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小说语言特点与风格(考点探究+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小说语言特点与风格(考点探究+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小说语言特点与风格

(考点探究+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考点探究】

一、“语言特点”典型角度

1.用词——叠词、文言词(文白相间)、拟声词、动词、形容词

2.句式——整散结合(反复句、排比句、对偶句),长短结合,肯定与否定(不是……而是)

3.标点(句类)——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

4.修辞手法——引用、双关、反语、比喻、拟人、夸张

5.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

6.语言风格——豪放、柔婉、质朴、华丽、诙谐、简洁、细腻

7.语体角度——书面语与口语结合,褒贬色彩

8.音韵角度——抑扬顿挫,节奏感,旋律美,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9.地方色彩——方言(京味京韵……)

10.表现手法——想象与联想

11.艺术效果——暗示性,形象性(诗化,诗情画意)……

12.语气——口气,态度,节奏

13.文体角度——小说(对话描写,个性化语言)

14.文字排列的特殊形式

二、语言与小说三要素

1.以语言(对话)描写为主,叙述很少——作用:通过对话反映生括,揭示人物性格。

2.个性化语言——作用:三言两语,凸现人物个性、身份喝地位。

3.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语言与情节(场景)

三、小说语言特点的高频考点

1.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

2.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

3.小说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

4.小说的语言风格,诸如平实、雅丽、幽默、含蓄、活泼、冷竣等。

四、语言表达艺术

(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基础语文手册》P409)

“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考试要求能够分析这类句子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多角度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方法如下。

1.看词语的运用

注意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文言词等的使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可以使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叠词、拟声词富有韵律美,起强调作用;恰当使用文言词语,使语言典雅、端庄。

2.看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比喻、拟人、借代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对偶、排比可以使语言整齐、有气势,反语、夸张可以使语言幽默、讽刺等。

3.看句式的特点

如长句与短句的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与散句(句式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长句使语言严密、内涵丰富,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整句散句结合使语言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4.看整体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的一般术语有豪放、柔婉、质朴、华丽、诙谐、简洁、细腻、含蓄、诗化语言等,每种语言风格在词语运用、修辞或句式的使用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豪放的风格,用词比较华丽,采用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质朴的风格,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诙谐的风格多用反语、夸张、比喻等修辞。

(二)考点解读补充

1.句式

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句式等等。

共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语后置等。

2.句类

句类即按照句子的语气划分,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4种。

3.标点——问号,叹号,省略号

4.引用

(1)神话传说或诗句

①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

②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增添了文采。

③营造了古朴、悠远、深邃的意境。(诗情画意,诗意美)

(2)历史资料

①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

②真实性,有可信度。

(2)文言资料

①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

②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古色斑斓,语言的形式美。

【强化训练】

一、

麦子

红柯

①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

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②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③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④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⑤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⑥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⑦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⑧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⑨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⑩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①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⑪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⑫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

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⑬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⑭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⑮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⑯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

⑰“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⑱“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⑲“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⑳“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㉑“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㉒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㉓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㉔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㉕“我们是簸箕命。”

㉖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1.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2.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3.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4.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①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

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②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③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④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⑤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⑥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⑦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⑧“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⑨“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⑩“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⑪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⑫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⑬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⑭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⑮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⑯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

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⑰“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⑱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⑲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⑳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㉑“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㉒“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㉓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㉔“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㉕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㉖“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㉗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

(有删改)

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 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3.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4. 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三、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①“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②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

件。部队和群众是间隔开来的,好像是特为女孩留出的一条通道,她一溜儿小跑来到了台前。她很有自信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同时他认出了,女孩抱在胸前的是一张古琴,用锦缎琴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③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④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要报考边区政府开办的太行第二中学,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⑤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女学生自告奋勇,由她来演奏一曲古琴,让“一号”首长颇费斟酌。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齐竞已经下令部队解散,并且也已经在队前宣布,要用一段时间来整顿纪律,否则这个部队今后可怎么带?“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考虑到古代兵法有这句格言,齐竞实难接受这位古琴姑娘的提议。

⑥可是,他又不能不暗自警告自己,一个似懂事又不懂事的女学生,心里怎么想的?立即付诸行动,并无任何顾忌。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待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⑦“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⑧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⑨“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惊呼。

⑩夜老虎团团长,带兵打仗的一位老总,凭什么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张宋琴呢?愈加令北平女孩惊奇不已的是,团长一边爱不释手地鉴赏这张千年老琴,一边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⑪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作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⑫齐竞忽然意识到,自顾和北平女学生吟诗论琴,把部队扔在那里不管了,他连忙示意让部队坐下。现场指挥立即发出口令:“请注意!全体——坐下!”

⑬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姑娘席地坐在台口,盘起双腿,将古琴平平架在大腿上。自古便是这样盘腿抚琴的,她取的是最为标准的一种弹奏姿势。

⑭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他这才想起,不曾问过北平女学生姓名。

⑮“我姓汪,叫汪可逾。三点水的汪,可不可以的可,逾越的逾。”

⑯“下面安静!下面安静!现在,让我来介绍这位古琴艺术家汪可逾女士。大家看到了吗?古琴,也叫‘七弦琴’,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一种最早的弹拨乐器,有文字可考,不会晚于尧舜时期。好了,我不能再多口多舌招人讨厌了,就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⑰“好!”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们,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台下虽有反应,但不甚热烈。

⑱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团长看出,北平女学生从不曾在这样的野台子上表演过,不知道先要大喊大叫报出自己的演奏曲目来。

⑲他问:“小汪同学,你第一个弹什么曲子?”

