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毒力和环境耐受性的研究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毒力和环境耐受性的研究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毒力

和环境耐受性的研究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细菌,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严重感染。在L. monocytogenes 中,InlC是一个重要的表面蛋白,与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相互作用紧密相关。本研究旨在构建

InlC 基因缺失株,并评估其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能力以及在环

境中的耐受性。

首先,我们使用克隆技术成功地构建了 InlC 基因缺失株。通过PCR 验证,确认了目标基因已被成功删除。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来确定 InlC 蛋白在缺失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InlC 缺失株中完全没有 InlC 蛋白

的表达。这表明成功构建了 InlC 基因缺失株。

接下来,我们对 InlC 缺失株和野生型菌株进行了宿主细胞感染实验。使用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作为宿主模型,

比较了两株菌在细胞内的定殖和复制能力。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InlC缺失株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和复制能力显著

降低。这表明InlC对于L. monocytogenes进入和繁殖在宿主细胞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评估 InlC 缺失株在环境中的耐受性,我们将野生型菌株和 InlC 缺失株分别培养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并

评估其生长状况。结果显示,在较高温度(42°C)下,InlC 缺失株的生长受到抑制,生长曲线明显下降。然而,在正常的生理温度(37°C)下,两株菌的生长特征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在不同pH值条件下,两株菌的生长表现也相似。这些结

果表明,InlC 缺失株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与野生型菌株类似。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成功地构建了 InlC 基因缺失株,并证明了InlC 蛋白在 L. monocytogenes 对宿主细胞的感染中

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 InlC 缺失株在较高温度下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其生长特征与野生型菌株相似。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了解 L. monocytogenes 的致病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为控制 L. monocytogenes 引起的感染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成功地构建了 InlC 基因缺失株,并证明了 InlC 蛋白在 L. monocytogenes 对宿主细胞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InlC 缺失株的主细胞入侵和复制能力显著

降低,表明 InlC 对于 L. monocytogenes 进入和繁殖在宿主细胞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 InlC 缺失株在较高温度下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其生长特征与野生型菌株相似。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了解 L. monocytogenes 的致病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为控制 L. monocytogenes 引起的感染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毒力和环境耐受性的研究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毒力 和环境耐受性的研究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细菌,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严重感染。在L. monocytogenes 中,InlC是一个重要的表面蛋白,与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相互作用紧密相关。本研究旨在构建 InlC 基因缺失株,并评估其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能力以及在环 境中的耐受性。 首先,我们使用克隆技术成功地构建了 InlC 基因缺失株。通过PCR 验证,确认了目标基因已被成功删除。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来确定 InlC 蛋白在缺失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InlC 缺失株中完全没有 InlC 蛋白 的表达。这表明成功构建了 InlC 基因缺失株。 接下来,我们对 InlC 缺失株和野生型菌株进行了宿主细胞感染实验。使用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作为宿主模型, 比较了两株菌在细胞内的定殖和复制能力。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InlC缺失株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和复制能力显著 降低。这表明InlC对于L. monocytogenes进入和繁殖在宿主细胞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评估 InlC 缺失株在环境中的耐受性,我们将野生型菌株和 InlC 缺失株分别培养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并 评估其生长状况。结果显示,在较高温度(42°C)下,InlC 缺失株的生长受到抑制,生长曲线明显下降。然而,在正常的生理温度(37°C)下,两株菌的生长特征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在不同pH值条件下,两株菌的生长表现也相似。这些结 果表明,InlC 缺失株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与野生型菌株类似。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溶血素hly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的构建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溶血素hly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的构 建 陈凤霞;叶精精;姜莉;王航;吕洁婷;罗微微;冯振灿;程昌勇;宋厚辉 【摘要】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 a food-borne Gram-positive bacterium,which widely distributes outside the environment,and the pathogen can cause high mortality in some specific groups.Listeriolysin O (LLO, encoded by hly )of L .monocytogenes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bacterial infection ,but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 remains to be deep studied.In this study,we constructed a recombinant shuttle plas-mid to delete the complete ORF of hly by using the molecular cloning techniques and the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strategy with the temperature-sensitive shuttle vector pKSV7.The recombinant plasmid har-boring the up and down-stream homoarms of hly were electroporated into wild strain EGD-e competent cells and utilized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antibiotic to choose the correct transformants.To make the result more forceful,we here in this study tested the transformants by DNA sequencing.Based on this, w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 LLO complemented strain.The mutant and complemented strains were desig-nated as△hly and C△hly,respectively.Moreover,we found that expression level of LLO was almost abol-ished in the absence of hly,compared to the wild-type strain EGD-e and the complemented strain C△hly, suggesting that these recombinant strains 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in our study.As a result,this re-search provided a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基因敲除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

