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特点: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①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②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了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③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④它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之巨已有别于传统社会。

(3)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中国报刊业发展方式的新变化

中国报刊业发展方式的新变化 2010-5-19 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在过去一年多里,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报刊业普遍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仅美国就有几十家报刊破产、转让或者停止出版。而在中国,国际金融危机给报刊业带来的影响似乎并没有那么大,甚至还出现了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中国报刊业在过去的一年里究竟有哪些现象值得归纳?进入 2010年,报刊业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又出现了什么新的亮点?在5月8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找寻着答案。 亮点一:微博出现,改变纸质媒体生存环境 微博这种形态非常新颖,它的出现让人感觉到一个新的媒体生态革命正在发生。纸质媒体长期在新媒体发展中无声无息的状态终于得到了一次非常巨大、彻底的改变。 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此后,随着3G 的进一步普及应用,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利用手机短信、彩信和移动上网构建起来的移动网络新产品也逐渐受到网民的追捧。其中,运营最成功且拥有最多拥趸者的新产品当属微博。 2009年秋天开始,微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微博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表现更有超过传统互联网领域之势。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在发言中感慨道,微博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一种新的技术传

播方式,现在很多人都在新浪、搜狐、腾讯上开设了微博,并且他们了解及时信息也大都是通过微博来实现的。 当3G迎来“最好的年代”,当与3G沾边的移动网络新产品风生水起,3G运营商们与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博弈也会更加激烈。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在新媒体的重压之下还能找到传统媒体的存在?面对3G时代的到来和微博等新产品的冲击,传统纸质媒体又该如何实现突围?魏玉山给出的答案是“与3G运营商们更加紧密地合作”。事实上,在过去几个月里,微博这种全新的网络文化在改变网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传统纸质媒体的生存态势。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都在3G时代到来的时候迅速而果断地向微博抛出了“橄榄枝”。 “《新周刊》最近在新浪微博上挺有名的。”谈起《新周刊》大踏步地向微博迈进,该刊总编辑封新城发言时表示,很多纸质媒体都曾经尝试办自己的网站或者跟电信合作,希望寻找发展新媒体的突破口,但这些尝试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比如一些杂志做的网站不过是把纸质形态网络化。“当然,一些纸质媒体也有突破,比如跟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合作推出彩信服务,但这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微博这种形态非常新颖,它的出现让我感觉到一个新的媒体生态革命正在发生。2009年9月新浪推出微博后,《新周刊》长期在新媒体发展中无声无息的状态终于得到了一次非常巨大、彻底的改变。” 微博是时下最时髦的网民交流方式,《新周刊》是新浪微博里较

中国近现代报刊索引

11中国近现代报刊索引 编制说明: 本索引是试图将本论坛出现之中国近现代报刊电子书加以汇总,期待做得更加专业一些,为报刊研究者提供帮助。这项工程需要多人合作,期待更多同行加入,未来目标是申请独立的版块。最后谢谢各位朋友的鼓励! 1、晚清民国部分的索引共48条:在 7 楼 2、49年后的索引(包括台湾)共计41条:在 8 楼 3、补充部分:4楼 4、redyoung君提供的:5楼 本索引根据国学数典论坛中各个板块所见中国近现代报刊加以整理。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只是锦上添花,使各位前辈的工作价值得以彰显。 下面为有志于进行中国近现代报刊电子稿上传工作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信息。 1、国家图书馆的数字期刊 2、中美百万图书计划。由浙江大学图书馆负责开发的数字化图书计划,有加盟的高校图书馆可以下载DJVU格式的民国期刊。 3、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全六册),编者:上海图书馆编,年代:1965~1981 https://www.docsj.com/doc/f111835058.html,/viewthread.php?tid=77619&extra=page%3D4

