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_1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_1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_1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_1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

【内容提要】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不少七言诗。这些诗歌,不仅宋代以后的考古学着作时加收录,而且,明人已经将其编入汉代文集中。考察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可以发现,不少诗歌句句押韵,其结构形式已相对固定,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东汉以前七言诗已基本

形成。

【文摘】:先秦至六朝文学

汉代铜镜铭文保存着大量的文史资料,深入研究这些资料,可以认识、澄清一些历来颇有争议的问题,比如七言诗的起源形成问题。

关于七言诗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学界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 从争论的情况来看,涉及汉代的资料并不丰富,学者们多提及的是汉乐府《郊祀歌》中的七言诗句,以及张衡《思玄赋》系词和《四愁诗》。那么,除了汉乐府《郊祀歌》中的七言诗句、

张衡《思玄赋》系词及《四愁诗》外,汉代还有没有七言诗留存于世呢?

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汉代有许多句句押韵的七言诗作品流传下来,它们多保存在汉代的铜镜铭文中。关于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在明代以前,只是作为古董文物记载的附庸,收入前人的相关着作中。直到明代以后,它们才被文人有意识地收入古代文集中的汉代作品序列中。深入研究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七言诗的发展过程。

一、文物着作保存的汉代七言诗

最早注意到汉代铜镜铭文中含有诗歌

存在的是北宋时期王黼编撰的《宣和博古图》,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四库全书《重修宣和博古图》,在卷二十八,它专列有“诗辞门”,收录汉代铜镜12面,根据后世资料记载,其中具有七言诗镜铭的大致有:尚方鉴一,尚方鉴二,长生鉴,仙人不老鉴,青盖鉴,服羌鉴等。不过,《宣和博古图》只有图录和简介,并未录出具体铭文。在“鉴总说”中,王黼只是提到:“至于铭其

背,则又有作国史语而为四字,有效柏梁体而为七言”者。通过王氏图录析出铭文,则是后人的工作。

较早记录汉代铜镜铭文中七言诗具体

诗句的是宋代姚寛。他的《西溪丛语》收载了不少古代文物,其卷上有云:“李晦之一镜,背有八柱十二兽,面微凸,蒂有铭云:尚方佳贡大毋伤,左龙右虎辟牛羊,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

明代杨慎在《丹铅余录》《丹铅续录》《丹铅摘录》中,搜罗了为数不少的汉代铜镜所载的诗体铭文,其中多首属于七言体。

《钦定西清古鉴》卷三十九,收录“汉尚方鉴”两面,除了介绍铜镜的文饰、形制外,还记录了其铭文:七言诗各一首。并且,将它们与《博古图》、《西溪丛语》、《丹铅总录》中所收内容基本相同的汉镜铭文诗进行比较,指出异同。

钱唐倪涛《六艺之一录续编》卷一“金器题跋·汉尚方鉴铭跋”也载有一首七言

诗镜铭。

还有从书法文字角度收录汉代铜镜铭

文中的七言诗者。如:长洲顾蔼吉撰《隶辨》卷八载“驺氏二镜铭”和“李氏镜铭”。

当代文物着作亦有收录汉代铜镜七言

诗铭文者。如朱剑心先生的《金石学》,采

录了五首汉代七言诗,其中有两首不见于其他记载:

许氏作竟自有纪,青龙白虎居左右。圣人周公鲁孔子,作吏高迁车生耳。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乃悔。吉。(P161) 角王巨虚曰有熹,照此明镜成快意。上有龙虎四时置,长保二亲乐毋事。子孙相息家富就,玄天毋极受大福。(P162)

朱先生按语云:角王巨虚,言匈奴部落之大也。《后汉书·南匈奴传》云:“其大

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汉印有“四角羌王”、“四角胡王”。

这两首诗,前一首反映汉代选官推举制,诗风没有其他作品古朴,好像是顺口而歌。后一首反映汉朝与匈奴关系和睦。这应该是汉代七言诗相对晚出的作品。

而孔祥星、刘一曼两位先生的《中国

古代铜镜》一书,收录汉代铜镜铭文十分详备,诗歌方面包括三言、四言、骚体和七言体等。

十分重要的是,这些汉代的七言诗作品,并非仅仅见于文物着作,而是有大量的文物实物——汉代铜镜保存至今,这似乎可以证明七言诗体在汉代已经比较成熟。

汉代铜镜,全国各大博物馆几乎都有收藏。而今天我们确切可知的具有七言诗铭文的汉代铜镜,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有不少藏品,仅仅根据杨桂荣先生《馆藏铜镜选辑》、介绍,就有七面以上,仅举三例。

其一,“王氏博局四神镜”,铭文篆书49字:

王氏昭镜四夷服,交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子孙力,传告后世乐母极。(P215)

其二,“尚方博局四神纹镜”,铭文篆书30字:

上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由天下敖四海佳兮。(P215)

其三,“新有善铜博局四神纹镜”,铭文篆书64字:

新有善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而明。尚方御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具备属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比金石如侯王兮。(P216) 这三面铜镜都是王莽时期的物品。杨桂荣先生还介绍了东汉几件铸有七言诗铭文

的同类文物。

总而言之,尽管这些着作收录了不少汉代七言诗,但并没有给予这些诗歌独立的文学地位,只是把它们看作是古董的附属品。

二、明人收入文集中的汉代七言诗

最早把汉代铜镜铭文中的诗歌收入古

人文集中的,是明代嘉靖戊戌进士冯惟讷,他编撰的《古诗纪》共有一百五十六卷,尽管是在该书的最后一卷《别集第十二志遗》中收录了汉代古镜铭文中五首七言诗,但其进步之处,在于他首次承认了这些七言诗独立的文学地位。这些诗,其实与杨慎《丹铅摘录》所收者基本相同。

