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节 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

第二节 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

第二节 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
第二节 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

第二节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

镜头之间的转换方式以所使用的技巧特点来划分,基本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特技转换,即利用特技技术或光学技巧如:叠化、渐隐渐现、划像等作为镜头之间的连接方式;

二是直接切换,即利用切出切入,直接将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切换是影视剪辑中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

任何镜头的连接都是以这两种方式完成的,其中包括转场镜头。

所谓转场镜头,特指在段落转换或场面变化时前后连接的镜头。剪辑影视作品就如同是在做"视觉文章",由字成词,由词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文,文章中的句末段首有明确的格式表示,这使文章条理清楚、表达明晰,而在影视作品中,分割层次、段落的任务有镜头转换的方式来实施。由于转场镜头担负着廓清段落、划分层次、连接场景、转换时空、承上启下的任务,因此,处于转场地位的前后镜头在镜头连接方式上的要求就更高。

一、技巧性转场方式(特技连接)

用特技方式连接镜头是影视语言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也是影视蒙太奇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特技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效果,它直接关系到影视时空的变化、场景转换的力度、画面内涵的拓展等一系列蒙太奇语言的准确度,并且对观众的视觉感受、审美感知以及叙述风格都产生影响。

目前,电视特技的类型及其在基础类型上发展变化的各种样式已难以计数,比如,"划像"特技根据呈现形状、方位不同可以演绎出几百种样式,如:上下划、左右划、对角线划、圆形划(又称圈出圈入)菱形划、方形划、雨丝效果划,等等。在这一节中,主要是从特技影响叙事和转场的角度,分析几种最常用的技巧方式。

(一)渐隐、渐显(又称淡出、淡入)

渐显是画面从全黑中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一般用于段落或全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引领观众逐渐进入;反之,渐隐是画面由正常逐渐暗淡直到完全消失,常用于段落或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激发观众回味。通常,渐隐渐显连在一起使用,对于电视节目而言,这是最便利也是运用最普遍的段落转场手段。它具有以下特点:

1、表现大幅度的时空变换,可以有效地省略中间过程,段落间断效果最为明显,主要用于大段落划分中,表示某一个情节或内容结束,另一情节、内容开始。比如,上一段落是夜晚,某人仍在单位工作,下一段落是清晨她在晨练,开始了另一天的生活,渐隐、渐显自然地改变了叙事内容,转换了层次,也使观众视觉或心理上都得到短暂的间歇。

巧妙利用渐隐渐显转场,可以使段落叙事更精练,甚至产生戏剧效果。比如,上一段落结尾,电话铃响,某人拿起电话,刚问一声"喂",镜头渐隐,当下一镜头渐显时,已是深夜,此人辗转反侧。在这里,渐隐在话音刚落处出现,省略了常见的对话镜头,似乎这个段落很不完整,但是,却有戛然而止、留下悬念之妙,渐隐的结束意味事实上也为此段划上了句号,观众会意识到下一镜头将是另一内容的开始。

2、渐隐、渐显的速度影响表现效果。一般来说,正常的渐隐、渐显的长度各为1秒半或2秒左右,但是,在强调抒情、思索、回忆、回味等情绪色彩时,可以放慢渐隐、渐显的速度(称为"缓淡"),甚至可以在渐隐后加一段黑画面。如果,渐显速度加快,就成为"闪白",闪白既有掩盖镜头剪辑接点的作用,又可以增强视觉跳动感,所以,常见于加强动感效果的快节奏剪辑中。

3、渐隐渐显可以分别与切换一起使用。前镜头渐隐,后镜头切入,这样画面节奏由慢

变快,转场的节奏较明快;前镜头切出,后镜头渐显,节奏转换舒缓,上镜头的紧张、活泼、热烈的情绪在渐显中得以缓冲。

4、渐隐渐显具有制造视觉节奏的功效。一些强调视觉效果的剪辑片段中,有规律的渐隐或渐显就象在打节拍,有些电视短片的创作很好利用了这一点。有一则美国一家公共电视的形象广告,全片以忆旧的棕色为基调,以慢动作加音乐为渲染,几乎每个镜头都以渐隐加黑的方式结束,这样不仅镜头后的黑场部分可以加字幕表现观点,而且,规律性的一明一暗的变化就象是音乐节拍,赋予影像以视觉节奏的美感。

5、由于渐隐渐显表现大的时空转变和内容转换,视觉效果突出,因此,过多使用渐隐渐显,会使整体布局显得比较琐碎,结构拖沓,因此,不要把这种技巧当成是任何段落转换的灵丹妙药。

(二)叠化

电视屏幕上,除了切换外,叠化是最常用的镜头连接方式,具体体现为上镜头消失之前,下镜头已逐渐显露,两个画面有若干秒重叠的部分。叠化方式可以是前一画面叠化出后一画面,也可以是主体画面内叠加其他画面,最后结束在主体画面上。不同的叠化方式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可归纳如下:

1、可以表现明显的空间转换和时间过渡,常用于不同段落或同一段落中不同场景的时间空间的分割,强调前后段落或镜头内容的关联性和自然过渡。比如,前一段落在表现在海边运动,下一段落表现城市生活步履匆匆,这两者之间就可以用叠化转场。又如,表现一个剧团作巡回演出,只用把几个带有不同区域特征的镜头及演出片断、海报等叠化在一起,就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剧团遍走各地,既简化了时空转换过程又避免了切换的跳跃感。

2、在表示时间流逝感方面作用突出,这不仅体现在段落转场中,也体现在镜头连接后的情绪效果上。比如,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有一段表现年轻时代的母亲每天变着花样地给当"教书先生"的父亲送饭。镜头拍摄角度、景别、构图方式等均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木凳上每天变化的饭菜和来了又离去的身影,由于镜头中绝大部分元素都太相似,切换镜头视觉跳动感强,而用叠化很好体现出了日复一日的效果。

如果利用前后镜头的相似性叠化,镜头连接的流畅性、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比如,前一个镜头是一个枝繁叶茂的大树,后一镜头是这棵大数被锯断只剩下了一个大树墩。采用切换或其他方式,前后两镜头的关联不能体现,用叠化就可以生动显示这棵大树的变化。

2、表现丰富的视觉效果,尤其是一组镜头的连续叠化,视觉流动感强,便于营造氛围、深化情绪。电视片《新加坡透视》一片在10分钟里介绍了新加坡的风土人情、文化信仰、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繁多,色彩艳丽,由于大量使用连续叠化,特别是连续运动镜头的叠化,所以,全片整体风格非常流畅。再比如,在一部片中结尾处,一个人由近至远离去,剪辑时,取这个镜头的近景、中景、大全景三个片断叠化在一起,这样看似变化不大,但是利用叠化,可以强化他越走越远、不会停止的意蕴。

3、多重叠化(或者称多层套叠)也是丰富画面效果的特殊用法,它是指3、4个以上的镜头重叠在一个主体画面上,常常被用来表现变幻莫测、信息丰富或者幻觉想象等情形中。在现代电视节目的片头或宣传片中,利用电脑技术,大量采用了多层套叠的方式,也就是在确立基调的一个画面的各个局部叠化多种形象,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展示了丰富的信息量。

4、前后镜头长时间叠化可以强调重叠画面内容之间的对列关系。比如,一个女孩孤独地走在田间小道的镜头与乡间小学书声朗朗的全景长时间的叠化,那么在女孩和学校间就建立了一种蒙太奇关系,激发人们的联想。

5、叠化速度不同产生的情绪效果不同,叠化速度快慢实际上体现为镜头重合的时间长度。通常一次叠化在3秒左右,达到

6、7秒以上的缓叠就具有抒缓、柔和的表现效果。

6、叠化有时也称作"软过渡",因为当前后镜头组接不畅、镜头质量不佳时,比如镜头

运动速度不均、起落幅不稳等,都可以借助叠化冲淡缺陷影响,同时避免了切换镜头的跳跃。

(三)定格(或称静帧)

前一段的结尾画面作静态处理,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接着出现下一段落的画面,比较适合不同主题段落的转换,而且,一般来说,定格具有强调作用,因此,采用定格转场的段落结尾镜头通常选择有强调必要、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

