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另一类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它的形式包括语言、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等。

湖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少数民族遗存的土著巫傩文化遗产和秦汉以后本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形成的汉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构成。其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民族绝技与民间知识、民俗等。

(一)、民间文学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苗

族古老话、苗族歌谣、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山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挖土锣鼓歌、苏仙传说、刘海砍樵传说、嘉山孟姜女的传说、桃花源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谚语、谜语、民间小调等。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产、生活内容,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反映了湖南人崇尚正义、热爱自由、追求平等的朴素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审美观,表达了湖南人世代祈求幸福、平安、财富和健康的美好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人们形成了淳朴、友善、热情的民风。这些民间口头文学表述形象生动,且多带有一些传奇与幻想的浪漫色彩。其中苗族古老话是湘西苗族著名的长篇古歌,也是苗族特有的口碑文献。

其形成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苗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内容。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句的韵

文体句式,通过历代苗老司(苗巫师)的口碑相传一直流传至今,充分证明了苗族是一个古老而有极大创造力的民族。古歌篇幅巨大、内容浩瀚、形式独特,对研究苗族古代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苗族生存哲学等方面的发展演变都有重要的价值。

土家族梯玛神歌是由土家族巫师“梯玛”在祭祀活动中传唱的祭祀古歌,也是一部土家族珍贵的民族史诗。它不仅有大量的祭祀内容,还传唱开天辟地、人类来源、民族迁徙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内容极其丰富。在表现形式上独特多样,有讲有吟、有歌有舞,还有各种服装、道具、法器的配合使用,形成诗、歌、舞、乐相结合的庞大艺术载体。

(二)、民间音乐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还包括土家族和苗族的民歌、器乐、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

宗教音乐等。其中嘉禾民歌具有代表性。嘉禾民歌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

其旋律优美,地域风格鲜明,调式、调性变化巧妙,曲式结构灵活多样。节拍交替自由而自然,有一套完整的演唱形式,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汉族民歌中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特别是研究女性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歌。

(三)、民间舞蹈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江华瑶族长鼓舞、南县地花鼓、张家界高花灯等,还包括生活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其中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及古老风俗的舞蹈。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

说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土家族毛古斯舞是最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

江华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动作屈膝、稳健有力。在整个长鼓舞动作之中,不论是高桩、矮桩,还是行进、跳跃,动作都必须在两膝弯曲的情况下进行。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宝贵的艺术遗产,是瑶族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长期以来,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随 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遗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经 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框架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对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 和分析,对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框架如下: 1、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现状 对湖南省各地非遗文化产业的分布情况、从业人员及企业数量等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预测湖南非遗 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影响和贡献进行评估,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 考。 湖南省有许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楚剧、花鼓戏、土家族大歌、苗族芦笙、岳 阳楼舞、岳阳龙船等。然而,在传承方面,湖南省非遗文化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据统计, 目前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90%以上的传承人已经年过七旬,很多传统技艺已经面 临失传的危险。 目前,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主要分布在岳阳、长沙、怀化等地,产生了相当规模的文 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但整个文化市场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截止2019年,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共计15.6万人,企业数量为684家。 3、非遗文化产业市场需求情况 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相对有些薄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现今社 会的大众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受到了诸多文化消费中流的轻视。其次,随着文化传媒发展的飞速,娱乐业、体育产业的不断壮大,非遗文化产业的与多个 传统文化遗产相比较小,难以与市场竞争。再次,非遗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种传统非物质 文化传承的产业,这种产业难免受到某些政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卷

湖南卷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源自湖南地区特有 的体育活动和民间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发展,成为了一种独具特 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卷在体育与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本文将从 多个方面对湖南卷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 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湖南卷的起源与发展 湖南卷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一种具有北方传统舞蹈特色的舞蹈形式, 它以舒展的动作、流畅的曲线以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表演而著称。 自产生以来,湖南卷一直被当地人们当作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传统, 得到了世代相传,并不断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 表现形式。其表演形式以及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形 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个性鲜明的湖南卷。 二、湖南卷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湖南卷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湖南地区丰富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湖南卷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湖南地方文化的魅力,反映了湖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 求和向往。湖南卷通过舞蹈的形式,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不仅 展示了湖南人民的民族精神,更是对湖南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

