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气候水热结构

气候水热结构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

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表现:

①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大。

②降水量偏少,集中夏季:我国约有1/2以上的地区雨量偏少,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降水集中在夏季.

我国的大陆性气候自东南向西北增强,淮河、秦岭、川西山地、喜马拉雅山连线是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分界线。

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主要表现:

1、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2、特殊的青藏高原气候

⏹3、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明显

⏹原因:1、我国领土辽阔,经纬度跨度较广

⏹2、地形复杂,南北热量成带分布,东湿西干分区变化

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2008春节期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

严重影响春运---

去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雨雪严重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

截至2月4日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46亿亩,其中重旱4506万亩,干枯98万亩,有398万人、19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1.39亿亩,约占上述8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的46%,其中重旱4389万亩。

面对严峻的干旱形势,秦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民动员,组织全县上下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抗旱生产,力争将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近日,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省受旱灾影响严重,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洛阳市消防支队奔赴抗旱第一线。2月6日,洛阳农民自发帮助消防队员拉水管给麦田喷灌。

二、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面状况以及大气环流。

(一)太阳辐射太阳年总辐射量的大小,决定于纬度、海拔高度和云量多少

太阳辐射是形成我国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太阳辐射决定着地面和大气的热量状况,而热量状况又决定着发生在地面和大气间的其他现象和过程,其最终的综合表现就是气候。

所以说,太阳辐射是形成我国气候的最基本因素,而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地理纬度。

(二)纬度位置

⏹北部终年为西风控制,

⏹南部为副热带

⏹形成多样的温度带。

⏹高压和低纬东风的影响

三)海陆位置

①海陆分布是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加强了大气环流的复杂性,

②影响近地面冷热源的分布

③使地球上纬向气压带断裂成几个活动中心

•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

四)地面状况(近地面层情况)

1、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对季风的影响

①高原季风现象(热力作用)

②高原季风加强了我国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季风环流使我国季风呈现复杂现象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分支作用)---影响高低空气流运行

⏹a、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b、对南北的气流的分支作用

⏹c、屏障作用

2、地势与山脉对气候的影响:

(五)大气环流

1、行星风系(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气中由于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加热的差异以及行星的自转运动,出现的有规律的风系,人们称作行星风系。

2、季风环流

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大气环流,以季风环流为主。我国季风区的风向有规律的季节转换,主要是由海陆差异造成东亚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所引起的。但高空行星风带的位移对我国及东亚季风也有深刻的影响。

⏹冬季风只盛行于低空,一般在3000m以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在 4 000米以上,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

三、中国的季风

•1、形成

⏹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30°以南为

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北纬25°~35°)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

⏹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

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结构复杂--是世界上独特的季风区

⏹成因类型:

⏹A、海陆季风---东部近地面层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

⏹B、高原季风---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由于高原面与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

⏹C、行星季风---高层大气中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的。

⏹地区分布:

⏹控制我国的季风可以分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两者相互有紧密联系,又有其独立

性。

⏹主要的差异在于,南亚季风属于热带性质的季风,而东亚季风是副热带性质季风,

受中、高纬的影响比较大。

•冬季

①气压活动中心

蒙古高压—

形成:

特征:

阿留申低压--最强可达996百帕,夏季衰退东移

赤道低压-

冬季风

②盛行气团

⏹极地大陆气团

⏹其天气:

⏹晴朗、干燥、严寒,

⏹变性极地大性气团-

⏹标志:9月初,有一次强冷空气南下到达长江流域,有时到达华南

③锋面活动

⏹寒潮冷锋

⏹-- -当新鲜的极地大陆气团南下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形成的锋。

⏹天气:强烈的降温与大风;

⏹华北---多风沙天气,很少雨雪;

⏹东北—雨雪天气。

⏹华南准静止锋

⏹----在冬春季节,自海上回归的变性极地气团与滞留在南岭山地至钱塘江口一带的陆

上变性极地大陆气团间形成的锋面。

⏹天气:雨雪纷飞,冬春多雨的原因。

⏹(春雨多于冬雨---春季,由于南侧温湿俱增的海上来的极地大陆气团接踵而来)

