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常见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儿科疾病

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性溃疡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包括厌食、消瘦、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反酸、反复上腹部疼痛、呕血及便血史。

3. 有关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溃疡的家族史。

4. 以前的检查、治疗经过及疗效情况。

【检查】

1. 全身体检,重点检查腹部情况。

2.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3. 有条件可作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检查。

4. 有条件可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IgG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13-C素呼吸试验等。

【诊断】

1. 具有上消化道疾病的症状,钡餐及纤维内窥镜检查的结果即可诊断。

2. 注意与应激性溃疡、胃泌素瘤所致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相鉴别。

【治疗原则】

1. 饮食治疗。

2. 并发症治疗,如溃疡出血等。

3. 抗酸治疗,包括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

4. 保护胃粘膜,如胶体铋。

5. 根除HP治疗。

6. 病情复杂,医疗条件欠佳者,需请专科医师或转上级医院医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或纤维内窥镜检查溃疡愈合。

2.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钡餐或纤维内窥镜检查溃疡缩小。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水准者。

【出院标准】

病情好转、并发症控制后可出院门诊治疗。

小儿腹泻病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

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 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 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断】

1. 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 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 合理饮食。

2. 控制感染。

3. 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 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疗效标准】

1. 治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纠正。

2. 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脱水基本纠正。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急性坏死性肠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腹胀、呕吐、便血、大便奇臭等。

3. 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燥、神萎、嗜睡等。

4. 有无中毒性休克、DIC、肠穿孔等并发症表现。

【检查】

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腹部情况检查。

2. 血常规、大便常规+潜血,大便培养,电解质,注意并发症相关检查。

3. 腹部X线检查。

【诊断】

1. 具有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证据即可诊断。

2. 注意同感染性腹泻、功能性肠麻痹、急性肠套叠、绞窄性机械性肠梗阻相鉴别。【治疗原则】

1. 禁食。

2.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疗法。

3. 控制感染。

4. 积极防治休克及DIC等并发症。

5. 病情严重,可能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患者恢复健康。

2. 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疾病处于恢复之中。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项立)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喉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发热、咳嗽、声嘶、喉鸣及吸气性呼吸困难。

3. 治疗经过及反应。

【检查】

1. 入院后15分钟必须完成体格检查。

2. 应作血象检查,必要时可作直接喉镜检查,但对有严重呼吸困难者要慎用。有条件者可作分泌物培养,严重喉梗阻者应作血气分析。

【诊断】

1. 根据急性起病、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可作出诊断。但注意与咽后壁脓肿等疾病相鉴别。

2. 按呼吸困难的程度,将喉梗阻分为4度,可据此掌握气管切开的时机。

【治疗原则】

1.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雾化吸入以利分泌物排出。

2. 控制感染,及时静脉输入足量抗生素。

3. 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制剂有氢化可的松、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等,宜与抗生素合并使用。

4. 对症治疗,烦燥不安宜用镇静剂。

5. Ⅳ度喉梗阻,或Ⅲ度喉梗阻经治疗无缓解者,应及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6. 病情严重,处理困难者,应请上级医师或相应专科会诊。

【疗效标准】

1. 治愈:体温正常、喉炎症状和体征消失。

2. 好转:体温正常,气促及犬吠样咳嗽和喉鸣减轻。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有加重。

支气管肺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发热,咳嗽、气促及并发症的表现。

3. 治疗经过及其疗效。

【检查】

1. 体检注意呼吸频率,有否鼻扇、紫绀、三凹征,肺部细湿罗音及合并的气胸、脓胸体征。须注意有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其它脏器功能受累而出现的症状。

2. 入院后应作血象及胸部X线检查,有条件者应作病原学检查,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积分等。危重病例应作血气分析。

【诊断】

1. 典型的支气管肺炎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紫绀、肺部有较固定的细湿性罗音,结合X线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同时辨别病情轻重,及有无心衰、呼衰等并发症和脓气胸等合并

症。

2. 可疑病例应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异物等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患儿宜减少活动,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重症病例可酌情应用血浆或新鲜全血等。

2. 病原治疗: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3. 对症治疗:

(1) 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祛痰剂,雾化治疗等。

(2) 氧疗。

(3) 防治水、电解质失衡。

4. 重症患儿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酚妥拉明,酌情加用阿拉明或多巴胺。严重肺炎,喘憋不能缓解者,可短期应用皮质激素。

5. 防治并发症及合并症:及时纠正心衰、呼衰、胃肠功能衰竭、脓胸及脓气胸等。

【疗效标准】

1. 治愈:体温正常,呼吸平稳,喘息消失或偶有咳嗽,精神及食欲改善,肺部体征消失,X 线检查炎症吸收。

2. 好转:体温正常,精神食欲改善,气促好转,紫绀消失,有轻、中度咳嗽,肺部罗音明显减少,X线检查炎症部分吸收。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好转。

(刘灿霞李成荣)

支气管哮喘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咳嗽喘息的频度及强度,持续时间及诱因,有无发热。

3. 有否存在哮喘持续状态。

4. 既往有无喘息史、过敏性疾病史及有无家族过敏史。

5. 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检查】

1. 入院后1 小时内完成体检

2. 实验室检查:作血象、X 线等相关检查;有条件者作肺功能、气道反应性测定及变应原检

测;病情严重者作血气分析。

【诊断】

1. 具有反复喘息史,肺部哮鸣音,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者可作出明确诊断。哮喘急性严重

发作,经合理应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和茶碱类药物仍不能缓解者,可诊断哮喘持续状态。2. 对疑诊病例可作肾上腺素或舒喘灵试验,或气道反应性测定及变应原检测,结合个人或家

族过敏史,有助于诊断。

3. 需与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及呼吸道异物等疾病鉴别者,应

做相关检查。

【治疗原则】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湿化气道,保证热量及水份供给。

2. 纠正低氧血症。

3. 镇静:对烦躁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

4. 抗生素应用:合并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5. 气管扩张剂应用: 2-受体激动剂:常用的药物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及克仑特罗;氨茶碱;

异丙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仅用于哮喘持续状态。

6. 糖皮质激素应用:对重症或哮喘持续状态者,应早期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常用的药物有: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及强的松等。

7.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重症患儿因呼吸急促不显性失水增加,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脱

水,注意纠正脱水。一般补液量增加生理量的50% 。有混合性酸中毒时,可适当应用碱性药物。

8. 机械通气治疗:对持续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虽经治疗仍逐渐加重者须进行机械通气。

9.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疗效】

1.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

2. 好转: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稳定。

3.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袁雄伟)

呼吸衰竭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病因、诱因、呼吸困难的形式(吸气性、呼气性或混合性)及其严重程度、有否呼吸节律

紊乱。

3. 有无紫绀、意识障碍及其它系统功能损害的表现。

4. 治疗经过及治疗反应。

【检查】

1. 入院后15 分钟内完成体检。

2. 实验室检查:须作血气分析,并作动态监测至结果基本正常,其它相关检查包括血象、血

电解质及X 线检查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原发疾病和血气分析结果可作出明确诊断,应判断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周围性呼吸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PaO2≤6.67kpa。Ⅱ型呼吸衰竭(合并高碳酸血症):PaO2≤6.67kpa ,

Pa CO2≥6.67kpa。

【治疗原则】

1. 病因治疗:针对引起呼衰的原因和诱因治疗。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3. 氧疗:注意氧气的加温和湿化。PaO2 保持在8.65~11.31kpa (65~85mmHg)为宜,谨防氧中毒。

4. 呼吸兴奋剂的应用:主要用于中枢性呼衰,对限制性呼吸衰竭慎用。对气道阻塞、心跳骤

停、哮喘的患儿禁用。

5. 呼吸衰竭引起颅内压增高者,及时应用脱水剂。并发心力衰竭者给予快速洋地黄制剂;有

脑水肿、肺水肿者,要限制补液量,必要时可用利尿剂。

6. 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7. 机械通气:对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的反复呼吸暂停>20 秒,窒息或严重的呼吸道梗阻;肺