《古诗纪》所收汉代古镜铭五首七言诗

铜镜讲稿

铜镜的故事 ——铜镜的穿越之旅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走近古代铜镜。 一、铜镜探源 俗话说,人人都有爱美之心,那么人们是怎样知道自己美不美的呢?自然是照镜子,镜子是人们正衣冠、饰面容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具,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是玻璃镜子,同学们知道在玻璃镜普及前的几千年中,人们是用什么来照容饰面的吗?我要告诉大家,当时铜镜一直是人们照容的主要器具,大量传世和出土的铜镜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人使用镜子的重要历史见证。(古代镜子的制作材料除了铜以外还有金、银、铁等,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但是铜镜最多)铜镜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铸造的青铜镜。同学们不仅要问了我们的先民是怎样想到和使用铜镜的呢?这要从远古时期讲起,古人无意中在河边或井边的水里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并认识到这就是自己的容貌,从此人们知道了用水可以照容。于是人们常常到河流旁边,水井之上,借助自然界水的反光作用来观察自己的容貌。但是,这一方面要求水面必须平静,另一方面要求水必须清洁。还有,不能总是往河边跑或去井水旁,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冬天,水会结冰,根本照不到。由于受很多因素的限制,三代(夏商周)之初,人们发现利用器皿盛水,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于是在陶器发明后,就用陶盆盛水来照容,陶盆称为“监”,从监字的甲骨文字形上来说,它描绘的是一个跪着或者立着的人,在水盆旁 边,睁大了眼睛在低头看自己的容貌,监自即象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监字是没有金 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由于青铜的冶炼成功,匠人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古代“监”、“鉴”通用。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铜鉴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时没有水也可以照容,进一步发展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子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那么铜水盆是怎样成为镜子的呢?古人把青铜铸成平面,代替原来盛水的水平面,然后磨光,而鉴外的花纹,就演变成镜背的花纹了。古代铜镜也称为“鉴”,镜鉴二字是通用的。 (简单介绍一下铜鉴: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象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两耳或四耳)(插图) 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止水一鉴盆中静水一无水光鉴一光面铜片一铜镜。 一、古铜镜各部位的名称及术语

工匠如何铸造铜镜

中国古代青铜器一般采用范铸技术制作,铜镜也不例外。1949年以后,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和山西侯马等地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片铸铜遗址和大量青铜器陶范,为我们揭开古代青铜器铸造之谜提供了依据。学术界始知有镜范出土,是清末以后的事,清末、民国的学者罗振玉、梁上椿都有相关记述。考古出土的镜范主要是出自山西侯马和山东临淄等地,河北易县也有出土。 一般认为,古代铜镜是采用范铸技术浇铸而成。要铸制一面青铜镜,必须先制模,就是用木或陶先雕刻出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之外,用黏土和细砂包裹制成“范”,范为上下两块:一块是镜背有纹饰图案和镜钮;一块是平整的镜面。范上面还要有浇口和冒口,以便于浇铸铜液和释放范芯里面的气体,将镜背与镜面合范焙烧之后,再经过修模处理,就可以用来浇铸铜液铸镜了,待铜液冷却,就可以破范取出铜镜,铸造好的铜镜再经过热处理,表面机械加工,如刮削、研磨和表面抛光等,就成为光可鉴人的实用器了。 青铜镜因其镜面需经打磨抛光以照容,因此其合金成分中,锡的比例相对其他青铜器要高些。从战国至唐五代,均属于高锡青铜;宋至明清之后,铜的含锡量减少,铅增多。《考工记?六齐》说:“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金”即是铜,“齐”同“剂”,全文说铜与锡有六种配比,可用来制作六种不同性能的器物。《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关于铜镜及其他青铜器合金配比的最早记载。 雕制铜镜是一项专门技艺,铜镜雕刻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为:镂空(透雕):从传世和出土资料看此类镜采用方形的较多。金银错:所谓金银错工艺是将金银一类的物料以条状、块状形式填入到铜器背面预先做好的凹槽内,再将其错磨平整。镶嵌式:镜背镶嵌绿松石、玉、琉璃等的工艺。山东淄博出土镜有29.8厘米,在粗条的云纹上错以金丝,地上嵌绿松石,还嵌了9枚银质乳钉。彩绘:使用色漆在铜镜背面描绘花纹。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早期楚墓中出土了几面彩绘镜。有以红、黑、银等彩色绘出的对称云纹镜。鎏金:考古出土资料证明,汉代流行鎏金银技艺的铜镜。所谓鎏金银是用汞剂涂附法来外镀金银的工艺。螺钿:用螺蚌贝壳薄片造成所需要的图案,用漆贴在器物上的工艺。中国一般器物的螺钿工艺约始于商代,但唯铜镜的螺钿工艺盛于唐。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 孔祥星 今天讲座的时间有限,所以我讲的铜镜文化只是一个概况。我看今天来听课的有不少是收藏铜镜的同志,你们对铜镜已经很熟悉了,今天来听我的课,我感到特别荣幸。我在北京也见了不少收藏铜镜的朋友,现在有一股铜镜热。前两年,我曾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艺术投资(鉴宝》栏目中的铜镜鉴定节目,也参加了王刚主持的江苏电视台“家有财宝”栏目中“中国古代铜镜”节目。他们的视角主要是收藏,而今天我想讲一些铜镜文化。我先问两个问题,请听众们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目前发现的 1 最早的铜镜距今有多少年,是什么时代的,第二个问题,玻璃镜子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有听众回答:中国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的,年代大概是夏代,是在甘肃和宁夏发现的。玻璃镜子大概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后来渐渐取代了铜镜。)的确,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镜是甘肃、青海齐家文化墓中出土的,相当于我们中原的夏商时代,距今有4000年。第二个问题,传说玻璃镜明代已经进来了,但是比较多地进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大家知道,《红楼梦》里面那个刘姥姥一见到玻璃镜子都觉得非常稀奇,说明当时玻璃镜子不是很普及的。 我先讲一讲中国铜镜应该怎么分类。铜镜在中国古代属于青铜器类,主要的功用是日常生活用品。新中国建立以来,铜镜出 土的比较多,研究的人也比较多,尤其是日本学者研究的人更多。所以,著名的文物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就提到,从工艺技术角度来说,铜镜可以自成一个体系。因为青铜器自汉代以后就衰落了,但是铜镜从齐家文化一直到清代延续了4000年都没有断线,所以它可以自我成一个体系,有4000年的历史。在世界上,铜镜可以分成东西两个大系统。第一个系统是以我们中国为首的圆板具钮镜

