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论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的性质

刘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文物》2005年第6期刊有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联合撰写的《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报道了2000年6月发掘的秦始皇陵园外城垣东北角之外900余米处、即位于现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办事处孙马村陈王西组的一座陪葬坑的发掘情况。

据简报报道,该陪葬坑平面呈“F”形,由一条斜坡道、二条南北向过洞及一条东西向过洞相互贯通构成。根据陪葬坑的位置和形制,简报将其分为三个区。在Ⅰ区和Ⅲ区的建筑结构中,都有一条位于垫木夯土台之间的断面呈凹槽状的象征性的河道。河道口大底小,系用青膏泥在夯土基础及三侧垫木夯土台内侧涂抹而成,泥层厚0、04~0、06米。河道底部距垫木夯土台0、12~0、22米,在垫木夯土台内侧形成缓坡状。Ⅲ区和Ⅰ区的象征性河道处于一个水平面上,二者呈直角形相互贯通。

在Ⅰ区过洞内共出土原大的青铜水禽46只,其中天鹅20,鹤6只,鸿雁20只。这些水禽多数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于坑底的垫木夯土台上,头部都朝向象征性的河道中央。另有少数水禽位于河道内,个别立姿的水禽因盗扰或其它原因而倾倒。所有水禽展示的都是动态过程中的瞬间形态,如天鹅或立或卧,有的在觅食,有的在休息。有的鹤嘴中含有一铜质虫状物,表现的是从水中捉得虫食后尖喙离开水面的瞬间姿态。而有的鸿雁展示的则是曲颈鸣叫的形象。

另外在Ⅱ区还出土箕踞姿陶俑和跽姿陶俑共15件。这些陶俑手中原皆持有物件,因残佚已不知其形态。陶俑的穿作皆为有袜无鞋,表现的应该是在室内席上的形象。在陶俑周围发现有银质、青铜、骨质小件器物260余件,其中有用于弹拨乐器用的银义甲,由此设想陶俑手中所持应为某种乐器。简报推则陶俑和水禽之间当是一种主从关系,而不会是简单的饲养与被饲养的关系;还推则陶俑可能职掌一定的乐器,是“以音乐来驯化水禽”。

关于陪葬坑的性质,简报谓:“依据结构及现有的出土物来判断该陪葬坑的性质尚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实据笔者看来,仅从现有的出土物已经足以判断出该陪葬坑的性质。该陪葬坑应该是对秦始皇王室苑囿的一种局部仿造,即表现的是秦始皇御花园的部分场景。

王室苑囿的最大特点是建有很多宫室台榭及园林池沼,其中豢养着众多的禽兽虫鸟鱼鳖,种植着大量的奇花异木。王室苑囿的最大功用是为帝王提供游观逸乐的场所,同时也是王室的物品及经济来源,即如《周礼·囿人》所说:“祭祀、丧纪、宾客共其生兽死兽之物”。《三辅黄图》卷三载:

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珍禽怪兽毕有。王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

又《三辅黄图》卷四曰:

鹤池在长安城西。

上揭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出土的象征性河道及天鹅、鹤、鸿雁等水禽所表现的正是《三辅黄图》中所说的“雁池”或“鹤池”。

上文说过,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Ⅲ区和Ⅰ区的象征性河道处于一个水平面上,二者呈直角形相互贯通。实际上Ⅲ区和Ⅰ区的河道应该是一个整体,即这一象征性河道呈现的是一个曲尺形。这一曲尺形河道表现的是“雁池”或“鹤池”曲折蜿蜒的状态,正是对现实场景的竭力模仿。

在K0007陪葬坑以西约1000米的吴村西南,1996年曾发现了一座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陪葬坑,坑内甬道的南北两侧共有16个耳室,耳室及甬道内出土了动物骨骼、陶俑。动物骨骼经鉴定有10种飞禽、走兽、鱼鳖。简报指出K0007陪葬坑与1996年发掘的动物陪葬坑有许多共性:均位于古鱼池的南岸,靠近水源;均出土了鹤类及其它水禽,这说明两座陪葬坑之间有某种密切的关联性。笔者认为简报的这一推断是正确的,其实K0007陪葬坑与1996年发掘的动物陪葬坑性质完全相同,都是对王室苑囿的一种局部仿造。两个陪葬坑出土的飞禽、走兽、鱼鳖、水禽共同构成了古代苑囿的主要生物内涵。

K0007陪葬坑及1996年发掘的动物陪葬坑的地理位置相近,都位于东西向古河道南岸的台地上。据简报称这一古河道为古代的鱼池。古代的苑囿中都具有众多的河流或池沼,将仿造的王室苑囿建在古鱼池的岸边,应该有地理位置上的考虑。很可能这一古鱼池就在秦始皇王室苑囿的范围内,如此说来地下仿造的古苑囿的位置就与地上实际存在过的古苑囿重合了。

至于K0007陪葬坑中所出陶俑与水禽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简报作出的“陶俑和水禽之间当是一种主从关系,而不会是简单的饲养与被饲养的关系”、“以音乐来驯化水禽”的推测是错误的。这是因为陶俑表现的是在室内席地而坐或跪跽的形象,而水禽表现的则分明是在野外的形态,而且陶俑只出土于Ⅱ区,与出土象征性河道和水禽的Ⅰ区和Ⅲ区的出土物差别明显,其性质应有不同。那么这些陶俑是用于何种用途的呢?笔者认为这些握持乐器的陶俑就是宴乐俑,是为君王游幸苑囿提供乐舞以用于欣赏和助兴的,与出土的水禽并没有主从关系,其所握持的乐器也不是用来驯化水禽的。古代王室苑囿中都设有许多台观,用于观赏各种鸟兽之用,如汉上林苑中就设有“观象观”、“白鹿观”、“鱼鸟观”等。欣赏鸟兽需有乐舞助兴,这就是K0007陪葬坑配备有宴乐俑的原因所在。