炎、RDS 严重通气功能、换气功能障碍,经治疗仍不能缓解,吸入FiO2 为1.0 或CPAP 吸入FiO2

为0.6,而PaO2<6.7kpa(50mmHg);PaO2 FiO2<150;(A-a)DO2>60kpa(450mmHg);PaCO2>

9.3kpa(70mmHg)或PaCO2>8.0kpa(60mmHg),但上升速度每小时>1.3kpa(10mmHg);VD/VT ≥0.6

者,均需及时应用呼吸器。

【疗效标准】

1.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血气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血气基本恢复正常。

3. 无效:呼吸困难症仍存在,甚至病情恶化,血气无改善。

(袁雄伟)

第三节循环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母亲妊娠早期感染史等。

3. 生后心脏杂音,紫绀出现时间。

4. 有无多汗、气促、喂养困难、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病史。

【检查】

1. 入院后1 小时完成体格检查,伴有心功能不全或其它严重合并症的病例,入院后15 分钟

内完成。体检重点:应注意心血管杂音的特点、四肢血压及内脏位置。

2. 辅助检查: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疑难病例可行心导管及其它影像学检查;心导管术前须查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凝血功能、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长期发热或疑有心内膜

炎者,须做血培养及其他有关检查。

【诊断】

根据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史、体征,结合相应的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波和其它影像学检查,可初步作出先天性心脏病解剖诊断、功能诊断以及相关并发症诊断。

【治疗原则】

1. 合理安排饮食、活动,注意防治感染和有关并发症。

2. 伴有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应用洋地黄等正性肌力药物,酌情加用扩血管药、利尿剂;梗阻性先天性心脏病慎用洋地黄;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处理以镇静、纠酸和解除右室流出道痉挛

为主,禁用洋地黄。

3.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生后早期可试用消炎痛治疗;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三尖瓣闭锁等合并严重低氧血症的患儿,可采取房隔造口等姑息治疗来缓解症状,为手术赢得时间。

4. 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或肺动脉狭窄、主动脉弓缩窄等符合指征的病例,可选择介入治疗。

5. 先天性心脏病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年龄视病情而定,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缺氧发作、顽固心衰或低氧血症、早期出现肺动脉高压者,均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

6. 发展到艾森门格综合征的病例,主张内科保守治疗。

7.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须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诊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解剖纠正,血流动力学生理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2. 好转:解剖畸形部分纠正或未纠正,血流动力学生理指标基本正常或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

3. 无效:解剖未纠正,血液动力学生理指标基本无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4. 诊断未治:仅作出临床诊断,未作相关治疗者。

(徐卫军)

心律失常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有无心悸、胸闷、气短、面色苍白,晕厥等伴随症状。

3. 既往心律失常用药情况;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经过。

【检查】

1. 一般心律失常病例,入院后1小时完成体格检查,严重心律失常或继发、并发其它严重疾病的病例,入院后15分钟完成并做好相应监护;重点检查心脏大小、心音强弱、心率、心律、

血压、有否气促、紫绀、肝脏进行性增大。

2. 一般心律失常诊断须有12导ECG,超声多普勒检查,有条件者可做HOLTER;疑难复杂病

例须有HOLTER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生理检查;做好有关基础疾病和诱因检查;心肌炎病例,强

调早期心肌酶谱检查。

【诊断】

根据心电改变,可明确心律失常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及相关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诱因和病因;注意判别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治疗原则】

1. 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疾病,防治并发症。

2.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监护、饮食、休息、活动。

3. 抗心律失常治疗:

(1) 早搏:按早搏的性质和程度,可适时、适当选用抗心律失常药。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通过提高迷走神经张力方法刺激转律,亦可选用A TP、洋地黄、心律平等药物律;必要时可选用超

速抑制转律或电转律。房扑,房颤:控制心室率与转律相结合,药物和电转律相结合。(2) 室性心动过速:视情采用利多卡因等药物转律或电转律。室扑、室颤:立即抢救,尽快除颤。

(3) 缓慢性心律失常:视情采用药物或起搏的方法提高心率。

4. 射频消融:适合部分心律失常病人的根治。

5.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须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

【疗效标准】

1. 异位心律失常:

(1) 显效:异位心动过速消失,早搏消失;

(2) 有效:异位心动过速发生减少,早搏减少50%以上;

(3) 无效:异位心律无变化,早搏减少不足50%。

2. 缓慢性心律失常:

(1) 显效:心率正常稳定,症状消失;

(2) 有效:心率大致正常、基本稳定,症状明显缓解;

(3) 无效:心率不正常,症状无缓解。

【出院标准】

显效或有效病例,生命体征稳定,再结合相关疾病的康复情况而定。

(杨亚平)

病毒性心肌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史。

2. 前驱病毒感染症状。

3. 有无神萎、面色苍白、心前区不适、心悸、胸闷、腹痛等。

4. 重型病例应了解有无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及脑缺血综合征。

【检查】

1. 体格检查:入院后一小时完成,重型病例15 分钟完成。应注意心脏大小、心音、心律、心脏杂音及有否奔马律,血压,肝脏大小等。

2. 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即应采血送检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并动态追踪。还应作X 线检查。

有条件者作24 小时动态心电图。争取做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测定等。必要时做心内膜心肌活检。

【诊断】

1. 根据前驱病毒感染史,一般心肌炎的相关症状及重型病例的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

征症状,心脏扩大,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特别是同功酶增高,可临床诊断心肌炎。

2. 对临床上怀疑而未能明确者,应做为疑似病例随诊。

【治疗原则】

无特殊治疗,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

1. 休息:强调充分休息的重要性,重型病例应绝对卧床休息。

2. 改善心脏代谢的药物,可选择VitC,辅酶Q10,能量合剂,1.6-二磷酸果糖(FDP)等。

3. 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急性重症病例及对其它治疗无效者。

4. 控制心力衰竭,抢救心源性休克,处理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等。

5. 控制或预防感染,酌情加用抗生素、干扰素。

6. 对病情复杂,危重者,应请专科或上级医师会诊。

【疗效标准】

1. 治愈:心肌炎症状消失,体征消失,心脏形态功能恢复正常,心电图正常,心肌酶谱正常。

2. 好转:心肌炎症状减轻,体征好转,心影大致正常,心电图改善,心肌酶谱基本恢复。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出院后应坚持随诊,对疑似病例及轻症患者定期随诊。

心内膜弹力纤维増生症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急、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包括气促、紫绀、面色苍白、烦躁、多汗、喂养困难、生长发

育落后等。

3. 既往洋地黄使用情况。

4. 有无呼吸道感染及有关的发病因素。

【检查】

1. 体格检查:应在入院后一小时内完成。

2.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 线、超声心动图,有条件者作心肌酶谱。

【诊断】

1. 根据早期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结合心电图提示左室肥厚,X 线示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

检查示左室增大、室壁运动减弱、心内膜增厚者可明确诊断。重型病例应判断有否心源性休克。

2. 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等。

【治疗原则】

1. 主要是应用洋地黄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应早期应用,并坚持长期口服,随年龄增长调整

剂量,疗程2~3 年或持续至5 年。

2. 疗效不显著者,可合并应用血管扩张药或利尿剂。

3. 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用强的松,4~8 周减量,重症病例可试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

疗。

4. 合并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

5. 病情复杂、危重的请专科或上级医师会诊。

【疗效标准】

1. 治愈:经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X 线恢复正常,心功能良好,一般需用2 年以

上。

2. 好转:充血性心力衰竭控制,病情稳定,心电图、X 线仍有改变。

3. 未愈:治疗反应差,心衰未控制。

【出院标准】

凡心衰得到控制、病情稳定者可出院。坚持长期随诊。

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史。

2. 尽可能明确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及诱因。

3. 气促、刺激性干咳、喂养困难、多汗、苍白、发育落后、水肿等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过程。

4. 洋地黄使用情况。

【检查】

1. 体格检查:入院后15 分钟完成。

2. 作心电图、心脏X 线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3. 血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谱,有条件必要时行有创或无创心功能动态监测。

【诊断】

1. 根据急性心衰的临床表现,体检发现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奔马律,肝脏肿大或短期进行

