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R和C带技术及其临床意义

R和C带技术及其临床意义

1.目的:R显带可补充G显带末端浅染的缺点,加强染色体末端微小变异的识别;R显带适用于大批量实验以及较难处理的标本如骨髓。

2.应用范围

外周血、骨髓等各种标本的染色体分析技术。

3.实验原理

3.1.R显带法产生的带纹在染色强度上与G带相反,故也称为逆转显带。R 显带染色体的末端为阳性染色,为了观察染色体的末端缺失,应当用R带。在这一点上G带和Q带不如R带。虽然有许多荧光素不必预处理就能在染色体上产生R带。但标准的R带技术是把染色体放在高温(通常为87℃)的离子溶液中,再以Giemsa或吖啶橙染色。这时原来为G带阴性的带,经Giemsa 染色后为阳性带,经吖啶橙染色者为绿色荧光,而原来G带的阳性带则呈现红色的吖啶橙荧光。

3.2.R带按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荧光R带和姬母萨R带两类,但以Dutrillaux首创的热处理姬母萨R显带法为最基本的方法。其显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Dutrillaux认为是由于DNA受热变性的缘故。此时富含AT碱基对的区段单链化,故不易为姬母萨液所染色,乃呈浅带;而富含GC碱基对的区段仍保持正常的双链结构,故易于为姬母萨液染色,乃呈深带。但目前了解的Giemsa着色机制并不十分支持次假说。

3.3.R带与G带、Q带技术产生的大多数条带在整个染色体臂上显示出一系列阳性和阴性的染色带,但没有“间带”。这些带的带型在不同组织中是恒定的,且在发育期间不发生变化。在分裂的前期是许多的细微带出现在细长的染色体上,到了前中期由于它们彼此融合而成为稍大一点的带,带的数目也随之减少;在高度浓缩的中期染色体上,这些带几乎合并成一个带而占据着整条染色体。可见这些带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其大小,故称为变动带。变动带相当于粗线期的染色粒,而且代表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上的浓缩过程,蛋白质的巯基被氧化成二硫化物。最先浓缩的染色体带一般是在S 期的后期复制的DNA,它们富含A-T碱基对,几乎没有活性基因。阴性的G 带和阳性的R带通常是早复制的,浓缩得晚些,含有大多数活性基因,很易遭受染色体损伤。变动带在分裂前期的发展和融合表明,在染色体上最先浓

缩和最晚浓缩的区段之间,某些特性的变化可能是逐步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划分得一清二楚的。

4.实验流程

4.1.标本采集

4.1.1.采集要求

4.1.1.1.外周血以晨起空腹采血为佳;

4.1.1.2.骨髓抽取以髂骨、胸骨为佳。

4.1.2.标本类型

肝素钠抗凝血或培养液保存的血。

4.1.3.标本量

4.1.3.1.外周血为3ml左右。

4.1.3.2.骨髓为5±1ml。

4.1.4.储存容器

一次性无菌肝素钠抗凝管或培养液。

4.1.5.标本保存

4.1.

5.1.外周血4~10℃保存,24h内尽快送检;

4.1.

5.2.骨髓2~8℃保存,6~8h尽快送检。

4.1.6.标本拒收标准

4.1.6.1.标本缺乏唯一性条形码识别;

4.1.6.2.标本量不足检测;

4.1.6.3.标本严重溶血、凝血、脂血、污染;

4.1.6.4.标本使用非肝素钠抗凝;

4.1.6.5.骨髓标本计数有核细胞过少。

4.2.试剂与仪器

4.2.1.试剂

4.2.1.1.试剂组成

1640培养基(外周血或骨髓),秋水仙素,甲醇,冰醋酸,生理盐水,NaCl,

KCl,NaH

2PO

4

.2H

2

O,Na

2

HPO

4

,MgSO

4

.7H

2

O,葡萄糖,酚红,CaCl

2

,Tris-Base,

Giemsa粉,甘油,香柏油,无水乙醇,三蒸水等。

4.2.1.2.储存和稳定性

4.2.1.2.1.储存

1640培养基-20℃保存,秋水仙素、Earle's液2~8℃保存,其它试剂均于室温下保存,切莫倒置。

4.2.1.2.2.稳定性

未开封,正确保存可稳定至表明的保质期;开封后,正确保存可稳定12周。

4.2.1.3.使用方法

4.2.1.3.1.1640培养基、秋水仙素、生理盐水、香柏油等直接按照说明书使用;

4.2.1.3.2.甲醇、冰醋酸、KCl、无水乙醇、Earle's液等使用时配制成工作液即可,其中Earle's液需4℃保存,固定液则须现用现配。

4.2.1.3.3.Giemsa粉、Tris-Base等应提前配制成贮存液,使用时按比例稀释即可。

4.2.2.仪器

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水浴箱,恒温水浴锅,烤箱,水平离心CO

2

机,显微镜,染色体自动分析系统,冰箱,天平等。

4.3.质控程序

4.3.1.对每批新进的培养基,对每个批号的培养基,必须做过预实验后方可使用,并做好记录;

4.3.2.对每批新进的甲醇和冰醋酸,必须做过预实验后方可使用,并做好记录;

4.3.3.对每批新进的秋水仙素,对每个批号的秋水仙素,必须做过预实验后方可使用,并做好记录;

4.3.4.对每批新进的Giemsa粉,必须提前配好几批贮存液,分别做好预实验后使用,并做好记录。

4.4.操作步骤

4.4.1.细胞培养

针对不同的送检标本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并在结束培养之前选择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方案。

4.4.2.收获细胞

4.4.2.1.将培养完全的两瓶培养物倒入1个离心管内,以15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留下细胞沉淀。

4.4.2.2.低渗:向离心管内加入37℃预温的0.075mol/L的KCL 8ml,用滴管反复吹打分散细胞,置37℃水浴箱中温浴25-30分钟。

4.4.2.3.预固定:向低渗后的细胞悬液内缓慢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1ml到1.5ml,轻轻混匀后置37℃水浴箱中温浴5分钟,随后15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留下细胞沉淀。

4.4.2.4.固定:沿管壁向上述沉淀细胞缓慢加入固定液8ml,轻轻混匀后37℃温浴静置30分钟,15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再加入固定液6ml,轻轻混匀后盖上离心管盖,置冰箱2℃~8℃保存备用。

4.4.3.制片

4.4.3.1.低位滴片法

将备用的细胞悬液以15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留下细胞沉淀,重新加入新配制的固定液,将悬液配制成乳清色(具体情况需参照沉淀物的量和制片后的细胞的分布情况),混匀后,在预备好的洁净冰玻片上方约1cm滴片,每张玻片滴2滴,均匀铺展后酒精灯火焰过火两次,自然干燥或烤箱烤干备用。

