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走进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走进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走进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走进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目录

自序

我的老师常志朗先生

第一章概念解释

一,试论大成拳之松紧说

二,试论大成拳“意、力、气”之说

三,试论大成拳之虚、实说

四,试论大成拳神、形之说

五,试论大成拳之锻炼筋骨说

六,王芗斋苦口婆心说站桩

七,王芗斋苦口婆心谈技击

八,试论大成拳之“动、静“说

九,试论大成拳之搭手说

十,试论大成拳关于用意不用力之说

十一,试论大成拳关于“肩打、肘打、胯打、头打、膝打、脚打“之说

十二,试论大成拳之遒放说

十三,为什么说练好大成拳须用十年时间

十四,浅谈大成拳之“点紧身松“

十五,试论郭云深先生之“三层功夫“论

十六,浅论练习大成拳之“诀窍“

第二章全面解析大成拳一,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之养生术

二,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之技击术

三,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四,走近王芗斋----解析解析岳武穆之九要论

五,大成拳桩法原理

第三章习练大成拳具体操作方法一,站桩

1,食指挑眉桩

2,矛盾桩

3,金鸡独立桩

4,浑元桩

二,试力

1,试力的外形

2,试力的内容

3,经典试力

1)炮拳试力

2)推拉试力

3)神龟出水试力

4)摩擦步试力

5)步法试力

6)综合试力

三,搭手

1,搭手的概念

2,单手打轮

3,双手打轮

4,双搭手练习

四,技击桩法

五,技击

第四章答疑

第五章王芗斋拳学语录

第六章向读者推荐的拳学文章1,大成拳论

2,意拳正轨

3,拳学新编

自序

我从六岁开始随父亲练形意拳。我的父亲在1920年左右随其舅舅李星阶练形意拳,当时李星阶在家乡河北省定兴县张租庄创办“少林会”,我父亲就在“少林会”学习形意拳和少林拳。后来父亲在20岁的时候来北京谋生,但一直坚持练拳,从不间断。我练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在练拳中产生一些疑问,随向父亲提出,父亲解答不了。于是父亲给我介绍了几位老师,也是父亲的朋友。在父亲的介绍下,我随陈子江先生学习形意拳(陈先生是尚云祥的弟子),随朱云行先生学习形意拳(朱先生是定兴县形意拳名门之后),随北京东华门武术社宋治平先生学过少林拳(是我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记得有师兄经本愚、杨增保、宋师兄、师妹赵志云、师弟小胖子(名字记不清了)等。当时分ABC三组,我是A组,练过24式,六合拳、六合刀、六合棍、七星剑等套路。

我在五年级的时候改为专攻中国象棋。我的教练是谢小然先生、董齐亮先生、张德魁先生,我于1965年夺得北京市少年儿童第一名。

1974年,偶遇大成拳名家关维林先生,并在其指导下练习大成拳(关先生是姚宗勋的弟子)。在以后的几年里先后接受过多位大成拳名家的指导,按先后顺序是:关维林先生、张鸿诚先生、金启庄先生、崔有成先生、王斌魁先生、姚宗勋先生、许戍海先生。

1980年巧遇常志朗先生,从此在常先生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大成拳。在常先生的介绍下,先后得到过卜恩富先生和王选杰先生的指导。

1989年我在北京市一家中型工业企业做管理工作。由本人牵头在我厂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得到过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的好评,例如“一汽”、“北汽”、“天汽”、德国莱茵公司、美国辉门公司、韩国东西公司等,得到过国家质量监督局的好评,当时的刘淇书记、王岐山市长、陆副市长指派的专家组到我厂审查,并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并成为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北京现代汽车推荐的配套厂家四家之一。

2007年退休在家,偶然在朋友家看到一本《武魂》杂志。从阅读杂志中发现现在有不少武术爱好者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古代武术的本来面目。我找来很多《武魂》杂志阅读,发现很多武术爱好者在探讨中国武术的实质。我以前以为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失传,不会有人再去关心和研究了。现代武术的兴起,各种武术套路和散打比赛足以把武术爱好者的眼光吸引过去了。而杂志的众多的读者来稿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我为这些武术爱好者所感动。

由于家庭的熏陶,我从六岁开始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一生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自己深深体会到追求传统武术的艰辛。从清朝开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走下坡路,至今有三百多年了,要想重新继承传统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重振传统武术的雄风,必须有一大批志在追求传统武术的人士,这样传统武术才有生长的土壤,才会继承和发展。

我追随常志朗先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八年,在学习期间有一些心得体会,我将这些体会和所见到的听到的进行记录并公开,希望对有志于传统武术的爱好者有所帮助,并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能人志士参与到对中华古代武术的研究和探讨,为振兴中国传统武术尽一份微薄之力。

本书分六个方面向读者介绍大成拳的整体思路。

第一章主要是解释大成拳的一些关键的概念。根据作者多年习拳的经验,练习大成拳并不难,难的是对大成拳的一些基本概念不清楚。老前辈一般对概念都没有做解释,进而使大成拳习练者对古代武术的观念和方法出现了大的问题,这样练拳是很难入门的。作者习拳二十余年,历尽艰辛,有所感悟。为了使大家尽可能少走弯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关键概念入手,然后全面解析大成拳,使习练者容易掌握古代武术的要领。

第二章是全面解析大成拳。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才能较全面的剖析大成拳,否则基本概念有偏差,要整体解释大成拳是不可能的,解析《九要论》也是不可能的。《九要论》是明朝以前仅存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武术的记录,是古代武术的总纲,解释《九要论》很重要,要想研究古代武术,必须要研究《九要论》。

第三章是大成拳的具体操作,具体的练习方法要符合大成拳的思路和要领,思想和思维要符合大成拳的理论,练的和大成拳的理论不一样就说明练习的方法有偏差,达不到所要求的效果。

第四章是答疑。作者在《武魂》杂志发表文章的时期,接到过不少读者的来信和来电,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作者给予了答复。本章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了一些共性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供更多的习练者参考。

第五章是王芗斋先生生前在教授常志朗时反复的说得一些话,有一些在文章中引用了,有一些没有引用,特此公开,以便于读者更好领会王芗斋老前辈的拳学思想,帮助读者尽可能的走近王芗斋,帮助更好的理解大成拳。

第六章是作者向读者推荐的三篇拳论。作者认为这三篇拳论最能代表王芗斋的拳学思想,大家多研究和体会,对练习大成拳有很大裨益,对研究古代武术有很大帮助。另外《九要论》作为古代武术的纲领,全文已在书中刊出,希望大家多研究,在此不再重复刊出。

本书意在公开大成拳的思路、方法,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大成拳,为研究和继承中国古代武术抛砖引玉。从中国几千年古代武术的传承看,要想继承中国古代武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口传心授,书不尽言。

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常学刚、梁六弟、鲍信先、侯志强、王健、李里等同志的大力协助,特此致以真诚的感谢。

我的老师常志朗先生

常志朗先生于1950年结识王芗斋先生,当时才11岁,开始追随芗斋先生学习大成拳。

常志朗先生与王芗斋先生两家是近邻,常先生家的北房紧贴着芗斋先生家的南房。常先生家住在琉璃厂路北门脸房,当时常先生的父亲是开医院的,芗斋先生家住在西柏苑路南。晚年王芗斋先生的卧室是西房,先生的太太住南房。后来常先生搬到芗斋先生家去住的时候是在南房的耳房,有时张恩桐先生来和常先生住在一起。

常志朗先生11岁随芗斋先生学拳,不久就深得芗斋先生的喜欢。为了学习和练拳方便,芗斋先生就让志朗先生搬到芗斋先生家住,顺便伺候芗斋先生,在芗斋先生家吃住,在拳学方面随时得到先生的指导。志朗先生在上学期间的在京监护人就是王芗斋,开家长会也是芗斋先生去。

志朗先生在随芗斋先生学拳前之练过杂技,从没练过其他门派的武术,就武术而言是一张白纸,所以说志朗先生的拳学思想全是芗斋先生一人教的,除了王芗斋,志朗先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学过武术。据芗斋先生自己说,志朗学拳的机会特别好,正好赶上解放后芗斋先生赋闲在家,社会活动特别少,可以专心教志朗先生练拳,解放以前芗斋先生的社交活动特别多,教拳的时间就少了。

志朗先生天资聪明,深得先生喜欢。一个真教,一个真练,一直到1958年分开。志朗先生已经对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非常了解,系统掌握了大成拳的基本功法。芗斋先生教志朗先生练拳可以说是苦口婆心,手把手,无论是站桩、试力、推手、技击,芗斋先生都亲自示范,反复讲解。所以志朗先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和功法,这种机缘是很难得的。

当年志朗先生随芗斋先生学拳时正在上小学,是个小孩儿,芗斋先生对志朗先生非常负责,考虑到他的未来的生活,还给他找了个老师学中医,这个老师是芗斋先生的朋友。志朗先生成年后便以中医谋生,到现在还在吃中医饭,所以说志朗先生的饭碗都是芗斋先生谋划的。

王芗斋先生一生追求中国古代武术,他是纯粹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古代武术家,他的老师郭云深先生也是古代武术家,这个传承的拳学思想是复古的,不是创新的,他们追求的是中国几千年所积累的武文化,他们的拳学思路与现在体育的训练思路不是一码事。

王芗斋先生把中国古代的武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站桩继承下来,会站桩就会领悟传统武学的精髓,桩法最终落实到一个姿势,一个姿势的奥妙是无穷的,从站桩入手,才能进入中国古代武学的大门,掌握古代武术的精髓。

常志朗先生系统的继承了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把芗斋先生的桩法理论,把中国古代武学的精华继承下来了。要想继承中华古代的武术,就必须把桩研究透。桩功不吃深、不吃透是不可能继承中华古代武术的。

第一章概念解释

试论大成拳之“松”“紧”说

“松、紧”是大成拳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大成拳遇到的首要问题。练习大成拳若不明白“松、紧”的真实含义,是很难入门的。

大成拳中所指的“松紧”与一般体育运动中所说的“放松”与“紧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世界所有的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滑冰、羽毛球、拳击、散打、泰拳等等(除中国武术)中所指放松是不用力,使全身的肌肉放松下来,只要一用力便紧张起来,也就是说一放松就没力,一用力就紧张。大成拳所指的“松紧”不是这个概念。大成拳所指的“松”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紧”,也就是说在放松的同时还要能“紧”。在同一个关节或同一个部位,“松”时不失其“紧”,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关节或部位有的地方“松”,有的地方“紧”。“松”“紧”同时存在。放松的时候“松中有紧”,反之在紧时“紧中有松”。

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矛盾吗?其实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这正是大成拳的奥妙所在,也是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运动的本质区别。

“松”“紧”实际上就是一个拉筋的过程。筋短就紧,筋长就松。筋拉长了,再拉,就又紧。经过一段时间拉筋,筋再被拉长,又松下来。如此反复就是不断松紧紧松的拉筋过程。

下面介绍练习“松紧“的方法。以站桩为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松中求紧”。此方法适用于年老、体弱、多病者。另一种是“紧中求松”,适用于年轻、体壮、有一定运动基础的练习者。

先介绍“紧中求松”的训练方法。

第一步,先按照站桩的要求配备好间架,要求是手指要“展、分、抓”。展是将手十指尽量长伸;分是将十指尽量劈开;抓是在展、分后十指弯曲有抓物状。王选杰先生称此种手形为“大把抓”,说是婴儿出生后就会的东西。腕部要扣紧(四腕:双手腕和双脚腕),肩撑,肘横,头顶,项竖,腰挺,坐胯,提膝,足趾抓地,两腿要夹,后膝要向里裹,前膝前顶,眼顺前脚内侧向前看。这时各部位、各关节都应该是紧的。

