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传染病学第六节 水痘

传染病学第六节 水痘

传染病学第六节水痘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herpds,zostervirus,VZV)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

[病原学]

本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径150~200nm.中心为双股DNA,其外为20面体核衣壳,衣壳表面有一层脂蛋白包膜,内含补体结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可在人胚纤维母细胞、甲状腺细胞中繁殖,产生局灶性细胞病变,细胞核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人为的宿主。

VZV生活能力较弱,不耐高温,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剂灭活。但能在疱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四)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

病毒由呼吸道侵入,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后入血及淋巴液,在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再次增殖,侵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皮疹分秕出现与间歇性病毒血症有关。随后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病毒血症消失,症状缓解。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严重的全身播散性水痘。有的病例病变可累及内脏。部分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传入。长期潜伏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等处,形成慢性潜伏性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恶性肿瘤,受剌激)病毒被激活,导致神经节炎,并沿神经下行至相应的皮肤节段,造成簇状疱疹及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

水痘病变主要在表皮棘细胞。细胞变性、水肿形成囊状细胞,后者液化及组

织渗入形成水疱,其周围及基底部有充血、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水疱内含大量病毒。开始时透明,后因上皮细胞脱落及白细胞侵入而变浊,继发感染后可变为脓疱。皮肤损害表浅,脱痂后不留瘢痕。粘膜疱疹易形成溃疡,亦易愈合。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肠、肝、肾上腺、胰等处,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带状疱疹受累的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16日(10~24日)

(一)前驱期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偶可出现前驱疹。

(二)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1.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4.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5.口腔、外阴、眼结合膜等处粘膜可发生浅表疱疹,易破溃形成浅表性溃疡,有疼痛。

当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凝血机制障碍及继发感染等原因时,常形成非典型水痘。皮疹融合者为大疱型,直径可达2~7cm,易继发金葡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而死亡;疱疹呈出血性,皮下、粘膜有瘀斑为出血型,可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皮肤大片坏死,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称为坏死型;病变播散累及内脏者称为播散型,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妊娠头三个月内感染水痘,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称为先天性水痘综合症。

水痘的预防和治疗

水痘的预防和治疗 水痘是一种小儿最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另一种是接触传染,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而被感染。多见于1~14岁的儿童,水痘传染性很强,常在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体场所。水痘起病时可出现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现象,经过数小时至1天,皮肤上出现皮疹,也有的并不出现上述症状而直接出皮疹。皮疹先出现在头部和躯干,逐渐蔓延到四肢。开始出的为红色小丘疹。经1~2天变成椭圆形、绿豆大小的水泡,水泡周围呈淡红色。3~4天泡疹干缩结痴,1~3周痴皮脱落。痴盖很表浅,不留疤痕。 “水痘”症状: 水痘起病急,小孩常无前驱症状,年龄较大的儿童常低烧、头疼、全身乏力。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就开始出诊。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与头、面部少)。皮疹处为红色斑疹或丘疹,二十四小时内变为疱疹,周围有红晕,搔痒,易破裂、溃疡;一至三天后中心开始干缩。起病后三至六天内,新皮疹又分批出现。所以,检查时往往可以发现皮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全程约一至三周。 发病前症状:轻微发烧、不适、食欲欠佳 发病期症状:出现头痛、发烧、全身不适、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现皮疹。若确诊为水痘,就要被隔离,患者至少需要隔离2周以上。 皮疹有以下特点:先见于躯干、头部,然后扩展至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常呈椭园形,初期为红色小丘疹,数小时后变成绿豆大小的水疱,周围绕以红晕。水疱初呈清澈的水珠状,壁薄易破,伴有瘙痒,但是千万别抓。可能并发肺炎、脑炎。或留下瘢痕影响容貌. 经2~3天而干燥结痂,以后痂脱而愈,不留疤痕。若水疱抓破后继发细菌感染,可发生皮肤坏疽,甚至引起败血症。 家庭护理要点: 1.患了水痘的病儿一经确诊,立即在家隔离直至全部结痂。水痘虽然症状较轻,一般都能顺利恢复,但它的传染性很强,而且水痘在目前还未普遍施行自动免疫,因此预防水痘,主要靠隔离好病儿,尽可能避免健康儿童与患水痘的病儿接触。 2.发热时要让病儿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3.嘱咐和管理病儿不要用手抓破痘疹,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洁。可缝制一副毛边向外的手套,戴在病儿手上。如果疱疹破了,可涂1%的紫药水,如有化脓可涂抗生素软膏。 4.病儿的被褥要勤晒,衣服要清洁宽大,防止因穿过紧的衣服和盖过厚的被子,而造成过热引起疹子发痒。

