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气候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主要表现:与同是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北美洲相比,季风现象要明显得多。就是著称于世界的亚洲季风区中,也是夏季风强而冬季风弱,唯有中国冬夏季风都很显著.季风在冬季与夏季有明显的风向更替。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季风气候表现显著,结构复杂.我国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和世界其他地区季风相比,无论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很强,这就影响到我国的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偏低,夏季偏高,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则差数更大。

季风在季节上的转换也非常明显,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我国季风区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一半。其范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祁连山东段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连线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在季风的成因类型上,我国东半部近地面层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海陆季风,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则是由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高层大气中还有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的行星季风,在三者

之中,海陆季风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而高原季风和行星季风是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但它们却加强了海陆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范围扩大。三种季风的汇合,相互作用,遂形成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复杂的特征。降水主要集中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生长。但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

(二)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

原因是:

1、内陆距海遥远,海洋夏季风难以深入

2、干燥的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广阔

3、西南青藏高风突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

(三)气候类型多样

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气候区。按照水分条件,从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之别。再加之我国山地多而高大,山区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在不同地方不同高度的山地,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国水热条件的空间组合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广大的青藏高原,突起在我国西南部,除了本身形成特殊的高原气侯外,它还通过热力与动力作用,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从而使我国气候更为复杂。

(四)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

水热同期,主要集中在夏季,便于农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二、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太阳辐射、洋流、地面状况以及大气环流。

(一)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是决定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影响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我国处于北纬53º31´和3º52´的中低纬度位置,北端漠河距北极4000公里,南端曾母暗沙距赤道40 公里,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地区。南北跨纬度49º,距离有5500公里,由于南北各地太阳高度角的不同,使气温分布有所不同.形成的温度带有三个主带、九个亚带。即常热带、中热带、暖热带、暖亚热带、中亚热带、凉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由于我国领土97%处于20º—50º的中低纬度位置,故温度带以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为主,占据面积广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二)海陆位置

海陆分布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一个基本因子。大陆和海洋的热力学性质是不同的。在暖季,大陆上的空气变暖,得到热量;而海洋上的空气则失掉热量;冬季相反,大陆上空气变冷(失掉热量),而海洋上的空气受到加热.在地球上某个地区如果空气受到加热,这个地区称作“热源”,如果受到冷却,则称“冷源”。

(三)太阳辐射

1、影响太阳年总辐射量的因素:

2、太阳辐射是形成我国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太阳辐射决定着地面和大气的热量状况,而热量状况又决定着

发生在地面和大气间的其他现象和过程,其最终的综合表现就是气候。所以说,太阳辐射是形成我国气候的最基本因素,而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取决十地理纬度.

(四)洋流

影响我国的洋流有中国寒流和台湾暖流,但因在位置上寒流靠近大陆,暖流原离大陆,所以对海陆温差没有起什么大的调节作用,甚至还加深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尤其是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无法将暖流的热量调剂给大陆;到了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时,大陆已经迅速增温了,仅在寒流所经沿岸地区对气温稍有调节。不过,暖流对我国东部的水汽输送却起了一定的重要作用,如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和冬季回归气流对台湾东北部和东南沿海的降水影响比较明显.

(五)地面状况(近地面层情况)

在季风成因类型上,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则由高原面与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1、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高原。它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地形,使得在高原上出现独特的气候和天气,并且对我国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是高耸在大气中的大陆块.高原气候和四周平原地区相比较,大陆性比较小。例如,拉萨、黑河地区气温年较差在18-22ºC之间,而同样纬度带上的九江、合肥地区气温年较差为26—28ºC.但是将拉萨、黑河的气温年较差和我国东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

温度的年较差相比较,前者将比后者大一倍。高原上云量少,空气干净,辐射比平原地区强,这使高原上气温日变化比平原上剧烈些。高原上的复杂地形引起气流中各种不同的扰动。

2、山势与山脉对气候的影响.

(六)大气环流(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

1、行星风系:

大气中由于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加热的差异以及行星的自转运动,出现的有规律的风系,人们称作行星风系(也称基本气流)。在任何行星上都可能发生.

地球上的大气处在永不止息的流动中,大气运动的动力来自太阳辐射。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对地球—-—大气系统的加热是不均匀的。在赤道上加热作用强,在南北极加热弱。为了保持地球一大气系统的热平衡,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必须出现空气的流动。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空气的流动表现成东西方向的流动.假如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在假使地球上没有海陆分布和山脉起伏。在南、北半球近地面层1.5公里高度以下,空气的流动可以看成是几条长河。就北半球而言,从赤道到北纬30º出现自东向西的流动;在纬度30-60º之间,出现西风气流;在北纬60º以上,又出现自东向西的流动。在对流层中、上部5-12公里高度空气的流动比低层简单一些:从赤道到北纬25º盛行东风,北纬25º以北出现西风。这种大气中的长河,人们称作行星风系(也称基本气流),意思是说,在任何行星上,由于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加热的差异以及行星的自转运动,都可以出现这种风系.