这份资料有助于各位朋友了解近代期刊篇目情况。 国学数典中国近现代报刊索引2 1、国学图书馆编辑: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djvu https://www.docsj.com/doc/f111835058.html,/viewthread.php?tid=159976&extra=page%3D4 2、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季刊(第一期、第二期),djvu https://www.docsj.com/doc/f111835058.html,/viewthread.php?tid=174933&extra=page%3D5 3、王献唐等主编: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第二期https://www.docsj.com/doc/f111835058.html,/viewthread.php?tid=175121&extra=page%3D5 4、中法汉学研究所编:中法汉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刊,djvu https://www.docsj.com/doc/f111835058.html,/viewthread.php?tid=165237&extra=page%3D7 5、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1933.6——1937.3),djvu https://www.docsj.com/doc/f111835058.html,/viewthread.php?tid=156136&extra=page%3D8 6、浙江省立图书馆編:文澜学报1935-1937,djvu https://www.docsj.com/doc/f111835058.html,/viewthread.php?tid=141875&extra=page%3D1 1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 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的基本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增加不多,到1960年的十年间,才增加了10家,为392家,但总印却由6.51亿增加到47.84亿。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全国报纸数为413家。 2.1966——1976年:“文革”重创与灾难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报业遭受重创,导致了灾难性后果。在当时的极“左”路线下,报纸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所控制,成为他们篡党夺权,推行极“左”路线,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当时的报纸“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许多宣传报道不顾事实,不计效果,任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指鹿为马,强奸民意,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也给新闻业本身造成极坏影响。 受极“左”路线的破坏,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锐减,至1970年,全国仅剩下42家正式出版的报纸,而且这个数量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文革”十年,我国报业发展跌入历史低谷,队伍受到严重损失,一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获得了发展与振兴的机会。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章 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 1.口头传播 (1)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传播形式。 (2)前语言时期,人类使用呼唤、手势、体态等简单方式传播,音节语言产生后,人类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变为口头语言传播。 口头传播 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手写传播 印刷传播 欧洲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近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 殖民地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近代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与报刊 法国大革命与报刊 英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美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法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新闻 传 播业的 诞生与 发展

(3)口语传播具体形式:部落、团体、民族的聚会,甚至包括传闻、说唱、民谣等。 (4)口头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①空间上传播范围有限。 ②时间上转瞬即逝,不可保留。 ③口口相传容易失真。 2.手写传播 (1)文字的产生 ①文字出现之前,古代人类通过结绳、刻木、实物书信等用以记事、交流。 ②文字的出现,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书写材料的改进 ①早期传播载体:岩壁、黏土、兽皮、兽骨、竹简等。 ②公元前2世纪,中国出现了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③公元105年,东汉人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 (3)手写新闻传播:通过手写文字传递的新闻及信息 ①官方公报 a.官方公报用以传递统治阶级内部信息,与普通民众无关。 b.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每日纪闻》,这是一种手书公告,内容为公民投票、官吏任命、政府命令等。《每日纪闻》在书记员抄写后分送给各地军政长官。 c.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 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西方列强不断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逐渐为欧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所打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和中西文化的冲突尖锐,也给中国近代编辑出版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编辑出版业无论是内容或形式上都发生着从古代编辑出版模式向现代编辑出版模式的转变,中国编辑出版业进入了近代变革时期。 第一节近代中国编辑出版业 一、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也是中国编辑出版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在编辑出版活动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引进和运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金匠美因斯·J·谷腾堡在1440——1450年间发明了铸字盒、冲压字模、铅合金活字、木制印刷机和印刷油墨等印刷必备的工具和工艺,使活版印刷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还用压印原理制成木质印刷机来代替手工的印刷。 谷腾堡印刷术从1463年起开始先后传入意大利、法国、英国,在欧洲掀起了印刷业高峰。至1500年,欧洲已有250多个城镇开设了活版印刷所。仅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出版了4万多种共9百多万册图书,而之前全欧洲手抄本图书还不到1万册。 真正使编辑出版业发生根本改变的则是19世纪初开始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滚筒式印刷机的出现.使编辑出版的功效比以往人力印刷机得以成十倍的提高. 在我国,滚筒式印刷机的传入是1844年,当时美国基督教新教长老会在澳门设立了我国第一家活字印刷厂“花华印刷房”。这标志着我国机械出版印刷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可以说,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就是以工业革命即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运动的启动为前提的。正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其运用于工业生产中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才为编辑出版现代化准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为具有现代特征的专门编辑出版机构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一)机械化印刷术的传入 19世纪后半叶,西方凸版印刷机开始传入中国。 凸版印刷是指使用凸版即图文部分凸起的印版进行印刷的技术,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及各类活字印刷都属于凸版印刷。西方近代机械化印刷主要也是建立在铅活字排版基础上的凸版印刷。 除了凸版印刷外,平版印刷技术也开始传入中国。 平版印刷与凸版印刷的区别,在于它使用的是平版,即印刷的图文部分和非图文部分几乎处于一个水平面上,肉眼很难区分。印刷时,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使图文部分抗水亲油而着墨,非图文部分抗油亲水而排墨,通过压印,将图文部分的油墨转印到印刷纸上。较之于凸版印刷,其印制质量更高,而且制版费用低,还适合印制大幅面的印刷品。 马克思曾在《经济学手稿》中认为,印刷术是“科学复兴的手段,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恩格斯也把印刷术同蒸汽机、电的发明视为一种革命。可见印刷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西方先进机械化印刷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大范围的应用,推动了中国印刷业逐渐走上现代化之路,也为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现代化准备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中文铅活字的研制与改进 19世纪掀起了一场汉文字研制的热潮。 1807年,马礼逊为印《圣经》研制中文铅活字。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收稿日期〕2001-06-11 〔作者简介〕姚琦(1962-),男,安徽安庆人,历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近世史坛】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姚 琦 (韶关大学社会科学系,广东韶关512005)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刊业;社会变迁 〔摘 要〕1815-1915年中国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西潮东来到洋务、维新、反清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在名称上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国人对中外大势的认识。在出版地上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辐射,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6-0122-06 报刊是近代社会表达政治意向、传播思想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1815年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到1915年《青年杂志》出版的100年间,中国大陆和海外总共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中国近代的报刊发展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是近代中国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和变迁的缩影。 一 尽管远在唐宋时期中国就产生了刊载 封建皇帝诏书和封建王朝法令的中国最早报刊——邸报,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中文报刊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前,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如1823年7月创刊于雅加达的《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57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等。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由闭关自守、愚昧自大的封建帝国遭受西方列强的冲击、侵略,初步沦为丧失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 122—

