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写西汉初期、中期、晚期铜镜的纹饰特征以及影响铜镜纹饰形成流行的因素。

关键词:西汉铜镜铜镜纹饰

中国古代铜镜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度。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独特风格与特点,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铜镜的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水平。铜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改进合金成分的科学基础上的。古代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前代的铜镜铸造业不仅继承,而且还有所创造、有所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风格,成为我们今天鉴别铜镜时代的重要依据。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铜镜逐渐进入普通平民的家庭,这时它们表现出的民俗艺术,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社会的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因素也促进了西汉铜镜的发展。

一、西汉初期

西汉铜镜继战国以后又一次大发展,汉代金属工艺中一个主要的品种,样式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西汉初期的铜镜在图案上较多的保留着战国时期的因素,战国时期流行的镜类,到这时有的已经逐渐接近尾声,有的尚在继续流行,有的虽为此时新出,但其实仍保留了不少战国铜镜的特点,如地纹的使用,蟠螭纹的使用等。⑴

1、蟠螭纹

蟠螭纹保留了战国铜镜流行的蟠螭纹的许多特征,同时又采用了双线或三线式的新的主纹表现手法。可分IV式:

I式:双兽纹钮座外围以铭文带一周。主纹为四组蟠螭纹,中间以四方配置的火焰形图案相隔,螭头居中而甚小,体躯作复杂的蟠旋虯结状。无地纹,使它有别于战国时期的蟠螭纹镜。

II式;云雷纹地,主纹是相互缠绕的蟠螭纹,蟠螭纹图案的中部,被一圈宽带纹所截断,带纹圈上有对称的四乳纹或四瓣花纹。

III式:云雷纹地,钮座外多为铭文带,主纹为分列于四方的火焰形图案和以此形成的四组蟠螭,其外又围以铭文带一圈。

IV式:云雷纹地,钮座外围以双线方格,方格内配置铭文,方座每边连接T 形纹,和T形纹对府的是L形纹,方座四角相对的有V形纹。此图案现在应定名为“博局纹”。以V形纹为中心,配置有主纹蟠螭纹,蠕体躯多呈弧圈形线条。

西汉早期西汉初期是铜镜铭文的萌芽时代,文辞简略,依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1)男女或朋友间的纪念赠答铭文,措辞委婉曲折,如怨如慕,意味深长,有纪念相思勿忘而兼含颂祷之意。

(2)庆祝颂祷铭文,种类少,但数量多,证明当时十分盛行,如“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等。

(3)具有修养的意义而用作规箴的铭文,铭文较长,分铸于内外铭带。

西汉初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西汉早期保留着战国的特点,在装饰的图案上有一定得继承性。这个时候铜镜的装饰特点基本上没有改变,因为这个时候战乱才刚刚平息,西汉刚刚建立政权,经济文化发展较慢,人们的主要精力都投注于生产上,没有太多的精力用在手工业的发展上。西汉初期铜镜纹饰没有太大发展与人们的心理状态是有关的。西汉经济没有出现繁荣的景象,生产必定是很低

下的,在生产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也是导致西汉初期铜镜纹饰单一的原因之一。

二、西汉中期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早期出现的草叶纹镜继续流行。星云纹镜在河南洛阳烧沟一期汉墓出土四面,同出的有武帝和昭帝五铢钱。北京大径台西汉木榔墓亦出土一面,同出的一件残漆器上有针刻铭文“甘四年五月丙辰丞”,据认为是燕王刘旦在位的廿四年,相当于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在《大葆台西汉木榔墓发掘简报》和《文物》1977年6期中出现了I式、II式连弧纹镜,III 式蟠虺纹镜新出现并流行,博局纹镜开始出现。

1.蟠虺纹

I式:云雷纹地,钮座外方格内置铭文,方格外四角或四边中部各饰一乳钉纹。主纹蟠螭纹四方配置,虺身作凹形。

II式:线条纹地,钮外为弦纹圈,主纹蟠虺呈~形,两虺间用乳钉间隔。主纹外围以连弧纹圈。

III式:钮座外围素带和斜线纹各一周,主纹为流畅的细双线条组成的四虺,虺纹的上下以禽鸟填充其间。

2.草叶纹

I式;钮座外方格内多数配置铭文。方格四角均向外伸出一株双叶花枝,方格四边外中部,分别饰有乳钉一,每乳钉左右各有一草叶形纹。

II式:图案格式与I式同,但细部略有差异。方格四角外伸花枝的花蕾较I 式复杂。另外,每个乳钉外环绕四个叶瓣,乳钉则成为花蕊。

III式:方格四边中部向外伸出一T形纹,与其相对的是L形纹,方格四角对向为V形纹。规矩纹空间填置草叶纹。

3.星云纹

多为连峰钮,钮座外为内向十六连弧纹,主题纹饰为数目不等的小乳钉,用曲线相连,其形状很像天文星象图,故习称星云纹。星云纹图案分为四组,其间有乳钉四枚,乳钉外均围以连珠纹。边缘亦作内向十六连弧纹,与钮座外的连弧纹相对应。

4.连弧纹

I式:钮座外为内向八连弧纹,连弧每一曲有一直线与钮座垂直相连。纹饰外围以铭文带。

II式:连弧纹与钮座间填饰有线条、涡纹。连弧纹外围以铭文带,铭文带两侧又饰有短线直纹。

III式:钮座四叶问有四字铭文。钮座外为内向八连弧纹,并围有云雷纹一周。云雷纹一般为八个小圆圈,加数日不等的斜线组成。

IV式:比III式省略了云雷纹带。四叶钮座的叶间多书长脚花式篆“长宜子孙”,八连弧间也常有铭文与之对应。

V式;比IV式更为简略,钮座外为内向连弧纹,无铭文和云雷纹。

西汉中期以后,铭文占据了重要位置,有的甚至取代了纹饰。这时铭文的字体笔书,除尚方镜中能保持整齐划一的姿态外,一般铜镜则—反汉初谨严不苟的作风,出现了代用字、简笔字及句中缺字等现象。这种状况之所以能被社会习俗接受,是因为简字、代字在当时大众中已广为流传,故凡遇到笔画较繁或文字较生涩的字,多以简字来代替,如最习见的“古”代“贾”,“守”代“兽”,“次”代“饮”,“周”代“雕”等。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铜镜铭文种类繁多,照文意性质,可分为三类:

(1)赠答铭文,有属于男女或朋友关系的纪念辞,又有意义深长、耐人玩味、脍炙人口的妇女赠送其远行丈夫的语句。

(2)用于庆祷的吉祥铭文,或歌功颂德、宣示威武的铭文。

(3)宗教神话内容的铭文,如《穆天子传》传下来的东王公、西王母故事,镜铭中也有表现。

西汉中期,这段时间以汉武帝前后为标志,一直到西汉晚期。此时铜镜有以下特点: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即整个铜镜的主纹分为四区;地纹逐渐消失,使主纹更加突出;主题纹饰趋于简化,朴素,如草叶纹,或者仅仅用铭文作为纹饰;镜中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分;在装饰图案上内向连弧被广泛采用,四叶纹钮座发展成柿蒂座(即四叶蝙蝠形座)。⑵西汉中期铜镜纹饰的发展,跟西汉中期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

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铜镜的制作必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西汉晚期

西汉晚期只要是讲西汉晚期到王莽时期。这一时期I式、II式连弧纹镜、III式蟠虺纹镜继续流行。II式、III式乳钉禽兽纹镜开始出现并流行,河南洛阳西汉晚期墓葬中有出土。

这时,博局纹镜最盛行,《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2期中记载了河南洛阳西郊汉墓中有博局纹镜出土,此类镜有与新莽钱同出。另外,传世的两面纪年铭博局纹镜均属王莽时期,一面为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另一面是始建国天风二年(公元15年)。

1、禽兽纹

I式:用带座四乳钉将主题纹饰分隔在四个区域内,乳钉间四方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称之为四神。四神本是指示方向的星辰,《论衡——物势篇》:“东方木也、其星仓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汉人以四神为吉样的守护神。因此,汉壁画、帛画、画像石、铜镜上都多见四神图像。

II式;四乳钉四方配置,将主纹分为四组,每组有双钩云纹线条贯穿其间,四方环饰育龙、白虎、朱雀或怪兽等禽兽图像。纹饰采用双钩或平雕手法。双线锯齿纹缘或流云纹缘。

III式:构图与II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四乳钉间饰八鸟,鸟两两相对。

IV式:钮座外分置五至九乳钉不等,乳钉间饰以禽兽纹。其中以七乳禽兽纹为最多,古人称之为“七子镜”,南朝梁简文帝在《望月》一诗中写道:“流辉入四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可见七子镜在当时也是很著名的。七子镜的七区图纹为朱鸟、鼓瑟吹芋、豢龙、龟游莲叶、天禄、白虎白鹿、蟾蜍等汉代盛行的祥瑞之物。“鼓瑟吹芋”图纹清晰地再现了当时百戏表演

的一个场景,与《盐铁论——散不足》所载“今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芋调瑟,郑舞赵讴”完全一致。纹饰中的龙,可能是被汉朝人视为四龙之长的黄龙。两汉书中关于黄龙的记述特别多,辑录汉至南朝初年祥瑞传说的《宋书。符瑞志》更说:“黄龙者,四龙之长也。不漉池而渔,德至渊泉,则黄龙游于池。能高能下,能细能大,能幽能冥,能短能长,乍存乍亡。”将如此神通广大、变化无穷的黄龙图像入镜,以为攘灾除祸的护身符瑞,是很自然的。“龟游莲叶”中的龟是祥瑞动物灵龟。汉朝人认为灵龟是长寿的神物。《史记。龟策列传》说:“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宋书。符瑞志》:“灵龟者,神龟也。王者德泽湛清,渔猎山川从时则出,五色鲜明,三百岁游于蕖叶之上,三千岁常游于卷耳之上。知存亡,明于凶吉。”作为镜纹,它有祝福长寿之意。至十其他四种样瑞动物图案,也无不生态盎然,喻意吉祥。主纹外至边缘上又有多层圈带,配置短线纹、三角锯齿纹、流云纹、龙虎兽纹及双线波折纹。

2.博局纹

博局纹是汉代铜镜较多见的一种纹饰,过去国内和日本学者称之为“规矩纹”,欧美学者则习称“TLV纹”。近年来一些学者经过考证认定,此镜纹来源于六博棋局上的纹饰:

第一,铜镜上的十二个曲道(即所谓规矩纹)的排列组合是固定的有规律的,与博局的曲道相同,如果把铜镜图案叠放在博局图案之上,则两种图案完全吻合。第二,从博局纹铜镜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来看.又是和博戏的存在、发展以及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博局纹铜镜约产生于秦汉之际,全盛于西汉,消失于两晋南北朝之间。也就是说,它诞生于博戏盛行之时,消失于博戏衰落之日(《论秦汉时期的博具、博戏兼及博局纹镜》,《考古学报1986年1期》。

第三,中国历史博物馆发现的“四神规矩纹镜”拓本铭文中出现了“刻具博局去不羊”的词句,则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了。

博局纹大致可分为V式,即博局狩猎纹、博局四神纹、博局鸟兽纹、博局几何纹、简化博局纹。

I式:目前仅见一面,《岩窟藏镜》二中曾著录过,现藏故官博物院。镜钮座外围以双线凹面带形方框,方框的每边连接T字纹,四个T字纹之间,方框四角处等距离置凹面乳钉。方框四角对府处,设V字纹,而在T字纹的对应处,设

L字纹。乳钉与乳钉之间有四组不同的画面。第一组狩猎图,表现一猎者弯弓搭箭,前方猛虎额头已中矢作挣扎状。第二组放鸟图,表现一人作游水状,以绳系并飞三鸟。鸟可能是鸬鹚,郭璞注《尔雅》鹚鷧条说:“即鸬鹚也,嘴咀曲如钩,食鱼。”第三组捕鱼图,为一人以绳牵制三鱼,形态与上图相似,上下配四鸟一犬。笔者认为,这是传说中的张弘捕鱼的图像。《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此镜纹—人四鸟捕鱼,与张弘用鸟捕鱼的传说正相符合。第四组月宫图,表现有奔跃的蟾蜍,蹲坐持杵捣药的玉兔,枝叶繁茂的桂树,飘然若舞的嫦娥。这是最早出现于镜纹的月宫图像。

II式,在博局纹截成的界格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据一方,并配有禽鸟、走兽、羽人等。纹饰外有的环绕一周铭文带。边缘纹饰复杂,以三角锯齿纹、流云纹为主。

III式:纹饰与I式大致相同。但内容不是四神配列四方,而是形态各异的禽、兽、羽人。有的包括四神中的二三种神兽。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面这种式样的错金银镜,十分珍贵。 IV式:纹饰中禽兽图案换成了简略的线条纹和云气纹,—般没有铭文带。

