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苗族仰阿莎简介

苗族仰阿莎简介

苗族仰阿莎简介
苗族仰阿莎简介

苗族仰阿莎简介

仰阿莎是流传于施秉县苗族地区的长篇神话爱情爱情叙事歌。

仰阿莎是一部苗族神话叙事史诗,与苗族“开亲歌”一样,被誉为苗族的婚姻史诗,通常与苗族13大古歌相提并论,民间素有“最美丽的歌”之称,是苗族古歌的“四宝”之一。在施秉县境内演唱苗族仰阿莎内容的有两个版本,即清水江式(俗称河边苗),舞阳河式(俗称高坡苗)。仰阿莎系苗语称谓,音译为“清水姑娘”之意,被苗族人民奉为“美神”。仰阿莎的妈妈是“水井”,因为事先没架桥,小娃脚杆短,难以渡河投胎(进入水井母体)而怀不了孕。经架桥后,仰阿莎才从水井里生了出来,成了苗族“美神”的象征。龙再成歌师演唱的这一路仰阿莎,是居住在舞阳河苗族唱法,当地苗族群众把她列为第八路歌,在排唱时,首先唱到最好的歌是仰阿莎。仰阿莎长得桑枝般苗条,头发如青丝,面庞白又胖,裙边似鱼网,花带马缰,人人见了都爱,各种鸟兽都非常倾慕她,追求她,但仰阿莎只和他们友好相处,从来没有接受他们的爱情。后来天上的太阳看中了仰阿莎,指使乌云做媒,乌云施展种种手段,诱骗仰阿莎嫁给了太阳。但太阳并没有把美丽的妻子放在心上,为了

名利,长期在外为人们判案,连续6年不归家,留她守空房,新房空荡荡,仰阿莎就是这样寂寞痛苦地生活了6年。在这6年里,唯一和她相处的就是月亮。月亮是太阳的弟弟,勤劳而朴实,很同情仰阿莎。仰阿莎在月亮那里得到了她不曾得到过的温暖和爱情。后来,她终于爱上了诚实的月亮,二人逃到了月亮的寨上结为夫妻。太阳知道后,跑回来找麻烦,要射死仰阿莎以解除心中之恨,并与月亮打官司,经过天狗理老评理,判定仰阿莎嫁月亮,判太阳败诉,月亮胜诉,仰阿莎改嫁月亮。为调解矛盾,又判月亮以半壁江山赔太阳,促使日、月、仰阿莎“天人合一”,和谐共处,让白天太阳出,热热山山水,夜间月亮出,给天下一片银光。

仰阿莎为五言盘歌体,以互问互答形式进行,用苗语传唱是仰阿莎传承的基本特征之一。舞阳河苗族群众演唱仰阿莎的场合与其他支系的苗族唱法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青年游方投宿客寨时,晚饭后客寨男青年出面邀请对唱的一种古歌。对唱时,均为清一色的男性青年,每方二人为一对(一人主唱,一人伴唱),忌在室内演唱,唱到答不上者为输,为一方赢得荣耀,这就是该歌技艺的最大特点之一。

龙再成歌师本人很爱好苗族神话叙事史诗仰阿莎,在他的影响下,寨上和施秉县原生态苗族歌舞队的队员积

极踊跃的向他讨教学习,为使苗族仰阿莎不失传,龙再成利用农闲和春节期间,免费不定期举办培训班60多期,培训学员达2200余人次,并经常带领当地苗族歌手参加施秉、黄平、凯里、台江、剑河、贞丰、兴仁等地举办的文艺苗歌比赛,带动了施秉县一大批仰阿莎演唱者对这路歌坚持不懈的传唱,为保护和传承施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目前,他收有徒弟10人,分别是:勇雅、舍保、伍侣、礼成、定兰、幼土、耶九、乔生、祥金、唐生。

苗族服饰文献综述

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与四川地区。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服装与银饰成为苗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所以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苗族历史的回顾。 苗服形成的历史渊源 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同样也正因为这样,造就了苗服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关于苗服的产生民俗界有多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统一的:苗服的产生是多次迁徙与抗争的产物。 冯悦在《苗族服饰记在衣上的史诗》做如下描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雄居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片阔富饶的土地上,然而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故土被迫南迁,传说当时姑娘们舍不得故土的奇花异草和