第二步,是放松,放松的部位是除了手的十指、脚的十趾、手腕、脚腕、脖子以外,各个部位要尽量放松,直至基本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梢节即是四腕、手十指、脚十趾和脖子)。梢节用力后中节和根节又会紧起来,经过时间的推移又会松下来,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再把中节和根节紧起来。这样循环反复做若干次,筋就拉长了。紧就是筋短,筋拉长了就松下来了。短的筋拉长了,以前长的筋相对就短了,再把相对短的筋拉长了,又会出现相对短的筋.....所以拉筋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要把全身的筋拉的比较长,达到够用的程度是一个很慢长的过程,是一个对生理改造的过程。功夫到了以后梢节再怎么用力都不会紧了,这时紧就变成了力,松也就变成了力,紧力是柔力,是全天候的。只要人不睡觉,力是一直存在的。它没有间断,所以它是随时能够抵抗外力的打击。松力是含蓄的,它是根据外力的变化相机而动的,是刚力。筋长力大,骨重筋灵。只有筋长了气才能灌溉骨骼、肉体、毛发,达到此种地步对养生和技击都是有其他任何运动都不能比拟的作用。

第二种求松紧的方法是间架摆好后全身尽量放松,一点力也不要使,直到全身全部放松

后,梢节再微微用力。用力一定要小,越小越好,但也必须用一点力,这样中节或根节的某部分就会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间架紧的地方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再让中节或根节紧起来。加以时日,紧的部位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如此循环反复,与第一种方法一样。所不同之处是第二种是以松为主,松要占八、九成,紧占一、二成,尤其是第一遍的时候,要等全身各部位都完全放松后梢节再用力,而且用力一定要小。这样练不容易使身体出现不适,此种方法,适用于老年体弱多病者使用,但效果是一样的,长期坚持锻炼可以祛病、强身,也可以增长气力。亦可以奠定对抗的基础,但此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达到同一个效果的时间相对要长,对于体弱者也是没办法的事。

王芗斋老先生说“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是针对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而言的。勿过正就是无论怎么用力,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都是松的,松紧十分明显,有的地方、部位越松,有的部位就越紧;有的部位越紧,有的部位就越松,此时才中正,也叫松紧平衡。松紧的平衡也是虚实平衡的一部分,这是大成拳深层次的问题,求松紧是大成拳基础问题,是练大成拳要上的第一层台阶,只有登上第一层台阶才有可能再登第二层台阶,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继续探讨更深一层的问题。

此种练法起源于南北朝,印度僧人达摩东来,在河南少林寺传授的洗髓易筋之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术,后被中国武术家借鉴到中国武术之中。当时的中国武术水平已十分先进,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与印度的洗髓易筋法结合后形成锻炼筋骨之法,从此以后中国武术成为了世界之巅的一门学术。经过唐、宋、元、明历代无数武术先辈的实践与研究,到明未清初此种学术已达到顶峰。当时此种练法在我国十分普及,有功夫者比比皆是,到了清初由于战争武器的发展,武术在战争中已不是胜负的主要因素。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与发展,统治阶级开始重文轻武。使武术这门十分科学的拳术流入民间,之后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少,以至此种学术几乎失传。此种练法是王芗斋老先生所传,王老先生这一枝的传承路线是王芗斋——郭云深——李洛能——戴龙邦――曹继武――姬际可。

希望大成拳爱好者能潜心研究“松紧”之练法,使我国这一世界之巅之文化得以继承。有诗为证“开辟首重武,勿以小道视,学术始于此,无长不汇集”。

试论大成拳“意、力、气”之说

神、形、意、力、气是大成拳主要锻炼的内容,它贯穿大成拳练习的始终,也可以说它是大成拳的拳筋,失去拳筋的拳将是一无是处、一团糟。所以练大成拳自始至终不可不注意对神、形、意、力、气的研究。关于“神、形”,作者将另文论述,本文将重点论述“意、力、气”。

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大成拳的“力”。大成拳所指的“力”与世界任何运动所指的力不是一个概念(除中国武术)。其他运动所产生的力都是来源于肌肉的松紧,肌肉一松再一紧产生一个发力。通过某个动作或某肢体的运动,通过动作的幅度、路线、速度产生一定的力量来撞击某一个目标,此种力量比比皆是,谁都知道,所以不再详述。王芗斋老先生称这种力叫“抡力”,又叫“砍砖头儿的力”,大成拳最忌讳的就是这种力。大成拳所说的力的来源是浑身各关节的争力,全身各关节、各部位互为根的力,这种互为的力,它可以用不着动作的幅度或肢体的移动来产生力。在肢体不动,动作没有幅度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力,人在不动时得到的这种力能在运动过程中没有虚点,处处都是力。一条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所以我们在运动时,从起点到终点中间这段距离是由无数个点所组成的,这些点都有力,包括起点和终点,这才是大成拳所追求的。这种力在技击方面不容易被人所乘,在养生方面,气、血充足,阴、阳平衡,抵抗力达到最佳,可以抵抗各种病毒与病菌的侵入。其他运动的力只是在动作的起点或终点有力,中间是无力的,我们称它是虚的,此种运动在技击时中间这段虚点将是被人们利用的重点(作者今后将专文论述,本文不重点论述),在养生方面最起码不能祛病,弄不好还会对养生有副作用。

一般运动的力是普通人都能体会到的,任何人自孩提时的玩耍、嬉戏到参加某种运动的专门训练,以及成年人的运动、锻炼所用的力都是这种力,谁都清楚。但是大成拳的力不是谁都能体会得到的,只有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人,这种力才能上身、才会有这种力的体会,为了说清楚大成拳的力,有必要把这种力上身的感受谈一谈。

经过正确的“形”和“松紧”的训练后自然的会有一种与大气相呼应的感觉,好像是空气有了阻力,这是力上身的初始。随着功夫的积累力也会越来越大,会自然的出现稍稍的一动就像在空气中游泳,以后又会自然的出现巨风卷树、周身像是被绳索牵挂、周身像是有一层罗网……等等。这些“好像”就是“意”,与这些“好像”自然的进行抵抗的这种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成拳的力。在此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好像”(意)和力的出现必须是自然的,不能用假想的方法去调动“意念”。如果是用假想的方法使自身有了空气阻力感……等等这些感觉都是虚幻的,不是真正的力。这种力的出现必须是经过“形”与“松紧”的严格训练后自然产生的,不用想自然出现。

对于这种力的称呼也有很多拳家称此为“意”,有的拳种称此为气,还有的称此为意与力合、内三合……等等。不管怎么称呼都是这个意思。王老先生称此为“力”,“意即力也”,“意、力同出一气之源”。

关于“力”与“气”的关系,王老先生说气是力之帅,力是气之军,形意拳讲“力到气到”‘“气到力到”“力与气合,气与意合,意与力合”,还有的说“气即力也”,由此可见“意、力、气”它们虽是三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它们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有水自然生鱼,没水鱼自然死掉。意能生力,力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气是人体微生物的东西,是肉眼看不到的,要想论述这些东西需要用大量的笔墨,它是生理的范畴,本文不专门论述,读者有兴趣可参考中西医著作。总之,功夫一到,意、力、气自生。

得力的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它是锻炼筋骨的第二层台阶。经过“形”“松紧”的锻炼后首先由局部某个关节或某个部位先得力,比如肩、肘、胯、膝、后背……等,至于哪个部位先得力是不一定的,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首先得力的部位会不同。随着功夫的积累得力的部位越来越多,功夫大了,人体每个关节、每个部位都会得力,也就是整体得力,这时人就形成整体了。由点力通过功夫的积累得到整条线的得力,进而达到线路面积的得力。需要说明的是由想像得到的力不是从局部先得力而是似乎整体都有力,模糊不清处于浑沌状态,这种力是假的,不是大成拳所求的力,用正确方法得出的力必须是从局部到整体,力非常具体、清晰,形曲力直,而且是自然得到的。

整体力的标准是气贯四梢,牙齿有咬合力(不是咬牙)。牙齿没碰着也有咬合力为骨梢、舌头有顶上膛力为肉梢、毛发有直竖力为血梢、手指有鹰爪力、脚趾有抓地力为筋梢,气贯四梢说明人有整体力。这个整体力是点力的均整,这时自然又会出现类似像风中之旗、渊中之鱼……意念随着力与意的迎合再求路线与面积的均整、虚实……等等。功夫到了这种地步,气血之川流,意、力、气充实,力之妙用是难以用笔墨描述的。练习者这时才会体会到意、力、气的奥妙,所以王老先生说大成拳是一门独特的拳学,它可以改造人的生理、发挥人的潜能,决不是空穴来风,是有着它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

只有进行筋骨锻炼才能得到意、力、气,反过来说,进行意、力、气的练习自然使人的筋、骨、肉、血得到锻炼。人是由筋、骨、肉、血组成的,只有筋、骨、肉、血得到锻炼才是整体锻炼,否则全是局部锻炼。只有整体锻炼才能得到整体力。筋骨锻炼的基础是拉筋,筋长了气自然会在筋、骨、肉、血中川流,最后灌注到梢节,全身才能气通,气通全通。形意拳讲“男子大丈夫以气为主”,人的身体、精神会一天天好起来,这是人生的基础,这种身体状况是用任何方法、任何学科都解决不了的,只有用锻炼筋骨的方法才能使人身体达到这种状况。前辈总说“开辟首重武、学术始于此,勿以小道视”,前辈的谆谆教导,我们后人应加以重视。总之,一句话,大成拳实为民族之需要、人民之需要。

论大成拳之“虚、实”说

“虚、实”问题是在学习大成拳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锻炼中必须要面对而且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虚、实”解决不好也会使大成拳的练习走上歧途。

前辈常说“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著己身,永无是处”“虚、实”的锻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经过“形”与“松紧”的练习后,只要方法正确,加以时日,那么必然要出现空气的阻力,有了阻力人必然要与阻力相对抗,这种出现对抗的力就是大成拳要求的“力”,再往下练必然要引出“虚、实”之概念。

王芗斋先生常讲练拳要练出“虚中求实、实中求虚”。“练拳时面前似有人”“对抗时面前似无人”这是王老先生对“虚、实”最梗概的解释。什么是虚?练拳的时候为虚,因为这时候没有对抗,完全是一个人的练习,从虚中求实。怎样才能从虚求实?实是什么?我们前面说过经过“松紧”练习后所出现的力即为实,因为这时候的力已经感觉摸着东西了。尽管实际上没有东西,但有这种感觉,空气的阻力就是“东西”,这就是虚中求实的开始。随着功夫的增长,阻力越来越大,与阻力必然相对抗的力也就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越来越实。随着功夫的长进,这种实感不断扩大,也就是说由一个关节增长为二个关节,进而三个……越来越多部位也是这样随着功夫的长进,越来越多的部位有实感,也就是力感。慢慢的趋于整体,这时相应的意念应为“空气中游泳”“巨风卷树”……等等。随着力感的加强与趋于整体,这时就要进行求实练习,即把风的阻力与水的阻力变成人的阻力。如果练习者有实战的经历,这种实战必须是近距离接触的实战、双方肢体必须能接触,游斗不能算。这种过渡是自然的,只要理解“虚实”这个概念,自然会过渡到人的阻力。就是在练拳过程中我面前总像有个敌人,我的力的路线总被敌人阻止,即与敌力进行周旋。如果没有实战经历的人这时要适当进行搭手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目的是让练习者体会自己力的路线被敌阻断的感觉,有了体会就行,解决这个问题要在求实的训练中解决。简单地说,这就是在“虚中求实”就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总有敌人在我面前,敌人总是在与我的力逆行。“虚中求实”,做到后马上就要练习“实中求虚”。什么叫实,即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力的路线总被敌人阻止着,这就是实,“实中求虚”,就是在力被人给顶住以后,找出敌人的虚点,力向敌之虚处行进即为“实中求虚”,怎样才能找出敌人的虚点呢,这里面有大学问,这种学问是中国武术前辈们用几千年的时间摸索总结出来的。