古人视生如死,秦始皇陵园周围分布的兵马俑坑、马厩坑、加上具有王室苑囿性质的K0007陪葬坑和动物陪葬坑,共同构成了秦始皇陵园所竭力仿造的世间王宫那恢弘侈糜的场景。

中国古代的苑囿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从商代开始,苑囿就已经是经常见于记载的内容。从甲骨刻辞可以得知,商王频繁的田猎活动就经常在苑囿中进行。秦的苑囿从规模和内涵看更是盛况空前。《三辅黄图》卷四载:“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西汉初上林苑的四至据《汉书·东方朔传》谓:“举籍阿城以南,

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这个“四至”也就应该是秦上林苑的“四至”,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大。在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中也有很多与秦苑囿有关的资料,如云梦睡虎地秦简、云梦龙岗秦简中都有关于秦苑囿的法律和制度的记载。在出土的秦印和秦封泥中,有“上林郎池”、“池印”、“上林丞印”、“华阳禁印”、“章台”、“安台丞印”、“东苑”、“东苑丞印”、“杜南苑丞”、“宜春禁丞”、“阳陵禁丞”、“麋圈”、“白水之苑”、“白水苑丞”、“白水弋丞”、“左云梦丞”、“右云梦丞”、“平阿禁印”、“桑林”、“桑林丞印”、“突原禁丞”、“卢山禁丞”、“坼禁丞印”、“具园”等与秦苑囿有关的史料,可补史籍之缺。

秦始皇陵园具有苑囿性质的K0007陪葬坑的出土,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苑囿更为具像、写实的面貌,丰富了我们对于古代苑囿的认识,因此,这批资料对于古代苑囿尤其是秦苑囿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载《中国文物报》2005年8月9日第7版

点击下载word版:

复旦社会学试题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社会统计学历年试题集锦 1996年、(100分) 一、知某部门1990年的产量为A0,又已知1991-1995年各年的 产量分别为A1,A2,A3,A4,A5,现在想求得2000年的产量预测值,你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几种预测方法及统计预测的计算公式来?对 这几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即计算公式)各加评述。(要求至少写出三种 方法及公式)(25分) 二、有1000个退休工人经济收入情况的调查资料如下: 要求:1、计算这群退休工人的月平均收入额。 2、计算这群退休工人月收入的众数值和中位数值,并说明其统计含义。(25分)

三、现对某超市的三类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进行调查。资料如下: 要求根据上列资料计算: 1、商品销售总额的综合指数。 2、商品销售数量的综合指数。 3、商品销售价格的综合指数。 4、说明上面三个指数间的关系。(25分) 四某地区有30万个家庭户,现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1200个家庭户进行调查。结果是720个家庭中有彩色电视机。要求: 1、根据抽样数据推断这30万家庭户有彩电的所占比重。 2、这次抽样调查的平均抽样误差有多大? 3、在95.45%的可信度上推断该地拥有彩电的家庭户数。(25分)1997年、(100分) 一、名词解释:(10分) 1、简单随机抽样 2、离散型随机变量 二、计算题:(60分)

1、下表是某厂职工一月份的奖金发放状况。计算其众值、异众比例、中位值、均值、标准差。(30分) 2、某学区学生语文统考成绩服从态分布,平均分为65.2分,标准差为12分。问该学区中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占多少?(10分) 3、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设:认为某市中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有升高趋势。根据前三年的统计数据,中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6岁,今年对该市400名教师的随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平均年龄为36.9岁,标准差为10岁。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上述研究假设。(10分) 4、下表反映了工人的工作满足感和归属感的关系。计算二者的Gamma相关系数。(10分) 三、简答题:(10分×3) 1、什么叫统计推论?统计推论有什么特点?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远古人类互相交流端赖图象符号与口语。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文化内涵的积累以及相邻文化的冲击影响,人类认识到图象符号可以与语音结合,从而创造发明文字。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借由文字的承载传扬,才有文明的诞生与成长。人类史上一共只出现过四或五个独立创造的起源文字:中东的苏美楔形文字、北非的埃及圣体文字、中美洲的玛雅圣体文字以及汉字。苏美文与埃及文是拼音文字之先河,汉字则是东亚文明的奠基石。文字可以大分为形符文字与音符文字。形符文字以形音二元素造字表意;音符文字则只以字母,或音节拼音造字表意。四种起源文字俱属形符文字。除汉字外,所有形符文字均已成为死文字。目前世界文字除了以形音相合的汉字外,均属拼音的音符文字。本文比较四种起源文字产生的时空背景及其文字结构,并初步探讨产生这些起源文字的文化因素与条件。 一、埃及圣体文字起源时空 古埃及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43年共经历31个王朝。埃及王朝历史与其文字产生发展关系密切。埃及圣体文字在第一王朝(D)时已确知存在,经历三千多年到394年之后成为死文字,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宣博良利用刻在罗塞塔石(公元前196年)的三语诏书(圣书体、俗体、古希腊文)将之解码破题。关于埃及文字起源,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可能是Abydos墓葬遗址U—j墓出土的陶器、象牙、骨片上所刻图符。U—j墓遗址时间相当于第零王朝(约公元前3200年)。图一是一些骨片刻符。在第零朝代的纳玛王时代(约公元前3150年)图符已具备文字功能。如图二A陶尊之单体图符象一鸟立于方框之上,方框内两个象形图符,一象鲇鱼,一象凿子,被用作音符代表法老王纳玛的名字。图二B之石版上也可见刻有纳玛的图符及法老王的刻像。图三A之陶尊刻有像蝎子的图符。图三B是刻在锏头上的记事图画,时间相当于约公元前3200年。比照图二的纳玛石版,可以确定图三A陶尊上所刻的蝎子,指的正是图三B中头戴白冠(表示统领上埃及)手持锄形武器的法老。这种将名字刻画在法老王肖像头前的作法常见于后世。所以即使我们无从知道陶尊图符之读音,它作为公元前3200年左右一位法老王的名字应无疑问。以是推论U—j墓出土两百多片骨片标签上的刻符(图一),虽然以单体出现,可能已是形音结合的原始圣体文字,其时约当公元前3300年。文字产生关键是人们认识到语音或语言可以与某个特定的图符或符号联系结合而达成更特定的表达沟通功能。由U—j墓出土的图符来看,当时埃及人已认知图符可以与语音结合,应该已经跨越过文字创造的关键栏槛。其后埃及文字的发展在如何利用图符表达文法以及如何使文字与口语磨合。到了埃及中期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文已是极为成熟的文字。 二、古埃及文字结构 古埃及文字是形符文字。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部分形符开始分化成为音符,有24个单子音符(1—consonantosign或称埃及字母),70多个双子音符(2—consonantosign)及三子音符。虽然理论上埃及文可以完全用拼音方式表达,但是它一直保持着形音并存的形符文字形式。作为表意的形符被称为界定符。例如“靓女”古埃及字写作:口。 此字由五个图符造成,口是一个“三子音符”代表n—f—r。中间三个图符,上两个是“单子音符”f同r,第三个是形音符,念作t,作为字缀表示字词为“阴性”。右边图符是界定符,表示此字是指年轻的女子。所以左行及中行之拟音为(n—f—r—t)念成nefere te,意思是豆蔻年华的靓女。 各接另外两个较为复杂的复合符号。很形象地表示这两个复合符号是由鸟嘴中宣读出来的声音(图五),其中口可能指王,口是以日名作为王名的图符,所以由鸟嘴读出的是时王名字,拟定为“3 Ajaw”。出土陶玺遗址时间相当于公元前650年。因此学者推测玛雅系统文字至少可溯源至公元前650年左右。中美洲地区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有文化遗址,到公元前1500年的“前形成期”许多遗址出土文物多刻有图符,

