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金纳米催化剂(四):二氧化硅磁性核壳结构

金纳米催化剂(四):二氧化硅磁性核壳结构

金纳米催化剂(四):二氧化硅磁性核壳结构
金纳米催化剂(四):二氧化硅磁性核壳结构

金纳米催化剂(四):二氧化硅磁性核壳结构

2016-08-22 13:15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多功能Fe3O4@SiO2-金纳米粒子合成路线2011年,Zhu等以NaBH4为还原剂,制备了多功能Fe3O4@SiO2?AuNPs复合微球。微球饱和磁化强度为23.9 emu/g,尺寸均一,AuNPs稳定存在,且尺寸较小(4nm,TEM)。在NaBH4室温还原4?NP的反应中表现出高催化活性,12min 4?NP的转化率达到95%;催化剂便于磁性回收,具有长效催化寿命和良好的重复使用性,适于规模化制备和实际应用过程。

2013年,Zheng等借助Sn2+修饰Fe3O4@SiO2核壳结构表面并以其作为还原剂制得Fe3O4@SiO2?AuNPs核壳结构催化材料。合成过程简单,不仅减少了合成步骤而且显著降低了合成成本。

磁性复合微球具有高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35.3emu/g)、良好的渗透性和稳定且裸露的AuNPs,AuNPs的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径约5 nm(TEM)。298K时,催化NaBH4还原4?NP的研究结果表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后,反应快速进行,没有诱导期,4 min反应完成,这在实际应用中是一重要优势;还原产物仅为4?AP,无副产物生成,拟一级速度常数为1.42 ×10-2S-1,比产生相同转化率的Au或Ag基纳米催化剂都要高;反应完成后,催化剂通过外加磁场回收,循环使用前7次转化率稳定在91%,此后转化率稍有下降。该合成路线为制

备其他多功能金属纳米复合物提供了借鉴。同年,Liu等采用表面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的方法,将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接枝到Fe3O4@SiO2@亚甲基双丙烯胺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PHEMA)多层微球的表面,用NaBH4原位还原Au3+后制得多壳层结构的Fe3O4@SiO2@PHEMA?g?PDMAEMA?AuNPs核壳型催化材料,AuNPs的尺寸约3.7 nm(DLS)。研究结果表明:合成材料对NaBH4还原4?NP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15 min反应完成,拟一级速度常数为4.5 ×10-3S-1,较Au@meso?SiO2更高。经分离回收、循环使用6次,转化率仅由99.0%下降到96.7%,证实其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催化活性。这种将无机过程(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和有机过程(蒸馏沉淀法、SIATRP)相结合的方法,可方便合成具有特殊结构和高性能的功能材料;然而,由于多壳层的屏蔽作用,无法有效进行磁控分离。

Rahman等制备了具有介孔SiO2(mSiO2)外壳的Fe3O4@SiO2@Au?Shell@mSiO2。制备过程如下:(1)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得Fe3O4@SiO2纳米颗粒;(2)对其表面氨基化并将柠檬酸稳定的AuNPs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氨基化的颗粒表面,以此为种子进一步形成具有Au 壳的复合物Fe3O4@SiO2@Au?Shell;(3)以CTAB为模板剂和TEOS为硅源组装Fe3O4@SiO2@Au?Shell@SiO2核壳型复合物,除去CTAB后获得Fe3O4@SiO2@Au?Shell@mSiO2纳米复合物。复合材料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21.4 emu/g),贯穿性良好的介孔SiO2外壳(介孔2.1 nm)及接近性好的Au壳(壳厚25 nm)。室温催化NaBH4还原4?NP的反应,12 min 反应基本完成,拟一级速率常数为2.33 ×10-3 S-1,且速率常数随催化剂加入量增加而增大;反应后经磁控回收、循环使用8次,转化率仍高达90%,表明合成材料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担载Au的磁性颗粒和介孔壳层所形成的纳米复合材料也可用于定向药物缓释并能强化作用效果。

纳米核壳结构简介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应用技术 摘要 (2) 1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定义及分类 (2) 1.1 核壳型纳米粒子定义 (2) 1.2 核壳型纳米粒子分类 (2) 2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形成机理 (3) 3有机—有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制备 (3) 3.1乳液聚合法 (3) 3.2悬浮聚合法 (3) 4有机—无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制备 (4) 4.1无皂聚合法 (4) 4.2化学共沉淀法 (4) 5无机—无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制备 (4) 5.1种子沉积法 (5) 5.2水热法 (5) 6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的应用 (6) 6.1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的医学应用 (6) 6.2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 (6) 参考文献 (7)

摘要 纳米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头等重要的科学领域,它所研究的是人类过去从为涉及的非宏观、非围观的中间领域,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延伸到分子、原子水平,标志这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纳米结构由于既有纳米微粒的特性如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优点,又存在由纳米结构组合引起的新效应,如量子耦合效应和协同效应等,而且纳米结构体系很容易通过外场(电、磁、光)实现对其性能的控制。核壳型纳米微粒由于表面覆盖有与核物质不同性质纳米粒子,因此表面活性中心被适当的壳所改变,常表现出不同于模板核的性能,如不同的表面化学组成、稳定性的增加、较高的比表面积等,这些粒子被人为设计和可控制备以满足特定的要求。 关键词:纳米核壳纳米材料的应用 1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定义及分类 1.1 核壳型纳米粒子定义 核壳型纳米粒子是以一个尺寸在微米至纳米级的球形颗粒为核,在其表面包覆数层均匀纳米薄膜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多相结构,核与壳之间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相互连接。广义的核壳材料不仅包括由相同或不同物质组成的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还包括空球、微胶囊等材料。 核壳型复合微球集无机、有机、纳米粒子的诸多特异性质与一体,并可通过控制核壳的厚度等实现复合性能的调控。通过对核壳结构、尺寸剪裁,可调控它们的磁学、光学、电学、催化等性质,因而有诸多不同于单组分胶体粒子的性质。他在材料学、化学组装、药物输送等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1.2 核壳型纳米粒子分类 (1)无机—无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核壳均为无机材料的复合微纳米材料。 (2)无机—有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核为有机材料,壳为无机材料的复合微纳米材料。 (3)有机—无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核为无机材料,壳为有机材料的复合微纳米材料。 (4)有机—有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核壳均为有机材料的复合微纳米材料。 (5)复杂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具有多层核壳结构,核壳多分分分别为有机或者无机材料。

