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模拟试卷5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模拟试卷5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模拟试卷

模拟考试仅能测试应试者目前复习水平,须通过章节题库进行系统练习,才能提高应试者真实掌握程度,提高应试能力。点击交卷按钮后才可查看答案 >>

■ 单选题


1. 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
C
)。
A.荀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对于获得知识,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2. 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
A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3.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决定因素
B.无关因素
C.物质前提
D.补充因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4. 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C
)。 ’
A.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
B.从事脑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
C.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脑力劳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5.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D
)角色。
A.管理者
B.示范者
C.授业解惑者
D.传道者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
A
)构成。
A.本文部分
B.目录部分
C.后记部分
D.序言部分
教学大纲包括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两部分内容。


7.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
D
)教材。
A.熟悉
B.分析
C.概括
D.理解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8.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应该在(
A
)制定出来。
A.学期或学年开始前
B.定好课题计划后
C.学期结束后
D.上课前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应该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定出来。


9.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C
)。
A.途径
B.归宿
C.出发点
D.关键环节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0. 19世纪初,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
B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瑞士
解析: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1.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D
)。
A.场依

存性
B.冲动性
C.发散型
D.沉思型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一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另一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


12. 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D
)。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苛勒
苛勒是完形—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


13. 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14.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A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 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
)。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6. 对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B.尽可能多的练习
C.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D.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必要的,但是过分的过度学习甚至导致相反的结果,使个体疲劳、没有兴趣,使错误动作定型化等。


17.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
B
)构成。
A.意识和能力
B.规则和技能
C.认知策略
D.经验和方法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8.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D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专家点评: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19.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B
)。
A.学习积极性
B.要花多少时间
C.学习自觉性
D.智力水平
掌握学习认为。学生的成绩仍然有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他们所掌握的单元数或成功学完这些单元所花的时间上。


20.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D
)。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


D.最高阶段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多选题


1.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是指(
ABC
)。
A.传递文化
B.深化文化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
AB
)。
A.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客观性
D.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主观性
E.以上都是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首先,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其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
ACE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社会的价值取向
E.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以下三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4.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一般而言,性格可以分为(
ABCD
)。
A.外倾型
B.内倾型
C.独立型
D.顺从型
E.依赖型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划分性格的类型。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5. 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
BCD
)。
A.探索内驱力
B.好奇内驱力
C.胜任内驱力
D.互惠内驱力
E.尊重内驱力
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6. 小军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是(
ACE
)。
A.低级的学习动机
B.高尚的学习动机
C.外部学习动机
D.内部学习动机
E.远景的问接性动机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小军为了得到父母的鼓励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属于低级的、外部的学习动机:


7.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共同成分可能是(
ABCD
)。
A.刺激
B.反应
C.环境线索
D.学习目标
E.学习任务
共同成分既

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


8. 原型内化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即(
ACD
)。
A.内部言语阶段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C.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E.动作的认知阶段
原型内化过程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9.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的因素有(
ABD
)。
A.具体目标
B.产生条件
C.执行目标
D.行为标准
E.目标导向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10. 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有(
AD
)。
A.吸引与排斥
B.对立与统一
C.人与人的矛盾
D.合作与竞争
E.中立,与人保持距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 填空题


1.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生产劳动)

(教育)
相结合。



2.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十六大)
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3.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是教师的
(人格特征)




4.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
(行)




5.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时,首先要充分发挥
(班集体)
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其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6.智力是个体
(先天禀赋)

(后天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



7.,
(顺应性迁移)
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8.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模仿是在
(定向)
的基础上进行的。



9.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
(限制或障碍)




10.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范)
、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 简答题


1. 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A.会
B.不会
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

到引导和培养、塑造作用。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是一项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这有助于有效地加速个体发展的进程。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发展。
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2. 什么是教学目标?它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有何关系?
A.会
B.不会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3. 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A.会
B.不会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它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4. 教师应如何备课?
A.会
B.不会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然后,要细读教科书,对每一课时要讲的内容、

实验和习题要按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安排。除此之外,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教师应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教学笔记中,以便上课时参考使用。
(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入课时计划。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等。任何教师上课前都应该写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5. 简述德育的意义。
A.会
B.不会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学校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少年正处在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时期,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人的德、智、体等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通过德育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6.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A.会
B.不会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7. 意义学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A.会
B.不会
意义学习需要的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材料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已知世界的知识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8. 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A.会
B.不会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结,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2)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3)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在学习中如能合理地运用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9. 简述记忆系统的划分及其阶段特点。
A.会
B.不会
记忆系统的划分及其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1)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柳寸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储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l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10. 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
A.会
B.不会
心理评估的意义:
(1)心理评估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
(2)心理评估是检测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工具。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

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 论述题


1. 试论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A.会
B.不会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做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做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各种教学方法有哪些基本要求?
A.会
B.不会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

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②精选练习材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⑧严格要求。
(6)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进而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实验准备。②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③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④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⑤做好实验小结。
现实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种教法综合应用。针对不同的科目,根据不同的科目性质,来选用不同的教学法,同时还可以在同一科目的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About Lightbox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