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通关讲解

古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通关讲解

古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通关讲解

1.选材特点

古诗阅读选材以诗为主,词偶尔现身,诗又以律诗为主。从高考卷入选诗歌来看,大多选用的是“熟”诗人中不易注意到的“生”作品,或“不熟”诗人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

2023年选材上,以唐宋时期七言律诗为主,送别怀人诗、即事(景)抒怀诗、酬和赠答诗、哲理感悟诗深受选题人青睐。同时,注重教考衔接,如在背景、表达方式的比较上。

2.设题特点

命题“内纵外拓”:“内纵”,是说考查向所选诗词内部根节处、细微处纵深开掘,命题基于诗歌深度阅读和鉴赏,立足诗歌阅读本位考查:“外拓”,是说考查有意加大“诗内”“诗外”的结合、“课内”“课外”的结合、“已知”“未知”的结合,命题基于所选诗作的阅读鉴赏而有意向外延伸拓展,考查阅读综合能力和思维过程。

反套路化命题明显,近两年试卷中很少见到像过去直接考查表现手法、技巧分析、情感态度的主观题;多为综合考查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理解、赏析、评价,且创新命题的情况越来越多。

重在考查解读能力,尤其是诗作内容的理解,命题有一定开放度。就古诗阅读考查的范围而言,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等几乎每套试题或轻或重都会涉及(有的是选项),其他如句意理解、意象意境、技巧手法、内容主旨、思想情感、关联鉴赏却常考常新,但重点在是否真正读懂了“诗家语”,是否精准把握了诗歌的内容旨趣,是否真正进入诗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题型和题量较为固定,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两题共计9分。

3.素养指向

文学作品阅读的素养指向总体目标一致,都是感受作品,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赏析作品的高超的写作技巧,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发掘作品阅读价值等。但古诗阅读,因为其“古”的创作年代和“诗”的体裁特点,能力素养要求更偏重于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品味语言,赏析技巧,把玩意象,沉浸意蕴,含英咀华优秀文化,博古融今滋养心灵;能阐释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能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文学鉴赏和语文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及审美品位”。

古代诗歌阅读的“必备知识”归属于文学文本阅读的陈述性知识。本书专题二、专题三已就文学文本阅读的“必备知识”作了部分归纳,这些知识在阅读古诗时同样适用。至于古诗阅读必知的形象类型、意象、概念术语、典故、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可参考《附录》“知识九古代诗歌”部分,此处只就古诗分类、常见题材、语言风格和阅读指导作简单梳理,以期对构建知识体系有所帮助。

一、古诗分类

(一)诗

1.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人的仿作,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行”“引”“曲”“吟”等皆属古体诗体裁。

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在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二)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三)曲

又称词余、乐府。

曲盛行于元代,故又称“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组曲,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常见题材

1.送别怀人诗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之一。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诗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1)教考衔接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渡荆门送别》(李白)、《送友人》(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题材特征

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人朋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等字眼。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3)内容情感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等。

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4)常用技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写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2.羁旅思乡诗

这类诗歌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它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1)教考衔接

《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月夜忆舍弟》(杜甫)、《商山早行》(温庭钧)。

(2)题材特征

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或借景抒情,或因梦寄情,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标志: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

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流水、井等。

(3)内容情感

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以及幽怨愤慨之情。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以乐景衬哀情(对写法)。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③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3.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隋代开始兴盛,至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1)教考衔接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渔家傲·秋思》(范仲淹)(2)题材特征

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标志: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3)内容情感

内容:边塞诗多写从军出塞、征战备战、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塞等,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辛苦、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4)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比喻、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4.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类诗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了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对清闲安逸生活的自得或羡慕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

(1)教考衔接

《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陶渊明)(2)题材特征

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常见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田园诗常见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3)内容情感

内容: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是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歌。

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4)常用技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5.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绘古迹来抒发作者的兴衰之感,一般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或针对历史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抒发感情。咏史怀古诗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1)教考衔接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贾生》(李商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泊秦淮》(杜牧)、《蜀相》(杜甫)、《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题材特征

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志: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常见意象:咸阳、长安、金陵、骊山、新亭、隋堤、祠庙、湘妃祠、吴钩、《后庭花》等。

(3)内容情感

内容:①描写古代人物的丰功伟绩,表达敬仰之情。

②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③描写古迹,叹沧桑巨变、盛衰无常。

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之情。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

