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杜甫近体诗叠字研究

杜甫近体诗叠字研究

杜甫近体诗叠字研究

叠字是一种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增强诗歌的音乐效果与表意丰富度。叠字又称“重言”“叠音词”“重叠词”,是口头上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书面上由两个形体相同的单字构成的双音词。叠字在《诗经》中已见用例,并廣泛应用于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言诗与乐府诗中,具有特殊的艺术表达效果。但由于近体诗格律的种种限制,在其中使用叠字的难度极大,因此,叠字在唐代初期的使用频率大大减少。然而正如明人杨慎所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杜甫擅长从《诗经》等前人典籍中吸收叠字,杜甫尤为擅长在诗中,尤其是在近体诗中运用叠字,并创作出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这样的名句,体现出其在近体诗创作上的极高艺术水平,本文意在通过计量分析与文本细读等方式,勾勒杜甫近体诗中叠字使用的具体情况,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杜甫近体诗的创作艺术。

一、杜甫近体诗叠字情况概述

笔者按照浦起龙《读杜心解》①中对杜甫诗歌的分类,选取被归为律诗、绝句与排律的诗歌,发现在杜甫的近体诗中

共出现叠字281处,其中共有142个不同的叠字,出现两次及以上的叠字有:处处、萧萧(14次);冥冥(11次);悠悠(10次);娟娟、飘飘(9次);时时、年年(7次);茫茫、漠漠、寂寂、家家、纷纷(6次);细细、泠泠、冉冉、淅淅(5次);青青、朝朝、日日、昏昏、苍苍、个个、片片、稍稍、微微(4次);纷纷、款款、凄凄、衮衮、轻轻、泛泛、涓涓、悄悄、双双、往往(3次);蔼蔼、纤纤、袅袅、句句、阴阴、郁郁、依依、飞飞、辉辉、频频、霭霭、怱怱、莽莽、涔涔、枝枝、树树、脉脉、团团、肃肃、沉沉、重重、眇眇、历历、飒飒、迟迟、霏霏、浩浩、迢迢、区区、咄咄(2次)。

从词义和词性上看,这部分叠字可以主要分为形容词、副词、量词、拟声词这几类。其中,有副词,如日日“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愁》)、年年“年年至日长爲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冬至》)、时时“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有模拟物态的形容词,如娟娟“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船下夔州郭宿雨溼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细细“宫草微微承委佩,鑪烟细细驻游丝”(《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掖门在两旁如人之臂掖》);有表达情态的形容词,如哀哀“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有兼具模拟物态和表示情态两种功用的形容词,如“悠悠”在“历历竟谁种,悠悠何处圆”

(《江边星月二首其二》)中表忧思,在“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涪城县香积寺官阁》)中则展示了悠闲自在貌;有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青青、白白“青青竹臐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苍苍“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示獠奴阿段》);有拟声词,如丁丁“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题张氏隐居二首》)、啾啾“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春宿左省》);有量词,如片片“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双双“鸂鶒双双舞,猕猿垒垒悬”(《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个个“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屏迹三首》)。量词的使用,反映出杜甫律诗用语的俗化趋向,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云:“数物以个,俗语也。老杜有‘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双字有‘樵声个个同’,‘个个五花文’,‘渔舟个个轻’,‘却绕井栏添个个’。”

叠字的产生时间早,在《诗经》中已见诸多用例,杜甫在其近体诗中大量应用前代产生的叠字,反映出了诗歌用词的继承脉络。杜甫近体诗中的叠字,出自《诗经》的有冥冥:维尘冥冥;青青:青青子衿;苍苍:蒹葭苍苍;悠悠:悠悠苍天;悄悄:忧心悄悄;丁丁:伐木丁丁;发发:飘风发发;凄凄:风雨凄凄;呦呦:呦呦鹿鸣;浩浩:浩浩昊天;霏霏:雨雪霏霏;

迟迟:春日迟迟;湛湛:湛湛露斯;欣欣:旨酒欣欣等。杜甫不仅在近体诗中使用《诗经》中的叠字,有时甚至整句化用,如《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句化用了《诗经·卫风·硕人》:“施罛濊濊,鳣鲔发发”和《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两句。五律《雨四首》:“朔风鸣淅淅,寒雨下霏霏”亦化用了《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杜甫的近体诗亦有出自《楚辞》中的叠字,如“溶溶”出自《楚辞·九叹》:“心溶溶其不可量兮,情澹澹其若渊。”“啾啾”出自《楚辞·九歌》:“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在杜甫近体诗中大量出现的这些源自《诗经》及《楚辞》中的叠字,一方面体现出叠字在诗歌中丰富的用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在运用叠字时有意向前人学习,叠字的使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诗人的创作脉络,值得重视。

