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伤寒甲型副伤寒联合疫苗药理分析

伤寒甲型副伤寒联合疫苗药理分析

伤寒甲型副伤寒联合疫苗

Shanghan Jiaxingfushanghan Lianhe Yimiao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A Combined Vaccine

本品系用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培养制成悬液,经甲醛杀菌后用PBS稀释制成。用于预防伤寒及甲型副伤寒。

1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制造

2.1混合前单价原液

2.1.1伤寒原液应符合“伤寒疫苗”中2.1~2.2 项及

3.1项的规定。

2.1.2甲型副伤寒原液的制造按“伤寒疫苗”中2.1~2.2项及

3.1项的规定进行,其中生产用菌种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种;2.1.

4.4项中甲型副伤寒菌种毒力应为1MLD含菌不超过7.5×108;2.1.4.6项中甲型副伤寒菌液免疫浓度应为

5.0×108/ml,攻击后甲型副伤寒菌液免疫组小鼠存活率应不低于60%;2.1.4.7项中甲型副伤寒家兔免疫血清之凝集效价不得低于1∶6400;2.2.5项中甲型副伤寒加入甲醛溶液的终浓度为1.3%~1.5%。

2.2半成品

2.2.1配制

每1ml含伤寒沙门菌1.5×108、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5×108。

2.2.2合并及稀释

先将不同菌种所制之原液按比例配合。每一种菌所加的菌数与应加菌数在总菌数不变的原则下,允许两种菌之间在20%的范围内互有增减;同一种菌不同菌株之原液按等量混合,但每个菌株所加的菌数与应加菌数在总菌数不变的原则下,允许两个菌株之间在40%范围内互有增减。再用含不高于3.0g/L苯酚或其他适宜防腐剂之PBS稀释,使每1ml含伤寒沙门菌1.5×108,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5×108。

2.2.3半成品检定

按3.1 项进行。

2.3成品

2.3.1分批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批规程”规定。

2.3.2分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装和冻干规程”规定。

2.3.3规格

每瓶5ml。每1次人用剂量0.2~1.0ml(根据年龄及注射针次不同),含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各为3.0×107~1.5×108。

2.3.4包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

3检定

3.1半成品检定

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Ⅻ A),应符合规定。

3.2成品检定

3.2.1鉴别试验

与相应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应出现明显凝集反应。

3.2.2 物理检查

3.2.2.1外观

应为乳白色悬液,无摇不散的菌块或异物。

3.3.2.2 装量

按附录ⅠA中装量项进行,应不低于标示量。

3.2.3化学检定

3.2.3.1pH值

应为6.8~7.4(附录Ⅴ A)。

3.2.3.2苯酚含量

应不高于3.0g/L(附录Ⅵ M)。

3.2.3.3游离甲醛含量

应不高于0.2g/L(附录Ⅵ L)。

3.2.4菌形及纯菌检查

染色镜检,应为革兰阴性杆菌。至少观察10个视野,平均每个视野内不得有10个以上非典型菌(线状、粗大或染色可疑杆菌),并不应有杂菌。

3.2.5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Ⅻ A),应符合规定。

3.2.6异常毒性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Ⅻ F),应符合规定。每只豚鼠注射剂量为1.5ml。

4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为1年6个月。如原液超过1年稀释,应相应缩短有效期(自原液收获之日起,总有效期不得超过2年6个月)。

5使用说明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和批准的内容。

伤寒副伤寒甲联合疫苗使用说明

[药品名称]

通用名:伤寒副伤寒甲联合疫苗

英文名称:Typhoid and Para-typhoid A Combined Vaccine

汉语拼音:Shanghan Fushanghan Jia Lianhe Yimiao

[成分和性状]

本品系用伤寒、副伤寒甲型沙门氏菌分别培养,取菌苔制成悬液,并经甲醛杀菌,以

PBS稀释制成。为乳白色的混悬液,含苯酚防腐剂。

辅料:按批准的执行。

[接种对象]

主要用于部队、港口、铁路沿线工作人员,下水道、粪便、垃圾处理人员,饮食行业,医务防疫人员及水上居民或有本病流行地区的人群。

[作用和用途]

