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百科名片

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堪”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

目录

展开

校对是保证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

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

校对人员

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把握校对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

校对人员

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在万分之二以下。

遵循校对的程序

交叉三校制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

校对符号

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明确校对内容

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2.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

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

4.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文字、刊号、年月期号。

对校法

原稿放在左边,校样放在右边。先看原稿,后对校样。左手食指指着原

校对符号

稿上要校对的文字,右手执笔,顺着校样上相应的字句移动,遇到打错(或排错)的地方。随时用校对符号或文字在校样上批注。特别要注意按照原稿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地校对,看、念、想结合进行。眼睛要在每个字、每个符号上停留一下,不要一滑而过,同时有节奏地默读文句,并使脑子作出反映。切忌读书看报式校对。

折校法

原稿放在校对者正前面的桌上,校样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之间(右手同时执笔)。从第一行起校一行折一行,使原稿每一行的文字紧紧靠近校样上要校的那一行文字。要尽量做到一眼能同时看清原稿和校样的字句。折校法一般适用于原稿是打印稿或铅印稿,而不适用于手写稿。

读校法

由两人合作,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核对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座位一般为读者在左、校者在右,以便校者在需要时向左边查看原稿。读者要将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朗读准确,速度要缓慢,音调要有节奏。标题,每行另起等都要分别口头交代清。

以上三种校对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哪种校法,要根据原稿和校祥的清晰程度决定。重要的文稿要采用两种以上的校法,并至少有两人参加校对。

编辑本段基本制度

校对处在发排后、印制前的质量把关环节,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

校对流程

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我们常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是校对质量。编辑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原稿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加工除改错外还有补漏、删繁、润色、升华等内容),校对工作的质量则体现在出版物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工作来弥补和完善,校对工作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出版物中的差错。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校对的质量呢?除了加强校对队伍建设,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外,还必须建立严密而有效的校对制度。

继承古代校雠的优良传统,总结现代校对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必须建立如下基本校对制度。

三校一读对片制度

“三校”即三个校次,这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三校一读”不是某个人拍脑袋的规定,而是校对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这样做就保证不了校对质量。早在西汉刘向提出“校雠”概念时,就实际上提出了校次的问题,他校书,先通过“雠” 发现诸本差异,再进行“校”,断定诸本是非。隋唐时代官方翻译佛经,在誊抄过程中,实行“初校

流程图

、再校、三校”,最后由“主持”详阅。这是我国校雠史上最早的“三校一读”记载。宋太宗下令重校“三史”,明确规定“三复校正”,最后由他“御览”,也是“三校一读”。清乾隆时代编纂《四库全书》,对誊录本的校对,最初只设分校、总校两级校官,乾隆皇帝翻阅总校后的《四库全书荟要》,发现了错别字,提出严厉的批评,于是在分校官与总校官之间增设复校官。全书誊录完成之后,乾隆又命总纂之一的陆锡熊“详校全书”,又发现了许多错讹。也是“三校一读”。现代的“三校一读”,校法和任务各不相同。一校、二校以对校为主,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三校以本校为主,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一读是最后通读检查。磁盘书稿校对,由于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一校没有可资比照的原稿,则应采用本校法,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录排差错和原稿错讹。一校改版后打出二校样,一校样就成为二校的比照物,所以二校时应先对红,然后再进行二校。三校样打出后,校法同二校。如前所述,三个校次是最低限度的校次,特殊的书稿,特殊的情况,还须相应增加校次。

对片是当代校对制度的创新,它是计算机排版制片新工艺的产物。计算机排版制片,有可能发生文字错乱丢失,因此制片完成后,必须将胶片一一与清样对照。对照的方法是:将胶片压在清样上面,通过移动胶片,使胶片上的字符图表与清样完全对合,如发现不能完全对合,则要采用对校法,将胶片与清样对校。

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制度

现代校对主体多元化,作者、编者都参与校对,因而形成校对主体群。在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以专业校对为核心。所谓以专业校对为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必须由专业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二,必须由中级以上职务的校对员或从事校对工作五年以上的校对员来做三校;其三,必须由专业校对科室对校对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统一管理。实践反复证明,不这样做,校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撤销校对科室,实行编校合一,或者完全依靠外校,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不通的。

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

集体交叉校对,指由不同职级校对人员分别

校对符号

承担不同校次的校对,一般不得采取三个校次由一人包揽的方式。集体交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熟能生错”的弊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有效方式,后校次实际上是对前校次的质量检查。大部头书稿,还可实行分章集体交叉校对。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指定一人或二人为责任校对,对本书校对质量负总责。 4.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制度。对于原稿上的差错,校对员只能质疑而无权修改,所以要实行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的制度。具体办法是:校对员发现了原稿上的差错,用铅笔在校样上标出,同时用铅笔提出修改建议,并打个问号表示质疑。全书校对完成后,由责任校对填写《质疑表》,连同校样、原稿一并送给编辑排疑。编辑必须对校对质疑一一斟酌。认为质疑正确,便用红(或蓝)笔在校样上改错,同时在《质疑表》上打“√”表示认同。认为质疑不正确,则将校样上的质疑画掉,同时在《质疑表》上打“×”表示质疑有误。磁盘书稿将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对于打印样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不符合规范的字符,校对员有权正误,但校后应送编辑过目认可。对于打印样上的疑点,则应采取质疑方式,送编辑排疑。校对质疑和改错建议,应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必须指出,校对改错和质疑,不同于编辑的修改加工,主要是改正错别字和不符合语用规范的错误,以及明显的表达错误、语法错误和其他错误。

校对符号

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在万分之二以下。

编辑本段地位和作用

校对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古代校雠学将“校勘”的目的界定为:改正书面材料上的错误。多出善本,不出错