4.4.3.1.高位滴片法

将备用的细胞悬液以15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留下细胞沉淀,重新加入新配制的固定液,将悬液配制成稀牛奶状(具体情况需参照沉淀物的量和制片后的细胞的分布情况),混匀后,在预浸泡在25%酒精的玻片上方,至少30cm以上滴3滴悬液,迅速水平过火一次,接着倾斜玻片缓慢过火,使其着火,再连续水平过火数次,直到玻片被烤干。

4.4.4.显带与染色

4.4.4.1.取适量的(由标本量而定)容积为50ml的白瓷立式染缸,倒入适量的pH6.5~6.8的Earle's溶液,加盖后置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87.5℃。

4.4.4.2.将表面干燥的玻片标本放入预温87.5℃的Earle's溶液中温育,玻片之间应留有间隙。

4.4.4.3.标本温育60min后,每隔5~10min取出1~2张玻片,流水冲洗,温育时间约在60~120min之间。

4.4.4.4.消化后的片子用新鲜配置的10%Giemsa染色液染色8~10min,取出水洗,待干,镜检。观察最初取出的标本上染色体的显带情况,有助于判断显带合适所需的时间。

4.5.参考值

正常男性:46,XY;正常女性:46,XX。

4.6.临床意义

4.6.1.与G带等显带技术一样,R带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体质性或克隆性核型异常。同时,R带亦具有独自的特色:其一,带型和Q带、G带正好相反,即前者的阳性带相当于后者的阴性带,而前者的阴性带则相当于后者的阳性带,因而得名;其二,除Y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末端均呈深带。因此R带不但可代替Q带和G带作为常规显带技术应用,而且还有胜过Q带和G带之处:R带作为G带的互补带,有助于确定位于G带阴性区的染色体重排断裂点;R带对揭示涉及染色体末端的缺失和易位特别有价值。自然R带也有它的短处,即它的带纹不如G带精细,因而其解象力有时逊于G 带,例如难以识别象inv(16)这样微小的异常。

4.6.2.R带在白血病中的应用优势较强。这取决于骨髓的有丝分裂指数较低、分裂相较差,而G显带对片子的质量要求较高,显带和染色等步骤较难控制,很难较好地显带和着色,但R显带对片子质量并不十分苛刻,便弥补了这一不足。另外,R显带处理的染色体一般不会弯曲、扭变,且着色比较稳定,末端条带多为深染。在临床实际应用中,R带的显色流程比较简单、稳定,适合于大量标本的检测;同时条带较少并不一定是缺点,它可简化片子的后续分析,缩短检验周期,而无法分析出病变的标本,可采用FISH结合诊断。

4.7.注意事项

4.7.1.和其它显带技术一样,分裂相量多质佳是植被优良R带标本的前提,这和培养以及收获细胞技术密切相关。

4.7.2.Earle's溶液配制时应采用1级纯水为佳(按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

委员会规定,最大每毫升菌落数10,pH6.0~7.0,电阻率10MΩ/cm,硅最大值0.05mg/L)。

4.7.3.Earle's溶液的pH和温育温度是显带成功与否的另外两个关键。pH<6

或>7,温度<80℃或>90℃,显带常失败。在此范围内,标本温育时间和Earle's 溶液的pH成正比,而和温度成反比。pH6.5、温度87.5℃为最佳显带条件。

4.7.4.陈旧的玻片标本或已经Giemsa染色的标本均可用于显带,但由于片

龄的增加,显带时间需要缩短,即标本的老化时间与显带时间成反比。

4.7.5.来自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染色体标本显带所需时间比骨髓染色体

标本稍短。

4.7.6.R带标本最好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若用普通显微镜观察或显微摄影时,

应加用绿色滤光片以增大反差。

C带是显带技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掌握动、染色体C带分带技术。

二、实验原理

C带是显带技术中最简单的一种带型。使用这种技术,能使着丝粒型的异染色质着色,这种异染色质通常位于着丝粒周围并常含有高度重复序列的DNA。因为通常都在着丝粒处出现,所以称之为C-带。

关于产生C带的机理,有人认为用氢氧化钡和盐类处理染色体,能从染色体中提取高达80%的DNA。DNA被优先地从非C带区提出,结果染色体臂着色浅而着丝粒异染色质着色深。有人研究表明,着丝粒异染色质仅与组蛋白结合,而常染色质含有大量非组蛋白蛋白质。一般有这样的看法,活跃的染色质比遗传上不活跃的染色质更富以非组蛋白蛋白质。这说明,仅与组蛋白结合的染色质比含有大量非组蛋白蛋白质的染色质,结构紧密得多。也就是这种紧密的结构保护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免受氢氧化钡和盐类的破坏,从而产生C带。

三、实验材料

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制片不经染色留用的标本片,或采用酸处理压片法制备植物根尖细胞染色体的标本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试剂

显微镜、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镊子、切片架、切片盒、立式染缸、漏斗、量筒、吸管、滤纸等。

盐酸、氢氧化钡、Giemsa母液、磷酸缓冲液、2×SSC溶液。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 BSG(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法:

将标本片浸入新配制的5%Ba(OH)2溶液(60℃)中处理5~10分钟后,用60℃热水慢慢倒入染色缸中,使氢氧化钡慢慢溢出,直到Ba(OH)2被热水置换出来,最后再用热水漂洗2次,以彻底洗净氢氧化钡。或经0.2N HCL 漂洗数秒,用蒸馏水漂洗干净。然后在2×SSC

溶液(65℃)中温浴60~120分钟。经水洗, 稍干后用1/10 Giemsa 染液染色20分钟。流水洗片,稍干后镜检。

(二) HSG(Hyolorochloric acid,Saline,Giemsa)法:

将标本片在0.2N HCL中室温处理60分钟。蒸馏水冲洗后,置2×SSC溶液(65℃)中温育15分钟。经蒸馏水冲洗,稍干后用1/10 Giemsa 染液染色10分钟左右。水冲洗,稍干后镜检。

(三) 注意事项

分带处理适度的染色体应为深红略带蓝色,具黑色带纹。如染色体红色,无带,则变性处理不够,应加大Ba(OH)2浓度或加长变性时间;如染色体未染上色,或只着丝点附近染成黑色,则变性过度,应降低Ba(OH)2浓度,或减少变性时间;如细胞核和染色体均不见,说明变性极过度。

蚕豆和洋葱采用HSG法较好,而大麦和小麦采用BSG法效果较好。

(四) 带型分析将已分带的标本,进行显微摄影,冲洗、放大,按核型分析方法将染色体编号进行带型分析,要求详细记录各染色体上,各带纹的位置,宽窄着色深浅和形状。最后绘制染色体模式图,在各条染色体模式图上标出各条带纹的位置、宽窄、深浅、形状等线条。植物染色体C带主要包括四种带型:

1.着丝粒带是指着丝粒及其附近的带,大部分植物都有这种带型。

2.中间带分布于染色体着丝粒至末端之间的带叫做中间带。小麦B组染色体中间带较多且明显;蚕豆染色体中间带一般在长臂上。

3.末端带位于染色体的末端的带。洋葱有较明显的末端带,小麦仅部分染色体显示,大麦、蚕豆则不显示。

4.核仁缢痕带是指核仁染色体特殊的带型,位于核仁组织中心区,蚕豆、玉米、大麦、小麦均有明显的核仁缢痕带。

抗坏血酸的临床意义

尿检抗坏血酸是什么 抗坏血酸也称为维生素C ,一般用VitC或VC表示。 有资料显示,常规的尿液标本中约有20%左右可检出抗坏血酸,浓度范围在70mg/L(0.4mmol/L)~3500mg/L(20mmol/L)不等,平均约350mg/L (2mmol/L)。机体内抗坏血酸水平与膳食有极大相关性。 试带法检测尿液中的抗坏血酸浓度,可以用于机体抗坏血酸水平评估。但更主要的用途是用于判断试带法检测尿液其他项目结果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受到尿中抗坏血酸相关浓度的影响。 试带法检测尿液,易受抗坏血酸干扰的项目主要是潜血(隐血)、胆红素、亚硝酸盐、葡萄糖。一般情况,当抗坏血酸浓度≥90mg/L(0.51mmol/L)时,可能会干扰潜血(隐血)项,当抗坏血酸浓度≥250mg/L(1.4mmol/L)时,可能会干扰潜血(隐血)、亚硝酸盐、胆红素三项,当抗坏血酸浓度≥500mg/L (2.8mg/L)时,则可能会干扰潜血(隐血)、亚硝酸盐、胆红素、葡萄糖四项。抗坏血酸性质 抗坏血酸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脂肪,极易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易被破坏,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 抗坏血酸生理功能有哪些 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

1. 促进胶原组织的合成:胶原细胞是体内的结缔组织、骨及毛细血管的重要构成部分。当缺乏抗坏血酸时,羟化酶活性下降,胶原纤维合成受阻,致使伤口愈合缓慢,血管壁脆性增强,牙齿易松动等。 2. 抗氧化作用:抗坏血酸是机体内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它可直接与氧化剂作用,保护维生素A、维生素E、胡萝卜素、必须脂肪酸等免受破坏。维生素C还可使双硫键(-S-S)还原为巯基(-SH),在体内其他还原剂一起清除自由基。 3. 参与机体的造血机能:维生素C可使铁在消化道中处于亚铁状态,提高机体对铁的吸收,预防营养性贫血;另外,维生素C还具有将叶酸转变成活性型(四氢叶酸)的能力,对预防巨幼红细胞贫血有积极意义。 4. 预防恶性肿瘤:维生素C可清除自由基和阻止某些致癌物质的形成,所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疏菜和水果,可以降低胃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危险性。 抗坏血酸异常会怎样 机体缺乏抗坏血酸 一般起病缓慢,自饮食缺乏维生素C至发展成坏血病约历时4~7个月,我国北方地区新鲜疏菜水果比南方少,故维生素C缺乏病较南方更为多见。 1. 非特异性症状:激动、软弱、倦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及面色苍白等,也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紊乱症状,此阶段可称为隐性病例。 2. 出血症状:表现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牙龈肿胀与出血,牙齿松动、脱落、皮肤出现瘀血点与瘀斑,关节出血可形成血肿、鼻衄、便血、月经过多等。

医学遗传学

题型: 名词解释,6个,30分 填空,1分/空,20分 选择,单选,10分 问答,5题,共40分 1临床上诊断PKU 患儿的首选方法是 A 染色体检查B生化检查 C 系谱分析D基因诊断 2 羊膜穿刺的最佳时间是 A孕7~9周B孕8~12周 C孕16~18周D孕20~24周 3遗传型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是 A发病早,单侧发病B发病早,双侧发病 C发病晚,单侧发病D发病晚,,双侧发病 4进行产前诊断的指症不包括 A夫妇任一方有染色体异常 B曾生育过染色体病患儿的孕妇 C年龄小于35岁的孕妇 D多发性流产夫妇及其丈夫 填空 5 多基因遗传病遗传中微效基因的累加效果可表现在一个家庭中……….. 6线粒体疾病的遗传方式………… 根据系谱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判断此病的遗传方式,写出先证者的基因型 2患者的正常同胞是携带者的概率是多少 3如果人群中患者的概率为1/100,问Ⅲ3随机婚配生下患者的概率为多少

二高度近视AR,一对夫妇表型正常,男方的父亲是患者,女方的外祖母是患者,试问这对夫妇婚后子女发病风险(画系谱) 三PKU是AR,发病率0.0001,一个个侄子患本病,他担心自己婚后生育患者,问其随机婚配生育患儿的风险 四某种AR致病基因频率0.01,某女哥哥是患者,问此女随机婚配或与表兄妹婚配风险。

五PKU是一种AR病,人群中携带者频率为1/50,一个人妹妹患病,他担心自己婚后生育患儿,问这名男子随机婚配生育患儿的风险是多大 答案 1B 2C 3B 4C 填空 1患者人数和病情轻重 2母系遗传 大题 一1 常隐aa 2 2/3 3 2/3×1/100×1/4=1/600 二1×1/2×1/8=1/8 三 1/2×1/50×1/4=1/400 四随机婚配:2/3×1/50×1/4=1/300 与表兄: 2/3×1/4×1/4=1/24 五2/3×1/50×1/4=1/300