铜镜:奢侈品平民化

铜镜:奢侈品平民化

————————————————————————————————作者:————————————————————————————————日期:

铜镜:奢侈品平民化-历史论文 铜镜:奢侈品平民化 本刊记者| 周冉 人类最早认识自己的容貌身形,是通过水面的镜像反射,但水面无法随身携带,铜镜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铜镜透明度不高,镜像清晰度远不及水,但它体积小,方便携带,又不易毁损,可以长久保管。公元前3000 年,埃及出现了用于化妆的古铜镜。用金属作镜子,似乎是中西方古人惊人的默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征战的女将军衣锦还家,端坐窗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这里的镜子,说的就是铜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也有女史对着铜镜梳妆的画面。 中国古人将镜的发明归功于轩辕黄帝。相比之下,郭沫若的推断更有道理:“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打磨得很洁净,既无水也可以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钮乳是器足的根蒂。” 今天,镜面材料已被优质玻璃替代,要看古人日日使用的铜镜,只能去博物馆了。2015 年3 月,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铜镜展开幕,86 件汉唐铜镜首次展出;紧接着,扬州博物馆汉唐铜镜展安排在清明小长假;远在俄罗斯的一场名为“中国古代铜镜魅力”的展览同样引人注目,30 多件中国近代铜镜均为该国滨海边疆区境内考古发掘成果。只要留心近几年的文博资讯就会发现,陕西、安徽、深圳、武汉,全国不少博物馆都举办过馆藏铜镜特展。传世铜镜并不多见,各馆馆藏很多为考古发掘成果,藏品分布如此广泛,可见铜镜在古人日常生活中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一)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一) 【内容提要】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不少七言诗。这些诗歌,不仅宋代以后的考古学著作时加收录,而且,明人已经将其编入汉代文集中。考察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可以发现,不少诗歌句句押韵,其结构形式已相对固定,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东汉以前七言诗已基本形成。 【文摘】:先秦至六朝文学 汉代铜镜铭文保存着大量的文史资料,深入研究这些资料,可以认识、澄清一些历来颇有争议的问题,比如七言诗的起源形成问题。 关于七言诗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学界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1],2],3],4]从争论的情况来看,涉及汉代的资料并不丰富,学者们多提及的是汉乐府《郊祀歌》中的七言诗句,以及张衡《思玄赋》系词和《四愁诗》。那么,除了汉乐府《郊祀歌》中的七言诗句、张衡《思玄赋》系词及《四愁诗》外,汉代还有没有七言诗留存于世呢? 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汉代有许多句句押韵的七言诗作品流传下来,它们多保存在汉代的铜镜铭文中。关于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在明代以前,只是作为古董文物记载的附庸,收入前人的相关著作中。直到明代以后,它们才被文人有意识地收入古代文集中的汉代作品序列中。深入研究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七言诗的发展过程。 一、文物著作保存的汉代七言诗 最早注意到汉代铜镜铭文中含有诗歌存在的是北宋时期王黼编撰的《宣和博古图》,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四库全书《重修宣和博古图》,在卷二十八,它专列有“诗辞门”,收录汉代铜镜12面,根据后世资料记载,其中具有七言诗镜铭的大致有:尚方鉴一(铭53字),尚方鉴二(铭35字),长生鉴(铭40字),仙人不老鉴(铭37字),青盖鉴(铭34字),服羌鉴(铭28字)等。不过,《宣和博古图》只有图录和简介,并未录出具体铭文。在“鉴总说”中,王黼只是提到:“至于铭其背,则又有作国史语而为四字,有效柏梁体而为七言”者。通过王氏图录析出铭文,则是后人的工作。 较早记录汉代铜镜铭文中七言诗具体诗句的是宋代姚宽。他的《西溪丛语》收载了不少古代文物,其卷上有云:“李晦之一镜,背有八柱十二兽,面微凸,蒂有铭云:尚方佳贡大毋伤,左龙右虎辟牛羊,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 明代杨慎在《丹铅余录》《丹铅续录》《丹铅摘录》(总称《丹铅总录》)中,搜罗了为数不少的汉代铜镜所载的诗体铭文,其中多首属于七言体。 《钦定西清古鉴》卷三十九,收录“汉尚方鉴”两面,除了介绍铜镜的文饰、形制外,还记录了其铭文:七言诗各一首。并且,将它们与《博古图》、《西溪丛语》、《丹铅总录》中所收内容基本相同的汉镜铭文诗进行比较,指出异同。 钱唐倪涛《六艺之一录续编》卷一“金器题跋·汉尚方鉴铭跋”也载有一首七言诗镜铭。 还有从书法文字角度收录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者。如:长洲顾蔼吉撰《隶辨》卷八载“驺氏二镜铭”和“李氏镜铭”。 当代文物著作亦有收录汉代铜镜七言诗铭文者。如朱剑心先生的《金石学》,采录了五首汉代七言诗,其中有两首不见于其他记载: 许氏作竟自有纪,青龙白虎居左右。圣人周公鲁孔子,作吏高迁车生耳。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乃悔。吉。5](P161) 角王巨虚曰有熹,照此明镜成快意。上有龙虎四时置,长保二亲乐毋事。子孙相息家富就,玄天毋极受大福。5](P162) 朱先生按语云:角王巨虚,言匈奴部落之大也。《后汉书·南匈奴传》云:“其大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汉印有“四角羌王”、“四角胡王”。 这两首诗,前一首反映汉代选官推举制,诗风没有其他作品古朴,好像是顺口而歌。后一首

