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2010年7月第4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Jul,2010

No.4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汪凤炎,郑红

摘要:语义分析法,指先分析某一字的字形特点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尤其是心理学含义);接着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剖析此字的原始含义及其后的变化义,从而澄清此术语的本来面目;然后再用心理学的眼光进行观照,界定此术语在心理学上所讲的准确内涵或揭示其内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的一种研究方法。鉴于汉字本身是一种充满心理学意蕴的文字,是记载中国人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与规律的“活化石”之一,因此,语义分析法就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关键词:语义分析法;中国文化心理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4-0113-06收稿日期:2010-01-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07JJD88024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DEA070061)

作者简介:汪凤炎,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红,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210097

冯特说:“科学的进展是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密切相关联的。近年来,整个自然科学的起源都来自方法学上的革命。”[1]1-2为了提高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深度,我们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提炼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语义分析法。我们曾运用此法研究“我”[2]67-74、“耻”和“恥”[3]11-14、“德”和“悳”[4]11-20、“智”[5]104-110等字,所获研究成果已证明,语义分析法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运用“语义分析法”之内在缘由

语义分析法之所以特别适合用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其内在缘由主要有二:

1.揭示汉字的丰富心理内涵是准确把握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并且,“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一种造字方法,是许多汉字形成的基础。同时,中国先人多相信:“言,心声也;书,心画也。”[6]160于是,他们在创造汉字时往往有意无意地遵循或折射一定的心理规律。再加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向有重心、神的传统[7]46-51,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充满心理学意蕴的文化,相应地,使得承载这一文化的汉字的心理学意蕴变得非常浓厚。这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每个汉字本身几乎均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也包含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进而导致汉字本身成为一种充满心理学意蕴的文字。通过语义分析法揭示汉字的丰富文化心理内涵,往往是准确把握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在试图揭密殷商时的心理学思想乃至中国心理学思想的起源时更是如此。因为,除甲骨文外,至今人们仍未发现由殷商人及其祖先亲自书写的、明确记载当时人们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与规律的文字资料。在这种背景下,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人们亲手创造的“唯一”一种重要文字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载当时乃至于之前中国先民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与规律的“活化石”之一,这样,通过语义分析法来解读蕴含在甲骨文及稍后出现的金文里的心理学思想,是揭密殷商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乃至中国心理学思想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与窗口。

2.准确理解汉字本身的含义是用汉字来准

311

确表达心理学术语及心理学思想的前提

现行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在漫长的汉字演化史上,汉字不但在字形上发生了诸多变化: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绝大多数是形声字;[8]635更重要的是,很多汉字的古今含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根据字形辨析文字的本义,进而说明其引申义和假借义,是准确把握汉字内涵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9]1而中国人在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时,一般都用汉字来表达相应的心理学思想,如果在用某一汉字来表达心理学术语或心理学思想,尤其是在表达从国外引进的心理学术语或心理学思想时,不能准确理解汉字本身的含义,就容易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语义分析法:重在揭示术语所

蕴涵的心理学思想

所谓语义分析法,指先分析某一字的字形特点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尤其是心理学含义);接着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剖析此字的原始含义及其后的变化义,以便澄清此术语的本来面目;再用心理学的眼光进行观照,界定此术语在心理学上所讲的准确内涵或揭示其内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具体做法一般是:

第一步,将某一字或术语(如“我”)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各种名称(如吾、己、余、俺等)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出来;如果有足够证据确信某一字或术语在中国文化里只有一种写法,那么,这一步可以省略,而直接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通过查找《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将这些名称(如“我”)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字形与字义(用法)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出来。

第三步,根据某一汉字在汉字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诸种字形,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字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从字形上揭示出该字的原始含义,由此就能更好地看出其诸种引申义。在判断某一字(如“学”字)最具代表性的字形时,一般是参照下述第一个标准(当某一个汉字古老的写法只有一种时)或综合考虑下述两个标准(当某一个汉字古老的写法存在多种时)来选择的:一是,时间上的早晚。由于汉字一向是朝着实用、简化和规范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汉隶”(即“今隶”)字体产生后,汉字在字形上都已定型,其字形较之相应的古字体,一般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隶书字体的主要特点是:改曲为直,取消逆笔,简化偏旁,混同偏旁,省略篆文中的一部分[10]5。所以,从时间上看,一般是选择那些在中国汉字史上出现时间尽可能早的汉字字形作为最佳代表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地说,这个“早”一般至少是指“秦隶”(即“古隶”)及其以前的字形;若能找到相应的甲骨文的字形更佳;由于有些汉字至今只能找到其金文字形,却没有发现其甲骨文的写法,所以,退而求其次,对于那些暂时找不到甲骨文字形的,找到相应的金文字形也可。依此类推。如果是以“汉隶”或其后出现的某一字形进行分析,由于这些字形出现的时间太晚了,往往很难再看出其最初的样子,也就很难从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二是,字形的完整度。由于一些越古老的汉字,其写法往往越简单,从一些太过简单的字形里往往难以看出更多的信息。所以,从字形的完整度上看,如果一个字既有非常简单的古老字形,也有相对更加复杂、完整的古老字形,那么,一般要选择那些最完整的古老字形用作进一步分析的字体。如,“学”字起初写作“”,显得太简单,因此,就选择“学”字更完整的古老写法———“”———作进一步分析。

第四步,由于目前中国文化心理学在做比较研究时,主要是进行中外尤其是中西对比,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根据某一字的含义,将其中带有封建色彩的用法(如:寡人和朕)、在今天较少使用的用法(如贱民)①、带有方言色彩的用法(如俺)②和名异实同的用法(如余)一一剔除掉,然后综合考虑下述三个标准,从其中选出一个在历史上使用时间长且至今仍广泛使用、内涵最具代表性、能较好地与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相关术语进行匹配的概念或用语(如我)作进一步分析使用:①在中国汉字史上出现时间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一般而言,出现时间越早,持续使用时间越长,