常见带型的类型

常见带型的类型 1、Q带(Q banding):Q显带是用荧光染料对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Q显带技术是最早建立的显带技术,它在观察染色体多态方面有重要的用途。但Q带保存时间短,而且需要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因而,限制了Q显带技术的应用。 2、G显带(G banding):染色体标本用热、碱、蛋白酶等预处理后,再用Giemsa染色,可以显示出与Q带相似的带纹。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Q带亮带相应的部位,被Giemsa 染成深带,而Q带暗带相应的部位被Giemsa染成浅带。这种显带技术称为G显带,所显示的带纹称为G带。G显带克服了Q显带的缺点,G带标本可长期保存,而且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目前进行染色体分析的常规带型。 3、R显带(R banding):所显示的带纹与G带的深、浅带带纹正好相反,故称为R带(reversed band)。G带浅带如果发生异常,不易发现和识别,而R显带技术可以将G带浅带显示出易于识别的深带,所以R显带对分析染色体G带浅带部位的结构改变有重要作用。 4、C显带(C banding):专门显示着丝粒的显带技术。C显带也可使第1、9、16号和Y染色体长臂的异染色质区染色。因而,C带可用来分析染色体这些部位的改变。 5、T显带(T banding):专门显示染色体端粒的显带技术,用来分析染色体端粒。 6、N显带(N banding):专门显示核仁组织区的显带技术。 7、高分辨显带(high-resolution banding):分裂中期一套单倍染色体一般显示320条带。70年代后期,采用细胞同步化方法和改进的显带技术,获得细胞分裂前中期、晚前期或早前期的分裂相,可以得到带纹更多的染色体,能显示550-850条带,甚至2000条带以上。这种显带技术称为高分辨显带技术。 8、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是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的类似物,在DNA链的复制过程中,可替代胸腺嘧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当细胞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经过两个分裂周期后,两条姊妹染色单体的DNA 链在化学组成上出现差别,即一条染色单体的DNA 双链中有一条链掺入了BrdU,另一条则为原来的模板,不含BrdU;而另一条染色单体的两条DNA链中的胸腺嘧啶核苷均被BrdU 取代。 固定原理: 固定是组织细胞或其成分选择性的固定于某个特定阶段的过程。其目的是杀死细胞,但又要避免所研究的成分受到破坏。固定的目的不止是提高染色体结构的可见性,还应能显示染色体形态的细节,诸如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初级缢痕、次缢痕等,这就要求临界固定。细胞的膨胀和染色体的皱缩是决定固定剂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固定剂的特性: 1、为使染色体结构不破坏,按染色体的可见性及嗜碱性,就需要使染色体物质沉淀。 2、能迅速穿透组织或细胞,并在瞬间杀死它们,使正在分裂的细胞立即停止在各自的时相上。 3、能防止蛋白质的自溶作用。 4、在细胞致死时,固定剂能起防腐作用,又能阻止分解细胞成分的作用。 5、能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的染色效果。(甲醛能降低嗜碱性) (一)乙酸 能使核酸沉淀,组蛋白溶解,但却不能固定细胞质蛋白。在染色体结构的研究中,乙酸的主要用途是阻止染色体收缩,使染色体结构免于破坏。经乙酸固定的物质,还能抵消甲醇的硬化作用。

模拟试卷二(带答案)--放疗物理师

2008 LA物理师模拟试卷(二) 一单选题(共1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 阿伏加德罗常数NA约为: A 6.022045×1023 B 6.022045×1025 C 5.022045×1023 D 5.022045×1025 E 6.022045×1021 2 原子序数大于()的元素都不稳定。 A 25 B 28 C 35 D 52 E 82 3 ()发生光电效应的概率最大。 A K层 B L层 C M层 D N层 E P层 4 关于康普顿效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光子和轨道电子相互作用后,损失一部分能量并改变运动方向,电子获得能量而脱离原子的作用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 B 在入射X(γ)光子能量一定的情况下,散射光子能量随散射角增大而减小。 C 散射角一定的情况下,散射光子能量随入射X(γ)光子能量增大而增大。 D 散射角一定的情况下,反冲电子动能随入射X(γ)光子能量增大而减小。 E 每个电子的康普顿效益总截面、转移截面和散射截面均与原子序数无关。 5 以水为吸收介质,光电效应占优势的能量段是: A 1-10Kev B 10-30Kev C 30Kev-25Mev D 25Mev-100Mev E 100Mev-125Mev 6 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的总体称为: A 原子核 B 同位素C核素 D元素 E核电荷素 7 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的非弹性碰撞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入射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之间的库仑力相互作用,使轨道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而引起原子电离 B轨道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引起电离时,则会引起原子激发 C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在退激时,会放出γ射线 D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在退激时,释放出特征X射线或俄歇电子 E被电离出来的轨道电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进一步引起物质电离,此称为次级电离 8 描述辐射品质的物理量是: A传能线密度B线性碰撞阻止C质量碰撞阻止D线性衰减系数E质量衰减系数 9 如以r表示电离室的半径,则高能X射线的有效测量点位于: A 0.3r B 0.4r C 0.5r D 0.75r E 几何中心 10 由自由电子参与导电并形成电流的硅晶体称为()硅晶体。 A “M”型 B “N”型 C “L”型 D “P”型 E “F”型 11 线性能量转移系数是用来描述 A X(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长度的能量损失份额 B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长度的能量损失份额 C X(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长度的相互作用几率 D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质量厚度的能量损失份额 E X(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质量厚度的相互作用几率 12半价层HVL与线性吸收系数μ的关系为: A μ·HVL= 0.693 B μ/HVL= 0.693 C μ·HVL= 0.963 D μ/HVL= 0.963 E 无固定关系 13关于半导体探测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ReBCO 超导材料及各国超导产业发展

ReBCO 超导材料及各国超导产业发展 作者:王醒东 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4年第8期 文/ 王醒东 富通集团(天津)超导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富通集团有限公司 1986年,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使得铋锶钙铜氧(B S C C O)超导材料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多个超导样机与示范线中得以应用,但BSCCO材料本身的特性及原料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 应用。由稀土(Rare Earth,Re)、钡(B a)、铜(Cu)、氧(O)元素组成的第2代的高温 超导材料,统写为R e B C O,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与磁场下使用,在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同 时随着工艺的成熟,成本也有望低于B S C C O,因而成为新的研究重点。 稀土元素是一类元素的合称,包括元素钪、钇和镧系元素,共17种元素。因此,在R e B C O化学式中,R e可被任一稀土元素替代,如钇(Y)、钆(G d)、钐(S m)等。Y B C O 是目前研究最多,并已成功实现商品化的第2代高温超导材料,带材是最主要的应用形式。不 管R e被哪一种具体元素替代,R e B C O超导带材的结构都包括基板、缓冲层、超导层和保 护层。以Y B C O高温超导带为例,对R e B C O超导带材的结构作进一步的阐述。 Y B C O超导带材是在合金基板上沉积Y B C O超导薄膜,基板材料一般为镍(Ni)合金,如哈氏合金(HastelloyC)。超导层与基板之间具有缓冲层,缓冲层为Y B C O的生长提供织 构模板,有益于提高YBCO的载流能力。缓冲层又可细分为籽晶层、阻挡层及模板层。为了保护超导层,通常还需在YBCO层上制备一层或多层保护层。 真空沉积技术是制备缓冲层的主流方法,以离子束辅助沉积(I BAD)最为典型,溅射法 (S p u t t e r i n g)、脉冲激光沉积法(PLD)、蒸发法(Evaporation)等常规真空制膜技术也可用于缓冲层的制备,常见的缓冲层材料有氧化铈(CeO2)、钇稳定氧化锆(YS Z)、 钆锆氧化物(GZO)、氧化镁(MgO)等,具体见表1[1-3]。超导层是实现超导性能的核心层,PLD及TFAMOD(三氟乙酸盐金属有机物法)是目前最主要的制备方法。相比于P LD法,TFA-MOD法更适合规模化制备Re BCO超导薄膜,是当前重点发展方向之一[4]。保护层材料一般为 导电导热性好且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金属材料,如银(Ag)-Cu复合材料或Ni合金等。 一、ReBCO 生产厂商