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报纸产业发展历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 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由此,新中国的

中国报刊业

浅谈中国报刊业 报刊的概念是通过利用纸张把文字资料传播的一种工具,它是一种起到解释、宣传等作用。报纸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工具。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多项指标增势强劲,报纸出版能力不断提高,世界报业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报刊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一、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从建国以来到今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前期,“邮发合一”模式一统天下; 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洛阳日报退出“邮发”,自办发行开始,“邮发”和“自发”两种模式平分秋色,并存竞争; 第三个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邮发”和“自发”相互结合,能够在一家报社内部同时采用。现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使得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也在进一步发展,多渠道的发行模式崭露头角,代表了报纸发行的方向,标志着报纸发行进入了新阶段。 (一)、邮发合一 1、产生:“邮发合一”是解放初期从苏联学来的一种发行模式,简单的说,邮发合一即是把报纸发行工作交给邮局来做,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2、“邮发合一”的优势:(1)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在“邮发合一”之前,报纸发行的范围主要局限在铁路沿线、交通枢纽,而很多偏僻的地区和许多县市都很少甚至几乎看不到报纸。通过“邮发合一”,邮电网络遍及全国,点多、线长、面广,只要是邮局公开发行的报刊,凡是邮路通达的地方都能订阅到,这样一来,便大大地拓宽了发行网点和覆盖范围。(2)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浪费和混乱。“邮发合一”使报社专门编报印报,邮局则负责订报发报,简化了国内报刊发行系统,省去了许多人员开支和事务工作的麻烦,既可专心编报,又合乎经济原则,减少了浪费、纠纷和混乱,有助于解放初期全国报刊的发展,并增加了邮电业务。 (二)、自办发行

信息检索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信息检索》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是用文字、数据或信号等形式,通过 一定的传递和处理,来表现各种相互联系客观事物在运动变化中所具有特征内容的总称。 2.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类的选取、组织、序化等整理与开发后的信息的集合。 3.白色文献——是指公开出版发行的、通过正常渠道可以得到的常规文献。 二、填空题 1.信号只是信息的(),信息是信号所载荷的()。载体、内容 2.现实的信息资源依据传递信息的载体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口语信息资源、体语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 3.口语信息资源、体语信息资源和实物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转化,成为( ),如果有长期开发的价值,往往会转化成()。网络信息资源、文献信 息资源 4.()是记录有信息和知识的一切有形载体,是将知识用文字、符号、图像、 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在一定的固态物质载体的结合体。文献 5.期刊按内容和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学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其他类型期刊 6.()是指未经出版发行的或未以公开形式进入社会交流的最原始的文献。 零次文献 三、判断题 1.情报只是一类专门的信息,是信息的一个子集。() 2.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 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 3.机读型文献是以磁性材料为存储介质,采用计算机技术、磁性存储技术、激光技术,以 键盘输入、文件拷贝、刻录或光学扫描等方法作为记录手段,通过计算机处理而产生的一种 新的文献。() 4.缩微型文献是以印刷型文献为母本,以感光材料为载体,采用光学缩微技术将文字或图 像记录存储在感光材料上而形成的文献。() 5.声像型文献是一种以磁性和光学材料为载体,将声音和图像记录存储在磁性或光学材料 上的非文字形式的文献。() 6.书写型文献是指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古代文献和当今尚未正式付印的文献,主要以手写和 刻划的方式,将知识信息记录在各种自然材料和布帛,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7.三次文献具 有综合性高、汇集性、工具性、针对性强、系统性好、知识信息面广的特点, 有较高的实际使用价值,能直接提供参考、借鉴和利用。()