1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 任课教师:张荣强教授 授课起止时间: 学生姓名:王玉珂 研究生院制

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一、出土文献的历史学研究意义 李大钊在其《史学要论》中说:“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人类历史是建立在人类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人类自我完美的自然发展过程。历史学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的发展指明方向,而历史学为人类提供借鉴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客观真实性程度。所以史学是求真的学问。“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 1。“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历史随时随地在发生,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消失,其客观性也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改变。历史认识涉及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客观的历史实际、历史资料、历史研究者。这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自然科学工作者可以对研究对象反复观察,重复实验,研究者能够直接观察研究对象。历史研究者所研究的历史过程不能重演,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研究者并不能亲眼看到客观的历史实际,他要认识历史实际,必须通过历史实际遗留下来的遗迹——史料来进行。也就是说,史料是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实际的中间介质。这就是历史研究比其他研究特殊的地方。传统史学的研究,多依据传世文献,因纸质文献不易保存,在流传过程中,受各种人为因素(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制约,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变异。而考古获得的文字资料就不一样,它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古代原始遗存(也有极少数出土文物为后代仿前代的),因此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2。现代考古学产生、发展以来,不断发现的大量出土的文化遗存中的文献资料,为史学特别是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材料,为历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王国维在其《古史新证》中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 1 李大钊《史学要论》。 2 摘自张荣强讲义《出土文献研究导论——以简牍为中心》2012年2月13日。

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从秦简里的“赀”字看秦社会 内容提要 本文从出土秦简里的一个频繁用字“赀”,分析战国末期和秦初的某种法律现象,这就是大量地赀罚老百姓,为了战争和宫陵工程而榨取物资与劳动力。 关键词:秦简、赀,甲,盾 提纲:(为便于屏幕阅读时了解文章概貌,这是屏幕阅读方式的试验) 1. 《说文解字》里的“赀”字 2.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赀”是个专题高频字 3. 秦国货币与劳役工量的等价数据探求 4. 秦陵近年出土的石铠甲 5. 秦简以外的秦国“赀”字 1. 《说文解字》里的“赀”字 2005-06笔者对汉字集里的“贝”部汉字作专题讨论时,读到了《说文解字·貝部》里有个“赀”字,《说文》解释为:“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繇赀钱二十二。”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使用较少,《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集里未收录。《新华字典》里列了两个义项,①(作为动词字)计量,多用在否定场合:所费不赀,不可赀计;②同“资”字的财物、钱财之意。 为了某种特定的究竟的目的,促使着笔者要搞清楚这个“赀”字在汉语历史里的使用(演变)情况,于是求教于《汉语大字典》。在这部经典里,“赀”字一共罗列了六个义项:①罚缴(财物)。引用了云梦秦简里的两条例文(详见后文讨论)。②汉代指对未成年人所征的口户钱,魏晋南北朝时指按户征收绢绵等实物的户调。引用了《说文》“赀”字下的汉律条文。③通“资”,财货。《玉篇·貝部》对“赀”字的解释已更变为:“赀,财也,货也。”……《明史·徐光启传》:“盖棺之日,囊无余赀。”④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管子·山权数》:“之龟为无赀”。……⑤价,价格。《管子·乘马数》:“布织财物,皆立其赀。”《晏子春秋·外篇二十五》:“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⑥匈奴对奴婢的称呼。《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论》注:“匈奴名奴婢为赀。” 由此看来,把“赀”字当作“责罚”、“处罚”的意识,在先秦古代以及秦之后,都不是这个字的主要义项,除了秦律之外,其它先秦古文献里没有把“赀”首先当作“处罚“的字义。(当然,不排除《汉语大字典》的编者们在找到了秦律古文献里的例句后,就不再搜寻其它例证。虽然《汉语大字典》对字的初形努力上溯到最远,然而对字的每一义项的使用例证,不一定负有追根溯源找到最先的“辞源”学责。) 2.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赀”是个专题高频字 近日查阅秦代资料,却在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法律条文里反复地见到这个“赀”字。秦律里,有好些地方使用着“赀”的处罚手段,兹摘录一些如下,希冀借纷斑而窥全豹。 ①对于职务失职给予“赀”的处罚。《除吏律》:“任废官者为吏,赀二甲。”所谓“废官”,就是因犯事而革除了官爵的人,任用废官,被认为是失职,要受处罚。《秦律杂抄》:“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效律》:“官府臧(藏)皮革,数炀风之。有蠹突者,赀官啬夫一甲。” ②对于干活加工质量超限不合要求的,赀罚。《效律》规定:“衡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秦律杂抄》:“除士吏,发弩啬夫不如律,及发弩射不中,尉赀二甲。发弩啬夫射不中,赀二甲。免啬夫任之。” ③对于规定的“物勒工名”,没有作好的处罚。《效律》:“公器不久(记)刻者,官啬夫赀一盾。”上交政府的制成品,没有标刻施工记号的,啬夫这一级的吏员要受罚;标错了,也要挨罚。《效律》:“器职(识)耳不当籍者,大者赀官啬夫一盾,小者除。”