遗传学 复习重点

遗传性疾病的分类 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线粒体基因病、体细胞遗传病 先天性疾病:婴儿出生时即显示出临床症状的疾病 家族性疾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的一类疾病。 遗传性疾病: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 染色体的分组 非显带染色体分组指标:相对长度,臂比率,着丝粒指数,随体的有无。 A大中(1、2、3)B大亚中(4、5)C中亚中(6~12、X) D中近端,均有随体(13、14、15)E中亚中(16、17、18) F小中(19、20)G小近端,除Y,均有随体(21、22、Y) 染色体的分类、命名和书写原则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可以将人类染色体分为三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1、数目畸变: (1)整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n为基数成倍的增加(多倍体) (2)非整倍体(超二倍体(2n+x)指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个或数个、亚二倍体 (2n-x)指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个或数个、假二倍体:指某对染色体减少一个,同时另一对染色体又增加一个,染色体的总数不变) (3)嵌合体:一个个体内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核型的细胞系。 2、结构畸变: (1)缺失(deletion,del)指染色体臂的部分丢失。 末端缺失:染色体的长臂或短臂发生一次断裂,缺失了末端节段。 中间缺失:染色体的长臂或短臂内发生了两次断裂,两断裂面之间的断片脱离后两断裂面又重新结合。 (2)重复(duplication,dup)指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断裂后,其断片连接到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应部位,结果造成一条同源染色体上部分基因重复了,而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则相应缺失了。 (3)倒位(inversion,inv)染色体发生两处断裂后,中间的断片倒转180℃后又重新连。 臂内倒位(paracentric inversion)指倒位部分不包括着丝粒而仅限于一臂之内。 臂间倒位(pericentric inversion)指倒位部分包括着丝粒。 (4)易位(translocation,t) 非相互易位:一条染色体断裂后其片段接到同一条染色体的另一处或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去。 相互易位:两条染色体之间的相互易位。即两条染色体都发生断裂,相互交换断片后又重新接合,形成两条新的易位染色体。 罗伯逊易位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rob)是一种涉及两条近端着丝粒的易位类型,其断裂发生在着丝粒部位或着丝粒附近,整个染色体臂发生了相互易位,形成两个中着丝粒染色体。 其中由染色体短臂形成的小染色体往往丢失。 (5)环形染色体(ring chromosome,r)由于断裂发生在染色体两个臂的远端,随后这两臂的断裂端彼此粘着形成环形结构。 (6)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着丝粒发生横裂,形成两条只有长臂或只有短臂的染色体。 人类染色体畸变的国际命名体制 简式: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畸变类型(染色体号臂区带) 繁式: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畸变类型(染色体号)(畸变染色体的组成)

R和C带技术及其临床意义

1.目的:R显带可补充G显带末端浅染的缺点,加强染色体末端微小变异的识别;R显带适用于大批量实验以及较难处理的标本如骨髓。 2.应用范围 外周血、骨髓等各种标本的染色体分析技术。 3.实验原理 3.1.R显带法产生的带纹在染色强度上与G带相反,故也称为逆转显带。R 显带染色体的末端为阳性染色,为了观察染色体的末端缺失,应当用R带。在这一点上G带和Q带不如R带。虽然有许多荧光素不必预处理就能在染色体上产生R带。但标准的R带技术是把染色体放在高温(通常为87℃)的离子溶液中,再以Giemsa或吖啶橙染色。这时原来为G带阴性的带,经Giemsa 染色后为阳性带,经吖啶橙染色者为绿色荧光,而原来G带的阳性带则呈现红色的吖啶橙荧光。 3.2.R带按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荧光R带和姬母萨R带两类,但以Dutrillaux首创的热处理姬母萨R显带法为最基本的方法。其显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Dutrillaux认为是由于DNA受热变性的缘故。此时富含AT碱基对的区段单链化,故不易为姬母萨液所染色,乃呈浅带;而富含GC碱基对的区段仍保持正常的双链结构,故易于为姬母萨液染色,乃呈深带。但目前了解的Giemsa着色机制并不十分支持次假说。 3.3.R带与G带、Q带技术产生的大多数条带在整个染色体臂上显示出一系列阳性和阴性的染色带,但没有“间带”。这些带的带型在不同组织中是恒定的,且在发育期间不发生变化。在分裂的前期是许多的细微带出现在细长的染色体上,到了前中期由于它们彼此融合而成为稍大一点的带,带的数目也随之减少;在高度浓缩的中期染色体上,这些带几乎合并成一个带而占据着整条染色体。可见这些带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其大小,故称为变动带。变动带相当于粗线期的染色粒,而且代表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上的浓缩过程,蛋白质的巯基被氧化成二硫化物。最先浓缩的染色体带一般是在S 期的后期复制的DNA,它们富含A-T碱基对,几乎没有活性基因。阴性的G 带和阳性的R带通常是早复制的,浓缩得晚些,含有大多数活性基因,很易遭受染色体损伤。变动带在分裂前期的发展和融合表明,在染色体上最先浓

遗传性疾病检验技术—显带染色体检验

显带染色体检验 非显带染色体制备技术不能将每一条染色体的特征完全显示出来,只能根据各染色体的大致特征(大小、着丝粒位置)来识别。对于染色体结构畸变的诊断和研究受到很大限制。 染色体显带技术是在非显带染色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显示染色体本身更细微的结构,有助于准确识别每一条染色体及诊断染色体异常疾病。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各种染色技术的应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将染色体的个体特征显现出来,据此可准确识别23对不同类型的染色体,从而提高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精确度,为临床染色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染色体经过一定程序处理并用特定染料染色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显现出不同深浅颜色的带纹或不同强度的荧光 节段叫做染色体带,各号染色体带的形态不同,称带型。染色体显带的分类通常是按能产生某种带型的方法来划分的。如用C、G、Q或T 显带技术产生的带分别称为C带、G带、Q带或T带。按此显带技术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产生的带分布在整条染色体上,如Q、G和R 带;另一类只能使染色体上少数特定的带或结构着色,如C带、T带和N带等。 1971年巴黎会议确定的四种显带技术是:胰酶Giemsa法(G显带)、氮芥喹吖因荧光法(Q显带)、逆向Giemsa法(R显带)和着丝

