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鸟类的起源和发展

鸟类的起源和发展

鸟类的起源和发展
鸟类的起源和发展

鸟类的起源和发展

摘要:鸟类是现生生物中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以其发育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区别于其他的现生生物,如羽毛、角质喙、中空的骨骼、叉骨、具龙骨突的胸骨、尾综骨、对握状的脚趾等等。长期来人们一直想知道鸟类究竟由哪一类生物演化发展而来。但苦于化石材料的贫乏,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迷团,困扰我们长达140多年。但是随着中国辽西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等珍稀化石的发现,国际鸟类起源问题已基本上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鸟类是由恐龙变来的,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是长羽毛的“恐龙”。

关键词:鸟类;起源;演化;恐龙;化石。

鸟类起源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初,即在伟大科学家达尔文出版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后的一年。1860年,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晚侏罗世泻湖相灰岩中发现了一件单根羽毛的化石。这根羽毛化石长约 6.8cm,宽约1.1cm,不对称发育,清晰地显示出羽轴、羽片、羽枝等结构,被德国学者H.V.迈伊尔(H.V.Meyer)确认是“鸟类”的羽毛(标本现保存在德国柏林博物馆)。1861年,巴伐利亚地区又发现一件既有羽毛、又有骨架的生物化石,H.V.Meyer将其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Ar-chaeopteryxlithographica,Meyer),原意为“古代长羽长的生物”(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后,在长达140多年的时间内,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地区共发现了8块始祖鸟标本,其中尤以1877年发现的第三块始祖鸟标本保存最精美(标本现保存在德国柏林博物馆)。

德国始祖鸟的发现是国际古生物研究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当时支持达尔文进化论的最有力的证据,因为它显示出了许多介于爬行类(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特征。譬如,嘴里长有牙齿,跖骨没有愈合成跗跖骨,腓骨与胫骨等长,前肢掌骨没有愈合成腕掌骨,肋骨短小且没有钩状突,有一条由20多节尾椎组成的长尾巴等特征都是始祖鸟的近祖(爬行类)性状;身上长有羽毛(羽毛已有分化,如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体羽、尾羽等),耻骨后向伸展,锁骨愈合成叉骨,第三掌骨已开始与腕骨愈合,拇趾与其他三趾对生等特征是始祖鸟的近裔(鸟类)性状。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将始祖鸟归于鸟类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发育了羽毛。假如没有保存羽毛印痕的话,始祖鸟当时很可能不会被归于鸟类。事实上,有两个没有保存羽毛的始祖鸟化石当时就被误定为翼龙的一个新种和一种小型的兽脚类恐龙———美颌龙。尽管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鸟类是恐龙的后代,是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由小型食肉性恐龙逐渐演化而来的,但在140多年前,人们根本就没有想到鸟类与恐龙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鸟类究竟是由爬行动物中的哪一类群演化而来。

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围绕鸟类的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提出了各种各样有关鸟类起源的假说,如“槽齿类起源假说”(“Thecodong Hypothesis”)、“鳄类姊妹群起源假说”(“Crocodile Sister-group Hypothesis”)、“恐龙姊妹群起源假说”(“DinosaurSister-group Hypothesis”)、“初龙起源假说”(“Archosauria Hypothesis”)、“鱼类起源`假说'”(“Fish Hypothesis”)和“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Theropod Hypothesis”)等。

1999年2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召开了一次“奥斯特隆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同时中国地质博物馆和耶鲁大学匹宝迪古生物博物馆也联合举

办“中国长羽毛的恐龙与鸟类起源”专题展览。这次会议盛况空前,来自世界各国大约500多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大会报到的当晚,耶鲁大学在匹宝迪博物馆举行了题为“扬子之夜”晚会,为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接风洗尘。与会专家学者以“一边倒”的绝对优势接受了“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变而来”的理论。耶鲁大学“奥斯特隆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际鸟类起源问题已获基本解决。但是由于中国辽西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等珍稀化石的发现,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鸟类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而且也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恐龙并没有完全绝灭,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就是现生的长羽毛的`恐龙'。

为什么我们相信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变而来的呢?因为鸟类和恐龙两者在生物学(Biology)和解剖学(Anatomy)上确有许许多多共有的相同特征。譬如,鸟类是卵生动物(Ovipara),恐龙也是卵生动物;鸟类是温血动物(Warm-blooded animal),恐龙中的食肉性恐龙(Carnivorous dinosaurs),至少虚骨龙类(Coelurosaurs)是温血动物。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可以用来区分鸟类与恐龙的生物学标准。与此相反,人们却在两者之间找到了许多内在联系和演化趋势。例如,由食肉性恐龙带锯齿的牙齿(Teeth with serration)逐渐变为简单光滑的牙齿(Smooth teeth),最后变成鸟类无牙的角质喙(Beak);由食肉性恐龙的前伸型耻骨(Pubis pointed forward)逐渐变为下垂型耻骨(Vertical pubis),最后变成鸟类的后倾型耻骨(Pubis pointed backward);由食肉性恐龙简单的前胸片(Breast plates)逐渐变为愈合的胸骨(fused breastbone),最后发展成鸟类适应飞行的带龙骨突的胸骨(Keeled sternum);由食肉性恐龙具数十节尾椎骨的长尾巴(long tails with many dozen caudalvertebrae)逐渐变为尾椎骨较少的短尾巴(short tailswith caudal vertebrae),最后发展为鸟类极短的尾综骨(Pygostyle);由食肉性恐龙的两根锁骨(Clavicles)逐渐愈合为`V'字形叉骨(fused clavicles或`V'-shapedwishbone),最后演变成鸟类的`U'字型叉骨(`U'-shaped furcula);由食肉性恐龙的5个多指节(Pha-langes)的手指(fingers)逐渐变为3个手指(4、5指退化消失),最后演变成鸟类翅膀(Wings);食肉性恐龙的脚由5个脚趾(Toes)逐渐变为4趾(第5趾退化消失),第一趾(Hallux)由与其他3个功能趾(3 func-tional toes)同向发育变为与其他3个功能趾相向发育(Claw curving toward others),呈抓握状等等。根据我国辽西化石的研究及国外的资料,我们认为兽脚类恐龙向鸟类进化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兽脚龙类(Theropoda)—新兽脚龙类(Neotheropoda)—僵尾龙类(Tetanurae)—鸟兽脚龙类(Avetheropoda)—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似手盗龙类(Maniraptoriformes)—手盗龙类(Maniraptora)—似初鸟类(Paravialae)—初鸟类(Avialae)—喙鸟类(Rostrornithes)—今鸟群(Neor-nithes)—现代鸟类(Aves)。