文献检索

关于数据挖掘技术实际应用的文献检索报告 一、检索目的: 随着网络、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人们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由此,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信息和知识,它利用了数据库、人工智能和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技术,是一类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它是一种新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对商业数据库中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商业决策的关键性数据。数据挖掘技术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其中数据仓库技术的发展与数据挖掘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挖掘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目前在很多领域,数据挖掘都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尤其是在如银行、电信、保险、交通、零售(如超级市场)等商业领域。随着数据库、人工智能、数理统计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必能在更多的领域内取得更广泛的应用。《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培养了自己针对专业课题进行检索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检索的能力,我也了解到最新最热门的有关数据库挖掘的知识及其实际应用,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我专业课学习的动力。在查找中,主要检索有关数据挖掘技术实际应用的最新研究领域和一些 研究进展情况。 二、检索分析: 1、有关知识的了解: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它是一种新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对商业数据库中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商业决策的关键性数据。简而言之,数据挖掘其实是一类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数据挖掘是从数据当中发现趋势和模式的过程,它融合了现代统计学、知识信息系统、机器学习、决策理论和数据库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它能有效地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揭示出大量数据中复杂的和隐藏的关系,

报刊发行业务

报刊发行业务 中国邮政从50年代开始承担报刊发行业务。几十年的邮发历程,使中国邮政已成为我国报刊发行的主渠道。中国邮政接办发行的报刊已突破6000种,报刊年发行量达到200多亿份。目前,全国城乡运输投递报刊的邮路总长度己达500多万公里,报刊收订局所5万多个,零售网点1.4万多个。全国省际计算机要数网络的开通使得报刊要数处理更加迅捷和准确。邮政报刊发行网络的形成,使中国邮政可以为广大报刊社和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1.报刊邮发须知: 定期出版物的邮发:报刊社欲交邮局发行,要提供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报刊登记证,到出版社所在地邮局办理邮发手续,签定邮发合同。邮局一般按年接办发行,每年7月份开始办理下一年度的报刊接办工作。 不定期出版物的发行:邮政部门提供了不定期刊物包括图书的发行渠道,这部分发行工作一般是通过报刊零售渠道发行的。报刊社需要与出版地邮局零售公司签定协议,办理发行手续。 2.读者须知 读者订阅:如果您是一位读者,您可以到邮局办理订阅业务,邮局备有报刊目录供您查询,订阅您所喜欢的各类报刊。只要添上您的住址和和所喜欢的报刊名称,交足预定款,即可办好订阅手续。邮局将负责把报刊投送到您家或收发室。邮局一般在2、5、8、11月开始办理按年、按季、按月的报刊整订。如果错过整订期,邮局会从来得及的一期起为您订阅。如果您订得报刊到期了,邮局会及时通知您续订。邮局还可以给您办理报刊迁址改寄、退订等业务。 报刊零售:中国邮政具有遍布城乡的零售报刊亭、点,为您提供灵活方便的报刊零售业务。 整订报刊收订时间及计费 整订报刊的收订时间 一般从每月份及以后各月出版的日报、周六报;从二、五、八、十一月月初开始收订下一季及以后各季出版的期报和杂志中月刊、半月刊、旬刊、周刊,季刊、双月刊每年收订两次,即十一月月初开始收订次年上半年和全年的,五月份开始收订当年下半年的。以上规定,使邮电部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宣传收订和业务处理,避免差错;广大读者也可以掌握时间,选择订阅报刊、防止漏订或迟订。 整订报刊费的计收 按月、按季、按半年或全年收订报刊费。整订日报、周六报,按月价计数,不论大月、小月或节假日休刊,每月月份都固定不变;期报按季价计收,期报季价一般不变。整订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按季价计收,这些杂志的季价一般相同,双月刊、季刊按半年计收。

