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

霍星华,赵宝玉,郭玺,万学攀,王建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名呕吐毒素(VT),是由镰刀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污染性霉菌毒之一,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在霉败的饲料、谷物及谷物制品中常能检测出。由于DON的在重要粮食发霉以后的常见性,引起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对DON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粮食的污染现状,其理化特性,,对动物及细胞的毒作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性

霉菌毒素是各种霉菌高毒性的代谢产物,在适当的温度、湿度、基质时,霉菌毒素便被合成。曲霉、青霉和镰刀菌是产生毒素的最主要霉菌。至今人们已知道大约有300种不同的霉菌毒素,但仅有少数被认为与畜禽疾病有关系。霉菌毒素的高量摄取,经常造成急性病状,然而低量摄取,则造成非特定的临床现象,例如,食物摄取量降低、生长不良、增重缓慢、死亡率增加、免疫抑制等。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粮食中最常见的一类污染性霉菌毒素,由镰刀菌产生,包括T-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玉米赤霉烯酮(Zearalrnone)、伏马菌素(Fumonisin)、镰刀菌烯酮-X(Fusarenon-X,FX)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等。可对人、畜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如食欲降低、体重减轻、代谢紊乱等。D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粮食、饲料和食品的主要污染霉菌毒素之一,严重影响人和牲畜的健康。它不仅可以污染农作物, 也可以污染粮食制品,对人和动物可以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近年研究发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根据 DON 的剂量和暴露时间不同可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的毒性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研究比较多,下文就DON的特性、污染现状、毒性作用、毒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毒素的检测进行了综述。

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历史与理化特性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nol,DON)是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和粉红镰刀菌产生[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诸罔信一等[2],在1970 年首先从日本香川县感染赤霉病的大麦中分离到的。1973年,Vesohder从美国俄亥俄州西北部导致母猪拒食和呕吐的被禾谷镰刀菌污染的玉米中分离得到该毒素;并根据它能引发动物呕吐的特征,将其定名为呕吐毒素(V omitoxin,VT)。国内1976年从上海市金山县赤霉病元麦中分离出能使鸽子口服的致吐的纯品。徐一纯等(1979)从田间感染禾谷镰刀菌的赤霉病大麦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呕吐毒素,定名CBD2[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脱氧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 3 ,7 ,15-三羟基-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8 酮(3,7,15-trihydroxy-12,13-epoxytrichothec-9-en-8-one);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 熔点为151~153℃,可溶于水和极性溶剂,如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或乙酸乙酯等,具有较强的热抵抗力和耐酸性,在乙酸乙酯中可长期保存[2]。在 PH4.0 条件下,100℃和120℃加热60min均不被破坏,170℃加热 60min 仅少量被破坏;在 PH7.0条件下,100℃和120℃加热 60min 仍很稳定,170℃加热15min部分被破坏;在 PH10.0条件下,100℃加热60min 部分被破坏,120℃加热30min 和 170℃加热15min 完全被破坏[4]。

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粮食的污染状况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主要由某些镰刀菌产生, 包括: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粉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许多粮谷类都可以受到污染, 如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DON对粮谷类的污染状况与产毒菌株、温度、湿度、通风、日照等因素有关。这种真菌大多在低温、潮湿和收割季节,在谷物庄稼中慢慢生长,一般在大麦、小麦、玉米、燕麦中含有较高的浓度,在黑麦、高粱、大米中的浓度较低。

DON 污染粮谷的情况非常普遍,世界各地均有报道[5-8],特别在中国、日本、美国、阿根廷、南非。在我国胃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高发区居民饮食中的主要污染霉菌毒素之一。这种毒素污染粮谷类的情况非常普遍,其检出率和检出量都是最高的一种,检出含量最高者可达170.22ng/kg。在我国河北省食管癌、胃癌高发区居民饮食中污染率和含量均相当高。张帆等[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林县、磁县主要粮食面粉和玉米中的DON含量进行了调查,两县的DON检出率分别为53.8%和100%,林县样品(玉米)中DON平均含量(范围是384~9686ng/g)相当于低发区的3~9倍;而磁县霉菌污染更为严重,DON平均含量(玉米中为7959ng/g,面粉中为1032ng/g)约相当于低发区的10倍。

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体内可能有一定的蓄积,但无特殊的靶器官,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人畜摄入了被DON 污染的食物后,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但不同的动物对DON的敏感程度不一,猪

是最敏感的动物。另外,DON 对免疫系统有影响,有明显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畸作用,可能有遗传毒性,但无致癌、致突变作用[10]。但对免疫毒性研究结果冲突较多,尚无确凿的证据。

3.1 对动物的毒性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低剂量时,主要引起动物的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代谢紊乱等症状,大剂量可导致呕吐。动物对 DON 的反应有种属和性别差异,雄性动物对毒素比较敏感,猪比小鼠、家禽、反刍动物更敏感。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通常与猪的抗拒综合症有关。猪饲料中的DON含量超过1ppb时,采食量显著降低,甚至拒食,体增重低于正常猪水平。由于在同样的病例中还出现呕吐症状。猪饲料中添加纯DON则降低饲料采食量,采食量的降低与添加浓度成反比。DON中毒的猪,一个症状是拒食,出现“僵猪”,玉米里如有10mg/kg的毒素含量就会引起猪的拒食,这种拒食可能是因毒素对消化道的局部刺激作用,还是由于适口性不良造成的,尚未定论;DON对牛、羊和成年鸡鸭则不出现拒食现象。乳牛似乎对DON不敏感,但低产牛群饲喂含DON的饲料也全发生疾病。鸡采食含DON高达18ppm的饲料无明显有害影响。当鸡采食含9.18ppmDON的饲料后,蛋和肉中检测不出DON。火鸡饲喂含5ppmDON的饲料也无明显有害影响。Iverson 等[11]用 DON 的浓度为0、1、5、10mg/kg 的饲料饲喂雄性、雌性大鼠2年发现动物体重增加与 DON 剂量呈负相关。雌性大鼠的血浆中 IgA、IgG浓度较对照组增高, 生化指标、血液学指标也可见明显异常。病理学检查还发现有肝脏肿瘤、肝脏损害。Banotai等[12]用含20ppmDON 的饲料饲喂雌性B6C3F1小鼠13周,发现体重明显减轻,血清IgA升高,而IgM和IgG降低,肾小球系膜IgA沉积出现血尿。Szkudelska等[13]研究发现,Wistar大鼠皮下注射1mg/kg DON,三天后血中胰岛素、葡萄糖和自由脂肪酸的含量