鸟类是现生生物中最为繁荣昌盛的大家族,是爬行动物中发展得最为成功的类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区和生态域。旷野的鹰鹫,院中的鸡鸭,南极的企鹅,北国的丹顶鹤,都是恐龙的后代子孙,今天仍与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蓝天下。在地球发展历史上,鸟类和它们的祖先曾遭受过无数次大自然的劫难,历经了一次次的昌盛与衰败。根据有些鸟类专家的统计,自始祖鸟出现以来,地球上曾经生活过大约16万种鸟,但一次次的自然灾难使得鸟类一批批消亡。例如,第四纪更新世的4次大冰期就使得当时25%的鸟类绝灭。晚更新世以后,由于人类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鸟类绝灭速度变快,平均每80多年就有一种鸟绝灭。再如,在1600年~1900年的300年间,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世界各洲绝灭的鸟类高达90余种,平均每3.3年就绝灭一种鸟。现以澳洲新西兰的恐鸟为例。恐鸟是一种大型

的陆生鸟类,身高可达3m多,以植物的根茎、种子、浆果等为食。由于新西兰土著人活动范围扩大,大肆垦地烧荒,使恐鸟失去了家园,到处流浪。恐鸟的数量急剧减少,到1800年终于全部绝灭。显然,人类的活动规模和程度与包括鸟类在内的生物物种绝灭的速度是成正比的。有人预测,如果人类的活动仍然不加节制,如果热带雨林继续遭受砍伐和毁坏,那么到21世纪初就会有400种~500种鸟从地球上永远消失。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所有的生物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人类不是地球的主宰,而是地球村中的普通一族。我们应当学会与鸟类友好相处,学会与所有的生物和平共处。愿我们人类与鸟类及所有地球村的成员一道奔向灿烂辉煌的明天。明天的“鸟”可能不同于今天的鸟,明天的“鸟”也许不再称。其为“鸟”,但有一点是永恒的:今天的鸟就是昨天的恐龙的后代,而明天的“鸟”仍旧是恐龙后代的后代。我们要大声疾呼:请保护好恐龙的子孙———可爱的鸟类。

参考文献:[1]季强,姬书安.中国最早鸟类化石的发现及鸟类的起源

[J].中国地质,1996,23(10):30-32.

[2]季强,姬书安.原始祖鸟(Protachaeopteryxgen.Nov.)

———中国的始祖鸟类化石[J].中国地质,1997,24(3):38-41.

[3]季强,姬书安,尤海鲁等.中国首次发现真正会飞的“恐

龙”———中华神州鸟(新属新种)[J].地质通报,2002,21(7):363-369.

[4]周忠和,汪筱林.辽宁北票尾羽龙(Caudipteryx)———一

新种[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000,38(2):111-127.

[5]许维枢.介绍世界鸟类分类系统[J].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

告,1986(37):9-14.

[6]郑作新.中国鸟类系统检索(增订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 1、化学演化学说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 ↓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注意: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 ③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④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⑤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⑥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3、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着地逐渐变成只有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我国辽宁省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为爬行类进化成鸟类提供了新证据。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 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5、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长的原因: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桦尺蛾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桦尺蛾的变异会产生黑色和灰色。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获胜,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灰色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这样在一代代的繁殖过程中,黑色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出现了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 6、加拉帕戈斯雀进化的原因B 原因:自然选择

《候鸟的迁徙》阅读练习及答案

候鸟的迁徙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 --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 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 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 ②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 被冰雪封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③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 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将鸟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脚环,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数据。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也在探索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 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④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⑤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 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 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 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的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 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⑥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 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 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000

从恐龙到鸟类

从恐龙到鸟类 摘要: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化石证据的支持, 而对公众产生最大影响的证据则来自中国带羽毛或者类似羽毛结构的恐龙化石。 关键词:鸟类,起源,化石,带羽毛恐龙,研究进展,中国猎龙 鸟类的起源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断,随着研究的推进,人类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越来越近,许多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那么,就让我们跟着古生物学家们的脚步,走进那鸟类那神秘的身世吧。 1 从恐龙说起 鸟类到底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要从恐龙说起。 恐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类史前动物, 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纪初期。目前所有已知的恐龙都能归入两个大类: 蜥臀目和鸟臀目。蜥臀目当中的兽脚类恐龙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为大多数古生物学家相信鸟类是由兽脚类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的,这就是目前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鸟类恐龙起源说。 鸟类鸟脚类恐龙起源说认为鸟类的关系和恐龙当中的鸟脚类恐龙最为接近, 这一假说的主要证据是鸟类和鸟脚类恐龙的耻骨延伸方向都是后腹方。 从始祖鸟化石的发现开始,赫胥黎、海尔曼、奥斯特罗姆等著名的生物学家都对这一论题表示了十分的兴趣,1986年,戈捷更是发表了一篇鸟类起源研究方面里程碑式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 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鸟类起源的问题, 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演化关系, 列出了恐龙从原始属种向鸟类演化在形态结构上发生的每一步变化, 并且把鸟类作为兽脚类恐龙当中的一个分类单元。 而且,在过去的20 年内, 古生物学家们在世界各地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证据, 不仅从整个理论框架上, 而且从很多演化的细节上支持鸟类恐龙起源说。另外, 人们还从恐龙的行为学和古组织学等诸多方面为鸟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大量证据。比如发现于蒙古和美国蒙大拿州的恐龙巢穴表明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类似于鸟类, 是逐渐下蛋的,而不像爬行动物那样一次下一窝;美国的诺雷尔博士、克拉