2、天气系统

我国的南北幅度甚大,南海诸岛接近赤道,最北的漠河县接近北纬54º。它受到低纬度的东风带和中、高纬度的西风带的影响。我国北纬25º以北地区,天气系统都是从西边移动过来的。而在低纬度地区则受到东面移过来的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的西面是大陆,从西边移过来的系统在进入我国时,离开海洋甚远,一般不能引起丰沛的降水,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大片干旱气候区。

一年之中,行星风带有季节性的位移,在北半球冬季行星风带位置最偏南,夏季位置最北。在东西风基本气流交界的地方,即在北纬20-35º范围内。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大。在这个地区冬季受西风支配。在夏季东风气流可以伸展到该地。在这个纬度带内,天气现象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以及亚洲南部季风气候之所以特别明显,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该地区冬、夏行星风带的变化最明显。

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气流的分布并非如上述那么简单。气压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气流场。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夏季风一般5月初盛行于华南,

6月中夏季风推移到江淮流域,7月中下旬夏季风再次北跃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北界可达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它与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一般在9月份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很快向南推移。东南季风活动从华南推进到东北,约需4个月的时间,而向南撤退一般仅1个月左右。西南季风的来临呈爆发式,从南到北只需1个月,而退却往往要几个月时间。

三、我国气温特点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决定了我国东半部属于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型,西北部深人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高度超过3000m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

我国从赤道带,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

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东部平原地区的气温,主要由太阳辐射所决定。

(一)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是:

1、北冷南热,冬冷夏热,南北温差大,而且温度差异冬季远大于夏季

2、平原暖、高原冷

3、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4、平原和高原上等温线稀疏,高原边缘和大山脉附近等温线密集(二)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1、纬度的影响显著

(1)等温线排列基本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南热北冷,温差大。(2)最热的地方是海南岛南部、台湾南部、西沙、南沙群岛,最冷的地方是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寒极漠河,(又称中国的寒极)与纬度最高的地方基本一致.

2、地形的影响很大

(1)在东部因山脉、平原、河谷、海峡的影响,使东西向的等温线发生波状弯曲。

(2)在西部因大盆地与大高原的影响,使等温线多呈闭合曲线或半封闭的马蹄形.

3、冬季风影响突出

全国普遍低温,大部分地区0℃以下,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低,距平为负,一般差5~20℃

(三)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1、海陆影响显著

(1)东部等温线排列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分布稀疏,南北温差小。(2)全国普遍高温,20℃等温线包围着我国大部分,为高温区与温暖区。

2、地形的影响很大

(1)大盆地等温线多呈闭合曲线,为正变;吐鲁番盆地是全国高温之中心,有“火洲”之称。

(2)青藏高原、天山、阿尔泰山、大、小兴安岭是全国气温偏低凉爽的地区。

全国最热的地方不在纬度最低的南方,而是在大陆上地势最低洼的地方一吐鲁番.

3、夏季风影响突出

我国夏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偏高,距平为正,一般差1~4℃四、气温的变化特点对农业的影响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温带、亚热带的范围相当广。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

气温的这些变化特点对于农业和工程建设影响很大。它使得喜暖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限制了热带、亚热带等的多年生作物向北移植,农业地带性差别因而特别复杂。冬天的一些不利的工程灾害,如冰冻、积雪,甚至雨凇等对道路、房屋和架空线路的影响,以及道路冰雪防滑、春季翻浆等,可以向南扩展.而夏季的一些对工程不利的问题,如房屋通风、道路雨季塌方和被冲毁等,甚而黑色(沥青和渣油)路面的泛油等,也都可以一直影响到北方。

五、我国降水特点

(一)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

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而且愈向内陆减少愈为迅速。

2、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尤以面迎东南、西南季风者为甚,面迎西风带降雨少一些。

我国水汽的源地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它们随着

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西风以及寒潮进入我国,因其性质和源地距我国远近不同,所以影响也不一样。其中以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影响最大。我国东部山地面迎东南季风,故山地东坡降雨比西坡多,如台湾山地和五指山东坡年降水2000毫米,而西坡只有1000毫米。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面迎西南季风,则山地西坡降雨多于东坡.如高黎贡山西坡年降雨2000多毫米,而东坡还不到1000毫米,西北地区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面迎西风环流,故山地西部降雨多于东部。3、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

4、地区干湿状况

干燥度(K):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它是根据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求得的.

5、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

各季降水多少不一

(1)夏季雨最多,冬季雨最少,春季和秋季干湿过渡时期而稍多。(2)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秦岭一淮河以北降水集中于夏季的程度更大。

(3)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终年受西风影响,降水四季分配比较均匀.

(4)台湾东北部冬雨最多,夏雨最少,春、秋两季相仿。

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一般说来,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新疆西部,春雨多于秋雨,其他地区则是秋雨多于春雨.全国各地的干湿季节变化可以归纳为如下七种类型:

6、各季降水强度大小不同

(1)沿海一带降水强度特大,愈向内陆强度愈小。

(2)山地迎风坡前降水绝对强度特大,如太行山东南,伏牛山、大巴山以东,燕山南麓,川西北等地.