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指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传染。 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备3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最常见)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一般而言,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若长于3个月,则称慢性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出,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但一旦出现,则容易识出。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提的作用 1、侵袭力; 2、毒力; 3、数量; 4、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 (二)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分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 1、细胞免疫: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2、体液免疫:在感染过程中IgM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随后出现,并持续较长时期,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症状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症状 1.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感染者有可能在潜伏期内就已经传染给他人。患者在症状消失后3天无异常解除隔离。预防接种:目前我国已经有甲型H1N1流感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麻疹: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系由麻疹病毒侵入呼吸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典型的麻疹病人的病程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疹期和恢复期。麻疹是一种有特征性的出疹程序和皮疹形态的疾病,伴有发热、咳嗽、结膜充血、畏光、流涕,口腔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一般医生多称麻疹发病过程是:烧(高热)3天,出(疹)3天、退(疹)3天。整个病程大约10天。麻疹可以并发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甚至死亡。发疹5天解除隔离,合并肺炎于发疹后10天。潜伏期最短6天,最长21天。预防接种(计划内免疫接种):麻疹疫苗的第一针应该是在小孩出生八个月以后接种第一剂疫苗,在一岁半到两岁期间接种第二剂。

水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

水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 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水痘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 定的流行性,特别是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本文将对水痘的流行病学 调查和疫情分析进行阐述。 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收集水痘病例的相 关信息,可以对该疾病的传播途径、流行规律、病情及风险因素等进 行深入研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水痘的流行病学调查主 要包括发病率、年龄分布、季节变化、地区分布等方面的研究。 根据水痘病例的调查数据显示,水痘的发病率普遍较高,且呈逐年 增加的趋势。水痘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其中以5岁到9岁的儿 童最为常见。这可能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关。此外,家庭密集型、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也是水痘的易发区域。 水痘病例也存在季节性的变化,多数情况下在冬季和春季出现峰值。这与人们在寒冷季节生活密切相关,个体间的密切接触增加了水痘病 毒的传播风险。此外,水痘的地区分布也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地 区的流行程度会有所不同,这可能与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水痘的疫情分析是对水痘病例进行综合评估和统计分析的过程,旨 在了解水痘的发展趋势和防控需求。疫情分析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水痘 病例报告、就医记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等。

通过对疫情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水痘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程度和季节变化情况。同时,疫情分析还可以评估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为下一步的防控工作提供指导。在近年来,水痘的疫情分析显示出一定的变化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水痘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公众对水痘的认知,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定期接种水痘疫苗,增强免疫力;保持室内通风,降低传染风险;避免与水痘病例密切接触,减少交叉感染。 总之,水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对于疾病防控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对水痘的流行规律和病情等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才能有效遏制水痘的传播,减少病例发生。针对水痘的预防和应对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联合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一起水痘疫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一起水痘疫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一起水痘疫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临床提供水痘疫情防治的科学依据。方法设计调查表,对某校一起水痘疫情作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年2月至2012年5月,累计发病48例,罹患率为6.97%。症状主要表现为丘疹、斑疹、水痘、痂疹,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接种水痘疫苗者发病率为2.81%、未接种者患病率为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是一起水痘引发的大量易感人群累积所引发疫情,未有效实施防控手段所致。建议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控制水痘疫情的爆发与流行。 关键词:水痘疫情;爆发;流行病学 水痘是一种因带状疱疹初次感染后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其感染率较高,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或小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发热,出现周身性红色疱疹、斑丘疹、痂疹。其感染力强,飞沫与接触都可能会导致水痘传染[1]。本组研究对某小学出现的较轻全身症状、皮肤黏膜上分批丘疹、疱疹、痂疹与水泡症状,经过流行病学与临床诊断结合后,证实为一起因水痘爆发疫情。本组研究对水痘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某小学2012年2月~5月出现疱疹、痂疹,全身性发热病例,经卫生部门及医院调查确诊为水痘病例。共48例患病,患儿年龄为5~12岁,平均年龄(8.6± 2.6)岁。均无全身性感染疾病、血液疾病与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 1.2方法对患儿的全身症状进行分析,经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较低,淋巴细胞较高。均有轻度或中度咽痛、发热与头痛症状,数日后出现皮肤黏膜