基因敲除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 王雪; 黄建忠; 李力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2019(039)004 【总页数】7页(P100-106) 【关键词】基因敲除技术; 微生物; 研究进展; 成功案例 【作者】王雪; 黄建忠; 李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9 基因敲除技术,又名基因打靶,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主要建立在同源重 组的基础上,属于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经典的基因敲除技术是指通过同源重组原理将标记基因定点地整合入目标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特定的位点,以达到细胞内某一目的基因敲除的一种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微生物,应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同源重组法、随机插入突变法、RNA干扰法、ZFNs法、TALEs法,此外,还有目前热点研究的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基于同源重组的基因敲除技术主要有RecA系统同源重组法、Red系统同源重组法、基于自杀载体的同源重组法、基于温敏型质粒的同源重组法。这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如图1。基

因敲除技术的热门也使得一大批发明专利涌现。本文对几种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基因敲除方法进行介绍,并提供一些成功案例及发明专利,各种方法的比较见表1。图1 同源重组法进行基因敲除的一般原理Fig.1 Ceneral principles of gene knockout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表1 基因敲除方法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 knockout methods方法来源动力常见质粒特点RecA系统大肠埃希菌功能蛋白-同源臂长,反应条件苛刻,操作复杂Red系统λ噬菌体功能蛋白pKD46同源序列短,相对简单自杀型载体其他生存压力pK18mob、pSVP202同源序列较短,重组效率高,简单温敏型质粒其他生存压力pKC1139、pBV220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CRISPR/Cas系统细菌、古细菌Cas蛋白-编辑效率高,靶向性强,操作简单,脱靶效应 注:“-”表示无特定质粒 1 基因敲除技术原理 1.1 RecA系统同源重组法 RecA同源重组系统是大肠埃希菌中的内源性同源重组机制,组成它的蛋白质包括RecA蛋白和RecBCD等[1] 。RecA具有双重功能,它不但能改变单链的DNA分子还可以激活蛋白酶,是大肠埃希菌recA基因座的产物,具有单、多聚体两种形式,可以参与大肠埃希菌中任何同源重组机制。RecA蛋白是纤维状的,能够参与DNA损伤的修复,总的来说,它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能够促进DNA分子链之间的交换,二是作为共蛋白酶可以促进阻遏蛋白LexA的自我水解,蛋白RecBCD 就是三种蛋白质RecB、RecC、RecD的复合体,这三种蛋白质可以解开DNA双链,在Chi位点处形成DNA单链[2]。但是通过RecA系统难以成功获得基因缺失突变株,其具有以下3个缺点:①重组的概率很低;②构建重组载体时需要的同源臂较长;③RecBCD蛋白具有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可以降解线性的DNA片段给替换载体的构建带来了困难。因此,由于RecA同源重组系统需要依赖于特定的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ls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ls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部 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ls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部 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摘要: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致病菌,在食品中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症状。本研究旨在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llsB基因缺失株并研究其部分生 物学特性。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将llsB基因从单核细胞 增生性李斯特菌中删除。随后,对构建的llsB基因缺失株进 行了鉴定及分析。结果显示,llsB基因缺失株的生长速度和 生长曲线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无明显差异。然而,在细胞内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上,llsB基因缺失株表现出明显的下降,且 在宿主内生长及对宿主免疫应答中的效应亦明显减弱。此外,llsB基因缺失株的腐蚀能力也有所降低。以上研究结果提示,llsB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侵染及致病过程中起 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lsB基因;基因缺 失株;生物学特性 引言: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尤其是土壤和水体中。该菌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症状,且在人群中具有高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主要通过食物传播途径,如生肉、生奶制品等。这种细菌能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并脱离胞内,进一步引发感染扩散。目前已发现多个与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侵染