珍禽异兽,她们含着泪用千针万线把那些美丽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衣裙上,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并将这种服饰传给她们的后代,今滇黔旁乌蒙山区的花苗服饰,据说就是对故园山水、田林的记录。”石鑫进在《论述湘西苗女服》中叶对此做了侧面论证“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较小,一律穿刺绣花衣,包赭色绣花帕,配以诸多银饰。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分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极大。” 苗服的地域特点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湘西型苗族服饰考察资料称百余种。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目录 引言 (3) 一、发展历史 (3) 二、形式类型 (3) (一)服饰 (3) (二)配饰 (4) 1.头饰 (4) 2.银饰 (4) 3.银梳 (5) 4.银镯 (5) 5.银项 (5) (三)纹饰 (5) 三、服饰文化 (6) 参考文献 (6)

引言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服装样式都能在苗族服饰上找到痕迹。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是我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发展历史 早在《后汉书·晋记》等书中,就有关于五溪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现在,每逢节日的时候,苗族妇女依然喜欢穿传统的绣花衣裳。苗族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如今所呈现出来的苗族服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关于自己历史的确切文献记载。所以,苗族口口流传的传说故事成为了了解苗族历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有关苗族服饰的起源传说之一是:“楼珊”、“楼尼”请来了“楼妹”、“楼姐”,坐船从东球带来了五色棉种,进行播种。后来勒归发明了织布机、纺车,还教会女人纺纱、织布。这样,女人才有裙穿,男子才有衣穿。另一种说法与阿凤和谍雄的爱情故事有关,他们结合后,做出了像金鸡一样漂亮的衣裳,并不辞辛苦地向人们传授技艺,苗族先民才穿上了花衣花裙。 对于苗族服饰文化,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文献记录,如《淮南子》、《后汉书·南蛮传》、《隋书·地理志》等书中均对苗族服饰有所描述,从这些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变迁,而近代考古发掘发现的大量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苗族服饰文化的实物依据。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已经与中原人民进行了相互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纺织技术的发展。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先民的变迁、源自族内的改革,以及某些封建王朝的政令和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都影响着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上衣下裙的式样,在苗族中比较盛行,衣袖的宽窄裙子的长短衣领的有无纹样的装饰等,都有明显的变异。上衣下裤也是苗族流行的着装,衣服的长短,裤子的大小,衣襟的格式等也有不同,与服装相搭配的饰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清代之前,无论男女一直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式。雍正年间指令服饰宜分男女,苗族男人的服饰才改为裤子。现在受到汉族的影响,苗族男装完全汉化了。 二、形式类型 (一)服饰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款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大领或大襟衣,配百褶裙;二是大襟衣配

苗族姑娘仰阿莎的传说_中国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苗族姑娘仰阿莎的传说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在一个山谷中间,有一个绿幽幽的深潭,山的两边有苍翠的树木和奇丽的花草。井里的泉水清幽幽,能照得见天空的云霞、飞鸟,能照得见井旁的树木和花草。有一天,从东方飞来一群鹭鸶,从西方飞来一群水鸭,它们一见到这个美丽的水井,就想到里面去找鱼虾,气得看守水井的地神跳起来吼道: "呸!你们到这里来干哪样?这不是鱼塘,这是仰阿莎出生的地方。明天她就要出世了,你们可不要啄呵!谁敢动她一根毫毛,我就要叫它尸骨不归家!" 鹭鸶和水鸭,只好夹起尾巴飞走了。 第二天,忽然天昏地暗,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样的大雨落下来了。井里冒着水泡,发出"波--波--波"的响声。过了不久,雨止了,天也晴了,五彩斑斓的云霞,象苗家姑娘绣的奇花异朵,飘浮在晴朗朗的天空。这时候,仰阿莎从水井中冒出来了,成群的蝴蝶围着她飞舞,数不清的鸟儿绕着她歌唱……大家都在欢乐地庆贺美丽的仰阿莎诞生。 仰阿莎生出来的第一天就会笑,第二天就会说话,第三天就会唱歌,第四天就会织布、绣花。仰阿莎的歌声,是那样委婉动听,飞遍了山山岭岭,响彻了村村寨寨。在阴天里,她的歌声能驱云逐雾,把太阳唤出来;在冬天里,她的歌声能驱寒逐冷,唱得满山满岭开遍鲜花。蜜蜂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采蜜;百鸟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歌唱;青年小伙子们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手中的活路;姑娘们听见了她的歌声呵,一字一句地学唱。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一年年地过去了。映山红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映山红开过十八次了,谢过十八次了,仰阿莎姑娘已经十八岁了。十八岁的仰阿莎呵,长得更加美丽啦!美丽的仰阿莎,有一对水葡萄似的眼睛,有一个白茶花似的又白又嫩的脸庞,有两条锦鸡毛似的又细又长的眉毛,有一头黑丝线似的又黑又亮的头发。她穿起自己绣的花衣服,蜜蜂会飞来采花蜜;她穿上自己做的百折裙,那绉折比菌子上的绉纹还美丽。九十九个江略里的姑娘,哪一个能比得上她;九十九个江略里的青年小伙子,哪一个不爱她。 仰阿莎长大了,名声传遍了天下。求婚的人呀,多得象蜜蜂采花,今天来一群,