分批丘疹、斑疹与水痘、痂疹症状出现,或者有水痘患者接触史。有以上表现者可确诊。 1.3统计学分析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 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发病概况某学校共689人,设立6个年级,共14 个班级。首发病例为2012年2月15日,该学校有3年级1班有2名学生出现咽痛与发热症状,疑似感冒。经在家隔离治疗3d后,所有患者均先后出现丘疹、皮肤斑疹、疱疹等症状。随后,疫情向班级至全校传播,使全校各个班级均有疫情,共历经3个月,发生水痘48例,罹病率6.97%。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时间分布从2012年2月15日开始出现首发病理至5月11日,全校共 出现水痘病例48例,先后共有2个发病高峰期,在3月7日~3月18日,出现病例13例,为发病人数27.08%;第二发病高峰期为4月26日~5月11日,共出现病例20例,占发病人数41.67%。经防范措施开展后,末例病例出现在5月11日,历经近3个月。 2.2.2人群分布全校689名学生,其中女生278名,男生411名,男女生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该校学生中午在学校午休325名,有23例为在校午休学生,占总患病人数47.92%。 2.2.3班级分布病情累及至全校14个班级,其中1年级发病人数最多,发病人数为22名,占发病人数的45.83%,其中二(1)班为17名。低年级发病人数为26名,占54.17%,高年级22名,占45.83%,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发病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

水痘预防措施

水痘预防措施 关于水痘预防措施 水痘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率最高,水痘传染性很强,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发病率更高。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水痘预防措施,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痘预防措施: 1、注意空气流通 阴雨天气是水痘病毒特别活跃的时候,应注意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在学校等场所中,应加强教室的通风、换气,也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实施空气消毒。 2、注意隔离 水痘病人在出疹期要严格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自发病起21天左右);防止水痘患者再次与易感儿童及孕妇接触。 3、接种疫苗 对易感儿童接种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4、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做到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尽可能减少皮肤的破溃,防止继发感染。对于高危人群(某些体弱儿童或原有慢性疾病等免疫力下降者)的接触者,可应用水痘痊愈期血清或丙种球蛋白等进行被动免疫。 水痘的症状体征: 1.水痘的'临床经过潜伏期约为12~21天,平均14天。发病较急,前驱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起病后数小时,或在1~2天内,即出现皮疹。整个病程短则一周,长则数周。 2.水痘皮疹的特点水痘皮疹数量较多,数百至数千个不等。一般首先出现于面部、头皮和躯干,其分布呈向心性,以发际、胸背较多,

四肢面部较少,手掌足底偶见。鼻、咽、口腔、外阴等部位的黏膜亦可发疹。 皮疹出现时仍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但往往较出疹前减轻。发热一般随着出疹的停止逐渐下降至正常。皮疹有痒感,有时因剧痒使患者烦躁不安。黏膜处皮疹易破溃成溃疡,常伴有疼痛。皮疹数量多者全身症状较重。 水痘发疹经历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四个阶段。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后变为疱疹。典型疱疹呈卵圆形,壁薄易破,周围绕以红晕,疱疹之间有正常皮肤。疱液初透明后渐转混浊,甚至于呈脓疱样外观; 也可因患者搔抓致继发化脓性感染而形成典型的脓疱,并因此导致全身症状加重。若未发生化脓性感染,自疱疹形成后1~2天,就开始从疱疹中心部位枯干结痂;再经数天,痂壳即行脱落,约2周脱尽。由于疱疹损害表浅,故愈后大都不留瘢痕,即使局部遗有暂时性色素沉着,也能逐步消退。 水痘皮疹分批发生,在前一批皮疹损害逐步演变愈合的过程中,新的一批疱疹又次第出现,导致红斑、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阶段损害可在同一时间内并存于同一患者。尤其是在发疹第2~3天,同一部位常常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此为水痘皮疹的另一重要特征。 随着患者体内免疫力的逐渐增强,皮疹逐渐减少。最后一批出现的皮疹、可在斑丘疹期即停止发展,并就此消退,患者痊愈。