和致病相关的基因。其中,llsB基因被认为在该菌株的致病性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材料与方法: 1. 基因编辑技术。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将llsB基因从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中删除,构建llsB基因缺失株。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设计与目标基因序列相对应的gRNA序列;然后将gRNA序列与Cas9蛋白共转染入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最后通过PCR和测序确认llsB基因是否被成功删除。 2. 株系鉴定与分析。通过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构建的llsB基因缺失株进行鉴定。此外,采用TEM观察细胞形态,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菌株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3. 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生长曲线分析法研究llsB基因缺失株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曲线;通过侵袭实验研究llsB基因缺失株的侵染能力;通过宿主内生长实验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研究llsB基因缺失株在宿主内的生长状况;通过ELISA检测炎症因子水平变化,评估llsB基因缺失株对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通过腐蚀实验观察llsB基因缺失株的腐蚀能力。 结果与讨论: 成功构建了llsB基因缺失株,并通过PCR和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株系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构建的llsB 基因缺失株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曲线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无明显差异,表明llsB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在细胞内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上,llsB基因缺失株表现出明显的下降。相较于野生型菌株,llsB基因缺失株的侵染能力显著降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llsB基因缺失株在宿主内的生长速度相较于野生型菌株也有所减缓,且对

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LLS-LLO缺失株的构建及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LLS-LLO缺失株的构建及小鼠的免疫 保卫性探究 专业品质权威 编制人: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________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 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单增李斯特菌inl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单增李斯特菌inl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王少辉;刘萍萍;魏建超;邵东华;赵秋华;史子学;马志永 【摘要】To determine the biological role of internalin InlK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the inlK gene mutant strain △ inlK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virulent strain 10403s by the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technology.The growth curve,biofilm formation,adhesion and invasion capacity to RAW264.7 cells and and pathogenicity in mice of wild-type strain,and mutant strain were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activation of the inlK gene did not affect the growth but the biofilm formation decreased.Moreover,the invasion and intracellular survival capacities of mutant △ inlK reduced by 18% and 31% as compared with the wild-type strain.In the mouse infection experiment,the mortality rate of wild-type strain and mutant △ inlK was 80% (4/5) and 40% (2/5),respectively.Moreover,mutant strain △ inlK displayed significant decreased colonization capacity in mice.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intemalin InlK was involved in the LM infection,indicating its contribution to pathogenicity.%为了分析内化素InlK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利用自杀性质粒进行同源重组构建LM标准菌株10403s的inlK基因缺失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inlK基因缺失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细胞侵袭能力、动物致病力等差异.结果显示,inlK基因缺失不影响LM的生长速度,但可导致LM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细胞感染试验表明基因缺失株△inlK对RAW264.7细胞的侵袭及胞内存活能力分别下降了18%和31%.动物感染试验显示野生株和基因缺失株△inlK对小鼠的致死率

