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DOC)

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DOC)

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DOC)
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DOC)

华北电力大学

财政学结课论文

题目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专业班级会计1401

学生姓名曹正

学号201406060102

成绩评定

2016 年4月16 日

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

摘要

本文对中国地方债务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方债务潜在风险很大,应给予高度关注。本文从地方债务内涵、分类以及现状研究了地方债务所存在的风险。同时制度安排角度分析了地方债务风险的原因,阐述了财政风险形成和转化的机制,提出了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改革路径。本文认为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应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地方债务约束机制,同时应当扩大地方预算资金来源。

关键词:地方债务;债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地方债务内涵、分类及现状

(一)地方债务内涵以及分类

在我国并没有达成对地方债务的共识,地方债务是没有明确定义的。然而,地方债务是确实存在的。本文认为地方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债务责任,包括显性的、隐性的、或有的等多种形式。

按照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汉娜(Hana PolackovaBrixi)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可以把政府债务分为政府直接显性债务、政府直接隐性债务、政府或有显性债务和政府或有隐性债务四类。表 1 是地方债务分类表。

表1 地方债务分类表

债务直接负债间接负债

显性负债1. 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

2. 上级财政转贷债务中,投入无收益的公益

性项目,全部以财政性资金作为偿债资金来源

的债务

3. 政府部门和机构拖欠单位和个人的债务

4. 经费补助事业单位举借的,已明确由财政

性资金直接偿还的债务

5. 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已明确由财政性资

金直接偿还的债务

1. 上级财政转贷债务中,投入有收益的竞争性项目

的债务

2. 地方政府为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贷款或发行企

业债券进行担保或提供回购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

3. 粮食、供销等企业政策性亏损挂账

隐性负债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企业改制等造成的拖欠

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养

老金、失业保险金等各种社会保险金的缺口

1. 经费补助事业单位举借的,政府未确认承担直接

还款责任,也未提供担保的债务

2. 公用事业单位举借的,政府未确认承担直接还款

责任,也未提供担保的债务

3. 融资平台公司为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的,政府

未确认承担直接还款责任,也未提供担保的债务

4. 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

司为公益性项目建设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

5. 地方国有企业的亏损、欠债等

6. 地方国有和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债务

(二)地方债务规模风险

我国目前地方债务是规模巨大的并且扩张十分明显。从政策上看,我国对于地方政府

举债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我国1995年实施的《预算法》第二十条明文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文件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同年实施的《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限定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债务。事实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为弥补资金缺口,多年以来以各种名义举借了大量债务,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尽管我国目前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市场人士尚未有关于我国地方

政府债务确切规模的全面、真实的权威数据,但是从大量的调研报告可以看出地方政府负债的总体规模极其庞大,且扩张明显。

根据中金公司《中国宏观专题报告》测算 2014 年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1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23.6%),较2013年6月审计署公布的12万亿元增长25%。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据,虽然相较于国外而言是很少的,然而和我们历史同期相比无疑是规模巨大的,并且扩张性明显。

(三)地方债务结构风险

1.举债主体多元化。正常情况下,举债的主体理应由作为地方政府财政主管部门的财政部门来承担,然而事实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众多,不仅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还包括政府所属的投融资公司以及其所属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公益性单位等,并非由财政部门单一决定,从而出现了“债出多门”的现象。这会导致地方财政部门对债务管理的“缺位”以及政府债务风险意识的减弱,从而进一步膨胀地方政府债务。

2.逾期债务居高不下。2015 年将有 2.9 万亿到期债务需要处理,根据 2013 年 6 月审计结果,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将有1.9 万亿在 2015年到期,如果将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分别按 19.13%和 14.64%的比例折

算成地方政府债务,2015 年将有 2 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到期。但是这个数字没有考虑逾期债务和新增债务到期两方面因素。上一次审计发现逾期债务 1.1 万亿。根据上一次审计结果,2013 年 6 月底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有 1.1 万亿元逾期债务,逾期债务计入当年即 2013 年应偿债务。如果 2014 年底仍有逾期债务,应当计入 2015 年应偿债务。由于债务总量扩大,逾期债务可能相应增长,但也有可能因为加强债务规范管理而有所改善。

在没有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假定这部分逾期债务规模不变,仍然为 1.1 万亿。新发行债务到期中将有一部分到期。根据国家审计署数据,2013 年下半年和 2014年应偿债务 6.3 万亿,如果扣除我们假定仍然逾期的 1.1 万亿债务,实际到期 5.2万亿,再加上我们估算的 3 万亿净增量,由此推算过去一年半地方政府债务新发行 8.2 万亿元。假设其中有 10%在 2015 年到期,那将是 8000 亿元左右。因此,考虑逾期债务和新发行债务中将要到期的部分,2015 年全部应偿还债务大约 4 万亿元。首先,4 万亿到期债务包含今年即将到期 1714 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其次,逾期债务中大部分是应付未付款项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2013 年 6 月这部分逾期债务约占全部逾期债务 82%。这部分逾期

债务涉及到更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可能会继续逾期下去,因此,如果扣除地方政府债券和逾期债务中的应付未付款项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地方政府在2015年仍然需要处置2.9 万亿元的到期债务。

3.或有债务隐蔽性强。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或有债务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使得或有债务确切总量难以把握,不利于决策者进行政策制定。或有债务虽然在现阶段还不属于政府的直接债务,无需地方政府立即偿还,但是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这是因为,一旦出现或有显性债务无力偿还的情况,或有隐性债务很可能会在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下演变为政府直接显性债务,这将进一步扩散和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四)地方债务管理风险