411

若是想寻求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变迁规律,一些明显带时代烙印的用语不可以随意去掉,因为它们恰恰可能是打开生活在此特定时期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扇窗口。

若是研究中国境内两个地方文化内的人(如晋商和徽商)的心理与行为差异,一些明显带方言色彩的用语不可以随意去掉,因为它们恰恰可能是打开生活在此种地方文化下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扇窗口。

往往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②使用人数的多寡:使用人数越多越具有代表性;③今天的中国人是否仍在广泛使用它:如果今天的中国人仍在广泛使用,说明其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在中国汉字史上,指称“我”的字和词有多种,不过,其中只有“我”字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即“我”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显得时间非常的早;“我”字自出现后,到今日为止,仍为中国人所经常使用,不但使用人数最多,而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剖析中国人的自我观时,可以将“我”作进一步的分析,其他指称“我”的称谓则作参考。

第五步,仔细分析这一概念或用语的诸种含义。先考察出这一概念或用语的“原始含义”,然后再理清其后的“变化义”。在做这一步的研究时,较为常用的做法是,先查一些经典的工具书如《说文解字》等,然后看这一用语的最古写法,继而通过交替使用第三、四步的功夫,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其诸种含义。

第六步,用心理学眼光去谨慎审视这一用语(如“我”)的所有含义,将其中确有把握与心理学没有关系的含义剔除掉(如作为姓氏的“我”肯定与心理学没有关系,就先将其剔除掉)。

第七步,将余下的诸种含义与外国心理学尤其是西方心理学的相关术语(如self)的含义进行比较,看看其在哪些方面与外国心理学尤其是西方心理学相应的术语的含义相通,在哪些方面与外国心理学尤其是西方心理学相应的术语的含义有所不同。

第八步,最后作一心理学上的界定,指明此术语在心理学上的确切含义,或者,揭示出内其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2]37-39、67-74。

综上所论,本文所讲的语义分析法虽与奥斯古德(C.E.Osgood)及其同事所倡用的语义分析法(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称谓相同,但二者的内涵与操作过程却不一样。奥斯古德等人所倡用的语义分析法实际上是控制联想与计量的组合,用之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在实施时,被试在一些意义对立的成对形容词所构成的量尺上,来对一种事物或概念进行评量,以了解该项事物或概念在各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及其“分量”。[11]578同时,语义分析法中的“分析”虽然与作为思维的心智操作的一个方面的“分析”在字面上是相同的,在含义上却有本质差异:前者包括了思维的心智操作中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建构等多种过程;后者仅指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一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12]439

三、运用语义分析法的一个实例

如前文所论,我们运用语义分析法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已取得了一些为学界同仁所认可的研究成果。2009年12月1至4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首届东亚与中国本土心理学高层论坛”上,我们也曾作题为“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的学术报告,引起德国心理学同行的浓厚兴趣。限于篇幅,下面仅再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何运用语义分析法。何谓“学习”?现代教育心理学一般认为,“学习”是指个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在心理(主要指知识、品德、态度、情绪或个性心理特征等)、行为(含品行)或行为潜能上发生了相对持久的变化。对“学习”的这一界定主要是西方心理学家做出的。这一西式“学习”定义虽然因其权威性和超文化性而为中国心理学界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界的研究者所熟悉,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对于广大的中国民众甚至一般的教育人士而言,他们对“学习”一词的看法,在其心灵深处仍是有意无意地受到中式古典学习定义的影响,而不是受到上述西化学习定义的影响。不过,中式古典学习定义虽早已印刻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对其学习观、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等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但因其具有浓厚的内隐性,导致许多主试或被试都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它,自然在其实验设计、问卷设计或访谈提纲里没有设计相关的方案来研究它,相应地,被试常常也就忽视它的存在,结果,仅通过一般的实验法、问卷调查或个案访谈来研究,常常很难准确、完整地将它揭示出来。而“学”、“习”和“教”三字的一些最初字形与一些重要含义却犹如“活化石”一般,将中式古典学习定义形象地、“静止地”印刻在了上面,这样,妥善运用语义分析法能有效地揭示出中式古典学习定义的内涵、优点与不足。

1.“学”的字形与字义

“学”起初写作“”、“”、“”、“”或“”[13]428。由此可见,“学”字字形最初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逐渐详细的过程,至写作“”时,“学”

511

字从字形上看已非常完整了。从“”字形上看,其上半部左右两边各是一只“手”①,中间是一个“爻”,合起来是两手执“爻”以罩的形象。“爻”代表变化和开悟的意思,也作声符用。以“爻”加于人,就是使人变化或开悟之意。[14]231“”字下半部的外面是一个“上有屋顶两边都有墙壁的房屋”的形象:上面的“人”字形指屋顶,下面的“‖”指屋顶下面两边的墙壁[14]149,这从“”字的下半部分里看得更清楚;“”字下半部的里面是“(童)子”的象形字。这样,从字形上看,整个“”字的意思是:先觉之人(通常指教师)在房屋(即学堂里)里开悟童子(后觉之人)之义,[14]231这就是“學”字的本义。一旦让童子在“见”上开悟,童子也就“覺(悟)”了,因此,“覺”字的写法,其上部与“學”字的上部写法完全相同,只是在下部换成了“见”字。[14]231