二、杜甫五言近体诗中叠字的位置与表现形式

在杜甫的近体诗中,出现在五言律诗与五言绝句中的叠字有224处,其中,位于句首的叠字145处,位于句中的叠字36处,位于句尾的叠字40处,可知,绝大部分的叠字位于句首。在句首使用叠字的诗句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其中有30处位于篇首。在这些五言诗中,开篇的第一个词即为叠字。将叠字句置于篇首是古诗十九首中习见的创作

手法,如著名的《青青河畔草》的开篇即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其就是在句首使用叠字的诗句。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拟古诗也有意识地在篇首使用叠字,以表达对诗歌古风的模拟。因此,在近体诗的篇首使用叠字,体现出了杜甫以古入律的思想与古朴的创作风格。同时,位于篇首的叠字往往为形容词,其在诗歌节奏与艺术表现上也有特殊效果。一方面,叠字如同音乐的前奏一般,以一种舒缓的语调引起全篇;另一方面,叠字往往描写了一种朦胧的样态,可以用来烘托气氛或从整体描写物象。如五律《春远》的首联为:“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吴论云:“肃肃,落声。菲菲,落貌。”(《杜诗详注》)首联描写暮春之景,以红素指地上之花絮,从声与貌两个角度描写出暮春之时花絮飘落之貌,引起下面的春日感怀,节奏舒缓,而情韵绵长。

由于五言律诗的字数受到严格限制,所以诗人需要以尽可能少的字数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涵,因而好的叠字的使用不能是泛泛的叠加,而应当在原意上显现出新意,应比单独一字更具风韵神采,在描写抒情上有进一步提升。正如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云:“双字用于五言,视七言为难,盖一联十字耳,苟轻易放过,则何所取也。”于这一点上,杜甫做得十分突出。范晞文于此段便举了杜诗为例:“老杜虽不以此见工,然亦每加之意焉。观其‘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不用

‘纳纳’,则不足以见乾坤之大;不用‘行行’,则不足以见道路之远。又‘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则一气转旋之妙,万物生成之喜,尽于斯矣。”杜甫五言诗中的叠字不仅用得恰到好处,往往还能成为一句或一联的诗眼所在,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关注,尤其是五律《漫成二首》其一的“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和《放船》:“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申涵光曰:“杜诗善用叠字,如‘野日荒荒白’、‘宿鹭娟娟净’、‘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之类,皆非意想所及。”杜甫在近体诗中运用叠字时,在对仗的工稳与诗歌运用的浑然天成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二句,巧妙运用叠字,加强了对色彩的描写。描写出了仲春时节,阳光照耀下的原野的那种辽阔而苍茫的白,以及春日江水的那种清澈,描绘出了一种朦胧的样态,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使这两句成了让后世读者回味至深的名句。

三、杜甫七言近体诗中叠字的位置与表现形式

杜甫在七律中亦运用了大量叠字,杨慎曾关注到杜甫七律中的叠字在句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其《升庵诗话》谓:“今按:七律中有用之句首者,如‘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也。有用之句尾者,如‘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客

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是也。有用之上腰者,‘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云石荧荧高叶晚,风江飒飒乱帆秋’,‘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是也。有用之下腰者,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碧窗宿雾濛濛湿,朱栱浮云细细轻’,是也。声谐义恰,句句带仙灵之气,真不可及矣。”可以看出,杜甫在七言诗句中的各个位置都灵活使用了叠字,笔者统计了《读杜心解》收录的杜甫七言律诗,发现共出现84处叠字,其中22处位于句首,22处位

于句尾,其余40處均位于句中,这一现象反映出杜甫能够

在七言律诗中熟练运用叠字,体现出其高超的创作技巧。

在杜甫七律中出现的叠字多为对仗,在格律诗歌中,使用叠字对仗能够形成一种强烈的整齐效果,因其不仅仅为意对,亦是音对,在节奏上有很强的对应效果,且因叠字本身的特色,不会显得过于雕琢,别有一种浑成而古朴的效果,如《曲江二首》:“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一联,叶梦

得曰:“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亦无以见其精微。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所以不碍气格超胜。使晚唐人为之,便涉‘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

柳织金梭’矣。”这样一种浑然天成的气格之美,便是杜甫近体诗运用叠字的独特魅力。

同时,在杜甫的七言近体诗中,尤为注重叠字使用的音韵美,一方面,将叠字与双声、叠韵词配合起来,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叠字与双声、叠韵的配合,大大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诗句节奏循环往复、意味绵长。另一方面,杜甫在诗中将叠字与复辞配合起来,其七绝《赠花卿》开篇即为“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首句运用了叠字,而第二句则运用了复辞的手法,在一联之中重复使用了四个重复的字,但却不显累赘,使节奏变得格外圆融。