第三节鸟类的起源、家禽

第三节鸟类的起源、家禽 教学目标1.了解鸟类的起源和家禽的经济意义。2.通过比较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异同,培养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3.通过学习鸟类的起源,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并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重点、难点分析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理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关键,而且可通过与现今的鸟和现今的爬行动物的比较,学习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方法,提高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始祖鸟的研究中,要注重展示科学发现史,在与学生共同探究鸟类的进化史中,体验科学历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探究鸟类的起源(1)体验发现过程:教师可通过印发资料或生动的讲述,向学生展示始祖鸟发现的科学历史。至今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共计7件,均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晚侏罗纪(距今约14500万年左右)海相沉积印板石灰岩内。首次由H. V.Meyer 在1861年报道的第一块化石是单根羽毛,保存在东柏林博物馆;第

二块标本也是H. V. Meyer在1861年9月30日宣布的,是一基本完整的个体,头骨不全,头后骨骼基本完整,并有羽毛印痕,可以说形态栩栩如生,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块标本发现于1877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只始祖鸟标本,它比伦敦标本小约1/10,常为报刊书籍引用,现保存在柏林博物馆;1956年,F. Heller报道在索伦霍芬附近发现第四块始祖鸟标本,但没有头骨,其地点就在伦敦标本发现的附近;1970年,J. H. Ostrom报道1855年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原被定为翼龙的一不完整小骨架,是始祖鸟的骨骼,现在保存在荷兰Haarlem的Teyler博物馆;第六块始祖鸟标本,本来发现于1951年,由于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被误定为小型食肉类恐龙,1973年才由Mayr更正,现保存在德国Eichstatt的Jura博物馆;1987年在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内又采集到一块始祖鸟标本,与前一件相同,也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由Peter Wellnhofer 于1988年报道。从以上始祖鸟标本发现情况简介可以了解,若没有羽毛印痕与骨骼化石同时保存时,常被误认为是爬行动物。(2)研究进化证据: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始祖鸟复原模型,并填写下表:总结通过化石研究进化的方法——古生物学方法:①化石所处的地层,说明该物种生存的年代;②化石复原的物种的形态结构与现今物种进行

生物的起源和进化

八年级生物(下册)复习学案 第24章生命色起源和生物进化 备课时间:2012年3月17日主备人:刘娟学生姓名:小组 学科组成员签名: 审核:、下发时间: 一、本章知识梳理: 1、米勒实验说明什么,火花放电的作用是什么? 2、生命起源的三大步?生命起源的过程示意图? 4、原始大气的成分? 5、生物进化的证据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及进化规律? 6、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要点透析: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能量) 2、生命起源的过程 原始地球原始大气(水蒸气、甲烷、氨气、氢气等)有机小分子(氨基酸) 原始单细胞生物原始生命(能生长、生殖、遗传)有机大分子(蛋白质、核酸)3、生物进化的过程 (1)植物的进化过程 苔藓植物裸子植物 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 (2)动物的进化历程 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哺乳类 (二)、生物进化的原因及学说 指导学生根据提纲理解记忆主要知识点并抽查 二、知识测评: 第一部分:选择题 1.原始大气的可能成分是() A.水蒸气、氨气、甲烷 B.甲烷、氧气、水蒸气 C.水蒸气、氧气、沼气 D.氧气、氨气、沼气 2.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进化方向同样是不定向的 B.在自然界中,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 D.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同一种蝗虫,生活在青草中的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中的体色呈枯黄色,以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这是()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用进废退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存竞争的结果 4.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陆地上 D.大气层中 5.下面的推测中缺乏证据的是()

鸟类的迁徙行为

鸟类的迁徙行为 摘要:鸟类迁徙是自然界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鸟类迁徙是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在动物界中,类似的活动非常常见,在昆虫则称为“迁飞”,在鱼类则称为“洄游”,在哺乳动物则称为“迁移”。又是一年的冬季,鸟类又开始了它们的迁徙活动。 一、起源 鸟类为什么会按照一定路线准确无误地来回迁徙?虽然生物学家们已经作了大量研究,但却仍然未能揭开其中的奥秘。直到目前为止,鸟类学家所提出的所有解释都还是一些假说而已。 较多的人认为应该从从地球历史来考虑鸟类迁徙的起源问题,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起源于冰川时期。因为,在新生代第四纪曾发生过数次冰川运动,自北半球向南侵蚀,冰川来临,气候变冷,鸟类出于生存被迫南迁,等冰川退却时再北上。而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使得鸟类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往返迁徙行为,于是便世代相传,形成习性。但此学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鸟类不迁徙,并且冰川期仅占鸟类生存历史的1%,如此短暂的时间,对鸟类遗传性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也排除不了在冰川期以前鸟类即已开始迁徙的事实。 现在,大部分鸟类学者认为候鸟的迁徙是内在因素(如遗传性)和外在因素(光照、食物)所引起的综合性结果,内因是迁徙的根据,外因是迁徙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途径 每种鸟类的迁徙路线不变,一般常沿食物丰富的近水地区迁移。以北美洲为例,鸟类的迁徙主要有四条迁徙的路径:(1)太平洋迁徙航路,美洲大陆西岸沿太平洋的路线。(2)密西西比航线,沿密西西比河迁徙。(3)中央迁徙航线,顺落矶山脉而行。(4)大西洋飞行航路,美洲大陆东岸滨临大西洋的沿线。而若以东亚为例,冬候鸟迁徙主要发生于秋、冬季节,其主要路径包括:陆路航线,自西伯利亚、中国大陆东北部、日、韩等地再经大陆沿海南迁至台湾、中南半岛或更南方的婆罗洲、甚或澳纽区域,如伯劳。若经由海线则经过阿留申群岛、日本诸岛、琉球、台湾等,再往南飞渡至菲律宾群岛、婆罗洲甚或远达澳、钮区域;春季时,候鸟则会返回北方繁殖地,如此每年循环一次。而东亚的夏候鸟则选择与冬候鸟相反的季节,每年由中南半岛经广东、福建沿海往北至台湾与其它区域避暑,如杜鹃。其它候鸟迁徙路线还有东非-西亚路线等。 许多鸟类有一种本能,即所谓“返巢本性”,这种本性反映出它们对于自己的出生地的眷恋,以及寻找旧居的能力。它能帮助鸟类在第二年繁殖季节,顺利地返回旧巢。有人曾捕获一只雕鴞,13年后,这只获得了自由的鸟儿竟回到了离故址不到2公里的地方。鸟类从千里之外定向识途的本领,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奥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它们的方向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这始终是自然界中一个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科学家通过环志、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测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 一般认为,在白昼迁徙的鸟类是根据太阳来定位的,夜间迁徙的鸟类迁徙是根据星空定位。 三、影响因素 (一)气候和温度 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候鸟较少而留鸟较多,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候鸟较多而留鸟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较小,常年温暖;而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气候变化较大。温度不仅仅影响了鸟类本身的感受同时也会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 (二)日照的时间