肺炎克雷伯菌果糖磷酸转移酶系统EⅡC编码基因frwC缺失株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果糖磷酸转移酶系统EⅡC编码基因frwC缺失 株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林迪斯;徐丽;李飞雨;汪静杰;李蓓 【摘要】目的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肺炎克雷伯菌果糖磷酸转移酶系统(PTS系统)EⅡC编码基因frwC无痕缺失株,并构建回补株,探讨frwC基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长、超黏表型及毒力的影响.方法利用自杀载体pKO3-Km质粒构建frwC基因缺失株,同时扩增包含frwC基因编码区、启动区及转录终止区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T-easy质粒电转至缺失株构建frwC基因回补株.通过生长曲线测定、高速离心实验、小鼠毒力实验分析frwC基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长、超黏表型及毒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肺炎克雷伯菌frwC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发现frwC基因敲除后细菌生长速度下降、黏性增加、细菌毒力减弱.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果糖磷酸转移酶系统 frwC 基因编码蛋白EⅡC 影响细菌的生成、超黏表型及毒力. 【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8(039)006 【总页数】5页(P788-792)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frwC基因;磷酸转移酶系统;毒力 【作者】林迪斯;徐丽;李飞雨;汪静杰;李蓓 【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8.99 肺炎克雷伯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 KP)是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的正常菌群,可引起呼吸道、泌尿道、伤口等部位的感染,是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菌株[1-2]。KP包含78个血清型,过去20年由KP强毒型(主要为K1、K2血清型)引起的感染如肝脓肿在全球已被证明,其死亡率可达10%~30%[3]。20世纪60年代,磷酸转移酶系统(phosphotransferase system, PTS系统)第1次在大肠杆菌中作为糖转运系统被提出,已在越来越多的细菌中被找到[4]。根据利用的糖类不同,PTS系统可分为10余种。作为一种复杂的蛋白激酶系统,PTS系统可以调节各种各样的功能运输、代谢和诱变过程及许多基因的表达[5-6]。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KP纤维二糖PTS系统中EⅡC蛋白编码基因celB敲除株的玻片培养粘附作用不佳,不能完成生物膜形成完整过程,并且小鼠生存率增加12.5%~ 87.5%[7]。通过对KP NTUH-K2044全基因组分析发现,在KP中存在一个果糖磷酸转移酶系统(KP1_1987-KP1_1993)。环磷酸腺苷受体蛋白(cAMP receptor protein, CRP)能够直接调控此系统中编码EII C蛋白的基因frwC的表达,而CRP 基因缺失株细菌生长速度减慢、毒力明显下降[8-9]。在此过程中,CRP是否可以通过调控frwC的表达而影响细菌的生长与毒力?本研究通过构建frwC的缺失突变株与回补株,分析frwC对KP的生长、超黏表型、毒力的影响,从而明确CRP 是否能够通过调控frwC的表达而影响其表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和质粒 KP NTUH-K2044分离于肝脓肿患者,为K1血清型超黏表型,已全基因组测序。大肠杆菌DH5α及自杀质粒pKO3-km、km-pGEM-T easy质粒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ICR小鼠模型的建立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ICR小鼠模型的建立 尹海畅;吕兴锋;刘思国;王伟;王建超;孟庆文 【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 ytogenes,LM)是一种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动物较为严重的感染症状.现广泛使用具有免疫活性的小鼠模型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来评价不同LM菌株的致病性.为建立LM的ICR 小鼠模型,本研究采用1/2a血清型的N21 LM菌株,分别以106、107、108、109和1010CFU的剂量口腔灌注感染6周龄ICR小鼠,每组10只;另取10只接种PBS 作为对照组,测定LM对ICR小鼠的LD5o;另取40只小鼠,平均分为2组,公母各半,以测定的LD50剂量接种LM,分别对各组小鼠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变化、体重变化及组织中细菌载量进行评价.结果发现,N21 LM菌株对ICR小鼠的LD50为109.25 CFU;感染周期为10 d左右,感染小鼠出现被毛粗糙、精神萎靡、阴茎垂出及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先后出现实质内灶状细菌团块、形成血栓、细胞坏死等;脾脏主要表现为白髓内淋巴细胞减少;肺脏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菌落计数和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发现肝脏中细菌载量最高,脾脏次之.结果表明,ICR小鼠能作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感染模型.本试验结果为研究LM的致病机制、疫苗研究及抗菌肽转基因小鼠抗LM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3(040)009 【总页数】5页(P131-135)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ICR小鼠模型 【作者】尹海畅;吕兴锋;刘思国;王伟;王建超;孟庆文