幼儿园预防水痘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幼儿园预防水痘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一、目的 为有效地控制我园水痘传染病的蔓延,杜绝传染源入园,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儿童,特制定此预案,规范操作,保障教工和幼儿健康。确保幼儿园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二、处理原则 贯彻执行“预防为上、分级控制、依法强制,及时处置、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强化“班级与个人相结合、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处置原则,务实、高效、科学、有序地预防和控制水痘蔓延。 三、组织管理 1、成立本园预防水痘传染病管理小组 组长: 组员: 2、职责分工:园领导小组按照“班级与个人相结合、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处置原则,负责园内水痘发生现场处置的指挥、协调与管理。 四、具体处理方法 1、发生水痘后,管理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妇幼所、疾控中心报告。 2、保健老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隔离病人,组织各环节的隔离消毒工作(病儿接触到的物品和所在班级的终末消毒工作)。 3、对患儿所在班级观察有无发热、皮疹出现,时间为21天(从确诊最后一例病例算起)。 4、加强每天入园儿童的晨检及午检工作,一旦发现有水痘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并做好疫情报告。(晨检由保健教师承担、午检由各班教师承担。) 5、加强卫生宣传教育,督促儿童饭前便后洗手,擦手巾改用手纸,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6、加强缺席儿童联系,了解缺席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7、患儿返园时,应具有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 8、幼儿园要保证消毒药品的充足。 9、在观察期间加强空气及手的消毒,发病班每天在儿童离开班级午睡期间,用1000mg/L 含氯消毒剂增加一次空气消毒。 五、操作流程 环节操作方法责任人 晨检————保健老师每天密切观察————保健教师 幼儿有无水痘症状出现 午检————各班教师午睡后检查幼儿————各班教师 有无水痘症状出现 报告————一旦发现幼儿中有水痘的疑———各班老师 似病人,有关人员应立即保健教师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jiào xué dàɡānɡ) 一、课程的性质(xìngzhì)和地位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zhìliáo)方法。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起到积极预防传染病、治疗传染病、以达到有效的控制传染病、消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目的。 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流行病学则是以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学好传染病学,对控制传染病发生(fāshēng)、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系统(xìtǒng)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和护理。为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传染病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间见习,考试等。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挂图等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间见习,由授课教师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分批进入传染医院或附属医院传染科,通过直接接触病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指学期末本学科的结业考试,是对学生的学完传染病护理学的总体测试。 三、课程总学时 根据学院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传染病护理学总学时为42学时,其中理论课授课32学时,课间见习10学时。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掌握感染的概念。掌握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了解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致病作用。 第二节传染病流行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条件。熟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三节传染病的特征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熟悉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第四节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熟悉传染病的诊断原则,熟悉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第五节传染病的预防 掌握传染病的预措施。 第六节传染病的护理 掌握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掌握传染病常见症状及其护理程序,熟悉传染病的工作特点。 本章思考题 1、传染病流行条件。 2、传染病基本特征。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水痘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水痘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水痘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水痘(chickenpox ,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人的疱疹内的疱浆而感染。 好发年龄为 2~6 岁。 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临床特征为皮肤和粘膜先后陆续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及结痂等各类皮疹,向心性分布,伴有明显瘙痒。 水痘常见并发症为继发性皮肤细菌感染。 大多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史询问有否水痘疫苗接种史。 了解有无水痘密切接触史及集体发病史。 既往有无水痘病史。 2. 临床表现询问皮疹出现时间、分布、形态,是否伴随发热等症状。 重症水痘详细询问有无免疫缺陷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病史,特别是接受化疗者。 皮疹是否进行性加重,表现为弥漫性或出血性水痘,全身中毒症状重。 1/ 3