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民族,其溯源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 蚩尤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苗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更是 居少数民族之首。作为其文化的有形载体,服饰文化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其历 史与文化,更深刻的理解苗族服饰的变迁,从而推动其服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颇多。以中国知网为例,输入“苗族 服饰文化研究”,全文涉及的有3741篇,主题涉及的有193篇,当然这里是 指中国境内的苗族。这些文章角度各异,内容广泛。故本文就上述主题涉及的 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结果如下。 一、研究现状 (一)写作思路 1.从一般到特殊,即讨论苗族服饰文化的一般性,在举例说明时运用其特 殊性。如刘茜的《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2009),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是无字史书时,提及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纹饰中的“黄河”、“长江”、“平原”、“洞庭湖”、“城池”等主题图案,表明苗族祖 先曾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地区。又如龙晓飞的《苗族服饰文化深析》(2010),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的兵器文化英雄特色时,提及“水梳苗”的牛角形木梳。 2.从特殊到一般,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总结苗族服饰文化的 一般性。如娄方进的《桐梓苗族服饰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012)中,以桐梓苗族为例,总结出苗族服饰的图案丰富,美好追究,悠久历史。又 如李宇栋的《浅析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夯沙乡为例》(2012),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总结出湘西苗族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3.以小见大,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讨论更大范围的问题。如 黎焰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对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研究分析》(2004)中,以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为例,讨论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如何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问题。又如韦夷,吴俪蓉的《少数民 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为个案》中,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为例,陈述其发展现状,美学价值,从而指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 业化的优势。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首”的记载。这条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烂”。《隋书·地理志》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才有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服饰艺术。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是避邪的神物,更可得到吉祥幸福。银饰是贵重的东西,由它联想起来的是富有。所以,贵重的东西即是富和美。戴上这些银饰,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很美的。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叮当着响。重的可达8 -10 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雷山、黄平、台江、凯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绣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上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上衣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有的称其为“长命锁”、“银压领”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黄平革家少女其项饰也十分丰富,有戒指项圈,每个戒指又附一银片蝴蝶。有柱式拧丝项圈,月牙形银片项圈,下面坠有各种造型不同的银铃,行走起来,胸前一片银光,叮当作响。

黄平仰阿莎故事

黄平仰欧桑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在一个叫五岭坡的地方,住着一户苗族人家,男的叫雄公,女的叫吴嫚①。他俩整天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看到别人家有男又有女,每天开开心心生活、开开心心生产,常责备自己命苦,没有一男半女陪伴身边。 这天,吴嫚和雄公商量,去找神仙和阴阳两人,听说他们手中有一个神奇罗盘。罗盘是一个叫里汞的能人发明的,经过几经周折才落到神仙和阴阳的手中,它可以测试到很多未卜先知的事情。于是,雄公和吴嫚开始了艰辛跋涉。他们的真诚和信念打动了天上阴阳和地下的神仙,他们对雄公和吴嫚说:“像你们这样情况,必须找一个好的地势架一座新桥,才可以实现你们的愿望”。在雄公和吴嫚的再三恳求下,神仙和阴阳手持罗盘,穿越跋山涉水,穿越九十九道弯,终于找到一个适合架一座桥的地方。这里山明水秀,绿草茵茵,有十二座山相互叠嶂,聚集一起,各类花卉争相斗艳,万紫千红。 雄公和吴嫚用红苋菜、虎杖杆材料来架新桥,可是新桥建成后,不牢靠,这样仰欧就不敢走过来,最后又采用当地两种植物--仰馨②菜、扁金杆来架新桥,桥面宽三尺六,高三丈六,新桥敦实稳固,这样仰欧才起来③。就像歌中唱到哪样: 用那红苋菜,虎杖杆架桥,大桥架得牢,还是架不牢?仰 ①吴嫚:意为井老太,这里音译为吴嫚。 ②仰馨、扁金,植物名音译。 ③仰欧才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新桥架好了,仰欧德魂才走来,投身到架桥的吴嫚和雄公家去,他们家才生小孩。架桥生贵子,这是苗族习俗。

