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历史版本:5编辑时间:2009-4-29 11:03 作者:王开妍标签: 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

摘要:本文以认知康复教研组教研行动的顺序,呈现教研组在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过程中的实践探索。首先基于已有实践和文献研究提出问题,指出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外延需要进一步拓展。接着进行学生认知能力评估,借鉴医学诊断,再结合调查问卷、行为观察等非实验室评估方法,进行多维度评估,由专业人员、教师、家长组成团队来全面评估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能力状况。然后在评估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认知能力训练的目标系统,从而便于制定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训练计划。最后确定训练内容与方法,训练方案本身就是训练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因此训练方案设计是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探索出聚焦式和循环式两种设计思路。

关键词:随班就读认知能力评估训练

1.提出问题

1.1 基于实践拓展外延

我校的认知能力训练实践与研究已经有一定基础,前一阶段认知能力训练较多集中于思维训练。当时除了借鉴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发的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课程(针对一般人群,如斯腾伯格(R. J . Sternberg) 的“思维教学课”等),主要利用华师大特教系针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设计的可逆性思维训练教程,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认知能力训练,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目前参加认知能力训练的随班就读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年龄跨度大,个体、亚群体之间差异显著,认知能力训练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训练内容的外延需要进一步拓展。

1.2 基于文献转变视角

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是在许多活动中都共同需要的认识方面的能力,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隶属于智力的X畴,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从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随班就读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政策理论、现状调查、工作总结、教育教学个案等方面,但针对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研究较少,

仅见华师大谭和平的调查研究1[1]和实验研究2[2],对轻度智障学生可逆性思维训练有助于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为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当前认知能力训练很容易被泛化为一种智力训练,或者被限定为医学视角的脑损伤康复,这些显然都不适合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障碍学生,本研究希望能通过教学一线的行动研究,真正从教育教学的视角来理解认知能力训练,以提高此类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获得有效学习。

2.认知能力评估

在文献中,常见的认知能力训练实验研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儿童群体,如学习困难儿童、注意力缺陷儿童等等,所以首先要确定参加认知能力训练的是哪一类特殊儿童,虽然他们大都归为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但我们在实际接触过程发现还是有一些“特殊”中的“特殊”,不能一概而论。因此,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成为整个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起点。

传统意义上的评估一般与标准化测验或量表联系在一起,如智力测验、行为评定量表、综合成就测验等,它们都属于正式测验,往往被称为实验室评估。虽然这些正式的评估手段可以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但未能提供儿童下一步学习所需要的详细信息,对教师的教学缺乏直接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也就是说仅仅实验室评估是不够的。因此,评估应该采取聚合式多重评估,实验室评估和非实验室评估相结合,强调以诊断、行为观察、访谈、问卷为核心,并遵循特定的程序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测评,从而保证测评与诊断的科学性、准确

性。

2.1 评估过程

一般而言,认知能力评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医学诊断、教师和家长填答行为问卷、与任课教师及家长晤谈、行为观察。在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能力评估中,首先可以借鉴医学诊断,即学生的智商测定结果,再结合调查问卷、行为观察等

非实验室评估方法,进行多维度评估,由多学科的专业人员、教师、家长组成团队来全面评估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

2.1.1 问卷调查评估

为了更好地了解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能力现状和训练需求,我们首先自编了一套《学生认知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分为家长版和教师版,分别对参加认知能力训练的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框架基于普通心理学相关理论设计,从定向力、注意、感知觉、记忆、计算和分析、语言表达、表象和想象、概念及应用、推理和问题解决、动作技能等领域入手,每一领域再细分若干项目,如注意可以从视觉注意、听觉注意、注意的广度、持久性、分配、转移等方面设计问题。当然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问题的设计也要有所区别,教师卷的问题尽量涉及学校生活,家长问卷则可能需要更为简单直白,设计问题集中在家庭生活及家庭学习生活方面,措词要更为通俗化,多举例说明,开放性问题主要设计来调查来自普通课堂和家庭方面的认知训练需求。

教师调查问卷可以通过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带到随班就读学校,请相关老师完成,尤其是班主任、主课教师以及随班就读学校的资源教师;家长问卷则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学生带回给家长完成,或在家XX龙活动中直接完成。2.1.2 通过行为观察进行课堂本位评估

认知能力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随班就读学生发展认知能力,可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便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作为全面评价的指标。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编制相应的《认知能力训练课堂本位评估表》,在学期初的前几节课上对学生进行行为观察。这种行为观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设计一些题目评测一些较为具体的认知能力项目;另一方面,对于较难用具体题目明确测量的项目,则可通过课堂观察,由评价教师做出一些判断与评价。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合作评估,仅仅靠训练教师一人观察,可能有欠客观和全面,需要教研小组其他成员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行为观察。

2.2 评估结果

2.2.1 学生个体的评估结果

以每个学生为单位,收集齐一套调查问卷,完成课堂本位评估之后,我们通过以下流程解释评估结果:

选择题部分结果

首先,将与该生相关的教师和家长问卷的选择题部分综合起来,给每道题目的每个选项赋值,算出该生在每个认知项目上的平均分,结合来自各方面的评估分值给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评出一个综合性分数。

接下来,汇总该生相关的教师和家长问卷的开放性问题部分,将该生认知方面在学校的表现与在家的表现综合起来,并特别关注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最需训练哪方面的认知能力,并了解家长对认知能力训练内容与形式的需求。