明显增高,还可引起肌肉合成糖原增加和三甘油三酯降低。

3.2 对细胞的毒性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它对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植物细胞、肿瘤细胞等均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它对于生长较快的细胞如胃肠道黏膜细胞、淋巴细胞、胸腺细胞、脾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并且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研究发现,DON 可明显抑制猪卵母细胞的成熟,同时 DON 还可使培养的猪子宫内膜细胞减少,一些细胞出现了线粒体肿胀、细胞膜破裂和细胞浆空泡化等细胞死亡的表现。另外,FCM 检测表明 DON 影响细胞周期的分布,抑制细胞进入S期,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具有明显的抗增殖作用[14]。彭双清等[15]的研究表明,DON对培养心肌细胞B、L、T三型Ca2+通道均有明显的阻滞作用,使三型Ca2+通道的开放概率减少,开放时间缩短,关闭时间延长。

3.3 对人的毒性

人误食DON以后急性中毒症状一般在半小时后,快的可在10min后出现,主要症状是头昏、腹胀、恶心、呕吐,以及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一般在于2h后可自行恢复正常,老人和幼童,或大量中毒者,症状较重,呼吸、脉搏、体温及血压均略有升高,但未见死亡。

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粮谷类的情况相当普遍, 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已受到了医学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16],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DON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DON 既是一种免疫抑制剂, 又是一种免疫促进剂, 其作用与剂量和作用时间有关。动物研究发现[17],DON可以明显抑制动物的免疫机能,能诱导小鼠胸腺、脾、小肠黏膜集合淋巴的T细胞、B细胞和IgA+细胞发生凋亡。还有研究表明,免疫抑制作用表现为DON 通过其倍半萜烯结构抑制转录、翻译和蛋白合成过程;而免疫促进作用与DON干扰机体正常免疫调节机制有关。在体内, DON既可以抑制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同时又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此外,DON 诱导免疫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同时还可以超诱导辅助性 T 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激活巨噬细胞 T 细胞产生炎症前细胞因子。DON 对免疫系统的毒作用主要表现:具有明显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引起食欲下降、呕吐、体重减轻和代谢紊乱;在细胞水平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引起细胞的损伤;根据浓度和作用时间不同,对免疫细胞因子既可表现为抑制,又可表现为超诱导;可诱导并促进免疫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促进 IgA 分泌,抑制 IgM和 IgG 的分泌。

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检测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可从谷物(小米、玉米、大麦等)及其制品(蛋糕、饼干、面包等)中通过薄层色谱法和免疫测定方法(ELISA)检出。经对甲基苯甲醛喷雾后呈黄色,可用作薄层层析检测法的指示显色剂,作定性检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还可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微量检测。根据国家标准(GB/T 5009.111-2003)[18],DON的免疫检测方法最低检出量为5ng/ml,敏感范围为5-1000 ng/ml。小麦、面粉、玉米及玉米粉中DON在国家粮食卫生限量标准中,最高允许量为1000μg/kg。

5.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提取与纯化

将样品用氯仿-无水乙醇(4:1)振荡后过滤。将滤液置水浴上通风挥干。用石油醚分次溶解蒸发皿中残渣,倒入分液漏斗中,再用甲醇一水(4:1)分次洗涤,转入同一分液漏斗中振荡,收下层甲醇一水提取液过层析柱净化。将过柱后的洗脱液浓缩至干。趁热加乙酸乙酯,加热挥干后,再重复一次,最后加乙酸乙酯,冷至室温后转入具尾管的浓缩瓶中。将浓缩瓶置95℃水浴锅上用蒸汽加热挥干备用。

5.2 物理化学方法

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检测真菌毒素常用的方法有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TLC法具有灵敏度向、显色方便、可同时检出几种毒素等优点,缺点是样品提纯较繁琐,需要使用标准毒,易造成环境污染。HPLC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和自动化等优点,多用于毒素的微量分析,尤其是毒素在组织中残留量的测定,但由于仪器价格昂贵,难以在基层推广应用。魏润蕴 [19]用氯仿-乙腈(4:1)溶解纯化后挥干所得的残渣,在TLC

层析板上点样,用氯仿-丙酮-异丙醇(8:1:1)展开,通风挥干后,将此薄板置130℃烘箱中加热7~10min,取出放在冷的表面上1-5min后于365nm紫外光灯下观察。在约0.7-1cm上显荧光的上样液点就为DON点。1996年用气相色谱法对谷物中的DON进行测定[20],向纯化后的样品加入DMAP 和HF-BAA 试剂进行衍生。色谱条件:甲烷-氩(5:9),流速:60ml/min,起始温度170℃,最终温度250℃,程序升温速度10℃/min。在上述条件下,DON衍生物的保留时间大约为6.5min。

5.3 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在微量毒物的检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与理化方法相比,它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快速方便、以及不需要昂贵仪器设备等优点,但关键是要有高质量的抗体[21]。阳传和等[22],用含20%甲醇的PBS溶解纯化后挥干所得的残渣,定容后用DON-BSA包被酶标微孔板4℃过夜,酶标板用PBS-T洗涤后,加入不同浓度的DON标准溶液(制作标准曲线)或试样提取液(检测试样中的毒素含量)与抗体溶液的混

℃;再用PBS-T洗涤后,加入酶标二抗,洗涤后,加入酶底物合液(1:1),4℃过夜,置37 1h

溶液,最后用2 mol/L硫酸溶液终止反应,于450nm处测定吸光度值。

6. 结束语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镰刀菌毒素在人类粮食和家畜饲料中污染率和含量均很高, 通

过食物链进行传递, 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其中一部分还具有明显的致突、致癌性。目前, 国内学者对镰刀菌素的研究多侧重于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饮食中镰刀菌素污染状况及其与恶性肿瘤和某些地方病发生关系的研究方面, 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有关DON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肿瘤工作者的重视,目前的实验研究表明DON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弱的致突、致癌剂,但研究结果冲突较多,尚无确凿的证据。因此,DON在肿瘤高发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作用尚不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包括内外因素在内的多因素多步骤长期复杂的过程。其中免疫功能的状态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国外和某些国内学者研究发现, 细胞凋亡是镰刀菌素致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常见镰刀菌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T-2毒素、镰刀菌烯酮-X(FX)可以诱导多种细胞的凋亡,如肝细胞、肾细胞、胃肠细胞、免疫细胞以及传代细胞。DON污染常常不是单一的,对各种霉菌毒素协同作用的研究也并不多。

参考文献

[1] 里查德·A·默罗鲁克著,许万祥译.饲料中的霉菌毒素[J],广东饲料,1996,3:18-21.