四、结语

杜甫在近体诗中大量使用叠字,从词汇上看,有部分叠字承袭《诗经》,体现出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对《诗经》的崇尚;这些叠字多为形容词,表意丰富,兼具情态与物态两种描写功能,亦有俗语,反映出杜甫近体诗语言的丰富性与雅俗兼具的特点。从叠字在近体诗中的表现形式上看,五言律诗中的叠字反映出了杜甫以古入律的倾向,而在七言诗中对叠字的灵活运用则反映出杜甫高超的格律诗写作水平。

近体诗基础知识

近体诗基础知识 一、古体诗和近体诗 我国古典诗歌,从形式上讲,大体可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词诗两种。格律诗初成予南朝齐梁时期,最后完成并定型于唐代。唐人把汉魏以来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古诗或古风,而把新近时兴的讲究格律的诗叫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称呼,遂把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了。其实,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无论古体和近体,其形成的年代都已很久远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规矩较宽而后者规矩严格。规矩严格如同法律,动辄不得违犯,这就是近体诗被称作格律诗的原因。 二、近体诗的种类 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包括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包括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绝句一体(主要是五绝)在唐代近体诗定型以前就已经有了,应属于古体诗,但到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出现以后,原先

不讲格律的绝句也向近体诗靠拢,遂有了讲究格律的绝句。这就是说,绝句有两类,一类是古体绝向(简称古绝),一类是近体绝句(简称律绝)。以下我们要讨论的,专指律绝一类。 三、四声和平仄 近体诗的规矩(即格律),约而言之,在于声调的和谐与形式的整齐排偶。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形式的整齐排偶并不复杂,最难而且复杂的是声调的和谐。在讲到声调的和谐之前,须先知道什么是四声和平仄。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都有四声。不过古四声和今四声不完全相同。今四声是: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今四声的不同在于古平声不分阴阳,而今四声中没有入声。在现代地方方言中,南方(江浙、两广及江西、湖南一带)还保留有入声,北方,尤其是中原一带入声则完全消失了。古四声向今四声的变化大约是在元朝完成的,这个变化,语言学家把它概括为两句话。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意思是:古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声,入声则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有一些字,今天读来是平声(阴平或阳平)、上声或去声,在元朝以前它们却应该是入声。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字,古今四声分别是这样:一(古入声,今阴平),二(古

近体诗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律詩的發展演變及其特點 專業:2010級國學班姓名:楊鳳芹學號:2010300010060 近體詩指唐付形成的格律詩,又稱“今體詩”,與“古體詩”相對,這是沿用唐人的稱法。近體詩源於齊梁,形成于初唐,他是在五古、七古的基礎上,吸收了六朝崇尚駢偶和講究音律的風習,經過幾付人的辛勤探索而逐漸出現的新型詩體,對篇章、句式、對偶、音律都有嚴密的限定。近體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音韻美的最高成就,標誌著我國詩歌創作進入了一個光華燦爛的新天地。 (一)律詩的起源 前人分析律詩有六大要素組成,這六要素是整、儷、葉、韻、諧、度。所謂整,是指每句字數要整齊,或五言,或七言。儷,是要求在詩中使用駢儷,即對仗。葉,指奇偶句的平仄是相對的。韻,指要押平聲韻。諧,指全詩平仄必須有規定。度,指全詩字數是一定的。這六要素中最根本的、內在的要素是兩項:一是修辭上要講究對仗,一是音調上要講究平仄。因此,律詩的起源和形成,主要決定於中國古付文學語言上的兩項發展,一是對仗,一是聲調,而這兩項在文學史上的發展都有一個漸趨發展的過程。 對仗,又稱對偶或者排偶,是把用類的詞或者對立的詞並列起來,形成一種對稱和整齊之美。這種對仗的修辭現象在我國古付詩文中出現的很早,《詩經》《楚辭》中均有出現,但是這也只是作者偶一為之的現象,並非有意識的追求。而在中國文學史上大力追求排偶,是從晉以後開始的,一般認為詩人陸機是第一個。陸機之後,相繼出現的詩人、作家,如潘岳、謝靈運、顏延之、謝朓、庾信、薛道衡等南北

朝文人,就更把對仗之風推向高潮,且愈演愈烈,越求越工。總之,從晉到隋這一時期駢儷、排偶技巧的發展和盛行,已為唐付律詩的產生,準備了一個重要條件。 律詩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講究語言的聲律,這實際也是由晉以後的南北朝時付就已經開始了。詩歌的聲律產生於對漢語音韻的研究,中國聲韻之學肇自東漢始,是在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和誦讀中逐漸探索出來的。關於語言聲律的發展和研究,一般認為自梁付沈約始,但其實關於聲律聲韻的著作早在沈約之前的魏晉時付就已經有了,大約語言上的“四聲”之說是在沈約之前就有了,但沈約的重大作用,是提倡把四聲音韻方面的研究運用與詩歌創作,並從理論上做出初步的歸納。 近體詩完成于沈、宋,但從諸如對仗、聲律等方面的發展來看,實際上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到初唐時期,不過水到渠成而已。 中國古付的詩歌,由原始型的二言體,發展出四言體,接著是雜言式的楚辭體和樂府詩體的出現,後經過無數詩人的探索,在民間歌謠新形式的啟發下,結合著漢語語言的特點,而產生了五七言詩,從此,我國的詩歌形式便定性於五七言詩,五言和七言詩成為最主要的。普遍流行的形式。從上述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古付詩歌是比較講究詩句的字數多少和趨向於使句式整練的,同時也講究節奏和用韻,但在唐付以前,我國的詩歌並沒有一套嚴密的格律,沒有什麼對音律和篇章的硬性規定。中國古付詩歌由非格律詩到格律詩是有一個醞釀。孕