V式:博局纹的T、L、V三种纹,不同时出现,有的甚至简化为只有四个T 形纹。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镜铭字体近汉隶寓有小篆笔意,虽还有简画省笔,但比西汉文体更接近书写文体。

西汉末年到东汉前期的重大变化在王莽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铜镜纹饰在主题上以四神为中心,形象各异的禽鸟、瑞兽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而且这些主题纹饰的类型更加逼真,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铭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排列灵活;注重镜缘的装饰,使铜镜更富于艺术性。⑶此外,也有少量的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如吴王与伍子胥的故事,以及歌舞图案,如长袖舞、七盘舞等。西汉末年到王莽时期,铜镜中与仙人(羽人)有关的纹饰非常流行,同时还有四灵、四神和瑞兽等纹饰。

在西汉的手工业中,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西汉冶铁技术比战国时有了重大的发展。西汉后期,吏卒徒开山采铜铁,每年用人十万以上,规模是很大的。生铁

冶炼和加工工艺有较大的进步。西汉后期的采铜和铜器手工业也很发达,铜制器皿的生产规模颇大。铜镜、铜灯、铜熏炉等物,近年常有出土,最多的是铜镜,是日用必需品。随着冶铁业与采铜业的发展西汉的铜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业相应的发展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影响着铜镜的纹饰主题。铜镜中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以及仙人(羽人)有关的纹饰非常流行。汉代精神中所褒奖的“事功”的人生态度,除了积极开拓的乐观精神之外,还含有对军功阶级及其武力的赞赏,所以铜镜上出现了相应的铭文。也有少量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铜镜,这与汉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汉文化就是我们所讲的楚文化,楚汉不可分,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的一件艺术大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美学的思潮。汉代艺术的特征是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具气魄的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

西汉铜镜纹饰艺术的真正主题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对神仙世界的渴望,希望没有苦难,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它所倾慕的是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祈求人生能够得到永恒延续,是对人生全面肯定的爱恋。西汉铜镜中的神仙观念不同于远古的图腾,也区别于青铜的饕餮,它们不再是具有现实中威吓权势,而是带着更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图腾虽然有些荒诞不经,但其艺术风格和美学基调既不恐怖也不消沉颓废,而是愉快、乐观、积极开朗的。

西汉艺术也对现实间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铜镜所展示的是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有浓厚兴趣的西汉。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西汉铜镜上面凝聚着中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面貌。虽然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自己时代所赋予的特点,但是在它们身上凝聚着深厚的中国民族艺术的传统,为探索中国文化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注释:

⑴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3

⑵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3

⑶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57

参考书目:

1、周世荣.中华历代铜镜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铜镜讲稿

铜镜的故事 ——铜镜的穿越之旅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走近古代铜镜。 一、铜镜探源 俗话说,人人都有爱美之心,那么人们是怎样知道自己美不美的呢?自然是照镜子,镜子是人们正衣冠、饰面容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具,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是玻璃镜子,同学们知道在玻璃镜普及前的几千年中,人们是用什么来照容饰面的吗?我要告诉大家,当时铜镜一直是人们照容的主要器具,大量传世和出土的铜镜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人使用镜子的重要历史见证。(古代镜子的制作材料除了铜以外还有金、银、铁等,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但是铜镜最多)铜镜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铸造的青铜镜。同学们不仅要问了我们的先民是怎样想到和使用铜镜的呢?这要从远古时期讲起,古人无意中在河边或井边的水里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并认识到这就是自己的容貌,从此人们知道了用水可以照容。于是人们常常到河流旁边,水井之上,借助自然界水的反光作用来观察自己的容貌。但是,这一方面要求水面必须平静,另一方面要求水必须清洁。还有,不能总是往河边跑或去井水旁,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冬天,水会结冰,根本照不到。由于受很多因素的限制,三代(夏商周)之初,人们发现利用器皿盛水,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于是在陶器发明后,就用陶盆盛水来照容,陶盆称为“监”,从监字的甲骨文字形上来说,它描绘的是一个跪着或者立着的人,在水盆旁 边,睁大了眼睛在低头看自己的容貌,监自即象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监字是没有金 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由于青铜的冶炼成功,匠人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古代“监”、“鉴”通用。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铜鉴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时没有水也可以照容,进一步发展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子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那么铜水盆是怎样成为镜子的呢?古人把青铜铸成平面,代替原来盛水的水平面,然后磨光,而鉴外的花纹,就演变成镜背的花纹了。古代铜镜也称为“鉴”,镜鉴二字是通用的。 (简单介绍一下铜鉴: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象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两耳或四耳)(插图) 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止水一鉴盆中静水一无水光鉴一光面铜片一铜镜。 一、古铜镜各部位的名称及术语

日韩博物馆藏唐代铜镜

日韩博物馆藏唐代铜镜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海上和陆路交通的发达,唐代铜镜在汉代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尤其在盛唐时期,铜镜的发展已臻全盛,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美不胜收。其最大的特点是铸造技法和艺术样式的多样化。而金银平脱镜又是盛唐时代铜镜在铸造技法和艺术样式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金银平脱”得名于近代学者陆树勋。所谓金银平脱,陆树勋在《平脱螺钿漆器?考古学丛刊第三期》中解释为:“剪金银薄片为种种花鸟等画片,贴于糙漆之上,然后敷涂以漆,再磨出其金银花,平者,与漆面齐平;脱者,其花自漆中脱露也。”后来,现代漆艺泰

斗沈福文先生对金银平脱制法的解释更为具体,他说:“金银平脱装饰之法,就是将金银薄片剪刻成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纹样,在髹涂打磨光滑的漆胎上面用胶漆粘贴牢固,十分干燥后,在漆器表面通体髹涂漆二三层,再研磨出金银纹样,这样纹样与漆面就达到同样平度,然后推光则成精美的平脱漆器。金银花纹在面宽的地方还可以雕刻细密纹样,但不能刻铸而露出底漆,即毛雕。”由此考察,这种金银平脱技法实际是由流行于汉代的金银箔贴花髹饰工艺发展而来的。至于在漆器上使用金银嵌饰的历史则更早。无论是金银嵌饰还是金银箔贴花,这些新颖别致的工艺到了唐代有了创造性的发展。金银制造业的工匠继承前人传统,充分利用金银延展性能好的特点,将其反复捶打成箔片,再经仔细剪裁、錾刻,制成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鸟兽、花枝图形,再将其镶嵌在漆木、铜