讨论工作

本,是我国出版工作的优良传统。做好校对工作,是出善本、不出错本的基本条件,这是既对作者负责、又对读者负责,功在当代、利及后人的事。图书是一种思想文化信息载体,其作用在于将负载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并作为文化遗产积累传承。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条件是“保真”,即准确无误,完整无缺;失真的、残缺的信息是没有传播和积累价值的。图书是通过文字符号传递和贮存信息的,信息的“保真”,有赖于字、词乃至标点符号使用的准确无误。真理与谬误之间,有时只是一字一点之差。

图书出版过程存在的价值,在于以作者的原创作品为对象,在作者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贯穿于图书编校工作的全过程。在校对过程,再创造的表现有二:其一,消灭书稿在录排过程出现的错漏,保证作者劳动成果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其二,发现书稿本身可能存在的错漏,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校对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是学识性、文字性的创造性劳动。“校对

编辑本段差错的基本类型

校对以猎错改错为基本职责,校对工作者对原稿和校样上可能存在的差错类型心中要有数,这样才能更加自觉地校对流程猎错改错。

原稿和校样上存在着各种差错,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10种类型:

1.文字差错。包括错别字、多字、漏字、错简、错繁、互倒、异体字、旧字形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错别字。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像字但不是字叫做错字;是字但用在此处不当的字叫做别字。通常说的错别字,主要是指别字。

文字差错还有一种类型,即外文字母使用错误和汉语拼音错误。常见的错误有:各文种字母混用;大小写、正斜体不符合规范;汉语拼音违反《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及声调标注错误。

2.词语差错。常见的词语差错有: (1)错用词语;(2)褒贬不分;(3)异形词选用不符合规范;(4)生造词;(5)错用成语。

3.语法错误。包括词法错误和句法错误。

常见的词法错误有: (1)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不当;(2)数量表达混乱;(3)指代不明;(4)副词、介词、连词使用不当。

常见的句法错误有: (1)搭配不当;(2)成分多余或残缺;(3)语序不当;(4)句式杂糅;(5)歧义;(6)不合事理。

4.数字使用差错。《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是判断数字使用正误的国家标准,但对不同类型的图书有不同的要求:(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不适用于文学作品和重排古籍;(2)使用阿拉伯数字,要求“得体”和“局部统一”;(3)科技图书必须严格遵循《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标准。

5.标点符号使用差错。《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1995)是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有两大类:点号(7个)和标点(9个)。常见的标点符号使用差错,主要是点号错用:(1)该句断的不用句号;

(2)句子内部该停顿的地方没用逗号,不该停顿的地方误用逗号;(3)非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顿号,没有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顿号,不同层次的停顿使用顿号造成结构层次混淆;(4)滥用分号,如并列词语之间误用分号,非并列关系的单重复句内分句间误用分号,不在第一层的并列分句之间误用分号,应该用句号断开的两个独立的句子误用分号;(5)有疑问词但并非疑问句误用问号;(6)有惊叹词但并非惊叹句误用叹号;(7)整句引文误将句号置于引号外,非整句引文误将句号置于引号内。(8)表示约数的两个数字误用阿拉伯数字或两个汉字数字之间误用顿号。

6.量和单位使用差错。除古籍和文学读物外,所有出版物特别是教科

书和科技图书,在使用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书写规则时,都应符合国

家技术监督局 1993年发布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0~3102-93)

的规定。常见的量和单位使用错误有:(1)量名称不规范;(2)量符号不规范;(3)单位名称书写错误;(4)单位中文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准确;(5)单位国际符号书写和使用错误;(6)SI词头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正确;(7)组

合单位中文符号和国际符号混合构成的错误;(8)使用非法定单位或已废弃的单位名称;(9)图表中在特定单位表示量的数值时未采用标准化表示方式;

(10)数理公式和数学符号的书写或使用不正确。

7.版面格式错误。常见的版面格式错误有: (1)规格体例不统一;(2)相关项目不一致;(3)文图、文表不衔接,不配套;(4)各种附件与正文排

版格式不规范。

8.事实性错误。常见的错误有:事实有误;年代有误;数据有误。

9.知识性错误。要注意防范一般知识性错误,更要特别注意防范伪科

学和反科学。

10.政治性错误。要注意防范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倾向错误以及导向性、政策性错误。

编辑本段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

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这四种校雠方法,是史学家陈

垣总结前人和自己校对符号4的校雠经验概括出来的,得到校雠学界的公认,被称作“四种基本校法”。这四种基本校法,完全适用于现代校对,

因而也是现代校对的基本方法。

对校法

陈垣说:“对校者,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对校法,校异同,是校对的基础性工作。陈垣说的“以

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是指古籍校勘。由于辗转传抄传刻,古籍多有

讹误和漏失,所以,整理古籍必先搜集同一种书的不同抄本或刻本,从中

选择一本内容比较完整的作为底本(祖本),而以其他本(别本)作为比照,通过对读找出祖本与别本之间的异同。但是,发现了差异,却不能以

别本为依据改祖本,而必须“据异同以定是非”,用“校是非”的办法来

解决矛盾。因为存在三种可能性:可能是别本错了,也可能是祖本错了,

还可能是诸本皆错。可见,古籍对校,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现代对校就不一样了,它以原稿为依据比照校样,发现了两者的差异,通

常可以断定是录排错了,所以原则上应当以原稿为依据修改校样。这样一来,有人就认为“校对不过是字对字,认得字的都可以干”。这是误解。

对校当然要“字对字”,但“字对字”也大有学问。同样采用对校法,为

什么编辑没有发现的差错却逃不过校对员的眼睛呢?这是因为:第一,校对员精通对校操作技术,如点校、折校等,因而得心应手;而没有经过专业校对训练的编辑,由于没掌握对校操作技术,对校时往往顾此失彼;第二,校对员在校对实践中,养成了不同于编辑的阅读习惯。编辑阅读校样是“线性阅读”,把一个句子作为阅读单位,往往“得意忘形”,难以察觉个体字符的差异。而校对员对校时是“点性阅读”,把字、词、短句、符号作为阅读单位,例如“科学意味着文明”在校对员眼里,是“科