沙门菌果蝇感染致死模型构建及其评价

沙门菌果蝇感染致死模型构建及其评价 耿士忠;席俊萌;杨家兴;孙大泉;韦有恒;潘志明;焦新安 【摘要】目的为了比较不同沙门菌对果蝇致死毒力,建立果蝇沙门菌肠道感染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方法将鼠伤寒沙门菌SL1344、14028S和肠炎沙门菌C50041及其突变株C50041 △spiC,以OD600为100的高浓度菌液通过饲喂法和针刺法,分别感染30只CS型果蝇和yw型果蝇,每隔3h观察活果蝇数,计算存活率,分析沙门菌毒力.结果肠炎沙门菌C50041和C50041 △spiC饲喂果蝇,120小时后CS型果蝇存活率0%,yw型果蝇的存活率低于20%,而针刺法感染CS型果蝇和yw型果蝇存活率则高于80%;鼠伤寒沙门菌饲喂法感染CS型果蝇和yw型果蝇,其存活率均高于90%.针刺法存活率均高于60%.比较分析显示,鼠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耐受和肠炎沙门菌肠道感染敏感,存在明显的差异;肠炎沙门菌对果蝇肠道感染模式的毒力明显高于非肠道感染模式,不同果蝇品系之间则无明显的差异.结论本研究中,果蝇沙门菌肠道感染模型被成功建立,并能够评价不同沙门菌的毒力,其中肠炎沙门菌C50041果蝇肠道感染呈高度敏感,为后续肠炎沙门菌功能基因鉴定研究奠定基础,便于深入研究沙门菌致病机理. 【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年(卷),期】2019(035)004 【总页数】4页(P311-314) 【关键词】沙门菌;果蝇;毒力;存活率 【作者】耿士忠;席俊萌;杨家兴;孙大泉;韦有恒;潘志明;焦新安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31 沙门菌属(Salmonellaspp)属肠杆菌科,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的致病菌,也是研究细菌致病机理的模式菌,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病原菌之一[1]。

药物外排泵与生物被膜在微生物耐药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药物外排泵与生物被膜在微生物耐药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林飞燕;陆春 【摘要】BiofUms were a main hotspot mechanism of microbe mediated antibidtic-resistance and multidrug-resist-ance. It involved growth metabolism of microorganism, drug resistance gene, phenotypic changes of gene, regulation of group reaction system, drug efflux pumps ( DEP) , and other multiple factors. There were complex and close correlations between resistance genes, DEP and biofilms in microbial drug-resistance mechanisms. The impacts of biofilm on DEP, drug resistance genes, and DEP on bioEIms, and the common regulatory factors of DEP and biofilm, and advances in pertinent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生物被膜是介导微生物耐药与多重耐药的一大热点机制,涉及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耐药基因等基因表型改变、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拉及药物外排泵等多重因素.耐药基因、药物外排泵与生物被膜在微生物耐药机制中,具有复杂而密切的相互影响.分别从生物被膜对药物外排泵、耐药基因的影响,药物外排泵对生物被膜的影响,以及药物外排泵和微生物生物被膜共同的调节因素,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2011(031)004 【总页数】5页(P85-89) 【关键词】耐药基因;生物被膜;外排泵