6.托物言志诗

咏物抒怀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即物与志的结合。

(1)教考衔接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2)题材特征

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物的一些特征,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多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标志: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3)内容情感

内容:

①描摹情态类。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③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④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是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⑤托物言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希望实现个人理想,或希望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4)常用技法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等。

③从抒情方式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其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④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7.哲理思辨诗

哲理思辨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词。大多哲理诗将抽象的哲学观点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

(1)教考衔接

《过松原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登飞来峰》(王安石)

(2)题材特征

内涵:哲理诗分两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二是具有生动意象,含蓄,寓哲理于形象中。

标志:

①既是说理,又很有诗味,它以理语入诗,即用诗来说理,在描写景物中说明一个道理。

②篇幅短小,意境鲜明生动,意蕴深远含蓄。

③题目中常有“有感”“论”等字眼。

(3)内容情感

内容:哲理诗的“理”在情景中有感而发,内容幽远奥妙。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诗歌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部分作品会结合历史来谈,往往意蕴深厚,典雅含蓄,耐人寻味。

情感:

①对自然山水人性化的关照,折射诗人内心的一种澄澈的思考。

②对人生困顿的理解与领悟,产生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

③在日常的生活图景中蕴含深刻的思辨,思想情感冲淡平和。

(4)常用技法

①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

②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

③借助景物描写和比喻。

④在抒情和议论中寄寓和阐明道理。

⑤主要运用典故、对比、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出诗人的哲思。

8.酬答唱和诗

酬赠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酬赠诗产生于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独立之时,这时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注意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发一己之怀。他们融情于诗句,故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风清逸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

(1)教考衔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赠从弟》(刘桢)(2)题材特征

内涵: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交往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

②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题赠诗。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多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多表达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亲情。

标志: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

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或表赞美,或表干谒,或表心志。

(3)内容情感

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必用被和诗原韵。

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被和诗原字。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脚为韵脚,而不必顺其次序。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原诗韵脚为韵脚,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情感: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一般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内涵表示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4)常用技法

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对方的感情。

②比喻象征。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意图。

③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9.题画写意诗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的诗。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使诗、书、画三者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1)教考衔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画》(王维)、《墨梅》(王冕)

(2)题材特征

内涵:题画诗是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

标志:①自题画诗,是指画家写于自己画卷上的诗;他题画诗则是指诗人或画家为别人的画所题的诗。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画内容为题目,或以画家及画作内容、题某画等为题目形式。

(3)内容情感

内容:画家生平际遇的描述,对画作的鉴赏与品评,对绘画理论的阐释,对不同画家画作的比较、分析。

情感:①题画诗除了体现在其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之艺术美之外,还在于多方面地表现了对画内的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

②借画面内容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4)常用技法

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运用想象,再现画面。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③借题发挥,借画咏志。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10.劳动民生诗

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善良,忠厚坚忍,有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古代诗词之中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劳动赞歌。生活于乱世的诗人词人,常常悲叹黎元,关心民间疾苦,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1)教考衔接

《观刈麦》(白居易)、《悯农》(李绅)、《芣苢》(《诗经》)、《插秧歌》(杨万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

(2)题材特征

内涵:以反映国事民生、歌颂生产劳动、反映民间疾苦为主。

标志:①标题直接显示底层民众,如“寡妇、农、民、田夫、田、村”等字眼。

②主要人物有官与民、贵与贱之别。

③意象:田间劳作、横征暴敛、百姓生计、林间采桑、水上采莲、江上捕鱼、机上织女、农夫劳动等。

(3)内容情感

内容:①恶政:赋税徭役过重,官吏欺压百姓,权贵骄纵豪奢。

②民情:百姓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凄惨,社会的不公。

③赞歌:劳动的乐趣,对田园的向往,赞美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精神。

情感:①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政得失,劝谏统治者。

②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同情人民的情感。

③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④赞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怀,表现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⑤劳作虽艰辛,但清新幽静的田园生活却让人向往。

(4)常用技法

①叙议结合,卒章显志。以叙事为主,穿插议论,表明作者立场。

②以“赋”为主,描写生动。运用简练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各种人物形象。

③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突出主题,暗含批评。

④白描。通过描写劳动场面,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⑤对比。通过劳动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对比,表达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⑥借景抒情。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三、语言风格