⑳“《高山流水》。”

㉑《高山流水》,齐竞也略知一二。唐代化为《高山》《流水》两支乐曲,后经清人蜀派琴家张孔山改编,以大量滚、拂、绰、注等手法,作洋洋之水声,人称“七十二滚拂”。至今更一统天下,诸多名家几乎无一人不是尊张氏传谱《流水》来演奏的。齐竞心存疑惑,难道这个小小年纪的女琴童与众不同吗?

㉒他问:“请问小汪同学,你弹《高山》,还是《流水》?”

㉓汪可逾加重语气回答:“不是《高山》,也不是《流水》,是《高山流水》!”

㉔“这么说,你从来不弹《高山》,也不弹《流水》,是吗?”

㉕“是的,我只弹《高山流水》。”

㉖“是老师要求你这样,还是家长规定下来的?”

㉗“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纯粹是我自作主张。”

㉘齐竞以探讨的语气说:“好多人讲,‘七十二滚拂’汹涌起伏,大气磅礴,构成了全曲最华丽最坚实的高潮,为什么不可以一试呢?”

㉙古琴女孩从容回答说:“不做过多缓急变化,任其一路流淌下去,让人领略到‘不舍昼夜’的意味,不是更有内在神韵吗?”

㉚齐竞深深点头,转身报出了第一首曲名:《高山流水》。

㉛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可逾在夜老虎团晚会上毛遂自荐要演奏古琴曲,这给已经下令部队解散、准备整顿纪律的齐竞出了难题,小说细致地刻画了齐竞矛盾的心理。

B.宋琴与唐诗、《高山》与《流水》,恍若腥风血雨中飘来的一缕清风,小说不吝笔墨呈现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使全文浸润种深沉典雅的韵律。

C.虽然汪可逾的演奏很精彩,但由于晚会观众基本是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所以听完演奏反应不甚热烈,也在情理之中。

D.齐竞希望欣赏到“七十二滚拂”的华丽坚实,汪可逾希望让人领略到“不舍昼夜”的意境,这既符合两人不同的身份,也见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2.请以汪可逾为例,简要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表现手法。(6分)

3.小说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四、

两个好朋友

(俄)叶赛宁

①住在村边的波贝尔老头,拥有一间自己的小屋和一条狗。他到处行乞,以残羹冷炙聊以糊口。波贝尔与他的狗简直形影不离,并给它取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叫德鲁若克。波贝尔串村走巷,叩窗哀求,德鲁若克便站在一旁,摇晃着尾巴,好像期待着也给它一点儿施舍。人家常常对波贝尔说:“波贝尔,你干嘛不把狗扔掉?要知道,你自己连吃的都没有……”波贝尔用忧郁的眼神看着他的狗——

一声不吭。他招呼德鲁若克,从窗子旁走了:一小块面包也没讨着。波贝尔垂头丧气,郁郁寡欢,很少跟人交谈。

②冬天来了,暴风雪铺天盖地,狂风吹积了一个个巨大的雪堆。

③波贝尔带着狗蹒跚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小屋破旧不堪,四壁透风,他望了望炉子,望了望,在屋子四角寻找了一阵,可木柴也没有。波贝尔给德鲁若克套上小雪撬,运回柴火,烧着火炕,抱着德鲁若克,心疼地抚摸着它。波贝尔坐在火炕旁,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重演。老头子对德鲁若克讲述着自己的身世,述说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讲完之后,又痛心地说:“没关系,德鲁若克,你虽然不能回答,沉默不语,但是,你那灰色的、聪明的眼睛告诉我……你全都明白……”

④暴风雪好像开始疲倦了,它的威力越来越小。水珠儿开始从屋顶上滴答滴答地流下来,雪在消融、减少。波贝尔看到——冬天在消逝,看着——便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春天来啦,咱们能活下来的。”

⑤红彤彤的太阳温暖地照耀着,小河哗啦哗啦地奔流。透过小小的窗口,波贝尔看到,窗下的土地发黑了,树上冒出了嫩芽,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可是岁月不饶人,春天的泥泞使得老头子步履艰难。

⑥他的双脚发软,咳嗽使得他胸部抑闷,腰部疼痛,视力完全变得模糊起来。他躺在高板床上,爬都爬不下来了。波贝尔吃力地爬呀,爬呀,开始不住地咳嗽,而且满心忧伤。他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我早就预料到了。看来,我很快就会死的,只是,扔下你去死,我真舍不得啊!”波贝尔病倒了,一动不能动,更下不了床,德鲁若克则寸步不离床边。老头子感觉到——死亡临近了,他感觉到了——便搂着德鲁若克,搂着,搂着,难过地哭泣起来。波贝尔搂着德鲁若克的脖子,将它紧紧地贴在胸前,突然哆嗦了一下——断气了。

⑦波贝尔的冰冷的身体躺在高板床上。德鲁若克知道,它的主人死了。它在屋里窜来窜去,神情凄切。它走近死者身旁,嗅呀,嗅呀,伤心地嚎叫着。

⑧认识他的人开始私下里议论开了:为什么这个波贝尔不出屋来。大伙儿一合计决定进去看看,一看就吓得直往后退。波贝尔的遗体躺在高板床上,小屋里充满一股难闻的尸臭,狗儿坐在床上,坐着——忧伤至极。

⑨人们抬出尸体清洗,收敛入棺,狗儿则寸步不离死者。遗体送到墓地,埋入土里。波贝尔——一个谁也不需要的人——死了,没有人为他哭泣。

⑩德鲁若克在坟堆上叫呀,号呀,用爪子刨着泥土。它企图把老朋友刨开,然后,它和他躺在一起。狗儿没有离开墓地,不吃不喝,悲痛欲绝。德鲁若克的力气衰竭下去了,它没有站起来,它再也站不起来了。它望着坟墓,忧伤地望着,呻吟着。德鲁若克想刨土但是它的爪子已经抬不起来了,它的心脏感到一阵紧缩……浑身颤栗,垂下了脑袋,垂下了,微微抖动一下……于是死在墓上……

