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七年级语文下册《赤壁赋苏轼》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赤壁赋苏轼》课件苏教版

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苏轼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旷世奇才主要词作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行香子·过七里滩永遇乐明月如霜西江月·重九满江红江汉西来满江红·怀子由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赤壁怀古洞仙歌冰肌玉骨浣溪沙山下兰芽浸溪西江月顷在黄州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望江南春未老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贺新郎乳燕飞华屋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苏洵苏辙三苏苏洵苏辙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韩愈柳宗元唐宋八大家辛弃疾苏辛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四家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苏轼曾于宋神宗五年公元1082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那年的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另有同名书法作品《赤壁赋》写作背景壬 rén 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 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 [2]既望过了望日即农历十七日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3]徐舒缓地 [4]兴起作 [5]属通嘱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 [6]明月之诗《诗经·陈风·月出》有舒窈纠兮之句故称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与下注释相同 [7]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8]少焉不一会儿[9]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0]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12]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13]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14]羽化而登仙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想长了翅膀一样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登仙登上仙境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zhào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 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 lí妇 [1]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2]桂棹zhào 兮兰桨用桂树木做的棹用木兰做的船桨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3]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4]渺渺兮予怀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5]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6]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依按和同声相应 [7]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8]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9]缕细丝 [10]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11]泣孤舟之嫠lí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诗苏子愀qi 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liáo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 zhú舻 lú千里旌 jīng 旗蔽空酾 shī酒临江横槊 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 qiáo 于江渚 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 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 fú蝣 yóu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sù哀吾生之须臾 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愀qiǎo 巧然忧郁的样子 [2]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危坐端坐 [3]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5]夏口地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6]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7]缪通"缭"盘绕[8]郁茂盛的样子 [9]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10]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11]舳舻zhú lú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12]酾shī师酒斟酒 [13]横槊shuò硕横执长矛

[14]侣鱼而友麋鹿把鱼虾麋鹿当做好友伴侣这里用作动词麋mí鹿的一种

[15]扁piān 篇舟小舟 [16]匏páo 咆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17]寄寓托 [18]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19]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20]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21]长终至于永远 [22]骤屡次 [23]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zàng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2]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3]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6]食同适享用客喜而笑洗盏 zhǎn 更酌 zhuó肴 yáo 核既尽杯盘狼籍 jí相与枕藉 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更酌再次饮酒 [2]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3]狼籍籍通藉凌乱[4]枕藉相互枕着睡觉[5]既

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文章脉络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感情基调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情感变化于是饮酒乐甚苏子愀然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文章特点骈散结合形象优美善于取譬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骈散结合

七年级语文下册《赤壁赋苏轼》课件苏教版

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苏轼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旷世奇才主要词作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行香子·过七里滩永遇乐明月如霜西江月·重九满江红江汉西来满江红·怀子由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赤壁怀古洞仙歌冰肌玉骨浣溪沙山下兰芽浸溪西江月顷在黄州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望江南春未老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贺新郎乳燕飞华屋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苏洵苏辙三苏苏洵苏辙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韩愈柳宗元唐宋八大家辛弃疾苏辛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四家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苏轼曾于宋神宗五年公元1082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那年的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另有同名书法作品《赤壁赋》写作背景壬 rén 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 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

《赤壁赋》优秀教案

赤壁赋苏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品鉴景、情、理三者交融的写法 3、态度与情感: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美。 2、体会景、情、理三者交融的写作方法,品鉴技巧美。 课时分配:两课时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在赞叹景色优美之际,看到路边石壁上刻有“虫、二”两字,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有人请教郭沫若。郭看了这两个字,沉思片刻,提笔在“虫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两笔,郭沫若笑道:“这两个字应读作‘風月无边’,今天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借用无边的风月来抒怀,作者是?(苏轼) 三.解读文本 (一)听朗读课文。要求: 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 2、注意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由乐转悲,再由悲转乐 (二)集体朗读 作者为什么乐,又为什么悲?怎样从乐转悲,又如何从悲转乐的?我们一段一段的分析。 (二)研读第一段 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斗牛,冯虚御风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廉”即不苟取、不贪,本是褒意,讲对山水不能“廉”而应“贪”,尽情享用。意思是除了喝酒作诗之外没有其他的爱好,应当享用眼前清风明月的美景,显示旷达超脱的情怀。)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 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古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最爱做的两件事就是喝酒、唱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是放纵吗?不是,大家看一下注释怎么解释的,任,在这里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