王老先生说“人的天性是有横力时没竖力,有竖力时没横力”,这是大自然赋予的,没办法。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有什么仗着什么”有钱仗着钱、有势仗着势、有脑子仗着脑子、有力气仗着力气……,总之,有什么仗着什么,这也是人的天性。人之天性造就了从实中求虚的可能。

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这是大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顺应,用后天去弥。补其他运动,比如拳击、散打、泰拳等等世界上一切对抗的运动,他们是用动作和闪躲来弥补,作一个竖力的动作突然发现需要横力时再做一个横力的动作,或闪躲避开敌之攻击再做相应的动作。关于闪躲弥补横竖力不平衡,比较简单,笔者今后将专文论述。此文重点论述用力来弥补横竖力不平衡的问题。凡是用“抡劲”或“砍砖头的劲”的运动只能用动作来弥补横竖力的缺陷。但在用横力的动作或用竖力的动作之间会出现一个虚,这个虚点就是被人所乘的机会。王先生以前说过“砍砖头儿的力一不卫生、二在实作中易被人所乘”。但能利用并抓住这一机会的必然是“气生意力所得力”的拳术,也就是说具备大成拳的力可

以抓住这种机会,因为大成拳这种力是不断续的,在不动中可产生力。两力相接,前者发力需要动作,有动作就慢,动作是需要时间的。大成拳的力不需要动作、不需要抡,两力相接有感即应、一触即发、顺力逆行,顺着横竖两力转换的过程就会找出一条虚线,直达目的,这就是“实中求虚”。

“实中求虚”是由以下几个条件造就出来的。第一,人有二力,即“横力、竖力”;第二,“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第三,“人有什么仗什么。自己出竖力时突然被人用横力相抗,自己马上出横力相抗,又被人用竖力相抗,马上又出竖力……人仗着二个力,需要出哪个就出哪个,这也是人之天性。第四,通过锻炼筋骨可造就出一种“意力气”相合的力。人的天性与此种力相对抗时就出现了“实中求虚”一说。

王先生有很多关于“实中求虚”的精辟论述,如风中的旗、渊中的鱼。渊中的鱼说的是逆水而上的鱼。都是说的横竖中找出虚点,连续即为虚线。“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处不弹簧”。“周身无点不弹簧”指的是各关节、各部位的局部力,即能分又能合,分则可使力变化无常,合则形成整体即为“鼓荡”,分合适当即可在“横顺”力中找出虚线。

“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钻、落是翻”“起落钻翻”“起落”是一个动作,在一个动作中要做出“起落”劲。再准确的说就是一个动作要做出“起、落、钻、翻、横、顺”六个劲,有了这种功夫才能在横、竖间走出虚线。又如“硬打硬进无遮拦”,“去意犹如卷地风”,“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是顾,出手即是处”……等等,王老先生这些都是关于实中求虚的论述,不再一、一解释。

技击的最高境界是“夺位”,“夺位”的前提是有“实中求虚”的能力。

王先生常说:“何为虚、何为实,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便是虚,虚实转换枢纽处,若不经历永不知”。作为一般运动而言(除中国武术),“横、竖“力都是实,在对抗中横竖力要进行转换,这个转换就是虚,即:横力→虚→竖力→虚→横力→虚→竖力→虚……。这是由于它的训练方法的必然结果,它们的发力是由肌肉的一松一紧出来的,松的时候即无力,紧的时候才有力。松就是虚,它不管出什么力都要松一下,不松发不出力。大成拳的发力则不是这样,大成拳锻炼有素者,全身各关节、各部位同时存在松紧,力是全天候的,是不断的,它只要接触到对方力后就能顺力逆行,而且还能借对方力为我所用。我的力、敌的力合二为一来使用。如果功夫稍逊,虚点也不易被人抓住,功夫高深者基本无虚点,很难被对手击败。

“见虚不击、击实处”。为什么不能击虚?击虚对方灵活者可做闪躲,如果闪躲做得非常漂亮,这时我将出现虚点易被人所抓住,所以不能击虚,击实即为搭手。“人有什么仗什么”,人在长期的大自然生存中人的双手、双臂为主,这符合“人有什么就仗着什么”的天性,只要用方法适当(另文论述)搭手是比较容易的。搭手后即贴力,两人力只要一相贴,可运用实中求虚达到目的。虚、实转换枢纽处就是前面所说“横、竖”转换间的虚点。

“虚实实虚得中平”,什么叫中平,中即中线,环中。中线为攻防之枢纽,为实战家必争之地。在攻防中即能找到对方之“虚线”,而且还要使虚线的终点就是对方中线。所以,还要控制虚线、中线的平衡,使之合二为一。“平衡”“虚、实”的平衡是综合平衡,它是由很多个小平衡所组成的。比如,中线与虚线的平衡、松紧的平衡、意的平衡、气的平衡、力的平衡、形的平衡、神的平衡……等等。只有取得局部平衡才能取得虚、实的平衡。用笔说清楚实在非常困难。过去王先生常说“技击中有一关键环节‘叫人’,‘叫人’有精神上的‘叫人’、动作上的‘叫人’,还有就是力上的‘叫人’,只有把人叫僵了才能胜人”。他说最吃功夫的最难说清的就是这个力上的“叫人”,每每一谈到力上的“叫人”就说“再说吧”,慢慢

的时间长了就清楚了,不是一会半会就能说清楚的,然后就不说了。实际上力的叫人就是“实中求虚”。“实中求虚”这个平衡,这么多平衡问题必须得多年的连说带练才能领会,必须得“知”还得“行”才能掌握。

“虚、实”说是门大学问,它是我国武术先辈们用几千年的时间才研究出来的。

从有了人类以来,武术是获取财富和权力的主要手段,当时的人都练武,前辈说“开辟首重武”,就是这个意思,当时大家都练武,练别的也没有。所以武术发展很快、水平也很高。但始终没有解决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的问题,只能以力量大、速度快,闪躲快来弥补。到了周朝时代,武术家们开始认识到动物的长处,开始借鉴动物所长为武术所用,只是在力量、速度上有提高,但横竖力的矛盾仍没能解决。直到唐南北朝,印度僧人达摩东来传授洗髓易筋之术时才被当时已非常发达的武术所借鉴,结合中国几千年真打实搏之经验,采纳动物之长研究出“锻炼筋骨之说”,使人能练出气生的力,这种力的出现使横竖力找到平衡。此种学术在当时是最前沿的,直至现在也是最前沿的科学。经过唐、宋、元、明近千年的实践,到了明未已非常普及,使此门学术成为武术的主流,从清初开始衰退直至基本失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成拳的“锻炼筋骨”之术是门大学问,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武术家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成果,是中国第一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有诗为证:开辟首重武,勿以小道视,学术始于此,无长不汇集。

论大成拳“神、形”之说

大成拳的“筋、骨、锻、炼”之法主要是使人的神、形、意、力、气得到锻炼。“意、力、气”将另文论述,本篇主要以“神、形”加以论述。为什么将“神形”一起论述?主要是因为“神形”属外,是能见得到的;“意、力、气”为内,是人的肉眼见不到的。但是“意、力、气”要充实“神形”,“神形”包含“意、力、气”。

“锻炼筋骨”是练“神、形、意、力、气”。首先要从“形”练起,例如站桩。站桩要有一个姿势,这个姿势码好后还要有要求,这个要求是头项顶竖,两手指要分、展、抓,手腕脚腕要扣,足指抓地,肩撑、肘横、五脏六腑要空,腰挺、后胯要坐,前膝要提、顶,后膝要向内裹……等。桩架码好后下一步非常简单,就是耗桩架。耗桩架一定要注意桩架的姿势,姿势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桩架是中正的,姿势一跑会影响后面的拉筋,势必有一部分筋拉不着。耗桩架时随时注意校正姿势,保持桩架的正确性。至于桩架的要求不必过于认真,但也不能不认真,只是绝对不能走向要求的反面,比如后膝要求是向内裹,不向内裹不可怕,可怕的是向外翻。芗斋先生常云“你要真按我说的做就错了,你不按我说的做就更错了”。意思是说这些要求知道了就可以了,不要什么都不顾了死较真,防止僵硬。耗桩架的目的是要使人松下来,假以时日自然就松下来了。松下来后四腕、手指、脚趾、脖子要按照要求稍稍用力,注意梢节用力时一定要按照要求,如不按要求也会有很多部位的筋拉不起来。梢节一用力,根节就会自动紧起来。再接着耗桩架,直到再基本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根节又会再紧起来,再接着耗桩架……。这就是所谓求“松、紧”,循环往复,关节逐渐产生争力,利用争力可以拉筋,渐渐由根节、再到梢节,功夫长了,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筋才能逐渐被拉长。筋长力大,筋拉长了气就自然运动起来,气首先通的是筋,随着功夫的积累,慢慢贯通骨、肉、血,直到气贯“四梢”,手指、脚趾为“筋梢”、舌为肉梢、毛发为血梢、牙齿为骨梢。

有了气自然生意,意、力像是双胞胎,有意就有力,意力互为根用,力是意的反作用力,意生成后人体自然与意相抵抗,要抵抗自然得用力,力从此就生成了。人得到这种力后自然就知道了这种力的奥妙之处,确确实实高蛮力一筹,自然会抛弃蛮力而用此力。人无论做什么,在生活中、较技中,不用蛮力,而用气生的力才叫“拳拳服膺”。此之谓“拳拳服膺谓之拳”。

力生成后,随着功夫的积累,要遍布全身各关节、各部位,这时站桩的要求自然就做到了,只有到这时才能明白什么叫项竖、头顶、肩撑、肘横、坐胯、提膝、腰挺、手指足趾抓地……等,身体各部位的劲就真明白了。所以初站桩时,要求不明白、不要着急,着急也明白不了,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只要方法得当,功夫一到自然就明白“劲”是怎么回事了。

力一上身站桩要求的劲就真的做到了,这就是练“形”的目的,这时的桩架是内、外兼修的桩架,浑身是力,不动就有力,浑身关节有争力,再往下练就是力的运用了,是另一个问题了。这就是大成拳中“锻炼筋骨”之法,所说的练形。练法实在简单,效果奇好、学理极深,可见我中华的武术前辈们在几百年前(明朝)就对人体以及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非常深的了解,此种学理的出现使我国武术在明代就已经站在了世界运动科学的前沿,直到今日还是处在世界运动科学的前沿。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十分发达,世界各国对体育科研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之大,国外的体育科学的进步也非常快,但什么时候能赶上中国的武术?我想百年之内是绝对不可能的。

什么是“神“?神是“意、力、气”的外在体现。“意、力、气”是肉眼看不见的,练者自己有感觉但别人看不见,别人能看见的是“神”。“意、力、气”,得于体内能表现在外,作用在形上。“意、力、气”练得怎么样,练到什么程度通过外表是能看出来的,当然是内行人,外行人是看不出来的。