[2] 张艺兵,鲍蕾,褚庆华主编.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0-233.

[3] 史志诚主编.动物毒物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37-439.

[4] Wolf C E, Bullerman L B . Heat and pH alter the concentration of deoxynivalenol in an aqueous environment[J]. J Food Prot 1998; 61(3):365-367.

[5] Pieters M N, Freijer J, Baars B J, et al. Risk assessment of deoxynivalenol in food: concentration limits, exposure and effects[J].Adv Exp Med Biol, 2002; 504: 235-248 .

[6] Lori G A, Sisterna M N, Haidukowski M, et al.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deoxynivalenol contamination in the durum wheat area of Argentina[J]. Microbiol Res, 2003; 158(1): 29-35.

[7] Plattner R D, Maragos C M,et al. Determination of deoxynivalenol and nivalenol in corn and wheat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J]. J AOAC Int, 2003; 86(1): 61-65.

[8] Plattner R D. HPLC/MS analysis of Fusarium mycotoxins, fumonisins and deoxynivalenol(DON) [J]. Nat Toxins, 1999 Nov; 7(6): 365-370.

[9] 张帆,吴志远,吴健丽,等.食管癌高发区粮食中镰刀菌毒素的含量及其致突变作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1):53.

[10] 游淑珠,许杨.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分析方法的现状[J],卫生研究,2005,34(1):122-125

[11] Iverson F, Armstrong C, Nera E, et al. Chronic feeding study of deoxynivalenol in B6C3F1 male and female mice[J]. Teratog Carcinog Mutagen, 1995-96; 15(6): 283-306.

[12] Banotai C, Greene-McDowelle D M, Azcona-Olivera J I, et al.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vomitoxin exposure on body weight, immunoglobulin levels and haematuria in the B6C3F1 mouse[J]. Food Chem Toxicol,1999; 37(4): 343-50.

[13] Szkudelska K, Szkudelski T, Nogowski L. Short-time deoxynivalenol treatment induces metabolic disturbances in the rat[J]. Toxicol Lett 2002,136(1): 25-31.

[14] Tiemann U, Viergutz T, Jonas L, et al. Influence of the mycotoxins alpha- and beta-zearalenol and deoxynivalenol on the cell cycle of cultured porcine endometrial cells[J]. Reprod Toxicol, 2003; 17(2):209-218. [15] 彭双清,杨进生. 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心肌细胞Ca2+通道的阻滞作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5(4):241-243.

[16 ]李月红,张祥宏,王俊灵,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18(7):778-781 .

[17] 王会艳,张祥宏.常见镰刀菌素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00,29(3):181-183.

[18] GB/T 5009.111-2003.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

[19] 魏润蕴.小麦中DON的薄层色谱测定方法[J].卫生研究,1986,15(5):40.

[20] 魏润蕴,王竹天.谷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气相色谱测定[J].卫生研究,1996,25(4):242-245.

[21] 陈连颐,王捍东,王宗元.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磺胺对甲氧嘧啶残留[J].中国兽医学报,2004,24(4):375-245.

[22] 阳传和,刘畅,罗雪云,等.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4, 34(1):65-70.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deoxynivalenol toxicity Huo Xinghua, Zhao Baoyu, Guo Xi, Wan Xuepan, Wang Jianjiu College of Animal Sci-Tec,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 Yangling , Shanxi, China (712100)

Abstract

Deoxynivalenol(DON) also call the V omitoxin(VT),is one of the polluted mycotoxins producted by fusarium.Deoxynivalnol can determind from mold feedstuff and cereal include it products.Due to easily detectd DON from mold food which make many researcher to study from our country and abroad. As the develope of the advantaged study method,the study of the DON is becoming deeply.This paper summeraied deoxynivalnol’s psy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food pollution,animal and cellular toxity,the effect of immunity function and the method of deterctd.

Keywords: Deoxynivalnol, toxicity

作者简介:

霍星华(1982 - ),男,广东佛山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动物中毒性疾病与营养代谢性疾病的研究;

赵宝玉(1964 - ),通讯作者,男,陕西宝鸡人,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中毒性疾病与营养代谢性疾病的研究。

