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传染病学研究内容

传染病学研究内容

传染病学研究内容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学科。它涉及疾病的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和策略。以下是传染病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1. 病原体:传染病学研究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研究病原体的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以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2. 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是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虫媒传播等。传染病学研究各种传播途径的规律和机制,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传染病流行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收集和分析病例资料、进行调查问卷、监测传染病发病率和传播动态等,掌握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特点。

4. 预防和控制策略:传染病学研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和方法。包括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卫生教育、消毒灭菌、隔离措施、流行病监测和早期警报等。

5. 传染病爆发和紧急响应: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爆发的原因和机制,以及紧急响应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通过追踪病例、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加强卫生监测等,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传播。

6. 跨学科合作:传染病学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合作,

如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毒理学、卫生学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传染病问题。

传染病学的研究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保护人类健康。通过对传染病的深入研究,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传染病,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一、总论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 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 排出病原体体) 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 菌和霍乱弧菌。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改变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 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免疫 二、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 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黏膜疹),水猩天麻斑疹伤寒 二、病毒性肝炎重要! 乙肝二对半:①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现症感染,感染时即出现) ②HBsAb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现无感染,保护性。HBsAg清除后 出现) 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病毒高复制,感染时即出现) ④HBeAb 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病毒低或无复制,HBeAg清除后出现) ⑤HBcAb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抗原(病毒复制,感染时即出现) “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病人处于无症状携带或者肝炎活动状态。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低复制。抗病毒免疫相对强,肝炎多静止。

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指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传染。 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备3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最常见)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一般而言,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若长于3个月,则称慢性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出,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但一旦出现,则容易识出。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提的作用 1、侵袭力; 2、毒力; 3、数量; 4、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 (二)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分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 1、细胞免疫: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2、体液免疫:在感染过程中IgM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随后出现,并持续较长时期,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完整)传染病学重点

(完整)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 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简称,可简写为抗-HBc 乙肝二对半(五项)是指: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抗HBs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 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 抗HBe 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 抗HBc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抗原 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及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 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体(抗HBe)及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 而无论“大三阳”、“小三阳”只能反映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不能表示病情轻重,其临床意义要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测项目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病原学 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动物传染病学

动物传染病学 (Lemology of domestic animals) 绪言(0.5学时) 主要内容 动物传染病学研究的内容、对象及方法;家畜传染病的危害性;家畜传染病防制研究的主要成就及发展方向。 自学内容 家畜传染病研究的动态及其进展 基本要求 l、要求学生明确学习动物传染病学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2、了解课程的基本构成及学习方法。 3、了解动物传染病学研究的内容、对象、方法及其研究的不同水平。 重点、难点 动物传染病学的定义,课程的构成及主要内容。 一.定义和任务: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它包括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措施,以及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各种动物传染病包括人畜共患病、猪病、牛病、羊病、禽病、兔病、犬病、猫病和貂病。 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与兽医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关系: 研究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分类鉴定、抗原抗体反应及有关应用的科学。当家畜发生传染病后,我们虽然可以根据家畜发病的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确定它的病原(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进而确定是什么病,必须进行微生物的检查和免疫学试验。如大肠杆菌O157感染,鸡新城的诊断,鸡白痢检疫及布鲁氏病、结核检疫,所用的方法,正是兽医微生物和免疫学所包括的内容。 2.与病理学的关系: 运用大体病理变化的观察或组织切片技术来辅助诊断。猪瘟的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出血,鸡新城疫的病鸡常伴有腺胃乳头出血的病理特症。再如狂犬病,需采取病畜的脑海马角做切片或涂片,染色镜检,查到大量的细胞浆包涵体,才能认为是患有狂犬病。马立克氏病鸡患有肿瘤,未出现明显肿瘤的鸡需做组织切片,如能观察到有大量淋巴样细胞(小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成淋巴细胞、浆细胞、MD细胞)浸润才能说明有此病的存在。淋巴白血病(LL)仅为成淋巴细胞。 3.与临诊诊断学的关系: 运用临诊诊断的办法进行检查比较,区别正常与异常的方法,看、听、摸、测、问,检验都属于临诊诊断;看:病变的精神状态(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听:心跳,呼吸啰音、瘤胃蠕动音;摸:淋巴结肿大,关节肿大,皮肤疹块,如黑猪的猪丹毒;测:测体温;问:发病情况;检查:实验室方法。(猪瘟的淋巴白细胞减少)。以猪瘟为例说明之。 兽医与人医中的儿科医生具有类似的诊断方法。 4.与药理学、统计学的关系: 当我们初步诊断或确诊某一病时,就会考虑到如何治愈它,或者利用药物治疗辅助诊断,这就涉及到药物的选择,对细菌来说,因为细菌常产生耐药性,必须通过药敏试验来选择敏感药物,这样才能用药少,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控制和预防的学科。它涉及病 原体的特征、传播途径、宿主因素、免疫防御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传染 病学的重点总结: 1.病原体的特征: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了解病原体的特征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病原体的特征包 括病原性、毒力、耐受能力等。 2.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等。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采取相 应的控制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3.宿主因素:宿主是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环节。宿主的免疫系统状态、 易感性、免疫力等因素都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起着重要影响。了解宿主 因素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4.免疫防御:免疫系统对于抵抗传染病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免疫系统 的功能、免疫应答的过程以及疫苗的设计和免疫接种的原理,可以帮助人 们建立免疫防御策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5.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的重 要手段。通过收集和分析病例资料、进行调查问卷、追踪病例等方式,可 以确定传染病的暴发源、传播途径和主要宿主,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提供依据。 6.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是传染病学的核心任务。具体措施包括隔离病例、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宿主免疫力、