杜甫近体诗叠字研究

杜甫近体诗叠字研究 叠字是一种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增强诗歌的音乐效果与表意丰富度。叠字又称“重言”“叠音词”“重叠词”,是口头上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书面上由两个形体相同的单字构成的双音词。叠字在《诗经》中已见用例,并廣泛应用于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言诗与乐府诗中,具有特殊的艺术表达效果。但由于近体诗格律的种种限制,在其中使用叠字的难度极大,因此,叠字在唐代初期的使用频率大大减少。然而正如明人杨慎所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杜甫擅长从《诗经》等前人典籍中吸收叠字,杜甫尤为擅长在诗中,尤其是在近体诗中运用叠字,并创作出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这样的名句,体现出其在近体诗创作上的极高艺术水平,本文意在通过计量分析与文本细读等方式,勾勒杜甫近体诗中叠字使用的具体情况,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杜甫近体诗的创作艺术。 一、杜甫近体诗叠字情况概述 笔者按照浦起龙《读杜心解》①中对杜甫诗歌的分类,选取被归为律诗、绝句与排律的诗歌,发现在杜甫的近体诗中

共出现叠字281处,其中共有142个不同的叠字,出现两次及以上的叠字有:处处、萧萧(14次);冥冥(11次);悠悠(10次);娟娟、飘飘(9次);时时、年年(7次);茫茫、漠漠、寂寂、家家、纷纷(6次);细细、泠泠、冉冉、淅淅(5次);青青、朝朝、日日、昏昏、苍苍、个个、片片、稍稍、微微(4次);纷纷、款款、凄凄、衮衮、轻轻、泛泛、涓涓、悄悄、双双、往往(3次);蔼蔼、纤纤、袅袅、句句、阴阴、郁郁、依依、飞飞、辉辉、频频、霭霭、怱怱、莽莽、涔涔、枝枝、树树、脉脉、团团、肃肃、沉沉、重重、眇眇、历历、飒飒、迟迟、霏霏、浩浩、迢迢、区区、咄咄(2次)。 从词义和词性上看,这部分叠字可以主要分为形容词、副词、量词、拟声词这几类。其中,有副词,如日日“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愁》)、年年“年年至日长爲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冬至》)、时时“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有模拟物态的形容词,如娟娟“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船下夔州郭宿雨溼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细细“宫草微微承委佩,鑪烟细细驻游丝”(《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掖门在两旁如人之臂掖》);有表达情态的形容词,如哀哀“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有兼具模拟物态和表示情态两种功用的形容词,如“悠悠”在“历历竟谁种,悠悠何处圆”

近体诗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一、律诗的基本要求: 五、七言,齐言体。讲平仄,用律句。句中平仄相间隔,按照定则组合起。两句为一联,分为出对句。联间平仄须相对,每首作品以联计:二联四句为绝句,四联八句是律诗;律诗延展即排律,排律论联无单句。偶句须押平声韵,全诗一韵用到底。首句是否要入韵,须看所用是何式。用对仗,有规矩:绝句对否可随意;律诗常对二三联,对仗句式须一致。排律首尾两联外,中间诸联均须对。相邻两联须相粘,次字平仄应统一。 二、近体诗的六种基本形式 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 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排律 五言律诗举例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言律诗举例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律句 五言律句规范式五言律句变式 七言律句规范式七言律句变式 五言律句规范式 甲仄仄平平仄 白发三千丈(李白)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乙平平仄仄平 春来发几枝(王维)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丙平平平仄仄 泥融飞燕子(杜甫)柴门闻犬吠(刘长卿) 丁仄仄仄平平 此物最相思(王维)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五言律句变式 所谓律句变式,就是在规范式的基础上,用了可平可仄的字。如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七言律诗的创作在近体诗的发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常被视为古典诗歌中的巅峰。 杜甫的七言律诗向来被推崇为七言律诗之中的典范,杜甫更是七言律诗这一题材真正的开创者。据统计,杜甫之前的七律创作活动所流传下来的七律总共只有246首(舒志武,2004),而杜甫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且如元朝方回所云,每一首均“不可暂废”,而且自杜甫之后,七言律诗迅速超过了五言律诗乃至其他所有的诗歌体裁,成为古典诗歌中作家最多,作品最富,作品质量最高的文体。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 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 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