⏹昆明准静止锋

⏹——西南暖流与陆上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相交绥,在昆明、贵阳一带形成锋面。

⏹天气:昆明一带在西南暖流控制下天气晴朗,而贵阳一带则位于锋面之下多阴雨天

气。

夏季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地面为印度热低压盘踞,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使得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季风、南季风和东南季风。

3、夏季风

①气压活动中心:

⏹印度低压:

⏹北太平洋高压-----东南季风

⏹南半球副热带高压――西南季风

②盛行气团:

⏹热带海洋气团

⏹湿热而稳定,源地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赤道海洋气团:

⏹高温重湿,不稳定,源于南半球高压区即印度洋西南季风。

⏹太平洋西南季风,有人称南季风

⏹副热带大陆气团

⏹--干热,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上空一带,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

⏹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

成为影响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的西南季风;

⏹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

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

⏹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

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

③锋面活动

⏹极锋

⏹--由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之间所构成的锋面。

四、水热条件特点

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

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东北偏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华南沿海偏低5℃上下。

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

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5℃以上,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均温偏高1.3~2.5℃。因此,我国夏季温度与同纬度地区的差值比冬季时要小得多。

⏹全国最热的地方

⏹--不在纬度最低的南方,而是在大陆上地势最低洼的地方--吐鲁番。

⏹全国几个热中心也都分布在亚热带和温暖带的几个盆地和河流谷地中--

⏹火洲、火炉

关于四季的划分

---气候复杂多样,划分有不同标准。

⏹欧美国家天文学四季:“分至”划分;

⏹(春3.21、22 ;夏6.21、22)

⏹我国传统天文四季:“四立” 划分。(立春2.4,立夏5.5,;立秋8.8,立冬11.8)

⏹民间习惯:农历1、4、7、10月作为四季的开始。

⏹气候统计:阳历3、6、9、12月作为四季的开始。

共同特点:只考虑了天,即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

⏹没考虑地,即地表地形高低、海陆分布差异对气候的影响,尤其没有考虑围绕地球

的那层气,即没有考虑大气环流的运动等复杂情况。

⏹--对农业生产意义不大

1月10日,哈尔滨第十八届太阳岛雪博会吸引了众多游人。

当日,哈尔滨各冰雪旅游景区迎来大批游客。仅哈尔滨第十八届太阳岛雪博会游客就

多达7千余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欣赏冰雪艺术品的同时,也感受着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字的内涵:春(生长)、夏(炎暑)、秋(收藏)、冬(衰老)

气象学上四季划分

⏹张宝kun提出四季的划分方法:候平均气温

⏹即以温度为主要根据,参照一些物候现象,用候(5天为一候,全年分73候)平均

气温

⏹--候平均气温10℃和22℃作为划分的标准。候平均气温10℃以下为冬季,22℃

以上为夏季,10-22℃为春季,22-10℃为秋季这样划分出来的四季同各地的物候现象大体

四季类型组合丰富:

⏹候平均气温划分的四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长夏无冬,秋去春来---华南地区;

⏹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等地

⏹全年皆冬--藏北地区西部

⏹四季如春--云南中部

⏹四季分明---四季最分明的国家

⏹--广大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

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

以旱轴为中心:向东南50~4 000 mm(80倍)

向西北50~400 mm(8倍)

重要等值线:800 mm400 mm 200 mm

②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

降水的季节分配和雨型关系密切

冬末春初(2月份)南北方气流交汇于南岭一带,形成具有稳定降水的准静止锋,使粤北和南岭发生低温阴雨。

3~4月准静止锋跃迁至温州和南岭北面的江南丘陵一带,并可波及长江中下游两岸,形成这一带的春季连绵阴雨。

6月中旬开始,准静止锋迅速移至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梅雨。

7月中旬以后,锋面又跃进到淮河平原和鄂西北山地,在这些地方形成较短期的阴雨。自此以后,雨带移至北方,具有过境锋性质,形成北方的夏末秋初雨季,不具有连阴雨特点。

7月中旬开始,江南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东南沿海因常受台风侵袭,降水相当丰富,而江南丘陵出现伏旱,形成短期的旱季。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降水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降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

四、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各自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寒潮