先天性水痘应询问孕妇是否患有水痘,是否同时存在多发性先天性畸形。 【体检要点】检查皮疹呈向心性分布,皮肤粘膜均可受累,口、咽、结膜及外生殖器的粘膜部位均可见到皮疹,在同一部位可看见各期皮疹(斑丘疹、疱疹及结痂);重症水痘皮疹密集,呈出血性,重者伴有肺部出血;先天性水痘多伴有肢体发育不良,眼部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低出生体重。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2.病原学检测 1)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法检测疱疹拭子或活检标本中 VZV 抗原,或用 PCR 方法测定样本中特异性基因片段,较病毒分离更快速、敏感。 2)病毒分离取出疹后 3~4 天内疱疹液或脱皮疱疹处拭子接种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可以分离病毒。 3)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 IgG4 倍以上的升高或特异性 IgM 阳性,均提示近期感染。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根据水痘接触史、既往史、发病季节、典型皮疹形态及皮疹分布,诊断并不困难,但须与丘疹样寻麻疹、脓疱疮、手足口病及带状疱疹等相鉴别。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水痘最常见并发症为继发性皮肤细菌感染,要密切注意观察有无皮肤感染。 其他少见并发症有血小板减少(可引起皮肤、粘膜出血,重症可引起肺部出血),水痘肺炎、心肌炎、心包炎及脑炎。

水痘防治知识及学校发现水痘病例处理

水痘防治知识及学校发现水痘病例处理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传播。人是唯一传染源(水痘病人、带状疱疹病人)。 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2-21天,平均14天。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1-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免疫缺陷患者发生水痘时可能在整个病程中皆具有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发生水痘者极少见。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有畏寒、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咽痛及咳嗽等,持续1-2天后出皮疹。 皮疹初见于躯干和头部,以后延及面部及四肢,进行性发展过程。先是红色斑丘疹,数小时后发展为疱疹,1-2天疱疹中心干枯、结痂。疱疹周围有红晕,常伴骚痒。 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于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四肢相对较少。 皮疹分批、连续出现,在同一部位可见斑丘疹、疱疹和结痂。 出痘期:粉红疹子在脸上和背部,疼痛、发烧、呕吐.…. 潜伏期:7-15天;爆发期:透明水泡;结痂期:变干结

痂。 多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痊愈。儿童患者症状和皮疹均较轻:成人患者症状较重,皮疹多而密,病程可达数周,易并发肺炎。 预防方法:接种水痘疫苗:居室注意通风,污染物及用具煮沸或暴晒消毒:患了水痘应注意休息,吃清淡易消化食物;不聚集,不去人多公共场所,勤洗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剪短指甲,勤换衣物。 学校发现水痘病例如何处理: (1)发现水痘症状患者,立即带至保健室/隔离室,联系家长,带回就医,水痘传染性强,患病学生应及早隔离治疗,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脱落为止方可返校学习; 病学生应及早隔离治疗,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脱落为止方可返校学习; (2)保持教室、宿舍内外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毛巾,勤晒衣被,多参加户外活动,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公共场所; (4)保健医生应严格晨、午检把关,严格遏制疾病的扩散,发现有可疑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应及时向老师报告,立即隔离就医; (5)做好消毒处理,病人离开原居住房间。原居住房间可

学校及幼托机构水痘防控指导意见书

大桥新区学校及幼儿园水痘防控工作督导意见书 被督导单位法人代表 指导类别传染病控制联系电话 一、水痘基本知识: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可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潜伏期为14~15日左右,好发于冬春季节,接触几乎均可发病,2~10岁儿童易发人群,容易造成群体暴发,可以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及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二、学校基本情况及水痘流行概况: 该校(园)与月日发生了例水痘病例。今年以来,我区一些学校幼儿园已相继发生水痘病例,给学生身体健康和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有效预防控制水痘疫情在我镇学校幼儿园暴发流行,特提出指导意见。 三、指导意见: 学校(幼儿园)主要领导、校医和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冬春季水痘等传染病疫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把水痘疫情预防控制列为学校当前重要议事日程。 1、强化晨检工作。严格执行学生(幼儿)健康晨检报告制度,发生疫情要严格执行制度,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一旦发现病人,要及早采取隔离措施,防止儿童学生之间、群体之间传播,病人隔离期为发病后两周或至病愈结痂后方可复学复托。同时,要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 2、加强防控。进一步加强学习及生活场所卫生管理。要经常保持教室/宿舍等学习生活场所通风透气,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物品消毒方法可用太阳光瀑晒、煮沸浸泡或用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3、组织培训。要迅速组织全体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要求人人掌握水痘的初步观察判断常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广泛宣传。冬春季节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防止交叉传播,要针对当前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培训良好习惯养成。要向家长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增强家长的防范意识。建议入园入托儿童及学生(有禁忌症、已患过水痘及接种过水痘疫苗者除外)接种水痘疫苗进行预防。