鸟类的起源 进化生物学论文

鸟类的起源 摘要:树有根,水有源,同样,鸟类也有它的起源。和其他生物的发展和进程相类似,鸟类也是则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现代,经过漫长的过程,进化而来的。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多个假说和激烈的争论,出土许多带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为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 关键词:鸟类起源;化石;兽脚类恐龙;带羽恐龙; 0引言 鸟类是生物界中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它具有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区别于其他类群的生物.鸟类具有羽毛、前肢特化成翼、中空的骨骼、角质嚎、叉骨、龙骨突的胸骨、尾宗骨、对握状的脚趾等,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长期以来,鸟类起源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的热门领域,支持不同假说的学派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因受化石材料缺乏化石年代问题的影响,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个无解之谜,困扰着人们长达100多年.近二十年来,辽西热河生物群陆续发现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和早期鸟类化石,使鸟类起源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鸟类起源之谜逐渐被揭开,大量的化石为鸟类由兽脚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1鸟类起源假说 多年来,对鸟类的起源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这些假说现今主要集中在两大学派,即槽齿类起源说和兽脚类起源说. 1.1槽齿类起源说

1913年,最早由南非著名古生物学家布鲁姆提出槽齿类起源说.他认为,早三叠世的槽齿类爬行动物派克鳄是鸟类和恐龙的共同祖先,鸟类是由槽齿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槽齿类是原始爬行动物主干出龙类于早三叠纪分异出的一支,这一支系是许多爬行动物如恐龙、翼龙、鳄鱼等的原祖,其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头骨具槽齿团.最早的槽齿类中的假鳄类,有的体型纤细,骨骼具空腔气窦,头骨具有双颗孔,有眶前孔和下领孔、槽齿等,这些都与始祖鸟有相似之处,所以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鸟类的祖先.1926年,丹麦一位对古生物学有爱好的医生U·赫尔曼对派克鳄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和描述,并与德国始祖鸟做了比较,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鸟的起源》,相信鸟类起源于槽齿类爬行动物. 槽齿类起源假说长期以来一直被许多学者所推崇,包括我国著名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生物系主任费杜西亚.但一些似鸟的假鳄类如派克鳄均产生于三叠纪,与始祖鸟化石间隔了5000多万年,至今尚未发现从晚三叠纪至晚侏罗纪的化石.由于时间跨度大,缺少中间环节,所以说这一假说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1.2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 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晰臀类恐龙的后代兽脚类恐龙.这是一类小型的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颈长而灵活,骨骼轻便具有空腔,属兽脚类恐龙中的虚古龙类.这是1868年英国著名科学家T"H赫青黎博士在始祖鸟化石发现几年之后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鸟类和恐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假说在19世纪末占优势,20世纪初逐渐衰落遭到冷遇,几乎被槽齿类起源假说所淹没.直到一个世纪后的197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特隆博士通过对北美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恐爪龙和始祖鸟的对比研究,

鸟类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鸟类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厦门市林业局邱春荣 鸟类的运动方式有飞翔、攀缘、步行、奔跑、跳跃、游泳和潜水等,而飞翔运动使鸟类在自然选择中占了优势。飞翔可以避开陆地上的捕食者,也可以又快又广阔地迁飞到新的越冬区和繁殖区,春秋季节的南北迁徒,还能得到整年的有利气候条件。 为什么鸟类适于在空中飞行呢?因为鸟类的身体有与飞行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结构: 1、外形与羽毛,鸟类的身体呈梭形,构成流线型的外廊,体表被覆着一种奇特的自然构造——羽毛,它重量极轻而结构甚精巧,在受到损坏时易于修理和更换,比蝙蝠的皮膜有更好适应飞行的能力。 2、翼,鸟类的飞羽着生于前肢,形成能够伸缩与折叠的两翼,翼的前缘厚,后缘薄,穿过空气时阻力小并能产生升力。而后缘上着生的飞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则扩大了翼的表面积,产生了强大的浮力和飞行动力。 3、骨骼和肌肉,鸟类的骨骼薄、空(骨腔大,腔内还充满了空气)、轻的特点,非常适于空中飞行,由脊柱和肋骨、胸骨构成的胸廊连同腰带是全身(包括两翼)的主要支持结构,并且鸟类的胸、腰、荐、尾各部脊椎适度愈合成块,支撑机体,使飞行时身体平稳,

