cm距正中线旁开1.5 cm处为穿刺点处进针,抽取无回血或脑脊液后推药,行单侧星状神经节阻滞,阻滞后出现Horner综合征(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患侧面部无汗)为阻滞成功。 1.3 疗效评定 治愈:头痛眩晕、颈部不适症状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好转:眩晕等症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及肌体基本正常,随访期间有复发,治疗后好转。无效:眩晕症状减轻不明显或加重。 1.4 结果 43例患者治疗后,治愈25例(58.1%),好转16例(37.2%),无效2例(4.6%),总有效率95.3%。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体会 2.1 治疗前护理 将治疗的目的、方法、相关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症状和并发症,详细告诉患者,并签定治疗同意书。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保持治疗室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和治疗室安静。 2.2 治疗中护理

星状神经节埋线技术与临床应用

星状神经节埋线技术与临床应用 1883年外国医生在行椎动脉结扎治疗癌症时,误伤了颈交感神经,却得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此后多年,对某些疾病一直采用切断颈交感神经的外科手术方法治疗。1920年开始推广非手术经皮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很快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有学者对星状神经节进行了针刺、针刀、穴位埋线等,总之,对星状神经节实施了“良性干预”,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星状神经节埋线技术,具有操作安全、方便、成功率高的优点,现总结如下。 一、应用解剖 星状神经节,又称颈胸交感神经节,主要由第7/8颈交感神经节以及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融合的概率为75%~80%。如果二者不融合,则称第1胸交感神经节为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形态多为星型,占总数的50%以上(78.57);其次为椭圆型,左侧25%、右侧33.33%;再次为哑铃型(7.14%)等。其大小约为:长12~20mm,宽4.0~5.5mm,厚4.0~5.0mm。正常情况下,星状神经节外表面被覆有一层脂肪组织,再向外为壁层胸膜,这种脂肪组织常是确定星状神经节位置的标志。星状神经节只有下端的一小部分表面覆盖以壁层胸膜,其余大部分都属于胸膜外位结构。成人星状神经节处于颈根底部,大多位于C7横突至第1肋颈高度,所占比例为79.1%;其次为位于C7高度,所占比例为12.5%;再次就是T1和C6高度,分别占4.17%。虽然星状神经节的下缘可以低于第2肋骨上缘,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下缘低于第2肋骨上下缘的中点的报告。

星状神经节周围比邻的组织器官为:其内侧为颈长肌,外侧为前斜角肌和膈神经,前外侧为颈动脉鞘,下方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椎动脉起始部、肺尖和胸膜上筋膜、胸膜顶,外侧偏前为甲状颈干、头臂静脉,后内侧为椎间孔,后外侧为肋颈干,前内侧为胸导管(左侧)。而从体表定位点至星状神经节,由浅入深的层次解剖结构是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椎前筋膜。 二、埋线方法 大家一看到这星状神经节的解剖可能就会打退堂鼓了,哇,周围这么多重要的器官,要是不小心扎错了地方该怎么办哪?其实啊,经过对于经过规范训练的疼痛科医生来说,这个治疗只是住院医生必须熟练的其中一项常规操作而已,操作过程也不复杂,关键是病人仰卧后颈部充分放松,治疗医生用示指或中指尖端把患者治疗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将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仔细操作即可。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星状神经节的埋线方法。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也称颈胸神经节,是颈下神经节和第一胸神经节融合而成的一种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大致位于位于C7水平(第七颈椎),C7的横突前方的颈长肌前筋膜内。 早在192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星状神经节的毁损和切除可以减轻雷诺氏现象和多汗症的某些症状。而对星状神经节的阻滞可以减轻交感神经介导的各种疼痛,如Ⅰ型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等。对于各种颈肩部的复杂性疼痛和颈性眩晕等等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反复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恢复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造成的交感迷走平衡的破坏。同时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改善组织器官的血供,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降低全血高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等而加快血液循环。再者星状神经节阻滞使脑血流增加的作用超过任何药物,下丘脑血流的增加能起到维持垂体激素平衡的作用,从而调节异常变化的内分泌系统。现在一般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适用于以下多种状况:一、颈源性头痛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二、肩周炎。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致痛物质的刺激,改善肩僵硬,再配合其他治疗,可加快病情恢复。三、带状疱疹。头面部及上胸部带状疱疹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阻断疼痛的传导,改善血运,能缩短病程。四、失眠的治