水痘的治疗指南

水痘 【概述】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herpds,zoster virus,VZV)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 【流行病学】 (一)流行病学对冬春季有轻度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的学龄前儿童,应注意仔细查体,询问有无与水痘患者的接触史。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12日,平均14天。 (一)前驱期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偶可出现前驱疹。 (二)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1.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

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4.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5.口腔、外阴、眼结合膜等处粘膜可发生浅表疱疹,易破溃形成浅表性溃疡,有疼痛。 当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凝血机制障碍及继发感染等原因时,常形成非典型水痘。皮疹融合者为大疱型,直径可达2~7cm,易继发金葡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而死亡;疱疹呈出血性,皮下、粘膜有瘀斑为出血型,可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皮肤大片坏死,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称为坏死型;病变播散累及内脏者称为播散型,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妊娠头三个月内感染水痘,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称为先天性水痘综合症。 【诊断要点】 水痘冬春季发病,既往未患过水痘,近2—3周内接触过水痘病人,并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病原诊断】 对临床诊断有困难的可选用以下方法协助诊断, 1.疱疹组织刮片刮取新鲜疱疹基底组织涂片,用瑞氏染色

水痘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疾病分类 水痘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水痘及不典型水痘两种,后者又包括(1)大疱型水痘; (2)出血性水痘;(3)新生儿水痘;(4)成人水痘。 病原学 水痘的病原是人类疱疹病毒第三型,属疱疹病毒科,为双链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直径为150~200nm,为有包膜的三维对称20面体。病毒糖蛋白至少有8种,包括gE,gB,gH,gI,gC,gL,gK及gM,主要存在于病毒包膜和感染细胞的胞膜中,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有密切关系。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生活力很弱,能被乙醚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而传染,传染性很强。在集体小儿机构中易感者接触后80%~90%发病。 (三)易感性: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较少见。孕妇患水痘时可感染胎儿,形成胎儿水痘综合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的患者感染本病后病情严重可致死。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较多见。水痘在易感人群中的播散主要取决于气候、人口密度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1-2]。 带状疱疹 水痘VZV经呼吸道和口咽粘膜进入机体后,在局部粘膜组织短暂复制,经血液和淋巴液(原发性病毒血症)播散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经多个繁殖周期后,再次进人血液(第2次病毒血症)而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特别是皮肤、粘膜组织,导致水痘。由于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第2次病毒血症仅持续3日左右,局部的病损由VZV感染

麻疹、水痘、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麻疹、水痘、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全身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近年成人发病也有增加趋势。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显著下降。 病人是麻疹传染源,病人出疹前后5天都有传染性,以发病初期最强。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毒随病人的呼吸、咳嗽、喷嚏形成的气溶胶散播到周围空间,通过吸入含病毒气溶胶有结膜接触气溶胶而感染。被气溶胶或分泌物污染的衣物、玩具等物品,作为机械携带工具,在自短时间内可起到直接传播作用。 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约10日,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 ③麻疹黏膜斑;④偶见皮肤荨麻疹;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但体温稍有下降。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出疹顺序始见于耳后、

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7~10天痊愈。 2.并发症 (1)喉、气管、支气管炎;(2)肺炎;(3)心肌炎;(4)麻疹脑炎 预防 1.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2.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4~6岁或11~12岁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 3.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4.切断传染途径 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公卫传染病学重点归纳(订)汇总

