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杜甫研究三十年_以_杜甫研究学刊_为中心的讨论

杜甫研究三十年_以_杜甫研究学刊_为中心的讨论

杜甫研究三十年_以_杜甫研究学刊_为中心的讨论
杜甫研究三十年_以_杜甫研究学刊_为中心的讨论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年第三期 总第105期

杜甫研究三十年

———以《杜甫研究学刊》为中心的讨论

吴中胜

〔摘 要〕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

1981年《草堂》(《杜甫研究学刊》)创刊号出世

了。三十年来,和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杜甫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而作为杜甫研究的专业性期刊,《杜甫研究学刊》为此起到了推助器的重要

作用,成为学者们从事研究工作的精神家园,是杜甫研究者交流信息、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我们以本刊为中心,从版本文献、生平交游考辨、思想研究、艺术形式研究、文体研究、地域研究、批评史接受史研究、学术队伍培养、跟进学术信息等方面讨论三十年来杜甫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杜甫研究学刊》所起的推助作用。 〔关键词〕 杜甫研究 三十年 杜甫研究学刊作者:吴中胜,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后,341000。

《杜甫研究学刊》(原名《草堂》)1981年元月创刊,这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中国古老大地的时候,“风乍起,吹刍一池春水”,春风浩荡,万物更新。可以说,《杜甫研究学刊》的办刊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步入繁荣昌盛的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块重要领地,杜甫研究也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草堂》一开始为半年刊,1988年起改为季刊,并

由“草堂”更名为“杜甫研究学刊”,更加明确了刊物的专业性质和所具有的学术性,每期约十余万字,如今已出第100期,也就是说,三十年来,

《杜甫研究学

刊》发表了杜甫研究的文章1000多万字。我们从《杜甫研究学刊》这一个窗口,就可以见出这三十年来的杜甫研究状况。作为学术研究,新时期的杜甫研究始于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批评。《杜甫研究学刊》从一开始就呼吸到学术春天的气息,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列。1980年12月3日冯至访问杜甫草堂,他说:“建国以来,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仅仅用现实主义

46

评价杜甫是不够的。我们要破除迷信,大胆探索。郭沫若同志那本《李白与杜甫》,是十年浩劫中唯一大量发行的书。作为科学院的院长,写出这样不科学的作品,我很为他惋惜……”①成都杜甫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张秀熟说:“解放以来,很长时间都是在左的思潮影响下研究杜甫的,因而对杜诗中描绘自然的作品,尚未提到哲理的高度来研究。郭老那本书,一般人都认为对杜甫的评价是不公正的,离科学的态度更远。今后对这本书应作出恰当的批评。”②成都杜甫研究学会会长缪钺说:“在`四害'横行时,杜甫备受冤枉。郭老那本书造成的对杜甫看法的思想混乱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学会今后要勉力为之。”③所以,我们可以说,《杜甫研究学刊》从一开始就和整个社会“拨乱反正”的思潮是合拍的,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并及时纠正极左思潮对杜甫研究造成的危害,在拨乱反正中寻找杜甫研究的新突破,以杜甫研究为龙头,从而带动整个古代文学研究从“危机”走向繁荣。

冯至在《草堂》创刊号的祝辞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历代伟大的诗人都是诗的领域的开拓者。战国时代的屈原、唐代的李白、杜甫,他们都丰富了诗的内容,发展了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疆土。研究这样伟大的诗人,不可能是有止境的,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建国三十年来,研究杜甫,虽然经受了十年浩劫中的摧残与诋毀,成绩是很显著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杜甫忧国忧民、感慨身世,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有些研究著作对此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是十分必要的。可是杜甫的哲学思想、他对于自然界无广不及、无微不至的观察,对于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态度,对于绘画、音乐、舞蹈的美学观点等方面,我们都注意得很不够,这不能不说是显著成绩中的一点缺陷。现在专门研究杜甫的刊物《草堂》即将问世,我在衷心祝贺的同时,希望在这刊物里我们的视野能开扩得更宽广一些,探讨问题更深入一些。发现一些前人不曾看到的事物。”④冯至在三十年前,精辟地概括了建国三十年来杜甫研究的成绩、不足和成因,而他所说的不足,正是近三十年来,杜甫研究理应努力的方向。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后人在这些方面有所开拓有所进取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三十年来,杜甫研究在版本文献、生平交游考辨、思想内容研究、艺术美学研究、杜甫其他文体研究、综合研究、地域研究、接受史、批评史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对外交流与信息报道等方面都取得许多成绩。我们以《杜甫研究学刊》为中心来扫描一下这些成绩。

一、版本文献、生平交游考辨

文献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这方面杜甫研究者比较注意收集整理。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华文轩编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唐宋之部),宋代后的资料没有下文。这套书直到今天仍然是杜甫研究者的必备书目,20世纪80年代的杜甫研究论著基本上要从本书征引资料。近三十年来的杜诗版本文献的收集整理突飞猛进。1986年同时出版了两本杜甫研究的目录学著作。一本是山东大学郑庆笃先生撰写的《杜集书目提要》(齐鲁书社版),介绍清以前知见书215种,近代知见书140种,存目书221种,计576种。另一本是杭州大学周采泉先生编撰的《杜集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收知见书448种,存目书220种,计668种。这两本为杜甫研究提供基本线索的著作,极

47

大地推动了新时期的杜甫研究。

除了杜诗书目,杜甫研究文献整理工作取得进一步进展。有几部著作值得一提。首先是张忠纲著《杜甫诗话六种校注》(齐鲁书社版)。本书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资助出版,集有宋代方深道辑《诸家老杜诗评》、宋代蔡梦弼集录《杜工部草堂诗话》、清代刘凤诰撰《杜工部诗话》、清代潘德舆撰《养一斋李杜诗话》、蒋瑞藻辑《续杜工部诗话》和张忠纲自己编注《新编渔洋杜诗话》。另附有清代翁方纲《王文简古诗平仄论》、张忠纲撰《渔洋论杜》(原载《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一文。每部诗话前有一段说明,理清本诗话的作者、出版年月、版本流传、主要内容。第二本是张忠纲、綦维、孙微著《山东杜诗学文献研究》(齐鲁书社版)。本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杜甫对前人主要是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杜甫在山东的行迹交游考辨,分泰山之游、兖州之游、任城之游、单父之游和齐南之游;(三)自唐以迄清末,杜甫其人其诗对山东的影响概述;