中职语文(苏教版)第三册(单招)第16课《赤壁赋》word教案

赤壁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好!请问大家喜欢旅游吗?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让人倍感压抑苦闷,为了缓解压力,释放心情,很多人选择了旅行。 心和一辆单车就够了。骑行在路上,风景在心中。 放眼四周,生机盎然;仰望天空,云卷云舒;遥望前方,波峦起伏。加快行速,美丽的风景迎面扑来,这时你就能明白什么叫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此时,所有的烦恼都弃之脑后,剩下的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骑行——现代人缓压力、释心情的绝佳方式。 那古人是如何缓压力、释心情的呢?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去了解一二。 我们知道,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贬谪带来的是心情的痛苦和生活的困顿。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前赤壁 赋》和《后赤壁赋》 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苏子与客泛舟夜游赤壁,看到了怎样的美景?随着所写景物的变化,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诵读课文,理清思路,品读赏析 ⒈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大家一起说说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乐→悲→乐 ——他们是同乐、同悲吗? 意自己所在的位置。 ⒉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主客情感变化的原因:

请同学们诵读本小组选中的文段,赏读其中的精彩片段,讨论分析精彩语段的妙处,进而体会主客情感变化的原因。(5分钟) 好,时间到,请同学们停下来。 请同学们找出“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第二段的开头“于是饮酒乐甚”。从结构上看,“乐”的原因在第一自然段。 ⒉赏读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齐读一遍,第一赛场的同学做好准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之下。”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如此良辰之下,苏子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欣赏到了哪些美景呢? 请第一赛场的主场同学给我们讲解说欣赏到了哪些美景。客场同学随时待命。——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爽朗明朗而爽快、澄澈chéng清澈而平静)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即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徘徊”二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横和接都是动词,都有宽阔、广远的意思。在皎洁月光的辉映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水色、天光融为一体,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客场同学同意吗? ——请客场代表起来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此时的感觉怎样?爽、陶醉了、飘飘然“我欲乘风归去” ——请主场派代表赏读,看看他能否读出这种感觉? 客场可以顶他一下,也可以睬他一脚。——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体会延长时所表现的开阔、舒畅、无拘无束之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表现飘飘然的感觉——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 如此美景、如此感觉让我们怎不神往!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段,体会这种感觉,最好能熟读成诵!请主客场的诵读选手做好准备。请同学们大声诵读!

浙江省会考高考语文古文知识:苏轼《赤壁赋》教案及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第3周第5课时累计教案12个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 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 ...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 ..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 如缕。舞幽壑 ..。 ...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 ...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于天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 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 骤.得,托遗响 ..。” ...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 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尽,杯盘狼籍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赤壁赋

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学习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提高对大自然的感悟力,并用美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三、研读全文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

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鉴赏要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 《赤壁赋》主题式群文阅读·苏轼 【精彩语段】 1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一路的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残阳如血,沧海如画。心中沉浸着如此的苦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挂。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诉说着他的豪迈与不朽诗情。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2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他被贬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山荒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适用话题:正直乐观心境气节直面苦难) 3身处逆境,豁达洒脱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赤壁赋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赤壁赋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

赤壁赋 本课话题——乐观豁达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点评】谪居的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情于山水明月,用乐观驱散了阴霾,用旷达消蚀了挫折。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李白一生充满乐观情怀。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乐观的情怀,让诗仙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终豪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即使是寂寞失落之时,也要“花间一壶酒〞,用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乐观。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 ——朗弗罗2.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华盛顿3.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4.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杨万里5.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 ——瞿秋白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壬戌 ..( )( ) ..( )( ) 属.客( ) 窈窕 冯.虚御风( ) 桂棹.( ) 舳舻 ..( )( ) 倚歌而和.( ) 愀.然( ) 酾.酒( )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

