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学好古文字

学好古文字

学好古文字
学好古文字

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型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第二节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 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第三节古文字集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第三章古汉语专题篇第一节古汉语通假类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第二节古汉语音韵类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第三节古汉语辞典类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第一节甲骨文字编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等。第二节金文字编容庚《金文编》、董莲池《金文编订补》、《新金文编》、白川静《金文通释》、周法高《金文诂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严一萍《金文总集》、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等。第五章战国文字专题篇第一节通论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战国古文字典》、汤余惠《战国文字编》、(台)陈立《战国文字构型研究》等。第二节铜器铭文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程鹏万《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等。第三节简帛文字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腾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张世超《秦简文字编》、袁仲一《秦文字类编》、李守奎《楚文字编》、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孙刚《齐文字编》、王辉《秦文字集征》、江淑惠《齐国彝铭汇考》、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上海博物馆藏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岳麓书院藏秦简》、《郭店楚墓竹书》、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等。第四节玺印文字罗福颐《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曹锦炎《古玺通论》、施谢捷《古玺汇考》(博士论文)、许雄志《秦印文字汇编》、田炜《古玺探研》、肖毅《〈古玺汇编〉释文订补》、林素清《〈古玺文编〉补正》、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陈光田《战国玺印分域研究》等。第五节陶文顾廷龙《古陶文存录》、高明《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金祥恒《陶文编》、袁仲一《秦代陶文》、徐谷甫、王延林《古陶字汇》等。第六节玉石文字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徐宝贵《石鼓文的整理和研究》、山西文物所《侯马盟书文字编》等。第七节货币文字商承祚《先秦货币文编》、王献堂《中国古代货币通论》、张颔《古币文编》、朱活《中国货币大辞典》、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等。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汉字的産生及其发展简况 ●汉字的産生 ●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 ●汉字的形体演变 幻灯片5 仓颉造字的传说 ●《吕氏春秋》:仓颉作书; ●《韩非子·五蠧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幻灯片6 文字的起源 ●文字産生以前的记事方法: ●结绳 ●契刻 ●图画 幻灯片7 实物记事之——结绳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 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幻灯片8 中国古代结绳记事 幻灯片9 ●秘鲁印第安人就曾经有过结绳的历史,如单结表示数量十,双结表示百,还有用以表示 人口、土地界域、甚至于刑法及部族兵卒等的内容。 ●我国云南的独龙族人外出时也曾以在绳子上打结来计算日子,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也曾长 期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幻灯片10 古秘鲁结绳记事 幻灯片11 契刻 ●所谓契刻,就是用尖硬工具在陶器、竹木等物上刻画记号,用以计数或记事。