纳米金催化剂参与的反应

纳米金催化剂参与的反应 2016-05-04 12:46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纳米金催化剂参与的 反应 纳米金用途广泛,但在当下的生活中,纳米金主要用于催化如下反应: (1) CO 催化氧化 降低燃料电池成本有效方法之一是利用甲醇重整产生的富氢气体。通常该混合物中含 75 %氢气、24 %二氧化碳和 1 %一氧化碳。CO 的存在会导致 Pt 催化剂中毒,因此需要除去 CO,而对 CO 选择性氧化是一种有效方法。同时,CO 低温(常温) 催化氧化过程,涉及空气净化、封闭式 CO2激光器、CO 传感器、防毒面具等多个 方面。目前使用的催化剂的缺点或者是稳定性太差,或者对毒物太敏感,或者反应过程中放出氯化氢造成二次污染。负载型 Au 催化剂,显示出较强的催化氧化 CO 活性和较弱的催化氧化 H2的活性,以及其它催化剂所无法比拟的抗硫中毒能力。(2)水煤气变换反应 鉴于聚合物电解燃料电池在汽车和居民电热传输系统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再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与己经商业化的 Ni、Cu 基催化剂(其使用温度分别为 900 K或 600 K)相比,负载型金催化剂的使用温度低(473 K)。 (3)选择性加氢反应 Okumura等报道丁二烯在 Au/Al2O3 催化剂上选择性加氢生成丁烯,选择性为 100 %。同时,碳氧化物催化加氢反应生成甲醇是一个重要的化工过程。 (4)选择性氧化有机反应 Onal等报道了在催化氧化 D-葡萄糖成 D-葡萄糖酸反应中,在反应温度为323 K,p H 值为 9.5,Au/活性炭为催化剂时,D-葡萄糖酸的产率(83 %)最大。金粒径对催化活性影响很大,金粒子越小,反应速度越快,产率越高。 (5)乙炔氢氯化反应

金属纳米晶体的表面与其催化效应

金属纳米晶体的表面与其催化效应 沈正阳 (浙大材料系1104 3110103281) 摘要:概括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特性,从金属纳米晶体表面活性与结构介绍其的催化性能,简要概述金属纳米晶体形状与晶面的关系以及金属纳米晶体的成核与生长。 关键词:纳米金属;表面活性;催化;高指数晶面 1.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面能,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的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他原子结合。强烈的表面效应,使超微粒子具有高度的活性。如将刚制成的金属超微粒子暴露在大气中,瞬时就会氧化,若在非超高真空环境,则不断吸附气体并发生反应。[1] 纳米晶体是至少有一个维度介于1到100纳米之间的晶体。纳米材料主要由晶粒和晶粒界面2部分组成,二者对纳米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纳米材料微观结构与传统晶体结构基本一致,但因每个晶粒仅包含着有限个晶胞,晶格点阵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弹性畸变,其内部同样会存在各种缺陷,如点缺陷、位错、孪晶界等。纳米金属粒子的形状、粒径、颗粒间界、晶面间界、杂质原子、结构缺陷等是影响其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纳米材料中,晶界原子质量分数达15%~50%,晶界上的原子排列极为复杂,尤其三相或更多相交叉区,原子几乎是自由的、孤立的,其量子力学状态和原子、电子结构已非传统固体物理、晶体理论所能解释。金属纳米晶体研究中,发现面心立方结构纳米金属如 Al、Ni、Cu 和密排六方结构Co都存在孪晶和层错缺陷,Cu纳米金属中存在晶界滑移。 2.金属纳米晶体的催化性能 近年来,关于纳米微粒催化剂的大量研究表明,纳米粒子作为催化剂,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这是因为纳米微粒尺寸小,位于表面的原子或分子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并随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小而急剧增大,同时微粒的比表面积及表面结合能迅速增大。纳米颗粒表面原子数的增加、原子配位的不足必然导致了纳米结构表面存在许多缺陷。从化学角度看,表面原子所处的键合状态或键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进展 中国地质大学,材化学院,武汉430000 摘要:简要介绍了纳米催化剂的基本性质、其相对于其他催化剂的优势,并较详细地介绍了纳米催化剂类型、部分应用以及相对应类型催化剂例子的介绍,以及常见的制备方法及其表征手段,最后介绍了部分国内和国外纳米催化剂的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预测。 关键词:纳米催化剂应用制备催化活性进展 近年来,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地渗透到催化研究领域, 其中最典型的 实例就是纳米催化剂(nanocatalysts—NCs)的出现及与其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NCs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等特点, 显示出许多传统催化剂无法比拟的优异特性;此外, NCs还表现出优良的电催化、磁催化等性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涂料、生物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本文主要就近年来NCs 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纳米催化剂的性质 1.1表面效应 通常所用的参数是颗粒尺寸、比表面积、孔径尺寸及其分布等,有研究表明,当微粒粒径由10nm减小到1nm时, 表面原子数将从20%增加到90%。这不仅使得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严重不足、出现不饱和键以及表面缺陷增加, 同时还会引起表面张力增大, 使表面原子稳定性降低, 极易结合其它原子来降低表面张力。此外,Perez等认为NCs的表面效应取决于其特殊的16种表面位置, 这些位置对外来吸附质的作用不同, 从而产生不同的吸附态, 显示出不同的催化活性。 1.2体积效应 体积效应是指当纳米颗粒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或比其更小时, 晶态材 料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 非晶态纳米颗粒的表面附近原子密度减小, 使得其在光、电、声、力、热、磁、内压、化学活性和催化活性等方面都较普通颗粒相发生很大变化,如纳米级胶态金属的催化速率就比常规金属的催化速率提高了100倍。 1.3量子尺寸效应 当纳米颗粒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 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将由准连续态分裂为分立能级, 此时处于分立能级中的电子的波动性可使纳米颗粒具有较突出的光学非线性、特异催化

