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猪水疱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控措施

猪水疱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控措施

猪水疱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控措施

一、病原学介绍

猪水疱病是由带状口炎病毒(PR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属于口蹄疫病毒科。主要传

播途径为病毒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病毒对环境敏感,易被消毒剂等化学物质灭活。

二、流行病学

1.疫情流行时期:

一般在春季、秋季发病流行最多,全年都有可能发生,青年猪和育肥猪发病率较高。

2.传播途径:

病毒对环境敏感,病毒颗粒可长期存活在池塘、地面上等。病毒通过皮肤破损的接触

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

3.发病特点:

潜伏期4-7天,起始症状为猪饮食减少、精神萎靡、发热、猪体温升高,然后在嘴唇、鼻孔、颧部等处出现水疱,继而破溃形成溃疡,严重时引起呼吸困难,死亡率较高,同时

易发生疫情,引起经济损失。

三、临床症状

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皮肤和会阴处出现水疱等。发病初期,猪会表现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体温升高,体表可见散在的小水疱。渐渐地,这些水疱逐渐扩大,破溃形成溃疡,病情严重时,还会引起呼吸困难、肢体瘫痪等症状,

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测:

采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可在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IFA)等技术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可

用于检测猪水疱病的免疫效果,较为简便。

五、防控措施

1.消杀措施:

及时清除猪舍内的污物和猪粪等,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病毒对各种消毒剂均敏感,

一般使用环己氧化合物、优绿百等消毒剂可有效杀灭病毒。

2.疫苗接种:

目前已有疫苗可以使用,为热处理疫苗,通过感染猪后经过加热杀死病原体制成。接

种后15-30天开始产生疫苗抗体,一般需要2次接种达到最佳免疫效果。

3.交通检疫:

加强生猪交通运输及养殖过程的卫生管理,采取有效的交通检疫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4.生物安全:

采用生物安全措施,进行动物的隔离、隔离区域清洁处理、防范野猪、老鼠等媒介带

来的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猪水疱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传染病,针对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及

时采取应对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猪水疱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控措施

猪水疱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控措施 一、病原学介绍 猪水疱病是由带状口炎病毒(PR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属于口蹄疫病毒科。主要传 播途径为病毒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病毒对环境敏感,易被消毒剂等化学物质灭活。 二、流行病学 1.疫情流行时期: 一般在春季、秋季发病流行最多,全年都有可能发生,青年猪和育肥猪发病率较高。 2.传播途径: 病毒对环境敏感,病毒颗粒可长期存活在池塘、地面上等。病毒通过皮肤破损的接触 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 3.发病特点: 潜伏期4-7天,起始症状为猪饮食减少、精神萎靡、发热、猪体温升高,然后在嘴唇、鼻孔、颧部等处出现水疱,继而破溃形成溃疡,严重时引起呼吸困难,死亡率较高,同时 易发生疫情,引起经济损失。 三、临床症状 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皮肤和会阴处出现水疱等。发病初期,猪会表现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体温升高,体表可见散在的小水疱。渐渐地,这些水疱逐渐扩大,破溃形成溃疡,病情严重时,还会引起呼吸困难、肢体瘫痪等症状, 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测: 采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可在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IFA)等技术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可 用于检测猪水疱病的免疫效果,较为简便。 五、防控措施 1.消杀措施:

及时清除猪舍内的污物和猪粪等,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病毒对各种消毒剂均敏感, 一般使用环己氧化合物、优绿百等消毒剂可有效杀灭病毒。 2.疫苗接种: 目前已有疫苗可以使用,为热处理疫苗,通过感染猪后经过加热杀死病原体制成。接 种后15-30天开始产生疫苗抗体,一般需要2次接种达到最佳免疫效果。 3.交通检疫: 加强生猪交通运输及养殖过程的卫生管理,采取有效的交通检疫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4.生物安全: 采用生物安全措施,进行动物的隔离、隔离区域清洁处理、防范野猪、老鼠等媒介带 来的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猪水疱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传染病,针对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及 时采取应对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猪水疱病