从字义上看,综合《辞海》[8]1933与《汉语大字典》[13]428的解释,当“学”读作“xué”时,有11种含义,其中与心理学所讲的“学习”一词含义相近或相关的含义有七种:(1)学习;接受教育。《广雅·释诂三》:“学,效也。”《玉篇·子部》:“学,受教也。”《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模仿。杜甫《北征》诗:“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3)学问;学识。如:治学。《礼记·学记》:“七年视论学取友。”(4)学科;某一类系统的知识。(5)学校。(6)知觉;觉悟。《说文·教部》:“斅,觉悟也。……學,篆文斅省。”(7)讲学;互相讨论。根据上文对“學”字字形的分析可知,“學”字从字形上看就有“[先觉之人(通常指教师)在房屋(即学堂里)里开悟童子(后觉之人)”之义,因此,在“学”的这7种含义里,从先觉之人这个角度看,“学”的本义是“觉悟(后学)”之义,即上文所讲的“先觉之人(通常指教师)在房屋(即学堂)里开悟童子(后觉之人)”之义。从学生或后觉之人的角度看,“学”的本义是指“效法”或“受教”之义,也就是“后觉之人(通常指童子)效法先觉之人,即学习或接受教育”之义。将上述两种含义结合起来,“学”本身就有“后觉之人(通常是指童子)在先觉之人(通常是指教师)指导或教育下才开悟”之义,若将它作一概括,“学”本身就有了“觉悟、教育、效法”之义;如将它作进一步的扩展,可以演生出“后觉之人(通常指童子)或‘后觉’的动物(如小鸟)效法先觉之人或‘先觉’的动物,即学习或接受教育”之义。这本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教”字的含义,因为“教”的本义是“教育”之义。事实上,“学”可读作Jiào,此时一般写作“”,其义就是指“教授。后作‘教’。”《广雅·释诂四》:“学,教也。”[13]428据许慎解释:“斅,觉悟也。……學,篆文斅省。”段玉裁注:“斅觉叠韵。《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谓觉悟也。《记》又曰:‘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按《兑命上》,学字谓教,言教人乃益己之学半。教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古统谓之学也。……详古之制字,作斅从教,主于觉人。秦以来去攵作学,主于自觉。《学记》之文,学教分列,已与《兑命》统名为学者殊矣。”[15]127班固也认为:“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故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16]254若结合“教”字字形与字义看,许慎和段玉裁等人的上述解释颇有见地。因为“教”本可写作“”,从字形上看,“”字左边的上半部是“爻”字,“爻”代表变化和开悟的意思,也作声符用;下半部是“子”字;左边合起来看,即是以“爻”加于童子,就是使童子变化或开悟之意。[14]231“”字右边是“攴”字,攴字字形好像是手中执卜,其实不是,那是柴枝,拿它敲打用的。变作现在的攴,就是扑;又变作攵,做偏旁也;做注音字母,那拿棍的手变作丈,就是杖。[14]132左右合起来,古文“教”的意思是:以柴枝为教鞭,以“爻”加于人(通常指尚未开悟的童子),就是通过教师来使人变化或开悟之意,这恰恰也是“学”的本义。从字义上看,当读作“jiào”时,“教”的本义是“教育;训诲”之义。正如《广韵·效韵》所说:“教,教训也。”徐锴在《系传》里也说:“攴所执以教道人也……言,以言教之。”由于在中国古人所施的教育中,后觉之人(通常指尚未开悟的童子)往往是被要求要“效法”先觉之人(通常指教师)的,由此,“教”就有了“效法”之义。正如许慎在解释“教”字时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15]127《广雅·释诂三》也说:“教,效也。”《广韵·效韵》说:“教,法也。”由此引申出“训练;练习”之义,此时的“教”与“习”可互训。因此,当

611

①在金文里,“學”字上部左右两边的各一只“手”都是作“往下捧之状”,在现在通行的“學”字字形中改成了“往上捧之状”。

《吕氏春秋·简选》说:“统率士民,欲其教也。”高诱的注是:“教,习也。”当读作“jiāo”时,才有“传授(知识技能)”之义。[13]613-614可见,“学”与“教”二字在字义上可通用,因为这二字都有“教育、效法或模仿”之义。这样,在汉字史上,“学”与“教”曾经写作一个字,即都写作“斅”,当其用作“学”或用作“教”时,都是指“教育、效法或学习”之义,只是用意略有不同而已:“作斅从教,主于觉人。秦以来去攵作学,主于自觉。”所以,中式经典“学”指的主要是模仿学习:即一个人(通常是后学者)模仿另一个人(通常是扮演教师角色的先学或先觉之人,如老师或父母等)的学习,而后学模仿先觉的目的,本是想获得与先觉者类似的知识经验和行为方式,从而使后学者自己逐渐变成像先觉者一样或类似的人。用一句通俗话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语最能表白经典中式“学”的特色。由此可见,经典中式学习之中并不包含创新学习之义。

2.“习”的字形与字义

“习”起初写作“”、“”、或“”[13]1393。据郭沫若的解释,从字形上看,“此字(甲文)分明从羽,从日,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许之误在伪日为白,而云白声。”[13]1393关于“习”字字义,若以《汉语大字典》[13]1393-1394的解释为主体,再综合《说文解字注》[15]138与《辞海》[8]115的解释,“习”字有13种含义与用法,其中与心理学所讲的“学习”一词含义相近或相关的含义有六种:①鸟类频频试飞。《说文·习部》:“习,数飞也。从羽,白声,凡习之属皆从习。”②学习。《礼记·学记》:“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孔颖达疏:“博习,谓广博学习也。”③复习;温习。《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④了解;熟悉。《国语·周语上》:“是皆习民数者也。”⑤习惯于;习惯;习染。《论衡·本性》:“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⑥教;训练。《吴子·治兵》:“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综上所论,从字形与字义上看,“习”的本义是指“小鸟于晴天练习飞翔”之义。将此含义作进一步扩大,就可泛指一切有机体对一切事物的练习或温习,自然也就可用来指称人的练习或温习。换言之,由“小鸟效法大鸟反复练习飞翔”这一含义出发,很容易引申出“上行下效”的练习、模仿或效法之义,此时的练习、模仿或效法,就不再仅仅是指小鸟效仿大鸟反复练习飞翔一事,而是要宽泛得多,泛指任何人或任何动物反复练习、模仿或效法任何事物。当“习”用于人时,注重的是以某种榜样(通常是先觉之人)为楷模,强调学习者要“自觉”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效法与模仿楷模,反复练习与楷模行为类似的行为,以使学习者自己最终能尽可能地逼近楷模。