最后,参照该生以往的相关档案资料(尤其是医学诊断的智商测定报告和学校IEP评估小组做的康复训练评估手册),以及我们通过行为观察完成的课堂本位评估(学期初和学期末各做一次),对每个孩子的评估结果进行总体分析,给每个学生提出认知能力发展建议,并总结该生在本学期的进步发展情况,从而完成聚合式多重评估,并将这些评估资料汇总成册。我们给坚持参与认知能力训练,且收全整套成功问卷的学生,每个人都做出了一份《学生认知能力评估报告》,以此呈现每个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评估结果。

2.2.2 学生群体的评估结果

建立在针对学生个体解释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还可针对参与本学期认知能力训练学生群体的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得出一些描述性统计信息。

表1 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的调查结果

(备注:每项得分最高3分,最低0分,得分越高,说明在该项上的认知能力越强,总分最高33,最低0分。)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这群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水平普遍较低,各项目总平均分仅为11.58分,远远低于问卷满分33分。相对而言,定向力得分较高,得分较低的项目主要包括:注意、记忆、运算和分析、表象和想象、推理和问题解决、动作技能等,是在认知能力训练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方面。轻度智力障碍和学习困难在随班就读学生中最为常见,而这些儿童最大的认知特点就是记忆障碍和注意障碍,而且不懂的运用策略去解决问题。

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班就读学科教师与资源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相近,均明显低于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评价落差。这些信息提示我们,在今后的认知训练过程中,要加大程度与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和家长沟通,建立在对学生客观评估的基础上,通力配合共同训练,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3.建立认知能力训练目标系统

在评估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训练计划,首先要确定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以往,我们在确定训练目标时,往往比较随机,缺乏系统性。所以通过教研,我们尝试建立一个《认知能力训练目标系统》,可以根据文献资料、自己实践中发现的学生常见问题、前期评估资料等,制定出一个与评估相匹配且有难度梯度的目标系统。这样,在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时,在协商提出随班就读学生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从这个目标系统中找出适合学生的短期目标。认知能力训练的目标系统的编码体系是:第一级数表示认知领域,第二级数表示认知能力的具体类别(即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

短期目标,三位数码就可以表示出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下面举一个例子说

明:

1.感知觉

1.1 识别简单方位

1.1.1 能识别中间、旁边、上下

1.1.2 能识别前、后、左、右

1.1.3 能识别镜像的前、后、左、右

1.1.4 能判断东、南、西、北

1.1.5 能将地图上的东、南、西、北于实际方向对应

4.确定认知能力训练内容与方法

4.1 教学具资源运用

为了进一步丰富认知能力训练的资源,康复中心采购了一批认知训练教学具。为了增强训练过程的趣味性,使认知能力训练过程更加生动,充分发挥这些教学具的训练作用,我们将认知能力训练教学具的运用情况进行归纳列表,首先明确某以教学具主要的训练领域与训练项目,再罗列出具体运用这种教学具的方式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归纳总结这X《认知能力训练教学具运用列表》时,虽然表中将某一教学具归为某些训练领域,但实际使用时我们往往会有所突破。因此,表中归纳出的内容对于教学而言仅仅是建议和参考,而不是规X和限制,表格是开放式的,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认知能力训练实践中不断充实。下面截出整X列表中的一部分,以一个教学具为例加以说明:

表2 认知能力训练教学具运用列表(举例)

4.2 训练方案设计

训练方案设计是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训练方案本身就是训练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根据训练针对的不同认知领域将方案分类,逐渐积累,挑选优质方案积累课程资源。但在训练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

少现实问题。

最初使用华师大的视听说训练教程里的方案进行训练,课堂训练容量很大。我们发现,当一直集中于视觉能力领域训练(如:视觉广度、视觉记忆、视觉辨别能力等方面),不同学生在这一领域差异非常明显。能力好的一直紧跟训练节奏,而能力弱的几乎参与不进来。于是,后来我们尝试自己设计训练方案,可以围绕一个生活化的主题,如:刷牙、超市购物、奥运会等,从不同的智能领域设计训练项目,并自然的从一个项目过渡到另一个项目,视觉观察、数理分析、语言表达、空间能力等都有广泛的涉及。这样设计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某个学生在某一方面能力弱就整节课都很参与的情况出现,因为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总有某种智能水平高,某种水平低,变换不同认知领域的训练内容,也可以避免学生用脑疲劳,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训练内容不同,训练方案设计可以

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其一,我们称之为聚焦式设计思路。对于初中高年级段的部分随班就读学生,注意力相对比较不易分散,且训练时间相对长而集中,针对其某一认知领域的某个具体的短期训练目标,方案设计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个短期目标,通过几个不同形式的训练活动反复强化训练,以期尽快达成这一短期目标。

其二,我们称之为循环式设计思路。对于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段的部分随班就读学生,注意力相对容易分散,且训练时间相对短而分散,针对其某一认知领域的某个相对宽泛的长期训练目标,内含若干具体短期目标,方案设计时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每次训练都反复广泛涉及长期目标X围内的几个短期目标,但每次围绕一个不同的生活化主题,均衡训练各种具体能力,以期保持每次学生都能有

较高的训练兴趣。

目前,我们花了很大精力在评估探索方面,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评估模式。一方面修订调查问卷和课程本位评估表,使评估工具更加科学,另一方面客观继续以评估报告的形式为每一位参加认知能力训练的随班就读学生积累阶段性评估资料。建立在学生个体评估资料不断积累的基础上,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还可以尝试对随班就读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现状做出整体评估,以期得出一些对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建设具有参考意义的信息。

在进一步挖掘认知教学具训练功能的基础上,搜集并丰富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积累优质认知能力训练方案。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训练现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相应的训练方法。虽然目前我们在每次训练后都有实时评估记录,但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单纯从这些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具体表现来体现,从而

更好地反映学生发展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谭和平,苏雪云.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可逆性思维的调查研究[J].中国

特殊教育,2007.9.