欧魂愿走,还是不愿走? 用那红苋菜,虎杖杆架桥,大桥架不牢,仰欧不敢走。 大桥架不牢,仰欧不敢走。又用啥来架,大桥才架牢,仰欧才肯走? 用那,拿这来架桥,大桥才架牢,仰欧才肯走。 大桥架牢了,谁是好心人,他在桥头站,他在桥头立,高声不停喊,唤仰欧过来? 新桥加好后,雄公和吴嫚的内心特别高兴。他们在新桥边栽种苦竹,并立一个指路牌,供人行走,走的人越多,他们的家丁越兴旺。用好酒好菜和白纸剪成的小人图案插在敲边做祭祀用品,天天祭拜新桥。这样的执着和诚意终于感动了石疙瘩,石疙瘩为雄公和吴嫚诞生了聪明又可爱的一个小女孩,并取名仰欧桑。仰是苗族美丽女孩子的名字,欧桑是冷水、冰水的意思,合并是冷水姑娘。从此,石疙瘩养育仰欧桑,石疙瘩是仰欧桑的爹和娘。 仰欧桑从此快乐生长,到三岁的时候,可以看守田坝上的鸭子,六岁便可以自己到处玩跑,九岁放牛到上坡。女大十八变,仰欧桑到十五六岁出落的更加美丽动人。身材像桑枝般苗条,头发又黑又亮,如青丝,皮肤光亮洁白,像一块洁白无瑕的玉,裙子底边像渔网,人人都想触摸,花带像马缰。 十五六岁是游方的年龄,有一天,在游方场的柳树下,来了九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他们时不时嬉戏,时不时聊天,这时,仰欧桑从他们身边擦肩而过,顿时,他们眼睛一亮,嘴巴半张,感觉像一阵

苗族服饰文化

第一章历史上的苗装 五、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 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本民族文字典籍缺乏。清以前的汉文字典籍对苗族记载又过于简略,对其服饰描述往往寥寥几句,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亦十分稀缺。所以,我们很难像苗族学者沈从文先生复原中华民族服饰变迁脉络那样去复原苗族服饰的发展脉络。没有办法复原上古、中古的苗族服饰,这是一件憾事。或许这正是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从“三苗墅首”这句古话来看,仿佛苗族人民的头部装饰变化比较缓慢。时至今日,在贵州大方、水城、纳雍一带的被称“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男女仍将红色的毛线混入发内盘在头上。织金、盘县、毕节等县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假发或毛线掺发盘结,这或许就是“三苗发首”的遗风。可是,我们不能据此风俗而要妄断苗族服饰变化的缓慢,没有发展。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可能不踏着与时代同步的节拍,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潮的冲击。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南、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与中原民族及其他民族相邻而居,接触在所难免。前文提到的战争与迁徙过程中把过去生活地方的山川、河流和城郭做成衣服穿在妇女和儿童的身上,并世代传承至今日。那么我们要问,在这次演变之前呢?他们穿的是怎样一种服饰呢?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不难窥见苗族服饰是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民族的服饰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之一,它同民族的其他文化变迁一样,受到内力和外力两方面的驱动。变迁呈自发性、自觉性的和被迫性或强制性的。自觉性、自发性的变迁一般表现为渐进的、局部的增减状态。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于纺织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引进使用等原因。当然,作为一个民族,也可能因为本民族倡导的改革等,加速了民族服饰的自觉变迁,这种变迁也可能表现为突进的方式。被迫性或强制性的变迁一般是由于封建王朝政令或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造成。这种变迁常常表现为突发性的,传统的服装为新服装取代。从这层意义上讲,服装的保守与反保守常常成为政治化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爆发民族战争的诱因。 苗装在其历史上,经历了自觉性和强制性的变迁。 如果将清代文献记录的苗装和“苗图”中描绘的服饰与后来的服装及现存的苗装相比较,从中不难发现苗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迁特别在当代更是十分明显。其中,男装的变化,显得更为迅速。从各类“苗图”及田雯《黔书》、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爱必达《黔南识略》、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李宗的《黔记》的记载中清楚看到清代绝大部分苗族支系依旧保持有别具风格的男装。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的田雯《黔书》记载:生活在贵阳一带“东苗”、“西苗”支系的苗族“男椎髻,著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束发”。居住在贵定县平伐司一带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苗蛮图册》绘制的82幅图中,几乎每一幅部有椎髻男性,且都是民族服装打扮图三十九,绘有5个男人猎虎图,其中靠近虎的一人左手执木牌,右手执镖,一人执长镖随后,另三个殿后者同执一弩。他们的装扮为,执木牌走在最前者头戴铁盔,肩、胸、腿都穿有护甲。其余四人没有穿甲衣,他们装束为椎髻束发,长衣短裤,衣色青黑,裤长至膝部,绑腿赤足。画面上的文字是这样写的:“九股苗在兴隆卫凯司……头戴铁盔。前有护面,后无遮肩,用铁皮围身,铁片缠腿。健者能左手执木碑(牌),右手执镖,口衔利刃,行走如飞,携带药弩名臼偏架,三人共矢,发无不贯。”图十四所绘“红苗”男子装束是椎髻,穿交襟宽袖上衣,束腰。下为中长裤,绑腿赤足。124j应该说,<黔书)、<苗蛮图册)所反映的是清初的苗族服装面貌。到清中后期,这种男装亦有了明显的变化。据田雯(黔书》记载,居住在都匀府之陈蒙烂土、天坝(今之福泉、麻江等)一带的“夭苗”支系“缉木叶以为上服,衣短裙”。乾隆年间的(苗蛮图册)图二十一“天茁”说明文字也这样写:“缉木叶为衣,著短衣(裙)。”而80多年后的道光年间,罗绕典写《黔南职方纪