器、瓷器、玉胎、铁胎表面,髹漆数重之后打磨,制出金银与漆、瓷、铜、铁器合璧的新型工艺品。这就是“金银平脱”。此种工艺制作的纹饰精美绝伦,其线条流畅,刻划细致,疏密得当,繁而不乱。因此,可以说唐代是金银平脱的兴盛时期,也是金银平脱工艺的成熟期。许多唐代典籍中都曾提到这种技法而且名目众多,诸如平脱盘、平脱碟、平脱屏风帐、平脱函、平脱盏、平脱胡床等,足见当时金银平脱使用之广泛。当年唐明皇与杨玉环宠幸安禄山,经常以金银平脱作为御赏,可见该器物在当时的受宠程度。金银本身是贵金属,再经过工艺加工,塑造出各种纹样贴于漆面,更显得主人的地位和尊贵。 金银平脱工艺使用于铜镜之上,也始于唐代,盛于唐代。金银平脱铜镜的制作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在唐代即被视为绝等之作,是贵重的奢侈品,现在更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写西汉初期、中期、晚期铜镜的纹饰特征以及影响铜镜纹饰形成流行的因素。 关键词: xx铜镜纹饰 中国古代铜镜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度。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独特风格与特点,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铜镜的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水平。铜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改进合金成分的科学基础上的。古代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前代的铜镜铸造业不仅继承,而且还有所创造、有所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风格,成为我们今天鉴别铜镜时代的重要依据。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铜镜逐渐进入普通平民的家庭,这时它们表现出的民俗艺术,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图形研究的论文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图形研究的论文 【摘要】在原始彩陶纹饰图形中,其纹饰图形不直接描绘自然物象,而对自然形象进行高度的抽象,以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内心需要, 这些高度抽象符号化的纹饰图案实现了实用与审美近乎完美的统一,使得原始彩陶艺术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超越时空的美感,使得原始彩陶具有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对原始彩陶纹样图形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现代造型和装饰艺术的发展。【关键字】彩陶图形研究原始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器身为红褐色或棕黄色,上面绘有红色、黑色、白色装饰花纹。原始先民在彩陶制作中发挥了极高的艺术创造力。特别是在彩陶图像中,用理性的归纳方法,用简化的抽象方式,将自然形象进行概括、简化,舍弃具体细节保留体现特征的局部,然后越过简洁化的界限构成抽象图形。在原始彩陶纹饰图形中,其纹饰图形不直接描绘自然物象,而对自然形象进行高度的抽象,以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内心需要, 这些抽象图形多以曲线和圆形为主,直线和方形为辅,体现着自由、灵动、丰满、活泼、舒展、天然的美感。它的点线面构成大方简洁、整而不碎,多以植物纹和几何纹为最多,动物纹次之,人物纹最少。原始人民与大自然处在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中,其艺术形式具有天然自由的情趣,表达了原始人类的生活面貌、乐趣和美的感受,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信仰。原始人类这种与自然息息相关又将之高度抽象符号化的纹饰图案表现出特殊的“视觉思维”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实现了实用与审美近乎完美的统一,使得原始彩陶艺术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超越时空的美感,使得原始彩陶具有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W 原始彩陶这种高度符号化和抽象化了的纹饰图形,显现出一种与现代艺术相契合的审美特性和艺术观念。如占据彩陶纹饰走廓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纹、锯齿纹等等。这些表面上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与现代抽象艺术一样,直接或者间接地传递着某种信息和情绪。它以点、线、面或者极度的夸张、变形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余味无穷的美感,给人以或轻松、欢乐或沉重、悲寂的情绪变化。更多的纹饰则以现代派般的夸张和变形,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引领人们尽情地在想象的空间里去体验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当然,原始彩陶纹饰图形大部分采取简单的符号语言,而很少采取具象图形,也是受到了当时的物质条件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使然,采取几何纹的形态创造也是为了便于加工的需要。但即便如此,原始彩陶纹饰图形依然表现出原始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卓的审美创造力。虽然各个时期、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之欧阳家百创编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 欧阳家百(2021.03.07) 1、谷纹:整齐排列的蝌蚪状纹饰,象谷牙。流行于战国秦汉。各种谷纹 汉代谷纹环 战国排列整齐、清晰的谷纹谷纹璧 2、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 西汉龙凤乳钉纹玉璧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金玉相连龙带钩龙纹乳钉纹 3、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双线云纹 云纹 T型云纹 云纹 双头云纹 勾连云纹剔地春秋

西周阴刻线云纹、云雷纹 双阴线、菱形纹、皿纹、云龙纹商代龙鸟佩 人字纹雷纹皿纹云纹龙鸟佩商代 4、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 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汉代蒲纹璜 蒲纹谷纹璧汉代 5、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 梯形头、无角、四支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系璧浮雕 双螭剑格明代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玉璧浮雕 6、虺纹:蛇状纹饰。无角、无腿 虺纹 7、夔龙纹:一足或两足龙形怪兽。圆眼、方嘴、方形卷尾。夔龙纹 夔龙纹 8、饕餮纹:一种贪吃的怪兽的头部。 饕餮纹