2.谭和平.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可逆性思维训练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6.4.

3.王静舒译.认知康复[J].日本医学介绍,2006.7.

4.王辉.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特殊教

育,2007.10.

5.韦小满,余慧云.运用新的评估方式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初步设想——融合教

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

6.宋立波,X厚粲,蔡文.应用表象技术提高弱智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表象记忆的

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1.

7.J.P.戴斯等著.杨艳云,谭和平译.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M].XX:

华东师X大学,1999年版.

8.Das J P, Naglieri J A, Kirby J R.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PASS theory of intelligen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4.15-18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学第三讲 练习题

第三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 3.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4.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10.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11.私语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发展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AC____。 A.关键期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B__. A.初中一年级B.初中二年级C.高中一年级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B_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图式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最近发展区__、__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__ 和_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___。 3.发现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流畅性____、__变通性__、__独特性_。 4.初二是_经验型水平__向_逻辑型水平_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正确)

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历史版本:5编辑时间:2009-4-29 11:03 作者:王开 妍标签: 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 摘要:本文以认知康复教研组教研行动的顺序,呈现教研组在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过程中的实践探索。首先基于已有实践和文献研究提出问题,指出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外延需要进一步拓展。接着进行学生认知能力评估,借鉴医学诊断,再结合调查问卷、行为观察等非实验室评估方法,进行多维度评估,由专业人员、教师、家长组成团队来全面评估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能力状况。然后在评估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认知能力训练的目标系统,从而便于制定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训练计划。最后确定训练内容与方法,训练方案本身就是训练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因此训练方案设计是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探索出聚焦式和循环式 两种设计思路。 关键词:随班就读认知能力评估训练 1.提出问题

1.1 基于实践拓展外延 我校的认知能力训练实践与研究已经有一定基础,前一阶段认知能力训练较多集中于思维训练。当时除了借鉴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发的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课程(针对一般人群,如斯腾伯格(R. J . Sternberg) 的“思维教学课”等),主要利用华师大特教系针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设计的可逆性思维训练教程,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认知能力训练,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目前参加认知能力训练的随班就读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年龄跨度大,个体、亚群体之间差异显著,认知能力训练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训练内容的外延需要进一步拓展。 1.2 基于文献转变视角 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是在许多活动中都共同需要的认识方面的能力,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隶属于智力的范畴,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从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随班就读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政策理论、现状调查、工作总结、教育教学个案等方面,但针对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研究较少,仅见华师大谭和平的调查研究1[1]和实验

认知法

认知法 一、定义: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它强调人能够进行感知、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因此受到不少人的推崇。关于认知法的理论来源,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来自于某一派的理论,而是几种理论的汇合,例如,60 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 iaget )创立的“发生认知论”及另一位心理学家布鲁纳(J. S . B runer)提出的“基本结构”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对其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皮亚杰认为,掌握新知识是一种智力活动,而每种智力活动都包含一定的认知结构。无论是接受刺激还是对刺激作出反应都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即指概念、基本原理、规则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学生掌握基本结构,更易于理解本学科,有助于在记忆中长期保持所学的知识。随后,乔姆斯基(NoamChom sky)提出,语言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掌握规则、记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而认知心理学家奥斯贝尔(D. P. A u subel)也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即认知学习,它与机械性实习中的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同,它强调学生对所学基本规则和概念理解,了解其内在联系, 促进记忆, 认识是学习的开始, 并以理解为目的。他反对外语学习中的模仿的操练, 主张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操练, 受到了上述几种思潮的影响, 认知法认为,成千人学习外语与幼儿学习母语相比,有不同的特点:1.缺乏幼儿学习母语的语言环境,是在人为的语言环境(教室)中学习的;2.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3.学习是自觉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根据这些特点,把外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能力(competence)、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认知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1. 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提出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 2. 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是怎样通过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提出了适应外部世界的两大主要方法:“同化”和“顺应”。感知外部世界与原有认知相同,新信息就可以同原有的结构同化;头脑内部的结构需要进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知识。 3. 杰罗姆·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课程论》和《教学论》等著作中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 4.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他指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