●云南红河哈尼族过去使用契约木刻: ●以“·”代表一元,以“︱”代表十元,“×”代表五十元 幻灯片12 若合符契 ●《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俞樾《诸子平议》说:“齿者,契之齿也。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 《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幻灯片13 陶器刻符 ●河南 ●偃师县 ●二里头 ●文化遗址 幻灯片14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陶片上共有刻画符号65个,其他地 方发现的也不少,这些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刻符是否可看作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幻灯片15 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图腾→文字图画(文字的萌芽)→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文字→文 字体系。 ●汉字起源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汉字大都起源于图画,刻符等可能是个别字的起源。 幻灯片16 图画文字 ●丽江纳西族经典《古事记》的原始形意文字(东巴文),即爲图画文字: ●抛卵在湖中,卷起黑白风,狂浪冲圣卵,卵击高山峰,一道金光发,天路自此通。 幻灯片17 ●左边表示拿蛋,左上符号表示“解开”,与“白”是同音词,假借为“白”; ●“·”是“黑”的表意字; ●三条曲线是“风”; ●圆形是“蛋”;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远古人类互相交流端赖图象符号与口语。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文化内涵的积累以及相邻文化的冲击影响,人类认识到图象符号可以与语音结合,从而创造发明文字。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借由文字的承载传扬,才有文明的诞生与成长。人类史上一共只出现过四或五个独立创造的起源文字:中东的苏美楔形文字、北非的埃及圣体文字、中美洲的玛雅圣体文字以及汉字。苏美文与埃及文是拼音文字之先河,汉字则是东亚文明的奠基石。文字可以大分为形符文字与音符文字。形符文字以形音二元素造字表意;音符文字则只以字母,或音节拼音造字表意。四种起源文字俱属形符文字。除汉字外,所有形符文字均已成为死文字。目前世界文字除了以形音相合的汉字外,均属拼音的音符文字。本文比较四种起源文字产生的时空背景及其文字结构,并初步探讨产生这些起源文字的文化因素与条件。 一、埃及圣体文字起源时空 古埃及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43年共经历31个王朝。埃及王朝历史与其文字产生发展关系密切。埃及圣体文字在第一王朝(D)时已确知存在,经历三千多年到394年之后成为死文字,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宣博良利用刻在罗塞塔石(公元前196年)的三语诏书(圣书体、俗体、古希腊文)将之解码破题。关于埃及文字起源,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可能是Abydos墓葬遗址U—j墓出土的陶器、象牙、骨片上所刻图符。U—j墓遗址时间相当于第零王朝(约公元前3200年)。图一是一些骨片刻符。在第零朝代的纳玛王时代(约公元前3150年)图符已具备文字功能。如图二A陶尊之单体图符象一鸟立于方框之上,方框内两个象形图符,一象鲇鱼,一象凿子,被用作音符代表法老王纳玛的名字。图二B之石版上也可见刻有纳玛的图符及法老王的刻像。图三A之陶尊刻有像蝎子的图符。图三B是刻在锏头上的记事图画,时间相当于约公元前3200年。比照图二的纳玛石版,可以确定图三A陶尊上所刻的蝎子,指的正是图三B中头戴白冠(表示统领上埃及)手持锄形武器的法老。这种将名字刻画在法老王肖像头前的作法常见于后世。所以即使我们无从知道陶尊图符之读音,它作为公元前3200年左右一位法老王的名字应无疑问。以是推论U—j墓出土两百多片骨片标签上的刻符(图一),虽然以单体出现,可能已是形音结合的原始圣体文字,其时约当公元前3300年。文字产生关键是人们认识到语音或语言可以与某个特定的图符或符号联系结合而达成更特定的表达沟通功能。由U—j墓出土的图符来看,当时埃及人已认知图符可以与语音结合,应该已经跨越过文字创造的关键栏槛。其后埃及文字的发展在如何利用图符表达文法以及如何使文字与口语磨合。到了埃及中期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文已是极为成熟的文字。 二、古埃及文字结构 古埃及文字是形符文字。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部分形符开始分化成为音符,有24个单子音符(1—consonantosign或称埃及字母),70多个双子音符(2—consonantosign)及三子音符。虽然理论上埃及文可以完全用拼音方式表达,但是它一直保持着形音并存的形符文字形式。作为表意的形符被称为界定符。例如“靓女”古埃及字写作:口。 此字由五个图符造成,口是一个“三子音符”代表n—f—r。中间三个图符,上两个是“单子音符”f同r,第三个是形音符,念作t,作为字缀表示字词为“阴性”。右边图符是界定符,表示此字是指年轻的女子。所以左行及中行之拟音为(n—f—r—t)念成nefere te,意思是豆蔻年华的靓女。 各接另外两个较为复杂的复合符号。很形象地表示这两个复合符号是由鸟嘴中宣读出来的声音(图五),其中口可能指王,口是以日名作为王名的图符,所以由鸟嘴读出的是时王名字,拟定为“3 Ajaw”。出土陶玺遗址时间相当于公元前650年。因此学者推测玛雅系统文字至少可溯源至公元前650年左右。中美洲地区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有文化遗址,到公元前1500年的“前形成期”许多遗址出土文物多刻有图符,