加强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降低传染病 的发生率和疫情扩散风险。 7.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是了解疫情动态、掌握 传播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手段。监测和报告工作应该及时准确,包括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等。 总之,传染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病原体、传播途径、宿主、 免疫防御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深入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和机制,制定科学、 针对性的控制和预防策略,可以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健康。

传染病学笔记

第一章总论 令狐采学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主要取决于病原体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一)清除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二)隐形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

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是大多数传染病中最常见的表现。 大多数人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三)显性感染 即传染病发作,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机体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四)病原携带者 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持续时间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慢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时间>3个月,对HBV感染>6个月。(五)潜伏性感染 条件: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 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引起显性感染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结核杆菌感染。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五种感染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起源、流行、传播规律、防控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科学。本文将从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重大传染病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总论。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指的是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传染病通过气溶胶、飞沫、接触、血液、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具有传播性和感染性。传染病学旨在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途径、感染机制等,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途径包括空气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经消化道传播、经血液传播、经性传播、经昆虫传播等。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来确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预防和控制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多种预防和控制措施。首先是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意识。其次是加强卫生监测和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监测、报告和溯源机制。同时,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此外,疫苗接种、个人防护、隔离措施等也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四、重大传染病 传染病中有一些具有严重危害的重大传染病,如艾滋病、肺结核、疟疾、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这些传染病具有传播广泛、死亡率高等特点,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是传染病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五、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染病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未来的传染病学研究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建立更加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管理体系,实现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二是推动传染病疫苗研发,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问题;四是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传染病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综上所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起源、流行、传播规律、防控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科学。通过对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重大传染病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总论,可以更好地了解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六、疾病预防和控制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公共卫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1. 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了解,增强防护意识。加强对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症状、传染周期、预防方法等方面的宣传,使人们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和行为。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与实践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与实践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有些传染病已经消失或者被有效 控制,但是全球的传染病仍然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 巨大威胁,尤其是某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由于医疗资源 的不足和疫苗接种率的低下,一些传染病在这些地区的流行和爆 发更为严重。因此,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和实践变得异常重要,不仅可以理解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规律,也可以帮助制定 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和传播规律 的科学。其研究范围涉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病原体 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传染病流行病学还需 要对人群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应用 1.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为疫苗设计提供基础,如了解病原体的种类、传播途径和感染率等。此外,科学家们还可以通过对疫苗预防效力和保护时效的评估,为制定疫苗接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疾病监测和控制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卫生部门及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期和流行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医疗和预防措施。例如,在COVID-19疫情期间,病毒基本传播数(R0值)的计算和分析,有助于全球各地预测和应对疫情的发展,以及制定相应的隔离政策和疫苗接种计划。 3. 传染病的跟踪调查和分析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跟踪病例的起源和传播路径,寻找传染源和病原体,并研究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从而制定控制策略和防范措施。例如,在SARS疫情期间,科学家对病毒源头和传播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研制了用于检测病毒的快速诊断技术,为SARS疫情的控制和防范做出了贡献。

传染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传染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传染病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 流行规律对于防控病情、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传染病的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本文将介绍 传染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及其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 一、简介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研究是流行病学中的重要领域,它涉及到传染病 的病原体、宿主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传统流行病学方法主要关注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则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 传染病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通 过对病原体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来 揭示病原体的发生演化、传播路径、宿主适应性等信息,为传染病的 防控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 病原体基因组学研究 病原体基因组学研究是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 对病原体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可以了解病原体的演化关系、潜在病 原位点以及感染途径等信息。病原体基因组学研究在疫情溯源、疫苗 研发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2. 转录组学研究

转录组学研究是通过对传染病病原体及其宿主的基因表达谱进行测 定和分析,以揭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转录组学方法可以帮助我 们了解病原体在宿主中的生长和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应 答情况等信息。通过对转录组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治疗药物 靶点,并加强对传染病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 3. 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传染 病病原体及其宿主的蛋白质组进行研究,可以了解病原体的功能、调 控机制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情况。蛋白质组学研究还可以为药物靶 点的筛选和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三、应用前景 传染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已经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通过分析病原体的基因组、转录组以及蛋白质组数据, 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机制。这将有助于设计 更加精准的疫苗和药物,提高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此外,传染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还可以用于疫情的快速溯源、感染源的追踪和传播路径的分析。通过对病原体的基因组进行比对和 分析,可以确定病例之间的关联,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措施。 总结起来,传染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传染病防控中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对病原体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 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预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本科)