电视片《一座雕塑的诞生》中,在每一个大的情节段落转换时,都采用了定格加音乐、加片花隔断的转场方式,其中,所选的定格镜头大多是已身患不治之症的主人公在各种情形下的笑容,瞬间凝固的笑容和略带忧伤的主题音乐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激发了观众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关注主人公命运的愿望。

因为定格具有画面意义强调性和瞬间静止的视觉冲击性,因此,在强化画面意义、制造悬念、表达主观感受、强调视觉冲击效果(比如,运动镜头、运动主体突然静止)等场合中,经常被使用。在本教材的第三章电视时空中的停滞时态表现中,曾经详细地介绍了定格的这种用法,此处不再赘言。

定格画面还可以弥补由于镜头表现不足而造成后期剪辑困难。比如,在一部关于中国与澳大利亚建交的电视片中,前一段落是一组70年代澳洲执政内阁成员开会的黑白资料镜头,其中有当时力主建交的澳洲总理霍克的特写,他的目光和形象都很有感染力,可是,镜头太短,不足1秒,很难让人看清,也是采用定格,活动影像变为固定性镜头,达到了延长画面并强调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这个定格镜头恰好与下一段落中20多年后霍克的彩色头像近照相呼应,利用色彩渐变,这两个镜头自然转换,内容上也相应地转到对人物现状的介绍上。所以,利用定格,转换镜头动静效果既可以延长镜头长度,突出画面内容或者增加画面内的信息叙述时间,有时也是和谐连接镜头的一种手段。

(四)划像

前一画面从一个方向退出画面,第二个画面随之出现,开始另一个段落。如前所述,划像根据画面退出方向以及出现方式不同,可以有多样化的具体样式。

划像可以造成时空的快速转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多种内容,所以常用于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事件的分隔呼应,节奏紧凑、明快。比如,一个话题的现场纪录部分与演播室或主持人评说部分之间的转换;又如,在体现快节奏、大信息风格的电视节目中,常可见划像技巧。不过,划像有时失之生硬,如果采用不当,人为痕迹明显,所以纪实性强、风格从容的电视片现在已较少使用划像转场。

此外,划像作为一种花样繁多、效果活泼的特技技巧,在文艺、体育节目中被大量使用。

(五)翻转、翻页

翻转是画面以屏幕中线为轴转动,前一段落为正面画面消失,而背面画面转至正面,开始另一个段落。一般来说,翻转比较适宜于对比性或对照性强的两个段落。比如,电视片《"大富豪"覆灭记》中前一段落讲外号为"大富豪"的张子祥以绑架人质的"赎金"在港澳购置豪宅,下一段落是将他在内地沿海建立秘密犯罪窝点,利用翻转手法,从香港转至内地。

翻页是前一个画面象翻书一样翻过,后一画面随之显露,时空连接紧密。翻页在技巧表现上与划像基本相似,也可以在基础方式上根据翻页速度、方向、卷页方式等发展出多种变化,一般应根据前后镜头的画面形态、运动方向及内容关联而选用某一种方式。

(六)多画屏分割

在屏幕上同时出现多幅同一影像或者同时多幅的不同影像,构成多画屏,产生多空间并列、对比的艺术效果,它可以使发生在不同地点的相关事物同时出现,然后各自表述,其效果类似一句谚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比如,画面上甲在打电话,随后画面变成甲在左

侧打电话,乙在右侧接听电话,这样在同一画面内看到了相互交流的效果,画面回到单画面时,内容是乙挂上电话,开始了与乙相关的另一个内容。

在现代电视节目中,多画屏技巧大大丰富了画面内容,比如,同一画面上,表现体育竞赛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各项比赛,各个局部画面之间又有大小、动静、交错分离等表现,整个画面效果显得琳琅满目。

多画屏的有机运用还可以通过画面对列来深化内涵。比如,在某新闻专题片中,前一画面是某局长笑容可拘地接受采访,表明自己一直在以规章办事,利用多画屏分割特技,同一画面上出现了前一天拍摄到的她在破口大骂被该局无理罚款者的镜头。尽管编辑无加任何评说,但是,官僚作风的虚伪从多画面的对比中显现。

(七)虚实互换(又称变焦点)

利用变焦点使画面内一前一后的形象在景深内互为陪衬,达到前实后虚、前虚后实的效果,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焦点突出的形象上,实现内容或场面的转换。虚实互换也可以是整个画面由实而虚或者由虚而实,前者一般用于段落结束,后者用于段落开始,从而达到转场目的。

(八)甩出、甩入

这种技巧的特征是镜头突然从表现对象上甩出或者镜头突然从别处甩到表现对象上。

"甩"镜头反映了空间的联系,即将一个空间内容快速地与另一空间内容联系在一起,因此,"甩"镜头常被用于明显的段落转换中来分离时间空间,或者,表现同一时空中不同主体动作和事件,强化两者之间意义的关联。德国《明镜新闻》中,每一条新闻之间的衔接不是通过主持人串联,而是直接以一个甩镜头,从一条新闻"甩"到另一条新闻,利用"甩"镜头所具有的快速转换效果,突显新闻节目的快节奏和大信息量的特点,同样,运用"甩出"、"甩进",还可以非常清楚地表示从现实时空转换到历史时空。

"甩"镜头具有快速、强指向的特点,因此,还适于表现紧张气氛和呼应关系,也常常被用于快节奏的表现上。比如,在一些电视片中,可以利用甩出、甩入的突然过渡将几个空间或人物联系在一起,加快节奏,制造这几个对象之间的情绪上呼应关系。再比如,在一些强调运动性、快节奏的广告、MTV、宣传短片的剪辑中,甩镜头往往被作为辅助性手段,来强化视觉的动感效果,尤其是一些影像模糊的甩画面,虽然只是一晃而过,但是,很有效地提高了画面动态表现力,可造成极快速的节奏。

"甩"镜头既可以是在原镜头尾部直接拍摄甩的流动影像,也可以是单独一个影像模糊的甩画面,接在前、后两个镜头之间。甩的动态方向、速度快慢及过程长短等应与前后镜头的动作、节奏、速度等匹配。

(九)电脑特技

非线性编辑、电脑动画以及各类图像制作软件,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视觉样式,也使电视编辑手段发生变革,技术进步为艺术表现带来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由于数字特技可以将来自任何视频源的视频信号,如现场摄像机提供的、已录好的资料及幻灯胶片等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复制,产生奇特的视觉效果。

数字电脑特技改变了传统画面的组合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剪辑"的概念和传统时空转换的手段。电视画面不再是一个接一个的线性组合,而是在一个连续画面中多场景的集合,转场技巧因此有了突破性变化。

比如,一则关于运动鞋的广告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一双穿着该品牌运动鞋的脚在透明玻璃板上运动,在随后似乎没有变化的一个画面里,先后出现了跑步、跨栏、打网球、踏水、冲刺等多种运动形态,在传统剪辑观念中,即便运用键控特技,也必须是这几个场景的多个画面组合而成,现在利用数字电脑技术在一个画面里完成,使整个广告出人意料、趣

味横生。

类似效果在电视广告、MTV等各种强调视觉效果的节目中大量运用。在这里,前期画面素材只是整个电视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要的是后期根据特技效果的总体设计,将各种视觉元素加以创造性融合,从而开拓出电视画面难以估量的表现潜力。

二、无技巧转场方式(直接切换)

无技巧转场是利用无特技技术和光学技巧附加作用的直接切换,利用上下镜头在内容、造型上的内在关联来转换时空,连接场景,使镜头连接、段落过渡自然流畅,无附加技巧痕迹。

从观众的视觉心理出发,无技巧转场手段的合理运用也是基于段落转场的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侧重于镜头转换时内在连贯性,不强调空间转换的心理隔断感;二是强调段落之间明显的变化性,加强心理的隔断性。如何从叙事需要出发,利用上下镜头在内容上的逻辑关联以及在造型因素上的协调与反差来转换段落,加强作品内在结构,从而实现或如行云流水、或抑扬顿挫、或异趣盎然的效果,并不是件易事。