(四)自唐以迄清末,历代山东学者对杜甫其人其诗的研究概况,特别提出卢世氵寉《杜诗胥钞》和别具一格的杜诗评注本赵星海的《杜解传薪》,这是杜诗学史上鲜有人注意的。至于王渔洋的杜诗学等放在特定的地域文献视角来考察,也别有创获。(五)杜诗在山东流传、刊刻、整理情况的研究。本书从地域角度来清理有关杜甫的研究资料,从方法角度上也是重要贡献。第三本是宋开玉著《杜诗释地》(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据本书研究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杜甫生前游历过的地区的地名和名胜古迹;杜甫没有游历但在诗歌中吟咏到的地名和名胜古迹;后人为杜甫而建的纪念性名胜。著名学者张忠纲作序评此书云:“体例完备,考辨详实,吸收最新成果,纠谬辨误,颇多创获,较阎若璩《四书释地》,规模大矣,其功伟矣!”本书修正了近年杜诗地名研究中的错误之处。对杜诗地名详释,不仅促进了对杜甫游历行踪的了解,也促进了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第四本是孙微著《清代杜诗学文献考》(凤凰出版社版)。清代是继宋代以后杜诗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有关文献盛况空前。本书的主要内容即是对清代杜诗学文献的整理情况作全面梳理,包括清代杜诗学书目的重新厘定、杜诗学文献著者生平的详细考订等方面。通过广泛的查阅、考订,初步理出清代杜诗文献的一个总体框架。收录存佚清代杜诗学文献达410馀种,按时代顺序分为四卷,每卷又按存佚情况分别编排。第五本是蔡锦芳著《杜诗版本及作品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版)。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关于杜甫诗歌版本及注家方面的研究,澄清了杜诗版本流传过程中的诸多疑问。如中华书局影印郭知达的《新刊校订集注杜诗》,与原宋本之间有多大的出入;神秘的杜修可、杜定功、杜立之等是何许人也;吴若本与《钱注杜诗》的关系;朱鹤龄《辑注杜工部集》研究;杨伦的《杜诗镜铨》是否存在以蒋金式的批朱本为底本的嫌疑。下编是关于杜甫诗歌作品的专题研究。

《杜甫研究学刊》一直以来都特别关注杜甫研究文献资料的研究动态和收集整理。上述专著的有关成果,如孙微、蔡锦芳的有关研究成果,有的在学刊发表,有的发了书评。如郝润华、伍国权撰《杜甫诗话的集成性整理———评〈杜甫诗话六种校注〉》(2004年2期)⑤,认为张著从取材的详赡、校勘的精审、辑佚的完备、体制的严密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

48

水平。《草堂》从1981年的创刊号到1984年的第1期连续刊发了杜甫纪念馆供稿《杜甫纪念馆馆藏杜集目录》,共有7期。还刊发了赵维融撰《清人论杜资料辑录》(1985年第2期)、丁浩撰《杜甫草堂藏元刻杜集评介》(1989年第4期)、《杜甫草堂藏明刻杜集评介》(1990年第3期)、胡可先撰《唐人书中所见杜甫诗辑目》(1990年第4期)、《杜诗史料论纲》(1997年第2期)、赵海菱撰《杜诗在元代的研究与整理》(2008年第2期)这些文章重视杜甫文献的收集、整理、编目、考释,为以后的杜甫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作家的生平交游也是解读作家作品的重要一环。关于杜甫生平交游研究,2008年第2、3期《杜甫研究学刊》发表了沈文凡、孟祥娟撰写的长篇综述文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杜甫生平研究述论———兼评〈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对近三十年的杜甫生平研究情况进行综合性评述,同时对陈冠明、孙愫婷著《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进行评价,对相关研究的著作称引评议已详,此不赘述。我们这里只想指出的是,《杜甫研究学刊》一直也很关注杜甫生平交游研究的动态,先后发表过不少关于杜甫生平交游方面的论文,如卞孝萱、黄志洪、乔长阜撰《杜甫与高适、岑参》(1981年第2期、1983年第1期)、郁贤皓撰《李杜交游新考》(1983年第1期)、陶敏撰《杜甫交游新考》(1987年第2期)、张忠纲撰《论严杜交谊与杜甫去蜀》(1987年第2期)、胡可先《杜甫交游补考二则》(1988年第1期)、丘良任撰《杜甫之死及生卒年考辨》(1988年第2期)、陶敏撰《杜甫交游续考》(1989年第2期)、王辉斌撰《任华与杜甫交游考索》(1989年第2期)、王辉斌撰《杜甫卒年新考》(1989年第4期)、沈元林撰《论杜甫与房琯》(1990年第2期)、尹占华撰《漫说杜甫与高适的关系》(1990年第3期)、张志烈撰《杜甫与刘允济》(1993年第4期)、张志烈、张晓蕾撰《杜甫与韦偃》(1994年第2期)、王辉斌撰《杜甫母系问题辨说》(1994年第2期)、日本铃木修次撰《岑参与杜甫》(1998年第2期)、邝健行撰《杜甫、高适、李白梁宋之游疑为开元二十五、二十六年说》(2001年第2期)、何焱林《杜甫享年考》(2003年第4期)、(日本)上田武撰《杜甫在东鲁时期与李白的交友与诗作》(2004年第1期)、周睿撰《杜甫舍弟行踪考略》(2004年第1期)等,这些文章所涉内容广泛,对杜甫的生卒时、地与享年、卒因、墓葬、父系、母系、妻室、兄弟、子女、交游、行踪等进行了考辨与分析,许多文章提出的问题尽管有待学界进一步考量,但实实在在地为研究杜甫打开了新的视野,可喜可贺。随着学术研究向前推进,不断有新史料的挖掘和发现,相信会有更多更扎实的成果出现。如胡可先撰《新出土〈郑虔墓志〉考论———兼及郑虔与杜甫的关系》(2008年第1期),就是据新出土的《郑虔墓志》这一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杜甫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

要说杜甫研究文献资料整理方面的不足,就是到现在为止,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杜甫全集校注》还没有出来。⑥这有待今后杜甫研究工作者的继续努力。据莫砺锋先生说,由山东大学承担的《杜甫全集校注》正在编纂过程中,⑦我们希望此书早点面世,以嘉惠于杜诗学界。

二、杜甫思想研究

冯至说:“对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

49

早已引起后人的重视。但是,对于杜甫描绘自然的诗歌却往往被忽略了。其实他的这些诗歌含有很深的哲理。”⑧冯至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杜甫研究的不足。三十年过去了,这种研究状况有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改观,而且是大大地改观。关于杜诗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不仅注意到杜甫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且还广泛地开展了对他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伦理思想、心理思想,当然也有文学思想的研究。这些方面,近三十年来的杜甫研究有较大的开拓。

20世纪50、60年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们常常从阶级性、人民性角度来评价作家作品。到80年代初,这种思想观念仍有遗存。《草堂》创刊号刊发谭文兴《杜甫为什么描写劳动人民的疾苦》,还是本着人民性、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待杜诗,认为:“既要看到杜甫描写人民生活疾苦的可贵,这一现实主义的传统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其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他描写人民疾苦的政治目的,即指出他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八十年代初,极左的思想在中国社会还有相当的势力,阶级斗争的观念在有些人的头脑中还根深蒂固,这篇文章就是这一思想在杜甫研究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直到1988年“杜甫在湖湘”讨论会上仍有学者用“人民性”的视角去审视杜诗。(见刘洪仁撰《人民性的光辉总结———也谈杜甫湖湘诗的主调》,1989年第1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思想的进步并不是一个直线运动的过程,有时甚至有反复、有曲折。