传染病学 一、课程简介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其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治 病救人、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病学是感染病学的一部分,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 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 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的历史上传染病始终都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不断出现的新发传染病,如高致病性人禽 流感的流行等,仍然可以在医学发达的今天给人类带来灾难,引起社会恐慌。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 病例是临床医生必备的医疗能力,是传染病专业的医生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本门课程通过对传染 病学的发生、发展,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的讲解,培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 作中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宣教等方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 1.总论 掌握内容:感染过程、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流行的基本条件、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诊断的 主要方法、治疗与主要预防方法、诊断和治疗原则,病原学诊断标准,传染病的报告制度,传染病的预防。 了解内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2.病毒性肝炎 掌握内容:病原学分型及各型流行病学特征,HBV 感染自然史,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急性 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重型肝炎的分类,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重型肝炎的并发症。病毒性肝 炎的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目标,干扰素-α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及 预防,丙型肝炎的治疗及预防。 了解内容: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抗原抗体系统。 3.肾综合征出血热 掌握内容: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和鉴 别诊断,治疗,各期治疗要点及主要预防措施。 了解内容: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预后,预防。 4.流行性乙型脑炎 掌握内容: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脑脊液及血清学检查,诊断及确诊依据,鉴 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 了解内容: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预后。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掌握内容:概念,病原学及分型,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后 遗症,诊断依据,鉴别诊断,病原治疗及爆发型流脑的治疗,预防。 了解内容: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预后。 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49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

感染与传染病学知识点

感染与传染病学知识点 感染与传染病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及动物体内的病原 微生物感染和传播的规律及其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法。以 下是关于感染与传染病学的知识点的介绍: 一、感染病与传染病的定义及区别 感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人类或动物体内,侵犯宿主组织和引起炎症 反应的疾病,而传染病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感染病。感染病不一定具有 传染性,而传染病则必须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感染传播的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播:指通过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如触摸、拥抱、性行为等途径传播感染病。 2. 空气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 播感染病,如流感、肺结核等。 3. 粪口传播:指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感染病,如霍乱、痢疾等。 4. 虫媒传播:指通过蚊蝇、跳蚤、蜱虫等媒介传播感染病,如疟疾、鼠疫等。 5. 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机构中因手术、注射、病人接触等过程中 传播感染病,如医院感染、艾滋病等。

三、感染与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个人防护:保持卫生、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等是预防个人感染 的基本措施。 2. 环境卫生: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以及公共场所的清洁消毒,可以有效防止感染传播。 3. 病原体的控制:针对不同的病原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疫 苗接种、药物治疗等。 4.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等措施, 确保医疗机构中的感染传播风险最小化。 5. 关注疫情:对于传染病的爆发,要及时关注疫情信息,采取相应 的防控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四、常见的感染与传染病 1. 流感: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喉咙痛等。 2.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乏力等。 3.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受损 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体重下降、乏力等。 4. 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热带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周期性寒热、贫血等。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前言 传染病就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达到防治结合目的。教材为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六版)。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课程总学时46学时,其中大课30学时,见习16学时。 第一章总论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传染病定义和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成就。 2、了解传染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研究重点。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 (理论授课0.5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传染病定义。 2.传染病学的范畴,它与其它邻近科学的关系。 3. 传染病学的发展和我国的传染病学成就。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自学内容)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感染的慨念和感染过程的表现。 2.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 三、讲授内容 1、重点讲解感染概念的四个要素及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的不同及其意义。各种 表现形式发生的比例、结果和意义。 2、详细讲解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四个方面在传染过程的作用。 3、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一、目的要求 l、了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2、了解传染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 三、授课内容 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三种的方式。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熟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 三、授课内容 1、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传播途径 2、一般介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影响。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熟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 三、授课内容 1、重点讲授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 2、详细讲解传染病中复发、再燃的概念 3、重点讲解传染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特别是热型和皮疹出现时间、分布、顺序与疾 病的关系。 4、一般介绍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诊断中的作用。 2、学会传染病诊断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 三、授课内容: 一般介绍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等在传染病诊断中的意义。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 一、目的要求 1、熟悉治疗原则 2、了解治疗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 三、授课内容 一般介绍传染病治疗原则和各种疗法在传染病治疗中的作用。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源管理。 2、熟悉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在预防中的地位。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 三、授课内容 1、重点讲解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疫情报告和管理方法。 2、详细介绍切断的传播途径和提高人群免疫力的方法。

传染病学大纲

传染病学大纲 第一章总论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感染(传染)的概念、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处理原则、病原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方法。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2.熟悉感染性疾病的范围、学习感染性疾病的目的、感染过程中生物病原体和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及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类型。 3.了解感染性疾病的性质和危害、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和流行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检疫的概念、适应范围。 教学内容: 感染病的性质及其危害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及相互关系。新发传染病及其种类。感染性疾病是有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其中容易传播并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病特称传染病。传染病是感染病中特定的一类,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对这些疾病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称为法定传染病。传染病学定义。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构成感染三大要素。传染与感染概念认识。感染病与传染病的关系。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变态反应。 第二节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感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及原发感染灶、定位、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各种代谢的改变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第三节感染性疾病的流行过程及流行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四节感染性疾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后免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