古文字学笔记

古文字学 一.隶变与古文字学之诞生 古文字学定义:主要是古文字学四字造字原始。 古:其不从十从口,而是下面那个容器。 文:最初的单体文字就是文,后来合体文字越来越多,例如典型的会意字:休;形声字;文字之外有一个滋生的过程,这个字用“字”字来表达,单体的被称为文,合体的被称为字。 学:与教相对。 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典型的文字学或者古文字学的说法,文字学一词是我们进来以来,从印欧语系尤其是希腊语字根gramma来加以引申的。Gramma 一词,在希腊语中,有字元、字母的意思。希腊语包括其他的印欧语都已经完成了从象形文字到字母文字的转换,而中国的整个文字体系,还没有完全象形的意味,这是不同体系,只是借用西方的名称来表达我们这个学科。 “止戈为武”的说法,其实是不够准确的。“止”最初的含义并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指人的脚趾头,后由于意义需要,才把这个字引申为停止、制止的止 文和字两个字的辨析:文和字,先有文后有字,故《说文解字》中对于文字进行总结的时候,每说完一个部首的时候,会说从文若干,这个文就是指字。 今天,单称的时候,”字“指汉字,一个字,单独的一个字。而文。更多的是指文章。文字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秦始皇时期,在秦始皇28年,琅琊台刻石中提到“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史记?秦本纪》,”从此文字两个字连用的就比较多了。文字学三个字连起来,就更晚了。最初早先的文字学大范畴,今天称之为语言文字学,而古代更多的是把它叫做文字之学。 文字学:西汉称之为“小学”,归于经部。 直到宋朝王应麟编玉海的时候,将文字之学划分为三块:体制、训诂、音韵。体制:大致相当于字形学,即文字学。 扩充为语言文字之学,1906章太炎提出。 1917年北大始开文字学课程,朱宗莱教文字学形义篇,钱玄同教文字学音篇。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文字学研究的物件,只限于形体,我不但不想把音韵学找回来,还得把训诂学送出去”。即追求文字学狭义,是字形学,不应该包括训诂和音韵。古代是把训诂、音韵和字形混在一起,统称为文字学的,到了今天基本上这三者界限是明确的。 唐兰“一个字的音和义虽然和字形有联系,但在本质上,他们是属于语言的。”即音和义,它的语言属性更强烈,而字形的文字属性更强烈,但严格说来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汉字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义音文字,世界上所罕见的传承到今天,既表音也表义,能够看到这个字大致知道它的含义的少见的文字。尤其在今天的电脑时代,显示出其输入速度快、见形识义以及延续性的优势,这是有些字母文字做不到的。 隶变是在战国时代发生的。 文字学就是字形学。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遇负杖入保者息”郑玄注语析疑 (首发) 侯乃峰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 《礼记?檀弓下》有如下一段话: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童)汪踦往,皆死焉。 这段文字本身甚为浅显,意思也很容易理解。然而郑玄在注“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时说:“遇,见也。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保,县邑小城。”对郑玄这句注语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意见。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选有此文,对“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注解说: 负杖,把杖(扁担之类)放在颈上,两手扶着,等于今天的横挑。保,城堡,后来写作“堡”。息,歇息。当时战事很紧,鲁军不利,人们逃避齐军,走累了,所以负杖入堡休息。1 可以看出,这段注解其实相当于郑注的白话翻译。然而对于郑玄的注语,裘锡圭先生表示怀疑。其文曰: 疲倦休息,怎么会“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呢?郑说难信。此文“负杖”似与“杖负”同意,就是拄杖而负物的意思。当时鲁国民穷役重,为公家负物的服役者力不能胜,拄杖而行,所以公叔禺人见之而有“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之叹。2 两种理解的分歧很大。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郑注本意有出入。细读