10公卫传染病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病原微生物(阮粒,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者之间此消彼长。 4.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即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感染来源不同,有医院内通过患者或医护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交叉感染、患者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发的自身感染或内源性感染以及诊疗过程中或因医疗器械消毒不严而造成的医源性感染等。医院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亚临床感染,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感染后多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转为病原携带状态。 7.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 8.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9.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10.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①呼吸道传播; ②消化道传播;③接触传播;④虫媒传播;⑤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 11.再燃(recrudescence):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relapse):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己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13.传染病的预防 预防工作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关于防止水痘传染的课题探究

关于防止水痘传染的课题探究 春季来临,本是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的季节,然而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却给我们美丽的春天蒙上的一层阴影。 这学期开始,因为本班一名同学感染了水痘,而大家缺乏一定的预防知识,加之同学们心里对水痘的重视程度欠缺,以及校医院的处理不当,导致了水痘在本班的迅速传播。故在这里,学生欲建立模型,简要分析下水痘的传播,以及水痘的预防。 <一)参考资料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该病潜伏期为12-21日,平均14日。起病急、轻、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旁疹→症疹→脱症的演变过程,脱症后不留皮痕。水疤期痛痒明显,若因摧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大多见于1-10岁的儿童,潜伏期2-3周。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M粒至豌豆大的圆

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约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皮损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颜部始,后见于躯干、四肢。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为多,次于颜面、头部,四肢较少,掌跖更少。粘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皮损常分批发生,因而丘疹、水疱和结痂往往同时存在,病程经过2-3周。若患儿抵抗力低下时,皮损可进行性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水痘的临床异型表现有:大疱性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儿水痘、成人水痘等。 水痘传染性强。病人为唯一传染源,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1-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免疫缺失患者可能在整个病程中皆具有传染性。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因二者病因同一。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也可接触污染的用物间接待染。 该病以冬春季发病为主,主要为2~10岁的儿童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发病可终身免疫。 1、传染源:水痘患者为唯一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为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该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2%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第一篇: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一、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感染 性腹泻等。 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腋下温度≥38.5℃)、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隔离时间:发病之日起至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正常后2天,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隔离时间:发病之日起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左右时间,水痘: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隔离时间:发病之日起至完全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隔离时间:症状消失后1周。 感染性腹泻: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发病及、涉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隔离时间:症状消失后2天。 二、在学校、幼托机构易发、高发的原因: 1.学生来自多个家庭,经常性甚至每天流动,把社会疫情引入校园。 2.带病上课率高,难以杜绝发热咳嗽学生教职员工带病上课。 3.每天长时间同处在教室、寝室等室内,特别是冬春换季时节气温偏低,春季下雨季节室内活动时间延长,且空气不流动等都利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 4.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学器械工具、活动场所。 5.学生打闹嬉戏密切接触,使传染病易于实现传播。

6.不注意劳逸结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教学活动后易着凉、淋雨,抵抗力下降。 7.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忽略社会公德(经常用手搽揉鼻子、口腔,不注意洗手、咳嗽和流涕未正确处理使用纸巾等) 三、防控要求 1、加强因病缺课监测,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加强晨检、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学校未认真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特别是部分初中和高中缓报、不报现象较为明显。(2)部分学校网报系统内基础信息不全(班级、学生信息),导致有缺课学生也无法网报。 按照《丹阳市2014年学校卫生工作意见》(丹教〔2014〕57号),各校要如实报告学生缺课情况,做到不迟报、不漏报,充分发挥缺课监测在学校疫情防控上的预警预测作用。 2、加强宣教,提高儿童家长防病意识 托幼儿童和小学生家长的防病意识对于传染病的防控至关重要,学校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宣传和病防治知识,特别要加强对托幼儿童和小学生家长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倡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向家长宣传以下知识: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 ②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③让孩子养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掩住口鼻,不要与他人公用餐具等 ④让孩子不接触患病儿童 ⑤在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⑥注意保存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⑦要求家长出现不适时不要送入托儿所、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医,明确病因。患儿痊愈后或明确未患传染性疾病后方可入校。 3、教室、宿舍经常通风、通风不良的教室应使用排风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