蓝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蓝莓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张志轩 摘要:蓝莓又叫越橘,主要生长于欧洲、俄罗斯、北美和阿尔卑斯山,我国约有90多种。研究证实,越橘含有的花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剂作用,长期食用可协助清除视网膜内有毒化学物质、自由基等,增加视网膜紫红素生成,提高夜视能力,帮助眼睛适应强弱光的变化,长期服用可使视力经久不衰。还可以强化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减弱血小板的粘滞性,防止血凝块的产生,增强心脑功能。本文从越橘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2个方面对越橘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关键词:越橘;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蓝莓又叫越橘 (B1ueberry),属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本属(Vaccinium)植物为常绿或落叶灌木,花冠钟状,子房下位,浆果黑色、褐色或红色,常有白粉。是欧洲越橘(bilberr)的果实。喜生于微酸性土壤,有些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它是主要生长于欧洲、俄罗斯、北美和阿尔卑斯山海拔1500~2000m处的野生灌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从北极到热带高山地区均有分布,全世界约有400多种,我国约有90多种[1]。越橘约40cm高,开粉红和血红色小花,果实成熟于盛夏,为深紫色的浆果。可生食或制成干果、蜜饯食用,亦可作茶饮。其果实富含花色素(简称VMA)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越橘作为日常保健品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欧洲越橘中的花色素是一种水溶性生物黄酮,还发现欧洲越橘中含有生物酶和抗癌活性物质。研究证实,花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剂作用,长期食用可协助清除视网膜内有毒化学物质、自由基等,增加视网膜紫红素生成,提高夜视能力,帮助眼睛适应强弱光的变化,长期服用可使视力经久不衰。还可以强化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减弱血小板的粘滞性,防止血凝块的产生,增强心脑功能。二战期间,英国皇家飞行员每次夜间执行任务前都食用欧洲越橘,其作战能力明显高于对手,同时亦是飞行员早餐不可或缺的品种,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欧洲越橘因此被誉为“美瞳之果”,并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保健食品之一。如今食用欧洲越橘已成为欧美的一种风尚[2]。越橘还含有一种水溶性生物黄酮,欧洲越橘在北美早期定居者中十分受珍爱,他们将其作为食物与药品。蓝莓果实具有防止神经衰老,增强心脏功能,明目,抗癌及抗心血管疾病等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目前,蓝莓的营养保健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被列入世界第三代水果的行列。越橘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对越橘的研究报道颇多,本文仅从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2个方面对越橘的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饲料中二恶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2014年第15 期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1307157);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F2012-08) *通讯作者 二恶英是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s )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 )两大类化合物的统称,是第一批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的12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中的两类,因具有强致癌性、生殖毒性、内分泌干扰毒性和生物蓄积性而备受关注(Johnson ,1995)。 二恶英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来源于含氯化学品制造、市政垃圾焚烧、三废排放以及废旧电子垃圾拆解焚烧过程(郑明辉等,1999),其结构稳定,难以降解,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物链。由于二恶英毒性大,易在动物体内蓄积的特性,其在低浓度下也易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健康影响,因此,在痕量水平上分析二恶英成为研究饲料中该类化合物的基础。 1饲料中二恶英的分析方法及限量标准二恶英前处理效果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灵敏 度和准确性(Malavia 等,2007)。如何从不同基质中分离二恶英并对其进行准确定性定量分析是开展该类化合物研究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末,基于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isotope dilution-HRGC/HRMS )的二恶英分析方法已趋于成 熟,在测定一些痕量及超痕量浓度水平样品时,该方法是目前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方法。我国正在运行的二恶英检测实验室大多采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机构颁布的标准方法对二恶英进行分析检测,如USEPA 1613b 被广泛用于检测环境、食品样品中痕量二恶英(EPA ,1994a ),EN 1948用于检测飞灰中二恶英(EN-1948-1,2,3:2006),USEPA 8290用于检测固体废弃物中二恶英等(EPA ,1994b )。 目前,我国也已制定基于同位素稀释- HRGC/HRMS 的饲料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检测方 法,该方法涵盖众多饲料产品:包括饲料原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已于2012年11月1日正 [摘要]二恶英(PCDDs ,PCDFs )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高毒性、蓄积性、持久性和长距离迁移特性而受 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饲料中二恶英类化合物污染事件给多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对饲料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析检测是该类化合物监控的基础。本文综述了饲料中二恶英检测方法的国内外最新研究。 [关键词]二恶英;饲料;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314(2014)15-0023-05 [Abstract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 -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s )are two kind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 鄄tants (POPs ).They are notorious for their properties ,such as accumulation and high toxicity in wildlives and humans ,per 鄄sistent in environment ,and long-range transportation ability.In the past few decades ,several animal feed contamination ac 鄄cidents related to PCDD/Fs have happened.These serious incidents aroused public concern and caused great attention on PCDD/Fs in animal feed.In this paper ,analyt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status of PCDD/Fs in animal feed were systemati 鄄cally summarized. [Key words ]PCDD/Fs ;feed ;analytical methods 23

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

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 张智1,焦春伟2,胡惠萍1,潘鸿辉1* (1.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63; 2.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0) 摘要衰老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发展很快,但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及其毒副作用,研究者已将研究重点转向中药和食药用菌。食药用菌具有天然、营养、健康和多功能的特性,其保健功效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而关于其抗衰老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关键词抗衰老;食药用菌;衰老 中图分类号Q94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021(2010)03-0078-04 Advance m ent on Ant-i Agi ng E fficacy of Edi ble and O ffici nal Fungi Z HANG Zhi1,JI A O Chun-w ei2,HU H u-i ping1,PAN H ong-hui1 (1.Guangd ong In st.ofM icrobiol.,Guangdong P rov.K ey L ab.of M icrobial Cu lt u re C oll.&App lic., Guangd ong Op e n L ab.of App l.M ic robiol.,Guangzhou510663;2.Yue w eiEd ible F ung i Tec hn ology Co.L t d.,G uangzhou510070,C hina) Ab strac t A g i ng has becom e one o f the hottest topics that dra w n people attention.T he research o f ant-i ag i ng m ed-i c i ne has been rap i d l y dev e l oped bo t h i n Chi na and abroad.M any researchers had turned t he ir f ocuses t he ir stud i es on Ch i nese trad iti ona lm edic i ne and ed i ble and offi c i nal fung i(EOF)because o f the w idespread use of che m ica l m ed-i c i nes an d t ox ic si d e e ffects.EO F has characteristics o f na t ura,l nutr iti on,hea lth and mu lt-i functi on and the research o f hea lth care e fficacy has been a roused ex tens i ve attenti on.S i nce t here are f ew repo rts about the an t-i ag i ng f uncti on o f E O F,research prog ress on ant-i ag i ng efficacy o f EO F w ere i n troduced in this artic l e. K eywords ant-i ag ing;EOF(ed i ble and offic i nal f ung i);ag i ng 近年来关于衰老的研究以及根据衰老的机制寻找高效的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医药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衰老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是体内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衰老产生的确切机制尚未明了,国际上提出一系列衰老学说,包括自由基学说、线粒体DNA损伤学说、衰老端粒学说、免疫学说、内分泌学说等,为揭开衰老机制及开发抗衰老药物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学说都各自获得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但至今仍不能全面解释衰老现象。伴随不同衰老假说的提出,各种抗衰老药物也大量涌现市场,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药物已成为研究领域的新宠儿。食用菌是人类食药用的大型真菌。中国已知的食药用菌中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各真菌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及生态环境中。食用菌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含有多种维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9B080701065) 作者简介:张智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研究与开发。Te:l020-********,E-m ai:l z h angzh i2000@21cn.co m *通讯作者。T e:l020-********,E-m ai:l phhgan l an l v@yahoo.co https://www.docsj.com/doc/e610513686.html, 收稿日期:2010-03-19;修回日期:2010-04-26 78微生物学杂志2010年5月第30卷第3期J OURNAL OF M ICRO BI O LOGY M ay2010V o.l30N o.3