社会风俗的一种生动表现。湖南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 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湖南卷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湖南卷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卷的传承需要逐代相传,从而保持其 在当代的传统价值和文化意义。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湖南卷的 保护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文化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湖南卷,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受人们喜爱和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加强湖南 卷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湖南 卷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展望与建议 随着湖南卷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南卷必 将迎来新的发展和繁荣。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湖南卷这一非物质文 化遗产,我们建议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修订,确保湖南卷的传 承和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加强湖南卷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升湖 南卷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为湖南卷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加 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湖南卷的社会实践和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喜爱湖南卷,从而为湖南卷的传承和保护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传承与发展 从简到繁: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 一、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的背景和意义 1.1 前言 湖南作为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于 20xx年发布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该名录的发布,标志着湖南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为相关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 意义 此次名录的发布,旨在保护和传承湖南省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推动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民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 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的具体内容 2.1 已包含的项目 在该名录中,包含了包括湘剧、花鼓灯、土家芦笙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民俗、传统手工艺等多个领域,丰富多彩,展现了湖南省独特

的文化底蕴。 2.2 传承发展情况 对于这些被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加大了保护和传承的力度。通过举办展览、比赛、演出等活动,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传统文化,更让年轻一代有机会参与进来,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 3.1 保护与传承 作为湖南省的一名文化爱好者,我对于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的发布感到十分欣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瑰宝。能够有这样的名录出台,意味着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对年轻一代的启发 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参与进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得以传承,才能够在当下得到发展,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四、总结与回顾 4.1 保护工作的成效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些非遗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湖南省多民族、多文化的重要体现。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湖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一、调查工作 1.深入实地,全面调查 湖南省的非遗资源分布广泛,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资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了专业团队,深入实地进行调查。通过现场走访、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2.专家指导,专业研究 在调查过程中,团队得到了多位非遗研究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他们为团队提供了许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非遗的内涵和保护价值。 3.跨学科合作,深入挖掘 除了请教非遗专家外,团队还与历史、民族、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研究非遗资源。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团队对非遗的挖掘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二、研究工作 1.整理分析,挖掘价值 在收集到大量数据后,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整理分析,专家们挖掘出了非遗资源的核心价值,如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这些价值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重要意义。 2.制定措施,保护传承 在挖掘出非遗的价值后,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着手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展非遗传承人认定与培训、组织非遗展示

活动等。这些措施旨在保护非遗的原始面貌和传承方式,确保非遗能够得到代际传承。 3.推广宣传,增强意识 为了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强了非遗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展览、开展文化讲座、制作宣传片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的独特魅力及其保护价值。同时,还通过建设非遗博物馆、传承基地等,为公众提供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的平台。 4.国际交流,借鉴经验 湖南省在加强国内非遗保护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国际非遗大会、与国外非遗保护机构进行合作交流等方式,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这不仅拓宽了湖南省非遗保护的视野,也为国内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 湖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未来,湖南省需要继续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不断完善非遗保护的措施和制度。同时,提高公众对非遗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是关键。只有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长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湖南省是一个充满着文化的地方,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长沙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有: 一、传统手工艺: 1、岳家苗族特色刺绣:岳家苗族特色刺绣,通常又称岳麓苗族刺绣,主要由毛线、棉线、丝线、棉花等材料刺绣而成,以“八阵”的 形式呈现,图案抽象繁复,色彩丰富,极具韵味,是一种民族特色鲜 明的手工艺。 2、咸冬饼:在长沙,“咸冬饼”就是当地人家喜爱吃的传统小吃 之一,是以芝麻、糖、粉、盐等为原料,馅料是以猪肉、鱼肉等制作 而成,外表面金黄诱人,咸而不腻,芝麻、馅料为主要特色,深受当 地人民的喜爱。 3、荷包蛋:这是一种家常菜,总体外观呈圆形,绿荷叶被束缚, 放入菜锅中煮几分钟,到蛋熟时,将荷叶取出,盛入碟子中,出锅后,熟蛋即成荷包蛋,颜色黄金,表皮微焦,口感鲜嫩入口即化,深受当 地人民的喜爱。 二、传统音乐: 1、岳麓弦乐:岳麓弦乐是一种当地流传悠久的传统弦乐,由岳麓 苗族人民弹奏的,它是当地的传统民族音乐。音乐中,既有悠远的民歌,又有激昂的奔腾,还有抒情的慢歌,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 2、岳龙歌舞:岳龙歌舞是长沙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之一, 以苗族及其他湖南民族的歌舞形式为主要形式,表演形式多样,不仅 有歌唱、舞蹈等表演形式,还有民乐演奏以及苗族特有的民间游戏等。此外,岳龙歌舞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仅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也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 三、传统装饰:

1、繁缕刺绣:繁缕刺绣是长沙历史悠久的装饰手艺,它包含着湖南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气息,刺绣的图案精美绝伦,灵动多变,表现力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到了今天,它依然保留着其原生态的样子。 2、苗缎:苗缎是湖南长沙的一种特殊的纹织品,也是湖南人民较为著名的传统工艺品。苗缎开发丰富,织法娴熟,有金光缎、素缎、碧绿缎、彩色缎等品种,苗缎以其精致典雅的样式著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广受人民喜爱。 以上就是长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出了湖南人民的特殊文化精神,受到当地人民的崇敬和热爱。

代表株洲的名胜古迹

代表株洲的名胜古迹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下面店铺整理了代表株洲的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株洲名胜古迹盘点 株洲的名胜古迹1:炎帝陵 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in Zhuzhou)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株洲的名胜古迹2:炎帝陵殿 炎帝陵殿位于湖南炎陵县炎陵山(又名皇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区的主 体景点,沿陵墓南北纵轴线均衡对称布局,座北朝南,南临洣水,南北长73.4米,东西宽40米,面积4936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陵园保持了浓郁的清式建筑风格,红墙黄瓦,古木参天,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分为四进: 一进为午门,拱形石门,高4.0米、宽2.6米,门前为50×50米朝觐广场,左右分列为拱形戟门和长方形掖门,门扇均为实榻大门。进午门正中,树立江泽民1993年9月4日亲笔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蟠虎踞,天下一统,江山稳固之意。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或物迹,是人类精神文化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作为中国文化名省之一,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湘剧、花鼓戏、木偶戏等。本报告旨在调查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进行了20次实地访谈,包括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产品制作者、文化产业相关从业者等。 三、发展概况 根据调查结果,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 产业规模 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规模较大,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湘剧、花鼓戏和木偶戏等传统戏剧表演类非遗项目最具代表性。 2. 市场需求 湖南省非遗文化产品受到广大市场的欢迎,各类非遗文化节、展览、演出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非遗产品的销售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3. 产业链完善 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链较为完善,包括非遗传承、研究、创作、制作、销售等环节。不少非遗传承人继承了家族传统工艺,并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4. 政策支持 湖南省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传承创新、产业集聚、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 尽管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传承难题 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一代缺乏传承意愿和能力,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非遗文化教育,培养传承人才,是当前非遗传承工作的重点。 2. 市场定位 部分非遗文化产品定位不清晰,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3. 创新能力 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仍存在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问题,很少有创意非遗产品出现。 激发创新活力,引导创意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合作,是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五、建议 1. 加强非遗文化教育,提高传承人才素质,助力非遗产业发展。 2. 做好市场调研,明确非遗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定位市场定位,打造具有竞争力 的品牌。 3. 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创新设计、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 4. 提升非遗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通过文化旅游、国际交流等方式,增加非遗产 品的出口销售和国际影响力。 六、结论 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在规模和市场需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传承、推动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为非遗传承和创新提 供更好的环境。