猪水疱病 Swine V esicular Disease SVD 猪水疱病是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在蹄部、口腔、鼻部、母猪的乳头周围产生水疱。此病在临床上很难与口蹄疫、水疱性口炎、水疱疹相区别,但牛、羊等家畜不发生本病。本病于1966年首先发现于意大利,随后在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也相继报道了此病,日本、台湾、香港也有本病发生的报道。 一、病原 猪水疱病病毒(SCDV)属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无类脂囊膜,病毒粒子在细胞质内呈晶格排列,在病变细胞质的空泡内凹陷处呈环形串珠状排列,衣壳二十面体对称,核心为单股RNA。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各种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而其它动物不发病,人类有一定的感受性。 2、传染源:发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与健猪同居24-45小时,即可在鼻粘膜、烟、直肠检出病毒,经3天可在血液中出现病毒。在病毒血症阶段,各脏器均含有病毒,带毒的时间,鼻7-10天,口腔7-8天,烟8-12天,淋巴结和脊髓15天以上。 3、传播途径:病毒主要经破损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侵入猪体,感染主要是通过接触,饲喂含病毒而未经消毒的泔水和屠宰下脚料、牲畜交易、运输工具(被污染的车辆)。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垫草、运动场、用具及饲养员等往往造成本病的传播,据报道本病可通过深部呼吸道传播,气管注射发病率高,经鼻需大量才能感染。所以认为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不大。 4、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猪群高度密集调运频繁的猪场,传播较快,发病率亦高,可达70%-80%,但死亡率很低,在密度小、地面干燥、阳光充足、分散饲养的情况下很少引起流行。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潜伏期,自然感染一般为2-5天,有的延至7-8天或更长,人工感染最早为36小时。 典型水疱病:其特征性的水疱常见于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图10-1)。有一部分猪体温升高至40℃-42℃,上皮苍白肿胀,在蹄冠和蹄踵的角质与皮肤结合处首先见到。在36-48小时,水疱明显凸出,大小和黄豆至蚕豆大不等,里面充满水疱液,继而水疱融合,很快发生破裂,形成溃疡(图10-2),真皮年暴露形成鲜红颜色,病变常环绕蹄冠皮肤的蹄壳,导致蹄壳裂开,严重时蹄壳可脱落。病猪疼痛剧烈,跛行明显,严重病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化脓,导致病猪卧地不起或呈犬坐姿势。严重者用膝部爬行,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水疱有时也见于鼻盘(图10-3)、舌、唇(图10-4)和母猪的乳头上。仔猪多数病例在鼻盘上发生水疱。一般情况下,如无并发其他疾病不易引起死亡,病猪康复较快,病愈后两周,创面可完全痊愈,如蹄壳脱落,则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初生仔猪发生本病可引起死亡。有的病猪偶尔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症状,表现为前冲、转圈、用鼻摩擦或用牙齿咬用具,眼球转动,个别出现强直性痉挛。 轻型:只有少数猪只在蹄部发生一、二个水疱,全身症状轻微,传播缓慢,并且恢复很快,一般不引起察觉。 隐性型: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检查,有滴度相当高的中和抗体,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这种猪可能排出病毒,对易感猪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应引起重视。 本病的肉眼病变主要在蹄部,约有10%的病猪口腔、鼻端亦有病变,口部水疱通常比蹄部出现晚。病理剖检通常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仅见局部淋巴结出血和偶见心内膜有条纹状出血。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 防控方法-养猪技术 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1、流行特点绵延性。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广泛性。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非典型性。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急性型。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感染早期,通常会