认知和语言的训练方法

第一章认知方面 (3-4岁认知) 一、说出大的和小的东西 方法: 1利用同样颜色的5块大积木和5块小积木。开始时让孩子把10块积木根据大小分成两堆。孩子学会正确地分类之后,你问他:“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如果回答正确,就表扬他。 2利用两个只有大小不同的东西,如使用一大一小两个红球。先选用大小差别明显的东西。利用球、积木和其他物品告诉孩子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如这是大球,这是小球)。然后问孩子:“大球在哪儿?”再问“小球在哪儿?”频繁地变换大小物品的位置。等孩子能够正确无误地区别大小之后,再让他说出大的和小的东西。3用包装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两包糖果,让孩子说也哪个大哪个小,他说对了就把糖果奖励给他。 4把直径约为15厘米和8厘米的几个圆形物放在地上。让孩子只站在大圆上,然后让孩子说出你该站在哪个圆上。你站得对不对,让孩子告诉你。 5在大小不同的几个圆中的一个圆上放上孩子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能正确地说出那个圆是大的还是小的,就把那件东西奖给他。 二、按照口头指令,指出自己或娃娃身体10个部位 方法: 1从脸上的器官开始,当你说:“这是眼睛”时,用手指一指你自己的眼睛。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也用手指一指他自己的眼睛。再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指出手、脚、脖子、胳膊肘、肚子、手指、脚趾等。 2你和孩子一起站在能照到全身的大镜子前面。当说到身体的某个部位时,你让孩子摸摸或动一动这个部位。如“这是膝盖吗?”,“这是鼻子吗?”他学会了就表扬他。3在两张纸上画上像雪人似的大小不等的两个圆,画上身体的一两个部位,让孩子指出哪些部位没画出来,该画在什么地方。孩子回答对了,就表扬他。 4指出玩具娃娃身体的各个部位。 5指出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帮他说出名称。 6如果孩子指对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就让他在那个部位贴上贴纸。 三、按照口头指令,指出男孩和女孩 方法: 1利用适当的时机,辨别家人的性别,如说:“好高的男孩呀!”,“好漂亮的女孩啊!”等等。 2给孩子看书的时候,告诉他杂志插图上的人物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然后利用杂志的插图,让孩子找出男孩或女孩。 3你指着画片让孩子说出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 4利用给男娃娃和女娃娃穿衣服的办法,让孩子给这些娃娃穿上适合他们性别的衣服。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 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 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 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 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 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 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岀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 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岀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 中找岀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 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 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 (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 (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 数码表示岀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 . 认知能力 3 . 1 物体的存在 3 . 1 . 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 .1 .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 (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 3 . 1 . 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 (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 3 . 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 . 2 . 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 . 2 . 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3 . 2 . 3 能从多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为加强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的训练,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服务质量,xx年4月13日至14日在深圳市罗湖区淘金山小学举办“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要以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互动评课、经验分享等形式开展,从不同角度全面解析课程。在王洋校长、孟允献主任的带领下,我校十名数学教师有幸参与“全国小学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老师们了解到该门课程的理论背景以及感受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艺术,因此大家的疑问也渐渐解开了,对这门《让大脑更聪明》的课程也倍感兴趣,这对我校未来的课程整合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以下是参会心得分享: 一、该门课程的介绍与解读这门课程与往常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问题解决、创造与想象力。既然是能力,任教老师就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教师(传授知识),而应把自己定位为教练(提升学生的能力)。 能力训练对学生而言,自然是好的,那么知识的传授还要不要呢?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会不会加大学生的学

习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深圳大学心理学系李晓东教授认为,基础认知能力与流体智力密切相关,是学习各学科知识都需要的一般能力。基础认知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训练,将会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流体智力能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工作表现。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数学重视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6岁儿童并不适合学习数学。当前通用的数学课教学,孩子学习起来是有困难的,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等毛病,反而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数学学习。 据了解,这门课程以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依据,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把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闯关欲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乐中学、学中乐。 二、参会的体会与疑问观摩完该门课程的教学案例,我们不得不喜欢上这门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环节很清晰明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教学难度层层递进,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基本上体现出了基础认知课程三大核心:梯度化、仪式化、游戏性,对我们学校未来的课程整合具有参考价值与意义。 基于此,我们一致认为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有必要推广,并在今后推广到我校一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学生还没掌握逻辑思维的运算模式,而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大部分是6岁,可见一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前运算阶段,通用的数学教材对他们而言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该部分内容延后教学,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

儿童言语认知训练

儿童言语认知训练 怎么能让我家孩子开口说话? 我家孩子只会仿说,怎么让他主动表达? 我家孩子会回答问题,但是从不提问,怎么引导? ...... 家长们困惑许久的问题终于有答案了。 每个孩子都是纯洁的小天使,带着一切未知去感受这个世界,而语言是孩子拥抱世界的窗口。当孩子从牙牙学语到用奶声奶气的语言描绘他眼中的世界,描绘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舒服的微风温暖的水流以及对爸爸妈妈的爱,我想这是所有的父母都为之振奋,欣喜若狂的事情。 可是有些爸爸妈妈却要为孩子迟到的语言焦虑不安。王硕老师在东方启音苏州家长群分享了《儿童言语认知概念及训练阶段》,这场干货满满的线上讲座让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错过的家长不要失望哦,小编将会把所有的干货全部分享给大家

儿童言语发展及认知概念 儿童的语言理解主要分为以下几大步骤:听指令、句式、概念、解难、问句等等。 普通小朋友认知理解和语言表达程度(可以对照孩子的情况哦)0~12个月:能够回应别人叫自己的名字,以及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 1岁:单语期,可以叫“爸爸”“妈妈”,明白一些常见的名称,懂的拒绝别人,也懂得向大人要求一些想要的东西,比如零食、玩具等等。 2岁:双语期,能够明白一些简单的动词,“说”、“看”、“要”、“听”等等;可以明白不同的问句,比如说“要不要”、“有没有”、“谁”、“哪里”等概念;可以听懂简单的指定,比如说“给妈妈苹果”、“妈妈要”等等。 3岁:能够完成三元素的指令,比如说“把水杯放在桌子上”;也能够明白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说上下;还能够去明白一些“为什么”“多少”等问句。这时候小朋友的语言表达已经具备了可以交谈的能力,可以去讲一些简单的句子,比如说“妈妈去超市”。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出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出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中找出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数码表示出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认知能力 3.1 物体的存在 3.1.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1.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3.1.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3.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2.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2.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3.2.3 能从多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语言与认知考试重点

第一章 1.认知科学:研究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认识世界 的能力与智力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1956年则是最重要的一年。 两个基本假设 I.人的认知能力是一种计算能力 II. 计算是对符号化的信息的程序化操作,而符号是实体的表征