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50项)一、民间文学(7项) 序号 1 2 3 项目名称善卷传说苗族傩歌苗族杨家将故事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九申报地区和单位常德市鼎城区文化馆湘西自治州吉首市非遗保护中心邵阳市城步 苗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 4 疑山) 5 6 7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蚩尤传说酉水船歌永 州市宁远县文化馆常德市津市市文化馆湘西州非遗保护中心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非遗保 护中心二、传统音乐(5项) 序号 1 2 3 4 5 项目名称岳北山歌桂东客家采茶调石门土家山歌韶山山歌侗族 大歌申报地区和单位衡阳市衡山县衡山岳北山歌传习所郴州市桂东县文化馆常德市石 门县文化馆湘潭市韶山市文化馆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三、传统舞蹈(8项) 序号 1 项目名称连山斗牛舞申报地区和单位怀化市会同县非遗保护中心 2 3 4 5 6 7 8 枫坪傩狮舞棕包脑石羊走马灯苗族团圆鼓舞瑶族伞舞桑植跳丧舞醴陵市星子 灯娄底市涟源市非遗保护中心邵阳市洞口县非物遗保护中心邵阳市武冈市非遗保护中 心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非物遗保护中心永州市蓝山县非遗保护中心张家界市桑植县非遗 保护中心株洲市醴陵市文化馆四、传统戏剧(无新增项目)五、曲艺(2项) 序号 1 2 项目名称澧州大鼓单人锣鼓说唱申报地区和单位常德市澧县文广新局 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 序号 1 2 岩鹰拳东安武术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和单位邵阳市新宁县非遗保护中心 永州市东安县文化馆七、传统美术(5项) 序号 1 2 3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和单位竹雕(石市竹木雕)衡阳市衡阳县 非遗保护中心棕编(长沙棕叶编)长沙市天心区文化馆苗族插绣邵阳市绥宁 县非遗保护中心 4 5 安仁元宵米塑大布江拼布郴州市安仁县非遗保护中心郴州市永兴 县文化馆八、传统手工技艺(8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项目名称长沙玉和醋传统酿醋技艺玲珑茶制作技艺滩头手 工抄纸手工榨油术凤凰扎染技艺水冲石砚攸县打铁水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申报地 区和单位长沙玉和酿造有限公司郴州市桂东县玲珑王茶叶开发有限公司邵阳市隆回县 非遗保护中心邵阳市邵阳县非遗保护中心湘西自治州凤凰县非遗保护中心湘西自治州 吉首市非遗保护中心株洲市攸县文化馆益阳市赫山区群众文化学会 九、传统医药(2项) 序号 1 2 项目名称小儿提风疗法瑶族医药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申报地区和单 位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非遗保护中心永州市江华县罗振习医师中医诊所十、民俗(11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湖南桑植民歌著作权保护为例