1.地方债券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实行规范化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国家的普遍做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分税制财政体制,地方财政已成为一级独立的预算。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应该享有包括举债权在内的应有财权。然而,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缺乏合理正当的法律依据,债务的转让和交易更多地是通过各种隐秘的方式变相进行,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银行打包处理来进行,有利于对隐性债务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和有利于建立地方政府长效融资机制的地方债券市场尚未真正建立。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债券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明显落后于政府债券市场发展;另一方面在政府债券市场内部,国债市场发展迅速,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评级、发行渠道等制度环节尚不完善,地方政府债券管理统一的制度框架尚未建立,没有以地方政府为单一信用主体的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缺失,使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较差,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地方债务风险。

2.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积聚。当前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积聚的资金过于庞大,根据银监会2010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通报的数据(参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亦认为,2009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规模已经超过了地方政府全年的总财政收入。这表明我国目前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积累了巨额风险。此外,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的操作过程不规范和不透明,资金的隐性风险也在不断积聚。

二、地方债务成因分析

(一)财政体制原因。

我国自 1994 年以来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从形式上看和财政联邦主义差不多,实际上却仍然具有“包干体制”的特征。这个体制对于纵向平衡和横向协调的能力很弱,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国的财政体制缺乏合理的地方税体系基础,地方财政的收入增长主要靠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因此,地方要迅速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增加投资。我国的法律规定,地方政府无权举债。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中央可代地方政府发债。显然这受中央政府的控制,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地方要突破这种限制就必须利用市场化的融资平台筹资。市场化的融资平台似乎和政府负债无关,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量的地方融资平台筹到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本质上有公共投资的性质,最终依靠今后增加的税收来归还。当然,这类投资不可能增加财政收入,而是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资本密集导致的规模经济。这是融资平台大搞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原因。地方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就是“土地”。土地的农业经营转为非农经营;土地的非商业利用转为商业利用;土地的资本密集型投资均会导致经济增长。对于地方来说,“土地”的招商引资实际上是让渡土地的一部分级差地租而已。

(二)转移支付制度原因。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是财政体制不合理的必然反映。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构架有问题,就不可能建立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中央政府用于一般转移支付的财力受到约束。中央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一般税。我国商品交易的一般税实际上是由增值税和营业税两个税种构成的。而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增值税是共享税,而营业税却属于地方税。在增值税中 25%属于地方,这样限制了一般转移支付的数量。在所得税中,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可称得上一般税。对于地方的企业来说,所得税已经作了中央和地方的固定分配,同样限制了可转移支付的资金。其次,由于地方财政缺乏一般转移支付的平衡机制,导致地区之间公共劳务的巨大差异,从而又成为进一步扩大地区差异的原因。这样,中央政府为了解决地方提供基本公共劳务的困难,就只能靠专项转移支付基金解决。显然,这必然导致专项转移支付基金越搞越多,但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不良循环。

(三)税制原因。

我国的财政体制是以分税制为基础的,税制不合理就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财政体制。我国税制中缺乏地方税体系。这样就难以建立以中性为原则的预算体制。要建立我国的地方税体系不是个小问题,涉及到改变以流转税为主税种的格局问题;涉及到住房私有化的全面改革问题;也涉及到国有资本税后利润的再分配问题。在税制没有全面改革之前,

综合考虑国有收入的分配问题是必要的。在当前的税制下,地方的债务风险表现为地方之间的投资竞争;地方之间的投资竞争表现为地方之间的税收竞争;地方之间的税收竞争表现为“土地”级差收益让度的竞争。这类竞争会加剧地方的债务风险。

(四)政府行为不规范。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是政府直接行为不规范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首先,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公共财政理论表明,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只能限定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内,不能超出这一领域而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但我国地方政府“越位”与“缺位”问题并存,对于政府本应基本退出的赢利性和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地方政府却没有实现应有的退出,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包含着相当大的政府干预成分。其次,地方政府官员行为的不负责任。在现行政绩考评机制下,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确立了“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GDP增长是硬道理”的目标,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而轻视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盲目借债,将地方政府债务留给以后几届官员承担,造成了“一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现行法律不允许的情况下仍然以各种方式为所属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担保。

(五)地方债务管理落后。

我国地方债务管理落后主要是因为债务管理的效率不高。首先,地方政府缺乏对举借债务的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无效工程、“胡子”工程和“首长”工程屡见不鲜。地方政府官员过于关注政绩,而过少顾及实际偿还能力,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其次,我国地方政府的基础工作还很薄弱,政府债务的统计、核算、计量体系尚未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确切规模因而就很难被准确地掌握,进而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也无法运用,相应地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也就无从建立。再次,我国缺乏地方举债约束机制,在地方扭曲的债务观下,偿债基金难以落实,突显预算外资金偿付压力。

三、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和建议

(一)逐步完善地方税体系。

要完善地方税体系,就需要改革流转税为主税种的状况,建立以所得税为主税种的税收体系。主税种应该是一般税,商品劳务交易税的一般税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应该说以两个税种为一般税不符合税收中性原则,应予改革。另外,商品劳务交易税税负太高,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育。降低流转税等于降低市场经济的投资门槛,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减少政府的转移支出。同时,降低流转税负既为所得税为主税种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建立合理的地方税体系创造条件。地方税的主税种应该以非流动性税基为基础,因此房地产税

为地方税的主税种是比较适宜的。但由于住房消费并没有真正纳入个人消费的范畴,房地产税的建立必然处于一种过渡状态。但这是另外的问题,不是税制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地方税体系是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一般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一般转移支付制度。

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应该以转移支付基金为基础。理论上说,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平衡是可以根据经验数据测算的。这就是说,转移支付的基金总量是可以测算的,这是建立转移支付基金的基础。转移支付基金的来源是一般税,假定流转税的一般税是增值税,假定所得税的一般税仍然是企业所得税,就是说上述两个税种是转移支付基金的来源。又假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 50%建立起来的转移支付基金正好能维持各级政府的预算平衡,那么应该规定这个百分比为形成转移支付基金的比例。这就是说取消一般税收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固定分成办法。中央只是承诺上述两个税种的 50%用于转移支付,但并不保证每个地方都得 50%。这也就是目前的“共享税”应该取消。转移支付基金根据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和职责进行分配。分配的原则是激励地方之间的有序竞争。如果当年的情况较好,转移支付基金有结余,可结转下年使用,也可用于预算追加。如果当年的情况较差,转移支付基金不足,那么只能每个地方都相应削减。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是保证地方政府预算平衡的基础,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则是补充。这就是说专项转移支付的种类不宜太多,数量不宜太大。