生在胸骨上的龙骨突,附着有特别发达的飞行肌肉——胸肌,约占体重的1/5,它能发出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 4、消化系统,鸟口中无牙,也无牙床,上下颌骨及其他与取食有关的骨骼退化,减轻头骨的重量,达到合理的身体配重。鸟类的嗉囊、腺胃、肌胃是鸟类快速取食与消化的另一种适应。鸟类飞行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有的鸟一天消耗的食物约等于它的体重,有的鸟则超过本身体重的好几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大的取食量,若通过牙齿咀嚼吞咽,来从食物中获得营养就难以维持飞行时的能量消耗。因此鸟类在取食时,总是把食物直接快速吞咽,再由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继续消化。 5、呼吸系统,鸟类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呼吸系统,表现在具有非常发达气囊和气管。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和肌肉之间,这些气囊使鸟类在吸气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均有富含氧气的空气流过,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是谓双重呼吸,从而提高鸟类的呼吸效率。鸟类的新陈代谢快,又没有散热的汗腺,所以气囊又兼有调节体温、降低鸟体的比重、减小飞翔运动引起的内脏间及肌肉间的磨擦。 6、内脏特化,鸟类心脏的相对大小在所有脊椎动物中居首位,约占体重的0.4%-1.5%,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一般为300-500次/分钟,血流速度快,有利于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的交换与

鸟类迁徙的节律性

【鸟类迁徙的节律性】 鸟类迁徙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 (一)鸟类迁徙的生理节律 鸟类迁徙是一个漫长而有危险的旅程,长期自然历史的变迁形成了迁徙鸟每年呈现周期性的生理变化,神经调节和能量的存储均具节律性变动。 1、鸟类迁徙前的能量存储变动节律 鸟类迁徙期间的能量消耗完全依赖于体内以脂肪形式储存的能量,所以,鸟类在迁徙之前要积聚脂肪,以保证迁徙时的能量消耗。飞越沙漠和海洋的迁徙鸟类,由于途中无法获取食物,必须不停歇的一次完成整个迁徙,故而需要存储的脂肪更多。而其它大多数迁徙鸟类则可以中途降落到适宜的地点取食,并以很快的速度重新积聚已经耗损掉的脂肪,以便继续他们的旅程。 2、鸟类迁徙前的神经内分泌变动节律 鸟类迁徙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是受神经内分泌系统控制的。随着日照的延长,通过松果腺的作用,由脑下垂体分泌两种激素,即皮质酮和催乳素。这两种激素的综合作用,使鸟类完成了一系列的生理准备,包括生殖腺发育、脂肪积累以及定向能力的增强等。 (二)鸟类迁徙的时间规律 1、鸟类迁徙的年节律 鸟类迁徙通常是一年两次,即春季由越冬地迁往营巢地,秋季由营巢地迁往越冬地。其迁徙日期因种而异,同时也受环境因子(营养等)的制约。迁到营巢地的日期与良好的生态条件来临的日期有关,每种鸟迁来和迁去的日期也有一定出入,一般来说,春季迁来营巢地较早的鸟,迁离的时间较早,迁来晚的鸟,迁离的时间也较晚。 2、鸟类迁徙的日节律 在鸟类迁徙的过程中,不同种鸟类不仅在年节律上有变化,在一日之间也有变化。一般有昼间迁徙和夜间迁徙以及昼夜迁徙等不同类型。各类型迁徙都有起始时间、高潮时间、结束时间的变化规律。食虫鸟类迁徙的时间大多是在夜晚,而大多数猛禽则是在白天进行迁徙。 (三)鸟类迁徙的性别、年龄节律 鸟类不仅不同种间有不同的迁徙节律,即使在同一种不同年龄或性别的鸟中相互也有不同。鸟类迁徙时,并非同一种鸟同时飞回或飞离出生地。首先是“先头部队”先飞,经过一段时间后,主群(基本群)开始迁飞,最后为迟到者(或掉队者)。这三群鸟的数量分配,随着种类和年份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年份大部分鸟都紧跟着“先头部队”到来,有的则在其后很长时间到达。

中考生物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第十九讲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复习摘要: 地层中是不可能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的。 答案:B o 例2、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着,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 的抗药性。实验证明害虫种群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这证明( ) (1) 害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的 ________ 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____________ 的。 (2) 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起了 ________ 作用,而这种作用是 _____________ 的。 (3) 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解析: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有的产生具抗药性的变异, 有的产生不具抗药性的变异。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这儿应理解为人工使用的杀虫剂是定向, 杀虫剂定 向地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而不具抗药性的个体死亡。这是害虫和杀虫剂之间生存斗争的结果。 由此可见,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生物的遗传使有利变异在后代里得到积累和 加强。所以说,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 答案:(1)差异 不定向 ⑵ 选择 定向(3)生存斗争 例3. 19世纪中叶,生活在英格兰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大多是浅灰色的,但一百年后,曼彻 斯特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而此时生活在此地的桦尺蛾大多数是深黑色的。桦尺蛾的这种 变化是() A. 人工选择的结果 曲例解析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化而来的 /典例解析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的探索:米勒实验,验证了生命化学进化的可能性 例命、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有关石是研究生物进化不重的是据 ) 证据: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F 子生物学的证据: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 起 T B 古老生层 简单低 在极古老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高等生物化石 新近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复杂越多;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大 由简单到复杂 新近生地层中也可历程氐等生物进化石勺总体趋势:由低等到高等 解析: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 越早形成的地层里进化为化石的生物越然选择低等说在自然形成的生层里,通过激石的生物越斗争,高适 应 者 等。但在现代仍有低等生物生活着, 所以,在新近的生存中可以找不适应 顺序出现的事实 勺证据之一。一般来说,在 淘汰掉的过程 I;是在极古老的 自然选择的结果