学”“意味着”“文明”三个阅读点。训练有素的校对员,在对校过程中甚至可以做到“得形忘意”。第三,汉文字出错有其内在规律,例如上举“科学意味着文明”,“科学”容易错作“科技”,“文明”容易错作“文化”,这种出错规律,我们给它取了个名称,叫做“义连易讹”。“科”与“技”义连,“文”与“化”义连,人们在写“科学”“文明”时,容易下意识地错写成“科技”“文化”。而“科技意味着文化”在习惯线性阅读的编辑眼里,依然是“科学意味着文明”。坚持点性阅读的校对员,又掌握字词出错规律,就如同有了“火眼金睛”。校对工作专业化的必要性正在于此。郭沫若亲自校对自己的学术著作《青铜器时代》和《十批判书》,校了几遍,仍有错误,因而感慨地说:“《青铜器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了几遍,但终不免有错误,深感校书之难。”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后,发现500余处错误,他在重印本的后记里感慨地说:“校书如扫落叶。”

本校法

陈垣说:“本校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这里说的“异同”,是指出书中的内在矛盾,“前后互证”是发现内在矛盾的方法。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前后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前后矛盾或文意不贯,就可能存在问题,就必须进行是非判断。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就是“本校法”。原稿本身存在的差错,用对校法是发现不了的,因为表现在原稿和校样上是相同的。只有采用“本校法”,通过书稿的内在矛盾才能发现差错。举个校对实践的实例:某书稿正文里说:“公元756年,四川发生大地震。”一位资深校对员校到书末发现一条注文:“天宝十五年,帝奔蜀,川中大震。”正文说“四川发生大地震”,而注文说“帝奔蜀,川中大震”。正文与注文发生了矛盾。原来,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于次年(公元756年)逃到四川,川中百姓大为震惊。这就是“帝奔蜀,川中大震”的含义。公元756年,四川并未发生大地震,而是“大心震”。作者将“川中大震”误解为“四川发生大地震”,校对员用“本校法”发现并改正了原稿这处知识性错误。书稿中有些错误通过一句话中的内在矛盾便可发现。

他校法

陈垣说:“他校者,以他书校本书。”这里的“他书”不同于“对校法”中的“别本”。“别本”是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现代校对的“别本”则是校样。而“他书”指其他的书,当然是与本书内容相关的书。校对常

用的“他书”是各种工具书。陈垣强调指出:此法“用力较劳”,“但有

时非此法不能证明其讹误”。举例说:杜甫有首名诗,题为《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句,许多注家都把

这句诗译作“向日葵老是围着太阳转”。“葵”就是向日葵吗?要解此疑,就得实行“他校”。先查植物志之类的工具书,得知向日葵原产北美,17

世纪才传到中国,而杜甫是8世纪人,根本没有见过向日葵,证明“葵藿”并非向日葵。再查《本草纲目》,又知葵是古代的一种蔬菜,它有个特性,叶子向阳。接着查《说文解字》及有关古籍,又得知“藿”,是豆种植物

的叶子,在杜诗里,藿是叶的代词,葵藿即葵叶。原来古代文人把“葵叶

向阳”人格化,说葵叶向阳是为了“卫其足”(保护自己的根部),并进

而赋予它亲情的内涵。《左传·成公十五年》批评鲍庄子不讲亲情,说他“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曹植在《求通亲亲表》上用了这个典故,向

哥哥曹丕说:“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也。”他自

比葵藿,表示对哥哥的衷心拥戴。宋代诗人黄庭坚在《题净因壁》诗中就

直接用“葵叶”:“蕉心不展待时雨,葵叶为谁倾太阳。”显然,注家因

为望文生义,误释了杜诗。辨识这类错误难度较大,只有“以他书校本书”,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理校法

理,即推理,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作出是非判断。段玉

裁说:“所谓理校也,遇无古本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

用此法。”发现了问题(包括前后矛盾、数本互异),又查不到可靠的根据,就只能运用“理校法”作出是非判断。举一个清代学者王念孙理校的

典型案例。《战国策》上有一名篇,题为《触詟说太后》,《古文观止》

选了它,是千古名作。两千年来,没有人怀疑它。到了清代,王念孙却怀

疑“触詟”二字有误。该文说:“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谓

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詟愿见,太后盛

气而揖之。”王念孙觉得:“有复言”与“左师触詟愿见”前后句文气不贯。他认为,“左师触詟愿见”可能是“左师触龙言愿见”之误,“言愿见”同前句的“有复言”文气就贯了。这里,涉及一个历史人物左师究竟

姓甚名谁,叫做“触詟”还是叫做“触龙”?如果此公名叫“触龙”,那

么王念孙的推理判断就完全正确,可能是后代传抄将“龙言”二字错合成

詟字。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上面明明白白地

写着:“左师触龙言愿见。”证实了王念孙推理判断的正确性。于理不合

又无据可查的,在现代著作中仍然存在。现代著名编辑周振甫,就曾用理

校法发现毛主席在《沁园春·雪》词中的一处笔误。该词首次在《诗刊》上发表时,词中有“原驰腊象”一句,周振甫为《毛主席诗词讲解》作注时,认为“腊象”当作“蜡象”,蜡,色白而凝重,用“蜡象”形容雪原,好像白色的象群在原野上驰骋,更加合乎情理。于是,他给《诗刊》主编臧克家写信请教,臧回信同意将“腊象”改为“蜡象”。