关于镜子的散文:照镜子

关于镜子的散文:照镜子 镜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自我修饰的专用工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镜子就是服务于这个领域的专用工具。下面是有关于镜子的散文,欢迎参阅。 关于镜子的散文:照镜子古语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确,镜子确实是件好东西,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它有其不可替代与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了镜子,我们的化妆品市场、美容行业、整容机构……是不是会萧条、冷清许多呢?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说镜子是件好东西?其实我们哪个人不希望自己长得美丽,长得动人呢?试问哪个男人不希望自己貌似潘安?而哪位女人又何尝不希望自己长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呢?然而世上哪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有的人天生丽质,有的人却普普通通,而人类是最善美的动物,我们每一天都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目的不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吗?不然古人东施也不会有效颦的苦恼了。 然而苦恼的并不是只有东施一人,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因此镜子也成了我生活的必需品。而照镜子也就成了我的嗜好之一。在我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照镜子,每天睡醒之后必做的事是洗脸,洗脸之后必做的事就是照镜子,在别人的眼中这的确有点失了度,可我却一直乐此不疲,更疯狂的事还不止如此,有一次我居然在梦中大叫:我的镜子呢……我的镜子呢?惹得我的家人一个个捧腹

大笑,父亲还用手指轻轻地戳醒我说:“你这小妖精,怎么这么喜欢臭美,连做梦都想着你的那块破玻璃。” 日子一天一天地走过,我也一天一天地长大,我的这种爱好也未曾改变过,记得那是刚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一节化学课,化学老师叫我们把化学课本拿出来时,我夹在化学书本里面的镜子不小心掉在三合土上,在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爆笑声中碎成了一个个小小的镜子,一向把严肃挂在脸上的化学老师直径向我走来,对着我说:“告诉我这大镜子碎成小镜子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在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目光的注视下,我第一次绯红了我的脸、第一次哑了我的口、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丢人现眼。 “好自恋!” 沉默中,不知是从哪个角落里传出了哪位幸灾乐祸的同学的声音,班上又是一阵哄然大笑。 “长得够帅的了,不用再照了,一个人他天生就是英俊,那么他不照镜子还是英俊,而一头猪让他整天照镜子,到头来还不是一头猪,镜子照人不照心……”老师唏哩哗啦一口不停地说了好多批评我的话,而那一节化学课也变成了一次声势浩荡的老师用来“讨伐”我的课,而我却什么也没有听进去。脑海里除了不苟言笑的老师那双犀利的眼睛和一个个笑得前仰后俯的同学以外,只剩下了模糊。 无独有偶,在第二天的化学课上,我们班上又发生了一件“摔镜子”事件,那是星期五,放学的铃声响得那么清脆,回家的欲望又显得那么强烈,不知道是哪位同学装在桌内的镜子在她拿书包是不小心又碎成了一个个小镜子。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 孔祥星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提纲) 孔祥星 一、关于铜镜的一般知识 1、铜镜的合金成份 总的来看,我国古代铜镜的基本成份是铜、锡、铅三元素,有少部分含锌。但在不同时期其比例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反映了古人对含金技术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中 3 4 美好愿望的追求——清正廉洁。 中国铜镜的主要功能与日本国古时对铜镜的看法是有不同的。日本国将它们看成是从中国运输来的宝器,具有咒术威力的神器,首长权力的象征,即显示权力和 富有。 5、铜镜各部分的称谓 镜形:又称形式、形制,即镜子的外观形态,如圆形、方形、花式形、有柄形 等。

镜面:镜子正面,用来梳妆整容。可以观察出有平面、凸面、凹面的差别。 镜背:镜子反面,有的光素无纹,一般称为素镜或素面镜,有的铸有纹饰或铭 文,有的还进行特种加工,如贴金银、镶螺锢,被称为特种工艺镜。 钮:一般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带,亦在有镜背其它地方或置于边缘的。不同时期的镜钮,显示了不同特征,其异同是鉴定铜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弦纹钮、 圆钮、兽钮等。 钮座:钮的周围部分,以紧连钮的装饰为准。学者之间着眼点不同,看法亦有 古”,绿黑、青黑、青绿色俗称“绿漆古”,灰白、白亮俗称“水银青”“水银沁”、,铅黑、灰黑古称铅背。镜子研磨面所呈现的颜色,如白色、银白色、深灰、淡黄、黄中闪白等。这些色泽的不同与铜镜合金成分及受腐蚀的情况是有关系的。 二、中国历史铜镜的特点 目前仍按历史朝代分为六个阶段: 早期出现时期——商周铜镜发展

流行时期——春秋战国 铜镜繁荣鼎盛时期——两汉铜镜 南北差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铜镜高度发展时期——隋唐铜镜 日趋衰落时期——五代~明清铜镜 1、齐家文化和商周铜镜——古拙简朴 面,此 以三弦最多。钮座:方形,圆形,多为凹面带形式。 纹饰结构:地纹与主纹相结合,初期只有单纯的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地纹即作为图案衬低的花纹,从青铜器看,商代后期,绝大多数青铜器都有地纹。 主纹即主题纹饰、主要纹饰。 纹饰表现手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金银错、嵌石、彩绘。 透雕:又称夹层透纹镜,镜面是一层较薄的铜片,镜背透雕镂空铜片,二者合 贯而成。