7、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总的变化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大.

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山地的迎风坡变率小,背风雨影区变率大。

长江以南年降水变率约10%~15%,东南沿海地区约15%~20%,华北地区大于25%,河北中部和河套地区可达30%,东北地区大多在15%以下,四川西南和云南南部小于10%,为全国最小值.吐鲁番、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可达40%~50%,为全国最大值。但这些地区年降水量仅几十毫米,属于灌溉农业区,高变率的实际意义不大。西北内陆山区的降水变率一般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小。

8、降水变率的一般特点:

(1)就全国来说降水具有较大的年变率

大致是北方>南方,内陆>沿海。

(2)夏季风控制时间长的地区变率小(长江以南地区),气旋活动频繁的地区变率小(东北地区与江南、浙闽丘陵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变率最小(因西南季风性质较稳定)

(3)华北降雨变率大(夏季降雨不稳定,且强度又特别大,其他季节的雨量不可靠,西北地区因降水很少,且以阵雨为主,很不稳定,故

变率特大。

(二)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

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有三:

1、由于纬度位置所决定的气温南北差别

2、由于大陆相对于海洋位置所引起的气候湿润程度差别

3、高原和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也很巨大。

这三方面的影响是综合起作用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三者彼此作用的强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三)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

1、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

水分状况的这些特征,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很大。降水的季节变化使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旱季里,农业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生长季与雨季比较一致则有利于农业生产;雨季还可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内陆干旱决定了那里要有灌溉才有农业,而道路由于过早,也容易引起扬尘。

2、东南部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旱、涝都比较突出

我国年降水变率大,它与我国季风势力强弱变化大,每年台风登陆次数的多寡、移动路径的变化以及寒潮爆发的次数和势力的强弱有关.在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由于季风环流多变,旱、涝都比较突出。如华北地区冬、春的干旱和盛夏的洪涝,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的伏旱与夏秋季的洪涝都经常发生,尤其是华北的春旱几乎年年都有,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3、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季风势力强弱所导致的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以及一个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都是常有的现象.在内蒙古、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的洪涝问题,但在冬季强大的寒潮爆发南下时,也常会形成大的雪灾。由此可见,较大的降水变率,它是我国气候的一大弊端,是形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根据历史资料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在我国就发生有旱灾1056次,水灾1029次,几乎平均每年就有一次水灾或旱灾,所以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搞好水利建设,乃是极为重要的。

六、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寒潮

1、寒潮:是强烈的冷空气活动,它规模大,势力强,降温剧烈。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以内降温超过10℃。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春秋季则规定江淮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而在我国近海的海面上有7级以上大风,即可算寒潮。如果降温在48小时内达14℃以上,则称为强寒潮。2、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

主要有四条: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

3、寒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增强了大陆性

(2)增长了霜期,缩短了生长季;

(3)在冬半年干旱季节还可产生一定的降水,可缓解旱情。

这是有利的方面,寒潮南下产生降水,可以缓解旱情。

4、寒潮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使农作物等发生冻害减产、牲畜冻死、引起“沙暴”

(2)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等的正常运行

(二)梅雨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水由冬到夏逐渐增多,南方大多在初夏,北方大多在盛夏雨量大增,形成比较明显的雨季.雨季是我国农事活动最重要的季节,各地区雨季各有特点,不能一一详述.这里只讨论江淮一带的雨季一梅雨。梅雨历来都很受重视,可能是因为这一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而梅雨出现在盛夏长江流域伏旱季前,

梅雨季节雨量是否正常,关系到土壤水分和稻田蓄水能否适当抵御伏旱,水稻能否取得较好的收成。

1、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称为“梅雨"或“霉雨”.又称“江南梅雨"

2、梅雨主要分布地区及时间:

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 ْ的地区,出现在淮河流域.一般出现在芒种后(6月5日),夏至(6月21日)前。有时到7月份上旬“出梅”,一般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同,入梅早时可在5月中下旬,晚时可迟至7月初,前后相差40天.出梅最早在6月中旬,最晚在8月初。梅雨早晚相差很大。物候期在梅熟时.

3、形成原因:

初春,大陆加热作用日益加强,在4、5月,华南地区热低压已经建立,青藏热低压也在5月建立,偏南夏季风(有人称为小季风)已影响华南地区,与中、高纬度入侵的冷空气对峙,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两湖盆地,已是春雨连绵.