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从秦简里的“赀”字看秦社会 内容提要 本文从出土秦简里的一个频繁用字“赀”,分析战国末期和秦初的某种法律现象,这就是大量地赀罚老百姓,为了战争和宫陵工程而榨取物资与劳动力。 关键词:秦简、赀,甲,盾 提纲:(为便于屏幕阅读时了解文章概貌,这是屏幕阅读方式的试验) 1. 《说文解字》里的“赀”字 2.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赀”是个专题高频字 3. 秦国货币与劳役工量的等价数据探求 4. 秦陵近年出土的石铠甲 5. 秦简以外的秦国“赀”字 1. 《说文解字》里的“赀”字 2005-06笔者对汉字集里的“贝”部汉字作专题讨论时,读到了《说文解字·貝部》里有个“赀”字,《说文》解释为:“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繇赀钱二十二。”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使用较少,《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集里未收录。《新华字典》里列了两个义项,①(作为动词字)计量,多用在否定场合:所费不赀,不可赀计;②同“资”字的财物、钱财之意。 为了某种特定的究竟的目的,促使着笔者要搞清楚这个“赀”字在汉语历史里的使用(演变)情况,于是求教于《汉语大字典》。在这部经典里,“赀”字一共罗列了六个义项:①罚缴(财物)。引用了云梦秦简里的两条例文(详见后文讨论)。②汉代指对未成年人所征的口户钱,魏晋南北朝时指按户征收绢绵等实物的户调。引用了《说文》“赀”字下的汉律条文。③通“资”,财货。《玉篇·貝部》对“赀”字的解释已更变为:“赀,财也,货也。”……《明史·徐光启传》:“盖棺之日,囊无余赀。”④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管子·山权数》:“之龟为无赀”。……⑤价,价格。《管子·乘马数》:“布织财物,皆立其赀。”《晏子春秋·外篇二十五》:“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⑥匈奴对奴婢的称呼。《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论》注:“匈奴名奴婢为赀。” 由此看来,把“赀”字当作“责罚”、“处罚”的意识,在先秦古代以及秦之后,都不是这个字的主要义项,除了秦律之外,其它先秦古文献里没有把“赀”首先当作“处罚“的字义。(当然,不排除《汉语大字典》的编者们在找到了秦律古文献里的例句后,就不再搜寻其它例证。虽然《汉语大字典》对字的初形努力上溯到最远,然而对字的每一义项的使用例证,不一定负有追根溯源找到最先的“辞源”学责。) 2.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赀”是个专题高频字 近日查阅秦代资料,却在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法律条文里反复地见到这个“赀”字。秦律里,有好些地方使用着“赀”的处罚手段,兹摘录一些如下,希冀借纷斑而窥全豹。 ①对于职务失职给予“赀”的处罚。《除吏律》:“任废官者为吏,赀二甲。”所谓“废官”,就是因犯事而革除了官爵的人,任用废官,被认为是失职,要受处罚。《秦律杂抄》:“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效律》:“官府臧(藏)皮革,数炀风之。有蠹突者,赀官啬夫一甲。” ②对于干活加工质量超限不合要求的,赀罚。《效律》规定:“衡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秦律杂抄》:“除士吏,发弩啬夫不如律,及发弩射不中,尉赀二甲。发弩啬夫射不中,赀二甲。免啬夫任之。” ③对于规定的“物勒工名”,没有作好的处罚。《效律》:“公器不久(记)刻者,官啬夫赀一盾。”上交政府的制成品,没有标刻施工记号的,啬夫这一级的吏员要受罚;标错了,也要挨罚。《效律》:“器职(识)耳不当籍者,大者赀官啬夫一盾,小者除。”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 字学方向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甲骨文诂林》(一、二、三、四)于省吾中华书局 《甲骨文金文释林》胡殿咸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甲骨学》王宇信上海人民出版社 《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上海大学出版社 《甲骨文字研究》商承祚天津古籍出版社 《殷墟书契解诂》吴其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文选注释》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中华书局 《简帛研究》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罗振玉中华书局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古玺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二、三、四)马承源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7、8卷)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中华书局 《三代考古》(一、二、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科学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读本》杨楠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中山大学出版社 《齐文字编》孙刚福建人民出版社 《战国文字编》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基础》蔡连章百家出版社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乙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中、下)王献唐齐鲁书社 《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文物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甲骨文字学纲要》赵城中华书局 《古陶文汇编》高明中华书局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遇负杖入保者息”郑玄注语析疑 (首发) 侯乃峰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 《礼记?檀弓下》有如下一段话: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童)汪踦往,皆死焉。 这段文字本身甚为浅显,意思也很容易理解。然而郑玄在注“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时说:“遇,见也。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保,县邑小城。”对郑玄这句注语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意见。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选有此文,对“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注解说: 负杖,把杖(扁担之类)放在颈上,两手扶着,等于今天的横挑。保,城堡,后来写作“堡”。息,歇息。当时战事很紧,鲁军不利,人们逃避齐军,走累了,所以负杖入堡休息。1 可以看出,这段注解其实相当于郑注的白话翻译。然而对于郑玄的注语,裘锡圭先生表示怀疑。其文曰: 疲倦休息,怎么会“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呢?郑说难信。此文“负杖”似与“杖负”同意,就是拄杖而负物的意思。当时鲁国民穷役重,为公家负物的服役者力不能胜,拄杖而行,所以公叔禺人见之而有“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之叹。2 两种理解的分歧很大。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郑注本意有出入。细读