疗。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恢复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造成的交感一迷走平衡的破坏,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从而调节、改善睡眠。五、脑动脉硬化,脑缺血性病变。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阻滞了交感神经,直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氧,针对一些老年人病人常出现的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头脑发蒙等症状,能够缓解病情,有资料显示它能明显改善脑梗塞以及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症状。六、痤疮。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降低特异免疫反应,可明显增加头面颈部的组织血供,改善微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促进寻常痤疮患者皮损的恢复。同时,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还可以治疗头痛,过敏性鼻炎,耳鸣耳聋,心肌梗死,多汗症,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痛经等多种疾病。 传统的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触诊或X线引导,有多种入路,通常是以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作为穿刺定位的标志。无论是触诊和X线引导都无法完全避开周围的重要结构,因此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而且为保证药物充分浸润,用量都较大。事实上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水平并非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最 佳部位,因为星状神经节实际位置在更靠下的第七颈椎水平。我们首先结合下图看一下第六颈椎横突水平的主要结构: 图1 第六颈椎横突水平横断。T:气管,TH:甲状腺,CL:颈长肌,C6:第六颈椎,CA:颈总动脉,JU:颈内动脉,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分析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以膏药外敷及理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配合静滴丁咯地尔,治疗组予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后2w回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2w 回访,治疗组痊愈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无效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7.5%,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星状神经节;椎动脉;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进步,人们伏案工作时间增加等,其发病率日趋上升,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type,CSA)发病率约占25%[1]。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恶心呕吐、阵发性眩晕、耳鸣,甚至伴有视力、平衡能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生活。目前该病主要通过理疗、中药口服或静滴药物改善血管活性等方式进行治疗,近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疼痛领域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于2015年1月~10月对随机选取的40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取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病例均为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年龄25~57岁,平均(37.44±5.3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3.26±0.49)年,对照组40例,年龄26~54岁,平均(38.80±5.35)岁;病程 2.5个月~11年,平均( 3.58±0.43)年,两组在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有猝倒发作史、伴有颈性眩晕者;②旋颈试验阳性者;③影像学显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者;④伴有交感症状者。 1.3排除标准①眼源性耳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者、因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等引起的眩晕者;②颈椎其他病变者,如颈椎骨折、脱位、肿瘤、结核等; ③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者;下肢行走困难、脚有踩棉花感脊髓型颈椎病者等。 1.4方法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颈部予以本院自制芙蓉伤痛膏外敷,配合微波照射30min,对照组配合静滴生理盐水250ml+丁咯地尔0.2g,1次/d,1个疗程包含10次;治疗组予以SGB。阻滞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头部稍转向对侧,肩下垫一薄枕,颈部稍伸展,张口呼吸,颈部放松。取气管旁入路,以胸锁关节上3cm,正中线外侧1.5cm,环状软骨同一水平处为穿刺点。常规络合碘消

星状神经节与120种疾病

星状神经节与120种疾病 一、世界上的传奇有时来自“失误” 青霉素 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 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 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星状神经节阻滞 此疗法来源颇为传奇,1883年Liverpool 和Alexander再结扎椎动脉治疗癌症时,误伤了交感神经,却得到了明显的止痛效果。 此后许多年中一直采用外科手术切断颈部交感神经,1920年开始推广非手术经皮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一位首相患面瘫,一位麻醉医生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将其治愈,让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日本风靡一时。这个麻醉医生也为此一举成名。 二、星状神经节 位置 胸膜顶第1肋骨颈水平,是由颈下神经节和胸1神经节融合而形成,表面被覆有一层脂肪组织,再向外才是壁层胸膜。 功能 神经纤维支配头面、颈项、上肢及胸内的心脏等多个器官组织。 定位 第7颈椎横突与星状神经节的距离最近,前后距离分别仅为0.6cm,是标定星状神经节体表投影的最佳骨性标志。 作用机制