哲学知识(认识)论: 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天赋论 培根的观察归纳论,经验论 休谟对归纳的批判 波普尔的观察始于理论的论点 经验主义:一切知识最终都是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经历一次就有了经验,下次再经历就会对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先验主义:康德(1787)的综合先验命题预设: 表达我们用来综合有秩世界和心灵的图式,它们不是从经验获得的。 洛克对笛卡尔先天知识的批判 Tabula rasa (blank tablet) 休谟(Hume)对经验归纳的批判:没有逻辑的根据,只有心理上的依据,期望。 笛卡尔之妖:笛卡尔提出笛卡尔之妖(Evil Demon)来反对经验主义。怎么知道不是一个妖怪在控制我的思想,使我感到桌子是硬的,今天很高兴……没有可靠的方法证明不是妖怪在作怪而是真实的感觉。建立在不可靠基础上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只有一点是可靠的,即我是存在的, 否则妖怪没有控制我的必要,因此“我在思想,我思故我在”这是绝对

的真理,百分之百确切的知识,没有任何矛盾的,“我思故我在”这是没法挑战的。从这点出发得到的知识一定是可靠的。笛卡尔实际上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章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通过了解智能的实质(这也是认知科学的主要任务),最终创造出一种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完成一些通常只能依靠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旨在用机器模拟人脑的部分活动(弱人工智能),甚至超越人的智能(强人工智能)。 图灵测试:对两个人或者是计算机进行提问,测试前不知道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提问之后如果识别不出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就说明计算机具有与人一样的智力。 第三章 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复杂有机体(高级动物)如何表示和处理信息的科学 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皮亚杰 行为主义最基本的思想是:人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很多东西的。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华生 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 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 学习是一种模仿 给我一个正常儿童,我能把他培养成任何一种人:科学家,音乐家,等等。 柏拉图问题: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问道,人怎么能在那么短的人生中知道那么多东西呢。后来乔姆斯基修正了这个问提出,被称为“新柏拉图问题”,即有限的语言怎么能让我们学会那么多东西,是怎么做到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得到那么多创造性知识。 第四章 人类学 走出非洲说:人类起源都来自非洲,20 万年之前,非洲的智人中的一支突然发生很多变化,智力爆发,具有很多优势,扩展的很快,很快离开欧洲大陆,扩散到各个大陆。非洲夏娃是现代人最早的祖先。 自然选择:在某种自然环境中,具备某种能力就会最强,被保留下来,不具备这种生存能力就会被淘汰,通过一代一代的选择,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少,这就是自然选择。性选择 第六章 什么是语言 语言的产生假说: 1人类智力扩展说 人为什么有语言是因为人聪明

认知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家庭指导 1-6月认知训练: 注视:鼓励患儿用眼睛注视人、物体,物体选择由大到小。 追视:视线随人、物体按弧形转动180度。 两点注视:先看一个物体,后看另一个物体转换自然。 找声源:家长在患儿侧面站立,用各种频率的声响玩具耳后摇响,还可唤其名字鼓励其找声源。 触觉刺激:采用各种不同的材质对患儿手进行触觉刺激,每天2次,3-5分钟/次 手眼协调训练:先用颜色鲜艳的玩具触碰患儿的手,鼓励其伸手抓物,抓到后鼓励把玩。 寻找失落物体:先用带响、再用绒毛玩具从患儿眼前落地,训练其用眼睛追随,如果追寻就将玩具捡来给他,以示鼓励。 照镜训练:鼓励患儿同镜中人笑、说话,用手抚摩。 7-12月认知训练: 认识亲人:家长多与患儿做一些捉迷藏的互动游戏,多亲近患儿,训练患儿认识亲人。 毛巾盖物:将患儿喜欢的物体先让他玩,再用毛巾盖起来鼓励其拿开毛巾找玩具。换手:将各种形状的物体从一只手换到另只手。 对敲:两只手同时分别拿起两件物体,并相向地敲打。 对捏:用拇指及食指旁边相向地捏起各种小物体。 食指分离训练:训练用食指头指认物体,用食指按琴键、电话键等。 固定投掷:患手将物品放入容器内(各个方向)。 1岁-3岁认知训练: 放置图形: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角形的规律放置。 匹配:训练患儿将同样的东西放一起,先用实物再用卡片。 找不同;在5-6个物体中挑出不同的物体。 生活记忆:训练其记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认识颜色:从一种颜色开始训练。 4岁—6岁认知训练: 事物特征训练:比如长短、大小、高矮、粗细、左右、男女等 分类训练:分清水果、蔬菜、家具、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 数词理解:认识1-10的数字、训练点数、区别数字的多少、同样多。

育婴师认知能力及语言训练

智力开发 1.视觉训练方法1)注视活动。适合年龄:0-3个月。训练时间:1分钟左右。每天次数:随时可做。2)追视活动。适合年龄:3-12个月。练习用具:乒乓球、笔、小艺术品等。练习时间:10分钟。3)配对游戏。适合年龄:1-3岁。训练用具:图片、小物件。训练时间:1-2分钟。 2.听觉训练方法:1)熟悉语言。适合年龄:0-6个月。训练时间:10-20秒。每天次数:不限。2)追声寻源。适合年龄:3-12个月。练习时间:10秒左右。每天次数:不限。练习用具:所有可以发生的东西。3)音乐训练。适合年龄:3个月-3岁。练习时间:3-5分钟。练习次数:根据需要确定。4)亲子阅读。适合年龄:10个月-3岁。练习用具:图书、图片。练习时间:5-15分钟。 3.触觉训练的方法。1)皮肤按摩。适合年龄:0-6个月。训练时间:20秒左右(不同部位)。2)触摸自然。适合年龄:6个月-3岁。练习时间:不限。 4.前庭平衡训练。1)正竖托抱。适合年龄:3-6个月。训练时间:1分钟左右。2)浴巾游戏。适合年龄:6个月-2岁。练习用具:小棉被或毛巾被一条。练习时间:30秒-2分钟。将棉被或毛巾被摊开铺平,让婴儿俯趴在上面,头要抬起,成人站在两边,各拉起棉被的两个角,动作要协调一致,一个拉,一个送,让婴儿有向前冲和向后退的感觉。可以前后晃、左右晃,还可以原地转圈,顺时针做三圈后再逆时针做三圈,或抱着婴儿转三圈。