原文,“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遇到……(什么人)在休息”。再看郑注,“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一句的主干正是“见……休息者”,意即“见到如何休息的人”,与原文密合无间,则郑注所说的是休息之情态无疑。看《古代汉语》的理解,以为是“横挑”,则“入保者”在休息时当然是放下挑子,而不会把挑子放在颈上休息,故此理解与郑注本意不合。裘先生一方面以为原文“负杖”是“拄杖而负物”,此种理解若是作为“负杖入保者”行走时的情形无疑是正确的(但并非郑玄注语所说的休息之情态)。另一方面,此说又准确抓住了郑注的句子主干,以为郑玄注语所说是“疲倦休息”之情态,但裘先生似乎是将郑注“加其杖颈上”理解为“加其杖(于)颈上”,遂以为郑注错误而撇开不论。 郑注其实不误。既然“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公叔禺人见到“负杖入保者”时,他们正在休息,而郑注所云正是“负杖入保者”休息时的情形。裘先生将“负杖”理解为“拄杖而负物”是可信的,之所以对郑注生疑,想是未曾见过山区居民“拄杖而负物”者休息时的情形。笔者在童年时曾听村中老者讲述过一段往事:在清末民初,村中(在鲁东南)有一群背盐人,经常到江苏东海县靠海的煮盐人家去背盐。因为两地中间有座山,道路坎坷,无法用车辆运输。每个背盐人都持有一根特制的半人多高的棍子,上端有个天然长成的近似于“丫”字形的树杈,平时走路拿在手中当作拄杖用,以节省脚力。在他们背盐回来的路上走累了需要歇息时,就把手中的拄杖竖直放在地上,把背上的盐袋搭在拄杖上的“丫”字形树杈中间。这样一来,盐袋的重量几乎全部落在了拄杖上,背盐人就可以乘机松口气,休息一下。短暂歇息时不能把盐袋放到地上,也不能坐下,因为盐袋很沉重,是绑缚在身上的,放下去再背上很麻烦,坐下去再起来也很费劲。同时,因为盐袋的质量不好,如果用没有“丫”字形树杈的直棍子做拄杖,那么在如此休息时直棍子上端就有可能戳破盐袋。又因为休息时盐袋的全部重量几乎都落在拄杖上,而拄杖下端仅一个支点,重心不稳,而且休息时背盐人的双手是空闲的,为防止拄杖和盐袋歪倒,所以要用两手抄后扶持住拄杖。 笔者幼年时乍闻此事,对村中这群背盐人想出的这个办法很是佩服。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逐渐接触到更多类似的情形,认识开始改变。比如,有

古文字类编

古文字类编 古文字学著作,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年11月影印版。783页。检索自商代甲骨文至秦篆字形的工具书。收已识的古文字和徽号文字,共3958字,18483个字形。分3编:第一编古文字,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秦篆4栏;第二编合体文字,分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3栏;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和金文两栏。每字下均用小字注明该字出处。绝大部分的字均收有多个形体,各个异体之间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甲骨文依惯例分为5期,金文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书后附有《引书目录》《引得目录》和《检字索引》。 此书收罗古文字全面、可靠,是研究古文字的必备参考书,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对原书的材料作了补充,使该书进一步完善。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是由作者徐中舒主编的一本书。 出版时间2010-10-1 装帧平装 ISBN 9787101074628 开本16开 页数650页 语种繁体中文书名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定价¥180.00 作者徐中舒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品牌中华书局甲骨文字集释(全八册)

作 者 李孝定 出版时间 1965年 ISBN 9786666718121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页 数 4766页 台湾李孝定编著。正文十四卷,另有存疑、补疑、待考各一卷。编排采用《说文解字》体例部次。每字之下,首列篆文,次举甲骨文的各种异体,详注出处,再列各家异说,最后加上著者的按语。对了解1965年以前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堪称便利。1965年台北出版。 金文诂林 编辑词条 该词条缺少摘要、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 作 者 周法高主編 / 張日昇 / 徐芷儀 / 林潔明編纂 出版时间 1975 统一书号 10201-123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 页 数 全十六冊 1内容介绍 該書以容庚增訂三版《金文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為據,羅列諸家之說於每字之下。書名仿丁福保《說文詁林》而體例稍異:第一,丁書剪貼原書影印,此書則因字條多采自殷周銅器銘文考釋,故不得不摘抄;又因《金文編》及我國新出版書籍中簡體字頗多,故抄寫時一一改為繁體。第二,《說文詁林》近萬字,異體甚少,《金文詁林》則收字才四千,據《金文編》每條下列舉原句文句,約一萬八千條,《金文編》未收者,複列舉於每字下,約得二萬條,作用與殷周金文索引相同。第三,《說文詁林》彙聚群言,不著己見,本書間有按語。第四,書末附採用彝器目錄及釋文,方便參稽。另有李孝定的《金文詁林補編》,於 1977年出版。 2作者介绍 周法高(1915.9-1994.6.25)字子範,號漢堂,江蘇東台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早年讀中學時,曾寄居姑父著名學者王伯沆家,受其影響,對國文產生濃厚興趣。高中時參加全校作文比賽,獲第一名。1935年高中畢業,同年考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在小學和文字學方面用力甚勤。1937年抗戰爆發,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论文