中枢作用和周围作用两方面,其中枢作用通过调调理下丘脑维持内环境稳定,从而使得内环境、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正常。 其周围作用是由于阻滞部位的神经被阻断,从而使得血管运动、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痛觉传导收到抑制。故适用于多种疼痛和非疼痛疾病治疗。 三、周围体表标志 1.胸锁关节 2.第六、七横突前结节 3.环状软骨 四、穿刺入路 后方入路 最早应用的入路,已经摒弃,但是,由于影响技术的进步,又重新用于上肢和上胸部疼痛治疗。 前方入路 也称为气管旁入路,目前广泛应用。此入路可以分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法和经第7颈椎横突前结节法。 患者去枕平卧,肩下垫一薄枕,头后仰。术者位于患侧,穿刺点定于胸锁关节上2.5cm,正中线外1.5cm。 常规消毒用左手中指与食指将颈动脉推向外侧,使尽量与气管分开。中指尖稍用力即可触到颈6横突前结节。 C6法针尖触及颈6横突前结节即可。 C7法针尖触及颈6横突前结节后,再退针少许,针尖朝向内,骶方(下方),须触及颈7横突基底部方可注药。 改良星状神经节阻滞 术者用左手食指将气管与颈动脉鞘分离,此时在两者之间出现一条明显的气管旁沟,沿此沟平环状软骨处可触及第6颈椎横突。 该横突向尾侧(向下)1.5cm处即为穿刺点,经穿刺点向下垂直进针,所经层次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椎前筋膜。 抵达椎前筋膜时可有阻力感,再稍进针1~2mm便穿过椎前筋膜

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5例救治体会

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5例救治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救治体会。方法常规治疗:畅通气道, 面罩大流量氧气吸入(>5L/min),早期足量短程使用激素,维生素C及乌司他丁等组织器官保护治疗。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结果本组均成功抢救,在ICU救治时间为5到14天,呼吸支持时间为2到10天,本组转出ICU时,神志清楚,自 主呼吸平稳,血压稳定,呼吸空气时,血氧饱和度为95%以上,心、肝、肾等功 能基本正常。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严重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损害中 枢神经、呼吸循环系统,随时可因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抢救此类患者,积极给 予呼吸循环支持及对症综合治疗来挽救患者生命。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救治体会 星状神经节是由颈下交感神经节与第一胸椎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支配头、颈、上肢的主要交感神经。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术是临床上常用的神经阻滞 方法,广泛应用于疼痛疾病或其他神经性、内分泌性、免疫性等非疼痛疾病。SGB因其可使组织区域血管扩张,近年临床也用来治疗多种缺血性疾病[1]。介于 星状神经节周围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解剖结构复杂,变异较多,因此施行时 存在一定的风险,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不畅、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颈部 疼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惊觉、抽搐,称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临床上已 经有SGB导致死亡的报道[2],应高度警惕。我科在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5例。经过积极救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18到49岁之间,星状神经节阻滞 术后20至45分钟出现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呼吸困难3例,意志丧失1例, 恶心呕吐5例,颈部疼痛3例。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畅通气道,面罩大流量氧气吸入(>5L/min),早期足量短程 使用激素,维生素C及乌司他丁等组织器官保护治疗[3]。 1.2.2根据患者呼吸受损和气道梗阻的程度、血气分析、意识障碍、抽搐、躁 动等情况及时予以有效镇静,加肌松后,经口气管插管,实施呼吸机,同步间歇 指令通气加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早期采用保护性通气策略,短时间(<12h)吸 入纯氧,迅速改善氧合,持续镇静,尽量防止和减少患者躁动,降低氧耗,根据 患者自主呼吸及肺功能恢复情况,逐渐降低,呼吸机支持的相应参数,直至完全 脱机。 1.2.3循环支持治疗。常规性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监测中心静脉压, 无创血压,尿量、心律、24h尿量等指导输液、输血、抗休克等维持循环稳定。 1.2.4加强监护,对症综合治疗,积极防治脑水肿、肺水肿、心、肝、肾等功 能损害,防止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营养神经,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止吐,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均成功抢救,在ICU救治时间为5到14天,呼吸支持时间为2到10天,本组转出ICU时,神志清楚,自主呼吸平稳,血压稳定,呼吸空气时,血氧饱和 度为95%以上,心、肝、肾等功能基本正常。 3 讨论

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术护理体会.