3.中式古典“学习”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学”与“习”在开始时往往分开用。如《论语·学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表明“学”与“习”本是两种不同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学”原本主要是在(学堂的)屋内进行的,相应地,“学”主要是停留在“知”上,毕竟此时教师多只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当然,教师在课堂的上一举一动实际上都在给学生以某种“示范”,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更重要的是,像工匠师傅在室内教徒弟,往往交替使用讲授法与示范法,后一种方法实是教弟子如何“做”。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之中必也包含一定的“做”。不过,相对而言,“学”侧重于“言教”,即“说”,尤其是当中国古代学堂里所教的知识多是道德知识而不是科技知识时更是如此。与“学”不同,“习”主要是要求“学生”要去反复练习,不能仅停留在“知”上。可见,“习”侧重于“练习”,即“做”。

“学而时习之”虽可使言教与练习(或做)相一致,但毕竟在学与习之间给人留下“有时间间隙”的印象。若任此现象发展,势必产生学与习的分离:只学不习;或者,只知盲习,却不知学。为了消除这种隐患,极好简洁的古人虽然更喜欢以字为词,此时却直接将学与习合起来,构成一个合成词———“学习”,其目的就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学习”本是一件知行合一的事情。结果,“学习”一词就应运而生了。据现有文献记载,“学习”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中的“[季夏之月]鹰乃学习”一语,在此语里,“学”指“效法”;“习”指“鸟”频频飞起。合起来的意思本是指“小鸟于晴天在天空效法大鸟反复练习飞翔”之义。[8]1935这既是将“学”与“习”的含义结合起来得出的一种含义,更表明“学习”之内已“天然”地含有“知行合一”的要义。

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此种知行合一式的学习便是君子之学,其经典阐述出自荀子:“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

711

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17]12与此相反,知行分离式的学习便是小人之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17]12-13由此可见,荀子等人所讲的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明显差异主要有二:一是,从学习方法角度看,君子之学主要指知行合一式学习,小人之学指知行分离式学习。二是,从学习内容角度看,君子之学主要学习“成就君子的知识”,小人之学主要学习指“成为小人的知识”。由于君子之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一些有关“成就君子”的知识,并且,其学习方式是知行合一的,这种学习才是对个体身心发展有益处的。与此相反,小人之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一些有关“做小人”的知识,并且其学习方式是知行分离、言行不一致的,这种学习就无法对个体身心发展有益处。

中式古典“学习”观的长处至少有三:第一,强调“学习”本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过程,这自然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若能恰当将之发扬光大,定能有效纠正今天中国学校教育里所讲的学习存在过于注重“学”而轻视“习”的弊病。第二,重视对先人已有知识经验的继承与觉悟,使先人的宝贵知识经验得以代代相传,这有利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第三,将学习的目的指向“培育君子”,这是颇有价值的看法。因为依孔子等人的言论,君子人格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仁爱、平等、尊重、宽恕等人格特质,且具共生取向、和谐发展的独立人格。这样,若能将君子人格的内涵作与时俱进的解释,那么,培育新型君子人格就是在当代中国教育界切实落实和谐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式古典学习观的不足之处是:过于强调继承先贤的知识经验,颇为忽视甚至贬低学习者自己的求异思维,进而抑制了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此相吻合,“背诵策略”成为经典中式学习策略;在思维方式上则一向喜欢求同思维,轻视甚至压抑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导致许多中国人养成了“皆喜人之所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乎己”(《庄子·在宥》)的心态,这从诸如“英雄所见略同”之类的词语多具褒义,而“异想天开”之类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里可见一斑。这既是导致许多中国人习惯于模仿学习而不习惯于创新学习的根源之一,也是导致许多中国人解决问题时擅长求证于历史或先圣先贤的言论,喜欢体悟先辈先贤的“微言大义”,却不善长于抛开已有定论并“另起炉灶”进行思考或实证的根源之一。这从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果随时代往后移而像滚雪球般越积越厚,而原创性研究自秦汉以后至清代却微乎其微的事实里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张述祖,等.西方心理学家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三版)[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汪凤炎.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研究,2006(6).

[4]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5]汪凤炎,郑红.“知而获智”观:一种经典的中式智慧观[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汪荣宝.法言义疏[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汪凤炎.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谢光辉.常用汉字图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11]杨国枢,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下册)[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1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3]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14]约斋.字源[M].上海:上海书店,1986.

[15][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17][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责任编辑:蒋永华)

(英文部分下转第143页)

811

The Plot and Thought Expres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XU Jian-zhong

Abstract:The plot of The Peony Pavilion develops along the main thread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emotion and reason and consists of three major sections,i.e.the tragic scene from life to death,the resurrection,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father and the son-in-law.The foldaway structure has its intrinsic unity,which carries the deep thoughts implanted in the play.In The Peony Pavilion,the contradictory images of the character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good man's welldoing from the wicked man's evildoings in The Purple Flute and The Purple Hairpin.The image of Du Liniang is also returned to reality,which speaks of the playwright's deepene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life.

thought expression Key words:The Peony Pavilion;conflict between emotion and reason;unified structure;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上接第118页)

Semantic Analy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An Important Method

for Studying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WANG Feng-yan,ZHENG Hong

Abstract:Semantic analy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an important method for studying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mainl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steps.Firstly,we are expected to analyze the graphemes of the characters at issue and try to interpret their connotations(especially the connotations with psychological signifi-cance).Secondly,we have to make out the original and derived meanings of the characters from th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rue meanings of the terms conveyed by these characters.Thirdly,we will make precise psychological definitions for the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or reveal the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terms.As Chinese characters are full of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and they c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a kind of living fossils that record Chines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yles,char-acteristics,and principles,so the semantic analy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studying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Key words:semantic analysis;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method