tasiRNA研究进展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使用一个修饰过的人工合成的tasiRNA (syn-tasiRNA)系统来检测对tasiRNA形成很重要的T AS转录本的特征。不可译性能促进tasiRNA的形成,非编码序列能用来人工合成T AS基因(Montgomery et al., 2008b)。然而翻译是怎样影响tasiRNA形成的还没有被系统的研究出来。通过将一段syn-tasiRNA cassette插入到编码区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HT A6–GFP)的3`UTR不同位点,我们确定了翻译是怎样抑制tasiRNA形成的。结果与之前的预测恰恰相反,结果表明翻译能促进tasiRNA的形成。当syn-tasiRNA cassette 插入到紧跟终止密码子之后(construct B),能观察到tasiRNA合成的最高的效率。与之作对比,将syn-tasiRNA cassette插入到终止密码子下游的16nt处(construct C)能够引起tasiRNA合成的大幅度降低。预测到绑定到3`UTR前面的15nt的RISCs仍然在核糖体途径中(Grimson et al., 2007; Bartel, 2009)。在这种意义上说,核糖体将会到达与重组体B 的转录本绑定的miR173-RISCs,而对于重组体C的转录本,核糖体在到达miR173靶位点边缘之前会游离出来。尽管确切的机制还是未知的,翻译机制和与miR173关联的RISCs 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将3`切割产物加工进入tasiRNA过程中有正调控作用。当终止密码子和miR173靶位点之间的距离增加时,tasiRNA的形成会降低,当距离增加到13nt时会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这与之前发现的16nt稍微有点不同(Grimson et al. , 2007;Bartel, 2009)。最近一个使用全基因组核糖体足迹分析(Ingolia et al., 2009)表示核糖体能到达大约终止密码子之后7-10nt。这些新数据与我们的观察结果相一致。 最近研究发现真核mRNAs的最后大约50个密码子翻译效率最高(T uller et al., 2010)。这表明如果靶位点放置到这些位点核糖体有更好的机会来与miR173关联的RISC复合体相互作用。如果miR173的靶位点放在开放阅读框的中间(就像重组体A一样)核糖体几乎没有机会与miR173关联的RISC复合体相互作用。这种推测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将syn-tasiRNA cassette插入到开放阅读框中间(重组体A和B+bT AG)效率会降低。内生的T AS基因为什么都是非编码的,这个问题促进我们去分析被miR173靶向的4个T AS转录本。我们发现每个转录本都有一个很短的开放阅读框(132–177 nt),miR173的靶位点靠近终止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上游14–23 nt)(Figure S8)。这表明翻译涉及到miR173引导的从内生的T AS 基因的tasiRNA的形成。然而,没有试验证据表明这些内生的短的开放阅读框能被翻译。翻译是否对任何内生的T AS基因有影响仍需检测。此外,我们实验中用的过表达系统可能诱导次级siRNA的形成。以后的试验将设计成检测tasiRNA形成和核糖体/翻译活动的直接关联。 导入不成熟的密码子能够显著减少tasiRNA的形成。这个观察结果与矮牵牛花协同抑制研究中观察的结果非常相似(Napoli et al., 1990; Que et al.,1997)。协同抑制指的是与一个内生基因相应的一段编码序列的过表达导致转基因和内生基因都沉默的现象。作者发现早期的错误密码不会影响转基因的丰富度,但是他们能够显著减少协同抑制的频率和程度。被未知的miRNA或siRNAs所靶向的转基因mRNA可能会诱导tasiRNA的形成,并且能够靶向和使内生基因沉默。当早期的错误密码子被诱导,tasiRNA的形成受损,将会导致协同抑制水平的下降。支持这种可能性的是,在矮牵牛花的协同抑制过程中能够检测出phased siRNAs(De Paoli et al., 2009)。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表达重组体B的幼苗相比在表达重组体C,D或B+T AG的转基因幼苗中tasiRNA形成的抑制是与3`切割产物的过度积累有关的。这表明miR173引导的切割过程和把3`切割产物加工进入到tasiRNA是两个分离的过程。被miR173所联合的RISC 的切割过程并不是把3`切割产物加工进入tasiRNA形成途径所必须的。3`切割产物的积累可能也会指示在5 `→3`核酸外切酶XRN4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对5`末端的保护(Souret et al., 2004; Valencia-Sanchezet al., 2006).这个保护过程的效果是与功能性的靶位点与miR173末端之间表现出完美的互补性的观察结果是相关的。当靶位点突变成能诱发与miR173在末端