2011年6月第18卷第6 期 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术护理体会 林有群,方美芝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中华疼痛学会第一临床中心,广东广州510260) 【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术治疗多种慢性疼痛的围治疗期护理。方法选择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20 例病人。术前需备好气管切开器械、氧气和急救物品,保证患者安全;术后定时检查病人和穿刺部位,一旦有敷料渗血、颈部肿胀隆起、气促或呼吸费力等局部出血或气胸先兆报告医师;注药前必须回抽无血液,注药时针眼无液体溢出;注药后出现Hon- er ' s 综合征时给病人解释此为治疗反应以鼓励病人信心和解除顾虑,出现声音嘶哑时及时交代病人1小时内或声嘶消除前不能喝 水或进食,以免误入气管。结果本组90%病人疼痛减轻,注药后80%的病人出现Honer ' s 综合征,4%病人出现声哑,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星状神经节置管阻滞术治疗效果明显,护士耐心细致做好观察及护理工作可减少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置管阻滞;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36/j.issn.1674-4659.2011.06.0935 Nursing Experience of Continuous Stellate Ganglion Catheter Block Technique LIN Youqun, FANG Meizhi (Departmentof Pain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The Frist Clinical Center of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Guangzhou 5102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during the peri-op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by the continuous stellate gan-glion catheter block technique. Methods 20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ntinuous stellate ganglion catheter block technique. Preoperative tracheotomy appatatus, oxygen and first aid equipment were prepared to ensure the safety. To regularly inspect the patients and puncture places after operation. Once the dressing seeped, the neck swelled up, shortness of breath or breathing difficulties and so on, it should that re-port the case to the doctor. To aspirate to make sure non-blood before injection and non-spill of liquid from the needle eye during injection. When Honer's syndrome came after injection, to explain it to the patients to encourage them and free their mind of apprehensions. Don't take anything when hoarseness came in an hour or before hoarseness elimination for fear of entering trachea. Results Pain was relieved in 90%cases, Honer's syndrome turned up in 80%cases after injection, hoarseness came in 4%cases. No severe adverse effect occurred. Conclu -sion The continuous stellate ganglion catheter block technique is very effective.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can decrease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Keywords] Stellate ganglion catheter block; Observation; Nursing

神奇的星状神经节—超声引导下阻滞

神奇的星状神经节—超声引导下阻滞 生活中有一种临床症状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那就是疼痛:它是由现实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 那么疼痛又和我们提到的星状神经节有什么关系呢?您的脑海里肯定会跳出几个疑问: 1.啥是星状神经节? 2.为啥它那么神奇? 3.这和超声有什么关系? 起源 1883年Liverpool和Alexander在结扎椎动脉治疗癌症时,误伤了颈部交感神经,却得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这里误伤的的交感神经说的就是星状神经节)。 为什么误伤了它却得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呢?

颈部交感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星状神经节或颈胸节:由颈下神经节与胸1神经节合并而成) 星状神经节: 位于第一肋骨颈前方,斜角肌群的内侧,肺尖上方。卵园形,长约2厘米,宽1厘米,下界位于胸膜后方。

作用 星状神经节属于自主神经的交感神经的外周神经节,支配范围包括人体重要脏器特别是脑组织。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收缩冠状血管、扩张支气管、增加腺体分泌、扩张瞳孔、松弛睫状肌、促进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增加红细胞等作用。

简单点说,它就是一个交通枢纽,把它阻断了,对各个地方的交通状况都能起到一个缓解作用,而在人体上,就是对各个系统起到一个调节作用,所以说,星状神经节很神奇。而星状神经节的神奇不在于它的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医学上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atellite Ganglion Blocks)。 SGB 星状神经节阻滞(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含有星状神经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而阻滞支配头面颈部,上肢及上胸部交感神经的方法,可使持续紧张的交感神经暂时放松,从而逐渐恢复自主神经系统的张弛平衡。 心血管系统: SGB可以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降低全血高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而加快血液循环。研究发现SGB后大约5min即可出现血管扩张,15min后血流量增加75%达高峰,并可持续70min,15min后血流速度增加58%,持续60min,血管径增加7%。 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是紧密联系的,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影响多种内分泌腺的分泌。松果体在一昼夜中周期性分泌松果体素(又称褪黑素) ,影响机体的睡眠与觉醒。 临床观察证实用利多卡因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改善睡眠,治疗失眠。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明显降低疼痛患者血中皮质醇,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5-HT,P物质的含量。SGB可调节异常变化的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免疫功能在机体防御,自身内环境稳定及调节过程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例如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过SGB治疗后发现:红细胞免疫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及E玫瑰花结,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功能得到