⑪墓地上的小花儿仿佛在切切私语,它们在向鸟儿低声叙述着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一只杜鹃飞到墓前,停在枝叶低垂的白桦树上,它在坟墓上空忧戚、痛苦地咕咕啼鸣。

1.第⑸段中划线语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波贝尔与德鲁若克是“两个好朋友”?请概括说明。(3分)

3.请结合全文概括波贝尔这一人物形象。(3分,不超过40个字)

4.请分析第⑪段的语言特点。(4分)

5.小说标题“两个好朋友”能否改为“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请结合小说主题,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案解析】

一、红柯《麦子》

1. 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主题等作用。

先看第二段环境的特点。“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房子矮小,说明他们的居住环境差;树都长不高,只能长那种生存能力强的榆树,说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的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嚎叫”,这几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这里“风大”的特点,通过写树被风吹得“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还有写风声,“疼的满地打滚”“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嚎叫”,通过描写树和风,更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头和老婆婆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够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

而老头的话,“树抽打他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他们,他们只能哇哇乱叫”“谁让他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则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2. 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干提示从“比喻”和“象征”两个角度赏析。

先找出比喻,然后分析其效果。“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儿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这里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豹子给人的感觉是强悍的,而守护领土的老婆婆不仅战胜了恶劣的环境,顽强地在这里生存并扎根,而且还能够守护麦田,守护领土,她有着犹如豹子一般强悍的性格和守护家园的强烈意识,充满了力量;“老婆婆摸麦穗儿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跳鼠的特点是善于跳跃,很活泼,这个比喻写出

老婆婆在抚摸麦子时心情的愉悦,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沉爱意和对丰收的喜悦。

再看象征。“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这里的“金光”带有象征性质,金光让榆树叶子“油汪汪的”,充满了生命力;金光让云朵都像有了生命的活力,它们“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而且吃草的声音很柔和,一派和平的美好气象。是老头和老婆婆用他们的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带了这这片土地生命的希望。这里用麦子的金光普照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3. 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点及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人物语言首先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文中的老头和老婆婆是驻守在边疆的领土守护者,他们在这里耕种土地,守护土地,因此他们身上有着农民般的质朴和坚毅,如第一段,有人问他们搬不搬走时,“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啊,你刚转个身,他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儿脾气躁:‘往哪儿搬?我搬走,你住呀。’”人物语言都很直接、质朴,能够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

能够在这样艰难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两位老人的性格都很乐观坚强,并且作品也表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因此文中有些语言就有诗化的特点,如“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

文中的两位老人,他们献身边疆,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多么伟大,文中一些含蓄的语言恰恰能够塑造他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还有老婆婆说的“咱不要财”,都能含蓄地表现出他们的奉献精神。

4. 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三到六段直接写老婆婆在麦田里行走,她抚摸麦子,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并由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引出关于他们失去孩子,把麦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的情节;第十到十一段描写老头种麦子的情景;然后回忆他们见面和结婚的情节,写他们从结婚以来就一直种麦子;结尾写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仍然没有离开麦子,“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儿,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可见“麦子”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

“麦子”也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文中这样描写他们,“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儿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老头儿端着簸箕,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儿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头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他们就像文中所写的“麦子”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一样能够扎根在这片土

地上,顽强地生存下去。

“麦子”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文中这样描写,“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写老婆婆用她的强悍的守护给予了这片土地以生命的希望;“麦子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儿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老头儿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描写他们种麦子的情景,“麦子”就是“太阳”,是“希望”。这样写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二、(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

1.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位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品位精彩语言表达艺术,一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从用词方面分析,是否有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象声词等;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是否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等;从手法的角度分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各种表达方式等;还可以从文章语言的整体的风格角度来赏析。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表达带来的效果。

①在所给画线句子中,使用叠词、拟声词。如描写屋外景色时,文中写到,“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波塔波夫在父亲去世后回到家中的矛盾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描写霞光为“粉红色”,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另外整个画线部分,出现了很多景物细腻的描写,如“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等,通过雪地、旧亭子、天空、霞光等的描写,把景色描写得诗情画意,从而更好地表现波塔波夫复杂的心境。

2.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小说中,彼得洛芙娜在一天夜里偶然读到波塔波夫写给父亲信件,她被波塔波夫充满爱的精神感动,得知波塔波夫的期待之后,

彼得洛芙娜决定帮他实现愿望,“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这些都能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心地善良、体贴别人、善解人意的人。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她还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找到蜡烛,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她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为波塔波夫弹奏了几曲,这些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多情而浪漫的人。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由以前的抱怨变为“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说明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她和波塔波夫素不相识,却精心为他准备好一切,见到不敢进屋的波塔波夫,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这些都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的人。

3.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说出自己与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的偶遇及念念不忘,虽然小说已经交代彼得洛芙娜那次并未与他在利瓦季亚偶遇,但是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缘,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比如文章前面写那架钢琴“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这些话时,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非常紧凑。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也是先从花园开始,然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

4.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

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理解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的寓意,首先在小说中找到钢琴出现的语段。在小说中,钢琴在文中多次出现,比如最初是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眼中看到的,说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然后波塔波夫中尉信中也提到了钢琴,“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这些话时,文中写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仔细阅读这些语段,不难发现,在这篇小说中,钢琴的修复有以下几点寓意,①寓意着心理创伤的修复。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最初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的,她回不了莫斯科,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男主人公波塔波夫中尉去参加战斗,但是父亲却在家中去世了,这让他渴望回家的心情受到伤害,但是回到家中后他发现家中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温馨,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离婚了,带着女儿瓦丽娅孤零零生活在坐落在山上的小屋中,她看到波塔波夫中尉的信后,改变了自己,修复了钢琴,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小说描写的背景发生在战争年代,波塔波夫中尉在战争中不忘写信想象家中钢琴已被修复,彼得洛芙娜在战争年代流落他乡时请人修复“那架走了调的钢琴”,并“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这些都表明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考点】小说阅读需要注意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三、徐怀中《牵风记(节选)》