编辑本段功能

刘向关于“校雠”的定义,已经概括了校雠的两大功能:“校其上下,得缪误”——发现原著存在的谬误;“一

校对符号5

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发现不同版本之异同,改正传抄的错讹。清代校雠大家段玉裁,总结了两千多年来的校雠经验,用更加明晰、更加准确的词语,将校雠的两大功能概括成六个字:校异同,校是非。校异同和校是非也是现代校对的基本功能。

什么叫做“校异同”?段玉裁说:“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什么叫做“校是非”?段玉裁说:“定本子之是非。”

具体说,校异同的要旨在“异同”上,要求校书人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逐字逐句进行比照,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或者漏字、多字,或者用字不同,或者句子有别,总之是有差别,说明存在问题。“同”一般可以不去理它,发现了“异”(不同)怎么办?段玉裁的办法是:“据异同而定是非”“择善而从之”。因为不同的版本之间出现了“异”(不同),但不能立即断定哪个本子是正确的,必须进行比较分析,作出是非判断,选择其中更恰当、更合理的,“择善而从之”。有时可能诸本皆错,那就需要推理判断。现代校异同不同于古代校异同,现代校异同是比照原稿核对校样,发现了校样上的“异”(与原稿不同),原则上应依据原稿改正校样,而无须进行是非判断,这叫做“对原稿负责”。

校是非不同于校异同,它的功能是发现“本子”(古代校是非的对象是原著,现代校是非的对象是原稿)之是非,这与“异同”无关,因为几个本子都相同却可能都是错误的。就是说,要分析字义、词义、文意,从而作出是非判断。所以,段玉裁认为:“校书之难,在于定其是非。”

段玉裁对校雠功能的概括,不仅是对刘向“校雠”概念的阐释,还反映了两千多年来校雠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段玉裁认为:“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而不断是非,则误今人。”这两句话十分精辟,阐述了校雠两大功能的不同作用。所谓“正底本”,即改正传抄、传刻错讹,恢复原著真貌,表现了对原著作者负责(不诬古人);所谓“断是非”,即发现并改正原著可能存在的谬误,表现了对读者负责(不误今人)。段玉裁的这种校雠理念和态度,是我们应当学习和继承的。

校异同是机械法,功夫在“对”,要求认真仔细,一丝不苟。校是非的功夫在学识、心智,要依靠校书人的学识水平和判断能力。

编辑本段发展

“校对”是由“校雠” 演变而来的,它的演变过程是与出版生产力发展过程同步的。编校“校雠”是复合式合成词,词是合成的,词义也是合成的,即由“校”的含义与“雠”的含义合成。

校,形声字,从木交声,本义“木囚”。木囚是古代的木制刑具,如枷、桎梏。《易》曰:“屦校灭趾,何校灭耳”。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在这句话里指代脚。屦校即戴在脚上的“桎”,容易损伤脚趾,所以说“屦校灭趾”。何,荷的通假字,荷校即套在脖子上的“枷”,容易损伤耳朵,所以说“何校灭耳”。校字的这个本义后来不大用了,而用它的“对合义”。桎和枷,都是两片对合囚人的,古代学者借这个“对合”义,表示“比勘”“订正”。于是有了“校书”这个概念。

“校书”这个概念,有史可考的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它上面有如下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唐代学者孔颖达经过考证,认为历史上确有其事。他说:“言校者,宋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考父恐其舛谬,故就太师校之也。”上古时代的诗分为三大类:风,雅,颂。风,是民歌民谣;雅,是政论诗;颂,是祭祀时配曲的歌辞。“商之名颂”是商代著名的配曲祭祀歌辞。正考父其人,是西周宋国的大夫。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封给纣的庶兄微子启,微子启在那里建立了宋国。因为是商的后裔的封国,所以保存了商代的“颂”,正考父搜集到十二篇“商之名颂”,怕有差错,便请精通音律的周太师帮助校正。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校书活动,距今已经2800多年了。从此,对古籍进行文字比勘活动,就称作“校”。正考父之后,最有名的校书人是孔子。孔子是正考父的七世孙,他继承了先祖的传统,编校了被后世尊为“六经”的《诗》《书》《易》《礼》《乐》和《春秋》。

到了西汉成帝时代,“校”这个词被“校雠”取代。

西周之后,经历了500多年的战乱,春秋之前的古籍历经浩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实行不许民间藏书的错误政策,收缴焚毁了大量民间藏书。后来楚霸王又把秦皇宫连同它的藏书烧个精光。汉朝建立后,中华文化面临断失的危机。汉朝统治者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搜集流散在民间的古籍。但是,搜集来的古籍残缺不全,亟须整理。至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朝廷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校书活动。负责校经传、诸子、诗赋的大夫刘向,提出“校雠”这个概念。

关于校雠的含义,刘向说:“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通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刘向的这个定义,

鲜明而形象。他告诉我们:校与雠,是两种校对功能和两种校对方法。校

的主体是一个人,客体是一本书,校对主体采用通读的方法,通过书中的

内在矛盾,发现并改正谬误。雠的主体是两个人或多个人,客体是一种书

的两种或多种抄本(通称版本),校对主体将不同版本对读比照,发现诸

本的差异,然后对“差异”进行考辨,“择善而从之”,目的在于改正传

抄的讹误,恢复原著的真貌。

刘向为什么用“雠”来表示“对校”呢?雠,会意字,左右各一个“隹”字,隹是象形字,甲骨文里有,象鸟之侧形,本义“短尾鸟”。两个“隹”,中间夹个“言”,会意为“对鸣”。由“对鸣”引申为“对答”“对