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应用

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应用 摘要:长期以来,黄金一直被视为具有永久价值的“高贵”金属,在人类社会 象征高贵和权力,决定黄金具有这种地位的科学基础是它的化学非活泼性和优良的可加工性。但1989年 Haruta等发现负载在Fe2O3 和 TiO2 等氧化物上的金纳米粒子具有很高低温 CO 催化氧化活性。金催化剂具有其它贵金属不具有的湿度增强效应,在环境污染、燃料电池、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开辟了金作为催化剂的新领域。本文主要纳米金催化剂制备的研究现状及其部分应用。 关键词:纳米金催化剂选择性氧化加氢环境保护 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 一、沉积-沉淀法 沉积-沉淀法是将载体浸渍在 HAuCl4 的碱性(pH值为8~10)溶液中,利用带负电荷的金与载体表面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实现金的沉积。制备的纳米金粒子较好地分散于载体面,但要求载体具有尽可能大的表面积,对制备低负载量 Au 催化剂非常有效。为了获得最大量金沉积,提高金的负载量,整个制备过程对溶液 pH 值有较大的依赖性,溶液的 pH 值决定了金的前体在水中的水解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到金在载体上的吸附,当pH值为8~9时,[AuCl(OH)3]-是 HAuCl4 水解产物中吸附能力最强的形式、,但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载体其最佳 pH 值有所不同,目前一般将pH值控制在7~10。在沉积-沉淀法中,尿素对控制均匀沉淀非常有效,还可实现金的最大沉积,金负载量可达到12%,但该法仅适用于等电点较高(IEP>6)的 TiO2、Al2O3、CeO2 等载体纳米金的沉积。后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若用浸渍法对表面浸渍吸附了HAuCl4 的催化剂在高温焙烧前用氨水等碱液多次洗涤,同样也可获得与沉积-沉淀法制备的活性相当的金纳米催化剂,这种方法避免了金的流失,克服了沉积-沉淀法受载体等电点限制的缺点。 二、浸渍法 浸渍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备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表明,金和载体表面间亲和力比较弱,在制备和反应过程中容易造成金纳米粒子的聚合,使得催化活性降低,通常认为不适合高度分散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后来研究发现金催化剂低温催化 CO 氧化中,沉积-沉淀法比浸渍法获得更高活性是因为该法制备过程中

双金属核壳结构

双金属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双金属核壳纳米结构由于具有大量的潜在应用价值,近年来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水相体系还原法、多元醇体系还原法、热分解—还原法、化学镀法、胶体粒子模板法、共沉积法、电化学法、表面取代反应和表面处理等双金属核壳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简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情况,另外,对双金属核壳纳米结构电催化氧化、有机物加氢、催化脱氯、环境催化方面的应用作了简述。最后,对今后双金属核壳结构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双金属核壳制备方法催化 1 引言 在对高性能新材料的探索过程中,纳米材料以其特殊的优异性能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掀起了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对应用纳米技术制备具有某种功能的特性的材料来说,有必要寻求可靠、可控的方法纳米材合成料的。核壳结构纳米材料[1](core-shell nanomaterials)是指具有“核壳包裹”这种特殊原子排列方式的纳米复合材料,可看作是对原始纳米粒子的剪裁和改造,通常记作“核@壳”。金属@金属(即核壳双金属)纳米材料因其巨大的催化应用潜力而受到催化学者的广泛关注。 2 双金属核壳结构制备方法 2.1水相体系还原法 在水相中,利用不同还原剂和保护剂,通过先后两次还原不同金属形成核壳结构的纳米合金,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合成方法。 Yang等[ 2 ]用NaBH4还原合成Ag溶胶,再利用柠檬酸钠溶液热回流使Pt还原并沉积在Ag表面,得到红棕色Ag@Pt溶胶。Zhou等[3 ]在冰浴下,利用NaBH4还原HAuCl4制成Au 纳米溶胶,再逐滴加入H2PdC l4和抗坏血酸,得到深棕色Au @ Pd纳米溶胶。 一般地,水相中连续还原时,壳层金属通常采用较温和的还原剂(如抗坏血酸)以控制还原速率,使其更易更好地实现包覆效果,有时采用冰浴等降温手段效果更好[ 4 ]。 2.2 多元醇体系还原法 多元醇还原法是合成单金属(尤其是贵金属)纳米粒子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也被用于制备双金属核壳结构。具体方法是:利用液相多元醇体系(多为乙二醇或1, 4-丁二醇)分散金属盐,升温回流使金属离子被多元醇还原并聚集,最终形成金属纳米粒子。该方法制备的金属纳米粒子尺度小,粒度均一,且分散性好。由于制备条件温和,过程简单,多元醇体系中的连续还原法被广泛应用于核壳结构纳米合金的制备中。Alayoglu等[5]采用多元

