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

——复习笔记

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三个10年:

(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现代文学开拓和奠基阶段,通常称这十年为五四时期文学。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内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1、文学革命的开端、发展、高潮

2、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

小说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白话新诗人如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尤其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鲁迅、李大钊等人的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新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话剧方面: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白话剧本。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建(农民及其命运成为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和素材,描写知识分子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的高度敏感,摆脱封建道德舒束缚、争取婚恋自主、追求个性解放的奋斗和抗争,对妇女地位的思考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3、1921年后出现许多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

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语丝社、新月社以及风格接近文学研究会的未名社、莽原社,接近创造社的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还有“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风格和流派

4、新文学作家们通过各种渠道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

5、这一时期文学局限是:作家视野狭窄,多是小知识分子自我表现的情绪,有些作品带有感伤颓废情调,甚至有宿命论倾向;译者缺乏分析批判能力,对外国文学作品未能区分精华和糟粕;对待民族文学存在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倾向。(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阶段,通常被称为左翼时期的文学。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开始。这一时期文学特点是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1、这一时期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辉煌: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30年代初成立的左联等左翼文学团体将革命文学运动推向高潮。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反帝反封建主题进一步深化,革命者形象和底层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形象塑造受到普遍重视。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丁玲、张天翼、洪灵菲、茅盾前期创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子夜》、鲁迅后期创作。

2、这一时期重要现实主义、民主主义作家作品:巴金《激流三部曲》、老舍《骆驼祥子》、曹禺《雷雨》、《日出》,以及沈从文的《边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大河小说”,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和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等

3、这一时期文学局限:有些作品生活实感较弱,革命者和劳动群众形象塑造存在着概念化的弊病,缺乏精细的艺术磨练,显得较为粗糙,影响审美价值。(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通常被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开端是抗战爆发。这一时期文学特点是: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抗日救亡成为这一时期主题。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和解放区。

这一时期又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文学,文艺界出现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出现集体创作和一系列历史剧,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最为成

功。

2、后一阶段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上海孤岛等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出现具有典型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作品如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

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围绕反侵略、反压迫的民主革命运动,出现具有讽刺性、揭露性批判国统区黑暗现实的作品如茅盾《腐蚀》、巴金《寒夜》、袁水柏《马凡陀的山歌》、陈白尘《岁寒图》《升官图》,钱钟书《围城》。此外还有张爱玲、徐訏、无名氏等作家作品。国统区作家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方向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伴随着同守旧势力和各种思想派别的斗争。如20世纪20年代的“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现代评论派”等,30年代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法西斯民族主义文学”以及“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40年代的“战国策派”“戡乱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30年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虽然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但是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主流,为人生、为革命的现实主义基本精神贯穿整个现代文学各个层面。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整个中国文学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碰撞”。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承前启后的性质,其特征如下:

(一)新旧文学的冲突和承传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五四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体现出新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生的精神风貌和新的文学表述方式,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但是,同时也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学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鲁迅代表的五四那代人,最注重开放,又最讲究立本,他们既读过经,又留过洋,是难以超越的一代人。(二)中外文学的碰撞与交融晚晴翻译文学繁荣,新文学作家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现代新诗对外国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吸收借鉴。

(三)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赋予现代文学特殊使命,整体上形成根本特质: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寻。

(四)对个性和人性的追求及对自身的剖析和批判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们最犀利地批判社会的黑暗,又最无情地解剖自身的弱点,最无情地揭露人性的弊病,又最深情地关注着整个人类的命运,他们的作品往往蕴藉着一种对整个人类的大关怀。

第一章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晚晴启蒙运动与文学变革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的第一次“改革开放”,是清政府在军事、外交和内政危机重重的情况下被迫实行的自强运动。但洋务运动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仅限于“器物”层面的改革。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晚清洋务运动失败的象征。

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惨败,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力主实行君主立宪。中国思想史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时——-启蒙的时代。维新派知识分子认识到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向西方看齐。严复、梁启超等意识到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本”,改造国民精神的新民运动成为思想启蒙的重心。一系列以传播西学、讨论变革、倡导启蒙为宗旨的思想文化阵地涌现,如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上海创办的《时务报》等。西方现代化、思想及其价值观,作为“文明”即现代性的范本,被介绍都中国;输入新学、开启民智,成为维新思想界寻求的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前提。

三、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维新派倡导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目的是让文学成为承载政治革新理念、促进思想启蒙的利器。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到“小说界革命”,形成一种直面危机、书写真情、表现现实、促进改革的风尚。

(一)诗界革命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一方面力求打破传统诗歌规范,另一面尝试以全新思想表现政治革新的追求。其实验的新诗又叫“新学诗”,将“新学(西学)”作为诗歌阐发内容,但会流于新名词的堆砌。

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他的诗一般采用五言古诗体,语言通俗、流畅,情感自然。其诗具有宏阔的境界,遵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二)文界革命