5.认知综合训练的方法。举例:1)认识自己、家人及其相互关系。适合年龄:3-12个月。练习时间:随时进行。训练时要注意的问题:要一件一件的教,避免混淆;挑选婴儿最感兴趣的东西;多次重复,强化记忆(需要重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才有效果);使用简介、正规的语言,如不要把汽车说成“滴滴”,把电灯说成“亮亮”等;对同一类东西要提供不同的样品。2)学习分类和概括。3)学会分类和概括的游戏。○1匹配游戏。○2“四挑一”。○3找图缺。○4掌握数的“三部曲”。婴儿数的概念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会背数、数的分解和组合、学数数。 语言训练 1.引导婴儿发音。1)语言准备期。2)模仿婴儿发音。3)多与婴儿聊天。 2.帮助婴儿理解语言。1)动作回应。适合年龄:6个月-1.5岁。练习时间:30-60秒。例如:帮助婴儿认识自己的器官、认识家人。2)看图说话。适合年龄:6个月-3岁。练习用具:婴儿画报或图书。练习时间:看图说话3分钟。3)感受实物。 3.用正确的方法训练语言。1)看图将故事。适合年龄:10个月-3岁。练习时间:1-3分钟。练习次数:不限。2)我问你答。 4.练习日常用语。适合年龄:1-3岁。练习时间:随时进行。 5.练习儿歌。适合年龄:1.5-3岁。练习时间:1-5分钟。 6.阅读练习。练习方法:安排好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教材;培养婴儿的阅读兴趣。

最新早教方案——2个月宝宝认知、语言、运动、交往、自理等能力训练方案

2个月宝宝行为能力训练方案 满月时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体重:4.81~5.0千克; 身高:56.1~56.9厘米; 头围:37.4~38.1厘米; 胸围:36.9~37.6厘米; 前囟:2厘米X2厘米; 后囟:0~1厘米。 2个月宝宝的发育标准: 1、随着光线和物体的移动,用目光追逐; 2、俯卧时,可以抬起头部数秒钟; 3、朝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转动脖子; 4、吸允手指; 5、情绪好时,巡视周围,发出声音,舞动着手脚; 6、以逗笑就有笑脸; 7、发出“啊—啊”、“呜—呜”的声音; 8、哭泣时,听到声音就停止。 动作发育:3个月的孩子,头能够随自己的意愿转来转去,转动180度,眼睛随着头的转动能左顾右盼,大人扶着孩子的腋下和臀部时,孩子能够坐着。让孩子趴在床上时,他的头已经可以稳稳当当的抬起,下颌和肩部可以离开桌面,前半身可以由两臂支撑起。当他独自躺在床上时,会把双手放在眼前观看和玩耍。扶着腋下把孩子立起来,他就会举起一条腿迈一步,再举起另一条腿迈一步。这是一种原始反射。到6个月时,他的下肢才能支撑他的全身。 语言发育:3个月的孩子在语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逗他时会非常高兴并发出欢乐的笑声,当看到妈妈时,脸上会露出甜蜜的微笑,嘴里还会不断的发出喉呀的学语声。 感觉发育:3个月的宝宝视觉有了发展,开始时颜色的玩具很快能产生反应,对其它颜色应要慢一些,认识奶瓶了,在听觉上发展较快,它总有一定的判别方向的能力,听到的声音后,头能顺着响声转动180度。 这一阶段的宝宝吃奶间隔时间比上月延长,生活开始有规律,早晨定时大便,晚上睡眠时间加长,渐渐接近昼夜规律。经常能发出笑声,愿意同大人对话,并能“啊、啊、呀、呀”自语,发出元音。到了二月末左右,由于视、听觉联系增多,视听觉联系有了共同的分辨能力,宝宝会对某张图表示偏爱,愉快地注视着喜爱的挂图,眼睛滴滴溜溜地转。对照料的亲人也会有所偏爱,长期细心照料宝宝的人,会受到倍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出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出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中找出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数码表示出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认知能力 3.1 物体的存在 3.1.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1.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3.1.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3.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2.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2.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0-12个月宝宝语言认知特点及简单练习方法

0-12个月宝宝语言认知脉络 1月(新生儿期):哭,哭是新生儿唯一的语言,整个新生儿期都在哭;有很多种哭的类型,如饥饿性啼哭、困倦性啼哭、尿湿性啼哭等。 哭 2月:小嘴做说话的动作,嘴唇微微上翘、前伸,成O形;有模仿说话的意愿。有模仿说话的动作 3月:婴儿简单发音期,开始了积极的“说”,高兴时会发“阿、哦、噢”等; 越高兴发音越多,语言学习的开始。 无意识的发音(元音) 4月:慢慢会用“微笑”说话,发出“阿、哦、噢”的元音;越高兴,发音越多; 爸妈可给宝宝做做元音发音口型,对宝宝说更多话。 熟练几个元音的发音,说的更多 (婴儿语言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最初是语言的感知,宝宝靠听、看来感知声音,然后对语音分辨,最后是自己发出声音。) 5月:连续音节阶段。宝宝发音增多,高兴时更明显,可发出ba-ba,da-da,mou-mou 等声音,但没具体指向,属自言自语。但多重复强化,宝宝会在ma-ma和妈妈之间建立起联系。 连续音节ba-ba,mou-mou,da-da,无具体指向,重复强化 (在音节和具体的人和事物间建立起联系,需要一段很长过程,重复强化。) 6月:进入咿呀学语阶段,对语音感知更清晰,发音更主动,会无意识地叫“mama、baba、dada”,要给以积极回应,有助于宝宝把声音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