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应用

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应用 一.纳米金催化剂的发展 早在1972年,Bond在一篇综述中就指出,第Ⅷ族金属,特别是钯、铂的催化活性都要远高于金的催化活性。金属催化剂主要使用第Ⅷ和ⅠB族的12个金属。用得最多的是3d金属元素Fe、Co、Ni、Cu,4d金属元素R h、Pd、Ag,以及5d金属元素Pt。因此在选用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时候,很少在第一时间考虑使用金。1985年Schwank的综述中则这样的评价金的催化剂性:尽管本身不具有反应活性,但金的存在,能够影响第Ⅷ族金属的活性和选择性。而到1999和2000年,Bond和Thompson就金的催化行为相继发表综述性的文章。这足以证明,金已经被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金属元素来使用。特别是在一些多相或者均相反应中,金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而这个有无到有、到丰富的过程,仅仅花了15年。在这15年的时间里,大量的研究工作彻底改变了改变了人们对金催化惰性本质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金催化剂的研究,相继出现了两个突破性进展。1985年发现,英国威尔士大学的Hutching教授,发现纳米金催化剂是催化乙炔氧氯化反应最好的催化剂:1987年,日本学士春田正毅博士发现,负载型纳米催化剂具有低温催化CO的功能。这些研究工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但是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将纳米金负载在氧化物载体上所产生的新的多相催化行为,对丰富催化剂的制备科学以及催化理论将产生重要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纳米金的研究引起一些国家的注意。在日本美国英国以及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集中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展开此方面的科学研究。有关纳米金方面的研究论文如雨后春笋般见诸各期期刊。关于金催化剂的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入逐步扩展的局面。目前,以纳米金作为主题的国际性催化会议,已经举办了三次,也进一步说明,学术界以及产业部门对金的催化作用给予极大的关注,并预示着金催化剂具有不断增长更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二.纳米金催化剂的性质 1.金的物理化学性质 在自然界中,金只以一种稳定的非放射性的同位素形式存在。在任何温度下,空气和氧气对金都不起氧化作用。在所有金属元素中,货币金属属于非稳定的一类,它们的稳定性按电离能力排列为金>铜>银。由于离子半径大,铜银金的金属晶体构型为立方面心晶格,具有熔点沸点高的特点。单组分金属得到的催化剂耐热性差,对使用温度的要求比较苛刻,因此,在工业上为了防止催化剂的失活,要求一定要有适当的助催化剂或载体。 金的熔点汽化热比银要大,较接近铜,这说明金原子之间的键强较强。精确测量表明,金原子金属半径比银稍小。金的电负荷性非常高,只比硫和碘稍稍电正性一点,其亲电子性比氧还强。事实上,金可以一-1价的稳定氧化态存在。另外,进容易于铜铝钛等形成一定组合的合金。 在所有元素中,金的收缩率最大,其半径比没有相对论影响的情况下收缩了15%。金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与其特殊的6s价的电子的半径有关。由于6s价的电子的束缚能被加强,因此导致金很高的电负性和化学惰性。 2.金的催化特性 金的第一电离能力很大,很难失去电子,因此金与表面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力通常是很弱的。在低于200℃的温度下,在单晶金的表面,连极具反应活性的分子,如氢氧等,都不易吸附。由于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是催化反应的先决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单质金对氢化反应和氧化反应不具有很好的活性。金不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事实上,金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的前提是制备得到高分散的纳米级的金粒子。 3.纳米金粒子的吸附作用 传统方法制备的负载型金催化剂,活性较差,主要是因为它不像其它贵金属催化剂一样高分散。而现在制备得到的粒径在3mm-10mm的纳米催化剂,则显示了特别的优异的催化活性。 纳米粒子是指粒子尺寸为纳米数量级的超细粒子,它的尺寸大于原子簇,小于普通的粒子。纳米粒子是由有限数量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是保持原来物质化学性质并处于亚稳态的原子团或分子团。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所处的的晶体场环境及结合能与内部原子有所不同,存在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的性质,因而极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所以,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同时也容易吸附其它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构型的变化,同时,任何发生在表面的化学反应,都会因为纳米粒子的存在而表现不同。 随着粒径的减小,金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及反应活性相比块体金出现了明显变化:①表面原子的比

金钯核壳结构纳米结构制备

N,N-B i s(2-hydroxyethy l)-2-am i noethanesu lf on i c Ac i d-ass i sted L i qu i d-phase Growth o f Au@Pd Core-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w i th H i gh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We i Zhang,Hu i p i ng Zhao,Zhong Lu,Fengx i Chen,*and Rong Chen* Schoo l o f Chem i stry and Env i ronmenta l Eng i neer i ng,Wuhan Inst i tute o f Techno l ogy,Wuhan430073,P.R.Ch i na (E-ma il:rchenhku@w i https://www.docsj.com/doc/ba16867821.html,,f xchen@w i https://www.docsj.com/doc/ba16867821.html,) Au@Pd core-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were success f u ll y synthes i zed v i a sequent i a l reduct i on o f Au(III)and Pd(II)sa l ts w i th BES at room temperature.The Au@Pd nanopart i c l es exh i b i ted s i gn i?cant l y h i gher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f or var i ous Suzuk i react i ons than monometa lli c Pd or Au nanopart i c l es.S i ze-dependent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was a l so observed,i.e., the Au@Pd nanopart i c l es o f<10nm showed h i gher act i v i ty. REPRINTED FROM Vol.44No.102015p.1371–1373 CMLTAG October5,2015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纳米催化剂的介绍及其制备