唐代铜镜

浅谈唐代铜镜 【摘要】李唐王朝是继汉代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繁盛时期,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各族人民用辛劳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瑰丽的民族文化。作为体现当时工艺发展水平的铜镜,就是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 【关键词】铜镜唐代价值 镜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用来照见事物的工具。南北朝时的著名长诗《木兰诗》写花木兰征战十年回到家中,重整儿女嫁妆的情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足以说明了铜镜的最基本的功能。而古代志向高远、胸怀大志的男儿,常从镜中看到时光匆匆、青春易逝,有的感怀于事业未成,禁不住嗟叹不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一、铜镜的起源 铜镜作为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史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中国古人将镜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古有云:“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这一传说包含着古人对先祖的崇拜和敬仰,并将其神化的体现。关于铜镜的起源,著名近代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亦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尚书》:‘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1】 我国至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的铜镜。齐家文化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上游的地方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生产力得到较大进步,零星出土一些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迄今为止仅见的两面铜镜就发现在该文化的墓葬中。其一为素镜。1975年甘肃广和齐家坪墓葬出土,此镜圆形,直径六厘米,镜面平坦,背面无纹饰,中心铸有半环状钮。【2】其二为七角星纹镜。1976年出土于青海贵南县25号墓。镜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镜面光滑,镜背拱钮已残,镜背周沿和钮旁各饰一道凸弦纹,两周同心弦纹间,以填平行线三角和空白三角相间的方式,呈现出七角图案,这面铜镜可以视为我国最早的纹饰铜镜。【3】早期铜镜镜面较小,多光素或简单几何纹饰。战国之时,始见精美铜镜。因铜镜使用远比鉴方便,秦汉时期,鉴逐渐消失,铜镜的使用日趋广泛。汉朝官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铜镜制造。从制镜原料的使用来看,有金、银、铜、铁,其中尤以铜为多。汉镜多有铭文,均为吉祥语,如“家室富昌”、“富子孙”、“大吉祥”等。常见式样有十二辰镜(规矩镜)、辟邪镜、仙人镜等,还曾出现过奇妙的透光镜。汉代镜以尚方所制镜最为精良。清代湖州知府赵学辙有临汉镜铭:“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书如金石国之宝。”隋唐之后开始出现带柄铜镜、放行铜镜,纹饰亦趋多样,唐代最为有名的是海兽葡萄镜。宋代以后一改以前青铜作镜,作镜的合金铜含银、铅、锡量均少,质量不及前期。明朝后期玻璃水银镜从欧洲传入,时称西洋镜。清朝乾隆以后,玻璃水银镜大行于市,铜镜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二、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正直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居乐业,当时的铜镜铸造业迎来了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显示出一派富丽堂皇、千姿百态的面孔。总体来说,这时的铜镜质地精良、制作精细、造型多样、纹饰绚丽,达到铜镜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1992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庆城县三十铺阜城村的唐代虫鸟纹葵花形铜镜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此镜直径10.5厘米,厚0.45厘米,镜面光滑,虽经岁月侵蚀,表面花鸟仍清晰可辨。这一时期的铜镜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制作精良、质地优良。据已发现的唐代铜镜的合金比例,铜占三分之二左右,锡与铅

关于镜子的经典谜语答案

关于镜子的经典谜语答案 谜面:我向东,他向西,我一笑,他一嘻。(打一物) 谜底:镜子 谜面:我非绘画家,来者被我画,绘画不用笔,胜过绘画家。(打一常用物) 谜底:镜子 谜面:你哭他也哭,你笑他笑,正面看得见,背面找不到。(打一物) 谜底:镜子 谜面:形状不一脸光亮,穿好衣服照模样。(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镜子 谜面:有圆也有方,有大也有小,平面光又亮。(打一物) 谜底:镜子 谜面:说你像我,说我像你,我哭你哭,我笑你嘻。(打一常用物) 谜底:镜子 谜面:有圆也有方,满面亮光光,娃娃对面坐,请它照个相。(打一常用物) 谜底:镜子 谜面:明明亮亮一块天,二人结拜是同年,一人能说会道,一个哑口无言。(打一生活物) 谜底:镜子 谜面:脸儿亮光光,坐在桌子上,妹妹跑过来,请它照个相。(打一物) 谜底:镜子 谜面: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脸上脏不脏,看它就知道。(打一物) 谜底:镜子 谜面:形状不一有圆方,背穿红衣脸光亮,人们要想常整洁,随时请它来帮忙。(打一常用物) 谜底:镜子 谜面:你瞧我,我瞧你,你是我,我是你。(打一常见物) 谜底:镜子 谜面:皎皎青天,一轮明月,两个对谈,一个不语。(打一物) 谜底:镜子 谜面:以为在前面,其实在后面,以为在里面,其实在外面。(打一常用物) 谜底:镜子 谜面:对我哭,对我笑,脸上表情它知道。(打一生活物) 谜底:镜子 谜面: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打一常用物)

谜底:镜子 谜面:脸上亮光光,坐在桌子上,有人跑过来,替他照个相。(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镜子 谜面:兄弟二人面对面,一样衣裳一样脸,一个会说话,一个是哑巴。(打一生活物) 谜底:镜子 谜面:光光亮,亮光光,干干净净放桌上,每天都要看看它,瞧你脸上脏不脏。(打一生活物) 谜底:镜子

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

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 俗语说,人皆有爱美之心。但人是怎样发现自己美不美的?一个肯定的答案是通过水,而且这种机会有的是。当然人不可能总往河边跑或去池水旁,于是便 以器物盛水照容。古代盛水的陶盆叫“监”,监字的古文写法为“ ”,正是一个人扒在水盆边上照容的象形文字。《庄子·德充符》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说明战国时仍有人以水来照容。 从以水照容到铜镜问世 铜镜是古代人照面容的又一种器具。其形制繁多,有圆形、方形、亚字形、葵花形、菱花形、带柄形、鼎形等。铜镜都有两个面,正面光平,用以照容;背面多有花纹装饰,内容丰富,是铜镜文化内涵的主要体现部位。以圆形铜镜为例,镜背各部位名称如图5—6。 人类是怎样从以水照容过渡到以铜镜照容的?郭沫若先生曾经有一个推测:“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无水也可以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痕迹。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钮乳是器足的根蒂。”前半部分郭沫若先生的推测是合理的,后半部分的推测就有点臆测了。因为根据目前掌握的铜镜功能的进化来看,铜镜的装饰功能比照容用途开始得更早一些,显然镜钮是为了便于穿系而特意制造的。 目前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铜镜距今已4000年,属齐家文化遗存。共出土两面,一面出土于青海省贵南县,另一面出土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文化处于铜石并用时代的末期,青铜铸造业尚在萌芽之中。这些镜子的铜锡比例为1∶0.096,这样低的含锡量决定了镜面无法磨出光亮照人的效果,这个时期的铜镜只能是挂