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慢性型。该类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病猪的典型症状是体温不稳定,忽低忽高,大部分呈弛张热型,停止采食,交替发生便秘与腹泻,明显下痢,机体日渐消瘦,被毛杂乱,贫血,行走困难,摇摆不定。少数病猪的耳尖、四肢下部以及尾端等处呈蓝紫色或者发生坏死,最终发生脱落。病程至少能够持续30天,大部分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但病死率较低,通常较难恢复,最终变成僵猪。温和型。通常是断奶后仔猪及架子猪容易发生,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比较轻微,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病情缓和,皮肤不存在出血点,但形成瘀血和发生坏死,食欲减退,排出的粪便干稀不定,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即使病猪能够耐过,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尤其是母猪耐过后可长时间带毒作为传染源,且受胎率下降、流产、死胎、畸形胎或者木乃伊胎;所产后代仔猪会呈现先天感染,形成僵猪或者发生死亡。3、实验室诊断动物试验。猪体接种试验,即在疑似病猪取适量病料,制成研磨液后使用抗生素进行处理,接着分别给易感仔猪(体重为10~20 kg)和免疫接种猪瘟疫苗的猪接种,如果前者出现发病,而后者没有发病,即可判定猪瘟阳性。该法是最具

猪水疱病特效治疗方法.doc

猪水疱病特效治疗方法 概述:猪水疱病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蹄部、口腔、鼻端和母猪乳头周围发生水疱和烂斑,与口蹄疫相似,但牛、羊等家畜不感染。意大利于1966年首先发现本病,香港地区和英、法、德、日等国也相继发现。 【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猪水疱病病毒。病毒在粪便和腌肉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在低温下能存活2年以上,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也较强,0.5%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在10~25℃经30分钟、1%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2%氨水在15℃经24小时,才能灭活。 病猪和带毒猪(潜伏期或病愈后)是其传染源。病毒可随粪、尿、水疱液和奶排出,易感猪与病猪接触时,病毒即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消化道侵入体内感染发病。引入病猪、带毒猪及其肉产品,饲喂未经煮沸消毒的泔水或屠宰下脚料,或经污染的车船、用具和饲养人员都可传播。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各种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其他动物不发病。人类有一定的易感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猪群高度集中,调运频繁的单位如猪仓库、收购站、车船码头和临时集中站等地发病率很高,传播较快,可达70~80%,而病死率很低。分散饲养的猪,很少流行。2.临床特征病初体温可达40~42℃,蹄冠、趾间、蹄踵和副蹄等处可见1个或数个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继而水疱融合扩大,其中充满水疱液。一两天后水疱破裂形成溃疡,溃疡面鲜红色。病猪疼痛剧

烈,运步艰难,跛行明显。若有继发感染,常使病程加剧,局部化脓,甚至引起蹄匣脱落,病猪卧地不起,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有的病猪在鼻端、口腔粘膜和乳头周围也发生水疱。有些轻瘟病例,只在蹄部发生一两个水疱,全身症状轻微,很快恢复,不易发现。 通常根据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难以作出确诊。由于猪水疱病的症状与猪口蹄疫、猪水疱疹、水疱性口炎相似,尤其是只发生于猪的单纯性口蹄疫与猪水疱病的流行情况和症状几乎无大差别,必须注意鉴别,可参看猪口蹄疫的类症鉴别。 3.实验室检查包括小白鼠接种试验、病毒分离、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 【防治】 第一,不从疫区调入猪只及其肉产品,用泔水和屠宰下脚料喂猪时,必须经过煮沸消毒。 第二,加强检疫、隔离、封锁措施。收购和调运生猪时应逐头检查,如发现病猪,就地处理,不能调出。对其同群猪应注射免疫血清,观察7天未再发现病猪时方能调出。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检疫,严禁病猪和同群猪上市。封锁期限一般以最后l头病猪治愈或处理后3周才能解除。 第三,病猪肉及其头蹄不准鲜销上市,应作高温处理。病猪恢复21天以后,其产品可以上市销售。无症状的同群猪,应隔离观察10天以上,产品才可上市。 第四,对受威胁区和疫区的猪,争取用乳鼠化弱毒疫苗或细胞培养