中国报纸的起源

从中国报纸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未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唐朝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1638年(崇祯11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但因战争频繁,交通堵塞等情况,江南一代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1878年(清光绪四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开展包括投递报刊在内的邮政业,才脱离兵部转为民用。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 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自此我国的报纸事业便蒸蒸日上,为其献身的人士也不计其数!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报纸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期间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起与衰落,但是报纸的流行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方便。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现在多数报纸每日出版一次或数次,也有每周出版几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对于这个时期的报纸和杂志,通常笼统地称“报刊”,英国、法国、中国早期的“报刊”概念,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英国和法国从18世纪起,报纸与杂志开始明显地分离,中国在本土出现现代“报刊”后约二十年,报纸和杂志的分野得到明确。 报纸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品。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业报纸时期。在官报时期,报纸对于封建王

2009年中国报刊产业的三个变化

2009年中国报刊产业的三个变化 从开始关注中国传媒产业化演进,我就一直对已有的经济解释对中国传媒业的有效性产生怀疑。例如,从经济学的理论而言,单兵作战的传媒面对集团化的传媒往往处于劣势,因为集团化所形成的交叉补贴往往会使得集团旗下的传媒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在2000年前后《成都商报》与《华西都市报》的最初对抗中,上述结论并没有显示出来,反而是《成都商报》略胜一筹。其他的例如《经济观察报》与《21世纪经济报道》之争,《潇湘晨报》与《三湘都市报》之争等,都很难看出集团化对中国传媒带来的福利到底有多少,甚至部分媒体在集团化之后出现了业绩的严重衰退。倒是单打独斗的传媒更显示出体质上的“轻装优势”,当初各地青年报的崛起也多是基于此特征。 及至今日,始于《成都商报》运作的博瑞传播所获得业绩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我曾经对《成都商报》的优势进行过分析。其实很简单,《成都商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面对被称为中国都市报“黄埔军校”的《华西都市报》,它模仿到了极致,以至于两份报纸内容难分伯仲。但是,《成都商报》所获收益能够更多地用来激励员工创新,并实现扩大再生产。而《华西都市报》所获收益则要被大量的循环到体外,补贴集团的其他报纸,以保证集团内部不至于过度的贫富分化,能够被本报支配的收益其实相当有限,保证简单重复再生产还可以,扩大再生产很可能就比较困难了。这样来看,两份报纸之争其实是两种制度体系之争。孰优孰劣,各有说法,标准不一。不过,若单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成都商报》能够借壳上市,从业务经营完成向资本经营的转变,这在国内还是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而《北京青年报》2004年年底实现了在香港上市的目标。2009年上半年,实现营业额37752.6万元,税前利润1746.4万元,每股盈利0.0489元;并从2008的北京主要都市报类市场份额第二已攀升至2009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第一名的位置。且不说业绩如何,单是定期公布财务报表这一制度,国内非上市的传媒集团又有几家能够做到?在发行量、广告额缺乏基本的第三方数据的情况下,传媒产业化水准之低,已经到了无规可循的地步了。 很显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在释放完积极的能量之后,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业进步的羁绊,转企改制,肃清混合体制在传媒运作复杂化后带来的混乱与低效率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2009年的亮点在于,中国传媒产业格局终于大范围的出现转企改制的新动向。如果说,之前中国传媒业30年的探索更多体现出个体化的实验探索性质,2009年则是体制系统从上而下将之前成功经验大幅度扩散的一年。在转企改制的背景下,尤其值得关注的变化有三点。 其一,转企改制的全面推行。之前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出版社的分类管理,属于产业领域改造对象的出版社基本完成转企改制的规划,其重要标志是对书号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使用指南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使用指南 一、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介绍 《全国报刊索引》,创刊于1955年,是国内最早的中文报刊文献检索工具。近六十年来,它已由最初的《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发展成集印刷版、电子版以及网站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产品, 建成了时间跨度从1833年至今的一个半世纪、收录数据量超过3000万条、揭示报刊数量20000余种的特大型文献数据库,年更新数据超过350万条。 目前,《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已拥有全文数据库、索引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特色资源数据库四种类型数据库。我校已购索引数据库(实际上是题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每年将试用一至两个月(请具体关注图书馆网站通知)。具体而言,有《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重点发展的近代全文数据库——2009年推出的《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和2010年开始陆续推出的《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有跨度从1833年至今的索引数据库——《晚清期刊篇名数据库(1833-1911)》、《民国时期期刊篇名数据库(1911-1949)》以及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目次库》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篇名库》;有根据社会热点和读者用户需求推出的《近代民国中医药专题库》、《音乐戏剧戏曲专题库》等十几种专题数据库;以及依托上海图书馆及共建单位的丰富馆藏资源,制作的特色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会议库》和《家谱数据库》等。 二次文献共建共享网络服务平台是《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联合海内外广大图情界同仁,在特色资源、近代文献等珍贵文献抢救和发掘方面,合作共建,促进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优势互补,提升知识服务的能力与共享水平,丰富数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全面性、多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参考和决策咨询服务,也为海内外研究国学的人士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便利。 二、数据库使用说明 数据库登录 输入网站网址或通过图书馆网站上的数据库链接登录数据库主页:图书馆主页——题录 文摘索引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见图2-1)。 网站网址:https://www.docsj.com/doc/f111835058.html,/shlib_tsdc/simpleSearch.do