粒区异染色质法(C显带),其中G显带是目前通常采用的显带技术之一,Q显带、R显带和C显带等技术也被用于染色体研究。四种常用显带技术各具优缺点,有不同的应用。 (一)染色体G显带检验技术 G显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它是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标本,使染色体蛋白质变性,然后用Giemsa染色,染色体吸收染料,各条染色体上显出深色和浅色相间的带型——G带。G带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分析。 G显带法包括四种处理技术,即醋酸-钠盐-Giemsa法、碱处理和磷酸缓冲液温育方法以及胰蛋白酶处理Giemsa染色法等,目前多采用胰蛋白酶处理Giemsa染色法。 1.检验原理 染色体经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上出现了深浅不同的带纹,称为G带。这一显带技术应用最广,用一定浓度的胰酶处理染色体,使染色体蛋白变性,但阳性的G带是表明富含A~T DNA的区段,而阴性G带则富含G~C。出现明暗相间的带纹主要是染色体蛋白质的差异。 2.检验方法学 (1)器材及试剂 1)器材: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通风橱、冰箱、低温冰柜、恒温水浴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诊断中检测C反应蛋白、r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诊断中检测C反应蛋白、r降钙素原的 临床意义 王秋红 【期刊名称】《系统医学》 【年(卷),期】2017(002)002 【摘要】目的探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诊断中检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4年4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72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依据Ranson标准及CT分级将其分为重症组(n=37)与轻症组(n=35),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7名作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时、入院后4、8 h 及12 h时抽取4.0 mL空腹外周静脉血送检.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不同时间段各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酶水平.结果重症组与轻症组入院后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血淀粉酶水平呈下降趋势,重症组、轻症组入院后4、8、12 h C反应蛋白[(114.13±41.56)、(123.12±41.05)、(159.73±41.42)mg/mL]、[(78.14±34.02)、(79.13±30.07)、(94.51±31.44)mg/mL]、降钙素原[(1.88±0.46)、(2.15±0.26)、 (2.85±0.36)ng/mL]、[(0.29±0.10)、(0.58±0.15)、(0.58±0.25)ng/mL]、血淀粉酶[(1000.62±738.51)、(733.61±506.62)、(729.50±498.73)ng/mL]、[(664.23±361.43)、(408.81±206.07)、(399.77±201.53)ng/mL]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表达异常,联合检测可及早确诊并鉴别病情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总页数】4页(P18-20,24)

CD_(30)和CD_(15)在霍奇金病R-S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CD_(30)和CD_(15)在霍奇金病R-S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 义 徐钢;文锦;杨红;李科;唐开勇 【期刊名称】《白血病》 【年(卷),期】1997(6)4 【摘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CD30和CD15单克隆抗体对33例霍奇金病(HD)进行标记检测。结果显示,33例HD中CD30阳性率为78.8%,CD15阳性率为81.8%,两者之间以及HD各亚型之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其阳性表达部位均位于R-S细胞浆内。但CD30除了HD外,还在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中的大细胞及R-S样细胞等表达。结果提示,用免疫组织化学对HD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肿瘤的组织学来源有一定价值,CD15的特异性强于CD30,而CD30和CD15的双阳性表达对诊断HD的临床意义更大。 【总页数】3页(P221-223) 【关键词】霍奇金病;CD30;CD15;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徐钢;文锦;杨红;李科;唐开勇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1

【相关文献】 1.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_4~+CD_(25)~(high)CD_(127)~(low)调节性T 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J], 赵志强;张巧花;苏文;侯淑玲;贺建霞 2.CD30和CD15在霍奇金病R—S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徐钢;唐开勇 3.CD_(15)、CD44v6和nm23H1的mRNA在鼻咽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J], 谷化平;倪灿荣;尚培中 4.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粘附分子CD_(11a)、CD_(49d)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李学亮;徐从高;孙培玉;孙桂珍;张海燕 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CD_(56)表达的临床意义 [J], 张文艺;李达;郑博荣;刘瑞萍;王冬侠;杨淑莲;梁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抑素C(CyC)临床意义

光抑素C(Cystatin C)的临床意义 一、光抑素C(Cystatin C)具有如下特性: 1、Cystatin C 是简单、快速估算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好标记物 ⏹没有性别差异 ⏹不受肌肉的量干扰 ⏹精确、准确的方法学 2、精确、准确的计算GFR(GFR全称: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又称为肾小球滤过 率,是肾功能指标,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125ml/min。) ⏹测定Cystatin C 可以早期计算患者GFR ⏹避免了51Cr-EDTA, 碘海醇清除率方法的昂贵、侵入性、缓慢的缺点 3、作为GFR标记物Cystatin C: ⏹低分子量蛋白 ⏹在所有有核细胞中产量恒定 ⏹肾脏是唯一排泄途径 ⏹不受年龄、性别、肌肉的量影响 4、作为GFR标记物血,Cystatin C优于血肌酐,可以快速、简便并且可靠地评价肾脏 功能 5、对于肾脏疾病有较广泛的应用前途,是较好的临床指标 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些内源性指标(如BUN、SCr、CCr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同程度的受一些肾性或肾外因素的干扰。 BUN是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在肝脏经鸟氨酸循环生成的终产物。由肾小球滤过,大部分被排泄,小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而返回血液。 当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当高于正常时,说明有效肾单位的60-70%已经受到损害,因此BUN不能作为肾脏早期功能受损的测定指标。BUN还受到蛋白摄入量,体内蛋白质分解水平(急性传染病、上消化道出血、烧伤、大手术后等使其升高),肾血流量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物质如氨基水杨酸、胆红素、血红蛋白、磺胺等可使其测定升高;而维生素C、左旋多巴、链霉素等使其测定值降低。 SCr(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肾小管有少量分泌。 由于肾脏有强大的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肾小球受损的早期或轻度损害时,血中浓度可正常,只有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的1/3时,SCr才明显上升。SCr主要受肌肉量,肉的摄入量及体内代谢水平的影响。在儿童、老年人以及营养不良的消瘦者中,由于受体重及代谢水平的影响,其测定值偏低,而不能真实地反应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葡萄糖、果糖、胆红素、头孢类抗生素等物质会使其测定值升高。 CCr(内生肌酐清除率)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当CCr降到正常值的80%以下时,BUN和SCr仍可在正常范围,但也有局限性,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如肾小管要分泌少量的肌酐,会使尿肌酐的测定受到一定的干扰。当肌酐浓度显著增高时,肾小管排泄肌酐可以增加,因此测得的结果较实际肾小球滤过率高;另外24小时尿液量收集不准确,特别是老年人前列腺增生,膀胱尿潴留时;以及尿液储存不当,特别是在高温下,尿酸会向肌酐转变。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CCr的准确性;还有CCr的测定操作复杂,不宜在门诊使用。 β2- MG、α1- MG、RBP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如急性感染,肝病,肿瘤时其生成速度加快,特异性较差。β2- MG还受温度和酸度的影响很不稳定。当肾小管受损时,α1- MG的排