猪水疱病的治疗方法

猪水疱病的治疗方法 猪水泡病是由肠道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首次发现于1966年,是猪的一种比较新的传染病。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水泡病的治疗方法。 1、猪水疱病的治疗原则 患过猪水疱病的猪可得到免疫,不再发病。为防止病毒扩散,禁止动物和人出入疫区,并进行彻底消毒。治疗尚无有效的药物,可用抗生素对症治疗,以防继发细菌感染。可用疫苗预防接种。 2、猪水疱病的治疗方法 对溃烂面用0.1%高锰酸钾液洗净,涂紫药水或碘甘油(5%碘酊和甘油等量混合)、青霉索软膏。 3、猪水疱病的诊断要点 目前依据临床症状不能区别猪水疱病、口蹄疫、猪水疱性疹和猪

水疱性口炎,须依靠实验室诊断:取病猪未破溃或刚破溃的水疱皮,经处理后,颈部皮下接种2-3日龄的小白鼠或仓鼠,或ibrs2、pk15等猪肾传代细胞。一般在1-2代内即可引起感染,实验动物发病死亡或培养细胞出现细胞病变。初代分离如呈阴性结果,应继续盲传2-3代,分离毒可用猪水疱病抗血清中和后,接种2日龄乳鼠,以鉴定分离毒。 4、猪水疱病的预防接种 对常发病地区的猪只,可采用疫苗免疫接种预防,禁用未经煮沸的泔水喂猪。 (1)预防注射 猪水疱病乳鼠化弱毒疫苗,肌肉注射2毫升,保护率80%,免疫期6个月。地鼠肾细胞培养猪水疱病病毒灭活疫苗,肌肉注射2毫升,免疫期2个月,保护率80%。抗猪水疱病高免血清,每千克体重01-0.3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保护率可达90%以上。

(2)综合预防措施 一旦发现可疑病猪,应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诊断,确诊后对受威胁地区的猪群用疫苗或抗血清,进行紧急接种。对病猪就地隔离封锁。宰杀病猪的肉品及废渣,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无害处理。病猪粪尿应堆积发酵。消毒用10%漂白粉、0.l%过氧乙酸、3%火碱液等。

猪的疾病 猪水疱病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水疱病的知识和防治 一、概述: 猪水疱病(Swine vesicular disease,SVD)是由猪水疱病病毒(SVDV)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1966年首次在意大利报道,随后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报道。本病流行性强,发病率高,以蹄部、口部、鼻端和腹部乳头周围皮肤发生水疱为特征。临诊症状与口蹄疫极为相似,但牛、羊等家畜不发病,猪发生本病时应及时进行实验室确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水疱病列为A类传染病。 二、病原: 猪水疱病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为7400个核苷酸,病毒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为近球形,用超薄切片观察到在SVDV感染的仓鼠初代细胞中,细胞质内有大量呈晶格状排列的病毒颗粒,有空心病毒和实心病毒两种,大小均一,直径为22~23nm。用磷钨酸法测得病毒粒子直径为28~30nm,用沉降法测定为28.6nm.。本病毒的分子量为10.4×106,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3±0.01g/mL,沉降系数为156±3S。在蔗糖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中产生148S病毒粒子、无RNA的81S和49S空衣壳3种颗粒,3种颗粒均可与SVDV抗血清产生反应。猪和人是已知的SVDV的自然宿主。奶牛、水牛、黄牛、绵羊、山羊、马、驴和鸡等均不发病。2日龄的吮乳小鼠和1~2日龄的吮乳仓鼠、大鼠可人工感染发病,出现痉挛和麻痹等神经症状。7日龄以上的小鼠具有抵抗力。成年小鼠、仓鼠、兔和豚鼠虽不发病,但能产生中和抗体,可制备抗血清。SVDV不感染鸡胚。水疱病病毒在乙醚中于4℃下保存10~12h,毒力无明显降低,说明病毒无脂蛋白囊膜;在pH7.0的条件下可于4℃存放160天病毒滴度不降低;在pH5.0、4.0和3.0的缓冲液中保存1h,活力不变,说明SVDV具有抗酸性,这一点与口蹄疫病毒不同。但在pH低于2.88和高于10.76时,则在164天后失去感染性。60℃2~10min可以灭活病毒。环境温度为12~17℃时,粪便中的病毒可以存活138天;但当环境温度为25℃时,约28天就被灭活。在-20℃条件下,经历11个月,动物尸体内仍有大量的感染性病毒存在。细胞培养毒在37℃下经历144h失去对细胞的感染性。20mg/L NaOH,