(三)建立地方债务的约束机制。

首先,建立地方债务防控体系。债务风险在经济运行中可能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而扩散到其他部门,因此,在摸清了债务风险转化机制的条件下,应尽快在风险转换时点的转换关联点上布控观测点,建立相应的观测指标,达到整体上控制债务风险的目的。其次,搭建信息平台,强化风险控制。按照中央的部署,强化债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研究债务与相关财政经济指标的管理,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指标,科学地评估债务风险。再次,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机制。遵循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解决融资平台带来的偿债风险,规范融资平台的管理,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分类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二是加强融资管理和信贷管理;三是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最后,加强部门沟通,齐抓共管债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建立部门联合控债监管体系,以财政部门为主要协调人,对举债的时间和原因作深入的考查。银行对政府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构的贷款要通报财政局,由财政局

对项目进行考察之后,再予以融资。同时银行要定时向财政局债务管理处通报向地方政府融资的情况,以及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各部门定期出具债务资金的管理进度、偿债的日期等报告,并向财政部门汇报,实现部门间信息透明,以便财政部门进行宏观协调。

(四)、扩大地方预算资金来源

长远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根源是地方政府收入无法满足支出需要,从根本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依赖中长期改革措施。例如财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同时引入私人资本,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1.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关系。1994 年分税制改革压缩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地方政府事权却不断增加。《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降低地方政府事权。

2.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增加其分红比例。我国政府拥有的资产规模庞大,财政部数据显示,2014 年底我国国有企业总资产 102 万亿元,净资产总额为 35.6 万亿元。但是,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不高,国有企业资本回报率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如果能够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可以释放巨大的“红利”。

3.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43 号文提出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途径支持 PPP(公私合作)项目。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可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培.李淼焱.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基于对中西部地方债务的调研 [J].财政研究,2013(6).

[2]黄燕芬.邬拉.地方债务风险:现状、成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

[3]杨雅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及风险--从财政联邦主义视角对西部少数民族省份A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6).

[4]中金公司.《中国宏观专题报告》.

[5]王晓曦.我国政府融资平台的制度缺陷和风险机理研究 [J].财政研究,2010(6).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案例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案例分析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局部已经显现,未来潜在的风险很大,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向中央政府转嫁,将会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和反映问题,并提出防范化解的对策(启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 债务总量不清,但规模巨大,局部风险已经出现。我国地方政府目前有多少债务,谁也说不清。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在20多年的经济体制转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既有地方政府举借和担保产生的直接债务,又有经济、社会中公共风险可能向政府转嫁而形成的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确定的,而或有债务具有不确定性。二是政府债务统计主要包括直接债务,未涵盖全部或有债务。三是由于政府任期制,地方政府往往从政绩出发,认为或有债务不需要本届政府偿还,因而有意不披露或有债务。但这绝不能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大,从一些媒体披露出来的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相当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粗略统计,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其中,乡政府债务2200亿元,平均每个乡负债400万元。如此巨额债务与地方政府目前有限偿债能力的严重不对称,在一些地方已引发了局部性债务风险,出现了支付危机。 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具有隐蔽性,潜在的债务风险很大。在地方政府债务中,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虽然或有债务目前

还不是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不需要地方政府现期偿还,但它是潜在风险很大的债务,因为或有显性债务在借款人无法偿还的情况下,或有隐性债务在地方政府出于“道义”或公众压力承担还债责任的情况下,都会变成政府直接显性债务,这将会引发地方政府局部性债务风险向全局性债务风险的演变。 缺乏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为了克服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地方政府通过过度举债享受债务短期收益而未来债务成本由中央政府承担,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都制定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监控,如果哪个地方政府可能出现债务风险,便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种类多,或有债务比重大,而政府债务统计口径又不统一,主要是直接债务,未包括全部或有债务。这就使中央政府无法全面掌握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规模,从而使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指标无法运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无法建立,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控,使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债务风险危害严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旦形成并引发地方财政支付危机,一方面将会大大限制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地方公共产品的投入,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难以改善,延缓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支付危机造成的干部职工工资拖欠,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下岗人员生活费和再就业、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支出缺口,不仅会影响政权运转、群众生活,严重的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反映的问题

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DOC)

华北电力大学 财政学结课论文 题目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专业班级会计1401 学生姓名曹正 学号201406060102 成绩评定 2016 年4月16 日

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 摘要 本文对中国地方债务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方债务潜在风险很大,应给予高度关注。本文从地方债务内涵、分类以及现状研究了地方债务所存在的风险。同时制度安排角度分析了地方债务风险的原因,阐述了财政风险形成和转化的机制,提出了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改革路径。本文认为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应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地方债务约束机制,同时应当扩大地方预算资金来源。 关键词:地方债务;债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地方债务内涵、分类及现状 (一)地方债务内涵以及分类 在我国并没有达成对地方债务的共识,地方债务是没有明确定义的。然而,地方债务是确实存在的。本文认为地方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债务责任,包括显性的、隐性的、或有的等多种形式。 按照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汉娜(Hana PolackovaBrixi)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可以把政府债务分为政府直接显性债务、政府直接隐性债务、政府或有显性债务和政府或有隐性债务四类。表 1 是地方债务分类表。