商代饕餮纹玉佩 战国期玉雕饕餮纹玦 9、兽面纹:怪兽的脸。 兽面纹阴线刻浅浮雕西周 神人兽面纹细如毫发的阴线良渚文化 兽面 10、剪影状动物纹饰 象什么动物就叫什么纹饰。其内往往有谷纹、云纹等纹饰。 如龙纹虎纹凤纹鹰纹鸟纹象纹龟纹鱼纹等。 龙山文化早期的镂雕鹰纹环形器 商代鹰纹云雷纹双阴线 春秋晚期龙纹璧 春秋晚期龙凤纹佩 11、几何形纹饰 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如皿纹鳞纹圈纹弦纹绹纹波浪纹漩涡纹菱形纹折线纹平行线纹等。几何纹青玉佩饰 12、人面纹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大 众 文 艺 135 摘要: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构图精巧合理,纹彩绚丽多变,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结合,在原始艺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而本文将对彩陶纹饰作深入探析 关键词:仰韶彩陶文化;纹饰;艺术法则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B 一、仰韶彩陶的发现 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陶器,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仰韶文化出现在距今大约5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由于最早发现是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称为仰韶文化。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二、仰韶彩陶纹饰的题材与内容 仰韶彩陶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功能,无论是陶器的造型还是纹饰。陶器是以土作为材质进行的立体造型,这个过程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容量,而实际彩陶的基本造型圆形来源于对自然形态的模拟。自然界中的太阳、树干、鸟蛋等都是圆形,人类接触得最多,制作方便、实用方便,圆就成了陶器的主要造型。而彩陶的纹饰主要是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从制作工艺方面来讲,应该是现有造型后有纹样,而从欣赏角度来讲,造型和纹样的作用是相互的。装饰的纹样增加了造型的美感,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纹样只是器物的增加美感的方式之一,但造型却决定了纹样出现物质条件或者环境,或者说纹样并不是单纯的在器物表面进行的绘画,纹样所起到的装饰作用要结合器物的造型,结合当时的生存环境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来共同看待。所以对于仰韶彩陶纹样的题材与内容的分析还要结合器物的造型来认识。以下对彩陶纹饰所出现的题材进行了大致的归类。 1.巫术与图腾 仰韶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缺乏相应的生存能力,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率与生存都十分低下。同时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十分有限,对自然界当中的事物不了解,对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一些动植物产生一些幻想,并把自己的幻想当作一种真实,把一些与自己生活发生联系的自然物与自然想象当作自己的祖先或者保护神,对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事物产生一种崇拜心理, 2.动物(鱼、鸟、蛙) 鱼纹和蛙纹,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鱼和蛙作为一种多子的动物,代表的是生殖的能力。原始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能力低下,人类的生存繁衍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将这两种动物大量运用在彩陶器物上,蕴含了他们对与生存的渴望。对于蛙,原始人类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娃的崇拜后来演变为能够驾驭洪水、战胜水患的神力无比的蛙神,为了能够增强蛙神驾驭洪水的能力,又在蛙神身上画上越来越多得腿。 3.植物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花卉、果实的植物主题所反映的是彩陶纹样生殖的基本主题。生命短暂,生育存活是原始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纹样当中会出鱼和蛙这样多子高产的动物,同时花卉、果实乃至种子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思想, 4.几何形 彩陶纹样的图案有大量的几何纹样,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及渔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也有动物演变而成的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鸟纹演化成螺旋纹),蛙纹演化成波浪纹。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三、仰韶彩陶纹饰的特点 1.简练却富有情趣 原始人类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点线面等要素的组合,但在彩陶纹饰中却恰恰成了重要的组成要素。点、线、面的出现都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物象的凝练,是原始人类情感的抽象表达。 彩陶纹饰的图案是源于自然的,他们将自然物象经过自己情感抽象化,或者说这些图案就是他们情感外化的符号。彩陶纹饰的造型基本元素为点、线、面。彩陶纹饰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几乎都与自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原始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真实感受。河水的波浪及漩涡形成的曲线的波纹线条及漩涡线条,对花朵的观察形成的花瓣纹,及对花瓣进行的进一步抽象形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原始人类没有文字却用这些抽象化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强烈情感。他们用线条表现出的纹饰图案简练而富有情趣,显得拙稚而又质朴。 2.纹样与器形的完美结合 在原始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的形态是以各种圆形为最多,果实、树干、鸟卵、太阳、月亮等,必然在原始社会人们思想上留下印象。在进行造物活动中自然会流露出来,制作出各种以圆形为基本形的陶瓷造型来。彩陶装饰纹样的部位是由彩陶的造型决定的,彩陶造型的大腹小底或大口小底。在使用的时候,这种小底收足的器皿,便于捧拿移动。原始社会还没有桌子,器皿都是放在地上的,纹样总是装饰在视觉最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主题花纹装饰在彩陶壶和罐的肩部和上腹部彩陶盆和钵的内表面部分,次要花纹装饰在不大显眼的位置,既方便了观赏,又减少了不必要的纹样绘制。放在地上观看是从侧上方进行的,因此腹部以下常常没有纹样装饰,形成了松、紧,疏、密对比,这和以满为美的装饰是不同的,是符合装饰规律和原则的。 3.丰富的想象力 彩陶纹饰既有装饰性,又有象征意义,仰韶时期的彩陶纹饰显示着原始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拜和观物取向的方法,反映着他们力图掌握自然物象特征的执著。纹饰中创作者借助于线的勾勒追求美的目的。彩陶纹饰图式丰满圆润、飞动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人的精神的健康乐观、奋发向上。或直或弧,或疏或密,或静或动的线条,反映的时创作者的自由创造的精神。彩陶纹饰中的“人面鱼纹”和“鹤鱼石斧”图,都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典型图式。前者是人面与鱼纹组合,后者是鹤、鱼与石斧的组合。他们打破了事物的真实状态,按照创造者的心理需要,重新组合了表现对象,创造了一种从来不存在的艺术真实。“原始先人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经过组合变形而表达较为复杂的意蕴,是原始先民已经意识到的一种表达方式。 4.纹饰从写实到写意的抽象过程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纹饰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时期,大体上讲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向抽象转变的过程。半坡时期的彩纹,分象生性花纹和图案花纹两类。象生性花纹主要有人面形纹、鱼纹、鹿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申洋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 河南 郑州 450000) 艺术与人文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 “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 “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 “松百木之长”;《礼·礼器》:

“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 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两獾相嬉,叫“欢喜图”;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为喜相逢。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图案为喜鹊 三、"桂元三或元宝 三。"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xx古代纹样的变迁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 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 孔祥星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提纲) 孔祥星 一、关于铜镜的一般知识 1、铜镜的合金成份 总的来看,我国古代铜镜的基本成份是铜、锡、铅三元素,有少部分含锌。但在不同时期其比例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反映了古人对含金技术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中 3 4 美好愿望的追求——清正廉洁。 中国铜镜的主要功能与日本国古时对铜镜的看法是有不同的。日本国将它们看成是从中国运输来的宝器,具有咒术威力的神器,首长权力的象征,即显示权力和 富有。 5、铜镜各部分的称谓 镜形:又称形式、形制,即镜子的外观形态,如圆形、方形、花式形、有柄形 等。