在初夏季,行星风带北移,大陆的热源和海洋上的冷源作用已很显著.这时大陆上热低压已相当强大,青藏高原热低压已建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到北纬20º附近,在高原热低压的加强下,强盛的夏季风活跃在长江流域一带。这时在对流层中层,中纬度西风环流形势常有利于引导冷空气不断南下,到江淮流域一带与暖湿的西南季风气流相遇,锋面发生波动形成江淮气旋,形成江淮地区的梅雨

(三)台风

1、概念: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在东亚叫台风,在北美称飓风,在印度洋地区叫气旋或风暴。大多数在夏秋两季侵袭我国。

2、台风形成条件与流场。

3、台风移动路径:

我国台风的源地在菲律宾、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和南海,其中以西太平洋洋面发生的台风最多。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南侧、西南侧和西北侧主导气流流向影响。归纳起来有三类:

4、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台风属于灾害性大气.它带来狂风、暴雨、巨浪、海潮,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交通安全和港口设施.登陆强台风所到之处往往拔树倒屋,降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水库大坝溃决,淹没农田,冲毁铁路,造成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是台风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伏旱或秋旱,适时适量的台风外圈(台风分外圈、中圈和内圈)降水,显然有益于农业生产,对解除或缓解旱情以及降温有利.

作业:

1、对我国气候的评价(优势与不足)

2、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高考地理小专题——描述气候特征

高考地理小专题——描述气候特征 典型例题一:(13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货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4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3分)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3分)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3分) 典型例题一参考答案: (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5—10月(或者6—9月)降水较丰沛(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4分 (2)(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倾斜(或者自内陆向沿海渐低3分 (3)水网密、水量丰、利于运输;利于干季时或干旱时对黄麻灌溉;便于浸沤黄麻。3分 (4)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稠密水系利于原料运输,连河通海利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基础好,麻纺织历史长,工艺精、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3分) 典型例题二: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 M 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 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 N 城及其西部口岸)。

高中地理辨析评价类综合题训练(精华版)含答案

辨析评价类综合题训练 1.(淄博15届二模)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委内瑞拉耕地面积275万公顷,占可利用耕地的7%。总人口2859万,农业人口184万人,占人口的6.4%。粮食进口依存度约28%;畜产品(主要是牛奶和牛肉)进口依存度约25%;渔业产品进口依存度29%,农业生产资料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奥里诺科平原每年汛期被大量淹没、土地大量闲置。下图为委内瑞拉简图。 (1)评价委内瑞拉种植业发展的区位条件。(9分) 答案: (18分) (1)优势:热量充足;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 劣势:农业生产资料缺乏;农业人口少;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技术落后;旱涝灾害频发。(9分) 2.(凉山15届三诊)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以色列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时鲜农产品,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简要评价以色列发展时鲜农产品的条件。(12 分) 答案: ⑴有利条件: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交通便利;产品市场广阔;农业科技先进; ⑷不利条件:水源不足。 3.(云南15届二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利是非半球反季节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出口优质水果,也是世界重要的纸浆出口国。

要进口。下图为智利示意图。 (1)试评价智利水能开发的条件。(8分) 答案: (1)有利:径流量大;落差大;河流众多;能源需求量大。(任 答两点得4分) 不利:地质灾害多;断层发育,不利于蓄水、建坝。(4分) 4.(南昌15届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草豆荚是世界最贵重的香料之一,下图中乙地区(阴影 部分)是世界主要香草豆荚产区。香草豆荚从采收、杀青、发 酵、干燥、再到生香需要几个月时间,这些处理过程只能人工 完成,豆荚成品必需在阴凉干燥的自然环境下才能保存。 答案: (1)水源充足(2分),水热丰富(2分),劳动力廉价(2分),海运便利(2分);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地理必修3《中国的气候》学案

《中国的气候》学案 【考纲要求】 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主要气象灾害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中国气候的特点 2、常见的气象灾害(成因及危害) 3、我国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相应措施 【教学重难点】 气候特征、成因、对农业的影响及气象灾害 【主要问题】 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2、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3、我国的气候特征、成因及评价 4、影响我国的气候和气象灾害 【基础梳理】 一、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指短时期的大气状况(阴晴冷热风雨等),天气变化较快。 气候是指长时期的天气综合状况。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二、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详见地图册P163框图) 读一月等温线图(地图册P161)注意: ①0°C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地图册p164)②等温线的疏密(与7月等温线比)③几处等温线拐弯处: 横断山山河相间处:山谷等温线向北凸,山岭等温线向南凸; 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向上游凸兰州附近河谷 ④地形对冬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⑤最低温处——漠河 ⑥冬季大兴安岭两侧等温线弯曲状况及原因 西侧位于迎风坡,气温低,弯向南;东侧气温高,弯向北。 ⑦四川盆地冬季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高的原因: A.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减弱,气温偏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地形为平原,地势开阔,是北方南下冷空气的主要通道,气温偏低。 B.盆地地形闭塞,空气不易分散。 C.多云雨保温作用强。 读七月等温线图(地图册P161)注意: ①汾河、渭河、黄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弯曲原因:地形 ②吐鲁番盆地高温、闭合原因: A.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B.沙漠广布,吸热快; C. 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③七月天山地区等温线分布状况及原因:沿山脉延伸,受地形的影响 三、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详见地图册P163框图) 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地图册P162)注意: 1.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 2.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答题模板