头”“仇敌”。刘向用“雠”表示“对校”,除了用它的“对鸣”义外,

还用了“仇敌”义,表示“猎错如猎仇”,所以古代学者又将“校雠”称

作“校仇”。这也说明了“校雠”的严肃性。

刘向用“雠”取代“校”的“对合”,同时赋予“校”“校其上下,

得缪误”的新义,创造了“校雠”这个新词,是对校雠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其实,这是客观形势决定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刘向校书要做六项工作:备众本,订脱误,删复重,辨异同,增佚文,存别义。辨异同只是其

中一项工作,他还要做大量的查考、推理、判断、删削工作。这一系列工

作只用“对合”来概括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创造了“校雠”这个词来表示

新的校书功能。刘向等人经过几十年的精心校雠,为后代留下了大批古籍

善本,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校雠理论上的卓越建树,

更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在长期的校雠实践中,“校雠”的内涵不断扩大,除了文字比勘订正外,还兼及版本、目录、典藏。到南北朝时,学者们将“校雠”分为“广

义校雠”与“狭义校雠”,并用“校勘”这个词来表示“狭义校雠”,专

指文字比勘订正。“校勘”的“勘”,取“甚力”的含义,表明校书工作

当下大功夫花大气力。所以,文字学家将“校勘”定义为“覆定”,即再

三校核而后定。

随着出版生产力的发展,校勘工作又出现分工。东汉发明了纸,隋唐

发明了雕版印刷,因而出现了用雕版批量复印图书的出版生产革命。古籍

经校勘而成定本之后,先用毛笔誊写在纸上,叫做“写样”,然后将写样

反贴在木板上雕刻。由于写样时可能出现错漏,在刻版之前必须比照定本

核对写样,改正差错之后再行刻版。这样,古籍出版过程就存在两次校勘:第一次在写样之前,其任务是完成定本;第二次在写样之后,其任务是改

正誊写错误。这第二次校勘,后来称作“校对”。宋版书上印有编纂者和

校对者的姓名,说明那时开始出现编校的分工。编纂(包括校勘)和校对

的彻底分离,是出版生产近代化之后的事,即引进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

技术之后的事,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由“校”而“校雠”而“校勘”再演变为“校对”,反映了我国出版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说明了编校分离是出版生产近代化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

现代校对是由古代校雠演变而来的,但是与古代校雠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现代校对处在编辑工作完成之后,不承担古籍的校勘任务,现代校勘属于编辑工作。现代校对虽然沿用隋唐以后的“校对”这个术语,但其内涵也与古代校对不尽相同。首先是对象不同。现代校对的对象不是写样,而是编辑定稿本(原稿)和据此排版打印的样张(校样)。其次是任务不同。古代校对的任务只有一个,即将写样与定本比照核对。现代校对的任务有三:一是比照原稿校核校样,依据原稿改正排版错误;二是采用通读方法,发现并改正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错误;三是通过技术整理,保证版面格式的规范与统一。再次是校对制度不同。现代校对作为出版生产流程的独立工序,建立了一整套校对质量保障体系。

编辑本段新闻出版、文化工作职称列表

作家| 记者| 新闻编辑| 编辑| 技术编辑| 校对| 撰稿人(自由撰稿人、广告撰稿人、宣传品撰稿人)| 翻译| 图书资料业务人员(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管理员);档案业务人员;考古和文物工作人员;美术馆、博物馆业务人员;展览讲解员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总1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百科名片 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堪”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 目录 文人笔下的校对 校对的重要性 校对方法 基本制度 校对标准 地位和作用 差错的基本类型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 文人笔下的校对 校对的重要性 校对方法 基本制度 校对标准 地位和作用 差错的基本类型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 功能 发展 新闻出版、文化工作职称列表 展开 编辑本段文人笔下的校对

明沉德符《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讹错转多。”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命朱珪、戈涛、卢文弨、翁方纲等,校对于翰林院后堂东寳善亭内。” 巴金《寒夜》五:“他只是机械地一个字一个字校对着。” 编辑本段校对的重要性 校对是保证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 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 校对人员 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把握校对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百科名片 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堪”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 目录 展开

校对是保证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 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 校对人员 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把握校对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

校对人员 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在万分之二以下。 遵循校对的程序 交叉三校制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 校对符号 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明确校对内容 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编辑部校对工作方法

编辑部校对工作方法 编辑部校对工作办法 一、指导思想 校对是保证刊物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人员必需高度负责,仔细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按照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精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退任何疑点。 二、校对程序 1.一校(文编、美编各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全都,订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人员要求达到80%以上):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订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全体成员小组会议室传阅校对,力求速战速决,找出所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3.三校(责任编辑):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举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美术编辑):对全部校对稿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三、校对内容 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2.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 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解释、 4.检查名目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挨次、版权,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文字、刊号、年代期号。 四、差错类型 (一)重点校对类型 1.标题、名目、封面是否全都。 2.每段开始是否空两格。(编辑文档时采纳首行缩进2字符格式,消退原文空格。) 3.注重标点符号的中英文区别,半角/全角格式。 4.文稿内浮现多级小标题,注重是否格式规范醒目,以免产生歧义。 5.刊物封面标题是否规范美观。