镜面:镜子正面,用来梳妆整容。可以观察出有平面、凸面、凹面的差别。 镜背:镜子反面,有的光素无纹,一般称为素镜或素面镜,有的铸有纹饰或铭 文,有的还进行特种加工,如贴金银、镶螺锢,被称为特种工艺镜。 钮:一般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带,亦在有镜背其它地方或置于边缘的。不同时期的镜钮,显示了不同特征,其异同是鉴定铜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弦纹钮、 圆钮、兽钮等。 钮座:钮的周围部分,以紧连钮的装饰为准。学者之间着眼点不同,看法亦有 古”,绿黑、青黑、青绿色俗称“绿漆古”,灰白、白亮俗称“水银青”“水银沁”、,铅黑、灰黑古称铅背。镜子研磨面所呈现的颜色,如白色、银白色、深灰、淡黄、黄中闪白等。这些色泽的不同与铜镜合金成分及受腐蚀的情况是有关系的。 二、中国历史铜镜的特点 目前仍按历史朝代分为六个阶段: 早期出现时期——商周铜镜发展

流行时期——春秋战国 铜镜繁荣鼎盛时期——两汉铜镜 南北差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铜镜高度发展时期——隋唐铜镜 日趋衰落时期——五代~明清铜镜 1、齐家文化和商周铜镜——古拙简朴 面,此 以三弦最多。钮座:方形,圆形,多为凹面带形式。 纹饰结构:地纹与主纹相结合,初期只有单纯的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地纹即作为图案衬低的花纹,从青铜器看,商代后期,绝大多数青铜器都有地纹。 主纹即主题纹饰、主要纹饰。 纹饰表现手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金银错、嵌石、彩绘。 透雕:又称夹层透纹镜,镜面是一层较薄的铜片,镜背透雕镂空铜片,二者合 贯而成。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鉴赏专家所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总起来说,古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等。下面对各种纹饰给予一个较为详细的绍介。 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 蟠螭纹 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起于商、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皆可见到。 谷纹 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旋涡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能见

到。 云雷纹 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乳钉纹 玉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其排列或纵横或随体变化。 圈纹 流行于春秋战国,常饰在璧、瑗、璜等板状器上。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蒲纹 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是一种成行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蒲纹。 重环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 涡纹 其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旋涡纹、水涡纹。此纹最早使用于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自战国时起,开始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 鳞纹

安阳博物馆馆藏铜镜展文字大纲

《馆藏铜镜精品展》文字大纲 前言 铜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常备用具,其发展的历史极为漫长。铜镜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而后经过商、西周、春秋,在战国得以发展,至汉唐臻于繁荣辉煌,又延续到宋元明清,直至近代逐步被玻璃镜所取代。 铜镜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照容整装的实用品,也被用来佩挂装饰、驱邪佑福、传达情谊等,是一种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工艺品。铜镜背面的纹饰和铭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使用者和制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乃至整个社会风俗,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 自建馆之时起,安阳市博物馆就通过考古发掘、收购和接受收藏家捐赠等方式收集古代铜镜。此次展出的65枚铜镜是从馆藏品中遴选出来的,时间跨度从西汉至清代。它们或造型优美,或纹饰精巧,或制作精湛,表现出了铜镜赏心悦目的特质。 此次举办铜镜专题展,可以让观众在参观常设陈列的同时,欣赏到平时深藏于库房的文物精品,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彩缤纷,也为爱好收藏青铜镜的朋友提供一个欣赏比照的机会。 图版: 1、铜镜各部位名称与主要镜型: (1)圆形 (2)方形 (3)折角方形(亚字形) (4)葵花形 (5)菱花形 2、汉以前中国名镜欣赏: (1)七角星纹铜镜(齐家文化直径8.9) (2)多圈凸弦纹镜(商直径7.1) (3)镶嵌镜(战国直径)

第一部分两汉铜镜 铜镜是汉代铜铸造品中最多的产品。正当许多汉代青铜日用品逐渐被漆器和陶瓷器取代的时候,铜镜却获得了重要发展。两汉时期是铜镜制造工艺的繁荣时期。从西汉开始有鎏金、包金和漆背加彩绘人物等各种不同工艺形式的铜镜出现,特别是西汉中晚期铸造的透光镜,代表了铸镜工艺的新水平。 两汉时期铜镜的镜型比较厚重,形制一般为圆形,镜钮除了西汉早期有些沿用了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圆钮,形成了以后镜钮的基本形制。钮座除了圆形或方形,还有连弧纹、连珠纹、四瓣柿蒂纹等。镜缘除西汉早期有卷边镜缘外,多为宽厚的外缘。 两汉时期的铜镜纹饰布局以四分法为主,多是细线浅浮雕,地纹逐渐简化,东汉时期地纹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这个时期的纹饰主要有蟠螭纹,草叶纹、星辰纹、连弧纹、弦纹、博局纹等。新莽至东汉时期,铜镜纹饰复杂多变,大量流行“四灵”、仙人等神话图案,带有华丽幽雅和怪异之感,汉镜之精品佳作多出于此时。 西汉早期带铭文的吉语镜渐多,多饰在钮座外。文体多是秦汉诗歌形式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字体古朴方正,多为篆书。内容多为表现汉代贵族享乐求仙,长保富贵的思想。西汉末年出现了铭文中有年、月、日的纪年镜。 图版: 1、汉代铜镜常见纹饰: (1)蟠螭纹:蟠螭即一种盘曲着的没有角的龙,蟠螭纹在战国青铜器上是一种常见的纹饰。到了汉代,铜镜上的蟠螭纹已没有战国时期同类纹饰复杂, 但线条却更为灵活流畅。 (2)草叶纹 (3)星辰纹 (4)连弧纹 (5)博局纹(又称规矩纹、TLV纹) 2、汉代铜镜铭文书法: (1)“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