猪水疱病病毒简介

猪水疱病病毒简介 猪水疱病病毒(SVDV)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种,只有1个血清型。猪是的自然宿主。对干燥抵抗力较强,一般消毒药在常规浓度时,均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杀死此病毒。5%氨水的消毒效果较好,1%过氧乙酸60min可使病毒失活。 猪水疱病病毒(SVDV)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种,只有1个血清型。猪是的自然宿主。对干燥抵抗力较强,一般消毒药在常规浓度时,均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杀死此病毒。5%氨水的消毒效果较好,1%过氧乙酸60min可使病毒失活。 猪水疱病毒SVDV,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是球形,在超薄切片中直径为22-23纳米。病毒无囊膜,不含脂质和碳水化合物,对pH3.0-5.0表现稳定。 病毒对环境和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在50度30min仍不失感染力,60度30min和80度1min即可灭活,在低温中科长期保存。3%NaOH溶液在33度,24h能杀死水疱皮中病毒,1%过氧乙酸60min 可杀死病毒。 病毒侵入猪体,扁桃体是易受害的组织。皮肤,淋巴结和侧咽后淋巴可发生早期感染。原发性感染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侵入体内经2-4d在入侵部形成水疱,以后发展为病毒血症。病毒到达口腔粘膜和其他波分皮肤形成次发性水疱。本病毒对舌,鼻盘,唇,蹄的上皮,心肌,扁桃体的淋巴组织和脑干均有很强的亲和力。上皮病变的

发生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细胞死亡和由于皮肤棘细胞层松解丧失了亲和力;二是细胞内水肿导致上皮细胞的网状变性。 猪水泡病的病原是猪水泡病病毒(SVDV)。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十五次报告(1991),SVDV归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鉴于SVDV与人类柯萨奇病毒(HumanCoxsackievirus)B5型有非常相近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血清学关系,分类报告未将SVDV单独列为肠道病毒属的一个成员,而是将其归为柯萨奇B型病毒之列。 每个SVDV粒子的衣壳由各60个拷贝的四种结构蛋白构成,即1A(VP4,含39个氨基酸)、1B(VP2,含261个氨基酸)、1C(VP3,含238个氨基酸)和1D(VP1,含283个氨基酸)。1A为内壳蛋白,靠近病毒核酸,1B、1C和1D为外壳蛋白。对病毒空壳,1A和1B则以前体蛋白形式存在,即1AB(VPO),故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时只能出现三个蛋白带。TSUDA,T.等(1987)认为1B和1D是诱导中和抗体产生的主要抗原蛋白,而薛景山等(1993)则认为是1C和1D。目前还不清楚准确的中和性抗原位点的氨基酸组成。Seechurn,P.(1990)对致病性与非致病性的SVDV进行的核酸全序列分析奠定了这一项工作的研究基础。 SVDV中心为一条感染性的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7.4kb,其3’端含polyA,5’端非编码区与3B共价联接。该RNA本身兼有mRNA功能。 病毒RNA的复制是通过二种复制中间体在细胞浆内进行的。即