浅谈苗族服饰纹样

浅谈苗族服饰纹样 在各式服装纹样中,苗族服饰对我来说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仅仅觉得苗族之着装让我仿佛能够看到他们所特有的性格:纯朴、善良、可爱、勤劳且富有朝气…… 苗族服饰纹样中,象征性成为了她的灵魂,从而使得她独具魅力。苗族传统服饰纹样按照象征性含义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力量性、生命性和吉祥性三种类型。 一、力量性 在人类早期,人们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于自然界有许许多多无法解释的东西,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魂的;神灵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于是人们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认为神灵的力量超于一切。因此,有学者认为“世间最有力量的象征就是神灵,神灵与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以其潜移默化的能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 苗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从原始人类混沌时期的“万物有灵”认识观,演化成“神灵崇拜”的巫术活动以至宗教信仰的形成这一过程。苗族先辈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之中,从最初的恐惧、崇拜开始,继而祈望自己拥有巨大的力量,以征服自然、征服猛兽、征服敌人。这种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柱,因此,代表着苗族人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性纹样开始大量出现,并体现在服饰上。 在苗族服饰纹样中有许多龙纹,其形态是综合了飞禽走兽及其它

动物最突出的特点后,经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而塑造的(如图1)。 图1 龙纹图 它特定的寓意是:宽阔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鹰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善良等等。总之,龙代表的是英雄之美、力量之美。同其他民族一样,苗族人民把龙的形象比作坚毅、强大、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象征,并以有这样源远流长的龙文化而感到自豪。在湘西苗族山寨,保留了“接龙”的习俗。接龙时,山寨苗王所穿的接龙衣,衣领及胸前背后都刺缀着成对的龙。 在苗族传统服饰纹样中,鸡纹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不过是理想化的鸡。在苗族姑娘们的衣背、衣袖和围腰上随处可见那似鸡非鸡的飞禽,有的头如孔雀,张开双翅作飞翔状,有的头如龙头,顶上有冠,或单独使用或周围配以花卉、蝴蝶(如图2)。

苗族银饰文化浅谈

苗族银饰文化浅谈 摘要: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有口头民俗学,风俗民俗学,宗教民俗学,物质民俗学。其中物质民俗学包括民间美术,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而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了不同的 民族文化。苗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特别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苗族居住分 布范围广阔、文化丰富、服饰独特,其中以丰富优美的银饰最为有名。苗族服饰中 的银饰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制作精美、工艺一流,其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 和文化,它是苗族灿烂文化中最为闪亮的明珠,也是现代人类了解和探寻古代先民 生产、生活情况的宝贵文化资料。 关键词:苗族;银饰;文化;艺术价值 一、苗族历史及服饰特点简介 1.1苗族历史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1.2苗族服饰总介 苗族人民居住范围广阔,南及海南岛,西北及宁夏、新疆,无不有苗族居住。目前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两省。由于分布很广、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构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其中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