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常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 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意象之间紧密相连,其气势如江河直下,却又使读者并不难于理解;名词之后的修饰语均简洁精要,恰到好处。后两句中却只使用了两个意象,即落叶和长江,但对意向的修饰更加繁杂,“无边”“不尽“从写整体范围之无尽,“萧萧下”“滚滚来“同时写声音与动态,可谓雄壮而具体。前两局的简洁精要与后两句的反复构成对比,而悲壮的诗意与雄伟的气势却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3.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自杜甫诗歌问世于中唐来,对其一千余年的评价史中,最为人知而少有异议的评价就是“沉郁”和“顿挫”。杜甫诗歌,尤其是七言

第五课近体诗对仗(整理)

第五课近体诗对仗(整理) 对仗:以形式上平仄相对为基础,把数字相等、意思相对(相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等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两个句子叫做对仗。诗词这一词语借用于“宫廷中的仪仗队,手执兵器,左右分列的对仗形式”,说明联中出句和对句的词性构成形式基本近似,形成对偶。 一、对仗的作用意义:通过对比相互映衬,声调互为抑扬,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让我们能更容易地欣赏其音韵和含义的巧妙安排,留下深刻的印象。古代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古文,都出现了很多美好的对仗句子。例如王勃的赋文《滕王阁序》中传诵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韵味优雅,声调铿锵,仅用了十四个字,把高楼凭眺的湖上秋色,描写得如诗如画,充分显现出联句的感人力量。然而这些佳作,本质上仍属于散文式的叙事抒情,对仗的形式规律并不十分严谨。而近体诗中的对仗更为严谨,就尤其韵味和意境。如如王之涣《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首联对仗通过衬托使景色物象恢宏远阔,为下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境之升华起到了铺垫和渲染。 二、近体诗的对仗 1.绝句:近体诗四句五言或七言绝句体诗对仗没有严格规定,有对仗也有不对仗的.

四句都不对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不对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四句两联都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律句:近体八句律诗则规定中间四句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自定,可对可不对,无要求。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首联不对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颔联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颈联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尾联不对仗) 七律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然,东风无力百花残。(首联不对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

近体诗修辞讲座手稿

近体诗修辞讲座手稿 我们写诗行文,都是用字来组合成词,再缀词以成句,合句而谋篇。所以,炼字、修辞、造句是密不可分的。关于修辞的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时,就学习过各种修辞手法。 写诗,也是行文,只是与一般的作文略有区别,所以,在修辞的运用上,也有所偏重及特殊之处。下面,先就修辞的基本概念我们复习一下,然后针对近体诗所以用的修辞之法我们再做具体的介绍。 什么叫修辞呢?所谓修辞,就是对言论的修饰,我们的说话及行文所用的语言表达了我们思想,修辞,就是对这种语言的包装,目的是让我们的语言更生动,所表达的效果更好。 简单的理解“修辞”我们以如下语言做表述——修辞,狭义上就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 诗词乃文之精粹,其对语言的修饰要求、对诗文的谋篇布局的要求、以及对遣词造句的艺术要求,都是最高的。所用,“修辞”对与往往们创作以及欣赏诗词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严重点说,没有修辞,就没有诗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修炼。 修辞的概念不多做阐述了,我们今天就近体诗对修辞的要求及方法,做一大致介绍,抛砖引玉,主要和大家相互切磋,共同学习。 我先对一些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格”)做一简单介绍,已知修辞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比喻{其中又分为:1明喻、2喑喻、3借喻、4博喻(复喻)、5倒喻(逆喻)、6反喻、7互喻(回喻)、8较喻(强喻)、9譬喻、10饰喻、11引喻};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1摹形,2

杜甫诗的风格特点

杜甫诗的风格特点

————————————————————————————————作者:————————————————————————————————日期:

杜甫诗的风格特点 杜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无论杜甫自己评论家,都公认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词评家陈廷焯说:“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上乘。”不独是词,诗也如此。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杜诗“沉郁”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凌辱的现实。他还在一些诗歌里为人民代言:“县官虑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活随百草。”(《兵车行》)他甚至对统治者提出抗议:“君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牺牲自己。屋漏天寒,稚子不嗳,彻夜难眠之时,他还发出这样的慨叹:“君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近体诗中的重字运用