⏹1、概念:降温地区广,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并对农作物和其它生产活动

影响较大的强冷空气。

⏹2、天气现象:沿途地区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

⏹中央气象台规定:由于冷空气的侵入使最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

温降至5℃以下,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修改:A、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14℃以上为

强寒潮)。B、长江下游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C、陆上伴有5-7级大风,海上伴有6-8级大风。

⏹3、来源:-强大的寒潮冷空气绝大多数来自北冰洋(极地地区)。

⏹3个源地:①新地岛以西的寒冷洋面。②新地岛以东的寒冷洋面。③冰岛以南的洋

面。

⏹4、路径: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4条:西北方路径为最多,约占60%;北

方路径,约占19%;西方路径,约占14%;东北方路径,约占7%。

⏹5、频率:平均每年约6次

但各年差异很大,寒潮出现最多的年度达10次,出现最少的年度仅2次。11月出现寒潮的次数最多,秋末和初春由于西风带的活动和调整,寒潮出现次数也较多。

⏹活动时间、--以晚秋和早春最多

⏹6、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

很多地区出现冻害和低温冷害,对农业常造成巨大损失;当寒潮伴有暴风雪时,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在黄河以南出现的冻雨,也会给交通、通讯和工业带来破坏。

寒潮预警信号

标准: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广东寒冷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广东省气象台发布寒冷黄色预警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18日15时

⏹广东省气象台2011年3月18日15时45分继续发布寒冷黄色预警信号:预计,24小

时内广东省北部地区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2℃以下

(二)梅雨

⏹1、概念:从我国江淮流域到日本东南部,每年初夏6-7月间,都有一段降水量较

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续阴雨期,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

⏹2、范围:北到淮河,南到衡阳、福州,西至云贵高原东缘、三峡以东广大地区。

⏹3、成因:

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到北纬20°附近。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加强,且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的冷空气仍常常南下,锋面发生波动而形成江淮气旋,造成江淮流域的降雨。

4、特征:雨量丰富,相对湿度达,风力较小,且日照时间短。

(三)台风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相当部分地区均直接或间接受台风影响而产生暴雨。沿海各省市最大雨量的影响系统是台风。

⏹我国85%的以上的台风发生在赤道辐合带上

⏹3、活动时间台风产生集中于夏秋季。在我国登陆的台风主要集中于7—9月,这

3个月台风登陆频率各占26%,占全年总数的78%。(台风季)

⏹4、影响范围:

⏹台风通过的高频区---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沿海各省份,但主要集中于浙

江以南各地,其中在广东登陆占39%,台湾占23%,海南占21%,福建占7%,

浙江占5%。

5、路径:--西路、西北路、转向路径: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台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五、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气候资源。

我国气候资源丰富

(一)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二)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例如,水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是世界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

农作物幼苗期--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成熟期

⏹我国华北、黄河流域的作物基本是两年三熟,春天播种的玉米秋天收了,之后再播

冬小麦,第二年夏天麦子收后在麦茬接作夏大豆,冬天再收获。这样形成两年三熟。

⏹淮北地区过去的二年三熟制是以一熟春玉米为先锋作物,玉米收后种麦子,第二年

夏收后麦茬接作夏大豆,形成纯旱作二年三熟制。

⏹二年三熟制,现已全面创新,即以经济作物棉花为先导,棉田后期套种大麦或小麦,

翌年麦收后接作夏茬稻。这个轮作周期是连续18个月,在同一块土地上完成棉花、麦、水稻的全过程。

⏹这种粮棉结合、水旱轮作,并在第二年冬天,对耕性较差的水稻土深耕冻垡、风化,

这是既用地又养地的新二年三熟轮作制。

⏹东北地区小麦4月中旬播种,小麦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7

月20日前后成熟。

⏹华北平原小麦播种适期一般为10月上旬,生育期230天左右,全区小麦成熟在5

月下旬至6月初。

⏹长江中下游平原小麦播种期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生育期200天左右,次

年5月下旬成熟。

(四)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山区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山区草场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

狭义立体农业指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

如中国云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立体农业均甚突出。这里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间有草地,林线之上为天然草场,具有规律性显著、层次分明的特点。

热、暖、凉、寒

(五)冬季气温偏低

东北北部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

(六)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气候年际间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据估计,平均每年因气候灾害减产达150×108kg以上,重灾年份甚至可达300×108 kg左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最大可能地防御、减轻气候灾害是重要的任务。