农业 1、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或农业发展条件):(1)自然因素:①地形平坦。②气候暖湿(或光热水充足,或雨热同期)。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2)社会因素:⑤市场。⑥交通。⑦政策扶持.⑧劳力.⑨技术 2、某地农业区位远离市场的原因(如海南是我国冬季瓜果供应、美国南部阳光地形种植花卉和蔬菜供应北方市场等):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农产品保鲜、冷藏术的发展 3、(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雨热同期.④灌溉水源充足。⑤劳动力丰富。⑥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⑦大米是这里人的主食 4、温带发达国家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如西欧、美国、新西兰):①土地贫瘠、气温较低,不适合种植谷物,但适应多汁牧草的生长.②人口稠密,城市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③交通发达。 5、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①水稻种植业。②大牧场放牧业.③商品谷物农业。④混合农业。⑤种植园农业。⑥乳畜业。⑦(粗放)畜牧业⑧园艺业。⑨灌溉农业。⑩河谷农业.绿洲农业.传统旱作农业。还有①基塘农业.②立体农业。③坝子农业 6、各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①东亚(不含中国):水稻种植业.②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业和种植园农业。③中亚:灌溉农业和畜牧业。④西亚和北非:河谷农业,灌溉农业和畜牧业。⑤地中海沿岸:园艺业。⑥欧洲: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园艺业.⑦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灌溉农业等。⑧南美: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7、中国各地的农业地域类型:①东北:商品谷物农业。②(内蒙古等四大牧区):牧区畜牧业.③华北:传统旱作农业。④南方(含西南):水绿洲农业(也可以说是灌溉农业)。⑦青藏高原的湟水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河谷农业。⑧横断山区及南方丘陵:立体农业。⑨云贵高原:坝子农业。⑩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混合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工业 1、分析某地工业区位因素:①近原料产地.②近燃料产地。③近消费市场。④交通便利.⑤技术力量.⑥劳动力(廉价、素质、多少).⑦土地租金高低、水源。⑧农业或工业基础好。⑨政策。 2、工业布局类型:①煤铁复合体型(近原料地)。②临海型(交通)③临空型(人才和技术) 3、传统工业兴起的条件(如鲁尔区等):按上述1、区位因素去分析即可。 4、硅谷(电子工业)兴起的条件(如班加罗尔等):①知识和人才.②发达的交通。③优美的环境 5、传统工业衰落的原因和崛起的措施:见教材 6、意大利新兴工业的特点:见教材 7、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见教材。 8、工业布局合理与否:要考虑环境问题和交通问题 9、工业集聚的目的: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商业 1、某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工农业发达或经济发达)和销售区(人口稠密)。②发达的交通。

教资(中学)地理重要简答题

2021(下)教资(中学)地理重要简答题归纳+教学设计模板 【课标解读】 1.主要内容 2个性质:综合性、地域性。 5种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3维目标:总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大建议: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 探究和研究活动、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评价建议(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2.真题再现 (高中20 年下)26.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 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内容,并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气候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主要表现:与同是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北美洲相比,季风现象要明显得多。就是著称于世界的亚洲季风区中,也是夏季风强而冬季风弱,唯有中国冬夏季风都很显著.季风在冬季与夏季有明显的风向更替。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季风气候表现显著,结构复杂.我国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和世界其他地区季风相比,无论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很强,这就影响到我国的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偏低,夏季偏高,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则差数更大。 季风在季节上的转换也非常明显,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我国季风区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一半。其范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祁连山东段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连线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在季风的成因类型上,我国东半部近地面层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海陆季风,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则是由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高层大气中还有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的行星季风,在三者

之中,海陆季风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而高原季风和行星季风是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但它们却加强了海陆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范围扩大。三种季风的汇合,相互作用,遂形成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复杂的特征。降水主要集中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生长。但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 (二)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 原因是: 1、内陆距海遥远,海洋夏季风难以深入 2、干燥的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广阔 3、西南青藏高风突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 (三)气候类型多样 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气候区。按照水分条件,从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之别。再加之我国山地多而高大,山区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在不同地方不同高度的山地,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国水热条件的空间组合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广大的青藏高原,突起在我国西南部,除了本身形成特殊的高原气侯外,它还通过热力与动力作用,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从而使我国气候更为复杂。 (四)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 水热同期,主要集中在夏季,便于农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一、我国近海区条件优越: (一)海域辽阔,有温带海洋,也有热带海洋,因而有冷水性、温水性鱼类,也有暖水性鱼类。 (二)大陆架宽广,阳光较多,有利水中植物繁殖。 (三)沿岸有许多大河流入海洋,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海洋生物繁殖生长. (四)寒暖海流交汇,带来不同的鱼种;海水的对流混合作用,使下层水得到饱和的含氧量,同时把下层食料翻腾上来.所以近海是鱼虾贝类索饵、繁殖的良好场所。也是世界海洋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 二、我国的海洋资源 (一)生物资源 1、鱼类资源 (1)鱼种的分布规律: 黄海、渤海区的鱼类约29种,主要经济鱼类约50种,有小黄鱼、带鱼、马统鱼、娼鱼及少数底层鱼类,如大黄鱼、海鳗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素称“中国的家鱼”,也称我国四大经济鱼种。 东海大陆架鱼区的鱼类有727种,外海有346种,重要的鱼类有大黄鱼、带鱼、海鳗、鲸鱼等。东海区经济鱼类可以生活在40—-80米处的沿岸水及以外的暖流水系。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其中经济鱼类有125种。南海大陆坡海域的鱼类有200多种,南海诸岛海域的鱼类有520多种。