对于杜甫忠君爱国思想,后人多有共识。近三十年来,也有不少这类文章,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再探讨。康伊撰《杜甫君臣观新探讨》(1986年第2期)认为谈杜甫的君臣观,必须重视唐代历史,特别是唐代政治思想史这一基本背景。杜甫处理君关系的指导原则,并不是“忠臣”思想,而是以唐太宗与魏征那种相契关系为标准的“良臣观”。章润瑞撰《杜甫“一饭不忘君”试析》(1991年第3期)是一篇有相当思想深度的文章。文章认为,杜甫的“忠君”思想是与其“忧患意识”而俱来的,是一个自觉的生成过程。他对皇帝的“忧危”、“讽刺”、“谏诤”,也是其忧国忧民忧君的正面表现。文章认为,“对于封建时代人物的评价,不能以抽象的`忠君'`造反'与否为标准。”陶瑞芝《论杜甫的爱国主义》(1994年第1期)一文首先区分国家与祖国两个概念,在这个原则基础上,作者认为“杜甫是位不同寻常的爱国诗人。”张忠纲《忧国忧民无已时———杜甫爱国思想琐谈》(1995年第3期)重申忠君与爱国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在杜甫所处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他的忠君是和爱国、忧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杜甫的忠君,实质是爱国爱民。沈荣森《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忠君思想》(2001年第4期)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杜甫虽未能摆脱忠君观念的束缚,但他用诗歌直言不讳地指责君王的错误,具有鲜明的“非君”意识,并不象一般文人那样愚忠,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对于杜甫的仁者伦理和和谐思想的研究,也是三十年来渐趋增多的话题。邓小军《杜甫是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孤明先发者》(1990年第4期)、《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1991年第4期),认为杜甫从忧患一生艰苦奋斗,和整幅儒家的心灵历程,是中唐儒学复兴运

50

动的先声。杜甫对原始儒家人性思想中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天道人性本质一致等核心观念,有深刻的体认与表现,并作出了实践的发展。论者把杜甫放在中国思想史的视野中审视其特点和贡献,这是两篇视野开阔又有理论深度的论文。戴武军《论杜甫仁性伦理思想》(1993年第4期),认为“杜甫的`仁'是一种既悠远阔大又执着现实的博爱和至善精神,是一种个体本然生命与社会、历史的趋同意识,是个体人格与社会伦理状态同一的结晶,也是那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的使命感和生命自足感。”韩成武《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2000年第2期)认为杜甫呼唤众生的生存权和被尊重权。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是否可以说,杜甫就具有初步的人权观了?这个问题有待商榷。我们认为,不能用现代人权的观念简单地套用古典诗文,其中许多概念的具体内涵是要具体分析的。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2000年第4期)从更为广泛的文化角度来体认杜甫“仁”的思想,他说:“杜甫以其人生实践使儒家关于`仁'的概念更为丰富,更为切实可行,也就是使`仁'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都有得到加强。”祁和晖《杜甫人本境界论》(2000年第3期、2002年第3期)着力分析杜甫的人本思想,认为以人为本是杜诗的基本主题,“杜诗成为诗史,杜甫成为诗圣的根本原因就在其以人为本精神。写人与人生,尊重人与人生。爱惜生命,仁民爱物。”张栋栋《弘扬杜甫人格的当代意义》(2003年第3期)认为,当代社会世风日下,弘扬以杜甫人格为代表的传统人格有重要意义。赵静《杜甫的圣性与人性———以杜甫的早期排律为例》(2003年第4期),从杜甫的早期排律中,发现一些杜甫并不为人称道的真实人格,以期对其人其诗有更全面的了解。从生成发展的过程性来探讨杜甫人格,这是本文很有意义的思想。周建军《从夔州物候民俗诗看杜甫之“仁”》(2005年第1期)从杜甫晚年物候民俗诗的细致分析体会杜甫博大的仁者情怀。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弘扬中华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成为当代学人的共同使命。以此为时代背景,“弘扬杜甫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杜甫研究会第十四次年会的主题。《杜甫研究学刊》近年连续刊发了一系列论文,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这些文章是刘新生《以人为本人尽其才———诗圣杜甫的和谐社会观》(2007年第2期)、杨胜宽《从杜甫咏怀诗看他的社会和谐理想》(2007年第3期)、陈昌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儒家政治理念解读》(同上)、钟树梁《纪念杜甫要切实弘扬杜甫精神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同上)、韩成武《杜甫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研究》(2007年第4期)、张志烈《杜甫精神与传统和谐理念》(2008年第1期)等,这些文章着力探讨杜甫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也证明《杜甫研究学刊》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也说明各位杜甫研究专家始终心系社会,与时俱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学术品格。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杜甫研究学刊》刊发了钟树梁、张志烈、吴明贤、祁和晖、刘友竹等先生的悼念诗文,这本身就是杜甫的仁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

谈杜甫的爱国忧民和仁者思想,主要都是围绕其主导思想———儒家思想来展开的。除了儒家正统思想之外,杜甫还受过其他思想的浸染吗?这是贯于求新思变的

51

学者们思考的一个话题。首先是杜甫与佛教的关系。早在1983年钟来茵就撰文讨论过这个问题,其《论杜甫与佛教》(1983年第2期)认为,杜甫生活的时代风尚佛学浓厚和他的家庭环境有佛学渊源,杜诗内容也有佛教因素,作为外国文学的佛经对杜诗有一定影响。刘怀荣《试论杜甫的佛教信仰》(1989年第1期)认为,杜甫与佛教的关系表现出一个由远而近,由一般到逐渐密切的过程。他不乏学佛的愿望和决心,他的佛学信仰却只是杂而不专、泛而不深。这就跳出了传统学术单从儒家思想来审视杜甫的贯有理路,看到了杜甫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赵玉娟《从杜甫的诗看杜甫与佛教之关系》(1993年第4期)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杜甫与佛教的因缘。卢燕平《杜诗禅思之轨迹》(2000年第2期),分开元年间和飘泊西南两个时期,对杜诗禅思轨迹作了分析。邓绍秋《“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论杜甫晚年诗的禅宗意趣》(2003年第3期)认为杜甫晚年诗蕴涵着禅宗意趣,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禅宗历史意趣;禅宗哲理意趣;禅宗审美意趣。研究晚年杜甫诗的禅宗意趣,有利于把握唐代以来文人“儒禅互补”的文化心态。朱学东《杜甫诗论与佛禅宗风》(2004年第3期)从一些概念的对应关系探讨杜甫诗论所受佛禅宗风的影响,并诠释杜甫的诗学理论。至于杜甫与道家、道教的关系,萧涤非《杜甫研究》、冯至《杜甫传》和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等都有所涉及,新时期则是更进一步的推究。丁浩、周维扬《道家思想与杜甫成都诗作》(1992年第2期)认为,杜甫成都时期的诗作,在题材上田园化,思想内容上恬淡化,风格上清新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头脑中的道家思想造成的。徐希平《杜甫与道家及道教关系再探讨———兼与钟来茵先生商榷》(1999年第2期),钟文《再论杜甫与道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一文自称“就郭先生全部论据作驳论”,意在否认杜甫有道家思想。而徐文则进行一一再商榷,认为杜甫的思想并不只是单纯的儒家正统观念,同时还受到包括释、道在内的各种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道教及道家的一些观念意识在其思想深处长期存在。其影响是消极与积极兼备,但更多的偏于积极良好一面。之后,徐希平连续撰文阐述这一思想。其《杜甫〈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画太乙天尊图文〉试解》(2000年第1期)则解读杜甫具体作品的道家思想。另一文章《李杜思想与创作受道教文化影响之表现及其意义》(2007年第2期)对道教影响李杜思想和创作的不同特点作了具体分析。无论是谈杜甫的佛教思想还是谈其道家、道教思想,学者们都是在肯定其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提出问题,看到了杜甫思想的丰富性,走出了思维单一性的框框,拓展了学术研究的思路。