中国近代的那些报刊和那些人

中国近代的那些报刊和那些人 国际经济与贸易 211008184 崔佳楠 说到报刊不得不说起《新青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颇具影响力的杂志《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新青年》记录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背景,集聚了各种伟人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呼唤人性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而承载着伟大三民主义的《民报》也开创了另一篇辉煌。创刊于东京的《民报》虽是政治刊物﹐但也是进步文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指导性读物。它的编辑方针﹐贯彻孙中山的三大主义﹐对内主张﹕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建设共和政体﹔土地国有。其所载文章﹐以政论文为主﹐间亦附记时事述评﹐登载少数译着小说。自章炳麟

主编并为撰稿人后﹐亦常载其学术论文。提起《民报》又不得不说起《民报》第三号号外与保皇派展开的论战,它全面揭示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原则分歧。《民报》以其犀利的语言对保皇派进行批判,使《民报》士气益盛。三民主义被人传颂,而这次激战也历史记载,成为重要的标志。由于同盟会所发动的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汤增壁转而鼓吹暗杀,在《民报》第二十四期上发表《革命之心理》一文,赞扬"虚无党"。19日,日本政府以《革命之心理》一文,激扬暗杀为理由,下令禁止《民报》发行。20日,章炳麟向警署提出诘问。21日,致书日本内务大臣平田东助,要求收回命令书。23日、26日,又连续致书平田东助,指责日本政府的错误政策,声称,"本编辑人兼发行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封禁驱逐,惟命是听"。在宫崎寅藏等支持下,黄兴、章炳麟、宋教仁等延聘律师向日本法庭提出诉讼。为利益的争夺,为思想的禁播,我们所做的只有维护。这些报刊成为我们为之激战的枪药与最锋利的宝刀。 说到《知新报》不得不提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记者——康同薇。康同薇,字文,号薇君,生于1878年12月,是清末著名政治改革家、书法家康有为的长女。她是康家的新一代女性,从小就不缠足,不穿耳眼,而且她还成了不缠足运动的开路先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常拿她做例子,说明天足的好处,缠足的危害,推动不缠足运动向全国发展。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亲康有为的有意培养,康同薇自小就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像自强之道,救国之法,变革之事,她都能说出一二,小小年纪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和事业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使用指南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使用指南 1.浏览器使用说明 (2) 2.系统登录 (2) 2.1网站登录 (2) 2.2登录数据库检索 (3) 3.检索功能 (3) 3.1快速检索 (3) 3.2普通检索 (4) 3.3高级检索 (5) 3.4专业检索 (6) 3.5文献导航 (7)

1. 浏览器使用说明 请使用IE7以上浏览器或FireFox浏览器进行数据库检索、浏览及下载。 2. 系统登录 2.1 网站登录 输入网站网址或通过图书馆网站上的数据库链接登录数据库主页(见图2-1)。 网站网址:https://www.docsj.com/doc/f111835058.html,/home 图2-1(a):数据库网站页面 图2-1(b):登录界面