1.豪迈奔放:

此种风格的作品,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的《登高》。

3.言近旨远:

此风格的作品,语言浅近,意旨深远,于常见的景、物、事中寄托深意。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4.朴素自然: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5.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腻,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6.含蓄蕴藉: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李商隐的《锦瑟》。

7.清新明快:

这种风格常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杜甫的《绝句》。

8.幽默讽刺:

诗中多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白居易的《观刈麦》。

[微链接]

风格口诀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韵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奇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四、阅读指导

对考生而言,最大难点还在于读不懂诗句、理解不了诗句的丰富含意。古诗因为受到体式、平仄、押韵、字数、曲调(像词、曲)等方面的限制,语言简练,言近旨远;意象之间,常有跳脱;再加上它又意与言会、神与景合、用典兴寄,我们现已脱离那个时代生活环境和当时的话语系统,又缺乏作者那样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我们通过一些典型样本沉潜玩味,鉴者会以意,走出理解的第一步。

下面就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简要指导。

1.读标题

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我们可以读出以下内容: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写作缘由或目的,作品的感情基调,诗歌的题材,暗含的情感,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题信息:

①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的缘由或目的。

注意诗题中某些特殊提示,如:题(书、画、壁)、酬赠(分为赠诗和酬诗。赠诗,写给亲友的诗,可以代替书信,或附在书信后面作为补充;酬诗,酬指酬答、应答,是对别人赠诗的一种回应。)、唱和(“唱”指吟咏歌唱,“和”指声音相应,依原作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思想感情,作诗词和答。唱和的形式很多,如和韵是指按照原唱韵部或韵字应和诗作,包括次韵、用韵、依韵等。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用韵:以原诗韵字为韵脚,而不按其次序作诗。依韵: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部而不必同字)。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喜、怨、悯。

④表明诗歌的题材。如: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古迹);羁旅思乡诗(客舍、望月、忆)。

⑤表明诗歌的体裁。如:歌、行、吟、曲、谣等。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举例: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唐]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解析:

(1)此诗标题蕴含以下信息:

①“奉和”表明了诗歌是和朋友的唱和之作,“奉”为敬辞;

②“袭美”交代了写作对象;

③“见寄”,寄给“我”,交代了写作缘由,此诗是作者收到朋友来信后的酬和之作;

④“次韵”表明是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2)由诗题可引发读者联想,进而找到解读的路径:陆龟蒙通过这首次韵奉和诗对“袭美”说了些什么?

2.识作者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和创作风格,把诗歌和作者、时代结合起来,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把握诗歌内涵。遇到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作品,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对诗人生平际遇和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我们对这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推演,从而揣摩出诗人的心境、情绪。

举例: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今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如果仅看到注释①的内容,就会认为此诗是表达被贬后的失意之情。但是,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对他比较熟悉,尤其是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也写于被贬滁州期间。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这里又有令人陶醉的山水,使欧阳修感到无比的快慰。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首诗也确实是描绘琅琊溪的佳作,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

3.品诗句

(1)消除文字隔阂,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艺术化的处理,是诗人语言智慧在诗词上的体现。

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改变语序: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主语后置,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②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宾语前置,应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③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主宾互换,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改变: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形容词“软”“轻”的使动用法,把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2)抓景、事、情,推导诗作主旨。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内核。

类别:抓景、事、情推导主旨

举例: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解析:

抓住诗中出现的“莓苔”“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重要意象,特别是其中的形容词“静”“闲”和动词“闭”,会很容易地明确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就是“幽静”。

(3)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诗眼”“词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表达诗的主旨、情感;二是抓诗歌中显示情感的“情感语言”;另外,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常常涉及对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阅读时切不可一晃而过。

举例:

①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④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黄公度《暮春山间》)

解析:

①陆游《书愤》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②杜甫《登高》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

③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尽”“孤”“独”“闲”皆为情感语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④黄公度《暮春山间》诗中“缓步”一词,已写出诗人迈步于暮春山间时的优游闲适之态;“濯手闻香”这一细节更加传神:一个人漫步山间,看着眼前的流莺飞燕,然后到涧水边洗手,洗完之后还不忘闻自己的手,这个人不是心情愉悦闲适又是什么呢?