(完整版)苗族服饰教案

苗族服饰 教学目标: 1、了解苗族服饰的特点,图案的装饰规律,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纸质服装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与创作能力,提高学生从身边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材料准备: 剪刀、胶棒、修正液、油画棒、粉彩笔、卡纸、各色彩纸、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5分钟) 由苗族歌曲导入,简单介绍苗族特色节日,了解苗族服饰分 为常服与盛装。在欣赏时,提示学生观察图案颜色的组合方法,看 颜色是如何排列起来的?有什么特点?在绘画上选择什么样的表 现方法更适合这种图案? 二、了解苗族服饰(5分钟) 1、色彩与图案 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对图案的选择喜好运用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苗族女性非常擅长刺绣,绣品精致,图案生动,色彩丰富。图案大多是龙、凤、碟、鸟、花、草、虫、鱼。苗族是一个讲究生态平衡的民族,他们古时长期迁移,经常生活在山坡水边,亲近自然,与花鸟为伴,常年来与自然有深厚的感情,这些直接表现在他们的绣品上,

因此他们的绣品都是采集于自然的广泛题材,既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突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2、苗族服饰的基本结构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标志之一,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基本特点:男装,短装衣裤或大襟长衫。 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配件多,花饰丰富。 苗族服饰一般均有性别、年龄、盛装与常装之别。 三、示范制作技巧(8分钟) 图案设计规律:剪贴:剪出完整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进行剪贴。 绘制:运用多种工具(粉彩笔、修正液、油画棒)绘制图案。 四、制作节日盛装:(20分钟) 1、分组创作。根据苗族服装的特色,选取自己需要的创作元素进行服装计。 五、展示学生作品(2分钟)

苗族神话仰阿莎

苗族神话仰阿莎 《仰阿莎》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广泛传唱的一首苗族神话叙事歌。因苗族进入黔东南境内的历史较长、居住环境不同且支系繁多,因而《仰阿莎》的具体内容有多个不同的版本。流传于清水江流域中段,剑河县境内下江苗(即锡绣苗)居住区的版本充满了农耕时期浪漫的田园色彩。 “仰阿莎”(Niangx Eb Sangb)是苗语译音,亦称作“仰欧瑟”、“仰欧桑”……,意为清水姑娘。“仰”为青草意,“阿莎”为露珠,亦做船解。 相传:天上最叫人仰慕的是太阳,地上最叫人爱恋的是仰阿莎。择吉日吉时到有水而阴凉的地方,用青石板架桥,并建上土地庙,仰阿莎就出生。在有泉水的地方,用青石建四方井,用青石板压底,仰阿莎就成长。青苔成了她的最好衣服。十二三岁父母给她穿戴上耳环、手镯、项圈等银饰盛装,十五六岁仰阿莎已出落成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孩,四方八寨的人都上门来向她求婚。经过父母选择,仰阿莎与太阳成婚。仰阿莎与太阳成婚刚到半年,太阳就去南方求职谋生。没有太阳在家的仰阿莎,生活渐渐拮据,妯娌间也常常刁难,她总默默的忍受着一切。太阳的家族虽然很富有,但人脾气粗暴,长得很难看;常

在太阳家中受雇的月亮,家庭虽然困难,但人性情温和,长得英俊。在孤独中,仰阿莎常常受到月亮的关照。渐渐的,仰阿莎便对月亮有了好感。太阳一直还没有回来,也没有给家里带来音信。仰阿莎便跟着月亮走了。仰阿莎的哥哥到南方去告诉太阳说,你快回家,仰阿莎跟着别人走了。太阳千里迢迢,风风火火赶到家中,在屋边正遇着看家狗,便问它可否看见仰阿莎?狗说,它一天只吃三餐饭,只为他家防强盗莫进他家,仰阿莎去那里,它不知道,它要太阳去问住在楼脚的牛是否看见。进到楼脚来,太阳见到牛便问是否看见仰阿莎?牛说,它一天只吃三笼草,只为他家耕种家中的田土,仰阿莎去那里,它不知道,它要太阳上楼去问火塘边的猫是否看见。走到火塘边,太阳见猫正在烤火,走近猫的身边就问是否见着仰阿莎去那里?猫说,它一天只吃三口饭,只为他家看好米缸不被老鼠盗,仰阿莎去那里,它不知道,它要太阳去问一下住在瓦沟边的蝙蝠可否知道。太阳问上了蝙蝠,知道了仰阿莎的去处。太阳和仰阿莎的哥哥就上路去寻找仰阿莎。到了藏仰阿莎的地方,仰阿莎的哥哥对太阳说,不知她藏在何处,如果藏她在独处,我们打死她都不要紧;如果藏她与对方的妹妹在一起,打死或打伤别家的妹妹,问题就大了。后来他们问过别家,知道仰阿莎没有与其他人藏在一起,而是拿到螃蟹家藏起来了;螃蟹打木盆把