从这个意义上看,无技巧连接不是不要技巧,而是需要更具匠心的艺术考虑,在镜头拍摄、安排上,不仅要有所设计,而且要精心选择,只有上下镜头具备了合理的过渡因素,直接切换才能起到承上启下、分割场次的作用。

常见的直接切换转换场景的技巧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相似性因素

上下镜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体形象,或者,其中物体形状相近、位置重合、在运动方向、速度、色彩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等等,以此来达到视觉连续、转场顺畅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在影视片中有很多:

电视片《丹麦交响曲》剪辑效果非常流畅,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采用相似性的直接切换技巧,比如,利用固定镜头中的玩具士兵与现实中皇家卫队仪式活动连接;森林中一棵大树正倒下,与顺势倒在切割机上的木桩相接,从森林伐木场转至木材加工点;从切割机将木头切割成块,再拼接成木地板,转换到排练厅内的木地板特写,木地板上有舞者的身影,自然接了一组芭蕾舞演员的镜头;跳舞者正抬起的足尖特写,又与下一镜头中顺势抬腿跳民间舞的形象对接,场景转换由排练厅转到舞台上民间舞演出,由演员抬头,雷声大作,跳接到户外镜头,雨中行色匆匆的人们。这一组时空的转换非常精妙,丹麦森林茂盛、木材丰富与丹麦人热爱舞蹈艺术、介绍丹麦民间舞似乎是跨度很大的两方面内容,但是通过相似关联,很紧凑地结合在一起,毫不牵强。

事实上,在平时的电视片创作中,只要做个有心人,是不难发现事物之间众多的相似性关联,比如说,前一个镜头在教室里将磁带塞进录象机,画面内有一台电视机;下一个镜头从电视机的影像拉开,已在家里;上一个镜头是在果园里果农采摘苹果,下一个镜头挑选苹果特写,但是,内容已变成了农贸市场见闻。巧妙运用上下镜头的相似关联,减少视觉变动元素,符合人们逐步感知事物的规律,场面转换自如。

(二)利用承接因素

利用上下镜头之间的造型和内容上的某种呼应、动作连续或者情节连贯的关系,使段落过渡顺理成章,有时,利用承接的假象还可以制造错觉,使场面转换既流畅又有戏剧效果。

寻找承接因素是逐步递进式剪辑的常用方式,也是电视编辑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技巧。

比如,上一段落主人公准备去车站接人,他说"我去车站了",镜头立即承接这一意思切换到车站外景,开始了下一段落,这是利用情节关联直接转换场景。

再如,前一段落介绍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中国人向往的中心,一组天安门广场上各种景象

的镜头,其中结尾镜头是一个家庭在广场上拍全家福,摄影师按下了快门,下一段是介绍片中一个家庭的情况,利用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内容转述到对这个典型的普通中国市民家庭的描述上(纪录片《故宫》),在这里,广场的摄影师按下快门与后面的全家福照片之间的呼应承接,从全景式概貌介绍转到对典型家庭的描绘。

又如:前一段落是城市清晨的生活景象,忙碌的人们挤上电车,又匆匆走下地铁列车,下一段落是介绍某街道的社区生活,之间可以通过一个代表地点的站牌,从地铁转至街道;前一段落是庙内烧香的人们,转场镜头可以从热闹的院内摇至院外的高层楼房,然后接一组城市建筑的镜头。一般来说,此建筑接彼建筑,建筑外景接建筑内景,接建筑内的人群,再接主人公;类似的承接方式连接是剪辑中结构镜头连接顺序的一般规律。

利用人们自动承接的心理定势,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往往可以造成联系上的错觉,使转场流畅而有趣。比如,第一组是画家作画,最后近景是画家眯眼在看,下一镜头是另一副画,拉开已是在展览厅了。画家看与后面的画似乎是一个动作的连续,但是实际上已是另一内容;再比如,前一镜头是一个人在公园练习京剧舞棍动作,他望画外一抛;下一画面一只手接棍,此时,他已身着戏服在舞台演出,一抛一接,将台上台下有趣地联系在一起,(电视短片《戏舞》),这后一镜头是编辑在资料中找到的,他很好地利用了两个镜头在动作连续上的错觉,使转场连贯而紧凑。

(三)利用反差因素

利用前后镜头在景别、动静变化等方面的巨大反差和对比,来形成明显的段落间隔,这种方法适合于大段落的转换。其常见方式是两极景别的运用,由于前后镜头在景别上的悬殊对比,能制造明显的间隔效果,段落感强,它属于镜头跳切的一种,有助于加强节奏。

比如,电视片《丹麦交响曲》中有许多例,其中:前一组是海上航行的大全景,后一组的第一个镜头直接跳接到热闹的牛市上牛的特写,景别或声音的突然变化形成了一种段落间的节奏转换;同样,《申奥片》中也有大量两极镜头转场的实例,威风锣鼓的特写接一组群山日出长城的大全景;前一段落是以三大男高音在紫禁城演出的大全景结尾,后一段落开场是迎面而来的舞式队近景;前一段落是中国孩子各种姿态和笑脸,结尾镜头是一个小男孩手举"欢迎奥运"小旗帜的中景,下一段落是表现北京绚丽之夜,开场镜头是俯瞰全城的大远景,运用两极镜头几乎使每一个段落间隔都非常清晰可分,强化了视觉对比效果。

在电视纪录片中,两极镜头转场更是区分段落层次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大幅度省略无关紧要的过程,利用在动中转静或在静中变动来赋予观众强烈的直观感受。一般来说,前一段落大景别结束,下一段落小景别开场,叙述节奏加快,场面转换有力;反之,前一段落小景别结束,后一段落大景别开始,段落分隔效果明显,叙述节奏相对从容。

(四)利用遮挡元素(或称挡黑镜头)

所谓遮挡是指镜头被画面内某形象暂时挡住,依据遮挡方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情形:一是主体迎面而来挡黑摄像机镜头,形成暂时黑画面;二是画面内前景暂时挡住画面内其他形象,成为覆盖画面的唯一形象,比如,在大街上的镜头,前景闪过的汽车可能会在某一片刻挡住其他形象。当画面形象被挡黑或完全遮挡时,一般也都是镜头切换点,它通常表示时间地点的变化。

主体挡黑通常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强的冲击,同时制造视觉悬念,而且,由于省略了过场戏,加快了画面的叙述节奏。典型例子是:前一段落在甲地点的主体迎面而来挡黑镜头,下一段落主体背朝镜头而去,已到达了乙处。

在影视片中,尤其是电视中,前景遮挡转场的运用较为普遍。在电影《有话好好说》中,有这么一段内容:男主人公在大街上等待女朋友,开始镜头在百无聊赖地东张西望,下一镜头,前景中汽车驶过,他在吃西瓜;汽车再驶过,他在吃盒饭,最后一个镜头汽车驶过,画

面转接到女朋友的家中。

同样原理,一则航空公司的广告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遮挡镜头在流畅转场上的妙用:镜头一开始,一个小男孩在上学路上,一辆老式汽车驶过画面后,他成了高中生,当一位当街打电话的人挡住他后,他出现时已是一个年轻小伙,遇见了位姑娘,他从花摊上拿起一束鲜花,大捧鲜花挡住了他,他再次出现时已在婚礼上,一辆现代汽车驶过他们面前,他成了父亲,一家三口亲亲热热,下雨了,他撑开伞,雨伞挡黑了镜头,随后已长大的孩子和他一起亲密地逛街,走过一个大树后,他去参加女儿的婚礼,婚礼前的喷泉挡住了他的身影,他走过喷泉出现时,已是双鬓染霜的爷爷,正带着孙子玩耍。显然,这则手法新颖广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遮挡镜头的转场使之充满出人意料的趣味性,流畅而简洁同时又有一定情节地表现了一个人的一生。在这里,遮挡镜头的作用虽然被艺术地放大,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诸如汽车、人流等前景运动物遮挡画面时,也是转换镜头的有利时机,它使时空转换流畅与紧凑。

(五)利用运动镜头或动势

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来完成地点的转换或者利用前后镜头中人物、交通工具等的动势的可衔接性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手段。