(4)借助语境,推测主旨、情感。

要读懂难句,就要依靠上下语境,推测语法、句意、情感;把握主旨、情感;多注意尾联,诗人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

举例: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解析:

词中“花褪雨”较难读懂,花怎么会褪去雨呢?但若将之与它的下句“絮沾泥”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两句的结构是一样的,不妨借助对“絮沾泥”的理解进而理解“花褪雨”。“絮沾泥”是柳絮沾到泥土上了,写出了暮春之景,那么“花褪雨”也应表现暮春之景,当是“花儿在雨水的浇打中凋落”的意思。4.看注释

注释往往含有丰富的信息。注释的内容有:介绍写作背景,暗示主旨情感;介绍作者生平经历,暗示思想情感、写作风格;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注解典故,点化如何理解等。

注释信息: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③解释重点词语,帮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中的用典或意境。

⑤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举例: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③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知识点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 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3.答题步骤: ⑴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⑵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⑶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专题02+比拟-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oa 比力汽 典例在伐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 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 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说乌云堆压山头时正酝酿着一场大雪,而说“云”和“山”在“商量”下 雪的事;不说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即将来临,而说“柳”会睁开眼睛、“桃”会展开笑颜“领略” 春光。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作者奉诏还朝时高兴的心情。 【试题分 析】 解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词义,颈联中的“容”“意” “商量”以及“眼”“腮” “领略”等词,都是人的形貌和动作特征,这里却用来写“云”“山”和“柳” “桃”,据此分析可知,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I【参考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试题分析】 解此题,可运期丹点明手达+手法的具体运禺+手适作谨果"这一展路解题.瘁午帯初回,巻窗尽I '放春?去"是^^^^人年醉入釁,醛来洁室内清静悠闻,于是卷星带子,明嵋的阳光和請■新的空气涌入室内J ;心情亠下子舒畅是来,春感竟像鸟几亠樺祓放了出去.这里显然使再了比拟(拥物)的手达,化无彩專憋; I I ;为有形,獻写呛了词人商对春光时的感受. ;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即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比拟修辞格可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包括两种: (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林逋《山园小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该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致。 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中表现好雨就运用了拟人手法,“好雨”如一位品格优秀的人,做好事也是悄无声息的。 再比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的“笑”,表现了桃花的艳丽与神采,情味悠悠。 又如刘颁《新晴》: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 一、知识点讲解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5、常用手法及其作用讲解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 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 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 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语文畅学优】“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

【语文畅学优】“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破阵子》(陆游)古诗阅读解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注释辅读】 1.破阵子:词牌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2.陆游:(1125—1210)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 3.空花:佛教语。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 4.浮名:虚名。 5.蜡屐:以蜡涂木屐。指涂蜡的木屐。 6.筇杖:q ión g筇竹杖。 7.太平:恬淡,怡悦。 8.料峭:形容微寒。 9.力:作动词,有力。10.廉纤:l ián x iān细小,细微。多用以形容微雨。借指细雨。11.苔纸:用水苔(藻类)制成的纸。12.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13.遥闻:远远地听到。 【词意】 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

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的外在表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总之,此二句直接点明诗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蜡履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诗人穿着蜡屐、拄着筇杖,穿林登山,畅饮漫行,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身闲心太平,既是直抒胸臆,又可以说是用典,都充分地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心态。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此二句写景,在诗人笔下,毛毛雨刚停,天气刚刚放晴,但是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侵人。诗人描摹了一幅细雨初歇、余寒犹力的初春山林图,应该说是一幅哀景。诗人这样写,一则以哀景衬乐情,即使景色惨淡仍然无法影响诗快乐的心情,足见诗人情绪的高昂;一则结合上文,诗独自一人在如此寥落、暗淡、冷寂的山林中,却仿佛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似乎诗人原本就属于这里一样。 苔纸闲题溪上句,麦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前二句写诗人在纸上闲题诗句,耳畔传来远处采菱人缥缈的歌声。这份您闲让人想起放翁《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的句子,多么热悉的情境啊!然而放翁的清闲之中总是夹杂着浓浓的失意与无奈。毕竟,谁能相信一位弥留之际仍然喊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爱国志士,会如此轻松地逍遥于丘壑泉石之间呢?与君同醉醒,醉醒,应该是偏义复词,偏在 “醉”。此句的意思,即诗人要与君同醉。君,所指不明。此句表意的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解析版部编版)