在身上的装饰品。但镜的背面已有“镜钮”和简单的纹饰,由这种被学术界称为“圆板具钮佩饰”的器物进一步发展成为铜镜是顺理成章的。基于这种认识,目前学术界认为,铜镜的问世有两个源流: 铜镜的功用绝不仅仅是照容 在中国历史上,由铜镜照容还引出了许多政治讽谏故事,唐代魏征在劝谏唐太宗时使用了“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的说法;庄子把圣人之心比作“万物之镜”。而《战国策·齐策》中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更是长期使人津津乐道。故事说,齐国大臣邹忌不仅精明能干,而且相貌堂堂。有一天他对着铜镜整理衣冠,对自己的美貌英姿大为得意,突然想到与城北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较自己会怎样?他自己拿不准,就去问妻、妾,妻妾的回答是“您已经很美了,徐公哪能比得上呢!”邹忌又问刚进门来的一位客人,得到的回答也是他比徐公美。这样,邹忌就信以为真,趾高气扬地离家外出了。说也巧,路上邹忌遇到了徐公,经过仔细观察,回家后又对着镜子反复比较,他发现自己到底还是不如徐公美。这件事使邹忌悟出,妻子因为爱他,小妾因为怕他,客人则有事求助于他,出口自然都是违心奉承之辞。由此事邹忌又想到了其它事,并把其中的道理讲给齐威王听,劝齐王虚心纳谏,不可偏信谥美之词,更不能听了奉承话就忘乎所以。齐王听进了邹忌的话,使齐国称霸一时。 可见,铜镜的功用绝不仅仅是照容,它还起过以下方面的作用: 铜镜充当过装饰品《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记载,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虢公请器,王予之爵,郑伯由是恶于王。这里的“鞶鉴”一词指的是什么?曾经率兵灭吴统一三国的西晋大将军杜预注释《左传》时记载,“鞶带而以镜为饰也,今西方羌故犹然,古之遗服也。”这说明古人有以镜子系在皮带上作装饰器的习俗,直到杜预那个时代,西部的羌胡人仍保留着佩镜的习俗。难怪当郑伯看到周王天子赠送给自己一面佩镜,而赠送给虢公的却是酒具中的爵时,会立即联想到周王重视虢公而藐视自己了,因为佩镜总不如酒具尊贵重。当然镜子

铜镜的仿制和辨别

铜镜的仿制和辨别 铜镜的仿制和辨别(一) 1、铜镜的仿制 青铜器仿制和伪造历史久远,《韩非子?说林》中就有记 载有伪制青铜谗鼎的鼎而攻打鲁国,结果鲁国战败,鲁国国君舍不得将他喜爱的谗鼎送给齐国,事先请工匠铸造了一件假的,企图蒙骗齐国,不料齐使者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一眼识破是件赝品,并提出请乐正子春来鉴定。乐正子春秉公鉴定,当面戳穿了鲁君偷梁换柱,以假乱真的把戏。乐正子春和那位齐使可称得上是当时青铜器的辨伪专家了。 从文献史料和青铜器实物资料看,大量仿制和伪造青铜 器是在宋代,在统治阶段信古、尚古的风气影响下,掺杂在真青铜器中流传于后世。 铜镜形小而价低,其镜背的装饰艺术在汉唐时期甚为发达,宋代仿制汉唐铜镜的主要是受当时崇古敬古思潮的影响,以及出于对汉搜时期那些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布局雅观、铭饰丰富铜镜的喜爱心理,延请工匠,以古铜镜为模式仿铸。金代仿铸古铜镜的方法与宋相似,不仅仅仿制汉镜唐镜中的精品,而且还仿造宋镜中的精品。 宋、金仿造古铜镜,主要是纹饰、形制方面的仿造,有的有真器直 接制范,有的借助摹本制模,然后再铸成镜体, 打磨光洁后应市 明、清时代仿铸铜镜技术较前有一定的进步,朝廷设有专门机构为

皇室大量仿制古器物,以致达到不惜工本,只求精美的程度。铜镜也是当时主要的仿造对象。 与青铜礼器相比,铜镜仿制品的鉴定要简单得多,因为仿制铜镜的品种有限,如宋代主要仿制唐晚期的花鸟镜、双凤镜、瑞花镜、八封镜,仿制汉镜则以汉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画像镜为题材。金代仿制唐海兽葡萄镜、鸾凤葡萄以及东汉人物画像镜。元代主要仿汉连弧纹镜、“家常贵富” 镜。明清时代仿汉日光镜、连弧纹镜画像等等。其次,铜镜镜形变化不大,价值也有限,宋以后仿制数量也有限,仿制的方法主要是铸造仿制,不象其它青铜器还有拼凑改造法(如真器伪铭)作伪。第三,各时代铜镜铜、锡、铅的配料比例不同,铜色、铜质各有不同,重量、厚簿也有区别,只要掌握一定的铜镜鉴定知识,了解各个不同时代铜镜的特征,鉴别仿制铜镜并不太难。 2、仿制铜镜的特征和辨别 鉴定传世仿制青铜器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工作,如前所述,仿制铜镜的鉴定相对而言来说要简单一些。有些方法与一般靓器鉴定法相同,如根据铜镜的色泽作初步的判断,汉镜一般呈银灰色,质量好的唐镜呈银白色且闪亮;宋镜(包括仿镜)黄中发红,颜色较暗;明镜黄中发白;清镜多黄铜色,之所以色泽不同,是因为各代在铜合金的配料上比例不同。另外,汉镜至东汉时变得较厚;唐镜厚重,显得富实,而宋以后镜大都较单簿,重量也较轻。 宋代仿造铜镜,少数用真器直接制范倒铸,这样仿造出来的铜镜仅仅是形似,而难以做到形神备,许多细小的纹饰无法铸清晰,一般而言,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 【内容提要】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不少七言诗。这些诗歌,不仅宋代以后的考古学着作时加收录,而且,明人已经将其编入汉代文集中。考察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可以发现,不少诗歌句句押韵,其结构形式已相对固定,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东汉以前七言诗已基本 形成。 【文摘】:先秦至六朝文学 汉代铜镜铭文保存着大量的文史资料,深入研究这些资料,可以认识、澄清一些历来颇有争议的问题,比如七言诗的起源形成问题。 关于七言诗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学界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1],,, 从争论的情况来看,涉及汉代的资料并不丰富,学者们多提及的是汉乐府《郊祀歌》中的七言诗句,以及张衡《思玄赋》系词和《四愁诗》。那么,除了汉乐府《郊祀歌》中的七言诗句、