这样的转场技巧由于运动的冲力和本身的连贯性,所以,一旦找准前后镜头主体动作的剪接点,那么场景转换会非常顺畅。这种转场方式大多强调前后段落的内在关联性。比如,前一段落的结尾镜头是两个小孩在田野玩耍,并向右冲出画面,下一段落反映工场的各种劳动场面,开始镜头是穿滑轮鞋的两个工人从画左冲入场地中间(电视片《荷兰花》),后一镜头延续了前一镜头的冲力,很自如地转换了场景和内容。

摄像机运动本身就可以显示一种空间的调度关系,因此,在前期拍摄中,就可以加以设计。比如,从一组代表了历史故事的画像摇到采访者身上,历史故事的讲述也随之转入对当事人的采访;从小院内景摇至院外高楼,由此转换了空间;从走廊上正在下棋的人群移到房间内正在学习的人;由某形象摇至天空,这样的方式通常意味着上一段落的明确结束,段落间隔较明显。

在利用运动转场的技巧中,出画、入画也是转换时空的重要手段。在表现大幅度空间变化时,比如,从办公室到大街,从甲处到乙地,经常可见让人物从前一镜头走出画面,再从另一环境的镜头中走入画面;同样,也可以前一镜头人物出画,后一镜头内人物已在画中,比如前一镜头中人物走出家门,下一个镜头他已在大街上。这里,出画代表的暂时结束,入画代表新的开始,因此,可以比较协调地将不同空间联系在一起,究竟采用哪一种方式,这需要根据素材情况,而且,还要考虑空间省略中的时间因素,一般来说,出画时间越长,所感受的实际空间、时间的联系越远,叙述节奏相对舒缓,段落间隔也明显一些。

(六)利用景物镜头(或称空镜)

借助景物镜头作为两个大段落间隔。景物镜头大致包括两类:

一类是以景为主、物为陪衬,比如群山、山村全景、田野、天空等,用这类镜头转场既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景物风貌,又能表现时间和季节的变化。电视纪录片《龙脊》、《空山》中都先后利用四季更替间农作物、环境的变化来转换段落,并且将其作为结构性元素使用,将故事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景物镜头又是借景抒情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弥补叙述性素材本身在表达情绪上的不足,为情绪伸发提供空间,同时又使高潮情绪得以缓和、平息,从而转入下一段落。

另一类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比如,在镜头前飞驰而过的火车、街道上的汽车以及诸如室内陈设、建筑雕塑等各种静物。一般来说,常选择在这些镜头挡住画面或特写状态作为转场时机。比如,前一个段落是考试在即,一个准备考音乐学院的女孩在刻苦练琴;

下一个段落她去考试。之间的转场镜头可以是大街上汽车驶过画面,小女孩从大街上走向考试点,也可以是考场大楼外景,接她在弹奏的镜头,等等。

在电视片中,运用景物镜头转场是很多的,具体镜头的选择应与前后镜头的内容情绪相关联,同时还要考虑与画面造型匹配的问题,比如,大街汽车驶过,就跳接考试,那么这个大街上汽车的转场镜头就变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是,汽车驶过画面,接女孩走向考点,或着接大街街景、考场大门等,那么就镜头依次承接,意义明确,同时又完成了转场任务。

(七)利用声音用音乐、音响、解说词、对白等和画面的的配合实现转场

用音乐、音响、解说词、对白等和画面的的配合实现转场。

利用解说词承上启下、贯穿上下镜头的意义,是电视编辑的基础手段,也是转场的惯用方式。

尽管音乐、音响、对白等是不同的声音形式,其性质功能都不相同,但是就转场效果考虑,它们都有这几种方式:

1、利用声音过渡的和谐性自然转换到下一段落,其中,主要方式是声音的延续、声音的提前进入、前后段落声音相似部分的叠化。利用声音的吸引作用,弱化了画面转换、段落变化时的视觉跳动。比如,在一部关于新法出台前后的调查性节目中,前一段落是两会大会现场,最后镜头是全场掌声雷动,后一段落是某代表团讨论该法,开始镜头是代表们鼓掌赞同下一位代表开始发言,两个段落之间以一个会议室外长廊移动镜头为过渡,前掌声延续减弱,后掌声提前,并与前掌声叠和,随着镜头进入会场,掌声也渐响,在这里,转场镜头和转场声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清楚,段落分明,同时依靠相似的声音作用,转换自然,也渲染了大会小会情绪热烈的气氛。

2、利用声音的呼应关系实现时空大幅度转换。比如,电影《紫色》中,上一段落夏普父亲不同意他结婚,最后镜头是已怀孕的未婚妻在门口大叫"夏普",夏普正面对父亲犹豫,不敢回头应答;下一段落开始,夏普回头应答"我同意",此时已在婚礼场上,孩子也已出生了。一喊一答,加之回头动势,错觉带来了戏剧性效果,实现了时空跨越的目的。

类似的手法在电视编辑中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在调查性节目中,经常采用用同一问题采用不同对象,甚至观点相左的人物,剪辑中,可以利用回答中的呼应关系,连接不同的时空,甚至剪辑出相互交锋的效果。

3、利用前后声音的反差,加大段落间隔,加强节奏性。其表现常常是某声音突然戛然而止,镜头转换到下一段落,或者,后一段落声音突然增大或出现,利用声音吸引力促使人们关注下一段落。比如,上一段落是一个人在家安静地学习,下一段落是热闹的足球场上的比赛,突如其来的比赛现场的嘈杂闹声直接反映了另一段落性质,镜头直接切入球场比赛。

(八)利用特写

特写具有强调画面细节的特点,暂时集中人的注意力,因此,特写转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时空或段落转换的视觉跳动。在电视片的编辑中,特写常常作为转场不顺的补救手段,前面段落的镜头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下一段落的开始镜头都可以从特写开始。

(九)利用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是指借人物视觉方向所拍的镜头,用主观镜头转场就是按前后镜头间的逻辑关系来处理场面转换问题,它可用于大时空转换。比如,前一镜头是人物抬头凝望,下一段落可能就是所看到的场景,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人物,诸如一组建筑,或者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

转场方式还有许多,比如利用字幕、利用情绪等,无论是使用技巧性转场(特技连接)还是无技巧性转场(直接切换),合理运用的前提都是依据各种技巧的表现特点,结合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地掌握蒙太奇语言。这些技巧并没有涵盖所有连接镜头、转换时空、分隔段

落的手法,技巧是可以不断创造发展的,而且这些技巧本身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要是适合内容、体裁、风格样式的方法都是恰当的。

在电视片的编辑中,技巧的运用只有在符合内容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相应地,内容的完美表达离不开技巧的辅佐。

转场技巧之分镜头

转场是一种形式,然而它有其内在的视觉——心理依据,是叙事内容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层次和结构的需要。转换时要注意心理的隔断和视觉的连续。 *转场分为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技巧转场是利用特技来连接两个场面;无技巧转场则是利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连接两段落,此时要注意寻找合理的转换因素。 场面转换在影视作品中可以有两重意思,依照蒙太奇派观点,镜头之间是对列组接的关系,而一组段落镜头组成的场面之间也是对列组接的蒙太奇关系。场面的转换首先是蒙太奇镜头段落的转换。除此以外,场面的转换还可以指叙事结构中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发展的阶段性转换。在文字语言中,如果说蒙太奇段落组成的场面是一句话的话,那么情节段落就是一个自然段。情节的段落是由若干组段落镜头组成的场面。 场面、段落的转换有其依据,它们的划分也有其依据。 第一书场面转换、划分的依据 一、场面转换的视觉心理依据 场面的转换是内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要求。就像写文章一样,一句话写完,自然要有句号,一段内容暂告结束,自然要另起一段。电视片也是同样,段落的划分和转换,是为了使内容的条理性更强,层次的发展更清晰。 对观众来说,场面的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是心理的隔断性和视觉的连续性。所谓心理的隔断性,就是要使观众有较明确的段落感觉,知道上一段内容到这里告一段落了,下面该开始另一段内容了,这样才不至于使观众看不出头绪。特别是纪录片,它很少有事件、人物的贯穿,很少能给观众非常具体的空间概念,也很少能用情节因素来做段落的划分,如果不能使观众较明确地感到内容的割断,就很容易犯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的错误。所谓视觉的连续性,就是利用造型因素和转场手法,使人在视觉上感到场面与场面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顺畅。 与组的转换时,要强调视觉的连贯性而缩小心理的隔断性。因为,上下内容之间有较直接的联系,这时就像文章中的“句号”,虽然上下两组镜头的内容有差别,但没有明显的意义上的隔离,这时就应利用后期的相似性,内容的逻辑性,动作的连贯性来减弱内容的断裂感。而在叙事段落间的转换或者较明显的意义的差别的蒙太奇段落的转换时,则应在加强心理隔断性的同时,减弱视觉的连续性,也就是形成“另起一段”的效果,利用定格、突变、两极镜头等方法,造成明显的段落感。 二、场面划分的依据 一组镜头的段落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中完成的,因此时间和地点就是场面划分的很好依据,当然有时候在同一时空中也可能有好几组镜头段落,也就有好几个场面。而情节段落则是按情节发展的结构的启承转合等内在节奏来划分的。 下面讲一下几种划分的依据。