除了以上对儒道释等带根本性的哲学思想的探讨外,新时期关于杜甫思想的研究是广泛而深入的,由上述根本性思想延申至诸多具体艺术领域。如有不少学者探讨杜甫的绘画思想,成松柳《杜甫题画诗及其审美观》(1985年第2期)、何根海《杜甫题画诗绘画美学思想刍探》(1991年第4期)、李祥林《画骨·传神·写真———杜甫的绘画美学形神观》(1992年第4期)、文自成《杜诗色彩美窥隅》(1995年第2期)、周瑾《杜甫题画诗的法与意》(1996年第4期)、金启华《杜诗题画诗笺释》(2006年第4期)等就是这方面的力作。对于杜甫的音乐思

52

想,张金海《〈同谷七歌〉的音乐美》(1985年第2期)、朱舟《杜甫与音乐》(1995年第2期)、刘亚男《论杜甫的音乐美学思想》(2008年第4期),就是这方面的开拓性尝试。在书法方面,黎孟德《书贵瘦硬方通神———论杜甫与书法》(1993年第3期)、张巍《公孙大娘剑器舞张旭草书杜诗———杜甫与盛唐艺术》(2004年第2期)、金启华《杜甫论书法诗笺释》(2005年第2期)是很有见解的文章。杜甫不仅在创作上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诗学理论上,杜甫也有许多独到见解。像杜甫这样创作和理论并举的作家,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少有的。因此,对杜甫的诗学思想的探讨,更是众多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吴调公《转益多师是汝师———读杜甫〈戏为六绝句〉札记》(1982年第1期)、周振甫《杜甫诗论》(1984年第1期)、万云骏《略谈杜甫的诗论》(1988年第2期)、康伊《论少陵诗学的基本理论结构》(1990年第2期)、周兴陆《杜甫诗论的诗学史定位》(2005年第3期)等文章,是在这方面的力作。对于杜甫的美学思想,《草堂》创刊号发表屈守元《杜甫美学观琐谈》,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绝好开场。我们知道,杜甫在诗歌里对于绘画、书法、音乐、舞蹈诸种艺术都有所反映,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他的美学思想。屈先生从杜甫的诗歌本身出发,拈出四点来谈:1、碧海掣鲸(《戏为六绝句》其四);2、瘦硬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3、角鼓悲壮(《阁夜》);4、佳句惊人(《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从杜诗本身出发来归纳他的美学思想,观点令人信服。而王启兴《杜甫入峡诗中所表现的自然美》(1984年第2期)、王启兴《杜甫美学观三题》(1988年第2期)、王飞《论杜甫的艺术审美倾向》(1994年第3期)、张国伟《杜诗中谬理的审美效应》(1995年第1期)、姚菲《杜甫山水诗崇高美管窥》(1995年第3期)、翟正业《艺术丑与杜甫的写丑》(2002年第2期)、程洁《杜诗美学异质论》(2002年第4期)、祁和晖《杜诗三大独特诗美论》(2003年第3期)等文章,是对于杜甫美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掘进。限于篇幅,以上文章我们不一一作具体分析。(未完,待续)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杜甫批评史》(08J C751007)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②③⑧濮禾章《记冯至先生访问成都草堂》,

《草堂》创刊号。

④冯至《祝〈草堂〉创刊并致一点希望》,《草

堂》1981年创刊号。

⑤除特别说明外,本文提到的有关文章均出自

《杜甫研究学刊》。

⑥珠海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秦亮点校的《杜

甫全集》,正如编者自己所言,这实际上是依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排印而成,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杜甫全集》。

⑦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7年1月版。

责任编辑 刘晓凤

53

《杜甫研究》主观题

《杜甫研究》 一、名词解释 1.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即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4.文章憎命达:文章憎命大:"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后句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5.以兹吾生理,独耻事干谒。此诗句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思是:因此我懂了了生活的道理,为奔走权贵之门请托而感到羞耻。悟生理:懂得了生活的道理。事干谒:指奔走权贵之门,以请托为事。 二、论述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述 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杰作是用传统的五言古体写成的。其实仅就"咏怀” 之作而言,杜甫之前已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如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庾信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张九龄的《感遇》等著名组诗。这些诗歌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当时历史现实,或者借诗歌讽喻了当代社会。但是这些诗无论从体制还是从章法来看,都是无法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相提并论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和艺术力量的惊心动魄等许多方面,都开辟了新天地。"……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说得一点都不错。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天宝五载(746),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但事与愿违,屡受挫折,连生活也难于维持,"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亲身体验、并广泛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苦难,洞察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的社会矛盾,诗歌创作出现了空前飞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写出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全诗可分三大段。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紧扣题中的"京”字,"咏”赴奉先县之前,多年来"许身稷契”、"致君尧舜”的壮"怀”。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叙"赴奉先县”的经历,"咏”旅途中的感"怀”。从"北辕就泾渭”至结尾,写到家以后的感受,"咏”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忧"怀”。"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是贯串全篇的主线,也是杜甫的主导思想。 开头至"放歌破愁绝”这一段紧扣题中的"京”字,"咏”赴奉先县之前,多年来"许身稷契”、"致君尧舜”的壮"怀”。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 诗的开头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自己矢志而不得实现的远大**抱负。诗人自幼嫉恶如仇,想凭借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匡世济民,报效祖国。然而,昏暗的现实使他的志向不但不得施展,反而到处碰壁,以至生计窘迫。这就是诗中"意转拙”、"一何愚”感慨的由来,诗人称自己"窃比稷与契”的志向为"拙”"愚”,从这痛心的自嘲中,不难看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激愤! 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志向,相反对自己的抱负非常执着,"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正是这种执着决心的表达:" 独耻事干谒”,一个"独”字,刻划出了诗人不从时俗浊流,不卑躬屈节的傲岸精神,他对那些象蝼蚁一样的只经营自己的巢穴,逢迎媚上的龌龊之辈,极端鄙视,他敬仰的是那种遨游苍海的大鲸,并从这两种生物的品格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毅然要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忍为尘埃没”是写甘愿忍饥受困也要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两句"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是诗人的感愤之言,也是爱国、忧民、忠君愿望不得实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描述经过骊山时所见所感,揭露和抨击了阶级对立的现实和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 作者在描写经过骊山时的情景时,可以用痛心疾首来形容。诗人到达骊山已是"凌晨”,当时的骊山正是"蚩尤塞寒空”的弥天大雾。一个"塞”字,不仅表现出了雾气之大——仿佛整个天空都被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杜甫研究答案