【重点】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关键字】重点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1、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首先,从宏观上看,中国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观。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的分异的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在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自然景观。其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各种相似于水平地带性的自然景观类型,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由于东西地理差异,呈现出东南湿润海洋性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到西北干旱区内陆型自然景观带谱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型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最后,在自然景观百般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伴随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还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 2、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3、简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地势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自西向东奔流,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另外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③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个相同,使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地势高差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并呈现出百般化的特征。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4、、我国三大阶梯的分界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之间——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季风环流的特点:①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原因:海陆之间的热状况不同;行星风系的年变化;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的高原季风环流影响。 6、水热结构特征 ①冬寒冷夏热暖,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 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年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 专业 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1)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所以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2)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并进行总结和归纳,所以在看课本时候,一定要理解其含义。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还应看其他相关书 籍。……………… (7)中国地理方面,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所以,建议大家有时间时,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该书介绍更为详细。(8)《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2011 年 8 道题目中,有 5 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尤其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其他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尤其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2011 年,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平时可以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归纳其中的要点,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总之,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而并不再是记忆力。总之,从基础开始,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但并不是脱离课本,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2、考试范围和重点(地学考研中心提供)考试范围:华大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并且老师在出题的时候,也不会随意而出,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历年真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我们将华大人文所参考的两本教材一一进行总结

气候水热结构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 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表现: ①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大。 ②降水量偏少,集中夏季:我国约有1/2以上的地区雨量偏少,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降水集中在夏季. 我国的大陆性气候自东南向西北增强,淮河、秦岭、川西山地、喜马拉雅山连线是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分界线。 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主要表现: 1、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2、特殊的青藏高原气候 ⏹3、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明显 ⏹原因:1、我国领土辽阔,经纬度跨度较广 ⏹2、地形复杂,南北热量成带分布,东湿西干分区变化 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2008春节期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 严重影响春运--- 去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雨雪严重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 截至2月4日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46亿亩,其中重旱4506万亩,干枯98万亩,有398万人、19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1.39亿亩,约占上述8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的46%,其中重旱4389万亩。 面对严峻的干旱形势,秦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民动员,组织全县上下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抗旱生产,力争将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气候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主要表现:与同是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北美洲相比,季风现象要明显得多。就是著称于世界的亚洲季风区中,也是夏季风强而冬季风弱,唯有中国冬夏季风都很显著.季风在冬季与夏季有明显的风向更替。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季风气候表现显著,结构复杂.我国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和世界其他地区季风相比,无论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很强,这就影响到我国的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偏低,夏季偏高,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则差数更大。 季风在季节上的转换也非常明显,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我国季风区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一半。其范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祁连山东段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连线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在季风的成因类型上,我国东半部近地面层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海陆季风,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则是由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高层大气中还有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的行星季风,在三者

之中,海陆季风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而高原季风和行星季风是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但它们却加强了海陆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范围扩大。三种季风的汇合,相互作用,遂形成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复杂的特征。降水主要集中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生长。但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 (二)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 原因是: 1、内陆距海遥远,海洋夏季风难以深入 2、干燥的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广阔 3、西南青藏高风突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 (三)气候类型多样 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气候区。按照水分条件,从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之别。再加之我国山地多而高大,山区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在不同地方不同高度的山地,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国水热条件的空间组合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广大的青藏高原,突起在我国西南部,除了本身形成特殊的高原气侯外,它还通过热力与动力作用,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从而使我国气候更为复杂。 (四)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 水热同期,主要集中在夏季,便于农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赵济《中国地理》部分笔记 第一章:我国地形 三级阶梯明显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阶 梯相连。 一、二级阶梯的分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和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我国西部,号称世界屋脊。高原周围耸立 着一系列高大山脉。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第二级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 大山地。自北而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 贵高原。 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地势低平,沃野千里, 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的区。 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大类型,其 中以山地和高原面积最大,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较少、 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 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走向,我国的山 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青藏高原: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