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精选]doc

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食品与我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接下来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一: 1、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探析 2、动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 3、测定大米粉中镉的质量控制与不确定度评价 4、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中塑化剂的检测研究进展 5、食品过敏原标签要求及生产过程控制初探 6、食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7、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影响 8、食品流通环节安全保障策略研究 9、转基因食品舆情现状分析及新型科普模式的探究 10、基于背景值研究的湖北省香菇重金属风险评估 1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 12、北京市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研究 13、食用农产品包装接触用粘合剂安全管理探讨 14、当前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5、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权威性和影响力提升策略 16、食品接触材料中全氟和多氟化合物风险与管理 17、销售环节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8、食品安全信息需求服务与信息保障对策研究 19、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 20、一种基于555集成电路的粮食水分检测技术的分析 21、谷朊粉的添加量对青稞面条品质的影响 22、社会共治理念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基于对胶水牛排事件的法律思考 23、我国与国际组织航空食品法规标准的对比及分析 24、基于用户需求的食品包装扁平化设计 25、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26、无损快速检测技术在生鲜食品品质鉴定中的应用 27、食品快检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的探讨 28、大理州市售食品细菌性污染情况分析 29、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30、荞麦酸奶的制备及工艺研究与分析 31、对创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的思考 32、技术创新背景下食品工程的发展与演变 33、绍兴地区粮谷类食品中铅镉和总汞含量的监测及暴露水平评估 34、食品安全标准的私法效力及其矫正 35、我国食品监管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启示 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二:

沙门氏菌减毒及其作为疫苗活载体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减毒及其作为疫苗活载体的研究进展 张明亮;张春杰;程相朝 【摘要】As the investigation for attenuated salmonella has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progress of attenuated salmonella, construction of vaccine carrier, mechanism for invasion and induce immune response with exogenous gene of attenuated salmonella, application in vaccine carrier of attenuated salmonella, and provides som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in attenuated salmonella.%鉴于目前减毒沙门氏菌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沙门氏菌减毒研究进展、减毒沙门氏菌疫苗活载体的构建、减毒沙门氏菌侵入及其携带外源基因诱导免疫应答的机制和减毒沙门氏菌疫苗活载体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旨在为减毒沙门氏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2012(029)002 【总页数】4页(P65-68) 【关键词】沙门氏菌;减毒;疫苗;载体 【作者】张明亮;张春杰;程相朝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减毒沙门氏菌在疫苗和疫苗载体方面的研究进展

减毒沙门氏菌在疫苗和疫苗载体方面的研究进展 李正;程相朝 【摘要】Salmonella can not only be used as vaccines but also an ideal vaccine vector, it has been a wide range of medical and veterinary importance. Salmonella can be made by means of mucosal immune (oral or nasal), easy operation and little irritation of the vaccination. In addition. Salmonella is an invasion of intracellular, effectively presenting antigens to stimulate ami-Salmonella and induce foreign protein specific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and can also induce mucosal immunity and systemic immunity. As new vaccin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his review mechanism of Salmonella invasion, the immune mechanism and its application status in vaccine.%沙门氏菌不仅可以用作疫苗,也是理想的疫苗载体,已受到医学与兽医学的广泛重视.沙门氏菌可以经黏膜途径免疫(口服或鼻内),操作方便,对接种对象刺激小;此外,沙门氏菌为胞内侵袭细菌,能有效递呈抗原,激发抗沙门氏菌和诱导外源蛋白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与细胞免疫反应,并能同时诱导黏膜免疫与全身免疫.文章对沙门氏菌的入侵机制、免疫机理及其在疫苗中的应用状况进行了综述,为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2(039)001 【总页数】5页(P40-44) 【关键词】沙门氏菌;疫苗;载体

LPXTG基序蛋白lmo0159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对单增李斯特菌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