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但由于晚会观众基本是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所以听完演奏反应不甚热烈,也在情理之中”错误。结合“‘好!’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们,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台下虽有反应,但不甚热烈”“好了,我不能再多口多舌招人讨厌了,就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分析,原文是写演奏前观众的反应。故选C。

2.①对话描写。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性格特征,如汪可逾毛遂自荐的热情、吟诗回应的清雅、“自作主张”的天真等。②神态和动作描写。如“天然的微笑”透露出的天真与纯洁,“缓缓抬起右臂腕”刻画出的娴熟与优雅。③侧面描写。借齐竞的儒雅健谈和他由衷的赞叹,衬托出汪可逾天真热情、活泼灵动的

性格特点。(每点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以汪可逾为例,简要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表现手法”,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结合“‘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她一溜儿小跑来到了台前。她很有自信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愈加令北平女孩惊奇不已的是,团长一边爱不释手地鉴赏这张千年老琴,一边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作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是老师要求你这样,还是家长规定下来的?”“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纯粹是我自作主张”等分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性格特征,如汪可逾毛遂自荐的热情、吟诗回应的清雅、“自作主张”的天真等。结合“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等分析,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结合“齐竞以探讨的语气说:好……一试呢?”“齐竞深深点头,转身报出了第一首曲名:《高山流水》”“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请问小汪同学,你弹《高山》,还是《流水》?”“这么说,你从来不弹《高山》,也不弹《流水》,是吗”等分析,借齐竞的儒雅健谈和他由衷的赞叹,衬托出汪可逾天真热情、活泼灵动的性格特点。

3.①进步青年奔赴边区的故事、亲如一家的军民关系、战火纷飞炮声隆隆的战争背景等,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②纯洁美丽、高雅多才的汪可逾,学识渊博、为人儒雅的齐竞,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古诗和古琴等,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③小说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浪漫的美学想象,建构和描绘战火硝烟中的新型人物形象,织成气韵丰沛的生命气象。(每点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何体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结合“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部队和群众是间隔开来的,好像是特为女孩留出的一条通道,她一溜儿小跑来到了台前”“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要报考边区政府开办的太行第二中学,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齐竞已经下令部队解散,并且也已经在队前宣布,要用一段时间来整顿纪律,否则这个部队今后可怎么带”“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分析,青年奔赴边区的故事、军民关系、炮声隆隆的战争背景等,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特征。结合“她很有自信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我姓汪,叫汪可逾。三点水的汪,可不可以的可,逾越的逾”“不做过多缓急变化,任其一路流淌下去,让人领略到‘不舍昼夜’的意味,不是更有内在神韵吗”“‘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惊呼”“夜老虎团团长,带兵打仗的一位老总,凭什么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张宋琴呢?愈加令北平女孩惊奇不已的是,团长一边爱不释手地鉴赏这张千年

老琴,一边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齐竞以探讨的语气说:……么不可以一试呢?”“古琴,也叫‘七弦琴’,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一种最早的弹拨乐器,有文字可考,不会晚于尧舜时期”等分析,纯洁美丽、高雅多才的汪可逾,学识渊博、为人儒雅的齐竞,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古诗和古琴等,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结合“不做过多缓急变化,任其一路流淌下去,让人领略到‘不舍昼夜’的意味,不是更有内在神韵吗”“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分析,小说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浪漫的美学想象,建构和描绘战火硝烟中的新型人物形象。

四、(俄)叶赛宁《两个好朋友》

1.①交代时间,同时也说明春天来临,会给人带来希望(2分);

②推动情节发展,起反衬作用:春天的到来并没有给波贝尔带来希望,反而使波贝尔生活更加艰辛,生存状况更加不幸(2分)。

2.①波贝尔与德鲁若克形影不离,相依为命;②德鲁若克能倾听波贝尔诉说不幸的身世;③德鲁若克为主人之死哀嚎,寸步不离;④德鲁若克在主人的墓地悲痛忧伤至死。(3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3.孤苦伶仃,以狗儿为伴,(1分)生活艰难,以乞讨为生,(1分)被遗忘被冷落,是一个不为人所需的“多余者”形象(1分)。

4.①运用拟人手法,虚实结合,连花鸟都在为波贝尔和德鲁若克而哀恸,足见波贝尔的人生何其凄凉,何其悲苦,人与狗的感情又何其深厚(2分);②用反衬手法,有情动物反衬无情人间(1分);③渲染了悲剧气氛,揭示了悲剧的根源(1分)。

5.(1)示例一:不能改,原题好,原题中的“两个”颇含深意,给人以悬念,启人思考,没有第三个或更多一些的人成为朋友,只是“人与狗”结成了一对好朋友,对比反讽世态的凉薄与社会的无情,周围人没有温情、没有同情、没有爱心,从而使小说具有强大的批判性,深化了作品的主旨。

(2)示例二:可以改。显得具体、客观、明白,直接表明了本文的内容,题中“动人”一词表明了波贝尔与狗之间的挚情,狗对主人的亲情,以此凸显周围人的漠视态度,像陌生人一样,连一小块面包也不会施舍给波贝尔;寓意深远,可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观点明确1分,言之成理3分,表达流畅2分)