猪病的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猪病的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1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在实际的养猪生产工作中是对猪病进行诊断的重要方法。主要是将病死猪或者是濒死期致死的猪只进行病理剖检,通过肉眼和显微镜对各个器官及其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最终给出正确的诊断。有的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均能够观察到一定的具有特殊性的病理变化,比如猪瘟、副伤寒、喘气病等,对感染这些疾病致死的猪只进行剖检,观察到特殊性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中即可给出诊断结果。最急性的病例,通常不会具备特有的病理变化,所以,在临床工作中要尽量多检查几只病死猪只,然后整理多只病死猪的检查结果,一般会总结出某种疾病典型的病理变化特征,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另外还有一些疾病,不仅要进行肉眼检查,而且必须将采集到的病料送实验室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综合结果以后才能最终给出确诊结论。 病理学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器材准备,包括胶皮手套、靴子、剖检器材、盛有10%福尔马林的广口玻璃瓶等。外观检查,指的是对病死猪只的眼、鼻、口、耳、肛门、皮肤和蹄等进行全方面的外观检查。尸体剖检的操作要点,将病死猪的尸体呈仰卧位姿势,先将肩胛骨内侧和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切断,让其四肢呈摊开状态,随后沿腹壁中线向前至下颌骨切开,继续向后切直到肛门,将皮肤掀开,再把剑状软骨至肛门之间的腹壁切开,沿着左右的最后肋骨处将腹壁至脊柱部切开,将腹腔至肛门之间可以全部暴露。这时,应该检查腹腔脏器的位置正常与否。继续从横膈处将食管切断,由骨盆腔将直肠切断,按照肝、脾、肾、胃、肠等的次序,将其分别取出,然后进行具体的检查操作。胸腔剖检,首先是将膈膜沿着季肋部切断,用刀或者是骨剪将肋软骨和胸骨连接部切断,再将刀伸入到胸腔内,划断脊柱两侧的肋骨和胸椎连接部的胸膜以及肌肉,再用刀按压两侧的胸壁肋骨,使肋骨和胸椎连接处的关节自行折裂从而敞开胸腔。先对胸腔液的量和性状进行检查,还要观察胸膜的色泽和光滑度,出血、炎症或者粘连的情况是否存在,然后将心、肺等摘取再进行检查。病理检查,通常情况都是将尸体剖检和病理检验同步进行,剖检的同时进行检验,这样有助于观察新鲜的病理变化。而实质器官的检查,应该先观察其大小、色泽、光滑度、硬度和弹性,确定肿胀、结节、坏死、变性、出血、充血、淤血等常见病理变化是否存在,然后再将其切开,对切面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通常胃肠的检验要放在最后进行,首先观察浆膜的变化,随后将其切开进行检查。对于气管、膀胱、胆囊的检查方法和对于胃肠的检查方法一样。而脑和骨仅需要在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检验。除此之外,用肉眼进行观察的时候,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小块的病变组织大概2厘米×3厘米大小,放入装有10%福尔马林溶液的广口瓶内加以固定,对于采取病理组织学检查很有帮助。或者可以采集相关的病料送实验室进行有关的检验。 2实验室检查 常规的实验室检验,主要是对病猪的血液、尿液、粪便、胃液以及胃内容物、脑脊髓液、渗出液及漏出液、血液生化检验等内容进行检查。借助实验室的特定设备、条件以及方法,对其物理性状进行测定,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或者是借助显微镜对其有形成分进行观察等,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治疗以及判断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病理组织学检查,送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病料,通过对其进行修整、石蜡包埋、切片、固定、染色、封片等采取病理切片的方法制作成病理组织学切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的过程,可以依据此结果,对猪只的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 病原体的检查,在实验室经常采用,尤其是常用在对猪病的诊断工作中。具体的检查工作主要包括普通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的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动物或者是鸡胚的