表1 地方债务分类表 债务直接负债间接负债 显性负债1. 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 2. 上级财政转贷债务中,投入无收益的公益 性项目,全部以财政性资金作为偿债资金来源 的债务 3. 政府部门和机构拖欠单位和个人的债务 4. 经费补助事业单位举借的,已明确由财政 性资金直接偿还的债务 5. 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已明确由财政性资 金直接偿还的债务 1. 上级财政转贷债务中,投入有收益的竞争性项目 的债务 2. 地方政府为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贷款或发行企 业债券进行担保或提供回购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 3. 粮食、供销等企业政策性亏损挂账 隐性负债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企业改制等造成的拖欠 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养 老金、失业保险金等各种社会保险金的缺口 1. 经费补助事业单位举借的,政府未确认承担直接 还款责任,也未提供担保的债务 2. 公用事业单位举借的,政府未确认承担直接还款 责任,也未提供担保的债务 3. 融资平台公司为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的,政府 未确认承担直接还款责任,也未提供担保的债务 4. 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 司为公益性项目建设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 5. 地方国有企业的亏损、欠债等 6. 地方国有和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债务 (二)地方债务规模风险 我国目前地方债务是规模巨大的并且扩张十分明显。从政策上看,我国对于地方政府 举债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我国1995年实施的《预算法》第二十条明文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文件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同年实施的《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限定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债务。事实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为弥补资金缺口,多年以来以各种名义举借了大量债务,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尽管我国目前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市场人士尚未有关于我国地方

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最近,我们对全市政府债务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各级政府负债已经非常沉重,单位负债比较普遍,亟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防范和解决。 一、债务现状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政府负债数大面广,形势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负债数额大。截止XX年12月31日止,全市政府债务总额达到121.94亿元。从债务看,外债6.90亿元,占5.65%,国内债务115.04亿元,占94.34%;从债务主体看,本级政府负债75.24亿元,占61.70%,行政事业单位负债26.43亿元,占21.67%;公益事业部门(企业)负债20.25亿元,占16.61%;从债务层次看,市本级负债34.51亿元,占28.30%;区县(市)负债87.43亿元,占71.70%。 2.逾期债务多。截止XX年12月31日止,全市逾期债务达到86.4亿元,占债务总额的70.85%。从逾期年限看,逾期1年以下的8.65亿元,占7.09%,逾期1-3年的19.87亿元,占16.29%,逾期3-10年的44.64亿元,占36.60%,逾期10年以上的13.24亿元,占10.86%;从债务逾期主体看,政府债务逾期63.37亿元,占51.97%,行政事业单位债

务逾期15.79亿元,占12.95%,公益事业部门(企业)债务逾期7.24亿元,占5.94%。 3、债权数额小。从统计数据看,全市政府债权只有9.65亿元,为债务总额的7.91%,债权债务严重不对称,而且,9.65亿元政府债权中,呆帐有3.86亿元,真正有效债权只有5.79亿元。 4、还债压力重。XX年,我市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1.52亿元,面对高达121.94亿元的政府债务总额,财政承受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即使剔除拖欠、挂帐及逾期债务后,当前要偿还的债务仍有27.55亿元,其中XX-XX年须偿还的债务本金分别有6.35亿元、3.42亿元、2.87亿元、2.57亿元、 2.05亿元,财政偿债压力非常大。 二、债务成因 形成巨额政府债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成因: 1、财政收支缺口转移。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总的趋势是财力向上不断集中,事权向下不断转移,导致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断下滑,收支矛盾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支出责任加速呈现三个转移倾向,最后反映为债务的全面发生和不断累积。一是支出责任向下级转移,主要表现为支出上的甩包袱,要求硬配套,“上面开口子,下面拿票子”等形式,超越了基层财政承受能力。二是支出责