高中语文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答题指导(题目主题类+环境语言类)

高考语文小说文本阅读 答题指导 第一部分题目主题类 【高考预测】 2023年语文高考,关于小说的题目和主题的试题依然可以在客观的选择题和主观的简答题里出现,直接考查题目或者主题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客观题读懂选项,主观题读懂题干,在复习的过程中将小说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语言、形象、结构、环境、表达技巧和文本特征要有一套整体的体系。确定答题的思路,结合文本作相应的阐释。 【应试技巧】 (一)小说主题意蕴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挖掘小说主题意蕴,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三)小说主题意蕴阅读突破点 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④注紧扣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⑤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尤其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手法。 (四)常见题型 1.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题。(或)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2.结合小说主题,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3.结合某某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4.读了全文,小说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5.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6.读完这篇小说,文中……对你有什么启示?谈谈你的体会。 7.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注意: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评价”“探讨”“看待”“谈谈”等作答动词和“主旨”“意图”“意蕴”“情感”“态度”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五)小说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小说标题看主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如《祝福》就具有双关义,“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但深层意蕴就是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的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一、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林森两次看病,而魏力的态度和表现前后却截然不同,前一次原来是“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后一次则是因为以步行代车终招来“撤职”或“停职审查”的流言所致,由此可看出魏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个性特征。而正是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又激怒了林森,使他产生了恨恨不平的心理,于是官权意识被重新唤醒。 二、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抓住魏力前后两次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以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三、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小说中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似乎与主要情节“看病”关系不大,但却揭示了当今社会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这样构思就深化了主题,使魏力的前恭后倨变得更为自然,同时也为下文写林森心理的变化作了铺垫。 四、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2小说阅读具体方法和技巧: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高频考点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小说主观题高频考点考前指导 【高频考点1:小说标题】 高考小说标题的考查的角度 ①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标题的意蕴)②体会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③与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考查。如“××”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④不同标题的比较。 答题思路及规范: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 ①表层:本义。②深层:比喻义,双关义。③主旨:象征义,结合人 物、主题分析。 例【2017·浙江卷<《一种美味》T12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本义)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 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比 喻义)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惜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 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主旨 典型例题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分) 【参考答案】①表层义:“寻找安详”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 ②深层义:“寻找安详”也指画家安详安心守山,真情投入,寻找到内心的 安静祥和,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③主旨义:“寻找安详”还指“我”寻找到 了内心的安详,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浮躁的反思,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内心的“安详”。 (二)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识记内容】 ①人物层面: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寄托人物的 情感。②情节层面:概括了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等。 ③环境层面: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等。④主题层面:紧扣、(体现、揭示、暗示)了主题;使用了某种手法,生动新颖,或含有象征意味、寓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语文阅读作为高考语文常考考点,阅读的解答方法非常重要。那么你知道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有哪些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指导,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1. 环境(景物)题 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如下方面: (1)背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包括社会背景)。 (2)形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3)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或人物出场做铺垫; (4)主题: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5)气氛、基调: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定下全文的基调(悲伤、愉悦、明快、暗淡、平和)。 (6)照应:如果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思考是否照应开头(结尾) 2. 情节题 情节是小说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备考时要关注与情节有关的小说的结构、线索、情节的叙述角度(人称)、叙述方式等等。 (1)结构:短篇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故事情节完整,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卒章显志。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中间来说,可以插叙;可以过渡,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⑤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2)线索:小说的线索是贯穿全篇的中心事物或事件,整理小说情节脉络时,要以小说的线索为关键词去寻找。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有时在关注小说的题目也可以是线索。 (3)情节的叙述角度:要关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别。两者相比较,第一人称叙述(“我”)使小说故事更具真实感和冲击力。 人称的作用一般如下: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 第三人称:描写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展示人物心理。 (4)情节概括题的问答模式 ①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②分点概括情节式 一般根据小说发展的阶段性进行概括,如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6) 小说中某一重要情节(细节)有以下作用 ①主题。其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形象。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情节。照应前文某个情节或标题、为后文某个情节做铺垫,推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小说语言特点与风格(考点探究+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小说语言特点与风格 (考点探究+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考点探究】 一、“语言特点”典型角度 1.用词——叠词、文言词(文白相间)、拟声词、动词、形容词 2.句式——整散结合(反复句、排比句、对偶句),长短结合,肯定与否定(不是……而是) 3.标点(句类)——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 4.修辞手法——引用、双关、反语、比喻、拟人、夸张 5.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 6.语言风格——豪放、柔婉、质朴、华丽、诙谐、简洁、细腻 7.语体角度——书面语与口语结合,褒贬色彩 8.音韵角度——抑扬顿挫,节奏感,旋律美,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9.地方色彩——方言(京味京韵……) 10.表现手法——想象与联想 11.艺术效果——暗示性,形象性(诗化,诗情画意)…… 12.语气——口气,态度,节奏 13.文体角度——小说(对话描写,个性化语言) 14.文字排列的特殊形式 二、语言与小说三要素 1.以语言(对话)描写为主,叙述很少——作用:通过对话反映生括,揭示人物性格。 2.个性化语言——作用:三言两语,凸现人物个性、身份喝地位。 3.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语言与情节(场景) 三、小说语言特点的高频考点 1.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 2.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 3.小说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 4.小说的语言风格,诸如平实、雅丽、幽默、含蓄、活泼、冷竣等。 四、语言表达艺术 (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基础语文手册》P409) “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考试要求能够分析这类句子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多角度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方法如下。 1.看词语的运用

2022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11 鉴赏小说语言特色分析文本特征 (含解析)