的高 原。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黄土 高原:沟壑纵横、梁峁遍布。云贵高原:起伏较为和缓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植被稀疏,分布着最大的沙漠环盆地边缘,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准噶尔盆地:全国第二大盆地,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 中。 柴达木盆地:全国第三大盆地。盐湖、盐沼、金属矿藏储量丰富光能资源丰足,河流沿岸,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察尔汗盐湖 四川盆地:我国最小的盆地,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紫色土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 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也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第二章自然结构

水热积指数的估算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水热积指数的估算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 系研究中的应用 水热积指数的估算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水热积指数是指气温和降水量综合起来反映一定时期内水热状况 的指数,由于气温和降水量都是影响植被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因此水热积指数在研究植被与气候关系时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本 文将从估算水热积指数和应用水热积指数两个方面来说明水热积指数 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一、估算水热积指数 水热积指数的常用估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单值法,即将每月 的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相加,得出水热积指数;第二种是多值法,根 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对植被生长影响的差异性,将其分为生长期和必要 期两个时间段,分别计算其水热积指数,然后将二者相加。其中多值 法更符合植被生长发育规律,也更能反映不同气候地区间水热条件的 差异。 在中国,由于气候的纬度和地形差异,水热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 差异。东南部地区的水热状况较为充足,水热积指数较高;西北部地 区的水热状况相对较为贫乏,水热积指数较低。由此可见,估算水热 积指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可以为研究不同地区间植被生长的差异性 提供基础数据。 二、应用水热积指数 1. 研究地理尺度上的植被分布差异 植被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能力,因此在不同的水热条件下,植被 的分布也存在差异性。通过应用水热积指数,可以定量地反映不同地 区间水热状况的差异,从而揭示不同地区间植被分布的变化规律。 2.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应用水热积

指数可以反映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量减少和气温升高,可能会改变不同地区间的水热条件,从而对植被分布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植被生长的时空分布特征 水热积指数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的时空分布特征。某些地区植被的生长周期与水热积指数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不同地区间水热积指数的差异,可以揭示这些地区植被生长的时空特征。 综上所述,水热积指数作为气温和降水量综合反映某一时期水热状况的指数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估算水热积指数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间植被生长的分布、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水的循环与地球的气候变化

水的循环与地球的气候变化 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 之一。水的循环过程与地球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于地球上的生物 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水 的循环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面径流等环节。首先,太阳能将地球表 面的水加热,使其蒸发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上升到大气层中,随着 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凝结成云。云中的水滴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雨滴 或冰晶,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面。一部分降水直接被植被吸收,一 部分则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源。 二、水的循环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 调节地球温度:水的循环过程起到了调节地球温度的作用。蒸发 过程中,太阳能被吸收,并使地表温度下降。凝结和降水过程中,水 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大气层中的温度升高。这样的过程形成了 一个可靠的温度调节系统,维持了地球表面的温度稳定。 2. 形成降水分布格局:水的循环对地球的气候分布有着显著影响。 水蒸气的凝结和降水会在不同纬度和季节之间分配热量,从而形成了 降水的分布格局。赤道地区由于蒸发量大,雨水较为丰富;而极地地

区,则几乎没有降水。这种分布格局给地球上的生物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 3. 影响地球能量平衡:水的循环过程影响地球能量平衡。水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会改变地球的能量平衡,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热带对流系统”,它是指赤道附近的空气上升形成对流云和降水,然后在中纬度和极地下沉。这种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过程。 三、水的循环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地球上的气候变化直接受到水的循环过程的影响。过去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水的循环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进一步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变化。 1. 水蒸气含量的增加:温暖的气候导致水蒸气含量增加。水蒸气是一种温室气体,它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所辐射的红外线能量,在大气层中形成一个保温层。当水蒸气含量增加时,温室效应增强,地球的平均温度也会随之上升,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气候变化。 2. 降水模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降水模式发生了改变。一些地区可能会面临干旱的挑战,而其他地区则可能遭受更加频繁和强烈的洪涝灾害。这种不规则的降水模式会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加剧了干旱和洪涝风险。 3.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高温、暴雨、暴风雪等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社