《赤壁赋》教案5(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 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 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与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 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 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 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 感与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 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 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 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 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 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沉着,一种终于停顿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淡,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2、题解 A、关于苏轼 “三苏” 苏询苏轼苏辙 “苏黄” 苏轼黄庭坚 “苏辛” 苏轼辛弃疾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黄米蔡”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B、苏轼文章的特点 变幻无穷,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像力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C、关于“赋” 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课例(两课时)

学科高中语文 《赤壁赋》课例研究 朱丽英 浙江省浦江县第三中学邮编:322200 为了适应深化课程改革,学校开展了“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系列活动。本课例是高一备课组探讨常态课教学的一节研究课,由本人负责主备课和课堂教学展示。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赤壁赋》是选入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感悟自然”板块的一篇文赋。本文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尤其是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在对山水的描摹中渗透了苏轼对自然、人生的哲学体悟,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关于自然山水风物的描写,既是描写之主景,又为抒情之发端,议论之载体。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而关于水与月的哲理阐发,更是画龙点睛该文赋音韵和谐,骈散结合,承转自然流利,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引导学生从自然山水中探寻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大有裨益。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是对赋体文章的特点尚感陌生。本文触景生情、即事喻理,熔景、情、理于一炉,借山水之端,兴人生之感,发哲理之思,其间夹杂着苏东坡的人生块垒和放旷自适的乐观态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加上赋体文采用“抑主伸客”的主客问答模式,对学生理解本文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抓住赋体文的特点,进行必要的熟读,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也要加以必要的预习,让学生了解赋体文的“主客问答”模式,结合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来解读本文。 二、教学设想和教学方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赋,朗读是学生理解和深入文本的钥匙,也是理解作者情感的抓手。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并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要做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沉浸到文章中,体会语言之美,语言之奥。这篇赋文质兼美,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导学案4.2.1赤壁赋2173

学校: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学科:语文编写人:徐涛审稿人:陈红艳 《赤壁赋》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1) 一、预习目标 找出自己翻译不准和不会翻译的文言字、词、句,初步探究第一、二段的内容。 二、预习内容 1.给标线的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 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 2.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 3.这段文字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4.作者怎样描写箫声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即可。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2.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 二、学习过程 1、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

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2、作者背景及解题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3、研习课文: 整体感知:通过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l)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几个动词最能传达词人泛舟秋江的心情?

《前赤壁赋·苏轼》课件PPT

---------------------------------------------------------------最新资料推荐------------------------------------------------------ 《前赤壁赋·苏轼》课件PPT 幻灯片 1 前前赤赤壁苏苏轼轼壁赋赋幻灯片 2 自自题灰之之木平生生功功业题金金山木,,身身如业,,黄苏轼山画画像像如不不系系之黄州州惠惠州州儋之舟儋州州。 。 心心似问问余似已余平已灰舟。 。 幻灯片苏苏轼轼(( 1 10 03 37 7 年世人人称称其其为他与与他他的的父作为为杰杰出出的黄庭庭坚坚并并称年 1 1 月月 8 8 日日-为苏苏东东坡父亲亲苏苏洵洵、、弟的词词人人,,开称苏苏黄黄。 。 宋-1 11 10 01 1 年北宋宋著弟弟弟苏苏辙开辟辟了了豪豪放宋四四大年 8 8 月月 2 24 4 日日)),,字著名名文文学学家家、、书辙皆皆以以文文学学名放词词风风,,同同杰大书书法法家家之之一字子画家家、、诗世,,世世称杰出出词词人人辛一。 。 子瞻瞻,,又诗人称三三苏辛弃弃疾疾并又字人,,豪苏。 1 / 20

。 并称称为字和豪放和仲放派仲,,号派词词人号人代东代表东坡表。 。 坡居居士士,,世坡。 。 北书画他名世作为苏苏辛辛。 。 在在诗诗歌歌上上,,与与黄苏幻灯片 4 苏轼轼文文中址,,众中赤众说赤壁说纷壁纷纭实幻灯片 5 实为为黄黄州州赤赤鼻鼻矶矶,,三三国国之之时时的的赤赤壁壁遗遗址纭. . 请大家欣赏两幅对联: 1、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幻灯片 6 介绍乌台诗案情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幻灯片 7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