LPXTG基序蛋白lmo0159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对单增李斯 特菌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 张奇文;凌晨;杜冬冬;钱凌霄;李红欢;薄新文;马勋 【摘要】单增李斯特菌(L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能引发人和动物李氏杆菌病,其细胞壁表面LPXTG基序蛋白在LM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讨LPXTG基序蛋白Lmo0159对LM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基因重叠延伸PCR(SOE-PCR)及同源重组技术,运用穿梭质粒pKSV7载体,构建lmo0 59基因缺失株LM90SB2-lmo0159.测定在不同温度、不同NaCl浓度及3.5%乙醇环境下OD600,绘制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4℃条件下,LM90SB2与LM90SB2-lmo0159生长无差异;在37和42℃条件下,LM90SB2-lmo0159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 LM90SB2 (P< 0.05);在含2.5% NaCl的BHI培养基中,LM90SB2-lmo0159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显著低于LM90SB2 (P<0.05);在含4.5%NaCl和3.5%乙醇的BHI培养基中,LM90SB2和LM90SB2-lmo0159生长均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在4.5% NaCl条件下差异不显著(P>0.05),在3.5%乙醇条件下,LM90SB2-lmo0159的生长低于LM90SB2,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lmo0159基因对LM适应胁迫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lmo0159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6)002 【总页数】7页(P133-139)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lmo0159基因;缺失株;同源重组;环境适应性 【作者】张奇文;凌晨;杜冬冬;钱凌霄;李红欢;薄新文;马勋

乳酸菌苯乳酸的合成及其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乳酸菌苯乳酸的合成及其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芦夏霏;刘毕琴;柳陈坚;李晓然;罗义勇 【摘要】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生物防腐剂,可以有效抑制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 PLA 是食品级的生物防腐剂.它的生物合成核心途径为:以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为底物,α-酮戊二酸为氨基受体,经转氨反应生成苯丙酮酸(phenypyruvate,PPA),然后PPA经脱氢酶作用,还原生成PLA.PLA的分解代谢产物主要有二氢化二醇、1-溴-2,3苯甲烷等.除了受温度、pH和培养条件的影响外,PLA的合成代谢主要受到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氨基转移酶(aminotransferase,ATase)和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等的调控.文中综述了LAB PLA的生物合成和分解代谢途径以及与该途径相关的调控机制.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14(040)011 【总页数】5页(P177-181) 【关键词】乳酸菌;苯乳酸;乳酸脱氢酶;氨基转移酶 【作者】芦夏霏;刘毕琴;柳陈坚;李晓然;罗义勇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单增李斯特菌srt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srtA基因对其毒力的影响研究

单增李斯特菌srt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srtA基因对其毒力 的影响研究 张奇文;凌晨;吴学林;马勋;薄新文 【摘要】为了研究srtA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LM90SB2毒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LM90SB2 srtA基因缺失株LM90SB2-?srtA,比较分析了亲本株LM90SB2与缺失株LM90SB2-?srtA对MBMEC、HBMEC、RAW264.7、SIEC 4种细胞系的粘附、侵袭、胞内增值能力及LM90SB2和LM90SB2-?srtA感染小鼠后,小鼠的LD50及肝脏、脾脏、脑载菌量变化差异.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srtA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LM90SB2比较,缺失株LM90SB2-?srtA对RAW264.7和SIEC的粘附率、侵袭率及胞内细菌数量均下降,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LD50降低了21.38倍,肝脏、脾脏载菌量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srtA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LM90SB2的毒力具有关键作用,参与粘附、侵袭BMEC,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年(卷),期】2019(027)004 【总页数】9页(P23-31)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srtA基因;毒力;粘附;侵袭 【作者】张奇文;凌晨;吴学林;马勋;薄新文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 832003;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 830010;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 832003;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 832003;新疆农垦科学院省部共建绵羊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河子 83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15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由多层肽聚糖构成,表面分子磷壁酸及表面蛋白等均呈现在肽聚糖上,表面蛋白的种类不同,锚定机制也有所不同[1]。表面蛋白锚定到肽聚糖的过程由分选酶催化完成,这类蛋白在致病菌中发挥重要的毒力作用[2]。1999年Mazmanian等[3]以SPA为模型研究了表面蛋白的锚定过程,表明分选酶A(sortase A,SrtA)与SPA锚定到细胞壁表面过程密切相关,并且证实SrtA通过识别LPXTG保守基序,将蛋白共价结合到细胞壁肽聚糖上。Pallen等[4]对已测序的92个细菌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中都存在分选酶同源基因,只是在不同细菌基因组中存在的数量、种类、功能等存在一定差异。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革兰氏阳性、胞内寄生菌,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可以穿越宿主的肠道屏障,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临床上引起肠胃炎、脑膜炎、脑炎、败血症、流产等症状,LM的致病过程涉及多种毒力因子及其相关的酶类。LM表面有多种前体分子中含有LPXTG基序的表面蛋白,对于LM致病性发挥重要作用,如InlA、InlJ、LapB和VIP等[5-10]。在LM中,srtA是由222个氨基酸组成的分选酶,参与一些含有LPXTG基序的表面蛋白与肽聚糖的结合过程[11]。目前已报道,srtA基因缺失以后,可以影响表面毒力蛋白锚定到细胞壁,从而影响细菌毒力[3,11-13]。