性增大,可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

2. 应进一步明确引起心衰的病因和诱因。

【治疗原则】

1. 去除病因和诱因。

2. 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3. 烦躁者酌用镇静剂。

4. 吸氧。

5. 控制水、盐摄入。

6. 洋地黄制剂:急性心衰选用快速类的洋地黄制剂,慢性心衰应使用地高辛口服维持,常用

慢饱和法。

7. 其他正性肌力药物,常用的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8. 利尿剂的应用:根据病情选用速尿,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等,注意联合用药及间歇用药,

并监测血清电解质。

9. 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常与洋地黄类及利尿剂联合应用,常用的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受体阻滞剂。

10. 对病情复杂,危重者,应请专科或上级医师会诊。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衰体征恢复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体征好转,心率仍偏快。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基础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者可出院随诊。

(邱宝明李成荣)

第四节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前驱感染:发病前1~3 周有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史。

3. 水肿、高血压、尿量、尿色情况。

4. 既往有无浮肿、血尿史。

5. 有无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检查】

1. 物理检查:判断水肿程度及性质,测血压,寻找脓皮症、扁桃体红肿、龋齿等感染病灶,及时详细检查有无循环充血的表现。

2.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沉、ASO、CRP、血清蛋白测定、血

清补体测定,必要时查乙肝二对半、尿FDP、24h 尿蛋白的定量、血脂等。

【诊断】

1. 具有前驱感染的病史,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

2. 对不典型病例需与尿路感染、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进性肾炎、病毒性肾炎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 卧床休息:起病1~2 周内应卧床休息。

2. 调整饮食:对水肿、高血压者限盐及蛋白质。

3. 控制感染。

4. 高血压及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5. 少尿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处理:严格控制液体入量、纠正代谢紊乱、透析治疗等。

6. 循环充血的治疗:积极利尿、可用硝普钠静点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一般不用洋地黄类药物。

重者可透析治疗。

【疗效判断】

1. 治愈:水肿、少尿、高血压、血尿消失,血生化正常,尿常规检查转阴,并保持3 月以上。

2. 好转:临床症状及重症并发症消失, 尿常规检查仍有少量红细胞、肾功能正常。

【出院标准】

病情好转、并发症控制后可出院。定期随诊。

肾病综合征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水肿。

3. 过去有无类似浮肿史及当时情况。

4. 过去用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剂量、疗程、效果。

5. 询问有无血尿、高血压及氮质血症之表现。

【检查】

1. 全身水肿的程度及性质,测量腹围,有无腹水征,测血压,心脏体征,肺部体征。

2. 辅助检查:尿常规、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补体、血沉、胸部x 线检查。

【诊断】

1. 具有典型的“三高一低”临床表现可诊断单纯性肾病,若同时伴有血尿、高血压、氮质血

症、补体持续降低四项之一或多项者可诊断为肾炎性肾病。

2. 本病应与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相鉴别,必要时查抗核抗体、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等,并需

详尽参考病史及有关家族史除外狼疮肾炎、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紫癜肾炎。

【治疗原则】

1. 一般疗法:休息、饮食、感染的防治。

2.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

(1)初次治疗:短程疗法;中长程疗法。

(2)复发病例治疗:重复短程疗法或改中长程疗法;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

3. 对症治疗:利尿消肿、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4. 中药治疗。

【疗效标准】

1. 缓解:症状及体征消失,尿常规、血生化恢复正常,并发症完全控制者。

2. 好转:水肿、少尿消失、高血压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尿常规:尿蛋白+~+ +,各种并发症明显好转。

【出院标准】

达缓解或好转者,可出院,定期随访治疗。

肾小管性酸中毒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详细询问生长发育史及家族遗传病史。

3. 慢性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4. 以往有无骨病变、肾损害及反复胃肠道紊乱、周期性麻痹的病史。

【检查】

1. 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神志、身高、体重。脱水程度的判断、有无骨骼畸型及病理性

骨折、肌张力、肌力、肌腱反射。心脏的详细检查及腹胀、肾区叩痛情况。

2. 实验室检查:血、小便、大便常规,尿比重、尿pH 值、尿钙、尿HCO3 排泄率,氯化胺

负荷试验、碱负荷试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肾功能。

3. 双肾B 超、骨骼及腹部X 线检查及IVP、心电图。

【诊断】

具有生长发育落后、多饮、多尿、不明原因的酸中毒、顽固性佝偻病、肾结石等,结合相应实验室检查典型的改变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与一般引起脱水、酸中毒的疾病相鉴别,后者起病急、无生长发育障碍。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应与肾小球性酸中毒、家族性低磷血症性抗D 佝偻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Barter

综合征相鉴别。

【治疗原则】

1. 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 利尿剂:双氢克尿塞可提高碳酸氢盐肾阈。

3. 有骨质改变或纠正酸中毒时加用维生素D 及钙剂,防止低钙惊厥。但注意避免尿钙排出过

多。

4. 继发性患儿应去除病因。

【疗效标准】

缓解:可维持正常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肾功能恢复正常者。

【出院标准】

凡临床缓解者可出院,长期门诊随访治疗。

泌尿道感染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痛、偶有血尿等泌尿系局部表现。

3. 发热、精神不振、拒奶、呕吐、腹泻、体重不增等全身症状。

4. 询问既往病史。慢性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高血压、贫血、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检查】

1. 测血压、体温,特别注意腹部检查,肾区、输尿管、膀胱区有无肿块及压痛、叩痛,排尿

前后肿块的变化情况,有无包茎,尿道口及其周围有无炎症。

2.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尿涂片镜下找细菌,尿培养及菌落计数,尿抗体包裹细菌、尿

β2 微球蛋白测定、尿溶菌酶测定,肾功能检查。

3. 器械检查:双肾B 超、腹部平片,必要时静脉肾盂造影及同位素肾图及肾扫描。

【诊断】

1. 具有典型泌尿系局部表现,可伴有全身感染症状,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 或耻骨上

膀胱穿刺尿有细菌生长即可确诊。

2.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尿道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多饮水、勤排尿,急性期卧床休息。

2. 抗菌治疗:选用广谱、强效杀菌药物,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疗程要足,结合年龄、临床表现程度及选用不同的药物,通常7~14 天,慢性或复发者疗程更长。

3. 积极治疗不利因素:尿道畸形、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等。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尿Addis 计数正常,尿培养阴性。

2.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菌尿转阴。

【出院标准】

治愈或好转者可出院,后者门诊随访治疗。

(朱松杰)

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有关病因的病史:如急慢性肾炎、毒物及药物中毒、肾结核、急性感染或脱水所致循环衰

竭等。

3. 有无少尿或无尿。

4. 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烦躁甚至昏迷。

【检查】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注意酸中毒之呼吸深长,注意高血钾所致心率缓慢、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四肢肌张力减弱。注意因血容量过多致急性心力衰竭(循环充血)、急性肺

水肿的表现。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及心包摩擦音。

【诊断】

1. 凡急性出现少尿(每日尿量少于250ml/m2) 或无尿( 指每日尿量少于50ml/m2 或无尿排出),

伴有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即可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

2. 应注意肾前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与肾性肾功能衰竭的鉴别, 并寻找其病因。

【治疗原则】

2. 一般治疗:

(1)饮食:坚持“二高一低”(高热卡、高必需氨基酸、低蛋白);

(2)体液平衡:严格限制液体入量,每日补液量=前日尿量+异常损失量+400ml/m2;(3)补充VitC、VitB6、叶酸、铁剂。

3. 对症治疗:

(1)高钾血症:补碱性液、钙剂、葡萄糖加胰岛素;

(2)水中毒:利尿、透析;

(3)低血钠的处理:当血钠<120mmol/L,补钠;

(4)低钙、高磷的处理:口服碳酸钙或醋酸钙,有抽搐者静脉补钙;

(5)酸中毒:无症状者暂不补碱。

4. 透析治疗:指征为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高血容量、高血钾>7mmol/L、尿素氮>28.56mmol/L,

或每日增高9mmol/L、血肌酐884umol/L。

【疗效标准】

1. 治愈:尿量正常,尿毒症症状消失,尿常规、血生化、肾功能正常。

2. 好转:尿量正常或接近正常,尿毒症消失或好转,血生化检查改善。

【出院标准】

治愈或明显好转者可出院,后者门诊随诊、带药治疗、定期复查。

(朱松杰)