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及水热气迁移机理研究

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及水热气迁移机理研究 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及水热气迁移机理研究 冻土是指土壤温度低于0℃,地下水受到冻结影响的一种 特殊地质现象。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与水热气迁移机理对于理解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防止冻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及水热气迁移机理,可以为中高纬度地区的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提供科学依据,也对于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的评估和预测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在寒冷季节,冻土的温度随空气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土壤中的水分会逐渐形成冰结构,从而使土壤含水量减少,甚至完全失水。同时,冻土的水热变化还受到土壤类型、土壤孔隙度、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非冻结状态下,土壤中的水分主要以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的形式存在;而在冻结状态下,地下水的形式变为冰冻状态,导致土壤孔隙度减小,土壤含水量下降。 其次,冻土的水热气迁移机理主要包括水分迁移和热量迁移两个方面。水分迁移主要通过土壤中的离子扩散、毛细管作用和重力流动等途径实现。研究表明,当土壤中的水分进一步冰冻时,土壤孔隙减小,毛细管作用变弱,离子扩散速率减慢,从而导致水分迁移速度减小。而热量迁移则主要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等途径传递。冻土的导热系数和热传导率较低,热对流受限制,因此热量迁移速率较慢。 此外,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对冻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变化上。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中高纬度地区的冻土消退速度加快,导致

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深度减小、冻融交替频率增加,进而影响冻土中水分的含量和分布。降水变化也会对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降水过多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进而增加冻土中的水分含量,而干旱则会导致冻土水分含量的降低。 综上所述,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及水热气迁移机理的研究对于理解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止冻害以及评估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冻土中水分和热量的变化规律和迁移机制,可以为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中高纬度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提供参考。然而,由于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对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及水热气迁移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相信,在科技的推动下,对冻土水热变化特征及水热气迁移机理的研究将会取得更为深入的进展,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综合以上所述,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及水热气迁移机理的研究对于理解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止冻害以及评估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冻土中水分和热量的变化规律和迁移机制,可以为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中高纬度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提供参考。然而,由于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对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及水热气迁移机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预见,在科技的推动下,对冻土水热变化特征及水热气迁移机理的研究将会取得更为深入的进展,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大气环流是大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环境。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发展与水热输送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气候格局。下面分步骤阐述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一、大气环流的形成 大气环流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所产生的。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温季节性变化不同,因此产生了温度差异,冷热空气交替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有赤道洋流、平热带风系、温带西风带和极地鼓风带四个环流系统组成。 二、水热输送的基本过程 水热输送指的是地球上水量和热量的运移。它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物质基础。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太阳照射到赤道上的海洋和陆地,使得这里的水和地面温度升高。而赤道的热能会向两极传递,使得两极变得寒冷。然后,寒冷的空气下沉,沿着大气环流向赤道方向运动,而温暖的空气则上升,沿着大气环流向两极方向运动,从而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水热输送过程。 三、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相互作用 大气环流的形成是水汽和热量传递的主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水热分布和交换。大气环流的状况决定了热量和水汽的运输方向和速度,并改变着气压分布、风向、风速等多个参数。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水热分布不断变化,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同时,水热输送也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显著影响,它改变着大气的热量分布,使得大气运动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总之,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是地球环境系统中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气候格局