P53、C-erbB-2和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英文)

P53、C-erbB-2和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 意义(英文) Aiqin Gu;Yu Xin;Gang Chen;Baohui Han;Hao Ji;Bo Yan 【期刊名称】《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英文版》 【年(卷),期】2008(7)2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53, C-erbB-2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121 specimens of NSCLC were examined for P53, C-erbB-2 and VEGF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P53, C-erbB-2 and VEGF in the carci- nomatous tissue were 43%, 39% and 31% respectively. P53 gene protein expression in lung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histological type and P-TNM staging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P < 0.05), and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sex, age, the size of primary cancer,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cell differentiation (P > 0.05). C-erbB-2 gene protein expression in lung cancer was closely related to histological type and cell differentiation (P < 0.05), and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sex, age, the size of primary cancer,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P-TNM staging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P > 0.05). VEGF in lung cancer was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cell differentiation (P < 0.05), and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sex, age, the size of primary cancer, lymph node metastasis, histological type and P-TNM staging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P > 0.05). Conclusion: It is possible for P53, C-erbB-2

C-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C-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参考近期文献,综述了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C-反应蛋白在化脓性感染、组织坏死时升高;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鉴别风湿热活动期和稳定期;鉴别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结论: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极灵敏的指标,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c反应蛋白;检测;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m,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球蛋白,具有抗原性,可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测定,在有组织损伤的炎症情况下,特别是细菌性感染时其反应最为敏感,CRP在24h内可升高1000倍,是反映机体感染的敏感指标之一,被称为急性时相蛋白,广泛存在于血液和其他体液中。可利用特异性抗CRP抗体与病人血液中CRP反应,根据形成的沉淀环的直径、凝集程度、浊度或呈色反应来判断血清中CRP含量。现将其检测的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1.肺炎患儿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有研究表明:对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RP。结果两组CRP阳性率分别为85%和12.5%,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CRP检测可作为肺炎病原体的辅助诊断方法,对临床用药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肺炎患儿支原体抗体阳性且CRP升高时,可考虑为支原体和细菌混合感染,或提示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可能。 2.C-反应蛋白在肺结核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某院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87例肺结核患者结核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清CRP浓度,分析治疗前后检验结果与临床的关系。结果87例肺结核治疗前血清CRP浓度检测平均值为(90.58+76.61)mg/L;治疗后血清CRP浓度检测结果平均值为(15.21+33.41)mg/L。单纯肺结核者治疗前CRP浓度检测值超正常范围占88.8%;治疗1个月后占28.5%。合并感染者治疗前CRP浓度检测值超正常范围占100%;治疗1个月后占30.9%。治疗后CRP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1),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CRP仍明显高于稳定期肺结核病(P<0.05)。说明CRP可作为临床判断肺结核病情的参考依据。 3.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中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病理生理过程中重要的急性事件之一。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为其基本病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有3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稳定性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1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1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 意义 张世强;唐采白;陈卫花 【摘要】目的研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1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 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6例大肠癌、32例癌旁组织、15例 腺瘤性息肉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CysLT1R的表达水平.结果 CysLT1R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7.39%,40.62%,40.0%,癌组织中CysLT1R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腺瘤性 息肉组织(P<0.05).大肠癌组织中CysLT1R的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均P <0.05).结论 CysLT1R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CysLT1R可能参与大肠癌发生发展. 【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45)003 【总页数】4页(P177-179,247) 【关键词】大肠肿瘤;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张世强;唐采白;陈卫花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徐州221006;徐州医学院第三附 属医院消化内科;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4

近年来,炎症因子和大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炎性肠病患者结肠癌发生的风险要高30倍[1],在许多与肠道炎症和肿瘤发生有关 的炎性因子中,白三烯(leukotrienes,LTs)和前列腺素的作用受到特别的关注, 其中LTs包括白三烯B4(LTB4)以及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s)。LTs与炎性肠病的发生有特殊的相关性[2,3],然而,国外研究发现CysLTs能刺激肠道上皮细胞发生增生反应,提示白三烯也可能参与肠道上皮细胞 的过度增生和肿瘤形成[4]。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大肠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组织中CysLT1R的表达,来探讨CysLT1R在人类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2013年间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大肠癌组织蜡块4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9-72岁,中位年龄56岁;癌旁组织32例(与32例癌组织标本为同一患者,另外14例患者癌旁组织中发现有点状癌细胞浸润,无法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9-68岁;管状绒毛状腺瘤 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5-74岁。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进行放疗和化疗。标本分为大肠癌组、腺瘤性息肉组及癌旁黏膜组。 1.2 主要试剂 CysLT1R兔抗人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Cayman公司,免疫组化DAB显色试剂盒 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公司。 1.3 实验方法 免疫组化技术采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过程:组织切片经脱蜡、水化后,用柠檬酸缓冲液(pH=6.0)微波热修复抗原5 min,30 g/L过氧化氢封闭内源性的过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一、免疫球蛋白检测 •概念: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一)分类 •按重链性质分:IgG、IgA、IgM、IgD 、IgE IgG •于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Ig,占血清总Ig的75%—80%,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A •分为分泌型和血清型,分泌型的合成和分泌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血清型占总Ig的10—20%。 IgM •是分子量最大的Ig。占血清Ig的5-10%。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在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是最先产生的抗体。IgM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E •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约0.1—0.9mg/L。占总血清Ig 的0.02%,为亲细胞抗体。参与Ⅰ型超敏反应,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及皮肤过敏有关。 (四)临床意义 ⒈免疫球蛋白增高 •(1)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M蛋白血症) IgG、IgA 、IgD 或IgE增高。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样异常增生性疾病等。

•(2)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 ①感染:特别是慢性感染如细菌、寄生虫、 螺旋体感染,IgG、IgM增高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SLE以IgG、IgA或IgG、 IgM增高多见,类风关以IgM增高为主 ③慢性肝病:IgG、IgA 、IgM可增高, 慢活肝IgG、IgM增高明显 •⑶IgD增高:见于IgD型多发性骨髓瘤、 妊娠末期、大量吸烟者 •⑷IgE增高:见于IgE型多发性骨髓瘤、 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及皮肤过敏、 急慢肝、肾综 ⒉免疫球蛋白减少 IgG<6.0g/L,IgM、IgA<0.4g/L •(1)先天性:见于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先天无胸腺症 •(2)获得性:见于 大量蛋白丢失性疾病:肾综、剥脱性皮炎 中毒性骨髓病、白血病 淋巴网状系统肿瘤:淋巴瘤、霍奇金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⑶Ig减少易引起反复感染 •IgG缺乏:易患化脓性感染 •IgM 缺乏:易患革兰氏性阴败血症 •IgA缺乏:易患呼吸道感染