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用于预防伤寒及副伤寒甲。

[规格]

每瓶5ml。每1次人用剂量0.2~1.0ml(根据年龄及注射针次不同),含伤寒菌和副伤寒菌各为3.0×107~1.5×108。

[用法用量][免疫程序和剂量]

(1)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2)初次注射本疫苗者,需注射3针,每次间隔7~10天。注射剂量如下:

1~6周岁:第1针0.2ml,第2针0.3ml,第3针0.3ml;

7~14周岁:第1针0.3ml,第2针0.5ml,第3针0.5ml;

14周岁以上:第1针0.5ml,第2针1.0ml,第3针1.0ml。

加强注射剂量与第3针相同。

[不良反应]

局部可出现红肿,有时有寒战发热或头痛。一般可自行缓解。

[禁忌]

(1)发热、患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脏、肾脏疾病及活动性结核者。

(2)妊娠期、月经期及哺乳期妇女。

(3)有过敏史者。

[注意事项]

(1)用前摇匀。疫苗曾经冻结、有异物、有摇不散的凝块或疫苗瓶有裂纹者,均不得使用。

(2) 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偶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休息片刻。

(3)严禁冻结。

[贮藏]

于2~8℃避光保存与运输。

[有效期]

1年6个月。18个月

[执行标准]

[批准文号]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

生产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传真号码:

网址:[参考文献]

伤寒甲型副伤寒联合疫苗药理分析

伤寒甲型副伤寒联合疫苗 Shanghan Jiaxingfushanghan Lianhe Yimiao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A Combined Vaccine 本品系用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培养制成悬液,经甲醛杀菌后用PBS稀释制成。用于预防伤寒及甲型副伤寒。 1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制造 2.1混合前单价原液 2.1.1伤寒原液应符合“伤寒疫苗”中2.1~2.2 项及 3.1项的规定。 2.1.2甲型副伤寒原液的制造按“伤寒疫苗”中2.1~2.2项及 3.1项的规定进行,其中生产用菌种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种;2.1. 4.4项中甲型副伤寒菌种毒力应为1MLD含菌不超过7.5×108;2.1.4.6项中甲型副伤寒菌液免疫浓度应为 5.0×108/ml,攻击后甲型副伤寒菌液免疫组小鼠存活率应不低于60%;2.1.4.7项中甲型副伤寒家兔免疫血清之凝集效价不得低于1∶6400;2.2.5项中甲型副伤寒加入甲醛溶液的终浓度为1.3%~1.5%。 2.2半成品 2.2.1配制 每1ml含伤寒沙门菌1.5×108、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5×108。 2.2.2合并及稀释 先将不同菌种所制之原液按比例配合。每一种菌所加的菌数与应加菌数在总菌数不变的原则下,允许两种菌之间在20%的范围内互有增减;同一种菌不同菌株之原液按等量混合,但每个菌株所加的菌数与应加菌数在总菌数不变的原则下,允许两个菌株之间在40%范围内互有增减。再用含不高于3.0g/L苯酚或其他适宜防腐剂之PBS稀释,使每1ml含伤寒沙门菌1.5×108,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5×108。 2.2.3半成品检定 按3.1 项进行。 2.3成品 2.3.1分批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批规程”规定。 2.3.2分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装和冻干规程”规定。 2.3.3规格 每瓶5ml。每1次人用剂量0.2~1.0ml(根据年龄及注射针次不同),含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各为3.0×107~1.5×108。 2.3.4包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 3检定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健康教育讲座材料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健康教育讲座材料 第一篇: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健康教育讲座材料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健康教育讲座材料 1、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多发于夏、秋季。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甲型副伤寒可以通过生活用水、食物、苍蝇、蟑螂接触等传播引起流行。其中通过水源传播的机会最大,是目前最重要的传播途径。该病菌可以随着病人或健康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生存能力很强,可在江、河、湖、塘水中存活1—3周,在粪坑或厕所中存活1—2个月,而且非常耐寒,在冰冻的环境可存活几个月或更久。 伤寒和副伤寒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中,发病后第2—4周由于持续排菌,所以传染性最强。恢复期及恢复后仍可继续由粪便排出细菌。细菌通过水源、海产品、瓜果、蔬菜、食具或苍蝇、蟑螂感染健康人。 2、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开始有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食欲不好,头痛等,发热,5—6日体温可达40℃,持续不退,表情淡漠,前胸和腹部上可有红色疹,肝脾肿大,有轻度压痛,重时可有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等合并症。有合并症者死亡率高。 3、得了伤寒副伤寒怎么办? (1)一旦得了伤寒、副伤寒应及时住院隔离治疗,千万不要到村级医疗站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造成更加严重的并发症,不要以为无关紧要,因为该病属于传染病,很容易引起家人的感染。(2)伤寒、副伤寒患者,可以到我县肠道传染病防治中心(县红十字医院)接受政府补助治疗。入院时只需缴纳1200元,其余费用由县财政统一支付,治愈出院。 (3)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伤寒、副伤寒平均治愈时间是15天左右,一定要坚持全程治疗,未全程或不规范用药会造成慢性带菌,