环境胁迫下细菌非编码小RNA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环境胁迫下细菌非编码小RNA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LI Bao-hua;GE Hai-ze;LIU Shu-ye 【摘要】细菌非编码小RNA(sRNA)是长度约为50~5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其编码基因位于基因间区域,在细菌基因组中可被转录但不被翻译为蛋白质,随着生物信息学和RNA测序技术的发展,sRNA功能受到广泛关注.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细菌遇到各种各样生存压力,sRNA通过感应环境变化调节相应基因的表达.在细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环境胁迫下细菌sRNA的表达变化和其对基因的表达调控进行综述,揭示sRNA细菌基因转录后调控、生物适应性进化等生命过程的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 【年(卷),期】2019(043)006 【总页数】5页(P690-694) 【关键词】细菌;非编码小RNA;基因表达 【作者】LI Bao-hua;GE Hai-ze;LIU Shu-ye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细菌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压力,如温度、pH、抗生素、需氧和厌氧环境、离子浓度及营养等。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细菌通过复杂的调控网络

基因表达来对环境变化做处反应。近年来,通过高密度平铺矩阵和RNA测序等技术对基因表达进行研究,发现分布在细菌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小RNA(small non-coding RNA,sRNA)发挥了重要作用[1]。sRNA作为具有独特特性和功能的一类RNA可帮助细菌快速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应答,相对于蛋白质的调控作用更加经济有效。本文对sRNA的分类、作用机制和环境胁迫下sRNA对基因的表达调控进行综述,以期对细菌sRNA提供全面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基因转录后调控和生物适应性进化等生命过程。 1 sRNA的分类 细菌sRNA的长度约为50~500个核苷酸,其编码基因位于基因间区域,约2%~12%的基因间区域编码sRNA。亲缘关系较近的菌属成员之间sRNA序列具有保守性,sRNA开始于一段能折叠成稳定茎环结构的序列,终止于不依赖Rho 的转录终止子[2]。sRNA的茎环结构有利于维持分子稳定性,使sRNA比mRNA更加稳定。 根据sRNA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3类:(1)具有看家功能的sRNA;(2)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细菌sRNA通过感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如温度、铁 sRNA;(3)调控基因表达的sRNA。根据sRNA与靶标的位置关系可将其分为顺式编码的sRNA和反式编码的sRNA。顺式编码的sRNA与靶标基因重叠而反式编码的sRNA与靶标基因分离。同时顺式编码的sRNA与转录本之间有良好的碱基配对,而反式编码的sRNA通常与转录本之间不存在良好的碱基配对[3]。根据sRNA对RNA分子伴侣Hfq蛋白的依赖于否,分为依赖Hfq的sRNA(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LhrA、LhrB、和LhrC)和非依赖Hfq的sRNA(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RliA、RliB、mpB和ssrS等)。 2 sRNA的作用机制 多数情况下sRNA通过与靶mRNA配对调控基因表达。sRNA与靶mRNA结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