专项对点练11鉴赏小说语言特色,分析文 本特征 (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鱼 汪曾祺 从侉奶奶家旁边向南伸出的后街到往螺蛳坝方向,拐了一个直角。庞家就在这拐角处,门朝南,正对越塘。庞家兄弟三个,各有分工。老大经营擘画,总管一切。老二专管各处收买生猪。他们家不买现成的肥猪,都是买半大猪回来自养。老二带一个伙计,一趟能赶二三十头猪回来。因为杀的猪多,他经常要外出。杀猪是老三的事,当然要有两个下手伙计。每天五更头,东方才现一点鱼肚白,这一带人家就听到猪尖声号叫,知道庞家杀猪了。猪杀得了,放了血,在杀猪盆里用开水烫透,吹气,刮毛。杀猪盆是一种特制的长圆形的木盆,盆帮很高,二百来斤的猪躺在里面,富富有余。杀几头猪,没有一定,按时令不同。少则两头,多则三头四头,到年下人家腌肉时就杀得更多了。因此庞家有四个极大的木盆,几个伙计同时动手洗刮。 这地方不兴叫屠户,也不叫杀猪的,大概嫌这种叫法不好听,大都叫“开肉案子的”。“开”肉案子,是掌柜老板一流,显得身份高了。庞家肉案子生意很好,因为一条东大街上只有这一家肉案子。早起人进人出,剁刀响,铜钱响,票子响。不到晌午,几头猪就卖得差不多了。这里人一天吃的肉都是上午一次买齐,很少有下午来割肉的。庞家肉案到午饭后,只留一两块后臀硬肋等待某些家临时来了

客人的主顾,留一个人照顾着。一天的生意已经做完,店堂闲下来了。 店堂闲下来了。别的肉案子,闲着就闲着吧。庞家的人可真会想法子。他们在肉案子的对面,设了一道拦柜,卖茶叶。茶叶和猪肉是两码事,怎么能卖到一起去呢?——可是,又为什么一定不能卖到一起去呢?东大街没有一家茶叶店,要买茶叶就得走一趟北市口。有了这样一个卖茶叶的地方,省走好多路。卖茶叶,有一个人盯着就行了。有时叫一个小伙计来支应。有时老大或老三来看一会。有时,庞家的三妯娌之一,也来店堂里坐着,包包茶叶,收收钱。这半间店堂的茶叶店生意很好。 庞家三兄弟一个是一个。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 庞家这三个妯娌,一个赛似一个的漂亮,一个赛似一个的能干。她们都非常勤快。天不亮就起来,烧水,煮猪食,喂猪。白天就坐在穿堂里做针线。都是光梳头,净洗脸,穿得整整齐齐,头上戴着金簪子,手上戴着麻花银镯。人们走到庞家门前,就觉得眼前一亮。 到粥厂放粥①,她们就一人拎一个木量子②去打粥。 这不免会引起人们议论:“戴着金簪子去打粥!——侉奶奶打粥,你庞家也打粥?!”大家都知道,她们打了粥来是不吃的——喂猪!因此,越塘、螺蛳坝一带人对庞家虽很羡慕并不亲近。 越塘边发生了从未见过的奇事。 这一年雨水特别大,臭水河的水平了岸,水都漫到后街街面上来了。地方上的居民铺户共同商议,决定挖开螺蛳坝,在淤塞的旧河槽挖一道沟,把臭水河的水引到越塘河里去。这道沟只两尺宽。臭水河的水位比越塘高得多。水在沟里流得像一支箭。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语言艺术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语言艺术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常见提问方式 1、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XX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文中画线段落生动再现了XXX的反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3、本文第XX段划线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二、解题思考角度 (一)赏析描写技巧型 1、从修辞角度分析:比喻、拟人、排比、夸张、比较、对比、反复。 2、从句式角度分析: (1)善用短句: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增强紧迫感,渲染紧张气氛; (2)或长短句的交替使用:长短句交替使用,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有变化; (3)整句:(对偶、排比、四字短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增强气势; (4)整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整散结合使用:使句子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语言的灵动性。 3、从词语使用角度分析: 文言词(典雅)、动词(增加紧迫感,增强气势)、形容词(揭示本质、描写逼真、生动形象)、数词、叠词(使描写景物或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艺术魅力;使音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拟声词等作用。 4、从感觉角度分析: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感受等。 5、表现手法角度: 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细节,正面和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 (二)赏析语言风格型: 即赏析语言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等风格。 6、语体色彩: 口语(参入方言、文言,改换经典语句、反话正说、庒谐并用):诙谐幽默,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给人平易近人、亲切之感。书面语:较为正式,严谨周密,更有说服力。 7、从整体语言风格分析: 清新明快、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含蓄深沉、文采斐然、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写性语句)、清新、华丽(讲究节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小说语言艺术的理解和分析(考查形式+解题思路+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小说语言艺术的理解和分析(考查形式+解题思路+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所以,鉴赏小说的语言又有两层含义: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中作者的语言风格。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及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 【必备知识】 1.常见现当代作家的语言风格 鲁迅:犀利辛辣、凝重洗练、冷峻深刻。 巴金:热烈、明快、朴素的,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青春激情的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以《家》为代表;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老舍:语言风格风趣幽默、俏皮洒脱、生动活泼、简洁朴茂、雅俗共赏。其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 沈从文: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 赵树理:通俗化,大众化,诙谐幽默。 孙犁:诗化小说。淡雅聪俊,清新隽永,优美洗练,“质以传真”,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王安忆:清丽单纯,素淡粗朴,冷峻理智,细腻平实。 铁凝:语言风格是诗意、温情、风趣。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意境的手法以呈现,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宗璞:其语言如诗般优美,有诗般韵味,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汪曾祺: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语言与人物的身份贴近。 冯骥才:描绘市井风俗的“津味儿”。 贾平凹:简练隽永传神,间或掺以陕南方言,形成文白杂糅、雅俗兼具、以拙见巧、晓畅可读的语言风格。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答题技巧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汇编 考点一作品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物象 一、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二、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宽容、聪明、机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深谋远虑、乐于助人、严于律己、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 三、形象与性格(形象特点=性格特点+身份、地位、外貌、职业等) (1)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还是形象。 “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1)外在特征,包括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生活习惯。 (2)内在特征,包括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性格特征、命运变迁。 四、答题步骤(注意题型的细微变化,怎么问就怎么答) 1.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 分点作答: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命题分析: 特点: 1.选材范围。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试题样式。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1个选择题,2个主观简答题,分值为15分。 3.考题特点。(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集中于探究题。 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一般地说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小说的主题 也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语言类(试卷版)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 5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语言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色麦浪 辰哲 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 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 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 “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 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 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 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 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 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 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 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子。”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 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 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 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 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语言特色(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语言特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 萧胜满七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会儿修水库,一会儿大炼钢铁;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了。 奶奶老是给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绡。奶奶老是说:“你的脚上有牙,有嘴?”“你的脚是铁打的!” 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他整天在外面玩。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喊:“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焖茄子、猪头肉!食堂的大师傅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在蒸笼散发的白蒙蒙的热气中晃来晃去。人也胖了,猪也肥了,真不赖! 后来就不行了。小米面饼子里有糠,掺糠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奶奶的身体不好,有气喘的毛病,每年冬天都犯。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他每年回来,都在冬天。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土豆,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给萧胜吃了;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卤;黄油,奶奶叫爸爸拿回去,说:“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留下了,奶奶说,这是能吃的。萧胜不想吃。他没有吃过,不馋。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时,奶奶已经咽气了。 他没有奶奶了,枕头上还有奶奶头发的气味。他哭了。奶奶给他做了两双鞋。做得了,说:“来试试!”“等会儿!”吱溜,他跑了。萧胜醒来,光着脚把两双鞋都试了试。一双正合脚,一双大一些。他的赤脚接触了搪底布,感觉到奶奶纳的底线,他叫了一声“奶奶”,又哭了一气。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锁了门,爸爸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提分突破小说考点分类练(三) 手法、语言类(手法赏析、语言赏析)