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经常使用近体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近体诗是一种常见的中国诗歌形式,其中重字运用得非常多。 在近体诗中,重字通常指的是诗句中的关键字或者重要的修辞手法。杜甫在写近体诗时,常常使用重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他写道:“不堪人间苦,但见长江水。万里送行舟,轮台下西楼。”这首诗中的“人间苦”、“长江水”、“行舟”和“西楼”都是重字,它们表现了杜甫对人生苦难的感受和对永远离去的卫八的思念。 另外,杜甫还使用重字来表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对社会的看法。例如,在《江畔独步寻花》中,他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半缘修道半缘君,莫道不消魂。”这首诗中的“修道”和“君”都是重字,表现了杜甫对僧道修行和君主统治的看法。 总之,杜甫在写近体诗时,经常使用重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情和力量。他的诗歌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重字的修辞意义" 在杜甫的近体诗中,重字运用十分普遍。重字是指在一首诗的不同句子或段落中,出现多次的同一个字。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使诗歌的意思更加鲜明、突出。 2."重字的语气" 在杜甫的诗歌中,重字的使用也可以体现出诗人的情绪、语气。例如,当杜甫写到自己身处困境时,他会使用重字来表示自己的悲伤、愤怒。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诗歌的感情丰富多彩,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3."重字的象征意义" 在杜甫的诗歌中,重字也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例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多次使用"破"字,表示自己的茅屋被风吹得十分破旧,同时也象征着自己的悲惨命运。这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4."重字的韵律效果" 在杜甫的诗歌中,重字也有助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效果。例如,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使用了多个"年"字,帮助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2021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二十二) 图文、表文转换

专题提能限时练(二十二) 图文、表文转换 (建议用时:30分钟,每题6分) 题组一图文转换 1.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考察流程图的图文转换能力。要先说目的,再说前期准备,最后说到杭州的各项活动。 【答案】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到杭州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2.下面是某中学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含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这个构思图的讲解要从下至上,从左到右,不要遗漏要点,整

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手记十下)

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手记十下) 声明:舍得之间的诗词资料经舍得老师同意后始发醉月诗苑,推广诗词知识也符合舍得老师的传播精神,谢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说律诗。在前天我主要谈了一下五律的大致特点和基本写作要点。关于章法方面的问题,我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主要是围绕我对徐晋如先生所提的“五律章法”的一些不同的观点。对章法的理解,自然不需要死板地按联按句地扣上哪句必须转,哪联必须结。但是,不管在怎么灵活运用章法,都需要体现这个诗之结构的稳定性。如何灵活地运用这“灵活”二字,是要建立在牢固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我的讲座主要是面对的是古典诗词的初学者,我不推荐连基本章法都不熟悉的人,就去“灵活”运用章法。 正如我们学习武术一样,先把马步扎稳了,先把基本套路熟练了,再去玩自由搏击和散打。五律这种体裁有自己特点,先把这特点抓住才是重要的。比如我说到它适合表达以客观为主体的描写,以景色描写为多见,至于恩怨情愁啊,意气悲叹啊,怅然感慨啊这类情调的,更适合用七律来写。 简单地说,五律适合言景,七律适合言情。当然,所谓言景,不是单纯地只做景色白描,而是在景色描写过程中或描写之后,自然地带出自己的所感所想,这种所感所想,多是因景而来的,基本上属于“触景生情”。一般的讲,景色描写才是真正考究文字功底的,写景,要写出景色的神韵是第一位的。写景不必写的多么细致逼真,写的是你“心中的景色”,不管它来自你的视野还是你的记忆或者想象,或者是多源的综合,这都没关系。诗景的描写不要太实在,常言说的好“一实三分傻”,要带点灵气才好。对起承转合之章法的认识,要体会到,它其实主要体现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管是五律七律,还是五绝或七绝,虽然各自形式的特点不同,但是章法的意义是一样的。章法表现的是诗体的完整性、逻辑性、有序性以及动态性。 五律特点既然是以客观为主,那么,景色描写也是要有所变化的,一层一层的递进,一幕一幕地展现,情思的体现及人之主体的表现既

李商隐对杜甫七律章法句法的接受-文档

李商隐对杜甫七律章法句法的接受 七律在杜甫的创作中走向成熟,他提高了七律的地位,使之成为可以和同属近体诗的绝句、五律平起平坐的诗体。之后,李商隐的七律最能得其神髓,而又具自家面目。清代黄子云《野鸿诗的》有云:“杜之五律,五七言古,三唐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七律则上下千百年无伦比,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沉雄、字之整练、气之浩瀚、神之摇曳,非一时笔舌所能罄。” 杜甫的七律是圆融的艺术精品,李商隐的创作学习也是多方面的,但从创作特点上看,他对杜甫七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学习章法、句法上。 七律本身在格律方面的要求比其他诗体如五古、七古、七绝等相对高一些,因此创作上要难于其他诗体。胡应麟就说:“近体之难,莫难于七言律。” [1] 诗有字法、句法、章法。所谓字法,一般就是指炼字,选择更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法则是指怎样使句子更生动有力。章法一般指全篇的开阖变化,包含了对字法句法的要求。律诗的章法,古人讲究起、承、转、合,八句四联,各有用处。起为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0风初发,势欲卷浪。承为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或用事引证,要接破题,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转为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不穷,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合为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2] 无论杜甫或是李商隐,他们基本的谋