【实用资料】地方债务风险及防控.pdf

2013年第1期 HONG GUAN JING JI GUAN LI ○毋晓雷 地方债务风险及防控 据国家审计署首次针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 10.7万亿元,相当于我国当年经济总量的27%。从偿债年度看,2012 年、2013年、2014年分别有 17.17%、11.37%和9.28%的债务到 期。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地方债务偿债高峰期,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有效法律防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地方债务及其风险地方债务可划分为显性和隐性债务两种类型。显性债务一般包括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国债转贷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借款、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拖欠工资、国有粮食企业亏损新老挂账、拖欠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除了明确的负债外,常表现为未支付的应付支出。隐性债务包括地方政府担保债务、担保的外债、地方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一旦出现金融机构清算,地方政府将承担资产损失。 地方债务风险主要指由于受不确定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地方财政资金遭受损失,从而造成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或者财政支出出现困难而危及地方政府正常 运转、职能正常行使以及引发的其他可能干扰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情况。地方债务风险诱发空间大、传导性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 二、地方债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1.债务透明度较低,以隐性负债为主。我国总体债务相当于GDP 的比重一直处在较低的可控范围内,但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社会情况复杂,负债运营已成为一些地方财政运行的常态,甚至有“拆东补西”、“这任借了下任还”的情况,难以准确统计。这成为地方债务风险的重大源头。地方财政的债务过高,地方政府机构总是“勒紧裤腰”运行,其后果,一方面,造成各种乱收费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另一方面,风险与日俱增。 2.整体虽然可控,但局部、阶 段性风险突出。地方债务的流动性强、局部地区非常集中,短期内存在较大的风险。在未来几年偿债集中期内,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增大,资金链条脆弱。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过大,将导致投资者信心动摇,影响投资,减缓经济增速,形成恶性循环。 3.偿债能力过度依赖土地升 值。据审计署报告显示,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 诺以土地出让金作为偿还来源的债务超过2.5万亿元,总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目前,随着中央不断强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五部委于2009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要求地方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缴入地方国库,支出则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土地属不可再生资源,土地出让金是一次性税源,与地方刚性、连续性财政支出不相匹配。因此,仅靠卖地还债会造成长期的、更大的风险。 4.规模大,还债高峰集中。一 些地方政府已经陷入循环举债的怪圈中。截至2010年底,有22个市级政府和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20%。部分地方出现了逾期债务,有4个市级政府和23个县级政府逾期债务率超10%。此外,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有近30%的负债2013年至 2015年开始到期,另有30.21%的债务余额在2016年以后到期。 三、地方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我国《预算法》明文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在财政预算中开列赤字、不允许发行地方债券、不得提供担 观察与思考 4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防范的探索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防范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1-07-27T08:39:02.75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上供稿作者:李新辉[导读]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引起的将会导致经济资源外流的政府现有责任。李新辉(新密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河南郑州 452370)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呈现上升、积累和扩大的趋势,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财政支出增加,财政债务风险陡然增加,这种现实引起社会各方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就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分析。关键词:政府债务;主体;偿还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引起的将会导致经济资源外流的政府现有责任。政府性债务关系到政府信誉,影响到地方投资发展的软环境,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带来的财政风险,达到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确保财政经济平稳运行,是实行政府性债务科学管理的更本目的。 一、要增强风险意识,根据政府财力适度举债 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要树立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危害性和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政府举债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可用财力增量情况相适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财政收支形势和现有政府性债务规模,科学合理制定政府举债的中长期规划。在保证偿债负担均衡的情况下,规划未来的债务期限和结构,对于不同的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程度,做出合理的未来债务资金的使用方向,然后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举债限制措施,防止重借轻还和只追求贷款数量、忽视项目质量的倾向,用以保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偿还能力。 二、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主体严格审批制度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的归口管理,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性债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严禁政府各部门、单位直接举债或间接承担偿债责任,尽快扭转多头举债、分散使用、财政兜底的局面。作为政府性债务的主管机关,财政部门要承担起对区域内政府性债务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界定举债的范围,各级政府要成立政府性债务审批管理领导小组,要负责对本级政府的举借债务进行严格审批并密切监督政府性债务的使用的偿还情况。财政部门要做到整合融资平台,盘活国有资产,集中管理,避免各部门、单位直接举债或间接承担偿债责任,导致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程度加深。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投资管理行为,尤其要杜绝将政府性债务资金投向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实现对财政投资项目资金运用和财务活动的有效监管。要以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为重点,从落实偿债资金入手,结合预算编制改革,逐步把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以预算约束举债和偿债能力,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三、落实债务责任,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要建立政府性管理办法,用制度明确政府举债的范围、原则、程序、条件等,建立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借、用、还相统一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切实优化并落实偿债方案,在确定举债计划的同时,必须一并制定偿债计划,明确偿债的资金来源。对以收费等经营性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要对预期的收入进行认真的测算评估,确保偿债资金来源可靠,避免收入计划落空,影响债务偿还。现实中不少举债单位为了举债计划容易通过,借到更多的钱,往往高估举借项目的收入,与项目投入营运后的实际收入差距很大,造成偿债困难,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对需要财政安排资金作为偿债资金来源的,在制定偿债计划时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和政府批准,财政部门要按照偿债计划把偿债资金列入预算并及时拨付;对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资金来源的,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出让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划,并充分考虑土地报批、出让价格、政策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对由于不同原因造成偿债资金来源变化的,必须及时调整偿债方案,重新落实偿债资金来源,确保偿债方案稳妥、可靠。并且要加强政府间转贷资金管理,注重还贷能力。为数不少的地方政府为取得所谓的政绩,不顾地方的实际需要,不顾项目的效益,不顾本级财政的偿债能力,想尽办法争取国债转贷资金和农业开发转贷资金。这部分项目转贷资金,借时容易还时难,上级财政只好采取扣款的方式回收资金,导致借债的地方政府财政运行困难,或是挤占其他的公共支出形成债务种类的转换,或是向上级财政借新债还旧债。因此,对政府间转贷资金必须加强管理。 四、明确偿债主体,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机制 债务的偿还,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建立和完善偿债机制,明确偿债责任,要按照“谁借款、谁还款、谁担保、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在举债时就确定偿债责任主体,由责任主体承担债务偿还任务,要进一步完善责任制,采取约束性措施,加大督查力度,强化偿债主体的偿债责任。偿债责任主体单位要组织落实偿债资金,及时按合同支付本息;对于由于某种原因偿债计划确定的偿债资金不能落实、偿还出现困难的,应千方百计筹措其他资金,弥补偿债资金的不足,并主动做好与债权单位的沟通,确保及时足额偿还到期的政府性债务。再建立偿债基金,这是确保政府信誉和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从理论上讲,储备的偿债基金与其他正常支出一样,也是一种财政支出,当未定的或有债务转化为直接债务时,较大规模的偿债基金储备可以减少地方财政短期内所面临的支付压力。对于那些自身有部分偿债能力的债务项目,各级地方政府应对其经营情况和财务收支进行监控,要求其制定出偿债计划,并监督执行。 五、拓宽财源渠道,增强政府偿债能力 政府应牢固树立综合财政理念,在切实加强政府财政资金管理的同时,统筹安排其他政府可利用资源以扩大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达到综合平衡的目的。彻底打破地方部门既得利益的障碍,把以部门所有制为基础的个别决策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改善政府资源配置的效率。对竞争性项目,财政今后不应再对其进行担保;而对于确需财政担保的项目,为了减轻担保风险,地方政府可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健全分级担保、反担保和实物担保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担保制度。今后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和规范化,地方政府应不断缩小债务的担保规模和担保范围,而应尽量通过其他方式如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参股、控股等方式实现融资目的。提高地方政府资信水平,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机制。偿债基金具有偿付、减债、调节增殖和担保等优势,为了合理调整债务规模、加强地方财政的后备资金,地方政府应建立和规范对偿债基金的提取、存储、管理和运用等相关制度。地方政府偿债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应包括,地方政府的年度预算安排,财政结余调剂、债务项目效益提成等。在充分保证偿债基金建立、运转长期性、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下,偿债基金务必专项用于各种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思考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在地方财力普遍有限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通过各种形式举债进行城市建设,但随之而来的地方债务问题也日渐突出。而政府的负债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适度负债、规范管理、统筹安排、加强监督的前提下,政府负债能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在管理失控、负债过度、违规融资的情况下,政府负债则将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财政预算正常执行的重大隐患。本文就西湖区地方债务(主要就城市建设引起的负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财政的角度提出加强债务风险控制的建议与措施。 一、西湖区政府债务管理现状 近几年西湖区财力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除了保障“吃饭财政”,每年只能安排7000万左右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06%。这对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西湖区的城市建设资金基本上通过举债完成。政府债务在西湖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融资加快了西湖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步伐。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招商引资的区位优势凸现。 据统计,至2006年12月底,区本级政府债务余额为1.4亿元(不含之江、各集镇指挥部),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2.96%,占全区