341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中国文化心理学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 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 (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 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 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 (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 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 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 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 人,说假话,做假事。 7、中国人的社会化理论 (1)它所持的是多因素论。(遗 传、环境、教育和主体性) (2)重视环境在个体社会化中 所起的巨大作用。 (3)推崇“少成若天性,习惯 成自然”的道理。 (4)突出了双主体的作用。(充 分认识到不同环境对人的人格 影响不一样) 8、自我,又叫自我意识,指个 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 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 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 它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 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它指 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 验。自我意向,它指伴随自我认 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 倾向和行为倾向。 9、“我”的称谓: (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显 示出中国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共 生”取向) (2)重素质尤其是品质:寡人、 不才 (3)推崇自谦乃至自贬:小可、 奴才、老朽、在下 中国文化为了彰显社会我的的 地位与价值,不惜忽略乃至压抑 个体我的地位与价值;西方文化 则相反,为了凸显个体我的地位 与价值,很少花力气去讲社会我 的地位与价值。 10、中国人自我表现的特点 (1)重礼节,“油多不坏菜,礼 多人不怪”;重视长幼尊卑之序, 提倡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 “行为”——“场依存性” (2)怕“出格”指一个人在自 我表现时,惧怕与多数人不一样 的心态。“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 鸟” (3)好兜圈子: ~1习惯用带有模糊或弹性空间的词语来 与人交流。“一语双关”、“锣鼓听音,听 话听声”、“这是我同学” ~2喜用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虽 然,但是” ~3习惯用复数代词来称自己与他人。不 用“我、你、他”,多用“我们、你们” (4)喜含蓄 ~1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与人交往里。 ~2表达心情如喜悦之情的方式中。“笑 不露齿”、“会心一笑” ~3体现在审美观念和所创造的艺术品 里。中国建筑一般都用照墙、照壁或者 假山之类的装饰物,室内有屏风。 (5)表里不一。“不坐、不坐” (6)内外有别。“圈子心理”指一个人 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 划圈子的心理习惯。 11、“真和”指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 关系。一是交往双方都从心底彼此尊重 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 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二是 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 此友爱,从心底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 和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 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让或适度竞争等 方式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管仲 和鲍叔” 12、“伪和”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 (1)“面和心不和”:交往双方表面关 系和谐,但心中彼此怨恨对方,或一方 对另一方心存不满甚至怨恨。 (2)以“同”代“和”:以自我为中心, 抹杀其他人的个性,从而谋求一种无差 别的一致性人际关系。 产生原因:一、交往双方或一方没有真 正理解“和”与“同”的本质差异,误 将“同”视作“和”;二、在特定场合或 特定群体内部(军队),有时“同人心” 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二人同心其利 断金”;三、管理者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 往往喜欢以“同”代“和”;四、受中国 传统“群体优先”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当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一些 人自愿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个性。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精品

第一章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意见、情况、方法、条件、成就、成绩、空间、模式、地方、问题、矛盾、合作、沟通、保持、发展、建立、了解、特点、网络、情绪、意识、思想、地位、精神、基础、需要、环境、政策、倾向、能力、制度、主导、方式、差距、水平、反映、关系、增强、宽容、增进、协商、尊重、丰富、严格、整合、管理、服务、解决、适应、提高、协调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5.普遍主义文化中的人在管理中强调:(多选) A.就事论事。 B.不偏离规则。 C.因人而异,特殊处理。 D.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应该遵守。 ABD