浅谈苗族服饰的纹样

浅谈苗族服饰的纹样 摘要 苗族历史悠久,聚居地域辽阔而复杂,苗锦苗绣服饰图案艺术的发展体现了苗族妇女的价值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民族审美个性。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支系形成了绮丽多变、纹饰繁富的多样性风格。 关键词:苗族服饰妇女价值纹样艺术绮丽多姿民族审美 引言 苗族服饰向来以绮丽多姿、纹饰繁富的特点为世人称道。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苗族有些简陋的吃住生活与他们织绣染装服饰艺术的五彩缤纷、灿烂夺目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在苗族服装饰纹图案精美绚丽多姿的背后,有些人家连床铺被盖尚不齐全,食物常年以酸汤菜为主的条件下,在服饰上从不含糊行事。从发生学的角度上来看,任何民间艺术品背后所蕴藏着的意涵、人文涵及象征意义都与该民族或群体的生存、发展和思维方式休戚相关,特别是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在民族和群体中一般来说是约定成俗、口传心授的。 正文 一、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的人文背景 服饰织绣染装艺术在苗族社会中能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得以经久不衰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这一约定成俗的民族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苗族妇女自身的价值观,即能力的体现和审美的体现。这两种价值观的体现对其社会声誉和择偶、婚姻缔结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苗族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吃的、用的都基本上由家庭自己生产,妇女除参加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之外,纺织、刺绣或蜡染是她们一生的主要劳作。因此,纺织绣染在苗族中成为人们评价妇女能力高下的一个主要标准。美誉四方的妇女,必定是纺织绣染做得最好、心灵手巧的妇女,她们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喜爱。反之,不善纺织绣染的妇女,会受到人们鄙视,给待婚姑娘在择偶、婚姻上带来不利甚

苗学走向国际学术舞台剖析

本网讯经过苗族学者与研究苗族的各界学者的共同努力和争取,以苗族学者为主体申办的《苗族的民族认同和苗族人类学论坛(Miao/Hmong Studies & Anthropology)》于2009年7月29日至31日顺利在昆明的云南大学举行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组委会”召开,该论坛的两个专题会议分别于7月30日下午和31日下午圆满完成既定日程,顺利闭幕。 本论坛分两个专题会议,如下: 专题1. 苗族人类学研究(Panel 1.Research on Hmong Studies & Anthropology) 主席:翁家烈、张晓、Kou YANG (杨寇,USA) 专题2 .不同国家或历史背景下苗族的民族认同建构研究(Panel 2.The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 Miao/Hmong in Various State and History Contexts) 主席:石茂明、路易莎(Louisa Schein;U.S.A.)、杨志强“苗族人类学研究”专题是按照省民委的工作部署,由贵州省苗学会向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组委会申办并得到了大会组委会批准,由贵州民族学研究会主办,贵州省苗学会、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筹备工作由贵州省苗学会具体负责。 出席“苗族人类学研究”专题会议的贵州方面的领导有贵州省民委徐飞副主任,贵州省军区原政委、原省委常委、贵州省苗学会顾问喻忠桂先生,贵州省民委经济建设处吴继堂处长。出席本专题会议共有48名专家、学者及陪同人员出席专题会议,其中有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泰国等5个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14人,并有30篇论文在专题会议宣读交流。

浅谈苗族服饰的象征性意义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苗族服饰的象征性意义 学院:国旅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旅游管理10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