鸟类的飞行

鸟类的飞行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羡慕鸟儿的飞行本领并且从中得到启示传说早在大约2000年前我国西汉王莽时代有一位勇敢的人用大鸟的羽毛做成人工翅膀把它绑在身上头上也插上一些羽毛模仿鸟类儿扇动两翅试图实现飞上天空的理想据说飞了几百步就落了下来。 但鸟类为什么可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呢?原来鸟儿具有与飞行十分适应的体形构造和生理机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鸟类的身体呈流水线型、头部小而前方尖形这就有利于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鸟类身体表面密披向后倒轻而顺滑的羽毛这不仅能减少飞行的阻力而且有很好的隔热和保温作用因为羽毛是热的不良导体;鸟类尾羽毛对飞行员有重要的意义起着舵的作用具有变换和控制飞行方向控制平衡的功能;前肢成了前缘厚、后缘薄的翅膀翅膀上分布着排列整齐的飞羽通过不地扇动两翅利用飞羽鼓动气流把空气压向身体后下方产生了举力而利用这种举力可使鸟类翱翔。 鸟类的胸肌非常发达如鸽子胸肌中其体重的1/4-1/5胸部隆起一团厚厚的肌肉附在大片胸骨上发达的大片肌骨还这可作翅膀的基座。依靠胸肌的收缩、舒张带动翅膀上下扇动。通过胸肌的活动能产生足以支持并超过鸟类体重的动力胸肌成了鸟儿的天然发动机;鸟类的骨骼系统也与飞行相适应骨成份内的无机盐较多使全身骨骼坚而轻以减轻体重。 鸟类的呼吸系统与飞行配合得更巧妙它除了进行呼吸之外还有由支气管末端粘膜膨大而成的气囊-颈气囊、锁骨气囊、前胸气囊和腹气囊等参与呼吸。鸟类气囊中充满气体增加了体内的空气容量。并且鸟类进行的是双重呼吸。鸟飞得越快呼吸作用就越强氧的也就越多。所以鸟类在激烈的运动和高空飞行时不会因缺氧而窒息。气囊的妙用还不仅仅在于此它还有很好的散热作用。 鸟类血液中的红血球数目较多携带氧的机能十分旺盛使得鸟类的新陈代谢加强;鸟类的生殖器官一侧退化;鸟类没有膀胱尿不能贮存在体内;鸟类的直肠特别的短不能贮积粪便。这些都有利于飞行时减轻负重。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人造“飞鸟”——飞机终于飞上了蓝天实现了人类飞上天空的愿望和理想。

鸟类的迁徙

鸟类的迁徙 鸟类的迁徙(migration of birds)是指鸟类中的某些种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这些具有迁徙行为的鸟种即为候鸟,或称迁徙鸟(migrator)。候鸟的迁徙具有一定的时期性、方向性、路线性和地域性。 研究鸟类的迁徙行为,了解候鸟的迁徙时间和路线、迁徙数量、种群关系、归巢能力、死亡率、存活率、寿命,以及与繁殖地、越冬地环境的关系等生态规律,对于保护珍稀濒危鸟种、利用候鸟保护农林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航空安全、计划利用经济候鸟、防止流行病的传播、制定法律等可以提供科学的依据,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鸟类根据其迁移或迁徙的居留习性的分类 鸟类根据是否迁徙以及迁徙方式的不同,分为留鸟、候鸟、漂鸟和迷鸟等。 (一)留鸟(resident) 终年留居于其栖息区以内的鸟,统称为留鸟。留鸟一般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域,或者仅有沿着山坡的短距离迁移现象。 (二)候鸟(migrant) 指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的沿相对稳定的迁徙路线(migration route), 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作远距离迁徙的鸟类。候鸟的迁徙通常为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迁徒,大都是从南向北,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秋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北向南,由繁殖地区飞向越冬地区,但是几乎没有一种鸟是从它的繁殖地区笔直地飞往越冬地区的,而且中途还要多次在合适的驿站作停留。各种鸟类每年迁徙的时间是很少变动的。迁飞的途径也都是常年固定不变的,而且往往沿着一定的地势,如河流、海岸线或山脉等飞行。许多种鸟类,南迁和北徙,是经过同一条途径。各种鸟类迁徙的途径,是不相同的。雁类、鹤类等大型鸟类在迁飞的时候,常常集结成群,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而家燕等体形较小的鸟类,则组成稀疏的鸟群;猛禽类的迁徙却常常是单独飞行,个体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绝大多数鸟类在夜间迁飞,以躲避天敌的袭击,特别是食虫鸟类,而猛禽大多在白天迁飞。 1:夏候鸟(summer resident)夏季在某一地区繁殖,秋季离开到南方较温暖地区过冬,翌春又返回这一地区繁殖的候鸟,就该地区而言,称为夏候鸟。 2:冬候鸟(winter resident)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翌年春天飞往北方繁殖,到秋季又飞临这一地区越冬的鸟,就该地区而言,称为冬候鸟。 3:旅鸟(traveler 或migrant)候鸟迁徙时,途中经过某一地区,不在此地区繁殖或越冬,这些种类就称为该地区的旅鸟。 因此,同一种鸟在一个地区是夏候鸟,在另一个地区则可能是冬候鸟。