摄影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摄影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一、根据景距的变化分类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新闻视频拍摄技巧

一、镜头要稳,少用推拉摇移 电视新闻的拍摄应少用推拉摇移,多用固定镜头。 原因是: 1、每条电视新闻长度有限; 2、为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含量; 3、使新闻节奏明快。 少用推拉摇移,并不是不用,而是要用的恰到好处,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有目的的使用,增加新闻的表现力。 二、镜头要有连贯性,关键环节都要有 电视镜头是电视新闻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构成一条完整新闻的“零部件”,必须在前期采访拍摄中拍全拍好。 a、镜头内涵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 b、镜头景别要成龙配套。 c、镜头拍摄角度要成龙配套。 三、拍摄镜头要突出特征,角度常新 角度,是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夹角。拍摄角度的变化影响到主体与陪体、前景与背景及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不同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能表达不同的情绪及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角度具有鲜明的个性,它能够强调、突出、夸张某个事物的表现,也能减弱某个事物的表现。 5、新闻中的运动镜头 电视新闻的拍摄应少用推拉摇移,多用固定镜头。因为新闻要求单位时间的信息量要大,而运动镜头少则5,6秒,会大大降低新闻的信息携带量和节奏。 少用推拉摇移,并不是不用,而是要用的恰到好处。例如去参加一网络会议新闻发布会,开会的人一边是真人,另一边是通过网络传输来的视频影像,这个时候从电视屏幕到真人的一个摇会显的非常的有意义。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有目的的使用,增加新闻的表现力。 所以拍摄之前最好确定移动镜头是否有必要.有很多人把两个没有必要的两个画面用运动镜头联系起来,这就是一种为了运动而运动的做法,当没有明确的意图和感觉的时候,不要随便移动,.随意的运动只会给看到你东西的人留下坏印象。 当开始拍摄运动镜头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λ起落幅要注意稳定,开始运动的时候,注意要有速度的缓冲,不能突然加速,也不能戛然而止。而且落幅一定要准,不能落幅没到就开始减速,快停的时候发现还没到落幅接着向前摇,更不能摇过了来一个回头摇,总之落幅一定要准。要摇出感觉就必须长期的练习,寻找节奏和韵律. λ新闻的运动一般都是比较快的,不像专题那样.注意中途速度控制,严防突快突慢. λ避免拍摄主体在画面中位置忽左忽右,甚至出画,一般在运动镜头中是由于摄像机运动速度快于或慢于主体的运动速度,致使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定。要克服它,除了注意自己的景别不要太小外,还要注意摄像机的速度和拍摄主体运动速度大体一致,同时注意主体的速度变化,给速度变化留提前量。对于固定镜头则注意采用的景别不要太小。 6、拍摄中的等和抢 当会议的重要流程将要开始,要集中全部精力拍好画面,因为接下来要拍摄的东西如果你没有拍好,基本就没有补救的机会了。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过“挑”,这个技能更多的是应对平稳状态下的会场,当有一些变动发生的时候,我们更多运用的是“等”和“抢”。 λ等是说要有等待的耐心,坐不住的记者,无法捕捉到那些在平静中爆发的精彩瞬间。去参加佩顿见面会,好多记者都在不停的动,一个记者在拍摄完相关内容后就一直把架子放在某个位置等待,最后互增礼物的时候,他得到了最好的角度. λ抢。当等待已久或突然出现的巨大变动在面前出现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捕捉下来,便瞬间变为永恒,不然就是电视摄像记者的失职。 无论是等和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正确判断出事情动态,某人将要做什么,他将要走什么样的路线,只有将这些准确判断,才能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位置拍摄到好的角度.比如去钓鱼台国宾馆,拍摄,当所有的记者都在里面等待吴仪的时候,我们在门口开始等待,在人很少的时候,及时的在最近的距离最早拍摄到了重要的画面. 采访的人需要具备代表性和多面性,很多时候只要采访一下出席的重要人物就可以了。很多时候,一种表明观点的新闻还需要采访相关专家,高级官员,当事人等。 λ注意避开一些人先天的不足,当某个人左脸有一些伤疤的时候,可以拍摄右侧脸,避免一些让人感觉不自然的东西,拍摄耳蜗,主人公的某耳朵上长了一个肉疙瘩,没有避开. λ要采访的时候,事前一定先选好背景,以免事发的时候慌张.背景选择要注意简洁,如果实在不能避免一些杂乱的背景,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后面有明显的物体从人的头部冒出来,当两个同是竖直的物体重合的时候,会让人不舒服.在拍摄人的时候,就会产生人的头上长了一个电线杆或者一堆杂草的现象.所以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提醒被摄人换一下位置,如果换不了,自己就改变一个角度去拍. λ拍摄演讲人的时候,要边听他们说话的意思,边进行拍摄。只有他说完一句带结束语的话再停机。这样可以即使了解发生了什么。我们所拍摄的发布会发部分是商业性质的,决大多时候,都会有一些标志性的时间,如剪彩,赠送礼物等,但是当拍摄政府性质的发布会,一些东西会很隐性,只有你明确的知道对方在讲什么,才能知道到底做了什么。比如去年去钓鱼台国宾馆拍摄某世界级论坛,当时一些老外用英语说话,大家由于急于摄取画面,都没带翻译耳机,后来好长时间才知道会场里参加会议的两方产身了很大的分歧。 拍摄时候注意水平线与垂直线,避免画面中的人或物一边倒.需要注意的是,,在正面构图的时候可以采用找水平线与寻像器的平行关系,但当采用斜侧面构图的时候,就不能再次依

分镜头格式及镜头语言基本知识

电视节目分镜头脚本格式 片名: 说明: 镜号:每个镜头按顺序的编号 景别:一般分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显微等 技巧:包括镜头的运用—推、拉、摇、移、跟等,镜头的组合—淡出谈入、 切换、叠化等。 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场景的内容和变化,简单的构图等。 解说:按照分镜头画面的内容,以文字稿本的解说为依据,把它写得更加具 体、形象。 音乐;使用什么音乐,应标明起始位置。 音响:也称为效果,它是用来创造画面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现场的环境声、 雷声、雨声、动物叫声等。 长度:每个镜头的拍摄时间,以秒为单位。 例:片名:《三让一树花常开》 二、专题片素材文稿报送格式 片名: 镜号 景别 技巧 画面内容 解说词 音乐 音响 长度(秒) 镜号 景别 技巧 画面内容 解说词 音乐 音响 长度(秒) 1 全—大全 拉、俯 座落在大山深处的桂花小学。镜头由学校全景拉成大全景,叠出片名,化出 宜宾县桂花小学座落在距县城50公里的观音镇沙沟大山里,这是一座村小。 15” 镜号 长度 画面内容 解说词 音效 备注