从鱼种上看,从北往南逐渐增多,但在数量上则以东海最多。 2、虾蟹资源 我国近海海域的虾类很多,对虾是中国近海的特产,每年冬季在黄海南部越冬,初春成群向北作生殖洄游。渤海的对虾,黄海北部的鹰爪虾,南海和东海的龙虾等产量都很大。 3、主要渔场 我国海域共有70多个渔场。 4、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1)渔业捕捞过度,海水养殖管理不善. 我国近海海域的传统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处于衰退状态。一些优质经济鱼类如黄鱼J黄鱼、带鱼、蝶鱼等,出现严重衰退现象。近年来这些优质经济鱼类的幼鱼也被大量捕捞,使已经几近枯竭的经济鱼类资源更加难以恢复. (2)海洋环境污染,珍稀海洋生物濒危 (3)围垦、水利、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 (二)海水化学资源 黑潮暖流带来的高温高盐的水,使我国近海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为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事业提供了条件。其中产量最大的是盐,我国海盐生产已有几千年历史,产量居世界首位。晒盐后的苦卤,从中可提取多种化学产品,投资少,效益高。 海水提铀及重水。 海水综合利用与海水淡化相结合,据计算,一个供100万人口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淡化厂利用淡化后的浓缩海水,每年可提取食盐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三大洋水系与内陆水系》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三大洋水系与内陆水系 一、水文特征概述 太平洋水系外流区面积为18。2×104km2,北冰洋水系外流区面积为5。73×104km2,印度洋水系外流区面积仅0。44×104km2,外流区面积占西北区总面积11.53%。内流区面积187。07×104km2,占全区面积的88.47%,并成为亚洲中部的核心区。 河流特征:①平均河网密度偏小;②补给形式多样化和冰雪融水补给比重大;③径流深值整体偏低且地域差异显著;④径流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显著;⑤除陇南外,河流都有或长或短的结冰期; ⑥内流河流多以荒漠盆地为最后归宿。 二、外流河与内流河 主要外流河有嘉陵江、黄河、额尔齐斯河和奇普恰普河4条.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惟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奇普恰普河是印度河的源流段的一支. 内流河中,塔里木河以其2137km的长度居第1位.塔里木河流域囊括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北部。三大源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出山径流量多达212。5×108m3,但下游逐渐干涸,流程日益缩短已成定势。 三、湖泊 20世纪70年代按>5km2标准统计,西北区只有50余个湖泊,总面积约为9000km2.目前估计湖泊数已减至30余个,总面积至多不超过5500km2,仅占全区面积的0。2%略多,可以说是数量少且面积小。(1)成因类型复杂:除各地常见的断陷湖、沉降湖、堰塞湖、河迹湖外,还有冰川湖和风蚀湖。

(2)有游移与交替现象. (3)干缩、解体与消亡:西北区的湖泊,除了赛里木湖近数十年水位显著上升这一极个别事实外,绝大多数都经历了干缩、解体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 (4)富有开发价值。西北区湖泊蒸发作用强烈。据估算,新疆湖面蒸发量每年达90×104~100×108m3。内陆湖通常有很高的矿化度,这些盐类是干旱区宝贵的矿物资源。湖区也是旅游胜地。四、冰川 我国共有冰川58 912。58km2,冰储量53 048。65×108m3,其中甘新两省区冰川面积占47。3%,冰储量占55%.昆仑山居全国冰川面积和冰储量第1位,其中约有75%冰川面积位于新疆。天山山系冰川面积次于喜马拉雅山居第3位,冰储量居第2位. 西北区山地冰川,以其丰富的固态水量作为补给来源,对干旱区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和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指示作用等特点,在干旱区地理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理专题《气候高频考点》

地理专题《气候高频考点》’ 命题点 1、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 2、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 3、气候与人类的关系;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 考点归纳 考点一、天气和气候 1、天气指某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特点是多变。如:狂风暴雨、风力大等。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特点是有相对的稳定性。如:炎热干燥,冬冷夏凉等。 3、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会读简易天气预报图。 考点二、气温和降水 1、气温 (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 (2)北半球一年当中平均气温最高是七月,最低是一月;南半球则相反。 2、降水 (1)降水的三种形式: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2)世界上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3、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表示。 考点三、影响气候的因素 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 2、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四季变化 3、五带划分 (1)热带:回归线之间23.5°N-23. 5°S(太阳光有直射) (2)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 5°N-66. 5°N(有四季变化) (3)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 5°S-66. 5°S(有四季变化) (4)北寒带:北极圈内66.5°N-90°N(有极昼、极夜) (5)南寒带:南极圈内66.5°S-90°S(有极昼、极夜) 注意:从五带分布来看,非洲最热,南极洲最冷。 4、海陆分布:纬度相同地方,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之气候特征描述