可用财力的比重为10.65%,各项指标均在风险控制范围内。然而西湖区承担着西溪湿地、古墩路等多项市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虽然建设资金由市政府明确以某块土地资金作为平衡,但在地块出让前,项目的建设仍需通过大规模融资完成。随着近年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地价受市场波动因素影响很大,隐藏了较大风险,一旦土地跌价,不能及时出让,将直接导致未来债务支付困难,资金链断裂,引发财政风险,因此融资风险不容忽视。 西湖区政府十分重视债务问题,在债务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一是摸清全区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汇总各部门的年度建设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核实债务存量,进行分类化解,明确偿债责任。二是建立政府负债办公室,负责定期统计汇总全区负债数据、分析全区负债动态。负债办公室设在财政局,在统计汇总负债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月报表制度,每月向区委区政府提供负债动态分析。三是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明确建设资金由建设主体负责筹措和平衡,谁举债谁负责。四是2007年试编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全面反映基本建设收支、借贷执行情况,做到一本预算管吃饭、一本预算管建设。五是建立债务偿还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签订政府债务责任状。由区委区政府与各建设单位负责人签订政府债务责任状。将地方政府债务考核落实到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 二、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单位对各自项目管理和举债资金管理自成一体,封闭运行,集融资、建设、支付职能于一身。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几点建议概要

审计研究简报 第6期 (总第201期)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2010年9月14日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举债、预算不列赤字。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规避法规约束,多头举借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融资规模膨胀迅速,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偿债风险日益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融资的现实需求,也有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导致地方政府资金紧张等体制性因素,还有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导向偏差引发的地方官员非理性投资冲动,以及统筹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等管理因素。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情况及债务风险,各级审计机关要予以高度的关注,客观分析和看待其形成的原因,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从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角度,研究和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建议。 一、分类施治,疏堵结合,完善风险管理,建立控制体系 (一)清查存量债务,积极化解风险。 根据先清理后规范的要求,应该把妥善处理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作为当前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1.摸清债务总量,分清类别结构。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当务之急是全面摸清各地债务规模底数,并在与各地财力比较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债务总体风险大小;同时分清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掌握各种类型债务的特点及成因,以确认偿债风险,划分层次、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相应化解措施。 2.区分举债主体,落实偿还责任。 对政府部门、机构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债务,以及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司因提供公共服务产生且无偿债资金来源的债务,地方政府应承担直接偿债责任;对各类融资平台公司因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建设而产生,且有偿债资金来源的债务,地方政府应督促其按计划、合同的要求严格履行还款义务,尽量避免其向政府直接债务转化;对与公共服务无关的市场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应本着“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由举债主体自行偿还,政府不承担兜底责任。3.保障还款来源,全力化解风险。 在分清举债主体、落实偿还责任的基础上,要及时制定偿还计划,科学筹措偿债资金,按时履行偿债义务。其中: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所蕴藏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2017年第1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315期 Serial No .315 No .1,2017经济研究导刊 地方政府债务引发的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来看,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引发的金融风险十分复杂。对此,应当深入、全面的分析,科学、合理的论证,找到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对这些问题和风险加以解决。 一、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务所蕴藏的主要金融风险 (一)债务来源途径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为薄弱现阶段, 尽管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内的企业数量较多,然而其运营模式相对单一,主要由银行负责提供资金,并以地方政府的信誉或地方财政为贷款担保。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数目的增大,无形之中提高了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为了保证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就将这些风险转移到市场,致使国内金融安全问题产生。通过分析可知,若是造成高通货膨胀率,国内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发生不良贷款率可以高达20%,其总额会达到2.4万亿CNY [1]。银行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中心,生存和发展对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产生重要的影响,若是由于地方债务导致银行难以正常经营,那么将对国家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 (二)引发财政风险和信用风险 现阶段,尽管地方举债行为在表面上通过投融资平台而发生,然而,通常情况下均是以政府信誉为担保,实际上,这项债务还是需要地方政府来偿还。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现阶段的地方财政呈现出大幅度提升的态势。然而,在机构改革的影响下,各级政府逐步向服务型机构发展,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仅能勉强满足日常行政服务的支出,作为债务额度较大的担保,地方财政承担了较大的债务 压力[2]。大部门地方债务之所以能够贷款成功,是因为各级政府以自身信誉作为担保。同时,由于政府信誉对党和国家而言十分重要,对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所以,以政府信誉作为担保不仅凸显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筹资的迫切性,还显示了地方债务失控引发的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政治风险。现阶段,各级地方政府债务均存在延期、拖欠的情况,若是任由这种情况发生,将对政府信誉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进而造成社会信用环境逐步恶化,引发信用危机,导致投资者与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发生动摇。 (三)致使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增大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投融资平台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普遍存在违规担保的现象,明显增加了银行难以回收贷款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升高。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普遍出现了不具有主营业务、短期发展、法人治理结构缺乏完善性、责任主体不清、操作程序不规范等情况。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又常常借助多个融资平台企业向多家银行进行信贷,导致银行难以真正掌握地方政府的负债状况以及其担保情况[3]。为了发展经济、筹集更多资金,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将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融入到融资平台,由于这类贷款项目未经过市场论证、不具备发展前景,导致在今后几年中,国内将出现大部分地方债务贷款即将到期的情况,使得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多家银行催还款的状况。据预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可能发生井喷现象。 (四)地方财政无力偿还地方债务 各级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收益。从相关统计分析可知,2001—2003年,国内各级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方面获得的利益总额高达9100多亿CNY ,而在2009年当年,国内 收稿日期:2016-11-08 作者简介:严文浩(1998-),男,河南周口人,高中,从事地方政府债务研究。当前地方政府债务所蕴藏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严文浩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郑州450052) 摘要: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为了规避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应对 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庞大的债务数额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区县和乡镇地区。对美国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进行分析发现,一旦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陷入到债务偿还的困境中,就极易造成全国性债务危机的出现,甚至对全国金融行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引发金融动荡,并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威胁。因此,新时期应该加强对地方债务工作的重视,在分析债务成因的基础上有效防范潜在风险,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7)01-0076-02 76— —