当年在大成拳内部流传着这么个事,有人说王芗斋先生当年与谢铁夫先生比武败北,有说十战皆败的、有说三战皆败的。当时王先生还健在,但谁也不敢问,怕挨骂。当年王先生爱骂人,有时学生问题提的不当会挨骂,所以谁也不敢问,最后想出个办法让常志朗先生去问。当时志朗先生年方十四、五岁,也不懂事,什么都敢问,王先生对他也比较偏爱,问什么也不烦,而且回答得非常耐心。常先生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岁月常感叹说,我也不知道王先生为什么对我那么好,可能是年龄差距太大,老人喜欢小孩的缘故吧。后来常先生就问,说王先生您这一辈子和人比武输过拳吗?你和谢铁夫比过拳吗?王先生一愣就说“我是倚老卖老,你是以小卖小哇,告诉你吧,我这一生还真没输过拳,但是并不能说我在中国武术界是最好的。我的眼高,我会看,我一看人的“神”,我就知道这人的功夫怎样,是在我之上、还是在我之下,还是和我处在一个等级上。比如说谢先生吧,当时在少林寺,我与别人比武,我一看这人就不如我,我就胜了。后来此人请出谢先生,谢先生一出来,我一看,我就知道比我强”。王先生说在没见着谢先生之前,前辈常说“烈马扭丝缰”,“谷应山摇一齐撞”,自己觉得有这种“神意”,一见到谢先生,谢先生看着芗斋先生一晃脑袋,王先生说,我当时忽的一下子就什么都没顾得,突然就明白了什么是“烈马扭丝缰”,什么是“谷应山摇一齐撞”。谢先生的神情风度十分的高大,他一晃脑袋与大自然呼应的是那么协调,王先生当时就承认谢先生比自己高一个档次,所以就没比。王先生讲当时即便比估计也得输,但事实上是没比。这是当年王先生亲口对志朗先生说的。至于有些人说是在福建与谢先生相遇,据常先生回忆王先生好像当时说的是少林寺,现在王先生逝去也无法求证了。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先生观察人的神、意方面非常准确。王先生说过去老前辈都会看,一看就知道彼此的功夫,不用搭手,功夫稍逊出不了神,看不出来才用搭手来试功力,好功夫者都带着神,完全能看出来。过去北京有很多搞字、画、瓷器的专家常找王先生,帮助辨别真伪,王先生的判断与专家的判断非常的吻合,其实王先生并没有下大功夫研究过瓷器、字、画,他就是会看神,他常说“我就是看神,这东西我一看有力、有神就是真的,假的字、画、瓷器既无力也无神,真品都是有功夫的人,做的时候他的功夫也会融会在作品中,功夫稍差者表现在作品的外形相似但运不上力,带不出神。”所以说神是“意、力、气”的外在表现,“神”的基础是“意、力、气”、“意、力、气”存在于人体内是内功,但内功到了一定的程度会反映到人的外表,即作用于“形”,它们的关系是先练“形”,由“形”使“气”,得到锻炼而充足,“气”足则产生“意”,得“意”自然得“力”,“力”大则生“神”,“神”再反映到“形”,即“形”→“气”→“意”→“力”→“神”→“形”,可见“神、形、意、力、气”互为根。

浅谈大成拳之“锻炼筋骨”说

一、锻炼筋骨之法的来源

1.一拳一腿、一刀一枪的年代(王老先生原语)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财富、为了权力互相争斗,其决定的因素就是搏斗,因此产生了武术。当时没有别的文化,只有武术一个学科,当时的“能人”倾其毕生精力研究武术,经过真打实搏可得到相应的权力和财富。当时练武的特点就是人数众多,男人基本都练武,投入真打实搏的时间特别长、特别真,所以搏斗水平非常高。这个年代持续时间有几千年,当时的练法以练重为主,用什么练什么,求快、求力量大,近似于当今的身体素质练习。

2.吸收动物之特长的年代(王老先生原语)

这个阶段始于周朝,中国武术家经过几千年的真打实搏的实践,逐渐发现动物有许多优点可用于人类的技击,于是开始研究动物特性,渐渐融入武术的训练中。例如:鸡腿、龙身、虎豹头、熊膀、猿臂、鹰爪、龙蹲、虎坐、猫行……等。借鉴动物之长,使中华武术又登上一个层次,这个阶段武术的练习以轻为主,一个动作反复练习,使局部筋骨非常发达。

3.锻炼筋骨的年代(王老先生原语)

这个阶段始于南北朝印度僧人达摩东来,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传授易筋洗髓之法。此法属养生术,但学理非常深奥。被当时的中国武术家借鉴到武术的训练中,易筋洗髓之法融入中国武术后,中国武术从此便达到了高峰。中国武术几千年真打实搏之经验、动物之所长、洗髓易筋之法相结合诞生了锻炼筋骨之法。从此中国武术由练外到内、外兼修,由单纯的技击到养生、技击兼得,开创了人类运动史的先河。锻炼筋骨之法主要是以练空为主,形式为不动之动之站桩。芗斋老先生常说“练重不如练轻,练轻不如练空”“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这二句话是对中国武术从发展到成熟的最梗概的总结,说明了中国武术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这些话也不是芗斋老先生所创,是祖祖辈辈武术家们的口传心授。

二、锻炼筋骨之法的梗概介绍

1.锻炼筋骨的形式

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站桩”“摸劲”“搭手”。初学者先站桩,得力后再练“摸劲”,“摸劲”熟练后再练“搭手”。只追求养生者可以不练“搭手”,“搭手”为“持重”练习,也属“实中求虚”的练习。

2.锻炼筋骨的内容

①求“松紧”:即拉筋,拉筋可以产生争力。

②求“虚实”:首先由“虚中求实”,求到实后再练“实中求虚”(具体练法另文介绍)。

③求“动静”:首先练“静中求动”,站桩就是从静中求动,再练“动中求静”。摸劲就是练“动中求静”。

3.锻炼筋骨的目的

①通过以上练习手段使人的意、力、气、神、形得到锻炼。

②人是由筋、骨、肉、血组成的,人的构造虽然很复杂,外有五官、内有五藏……等等,不管有多么复杂、有多少器官,但离不开筋、骨、肉、血,锻炼筋骨可使气贯四梢(筋梢、血梢、肉梢、骨梢),气贯四梢即气灌全身,气灌全身即为整体锻炼,人的全身都得到锻炼,这是其他运动都无法达到的。

4.锻炼筋骨的作用

①养生的作用:气贯四梢即为整体运动,可使人的阴阳平衡。气、血充足,本身就可壮阳,经过意、力、气的锻炼后,人可以产生很多唾液,将唾液咽下即为滋阴。人体产生唾液再咽下是很好的滋阴药。世界上能生产许多价格昂贵的滋阴补品,但哪种补品也不如人自己生产唾液再咽下的效果好。锻炼筋骨可使人的阴阳自调,阴虚则滋阴、阳虚则壮阳,使阴阳平衡,人的阴阳一平衡,抵抗力就强,百病不入,有病祛病、无病强身、锻炼筋骨的养生效果也是世界之奇。

②技击的作用:中国的技击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到南北朝之前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当时的技击水平非常高,真打实搏的经验十分丰富。但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锻炼筋骨之法的出现,使人可自身产生争力,争力可使人产生不动之力,此种力的出现是相对以前“抡力”的重大突破。“争力”相对“抡力”有许多优点:A、它比“抡力”要快;B、它相比“抡力”虚点少,即为“实力”无“虚点”。争力的出现使人的“横、竖力”趋于平衡,“横、竖力”的平衡有助于在技击中对“中”的运用。对此中国武术家有很多描述,例如:“守中、用中、夺中”“持环得中”“不偏不倚”,“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钻、落是翻”,“起、落、钻、翻”“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硬打硬进无遮拦”,“去意犹如卷地风”,“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胜人”……等等。总之,自身“争力“的出现使中国武术的技击术登上了一个绝妙的境界。

③科学性:锻炼筋骨之法运用到养生术可以祛病、强身,运用到技击中可以适应高水平的对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能一练二用:养生、技击兼得。可以说奇妙绝顶,这是其他的运动无法相媲美的。这充分说明了早在南北朝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对人类的认识程度,对大自然的认知水平也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如果锻炼筋骨之法能够得以继承并能够提示其中的道理,定能够对人类、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芗斋老先生一直强调技击为拳之末技,其实技击只是锻炼筋骨之功夫,在技击中的一次实践而已,它的真正价值用王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它的学术性、学理之深,实际上就是现在通常说的科学性。

三、锻炼筋骨的兴衰

锻炼筋骨之法始于南北朝,当时是中国武术的前沿,经过唐、宋、元三代中国武术家的实践与发展,无论在养生方面和技击方面都收到了奇效。到了明代中国武术各门各派各家拳都纷纷追求。到了明末,此种练法在中国非常普及,武林高手比比皆是,把中国武术推到了顶峰,使锻炼筋骨之术成为武术的主流。明末清初由于科学的发展,战争武器的改进,使拳术在战争中已不是胜负的关键,所以武术已不能进入国家的军事。清初重文轻武之风也愈来愈盛,使武术走向民间。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使学科越来越多,中国的“能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才也开始逐渐分流,练武的人才越来越少。国家的不支持,人才的流失,再加上武术界本身拳师的保守以及一些谋生不遂者的增多,导致中国武术开始走向衰退。明代很多拳术

家称锻炼筋骨为“功夫”。王老先生老说现在的人没功夫,是指现在的人练拳已不练筋骨而是练套路、重表演。中国武术失传的、衰退的是锻炼筋骨、是功夫,武术的套路并没有失传,而且是越来越多,表演是越来越好看。所以说武术有的东西失传了,有的东西发展了,锻炼筋骨的功夫衰退了,套路表演发展了,总之转型了。由过去的养生、技击型变为表演型。这种转型是从清朝开始的,清初有功夫者很多是明代的惯性所至,所以说明末清初即是武术的顶盛时期,也是武术衰退的开始。

四、展望锻炼筋骨之法的未来

锻炼筋骨本身就是一门养生术,同时它又培养了人的技击知识与技击能力,锻炼筋骨有素者在技击上必是一名高手,王老先生说“十年不出门,一挑门帘就红”。太极拳也有“十年不出门”这种说法,十年指的就是锻炼筋骨之苦功,王先生就常说“有了这十年钝功,什么样的技击场面都可应付”。中国武术的技击大家就是十年锻炼筋骨之钝功再加上一些对抗实践经验。据王先生说李洛能、郭云深、他本人、尚云祥、谢铁夫……等都是有十年锻炼筋骨的功夫后一进入技击界即成高手。锻炼筋骨是中国古代武术的主要训练内容,它是中国无数能人用几千年的时间创造出来的,它的技术性远比现代技击术如拳击、散打、泰拳、跆拳道、自由搏击术……等运动高得多。中国武术对气的研究与应用在南北朝就开始了,气是什么东西,它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但是它对人的养生作用和生力的作用早已被中国武术家熟练运用。现在国外体育运动发展非常快,他们运用各门科学、投入大量金钱参与运动的研究,他们现在也开始研究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热量等。他们也认为这些东西是运动员避免伤病、提高体能的重要因素,但是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补充是让运动员吃一些高科技的饮料,而这也只是避免运动员练出病,根本治不了病,运动员一旦生病还得用医学来解决。中国武术家只是粗茶淡饭,气自养自生、自然循环、自然补充。总之,现代体育运动要想达到中国明末的武术水平,即使他们有巨大的财力、有众多的科学家,但从时间上算,笔者认为要以百年为单位。综上所述,锻炼筋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

近年来我们的党和国家提倡挖掘和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中国古代武术这一最古老、参与人数最多,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文化,有了生存的空间,为它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机会。我想有识之士应抓住这一机遇,继承和发展这门学术。

五、大成拳的由来

芗斋先生说“咱们这个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年代”:“一拳一腿、一刀一枪的年代”,“吸收动物之长的年代”,“锻炼筋骨的年代”。还说“自唐代以后到明末锻炼筋骨法越来越被拳家重视,许多拳家都认为此种练法是集天下之大成,明末已非常普及”。王老先生说当初他跟郭云深习拳时,郭先生教他的称之为功夫,郭老先生还说过,他练的“功夫”是集天下之大成,李洛能也说过咱们的拳是集天下之大成。王老先生还说过“大成拳不是我所创,要真的是我所创就不值钱了(原话),你想啊!我就是从出生就创拳创到现在才创了70多年(当时王先生70多岁),70多年能创出的拳不值钱,你70多年能创出个拳,别人70多年也能创出个拳,天下聪明人又不是我一个,聪明人有的是,大家都70多年创出个拳,那中国得有多少拳呀!还值钱吗?大成拳之所以值钱就是因为它是中国的能人用几千年的时间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人用几千年时间创造出来的东西,外国人用几百年创造不出来,因为中国人比外国人也不笨。再说了,以前中国的能人都练拳,以后外国人的能人不可能都练拳,