小说考点分类练(三)手法、语言类(手法赏析、语言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 梅寒 这是一个夏日黄昏,西天的云霞像着了火。画家走在村中央那条铺满木屑的水泥路上,被深深地震撼了。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街的两边,林林总总,是形态各异的根,弯曲遒劲的,内部中空的,与山石紧紧胶着在一起的……光滑的横断面,大多已变得模糊不清,看不出根的年轮了。但只看那比圆桌面还要大的断面,就能知道,那些根的上面,曾经支撑着多少棵参天巨木。 那些树根是从不远处的原始森林里运出来的,运到村里来,经过那些能工巧匠的安排,一棵棵黑乎乎毫无美感的根便有了艺术的灵魂,成了都市雅人喜欢的根雕。这些,是画家从路边一位正在加工根雕的少年嘴里打听来的。 少年黑瘦,十五六岁的样子,却能熟练地操作手中的电锯、电钻,将面前树根上多余的部分切除掉,打磨,清洗,抛光,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已渐露雏形。 “我们这一带现在都在做这个,没人出去打工。打工才能赚几个钱?我们一座根雕卖出去,就是十几万。”少年耳朵后面夹着一支香烟,眯起一只眼睛打量他手上的作品。“干这一行,眼睛要毒,给你一段树根,你要一眼看出它里面藏着的东西,是人是马,是虫是鱼,顺势给它做出最好的造型,那样才会卖一个好价钱。不然,就白瞎了好树根……”面对一脸惊奇的画家,少年侃侃而谈。 少年十岁就开始跟随父亲一起学习做根雕了。 画家听得愣住了。他想再问些什么,终究没再问下去。旁边少年的父亲,已经发出不太友好的暗示:“您看好什么没有?看好了就谈谈……” 画家仓皇而逃,逃离少年和他的父亲,也逃离噪音与木屑飞溅的村子。 那些已经成品的根雕——巨型的狮子,脑门油亮笑口常开的弥勒,在黄昏的余晖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们,已经不再是根,运到都市人的豪宅庭院里,摇身一变,就成了象征财富与身份的艺术品。画家却无法看到那些,或者说,他是无法忍受自己看到那些。刺耳的电锯声里,他听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哭泣声。是根的,是那些没有了根的树的,是没有树与根的大山的。 画家疯了。在亲人朋友的眼里,他那个举动无疑是疯狂的。他背着画夹逃离加工根雕的村子,回到自己生活的都市。他把自己那些年所收藏的画——自己的,他人的,一律低价出手。他把自己唯一一所栖身的房子也卖掉了。画家急需要钱,而那些钱,在外人的眼里,就是拿树叶往巨大的黑洞里填——画家要拯救森林,拯救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树。那些树,那些根,原本的命运是在深山里终老,自生自灭,而不是变成供人赏玩的根雕,置于有钱人家的