读里耶秦简札记 (首发) 朱红林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1月出版了《里耶秦简》(一),随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出版了与之相配合的《里耶秦简牍校释》(一),这一切为学术界研究里耶秦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是笔者在研读里耶简过程中的几点体会,请学界专家批评指正。 一 里耶秦简8-550:“,皙色,长二尺五寸,年五月,典和占。浮,皙色,长六尺六寸,年丗岁,典和占。”i这支简记录的是占民口数的两条材料,属于户籍登记的内容。其中“”身高才二尺五寸,年龄刚五个月,反映出秦代人口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这支简记录了两人的姓名、肤色、身高、年龄以及户口调查登记的直接负责人,没有记录性别,也没有记录具体的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从里耶简第八层简牍中其他有关人口记录的简来看,性别记录与社会身份一般情况下人口统计时应该是必备的要素。如,8—237:“南里户人大女子分。子小男子□”8—238:“妻曰京,疠,丗四年。”8—1070:“丹子大女子巍并,并为人中大女子青黑□”,等等。简8-550的记录格式,显示出它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记录的,可能是以里为单位统一上报的,其原本属性值得研究。 不过此前出版的《里耶发掘报告》中公布的户籍简中无一记录年龄、肤色、身高以及记录人,如 K/1/25/50: ”对于《发掘报告》户籍简中未记录年龄一事,学者或认为这与秦楚制度的交替有关ii。笔者赞同这样的看法iii,所以认为里耶第八层简记录年龄身高的记录格式当在南阳户籍简之后,是秦制在里

耶地区较为完善稳固时期的产物。 在对和浮的信息记录中都附上了“典和占”的说明,这是为了责任明确,确保人口信息登记的准确无误。“典”指的是里典,他是一里之长,对全里人口的登记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傅律》:“匿敖童,及占(癃)不审,典、老赎耐。百姓不当老,至老时不用请,敢为酢(诈)伪者,赀二甲;典、老弗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皆(迁)之。”《傅律》的这条材料表明,傅籍时如有人弄虚作假,里典、三老都要受到处罚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民皆自占年,小未能自占,而毋父母、同产为占者,吏以□比定其年,自占、占子、同产年,不以实三岁以上,皆耐。产子者恒以户时占其罚金四两。”虽然汉律规定户籍登记时“民皆自占年”,但所在里的里典负有证明人的责任,应与秦 制相同。 文献中的记载已经表明,战国以来国家对人口登记的制度已经越来越完善。《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据郑玄注,男女生三月,父为之命名,男孩生八月而生齿,女孩生七月而生齿iv。《商君书·境内》也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婴孩出生数月,即被登入官府簿籍之中。里耶秦简这支简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而且可以断定的是,这两条内容不是傅籍内容,乃可断定。因为其中的尚不满一岁,而傅籍标准则是成年的男女。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仓律》“小隶臣妾以八月傅为大隶臣妾,以十月益食”,又如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傅律》“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子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岁,皆傅之”,傅籍时不论是以身高为标准,还是以年龄为标准,都已经是青年了。

最新古文字学讲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最新古文字学讲义 任课教师:沈培(Tel.:,E-mail:shenpei@ 教材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重印,1996年第三次重印,2001年第六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 主要参考书 1.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重印本 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1月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已多次印刷)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另外,平时经常查字典,经常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等杂志。目的是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家现行的语文政策和考古发现的新材料。 绪论 一、我们对汉字的了解 ①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书写和使用汉字的情况 看 读 用 ②为什么要学文字学 1、了解字的古义,对了解字义的发展有帮助 2、知道字形的发展,对了解古义有帮助 3、为进一步研读古文字资料打好基础 4、对于阅读校正古籍有用 5、对于了解汉字的构造与汉民族的文化关系有用