唐代纹样研究

唐代装饰纹样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在风格上,开启了一代新风尚,呈现出色彩浓艳、华美、雍容饱满、繁复的特征; 在形式上,吸收包容了外来纹样的新造型,把以前以神话为中心的装饰思想转化为面向自然生活,描写现实景象,使人们的思想彻底解放和审美转变,如卷草纹、宝相花、瑞锦花纹、花树对鹿等是唐代的主要装饰图案。 这一时期纹样,对外来纹样吸收包容,又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给人们呈现一种繁荣景象,富有生活气息。 纹样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而花草瑞兽在植物纹里占有重要部分,大胆变化,构思新颖,通过形式化夸张表现出一种带有意向性的装饰形式,体现出了唐代装饰艺术。唐代流行的纹样,大量的使用在织锦、金银器等器物上,无不展示出丰满华丽、饱满的特色,体现我们独有的中国文化。 大唐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吸取容纳诸多异域风采,与外来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并趋于一体化,当时的艺术家们也喜欢表现外来题材还有外国的神和圣者,并吸收着他们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手法。唐代的图案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因其水平之高,与同时代的唐诗、书法绘画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 唐代典型植物纹样的种类 1、宝相花 宝相花纹不是自然界中单一的某一种自然植物的花舟纹样,而是莲花、石權、牡 丹、等多种自然形态的花朵揉合在一起并且以四向对称放射或多向对称放射的形式经 过艺术处理,使之趋于理想化、图案化、具有独特装饰性而形成的一种纹样,就像鸟 中之凤或神异的龙纹一样集众美于一身。也是一种独具我国民族特色、应用范围广泛 的吉祥植物纹样,多用于铜镜、金银器、织锦、壁画、陶瓷装饰之中就是宝相花纹在不同载体上的应用。宝相花可称得上是中国与西方意匠的经典之作,是唐代花齐纹样的代表之一,花丼纹样中的佼佼者之一。它在雍容广阔的唐朝气派的背景下产生,拥有汉朝铜镜中适合造型的严谨,而且还拥有中国古老的神蒂纹样中花形的某些特征,还拥有来自罗马繁复的风格

page.1.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的论文

page.1.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的论文 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 镜与生命及其永恒 生命的繁衍及人们对长寿的渴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是宗法社会,社会关系多靠血缘纽带来维系。子嗣问题关系宗族命运,所以,历来受到人们及大的关注。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了父母及家族的命脉,这是人生的重大罪恶。而子孙的繁衍昌盛,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有了生命的诞生,人们随之又希望能健康成长,获得长寿。围绕着人的出生,成长与长寿,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由此产生出了太多的思想信仰与巫术。用镜祈求子孙繁衍,祈求寿命长久,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此理想而做出的努力。 人们以祈求子孙繁衍,这在镜的早期纹饰铭文中就有相关的表露。从铭文的产生来看,有专家认为:“铜镜上有文字,目前最早的例子是1979年陕西凤翔南指挥西村46号墓出土的一面铜镜,上有一字似为‘车’字简化,时代是西周中期。在传世品中,还看到过有秦国文字的东周铜镜。但是,镜铭的流行还是始于西汉,正式镜铭的这一起点,当不早于文帝后期。编辑:。 ”而现在通行的观点认为铭文出现于战国末,西汉初期镜铭也只是作为点缀,武帝后才渐成为镜背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汉代——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产生了一类极为流行的,被后人冠以“长宜子孙”之称的铜镜,其铭文反映的正是祈求子孙蕃昌的内容。《广西出土古代铜镜选介》中就有一面长宜子孙镜:“主题纹饰为四个成熟的石榴,自纽座向外伸出。石榴之间夹以篆体铭文‘长宜子孙’。”而石榴自古以来就是多子的象征。 此后的铜镜中,与子嗣相关的内容显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可以说,在镜铭中对求子心愿的表露已成为历代铜镜的惯例,这种做法直至明清仍很盛行。如清代有喜生贵子镜,“主区饰儿童,宝瓶,金钱和花朵等。镜钮处饰吉祥语‘喜生贵子’四字”。其中,强调的主题就是子孙的繁衍。 总的来看,镜中对祈求子嗣愿望的表露呈现出发展的趋势。至清代甚至产生了一面镜中有三十二个童子的样式,人们称之为“清代百子图镜,”镜背饰三十二个形态不同的天真稚童,其中,有五子夺盔,意为“五子夺魁”,有三重三元,莲生贵子,榴形百子等,寓意都与子孙昌盛有关。在清代还有明显体现祈求意义的送子图形镜:“纽上方和两侧饰有人物,两人作送子交接状,一人手指送子者:下方饰宝瓶。”这些镜中对童子的强调,夸张,渲染,无疑是人们祈求子嗣繁衍思想的集中体现。 镜与婚嫁 婚礼中对镜的运用,已成为古人的生活习惯,因此,人们似乎多对之视而不见,文献中的记载也极为有限,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为数不多的记载中看出中国传统婚礼中对镜的重视。唐代杜佑《通典》之“后汉纳采礼物”中有阳燧,宋代郑樵《通志》“纳徵聘礼三十物”中也说后汉聘礼三十物中有阳燧,而在古人的认识中,鉴,燧完全是同属的。人们并未注意到二者在形制上的区别,认为阳燧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炼于午日午时火盛之时。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对镜的运用,表现在婚礼的各个方面。首先是以镜为聘礼。其次是夫妇其结镜钮,以表同心。第三是共拜宝镜,尊其为神圣。第四是新娘佩带或手捧宝镜。第五是以镜照新娘。第六是以镜遍照喜轿或挂于喜轿之上。 人们不仅在婚礼过程中强调用镜,即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示婚恋关系时也常用到镜。从古至今,人们都广泛的以镜为恋爱婚姻的信物,以此表达双方真挚的情感。以镜为情感信物的最早最确切的记载,当见于汉代镜铭中。汉镜中有一种小型平边镜,镜体厚实,铜质泛黑,铭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此铭表明西汉初年社会中已起始用镜子作男女间爱情的表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文字部分