的稳定。加强对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水热条件时空研究文献综述

水热条件时空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水热条件是指某地区的水分与热量(气温、积温)的多寡、时空分布、对当地的工农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气候学家对全球近百年的气候变化研究发现地球近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的气候特别是温度和降水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各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并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1]。本文以一地区的日气温和日降水的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与波动方法,相关分析,以及ARCGIS9.3软件空间插值功能来研究一地区的水热组合时空变化特征。 关键字:水热条件线性趋势分析与波动方法空间差值 0.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增暖趋势更加明显。我国气温也明显增暖,自20世纪90年代有加速趋势,并伴有一些异常天气事件的出现[2-3]。目前国内外有关部门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研究及其与经济、社会、政治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热点问题。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环境差异极大,所以各地区的气候变化差异很大。由于世界人口众多,农业的生产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但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极易产生一些气象灾害,严重影响粮食的产值。因此研究水热条件的变化不仅对本国、对世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研究不仅对农业有很大的影响,对科学和生活生产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一个地区保护环境、科学安排生活和生产、科学指导城市规划等工作。 1.正文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有关部门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研究及其与经济、社会、政治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热点问题。IPCC第四次报告指出,1905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0.74℃ ,大于第三次报告中给出的相应趋势。近50年的线性变暖趋势几乎是近100年的2倍[4],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5]。近百年气候资料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规律分析研究,是气候分析预测的基础[6]。水热组合的变化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例如冯晓华采用趋势拟合技术中传统的滑动平均方法,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了中国东天山北坡40年来水热组合变化。结果表明40年来,山区春季的月平均气温变化幅度比较大,也较频繁[7]。李广霞,刘雪锋,等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辽宁省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得出全省各地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几乎以相等间距递减分布,气候大体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8]。 同时安徽省的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也做了一些关于气温变化方面的研究,如滁州市气象局的宋佑之、明光市气象局的彭玉章、定远气象局的赵淑琴等[9]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近40年来滁州市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滁州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总体上看80年代开始滁州气温逐渐变暖,90年代后期升温十分明显。还有南京大学与安徽气象科学研究所等[10]联合对安徽省近45年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研究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研究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被誉为“地球之肺”,享有丰富 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正面临巨大的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宝贵的资源,科学家们对热带雨林的水热过程进行了广泛研究。 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降雨频繁。这造就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独特 的水热循环。水热过程是指大气中水分的循环和传播。在热带雨林中,水热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首先,热带雨林的大气中水分质量以及温度分布对其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影响。热带雨林通常有高温高湿的气候,这使得雨林成为一个非常湿润的环境。从大气中获得的水分在树叶、植物和土壤中凝结和沉积,成为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供水来源。而温度在热带雨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物种的分布。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水热分布,使得热带雨林能够支持如此多样化的植物和动物。 其次,热带雨林的水循环对地球的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热带雨林在全球水 循环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们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的水蒸气到大气中,形成云层并产生降雨。这些雨水随后流入河流和湖泊,补给了地下水和环境中的水资源。此外,热带雨林的水循环还影响着地球的气候模式。通过调节着大气中的水分含量和温度分布,热带雨林将大气中的能量重新分配,减缓了地球的气候变化。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热带雨林的水热过程正面临着严重的 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热带雨林的干旱频率增加,水分不足成为了雨林生态系统的最大威胁之一。此外,大规模的伐木和森林清理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进一步破坏了雨林的水热循环。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减缓热带雨林的生态崩溃。

季风气候 青藏高原

第二节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 一、季风环流 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 ⏹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 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 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 环流格局 中国1月气压平均流场 1.从行星风系来看,中国大致35︒N以北为西风带;25︒N~35︒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带;25︒N 以南为东北信风带 2.在东西风带交界处(25︒N~35︒N),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则受东风带支配 中国7月气压平均流场

中国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的东部连线为界,其东南部为季风区,冬季近地面层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气流,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气流,气候湿热。 冬夏盛行风向 中国1月海平面气压和盛行风向频率图 冬季中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冷锋是冬季天气的控制系统。 中国7月海平面气压和盛行风向频率图 夏季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盛行偏南季风。大陆热低压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伴随的极锋或赤道辐合带是夏季天气的控制系统。

二、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3 000m临界高度) 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空间特征 面积大:东西3 000 km,南北1 500 km,占中国陆地面积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 高度大:平均4 500 m,占对流层高度1/3 中低纬度:25︒N~40︒N,处在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的过渡区 (一)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 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 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 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二)青藏高原的的热力作用 高原季风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

中国水热条件空间分布

中国水热条件空间分布 东延安中学宋毅文 一、选择本课题的原因 初二《中国地理》中关于我国气温、降水的知识是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重点,它对于我国农业等产生很大影响,同时这也是一个难点。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比较简单,尤其是气温、降水分布特点的成因。关于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在初预和初一年级都有所涉及,但初预学习时是对各气象要素单独进行了解,而初一学习时主要强调各要素的全球性、纬向地带性及成因,理论性强且比较枯燥,学生不易理解掌握,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也不够具体,学生很难了解气象要素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具体关系。因此选择这一课题,尝试在教材相关介绍不多的情况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加深对我国气象要素(尤其气温、降水要 素)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影响的理解,并与具 体的生产生活相关联,树立一定的人地观,同时培养一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公开教学的班级是初二(4)班,每周两节地理课,近一个多月的接触觉得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活跃,上课时能积极参与,尤其是男生。经了解,该班大多学生有个人电脑,并能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对于我所设计的教学流程的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1.使学生了解中国气温、降水、径流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使学生简单了解中国气温、降水、径流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成因。 基本技能:1.使学生通过运用中国气温、降水、径流量等地理知识分析中国南北方主食结构成因,了解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 能力。 2.使学生基本掌握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方法。 3.通过主题论坛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能力,进而形成探究型学习模 式。 思想教育:1.通过对中国气温、降水、径流量等地理要素的了解,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激发学生为国努力学习的热情。 2.通过了解自然地理要素对经济的影响使学生确立辨证的人-地观。 3.通过主题探究过程使学生学会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确立各学科知识应整合 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 1.本节课从知识点方面主要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关于我国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教材中是分别编排在两个小节,我在教学中将它们安排在同一课时中,希望