二、汉字学基本情况 1、“文字”的定义以及古人对“文字”的叫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汉语里,“文字”一语,也叫“字”,它们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把後者称为“文字体系”。 文 我们现在说“文字”或“字”,古人原来不是这么称呼的。他们叫做什么呢?最早他们叫做“文”、“名”或“书”。先看叫做“文”的例子: 1.《左传》至少有三处解释文字的构造: 昭公元年:於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注:文,字也。 昭公六年:夫文,止戈为武。注:文,字。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注:文,字。 2.《礼记·中庸》:“书同文。”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到了现在,“文”仍然可以指“文字”,但多用于比较专门的术语,如“英文”、“法文”等。 名 除了言“文”以外,古代比较早的时候还使用“名”这个词。如: 1.《周礼·外史》:“掌达书名於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 2.《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3.《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郑注已佚,有辑本。后敦煌、吐鲁番发现一些郑注写本,参看王素《唐写本郑氏论语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11)“书字”,也有作“书名”的,郑玄在注《礼记》时就说:文,书名也。 4.唐代的贾公彦《仪礼义疏》说:“古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 把文字叫做“名”,其实现在对大家也不应该很陌生,比如说日语中有“平假名”、“片假名”,这其中的“名”是什么意思?就是“字”的意思。 书 除了“文”,“名”的叫法以外,在战国以后,人们往往把文字叫做“书”,如: 1.《尚书序》:“造书契。”《释文》:“书者,文字。” 2.《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3.《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0686“皋”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皋”與“諾皋” (首發) 苗豐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09級碩士研究生 一 《说文》:“皋……禮:祝曰皋,登謌曰奏。”1段玉裁注:“禮,謂禮經也”,然後引《儀禮·士喪禮》之“皋某復”及《禮記·禮運》之“皋某復”爲證2。傳世古書中,“皋”的這種用例很少,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引之《經傳釋詞》、楊樹達《詞詮》、《王力古漢語字典》、《漢語大詞典》,在說解此字時,徵引的例子不出下面兩例: 《儀禮·士喪禮》:“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鄭注曰:“皋,長聲也。” 《禮記·禮運》:“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孔穎達《疏》:“皋者,引聲之言也。”3 此二例其實也可以看做一例。 二 出土秦汉简帛文献祝由術中倒是有不少這種用法的“皋”及相關詞彙。 周家臺秦簡4《病方及其它》祝由方似有三種格式: 一,用“皋”5 ......禹步三步,曰:“睪(皋)6!敢告東陳垣君子 (326) ......禹步三,曰:“睪(皋)!敢告泰山 (335) ……禹【步三】步,投米,祝曰:“睪(皋)!敢告338曲池…… ......禹步【三步】342,祝曰:“睪(皋)!敢告鬻。” (343) 二,用“呼” ......禹步三329步,祝曰:“嘑(呼)!垣止(址) (330)

三,不用“引聲之言” ......禹步三,鄉(向)馬祝曰:“高山高郭 (345)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有一例用“皋”,据裘先生校改为 一,身有癰者曰:“皋,敢【告】大山陵:某【不】幸病癰 (3697) 裘錫圭先生在談上引一例時,曾舉過睡虎地秦墓《日書》中的兩段相似用例,相關部份爲: ……鑄(祝)之曰:“皋,敢告璽(爾)……(《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13背壹,乙种194壹簡文略同8) ……禹步三,勉壹步謼(呼)“皋,敢告曰……(《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111背)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還有一例用“吁” ......禹步三┗,步嘑(呼)曰:“吁!狐麃。 (2109) 此外,周鳳五先生根據睡虎地簡和禮書,補《九店楚簡·告武夷》首字爲“皋”10,根據上文可知似乎也可能補“呼、吁”,但上舉之例用“皋”者,後面都接的是“敢告……”,從《告武夷》“【】敢告……”來看,首字確實可能應補“皋”。 我們沒有全面考察其他出土文獻是否還有類似例子。 三 古書中僅見的幾例“諾皋”也應該是類似用法的語詞。11 劉釗先生曾在《<抱朴子內篇校釋>斷句誤一例》中提到過《抱朴子》和姚寬《西溪叢語》卷上引晁伯宇《談助》中的兩例“諾皋”12。 《抱朴子》之例:“……禹步而行三,咒曰:諾皋!太陰將軍……” 《談助》之例:“……咒曰:諾皋!敢告日月震雷……” 我們檢索得到相似的兩例: 《云笈七籖·卷八十七》:先生口訣去三尸九蟲法。