2.2 登录数据库检索 数据库登录方式分两种:用户名密码方式及IP登录方式 用户名密码方式登录:在如图2-1(a)页面右上角点击“登录”,如已注册帐户可直接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后进行数据库检索(见图2-1(b)),登录成功页面如下图2-2。 IP登录:在如图2-1(a)页面,点击“IP登录”即可进行数据库检索,登录成功页面如下图2-2。 输入检索词点 击“搜索“进 行全字段快速 检索 点击进入数据 库检索,使用更 多检索功能 图2-2:IP登录成功页面 数据库检索:在上图搜索框输入检索词点击上图2-2中的“”即可进行数据库检索,或点击使用更多的检索功能,如高级检索、专业检索等。 3. 检索功能 期刊类文献的可检字段包括:分类号、题名、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卷、期、摘要、基金项目、主题词、全字段。字段检索支持模糊和精确检索。 3.1 快速检索 在登录成功的主页的搜索框内输入检索词即可进行数据库全字段检索。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及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课时上 ●教学目的: 这部分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能够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有关内容,以及简单了解一下其他XX性的中文报刊。 ●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办的一些情况和有关内容 2、掌握《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有关内容 3、简单了解其他XX性的中文报刊。 ●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 这部分的重点就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有关内容,因为它们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授课内容: 一、《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和时代背景 1815年8月5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性质:XX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体。1821年12月停刊。预报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1823年7月,麦都思在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内容为XX、时事、历史及杂俎等,1826年停刊。 1828年中文月刊《天下新闻》在马六甲创刊,纪德主持,1829年停刊;1828年《依泾杂说》在澳门出版。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有关内容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在XX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郭士立,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言论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行为准则。 1834年1月,《新闻纸略论》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内容为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国家报纸出版情况。1838年10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停刊。 1838年10月《各国消息》在XX创刊,麦都思创办,本意是改变中国人思想闭塞状况和宣扬英国统治殖民地的威力与德政,1839年5月停刊。 XX性报刊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新闻传播性质凸现。 三、其他XX性的中文报刊的情况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 1、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名词解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试题考核方式 名词解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他各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 ●参考资料: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1996年、1998年版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 ★第一课时下

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简介

信息源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 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 主题范围: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 时间范围:1992--现在 内容简介:《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对应的书本是《全国报刊索引》(社科版),收录了全国社会科学类期刊6,000多种,报纸200余种。内容涉及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 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各个学科。条目收录采取 核心期刊全收、非核心期刊选收的原则,现年更新量约20余万条,自93 年1月至99年12月累积数据已近140万条,为目前国内特大型文献数据 库之一。 记录内容:数据库格式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其著录字段包括顺序号、分类号、题名、著者、著者单位、报刊名、卷期年月、所在页码、题中人名与关键词 等十项。2000年开始数据分类标引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 开始检索 操作指南: 进入本检索系统,首先在屏幕上出现“文达信息检索系统”主窗口,欲进行检索,请选择“1.数据库”菜单项内的“中文社科报刊篇名(光盘)”,选择后程序即打开数据库,并在屏幕上弹出检索提问式对话框,用户可在检索提问式对话框中输入提问式进行检索;也可点击检索提问式对话框右侧的索引词按钮,从弹出的索引词对话框中选择索引词进行检索。 1 布尔检索 本数据库有8个可检索字段,它们分别是分类、题名、著者、著者单位、出处、年份、人名和主题。其中,题名字段可全文检索,用户可输入单汉字或自由词(即词组,字数不限)进行检索;其余字段为整词索引字段,可输入检索词进行完全一致或前方一致检索,前方一致的标识符为"?"。用户可直接向检索提问式中输入检索词,也可由索引词对话框中选择需要的索引词加入检索提问式。 欲进行布尔检索,可首先在布尔检索对话框字段列表框中选择某一字段作为当前字段(默认当前字段为“分类”),然后便可在检索提问式输入框内输入检索提问式。该检索提问式为布尔表达式,其中包含的检索词最多可达15个,提问式中的字符除汉字外皆为半角西文字符。本系统所用的布尔算符有3个,即-、*、+,其中:…-?代表逻辑非运算,…*?代表逻辑与运算,…+?代表逻辑或运算;-优先级最高,…*?次之,…+?最低,如果需要,可用小括号()以类似算术表达式的方法来改变优先级。在检索提问式中,布尔运算符的左右须各有一空格。布尔运算符及小括号可由键盘输入,也可用鼠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