神经阻滞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神经阻滞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作者:孙学勤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第21期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一般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等几类。一般颈型颈椎病采用局部痛点阻滞,辅以理疗牵引等治疗疗效肯定,不用住院治疗,脊髓型少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采用神经阻滞方法治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住院病例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28~62岁,主要症状为头痛、失眠、颈部疼痛、僵硬、晕厥、胸部不适、上肢麻木疼痛等,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X片、CT、MRI检查颈部阳性发现。 治疗方法:45例患者全部采用相应节段颈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消炎镇痛液连续输注,隔日1次,5次1个疗程,同时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每天1侧,交替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行1次治疗后症状减轻,3~5天后症状明显改善,行颈部体格检查,有明显痛点者加痛点阻滞,经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均取得明显效果。其中26例随访1年未出现明显不适,12例有部分不适症状,辅以药物治疗缓解,不影响日常生活,有5例症状再次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再行1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好转,辅以药物治疗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另外两例共行3~4个疗程治疗,日常仍需药物辅助。治疗中需要时刻警惕并发症的发生,操作时要有监护设备、准备好急救药品及呼吸辅助设备,常见的并发症有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声音嘶哑等。 讨论 综上所述,对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神经阻滞治疗为一种有明显疗效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广。但是,由于颈部硬膜外操作的难度、危险性及并发症,需要资深的专业医师操作。

星状神经节阻滞-好!

星状神经节阻滞 适应症 (1)偏头痛。 (2)头面、胸背及上肢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幻肢痛和灼性神经痛。 (4)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5)急性血管栓塞、雷诺病、硬皮病。 (6)缓解急性或慢性心绞痛。 (7)脑血管痉挛等心血管疾病。 (8)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症。 (9)过敏性鼻炎、突发性耳聋等五官科疼痛性疾病。 禁忌症 (1)注射部位感染。 (2)患者不能合作。 (3)有出血倾向。 操作步骤演示 1)患者取仰卧位,眼向前视。用一薄枕垫在双肩下面,使颈部尽量前凸。术者位于患者患侧。 (2)体表定位:先沿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内侧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2cm左右,并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颈外动脉搏动。 (3)术者用左手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及颈外动脉鞘的内容物拉向外侧,中指尖下压时可触及到骨性感觉,并尽量向内抵住气管外缘后稍向外移动中指,暴露出穿刺部位间隙。用3.5cm 长,7号短针沿术者中指指尖轻轻垂直进针,直到针尖触及到骨质,说明针尖触及到颈6横突根部,然后将针尖退1~2mm,仔细回吸无血或脑脊液,注射1%利多卡因6~8ml。 (4)注射期间令患者睁眼,观察注射反应,注射后令患者坐位,2~3min后患者出现同侧霍纳(Horner)征,则表明阻滞成功。 (5)普通患者针进入约2cm左右,针尖触及到横突时患者不出现异感。 (6)对肥胖和颈短粗患者,可能深到2.5~3cm。如果发现进针比这更深,则有可能针尖刺进两个横突之间。应立即将针退出,再调整针尖向头侧或尾侧方向穿刺,直至针尖触及到横突骨性感觉。 注意事项

(1)穿刺过深误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内,而引起患者中枢神经性抽搐和呼吸、心脏停搏。(2)误注入蛛网膜下隙,产生全脊麻导致呼吸抑制、心跳停止。 (3)注射药物过浅或接近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可导致声音嘶哑。 (4)穿刺部位过高或局麻药量过大,可以阻滞膈神经,出现腹式呼吸减弱或因膈神经受刺激而出现呃逆。 (5)应特别提醒术者,在进行本操作过程中,必须边回吸,边进针。甚至1滴或2滴局麻药误入到椎动脉,即可以引起患者抽搐。应用留滞针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避免药液误注入到血管内或椎管内。穿刺针过于朝向尾侧,容易刺伤胸膜顶或肺尖引发气胸。(6)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和感染。 (7)近年有人提出,在颈6和颈7部位穿刺对星状神经节的阻滞效果相似,而前者发生并发症明显少于后者。因此坚持穿刺针尖深度不触及横突根部骨性感不能注药的原则以策安全。 (8)如欲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请参见神经破坏性阻滞有关内容。 [慕小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