第五节造血系统疾病

营养性贫血

【病史采集】

1. 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面色苍白发生的时间、程度;神经精神的变化;不良喂养史;慢性疾病、腹泻或失血史;是否早产、双胎等。

【检查】

1. 体格检查应注意有无智力、发育落后,震颤、肌张力增高,有无贫血性心脏病。

2. 实验室检查:贫血常规(RBC、HGB、MCV、MCH、MCHC)、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形态;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有条件者作血清和红细胞叶酸、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测

定;必要时作骨髓检查。

【诊断】

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2. 应与地中海贫血、感染性贫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及红白血病等鉴别。

【治疗原则】

1. 加强护理,防治感染,改善喂养,适当增加富铁食品。

2. 病因治疗:仔细查找病因,如肠道失血、钩虫病等对因治疗。

3. 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

4. 严重病例伴有心力衰竭或其它并发症者可考虑适当输血。

5.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疗效标准】

1.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且保持3个月以上,有关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HB增高20g/L以上,有关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

3. 无效:经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血象及骨髓象无改变。

地中海贫血

【病史采集】

1. 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面色苍白或苍黄、乏力、纳差发生的时间及程度。

3. 有无家族史及近亲婚配史。

【检查】

1. 体格检查应注意颅面骨代偿性增生形成的特殊面容,肝脏肿大及心脏扩大。

2. 实验室检查:贫血常规(RBC、HGB、MCV、MCH、MCHC)、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形态;

血红蛋白电泳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骨骼X线检查;必要时作骨髓

象检查和患儿父母的红细胞方面遗传学检查。

【诊断】

1. 临床表现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2. 应与营养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病鉴别。

【治疗原则】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轻症无需治疗,重症可采用以下治疗:

1. 一般治疗:高营养饮食,预防感染。

2. 输浓缩红细胞或全血,维持HB在60g~70g/L,对生长发育期的患儿可维持在100g/L。

3. 骨髓移植、基因活化疗法。

4. 脾切除适应证:

(1)需输血量日渐增加者;

(2)巨脾引起压迫症状者;

(3)合并脾功能亢进者。

5. 其它治疗:可适当补充维生素E和叶酸。一般忌用铁剂。

6.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疗效标准】

1. 显效:输血依赖型经治疗血红蛋白达70g/L以上,不再需输血维持1年以上;非输血依赖型经治疗血红蛋白上升20g/L,维持1年以上者。

2. 有效:输血次数减少,血红蛋白可上升者。

3. 无效:无变化。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病史采集】

1. 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面色苍白、黄疸;血红蛋白尿发生时间和程度。

3. 有无食蚕豆、解热镇痛药或感染史。

4. 既往和新生儿期G-6-PD筛查结果,治疗经过及反应。

5. 有否阳性家族史。

【检查】

1. 入院后1小时内完成病历。注意黄疸程度,有否溶血危象。

2. 极重者注意观察有否休克和肾功能衰竭。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荧光点试验;G-6-PD 活性测定等。

【诊断】

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2. 应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鉴别。

【治疗原则】

1. 去除诱因:如忌用氧化性药物,忌食蚕豆,积极防治感染等。

2. 输血:轻症不需输血,重症可适当输血;供血者应为非家庭成员、G-6-PD正常者。

3. 对症处理:注意供给足够水分,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纠正电解质失衡,碱化尿液。

4. 防治并发症:注意高钾血症、肾功能衰竭等。

5.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百分率正常,血清胆红素测定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80g/L,网织红细胞<5%,血清总胆红素

≤34μmol/L。

3. 无效:治疗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或溶自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能达到部分缓解标准者。

(李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史采集】

1. 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出血的缓急、程度和部位。

3. 有无神经系统症状。

4. 发病前期有无感染史,治疗经过及反应。

【检查】

1. 入院后1小时内完成体检;重症15分钟完成体检。以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症状,应注意颅内出血的症状及体征。

2. 实验室检查:血象及出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骨髓检查。有条件者作血小板抗体检查。

【诊断】

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2. 应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败血症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症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防治感染。大量出血时可予输血,必要时输浓缩血小板。

2. 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常用的药物有强的松。如出血已控制,应逐渐减量。疗程4 周左右。

3. 免疫抑制剂应用:应用激素治疗无效者或脾切除无效者可试用。

4.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

5. 脾切除。

6. 止血药物及辅助生血小板药: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保留、安络血、止血敏可有止血作用。恢复期可加用氨肽素、利血生等,可能有利于血小板恢复。

7.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疗效标准】

1. 治愈: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100×109/L,持续3 个月以上无复发。

2. 恢复: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100×109/L,观察尚不足2个月。

3. 好转:出血症状消失或好转,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增加>20×109/L,但未达到100×109/L,连续检查和观察2周以上。

4. 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者,至少观察4周以上。

血友病

【病史采集】

1. 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有否自发性出血及轻伤、小手术出血不止。

3. 出血的程度及部位。

4. 有无家族史。

5. 既往治疗经过及反应。

【检查】

1. 出血多为瘀斑、皮下血肿及关节出血,可见关节畸形。体检应注意有否内脏出血。

2.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象和凝血因子检查。

【诊断】

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2. 应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及其它凝血因子缺乏症鉴别。

【治疗原则】

1. 局部处理:关节出血及软组织血肿可局部包扎,必要时可进行关节腔穿剌抽出积血。

2. 根据病情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凝血因子浓缩制剂。

3. 抗纤溶药物的应用:常用的药物有6-氨基已酸、对羧基苄胺等,有血尿者禁用。

4.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一般用于急性出血期。

5. 其它治疗。

6.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疗效标准】

1. 有效:相应凝血因子水平上升。

2. 好转:出血症状改善。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病史采集】

1. 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出血的缓急、程度和部位。

3. 休克表现及肾、肺、肝、脑、胃肠道等器官的栓塞症状。

4. 感染及原发病史。

5. 治疗经过及反应。

【检查】

1. 入院后15分钟完成体检。除检查体征外,应仔细观察有否休克及栓塞表现。

2.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Ⅷ、Ⅴ、Ⅻ等凝血因子测定,3P试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等。血涂片中红细胞碎

片及各种异形红细胞>2%亦有诊断意义。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1. 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

2. 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血管活性药物。DIC晚期禁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因可加重出血。

3. 纠正酸中毒。

4. 抗凝药物的应用:常用的药物有:肝素、潘生丁或阿司匹林、脉酸脂等。

5. 促纤溶药的应用:有明显脏器如肾、脑栓塞症状者,可选用尿激酶、链激酶等。

6. 低凝期,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可输新鲜血浆或全血、凝血因子。

7. 抗纤溶药物应用:仅用于DIC晚期以纤溶亢进为主而致出血者,应与肝素合用。常用的药物有6-氨基已酸、止血环酸、抑肽酶等。DIC早期已有脏器栓塞者禁用。

8.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尚有不同意见。

9.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疗效标准】

1. 痊愈:

(1)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DIC表现消失;

(2)低血压、瘀斑等体征消失;

(3)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其它凝血象和实验室指标全部恢复正常。

2. 显效:以上三项指标中有二项符合要求者。

3. 无效:经过治疗DIC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无好转,或病情恶化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病史采集】

1. 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面色苍白、虚弱、发热、出血、骨和关节痛。

【检查】

1. 应重点注意肝脾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腮腺、睾丸浸润。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白细胞形态;骨髓象检查。有条件者作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分类。全身主要脏器被浸润时应作肝脾B超、胸片、脑脊液、心电图、脑电图等。

疑有结核感染时,应作PPD试验。

【诊断】

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骨髓检查,可明确诊断。还需根据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标危型和高危型分类。

2. 应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

1. 联合化疗:根据分型采取相应的化疗方案,其原则是早期、足量、联合、交替、间歇、全程。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长春新碱、甲氨蝶呤、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及强的松等。治疗应个

体化,根据患儿对治疗的反应及毒副作用的轻重程度灵活运用化疗方案。

2. 加强抗感染治疗及支持治疗。

3. 加强营养和护理。

【疗效标准】

1. 完全缓解:

(1)无贫血、出血及白细胞浸润的表现;

(2)骨髓原细胞+早幼细胞<5%,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

(3)血白细胞>4×109/L,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计数>100×109/L。