说明: 镜号:每个镜头按编辑顺序的编号 长度:该镜头的起、止时间 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的场景的内容和变化,简单的构图等 解说:与该镜头对应的解说词,时间长度应与画面时间长度一致,如有采访,应在对应画面中打印出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身份及采访内容字幕,并在“解说词”栏详细说明 音效:包括音乐和音响 例:片名:《大山的女儿》 镜号长度 画面 内容 解说词 音 效 备 注 15 10’27” — 13’40” 学校 升旗 仪式 五星红旗第一次从民族小学的操场上 升起,没有乐曲,杨老师用仅有的一台风琴 伴奏,仰望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杨老师眼 里噙满泪花…… 现 场声 风 琴声 35 18’30” — 19’40” 采访村 民(王蓉母 亲)叠印字幕 (采访对象:王蓉妈妈陶永秀:“王蓉 能够当上老师,多亏了杨老师的帮助,我们 全家非常感谢杨老师,永远记住杨老师。”) 环 境声 三、消息类新闻文稿报送格式 1、文稿用A4纸5号字打印成20×20的稿纸,一式三份,加盖公章。 2、画面质量要求清晰、稳定,多条新闻之间一定要用彩条或其他方法分隔开来。 中文文库: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zjx/zjx10/COURSE.HTMl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电视摄像技巧

电视摄像技巧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电视摄像技巧.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本文由yousheyouwei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电视摄像技巧要想使电视画面有高的技术指标和美的视觉效果,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很重要。本文探讨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开发利用其隐藏功能,利用各种拍摄技巧,实现创作意图,体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一正确曝光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电视素材,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过曝光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摄像师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拍摄的信号幅度尽可能接近标准幅度,但又不超标。技术上,用波形示波器观察摄像机输出信号幅度,可以方便地了解曝光和波形幅度之间的关系(见图 1) (1)曝光正确:信号波形幅度平均为 (即 100%),且不大于 (更准确地说,亮度信号的瞬间峰值电平≤,复合信号的最高峰值电平≤,黑电平为0~。最佳曝光范围在70~80%附近(准确地说为~,对人物脸部的拍摄应在最佳曝光范围内。(2)曝光不足:信号弱,图像暗。平均信号低于。(3)过曝光(又叫白限幅):图像高亮部分(信号≥被切割,即白切割,图像高亮区成为一片白色斑块,缺乏灰度层次。实际拍摄过程中如果没有波形示波器可供使用,如何判断曝光是否正确呢?下面介绍两种较实用的方法。 a. 用寻像器具体做法是:(1)先校准,用机内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的对比度、亮度、屈光镜和峰值等参数,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2)实际拍摄中,观察寻像器图像,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操纵光圈、中灰滤镜和增益等,使画面曝光正确。 b. 斑纹提示一般摄像机都有该功能。操作“斑纹”(ZEBRA)开关,使寻像器图像中出现“斑纹”提示,视为正确曝光的标志。(注意:现在有许多摄像机可以通过菜单,对斑纹出现电平重新选择设定)。 Sony、摄像机: JVC 信号在 70~80%时(即~出现“斑纹”,为最佳曝光区域。日立摄像机:信号≥90%时出现“斑纹”,斑纹出现的地方接近过曝光。这时要考虑减小光圈或别的办法,使画面曝光正确。正确曝光手段很多,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对拍摄效果还有影响(如光圈的大小对景深和形变都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灵活应用。 1. 光环境要择时(早上、傍晚、阳光、阴天、秋季等);择机位(背景与主体明暗关系、俯仰、逆光等);布光(加灯、反光板等)。 2. 光学调节光学调节是确保曝光正确的首要操作。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即拍摄环境的照度在100~4000lux、摄像机增益在0dB 时,可改变光圈实现正确曝光,一般摄像镜头的光圈系数为(大)~F16(小)。操作光圈有三种方法。(1)手动光圈。一般拍摄提倡多用手动光圈,原因有二:一是景物亮度的改变不会引起整个画面曝光的变化;二是曝光比较精确。(2)自动光圈。抢拍时才用,用菜单可加、减~1 档自动光圈曝光量。自动光圈用起来方便,但曝光不够精确。(3)即时自动光圈。常态为手动光圈。在镜头伺服箱上有“即时自动光圈键”,按此键后为自动光圈状态,给手动光圈提供参考光圈值;松开此键后又恢复为手动光圈状态。摄像师可根据经验在参考光圈值的基础上加减一点光圈,以获得正确曝光。强光下,加入中性密度滤镜(1/16ND),可衰减光线,曝光的减少相当于缩小 4 档光圈。有的机器中性密度滤镜为 1/8ND 和 1/64ND。 3. 电子调节当光条件超出光学调节范围时,可使用电子调节。 (1)加增益(Gain)。电路每增加3dB 放大量,曝光的提升相当于加大半档光圈,但杂波也随之增大,通常在弱光条件下使用电路增益调节。 (2)超级增益(Hyper-Gain)。在极弱光(最低照度可达甚至条件下使用,电路放大量可增加到36dB,一般由开关控制。其缺点是信噪比下减,杂波最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3)加电子快门(Shutter)。在强光条件下使用,以减少图像曝光时间,使运动画面更清晰;但是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使曝光量下降。正常情况下每场图像曝光时间为1/50s,加电子快门后(一般由开关控制)为1/60~1/2000s,通过菜单可调。其作用是:动

摄像机和镜头的基本知识..

1. 相机基础知识 按感光器件类型可分为2大类,CCD器件和CMOS器件 CCD CMOS 设计单一感光器,集中统一放大每个感光器连接放大器 灵敏度同样面积下,感光开口小灵敏度底 成本线路品质影响程度高,成本高CMOS整合集成,成本低 解析度连接复杂度低,解析度高新技术解析度高 噪点比单一放大,噪声低放大器多,特性不一致,噪点高功耗比需外加电压,功耗高直接放大,功耗低 按用处分类可分为视觉相机和安防监控相机两大类 机器视觉安防监控 触发采集模 式 含有触发采集接口无触发采集接口分辨率从高到低都有, 很丰富一般较低 程序接口有完善的程序开发库, 尤其对图像捕捉功能支持很 齐全 一般只有连续视频捕捉功能 价格贵很便宜 数据传输接口各种类型都有: USB, 千兆以太网, Cameralink, 1394 目前以模拟接口为主, 数字接口 较少 按感光单元排列方法分为线阵扫描相机和面阵扫描相机 线阵相机面阵相机 结构特点结构简单, 在同等分辨率下的成本较低结构复杂,在同等条件下成本高

应用场合匀速运动的物体,如工业流水线可以使静止的, 也可以是运动的 分辨率512, 2K, 4K/行640x480, 800x600, 1024x768, ...2048x1536或者更高 光源光源只需要一窄条,这个画面比较均匀, 能在低照度下工作 整个面的光源较难做到均匀,照度要求高 彩色相机 形式 三线CCD,或者棱镜分光彩色滤光膜, bayer算法按彩色形成方式:

2: 镜头基础知识 镜头外形 机器视觉常用定焦镜头,并且都是手动调整光圈,一般不允许自动调整光圈,镜头上有调焦和调光圈两个环,为了防止误碰动 ,工业镜头的两个环都有锁定螺丝。 注意调焦环不是用来调整焦距,而是调整像距,保证清晰图像落在焦平面上 常用镜头参数:焦距 焦距是镜头最常用的参数,我们包装检测系列产品中使用的镜头有 3.5mm,4mm,6mm,8mm,12mm等多种规格(1/3”CCD的标准镜头为8mm)。 除杂系列产品一般都使用28mm的广角镜头(线扫描相机的标准镜头大概是40mm左右)。 焦距越小的镜头越不好做,价格越高,边缘变形等问题越大,所以尽量选用标准镜头,性价比最高

动画片中无技巧转场的运用-定稿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动画片中无技巧转场的运用 专业代码: 050420 作者姓名:王晨晨 学号: 2009203789 单位:传媒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邱秀伟 2012年6月 1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摘要 (3) 一、转场 (6) (一)技巧转场 (6) (二)无技巧转场 (6) 二、无技巧转场方式的应用 (7) (一)利用相似性因素(利用相同或相似主体转场) (7) (二)利用承接因素 (8) (三)利用反差因素 (9) (四)利用遮挡元素(或称挡黑镜头) (10) (五)利用运动镜头或动势 (10) (六)利用景物镜头(或称空镜) (11) (七)利用声音 (11) (八)利用特写 (12) (九)利用主观镜头 (12) (十)隐喻式转场 (13) 三、无技巧转场方式与视听语言的结合 (13) (一)镜头角度 (13) (二)音乐、音响 (16) (三)色彩 (16) (四)节奏 (19) (五)灯光 (19) 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3)