它的学科多呀,能人就分散了”。

王先生还说:“这人要想真棒就得练咱们这拳,不练咱们这拳真棒不了,你看李洛能先生,没练咱们这拳的时候,觉得自己挺棒,遇上戴先生了,知道自己不成了,跟戴先生站了十年桩真棒了。郭先生也是觉得自己挺棒,找着李先生了知道自己不棒了,跟着李先生站了十年桩可就真棒了。尚云祥也是,以前是练过很多拳也不成,后来跟着郭先生站了十年桩,尚云祥40岁才练咱们这拳,50岁成名。李先生和郭先生都是三十七、八岁才练这拳,四十七、八岁成名。

王老先生的拳学思想以及他所说的一些话也不是他的个人行为,他是代表一个拳派的思路。中国拳术一直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相传,跟师傅的时间长了,听的多了,慢慢的才能理解师傅的意思。王老先生的拳学思想主要还是受郭老先生的影响为主,王先生的功夫、功底还是郭老先生早年给科出来的,当然郭先生去逝后,王先生遍访大江南北武林高手,其中也获益匪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王先生常提的除谢铁夫以外,还常提四、五个拳家,王先生都非常佩服。但是由于志朗先生当时还小,主要也没注意在意,没重视,现在也回忆不起了,王先生说中国好功夫者很多,但都因为没有传人被现在的人遗忘,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名人都是因为有传人、或著书了,后人才知道出名了,其实中国的武术大家远不止现在大家知道的这些人,好功夫没名的人有的是。

王先生一生结识了很多功夫好的人,这些人没名,但比名人一点也不差,甚至还要好。王先生的拳学思想代表着一些好功夫者,当然王先生的拳学思想主要还是受益于郭老先生,他跟着郭先生的时间最长,郭先生对他说的东西也最多。

王先生成名后收徒很多,有当官的、有军事家、政治家、运动家、艺术家……等等。王先生曾说过“我教的有学问的人多了,没有不佩服我这拳的,学问越大的人越佩服我这拳,因为这拳是中国千百万拳家几千年共同创造出来的”。在王先生教的人中很多有学问的人也称此拳为大成拳,王先生欣然接受。

集天下之大成指的是“集中国几千年真打实搏之经验、采禽兽之所长、吸收佛家易筋洗髓之法”。大成拳的内容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千百万拳术大家共同所创,大成拳的名称,也反映了多少代拳术大家的心愿!王先生说“一时的胜败在于力,千秋的胜败在于理,我相信我这拳能流传千百年,因为我这拳有道理。”

王先生苦口婆心说站桩

常志朗先生于1950年认识王老先生并向他学习大成拳,不久便得到王老先生的偏爱,于是让志朗先生搬到自己家去住,管吃、管住,便于练拳,以后常先生的在家监护人变成了王芗斋,有时候开家长会都是王先生去。常先生每天放学回到王先生家里做完作业便开始学拳。王先生教的是站桩(食指挑眉桩)。时间久了,志朗先生有些厌烦,当时他才11岁,对站桩也不是太理解,而且太累、太疼,觉得见效不快,于是慢慢的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便偷偷地去别的地方去打拳、打沙袋、推手等,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自己感觉长进快。以前一点也不会打,现在通过实作有了一些经验,比同龄的孩子都强了,自己非常得意。又听到一些练拳的人讲说和王先生学拳慢,光站桩什么时候能练出来呀,多实作、多推手,二、三年就练出来了,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志朗先生开始骗王先生,放学后去别人那里练,说学校下课晚,要不就是学校有事。总之,每天回到王先生家都很晚,吃完饭已经更晚了,再草草站一会桩,应付王先生一下便去睡觉。时间长了就让王先生看出来了,于是王先生每天晚饭后就留志朗先生聊会儿天,当然王先生是有针对性的,聊天的内容自然离不开站桩的重要性,于是王先生讲了很多关于站桩重要性的话。

王先生说他跟郭先生习拳时,每天站桩要站二炷香,那种大粗香五十年代王先生家里还有,志朗先生看见过。我和于鸿坤买过这种香,非常难买,市面上没有,后来不知道于鸿坤从哪里弄来了这种香,让志朗先生一看正是这种香。点上一试一炷能烧两个小时零一刻钟,因此我们推断,除去磕头时间,再插深一点,人累了总得想办法偷点懒,这是人之常情,站桩时间应为二个小时。每天早上天不亮到一座庙里,点上一炷香先给达摩磕头,再给郭先生磕头,然后站桩,食指挑眉桩,站完一炷香再点一炷香,再给达摩磕头,再给郭师磕头,再站一炷香,郭先生去逝后王先生一直坚持站桩,一站就是九年。郭先生在世时总是嘱咐王先生一定按照此法站十年桩,后来王先生站到九年,实在是耐不住寂寞了,想来北京逛逛,没想到一炮走红。王先生后来每每回忆此事都非常遗憾,总是说自己差一年的桩,王先生说我要再站一年桩功夫还要好。

王先生跟随郭先生学拳主要是站桩,每天天不亮站桩,累得回到家里上不了炕,得用手把自己的腿搬上炕。晚上再到郭先生家里听讲拳,也什么都练,比较杂,但没要求,累了不去也行。郭先生主要对早上站桩抓得紧,晚上是说得多练得少。

王先生说郭先生也是这样站桩,但是郭先生站的是一边桩,说郭先生是死心眼,他琢磨着我要把两边桩的功夫都搁在一边,不是功夫就更大了吗?他一边站两炷香,郭先生说他过去老在城墙上站,腿站在城墙上身子向后探,郭先生站桩身子向后仰的历害。所以郭先生的功夫是一边的功夫,但奇大。郭先生和人比武时老是右手在前、左腿在前把人往身后赶,背冲着对手,一搭手一拧身子就把人给扔起来,天下的人都知道郭先生是半边好,可谁也防不了,就是功夫太好,所以称郭先生是半步崩拳打天下。

郭先生说李洛能先生也是站了十年桩,三十七、八岁开始站桩,四十七、八岁成名。功力非常大,和人比武总是把手前伸,但总比别人手高,李先生个子高,他的胳膊抬高能过头。他总是让对手从他手下进行攻击,一接手往下一按就能把对手按起来。郭先生说当年他和李先生比武,李先生抬手高过头,嘴里总是唠叨“慢、慢……”,郭先生一出手,李先生手往下一按,郭先生两脚离地被扔出,功力之大难以想像。

尚云祥也站了十年桩,先和李存义先生站桩,后被郭先生发现,又跟郭先生站桩十年苦功,尚云祥先生四十岁站桩,五十岁成名。尚云祥说他和程庭华先生试过。两人一搭手,尚

【大成拳】站桩此生无癌!(附站桩练法)修正版

【大成拳】站桩—此生无癌!(附站桩练法)修正版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37万,死亡约211万。癌症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第一大原因,死亡人数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一、站桩与防治癌的关系 (一)中医论癌症起因 中医通过几千年的实践,把各种癌症的病因归结为:人的机体长期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以致气滞血瘀、聚痰蕴毒,日积月累所致。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病变,肿物只是局部的表现。 癌症是体内气滞血瘀痰凝恶化到了相当程度,体内聚集的毒素要找一个突破口爆发出来。胃、肺、乳腺等作为体内抵抗力最薄弱的脏器,成为了被全身毒素选中的突破口爆发而生成了恶性肿瘤。为什么西医切掉癌瘤后,会造成癌转移,因为体内的毒素仍然存在并恶化着,还会再找寻其它突破口爆发成癌。(二)中医治癌 1、中医为什么能治癌 西医只关注局部癌瘤如何切除以及如何放化疗通杀癌细胞。传统中医是整体观的辩证施治,关注的是患者体内哪些脏腑功能失衡和阴阳失调,如何有针对性的调理以扶持患者本已很差的免疫力。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大力杀伐癌毒等于进一步促死患者。中医治癌首先要使患者生存,在回阳

救逆、护肝强肾、健脾养胃等有针对性的扶正固本之法使患者存活的基础上,对全身的毒素选择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软坚散结、解毒消瘤、以毒攻毒等方法,逐步扶正驱邪,祛毒治癌。 七十年代中期,我的中医老师孔爷爷给周立波(作家)治癌,在回答周问能否治愈时,孔爷爷答:不知道,但我可保你不死于癌症。由此,周平安度过数年。后来周在家属力劝下做了癌瘤切除手术,当年病逝,享年71岁。 我父亲患结肠癌在301动了手术,同期手术的5位战友不久都死于癌扩散。父亲吃了张代钊大夫两千多付中药,方保住性命。手术十二年后他病逝于服用306医院开的阿司匹林后胃两次大出血(3000cc)所引发的肾衰竭。 2、中医为什么越来越差 为什么业内认为清末的中医强过民国的中医,民国的中医强过新中国的中医,新中国早期的中医强过七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医呢? 因为古人是治症不治病,今人是治病不治症。古人是治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病人脏腑阴阳有哪些不调,作出正确的诊断。然后对症下药,病人的脏腑阴阳调平衡了,身上的各种疾病随即康复。 今人治病不治症,入门非常难。解放后建立了许多三甲大医院,这些医院都是按西医分科室。中医毕业生进入

走进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目录 自序 我的老师常志朗先生 第一章概念解释 一,试论大成拳之松紧说 二,试论大成拳“意、力、气”之说 三,试论大成拳之虚、实说 四,试论大成拳神、形之说 五,试论大成拳之锻炼筋骨说 六,王芗斋苦口婆心说站桩 七,王芗斋苦口婆心谈技击 八,试论大成拳之“动、静“说 九,试论大成拳之搭手说 十,试论大成拳关于用意不用力之说 十一,试论大成拳关于“肩打、肘打、胯打、头打、膝打、脚打“之说 十二,试论大成拳之遒放说 十三,为什么说练好大成拳须用十年时间 十四,浅谈大成拳之“点紧身松“ 十五,试论郭云深先生之“三层功夫“论 十六,浅论练习大成拳之“诀窍“

第二章全面解析大成拳一,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之养生术 二,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之技击术 三,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四,走近王芗斋----解析解析岳武穆之九要论 五,大成拳桩法原理 第三章习练大成拳具体操作方法一,站桩 1,食指挑眉桩 2,矛盾桩 3,金鸡独立桩 4,浑元桩 二,试力 1,试力的外形 2,试力的内容 3,经典试力 1)炮拳试力 2)推拉试力 3)神龟出水试力 4)摩擦步试力 5)步法试力 6)综合试力 三,搭手 1,搭手的概念 2,单手打轮 3,双手打轮