m的质文化遗产的知识J cc权保护一以湖南桑植询箸作权保护为例 一、桑植民歌简介 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麓,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境内居住着土家、白、苗、汉等多个民族,是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汇集地,享有.中国民歌之乡”的美誉.桑植民敬是指在桑植境内民歌种类的总称,起源干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奏植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创作、流传下来的音乐艺术,距今巳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经国务院批准,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桑植民歌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首先,桑植县多元文化的滋养和当地民众的生存状态,使得其孕育的桑植民敬保存着大量原始宗教元素;其次,传承至今的桑植民歌中有大量独有的三句体歌词结构,为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桑植民歌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涵盖了传统民歌的所有体裁,且具有独特的润腔方法:在历代不断地创新下,完美地将桑植民歌融入了当地的宗教习俗、民间传统活动和民间舞蹈中,衍生出极具当地特色的剧种.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 二、桑植民歌的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保护现状。具体如下: 1 .成立机构、制定制度。当地政府在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的指导下,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且与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情相结合,推进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2006年,桑植县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2007年成立“民族艺术团”;2011年成立"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2年,将原有的“民族艺术团”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从规划和制度层面制订了《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方案》,设置普查和抢救阶段、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以及补充完等和健全机制三个阶段,要立保护长远规划;2012年制定《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暂行)和《蔡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灵植民歌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保证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2 .组织普查、举办活动。从2009年起,地方政府阶段性组织文化工作者,成立专业队伍,对非遗项目深入普查。通过走访数百位民间艺人,收集录音、音像和资料,确定作品名称等,建立桑植民歌艺术档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随意歪曲和篡改。同时,把桑植民歌和当地旅游事业相结合,举办各种大型展演、会演等,邃请各大媒体和网络对活动及非遗项目进行宣传,如每年“七一”期间组织的“颂歌献给共产党”为主题的民歌大赛,每年一度的桑植民歌“赛歌会”和“中国桑植民歌节二组织桑植民歌传承人参加全国、省各级歌舞盛典和大型歌会,选派民歌传承人前往国内外各地叁与文化交流等,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桑植民歌。 (-)存在的问题。具体有如下方面: 1 .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遗传承人的代际相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就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而言,一方面,很多非遗项目学习过程辛苦,学习收益偏低,单纯的非遗传承技艺并不足以支撑从业者的经济生活,导致大量的年轻人不选择从事这1行业,非遗传承动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对非遗传承人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且传承手段较为单一,技术相对落后。桑植民歌是通过子孙世代口头传承而延续下来的表演艺术,但是现在桑植民歌的传承人大多是50多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大多选择了走出大山进入城市,选择其他行业,传承人严重缺失。此前的民歌传承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历,在歌曲的创作中饱含着深切的感悟和人生哲理,但是受限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和文化教育,尤其在桑植民歌被逐渐搬上正式的舞台,民歌价值被发掘和肯定,对传承人文化和专业的素养要求必然大大提升,传承人后备力量不足导致桑植民歌的发展缺乏旺盛的生命力。 2 ."传承保守”和“创新传承”相冲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不是龄态的保护,而是既要保持本真,又要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张家界地处广阔的民族地区,依托自然资源,"旅游立市、旅游兴市",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高度融合。2001年,张家界以构建“中国演艺之都”为目标,逐步打造了以民间故事、传统音乐和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 作者:叶伟平 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8年第07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探讨它所具有的特征与价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从其本身出发,阐述与揭示其相关特征与价值,以便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征; 价值 一、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我国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更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正式走向了法制道路。 湖南地处长江以南,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重要汇集区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资源、多元的民族和文化因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09年湖南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省共发现非遗项目线索29162个,可见湖南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截止2017年1月,湖南省已有国家级项目118项、国家级传承人76人,湖南省省级项目324项、省级传承人247人,市级保护项目837项、市级传承人595人,县级保护项目3012项、县级传承人2231人,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 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1.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是其核心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活态遗产。它重视人的价值,重视鲜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并在传承人群中以“口传心授”方式相传。它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固态、基本恒定不变的特性,而是在人类与自然、历史、现实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化、传播、发展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我们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不能抛开物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以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滩头木版年画为例,虽然年画印制工具或最终印制出的年画作品是物质的,但蕴含在其中的印版雕刻、印制技艺、图案流变、审美思维等,全都在动态实践中所得;而民俗类的非遗项目如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火宫殿庙会、舜帝陵祭典等,则活态性的特点更加突出。正如美国现代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苗族第一批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湖南文化信息网》报道,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共74个。其中,苗族只有9个半。现抄录于下: 一、“民间文学”类,两个(也是此类的唯一两个): 1、苗族古老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2、苗族歌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二、“音乐”类,一个: 湘西苗族民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三、“戏剧”类,一个: 苗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四、“‘手工技艺”类,一个: 湘西苗族服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五、“杂技与竞技”类,一个: 苗族武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六、“民俗”类,四个: 1、苗族椎牛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苗族赶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3、苗族“四·八”姑娘节(邵阳市绥宁县) 4、苗侗芦笙节(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 看来,湖南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的尚不多。不是没有,而是尚未很好地挖掘与推荐。根据了解,尚有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深深地埋没于湖南的大山深处,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推荐。…………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推荐名单(共88名) (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姓名性别 出生年月

所在地区或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编码 01-001 彭武庚男 1942.6 龙山县靛房镇百型村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Ⅰ-1 01-002 彭祖秀女 1938.6 古丈县断龙山乡报吾列村 土家族哭嫁歌 Ⅰ-2 01-003 彭万姣女 1933.11 龙山县靛房镇永明村1组 Ⅰ-3 01-004 杨光万男 1937.12 保靖县涂乍乡马路村三组土家族山歌Ⅰ-4 01-005 向云淼男 1929.9 永顺县芙蓉镇发树村土家族梯玛神 歌Ⅰ-5 01-006 彭继龙男 1949.11 龙山县内溪乡双坪村一组Ⅰ-6 01-007 张艳 女 1968.7 花坦县麻栗场镇登高村4组 民族歌谣 Ⅰ-7 01-008 石喜富男 1947.9 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镇陇城村四组 侗族芦笙Ⅱ-1 01-009 杨枝光男 1954.4 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坪寨村四组 Ⅱ-2 01-010 杨天福男 1942.1 宁乡县玉潭镇玉兰步行街73号 麻山锣鼓Ⅱ-3 01-011 莫柏槐男 1964.6 湘潭县文化体育旅游局青山唢呐Ⅱ-4 01-012 刘运凡男 1953.1 沅陵县凉水井镇洞溪村沅陵山歌Ⅱ-5 01-013 黄休香女 1964.8 沅陵县龙兴居委会西二中巷402号 Ⅱ-6 01-014 向佐绒 女 1958.6 张家界市群众艺术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