2023备战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 常见提问方式有: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思路: 1.找出诗中的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一步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同时不要只顾翻译,语言要力求优美。 2.根据意象,概括景物营造的意境特点,营造了何种氛围。 这里就需要大家去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山山整理了一些答题术语给大家,附在文末。 3.对应意象的分类,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就需要用到我们之前整理的意向表啦,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情感,还要做适当的分析才行。比如:“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不完整的,一定要分析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思乡。 03 答题术语 1.【雄、险、阔、奇】

雄浑壮丽、雄奇险峻、雄浑开阔、恢弘高远、浩瀚辽阔、高远辽阔、苍凉博大、气势雄伟、情调豪迈、雄奇瑰丽。 2.【清、闲、淡、雅、静】 直率、自然、幽静、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清新明丽、清净悠闲、清新淡雅。 3.【凄、孤、冷、寂、愁】 凄清、凄凉、荒凉、空寂、萧索、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沉郁孤愁。 4.【悲壮】 开阔苍凉、苍凉悲壮、气氛悲壮、意境深邃。 5.【迷、飘】 空灵、虚幻缥缈、空灵高远、朦胧渺远。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专题01+比喻-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典例1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题目。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比喻修辞。D项,“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参考答案】 它的奇,表现在以下两点: 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试题分析】 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这三者的区别我们用下表来表示: 本体喻词喻体明喻:甲像乙出现像,好像,似,好似,如,犹如,仿佛,像……一样出现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变为,变成,成为出现 借喻:乙代甲不出现无出现 比喻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征,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如韦庄《菩萨蛮》: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又如[明]兰茂《题徐昭玉案山房》: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 这两句将云气比作游龙,通过拟声绘形的形象比喻,渲染了徐昭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再如[清]叶燮《客发笤溪》: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诗句运用了比喻、顶真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的绵长。

高考语文提分攻略9-5古代诗歌阅读(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提分攻略9-5 古代诗歌阅读 提分攻略1 熟知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3大解题步骤” [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典例剖析] [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赴洛道中作 陆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扣紧驭马的缰绳,使马慢步行走。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解题流程】 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诗人风尘仆仆,行于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C项,技巧确认不准。“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答案】BC [例2]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结构思路(解析版部编版)

2023备考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结构思路(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 行文结构(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及鉴赏术语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寄寓寄托、怀古伤今、起兴、做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想像联想、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伏笔照应、点题、委婉、以乐写哀、以景结情。 1.提问方法: 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 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 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答题示例: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二、专项演练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章叠句。 【解析】 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桃夭》的三章之间只是变换了个别词语,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案】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了结合作用。

2023届考前梳理与指导——古代诗歌阅读

2023届考前梳理与指导——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步:先看标题、作者、注释,尽可能多的创设情境融入诗歌写作环境, 为理解诗歌正文部分服务。标题讲明中心事件,作者可以知人论世,注释是 答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步:再来细读诗句,初步弄清诗意,不懂的地方画上横线,暂且放过; 第三步:后看选择题A B C D四项。四项中99%的内容是正确的,回过头 来确定一下自己对诗意理解是否准确,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选项内容来读 懂。 【选择题】 如何跳出陷阱? “意象、情感、手法、风格”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四大考点。选择题多会在“意象、情感、手法”再加上“诗意”共四点进行考察。ABCD 四项多是按诗句行文顺序来命题。形式多是选取“不正确”的一项。不正确的一项中多是某一微小的地方不正确,陷阱很隐蔽。综观四选项,正确的内容几乎达到 99%,所以选择题在相当程度上能辅助“读懂”诗意。 陷阱类型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陷阱设置切入角度:意象。对意象本身的 分析不合诗意,或所起到的情感表达作用有误。 高考例题

【示例】【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15.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解析】原诗:“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诗意:滋浦如也衣带,庐峰胜香炉,九江郡风景优美,名声远扬。这里的“衣带”实际上是描写湓浦的景色,江水如衣带环绕。选项对“衣带”这一意象解读错误,因之所起到的情感也表达错误。此题很典型。 陷阱类型 2.词句解说曲解原意。陷阱设置切入角度:诗意。就是从诗句中的某一个小的地方,设置误区;所挑选的地方,往往存在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或一些阅读理解难度大的地方,这就很容易误导考生真进入陷阱。综观高考试题,这是命题人最喜欢设置陷阱的地方。 高考例题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在高中阶段学习语文,每位学生都需要学习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文化,并通过古代诗歌学会更好地感受世界的美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瑰 宝之一。因此,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重点考虑了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这个考点测验用来考察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能力。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考试的古诗歌考点,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 诗歌鉴别和诗歌解题能力。如何更好地准备这一考点,就需要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在开始复习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展开: 1、中华文化制度的基本概念: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2、古代诗人的基本作品: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 3、读懂古代诗词的技巧:如平仄、押韵等。 二、阅读练习题的重要性