4,双搭手练习 四,技击桩法 五,技击 第四章答疑 第五章王芗斋拳学语录 第六章向读者推荐的拳学文章1,大成拳论 2,意拳正轨 3,拳学新编

自序 我从六岁开始随父亲练形意拳。我的父亲在1920年左右随其舅舅李星阶练形意拳,当时李星阶在家乡河北省定兴县张租庄创办“少林会”,我父亲就在“少林会”学习形意拳和少林拳。后来父亲在20岁的时候来北京谋生,但一直坚持练拳,从不间断。我练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在练拳中产生一些疑问,随向父亲提出,父亲解答不了。于是父亲给我介绍了几位老师,也是父亲的朋友。在父亲的介绍下,我随陈子江先生学习形意拳(陈先生是尚云祥的弟子),随朱云行先生学习形意拳(朱先生是定兴县形意拳名门之后),随北京东华门武术社宋治平先生学过少林拳(是我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记得有师兄经本愚、杨增保、宋师兄、师妹赵志云、师弟小胖子(名字记不清了)等。当时分ABC三组,我是A组,练过24式,六合拳、六合刀、六合棍、七星剑等套路。 我在五年级的时候改为专攻中国象棋。我的教练是谢小然先生、董齐亮先生、张德魁先生,我于1965年夺得北京市少年儿童第一名。 1974年,偶遇大成拳名家关维林先生,并在其指导下练习大成拳(关先生是姚宗勋的弟子)。在以后的几年里先后接受过多位大成拳名家的指导,按先后顺序是:关维林先生、张鸿诚先生、金启庄先生、崔有成先生、王斌魁先生、姚宗勋先生、许戍海先生。 1980年巧遇常志朗先生,从此在常先生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大成拳。在常先生的介绍下,先后得到过卜恩富先生和王选杰先生的指导。 1989年我在北京市一家中型工业企业做管理工作。由本人牵头在我厂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得到过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的好评,例如“一汽”、“北汽”、“天汽”、德国莱茵公司、美国辉门公司、韩国东西公司等,得到过国家质量监督局的好评,当时的刘淇书记、王岐山市长、陆副市长指派的专家组到我厂审查,并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并成为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北京现代汽车推荐的配套厂家四家之一。 2007年退休在家,偶然在朋友家看到一本《武魂》杂志。从阅读杂志中发现现在有不少武术爱好者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古代武术的本来面目。我找来很多《武魂》杂志阅读,发现很多武术爱好者在探讨中国武术的实质。我以前以为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失传,不会有人再去关心和研究了。现代武术的兴起,各种武术套路和散打比赛足以把武术爱好者的眼光吸引过去了。而杂志的众多的读者来稿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我为这些武术爱好者所感动。 由于家庭的熏陶,我从六岁开始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一生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自己深深体会到追求传统武术的艰辛。从清朝开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走下坡路,至今有三百多年了,要想重新继承传统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重振传统武术的雄风,必须有一大批志在追求传统武术的人士,这样传统武术才有生长的土壤,才会继承和发展。 我追随常志朗先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八年,在学习期间有一些心得体会,我将这些体会和所见到的听到的进行记录并公开,希望对有志于传统武术的爱好者有所帮助,并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能人志士参与到对中华古代武术的研究和探讨,为振兴中国传统武术尽一份微薄之力。

[大成拳]意拳正轨——王芗斋著

意拳正轨——王芗斋著 自序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深县王宇僧 桩法换劲 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

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大成拳站桩具有简便易学、不讲场地、不费力、不求外形多变化的特点,故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只要思维正常均能掌握功法要领,注重意感与精神。 站桩不讲求套路和招数,无论动静都以意为导引。 大成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桩法也分养生和技击两种。养生桩是基本功,从拳术来说,养生桩在于变动求整、祛病健身、增强体力,为学习拳术创造条件。桩法特点 在运动锻炼中,使人全身各个器官、细胞同时获益,这就是本桩法的特点。此外,由于没有任何招式、套路的限制,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能够得到休息,这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别而论,故不能偏重某一部分锻炼。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锻炼的基本方法。 站桩虽然仍属肌肉筋骨的锻炼,但若要身体内部起变化,则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灌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所以,在站桩锻炼时,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着想。 这是大成拳桩法的特点。站桩注意三个基本要点 1.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站桩时,首先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目光远望,扫除万虑,什么都不想,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所谓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最后要做到即便有人、物在身边走过或移动,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周身放松:要做到内外都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和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松是很重要的,从练习意拳来说,“松”要贯彻始终,而“松”和“整”又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放松以后,可以适当用意,不过用意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用意而不用力,否则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觉。 3.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有意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故意沉,要求做到匀静自然,和平常一样。 站桩时,思想意念集中是基本要求,而初学站桩时,精神集中却很难做到,有时越想摆脱杂念,反而想的越多,这样就会影响练功。如果遇到杂念纷至、一时摆脱不了时,

王芗斋大成拳拳谱桩法步法试力发劲实战技巧

大成拳谱? 绪言?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大成拳,应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大成拳,即大乘拳也。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拳之不广,参拳之不熟耳。试取外家拳谱而熟参之,次取太极、八卦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技有未到,可以加功,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工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从下坐上,上者何第一义也,此念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云不至,亦不失正路,此谓之而上一路也。拳之极致有一曰:力感如透电,拳而力感如透电,至矣尽矣无以加矣!唯大成拳得知之,其它拳术力感,得之盖寡也。大成拳之力感如此,其力如何!此力乃人之本能活动力也!人之本能活力,盖为种种社会应力抑制,不能欲之即击也,大成拳之妙用,即在恢复人之本能活力,其它拳术,皆不能也,此即吾创此拳之目的。? 总纲?

意拳遗形独与力俱?集古大成实践服膺?身无定势随遇平衡?脚无定位蹉线踏重?手艺定踪沾身纵力?落无定法抽身劲发?蛮用拙力戕生之道?精神内守食力而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无虚靶靶要定的?内不外游外不内侵?循力而行唯奸唯诈?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放不务重务审所达?击不务远务审所及?彼竭我盈契机发力?

动如遇仇不以先举?打后需看落水上岸?活中反死死中反活?拳本无法制人以力?有法也空法为力居?力弥时所凝重如泥?四体一劲遇物惊炸?神松意紧形曲意直?浑浑噩噩形行拙笨?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力虽为一发则俏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嘉彼钓翁得鱼忘筌?混元惊炸无我神化?技到无心信手即真?(一)大成拳的站法?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1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 大成拳浑圆桩 此桩法是大成拳殊多功夫锻炼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光是养生桩也是该拳的技击桩法,用它要求养生放松相对简单容易,但欲使求得技击之所需,就要求在其他技击桩法功夫精深后方可练习,大成拳功深者可以在任何一个装架中求得各桩架所应得之力,所谓大成拳只一桩一劲。首先,两脚平行站立,二足略宽于肩,足趾似有抓海绵,身体略微后靠,周身含蓄,头部如有细线上拉之意,二手臂徐徐上抬到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止,二手臂环抱于胸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上提之意,腕部二大筋要挑起,十指指尖可微加用力,注意肩部尽量放松,不去想他,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松下来。腿部弯曲,臀部下靠,二膝向上提纵,二脚向下踩按,但不可用力,此亦可谓桩功中之提顿。身体个骨骼支撑,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没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个感觉,此时身体各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大筋要挺住了,你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可意念双手臂间环抱二个气球,体会手臂挤压气球时一松一紧的感觉,不可真的用力,意念要总保持似有似无之间,细心体会手掌各指关节及腕关节开合的感觉,肩部要放松,身上肌肉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站的肩膀松松,二手好象被线吊起来似的。双脚可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在一天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二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的体会后就可马上转入大成拳技击桩的练习。 熟练运用点重身松是大称拳法之关键所在,无论推,断手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推手中顶牛,以胳膊根赢人,这种以肌肉拙力相抗的运动不是中国武术,更不是大成拳。推手是一个人武功整体水平的全面体现。在双方推手过程中,小臂互搭,感觉对方的力的点上的变化,如果掌握了点重身松,则无论推断手都可发挥巨大威力。经过点重身松训练,你的小臂分量极重,搭手时迫使对方肢体僵紧,而自身肢体保持放松状态,你的全部力量放在对方身上 {不是身体的倚靠之力 },这种力量靠胳膊的左偏右挂是化不开的,对方如拐棍一样地托着你,必然无法放松更做不出各种身体变化与发力,而你无论抖,放,拍,挂等都发放自如,从心所欲。练拳多年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练时往往很自然,发力有自感协调,均整,给人外在感觉似乎真的势不可挡,一旦对方给上你劲,就再也没有了自己练时的得劲,浑身各部乃至脚底都十分僵紧 {这并不是站桩重没有求到松与和 },力量一下压迫全身,只有用自身拙力撑顶这对方,这是因为再点上给你劲,你身体不会放松的缘故,自然点重身上也重了。点重身松的锻炼同样贯穿于大成拳 练习重的每个环节。其中扶按试力咳有效地求出点重身松。此试力说俗了就是用手把身子耍起来,{某些方法中用身体带动手,另当别论}。脚下按技击桩的丁八步站立,身体含蓄,双臂前伸,手掌下按,肘部可略有弯曲,五指腕部梢节要挺上劲,但身体要放松,意念可与以强壮对手双臂相搭,我之双臂控制住对方,下按之时意念对方竭力双臂上托以抵抗,而我之小臂力量沉实大于对方数倍,毫不理会对方之挣扎而下按,身体一定要放松,只体会肘部以下的变化,每一寸都应再小臂上作出拧裹螺旋,身体随小臂下按而漫漫向上升起,我双臂上扬时意念对方身体倚靠之力按我之双臂,我身体随之极慢向下坐靠,同时对方被我之上扬之双臂带得失去重心,如此反复去体会,要多再缓慢上下功夫,切记再试力过程中手臂的上下荡动不大,而是身体被手带起。另外试力要再动作做顺了再适时加入意念假借。作动作时每一微动都应全神贯注。此外平时也可练练摸劲,双手一搭就好象下面按着东西,把身体悠起来似的。或只靠小臂的扶按把整个身体带过去。总之手上之撕扯挣裹,刀挫勾叉劲越大越好,身上越松越好,有些人把这叫“倒重”,把以往身上发不出去的着力想办法到四肢梢节上,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现在广为人知的训练方法,基本上是西方式的,他们练的是肌肉的横截面。然而真正决定人力量大小的,其实是肌肉的拉伸度。中国式的训练方法就是训练肌肉拉伸度的。所谓的筋,是肌肉束连接骨骼的地方,很强韧有弹力。中国式的训练是牵拉筋腱,使肌肉与筋腱充分锻炼。此外,西方拳法打人,说白是用肌肉打人,而中国武术是用骨头打人,所谓的脱骨力,骨力,破甲力,讲的都是用骨头打人的要诀。须知,人的运动是肌肉施力的,可是真正支持人体,产生运动的离不开骨骼!骨骼是把力传递到对方身体的通道,武术的发力要研究的也要有三个方面,力的产生,传递与作用效果。为了我们终极目的的作用效果达到最佳,不研究传递的骨骼因素是不行的。这个就涉及到结构问题了。先不多讲了。下面,我再贴大成拳入门的必修功法与理论,以便于朋友们可以从这里入门。

谈站桩的目的

谈站桩的目的 谈站桩的目的 一谈到内家拳,意拳。就得谈站桩,大凡经历站桩的人,均把站桩当成入门的不二法门。更有以耗时长功架低为能事者。晕晕迷迷痴醉其中。极少听到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箴言。站是有追求目的。这句诗是周恩来学习的心法,我想也是他跟随韩慕侠学站桩才有此等传授感悟心语吧。他精练了练功收工点睛之语。这就是站桩的目的是什么?真传一句话,所指就是这里。 说起站桩,所有人均讲究心内虚空。我当初也如是。几年苦功下来。仔细想来我站桩耗时不可谓不长,功架低耗力大,很多年以后,就是感觉不到。肌肉似灵蛇的灵动。接触似放电的发放力。我想这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功夫不上身的症结。大成拳是强调意念假想,但后面还有一句,意念要真实有力。怎样作到真与虚空合一?体悟 对老师提出疑问后,老师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他管站桩叫站

架,他说了,练架不由衷,累死也无功。练架的心法就是衷。心内虚空作为养神的确是好东西。可是与衷有差异。衷字我查说文解字,一为内心真情,二为中正。说白了,就是发自内心的守住阴阳交换的动机。也正是老师常要求的站架不需太长时间,练真功夫不见得非得让人看出来下低架。随随变变一站。关键是刚开始一站时的发动,和最重要的收工时的机。始终要保持的心意合一。如果作得到,有一定基础者一天15分钟足可出高层次功力。赵福江老师也曾讲过同样的话,站桩就是把身子种进地里,生了根。地球有多大力,人就可以利用多大力。不要想,可是又不能不想。关键站的是种时要有动机。这就是站桩的机。 何谓机,大概就是内经上说的把握阴阳吧。人们总说阴阳之事天机不可泄露,之所以不可泄露,我想可能就是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意思吧。 还是那句话,何谓站的对,点柔似水同时接触似电,站桩追求的技击效果就是如斯。让真爱国粹的人们真切体悟天机吧。大道无言,言而必偏。。。。。俗语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又言:“一力降十会”;这都表明,武术对抗中的打击力是决定胜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柔弱如小猫者无论其如何刚勇,也休想斗过实力强大的老虎。因此,提高自身的发力强度,打击力度,就成为广大武者的梦寐追求。通过桩功修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力强度,而这种桩功修炼方法,不