篇布局不外乎此,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于较为稳定的章法结构之中能有多种多样的变化。 在谋篇布局方面,杜甫不仅有精炼的七律单篇精品,还有为人所称道的组诗。有的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如《秋兴八首》,遣三首写夔府景象,从第四首写在夔府回忆长安,接着就铺写长安的景和事,末尾结以今昔对比。有的像《诸将五首》,前三首都在谈外患,而后二首各自成篇,但前后又有联系,是对诸将的责难。他将现实中重大的事件纳入严格的七律之中,利用组诗铺陈开,将情与事紧密结合,展露无余。 无独有偶,李商隐的七律同样不仅有单篇,也有组诗。单篇如《锦瑟》、《嫦娥》均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佳作,《无题》七首虽非一时所作,但从描写爱情这个角度来看,完全可以看作是每篇都可独立成篇的组诗。所不同的是二人反映的思想内容,杜甫所重的是外部世界重大事件的反映,李商隐则重内部心灵世界的刻画,而在此方面,恰是李商隐对七律题材的开拓。 再看单篇七律的章法结构,大多还是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来写。在形式上,七律要求八句之中中间四句,即颈联和颔联要对仗,而首尾两联并不做严格要求。但杜李二人在这八句之中却都极尽变化之能事。具体表现对仗、分承和句法变动三个方面: 一、对仗杜甫七律对仗非常灵活,首先是对词汇灵活运用而形成对仗,可以称之为“活对”。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之二)“寻常”本是平常之意,但古时八尺曰寻,倍寻曰常,所以用来和“七十”对,暗用数字对。“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

古代诗体分类及近体诗格律之概说

古代诗体分类及近体诗格律之概说 一、诗体的分类,情况较为复杂。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该时期的文人诗作。一般来说,诗指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与诗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上述二者。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作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其诗称为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分,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奉循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称古风,系依照古诗作法而作,形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的拘限。 从字句分,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诸种,而以五言、七言为多见。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为七古(亦可称为杂言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名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仅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二十字,七绝二十八字。绝句可分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限制,古绝则不受此限制。古绝一般仅限于五绝。五绝以古绝为正格。 二、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排律是偶数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用韵,亦可不用韵。唐以后的古风和乐府在韵例方面和汉魏六朝诗一样,一般是偶句末字用韵,即隔句为韵。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称“柏梁体”),自唐起则以隔句用韵为常,句句用韵为变。 隋代陆法言著《切韵》一书,盛行于世。该书分206韵。因为韵部分类过细,适用不便,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将同用韵合并,成107韵,后人减去1韵,为106韵,这106韵即被称为“平水韵”,或直称“诗韵”。唐人依照声韵“独用”、“同用”原则写作,故平水韵亦可说明唐诗的用韵。 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十分罕见。近体诗必须一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教案 一、教课目的: 1.认识近体诗的有关知识和杜甫的出身经历; 2.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感情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 写作手法; 3.感觉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悟诗人感时伤世 ||,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 (一)对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从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朝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 ||,地点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朝从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实 ||,故名||。发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当 ||,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 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 (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一定切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往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究竟 ||。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当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同样||,而邻句则是指下一 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近似的规则 ||,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平生及写作背景 杜甫( 712— 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原籍湖北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 ||,他 24 岁应试不第 ||,遨游各地 ||,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 酬唱 ||,34 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 年 ||,自京赴奉先县 ||,得悉幼子已饿 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 ||,激烈的阶级对照 ||,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从军 ||,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七单元 课时优案3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优案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①,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②,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③,绿盖擎天,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答:① ② ③ 答案①而且花瓣多②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③红花映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横线后面“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可以推断此处填写与“花瓣多”相关的内容,再根据横线前的关联词“不但”,此处应填写的关联词是“而且”。②处,根据横线后面的“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可以推断此处应突出荷花所处位置之“高”。③处,根据横线前“荷花则开得特欢”与后面“绿盖擎天”,可以推断此处填写的句子应以荷花为对象,并与“绿盖擎天”对偶。 2.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依据《故都的秋》的内容和郁达夫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仿写部分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漏光鸽声碧天,②。槐蕊落地,③。 答:① ② ③ 答案(示例)①破屋浓茶小院②秋草蓝朵残垣③落寞人在故都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解题时先提炼出故都秋景意象,再结合郁达夫在文中表达的感情,将它们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句式拟写即可。

3.阅读下面“杜甫近体诗中高频叠字的使用次数及其分布位置统计表”的图表,写出三条结论。 答:① ② ③ 答案①“萧萧”是杜甫写近体诗时使用最多的叠词。②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次数明显高于七言近体诗。③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位置通常在句首,其次在句末。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与归纳概括的能力。比较图表中叠字使用的次数,抓住关键信息去分析,注意横向、纵向数据统计的特点,找出杜甫近体诗中高频叠字使用的规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对月下荷花的喜爱;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两句表达了对莲花高洁品性的欣赏。 (2)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古代诗人笔下的秋景又有不同的况味,辛弃疾《破阵子》以“,,”三句写在秋高气爽的天气下军队演习,场面壮阔;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两句写秋来边塞思念家乡而功名未立不得归乡的感慨。 (3)气节,是一个人必备的品格,在国家多难之秋,许多有志青年为挽救危