一、战国四虎纹镜 径12.2厘米,钮长1.3厘米,连钮厚1.3厘米,边厚0.8-0.87厘米,镜心最薄0.58厘米,边宽1.2厘米,重710克。 桥形钮,三环钮座。整个镜背作四等分,饰四虎,纹饰规整,作高浮雕,虎耳耸起甚高,厚度已超过边缘。四虎横置于同一方向,头对准钮座,做噬咬状足皆有利爪,形体似扑跃姿势,尾部较小。横置的虎每头有七厘米长,在直径不足10厘米的内区,安排的非常妥帖。每头虎的尾部安置在后一虎的颈与前足间的空隙处。整个镜背留有很小的空间。空间不填任何纹饰,突出了主纹,虎颈有毛片,体躯上有精致的云雷纹,这是匠人精心设计。 此镜相传于1948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镜体厚重,镜面较平坦,与通常的战国镜不同。纹饰和山西侯马出土铸青铜器的陶范纹饰颇相似,铸造年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相传大量的战国薄型镜,大多是战国中期铸品。此镜较早,代表了三晋地区的一种式样。 镜边平直,面缘上所留存的四等分线出自陶范,可见此镜浇铸、脱范后未经任何加工。四虎纹镜的传世,使我们知道当时范铸技术已非常高超。 二、战国三龙纹镜 径16.4厘米,钮长1.5厘米,连钮厚1.3厘米,边厚0.59-0.65厘米,镜心最薄0.12厘米,边厚1.4厘米,重325克 三弦钮,三角云纹钮座,外围凹弧形带一周。主纹为三虎,做浅浮雕,龙头居中,作回顾状,张口吐舌,龙角的线条向左连接一菱形回纹,体躯盘旋作蔓枝状,三龙之间蔓枝相连,组成繁密的图案,空间以细点和雷纹为地。镜面平坦,狭缘上卷。 龙作为纹饰起源很早。商代早期青铜器上的龙纹形象不太具体,商代中期已有比较明确的形象。在商代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商到西周时代以爬行龙纹为主,除了少数有立体龙的装饰以外,一般平雕的纹饰只见龙的侧面形象。到了西周晚期以卷体回顾式龙纹维多,春秋、战国之际盛行卷龙纹和交龙纹,即龙的躯体做蜷曲状或是两龙相交状,这种纹饰比较粗壮的称蟠螭纹,较小作繁密式排列的称蟠虺纹。在战国青铜镜上,一般都是蟠螭纹,也就是形体比较大的龙,体部弯曲、盘旋。镜背上一般以三组到四组构成一个整体图案。这类题材的纹饰,在战国青铜镜上曾流行一时,但在同一地区,不同工匠设计的图案,只能大致相同。湖南长沙容园864号战国墓出土的龙纹镜,粗看花纹形式与此镜相同,也是三组龙纹和菱形回纹,仔细看,结构就不尽相同了。 三、战国三龙纹镜 径16.7厘米,钮长1.4厘米,连钮厚1.15厘米,边厚0.54-0.59厘米,镜心最薄0.17厘米,边宽1.6厘米,重360克。 三弦钮,截取菱形格的雷纹和细点纹作为钮座的地纹,外围浅凹弧形圆周,宽度为1.2厘米,外又有一圈极狭的复线。主要纹饰为三组蟠龙,龙头较小,张口,后顶处有一向下弯曲的角。蟠龙做盘旋环转之形,有不甚显著的双爪,两侧有复杂交连纹饰组成的变形龙翼。其主纹用0.2厘米均匀的狭线条构成,地纹是雷纹和细点纹。整个构图线条活泼流畅,结构变化,得心应手,足见战国时代铸镜匠人技艺之高超。素平宽边上卷,镜体极薄,镜面平坦。 这种形的蟠龙纹,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期的青铜器上都有发现,大多是文献 中所记载的卷龙纹和交龙纹之类。这种纹饰的构图非常复杂,都是单体纠结或相互交缠,有的还有角。1955年湖南长沙侯家塘第13号战国墓曾出土过云纹地龙纹镜,与此镜形制、纹饰相似。 四、战国三龙纹镜 径15.9厘米,钮长1.1厘米,连钮厚0.7厘米,边厚0.33-0.4厘米,镜心最薄0.15厘米,边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铜镜概述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

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铜镜的产地,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为最多,现在各地均已挖绝,只有安徽亳州还不时有出土。

铜镜的仿制和辨别

铜镜的仿制和辨别 铜镜的仿制和辨别(一) 1、铜镜的仿制 青铜器仿制和伪造历史久远,《韩非子?说林》中就有记 载有伪制青铜谗鼎的鼎而攻打鲁国,结果鲁国战败,鲁国国君舍不得将他喜爱的谗鼎送给齐国,事先请工匠铸造了一件假的,企图蒙骗齐国,不料齐使者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一眼识破是件赝品,并提出请乐正子春来鉴定。乐正子春秉公鉴定,当面戳穿了鲁君偷梁换柱,以假乱真的把戏。乐正子春和那位齐使可称得上是当时青铜器的辨伪专家了。 从文献史料和青铜器实物资料看,大量仿制和伪造青铜 器是在宋代,在统治阶段信古、尚古的风气影响下,掺杂在真青铜器中流传于后世。 铜镜形小而价低,其镜背的装饰艺术在汉唐时期甚为发达,宋代仿制汉唐铜镜的主要是受当时崇古敬古思潮的影响,以及出于对汉搜时期那些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布局雅观、铭饰丰富铜镜的喜爱心理,延请工匠,以古铜镜为模式仿铸。金代仿铸古铜镜的方法与宋相似,不仅仅仿制汉镜唐镜中的精品,而且还仿造宋镜中的精品。 宋、金仿造古铜镜,主要是纹饰、形制方面的仿造,有的有真器直 接制范,有的借助摹本制模,然后再铸成镜体, 打磨光洁后应市 明、清时代仿铸铜镜技术较前有一定的进步,朝廷设有专门机构为

皇室大量仿制古器物,以致达到不惜工本,只求精美的程度。铜镜也是当时主要的仿造对象。 与青铜礼器相比,铜镜仿制品的鉴定要简单得多,因为仿制铜镜的品种有限,如宋代主要仿制唐晚期的花鸟镜、双凤镜、瑞花镜、八封镜,仿制汉镜则以汉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画像镜为题材。金代仿制唐海兽葡萄镜、鸾凤葡萄以及东汉人物画像镜。元代主要仿汉连弧纹镜、“家常贵富” 镜。明清时代仿汉日光镜、连弧纹镜画像等等。其次,铜镜镜形变化不大,价值也有限,宋以后仿制数量也有限,仿制的方法主要是铸造仿制,不象其它青铜器还有拼凑改造法(如真器伪铭)作伪。第三,各时代铜镜铜、锡、铅的配料比例不同,铜色、铜质各有不同,重量、厚簿也有区别,只要掌握一定的铜镜鉴定知识,了解各个不同时代铜镜的特征,鉴别仿制铜镜并不太难。 2、仿制铜镜的特征和辨别 鉴定传世仿制青铜器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工作,如前所述,仿制铜镜的鉴定相对而言来说要简单一些。有些方法与一般靓器鉴定法相同,如根据铜镜的色泽作初步的判断,汉镜一般呈银灰色,质量好的唐镜呈银白色且闪亮;宋镜(包括仿镜)黄中发红,颜色较暗;明镜黄中发白;清镜多黄铜色,之所以色泽不同,是因为各代在铜合金的配料上比例不同。另外,汉镜至东汉时变得较厚;唐镜厚重,显得富实,而宋以后镜大都较单簿,重量也较轻。 宋代仿造铜镜,少数用真器直接制范倒铸,这样仿造出来的铜镜仅仅是形似,而难以做到形神备,许多细小的纹饰无法铸清晰,一般而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