浅析苗族服饰的象征性意义 摘要:经济发展使得苗族人们对本民族的服饰的淡化,对于苗族服饰的重新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使得研究苗族文化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时代的课题,本文主要从苗族服饰概况、苗族服饰文化内涵,苗族服饰象征性意义、苗族服饰的价值几个方面入手、来探讨服饰象征性与贵州旅游的关系。 关键词:苗族服饰; 象征性意义;服饰文化 Abstract:economic development makes the Miao people desalinating this nation dress, which has put forward to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Miao costumes. And also the meaning of the Miao culture as well as protecting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of Miao’s costu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tourism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Miao’s costumes, costume culture connotation, Miao costumes symbolic significance, the value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clothing and its clothing symbolic. Keywords:Symbolic;Miao costumes ;Hmong culture 一、贵州苗族服饰的概况 (一)贵州苗族服饰介绍 贵州省是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其中贵州苗族人口占苗族总人口的一半,贵州又是苗族的“大本营”,所以贵州苗族服饰在贵州服饰中占主要地位与比重,在贵州发展旅游过程中,苗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量,是贵州旅游发展的一张名牌,苗族服饰文化资源丰富,服饰类型多样。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苗族服饰是最靓丽的服饰之一,不但款式众多、造型独特、结构精美、色彩亮丽、工艺精巧、装饰豪华,而且苗族服饰中出现的大量象征性符号,代表苗族这一特殊民族群体文化含义,是苗族的文化标识,区分年龄与婚姻的标识,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大多数苗家妇女知识水平不高,却能通过自己精湛的刺绣手艺方法,刻出形象的花鸟图案和精美盖世装饰图案,对大自然的深刻描述,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大机器生产印制,打破了现有的封闭环境,越来越多的青年到大城市打工,苗族服饰只有老年的妇女在家织绣,面临断代与失传的危险,基于开发角度,必须提炼与加工好苗族服饰象征性元素,通过调查发现,

苗族特色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苗族特色 先来看一下苗族服装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这是苗族银饰 服饰分类一般分有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记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这是湘西型,这是黔东型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谢谢大家

苗族服饰简介 苗族服饰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苗族服饰简介苗族服饰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着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

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浅谈苗族服饰

浅谈苗族服饰 艺术概论之浅谈苗族服饰 浅谈苗族服饰 交通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 1803090227 张帆 摘要: 苗族的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它的美学价值表现在服饰的造型美和文化内涵上,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本文通过对苗族服饰的造型、色彩以及图案三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论述。 一、苗族服饰概述 史料记载,苗族是蚩尤部落的后代。苗族的历史也流传悠久,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明,但是,苗族没有文字。那苗族的文明怎样传承下来,他们的文明怎样传承给下一代呢, (1) 苗族服饰的特点从其支系上看有所不同,分白苗和花苗。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在战争中大部分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苗族就成了花

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 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 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 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 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 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 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 苗。这些传说体现了苗民 是一个把自己民族历史、文化和艺术穿在身上的民族。花苗的服饰是最能体现其传统文化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 1 南京工业大学 艺术概论之浅谈苗族服饰 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苗族服装大多为麻织,风吹日晒会逐渐变黄变脆,既不美观,也不耐用。所以苗族服饰除了刺绣外都使用蜡染,这样不但能使麻料保持原有的色彩,而且蜡液对麻面具有保护作用,能延长其使用年限,更为重要的是使裙子得到了美化。 苗族服饰色彩鲜艳明亮,图案千变万化,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于装饰性。苗族在服饰方面保留着自己浓厚的民族特点,以蓝黑色的棉布料为主。女子服装非常讲究和精细,其上衣多为蓝黑棉布,衣服较大而长,尺寸因人而不同。苗族服饰在造型、色彩、图案方面有其相对固定的规则,用色繁杂,色彩组合方式千变

贵州苗族概况

贵州苗族概况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先民。台江境内的苗族先民主要有“黎”和“方”两大部落,“黎”部落有“九江黎”(九个氏族),源于古代“九黎”集团,最初居住在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一带;“方”部落源于古代的“虎方”,居住在今西起黄淮平原,东至山东、江苏滨海一带。这两个部落联盟相近,紧密相处。 (二)迁徙 l、迁徙原因:台江苗族先民最初由祖国的东海之滨和黄淮平原开始迁徒而来。《苗族古歌》描述迁徙前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苦难当/住地的地方平得象木板/到处一片水茫茫/由于战争和艰苦的生活所迫,才不断迁徙。《迁徙歌》唱道:我们来唱五支祖/六祖爹妈上高山/迁到西方来过好生活......看出当时有六个部落迁徒。 2、迁徒的路线:境内苗族先民迁徒的路线大体是:离开。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老家后,向安徽、江西移动,再沿南岭山脉西行,到达广西、又沿都柳江北上,到达榕江一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