猪皮肤病的具体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

猪皮肤病的具体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夏烨 来源:《农家科技》2017年第09期 猪皮肤病,是各种因素引起的猪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疾病的总称。我们在技术服务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进行现场猪病诊断时,总需要注意观察发病猪的皮肤变化及损伤。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只局限于皮肤的变化,如耳部坏死、猪痘;有的则是全身出现红斑、斑点、水泡、疱疹等并牵涉到内部的疾病,如丹毒、猪瘟、圆环病毒病等。在现场猪病诊断中,对皮肤病的准确判定,需要做详实的病史调查、仔细的临床鉴别诊断,才能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猪皮肤病的诊断 1.病史调查应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 饲养管理方面:粗放和开放式的饲养管理,易诱发光过敏、晒斑;限位、封闭圈养可能会引起乳猪乳头坏死、母猪褥疮。转群、并群频繁时,易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渗出性皮炎的发病率上升。高温、相对湿度大且卫生条件差时,易诱使葡萄球菌性或链球菌性脓皮病的爆发。转群或并群后,多因猪只打架咬伤而使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生率增高。异常行为方面:骚痒多与疥螨或虱感染有关。摩擦并伴有摇头,多说明感染有耳螨。营养方面:族维生素或锌的缺乏,多会引起皮肤干燥,鳞屑性、脂溢性皮炎或角化不全。从发病率上看,有的皮肤病的传染性较强,如猪丹毒、猪痘;有的皮肤病只发生于个别的猪只,如玫瑰糠疹等先天遗传性疾病在一个猪群内的发生率是恒定的。从用药治疗的反应上分析,有助于鉴别诊断病毒、细菌、真菌性的感染。 2.乳猪常见的皮肤病鉴别诊断要点 口腔坏死杆菌病病原:此病乃乳猪之皮肤受伤而继发坏死梭状杆菌感染。病变部位:常见病变为双侧脸颊或口腔溃疡。诊断要点:病变的开始是因为乳猪群打架,伤口感染而造成坏死,并覆以棕黑色痂皮。但是当病变扩展至口腔内时,嘴唇、牙齿及舌头也可能波及。粗糙的地面所致的膝、蹄冠、肘节及蹄上的皮肤坏死也是比较普遍的。小猪出生数天后,即可出现,2周内病变扩展到最大,随后开始恢复。4周内新生的上皮已盖满坏死部位有的乳猪会发生乳房及尾巴的皮肤坏死。猪渗出性皮炎(又称油皮病):病原:此病常发生于6周龄猪只,由葡萄球菌所引起。病变部位:最初多由口角、眼周围发生,后遍布全身。诊断要点:这种细菌通过打架咬伤,粗糙地面磨擦及患疥螨发痒抓伤等伤口感伤而引起渗出性皮炎。其发生率并不高,死亡率通常为20%,个别病例可高过80%,逐渐形成厚膜,皮肤变得黏湿及呈油脂状,随后形成龟裂硬层,皮毛粗刚,最为普遍的是四肢蹄上的创伤。 3.断奶后仔猪至成年猪皮肤病鉴别诊断要点

猪水疱病猪水疱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

猪水疱病|猪水疱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 病原 猪水泡病病毒属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本病毒须冷藏和冷冻保存。56℃1小时可灭活,在pH2.5~12.0内稳定;对消毒药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有机物存在下,可被1%氢氧化钠加去污剂灭活。在无有机物存在下,可用氧化剂、碘伏、酸等消毒剂加去污剂消毒。对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腌、熏加工不能使其灭活。火腿中可存活180天,在香肠和加工的肠衣中可分别存活1年和2年以上。 2流行病学 猪是惟一的自然宿主,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感染。 传染源为病猪、康复带毒猪和隐性感染猪,病畜的水泡皮、水泡液、粪便、血液以及肠道、毒血症期所有组织含有大量病毒。感染猪的肉屑及泔水;污染的圈舍、车辆、工具、饲料及运动场地均是危险的传染源。 本病病毒易通过宿主黏膜(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和损伤的皮肤感染,孕猪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春两季。散养发病率低,集中圈养发病率高;一般不引起死亡。 3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7天;有的可延至更长,《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8天。 根据病毒株、感染途径、感染量及饲养条件的不同,本病可表现为亚临床型、温和型和严重水泡型。 临床症状易与口蹄疫混淆。发病初期,猪群中有些猪突然跛