通过练习试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诗歌,并且加强自己的复习效果。 以下是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一些练习题: 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首诗的意思是: A、秋天的景色真美,猿猴也喜欢晒太阳 B、登高以观天地之大,猿猴凄厉声鸣,景色优美 C、长江之大,水势滚滚,无数琉璃般的黄叶飘落 D、山中的景色清秀,江河之中河水清透,小鸟飞回晚秋 答案是B,诗人杜甫用登高的方式观察自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猿猴的声音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声音的凝结,强调了山水自成一体的美景。 2、唐代张旭的《滕王阁序》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今世事如棋局。谁人曾识,轻财重义,狎客临风,自逐东吴之绿舟。”,其意思是: A、迎着柔和的春风,我随意地飘荡《滕王阁序》,慵懒而愉快 B、我死之后,我想要我们国家的人民能够保持仁义道德的本质 C、文艺的人在谈论和交流,那些风中凌乱的衣物是闲逸和无忧的象征 D、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像下棋,谁是赢家还未可知,要坚守中庸之道

必考点02 古代诗歌阅读3(解析版)

必考点02古代诗歌阅读3 诗经+先唐古诗+宋词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小题。 诗经·王风·黍离① 东周某士大夫作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②。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⑤。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①黍离:《毛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②黍:黍子,果实为小米。离离:繁茂。稷:高粱。③行迈:行走。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⑤穗:穗子。⑥噎:郁结而气逆不能呼吸。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写诗人看到眼前景,行走迟缓,心神不定。“靡靡”和“摇摇”两个叠音词把诗人步履迟缓、心神不定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译为“不了解我的人,问我寻找什么”;“此何人哉”译为“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C.由《黍离》表达的对故国衰亡的悲情被称为“黍离之悲”,用来表达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离骚》、《书愤》就表达了“黍离之悲”。 D.《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中的“宗周”指西周王朝;“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中的“宗周”指西周都城镐京。 2.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 【答案】 1.C 2.本诗表面上是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实际是写京城宗庙宫室故址沧桑之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歌阅读真题汇总(解析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全国通用)

202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2021·新高考I卷·T15、T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答案】B 【解析】B“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错,第三句是说诗人曾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 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尾联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每回答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第二句的字面意思,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全诗分析该句是如何体现委婉劝告的。从情感上看,诗人旨在劝告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从结构上看,此句提及僧人和寺庙,为尾联正式的劝告做了铺垫。 附【白话译文】 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 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吗? 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 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 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 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 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2021·全国甲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②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答案】C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通关讲解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通关讲解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4.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 形象分析(教师版)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形象分析(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 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常考形象汇总 1、少女 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 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 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 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黩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 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

热点04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上海专用附答案和解析)

热点04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 (建议用时:30分钟) 1.鉴赏范围应以古诗词文学常识及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考查内容仍以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以及观点评价出现。 2.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3.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流行。 【考点解读】 涉及古代诗歌的考点: 1、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考查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因情造景、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象征、用典等; 2、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考查分析古诗词最难把握的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因此古诗词的情感主要通过知人论世来把握主旨,即“诗言志”、“诗缘情”。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3、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考查赏析古诗词的语言运用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主要是赏析和品味某个字词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另外一个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赏析。 揣摩诗歌的深层含义。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有的诗歌有弦外之音,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45古代诗歌阅读__诗含解析

专题45 古代诗歌阅读——诗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1.D 2.(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也体现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的想法。本诗中“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意思是:您衷心辅佐先主刘备,您多次出师企图统一全国光复汉室。《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

专题04 古代诗歌【考题猜想】(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串讲(统编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考点考题猜想 一、古诗文理解性情境默写

二、古代诗歌鉴赏 (一)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颔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尾联中是怎样表达“愁”这种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首联和颔联连用三个“黄鹤”,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尾联是如何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