纳米催化剂的介绍及其制备 --工业催化剂小论文 姓名:蒋应战 班级:化工091 学号:0806044111(32号) 指导老师:宫惠峰老师 学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1.纳米材料作催化剂的特点 (2) 2.纳米催化剂制备……………………………….. ..2-3 3.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催化剂………………………...4-9 4.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应用 (10) 5.纳米催化剂的展望................................. . (11) 参考文献................................. . .. (11)

纳米催化剂的介绍及其制备 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尺寸为纳米量级(1nm~l00nm)的超细粒子材料。纳米技术是当前材料学中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纳米粒子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晶格缺陷多,表面能高的特性,在一些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已成为催化剂制备学科中的一个热点。纳米催化剂相对常规尺寸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表面原子比和比表面积,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大大高于传统催化剂,可作为新型材料应用于化工中。 1. 纳米材料作催化剂的特点 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应具有表面积大,稳定性好,活性高等优点。而纳米材料恰恰满足这些特点。采用纳米材料制备的催化剂比常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选择性更高。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可用作加氢催化剂,粒经小于0.3nm的镍和铜—锌合金的纳米材料的催化效率比常规镍催化剂高10倍。又如纳米稀土氧化物/氧化锌可作为二氧化碳选择性氧化乙烷制乙烯的催化剂,用这种纳米催化剂,乙烷和二氧化碳反应可高选择性地转化为乙烯,乙烷转化率可达60%,乙烯选择性可达90%。 1.1 纳米催化剂的表面与界面效应 纳米催化剂颗粒尺寸小,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的体积分数很大,产生了相当大的表面能,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少,比表面积急剧加大,表面原子数及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大。例如,某纳米粒子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g,表面原子所占比例为50%,粒径为2nm时,比表面积为450/g,表面原子所占比例为80%,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比表面积大,原子配位数不足,存在不饱和键,导致纳米颗粒表面存在许多缺陷,使其具有很高的活性,容易吸附其它原子而发生化学反应。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输送和构型的变化,同时也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电子能谱的变化。 1.2纳米催化剂的量子尺寸效应 当粒子的尺寸降到(1~10)nm时,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半导体纳米粒子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此现象即量子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会导致能带蓝移,并有十分明显的禁带变宽现象,使得电子/空穴具有更强的氧化电位,从而提高了纳米半导体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 1..3纳米粒子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是从量子力学观点出发,解释粒子能穿越比总能量高的势垒的一种微观现象。近年来发现,微颗粒的磁化强度和量子相干器的磁通量等一些宏观量也具有隧道效应,即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研究纳米这一特性,对发展微电子学器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纳米催化剂制备 目前制备纳米材料微粒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必须符合下列要求:a.表面光洁;b.粒子形状、粒径及粒度分布可控;c.粒子不易团聚、易于收集;d.包产出率高。

Fe3O4CPAM核壳磁性纳米材料的设备制作方法与制作流程

一种Fe3O4CPAM核壳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FeCl3、乙二醇和醋酸钠的混合溶液,在聚四氟乙烯反应釜中反应。将产物清洗,烘干,得到Fe3O4纳米粒子。2、将Fe3O4纳米粒子酸化后,去离子水清洗。然后制成Fe3O4纳米粒子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在聚四氟乙烯反应釜反应,将产物清洗,烘干,得到Fe3O4C磁性纳米材料。3、制作Fe3O4C磁性纳米材料、六偏磷酸钠和丙烯酰胺的混合溶液,在聚四氟乙烯反应釜反应,将产物洗涤、烘干得到的Fe3O4CPAM核壳磁性纳米材料为规则圆球状,粒径处于纳米级别。操作简单,颗粒均匀,分散性好,吸附能力强。制作过程环保无污染。 技术要求 1.一种Fe3O4CPAM核壳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 步骤: 第一步、Fe3O4纳米粒子的制备; 1.1、按照质量比为FeCl3·6H2O:乙二醇:醋酸钠=1.35:83.625:3.6的 比例取FeCl3·6H2O、乙二醇和醋酸钠粉末,制成FeCl3、乙二醇和醋酸钠的混合 溶液; 1.2、使用磁力搅拌器连续磁力搅拌,转速为200rpm,时间1小时; 然后将经过磁力搅拌的FeCl3、乙二醇和醋酸钠的混合溶液超声至完全分散; 1.3、将经过超声的FeCl3、乙二醇和醋酸钠的混合溶液,转至聚四氟乙烯反 应釜中,温度200℃恒温反应8小时; 1.4、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用磁铁分离的产物用蒸馏水超声清洗,然 后用乙醇超声清洗,重复以上用蒸馏水和乙醇超声清洗的交替清洗步骤,经过 清洗的得到Fe3O4纳米粒子;