2. 部分缓解:以上3项中有1项或2项未达到标准,骨髓中原始细胞+早幼细胞>5%,但<20%。

3. 未缓解:以上3 项均未达标准,骨髓中原始细胞+早幼细胞>20%。

(李其)

第六节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详细询问近期有无局部化脓感染性疾病。

3. 全身感染中毒表现:高热、精神萎糜、肌肉关节酸痛、易激惹、烦躁不安、厌食等。

4.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肢体瘫痪、部分颅神经受损的相关表现。【检查】

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全身系统体查,仔细寻找感染病灶、皮肤出血点、瘀斑。

2. 神经专科检查:头围、前囟、颅缝情况,判断意识障碍程度,颅神经、肌力、肌张力、各种反射、脑膜刺激征,眼底检查,疑硬脑膜下积液者可做颅骨透照试验。

3. 辅助检查:脑脊液生化、常规及细菌学检查(涂片、培养),电解质、血培养、皮肤瘀斑涂片,脑电图、必要时头颅CT检查。

【诊断】

1. 有感染性疾病史,结合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脑脊液改变可明确诊断。

2. 本病应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Mollaret脑膜炎鉴别,主要依据脑脊液检查确定诊断。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注意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

2. 及时处理高热、惊厥及感染性休克。

3. 及时处理颅内压增高,预防脑疝发生。

4. 抗生素治疗:早期、联合、足量、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疗程3~4周。

5. 并发症治疗:常见硬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脑脊液检查正常,并发症完全控制,无后遗症者。

2. 好转:症状体征明显缓解,脑脊液检查正常,各种并发症明显好转。

【出院标准】

达治愈标准者可出院,好转者可出院门诊治疗随访。

病毒性脑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

3. 前驱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及呼吸道、消化道等表现。

4. 脑炎的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精神及行为异常的表现、瘫痪及颅神经受损的症状。

【检查】

1. 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仔细检查有无疱疹、水痘、腮腺肿大。

2. 神经专科检查:意识状态、前囟张力、运动感觉系统、颅神经及各种深、浅及病理反射,了解眼底情况。

3. 辅助检查:脑脊液生化、常规及病原学检查、脑电图,必要时进行头颅CT检查。

【诊断】

1. 有前驱表现,结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及脑实质损害的体征,脑脊液检查可正常或轻度炎症改变,有条件者病原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2. 鉴别诊断包括:经过不规则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原发性或继发性脑肿瘤、Mollaret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瑞氏综合征、急性中毒性脑病等,可通过脑脊液的全面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结

合临床表现予以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降温、保证水电解质及营养供给,重症病儿ICU监护。

2. 控制惊厥发作:可选苯巴比妥、安定等。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等。

3. 抗病毒治疗:无环鸟苷、阿糖胞苷、疱疹净、转移因子、干扰素等。

4. 其他对症治疗: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治疗。

5. 康复治疗:针对有神经系统(肢体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视、听及其他系统后遗症者,需要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症消失,辅助检查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各种辅助检查未完全恢复正常。

【出院标准】

凡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恢复期肢瘫尚须进一步康复治疗。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前驱症状: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

3. 运动障碍的表现:肢体瘫痪、呼吸情况。

4. 感觉障碍:麻木、痛、痒。

5. 其他表现:呛咳、吞咽困难、面瘫等颅神经受累的症状及尿潴留、面潮红、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

【检查】

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注意呼吸类型、心率及心律。

2. 神经系统检查:神志、运动及感觉系统检查、各种反射、颅神经、植物神经功能检查。

3. 辅助检查:病程一周后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显示急性肌肉失神经表现。

【诊断】

1. 根据进行性对称性驰缓性瘫痪、重者可累及呼吸肌、患儿意识清楚、可伴有颅神经受累及感觉障碍、反射异常等表现、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可明确诊断。

2. 对不典型病例,需与脊髓灰质炎、急性脊髓炎、脊髓肿瘤、急性脑干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及护理:勤翻身、防褥疮,保持呼吸道通畅。

2. 呼吸肌麻痹的处理:必要时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治疗。

3. 其他治疗:早期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进展迅速者可血浆替换治疗,慢性复发者

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第二十五章儿童保健 第一节营养不良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完成病历。 2. 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史。 3. 相关疾病史(急慢性感染、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消化功能紊乱等),病情发生发展过程。 4. 合并症及治疗经过。 【检查】 1. 入院后1小时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格检查外,应注意皮下脂肪减少部位、程度、水肿、精神状态及心肺功能。 2. 实验室检查: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作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等相关检查,针对原发病作相关检查及心电图、肝脏超声、X 线检查,有条件者可作血游离氨基酸、血清酶、血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含量测定。 【诊断】 1. 根据临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消瘦型、水肿型、混合型)和程度(轻、中、重)。 2. 尽力找出原发疾病。 3. 寻找可能的合并症。 【治疗原则】 1. 迅速纠正严重合并症:如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严重感染等。 2. 及时处理各种原发疾病。 3. 调整饮食,合理喂养。 4. 可选用各种消化酶、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补充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 5. 病情严重、血浆蛋白过低或有严重贫血者,可输全血或血浆。 6.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或转上级医院。 【疗效标准】 1. 治愈:体重增长至相应身高体重标准第三个百分位以上,各项化验检查恢复正常,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好转:体重增长,各项化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各种并发症好转。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张芳蓉) 第二节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喂养史、疾病史。 3. 抽搐发作状态、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喉鸣及意识障碍、有无发热等诱因。 4. 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检查】

儿科诊疗常规

小儿腹泻 【诊断标准】 1.根据大便性状和次数判断。根据家长和看护者对患儿大便性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黏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作出腹泻病诊断。 2.根据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病程为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2个月。 3.对腹泻病患儿进行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评估。 (1)脱水程度的分度与评估: 脱水程度 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 丢失体液占体重5% 占体重5%~10% 占体重10%以上 精神状态稍差萎靡或不安极度萎靡,重症病容 皮肤弹性尚可差消失(捏起皮肤回复≥2秒) 唇舌粘膜稍干燥干燥干燥 前囟眼窝稍有凹陷凹陷明显凹陷 尿量稍少明显减少极少甚至无尿 四肢暖稍凉厥冷 脉搏正常快快而弱 血压正常正常或下降降低、休克 (2)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黏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有条件尽量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 5.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入院指征】 腹泻病患儿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需住院治疗: 1.腹泻病并频繁呕吐; 2.腹泻病并中度以上脱水,并且不能口服补液或口服补液失败者; 3.腹泻病并病毒性心肌炎; 4.腹泻病并中度或重度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入ICU指征】 1.重度脱水; 2.严重的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3.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 4.并发中毒性心肌炎; 5.并发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6.出现抽搐、昏迷等中毒性脑病的症状。 【住院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细菌感染性腹泻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大便常规:侵袭性感染时,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细菌性痢疾时还可见吞噬细胞。真菌感染性肠炎,粪便中科找到菌丝。阿米巴痢疾,粪便可检查出阿米巴滋养体。 (3)尿常规呕吐明显者尿中可检出酮体 2.特殊实验室检查 (1)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可反映出是否存在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2)肝、肾功能及心肌酶病毒性肠炎常有ALT、AST、CK、CK-MB等升高。 (3)必要时测粪便还原物和pH值。 (4)病原学检测:①粪便涂片观察是否有真菌孢子和菌丝、寄生虫卵,暗视野观察霍乱弧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性质,粪便细菌培养及细菌药敏和血清型鉴定;②粪便病毒检测可用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粪便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

儿科诊疗常规(全)

儿科诊疗常规 目录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感冒 2、咳嗽 3、支气管炎 4、哮喘 5、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消化系统疾病 1、呕吐 2、鹅口疮 3、厌食 4、腹泻 三、传染病 1、水痘 2、幼儿急疹 3、流行性腮腺炎 4、手足口病 5、甲型HINI流感