二恶英

什么是“二恶英”? 二恶英(DIOXIN)是由两组共210种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组成,包括75种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135种多氯代二苯并呋喃,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有致癌、致畸形及生殖毒性,可造成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高浓度二恶英可引起人的肝、肾损伤,变应性皮炎及出血。研究表明,暴露于高浓度二恶英的工人,其癌症死亡率较普通人高百分之十六。 二恶英 二恶英(Dioxin) 二恶英是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二恶英实际上是一个简称, 它指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物质,而是结构和性质都很相似的包含众多同类 物或异构体的两大类有机化合物,全称分别叫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简 称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简称PCDFs),我国的环境标准中把 它们统称为二恶英类。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s)由2个氧原子 联结2个被氯原子取代的苯环;为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由1个氧 原子联结2个被氯原子取代的苯环。每个苯环上都可以取代1~4个氯 原子,从而形成众多的异构体,其中PCDDs有75种异构体,PCDFs 有135种异构体。所以,二恶英包括210种化合物,这类物质非常稳定,熔点较高,极难溶于水,可以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是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所以非常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自然界的微生物和水解作用对二恶英的分子结构影响较小,因此,环境中的二恶英很难自然降解消除。它包括210种化合物。它的毒性十分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有“世纪之毒”之称。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环保专家称,“二恶英”,常以微小的颗粒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中,主要的污染源是化工冶金工业、垃圾焚烧、造纸以及生产杀虫剂等产业。日常生活所用的胶袋,PVC(聚氯乙烯)软胶等物都含有氯,燃烧这些物品时便会释放出二恶英,悬浮于空气中。 二恶英的毒性因氯原子的取代位置不同而有差异,故在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中用他们的含量乘以等效毒性系数(toxic equivalency factors,TEFs)得到等效毒性量(toxic equivalent,TEQ)。二恶英中以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2,3,7,8-TCDD)的毒性最强,研究也最多。 (一)来源 大气环境中的二恶英90%来源于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含铅汽油、煤、防腐处理过的木材以及石油产品、各种废弃物特别是医疗废弃物在燃烧温度低于300-400℃时容易产生二恶英。聚氯乙烯塑料、纸张、氯气以及某些农药的生产环节、钢铁冶炼、催化剂高温氯气活化等过程都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恶英。二恶英还作为杂质存在于一些农药产品如五氯酚、2,4,5-T等中。城市工业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形成机制仍在研究之中。目前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1.在对氯乙烯等含氯塑料的焚烧过程中,焚烧温度低于800℃,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二恶英。燃烧后形成氯苯,后者成为二恶英合成的前体;2.其他含氯、含碳物质如纸张、木制品、食物残渣等经过铜、钴等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不经氯苯生成二恶英。3.在制造包括农药在内的化学物质,尤其是氯系化学物质,象杀虫剂、除草剂、木材防腐剂、落叶剂(美军用于越战)、多氯联苯等产品的过程中派生。 大气中的二恶英浓度一般很低。与农村相比,城市、工业区或离污染源较近区域的大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 二恶英。一般人群通过呼吸途径暴露的二恶英量是很少的,即估计为经消化道摄入量的1%左右,约为 0.03pgTEQ(kg?d)。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经呼吸途径暴露的二恶英量也是不容忽视的。有调查显示,垃圾焚烧从业人员血中的二恶英含量为806pgTEQ/L,是正常人群水平的40倍左右。排放到大气环境中的二恶英可以吸附在颗粒物上,沉降到水体和土壤,然后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进入人体。食物是人体内二恶英的主要来源。经胎盘和哺乳可以造成胎儿和婴幼儿的二恶英暴露。经常接触的人更容易得癌症。 (二)健康影响 二恶英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代表。它们能干扰机体的内分泌,产生广泛的健康影响。二恶英能引起雌性动物卵巢功能障碍,抑制雌激素的作用,使雌性动物不孕、胎仔减少、流产等。低剂量的二恶英能使胎鼠产生腭裂和肾盂积水。给予二恶英的雄性动物会出现精细胞减少、成熟精子退化、雄性动物雌性化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生产中接触2,3,7,8-TCDD的男性工人血清睾酮水平降低、促卵泡激素和黄体激素增加,提示它可能有抗雄激素(antiandrogen)和使男性雌性化的作用。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桂明英等来源:中国食用菌,2006(5) 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食用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食用菌育种工作也成为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对食用菌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用菌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一、野生食用茵驯化育种 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绝大部分是由野生食用菌驯化而来的。例如:阿魏蘑的驯化工作.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的.当时曹玉清、牟川静、陈忠纯等在研究驯化分布于新疆托里地区的野生阿魏侧耳fP/eurotu~retainel时,对其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氨基酸含量、生活条件(包括营养、pH值、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菌丝培养特征、驯化栽培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分离的野生菌株K001、K002与K005在培养特征上的差异。1986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Kill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K005、Klll在子实体外部形态与菌丝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耳显著不同。经研究定名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Pieurotus ervngii(DC.ex. Fr)0ueI.var.tuolie nsis Mou.n var]。他们1983年对 K001、K002、K005菌株驯化栽培中.发现在有无寄主植物阿魏根屑添加在培养基中的情况下.用棉籽壳、云杉木屑、麸皮等原料组成的培养基上都相继长出了子实体.阿魏侧耳及托里变种自此得到推广.首先在新疆开始人工栽培。已成为近年来大面积进行商业性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其菇体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的青睐。目前我国引进和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已达80多个种。 二、孢子分离育种 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培养,让其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曹裕汉通过对草菇有性分离选育种研究.表明草菇孢子分离菌株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产厚垣孢子能力、出菇、产量等性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在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多、能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的菌株中选择到较高产量的菌株应用于生产.解决草菇生产上出现的菌种老化、退化问题:潘保华采用稀释镜检法对金针菇的6个品种.共计l 898个担孢子分离培养.结果检测出144个单孢结实菌株。这些菌株与其它非单孢结实菌株交配.筛选出6个强优组合。这种通过组织分离.而后经出菇或出耳试验,从中筛选出产量高、抗逆性强、遗传性状优良的菌株再进行扩大繁殖的育种方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三、食用茵杂交育种 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单倍体交配实现基因重组。杂交育种通过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交配.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菌株,具有一定的定向性.这种育种方法适用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贺建超等以双孢蘑菇176和2796为亲本菌株。通过单孢子杂交育种,经过初筛、复筛和生产性试验.获得一株新的稳定的双孢蘑菇杂交高产菌株。该杂交菌株具有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颜色白、朵形较大、菌肉肥厚、抗逆性较强等优点。许益财等选择生态、种性等差异较大的长白山野生香菇和栽培品种A3-3为亲本.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单孢分离.单孢萌发及单核菌丝镜检、配对。从中选择优良组合“抚香一号”。该菌株符合育种目标,是一个产量高、菇形圆正、肉厚、内实、抗逆性强、耐高温、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可在北方作为更新换代的优良新品种:刘宇、陈文良等用杏鲍菇l号菌株和9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09.20%。 四、食用茵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人为利用某些理化因子诱导食用菌遗传因子发生突变.再从多种突变体中选出正突变菌株的方法。诱变育种是获得优良食用菌菌株的常用手段。目前来看对食用菌育种较为有效的理化因子包括60 co、紫外线、离子束、激光、X射线、超声波、快中子、亚硝酸、亚硝酸胍、氮芥、硫酸二乙酯等.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的实验条件及不同菌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诱变方法.在食用菌新菌种的选育工作中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恶英的危害与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噁英的危害与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韩猛张存珍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 二噁英是一种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污染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随着近年来二噁英的危害日益严重,二噁英的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二噁英的性质、生成机理及危害等做出概述,提出治理二噁英的一些有效措施以及探讨二噁英治理的新进展。 关键词:二噁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Abstract: The dioxin is a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llu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 to people's health.With the recent growing dangers of dioxins,dioxin control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is article expound the nature of diox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oxin,and damage of dioxin.Also present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of dioxin governance and new progress. Keywords:dioxin;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control technology;research progress 1 绪论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体健康受到危害。2011年1月,德国多家农场传出饲料遭二噁英污染事件,导致德国当局关闭了近5000家农场,销毁约10万颗鸡蛋,据了解是鸡饲料中含有二噁英。2008年12月葡萄牙检疫部门在从爱尔兰进口的30吨猪肉中检测出二噁英。2005年6月,我国台湾地区的彰化县销毁了130万枚受二噁英类污染的鸭蛋,同时扑杀2万多只蛋鸭。我国在人体血液、母乳和湖泊底泥中都检出了二噁英,说明了二噁英在我国环境中的存在,所以开展二噁英污染调查和控制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就二噁英的研究现状和治理新进展做出一些阐述。 2 二噁英的性质及产生机理 2.1二噁英的性质 二噁英类是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简称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简称PCDFs)的总称,它们是氯代三环芳香化合物,我国环境标准中把它们统称为二噁英类,由于氯原子的取代数目和位置不同,构成了75种PCDD和135种PCDF。其中有17种(2, 3, 7, 8位全部被氯原子取代的)二噁英类被认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巨大的危害,分子结构如图[1]: 图二噁英分子结构