(二)、☆气候特征的描述模式: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以温定带:先判断最冷月均温,确定属于五个热量带当中的哪一个 2.以水定型:再看降水属于四种类型当中的哪一个,最终确定气候类型 3.表述气候特征从三个方面:时间,气温,降水。如: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 ☆常见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的描述: a.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之间;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全年高温多雨,降水丰富,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气温年较差小; b.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岸(或内陆);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冬季受信风带影响,高温少雨;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季节变化大。 c.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西岸;受副高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少雨。 d.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10°-25°大陆东岸(仅亚洲);夏季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形成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形成雨季,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北季风影响,降水少,形成旱季,3-5月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雨季还未到来及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形成热季;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季节变化大。 e.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高温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降水季节变化大。 f.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于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多,气温高,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降水少,气候温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大,雨热同期。 g.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暖湿润,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小,降水比较丰富,季节分配均匀。 h.温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35°-55°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多,气温高,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降水少,气候寒冷;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节变化大,雨热同期。 i.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中纬大陆内陆;由于深居大陆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全年降水少;全年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j.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于北极圈附近(亚欧、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由于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全年寒冷。 例题1:读“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图中L线的数值应该是。 (2)试描述图中冬雨率等值线总体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地中海沿岸盛产柑橘、葡萄等水果,试评价该地区生产这些水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4)简述图中石油加工厂布局的区位优势。 例题2: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万平方千米,其中生态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地形单调,中间阶段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6示意该国生态,图7为对应的气候条件。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水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同步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 大气运动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冷锋与天气 (1)冷锋含义: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简图剖面图如下: (2)天气变化: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过境时:阴天、强风、降温、雨雪;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3)气温气压曲线变化: (4)降水:降水位置:锋后;降水区域:冷锋的坡度大,所以雨带较狭窄。(5)天气实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的寒潮、沙尘暴;一场秋雨一场寒。2、暖锋与天气: (1)暖锋含义: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简图 下: (2)天气变化:过境前: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天气低温晴朗;过境时:连续性降水或雾;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湿度升高,天气转晴。 (3)气温气压曲线变化:

(4)降水:降水位置:锋前;降水区域:暖锋的坡度小,所以雨带较宽阔。(5)天气实例:华北春雨连绵;一场春雨一场暖。 3、准静止锋与天气: (1)准静止锋含义: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简图 (2)天气变化:连续性降水 (3)天气实例:梅雨-江淮准静止锋;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 4、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1)正常年份推移规律:4、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北地区出现春旱;6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长江流域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流域;10月:雨季结束。 (2)影响: ①北方雨季短,降水少,南方雨季长,降水多。 ②异常年份夏季风强弱对锋面进退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快,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慢,易出现北旱南涝。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低压(气旋)与天气: (1)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2)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指向中心 (3)气流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4)图像(北半球为例)

精品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素材

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素材 1.飞机为什么适合在平流层飞行? 平流层(同温层)——该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顶端离地面大约30公里,其特点是:温度大体不变,平均在℃左右,几乎不存在水蒸气,所以没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只有水平方向的风,没有空气的上下对流。是飞机比较理想的空间。 1.能见度高.地球大气的平流层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天气比较晴朗,光线比较好,能见度很高,便于高空飞行. 2.受力稳定.平流层的大气上暖下凉,大气不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便于飞行员操纵架驶. 3.噪声污染小.平流层距地面较高(约12km~50km),飞机绝大部分时间在其中飞行,对地面的噪声污染相对较小. 4.安全系数高.飞鸟飞行的高度一般达不到平流层,飞机在平流层中飞行就比较安全.当然,在起飞和着陆时,要想方设法驱赶开飞鸟才更为安全. 2.在抽烟的房间点蜡烛有什么作用? 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导致烟雾的扩散加快 3.春节前的雪灾(可作为锋面系统得导入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新闻材料:2008年1月中旬以来,华中、南方以及华东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严重雨雪冰冻天气,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①雪灾加剧国内金属价格全线上涨,湖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电力设施受损严重,供电出现短缺,使铝业等高耗电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②大雪后 煤炭成紧俏品,部分地区出现电煤紧张的状况; 全国17个省市出现拉闸限电,贵州省1月29日 正式宣布全省进入大面积一级停电事件应急状 态,44个县、市、区、特区受停电影响。③保险 业抗击雪灾赔付逾5000万元。④从1月26日开 始,受冰冻影响,京广铁路湖南境内多处出现断 电,致使京广线旅客列车出现大面积晚点,滞留在京广铁路沿线的旅客列车达