感冒 【概述】 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为“伤风”,是由于外邪侵犯卫表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流涕、喷涕、咳嗽为主要症状。“感冒”首见于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书中。 感冒可分为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一般于四时感受六淫之邪,病情轻,不流行者,称普通感冒或四时感冒。若感受时行疫毒之邪,病情较重,具传染流行性,则称为时行感冒。其主要病机是六淫之邪以风邪为主或时行疫毒之邪侵犯肺卫,使卫阳被遏,肺失宣肃。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本篇所述仅限于上呼吸道感染。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 (一)、中医诊断 1.诊断要点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2.类证鉴别 (1)很多疾病的初期均可见类似感冒的症状,都是由于外邪侵犯肺卫引起的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如:咳嗽、肺炎及麻疹、风疹等传染病,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但逐渐出现喘憋痰鸣或见皮疹,仔细观察不难鉴别。

(2)鼻渊: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时间久为特征,始终以鼻部的症状比较突出,没有感冒的表症如恶风、发热、肢体疼痛、咽痛等。 (二)西医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 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及腰背酸痛。 2 血象:白细胞数多正常或减少。 【辨证】 1风寒感冒证 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少量稀白痰,口不渴,咽不红,精神困倦,年长儿可诉头痛,肢体疼痛,舌淡,苔薄白,指纹深红,脉浮紧。 2风热感冒证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黄涕,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或见乳蛾红肿或化脓,口干而渴,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伤暑感冒证 身热不扬或发热有汗,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舌质红,苔薄白厚或腻,脉数。 4.体虚感冒证 1气虚感冒证 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2阴虚感冒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微汗或无汗,心烦少寐,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 5.兼夹证 (1)夹痰证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厚腻,脉浮滑。 (2)夹滞证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五心烦热,夜卧不宁,舌苔白或微黄厚腻,脉浮滑。 (3)夹惊证 见惊惕不安,夜眠啼叫或哭闹,舌尖红,脉弦浮滑。 【治疗】

儿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标准

费县人民医院 儿科疾病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 科室: 住院病人诊疗规范 (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3) 新生儿颅内出血 (3) 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4) 感染性疾病: (5) 先天性感染 (5) 新生儿败血症 (6)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6) 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治 (6) 支原体肺炎的诊治 (8) 小儿出血性疾病: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 (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 (10) 血友病 (11) 血尿诊断与鉴别诊断 (12) 急性肾小球肾炎诊治 (13) 慢性肾炎综合征治疗 (15)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常规 (17) 先天性心脏病 (19) 一、室间隔缺损 (19) 二、房间隔缺损 (20) 三、动脉导管未闭 (21) 四、法洛四联症 (21) 五、大动脉转位 (22) 六、主动脉缩窄 (23) 七、肺动脉瓣狹窄 (23)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4)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5) 儿童期糖尿病 (26) 川崎病 (30) 心肌炎的诊治 (31) 哮喘的诊治 (32) 小儿结核的诊断 (33) 操作规范: 气管插管术 (34) 腰推穿刺 (35) 腹腔穿刺 (35) 胸膜腔穿刺抽液 (36)

胸膜腔穿刺抽气 (37) 胸骨穿刺 (37) 住院病人诊疗规范 1、诊断规范 (1)医师熟练掌握本专科疾病疾病诊疗规范和诊疗指南。 (2)诊断依据必须符合诊疗规范。 (3)一般病例由主管医师诊断,疑难病例由主治或主治以上医师确诊。 (4)重大疾病或特殊病人须会诊讨论确诊。 (5)死亡病例应全科讨论确立最后诊断和死亡原因。 (6)非本科疾病诊断不明时,须由专科医师会诊确定。 (7)特殊或有创检查须副主任以上医师批准,诊断性治疗由科主任审批。 (8)普通病例三日内确诊,疑难病例原则上7日内确诊。 (9)禁止滥用检查手段和过度检查行为,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 (10)有创检查需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认可。 (11)按时完成入院常规检查:必须做的常规检查入院后三天内完成,必须的特检五天内完成,危急重病人的必要检查急诊完成。 2、治疗规范 (1)医师熟悉本科疾病治疗常规和疗效标准。 (2)一般病例治疗方案由主管医师制定,疑难危重病例治疗方案由主治或主治以上医师制定。 (3)非本科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时,须由专科医师会诊确定治疗方案。 (4)重大疾病和特殊病人治疗方案应会诊讨论决定,必要时实施多科联合会诊。 (5)治疗方案和主要治疗措施有明确记录。 (6)有创性治疗措施应由上级医师审批。 (7)造成器官功能损害的治疗措施须经科主任和医务科审批。 (8)修改治疗方案应有上级医师指示。 (9)因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应明确记录并报上级医师。 (10)主要治疗措施应在确诊后及时实施。 (11)禁止滥用药物或过度操作(按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剂)。 (12)抢救病人时,值班医师应立即到达现场开展工作并报告上级医师,二线医师15分钟内到达现场,需要会诊讨论的应于1小时内实施。 (13)抢救病例须经上级医师指导,重大抢救由科主任直接指导,多科抢救由院医务科协调。 (14)抢救记录应于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完成。 手术科室治疗规范 (1)认真执行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管理规范,严禁超越权限实施手术。 (2)择期手术术前应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手术方案有上级医师审批意见。 (3)重大手术须经会诊讨论决定手术方案和时机。 (4)严格执行术前谈话和签字制度。 (5)当日术前术后病人应有口头或书面交班。 (9)术者及麻醉师手术前一日查看病人,检查术前准备情况。 (10)中、大型手术必须实施术中监护。 (11)术中更改手术方案、麻醉方式或出现紧急情况,应报上级医师或紧急会诊决定,并通报病人家属签字认可。 (12)择期手术住院 5日内实施(特殊情况除外),急诊手术当日实施。 (13)传染病病人手术应严格实行隔离措施。 (14)手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必须在手术室或ICU稳定生命体征后方可送回病房。 (15)按时完成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及术后记录。 (16)禁止擅自实施非本专科手术。 围手术期管理规范 (1)术前诊断明确。 (2)术前应完成相关检查。 (血常规、血型、感染筛查、交叉配血、凝血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肝肾功 能、心电图、胸片、专科特殊检查)。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新生儿肺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应低下等一般症状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查】 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 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 等。 【诊断】 1. 根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治疗】 1. 加强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治疗。

3. 加温湿化后供氧,加强呼吸管理。 4. 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震动。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 6. 纠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治疗。 7. 供给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新生儿黄疸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 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8. 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 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 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 G-6-PD 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5. 血培养、肝功能、转氨酶、乙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 1.新生儿败血症 【病原菌】 依地区而异,我国一直以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近年来随着极低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和气管插管的较为普遍使用,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 拘櫞酸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增多。在美国以链球菌感染较多,尤其是B组链球菌较为普遍,现D组链球菌也有所增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见于早 产儿,尤其是长期动静脉置管者。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见于皮肤化脓性感染,产前及产时感染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以革兰阴性菌如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沙雷菌等多见。 【感染途径】 1、产前感染:孕母细菌很少经胎盘感染胎儿,因母免疫力强,且一发病即接受 抗生素治疗,况且胎盘有一定屏障作用。胎盘化脓性病变破入羊水,胎儿再吸入感染者更少见。但结核杆菌、李斯特菌、胎儿空弯菌能经胎盘感染胎儿。羊水穿刺或宫内输血消毒不严时可致医源性败血症。 2、产时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细菌上行污染羊水,或胎儿通过产道时入吞入该处细菌而使胎儿感染。孕母产道特殊细菌定植,淋球菌,B组链球菌。分娩环境不清洁、或接生时消毒不严致胎儿感染。 3、产后感染:最常见,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生儿皮肤感染如脓庖疮、尿 布皮炎、及皮肤粘膜破损,脐部、肺部感染是常见病因。对新生儿的不良行为如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或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破坏皮肤粘膜屏障后使表皮葡萄球菌等易于侵入血循环所致。各种吸痰器、暖箱、雾化器中的水易被绿脓杆菌污染而致医源性感染。 【败血症诊断标准】 (一)具有发病的高危因素 凡有产前/产时/产后感染因素者均应考虑 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 (二)具有败血症临床症状及体征 1 局部表现:脐部炎性反应,红肿且伴有脓性分泌物。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指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轻度CAP,患儿精神反应好,无明显呼吸困难、低热3天以内、胸片仅提示斑片状阴影患儿,可以在一级医院治疗。治疗48h无效,持续高热3天以上、胸片出现单叶病灶融合病变患儿及短期内病变进展患儿必须及时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接受及诊治一级医院转诊患儿,如果出现持续高热7d不退或明显呼吸困难表现,以及胸片等影像学证实双侧或多叶受累或肺实变并肺不张、胸腔积液或病情迅速恶化,患儿出现休克、意识障碍、呼吸窘迫或衰竭征象者需转三级医院治疗。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呼吸道畸形、重度贫血、重度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者需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根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对患儿进行诊治。需具备内外科综合实力,有经验丰富的小儿呼吸专科、完善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条件,具备纤支镜等特殊检查治疗手段,有呼吸机等重症抢救设备。病情缓解可转二级医院治疗。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气道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哮喘可分为三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哮喘急性发作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过程,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其起病缓急和病情轻重不一,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腹泻病是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的统称。感染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按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 周;迁延性腹泻:病程 2周至 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 个月。 一、病史采集 (一)入院 24 小时内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于入院 8 小时内完成。 (二)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四)有无中毒症状。 (五)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 (一)可有不洁饮食史。 (二)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三)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 (四)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五)重者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 、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 10% 以上。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 、脱水性质 ( 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 130-150mmol / L 。