HPLC法同时检测猪盲肠中的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脱环氧DON

食 品 科 技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食品安全与检测 · 287 ·2012年 第37卷 第10期收稿日期:2012-04-16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75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37)。 作者简介:崔莉(1983—),女,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 崔 莉,刘 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 摘要: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及其代谢产物脱环氧DON(DeepDON)为检测对象,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猪盲肠内容物中2种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分别采用吸附剂:木炭粉末+氧化铝+硅藻土(7+5+3,w+w+w)和Bond Elut Mycotoxin 多功能净化柱对DON 和DeepDON 进行净化,HPLC 检测,采用C 18色谱柱,乙腈/甲醇/水(5/5/90,v/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 ,检测波长220 nm 。结果显示DON 和DeepDON 在0.5~10 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0.9999,0.9998)。 关键词:猪盲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脱环氧DON 中图分类号:TS 2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989(2012)10-0287-04 Detection of deoxynivalenol and de-epoxy DON in caecum of pig by HPLC CUI Li, LIU Yang * (Institute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 Comprehensive,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193) Abstract: The appropriate method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was built for detecting deoxynivalenol (DON) and de-epoxy metabolitesin in caecum of pig. The DON was extracted by acetonitrile, DON was cleaned up with mixture of charcoal power, alumina and celite (7+5+3, w+w+w), DeepDON was cleaned up by Varian Bond Elut Mycotoxin clean-up column, then detected by HPLC, adopting C 18 column and acetonitrile-methanol-water (5/5/90, v/v/v) mixture as mobile pha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low rate 1.0 mL/min and detection wavelength 220 n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ood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eak area and toxin concentration were found: the linear range for DON and DeepDON was 0.5~10 μg/mL(R2=0.9999, 0.9998).Key words: caecum of pig; deoxynivalenol(DON); deepoxy-DON HPLC法同时检测猪盲肠中的 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 脱环氧DON

HPPD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V ol.3农药学学报N o.3 2001年9月CHI NESE JOU RN A L O F PEST ICID E SCI EN CE1~10 HPPD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吴彦超 胡方中 杨华铮*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天津 300071) 摘 要 对新型除草剂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 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结构特征、构效关系以及合成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关键词 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 D);除草剂;抑制剂;靶标;构效关系;合成方法 发现作用机理独特的新农药品种一直是新农药创制者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作用机理独特的化合物不仅与现有农药品种无交互抗性,而且往往具有优异的活性,更适宜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和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环境安全[1]。除草剂是通过干扰植物的生理生化作用而使杂草死亡的,如:光合作用、细胞分裂、蛋白质及脂肪合成等。这些代谢过程往往由不同的酶系统诱导[2]。对除草剂抑制植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系列酶的研究表明,诱导植物体内许多生物合成的酶是除草剂开发的重要靶标,其中许多酶只存在于植物体内,因此开发的除草剂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低,其环境相容性好,如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以及原卟啉原氧化酶(Pr otox)等都是除草剂的重要靶标[3]。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是其后发现的又一类新除草剂靶标酶。该酶抑制剂具有广谱的除草活性,能同时防除阔叶作物中的阔叶杂草,可以在芽前使用,也可以在芽后使用,具有活性高、残留低、环境相容性好、使用安全的特点,尚未发现有关其抗性的报道[4]。这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其成为化学农药研究的一个热点。为了对HPP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结构特征、构效关系以及合成方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本文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作了综述。 1 HPP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 HPPD抑制剂的发现起源于稀禾啶(setho xy dim)。稀禾啶是一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人们很想合成另一功能上类似其肟基部分的化合物,制备的第一个化合物(1)具有令人鼓舞的除草活性。但采用同样方法制备其苯基衍生物时,得到了产物(3)而不是预想的产物(2)。三酮类化合物(3)没有除草活性。由于当时正在筛选能够减除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大豆药害的解毒剂,经试验发现化合物(3)具有解毒剂特性。为了优化其解毒效果,开始了一系列衍生物的合成计划。作为这些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合成了邻氯取代的衍生物,意外地发现其具有很强的除草活性,由此发现了三酮类除草剂。 1982年,捷利康公司在进行三酮类除草剂的研究时,首先发现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是这类除草剂的靶标。该研究最终导致了欧洲玉米田苗后防除阔叶杂草除草剂磺草酮(sulco trio ne)的商品化,同时在美国也开发出一种苗前、苗后防治玉米田阔叶杂草的除草剂meso tr io ne(ZA1296)并进行销售[5]。罗纳?普朗克公司最新研制生产的一种芽前除草剂百农 *通讯联系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9832050)资助项目