原文,“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遇到……(什么人)在休息”。再看郑注,“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一句的主干正是“见……休息者”,意即“见到如何休息的人”,与原文密合无间,则郑注所说的是休息之情态无疑。看《古代汉语》的理解,以为是“横挑”,则“入保者”在休息时当然是放下挑子,而不会把挑子放在颈上休息,故此理解与郑注本意不合。裘先生一方面以为原文“负杖”是“拄杖而负物”,此种理解若是作为“负杖入保者”行走时的情形无疑是正确的(但并非郑玄注语所说的休息之情态)。另一方面,此说又准确抓住了郑注的句子主干,以为郑玄注语所说是“疲倦休息”之情态,但裘先生似乎是将郑注“加其杖颈上”理解为“加其杖(于)颈上”,遂以为郑注错误而撇开不论。 郑注其实不误。既然“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公叔禺人见到“负杖入保者”时,他们正在休息,而郑注所云正是“负杖入保者”休息时的情形。裘先生将“负杖”理解为“拄杖而负物”是可信的,之所以对郑注生疑,想是未曾见过山区居民“拄杖而负物”者休息时的情形。笔者在童年时曾听村中老者讲述过一段往事:在清末民初,村中(在鲁东南)有一群背盐人,经常到江苏东海县靠海的煮盐人家去背盐。因为两地中间有座山,道路坎坷,无法用车辆运输。每个背盐人都持有一根特制的半人多高的棍子,上端有个天然长成的近似于“丫”字形的树杈,平时走路拿在手中当作拄杖用,以节省脚力。在他们背盐回来的路上走累了需要歇息时,就把手中的拄杖竖直放在地上,把背上的盐袋搭在拄杖上的“丫”字形树杈中间。这样一来,盐袋的重量几乎全部落在了拄杖上,背盐人就可以乘机松口气,休息一下。短暂歇息时不能把盐袋放到地上,也不能坐下,因为盐袋很沉重,是绑缚在身上的,放下去再背上很麻烦,坐下去再起来也很费劲。同时,因为盐袋的质量不好,如果用没有“丫”字形树杈的直棍子做拄杖,那么在如此休息时直棍子上端就有可能戳破盐袋。又因为休息时盐袋的全部重量几乎都落在拄杖上,而拄杖下端仅一个支点,重心不稳,而且休息时背盐人的双手是空闲的,为防止拄杖和盐袋歪倒,所以要用两手抄后扶持住拄杖。 笔者幼年时乍闻此事,对村中这群背盐人想出的这个办法很是佩服。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逐渐接触到更多类似的情形,认识开始改变。比如,有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裘锡圭 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的青年同志参考。为了行文的方便,提到当代的学者时,即使是作者的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本文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的早于小篆的文字。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的一句名言——“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1981年6期5页);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按照我的体会,在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我们的条件跟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问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适合精读的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左传》的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不仅是《左传》的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的体例。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有血有肉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的。 《左传》之外的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的文献对照阅读。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6页)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不过现在所能看到的战国文字资料,多数是语言带有仿古意味的(如某些金石铭刻)和文字特别简单的(如玺印、货币)。因此对学习、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来说,《战国策》、《史记》等书的史料价值超过作为语言资料的价值。 与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使自己的古汉语知识有条理。初学者可以看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和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训诂学方面的著作最好也读一本。初学者可以看洪诚的《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熟悉古汉语,主要靠踏踏实实读古书。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不惜杜撰在古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还不顾古汉语中词语搭配的通例和语法规律,对文句作穿凿附会的解释,使得用古文字记录的古汉语变成了一种跟古书上的古汉语很不相同的特殊语言。我们如果熟悉了古汉语,就不至于上这类错误说法的当了。以后自己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的错误,除非是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明知故犯。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在古文字资料里,通用字(也有人称通假字)是很常见的。如果同一个词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些不同的字彼此就互为通用字。除去少数很特殊的情况,两个通用字的原来读音一定是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有些人认为两个字只要声母或韵母相同或接近,就可以通用,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声母相同而韵母明显不同的字,或是韵母相同而声母明显 1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李学勤 “出土文献”这个词,最近十几年在学术界逐渐通行,其特点是与“传世文献”相对举。“传世文献”是指从古时传抄递印下来的文献,一般来说就是各种古籍,而“出土文献”指的是通过地下发掘得到的文献,属于考古文物的范围。“出土文献”如就广义来讲,时代跨度可以很长,甚至下及明清,但习惯上多偏重秦以前(或稍延到汉初)以古文字书写的材料,本文所论即采用这种狭义的解释。 出土文献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段落 中国学者历来对出土文献非常重视,但能对有关研究做出理论性探讨的,应首推王国维先生。大家知道,王国维1925年秋在清华讲授《古史新证》,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他所谓“纸上之材料”,即传世文献,“地下之材料”固然可包括各种考古文物,然而从他讲课中说“地下之材料仅有二种:(一)甲骨文字,(二)金文”,这些实际就是出土文献。通过以出土文献来印证补正传世文献,开辟研究中国古史的新途径,乃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真谛。 当然,在王国维的时代,出土文献的种类和数量都还有限,特别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田野工作可以说尚未开始。这种工作能够大规模铺开,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发现,其繁多丰富,远出前人所能预想,这也就使遵循“二重证据法”研究中国古史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们要讨论的中国古史,不是漫无边际地从中国这块大地上人类的出现讲起,而主要是指中国文明由萌芽形成到其早期发展的历史。传统上一般认为中国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论文