(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 <130mmol / L ,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 >150mmol / L 。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三、实验室检查 (一)大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常规尿液分析。 (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三)大便病毒抗原检测和细菌培养有助明确病原体。 (四)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 (五)病情严重需行血气分析检查。 四、诊断要点 (一)大便性状有改变,呈水样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三)便常规、便培养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五、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鉴别 (一)轮状病毒肠炎:秋冬季节多发,常见于 6 个月至 2 岁婴幼儿,起病急,常先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呕吐,之后出现腹泻,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常合并脱水和酸中毒。病程约 3~8天。大便轮状病毒检测有助鉴别。 (二)大肠杆菌肠炎: 5~8 月份多发。1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和新生儿。感染后 12~24 小时发病,多为水样便。病程 1~2 周。 2、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病程3~7天。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主要感染学龄儿童,表现为黏液脓血便。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常先有腹痛,后出现腹泻,初为稀便或水样便,随后转为血水便。 (三)空肠弯曲菌肠炎:夏季多发,6 个月至2 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起病急,大便初为水样,迅速转为黏液样或脓血便。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数量

《医院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试行版.doc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试行版)儿科疾病分级诊疗,基层医生能够以及应该承担哪些工作?安徽省出台的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试行版),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所承担的儿科疾病工作内容。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危、急、重症多,接诊医院需设有新生儿病房、拥有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应的专科设备等条件。因此,原则上新生儿疾病应在具备一定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以确保医疗安全。 早产儿胎龄≥35周和出生体重>2500g,无高危因素,生命体征平稳的早产儿可在具备治疗条件的一级医院观察。疑有并发症时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可在具有黄疸监测条件的一级医院观察。病理性黄疸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现疑似新生儿患儿,需及时转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现有口吐泡沫、气促等疑似新生儿肺炎症状的患儿,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腹泻病诊断腹泻病的新生儿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持续发热或体温不升、吃奶减少等疑似化脓性脑膜炎症状,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窒息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产妇建议二级以上医院待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新生儿窒息史,临床上疑似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立即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新生儿病房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现疑似颅内出血的新生儿立即转诊上级医院治疗(转诊中注意头部制动)。新生儿破伤风疑似新生儿破伤风的患儿应转三级医院治疗。 先天性梅毒疑似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病小儿诊断为急性腹泻病轻型或仅伴有轻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可在一级医院就诊。如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则需转二级医院诊治。 急性胃炎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仅为低热,不伴有消化道出血、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尿量正常,进食基本正常。可在一级医院就诊,如效果不佳,则应转二级医院就诊。 慢性胃炎一级医院对疑似慢性胃炎患儿可以进行初步治疗,效果不佳可转往二级医院治疗。 消化性溃疡一级医院对疑似消化性溃疡病例可以进行初步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转至二级医院诊治。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HP感染疑似病例可以进行初步治疗,如效果不佳可以转至二级医院检查治疗。 消化道出血一级医院对消化道出血患儿可以进行初步处理后转上级医院。急性胰腺炎如临床疑似本病,应及时转至上级医院就诊。 婴儿肝炎综合征如临床疑似本病,应转至二级医院就诊。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治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如治疗后患儿仍高热不退或病情进展,应及时转上级医院;三个月以内患儿,由于病情变化快,应酌情到二、三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982016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 1.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常见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儿科疾病 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性溃疡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包括厌食、消瘦、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反酸、反复上腹部疼痛、呕血及便血史。 3. 有关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溃疡的家族史。 4. 以前的检查、治疗经过及疗效情况。 【检查】 1. 全身体检,重点检查腹部情况。 2.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3. 有条件可作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检查。 4. 有条件可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IgG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13-C素呼吸试验等。 【诊断】 1. 具有上消化道疾病的症状,钡餐及纤维内窥镜检查的结果即可诊断。 2. 注意与应激性溃疡、胃泌素瘤所致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相鉴别。 【治疗原则】 1. 饮食治疗。 2. 并发症治疗,如溃疡出血等。 3. 抗酸治疗,包括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 4. 保护胃粘膜,如胶体铋。 5. 根除HP治疗。 6. 病情复杂,医疗条件欠佳者,需请专科医师或转上级医院医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或纤维内窥镜检查溃疡愈合。 2.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钡餐或纤维内窥镜检查溃疡缩小。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水准者。 【出院标准】 病情好转、并发症控制后可出院门诊治疗。 小儿腹泻病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 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 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儿科诊疗规范[1]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 营养不良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完成病历。 2。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史。 3.相关疾病史(急慢性感染、慢性代谢性疾 病、长期消化功能紊乱等),病情发生发展过程. 4. 合并症及治疗经过。 【检查】 1。入院后1小时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格 检查外,应注意皮下脂肪减少部位、程度、水肿、精神状态及心肺功能。 2.实验室检查: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作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等相关检查,针对原发病作相关检查及心电图、肝脏超声、X线检查,有条件者可作血游离氨基酸、血清酶、血微量元素及各 种维生素含量测定. 【诊断】 1. 根据临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消瘦型、水肿型、混合型)和程度(轻、中、重)。 2。尽力找出原发疾病. 3.寻找可能的合并症。 【治疗原则】 1。迅速纠正严重合并症:如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严重感染等。 2.及时处理各种原发疾病。 3. 调整饮食,合理喂养。 4.可选用各种消化酶、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补充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 量元素、矿物质. 5. 病情严重、血浆蛋白过低或有严重贫血者,可输全血或血浆。 6.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 会诊或转上级医院。 【疗效标准】 1.治愈:体重增长至相应身高体重标准第三个 百分位以上,各项化验检查恢复正常,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好转:体重增长,各项化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各种并发症好转。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喂养史、疾病史。 3。抽搐发作状态、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喉鸣及意识障碍、有无发热等诱因。 4. 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检查】 1. 入院后15分钟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面神经征、腓反射、止血带征。 2。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等电解质及碱性磷酸酶。 【诊断】 1. 根据发生年龄、无热、手足搐搦、喉痉挛及佝偻病体征而无其它神经系统表现,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可诊断. 2. 本病应与其它无热惊厥的疾病如婴儿痉挛症、低血糖症、低镁惊厥、颅内出血等病鉴别。 3. 喉痉挛的患儿应与急性喉炎、先天性喉鸣鉴别。 4。伴有发热者应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 【治疗原则】 首先控制惊厥或喉痉挛,然后或同时予以病因治疗。 1. 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抽搐者应立即选用安定或苯巴比妥等药控制惊厥,严重喉痉挛可进行气管插管。 2.补充钙剂选用10%葡萄糖酸钙加等量10%葡萄糖液稀释后进行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注意监测心率,如发生心动过缓,即应减慢注入速度或停止注射。 3。及时应用维生素D制剂。 4.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出院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血钙恢复正常,病情稳定者可以出院。 迟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儿科诊疗指南(干货)