伤寒和副伤寒

【概述】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我国法定为乙类传染病。WHO把伤寒作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世界上总的发病趋势是下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已降到0.4~3.7/10万,重点在输入病例的控制。WHO估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可高达540/10万,我国解放前伤寒流行严重、病死率高,解放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 80年代发病率50/10万, 90年代都在 10/10万以下,洪涝灾害的1998年发病率为4.8/10万,近年,伤寒的流行特点为:地区发病呈不均衡性,全年各月都有病例,但以夏秋季为高峰(8~10月),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高发年龄段为20~40岁,全国以散发为主,但有的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其中以水型暴发为主,食物型暴发约10~15%,从沙门氏菌收集到的菌种伤寒沙门氏菌25%,副伤寒甲占1%,副伤寒乙占2%,丙型副伤寒仅 0.4%。 【病原】 伤寒、副伤寒甲、乙、丙均为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1~3mm,宽约0.4~0.9mm,无芽孢,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7℃,pH为6.8~7.8。不分解乳糖、蔗糖、侧金盏花醇和水杨苷。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伤寒杆菌不产气),形成H2S,不产靛基质,不溶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乙酰甲基醇,能利用枸橼酸盐,还原硝酸盐,无苯丙氨酸酰氢酶,在氰化钾培养基上不生长。其抵抗力:在水中活2~3周,粪便生存1~2月,在水中冻土地可生存半年,加热60℃15分钟即死亡,5%石灰酸5分钟可杀死,其抗原构造,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Vi)三种。分型根据抗原构造,参考生化反应,如根据O抗原分型,伤寒杆菌在D群含O抗原9,12,和Vi;甲型副伤寒为A群含O抗原1,2,12,乙型副伤寒为B群,含O抗原6,7,和Vi。沙门氏菌属可发生自发性突变,其中有S-R变异其结果为O抗原消失。H-O变异:失去H抗原。V-W变异,Vi抗原消失,这三种变异较稳定,其他还有相位变异是可逆的。其致病性:不产生外毒素,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其他还决定细菌的侵袭力,如Vi抗原。【临床症状】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副伤寒是一种由沙门菌属(Salmonella)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分为两种类型:甲型副伤寒和乙型副伤寒。甲型副伤寒多见于家禽和家畜,而乙型副伤寒则主要感染猪只。本文将重点介绍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一、诊断 1. 临床症状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厌食、腹泻、呕吐、抽搐、无力、贫血等,严重的感染还会导致死亡。仔猪副伤寒病猪的粪便检测常呈阳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也较高。 2. 病原学检测 对可疑感染的仔猪进行病原学检测是诊断副伤寒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PCR检测等,这些方法可以从粪便、血液或组织样本中检测出副伤寒病原菌,确诊疾病。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受感染仔猪的体液中是否含有副伤寒的抗体,从而确定是否感染了该病原菌。 病理学检测是通过解剖受感染仔猪的尸体,观察其内部器官的病变情况,这对于确定仔猪死亡的原因和病变程度非常重要。 二、预防 1.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副伤寒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市面上有针对副伤寒的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仔猪副伤寒的发生。疫苗接种需要从仔猪出生后定期进行,以建立免疫保护屏障。 2. 环境卫生控制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副伤寒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圈舍、更换饲料和水源、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粪便污染等。一个清洁卫生的饲养环境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感染。 3. 饲料和水的卫生管理 保证仔猪的饲料和饮水卫生也是预防副伤寒的关键。定期清洁和消毒饲料和水槽,避免因为饲料和水受到污染而引起细菌感染。