张衡《思玄赋》系词及《四愁诗》外,汉代还有没有七言诗留存于世呢? 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汉代有许多句句押韵的七言诗作品流传下来,它们多保存在汉代的铜镜铭文中。关于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在明代以前,只是作为古董文物记载的附庸,收入前人的相关着作中。直到明代以后,它们才被文人有意识地收入古代文集中的汉代作品序列中。深入研究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七言诗的发展过程。 一、文物着作保存的汉代七言诗 最早注意到汉代铜镜铭文中含有诗歌 存在的是北宋时期王黼编撰的《宣和博古图》,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四库全书《重修宣和博古图》,在卷二十八,它专列有“诗辞门”,收录汉代铜镜12面,根据后世资料记载,其中具有七言诗镜铭的大致有:尚方鉴一,尚方鉴二,长生鉴,仙人不老鉴,青盖鉴,服羌鉴等。不过,《宣和博古图》只有图录和简介,并未录出具体铭文。在“鉴总说”中,王黼只是提到:“至于铭其

解说西汉时期铜镜的铸造工艺

解说西汉时期铜镜的铸造工艺 5月3日,鄂州博物馆范铸法复制研究所的60件战国、西汉时期的铜镜进入铸造的最后一个阶段:注铜。文物复制厂的4名工人用传统铸造工艺做法将铜块熔化,加入一定比例的锡块,混合后注入用泥巴封闭的范腔。待铜镜冷凝后,将陶范敲碎,经过打磨、抛光,一面西汉或战国时期的青铜镜就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失传了几千年的古法造铜技术得以复原,使得鄂州博物馆文物复制研究所成为目前我国唯一可按照古代青铜范铸工艺复制青铜器的地方。 早在2002年,董亚巍领导的鄂州博物馆范铸法复制研究所就成功复制了西汉时期的一面“透光镜”。令人称奇的地方是,这面古铜镜可以反射铜镜背后的花纹。十年后,研究所又接手了司母戊鼎的复制工作。经过4个月铸造,成功铸成3个按4:1比例制作的小型方鼎,每个重约20公斤,此实验吸引了考古界与国外著名大学的研究兴趣。多年的铸造实验、考古证明,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用范铸法工艺铸造。研究表明,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二里头文化,范铸法工艺已经基本成熟,商晚期进入兴盛,战国晚期到西汉开始衰落,青铜器逐渐被铁与漆器取代。不过,2006年,一件代表青铜器艺术顶峰的文物——曾侯乙尊盘成功运用失蜡法复制,使得长期以来学术界最受争议的失蜡法不存在之说又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失蜡法到底存不存在?古人又是怎么运用范铸工艺把一件精美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本期《长江地理》追溯至青铜时代,复原2000多年前的铸造工艺。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段漫长的青铜时代。这是一个以青铜制作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所谓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名青铜。中国青铜时代的出现稍晚于国外。但是由于独特的地缘关系,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及丰富的铜矿产资源,给我国先民发展传统的范铸青铜技术,提供了优越自然条件与物质条件。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二里头文化,铸造青铜的范铸工艺已经基本成熟,其分型制模的原则及制模方法,一直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直至现代。 所谓的范铸法,简单地说就是模翻范,范翻铜,一般的做法是先用泥料做出泥模,经过阴干、焙烧后,成为陶模。再在这个陶模上用软泥压出范腔,烧干后制成陶范,再向范腔中注入铜水,就制成了铜器。要铸造这些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首先就要制模,而制模阶段并不是常人想象的那种整体雕刻再翻范。古人根据所铸器具的几何形状,可以采用分型的方式制作模具,将器物分开制模。鄂州博物馆文物复制研究所所长董亚巍告诉我,就像司母戊大方鼎的四个大面,其中两个大面的几何形状是一样的,两个小面的几何形状也相同,制模时就没有必要制作四个面的模出来,更不会做成司母戊鼎一样形状的模,只需要分别作出一大一小两个面的两个模,在每个模上夯制二块相同的范,大小错开对合后,就是一套完整的长方形鼎的泥范了。这种分型制模的技术在夏代二里头文化就开始广泛运用在制模技术中。模制好要阴干半个月,然后放在窑里烧,制成陶模。范是相对于模而言的,简单的范是用柔软的泥巴在模上直接压印出来。但是随着青铜器纹饰复杂的变化,制范的工艺也不再是简单的对模具的复制。制范,首先需要泥料,为了保证在铜器铸造过程中泥范不发生变形,古代人会在制作泥范的泥土中加入草木灰和细砂,而用来制作泥范的泥土也是经过反复炼制的,经过筛子过滤的细土。这在我拍摄董亚巍的工厂生产铜镜时的制范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铜镜