跨文化心理学-参考资料

注意:(1)本文件仅供苏州大学内部使用,请勿外传,更不要私自上传到网络上。任何人和任何网站在互联网上公开本文件内容都属于侵权行为。(2)考试的时候请将手机和书面资料放入书包,并将书包拉链拉好。(拷贝或打印本文件时,不得删除本段内容) 一、名词解释 ratchet effect 棘轮效应 The concept that humans continually improve on improvements, that they do not go backward or revert to a previous state. Progress occurs because improvements move themselves upward, much like a ratchet. 人类在改善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不会倒退或回到原先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发展进程是因为改善驱使人类不断前行,就像棘轮一样。这个现象叫做棘轮效应。 back translation 回译 A technique of translating research protocols that involves taking the protocol as it was developed in one language, translating it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having someone else translate it back to the original. If the back-translated version is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they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equivalent. If it is not, the procedure is repeated until the back-translated version is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将文稿由第一语言翻译成第二语言以后,让另一个人(这个人没有看过第一语言版本)将第二语言版本翻译回到第一语言。第一语言的两个版本如果意思相同,就可以认为翻译是对等的。如果意思不同,还需要重新进行翻译。这种翻译技术叫做回译。 cultural attribution fallacies 文化归因谬误 A mistaken interpretation in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studies. Cultural attribution fallacies occur when researchers infer that something cultural produced the differences they observed in their stud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y may not be empirically justified in doing so because they did not actually measure those culture factors.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差异,就认为这些差异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而事实上研究者并没有对文化因素进行测量,没有就心理差异和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跨文化研究中的这种错误叫做文化归因谬误。 equivalence 对等性,等价,等值,对等 Equivalence is a state or condition of similarity in conceptual meaning and empirical method between cultures that allows comparison to be meaningful. 为了使跨文化比较有意义,必须使不同文化中的概念意义和研究方法达到基本相同,这个状态叫做对等。 acculturation 跨文化融入(跨文化适应,文化融合)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and in many cases adopting, a different culture from the one in which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2012年秋季学期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默许反应偏差:对研究者呈现的大多数或所有的陈述和问题,都给予同意而不是反对的倾向。 2.生态谬误:认为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仍然相同的错误信念。过去通常指从国家层面关系到个人层面关系的不合逻辑的推断。(“生态谬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3.主位法和客位法:主位研究是从研究的直接背景中抽取材料,对其发现的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不做假设。而客位研究是做出一个暂时的假设,认为正在研究的现象是可比较的和普遍的。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尽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即报道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主位研究将报道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同时,主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体系、分类系统,明了他们的概念、话语及意义,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尽量像本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客位研究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这样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研究对象实际材料进行应用。 4.强加式客位研究: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客位的测量。事先没有评估它的适用性或者它的意义是否等值,就应用与其他的文化背景的研究的。(采取绝对主义的哲学预设,认为西方心理学者所建构出来的理论和研究典范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可以运用到不同文化之中,不必做任何的调整与修改) 5.社会文化适应:通过学习当地社会系统的运转和获得必要的技能和方式,以在不熟悉的文化情境中完成一些事物,从而去适应新的文化背景。 6.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自我知觉的一个维度,既重视自主行动的能力又强调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7.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 二、简答题 1.列出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三种家庭模型,并举例分析。 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国):一种特别强调持续的亲缘关系和代际依赖的代际关系系统。强调的是顺从和服从,不管是在子女们年幼时还是已经长大成人,原生家庭在生计上均对子女有很强的依赖性。每个子女对于年老的父母都有经济上的贡献。在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服从性导向的教育,并不会促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独立性不被当成有价值的东西,甚至可能会被看成是对家庭完整和生计的威胁。代际之间的依赖性是通过家庭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文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早在1862年冯特在其《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中,就已明确提出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领域,即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与文化的民族心理学。前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研究,主要研究个体的低级心理现象,而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只能由后者通过民族文化的传统加以审视与研究。冯特分别对两类心理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呕心沥血地进行研究,由于其民族心理学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以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华生认为,冯特的V olker Psychologie不应该译成F0lk Psychology即民族心理学,而应译成Culture Psychology即文化心理学。1982年卡特最先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心理学”一词,他认为文化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在卡特之后的几十年里,文化心理学便成为一个真正崛起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弥补主流心理学缺陷的主要研究取向。 文化心理学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心理学取向。由于它刚刚兴起,因此其内涵尚未十分清晰,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和价值或作用的发挥。目前,人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文化心理学的内涵:一是从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另一是从研究方法上。纵观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有四种不同理论取向,其分别是符号理论取向、活动理论取向、个人主义理论取向和构建主义理论取向。文化心理学不同理论取向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交叉,但是透过这种复杂关系,我们还是可以获得关于文化理学基本预设的统一信息。关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预设,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文化是多元的,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多元文化论是文化心理学的元理论或逻辑起点。第二,文化与心理或行为存在联系。第三,特殊文化环境下的群体或文化个体心理存在差异。 在论及文化心理学诞生的现实背景时,大都涉及到两点:主流心理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兴起与发展的空间;非主流心理学的文化研究取向对文化心理学的启示。我国心理学家曾有过这样一段表述:“在实验法无能为力的地方,幸而还有一种对心理学具有客观价值的辅助手段可资利用,这些辅助手段就是心理的集体生活的某些产物,属于这些产物的主要是语言、文化和风俗”。文化作为弥补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在于它研究的是主流心理学无法触及或是不愿触及的领域,因为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探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活动,即文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以及心理在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它所研究的内容是用客观方法不便研究或是不好着手的研究,只能通过对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能够表现出人的心理和行为或制约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语言、神话、风俗习惯、理论公设等。文化的研究往往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利用内隐研究方法,将文化的蕴意和人们的内隐的生活方式、习惯以及信仰等进行揭示和研究,以为心理学在这个区域的空白添砖加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构建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文化心理学兴起的时间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学术界的研究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高岚申永荷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都表示他们的共识: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实际上,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1、维尔海姆的影响 国际心理分析协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在1994年8月访问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人。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明确表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荣格在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许多压力。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讨论了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使荣格感到惊讶的是,在维尔海姆看来,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示:“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荣格深深敬佩于维尔海姆的“汉学”,以及他对于中国哲学,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荣格曾经说过,我甚至不能用“影响”一词,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与维尔海姆的关系,因为实际上,维尔海姆完全被中国文化所征服了,被同化了。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所代表的深远的中国文化,荣格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良师益友,也作为自己心理学的深远背景。 2、荣格心理学的秘密 在我们的理解中,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这种心理学的意义,具体而生动,表现着一种实在的生活的价值。荣格和维尔海姆把他们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称之为“中国生命与生活之书”,也便代表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之理解的一个侧面。 而这里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心理学”。Cary F·Baynes在《金花的秘密》一书英译本的前言中写道:“心灵必须依赖于科学,将其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导向;而科学也必须转向心灵,来寻求生活的意义。这就是《金花的秘密》所展示的观点。通过维尔海姆和荣格的共同努力,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来理解和欣赏,能够在许多方面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东方智慧。在《金花的秘密》中,这种东方的智慧脱离了形而上学的描述,而置之于心理学的体验之中。