1、“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句出自杜甫诗(《》) .登楼 .登高 .登兖州城楼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句出自杜甫诗(《》) .赠韦左丞丈济 .奉赠王中允维 .客至 .夏日李公见访 3、杜甫大历二年创作《登高》时,杜甫的所在地是() .梓州 .秦州 .夔州 .阆州 4、在杜甫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中,创作量最大的是()时期。 .漂泊荆湘 .漂泊西南 .困居长安 .漫游齐赵 5、下列人物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没有咏到的古人有()

.司马迁 .宋玉 .庾信 .诸葛亮 6、《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体裁是() .五古 .五排 .七排 .七古 7、《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体裁是() .五古 .五律 .五绝 .五排 8、“三吏”、“三别”作于() .陷贼长安时 .任左拾遗时 .任华州司功参军时 .寓居同谷县时 9、《兵车行》作于()

.读书漫游艺机时期 .困守长安时期 .陷贼为官时期 .漂泊西南时期 10、高帝子孙皆隆准,_______。《哀王孙》 .始知神龙别有种 .龙种自与常人殊 .密奉贤旨恩宜殊 .王孙善保千金躯 11、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____(忧生)。 .命运忧患 .生命忧患 .社会忧患 .时光忧患 12、大道之行也,____。 .天下大同 .天下为公 .天下为私 .天下公私分明 13、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

.历史使命感 .社会危机感 .社会忧患意识 .民族忧患意识 14、杜甫属于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的“__” .良臣 .忠臣 .贰臣 .佞臣 15、_____,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黄冠归故乡 .冠盖日云积 .冠盖满京华 .冠冕通南极 16、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一是____,一是词婉而雅。 .风雅说 .讽鉴说 .比兴说 .讽刺说 17、百余年间未灾变,_______。……(《忆昔》)

自学考试大纲:杜甫研究(2002年9月版)

课程编号:0047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杜甫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4学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杜甫思想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诗影响研究、杜诗版本、资料研究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专科、本科段的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习领域,并能运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的思想特点、人格精神,了解杜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了解杜甫与杜诗的真正价 值、巨大影响等等。 学习本课程,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杜甫研究》的课程内容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具体讲授内容与考核要求如下: 第一章绪论——历代评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对唐以来各个时代的评杜、学杜情况,特别是那些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人物的评杜、学杜情况进行叙述、分析、归纳,并进而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倾向性、规律性的结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唐五代 1、杜甫在世时 识记:给杜诗以较高评价的人名;有代表性的评论材料,说明这些评价之所以很难代表当时普遍看法 的原因。(次重点) 理解:时人对杜甫、杜诗不够重视的历史事实。(一般) 杜甫本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成就颇为自负的事实,并能引用一些诗文材料加以印证。(一般) 杜甫在当时的实际影响与地位,分析个中原因。(重点) 2、中唐 识记:高度评价杜甫、杜诗的中唐人的姓名以及对后世评杜产生较大影响的典籍、材料。(一般)

西南大学《杜甫研究》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单选题]气?屈贾垒,目短__墙。(《壮游》) A:阮嵇 B:徐庾 C:曹刘 D:陶谢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即防远客虽多事,_______。(《又呈吴郎》) A:便与先生成永诀 B:便插疏篱却甚真 C:对君疑是泛虚舟 D:便教莺语太丁宁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会当临绝顶,_____。(《望岳》) A:一览群山小 B:野客茅茨小 C:一览众山小 D:塞上传光小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A:朱衣只在殿中间 B:安得广厦千万间 C:岂可久在王侯间 D:诗卷长流天地间

=================================================================================================== 参考答案:B 5:[单选题]_______,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A:报答春光知有处 B:此身饮罢无归处 C:九江日落醒何处 D:床头屋漏无干处 参考答案:B 6:[单选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 A: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B: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C: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D:赠韦左丞丈济 参考答案:A 7:[单选题]后来鞍马何巡逡,当轩下马入锦茵。(《___》) A:醉歌行 B:兵车行 C:今夕行 D:丽人行 参考答案:D 8:[单选题]百年歌自苦,_____。(《南征》) A:未遇犹视今 B:未见有知音 C:君听空外音 D:百丈有哀音

《杜甫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杜甫研究(2010年修订版)课程代码:0047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杜甫研究课程编号:0047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杜甫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杜甫思想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诗影响研究、杜诗版本、资料研究等。 学习本课程,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考生进一步拓宽学习领域。能够运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的思想特点、人格精神,了解杜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了解杜甫与杜诗的真正价值、巨大影响等等。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是在本专业专科、本科段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及禀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对杜甫“集大成”、“诗圣”等称号的来历有清晰了解;对杜甫家族文化及其创作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杜甫的诗史地位(重点) 识记:给杜诗以较高评价的人名;有代表性的评论材料,说明这些评价之所以很难代表当时普遍看法的原因。 高度评价杜甫、杜诗的中唐人的姓名以及对后世评杜产生较大影响的典籍、材料。 韩愈、白居易、元稹三人对杜甫、杜诗的基本态度、有代表性的评杜言论及其材 料出处。 理解:时人对杜甫、杜诗不够重视的历史事实。 杜甫本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成就颇为自负的事实,并能引用一些诗文材料 加以印证。 杜甫在当时的实际影响与地位,分析个中原因。 “诗史”、“集大成”、“诗圣”等称誉的来源及产生原因 杜诗地位在晚唐有所提高的事实及其原因。 应用:韩愈、白居易、元稹是从哪些方面肯定杜甫与杜诗的。 中唐时期特别是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重杜的具体原因。 (二)杜甫的家庭传统之一(一般) 识记:杜甫的几位重要祖先:杜预、杜审言;杜甫的出生时地。