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方法

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方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谷物及其制品(蛋糕、饼干、面包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薄层色谱测定法及免疫测定法(ELISA)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谷物(小米、玉米、大麦等)及其制品(蛋糕、饼干、面包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 第一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mg/kg。 第二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ng/kg。 第一篇薄层色谱测定法 2 原理 谷物及其制品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经提取、净化、浓缩和硅胶G薄层展开后,加热薄层板。由于在制备薄层板时加入了三氯化铝,使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365nm紫外光灯下显蓝色荧光,与标准比较。 3 试剂 以下试剂除特殊规定外均为分析纯试剂,水为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3.1 三氯甲烷。 3.2 无水乙醇。 3.3 甲醇。 3.4 石油醚(60~90℃或的30~60℃)。 3.5 乙酸乙酯。 3.6 乙腈。 3.7 丙酮。 3.8 异丙醇。 3.9 乙醚。 3.10 无水乙醚。 3.11 氯化铝(AlCl3·6H2O):化学纯。 3.12 中性氧化铝:层析用,经300℃活化4h,置干燥器中备用。 3.13 活性炭:20g活性炭,用3mol/L盐酸溶液浸泡过夜、抽滤后,用热蒸馏水洗至无氯离子,在120℃烘干备用。 3.14 硅胶G:薄层层析用。 3.1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以下简称DON)标准溶液,精密称取5.0mg DON,加乙酸乙酯-甲醇(19∶1)溶解。转入10m 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甲醇(19∶1)稀释至刻度,此标准溶液含DON0.5mg/mL。吸取此标准溶液0.5mL,用乙酸乙酯-甲醇(19∶1)稀释至10mL,此溶液每毫升含DON25?g。 4 仪器 4.1 小型粉碎机。 4.2 电动振荡器。 4.3 75mL玻璃蒸发皿。

垃圾焚烧炉中二恶英生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 20041031作者简介: 曹玉春(1973),男,江苏盐城人,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研读方向为能源环境领域内的多相流、燃烧和污染控制。 垃圾焚烧炉中 二噁英生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曹玉春,严建华,李晓东,陈 彤,岑可法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27) [摘 要] 全面介绍垃圾焚烧炉中二噁英生成机理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从头合成反应和前驱物异相 催化反应是形成二噁英的最主要反应,其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反应的烟气环境、氧量、氯源、催化剂等;无论 哪一种非均相反应,都可以归结为飞灰表面的异相催化反应。控制和减少垃圾焚烧炉二噁英的生成和排放,必须从上述主要影响因素着手。 [关键词] 垃圾焚烧;二噁英;二噁英生成机理;从头合成;前驱物合成;飞灰;异相催化反应[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364(2005)09 0015 06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1977年,Olie 等人[1]最先在垃圾焚烧后的飞灰中检测出二噁英,由此人们对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污染问题越来越关注。我国在2000年颁布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焚烧炉的二噁英排放标准。科研工作者也展开了许多关于垃圾焚烧二噁英排放量的调查研究,以及垃圾焚烧中二噁英的产生、迁移和控制机理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结果。本文针对垃圾焚烧炉中二噁英的生成机理及其最近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 1 二噁英的理化特性 二噁英是一类物质的总称,包括多氯联苯并二噁英(PCDDs )、多氯联苯并呋喃(PCDFs )和多氯联苯(PCBs ),其结构如图1。一般情况下,把前两类物质简称为二噁英(PCDD/Fs ),根据氯原子取代数目及取代位置的不同,它们分别含有75种和135种同系物。二噁英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微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极难溶解于水,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常温下为无色固体。由于二噁英具有高亲脂性,进入人体后即积存在 脂肪中。另外,它与土壤或其它颗粒物质之间也容易形成强键,一旦造成污染,极不容易清除。 图1 二噁英类物质分子结构式 二噁英的毒性与氯原子取代的8个位置有关,人们最为关注的是2,3,7,84个共平面取代位置均有氯原子的PCDD/Fs 同系物,共有17种。其中,毒性最强的是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KCN )毒性的1000倍,因此被称为“地球 上毒性最强的毒物”[2] 。为评价不同二噁英物质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提出了毒性当量概念,并通过毒性当量 研究论文

富硒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富硒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凌宏通1,宋 斌23,林群英3,李泰辉2,曾振基1 (1.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广东梅州 514071;2.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 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070;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广州 510650) 摘 要 富硒食用菌是一类有价值的药用/功能性食品。从食用菌的富硒特性、富硒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药理作用及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富硒;食用菌;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Q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08)04-0078-07 Advances i n Selen i u m2Enr i ched Ed i ble Fung i Study L ING Hong2t ong1,S ONG B in2,L IN Qun2ying3,L I Tai2hui2,ZENG Zhen2J i1 (1.M eizhou Inst.of M icrobiol.M eizhou514071;2.Guangdong Inst.of M icrobiol.Guangdong Prov.Key L ab.of M icrobial Cult.Collect.&Applict’n.Guangzhou510070;3.S.China B otanical Garden,Acad.S inica,Guangzhou510650) Abstract Seleniu m2enriched(SE)edible fungi were valuable officinal/functi onal f oods.SE characters of edible, nutriti onal compositi on,phar macol ogical activities,and the p r oducti on techniques of SE edible fungi were su 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Seleniu m2accumulati on;edible fungi;industrializati on 硒(Se)是人与动物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当稀少和分散,主要以重金属硒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研究发现,硒具有维持人类机体抗病能力,保护眼组织、肌肤、心脏和肝脏,防止体内产生毒性物质等重要功能,人体的贫血、冠心病、大骨节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都与人体内缺乏硒元素相关[1~3]。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着硒摄入不足的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安全、高效的补硒保健品具有重要的意义[4]。目前,饮食中生物有机态硒元素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但要向动、植物中直接添加硒元素十分困难。相比之下,许多食用菌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及其他生理活性成分,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等能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且有较强的富硒能力,能够通过菌丝细胞内物质代谢的转化,将无机硒结合到大分子活性物质(如蛋白质和多糖)上,转化为蛋白硒和多糖硒等有机形态的硒,从而弥补天然食用菌中的硒含量很低的缺点。因此,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发酵或培养出富硒食用菌产品,开发出成本低廉的有机硒制品已成为研究的新热点[5]。本文对近年来食用菌富硒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今后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1 食用菌的富硒能力 研究表明,食用菌具有富硒能力且富硒能力不同。尚德静等[6]通过研究金针菇F lamm ulina velutipes(Curtis)Singer、香菇L entinu ls edodes (Berk.)Pegler、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Bull.)  收稿日期:2006-12-26  作者简介:凌宏通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A06020222,E05202480);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4B20101005,2005B20901027,2006B20201042) 3通讯作者 87微生物学杂志 2008年7月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 M I CROB I O LOGY July2008Vol.28No.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