企业债务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企业债务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04T15:37:28.2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作者:柴晓青[导读] 摘要:企业债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通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指导实施债务风险管理,有助于建立完善的企业债务风险管理体系。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武清供电分公司天津 301700摘要:企业债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通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指导实施债务风险管理,有助于建立完善的企业债务风险管理体系。债务风险管控是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通过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等手段,避免企业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因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变化导致企业重大损失,从而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企业债务风险 管理对策展开探讨。关键词:债务管理;风险防控;对策引言企业债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制度、工作措施和防控办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国内外金融市场、行业发展情况等与时俱进地完善,需要债务管理人员结合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实践来不断完善。债务管理工作只要不断完善,就会充满生机活力,就能更好发挥防控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 1我国企业债务风险的现状(1)全国整体经济指数下行的形势下,企业销售利润率大幅降低,传统工业企业连续多年挣扎于盈、亏之间,客户偿付货款意愿和能力不断下降,导致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来源减少。一方面,为了维持稳定持续经营,不得不陷入增加欠款规模、新增筹资的困境之中,企业商业信用降低、偿债能力下降,现金性债务风险凸显。另一方面社会综合成本不断增高,生产投入的物资采购成本不断推动企业生产成本升高,企业盈利水平被严重压缩,甚至出现亏损、资金收不抵支的情况,面临严重的收支性债务风险。(2)务管理意识不强。部分企业长期存在不重视债务管理问题,主要原因是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观念出现偏差,对债务管理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债务累积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导致整个企业对债务管理没有落实到位。普遍存在问题是没有将债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体系,没有专兼职债务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没有债务工作和管理制度,更没有建立债务管理体系。 2企业债务风险管控的对策 2.1加强债务管理,控制违约风险企业应当加强对债务的管理。梳理各类债务明细,根据形成的原因,分析债务到期时间及性质,并将所有债务纳入资金计划管理。带息负债需刚性偿还,应提前筹划资金,确保按期支付。其他经营负债应该分类逐项分析,按照到期日匹配到相应周期的资金计划中,并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级管理。先确保税金、工人工资等对支付及时性要求较高的款项支付;再安排材料、专业分包、职工工资等其他经营性款项支付;同时还需留有一定的资金储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应急性债务偿还需求。债务管理还可延伸到上游供应商,上游供应商是经营负债的主要债权人,企业可通过市场拓展,采取战略合作等形式与具备有一定规模和抗风险能力的供应商合作,提高债务弹性。 2.2全面预算,加强风险防控全面预算是链接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岗位职责、管理效率、企业文化管理、绩效考核、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立体管理网络体系。要根据国家财政、银行、税务、统计等部门要求,围绕企业战略和发展规划,构建企业的战略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生产运营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技术研发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系统。强化货币资金预算的刚性管理,按照以入定出编制货币资金预算,不编制赤字货币资金预算。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实施预算管理,未经审核批准的预算一律不得执行,做到无预算不申请、不支出、不采购。严格控制超能力建设和盲目扩张,防止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 2.3进行债务风险综合评价一是制定风险评价标准。风险评价标准是对企业相关风险事件的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对风险事件的评价要通过“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纬度进行评判和估计。通过两个纬度的综合分析,确定各类债务风险重要程度。①风险发生可能性。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1分至5分,表示可能性逐渐增加,1分表示该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极低;5分表示该风险事件几乎确定会发生。②风险影响程度。债务风险影响程度由财务状况、运营能力、信用声誉三个独立的维度组成。风险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1分至5分,表示影响程度依次加强。1分代表影响程度很低,基本可以忽略,5分代表影响非常高,对公司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二是债务风险评估。对债务风险的综合评价,是通过风险评估标准,综合计算出每一项风险事件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细数对各类债务风险进行量化评价,最终形成企业风险评估报告。 2.4拓展融资渠道,做好资金储备企业还需主动拓宽融资渠道,与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丰富融资手段,未雨筹谋做好资金储备,以确保资金链安全,降低债务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依托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各金融机构获得较高的综合授信额度;同时丰富融资手段并打通保理、保贴、直贴、信用证、产业链融资等多元融资业务,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力保障企业债务。HX公司依托良好的企业信誉,通过融资渠道及融资方式的拓展,获得各类金融机构综合授信约400亿元,有效地保障了公司资金运转。 2.5科学管理,提高抗风险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合法合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规章制度,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以科学完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减少人为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促进企业经营风险的降低。要建立企业风险的防范机制,规范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将债务风险防控与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相结合,将债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建立、发展完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要将风险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加强企业员工防范风险知识以及重大意义宣传教育,悬挂风险防范标语,营造人人防范风险、人人支持风险防范的氛围,以建立、巩固、完善和提高全员风险意识,促进全员全过程风险防控机制的形成。要增强经营活动创现能力,提高资金流动性,统筹平衡资金安排,严控资产负债率增长,切实维护资金链安全。结语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