1.5、将经过清洗的Fe3O4纳米粒子放入烘箱中,60℃条件6h烘干,得到干 燥的Fe3O4纳米粒子; 第二步、Fe3O4C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2.1、将第一步制成的Fe3O4纳米粒子按照质量比Fe3O4:HNO3=4: 3.1505的比 例为加入到浓度为0.1mol/L的硝酸溶液中进行酸化处理,然后将经过酸化处 理的Fe3O4纳米粒子和硝酸超声至分散均匀,然后将经过酸化处理的Fe3O4纳米粒子用去离子水清洗至少3次; 2.2、将清洗好的经过酸化处理的Fe3O4纳米粒子按照质量比为,经过酸化处 理的Fe3O4:C6H12O6·H2O=4:79.268的比例放浓度为0.5mol/L的一水合葡萄糖水溶液中,在室温状态超声波清洗器超声至完全分散至混合均匀,制成经过酸化处理的Fe3O4纳米粒子和一水合葡萄糖的混合溶液; 2.3、将制成的经过酸化处理的Fe3O4纳米粒子和一水合葡萄糖的混合溶液转 至聚四氟乙烯反应釜中,180℃恒温反应5小时,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 本步骤得到的产物用蒸馏水洗涤,然后用乙醇洗涤,重复以上用蒸馏水和乙醇的交替洗涤步骤,然后将经过洗涤的产物,在温度40℃时烘箱烘干; 第三步、Fe3O4CPAM核壳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3.1、按照质量比为Fe3O4C:Na6O18P6:PAM:H2O=5:2 4.4708:17.77:8的比 例将第二步制成的Fe3O4C磁性纳米材料分散于上述的去离子水中,然后依次加入浓度为0.1mol/L的六偏磷酸钠的水溶液和浓度为0.25mol/L丙烯酰胺水溶 液,将Fe3O4C磁性纳米材料、六偏磷酸钠和丙烯酰胺的混合溶液超声使分散均匀,制成Fe3O4C磁性纳米材料、六偏磷酸钠和丙烯酰胺的混合溶液; 3.2、将Fe3O4C磁性纳米材料、六偏磷酸钠和丙烯酰胺的混合溶液转至聚四 氟乙烯反应釜中,在温度180℃恒温反应4小时,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

金、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金、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金、银纳米粒子由于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近年来已经成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简称SERS)最常用的活性基底,其可控制备、光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金、银纳米粒子的SERS活性与其尺寸、形貌和结构直接相关,特别是不规则形状或核壳双金属纳米粒子,不仅具有较强的SERS增强作用,也对纳米材料在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单分子光谱学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详细研究了三种不同纳米粒子(刺状纳米金、花状纳米银、刺状纳米金核-银壳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特性,结果如下:1.选用一种形貌可控的刺状纳米金粒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刺状纳米金粒子的SERS活性,并探讨其表面性质(表面形貌以及纳米粒子与信号分子的结合模式)对其SERS活性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合成了五种不同形貌的金纳米粒子,依次通过紫外-可见(Ultraviolet visible,简称UV-vis)吸收光谱、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简称TEM)对其进行表征。选用结晶紫(Crystal violet,简称CV)和对巯基苯甲酸(4-mercaptobenzoic acid,简称p-MBA)作为拉曼探针分子,分别研究了它们的SERS活性。研究发现不同形貌的金纳米粒子表现出不同的SERS活性。当CV作为探针分子时,长刺状的金纳米粒子显示出最强的SERS活性,它的增强因子为1.9×105(垂直方向)和1.9×106(水平方向)。 当p-MBA作为探针分子时,短刺状的金纳米粒子显示出最强的SERS活性,它的增强因子为8.1×104。结果表明:相对于球形纳米粒子,刺状纳米金粒子的SERS增强作用较明显,且其SERS活性受纳米粒子的表面性质影响很大。2.建立了一种简易制备花状纳米银粒子的方法。常温下,不借助于任何表面活性剂,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直接还原硝酸银溶液得到花状纳米银粒子。 通过UV-vis光谱、TEM表征,以罗丹明6G (Rhodamine 6G,简称R6G)、p-MBA 作为信号分子,对其SERS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花状纳米银粒子比球形银纳米粒子的SERS增强作用更明显。3.以(1)中的刺状纳米金粒子作为金核,采用晶种增长技术,进一步制备了刺状纳米金核-银壳双金属纳米粒子。通过UV-vis光谱、TEM对其进行表征。 以R6G作为拉曼探针分子,对其SERS活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相对于刺状

金催化剂及其在化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金催化剂及其在化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在很长时间内,金元素因具有高度稳定性而都被认为是化学惰性的。自从1989年研究人员发现负载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上的金催化剂对CO低温氧化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之后,金催化剂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与关注。由于黄金的价格远远低于铂和钯的价格,而且其价格比较稳定,因此开发和研究金催化剂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自1990年以来,有关金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日益活跃。国内研究人员先后论述了2002~2003年金催化剂在有机反应中的研究进展。近几年来,金催化剂在许多新的反应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甲醇部分氧化制氢和苯乙烯环氧化等,预示金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将不断扩大。本文主要介绍了2003年以来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化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1 影响金催化剂活性的因素 1.1 制备方法的影响 金的催化活性是通过采用一定的制备方法将金负载在载体上而得到体现的。目前,制备金催化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浸渍法、共沉淀法和沉积-沉淀法。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的金催化剂,催化活性往往差异较大。 传统浸渍法是将载体浸渍于氯金酸水溶液中,然后经过干燥、焙烧处理得到金催化剂。使用该方法制备的金催化剂由于富含氯离子而容易形成较大的金晶粒,并且分散性很差,难以得到高活性的负载型金催化剂。 共沉淀法是将HAuCl4水溶液与相应载体的硝酸盐溶液,在一定的碱溶液中进行沉淀,然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和焙烧得到金催化剂。使用这种方法制备的金催化剂,如Au/α-Fe2O3,在-73℃下对催化氧化CO就具有良好的低温活性。 沉积-沉淀法是将载体悬浮在一定浓度的氯金酸水溶液中,采用碱液调节溶液的pH值,使金物种以氢氧化金的形式沉积在载体表面。如果悬浮液的pH值调节适当,金物种则以非常小的晶粒高度分散在载体表面,得到的金催化剂具有很好的低温活性,从而可以减少氯金酸的用量,提高金的利用率。 由于采用共沉淀法和沉积-沉淀法制备金催化剂的过程中,得到的金催化剂前体往往经过多次过滤和洗涤,可以将吸附在载体表面的氯离子去除,从而明显地减少氯离子对金催化剂的毒害作用,提高金催化剂的活性,因此用共沉淀法和沉积-沉淀法比浸渍法更加可取。共沉淀法与沉积-沉淀法相比,有研究认为后者更优于前者,因为采用