起来。 咿呀学语阶段,重复强化已会的音,模仿新的音 7月:主动模仿说话声,能听懂语气、语调的意义;学下一个音节前,会整天或几天重复某个音节。这时家长要积极参与,像教“爸爸、妈妈”一样耐心地教其他音节。 学下一个音节前,一直重复强化,会主动模仿 (至少需1年以上,才能听懂它的咿呀说话,但周岁前宝宝就能很好理解你说的一些词汇了。) 8月:重复连续音节阶段。从咯咯声、尖叫声向可识别的音节转变,不再是简单的韵母声,能将声母和韵母音连续发出,如a-ba-ba,da-da-da。有意识地将几种简单音节和人、事物联系起来。理解说话的语气情感,能进行简单的言语交往,能发出各种单音节的音,“大大、妈妈”等双唇音,更喜欢模仿学习和主动说话。 重复连续音节阶段,声母和韵母连续起来,会各种单音节 9月:在宝宝说很多词汇、单词前,能理解的更多;要多和他说话、讲解,并给与充足的参与时间;对不同声音有不同反应,知道“不、不动、不要、这、那,自己名字”等词的意思,并能用动作简单表达。 会说的少,理解的多;能理解一些简单的词语 10月:说话准备阶段、说话萌芽阶段,能模仿别人的声音。音调、强度和性质在改变,能主动用动作表示语言;有的已会叫“爸爸、妈妈”等,但更多的周岁宝宝是发一些快而不清楚的声音;在引导下,能模仿成人拍手、挥手和摇头等动作。 音调、强度改变,说话准备阶段

认知和语言的训练方法

第一章认知方面 (3-4 岁认知) 一、说出大的和小的东西 方法: 1利用同样颜色的5块大积木和5块小积木。开始时让孩子把10块积木根据大小 分成两堆。孩子学会正确地分类之后,你问他:“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 如果回答正确,就表扬他。 2利用两个只有大小不同的东西,如使用一大一小两个红球。先选用大小差别明显的东西。利用球、积木和其他物品告诉孩子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如这是大球,这是小球)。然后问孩子:“大球在哪儿?”再问“小球在哪儿?”频繁地变换大小物品的位置。等孩子能够正确无误地区别大小之后,再让他说出大的和小的东西。 3用包装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两包糖果,让孩子说也哪个大哪个小,他说对了就把糖果奖励给他。 4把直径约为15厘米和8厘米的几个圆形物放在地上。让孩子只站在大圆上,然后让孩子说出你该站在哪个圆上。你站得对不对,让孩子告诉你。5在大小不同的几个圆中的一个圆上放上孩子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能正确地说出那个圆是大的还是小的,就把那件东西奖给他。 二、按照口头指令,指出自己或娃娃身体10 个部位方法: 1从脸上的器官开始,当你说:“这是眼睛”时,用手指一指你自己的眼睛。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也用手指一指他自己的眼睛。再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指出手、脚、脖子、胳膊肘、肚子、手指、脚趾等。 2你和孩子一起站在能照到全身的大镜子前面。当说到身体的某个部位时,你让孩子摸摸或动一动这个部位。如“这是膝盖吗?”,“这是鼻子吗?” 他学会了就表扬他。3在两张纸上画上像雪人似的大小不等的两个圆,画上身体的一两个部位,让孩子指出哪些部位没画出来,该画在什么地方。孩子回答对了,就表扬他。4指出玩具娃娃身体的各个部位。 5指出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帮他说出名称。 6如果孩子指对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就让他在那个部位贴上贴纸。 三、按照口头指令,指出男孩和女孩 方法: 1利用适当的时机,辨别家人的性别,如说:“好高的男孩呀!”,“好漂亮的女孩啊!等等。 2给孩子看书的时候,告诉他杂志插图上的人物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然后利用杂志的插图,让孩子找出男孩或女孩。3你指着画片让孩子说出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 4利用给男娃娃和女娃娃穿衣服的办法,让孩子给这些娃娃穿上适合他们性别的衣服。四、说出东西的轻重 方法: 1让孩子提起某种重的东西(如两公斤重的砂糖),并对他说:“这个很重啊!”然后再给他某种轻的东西(如1袋软糖),并说:“这个很轻啊!”尽量用体积相似而重量不同的东西。把东西装入两个口袋中放在桌子上,让孩子分别拿起来,并说出哪个重,哪个轻。

2-3岁儿童的认知能力训练

2-3岁儿童的认知能力训练 ●分清性别--在日常说话中,经常向宝宝灌输“你是男的,爸爸 也是男的”;讲画册时,指着梳小辫子的说“小红是女的,妈妈也是 女的”,然后让小儿说出自己的性别、爸爸妈妈的性别,再延伸至其 他人。 ● 在游戏中按如下顺序使小儿建立数的概念,理解数的含义,锻 炼和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水平,培养数学逻辑水平。 ●数1-10--2岁前小儿已会数1-5,2岁以后能从1数到10,教小儿按顺序熟记,背熟后再背11-20。此时小儿虽然不理解数的含义,但能协助他初步了解并熟记数的顺序,为按数拿取做准备。 ·手、口一致--小儿开始指着实物点数时会出现很多手口不一致 的现象,如口快手慢、漏数、重复数、倒数等。初教孩子点数时要先 做示范,让小儿学着用食指指着一块积木说1,指着2块积木说2,做 到手、口一致,逐步理解1、2的含义。手、口一致是计数水平发展的 关键一步,需反复练习。生活中随时都有机会练习数数,穿衣服时数 纽扣,上街时数汽车,饭桌上数碗筷,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 感觉器官,建立数的概念。 ·按数拿取--在手口一致的基础上,训练小儿按数拿取。对小儿 说“给我一个苹果”,“给我两个苹果”,反复练习,一直练到4。 ·比较数的大小--在孩子成功的按数取物之后,让他看着实物提 问他:“1和2相比哪个大?”提示孩子说出2大,继而启发他2比1大。 ● 长短--从婴儿期开始孩子已经初步接触了长短的概念,如大象 的鼻子长,兔子尾巴短。2岁以后用实物作比较,让他理解长短。例如 2把尺子,一长一短,让孩子指出哪把长、哪把短,持续强化长短概念。