《赤壁赋》语文优秀教学实录

《赤壁赋》语文优秀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朗诵一首最有名的中秋词,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那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师生集体背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普遍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东坡中秋对月,虽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有情有理趣,耐人寻味。当时,苏轼在山东密州担任太守,即党政军一把手,中国的大诗人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当然也包括对对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赤壁的月亮,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赤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苏轼 学生:不是那个苏轼。 师:这时的苏轼的人生跌了个大跟头,看注解,你得到了哪些关于苏轼的人生的信息? 生:1057年考中进士,很聪慧,少年得志,官当得很大,礼部尚书。 师:那是必须的。还有呢? 生:运气不好,被诬入狱,屡遭贬谪。命运坎坷。 生:还远贬海南岛,倒霉透了。 师:当时海南岛不是现在的旅游度假胜地,是蛮荒之地,再贬就出国了。苏轼被贬的第一站是湖北黄州。(出示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

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师生共同朗读。 师:今天他来到赤壁的古战场,面对浩渺的江水和皓皓的明月,思绪万千,《赤壁赋》横空出世,用汉字中最优美和最纯正的文字,演绎成千古华章。他和和月亮对话,和江水对话,把世俗和官场横加在自己身上的伤害像蜘蛛网一样轻轻的抹去。 师:我们来梳理《赋》中有关月亮和江水的文字,轻轻的朗读,慢慢的体会。(学生自己查找) 生:第一节中诵明月之诗,月出于东山之上,水光接天。 师:后面还有哪些? 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师:哪里有江月? 生:空明就是指水月辉映的江面,流光是流动的月光。 师:好有意境啊。你这样一说,老师有些神往了。还有吗? 生:第三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还有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就是指水月 生:第四节直接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同学们把水月都找出来了,不错不错。怪不得有名家如此点评《赤壁赋》:(出示: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师:这些江山风月表达的情感和角度是否一样?我们先朗读第一段。分享朗读后你的心情?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和心情来朗读?(学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赤壁赋》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赤壁赋》语文教案

《赤壁赋》语文教案 《赤壁赋》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向豁达转变的。 【教学方法】 1、诵读和鉴赏。 2、运用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有一导游带领日本观光团游览泰山胜景,在登山路旁见到一块摩崖刻石上镌有“虫二”两个大字,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我们在上节课疏通了《赤壁赋》的文字基础上,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的作者是苏轼。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乐——悲——乐三、解读赏析:

1、因何而乐?(美景)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脱俗的纯净的美感。朗读第一段,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它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这些句子美在何处?哪一句特别有体验,就点评哪句;可评意境,也可评手法;可就词语点评,也可就句式点评。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抒发了诗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2、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为英雄落幕,吾辈渔樵而悲伤; 为天地阔远,自身渺小而悲伤; 为长江无穷,人生短暂而悲伤; 为无法摆脱现实,理想难得而悲伤。 这四悲只是客人的悲伤吗? 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这些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后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只不过是借客人之口表达出来罢了。 3、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面对客人对人生悲叹,苏轼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的块垒的? 选取了自然景物水、月、风来阐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的。 (1)从“变”与“不变”的相对性角度分析 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4、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山水之乐,心胸旷达之乐)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一、作者介绍(刘乃昌)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亶、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祐,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迴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

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教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学案例 一、案例的背景与主题 1、案例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我校的一个省级课题, 因此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 也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很多便利的 条件。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重新审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思考、 实践和反思的话题。 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 古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 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因此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 古文教学是我们在省级课题之下的一个子课题。如何走出一 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 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 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古文学习园地。 2、案例的主题 苏轼的《赤壁赋》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 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

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 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 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 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 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 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 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 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 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 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 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 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 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 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XX轼《赤壁赋》译文与 赏析(附XX简介) XX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简介) 一、介绍(刘乃昌) XX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XX)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XX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XX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元年(1056),XX轼首次出XX赴XX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XX,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XX。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XX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XX轼凤翔任满,其父XX洵于汴XX病故,他扶丧归里。熙XX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XX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XX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XX四

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XX轼不中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亶、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XX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XX轼“指斥乘舆”“包XX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XX 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XX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怀现实,同情RM,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XX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祐,起用旧XX司马光执政,XX轼被调回XX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XX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XX发生分歧。XX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XX轼“七上封章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