行(在硬质地面上表现明显),关节痛疼,不愿站立、采食,尤以小猪感染最为严重。 病猪体温升高2~4℃,水泡破溃后即降至正常体温。蹄冠、蹄叉、鼻盘出现水泡,口腔、舌及乳头上皮很少有水泡;水泡破溃后形成糜烂,蹄壳松动或脱落;通常发病后1周内恢复,最长不超过3周;某些毒株不引起症状或仅引起较缓和的症状。 4病理变化 除口、蹄、鼻等部分发生水疱外,病猪其他组织难见肉眼病变。病猪内脏和组织最常见的显微镜病变包括弥漫性脑脊髓炎,脑内髓质部可见小血管外形成的淋巴细胞“管套”,并可见到化脓性脑膜炎,脑膜出现大量淋巴细胞。脑灰质和白质均可出现软化病灶。病毒接种后一天即可见到心肌病变,表现为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小坏死灶和坏死的肌细胞。也有人发现心内膜有炎性细胞浸润的变性和坏死灶。这些病变很可能是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和仔猪死亡率较高的原因。 5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只是猪感染,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在潮湿天气,特别是猪群密度大、卫生条件差、调运频繁等情况下易发病,发病快,发病率高可达70-80%,而病死率很低。 2临诊特征 有三种类型: 1)典型的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在蹄冠、蹄叉、蹄踵出现水泡,水泡约米粒至黄豆大小,数目不等,经1-2天破溃,露出红色的破溃面,病蹄局部有热痛,破行。若有细菌感染局部化脓严重的可使蹄壳脱落,病猪趴卧。另外,约有5-10%病

猪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与防控

猪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与防控 【摘要】 猪痘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猪群健康的传染病,对养猪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猪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了系统总结。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痘病易在密集养殖环境中传播,而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病变和消瘦。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有时较为困难,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手段。针对猪痘病的防控策略包括加强卫生管理、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和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猪痘病的防控措施对于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预防疫情蔓延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应该着重于疫苗的研发与应用,以期更好地控制猪痘病的传播。 【关键词】 猪痘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防控措施、症状、疫苗接种、预防、研究方向、发展趋势 1. 引言 1.1 猪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猪痘病是一种由猪痘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为空气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猪痘病病毒对猪类动物具有高度传染性,易在猪群中迅速传播,引起大规模疫情。猪痘病流行于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一些养猪密集的地区更为常见。

该病主要在秋季和冬季高发,温度低湿度大的环境更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不同年龄段的猪都容易感染猪痘病,但幼猪和年幼的猪更为容易受到感染,发病率也更高。在猪圈密集饲养的情况下,猪痘病的传播速度更快,疫情更难控制。 猪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易在猪群中造成大规模疫情。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预防猪痘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病毒传播途径和流行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降低疫情的造成。 1.2 猪痘病的临床特征 1.皮肤病变:猪痘病的典型症状是在耳、口、鼻和肛门周围出现红色小丘疹,随后形成水疱,水疱内充满混浊液体,破溃后形成溃疡,最终结痂愈合。病变通常先在口腔和鼻腔内出现,可伴有唾液过多、流泪等症状。 2.全身症状:患猪痘病的猪会出现发热、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精神萎靡、肌肉疼痛等全身症状。病程中,症状严重的猪会出现呼吸困难、腹泻、乏力等表现。 3.传染性:猪痘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患有该病的猪可通过唾液、鼻涕、排泄物等途径传播病毒。一旦发现猪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隔离治疗,以防止疫情扩散。 猪痘病的临床特征包括皮肤病变、全身症状和高传染性。及时识别和治疗病情对于控制疫情蔓延非常重要。在疫情流行期间,定期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