水热组合图解题方法例析

水热组合图解题方法例析①以温定位: 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份,位于北半球。 最高气温出现在1、2月份,位于南半球。 ②以温定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1000mm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800——16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1000mm

③以雨定型:年雨型、少雨型、夏雨型、冬雨型。 水热组合图是高考最常见而且重现率很高的气候类型题,对于这类气候类型图的判断方法可以归纳为八个字:“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即根据气温的分布规律确定热量带,根据降水特点进一步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熟练运用“八字法”可以轻松巧妙地作答。下面以较常见的四种水热组合图为例,谈谈“八字法”的具体应用:首先,以温定带。根据一个地点的最低气温分布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1)全年最低月均温在15℃以上的为热带气候: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最低月均温在0℃-15℃之间时,则可推断为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3)最低月均温<0℃,则为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或寒带气候。 第二步,以水定型。根据降水的特点,可以将降水类型分为以下四种: 少雨型:全年高温年降水量<125mm,为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温较高且季节变化很大,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如果降水少,多云雾,全年低温,则可推断为极地气候。 年雨型:全年各月降水均匀,为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稀少,即雨热同期,这样的气候有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气候评价

我国气候水热结构及评价 气候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所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气候有四个基本特点 1、季风气候明显 1)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着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 2)大陆性气候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冬季气温低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3)影响的范围广。 2、气候类型多样 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3、雨热同期 1)利于农牧业生产。 2)气候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二)成因分析 1、季风特征 1)按成因:行星风系、海陆冷热 就北半球行星风系来说,按中国所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基本气流季节变化最为明显,东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受东风气流控制。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变化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节气候区。 2)按来源:东亚季风、印度季风,

两者相互有紧密联系,又有其独立性。 印度季风:属于热带性质的季风,而东亚季风是副热带性质的季风,副热带季风受中、高纬度的影响比较大。印度季风的年际变异,主要表现在各年夏季时期,夏季风间歇时期的长短以及季风降水的强度; 东亚季风:年际变异,表现在雨带从华南向华北推移的速度快慢以及停滞时间的长短。冬季我国大陆主要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在东经80o—90°高空为一高压脊,东部沿海高空为一大槽,槽后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加强了地面的冷高压—蒙古高压,气流向外扩散,使得我国冬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北、北和东北季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冷锋是冬季天气的控制系统。 3)影响 ①冬季风 大陆上的冷高压一般于九月份形成,冬季风随季节的变化而逐月加强,一月最盛,平均每隔7—10天冷空气爆发南下,吹出寒冷的西北或东北,由北向南推进,强盛的干冷流可使华南地区24小时内降温12—16度,海南岛也可降温8度以上。冷空气到达南部沿海一带常有低云形成,并有小雨。 冬季风一般盛行于低空,在3000米以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冬季风沿着高原东侧及其东向东部地区。冷空气常随冷锋南下,北方多晴天,冷锋过境时多为大风,降温。 ②夏季风 夏季时,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所控制,高空在东经70—80度处为一低压槽,沿海为一浅脊。地面气压系统为欧亚大陆为印度热低压盘据,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想配合,使的我国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南和东南季风。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 a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b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汇合成赤道辐合带; c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一条大的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夏季风一般五月初盛行于华南,六月中夏季风推移到江淮流域,七月中下旬夏季风再次北跃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到八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北界可达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它与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一般在九月份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