作为几乎同时诞生的视觉艺术,“电影”与“动画”在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段上有着相似性。在如今的电影产业中,动画电影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电影产业中的比重与日俱增。每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中,都少不了转场技巧的出色运用,转场是影视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手段,是影视作品分镜头脚本写作的重要依据。所谓转场,即段落与段落、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或转换。转场分为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两种方式,无技巧转场是指场面的过度不依靠后期的特效制作,而是在前期拍摄时在镜头内部埋入一些线索,使两个场面实现视觉上的流畅转换。与技巧转场相比,它强调的是视觉上的连续性,侧重于段落、镜头之间转换的自然性、流畅性,对于完善电影叙事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动画片;镜头语言;迪士尼动画;无技巧转场

第二节 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

第二节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 镜头之间的转换方式以所使用的技巧特点来划分,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特技转换,即利用特技技术或光学技巧,如:叠化、渐隐渐现、划像等作为镜头之间的连接方式;二是直接切换,即利用切出切入,直接将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切换是影视剪辑中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任何镜头的连接都是以这两种方式完成的,其中包括转场镜头。 所谓转场镜头,特指在段落转换或场面变化时连接前后的镜头。由于转场镜头担负着廓清段落、划分层次、连接场景、转换时空、承上启下的任务,因此,处于转场地位的前后镜头,无论采用特技还是切换连接,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理,以满足段落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 一、段落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 剪辑影视作品就如同是在做“视觉文章”,由字成词,由词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文。文章中的句末段首有明确的格式表示,这使文章条理清楚、表达明晰。而在影视作品中,分割层次、段落的任务由镜头转换的方式来实施,根据不同情形,镜头在转换力度上也有差别。 影视中的段落转换,一般有两层含义: 1、蒙太奇段落转换:一般来说,一组镜头的组合能够表达一 个相对完整的意义,这被视为是一个蒙太奇段落,蒙太奇 段落的转换是镜头组之间的转换。它们之间虽然有内容上 的差别,但是仍然统一于一个大的意义层次中,所以镜头 转换比较强调视觉的连续性,强调过渡自然流畅。 2、情节段落或叙事段落的转换:叙事段落是若干蒙太奇段落 构成的。叙事段落之间是叙事结构中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发展的阶段性转换,犹如文章中的自然段,观众心理有较 明确的分隔感。其镜头转换强调差异性、变化性,以突出 段落感。 所谓场面转换,有时是指情节段落的变化,有时是指时空关系的变化,它主要有以下几 种划分依据: 1、时间转换:电视节目中,如果前后镜头在时间上发生明显转移,比如日出日落、白天黑夜,时间的中断处便是场面转换处,因为其中省略了大幅度的过程。 2、空间转换:前后镜头空间发生变化意味着场面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将不同空间的关系、镜头联系在一起,需要有一定的镜头策略。 3、情节转换:情节段落是由若干场面组成的,因此,每一个段落转换处,必定是一个场面的转换处。 一个作品内容层次的区分是依据段落来表现的,所以段落的划分首

电视摄像16种构图方法

电视摄像16种构图方法 2009-06-18 12:50:53| 分类:DV常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 S型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 曲径、小路等。 2. C形构图: 画面中的构图类似于字母“C”形,一般多用于拍摄河、湖、海等水面,或是成曲线造型的建筑物,这种构图柔和而完美,非常适合于抒情的画面,而且画面很有活力。 3. L形构图 用类似于L形的线条或色块将需要强调的主体围绕、框架起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L形如同半个围框,可以是正L形,也可以是倒L形,均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围框以内,使主体突出,主题明确。 常用于具有一定规律、线条的画面。 4. 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 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5. 对称式构图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 风格的物体。 6. 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 主体)。 7. 放射式构图 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呈向四周扩散放射的构图形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而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常用于需要突出主体而场面又复杂的场合,也用于使人物或景物在较复杂的情 况下产生特殊的效果等表现手法。 8. 交叉线构图 景物呈斜线交叉布局形式,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型构图的特点,后者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 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9. 曲线构图

关于剪辑的基本知识

一、镜头的选择 1、意义的表达:镜头内容、镜头的景别、角度 2、可看性 (1)动作因素:人物、景物动作、 摄影机动作、镜头组接动作 (2)造型因素:人物造型、环境造型、画面造型:光线、色彩、构图、轴线 二、镜头的裁剪 1、选择镜头中的可用部分 2、确定镜头的长短,尤其是静止镜头 内容:基本长度 景别:视觉感知 光色:视觉感知 情绪:情绪感知 情节:熟悉或陌生 声音元素的影响 三、调整结构与掌握结构 【景别】指被摄对象在画面上锁在面积的大小,反映了一个镜头表现被摄对象的细腻程度。哪几种景别,各自的特点 远景 表现广阔场面的电影画面。如果以成年人为尺度,由于人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很小,基本上呈现为一个点状体。远景视野深远、宽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远景画面还可分为大远景和远景两类。大远景主要用来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大的自然景观,像莽莽的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等。在文艺片中常用远景较强的抒情写意功能来表现某种情绪,或者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获得一种节奏。 全景 一般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全景画面能够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通过对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人物,环境对人物有说明、解释、烘托、陪衬的作用。一般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环境比较,全景有较明确的内容中心。 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方位的作用。例如拍摄一个小花园,加进一个所有景物均在画面中的全景镜头,可以使所有景色收于镜头之中,使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具体方位一目了然。 全景是最合乎人眼日常观看习惯的,较之于其他景别,全景并不带来过度的视觉紧张。因此,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性)摄像两大类。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与会场比较接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

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光线可能发生变化,但光照比较均匀。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然后自然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转场技巧中的遮挡技巧转场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转场技巧中的遮挡技巧转场遮挡技巧转场,它是指利用大自然和人工制造的遮挡物体,气体、烟雾、光影等,借助它们遮挡银幕、屏幕(也是指镜头)的一刹那,十分自然地完成场景的转换。 遮挡转场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软”遮挡转场 无具体硬物,如雨、雪、青烟、雾、沙、纱巾、裙裾、花瓣、灰尘等。影片《十月》(导演:爱森斯坦)中,描写十月革命爆发、东正教士炉子里的烟,化作东正教教士的近景。大特写青烟,下接各阶层人物的特写,他们在欢呼俄罗斯公民万岁影片《辽沈战役》中,妇女送给小战士的红围巾。大特写:红围巾飘向天空,下接,红围巾落在铁锹上,镜头拉开是战场。导演都巧妙地运用它们进行了遮挡转场。 二、“硬”遮挡转场 硬遮挡,一定有硬状的物体。如一个广告牌、一本书、一盏灯,一杆枪一朵花……任何物体,结合剧情在镜头前以特写、大特写的方式出现,都可以实现硬遮挡转场。 “硬物”,可以是小的(如前)也可以是大的,如飞机、汽车、坦克、轮船房屋建筑等。《魂断蓝桥》中,当罗伊上尉得知玛拉不辞面别时,急忙乘火车去伦敦。全景:火车开过(硬遮挡),下接罗伊已开车来到昔日玛拉的住所,用硬遮挡完成了场景的转换如影片《罗马假日》中,乘载国家保安部队的飞机,以及跟踪安妮公主的特工汽车;影片《达芬奇密码》中,兰登争夺的枪;影片《孤星血泪》中,那盏风中摇曳的灯;影片《三十九级台阶》中的笔记本;影片《西部往事》中,牛仔嘴中的口琴,莫不发挥了硬物遮挡转场的功能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三、运动中的遮挡转场 如一列火车从我们眼前开过,留下的是西部“英雄”(指影片中的主人翁)如美国影片《西部往事》,或正在逃窜的盗窃犯,如意大利影片《艰辛的米如影片《翠堤春晓》一架马车开过,下接维也纳烟雾般的森林。 如影片《一曲难忘》一艘轮船驶过,肖邦若有所失地停留在码头上如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一辆坦克开过,上尉米勒正带领士兵隐蔽在战总之,无论被摄体是什么样的物理状态,只要它在运动,这种运动从摄壕里。 影机、摄像机镜头前掠过,导演便可以随心所欲地转换到另一场景由于影视片(剧)的艺术,从根本来讲是运动的艺术,任何物体的运动尤其是在符合人物塑造的规定情景中,用它转场都有惊异性、可视性和自然、真实性。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结尾一场戏中:飞机从中擦过,受伤的米勒正拿起手枪,瞄准德军的坦克炮管射击“…如此等等。如果我们的导演在这些技巧的启发下,多深入观察和研究生活,其技巧的乃至创新,并不是不可办到的。