探索鸟类的起源--2013届高二

探索鸟类的起源 高二(4)班赵沁雨指导教师:张志祥 长久以来我们人类非常羡慕鸟类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翱翔于天际,到现在为止,我们人类从鸟的身上得到了灵感飞机等工具。除此之外鸟还是我们很好的伙伴,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每天从我们的窗前飞过,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人类很喜欢对一样事物追根究底,于是鸟类的起源问题就被提出了。 其实对于鸟类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一,这一问题已经困扰了科学家100多年[1]。从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对于脊椎动物有这样一条路线: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然后再到哺乳类,每当跨越一大类时,能找到一种过渡类型物种即所谓的中间环节。既具有原先动物的特征又具有后来高级动物的特征。自1861年在德国距今大约1.46亿年的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翅膀上长着爪子且有长长的尾椎骨的始祖鸟后,人们开始意识到鸟类是从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但具体是哪一纲的动物却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鸟类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假说。一种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小型恐龙,明确提出这一论点的是1868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赫胥黎。他认为始祖鸟的大小、全身骨骼和与它共生的美颌龙很相似,但由于证据不多,加上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故未得到公认。此后这一假说沉寂了很长时间。但是1986年美国的高锡尔从分支系统学也得出鸟类应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结论,从而使这一假说复活了[2]。 另一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槽齿类。这是1913年南非的布罗姆在研究一假鳄类化石时提出的。这一假说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甚至许多教科书都引用这一论点[1]。 第三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鳄类,197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瓦尔克提出鸟类和鳄类可以组成一个单独的系列群。不过现在来说这个假说已经衰落了。 到底哪一种假说是正确的,一切都需要化石证据来证明。而近年来在中国发现的一系列化石为恐龙起源说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在以往的发现和研究中,从未发现任何鸟类以外的动物身上有羽毛。然而1996年在辽西北票地区发现了中华龙鸟,它身长60多厘米,外形像鸡,但尾巴很长,而且嘴内长锯齿状尖牙,特别是身披尚未进化为羽毛的丝状毛[3]。1997年在该地区又发现新的长毛恐龙北票龙,之后原始祖鸟、尾羽龙、中国鸟龙、小盗龙、原羽鸟等恐龙化石相继发现,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显示了鸟类的肩带、翅膀、龙骨突等身体形态的进化过程科学家们据此认为,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恐龙

七年级生物下册《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知识点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知识点济南版 一、生命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化石证据支持。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明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严重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繁复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例外之处。科学家们通过对例外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繁复变化系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严重的证据。 四、生物进化的原因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繁复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

研究发现,例外的地层中埋藏着例外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繁复、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繁复,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因此生物进化的证据是生物化石.

鸟类飞行特征

鸟类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鸟类的身体有与飞行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结构: 1、(1)鸟的外形 外形与羽毛,鸟类的身体呈梭形,构成流线型的外廊,体表被覆着羽毛,它重量极轻而结构甚精,在受到损坏时易于修理和更换。鸟类骨骼轻而坚固,骨片薄,长骨内中空,有气囊穿入。许多骨片合在一起,以增加坚固性。鸟类的整个体重落在后肢,后肢骨骼强大,鸟类跗骨延伸,起到增加弹性的作用。 1、(2)鸟的翼 翼,鸟类的飞羽着生于前肢,形成能够伸缩与折叠的两翼,翼的前缘厚,后缘薄,穿过空气时阻力小并能产生升力。而后缘的飞羽则扩大了翼的表面积,产生了强大的浮力和飞行动力。 2、鸟的骨骼 骨骼和肌肉,鸟类的骨骼薄、空轻(骨腔大,且充满了空气)的特点,非常适于空中飞行。鸟类的各部脊椎适度愈合成块,支撑机体,使飞行时身体平稳,在胸骨上附着特别发达的胸肌,约占体重的1/5,胸肌能发出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

3、消化系统 鸟口中无牙,也无牙床,减轻头骨的重量,达到合理的身体配重。鸟类飞行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鸟类总把食物直接快速吞咽,再由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继续消化。 4、呼吸系统 鸟类有特别的呼吸系统,表现在具有非常发达气囊和气管。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和肌肉之间,这使鸟类在吸气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均有富含氧气的空气流过,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是谓双重呼吸,从而提高鸟类的呼吸效率。鸟类的新陈代谢快,又没有散热的汗腺,气囊又兼有调节体温、降低鸟体的比重、减小飞翔内脏间及肌肉间的磨擦。鸟由鼻孔吸收空气后,一部分用来在肺里直接进行氧交换,另一部分是存入气囊,然后再经肺而排出,使鸟类在飞行时,一次吸气,肺部可以完成两次气体交换,这是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 5、血液循环 内脏特化,鸟类心脏的相对大小在所有脊椎动物中居首位,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一般300-500次/分钟,血流速度快,有利于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的交换与排出。肾脏相对体积大,能迅速地排出废物,保持水分,盐分平衡。鸟类没有膀胱,

知识扩展:鸟类的迁徙之谜

鸟类的迁徙之谜 《吕氏春秋》中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之句,描述了鸿雁南北定期迁飞的现象,对鸟类迁徙特性进行了生动的概括。 对鸟类迁徙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鸟类一年之中在营巢地(出生地)与越冬地之间所进行的两次移居,称为鸟类的迁徙。具有迁徙特性的鸟被称为候鸟。那些营巢地和越冬地在同一地区的鸟类,称之为留鸟。对鸟类迁徙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18世纪,在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林奈的倡议下,建立了候鸟迁徙的观察网,首先对燕子、杜鹃、鹳类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记录。到了19世纪,有更多的科学家从事鸟类迁徙的研究,如著名的鸟类学家纳乌曼分了留鸟、漂泊鸟和候鸟,特别提出了天气、食物以及地理条件对迁徙的影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时,对迁徙的研究开始采用环志的方法。环志方法的应用为研究鸟类迁徙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材料,为迁徙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基础,并由此对鸟类的繁殖、越冬、迁徙时鸟类的先后次序、夜间迁徙或白昼迁徙、迁徙速度、主导方向、寿命、栖息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于鸟类迁徙的起因,有许多解释,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冰川说”。在第四纪冰川来临之前,地球上气候温和,鸟类是不进行迁徙的,而当冰川自北半球向南半球逐渐侵袭的时候,北半球气候变冷,出现冬季气候,不再适合鸟类生存,鸟类被迫向南迁飞,在南方较温暖的地方越冬;待冰川退却,即夏季来临,这些南迁的鸟类又返回原来的栖息地,即北方地区进行繁殖,这种冰川周期性的侵袭与退却,使鸟类定期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具有遗传性的迁徙行为。但是,“冰川说”对未受冰川侵袭的热带和亚热带鸟类的迁徙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因此,该学说仍有自身的局限性。有关迁徙的起因,仍然是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鸟类迁徙的定向机制同样是鸟类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自本世纪50年代开始鸟类定向机制的研究以来,提出了许多理论假说。依据鸟接受的不同定向信息,分为视觉定向和非视觉定向。视觉定向是鸟对光刺激的一种反应,用于定向的光刺激有太阳、星辰、月球、陆标(陆地上的大型标志)及偏振光的偏振面。因此视觉定向有太阳定向、星辰定向、月球定向、陆标定向和偏振光定向。由于视觉定向不能在任何情况下提供鸟类定向所需的信息,常常受到日夜交替、气候