杜甫研究三十年_以_杜甫研究学刊_为中心的讨论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年第三期 总第105期 杜甫研究三十年 ———以《杜甫研究学刊》为中心的讨论 吴中胜 〔摘 要〕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 1981年《草堂》(《杜甫研究学刊》)创刊号出世 了。三十年来,和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杜甫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而作为杜甫研究的专业性期刊,《杜甫研究学刊》为此起到了推助器的重要 作用,成为学者们从事研究工作的精神家园,是杜甫研究者交流信息、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我们以本刊为中心,从版本文献、生平交游考辨、思想研究、艺术形式研究、文体研究、地域研究、批评史接受史研究、学术队伍培养、跟进学术信息等方面讨论三十年来杜甫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杜甫研究学刊》所起的推助作用。 〔关键词〕 杜甫研究 三十年 杜甫研究学刊作者:吴中胜,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后,341000。 《杜甫研究学刊》(原名《草堂》)1981年元月创刊,这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中国古老大地的时候,“风乍起,吹刍一池春水”,春风浩荡,万物更新。可以说,《杜甫研究学刊》的办刊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步入繁荣昌盛的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块重要领地,杜甫研究也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草堂》一开始为半年刊,1988年起改为季刊,并 由“草堂”更名为“杜甫研究学刊”,更加明确了刊物的专业性质和所具有的学术性,每期约十余万字,如今已出第100期,也就是说,三十年来, 《杜甫研究学 刊》发表了杜甫研究的文章1000多万字。我们从《杜甫研究学刊》这一个窗口,就可以见出这三十年来的杜甫研究状况。作为学术研究,新时期的杜甫研究始于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批评。《杜甫研究学刊》从一开始就呼吸到学术春天的气息,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列。1980年12月3日冯至访问杜甫草堂,他说:“建国以来,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仅仅用现实主义 46

2012年西南大学杜甫研究作业答案

<杜甫研究> 1:[单选题]气?屈贾垒,目短__墙。(《壮游》)C:曹刘 2:[单选题]即防远客虽多事,_______。(《又呈吴郎》)B:便插疏篱却甚真 3:[单选题]会当临绝顶,_____。(《望岳》) C:一览众山小 4:[单选题]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安得广厦千万间 5:[单选题]_______,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B:此身饮罢无归处 6:[单选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 A: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单选题]后来鞍马何巡逡,当轩下马入锦茵。(《___》) D:丽人行 8:[单选题]百年歌自苦,_____。(《南征》) B:未见有知音 9:[单选题]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____》) C:秋兴八首 10:[单选题]______,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 A:千秋万岁名 1:[单选题]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__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C:尧舜 2:[单选题]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__”。 A:仁学 3:[单选题]“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A:一饭未尝忘君 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 A:忧患 5:[单选题]“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A:一饭未尝忘君 6:[单选题]以兹悟生理,_____。(《咏怀五百字》) B:独耻事干谒 7:[单选题]风林纤月落,_______。(《夜宴左氏庄》) D:衣露净琴张 8:[单选题]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B:语不惊人死不休 9:[单选题]自非旷士怀,_____。(《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D:登兹翻百忧 10:[单选题]忆昔开元全盛日,_______。(《忆昔》) B:小邑犹藏万家室 11:[单选题]万里伤心严谴日,_A:百年垂死中兴时______。(《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杜甫研究

第一章绪论(历代评论) 第一节唐五代 一、举例说明中唐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是从哪些方面肯定杜诗的? 1.韩愈诗肯定杜诗艺术的全美性质和集大成特点。韩愈诗《题杜工部坟》说“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说“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又《杜工部墓系铭并序》中说“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白居易也说杜诗是“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他们认为杜诗境界是前无古人,亦为李白、陈子昂所不及。 2.肯定杜诗的独创性。元、白都特别指出:杜诗《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写作新题乐府诗的开创作用,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正是受到杜甫的启迪并以之为典范的。元稹明确指出“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重辈,谓是以当,遂不复拟赋古题”(同上)。 3.肯定杜诗的有感而发和“寄兴”讽谕。韩愈提倡“不平则鸣”说,认为杜甫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送孟东野序》);白居易也肯定杜诗乃“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愤忧怨伤之作(《序洛诗序》)。元白明确指出在这一点上杜诗是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精神的典范,他们论诗尤重社会功能,而杜甫诗恰恰有“讽兴当时之事”的特点(《乐府古题序》)。所谓“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所以才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同上)。 二、唐人评杜甫情况综述(有唐一代,人们对杜诗的评价认识)。 1.唐人评杜诗经历了一个从诗人在世时的很少受到肯定到中唐以后评价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整个唐代能够给杜诗以极高评价的主要是韩愈、元稹、白居易等少数有识之士,远没有达到宋代人那严重评杜诗的程度,虽说是少数,但对后世发生了严重影响。如元稹的《杜甫墓系铭》 3.唐人肯定杜诗,主要还是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他们看到的是杜诗艺术的包笼全面和集大成性质,或者是从有所寄兴、讽喻的角度给予肯定;他们主要是从抽象理论上评价杜甫,尚缺乏全面、深入、具体的分析。 4.对于杜甫其人,唐人更多的是同情他的潦倒失意,特别是身后冷落,对他在诗歌创作上表达出的锲而不舍的执着和始终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百姓、面对人生的伟大诗人精神则认识肯定得比较浮泛。 第二节宋代(宋人普遍重视唐诗) 三、陆游学杜诗概况。 1.陆游的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为已任,幼年就充份体会了颠沛流离之苦,所以对杜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验把握比一般人深刻,而且陆在蜀七年中有更多的接触杜甫足遗迹,这也使他对杜甫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 2.在前代所有诗人中,陆游首推杜甫,有诗《宋都曹屡寄诗且督和答,作此诗示之》为证。陆游不仅主张学杜诗,更主张学杜甫其人,反对只把杜甫当成单纯诗人看待。其中有两首诗为证: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后人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 由此陆游对江西诗派学杜有所反醒,对江西诗派评价杜甫的“无一字无来处”说法颇有不满,他指出象杜甫《登岳阳楼》这样的忧国忧民之作,“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盖远矣”(《老学庵笔记》)。陆游主张学“少陵之意”,特别是杜诗中的爱国忧民精神,由此,他

0066《杜甫研究》西南大学2019年秋季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0066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 1、“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句出自杜甫诗(《》).登楼 .登高 .登兖州城楼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句出自杜甫诗(《》).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 .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 .戏为六绝句 .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 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句出自杜甫诗(《》).赠韦左丞丈济 .奉赠王中允维 .客至 .夏日李公见访 4、杜甫大历二年创作《登高》时,杜甫的所在地是() .梓州 .秦州 .夔州

.阆州 5、在杜甫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中,创作量最大的是()时期。.漂泊荆湘 .漂泊西南 .困居长安 .漫游齐赵 6、下列人物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没有咏到的古人有() .司马迁 .宋玉 .庾信 .诸葛亮 7、《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体裁是().五古 .五排 .七排 .七古 8、《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体裁是() .五古 .五律 .五绝 .五排 9、“三吏”、“三别”作于()