古文字学经典书目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清王筠《文字蒙求》,中華書局,1962年。 班吉庆《汉字学纲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世輝、湯余惠《古文字學概要》,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 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中華書局,1989年。 胡朴安《中國文字學史》,上海書店,1984年。 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孔德明《通假字概說》,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年。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1985年。 劉翔等《商周古文字讀本》,語文出版社,1989年。 劉又辛《通假概說》,巴蜀書社,1988年。 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出版社,1981年。 聶鴻音《中國的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 石定果《說文會意字研究》,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年。 孫雍長《轉注論》,岳麓書社,1991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齊魯書社,1981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寧主編《漢字學概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复、宋文明《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1年。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文編》,中華書局,1965年。周有光《世界文字發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鄒曉麗《甲骨文字學述要》,岳麓書社,1999年。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汉语言文学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刘秋瑞 摘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汉字的意义,受条件所限,《说文》对字形的说解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有些字义解释欠妥当。本文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关键词:古文字材料《说文》形训 一、引言 以形索义又称形训,它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去了解字、词的意义。这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法(赵振铎,2003:80)。《说文》是一部形书,其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采用了以形索义的方法。许慎在作《说文》的时候也曾参考了一些古文字资料。由于当时没有大量发现古文字材料,许慎对字义的分析难免有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裘锡圭(1988:62)指出:“《说文》成书于东汉中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讹误。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篡改。《说文》成书之后,曾经传抄刊刻,书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错误。因此《说文》中有一部分字形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数据上的小篆来加以校正。”詹鄞鑫(1996)指出:“《说文》篆文中有一些形体,上不承周代至战国的秦系文字,中不同于出土的秦代或秦统一之前的文字,下不启秦汉魏晋古隶和八分书(成熟的隶书),这类文字的写法大抵是错误的。”近些年来,随着古文字材料的大量出土,很多古文字形体

呈现出它本来的面貌。本文试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许慎《说文》中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二、古文字构形不明,小篆根据变化了的字形解释字义 所谓“古文字”,指汉代以前的古汉字,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和西周金文及战国文字(包括春秋时期文字),还包括秦汉时期的小篆和保留有早期构形的篆隶文字(刘钊,2006:1)。有些古文字形体在产生的时候,其形体构成不是特别清楚,《说文》根据变化了的篆形对字形强加说解。

复旦大学林志鹏《国史概要》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一个结合历史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先秦年代的测定,目标是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年表的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其取得的成果包括: 提出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公元前2070年至1600年;提出商代前期(商汤到盘庚迁殷)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公元前1600年至1300年;提出商代后期(盘庚迁殷到商纣),尤其是武丁以下各王,相对准确的年代;提出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比较准确的年代。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所谓的“新”,是以石器磨制技术区别于打制技术的“旧”。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起于距今1万多年前,终结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 (3)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主要用来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从而结合地层学判断年代,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析其反映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精神活动等。考古类型学受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主要研究考古学遗存外部形态的演变过程,又被称作形态学。瑞典Oscar Montelius 系统地诠释考古类型学,并将之称为“方法论”,标志着此门学科已经成熟。与此同时,英国的Flinders Petrie用类似的方法研究陶器形态序列,寻找出埃及的前王朝遗址。蒙德留斯是在同一种器物内分出型别,然后在同型内寻找演化序列;彼特里则笼统地在同一种器物内排列形态的序列。前者的方法较为细致。 (4)区系理论 区系理论是由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又被称为“条块说”。他把中国境内新石器文化(含部分青铜文化)划为六大区,并概括为面向海洋和面向大陆两大片,为较准确地建立我国考古文化的谱系提供了可能。 六大区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各区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各区系间存在交汇连接带,彼此也是相互影响的。中原只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种观点对于以中原、汉族、王朝的中心论传统提出挑战,各地掀起了建立考古区系类型的热潮,带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他所提出的六大考古区系分别为:(1)以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部; (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部