鸟纲鸟类的起源家禽

鸟纲鸟类的起源家禽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三节鸟类的起源、家禽 教学目标 1.了解鸟类的起源和家禽的经济意义。 2.通过比较始祖乌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异同,培养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鸟类的起源,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并树立生物 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理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关键,而且可通过与现今的鸟和现今的爬行动物的比较,学习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方法,提高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始祖鸟的研究中,要注重展示科学发现史,在与学生共同探究鸟类的进化史中,体验科学历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探究鸟类的起源 (1)体验发现过程:教师可通过印发资料或生动的讲述,向学生展示始祖鸟发现的科学历史。 至今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共计7件,均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晚侏罗纪(距今约14500万年左右)海相沉积印板石灰岩内。首次由H,V。 Meyer在1861年报道的第一块化石是单根羽毛,保存在东柏林博物馆;第二块标本也是. Meyer在1861年9月30 H宣布的,是一基本完整的个体,头骨不全,头后骨骼基本完整,并有羽毛印痕,可以说形态栩栩如生,命名为印板石始祖乌,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块标本发现于1877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只始祖鸟标本,它比伦敦标本小约1/10,常为报刊书籍引用,现保存在柏林博物馆;1956年,F. Hel1er报道在索伦霍芬附近发现第四块始祖鸟标本,但没有头骨,其地点就在伦敦标本发现的附近; 1970年,J.H. Ostrom报道1855年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原被定为翼龙的一不完整小骨架,是始祖乌的骨骼,现在保存在荷兰Haar1em的Teyler博物馆;第六块始祖鸟标本,本来发现于1951年,由于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被误定为小型食肉类恐龙,1973年才由Mayer更正,现保存在德国Eichstatt的Jura 博物馆;1987年在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内又采集到一块始祖乌标本,与前一件相同,也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由Peter Wellnhofer于1988年报道。 从以上始祖鸟标本发现情况简介可以了解,若没有羽毛印痕与骨骼化石同时保存时,常被误认为是爬行动物。 (2)研究进化证据: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始祖鸟复原模型,井填写下表: 总结通过化石研究进化的方法——古生物学方法: ①化石所处的地层,说明该物种生存的年代; ②化石复原的物种的形态结构与现今物种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寻找联系,探究进化的

鸟类的起源

鸟类的起源 1. 鸟类的起源---- 最早的鸟是怎样来呢?树有根,水有源,同样,鸟类也有它的起源。和其他生物的发展和进程相类似,鸟类也是则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现代,经过漫长的过程,进化而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的原始爬行类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是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哺乳类,最后出现人类。鸟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哺乳类还要晚一点,它是由中生代爬行类分化出来,并向空中发展的一个特殊分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适应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板石采石场的石灰岩中发现第一具有羽毛古鸟化石骨架,它的上下颌有牙齿;头骨如同蜥蜴,有1条由20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巴;前肢有3只细长的指骨等。这些都说明它与爬行类极为相似。然而,它已具有羽毛,爬行类是没有羽毛的,只有鸟类才有羽毛。显然这具化骨架已不是爬行动物而是鸟类了。这具带羽毛的骨架化石被英国自然博物馆收购。后来命名始祖鸟。这具最早被人类发现的标本,至今还保存在英国,成了历史的见证。 始祖鸟出现在一亿四千百万年前的中生代晚侏罗纪,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鸟类。其身体与乌鸦差不多大小,它既象爬行类,又有鸟类的特征。始祖鸟飞行

能力很差,可能主要是滑翔。始祖鸟是如何从陆生的祖先那里获得飞翔能力的呢?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从奔跑开始的。在奔跑时,它可能振动带有羽毛的前肢来加快速度,以致“快跑如飞”;另一种解释认为鸟类的祖先是树栖的,它凭借带羽毛前肢的帮助,经常在树木和地面之间上下滑翔,日久天长,由于翅膀的不断强化完善,最后获得飞翔能力。 始祖鸟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是人类探索鸟类起源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研究生物进化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它有力地支持了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名著《物种起源》,有力地证明了鸟类确是起源于爬行类,是由爬行类演化而来。 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鸟类,经过亿万年漫长的历史变迁、演化和发展,由少数低级的种类逐渐形成许多复杂、高级的种类。它们在体形、羽毛颜色以及生活习性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极大而多种多样的变化。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它们的分布遍及全球。长年冰天雪地的北极边缘;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茫茫无际的海洋;深山丛林;不见天日的山洞;荒无人烟的沙漠;以及人口稠密的城市;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鸟类的踪影。 2鸟类的主要特征.---- 如果有人问你如何识别一只鸟时,你会不假思索地说:“只要一看到长着羽毛的动物,就知道它是鸟儿。”的确,羽毛是鸟类特有的、最显目、最主要的特征。可以说,凡是生长有羽毛的动物就一定是鸟类,也只有鸟才有羽毛。 羽毛是由鸟类的皮肤特化长出来的角质物。质地轻盈,光滑而坚韧,对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