高中地理 第4章 陆地水与洋流 第3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案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湘教版高中选择性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能够描述不同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热交换过程。(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综合思维) 3.能够根据图文材料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 4.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分析,能够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气相互作用的含义:指海洋与大气间物质、能量持续交换的互相影响过程。 2.海洋与大气间的水分交换 (1)过程: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2)海洋对大气水分的影响: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制约着大气水汽的含量与分布。 3.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热量输送: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大气对海洋的热量输送: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特别提醒]除水热交换外,海—气间还存在气体和固体物质的交换。 1.大气环流的产生:不同纬度海区对大气加热的差异,会产生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环流;海陆间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则形成季风环流。 2.大洋环流的产生: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3.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的作用: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着全球的水热平衡。 (1)低纬度海洋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主要由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

高中地理《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其评价》文字素材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概念: 是地球陆地表层部分,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和土壤等构成。是包括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社会而言,土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土地的基本特征 (1)具有生产能力和固定的空间位置 土地是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之一。 (2)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是对人类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原始形态可直接投入生产过程或用于消耗。那些没有或未发现用途的东西,没有形成价值,不属于资源的范畴,生产过程的产物也不能称为资源。从这个观点出发, (二)土地资源概念及其属性: 1、概念: 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可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就土地本身说,它包括陆地表面(耕地、林地、草原、沼泽、荒山等)、内陆水域及海滩。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仍不能利用的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畴。 由于土地是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资源的属性有其自然一面,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林、牧、渔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进行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的再生产的经济特性,这种特性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因此,土地资源又有其社会性。 所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其概念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利用不断提高,范围也可能有所扩大。 2、土地资源的属性 (1)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2)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 分布在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部位上,从而使各种土地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时间的变化性。 地球上的土地都是物质能量输入和输出,及其他过程在特定地质时期的产物,作为自然过程形成的土地必然具有不断演变的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土地改造利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土地的影响也日益深化,土地的时间变化将越未越迅速。因此,认识土地要有动态观点。 (5)特殊的生产资料。

全国高三高中地理单元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地理单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下图,甲是海南岛气候分区示意图,乙图为地形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海南岛气候可划分为湿热、湿凉、干热、干凉四个类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湿热B.b——干热C.c——湿凉D.d——干凉 【2】海南岛的地形可分为三个地带,下列有关三个地带发展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大力发展热带农业区,②大力发展加工工业,③恢复和保护森林 B.①发展民族风情旅游,②大力发展红树林,③大力发展热带森林 C.①积极保护水源地环境,②建设甘蔗、粮食等农业基地,③建设港口,发展特色工业 D.①大力保护红树林,②划定农田保护区,③大力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我国的几何中心位于(103°50′E,36°N)。读1984~2013年中国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由图中信息可知 A.图示时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B.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 C.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几何中心的西南方向 D.2003年~2009年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增长速度差异较小 【2】导致我国的经济重心在1984~1995年迅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国家政策B.技术进步C.市场需求D.国际经济形势 3.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行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 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 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 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 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高中地理】局地气候分析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

查补易混易错点03 局地气候分析 局地气候分析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大气运动原理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是历年高考高频考点。例如2022年北京高考的第1-3题,2022年辽宁高考的第7题等都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气候的影响因素 1.纬度:纬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温的影响,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包括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水的影响,受赤道低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多;受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少;受盛行西风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多;受信风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少。季风控制区域吹夏季风时雨水多,冬季风控制时雨水少。 3.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既表现在气温方面也表现在降水方面。总体上看距离海洋越近气候受到海洋影响越大,海洋性特征越明显;海洋性特征表现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降水总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4.地形 (1)海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昼夜温差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降水较少。 (2)地形: ①气温方面:阻挡冷空气;冷空气易在迎风坡和山谷堆积;山谷或盆地地形较为封闭,不易散热,冬季气温偏高;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较低。 ①降水方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谷地区多夜雨;地形平坦的地方便于海洋水汽深入。 5.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易错02 局地气候的昼夜差异分析 1.局地气候的形成通常是在背景风的前提下,叠加局地特殊的环流导致。通常指海陆风、山谷风、湖陆

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这些特征的地理意义

1.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这些特征的地理意义? 答:(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各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二)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2.有关线性构造带的基本特点。 答:(1)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陆地线性构造带总的格局是以中央南北带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2)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许多同类型、同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例如东南地区的一些线性构造带间距都在150 km左右。(3)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相

对稳定。一些盖层很厚的地域内,各类线性构造都不甚发育,如松辽、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它们是在相当长的地史阶段相对稳定的地块。大部分活动带与大型线性构造带有关。在几个活动带交叉的部位,线性构造最发育。 3.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 答: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4.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的源地? 答: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球;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赤道后与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 5.决定我国气候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 答:由于纬度位置所决定的气温南北差别;由于大陆相对于海洋位置所引起的气候湿润程度差别;高原和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