4. 疫病监测 定期对仔猪进行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疑似病例,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展。监测结果也可以为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 5. 合理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包括定期清洁、消毒 饲料槽和喂食器具,控制饲养密度,保证饲料营养均衡等。 6. 临床用药 在临床出现疫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饲料添加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和控制。但应该 遵循兽医处方,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周期,避免过度用药和滥用抗生素,引发耐药性细菌 的产生。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才能减少疫 情的发生和影响。养猪户应该关注动物的健康状况,保持良好的卫生和饲养管理,及时接 种疫苗,以减少副伤寒的发生。政府和兽医部门应该加强对仔猪副伤寒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为养猪业的健康和发展提供保障。

洪涝灾害灾后肠道传染病、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手足口病等疾病防控知识要点

洪涝灾害灾后肠道传染病、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疾病防控知识要点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它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腹泻病、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病,以及隐孢子虫等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腹泻病。其它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霍乱。不进食生的海(水)产品,海(水)产品加工存放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煮熟后食用,清洗海鲜人员要彻底洗手再接触食品和餐具;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和合格瓶装水:避免大型聚餐和吃剩饭菜:不随地大小便,更不要在水井和河边大小便;发生无痛性腹泻和呕吐须立即就医;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厕所、水龙头、衣物被褥等应进行清洁和消毒。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可及时口服霍乱疫苗。 细菌性痢疾。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瓜果要削皮吃,少吃凉拌菜,不吃或少吃熟肉凉盘食物;食用生大蒜有助于预防;食物加工要煮透;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防止饭菜被苍蝇叮爬;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不随地大小便。发生水样便、稀便、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应立即就医。儿童发生高热惊厥应就医排除是否为中毒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和瓜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

等海鲜,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目前伤寒、副伤寒病情一般不典型,当出现持续3天以上发热,头痛、食欲差,排除感冒等疾病,有不洁食物或生冷食物进食史,应立即就医治疗,从事饮食等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接种伤寒疫苗。 甲型肝炎。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水)产品。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共用水杯等餐具用具;出现皮肤、眼睛巩膜发黄、恶心、厌油、食欲差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接种甲肝疫苗。 手足口病。经常用清水和皂液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当手被水疱、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更换婴儿尿布后及处理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彻底洗手,经常清洁和消毒日常接触的餐具、用具、物品或表面(如家具、玩具和共用物品)以及分泌物、呕吐物和粪便等污染的物品用具。尽量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成人外出回家应更换清洁衣服和洗手后再接触婴幼儿,不要喂食婴儿经成人咀嚼过的食物;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如玩耍、亲接吻等。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家居或幼儿园室内 做好通风。根据专业机构推荐3岁微下儿置可接种丽道病毒71型(EV71)疫苗,以减少EV71感染发病及其导致的重症和死亡。