古文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唐兰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汉字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他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对中国文字学研究意义重大。《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1],全书共三十一节,分属五大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详细地阐述了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定义和研究对象、文字的起源和形成、文字的构成、文字的演变以及文字的变革等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汇集了唐兰先生毕生研究汉字的心血,完整地展示了他的文字学理论体系,对我们当代文字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我们看来,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论述是相当完备的,他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状况都作了介绍,就算是文字学研究的衰微时期如六朝的明朝他也谈及,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仔细完备。最为可贵的是,唐兰先生在论述文字学历史的同时,还兼容同期与文字研究息息相关的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发展,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字学历史发展动向,可以说比较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字学历史脉络,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观念,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字学无疑具有极好的入门作用。 然而,《中国文字学》对中国文字学历史的阐述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它没有建立自己完整严密的文字学历史体系,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对文字学历史的论述虽然详略得当,但很散乱;其次,唐兰先生忽略了对近现代文字学研究历史的论述,尽管他也谈及了一些近现代文字学者及其研究,如王国维,罗振玉,商承祚,容庚等,但极不全面,只是偶然提及;第三,唐兰先生对某些具体时代的研究状况和研究者的评价有失公允,例如王国维,虽然他在文字学的主要贡献是对甲骨文的资料整理,但依据卜辞和文献,他系统地考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号和世系,并从不同世次的称谓划分卜辞的时代,对商周铜器铭文的考释和研究,更有重大的发明和成就[2],他在文字学的成就,决不仅仅如《中国文字学》所说“王国维只能算是文献学家,他也研究古文字,但没有系统”。[3] (二)中国文字学的定义及其地位 中国文字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学习汉字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前面已经说到,中国文字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就已展开,但中国文字学真正有“名分”的时期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把文字学定名为小学,隋唐以后原来专指文字研究的小学又加入了音韵学和训诂学,并且一直延续,直到清末的章太炎才将小学改成为语言文字学。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文字学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学科定位。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差不多一致,所以西方语言学研究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研究。而在中国,语言和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是两

2020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

2020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本文将系统的对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招生情况,专业介绍,近三年复试分数线,本专业报录比介绍,考研参考书目及复旦大学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新祥旭考研聂老师xxx-nls将详细的为大家解答: 一、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招生情况: 专业代码050104 专业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学术学位) 招生人数 5 研究方向07中国文献学史08古文字学 09古文献与古文字10文字学 11敦煌学 考试科目 07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 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10目录版本学 08-10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 德语;③707古汉语与上古史;④812古文字学 11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 德语;③735敦煌文献学;④891古代汉语 备注 含“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3人,其招生方向为08-11。本专业拟招收推免 生3人。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介绍 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1.古籍整理、2.古籍专书研究、3.中国学术史专题、4.目录版本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1.中国文献学史、2.中古文献研究、3.中国学术史专题 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全唐文补编》、《唐代文学丛考》、《全唐诗补编》、《唐诗书目》。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国古籍版本学、古籍整理实践、文史考据方法、中国文学史料学、唐代文学史料学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新闻单位及各级机关从事专业教学与科研、图书文物的鉴定与研究、书刊报纸的出版与编辑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三、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复试分数线 年份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总分 2018 55 90 345 2017 55 90 340 2016 60 90 350 四、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报录比 年份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其中推荐免试人数报录比2017 32 9 2 3.56 2016 17 7 3 2.43 2015 23 7 4 3.29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 本文隶属笔者旧日回答:如何系统地学习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笔者一直以来就想整理出一份反映当代古文字学研究现状的资料,使得对汉字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据此按图索骥,自行学习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即时跟进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瑾昀按:古文字学面向的材料是出土文物,其研究进展与考古工作息息相关,如上个世纪的甲骨文研究,以及目前最火热的战国简牍研究。利用新的材料即时更新观念,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裘锡圭先生也指出,一些出版比较早的论著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陈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它,但是又不能过份依赖。),最终将兴趣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书(可能是因为自身没有学术辨别能力,又没有专业人士引导,所以买书时容易被诸如《汉字密码》之类的「故事书」的情节所打动),将各种市面上的快餐读物奉为《圣经》,往后必会走火入魔(在此不详述,可参如何评价唐汉、流沙河关于汉字的作品?和许慎的有什么不同?)。 目前笔者整理的资料大致包括相关参考书目、活跃在研究前沿的古文字学者一览表(可据此搜索各位学者单独的著作、论文集。没有出现在这份列表上但又出了关于「汉字形义」

方面读物的作者,一般都是学术界外的「民间科学家」,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引用其观点要格外慎重。)以及相关网站介绍(这一部分请参考汉字科普网站推荐(一)——小学堂、汉字科普网站推荐(四)等专栏文章)。 参考书目 这一部分笔者主要转载来自人人网公共主页古文字與先秦 史的日志,并且略作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附上该公共主页的地址。为了防止原日志被删,本文在此将其全文转载如下:一直以来,想编写一本小型工具书——《古文字学工具书解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章,资料截至到2011年,目的是给入门者一个学习的阶梯,现在把计划草拟出来,请各位同行予以批评指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古文字学的概念、范围第二节二十世纪古文字学的学科定位第三节古文字学工具书概况 第二章通论篇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形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姚孝遂《中国文字学史》、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林沄《古文字学简论》、黄德宽《古文字学》等。第二节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