【校对的基本方法】

3校对的基本方法 校对基本方法有4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这四种方法是古籍校雠的基本方法,完全适用于现代图书校对工作,因而也是现代校对的基本方法。 3.1 对校法对校法的特点是:“照本改字,不讹不漏”。对校的客体有两个──原稿和校样, 采用比照原稿核对校样的方法,通过查找异同而发现差错。现代校对的折校、点校、读校、核红等技术,都属于对校法。发现了校样上与原稿相异之处,原则上依据原稿改正校样。 3.2 本校法本校法的特点是:“定本子之是非”。现代校对的“本子”即原稿。本校的客体只有一个──改正录排错漏后的校样,采用通读检查的方法,通过文中内在矛盾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是非判断而发现原稿的差错。发现了原稿的差错,用铅笔在校样上标注,提出改正差错的建议,同时填写《校对质疑表》,向编辑质疑。校是非不同于文字加工,只管改错、补漏、删重,而不做文字润色。 3.3 他校法他校法的特点是:“以他书校本书”。“他书”指其他的书。“改必有据”是校对改错的重要原则。在通读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又难以判断是非时,就得去查检相关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 3.4 理校法理校法的特点是:推理判断。在发现疑问又找不到可靠根据时,即应进行推理判断,包括分析字词含义、进行逻辑推理等。 上述四种基本校对方法,在实践中应当综合运用,以求得到相辅相成之效果,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 4.现代校对的其他方法 现代校对实践还有其他校对方法,主要有:人机结合校对;过红与核红;文字技术整理。这些校对新方法和校对的四种基本方法一起,构成现代校对方法系统,必须综合运用。 4.1 人机结合校对校对软件查检常见错别字及成语、专名中的错别字辨识率高,速度快,是校对的得力工具。但是,计算机校对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处理可以形式化的问题,而文字的形式符号是一个十分有限的形式系统,自然语

工作心得:8种方法教你校对稿件(最新)

工作心得:8种方法教你校对稿件(最新) 校稿作为撰写领导讲话稿的重要一环,是保障成稿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在突显文章主旨、理顺脉络关系、表达领导意图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稿实践中,我们要带着怀疑精神去校稿。常用的校稿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语感阅读法 这是最考验校稿者写作功底的一种方式,校稿时要凭着丰富的校稿经验、对领导意图的准确拿捏、对段落语句的高度敏感,及时准确找到出错的地方并加以改正。当我们拿到一篇领导讲话初稿,首先要总体浏览,然后结合讲话的场所、发言的主题、面对的受众,快速掌握主旨意思、结构框架、语言风格,以便对整篇文稿有全局了解,为后续校对打下基础。例如,校对某(区)县党委书记关于“三严三实”专题讲课稿,就要把握文章的主基调,即围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摸透“三严三实”的意义与内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的要求等情况,在这样的大氛围下进行校对。

2、错字查找法 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校对方法,也是最容易找出“硬伤”的方法。在校稿实践中经常会用到源头分析法,即从容易出错的原因来查找错别字。 一是读音相近。现在很多人都用智能拼音打字,在输入部分拼音时会出现一些相关联的字词,由于选择速度较快而发生错误,形成错词病句。校稿人员要从撰写文章的过程入手,亲自体验出现错误的情景,加深校核印象,对读音相近的字保持高度警惕。 例如,在写机遇与挑战并存时,避免把“与”写成“于”;在写多少名群众参与活动时,避免把“名”写成“民”;特别是在写谈笑风生、老生常谈时,要警惕“生”字的错用。 二是用法不清。由于对字词的用法含混不清,导致用词不准,出现文字错误。其中最容易混淆的是“的、地、得”,网上关于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很多解释,但关键要把握的就是: “的”是定语的标记,一般模式为“的+ 主语或宾语(名词)”;

最专业的文稿校对训练法(最实用的技巧)

最专业的文稿校对训练法(最实用的技巧)作为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文稿需要经过仔细的校对和修改才能达到 专业的水平。下面是一些最专业且实用的校对训练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 文稿的质量。 1.阅读技巧:在开始校对文稿之前,先冷静下来,把自己从作者的角 色转变为读者的角色。通过读者的眼睛观察文稿,以便发现可能存在的错 误和不清晰之处。 2.组织结构校对:检查文稿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和连贯。确保段落之 间有逻辑连贯的转换,并且整篇文稿的结构符合主题和读者的需求。 3.语法和拼写检查:检查文稿中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使用拼写检 查工具和语法检查工具进行初步的检查,同时保持对常见错误的敏感度。 4.标点符号使用:仔细检查文稿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是否准确。注意逗号、分号、句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并确保它们在文稿 中起到正确的作用。 5.语言风格和措辞选择:检查文稿中的语言风格和措辞选择是否合适。使用恰当的词汇、句式和句型来表达意思,并确保整篇文稿的语调一致且 恰当。 7.表达清晰度检查:检查文稿中每个段落的表达是否清晰明了。使用 简明扼要的语言,并确保每段的主题和论点清晰明确。 8.内容的有效性检查:检查文稿的内容是否有效,是否能够达到预期 的目标。评估文稿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和重组。

9.词汇和用法校对:检查文稿中的词汇选择和用法是否正确。注意常 见的词汇搭配和习惯用法,并避免使用不明确或过于口语化的词语。 10.检查细节:最后一步是检查文稿中的细枝末节,包括数字、日期、引用等方面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确保文稿中不存在任何明显的错误或疏漏。 通过这些最专业且实用的校对训练法和技巧,可以提高文稿的质量, 并帮助确保文稿在发布前达到专业的水平。务必给予足够的时间和注意力,以免遗漏任何细节。

文稿校对消灭差错的25种必杀技

文稿校对消灭差错的25种必杀技文稿校对是确保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一个无错误的文稿可以提 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而错误的存在则会降低信任度和可读性。下面介 绍25种必杀技,帮助您消灭文稿中的差错。 1.仔细检查拼写错误。使用拼写检查工具并读一遍稿件,确保所 有单词都正确拼写。 2.检查语法错误。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注意主谓一致、时态使用 和标点符号。 3.检查标题和副标题的字体、大小和居中情况。确保它们的格式 统一。 4.核对段落间的行距、缩进和对齐方式。确保整体布局整齐。 5.检查编号和列表的格式。确保它们按照正确的结构和顺序呈现。 6.核对文中的数字、数据和统计数字。确保它们准确无误。 7.查看人名、地名和日期是否正确拼写。这些细节会影响到读者 对您的专业性的评估。