读里耶秦简札记 (首发) 朱红林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1月出版了《里耶秦简》(一),随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出版了与之相配合的《里耶秦简牍校释》(一),这一切为学术界研究里耶秦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是笔者在研读里耶简过程中的几点体会,请学界专家批评指正。 一 里耶秦简8-550:“,皙色,长二尺五寸,年五月,典和占。浮,皙色,长六尺六寸,年丗岁,典和占。”i这支简记录的是占民口数的两条材料,属于户籍登记的内容。其中“”身高才二尺五寸,年龄刚五个月,反映出秦代人口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这支简记录了两人的姓名、肤色、身高、年龄以及户口调查登记的直接负责人,没有记录性别,也没有记录具体的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从里耶简第八层简牍中其他有关人口记录的简来看,性别记录与社会身份一般情况下人口统计时应该是必备的要素。如,8—237:“南里户人大女子分。子小男子□”8—238:“妻曰京,疠,丗四年。”8—1070:“丹子大女子巍并,并为人中大女子青黑□”,等等。简8-550的记录格式,显示出它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记录的,可能是以里为单位统一上报的,其原本属性值得研究。 不过此前出版的《里耶发掘报告》中公布的户籍简中无一记录年龄、肤色、身高以及记录人,如 K/1/25/50: ”对于《发掘报告》户籍简中未记录年龄一事,学者或认为这与秦楚制度的交替有关ii。笔者赞同这样的看法iii,所以认为里耶第八层简记录年龄身高的记录格式当在南阳户籍简之后,是秦制在里

耶地区较为完善稳固时期的产物。 在对和浮的信息记录中都附上了“典和占”的说明,这是为了责任明确,确保人口信息登记的准确无误。“典”指的是里典,他是一里之长,对全里人口的登记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傅律》:“匿敖童,及占(癃)不审,典、老赎耐。百姓不当老,至老时不用请,敢为酢(诈)伪者,赀二甲;典、老弗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皆(迁)之。”《傅律》的这条材料表明,傅籍时如有人弄虚作假,里典、三老都要受到处罚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民皆自占年,小未能自占,而毋父母、同产为占者,吏以□比定其年,自占、占子、同产年,不以实三岁以上,皆耐。产子者恒以户时占其罚金四两。”虽然汉律规定户籍登记时“民皆自占年”,但所在里的里典负有证明人的责任,应与秦 制相同。 文献中的记载已经表明,战国以来国家对人口登记的制度已经越来越完善。《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据郑玄注,男女生三月,父为之命名,男孩生八月而生齿,女孩生七月而生齿iv。《商君书·境内》也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婴孩出生数月,即被登入官府簿籍之中。里耶秦简这支简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而且可以断定的是,这两条内容不是傅籍内容,乃可断定。因为其中的尚不满一岁,而傅籍标准则是成年的男女。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仓律》“小隶臣妾以八月傅为大隶臣妾,以十月益食”,又如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傅律》“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子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岁,皆傅之”,傅籍时不论是以身高为标准,还是以年龄为标准,都已经是青年了。

古文字学

名词解释 1、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 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2、青铜铭文:是我国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旧时因金文多见于钟鼎,故称钟 鼎文;因铭文常将青铜铭文曰“吉金”,故又叫吉金文。 3、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撝,武信是也;四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 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贞人:商史官名。掌用龟占卜。甲骨卜辞中“卜”字之下,“贞”字之上的一个字就是“贞 人”的名字。贞人之名常被用作甲骨卜辞分期的重要标准。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 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到安帝建光元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 字典,收9353个单字,是学习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书。 6、青铜铭文款式:款,就是内凹之阴文;识,就是外凸之阳文。“款识”连文,常为 铭文的别称。甲骨文通常为刀刻,故有款无识;金文款多识少。 7、甲骨学:古文字学于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亦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为研究对象。甲骨学的内容包括文字释读,卜法文例,分期断代研究,文 字内容和社会历史考证。 8、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大国宝”:《毛公鼎铭》、《大盂鼎铭》、《虢季子白盘铭 和《散氏盘铭》,因其字数多、艺术水平高、 记载西周重要的史实而被誉为青铜器铭文 中的“四大国宝” 9、《铁云藏龟》:刘鹗于1903年将所有搜集到的五千余片甲骨选拓1058片,编印 为《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 10、孙诒让:以《铁云藏龟》的材料为依据,写成《契文举例》,甲骨文第一部研究性

0686“皋”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皋”與“諾皋” (首發) 苗豐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09級碩士研究生 一 《说文》:“皋……禮:祝曰皋,登謌曰奏。”1段玉裁注:“禮,謂禮經也”,然後引《儀禮·士喪禮》之“皋某復”及《禮記·禮運》之“皋某復”爲證2。傳世古書中,“皋”的這種用例很少,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引之《經傳釋詞》、楊樹達《詞詮》、《王力古漢語字典》、《漢語大詞典》,在說解此字時,徵引的例子不出下面兩例: 《儀禮·士喪禮》:“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鄭注曰:“皋,長聲也。” 《禮記·禮運》:“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孔穎達《疏》:“皋者,引聲之言也。”3 此二例其實也可以看做一例。 二 出土秦汉简帛文献祝由術中倒是有不少這種用法的“皋”及相關詞彙。 周家臺秦簡4《病方及其它》祝由方似有三種格式: 一,用“皋”5 ......禹步三步,曰:“睪(皋)6!敢告東陳垣君子 (326) ......禹步三,曰:“睪(皋)!敢告泰山 (335) ……禹【步三】步,投米,祝曰:“睪(皋)!敢告338曲池…… ......禹步【三步】342,祝曰:“睪(皋)!敢告鬻。” (343) 二,用“呼” ......禹步三329步,祝曰:“嘑(呼)!垣止(址) (330)