.陷贼长安时 .任左拾遗时 .任华州司功参军时 .寓居同谷县时 10、《兵车行》作于() .读书漫游艺机时期 .困守长安时期 .陷贼为官时期 .漂泊西南时期 11、高帝子孙皆隆准,_______。《哀王孙》 .始知神龙别有种 .龙种自与常人殊 .密奉贤旨恩宜殊 .王孙善保千金躯 12、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____(忧生)。.命运忧患 .生命忧患 .社会忧患 .时光忧患 13、大道之行也,____。 .天下大同 .天下为公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杜甫研究》作业答案(全)校验全对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杜甫研究》作业答案(全) 经校验全对 第一批次BBCCB ADBAB 第一批次作业(具体选择): 1、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 A:朱衣只在殿中间 B:安得广厦千万间 C:岂可久在王侯间 D:诗卷长流天地间 2、_______,**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B A:报答春光知有处 B:此身饮罢无归处 C:九江日落醒何处 D:床头屋漏无干处 3、会当临绝顶,_____。(《望岳》)C A:一览群山小 B:野客茅茨小 C:一览众山小 D:塞上传光小 4、气?屈贾垒,目短__墙。(《壮游》)C A:阮嵇 B:徐庾 C:曹刘 D:陶谢 5、即防远客虽多事,_______。(《又呈吴郎》)B A:便与先生成永诀 B:便插疏篱却甚真 C:对君疑是泛虚舟 D:便教莺语太丁宁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A A: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B: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C: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D:赠韦左丞丈济 7、后来鞍马何巡逡,当轩下马入锦茵。(《___》) D

A:醉歌行 B:兵车行 C:今夕行 D:丽人行 8、百年歌自苦,_____。(《南征》)B A:未遇犹视今 B:未见有知音 C:君听空外音 D:百丈有哀音 9、______,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A A:千秋万岁名 B:哀丝千古心 C:千官列雁行 D:千载得鲍叔 10、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____》)C A:题张氏隐居二首 B:秋雨叹三首 C:秋兴八首 D:羌村三首 第二批次BDBAA DACAB A 第二批次作业: 1、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B A:轻薄为文哂未休B:语不惊人死不休C:名位岂肯悲微休D:拔剑欲斩且复休 2、风林纤月落,_______。(《夜宴左氏庄》)D A:天骨森开张B:雨露之所濡C:草露亦多湿D:衣露净琴张 3、以兹悟生理,_____。(《咏怀五百字》)B A:生涯独转蓬B:独耻事干谒C:独步才超古D:**万端忧 4、“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A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2020年春0066]《杜甫研究》作业标准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谁家且养愿终惠,______。(《瘦马行》) . B. 万草千花动凝碧 .更试明年春草长 .春来花鸟莫深愁 .开筵上日思芳草 2、______,生长漫婆娑。(《恶树》) . C. 自从失词伯 .方知不材者 .尔祖未显时 .轻帆好去便 3、城中十万户,_______。《水槛遣心》 . A. 仲夏苦夜短 . D. 此地两三家 .无村眺望赊 .何得尚浮名 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句出自杜甫诗(《》).登楼 .登高 .登兖州城楼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句出自杜甫诗(《》).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 .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 .戏为六绝句 .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句出自杜甫诗(《》).赠韦左丞丈济 .奉赠王中允维 .客至 .夏日李公见访 7、杜甫大历二年创作《登高》时,杜甫的所在地是() .梓州 .秦州 .夔州 .阆州

8、在杜甫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中,创作量最大的是()时期。 .漂泊荆湘 .漂泊西南 .困居长安 .漫游齐赵 9、下列人物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没有咏到的古人有() .司马迁 .宋玉 .庾信 .诸葛亮 10、《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体裁是() .五古 .五排 .七排 .七古 11、《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体裁是() .五古 .五律 .五绝 .五排 12、“三吏”、“三别”作于() .陷贼长安时 .任左拾遗时 .任华州司功参军时 .寓居同谷县时 13、《兵车行》作于() .读书漫游艺机时期 .困守长安时期 .陷贼为官时期 .漂泊西南时期 14、高帝子孙皆隆准,_______。《哀王孙》 .始知神龙别有种 .龙种自与常人殊 .密奉贤旨恩宜殊 .王孙善保千金躯 15、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____(忧生)。

杜甫研究

杜甫研究 论杜甫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形成,大概可以分以下几个时期: 家庭出身牢固树立其理想抱负。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杜甫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

杜甫研究一百年

杜甫研究一百年 内容提要:杜甫研究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个案,因其杜甫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的全局意义和引领作用。通过对杜甫研究百余年的回顾与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纪杜甫研究的状况与特点,亦有助于我们认识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轨迹与特点。关键词:杜甫研究/状况特点/梳理讨论作者简介:彭燕,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杜甫研究学刊》编辑近现代的杜甫研究,应该从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算起,迄今已百年有余。百年杜甫研究,可谓风风雨雨,坎坷不平。2012年,全国各地都在举办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的系列活动。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了皇皇12巨册的《杜甫全集校注》。此书问世,可谓杜诗学史上的百年盛事,令人振奋。今年又恰逢四川省杜甫学会、《杜甫研究学刊》成立与创刊35周年,因此,笔者深感有必要对百年以来的杜甫研究做一个梳理和总结。这种梳理与总结,既是对杜甫的一种尊崇,也是对长期默默支持《杜甫研究学刊》同仁们诚挚敬意的一种表达。行文之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新世纪杜甫研究做过系统梳理和讨论的文章主要有焦裕银、郑庆笃、张忠纲和冯建国的《杜甫研究论文综述(1911-1949;1950-1976;1977-1985)》(《文史哲》三期连载)、祁和晖和濮禾章的《建

国以来杜甫研究情况述略》(《杜甫研究学刊》)、段海蓉的《建国以来杜甫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林继中的《百年杜甫研究回眸》(《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王辉斌和王丽娟的《杜甫研究五十年》(《贵阳金筑大学学报》)、吴中胜的《杜甫研究三十年——以〈杜甫研究学刊〉为例》(《杜甫研究学刊》)、张忠纲和赵睿才的《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文史哲》)、杜晓勤的《二十世纪杜甫研究概述》(节选自《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刘明华的《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杜甫研究——杜甫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文学评论》)等,上述诸文,或观点,或分期,大致相同,对本文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尤其是在数据统计和书目援引时,本文主要以郑庆笃等编的《杜集书目提要》、周采泉的《杜集书录》以及张忠纲等编的《杜集叙录》《杜甫大辞典》等诸书为据。笔者在此特予以说明,并向诸位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另外,本文的杜甫研究主要是指中国大陆地区,而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不管是什么文学,什么研究,它都必然植根于现实社会当中,杜甫研究亦是如此。百年杜甫研究与中国政治形势和时代环境密切相关,以时间为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民国时期的杜甫研究,为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阶段为建国三十年的杜甫研究,为本文的第二部分;第三阶段为八十年代以后的杜甫研究,为本文的第三部分。一、民国时期的杜甫研究