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七妙法门

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七妙法门 一、站桩 (一)浑元桩 元桩的姿势是两脚平行而方,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掌上,以保持身体平稳。腿部略有弯曲,以利于下肢产生弹力。两膝略往前顶,配合练此桩时臀部后坐,以保持前后力量的平衡。两手抬至胸前,略高于自己双肩,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 以利于实作时的间架配备。两手手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如抱两 球和状态,以增长臂部的外撑内裹的力量,并可使力量容易达于指端。双手与自身距离约有三拳,这可在技击时守住自己上身的要害 部位。更须做到头直项竖,身形中正,胸窝微收;周身上下,大小关节,要"逢节必顶,逢曲必夹"。就是说凡是关节之处,都需要有外 顶的力量;凡是关节反面的弯曲部位,都要有内夹的力量,这样才能 使周身的力量平衡均整,从而达到动作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除此之外,站此桩时,还要做到头顶如绳吊紧,这样可以振奋 精神,还能助长下肢动作时的灵活性。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肺部的呼吸和精神的舒放。两目微睁,目光远望,以蓄养精力。全身松,有益于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既可养生又可增长技击 时的力量。在意念中要做到"凝神定意,清净无为"这样日久功深, 就能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到此境界,性不养而 自养,身不练而自练。久练此功,可收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 雄厚之效。这就是大成拳所说的"神元、气元、力元"的浑元之体, 所以此桩法名为浑元桩。 (二)技击桩 此桩是练习大成拳技击必不可少的桩法,故名技击桩。其姿势是两足呈稍息姿势,前足向外方移出,约有一脚远,两脚呈丁八字步行,称为丁八步,又称半丁半八步。身体微斜,两腿弯屈,身往后坐,前脚根略离地面,膝盖前顶,目视前方。两手抬起,屈肘环抱,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意拳正轨——xxxx著 自序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 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为序。 xx十八年菊月xxxx 桩法换劲

大成拳的实战技法

大成拳的实战技法 大成拳自问世以来,其拳学理论、训练方法自成体系。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成拳的实战技法。欢迎阅读! 大成拳的实战技法 很多人把实作断手视为寻常之举,更有人大谈某武术家在打斗中把对方的牙打掉了三五颗。其实,这在拳术层次中水平是相当低的,有功夫出拳接触对手体重能追出的人,被击中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偶见双方因琐事在街头发生争斗,一方以拳掌抡击对方头部,对方亦不过口鼻出血而已。 能把断手做漂亮的人太少了。有幸与高手试试,或目睹一次便会眼界大开。然而真正享有大名的武术家是绝不会轻易与人比试的。很多上了年纪的有名拳师,在年轻人找上门来要求比试时,往往以身体早不如昔,因病已退出拳界多年为借口来婉言拒绝。倘若有熟人带着进行友好的所谓听听劲尚可,如果不明来意,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时的老拳师出手会使尽平生之力,为捍卫半生的荣誉,凭着丰富的经验,原地不动的三两下发力绝对相当重,因为他在撕扯中只有两三下的机会(这里所指的拳师,是真正掌握拳术整体性的人,那些摇头晃脑大谈拳理而从不起身小试身手的人不列于此)。另外,同名气很大的武术家当众比试,绝无小说中所谓听劲一笑即分胜负或点到为止之说,当是举手不让步,抬腿不留情的。一日,我的一位练了近三十年

八卦掌的朋友神秘地对我说:“当年我师父讲,程庭华与人比武一招塌掌,打在对方肋骨上,对手当场口吐鲜血,功夫真是太深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此绝对外行杜撰,不知此友是吹捧老先生呢!还是在糟踏中国武术。像程庭华那样的武学大师,连芗老都有“余幼年时曾与程庭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之感悟。何况程老先生那样的好功夫,一旦接触就会夺了对方的位。从没听谁讲过芗老与人比试时给谁一记栽拳或圈锤的,如果那样,老生先晚年绝对放不了人。拳谱曰:“所谓力者,天然涨成,其效用随年龄疾病而增减。所称劲者则不然,由于多年苦练而成,其效用不因年事疾病而减退。” 有相当多的人是不适合做实作断手的,练功多年却在打斗中输给常人所说的“掼打”,这是功夫练错了,老师讲得太少了。当然,精神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断手中有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情况发生。有的人功夫很好,但也极有可能在徒手搏击中遭受惨败。 欲在实作断手中取得胜利,先要在平时下大功夫练功,见到的手要多,才有可能在实战中少受伤。各门派的好手(黑手)太多了,你没有那“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功夫就先要见得多。 有的人是文字上悟了,这不是真明白,有的人是在实际打斗中悟了。比如说让他守住中线,他就是不注意,也明白不了。中线为人体之重心所在,技击实作中丢掉中心,失去重心,就等于失败。在实战中对方被击,鼻子出血了,下次不用说也就知道守住中线了。那就要在站桩中真正体会出自身的“中”,方才可以明白控制对方的中线。

大成拳桩功

大成拳桩功 大成拳桩功 正如本拳不尚套路和招法一样。站桩功的姿式也并非固定,而是千变万化。桩法不应拘泥,其姿式也需辩证。站桩功的姿式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定,因练功者的程度和因其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定。下面只是举些常见的姿式作为例子,初学者可良由选择,用作参考。 站桩功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大类。养生桩虽然也有技击基本功之称,而且有一些从事过多年技击的拳家返回来练习养生桩的事例。但其主要意义还是用以养生,即用来强健身体,防治疾病,故不论性别,年龄各异,身体强弱不同,均可以练习此桩。 养生桩: 养生桩有站式、坐式、卧式和行走式之分,但以站式为主,故这里着重讲站式。 一、站式:站式的基本原则为二脚分开,与肩同宽,平均立稳,全身各关节处无不成钝形三角,无屈不夹,无节不顶。二臂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前不盈尺,后不贴身。在这些基本形式下,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姿式,如下所述,只作参考。 1、撑抱式: 神态自然,心平气和,两脚平均站立,左右分开,呈平行状。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身体重心放在脚掌和脚跟,足心上吸,腿部略有弯曲,小腹松圆,胸窝含蓄,脊背挺拔。臀部似坐非坐,与腰背形成直线,头直项竖。下颌微向后收,头项上提(意如被绳索吊起。称为吊顶)。手抬至胸前,高度在眉肩之间,两手与胸部之间距离为两拳许,两时左右外撑,两手手心向内,两手指尖之间距离与肩略同。手指微曲,并自然分开,意如抱一浮球,但同时又要向外撑,比例为七抱三撑。两目似闭如垂帘状或双目睁开,向前平视。但此时要神光内敛(不要注视任何目标,而要漠然视之,即有视而不见之意,谓之神不外驰),由寂静调息而扫除一切杂念,由杂念不生而心能入静,静到极处,心与虚空大气会为一体;意如独立云端,背靠宝树,身心舒适,内外温养、从而达到养生强身之目的。 2、提按式: 手臂伸向前下方,左右自然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提起,两时外撑,手略与脐同高。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微微分开,自然弯曲。双手既向上提,又向下按。有提按大球勿令低昂之意,其余同上式(撑抱式)。 3、撑扶式:

大成拳养生桩简介

大成拳养生桩简介 养生之术历史悠久,方法繁多,锻炼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却病延年,防止早衰。回忆数十年来我对养生术的学习和锻炼,自觉简而易行,受益很大的是站桩(养生桩)。 站桩的姿势大体可分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卧式等类型,每个类型可分为几种,甚至数十种不同姿势,虽然姿势种类繁多,但除行走以外,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开始练功时要做到闭目、凝神、静气,然后慢慢地把姿势摆好,使躯干四肢一直保持不动,直到锻炼结束。初练站桩的人,可以先练站式,站式练功开始时,要两脚八字型分开,宽度与肩齐,两腿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臀部似坐,再把双手抬起,抬手的位置要求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近不贴身,远不过尺,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动作变化在这些范围内。站桩每天可站两三次,开始每次做十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下面谈站桩问题的几个体会。 一、养生桩的起源和作用: 养生桩是由我国形意拳的站桩演变而来。所谓形意者,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也就是形体精神同时锻炼的一种基本运动,它的基本作用,一方面能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另一方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个人系统的新陈代谢。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调节功能就会加强,血液循环加速和新陈代谢增强,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灌溉。如果全身润泽,生机旺盛,就能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二、养生桩的特点: 健身之术虽繁多,但总的不外乎两大类—即动、静两种。一般说来,运动是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静功多是锻炼内在的真气,充实三宝(神、气、精),站桩是精神、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练功的时候,不一定要注意呼吸和意守丹田,一般通过姿势、动静、虚实调配与适宜的意念活动,就可达到腹式呼吸的要求和入静的目的,锻炼中虽然讲究形式,但不必拘泥,虽言意念,但不必执着,它不仅能锻炼体力,而且简便易行,无论行坐卧立,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三、姿势和时间的掌握: 养生桩虽然是一种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功夫,初学者按照一定的姿势做下去,但也不宜固定姿势和时间,可以根据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不同给以适当的安排,不要超过学者本身的负担能力。一般说来,姿势不宜多变,因为在神静气平和姿势安定后,血液循环开始加速,当内部正在运动变化时,姿势突然一变能将内在的运动打乱,所以,先师一再提醒我们: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但是,若真正掌握了内在的运动规律,能在形体的变动中毫不减低内在的运动时,则可随意变更,不受姿势限制。先师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就是这个意思。练功时间最好让学者自己掌握,如觉轻松愉快,全身舒适,则可多站些时间,如感疲倦不适或神思烦乱,则必须停止练习,不要勉强支持。 四、松紧问题: 站桩是一种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的运动。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快,气力增长愈快。如用力,则身必发紧,全身失灵,甚至有血气阻塞之弊。这种力量主要是精神的、无形的,如有形着力则失去运动本质。故先师一再告诉我们:“有形则破体,无形则神聚”。也就是说,形体尽量放松,精神尽量收敛,虽外形拙笨,而神意灵巧,功作久者自有体会。 五、肌肉锻炼:肌肉若一是锻炼中进一步的功夫,这与上述有密切的联系,就是姿势改变一点,使肌肉的运动进一步增强。若没有这步功夫做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和持久的能力。但是,在肌肉锻炼的同时,不应该放弃精神的修养,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如此加强运动,即可减轻疲劳,减低疲劳正是为了加强运动。所以,把锻炼和休息应看作是一件事。但是调配适当,使学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持久耐劳能力,并注意到:在加强锻炼的同时,要尽量

[讲解]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

[讲解]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 查大成拳家拳论及当代大成拳有关文章,并无“核心意念”一说,这是我从自身的练功体会中总结出来的,它指的是肢体争合意念。为什么我称之为“核心意念”?其理由:一、这一意念诱导可以直接建立肢体间的联系;二、这一意念诱导直接为建立六面争力服务;三、这一意念诱导可以贯穿于站桩、试力、步法、发力等过程中,是大成拳意念诱导的主线。 大成拳非常重视精神、意念修炼的作用,诚如王芗斋《大成拳论》所说:“今夫本拳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但纵观诸多拳论,虽然罗列大成拳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达数十种之多,然并无多少切中要害。不但如此,这么多的意念法足以让初学者无所适从,一些脱离形体实际的意念法使习练者将大成拳练成了“意念拳”,为害不浅。为此,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意念诱导尤显重要。 大成拳修炼应致力于求得六面争力,而力之产生,必由于形之正确、意之诱导,故为求得六面争力,宜从六面“争意”开始。但修炼应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可以将六面争意先分解为前后、左右及上下几个方向。但初涉站桩的习练者,又不宜马上进行这几个方向的争合意念诱导,而应先把握住站桩的基本要领。举浑元桩为例,首先要做到放松和相对入静,并应做到含胸拔背,吊顶提肛坐胯,肩松中有撑,肘沉中有横,裆、腋、颏内夹等,注意掌握火候,勿太执着,总以松静自然,舒适得力为度。然后可转入争合意念诱导。上下争合主要是肩胯带动肘膝、手足相争或相合;左右争合则是左肩胯、右肩胯相争或相合并带动左肘手与右肘手、左膝足与右膝足作争合;前后争合则是双手与肩胯带动身体作相争或相合。由上可见,肩胯在肢体争合意念中起着枢纽的作用,抓住肩胯这一要素则有执简奴繁,纲举目张的效果。为更好地体会争合意念,可假设相争相合的肢体皆联有弹簧,则相争时