三,不用“引聲之言” ......禹步三,鄉(向)馬祝曰:“高山高郭 (345)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有一例用“皋”,据裘先生校改为 一,身有癰者曰:“皋,敢【告】大山陵:某【不】幸病癰 (3697) 裘錫圭先生在談上引一例時,曾舉過睡虎地秦墓《日書》中的兩段相似用例,相關部份爲: ……鑄(祝)之曰:“皋,敢告璽(爾)……(《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13背壹,乙种194壹簡文略同8) ……禹步三,勉壹步謼(呼)“皋,敢告曰……(《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111背)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還有一例用“吁” ......禹步三┗,步嘑(呼)曰:“吁!狐麃。 (2109) 此外,周鳳五先生根據睡虎地簡和禮書,補《九店楚簡·告武夷》首字爲“皋”10,根據上文可知似乎也可能補“呼、吁”,但上舉之例用“皋”者,後面都接的是“敢告……”,從《告武夷》“【】敢告……”來看,首字確實可能應補“皋”。 我們沒有全面考察其他出土文獻是否還有類似例子。 三 古書中僅見的幾例“諾皋”也應該是類似用法的語詞。11 劉釗先生曾在《<抱朴子內篇校釋>斷句誤一例》中提到過《抱朴子》和姚寬《西溪叢語》卷上引晁伯宇《談助》中的兩例“諾皋”12。 《抱朴子》之例:“……禹步而行三,咒曰:諾皋!太陰將軍……” 《談助》之例:“……咒曰:諾皋!敢告日月震雷……” 我們檢索得到相似的兩例: 《云笈七籖·卷八十七》:先生口訣去三尸九蟲法。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谈谈学习古文字地方法 裘锡圭 我想根据自己地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地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地青年同志参考.为了行文地方便,提到当代地学者时,即使是作者地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地范围可大可小.本文所说地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地早于小篆地文字. 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了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地一句名言——“古文字学地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年期页).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地很多知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按照我地体会,在必须掌握地那些知识里,最重要地是古汉语方面地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地.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熟悉古汉语地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我们地条件跟封建时代地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地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渎一部篇幅适中地比较重要地古书.对学古文字地人来说,最适合精读地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左传》地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地《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不仅是《左传》地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地体例.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地有血有肉地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左传》之外地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地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地文献对照阅读.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页)这是很有道理地.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不过现在所能看到地战国文字资料,多数是语言带有仿古意味地(如某些金石铭刻)和文字特别简单地(如玺印、货币).因此对学习、研究战国文字地人来说,《战国策》、《史记》等书地史料价值超过作为语言资料地价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与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地语法和词汇地著作,使自己地古汉语知识有条理.初学者可以看王力主编地《古代汉语》中地通论和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地有关部分.训诂学方面地著作最好也读一本.初学者可以看洪诚地《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年出版).熟悉古汉语,主要靠踏踏实实读古书.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地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地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有些研究古文字地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地文义讲通,不惜杜撰在古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地字义或曲解古人地训诂,还不顾古汉语中词语搭配地通例和语法规律,对文句作穿凿附会地解释,使得用古文字记录地古汉语变成了一种跟古书上地古汉语很不相同地特殊语言.我们如果熟悉了古汉语,就不至于上这类错误说法地当了.以后自己进行研究地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地错误,除非是由于缺乏实事求是地态度而明知故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地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地人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在古文字资料里,通用字(也有人称通假字)是很常见地.如果同一个词可以用不同地字来表示,这些不同地字彼此就互为通用字.除去少数很特殊地情况,两个通用字地原来读音一定是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地.有些人认为两个字只要声母或韵母相同或接近,就可以通用,这种说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汉语言文学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刘秋瑞 摘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汉字的意义,受条件所限,《说文》对字形的说解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有些字义解释欠妥当。本文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关键词:古文字材料《说文》形训 一、引言 以形索义又称形训,它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去了解字、词的意义。这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法(赵振铎,2003:80)。《说文》是一部形书,其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采用了以形索义的方法。许慎在作《说文》的时候也曾参考了一些古文字资料。由于当时没有大量发现古文字材料,许慎对字义的分析难免有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裘锡圭(1988:62)指出:“《说文》成书于东汉中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讹误。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篡改。《说文》成书之后,曾经传抄刊刻,书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错误。因此《说文》中有一部分字形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数据上的小篆来加以校正。”詹鄞鑫(1996)指出:“《说文》篆文中有一些形体,上不承周代至战国的秦系文字,中不同于出土的秦代或秦统一之前的文字,下不启秦汉魏晋古隶和八分书(成熟的隶书),这类文字的写法大抵是错误的。”近些年来,随着古文字材料的大量出土,很多古文字形体

呈现出它本来的面貌。本文试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许慎《说文》中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二、古文字构形不明,小篆根据变化了的字形解释字义 所谓“古文字”,指汉代以前的古汉字,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和西周金文及战国文字(包括春秋时期文字),还包括秦汉时期的小篆和保留有早期构形的篆隶文字(刘钊,2006:1)。有些古文字形体在产生的时候,其形体构成不是特别清楚,《说文》根据变化了的篆形对字形强加说解。

出土文献重文号用法新探

出土文献重文用法新探 (首发) 杨锡全 (西南大学文献所08级硕士) 摘要:通过考察,发现在出土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相异于传统定义的重文用法,此种重文用法重文号重复代替的不是符号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这种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出土文献材料。 关键词:出土文献重文重文号承前重文承上重文 字、词、句重复叠用,重出者用省略符号表示之,此种文法学界称之为“重文”,用以表示代替文字的符号称为“重文号”,或称“重文符”、“叠字(词、句)符”。①重文用法肇端于上古,中经秦汉,又历中古,在出土文献尤其敦煌及简帛文献中大量存在。重文号是一种非文字性的书写符号,但有指示替代文字的作用。其位置在上一字、词或句子的下一字格右边,或者正中。关于重文符号的书写形式可参郭在贻、黄征、张涌泉三位先生的《敦煌写本书写特例发微》一文,这里不作赘述(见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编《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年版)。 出土文献中的重文可以是单字重文、单个词重文,或是整句重文。其共同特征是重文号紧随它所重复的文字出现。此种重文可以称之为“承前重文”。考察发现,除了此种“承前重文”,出土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重文形式,即重文号代替的文字不是符号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基于此,使得我们对重文用法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承前重文”的用法,学者多有论述,本文从略。我们主要探讨“承上重文”的用法,并以此对简帛文献中个别至今存在争议的重文用法作粗浅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承上重文” 考察发现,在出土简帛及敦煌、吐鲁番文书等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相异于传①张涌泉《敦煌写本重文号研究》,《文史》(第1辑),中华书局,2010年。