跨文化心理学

名解 1、文化:①文化是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基本生活特性,食物和衣饰,居住和建筑,经济和交通,个人和家庭的活动,社会和政府形式,宗教、科学和福利,性和繁殖方式。 ②文化也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特定人群的传统和历史遗传特性。 2、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思想的传递。 3、词汇假设:如果人类的某一个活动或者环境中的某一事物,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特别重要意义的时候,相对而言有关这一事物的词汇就会较多。 4、高情境的沟通文化:强调在很多情况下沟通的情境、信息和意义的交换不是由你说的语句和内容来决定的,而是由你表达的方式、手势、语调、语速等情境性的因素来决定的。 5、低情境的沟通文化:强调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明确的,它的意义应该是直接由字面表达的。 6、激化现象:重复呈现人们先前比较喜欢的事物可以导致比较积极的评价;反之,重复呈现人们先前比较不喜欢的事物可以导致更加消极的评价。 7、中央路径的说服:指的是人们主动、系统的思考一个问题,他们对观点、论据、证据、理论更感兴趣,如果这些信息很弱,人们就很容易找到反对理由,从而达不到影响的效果。如果这些信息很强,他们就很可能被说服。 8、边缘路径的说服:不需要人们关注论据本身,而是去关注那些不需要动脑子的线索。 9、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非常快速的加工,而且能记忆的很明确,保存的非常好。 10、自我焦点效应:自己比别人更重要。我们人类常常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的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在现实情况下,真正注意到我们的人要比我们认为的少的多。 11、接触文化:通常鼓励身体的接触,允许对话双方之间身体的接近甚至触摸亲吻; 12、非接触文化:通常不鼓励身体的接触,对话双方之间隔得较远; 一、跨文化沟通的特点:寻求共同点、强烈的投入感、沟通中断的顾虑、谈判的持续性 二、语言的跨文化差异维度:词汇的差异、对话距离的差异、语言使用的差异、非言语成分 三、两种沟通风格的差异: 第一,沟通双方是否能推测到对方的意思。 第二,这两种沟通文化其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同。 第三,这两种沟通文化在对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上有差异。 第四,低情境沟通文化的人更倾向于使用一些戏剧化的表达方式,往往用夸张的词汇来强化要表达的意义;高情境沟通文化中的人对双方的关系和要表达的隐藏意义相对比较敏感。第五,高情境沟通文化的人会较多地利用自己的情感来指导行为;低情境沟通文化的人往往用直接的语言来指导行为。 第六,对辩论和对话的兴趣也是区分高低沟通情境的指标。 四、社会认同感理论:与英国社会心理学家泰吉弗尔(Tajfel)一起,特纳(Turner)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 第一,我们有分类的需求; 第二,我们倾向于认同我们所归属的团体,容易把自己与自己的团体紧密的结合起来,用这种联系获得自尊,感到骄傲; 第三,我们有将自己团体与其他团体进行比较的冲动,从而产生对自己团体的偏好,以及对他人团体的蔑视甚至敌视; 第四,我们有自我评价的需求,即通过团体成员的身份来评价自己,这种心理感受强化了自我概念。 五、情感活动有四个阶段:首先是评估阶段;其次是主观感觉过程;再次是生理反应阶段;

中国文化心理学

绪论 一、改善思维 1.从举一反三 某个学生在某一门喜欢的课上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思维活跃,成绩好,但仅限于此门课程——举一反十。假如现在你们又变小了回去上小学或初中,知识也只是那种水平,你觉得会不会取得比原来更好的成绩?为什么? 从一次成功到次次成功——成功所需要的条件都是不变的,从一次成功中总结成功需要的基本条件,然后将它应用到其他方面。成功需要什么条件呢?加一条:全身心投入,即儒家的“诚”。这也是本门课程对你们的希望和要求:投入。讨论式课堂,随意发言,不必是提问,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大家互相启发。最后你们的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你们的投入程度来决定,最重要的是思维沉浸其中并保持活跃,领悟深入、记忆深刻,并且知行合一。 2.将智力作最大限度的运用:智慧的本质 二、传统文化 1.现代化 英格尔斯认为,个人的现代化并非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赖以进行并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等等,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大多都是这么做的。它们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产生的丰硕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之中。结果,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原先拟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扭曲成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落后的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总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和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 另一方面,个人现代性构成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现代化追求经济发展,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的发展。现代化之所以有价值,正在于它能把个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人的创造性,扩大他们社会生活的参与面,增加他们的个人价值感和尊严感,推动个性的发展与人类自由的实现。 通过跨国的、跨文化的研究概括出个人现代性的12方面特征: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注重效率、效能,对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注重计划;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相信理性及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重视专门技术;敢于正视传统,不惟传统是从;相互了解、尊重与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 当代中国人要想塑造具有文化根基的、完善的现代性,其合理进路是:将中国的传统人格作合理的现代延伸。传统人格既有优点,也有先天不足,关键是将这些不足作现代转换。 2.传统文化 三、本土化 本课程的重点将不是介绍各种本土化研究,也不是本土化研究方法,这些大家如果有兴趣以后可以继续学习;重点是介绍各种本土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长的人所形成的独特人格特点,给大家一个传统文化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帮助大家理解中国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转自:心理学报199804 作者:高岚申荷永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510631高岚申荷永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都曾表示过他们的一种共识: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实际上,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1维尔海姆的影响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Kirsch)博士,在1994年8月访问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Wilhelm)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任何人。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明确的表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所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1]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也就

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荣格在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许多压力。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姆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讨论了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使荣格感到惊讶的是,在维尔海姆看来,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示:“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2]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笔记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笔记 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它是研究心理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的相互整合的机制。 文化心理学是研究文化传统与社会活动的调整、表达、传递以及渗透与影响人类心理生活方式的学科,它涉及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心理和文化、个人与生活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内容。 文化心理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人类的生活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文化本身又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Gould 和Kolb(1964)最早定义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体自己为最终目的、认识到自我和自己的决断以及不能容忍社会压力之下的从众的信念。鲁克斯(Lukes 1973)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概念的主题,认为它包括重视个人尊严与自我发展、自主与个人隐私,同时强调个体是社会的基础。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则是一种以强调内团体(为核心的信念,它关注内团体的目标与需要胜于个体自己,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不是个体自身的快乐,并且乐于接受他人。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 何友晖(Hui)和垂安迪斯(1988)构建了一个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量表(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Scale 简称IC),从个体对待配偶、父母、亲戚、朋友、邻居及同事的态度等六个方面衡量一个人的集体主义倾向。他们还以此为工具证明了这一人格结构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 服从性 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较高的服从倾向。梁爵(Leung 1986)在研究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就发现,在他们处理与导师的关系时,服从的倾向要远高于美国学生对导师的服从。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愿意求助于来自上下级的帮助,而不象美国学生那样求助于同级的朋友。 自我概念 马库斯认为,东方文化中依赖型的自我结构使得自我的内容延伸到了与自我关系密切的他人。对中国人来说,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团体重合,因此在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时往往以