大肠杆菌合成金纳米粒子复合催化剂性能研究

大肠杆菌合成金纳米粒子复合催化剂性能研究 2016-08-01 13:16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Au@TiO2催化剂的TEM照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Hutchings和Haruta等发现金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活性以来, 金催化剂的研究受到密切关注, 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 但金催化剂很少用于工业应用. 原因之一是由于金粒子的聚集长大及表面碳酸盐物种的积累而导致金催化剂易于失活. 如何有效阻止金粒子的聚集, 提高金催化剂的稳定性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 金属纳米粒子与DNA、蛋白质、壳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自组装研究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Baron等评述了以D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为模板合成Au、Ag纳米粒子和纳米线的研究进展. 这种材料既可以通过生物分子的识别和催化功能来改善金属纳米粒子的电学、光学和催化性能, 也可以通过改性金属纳米粒子来改善生物分子的某些性能. Horovitz等发现柠檬酸钠还原的金纳米粒子与大麦糊粉层细胞提取的蛋白质之间存在静电作用. 杨芳等研究了藻蓝蛋白对Au3+离子的原位还原和纳米Au0形成的动态过程, 发现藻蓝蛋白的紫

外特征吸收峰强度随Au3+离子浓度的增加和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其荧光发射峰和荧光激发峰也呈现衰减趋势, 提出藻蓝蛋白中的半胱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可将Au3+还原为Au0. 金明善等研究了金纳米粒子和R-藻红蛋白的相互作用, 发现R-藻红蛋白对金纳米粒子有良好的稳定作用. Huang等发现壳聚糖能保护金纳米粒子. 刘克增等制备了金@壳聚糖复合材料, 发现该材料对葡萄糖空气氧化制葡萄糖酸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另一方面, 微生物与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Gericke等详细评述了各种微生物在制备金纳米粒子方面的研究进展, 认为可以通过调变微生物的生长参数(如培养时间、pH 值、温度等)达到对金纳米粒子形貌和尺寸的控制. 某些菌体如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真菌等能够聚集并还原金离子, 已用于金纳米粒子和纳米线的合成. 研究表明, 细胞中的羟基和氨基可作为Au3+的结合位, 而醛基可作为电子供体将Au3+还原成Au0. Kuo等利用大肠杆菌对金离子的还原作用制备了金@大肠杆菌复合材料, 发现这种材料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可望应用于光热治疗癌细胞方面. 傅锦坤等用细菌将Au/α-Fe2O3上的Au3+还原成Au0, 焙烧后获得的催化剂与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有较高的CO氧化反应活性.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与还原作用以及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 而将其用于催化领域的报道较少. 鞭毛是细菌表面的运动器官, 由单一的鞭毛蛋白组装形成螺线管状结构, 鞭毛的长短和数量可以通过改变细菌的培养条件来调控. 最近, Kumara等首次实现了Au、Ag、Cu 等金属纳米颗粒在细菌鞭毛表面的组装. 利用细菌鞭毛为模板制备二氧化钛等无机氧化物纳米管也已获成功. 但尚未见利用此法制备金催化剂的研究.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为杆状结构, 具有抵抗力强、易培养等优点. Nomura等以大肠杆菌为生物模板合成了氧化硅的空心纳米管. 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索掌怀等人利用大肠杆菌(DH5α)对金属离子较强的吸附与还原能力制备了Au@DH5α, 再利用大肠杆菌的水分来水解钛酸四丁酯, 得到Au@DH5α -Ti(OH)4样品, 焙烧去除大肠杆菌后得到氧化钛包裹的纳米金粒子催化剂Au@TiO2. 以N2吸附,