甲型副伤寒230例临床分析

甲型副伤寒2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文群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15期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且经血培养确诊的230 例甲型副伤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型副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表现为高热,畏寒而无其他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困难。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减少或消失有提示意义。氟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敏感率高。该病预后良好。结论在甲型副伤寒流行区,对无明显系统感染而发热3天以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者,应考虑甲型副伤寒并尽早行血培养,以便及时确诊和治疗。治疗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该病预后良好,未见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甲型副伤寒;诊断;治疗 甲型副伤寒是由甲型副伤寒杆菌经消化道传播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很难在疾病发生的早期作出正确诊断。现对本院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且经血培养确诊的230 例甲型副伤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0例患者中,男148例,女92例,年龄4~61岁,全年均有发病,以春末﹑秋末冬初为多发。就诊时间于病程第2~12 d,平均5.6 d。 1.2 临床表现 发热230例(100%),体温高峰38.5℃~41.0℃,平均39.7℃,热型呈稽留热139例(60.4%),不规则热66例(28.7%),驰张热25例(10.9%);伴畏寒164例(71.3%),寒战35例(15.2%),恶心﹑呕吐34例(14.8%),腹痛﹑腹胀﹑腹泻49例(21.3%),咳嗽﹑咳痰24例(10.4%),相对缓脉105例(45.7%),玫瑰疹50例(21.7%),肝脏肿大67例(29.1%),脾脏肿大115例(50%)。 1.3 实验室检查 1.3.1 血常规 WBC 2.02-﹤者47例 (20.4%),﹥者58例(25.2%),其余125例(54.4%)在正常范围,平均为嗜酸性粒细胞﹤者173例(75.2%),其中嗜酸性粒细胞为0者86例(49.7%)。 1.3.2 血培养血培养是确诊甲型副伤寒的主要依据。本组230例均为外周血中培养出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病例。所分离菌株均行药物敏感试验,药敏结果示敏感率头孢哌酮钠95.7%,头孢

最新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检验

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 学检验

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 参考范围: 肥达(Widal)试验 “H” <1:160 “O” <1:80 “A” <1:80 “B” <1:80 “C” <1:80 Vi凝集试验 临床评价: 1.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独特的急性全身性发热性单核细胞内感染,主要由沙门菌属中的伤寒沙门菌和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偶尔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Vi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肥达试验即为测定患者血清中O、H抗体效价的一种传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对伤寒和副伤寒具有辅助诊断价值。测定Vi抗体可用于发现带菌者。 2.肥达试验这一方法的建立已有一百余年,方法较为简易而可靠,已广泛应用。试验时用的抗原有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鞭毛抗原“A”、“B”、“C”共五种同时试验。对试验结果的解释除正常参考值外,须结合临床症状及以下诸方面作出正确判断。 (1)伤寒与副伤寒发病一周末肥达试验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演进而递增,第4~6周达高峰,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

月之久。若最近没有免疫接种史,H≥1:160,O、A、B、C≥1:80在诊断上有参考价值。单次效价增高的定论可靠性较差,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才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新近是否感染该病的指征。于病程中每隔5~7天重复采血试验,若效价依次递增者则诊断意义也较大。 (2)感染伤寒沙门菌后,一般O抗体出现较早,它是IgM型抗体,存在于血清内的时间较短(几个月),高效价()抗体常见于伤寒急性期。而H抗体为IgG型抗体,产生较慢,但效价较高,存在的时间亦较长(可长达数年)。 (3)伤寒沙门菌与甲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可使体内产生相同的O抗体,故O抗体特异性较低,增高时只能诊断为伤寒类疾病的感染。而伤寒与副伤寒时产生的H抗体特异性较高,在免疫学反应中不发生交叉凝集,因此某一种鞭毛抗体(“H”、“A”、“B”、“C”)的升高,对伤寒与各型副伤寒有鉴别诊断意义。 (4)Vi抗原存在于新从病人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及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菌体最表层。患者感染后,Vi抗体的升高,往往在病程3~4周之后,Vi凝集试验≥1:5者提示为伤寒带菌,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没有意义。 3.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往往降低,大多为3~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病原菌的检出是本病的确诊依据,疾病早期以血培养为主,第一周阳性率最高,可达90%,病程后期以骨髓、粪、尿等培养为主,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用。粪、尿培养一般于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另外,取玫瑰疹刮取物或活检切片进行培养,也可获阳性结果。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甲型副伤寒126例临床及药敏分析