地方财政风险及防范 一、地方财政风险的含义 所谓地方财政风险是指在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地方财政资金遭受损失或财政支出出现困难而危及地方政权正常运转及其职能行使的可能性。地方财政风险是指地方财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特别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财政的正常支出发生困难而导致政府机器难以正常运转、地方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社会稳定受到破坏的可能性。 二、特点 (一)地方财政风险的综合性。地方财政风险是由社会各种风险转化、综合而成, 呈现出综合性特点。当社会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 便迅速转化为财政风险。如自然灾害将导致财政减收增支, 金融风险最终转化为财政风险等。同时,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府机关所需要的经费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开支,一旦地方财政出现风险,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机器的运转,导致其功能严重失调。因而,地方财政风险不应只看成是地方财政部门的风险, 同时也是地方政府甚至整个国家的风险,对社会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地方财政风险地域层次性。从横向看,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历史和现

实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环境制约因素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财政收不抵支,赤字突出是中西部地区财政运行的显著特点。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相对于财政收入增长过快,从而导致中西部地区所存在的财政风险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从纵向看,我国地方财政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省、地( 市) 、县、乡四级政府之中,其中县乡两级财政风险程度较高。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财政危机。 (三)地方财政风险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地方财政既存在显性风险又存在隐性风险,但更多地表现为财政隐性风险,甚至一些财政显性风险也会通过人为的手段被处理成隐性风险而成为潜在的隐患。由于通常情况下大部分财政风险处于隐蔽状态, 这就造成各部门对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意识不强, 从而加剧了财政风险的累积和膨胀。如果地方财政风险的积聚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化解,最终将会引发财政危机,导致地方经济萎缩,引发社会动荡。作为兜底财政,财政所存在的风险是最为严重的社会风险。 (四)地方财政风险的诱因是全方位的。由于财政在经济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风险不仅包括源自财政系统内部的内生性财政风险,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领域转化到财政领域的外生性公共风险。在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来自经济、金融和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风险都有最终集中导向政府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衡量、分布与防范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衡量、分布与防范(上)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1-04-01 摘要:本文以负债率、债务率、利息支出率、担保债务比重四个指标为中国债务风险衡量的主要指标,结合指标测算和债务情况及收入水平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中国地方政府整体债务风险可控,在近几年间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利息。但中国债务风险区域分布不均衡,防控重点是经济发展处于全国中等水平的省市,这些省市亟须举债而在风险控制上相对较弱,经济发展较弱的省份需要中央政府的担保举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基本可以负担本地融资。本文认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一致性,在债务清理、融资平台公司的处理上应分区域、公司区别对待,这样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债务,债务风险 自2009年以来,关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讨论不绝于耳,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已经逐步开始。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规范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的举债和担保承诺行为”;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20LO年6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至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国家层面解决方案正式出台。 虽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整顿已经从政策层面开始,但地方政府的举债经营究竟有何必要性和局限性?政府对债务的容忍度和风险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有多大,未来几年会发展到多大?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有多大?在什么情况下会触发?是局部风险还是系统性风险?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是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 一、政府负债经营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近年来不断累积,导致担负一方经济建设重任的地方政府背负着巨大的偿债压力。金融生态环境决定了市场主体的外部融资条件,势必也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成本,然而鲜有学术文献尝试探讨二者间关系。鉴于此,本文以2007-2014年期间的省级城投债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金融生态环境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为地方政府筹措资金创造条件,有效地降低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地方的经济基础越好,当地政府债务融资的成本越低,这在财政分权程度也比较高的地区更为明显;地方政府治理水平越高,政府债务融资的成本越低,尤其是在法律环境相对薄弱的地区。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能够提供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影响因素方面新的经验证据,而且对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一、引言 目前,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举债有明确的限制和约束,但事实上地方政府已经存在着大规模的债务数额。如何对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监管,已经引起了中央与地方的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可以看出,随着讨论的深入和研究的拓展, 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通过预算的法定性、严肃性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管理和规范,已经成为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共识。在这种前提下,“如何纳入”就成为下一步工作中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从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 国外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研究非常少, 他们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预算赤字和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以及政府债务的风险控制等方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各国普遍认为,政府债务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然应当纳入预算统一管理,而且实际上他们已经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正如哈维·罗森(2000)指出,“某个时点上的债务是以往所有预算赤字的总和”。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政府债务纳入预算是财政预算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鉴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混乱与无序, 出于控制债务风险的考虑,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预算管理进行了研究,重点就是在债务纳入预算的必要性、思路原则、方式方法以及隐性债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于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张青和周菊芝(2003)认为,各项地方政府债务与现行纳入预算的其他政府收支活动相比,无论其属性还是具体内容, 都没有大的差别, 因此在管理方式上也不应该游离于地方政府预算之外。樊丽明等(2006)认为政府债务是财政学的一个特殊范畴,政府债务的预算管理与其他财政收支相比更为复杂和特殊,为此他们建议应尽快制定地方政府债务的预算管理改革方案。 关于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思路和原则,刘佳凯(2012)认为科学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的基本思路包括:一是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收支进行科学分类;二是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报表体系;三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流程。朱大兴和郭志强(2001)提出,编制政府债务预算的原则包括完整性、及时性以及分类控制和支出优先等。 通过对以上的研究梳理和回顾表明, 尽管目前各界对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已经形成共识, 但现有的研究只是从防范债务风险的视角,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进行了初步的和原则性的探讨,很少有人从政府预算体系完整性的角度, 对政府债务管理的模式进行全面整理和构建。同时, 也很少有人从理论创新与实践推动相结合的层面,对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路径进行全面规划与安排。鉴于此,在简要梳理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相应地提出地方政府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