杜甫研究论文

论漂泊生涯与客寓意识对杜甫后期 乡思诗“诗性”与“史性”整合的影响 内容摘要: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存一千四百余首。仅漂泊西南十一年间所创作的诗篇即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西南诗不仅数量多, 而且所表现出的深邃思想内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位 老而弥坚、不断追求的“诗圣”形象。杜甫以沉郁的客寓意识,飘零落拓 之感,寄托了乡国君民之思,体现了其思乡诗“史性思维”与“诗性思维” 的融合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乡诗的超越。 在杜甫研究的领域内,本文第一次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漂泊生涯与客寓意识对杜甫后期乡思诗的影响,论证了这种影响的性质——强化了 诗性与史性的整合,提升其忧国忧民的儒家人文精神。 关键词:漂泊生涯、客寓意识、乡思、“诗性”“史性”整合 “客寓意识”一词出自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所著的《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一书。松浦友久指出:“纵观李白诗歌及生涯,我们深感他本质上是‘旅人’亦即行旅之人,他的诗本质上是旅人之诗,亦即行旅之诗。这并不是说,他只是像杜甫那样生涯大半在行旅中度过,而是以一言蔽之:他总为行旅之人,总有行旅之感,也即所谓客寓意识,这是他诗思(或诗质)的中心内核。”(1)“李白本质上是‘旅人’——行旅之人,永远的行旅者,不存在可以回归的实际上的故乡。不仅只有行旅,才是他生活的常态,诗歌创作的常态,而且,也许在他的观念上,他似乎也处于

这种永远的行旅(客)之中。他在临死之际希望埋葬之地不是蜀,也不是长安,而是晚年旅行途中所经之地宣城(安徽省宣城)。”(2)同处羁旅之中,杜甫的意识却与之适成对照。李白出川之后,终生不肯定居于一地。他以天地为逆旅,以漂泊为人生之常,有意在变动不居的生涯中求奇探胜。而杜甫壮游归来,则定居于洛阳与长安,并以之为故乡,漂泊西南时的客寓意识也是因此而发。李白终生游览名山大川,求仙访道,有如走马观花,故民间有水中捉月而终的传说。而杜甫为战乱与生计所迫履践的漂泊生涯,年深月久,历尽沧桑,直至最终沉凝于一叶孤舟之上。因之而生的客寓意识也有着相应沉重的内涵:飘零、落拓之感投映乡国君民之思,结晶而成的诗思,自然是沉郁顿挫而悲壮,迥然有别于李白的飘逸与清雄。如此沧桑的漂泊生涯也不能不对诗圣的灵魂起着某种锻铸的作用,不能不使他的思维情感结构有所改变,从而对他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倾向与内容产生相应的影响。通观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全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关涉乡国与君民的作品更明显地受到他漂泊生涯与客寓意识的影响。本文拟对这种影响的性质做一些探讨。 “中国古代山阻海隔的地理状况,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思乡情愫作为农业社会、大陆文化的必然产物及其广阔的民俗背景。”(3)“古代中国的基本生产方式是农耕,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被特加看重,祖先崇拜与叶落归根的丧葬意识,也使人不愿久离故土,因而对故土的亲和感顽强地延续。”(4)安

20年6月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参考答案)

二、杜甫忧患意识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50分) 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天宝五载(746),杜甫到长安,想求得一官半职,有所建树。次年,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穷愁潦倒生活。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也未能改变“尝困于衣食”的处境。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也结交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由《兵车行》开始形成贯穿一生的忧患意识:“车鳞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字字句句都是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

《杜甫研究》第一至六次全部 答案

《杜甫研究》全部答案 第二次的答案 1.题目:万里伤心严谴日,_______。(《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A:百年垂死中兴时 正确答案:A 2.题目:忆昔开元全盛日,_______。(《忆昔》) B:小邑犹藏万家室 正确答案:B 3.题目:自非旷士怀,_____。(《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D:登兹翻百忧 正确答案:D 4.题目: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B:语不惊人死不休 正确答案:B 5.题目:风林纤月落,_______。(《夜宴左氏庄》) D:衣露净琴张 正确答案:D 6.题目:以兹悟生理,_____。(《咏怀五百字》) B:独耻事干谒 正确答案:B 7.题目:“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A:一饭未尝忘君 正确答案:A 8.题目:__意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 A:忧患 正确答案:A 9.题目: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__”。 A:仁学

正确答案:A 10.题目: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__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C:尧舜 正确答案:C 第三次作业讨论 1、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戏为六绝句》 A:天生江水向东流B:不废江河万古流C:名垂万古知何用D:诗卷长流天地间 正确答案:B 2、边庭流血成海水,_______。《兵车行》 A:三城守边皆可图B:兵戈阻绝**边C:武皇开边意未已D:归来头白还戍边 正确答案:C 3、不作河西尉,_____。《官定后戏赠》 A:凄凉馀部曲B:凄凉汉苑春C:凄凉为折腰D:今我独凄凉

西南大学《杜甫研究》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066]《杜甫研究》 第一次作业 [单选题]气?屈贾垒,目短__墙。(《壮游》) A:阮嵇 B:徐庾 C:曹刘 D:陶谢 参考答案:C [单选题]即防远客虽多事,_______。(《又呈吴郎》) A:便与先生成永诀 B:便插疏篱却甚真 C:对君疑是泛虚舟 D:便教莺语太丁宁 参考答案:B [单选题]会当临绝顶,_____。(《望岳》) A:一览群山小 B:野客茅茨小 C:一览众山小 D:塞上传光小 参考答案:C [单选题]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A:朱衣只在殿中间 B:安得广厦千万间 C:岂可久在王侯间 D:诗卷长流天地间 参考答案:B

[单选题]_______,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A:报答春光知有处 B:此身饮罢无归处 C:九江日落醒何处 D:床头屋漏无干处 参考答案:B [单选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A: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B: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C: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D:赠韦左丞丈济 参考答案:A [单选题]后来鞍马何巡逡,当轩下马入锦茵。(《___》) A:醉歌行 B:兵车行 C:今夕行 D:丽人行 参考答案:D [单选题]百年歌自苦,_____。(《南征》) A:未遇犹视今 B:未见有知音 C:君听空外音 D:百丈有哀音 参考答案:B [单选题]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____》) A:题张氏隐居二首 B:秋雨叹三首

C:秋兴八首 D:羌村三首 参考答案:C [单选题]______,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 A:千秋万岁名 B:哀丝千古心 C:千官列雁行 D:千载得鲍叔 参考答案:A 第二次作业 [单选题]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__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A:唐尧 B:虞舜 C:尧舜 D:帝舜 参考答案:C [单选题]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__”。 A:仁学 B:儒学 C:仁义 D:礼义 参考答案:A [单选题]__意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 A:忧患 B:批判 C:重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