复旦大学林志鹏《国史概要》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一个结合历史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先秦年代的测定,目标是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年表的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其取得的成果包括: 提出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公元前2070年至1600年;提出商代前期(商汤到盘庚迁殷)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公元前1600年至1300年;提出商代后期(盘庚迁殷到商纣),尤其是武丁以下各王,相对准确的年代;提出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比较准确的年代。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所谓的“新”,是以石器磨制技术区别于打制技术的“旧”。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起于距今1万多年前,终结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 (3)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主要用来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从而结合地层学判断年代,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析其反映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精神活动等。考古类型学受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主要研究考古学遗存外部形态的演变过程,又被称作形态学。瑞典Oscar Montelius 系统地诠释考古类型学,并将之称为“方法论”,标志着此门学科已经成熟。与此同时,英国的Flinders Petrie用类似的方法研究陶器形态序列,寻找出埃及的前王朝遗址。蒙德留斯是在同一种器物内分出型别,然后在同型内寻找演化序列;彼特里则笼统地在同一种器物内排列形态的序列。前者的方法较为细致。 (4)区系理论 区系理论是由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又被称为“条块说”。他把中国境内新石器文化(含部分青铜文化)划为六大区,并概括为面向海洋和面向大陆两大片,为较准确地建立我国考古文化的谱系提供了可能。 六大区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各区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各区系间存在交汇连接带,彼此也是相互影响的。中原只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种观点对于以中原、汉族、王朝的中心论传统提出挑战,各地掀起了建立考古区系类型的热潮,带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他所提出的六大考古区系分别为:(1)以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部; (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部

社会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

2019社会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难度解析 1.社会学专业简介 社会学是一门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研究社会中人的行为,探求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我们身边的家庭、学校、企业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学习中我们会逐步了解个人的成长会经历哪些阶段、面临哪些问题?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如何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问题、失业问题、环保问题、同性恋问题等,社会学都会以它独特的视角给出答案。另外,社会学还有自己一套专门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观察、采访、舆论调查来搜集资料,并运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分析。社会学专业需要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技能。 2.2019社会学考研院校推荐及排名 (1)社会学考研院校排名 (2)社会学考研院校推荐 第一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全国顶尖的两所学校,肯定是很有难度。北大本部和清华每年招的人相对都比较少,不过也有可能出现因为大家不敢报出现没有招满的情况。另外,北大的深圳研究生院另当别论,相对难度会比较低,因为招的人多。如果觉得自己的实力很强,很有自信的同学可以朝这两个学校努力。 介于第一档与第二档之间:社科院 社科院之所以被认为难度很高是因为它的信息太过稀少,而且作为全国社科研究所的最高级别,有点神秘。信息少,报的人就少,报的人少,竞争就相对小。我的上上一届的一个学姐就考进了社科院,所以社科院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第二档: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 前三个学校相对于北大清华招的人相对较多一些,所以难度会略微降低。但是由于其学术实力的顶尖加上学校名气的远播,其考取难度也不低,而且每年高手段的考生报考有不少都是集中在这三个学校,有扎堆的可能。排除出题难度高低的干扰,个人觉得考这三所学校的同学要以380分作为最低要求。南开大学是老牌强校,虽然说近几年的势头不是很猛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听一些小道消息说南开每年的招生人数比较少,保送的比例比较大,因此难度会比较高。不知道这消息是否确实,希望知情人士能给个解答。 介于第二档和第三档之间:复旦大学厦门大学 这两所学校都是名校。复旦大学的难度主要在统计方面。在考试时你甚至可以有选择,就是你可以选择不考社会研究方法与统计而选择考数三。不过近两年复旦似乎在统计方面在降低难度,而在理论考试方面寻求更多的变化。其难度相对于第二档比较容易是由其专业水平所决定的。厦门大学的社会学水平不能算是顶尖,之所以分数很高,是因为福建当地考生一般不愿意到省外念书,导致大量的考生涌向厦大,提高了分数。另外厦门这个城市也是好地方,小资们的圣地,不少省外的人也很向往,需求多了,分数就上来了,考厦大的同学望三思。 第三档: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四所综合实力很强的学校。华中科技在一些社会学榜单上排名很靠前,其分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与复旦厦大持平甚至超过。 武大是华中地区的顶尖综合大学之一,文科实力也是很强的。华东师范在上海,名气和地域条件都很不错。华东师大在报考时没有告知保送名额,而在初试过后才告知考生保送的名额,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考研的不可知风险。 吉林大学的社会学虽然被提到的次数不多,但是综合几个社会学排名和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情况,吉大的实力也不可小觑,唯一的降低难度因素就是吉大在长春,可能有些同学不愿意去相对偏的东北地区,如果有想往东北发展的同学,可以首选吉大。 中央民族大学是985高校,国内民族院校的最高学府,其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的实力不错,社会学应该也不差,考虑到学校名气和北京的地域因素,民大也相对有点难度。 第四档: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