高考“小说阅读”讲练:浪漫主义题型专练(典题探究+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讲练:浪漫主义题型专练 (典题探究+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典题探究】 本文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于德北小说《写给上帝的报告》中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文本从情节、手法、主题上作简要分析 ①运用幻想、想象,虚构了现实中没有的人物、离奇的情节。如小说中的死神不是出现在梦里,而是出现在真实的世界里,这一情节就是离奇荒诞的。而文中有大量关于疫病灾害的幻想,让小说具有浓重的预言色彩。 ②文章多处运用了夸张、强烈的对比等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死神和善的外表和黑暗内心的对比使形象更鲜明,疫病前后景象对比渲染恐怖的气氛; ③在主题的突显上,运用象征手法使各要素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死神象征着邪恶的诱惑,威廉则象征着坚定地领导者和先驱者;其他的人们则象征着灾难到来之时动摇犹疑的人民大众。 浪漫主义是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也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种艺术思潮。 其基本特征为: ①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浪漫主义力图按照人们所希望的、理想中认为应该如此的样子去表现生活的理想,通过描绘人们所希望的美好世界来超越现实,如同席勒所说,就是“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②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侧重于表现客观的物理世界的真实,描绘的对象是“形神皆似”,那么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则侧重于表现主观的心理世界的真实,艺术形象主要追求“神似”。刻画形象主要依据人物性格和情感真实的逻辑,而非依据生活现象的逻辑。 ③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艺术家在创作中激情澎湃,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思想遨游于现实之上,情感处在激荡之中,以主观激情熔铸客观世界。 浪漫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常常运用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情节,甚至超越时空,构成奇幻特色,形成浪漫主义的外部特征。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给上帝的报告 于德北 我闻到了一股甜丝丝的气息,仿佛一只熟透的苹果在我身边放了太久的时间,但是,我知道我的身边没有苹果,有的只是死神的脚步迫近的声音。他来了,不是在梦里,而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在梦里,我们有过多次交锋,他不止一次告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小说阅读的考点及常规答题思路

高考小说阅读的考点及常规答题思路 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解答小说阅读题,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一、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林森两次看病,而魏力的态度和表现前后却截然不同,前一次原来是“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后一次则是因为以步行代车终招来“撤职”或“停职审查”的流言所致,由此可看出魏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个性特征。而正是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又激怒了林森,使他产生了恨恨不平的心理,于是官权意识被重新唤醒。 二、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抓住魏力前后两次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以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三、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小说中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似乎与主要情节“看病”关系不大,但却揭示了当今社会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这样构思就深化了主题,使魏力的前恭后倨变得更为自然,同时也为下文写林森心理的变化作了铺垫。 四、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

小说文体特征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教考衔接课内教材与高考真题专题

专题小说文体特征 ——赢战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教考衔接课内教材与高考真题专题 小说文体特征 一、叙述视角 1.叙事视角又可称为叙述角度,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 2.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教材典题】 【选必上第三单元《复活》/托尔斯泰】小说《复活》采用什么视角叙事,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叙述在不同时空的自由切换加强了时空对比的戏剧化。为深化所述事件的内涵,全知叙述视角在过去与现在或者此地与彼处之间跳脱。同时在深入人物形象内心、洞察其心理过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

2022语文板块2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专题3考题研析第5讲鉴赏小说语言特色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教案

第5讲鉴赏小说语言特色分析文本基本特征 对小说语言的鉴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修辞技巧、刻画人物的技巧、遣词造句的技巧等.对小说文本特征的考查,是近两年的热点。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手法的分析、“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如何理解,“故事”与“新编”的解读,都属于对小说文本特征的深度考查。 一、语言特色鉴赏题 鉴赏小说语言特色,要熟悉小说语言常见的风格类型和描写技巧,深入阅读文本,精准判断分析。 ☞掌握核心知识 (一)小说语言常见的风格类型 豪放与柔 婉豪放 景象→境界开阔 动词→富有力度 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 抒情→大多激越昂扬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 等

另外,语言风格的赏析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如“斗私批修"“早请示晚汇报”等词语反映了“十年探索”时期的时代特征;“共享汽车”“手机支付”“云计算”则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 (2)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 (3)语体特色。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 (二)分析命题角度

线部分的语言特点。[《呼兰河 传(节选)》] (3)(2018·全国卷Ⅱ)小说运 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 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 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有声 电影》) ☞落实关键能力 鉴赏语言特色“3角度” 根据句子(段)内容,判断其语言风格和运用了什么技巧。作答时可以采用“3角度”法全面赏析,具体做法如下: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2020·浙江卷)阅读《雪》(阅读文本见“本专题第2讲[典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高考小说考点分析

高考小说考点分析 一、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二、考情分析 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 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辽宁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了小说,2007年宁夏、海南卷、湖北卷,2008年宁夏、海南卷、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高考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甘肃卷近四年均考散文,09年新高考不排除考小说的可能性,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即“微型小说”)。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这样的小说学生已经读过了不少,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因此,在今后的高考中,利用“小小说”来检测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 1、考查重点: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考题选材: 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作品,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命题人选材的重点。当然,古代白话小说中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也有可能被节选作为命题材料。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小说的语言与文体特征 Word版含解析

考点四小说的语言与文体特征 《考试说明》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大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小说的特征主要指小说的虚构性、选材组材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对小说文体特征的考查近两年是热点。 设题角度一理解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 |相关知识| 理解重要词义、句意,首先要理解其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其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此外,还要注意有无“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表层含义用词 特点 感情色彩、语体 色彩上的搭配 感情色彩是褒还是贬,是否鲜明 语体色彩文言词、口头语、书面语、方言叠词、关联词、 动词、形容词、 副词的使用 运用叠词 精练的动词、形容词 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句 特点 句式 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 整散句的搭配 长短句的使用 修辞手法九种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运用 深层含义语境 含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比喻 意义 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象征 意义 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全文内容和思想的把握来确定其象征意义 |方法思路| 1.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

这类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意思,而是特定语境中容易发生偏差的含义。注意比喻义、象征义、语境义,即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便消失的含义。 2.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 (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3.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 对词语和句子含意的理解,一要解释其表层义,即字典上的意义;二要解释其深层含意,即在语境中的含意,结合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示例| 【例1】理解词语含义 (201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