大成拳站桩功要点

大成拳站桩功要点 大成拳站桩功要点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 王芗斋先生是我国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幼时瘦骨嶙峋,弱 ,家人把他送到有远亲之谊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不禁风,为了使其康健 门下拜师学艺。郭云深教功很严,他每日披衣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王芗斋站桩处的脚印湿润度,如充足的话,他会微微点头,表示可以去休息;如不够,则虎目怒视,王芗斋马上知趣地咬牙再站。经过大半年的刻苦站桩,他那医药不灵的哮喘病竟大大减轻,体质得到增强,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年,王芗斋曾深有感触地对身体虚弱的,,岁外孙胡魁英说:“你患的是先天不足童子痨,后天亏损四脚麻木,药是治不了你的病。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站桩时只要做到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加强正念,就能治好你的病,绝无副作用,好好站桩吧~”可见,这是先天功夫,下通武技,上接丹道。 站桩功的姿势既繁又简。繁者,姿势种类繁多,调配灵活,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简者,姿势虽多,但有共性,调配虽活,但有原则,即强弱、动静、虚实、松紧调配得当,以感到舒适得力、不超本人身体负担为度。 站桩功的姿势大体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伏式等几个大类。初学者,宜删繁就简,以一种为主。其中又以站式为最基本的姿势。 站式又分较多姿势,这里只讲撑抱式:

1、姿势:两脚略呈八字形分开,与肩同宽,两脚着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处。两膝微曲,膝盖下对不超过脚尖(弯曲程度视体质强弱自定,不必追求,使身高降低五公分左右即可)。上体保持正直,头顶心如悬,下巴内收,口舌顶上腭凹陷处,肩放松稍后张,臂半圆,腋半虚,使心胸开阔,呈虚灵挺拔之势。两臂抬至胸前,如圆形抱物状,手心向内(朝胸腹),肘关节稍下垂,双手与胸相隔一尺,手指尖分开相对。头正或稍后仰,目闭或自然睁开(多用于练功开始阶段),嘴微合。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 2、呼吸:自然呼吸,适当延长呼与吸的长度。 3、意念:初学以一念代万念,长期练最后至无念。此一念,即将思想集中于口与鼻上下之中间,调整呼吸深长程度,留意气息之出入,放弃其它所有杂念。一开始杂念多做不到,逐步努力。历代相传的口诀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此已”。意思是:杂念一起,就自己发觉,发觉后马上改正,逐渐就可以进步,修炼的窍门,就是这么简单。 4、时间要求:早上刚起床时(5-7时为佳),晚上入睡前(可改善睡眠)。初练坚持时间从10多分钟逐步延长,争取大半年后达到半小时以上。只可行“小过卦”,即每次行功略微超过限度,难以坚持了 再稍稍坚持一下;不可行“大过卦”,避免伤身影响下次站桩。 5、其它要点: (1)如练久了感到脸上、身上如蚁爬发痒,不可用手去抓,并应把注意力从发痒处转移开,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意念笼罩全身皮肤,以此一念分散其它感觉。不必想身上什么经脉。 (2)如杂念纷纷实在不能消除,可睁开眼睛一会即可。 如果觉得上面讲的太复杂,可记录以下基本口诀:

大成拳谱

大成拳谱 总纲 拳法遗形独与力俱集古大成实践服膺 身无定势随遇平衡脚无定位践线踏重 手无定踪沾身纵力落无定法抽身劲发 蛮用拙力戕生之道精神内守食力而饱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无虚靶靶无空的 内不外游外不内侵循力而行唯奸唯诈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放不务重务审所达 击不务远务审所及彼竭我盈契机发力 动如遇仇不以先举打后需看落水上岸 活中反死死中反活拳本无法制人以力 有法也空法为力居力弥时所凝重如泥 四体一劲遇物惊炸神松意紧形曲意直 浑浑噩噩形行拙笨力生有两两者能一 力虽为一发则消逝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嘉彼钓翁得鱼忘荃混元惊炸无我神化 技到无心信手即真 绪言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大成拳,即大乘拳也,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拳之不广,参拳之不熟耳,试取外家拳谱而熟参之,次取太极,八卦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 技有未到,可以加功,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功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从下坐上,上者即何为第一义也,此念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云不至,亦不失正路。拳之极致有一曰:力感如透电。拳而力感如透电,至矣尽矣无以加矣!唯大成拳得知之,其它拳术力感,得之盖寡也。 大成拳之力感如此,其力如何?此力乃人之本能活力也!人之本能活力,盖为种种社会应力所抑制,不能呼之即出也,大成拳之妙用,即在恢复人之本能活力,其它拳术,皆不能也,此即吾创此拳之目的。 一、大成拳的桩法 1、混元桩 混元桩是大成拳的基础,站桩能恢复人的本能活力。人的本能活力是什么?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力,战国时代的墨子,曾给力这个概念,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力,形之所以奋也”,又说:“力,重之谓也”。奋即兴奋、奋斗、奋发之奋。这是就形体本身而言,如果某一个形体,把它的自身的力奋出来,而加于另一个形体,这种力就成为重了。人的这种活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整劲,用大成拳术语说,叫做六争力,也叫爆炸力,站混元桩,就是要站出这种六争力,其要领如下:

意拳要点(王芗斋口述,何镜平记录)汇总

意拳要点 王芗斋 何镜平录 一、总则︰ 1、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2、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 3、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 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 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静动互根用。 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便是处。 4、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不静静有动、动中之静是真静,静中之动是真动,动静互根,错综为用。 5、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6、内空虚,外脱化,随时注意,遍体轻灵。 二、桩法︰ 1、站好姿势,意念放大,先由头部开始,逐渐使全身毛孔放松,有过堂风吹拂之感,然后左右伸展,挺拔项部肌肉使之起变化,要求达到虚灵守默,具体悠扬,毛发如戢之感。 2、初练时宜远看,静观宇宙,默念全机。觉得有懒惰心情,再将全身舒放,身形中正,腹内空虚,悠然荡然如浮太空之中。 3、绵绵若存,似有若无,身在烘炉大冶中,无物不包容。

4、练功时不可有执着之心,从虚无中求实际,不可着象,着象的非真。 5、神动,意动,力量动。 6、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 7、形体不动,意念不住,精神充沛,气血犹如汪洋大海,波澜壮阔,滔滔不绝。 8、心比烘炉,杂念若雪花纷飞,入炉即熔,从而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旺盛,邪气自败,犹如烈日当空,浓雾消散,舒适缓中,以应无穷,运动时保持浑圆,动作如一,不拘形式,不可执着,一法不立,无法不备。 9、在松静中求挺拔,在运动中求舒放,寂静调息,内外温养,内轻松而外脱化,由动而静,接近神明,使气血肌肉处于氤氲太初之中,生生不息,蕴灵虽动,仍须保持静中原状。 10、神动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无念中。 11、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12、站桩的单双重,不偏不倚的调配方法,使浑身血行曲折,路线适当,要使曲折面积得力,无处不有单双重、松紧、虚实、轻重之别。调配有养息、治疗、锻炼之分,总之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 13、加强锻炼一定要解除疲劳才可以加强锻炼,总要留有余力、留有余兴,不超过身体负担能力为适当。 14、练功时切莫发急,先找个适宜场地,凝神静心,调息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浑身关节都含有似曲非直的一点意思,内空灵外清虚,两手慢慢轻松向上提,高不过眉、低度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往怀抱不沾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范围里,不计较姿式好坏繁简和次序,须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原来极平易,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不用脑,不费力,行站坐卧都可练,这里边蕴藏无限神思、精金和美玉,钻研起来生天趣,有谁能知这种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茫茫随他去,精力充沛神不疲,注意头顶有如线系,遍体松净力

意拳站桩浅释-周广学

意拳站桩浅释 周广学 意拳堪为复杂,就站桩而言包罗万象,复杂程度等同于人生成长过程,甚是曲折,既有得力舒展的欣悦之欢;亦有长久努力不为了解的疑惑之困。拳学修炼求取的过程亦是动静、直曲、松紧、正斜、快慢辩证的过程,拳学跟中医药一样历经数代先贤不懈努力,实践总结汇于此法,即有戴龙邦、李落农、郭云深、王芗斋等这样的拳学巨擘穷尽毕生为拳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家,更多的是默默付出无从考证的贤达,如同夜间天上繁星,亮暗皆存,构筑宇宙。 就站桩意念来说简单蕴涵着深意,简单的从字面上了解一下,大脑推演一下往往让人误解,以为站桩没什么,无非站着不动,几个站桩姿势而已,殊不知这只是表面,犹如佛家参禅一样,局外人怎能窥其真容,王芗斋先生曾说过:“拳学不可小道视之”,非谦逊之士不能得。有草草接触数日认为站桩不过如此的,也有站桩旬日略有体认的,这也是王老所强调的40岁以后生活阅历丰富有辩证思维,才能修炼此拳学的原因。当今社会有20多岁谦谦君子思维敏锐客观追求拳学者,亦有60几岁思想顽固不化抱残守缺者,终生不弃陶醉其中有之,幡然悔悟者有之,总之是非不辨从众者居多,真正能做到修炼拳学客观分析再行动的少之又少。此动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合乎生理卫生;符合人体力学先有人问及。凡是都有法则规律所在,拳学无非健身、理趣、自卫。拳学不是门派之争更不是帮派之见,拳学之道愉悦身心、强健自我才是人生哲理之根本。去繁从简,剥离俗套,拳学详述还要

从站桩开始,王老讲“要知拳精髓首要站桩起,跟佛家讲的因果不无二至,站桩就是把这个“因”的要素条件法则了解透彻了再身体力行的投入时间站桩体认自身所产生的变化,才有去修炼试力、发力、步法、断手、健舞渐入堂室。诸多一系列的拳学知识犹如恩师李海明先生所言意拳修炼重在熏陶、实践。动静都是客观反映出来的,炼着复杂用着简单才是根本。我意拳启蒙老师(也是我最尊敬的师叔)王永立先生说意拳内容比头发丝还细,容不得半点含糊,有容乃大,自身无处不牵扯,我乃万物主宰,千军万马过来都是萝卜白菜,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是师叔时常强调的,师叔做拳的神姿在脑海时常浮现。 09年四月初,缘分所致跟恩师十年后重聚那一刻历历在目,恩师再次强调兑现10年前的诺言,(说来话长,十年前的一次意拳内部实战交流,我跟当时的对手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没有退缩而是冷静应对,博得现场阵阵掌声,恩师同样也在此列,在回去的车上恩师给我写了条子让我去找他修炼,怎奈缘分未降。)恩师把王斌魁、卜恩富师爷诠释意拳的真容原汁原味的传授给我,事实证明了恩师德艺双馨。例如我请教恩师站桩的问题时老人家说抱球是关键,胳膊上什么意念腿上什么意念,抱球不能瘪了也不能飞了,意念要统而合一,当然身形上的头似线悬、含胸拔背,两手胸前环抱、膝盖似曲非曲,脚上的重心前七后三,脚后跟如同踩个蚂蚁、松腰提跨这些是站桩必备的常识,意念是站桩之魂,站桩是意拳之母根基所在,所以从精神假借入手是不二法门。 站桩首要调整身心。琐事是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