8.检查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连贯性。确保思路清晰,逻辑通顺。 9.评估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和支持句。确保它们相互关联且有逻辑。如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 10.核对术语和缩写的使用。确保它们在全文中保持一致。 11.检查文稿中引用的来源和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否符合规范。 12.检查语句是否明确传达您的意思。如果有需要的话,重新表达 或补充信息。 13.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避免过多的复杂术语或夸张的修辞效果。 14.核对整篇文稿的时态使用是否一致。避免在不同部分中出现时 态转换。 15.特别留意信件或新闻稿等需要陈述事件的具体时间和顺序的文本。 16.确认文稿是否按照特定的格式要求撰写。如有,务必进行检查 并修改。 17.核对文中使用的非正式或特定领域的术语。确保读者能够理解。

18.检查标题和正文中的字体和大小是否统一。避免频繁转换。 19.编辑段落中的空行和空格。确保整体布局整洁美观。 20.检查分页和断行。确保各个部分之间的换页和断行符合常规习惯。 21.检查修辞手法是否贴切文体和主题。避免使用不恰当的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方式。 22.审查文章中的流行语和俚语。确保其使用合适,不会影响整体形象。 23.检查长句并进行必要的修剪。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免影响读者的理解能力。 24.检查用词是否精简准确。删除多余的词或短语,以提高文稿的可读性。 25.避免过度使用某个具体词汇。确保用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pdf校对文稿最快方法

校对PDF文稿的速度取决于一些因素,如文稿的长度和复杂性。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以最快的方式校对PDF文稿: 1.使用专业的PDF编辑工具:使用功能强大且易于使用的PDF编辑软件,如Adobe Acrobat 或其他类似工具,可以提高你的校对效率。这些工具通常提供了标记、注释和修改文本的功能,使你可以直接在PDF文档中进行修改。 2.预先设定规范和检查清单:在开始校对之前,制定一份详细的校对规范和检查清单。明 确指定需要注意的项目,例如拼写错误、语法问题、格式统一等。有一个清晰的指导方针可以帮助你更快地完成校对任务。 3.利用OCR技术:如果PDF文稿是通过扫描或转换而来的,可能存在一些识别错误。使 用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可以将文本从扫描的图像中提取出来,并进行校对。许多PDF编辑工具都内置了OCR功能,可以帮助你快速校对并修正这些错误。 4.使用快捷键和自定义工具:熟悉PDF编辑工具的快捷键和自定义工具可以大幅提高校 对速度。通过使用快捷键,你可以更快地执行常见的操作,如选择文本、添加注释等。 自定义工具可以帮助你在校对过程中更高效地标记和修改文稿。 5.分阶段校对:如果文稿较长或复杂,将其分成若干小节来逐步进行校对可能更加高效。 每次集中精力校对一小部分,以保持专注并减少错误的可能性。 6.阅读器辅助功能:一些PDF编辑工具提供了辅助功能,如阅读文本、突出显示差异、 自动纠错等。利用这些功能可以让你更快地发现和修正错误。 记住,尽量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或疲劳,这样可以提高校对的准确性和效率。最重要的是,校对时请务必仔细检查每个细节,确保文稿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稿校对的四种方法

文稿校对的四种方法 文稿校对是保证文稿质量的重要环节,需要树立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也需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为大家介绍机关文稿校对的四种方法。 一、重点校对法 即重点校对标题、逻辑关系、固定用语等关键内容。这些地方一旦出错,将会成为文稿“脸〞上的疤。重点校对适合已校对屡次或时限要求紧急的文稿。 看标题,统全篇。拿到一篇文稿,先不要急于一头扎下去、一字一句从头校到尾,而要先看大标题,再看小标题,大致了解文稿内容后再通篇校对。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排除标题中的错别字、序号错乱等低级错误,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稿内容。 看数字,知内涵。文稿中的数字一般都有丰富的内涵。校对时,要弄清楚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才能确保准确性。比方,在一份简介中,讲“××县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很明显把“平方千米〞的“千〞弄丢了,一个县的面积变成了一栋小楼的面积。 看称谓,须标准。看文稿中使用的固定用语是否标准正确,屡次使用时前后是否一致。比方,党政机关的称谓,虽然全称、简称都能用,但一定要标准,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自创。像“中国共产党×

×市委员会〞简称“中共××市委〞,如果写成“中共××市委员会〞就是错误的。 看词意,不混淆。比方,“权利〞与“权力〞,“截至〞与“截止〞,“起用〞与“启用〞,“制定〞与“制订〞,等等。这些词语很容易混淆,校对时一定要分清该用哪一个,决不能模糊。 二、诵读校对法 即在大致了解文稿内容的根底上,从头至尾朗读。诵读校对能有效防止校对不深、不细的问题,适用于讲话、发言、汇报等类型的文稿。 看语境,不误用。现在,各级机关起草文稿多用电脑,用哪种输入法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错字或错词。比方,用五笔输入法输入“浓厚〞时,会出现“深厚〞和“浑厚〞;用拼音输入法输入“年中〞时,很可能会出现“年终〞。这些错误很多可以通过诵读来发现。 看句子,避繁冗。诵读便于校对出文稿繁冗拖沓、句子过长等问题,可以采取添加标点或是把长句变成短句的方法来解决,防止让人读起来“上气不接下气〞。 看习惯,不拗口。要符合领导的语言习惯,特别是要剔除拗口的词语。比方,“与其与去年全年主要经济指标比拟,不如与去年同期比〞,“与其与〞读起来比拟拗口,可以改成“与其和〞,后面的“不如与〞可相应改为“不如和〞。一些词语组合起来虽字面意思正确,读起来却不顺口,这样的问题一读就能发现。