杜甫律诗“自”字论

杜甫律诗“自”字论 杨玉锋 【摘要】Du Fu is very good at using the words,and his poetry is the excellent work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word "zi" is used distinctively in his verses. Firstly,he used the word "zi" frequently, and what's more,he made the word zi filled with strong feelings. Secondly,Du Fu could develop the word's internal tension and exploit the wor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such as the speech and meaning,to attain a high achievement in duality. Thirdly,as for the grammar,DuFu could transgress the grammatical rules and made the word become the "eye" of the poem.%杜甫善于炼字,其律诗是唐代集大成的杰作,“自”字在杜甫律诗中使用极具特色:第一,作者运用“自”字的频率非常高,不仅如此,在使用“自”字时苦心构思,把自身的强烈感情贯注其中;第二,杜甫能够发挥“自”字的内在张力,针对诗歌创作的实际,根据词性和词意进行游刃有余地调配,在对偶方面到达了很高的造诣;第三,在语法上跳脱规则,让“自”字成为诗中的句眼,成为诗句的重点。 【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2)007 【总页数】6页(P84-89) 【关键词】杜甫;律诗;自;张力;词性;词义;语法 【作者】杨玉锋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杭州 310023

诗歌中的叠字

诗歌中的叠字 第一篇:诗歌中的叠字 诗歌中的叠字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又称为复字、重言,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古典诗词曲中,叠字的运用相当普遍。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竟有204篇见用叠字。《诗经》在运用叠字方面显示了精深的语言表现力和惊人的创造性,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小雅“车攻》)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郑风”风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都是受到历代评论家称许的叠字佳句。清代语言学家王筠把《诗经》中的叠字汇集分类,编成《毛诗重言》一书。可见后世对“诗三百”叠字修辞之妙是何等击节赞赏。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对于《诗经》的叠字给予高度评价:“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这是说:《诗经》中的叠字如“灼灼”“依依”“杲杲”等,虽然只是相叠的两个字,却可以“以少总多”,把客观景物描摹刻画得“情貌无遗”,形神毕现;即使人们再苦思冥想上一千年,也将不能找到更为恰当的词去取代这些叠字。 汉代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叠字的竟达十三首之多。如《青青河畔草》全诗十句,开头六句连用了叠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青青”是从色彩上形容春草之碧绿,“郁郁”是从意态上描绘柳树之葱郁,写出烂漫春光之中草木的生机畅茂。“盈盈”是形容“楼上女”的绰约风采,“皎皎”表现出这位女子临窗凝眺时的姿容仪态。艳丽的“红粉妆”再加上“娥娥”二字,愈显现出她美丽的容貌;洁净白晰的“素手”再饰以“纤纤”二字,更加具体地刻画出“素手”的形态。顾炎武指出:这首诗“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日知录》)。自然妥贴,毫无矫饰雕琢之痕是这首诗的特点,顾氏之评,切中肯綮。 在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盛行之后,叠字运用就比较少了,这是因为近体诗在句数字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遣词造句都讲求高度精炼,如果一味滥用叠字,势必造成诗意的繁复和音节上的板滞。但在唐宋两代律诗里,成功地运用叠字的佳作还是不乏其例的。如崔颢的《黄鹤楼》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是说登楼远眺时,汉阳的树木清晰在望,尽收眼底;“萋萋”是形容鹦鹉洲上芳草浓密茂盛,一片葱翠,由于运用了两组叠字使这联诗句形象鲜明,如在目前,意境更为高远。假如去掉这两组叠字,诗句成为“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则兴味索然了。 唐代诗人李嘉祐有一联诗:“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在李诗每句前加上一对叠字。前人认为这是王维袭用或点化李诗句,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王维是盛唐人,李嘉祐是中唐人,前人怎能偷用后人的诗呢?其说甚是。抛开谁袭用谁这个问题,仅就两联诗的本身进行对照比较而言,王诗多了两组叠字,却增色不少。“漠漠”显示出江南水田的广漠开阔,一望无垠;“阴阴”形容夏木的浓荫幽暗,诗句的内涵更为广袤,比李诗更生动、更传神,显得绰约多姿,读来引人想象,饶有兴味。谢榛评云:“加以四字,豪健自别”(《四溟诗话》);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下,精彩数倍”(《石林诗话》)。所谓“豪健自别”“精彩数倍”,都充分肯定了

六种近体诗格律写法

六种近体诗格律写法 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演变而来,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 1、每首八句;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4、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也有首句入韵的); 5、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 诗体格律: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五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三种格式:首句入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