【CN109975268A】一种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63160.0 (22)申请日 2019.03.05 (71)申请人 江苏大学 地址 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 301号 (72)发明人 王井井 陈全胜 王安成 许艺  焦天慧  (51)Int.Cl. G01N 21/65(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属于食品安全和材料化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步骤为:首先制备金银核壳纳米颗粒溶液;然后配制不同浓度的亚硝酸根离子溶液,分别加入对氨基苯硫酚溶液和1-萘胺,再加入金银核壳纳米颗粒溶液,利用拉曼光谱仪采集不同浓度亚硝酸根离子的拉曼光谱,建立拉曼信号强度对应亚硝酸根离子浓度的标准曲线;选取待测样品与对氨基苯硫酚反应,加入1-萘胺反应,再加入金银核壳纳米颗粒溶液反应,用拉曼光谱仪采集光谱,根据建立的标准曲线得到待测样品亚硝酸根离子的浓度;本发明采用非标记方法检测亚硝酸根离子,节约检测成本, 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稳定性。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CN 109975268 A 2019.07.05 C N 109975268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975268 A 1.一种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获得金纳米颗粒; (2)制备得到金银核壳纳米颗粒,加入去离子水溶解,得到金银核壳纳米颗粒溶液,待用; (3)配制不同浓度的亚硝酸根离子溶液,分别加入对氨基苯硫酚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加入1-萘胺,混合反应后得到混合液; (4)将步骤(2)得到的金银核壳纳米颗粒溶液和步骤(3)得到的混合液混合,利用拉曼光谱仪采集不同浓度亚硝酸根离子的拉曼光谱,从而建立拉曼信号强度对应亚硝酸根离子浓度间的标准曲线; (5)样品中的亚硝酸根离子的检测:选取待测样品与对氨基苯硫酚反应,再加入1-萘胺反应,得到混合液;最后加入金银核壳纳米颗粒溶液反应,用拉曼光谱仪采集光谱,根据建立的标准曲线得到待测样品亚硝酸根离子的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金银核壳纳米颗粒与去离子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2~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硝酸根离子溶液的浓度为10-3~10-8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亚硝酸根离子和对氨基苯硫酚和1-萘胺的体积比为1: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对氨基苯硫酚的浓度为1.0×10-3M;1-萘胺的浓度为1.0×10-3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加入对氨基苯硫酚溶液后反应一段时间为3-5min;所述加入1-萘胺混合反应的时间为15-30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金银核壳纳米颗粒溶液与步骤3得到的混合溶液的体积比为: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待测样品和对氨基苯硫酚和1-萘胺的体积比为1: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银核壳纳米颗粒SERS技术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对氨基苯硫酚的浓度为1.0×10-3M;所述1-萘胺的浓度为1.0×10-3M。 2

纳米金

摘要:纳米金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作为新型催化材料引起关注。尝试用胶体浸渍法 将金催化剂负载于基体材料上,以解决纳米金颗粒难于均匀负载于基体材料表面等问题,并重点对纳米金催化剂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金历来被认为呈催化惰性,但20世纪80年代HarutaM等开创性地发现,负载于氧化物上的纳米金催化剂在CO室温氧化中表现出非常高的反应活性,纳米金作为新型催化材料引起关注,其应用涉及污染治理、化工过程和H的开发与利用(如燃料电池、选择性氧化CO、水蒸汽变换反应)等方面。纳米金催化剂显著特征是低温活性,许多催化反应都可在室温下实现高活性催化,有些反应甚至可以在0℃实现完全转化,可见金催化剂具有非常低的表观活化能;金催化剂具有好的选择性,Au/Al2O3催化剂催化丁二烯加氢反应可100%生成丁烯;同时,金催化剂比铂族催化剂廉价。本文介绍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并重点对纳米金催化剂的应用进行评述,旨在为纳米金催化剂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1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 金催化剂制备方法主要是浸渍法、沉积沉淀法和共沉淀法。浸渍法虽然被广泛用于工业制备贵金属催化剂,但许多研究表明,该法不适合于金催化剂的制备,主要是因为制备的金催化剂分散性不好,金颗粒大。共沉淀法和沉积沉淀法是金催化剂制备的常用方法,但共沉淀法的最大缺陷是所需负载量大(一般认为纳米金颗粒被载体包裹,有效活性部位减少)。而沉积沉淀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制备的纳米金粒子较好地分散于载体表面,但要求载体具有尽可能大的表面积,整个制备过程对溶液pH有较大的依耐性,当pH为8~9时,[AuCl(OH)3]-是HAuCl4水解产物中吸附能力最强的形式,因此,为获得最大量金沉积,应将pH控制在8~9,沉淀剂的选择直接影响催化剂制备过程中pH的变合处理低浓度的CO。相比这些催化剂,金催化剂显化,使用的沉淀剂是NaOH和Na2CO3,采用Na2CO3具有良好的低温催化氧化CO活性,抗水性能好,比铂和钯催化剂廉价。可避免引入杂质Na+;用NaOH作沉淀剂时,溶液pH不稳定,而且金的沉积量也有限。文献报道,在沉积沉淀法中,尿素控制均匀沉淀过程非常有效,可以实现金的最大沉积。 年来,由于不同的实验需求,许多研究者开发出一些新的制备方法。IvanovaS等开发出阴离子交换法(DirectAnionicExchange,DAE),其原理是利用金络合物的OH基团与载体表面的OH基团发生置换反应,将金以氢氧化金的形式负载于载体表面。以Al2O3作载体,用DAE法制备Au/Al2O3催化剂,实验发现,不同HAuCl浓度对制备的催化剂活性有较大影响,浓度越低,负载效果越好,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越高。不同的洗涤方法对催化剂活性也有较大影响,氨水洗涤比水洗的催化活性好,因为氨水水解产生的OH与Cl发生交换,减少了催化剂表面Cl的残存。DomínguezMI等用混合氧化物制备的泡沫作基体材料,负载一层CeO后,用DAE法负载金,用于CO氧化。虽然这种制备方法操作简易,但负载的金沉积量有限,很难应用于一些需较高金沉积量的催化反应。MallickK等开发了一种新型简易金催化剂制备方法———硼氢化钠还原法。将载体氧化物悬浮于蒸馏水中,剧烈搅拌,滴入HAuCl溶液,静置,剧烈搅拌下,加入NaBH4燥,得催化剂。实验发现,该法制备的Au/TiO2催化溶液,老化,过滤,洗涤,干燥,得催化剂。实验发现,该法制备的Au/TiO催化 剂比其他方法制备的Au/TiO2催化剂具有更高的CO氧化活性。除以上几种制备方法外,用于金催化剂制备的法还有化学气相沉积法、有机金配合物固载2.2丙烯环氧化法、光化学沉积法和直流磁电管溅射法等,相比前面介绍的几种制备方法,这些制备方法对仪器设备或对金前身化合物物性要求较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