精编【广告传媒】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

【广告传媒】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视音频技术基础 课程目的: 熟悉并掌握基本影像制作流程与技能 能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时长15分钟的短故事片和记录片的拍摄与后期制作 主教材:罗伯特.穆斯伯格《单机拍摄与制作》 辅助参考:(美)琳恩.格罗斯等著 《拍电影——现代影像制作教程》 第一章影视制作概论 第一节电影与电视关系总说 一、电影与电视:差异从介质开始:赛璐珞胶片磁带蓝光盘数字电影16格-24格25帧高速慢动作 数字电影: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0”、“1”信号)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画框比:电影胶片的标准画框比(宽高比)4:3或者.33:1(标准电视画框比是4:3)美国标准宽银幕为1.85:1 高清电视为16:9 这2个数值比较接近 胶片规格:胶片的规格由其宽度来表征,如最常见和通用 的35毫米胶片,科教、农村放映的16毫米,以及超8毫米, 70毫米胶片等。胶片越宽,单位成像面积越大,成像越清晰。 关于imax: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不断有更宽、更高的imax银幕出现,如中国内地最大的imax银幕是东莞万达影城(22米,

宽28米,总面积616平方米)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每格画面的10倍、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从而决定了在“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更清晰、更亮丽。 3D影片: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3D电影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imax+3D 营造的就是扑面而来的影像感,影像对个体的压迫感,真正的身临其境,消除了非影像内容的视角冗余信息,所谓电影是窗户的概念消失了,因为连窗框也看不到了,而代之以置身景中。 磁带规格:模拟格式和数字格式 传统的模拟格式有VHS、SVHS、BETAMAX、BETACAM 等等,后2个为广播级。 数字格式有索尼研发的Mini—DV (简称DV)、DVCAM等,松下研发的DVCPRO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电影和电视的媒介融合态势 视听效果的逼近磁转胶数字格式 数字电影的优势在于存储方便、成本低、不易损耗 三、当下电影与电视的竞合性关系 互为死敌还是互为补充?

摄像知识及技巧

摄像知识及技巧 摄像机镜头应当表现什么 摄像机的镜头具有较强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它表现的是摄像者的主观倾向和审美情趣。它的任务就是表现片子中需要介绍的主体、环境,还有气氛。 专题片、新闻也拍了不少。但是,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是否真正发挥了镜头的表现力?是否突出了景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许多人往往把取景的范围放得太宽广,景别视距过远,没有能较好地利用屏幕有限的空间来突出主体,介绍环境,表现氛围。举个例子,我们要对某个会议进行报道,抛开解说不谈,在我们介绍了场景的全局之后,应着力抓取局部和细节等有表现力的东西。正反两个全景画面,能给人提供一个在开什么会,有多少人参加以及会场的环境等信息,但哪些人到场?谁在讲话?听众如何反应?这就要靠画面的语言——景别的变化,局部、细节和机位变化,来展现和交代,为观众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 再如,表现一个人在孜孜不倦地阅读、紧张地思考,我们用全景介绍了他身处的环境,用中景、近景勾画了他的身姿,还用特写介绍了他读的是什么。到此为止,我们仅仅介绍了“他在做什么”;要表现他“孜孜不倦”、“紧张思索”,这些镜头还不到位,这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个手夹着的烟头快烧到手指的特写或者加上其它很能说明问题的特写(窗外的月亮、桌上的闹钟等),就能较好地把我们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细部特写往往比笼统的表现更能传情达意。我们在拍片中不能忽视摄像机镜头的细部特写的表现力,强调一件事所引起的反应动作的细节,往往比直接拍摄那件事的过程更富感染力。 注意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充分发挥摄像机镜头所具有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对我们利用摄像机来展现大千世界,描绘美好生活,将会大有帮助。 取景与构图 取景与构图是两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取景取景是指取用哪部分视觉元素来构成画面,舍弃哪些部分,摄像机处于什么位置,取何角度拍摄等等。比如,拍摄人物新闻或专题片时,取景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决定镜头是对准所有的人物,还是对准其中的几个;用全景、中景,还是近景;仰摄、俯摄还是平摄等等。 构图构图是指将视觉元素加以组织、构成画面的方法。比如拍摄记者采访两位人物,则三位人物的安排(谁靠近摄像机,谁远离摄像机,三人之间处于怎样的几何位置关系)、人物坐势的动态处理,周围道具如何安放,取何机位、从何角度拍摄,使各视觉元素位于画面的什么位置等等,都包括在构图范畴内。取景构图艺术对于摄取电视画面、创造视觉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要摄下优美的画面,必须要对画面视觉元素加以组织,必须选择机位、恰当取景。取景与构图很自然地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如何取景 取景的过程既含有技术的成分,又含有艺术的成分。技术上要保证所摄画面的完整与清晰,要熟练地掌握摄像机的操作要领,镜头运动要“平、稳、匀、准”。艺术上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视点、确立机位、视距、角度、景别,这些对我们成功地创造视觉空间至关重要。 一.技术上的要求: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是取景时首先要保证的起码要求。在决定画面元素的取舍时,既要使主体突出、图像清晰,又要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向观众传递足够的信息,体现作品的主题。当然,在一部片子中,有些镜头含信息量多,有些镜头含信息量少,因此,对每个镜头的要求和处理应有所不同。 其次,镜头运动要做到“平、稳、匀、准”。“平”是指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我们在拍摄中,不论是用三角架(三角架要较好水平仪)还是肩扛,都要利用画面中景物的垂直或水平线作参考,效正寻像器边框与这些线条相平行,大体上可以做到平的构图要求。

监控镜头基本常识分析解析

CCTV LENS 基本常识 一:镜头的焦距 镜头的焦距以毫米为计量单位,它与镜头所获得的观察视角互为因果,小焦距镜头具有大的观察视角,而长焦距镜 头具有望远效果,并具有窄小的观察视角.通常把和人眼的观察视角相似的镜头称作普通标准镜头 . 二:摄像机规格 摄像机映像传感器(CCD)的规格大小也影响着观察视角,在使用相同的条件下,CCD 越小所获取的视角越小。对镜头的规格参数提出的要求是其所成图像能将映像传感器(CCD)全部覆盖, 例如:使用和摄像机同一规格的镜头或比摄像机规格大的镜头。这也意味着1/3”规格的摄像机可以使用1/3”~1”整个范围内的镜头,该摄像机配接1/3” f=8mm的镜头所得到的观察视角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使用后一种镜头时由于更多地利用了成型更精确镜头中心光路,所以可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高分辨率。

1.镜头和摄像机的配合 单CCD摄像机3CCD摄像机 1" 2/3" 1/2" 1/3" 1/4" 1/2" 1/3" 1"镜头OK OK OK X X X X 2/3"镜头X OK OK OK X X X 1/2"镜头X X OK OK OK X X 1/3"镜头X X X OK OK X X 3CCD用1/2"镜头X X X X X OK X 3CCD用1/3"镜头X X X X X X OK 三:光圈值 镜头通常以镜头口径值进行计量,当镜头完全打开时定义为最大光圈(最小光圈数值),把镜头的有效口径调至最小时(不完全关闭时)的数值定义为最小光圈(最大光圈数值)。光圈值对最终图像有着诸多影响,光圈数值小,意味着该镜头在黑暗的环境下能通过更多的

分镜头脚本技巧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摄像-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 一般分为: 一、根据景距的变化分类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 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升:上升摄影、摄像。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短: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