● 上下--和小儿讲话经常应用上下方位语言。如“把娃娃放在下面,手绢放在上面;把报纸放在桌上,把拖鞋放在桌下”等。通过生 活用语理解上下。 ● 前后--告诉小儿把娃娃放在前面,把手背到后面,边说边作动作。外出活动时对宝宝说“爸爸在前面走,妈妈和宝宝走在后面。” ● 左右--当小儿学会用筷子以后,让他知道拿筷子的手是右手, 对他说举起右手,他会毫不迟疑的举起右手。当右手的概念巩固之后,再辨认右腿、右脚。左侧肢体就是与之相对应的一侧也就好分辨记忆了。 ● 认字的形象化--教小儿学认1、2、3数字,认简单的汉字。孩 子主要是形象记忆,适当的将字形象化能够协助记忆,如“2”像小鸭子。尽可能把学习认字趣味化,提升孩子学习的兴趣。 ● 理解职业--2岁半以后小儿能准确的叙述爸爸妈妈在哪里上班,做什么工作,也知道家中其他人的职业。看画册时,也会指着书中的 人物说"这是警察叔叔,那是护士阿姨"。 ● 理解住址--3岁左右的小儿能记住并会说出家庭住址,开始时 学记楼号和门牌号,然后再具体到区、街道,使小儿能完整叙述家庭 住址。 ● 识别不同颜色和几何图形--通过动作继续巩固对颜色的学习, 例如外出时让小儿自己去拿黄外套,拿对了应表扬。“穿上兰色的鞋”,自己跑到鞋柜前拿出鞋穿上。3岁的孩子能识别5-6种常见的颜色。能辨认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 【反抗期】 2岁以后,原来乖巧的孩子一下子变得不听话了,凡事都说“不”,让他睡觉,他会说“不睡觉”;叫他吃饭,他说“不吃饭”。好象有 意与父母对抗。这些表现说明孩子进入了成长过程中“反抗期”。反 抗期是2岁以后孩子心理逐渐成熟,独立意识开始萌芽阶段。随着体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展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展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综述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认为MCI 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缺损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体存在超出其年龄所允许的记忆障碍, 而记忆以外的大脑高级神经功能被保留,且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的状态, 达不到痴呆的诊断标准。如何对疾病进行干预,延缓甚至逆转病情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研究。本文就MCI的康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认知训练 1.1 认知功能训练朱宏霞[1]对40例MCI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包括心理护理、记忆障碍训练、定向力训练、逻辑思维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干预前后进行MMSE和ADL评定。结果认知训练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明显提高(P<0.05),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认知训练可明显提高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王海丽、杨华清[2,3]等发现认知训练结合康复训练不仅能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而且还能促进患者平衡、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Kinsella GJ[4]应用认知训练治疗遗忘型MCI。方法:52 mCI患者和52正常人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主要评价为2周和随访4月后的前瞻性记忆和记忆策略。结果:每天的记忆(前瞻性记忆工作)经过干预后明显改善,尽管自我评价没有表现出相类似的结果。结论:在轻度认知障碍的早期,运用认知恢复的补偿策略进行干预,可以帮助提高日常记忆能力(前瞻性记忆任务和知识的记忆策略)。Vidovich MR[5]设计了认知活动促进健康老龄化的研究(PACE)来检测MCI老年人通过认知活动干预是否能减少认知能力下降的几率。方法:将160个MCI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治疗组:非特异性的教育组和认知活动组。干预措施包括90分钟的认知训练,共10个疗程,主要评分标准为剑桥认知评分。其他疗效如改变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情绪和生活质量也进行检测。这个项目产生的最好的证据是认知活动可作为防止老年人的认知衰退与MCI的策略。 1.2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Cipriani G[6]研究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认知训练对AD、轻度认知障碍(MCI)、多系统萎缩(MSA)的影响。10个AD患者(MMSE 评分23.9± 2.4)、10个MCI患者[MMSE评分(28.0±1.4)分]和3个MSA患者[MMSE评分(26.7±2.3)分]参加了此项研究。每个人参加两项训练计划,并在两疗程后评价认知和非认知功能。结果AD组MMSE分数显著提高(P=0.010)。相反, 另外两组MMSE随访基线分数仍相当稳定的。AD患者在语言生成方面(P=0.036)和执行功能(P=0.050) 也有明显的改善。MCI患者在行为记忆方面能够显著地改善(P=0.017)。多系统萎缩组无显著改善。其数据表明根据患者的不同诊断给予个性化的康复干预可能有不同的效果。MCI和AD患者在整体和/(或)在特定的认知领域有显著的改善。相反,MSA患者没有任何收益。Eckroth-Bucher M[7]将传统的认知刺激与计算机相结合,每天训练45分钟,一周2次,共6周。32个轻中度认知损害和正常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结果:轻度和中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