page.1.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的论文

page.1.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的论文 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 镜与生命及其永恒 生命的繁衍及人们对长寿的渴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是宗法社会,社会关系多靠血缘纽带来维系。子嗣问题关系宗族命运,所以,历来受到人们及大的关注。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了父母及家族的命脉,这是人生的重大罪恶。而子孙的繁衍昌盛,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有了生命的诞生,人们随之又希望能健康成长,获得长寿。围绕着人的出生,成长与长寿,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由此产生出了太多的思想信仰与巫术。用镜祈求子孙繁衍,祈求寿命长久,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此理想而做出的努力。 人们以祈求子孙繁衍,这在镜的早期纹饰铭文中就有相关的表露。从铭文的产生来看,有专家认为:“铜镜上有文字,目前最早的例子是1979年陕西凤翔南指挥西村46号墓出土的一面铜镜,上有一字似为‘车’字简化,时代是西周中期。在传世品中,还看到过有秦国文字的东周铜镜。但是,镜铭的流行还是始于西汉,正式镜铭的这一起点,当不早于文帝后期。编辑:。 ”而现在通行的观点认为铭文出现于战国末,西汉初期镜铭也只是作为点缀,武帝后才渐成为镜背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汉代——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产生了一类极为流行的,被后人冠以“长宜子孙”之称的铜镜,其铭文反映的正是祈求子孙蕃昌的内容。《广西出土古代铜镜选介》中就有一面长宜子孙镜:“主题纹饰为四个成熟的石榴,自纽座向外伸出。石榴之间夹以篆体铭文‘长宜子孙’。”而石榴自古以来就是多子的象征。 此后的铜镜中,与子嗣相关的内容显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可以说,在镜铭中对求子心愿的表露已成为历代铜镜的惯例,这种做法直至明清仍很盛行。如清代有喜生贵子镜,“主区饰儿童,宝瓶,金钱和花朵等。镜钮处饰吉祥语‘喜生贵子’四字”。其中,强调的主题就是子孙的繁衍。 总的来看,镜中对祈求子嗣愿望的表露呈现出发展的趋势。至清代甚至产生了一面镜中有三十二个童子的样式,人们称之为“清代百子图镜,”镜背饰三十二个形态不同的天真稚童,其中,有五子夺盔,意为“五子夺魁”,有三重三元,莲生贵子,榴形百子等,寓意都与子孙昌盛有关。在清代还有明显体现祈求意义的送子图形镜:“纽上方和两侧饰有人物,两人作送子交接状,一人手指送子者:下方饰宝瓶。”这些镜中对童子的强调,夸张,渲染,无疑是人们祈求子嗣繁衍思想的集中体现。 镜与婚嫁 婚礼中对镜的运用,已成为古人的生活习惯,因此,人们似乎多对之视而不见,文献中的记载也极为有限,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为数不多的记载中看出中国传统婚礼中对镜的重视。唐代杜佑《通典》之“后汉纳采礼物”中有阳燧,宋代郑樵《通志》“纳徵聘礼三十物”中也说后汉聘礼三十物中有阳燧,而在古人的认识中,鉴,燧完全是同属的。人们并未注意到二者在形制上的区别,认为阳燧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炼于午日午时火盛之时。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对镜的运用,表现在婚礼的各个方面。首先是以镜为聘礼。其次是夫妇其结镜钮,以表同心。第三是共拜宝镜,尊其为神圣。第四是新娘佩带或手捧宝镜。第五是以镜照新娘。第六是以镜遍照喜轿或挂于喜轿之上。 人们不仅在婚礼过程中强调用镜,即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示婚恋关系时也常用到镜。从古至今,人们都广泛的以镜为恋爱婚姻的信物,以此表达双方真挚的情感。以镜为情感信物的最早最确切的记载,当见于汉代镜铭中。汉镜中有一种小型平边镜,镜体厚实,铜质泛黑,铭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此铭表明西汉初年社会中已起始用镜子作男女间爱情的表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铜镜概述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

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铜镜的产地,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为最多,现在各地均已挖绝,只有安徽亳州还不时有出土。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

简谈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铅、锡的含量极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这是由张光直院士最早提出。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下面我想简单的谈一下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 <一>商周铜镜:殷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二>春秋战国时期铜: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铜镜分期

一、铜镜概述 二、中国铜镜的起源与早期阶段 人类在审美观念驱使下以水为鉴,观止水到,用陶器盛水,再到用铜鉴盛水照脸,用无水铜盆来照脸——再到用铜镜的发展过程。最早发现的是齐家文化铜镜,商代出现简单镜类,西周围出现比较复杂的铜镜。 三、中国铜镜的勃兴阶级——春秋战国时期 铜镜的发展的春秋末到战国初,战国中及战国晚三个阶段及分类,包括素镜、素地镜,纯地纹镜及花叶纹镜、山字镜、菱纹镜、禽兽纹镜,饕餮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彩画、透雕、金银错等特殊工艺镜等十六类铜镜。 四、中国铜镜的繁荣阶段——两汉时期 1、两汉铜镜的分期 两汉铜镜分为西汉早、西汉中晚,西汉末到东汉前期,及东汉中晚期的四段分期。 2、两汉铜镜的分类 两汉铜镜分为蟠螭纹镜、蟠虺纹镜、草叶的纹镜、星云纹镜、铭文镜,四乳镜、博局镜、鸟兽镜、连弧纹镜、柿蒂及镜夔纹镜,龙虎镜、变形四叶龙虎纹镜、神兽镜、画像镜等十五类。 3、西汉透光镜 当强光照在某个日光镜或照明镜上,在墙上会映出镜背的铭文,原来是在制镜过程中,因冷却在镜面产生镜背铭纹相应的曲率,产生透光效应。 五、中国铜镜的缓进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分期与分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基本政治局面是南北分裂与对立,因此北方在经济恢复后,制镜业仍沿袭两汉的传统,而南方除沿袭东汉以来的传统外有新的品类出现,这时铜镜分三国两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三个阶段。 2、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分类 这时铜镜有神兽镜、画像镜、柿蒂纹镜,四叶八凤镜,龙虎镜,神禽瑞兽镜、简化双夔镜等。 3、汉三国六朝铜镜面曲率的变化与制镜工艺的发展。 铜镜最初是一个水平镜面,不便于使用,于是镜面产生一定的曲率形成球面镜,这个数据是不断变化中寻找到理想值的——直径四十九——五十几厘米之间。 4、汉三国六朝铜镜的社会观察 当时铜镜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多方面的,包括人间的情爱,地主阶级的淫逸,霸占大量田土的豪强大地主的经济状态,阶级矛盾与民族矛值的反映,儒家思想的泛滥,道教对社会侵染,谶纬迷信的流行,商品经济,市场竞争等。 六、中国铜镜的鼎盛阶段——隋唐时期 1、隋唐铜镜的分期和特点 隋唐铜镜分三期:一是隋和初唐,表现出魏晋南北朝的余风尚浓,但也有新出,如四神十二生肖镜,宝相花铭带镜等。二是从高宗到盛唐到中唐的鼎盛时期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出现了,如瑞兽葡萄镜、鸾凤镜、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