文化心理学

Narrative Reverberations How participation in narrative practices co-create persons and cultures Peggy https://www.docsj.com/doc/6211002046.html,ler Hetdi Fung Michele Koven In The Girl with the Brown Crayon: How Children Use Stories to Shape Their Lives , Vivian Gussin Paley (1997) tells the story of a small black girl?s passion for the books of Leo Lionni, a passion that transforms the kindergarten class and Paley?s final year of teaching. The student, Reeny, is hooked first by Frederick, the story of a brown mouse whom she recognizes to be a kindred spirit. The students read and reread each book until they have memorized it. They discuss, ponder, and dramatize the story, and create posters tha happen: Characters from different books turn out to be friends, Frederick shows up in a classmate?s closely guarded fantasy world, previously inhabited entirely by rabbits. The Leo Lionni stories call forth other stories: epics from India, stories from a one-room schoolhouse in Mississippi, Harriet Tubman?s adventures freeing slaves, including Reeny?s great-great-grandmother. Paley notes that stories “proceed as if nothing else is going on”(p.viii). In the process, they bring disparate people, places, and times into their orbit. By the end of the school year Reeny, the natural-born leader, innovator, and practitioner of the introspective life, is ready for first grade. Her teacher, contemplating an uncertain identity outside the classroom, faces many questions and a new beginning, but one in which the story of Renny and Leo Lionni?s stories will play a part.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2010年7月第4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Jul,2010 No.4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汪凤炎,郑红 摘要:语义分析法,指先分析某一字的字形特点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尤其是心理学含义);接着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剖析此字的原始含义及其后的变化义,从而澄清此术语的本来面目;然后再用心理学的眼光进行观照,界定此术语在心理学上所讲的准确内涵或揭示其内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的一种研究方法。鉴于汉字本身是一种充满心理学意蕴的文字,是记载中国人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与规律的“活化石”之一,因此,语义分析法就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关键词:语义分析法;中国文化心理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4-0113-06收稿日期:2010-01-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07JJD88024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DEA070061) 作者简介:汪凤炎,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红,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210097 冯特说:“科学的进展是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密切相关联的。近年来,整个自然科学的起源都来自方法学上的革命。”[1]1-2为了提高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深度,我们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提炼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语义分析法。我们曾运用此法研究“我”[2]67-74、“耻”和“恥”[3]11-14、“德”和“悳”[4]11-20、“智”[5]104-110等字,所获研究成果已证明,语义分析法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运用“语义分析法”之内在缘由 语义分析法之所以特别适合用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其内在缘由主要有二: 1.揭示汉字的丰富心理内涵是准确把握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并且,“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一种造字方法,是许多汉字形成的基础。同时,中国先人多相信:“言,心声也;书,心画也。”[6]160于是,他们在创造汉字时往往有意无意地遵循或折射一定的心理规律。再加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向有重心、神的传统[7]46-51,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充满心理学意蕴的文化,相应地,使得承载这一文化的汉字的心理学意蕴变得非常浓厚。这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每个汉字本身几乎均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也包含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进而导致汉字本身成为一种充满心理学意蕴的文字。通过语义分析法揭示汉字的丰富文化心理内涵,往往是准确把握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在试图揭密殷商时的心理学思想乃至中国心理学思想的起源时更是如此。因为,除甲骨文外,至今人们仍未发现由殷商人及其祖先亲自书写的、明确记载当时人们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与规律的文字资料。在这种背景下,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人们亲手创造的“唯一”一种重要文字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载当时乃至于之前中国先民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与规律的“活化石”之一,这样,通过语义分析法来解读蕴含在甲骨文及稍后出现的金文里的心理学思想,是揭密殷商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乃至中国心理学思想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与窗口。 2.准确理解汉字本身的含义是用汉字来准 — 311 —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郭英 【专题名称】心理学 【专题号】B4 【复印期号】1998年01期 【原文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成都)1997年04期第社科版90~95页 【内容提要】跨文化心理学目前已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它的成就不仅在于对世界范围内具有异质文化的地区和种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 研究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它对心理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本文筒要 回顾了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分析并总结了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以 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变量/比较研究 跨文化心理学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联系文化变量对人类的心理及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既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也不忽视生态环境与遗传因素的作用,以其独特的研究课题、方法和理论日益为广大研究者所瞩目。回顾它的历史,了解它的现状,分析它的发展趋势,对于增进对全人类心理与行为本质的理解,提高心理学研究水平以及促进我国心理学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跨文化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领域是比较新的,但它所研究的问题,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对人的气质和能力进行过民族差异的研究。从那个时期众多学者的著作中,我们也不难寻觅到许多涉及文化与人类行为关系的论述。但是真正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 (一)早期研究的兴起 一般认为,英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米勒是跨文化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在其著作《逻缉体系》一书中的许多论述无不闪耀着光辉的跨文化心理学思想。米勒认为跨文化心理学家要研究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基本心理规律,强调研究人的心理时不应忽视文化环境。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习性学”(一门研究人的性格的学科)的概念,指出这一学科在探讨个体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时,必须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研究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 泰勒是继米勒之后又一个对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有着突出贡献的英国人类学家。他通过分类列出大约三百种文化,并采用统计、比较的方法分析研究社会习俗、禁忌、语言与行为的关系。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给文化下定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它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1〕。在泰勒的影响下,由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未开化社会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这是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手段第一次对非西方人的研究。泰勒认为人类学研究必须侧重心理学角度,这一主张推进了心理人类学这门对跨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