工作心得:文稿校对四法

工作心得:文稿校对四法 文稿校对是保证文稿质量的重要环节,需要树立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也需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机关文稿校对的几种方法。 一、重点校对法 即重点校对标题、逻辑关系、固定用语等关键内容。这些地方一旦出错,将会成为文稿“脸”上的疤。重点校对适合已校对多次或时限要求紧急的文稿。 看标题,统全篇。拿到一篇文稿,先不要急于一头扎下去、一字一句从头校到尾,而要先看大标题,再看小标题,大致了解文稿内容后再通篇校对。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排除标题中的错别字、序号错乱等低级错误,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稿内容。 看数字,知内涵。文稿中的数字一般都有丰富的内涵。校对时,要弄清楚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才能确保准确性。比如,在一份简介中,讲“××县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很明显把“平方千米”的“千”弄丢了,一个县的面积变成了

一栋小楼的面积。 看称谓,须规范。看文稿中使用的固定用语是否规范正确,多次使用时前后是否一致。比如,党政机关的称谓,虽然全称、简称都能用,但一定要规范,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自创。像“中国共产党××市委员会”简称“中共××市委”,如果写成“中共××市委员会”就是错误的。 看词意,不混淆。比如,“权利”与“权力”,“截至”与“截止”,“起用”与“启用”,“制定”与“制订”,等等。这些词语很容易混淆,校对时一定要分清该用哪一个,决不能含糊。 二、诵读校对法 即在大致了解文稿内容的基础上,从头至尾朗读。诵读校对能有效避免校对不深、不细的问题,适用于讲话、发言、汇报等类型的文稿。 看语境,不误用。现在,各级机关起草文稿多用电脑,用哪种输入法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错字或错词。比如,用五笔输入法输入“浓厚”时,会出现“深厚”和“浑厚”;用拼音输入法输入“年中”时,很可能会出现“年终”。这些

文稿修改校对

文稿修改校对 在撰写一篇文稿时,经常会遇到需要修改和校对的情况。无论是论文、新闻稿、演讲稿还是其他类型的文稿,经过修改和校对,可以提高文章质量,保证逻辑清晰和语句通顺。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稿修改校对步骤和技巧,帮助你写出一篇完美的文稿。 1. 检查拼写和语法错误 拼写和语法错误是常见的问题,容易导致读者对文章的不满。在修改文稿时,首先要仔细检查拼写和语法错误。可以使用语法检查工具来帮助发现错误。此外,还应该自己多次阅读文稿,细致地检查每个单词和句子,确保没有任何错误。 2. 修正句子结构 句子结构要简明扼要,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在修改文稿时,可以尝试将过长的句子分成两个或多个简短的句子,这样可以避免句子结构复杂和歧义的问题。此外,还应该注意句子的平衡和韵律,使整篇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 3. 确保段落过渡自然 段落过渡是文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修改时,要确保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思路清晰。可以使用一些过渡词或短语来帮助读者理解文稿内容的连贯性。 4. 适当调整文稿结构

文稿结构要有层次感,逻辑清晰。在修改时,可以根据内容的重要 性和关联性重新安排段落和章节的顺序。如果需要,还可以增加标题 和子标题,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稿的结构。 5. 删除冗余和不必要的信息 文稿中的冗余和不必要的信息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降低阅读体验。在修改时,要有意识地删除这些信息,使文稿更加简洁和直观。可以 思考每个句子和段落的重要性,将重点放在最有意义的信息上。 6. 校对引用和参考文献 如果文稿中包含引用和参考文献,一定要仔细核对。校对时要确保 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格式和内容准确无误,并且与正文内容相符。可以 参考相关的引用和参考文献格式指南,确保格式一致和标准。 7. 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 文稿中的用词、格式和风格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在修改时,要 仔细检查每个部分,确保使用一致的词汇和格式。此外,还要注意句 子和段落之间的连贯性,确保文章整体上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通过上述步骤和技巧,你可以更好地修改和校对文稿,使文章更加 准确、清晰和有吸引力。记住,修改和校对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 耐心和细致的注意力。只有经过认真的修改和校对,才能写出令人满 意的文稿。所以,不要急于完成,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修改和校对。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你的文稿一定会变得更好!

文字校对方法

文字校对方法 校对方法: 1、折校法:方法是将原稿与打印稿进行比照,找出并修改异同。适用于没有改动或改动很少的原稿(最适合翻版稿) 2、点校法:将原稿放在左边,校样放在右边,先读原稿,后看校样,左手指着原稿上要校对的文字,右手执笔,逐字逐句校对,长句可以分为两三段校对。适用于改动较大的原稿,或者原稿与校样横竖不一。 3、读校法:一个人朗读原稿文字,另一个人看着校样进行核对改正。读稿人口齿要清晰,校对人要避免跳行漏行。适用于原稿抄写比较清楚、内容比较浅显、格式不太复杂的稿件。 4、人机结合校对:采用计算机软件对电子文本进行自动校对,然后采用人工方式对校样进行二次校对,输出校样后由机器再次进行校对。机器校对具有速度快、准确率高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校对常见错别字、专名错误和成语错误,可以消除30%以上的常见错误,有利于减轻校对负担。 校对中常见错误 校对中常见错误: 文字错误:如错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异体字、拼音错误、计算机录排错误等。

词语差错:如词性错误、词形错误、词义错误、感情色彩错误、成语错用等。 语法逻辑错误:如词性误用、成分残缺、词序不当、词语重复、搭配不当、指代不明、句式杂糅、不合事理、违背逻辑等。 数字用法错误:违背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标点符号错误:违背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标点符号用法》。 量和单位错误:使用了不规范的量名称、符号、单位等。 版面格式错误:不统一、不一致、不配套、不规范。 知识性错误: 事实性错误:违法了有关的客观事理和事实。 政治性错误:在编辑审稿和加工过程中遗漏的政治性错误。,如政治观点、政治倾向、政策法律等错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