甲型副伤寒126例临床及药敏分析【关键词】甲型副伤寒 伤寒是临床常见疾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主要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生活环境及卫生条件的逐年改善,伤寒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几年伤寒,尤其是甲型副伤寒在我区仍有流行,并有逐年增加趋势。为更有效的对该病进行防治,本文就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126例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及血培养药敏试验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临床资料。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26例。均经血培养确诊。男74例,女52例,年龄6~75岁,平均(30±7.25)岁,其中6~10岁10例(占7.9%),10~20岁23例(占18.3%),20~30岁37例(占29.4%),30~40岁24例(占19.0%),40~60岁19例(占15.1%),60~80岁13例(10.3%)。病程最短5天,最长39天。全年均有发病,夏秋季为多,7~10月份占84.9%(107/126)。 1.2 临床表现 发热126例(100.0%,体温均在39℃以上),头痛97例(77.0%),发热时明显;畏寒86例(68.3%),腹痛45例(35.7%),咳嗽37例(29.4%),乏力、纳差30例(23.8%),恶心、呕吐24例(19.0%),肝大24例(19.0%),脾大18例(14.3%),肺部闻及音13例(10.3%),相对缓脉14例(11.1%),便血4例(3.2%),玫瑰疹1例(0.8%)。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WBC>10.0×109/L者26例(20.6%),<4.0×109/L 者19例(15.1%),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嗜酸粒细胞计数:<0.05×109/L 者71例(56.3%)。大便常规潜血:+/HP 78例(61.9%),++/Hp 13例(10.3%),+++/HP 4例(3.2%)。肝功能、转氨酶升高63例(50.0%),胆红素升高16例(12.7%)。肾功能:尿素氮升高8例(6.3%),肌酐升高42例(33.3%)。心肌酶谱升高13例(10.3%)。尿常规:尿白蛋白(+~+++)/HP 36例(28.6%),尿潜血(+~+++)/HP 8例(6.3%)。X线胸片: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34例(27.0%)。 1.4 药敏分析 所有分离的菌株均进行药敏分析,药敏率依次为丁胺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氯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唑啉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青霉素敏感率为0,见表1。 1.5 治疗与转归 所有病例均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丁胺卡那霉素+喹诺酮类三联治疗。平均退热时间(5+2.8)天;2例复发,经再治疗后痊愈出院。所有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异常者,给予相应保肝、保肾、营养心肌治疗,异常指标随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X 线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者,治愈后复查X线胸片肺部病变均消失。表1 126株甲型副伤寒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株(略) 2 讨论

医药生物冷链物流运作规范(共享WORD版)

医药生物冷链物流运作规范 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松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松冷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天坛生物研究所、上海生物研究所、总后勤部药检所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医药生物冷链物流运作规范 1范围 本标准主要是针对医药生物冷链流通过程各环节的运作实施进行规范,规定了医药生物冷链过程中的收货、验收、贮藏、养护、发货、运输、温度控制和监测、设施设备、业务岗位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药生物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物流企业和使用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C/T 450-2000(2005)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 GB/T16471 运输包装件尺寸界限

GB/T18354-2006 国家物流标准术语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2000年第20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 3.1 医药生物bio-pharmacy 本规范所指医药生物为需要低温冷藏的药品、医用化学试剂及生物制品等。 3.2 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s 生物制品是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根据生物制品的用途可分为预防用、治疗用和诊断用三大类。预防用生物制品包括疫苗、类毒素和γ -球蛋白三类。治疗用生物制品包括各种血液制剂、免疫制剂如干扰素。诊断用生物制品主要包括两类:诊断血清和诊断抗原,包括细菌类、病毒立克次氏体类、毒素类、梅毒诊断抗原、鼠疫噬菌体等。 3.3 医药生物冷藏箱cold-chain insulated containers of bio-pharmacy 为保证生物制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进行贮藏运输的的专业冷藏箱的统称。 3.4