医学检验的生化复习重点资料

医学检验的生化复习 重点

1、电泳是指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定向移动的现象, 2、光谱分析技术是指利用物质具有吸收、发射或散射光谱谱系的特点;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技术。 3、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了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的极限值,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迅速将检验结果报告给临床医师或当班护士,并要求接打电话双方都要有通话记录。 4、组合检验实验室在征求临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将某些项目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固定的检测系列,如肝功能系列等。 5、真值是指采用一组最可靠的参考方法测得的近似真值的数值。 6、质控物是指专门用于质量控制目的的标本或溶液,该溶液不能做校准。 7、重复性条件是指在尽量相同的条件下,包括检验人员、仪器、环境、检验程序等,以及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对同一被测对象相互独立进行的测试条件。 8、再现性条件是指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操作者使用不同的设备,按相同的测试万法,对同一被测对象相互独立进行的测试条件。 9、同工酶是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但其分子组成、空间构象、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和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类酶。 10、连续测定酶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点数据,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称为连续监测法。 11、空腹血糖是指体内不摄入含热量的食物后,所测得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2、OGTT 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作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不同个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的一种标准方法,并且对确定健康和疾病个体也有价值。 13、糖尿病(DM) 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 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特征。 14、低糖血症指血糖浓度低于空腹血糖参考水平下限。多数人建议空腹血糖参考下限为 2.78mmol/L (50mg/dl)。 15、氧解离曲线当在连续PO2 范围测定血液的S02 时,将S02 与PO2 绘制曲线,得到一个S 型图形,被称作氧解离曲线。用以判断02 与HB 结合与解离的程度。16、体液是指机体内存在的液体,包括水和溶 解于其中的物质一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和蛋白 质等。 17、水肿当机体摄入水过多或排出减少,使体 液中水增多、血容量增多以及组织器官水肿,称 为水肿或水中毒。 18、生物转换某些外来异物和代谢过程中生成 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在肝内代谢、转变的过程。 19、血浆酶是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的酶,可分 为血浆特异酶和非血浆特异酶。 20、黄疸在高胆红素血症时,当血清中胆红素浓 度超过34.2umol/L(2.0mg/100ml)时,可出现巩 膜、黏膜及皮肤的黄染,称为黄疽。 21、非蛋白氮----血清中除蛋白质外的含氮化合 物,主要包括尿素、氨、氨基酸、核苷酸、尿 酸、肌酊等。 22、急性肾衰竭----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急剧降低 或肾小管发生变性、坏死而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严 重损害。 23、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心肌特异性,当心肌 损伤时,可大量释放至循环血液中,检测其血浓 度变化,可诊断心肌损伤的物质。 24、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而产 生的临床综合征,是许多心血管病如AMI、扩张 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的后期表现 25、内分泌是指机体通过腺体或特定的细胞, 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并释放入血液循环中, 调节各系统、器官、细胞代谢和功能,维持内环 境稳定的过程。 26、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 (传递信息) 的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27、首过消除某些口服药物过程中,有部分被 肝细胞及胃肠粘膜中酶代谢转化,使进人体循环 的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28、治疗药物监测是指通过监测血液中药物及 其代谢物的浓度,指导临床用药,提高药物疗 效,避免药物中毒,建立科学的个体给药方案的 一种合理和实用的方法。 2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及其制剂被吸收进入血 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一、简述试剂盒的性能评价指标。 (1)试剂空白吸光度可用来检查某些试剂的质量(2) 试剂空白吸光度变化速率(3) 时间进程曲线 (4) 校 准K值和校准曲线(5) 比对实验的相关回归方程 的a,b,r 二、血清清蛋白有哪些功能,测定血清清蛋白有 哪些临床意义? 清蛋白是血浆主要载体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 压、具缓冲酸碱能力、是重要的营养蛋白。临床 意义:(1) 清蛋白下降见于 a.清蛋白合成不足如急 慢性肝病、蛋白质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 b.清蛋 白丢失包括肾脏丢失如肾病综合征等,肠道丢失 如肠道炎症性疾病,皮肤丢失如烧伤及渗出性皮 炎; c.清蛋白分解代谢增加,由组织损伤或炎症 引起: d.清蛋白的分布异常如门静脉高压时清蛋 白从血管内渗漏入腹腔; e.无清蛋白血症。(2) 清 蛋白增高较少见,在严重失水时发生。(3)清蛋白 可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等. 三、简述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糖尿病分为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 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种。(1) 糖尿病的典型 症状(如多尿、多饮和无原因体重减轻等),同时 随机血糖浓度≥200mg/dL (11 .1mmol/L) (2) 空腹 血浆葡萄糖浓度(FPG) ≥7 .0mmol/L(126mg/dl) (3) 口腹葡萄糖耐量(OGTT) 实验中2 小时血浆葡 萄糖浓度(2h-PG)≥11.1mmol/L(200mg/dL) 以上 三种方法都可以单独用来诊断糖尿病,其中任何 一种出现阳性结果,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任意 一种进行复查才能正式确诊。 四、C肽测定的意义;胰岛素原是胰岛素的前体 和主要储存形式,它水解为51个氨基酸的活性 胰岛素和31个氨基酸的无活性的C-肽,二者以 等摩尔数分泌入血.。C-肽虽然没有生物活性,但 它对于保证胰岛素的正常结构却是必须的。由于 C.肽的半寿期比胰岛素更长(约35 分钟),因此在 禁食后血浆C-肽的浓度比胰岛素高5 倍~10倍, 并且C-肽主要在肾脏中降解,受肝脏代谢影响 少,因此,同血胰岛素浓度相比,C-肽能更好地 反应胰岛p 细胞功能,同时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 干扰,也不与胰岛素抗体发生反应。 五、超速离心法对血浆脂蛋白进行分类。答:超 速离心法是根据各种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质中 进行离心时,因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 法。脂蛋白中有多种比重不同的蛋白质和脂质, 蛋白质含量高者,比重大,相反脂类含量高者, 比重小。从低到高调整介质密度后超速离心,可 依次将不同密度的脂蛋白分开。通常将血浆脂蛋 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四大类。 六、影响脂蛋白代谢和转运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答:影响脂蛋白代谢和转运的主要成分有载脂蛋 白(Apo)、脂蛋白酶类、脂蛋白受体等:(1)载脂 蛋白:主要包括ApoAI 、Apo AII 、ApoAIV、 Apo B100 、Apo CI 、Apo CII 、Apo CIII、Apo D、Apo E 和Apo(a)。 (2)脂蛋白酶类:包括脂蛋 白脂肪酶,肝醋酶、胆固醇醋转移蛋白、卵磷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