儿科诊疗指南 儿科诊疗规范 2018—3—19 1 / 78

肺炎 【概述】 肺炎(pneumonia)是指不同的病原体或其它 因素(如吸入羊水、动植物油和过敏反应等)所致的 肺部炎症,是婴幼儿时期重要的常见病、多发病.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气温骤变季节多见。根据病因分 为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真菌性、吸入性、过敏 性肺炎;按病理特点分为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和 间质性肺炎;按病程长短又可分为急性(病程<1 月)、迁延性(1~3 月)、慢性(>3月)肺炎;按感染发 生地点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 ed pneumonia,CAP)和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 italacquiredpneumonia,HAP)。......感谢聆听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以婴幼儿 多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病原以 病毒和细菌为主,引起不同年龄肺炎的病原不同,肺炎 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近年随着侵入性检查与 操作的增加,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耐药细菌性肺炎

有增加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病原体。......感谢聆听 【病史要点】 1、询问发热、咳嗽、气急、青紫的发生,发展和加剧过程,了解发热程度、热型,咳嗽轻重,有无痰响和进食呛咳. 2、询问病后精神、食欲改变。有无烦躁、呻吟、萎靡、嗜睡和惊厥.进食减少程度,有无呕吐、腹泻。 3、院外诊断、重要检查和治疗情况,特别是所用抗生素种类及疗程。 4、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和麻疹、百日咳、流感等传染病史.有无呼吸道传染病接触史. 【体检要点】 1、测定体温、呼吸、脉搏。注意营养发育状况,精神和神志状态。 2、呼吸困难情况,有无喘憋、呻吟、鼻扇,点头呼吸和吸气性“三凹征”,有无口周、甲床青紫,面色青灰或苍白。尚须注意有无呼吸节律异常,尤其是小婴儿.

儿科中医诊疗规范(2012版)

儿科中医诊疗规范(2012版) 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由于感受风邪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气候变化时及冬春两季发病率高。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治疗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1、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3、暑邪感冒: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质红,脉浮,此证多见于夏季。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兼证: 1、挟痰: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滑而数。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用宣肺化痰之品。 2、挟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消食导滞之品。 3、挟惊: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齿介齿,甚至出现惊厥,舌尖红,脉弦。 治法:宜解表之中佐以安神镇惊之中药。 A、一般类型上感 一、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发热、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伴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2、体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多核细胞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4、胸片检查:正常 二、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呼吸道隔离。 2、对症治疗: ①高热:口服药物或酒精擦浴。 ②咽痛剧烈者:含服咽喉片。 3、病毒感染宜选用:病毒唑,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宜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若系支原体感染,宜选用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 B、特殊类型上感 一、疱疹性咽峡炎 诊断要点: 1、症状: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2、体征: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治疗方案:同一般类型上感。 二、咽-结合膜热 诊断要点: 1、症状: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等症状。 2、体征:咽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 治疗方法:同一般类型上感。 泄泻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21

小儿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细菌性痢疾-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进食不洁食物及饮料史。 2.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 3. 突发高热、惊厥、精神萎靡或昏迷等中毒性痢疾表现。 4. 与之鉴别的其它腹泻。 检查 1. 全身检查:疑毒痢时应在15分钟内完成体格检查。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培养及药敏试验。 3. 器械检查:必要时作乙状结肠镜检。 诊断 1. 依据进食不洁食物史,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症状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需依靠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 本病需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肠炎、病毒性腹泻、阿米巴痢疾等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 抗菌药物治疗。 3. 中药治疗。 4. 中毒性菌痢治疗:包括抗休克扩容、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防治肺水肿等措施。 二、小儿败血症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高热及全身不适:如头痛、纳差、苍白、婴幼儿可惊厥、吐泻。

2. 皮肤粘膜伤口感染史、皮肤疔疖、脓肿史、胃肠道症状及尿路感染史。 检查 1. 全身检查,重要的生命体征。 2. 专科检查:皮肤感染病灶、出血点、肝脾有无肿大。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培养加药敏试验,局部病灶分泌物的培养及涂片及其他有关检查。 诊断 1.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血象可初步做出诊断。 2. 确诊需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毒痢及粟粒性肺结核相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及维生素补充,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抗菌药物治疗:最好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3. 中毒症状严重者需加用激素治疗。 4. 脓性病灶切开排脓。 5. 免疫疗法。 6. 严重者转上级医院 三、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儿科诊疗常规标准

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时 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咽和鼻咽部,常诊 断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冬春季多发,各种病毒 和细菌均可引起,以病毒多见,约占90%以上,主 要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 病毒、腺病毒及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其次为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肺炎支原体亦可引起。 【诊断】1、一般类型上感 (1)年长儿症状较轻,常于受凉后1-3天出现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痛、发热等;婴幼儿局 部症状不显着而全身症状重,可骤然起病,高热、咳嗽、食欲差,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2)有些患儿可伴有呕吐、腹泻、阵发行脐周疼痛。

(3)体检: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等。肺部呼吸音正常;部分患儿可有不同形态的皮疹。. (4)可伴有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年长儿若患链球菌性上感可引气急性肾炎、风湿热等。(5)血常规: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分类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如为细菌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分类以中性淋粒细胞增多为主。 (6) C反应蛋白:取微量血送检,可辅助鉴别感染源。细菌感染早期可升高,单纯病毒感染时正常。 2、特殊类型的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系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表现为急性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的大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由腺病毒3、7型所致,常发生于春夏季,可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流行。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设计》(试行版)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试行版) 儿科疾病分级诊疗,基层医生能够以及应该承担哪些工作?安徽省出台的《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试行版),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所承担的儿科疾病工作内容。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危、急、重症多,接诊医院需设有新生儿病房、拥有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应的专科设备等条件。因此,原则上新生儿疾病应在具备一定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以确保医疗安全。 早产儿胎龄≥35周和出生体重>2500g,无高危因素,生命体征平稳的早产儿可在具备治疗条件的一级医院观察。疑有并发症时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 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可在具有黄疸监测条件的一级医院 观察。病理性黄疸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现疑似新生儿患儿,需及时转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现有口吐泡沫、气促等疑似新生儿肺炎症状的患儿,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腹泻病诊断腹泻病的新生儿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持续发热或体温不升、吃奶减少等疑似化脓性脑膜炎症状,应及时转

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窒息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产妇建议二级以上医院待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新生儿窒息史,临床上疑似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立即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新生儿病房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现疑似颅内出血的新生儿立即转诊上级医院治疗(转诊中注意头部制动)。新生儿破伤风疑似新生儿破伤风的患儿应转三级医院治疗。 先天性梅毒疑似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病小儿诊断为急性腹泻病轻型或仅伴有轻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可在一级医院就诊。如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则需转二级医院诊治。 急性胃炎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仅为低热,不伴有消化道出血、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尿量正常,进食基本正常。可在一级医院就诊,如效果不佳,则应转二级医院就诊。 慢性胃炎一级医院对疑似慢性胃炎患儿可以进行初步治疗,效果不佳可转往二级医院治疗。 消化性溃疡一级医院对疑似消化性溃疡病例可以进行初步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的内容,具体内容:妈咪应该多了解一些防病、治病的简单常识,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腹泻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 妈咪应该多了解一些防病、治病的简单常识,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腹泻 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发病原因: 1、体质因素 ①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②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2、感染因素 (1)消化道内感染

(2)消化道外感染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 3、消化功能紊乱 (1)饮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过敏 (4)药物影响 (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也易引起婴儿腹泻。治疗方案: 1、要调整好孩子的饮食,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喂孩子巧克力、牛奶、鸡蛋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想以此来弥补患儿腹泻造成的损失,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腹泻长时间不愈。此时宜给孩子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开水,甚至暂禁进食,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以加快疾病的痊愈。 2、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小儿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腹泻的儿童,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凉则肠蠕动更快,从而加重病情。 3、要注意保护好病孩的臀部 由于排便次数增多,肛门周围的皮肤及粘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家长在护理中要特别注意肛门部位。便后应用细软的卫生纸轻擦,或用细软的纱布蘸水轻洗,洗后可涂些油脂类的药膏,以防红臀,并要及时更换尿布,避免粪便尿液浸渍的尿布与皮肤摩擦而发生破溃。对于病孩用过的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