公卫医师探讨:自来水型伤寒暴发疫情分析精品文档11页

公卫医师探讨:自来水型伤寒暴发疫情 分析

公卫医师探讨:自来水型伤寒暴发疫情分析一、理论背景介绍 ⒈伤寒是由沙门菌属伤寒杆菌、副甲、乙、丙副伤杆菌引起的乙类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途径传播而形成多种类型的流行。伤寒的常见潜伏期为12~18天,最短7天,最长23天[1].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伤寒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伤寒较常见的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肺部感染、伤寒肝炎、心肌炎、肾损害等。 ⒉伤寒的诊断:以细菌培养为主,并可用血清学诊断,如肥达反应(试管法)和微量凝集试验,O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才有诊断价值[2]. ⒊伤寒的流行史及现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年发病率: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一般高达30~100/10万,1953年后普遍下降。我国为伤寒病的多发区,1986年前每年发病率仍在10/10万以上,但以后逐年下降,仅有发生局部的暴发流行。如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均有暴发流行事例发生,多以水型为主,食物型暴发亦有发生。一般地伤寒沙门菌占首位(96.25%),乙型副伤寒占2%,甲型副伤寒占1%,丙型副

伤寒占0.4%[2]. 江苏省是我国伤寒高发区之一,伤寒的发病率一直居全国前列。1980~1998年疫情资料显示:全省累计报告病人423795例,年平均发病率34.34/10万。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但8~11月份病例较多,占总病例数的51.43%,有明显的秋季高峰,伤寒潜伏期3~45天,平均15天。因此,伤寒患者感染的高峰期应在8~9月份,我省伤寒发病可分为四个阶段:4~7月份的上升期,8~11月份的流行期,12~次年1月份的下降期,2~3月份的低发期。伤寒高发区为苏南太湖和苏北里下河这两个水网地区。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和盐城五市的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76.83%,而这五个地区的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9.72%左右。1987~1998年全省报告暴发疫情369起,报告病人8595例,暴发原因以水型为主,1987~1998年共发生286起,占77.51%。近年暴发疫情逐年大幅减少,但由食物引起暴发的比例则有所上升,从1992年前的平均4.80%上升到1992年后的平均33.33%[3].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省发病率逐年下降,其中1年居全国首位,7年居第2位,近两年退居第4位。1998年降至7.23/10万,达历史最低水平[4]. ⒋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免疫接种:各类疫苗接种前告知

免疫接种:各类疫苗接种前告知 接种人员在接种疫苗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对不属于本次的受种者,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 接种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接种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1、伤寒疫苗 【接种对象】主要用于部队、港口、铁路沿线工作人员,下水道、粪便、垃圾处理人员,饮食行业、医务防疫人员及水上居民或有本病流行地区的人群。 【不良反应】局部可出现红肿,有时有寒战、发热或头痛。一般可自行缓解。 2、伤寒疫苗 本品系用伤寒沙门菌培养后,取菌苔制成悬液,经甲醛杀菌,以PBS稀释制成。为乳白色混悬液,含苯酚防腐剂。

免疫程序: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初次注射本疫苗后,需注射3针,每针间隔7~10天。注射剂量如下:1~6周岁:第1针0.2ml,第2针0.3ml,第3针0.3ml;7~14周岁:第1针0.3ml,第2针0.5ml,第3针0.5ml;14周岁以上:第1针0.5ml,第2针1.0ml,第3针1.0ml。加强注射剂量与第3针相同。 3、伤寒副伤寒甲联合疫苗 本品系用伤寒沙门菌、副伤寒甲型沙门菌分别培养,取菌苔制成悬液,经甲醛杀菌,以PBS稀释制成。为乳白色混悬液,含苯酚防腐剂。免疫程序同伤寒疫苗。 4、伤寒副伤寒甲乙联合疫苗 本品系用伤寒沙门菌、副伤寒甲型沙门菌、副伤寒乙型沙门菌分别培养,取菌苔制成悬液,经甲醛杀菌,以PBS稀释制成。为乳白色混悬液,含苯酚防腐剂。免疫程序同伤寒疫苗。 5、伤寒Vi多糖疫苗 本品系用伤寒沙门菌培养液纯化得Vi多糖,经用PBS 稀释制成,为无色澄明液体。 免疫程序: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注射1针,剂量为0.5ml。 6、脑膜炎球菌疫苗 【接种对象】参见具体疫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