在文界革命之前,讲究义法、雅洁等规范的桐城派和崇尚骈文的文选派被

视为中国散文的正宗。

散文的革新,以梁启超多产而激情澎湃的“新文体”为代表。他一列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文章,语言犀利,感情真挚,极具感染力。

(三)小说界革命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小说运动。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小说只是不入流的旁门左道。而在晚清启蒙运动中,小说却因为19世纪欧洲小说的鼎盛及小说在社会的崇高地位和在民间传播思想文化、道德教化的作用由“小道”擢升为“上乘”。

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新小说》,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并在《新民丛报》中提出“小说为文学最上乘”。20世纪初论及小说便是“开启民智”“裨国利民”“唤醒国魂”,被视为政治启蒙、道德教化乃至学校教育的工具。

第二节报刊与新小说的繁荣

晚清新小说繁荣与报刊杂志兴起关系密切。

最初有关小说开民智的言论及少量翻译小说是在维新派办的时事政论性报纸杂志上出现的。

1902年专门的小说杂志出现。

一、《新民丛报》

首次提出了“历史小说”等新小说概念,并对新小说分类如政治小说、哲理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等,鼓出小说地位、探讨小说原理、翻译介绍西方文学。

二、《新小说》

是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任主编。聚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热衷新小说的文人,为小说创作开设了若干栏目。

三、《绣像小说》

是继《新小说》之后第二份小说杂志,于1903年5月上海创办。《绣像小说》刊登了晚清许多著名长篇,如社会写实小说《老残游记》(洪都百炼生),科学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荒江钓叟),教育小说《学究新谈》(吴蒙)及翻译小说

司威夫脱《汗漫录》,每一期上插图,中西合璧,表现晚清求新思想。

四、《月月小说》

于1906年11月上海创刊,吴趼人任主撰。其文学立场是启蒙主义,将小说作为道德教化的手段,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所谓的“道德”是指正统儒家的道德。其栏目除了社会小说、历史小说还有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月月小说》是较早大量刊登短篇小说的杂志之一,专门开设了“短篇小说”栏目。

五、《小说林》

晚清新小说杂志中真正有意识的应用西方纯艺术论并在刊物宗旨和品格上具有更统一的现代性的,是由曾朴做总理,黄摩西、徐念慈任主编,1907年2月创刊、1908年10月停刊的《小说林》。

其主要作者是曾朴、徐念慈、陈鸿璧、张瑛、包天笑等。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学的自觉。抛弃“载道”“觉世”“唤醒”等观念,接受西方现代美学知识,用“美”“审美”“理性”“理想”等概念阐述文学与小说的本质。

作品有曾朴的《孽海花》,陈鸿璧译的科学小说《电冠》、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张瑛译的侦探小说《黑蛇奇谈》,包天笑著的《碧血幕》。

第三节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在晚清启蒙运动中,白话文运动便已萌芽。

一、《演义白话报》

1897年11月,章伯和、章仲和兄弟在上海创办《演义白话报》。

二、《无锡白话报》(更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

1898年5月,由裘廷梁及其侄女裘毓芬发起。

1898年8月27日裘廷梁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首次明确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认为,文言之害在于言文分离,而言文分离,是造成愚民的根源。从古今对比、中西比较、语言学角度,论证“白话胜于文言”的观点。将“兴白话而废文言”提到民族、国家兴亡的地位上,这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三、陈荣衮

裘廷梁之后的另一位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在《知新报》上发表《论报章宜改用浅说》,提出报章文字应改用白话,认为改革文言实开启民智的必由之路。其

对白话报刊的倡导,与对小学教育“宜用浅白新读本”的倡导成为白话文运动中的力作。

四、《京话报》

1901年北京出现白话报《京话报》。它是“帮闲”性质的白话报,只是为了沟通上下,消除义和团隐患。从《京话报》与《无锡白话报》相比,看出晚清南北政治文化开放与保守形成对比。

五、《中国白话报》

1903年创刊于上海,其发刊词指出中国人安于享乐,不知天下大变。革命派发起的拒俄运动也被鲜明的体现。

六、《安徽俗话报》

1904年安徽芜湖创刊,陈独秀主编。其对象是底层百姓,宗旨是呼吁爱国救亡,揭露和批判旧伦理道德的罪恶,抨击中国“恶俗”,主张普及教育,发展近代工矿业,练兵习武等。不仅发表白话文学作品,还开始提倡文学改革。如《论戏曲》论述改革中国戏曲。

七、汉字拼音化

晚清白话文运动中产生的。最初提出汉字拼音字母的是维新派人物王照(提出一套60个字母的拼音方案《官话字母》,专拼白话)。其后,劳乃宣在其基础上增加江宁、苏州、闵广音谱合成《简字全谱》。1910年前后在张百熙、张之洞等努力下,官话拼音字母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1928年《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采用赵元任、钱玄同等的《国语罗马字》形成的现汉拼音方案。

第四节《新青年》与五四文学革命

一、“一刊一校”

一刊:《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办,1916年9月1日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受蔡元培之邀任北大文科主任,《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

一校:蔡元培主持北大后,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在北大任教的胡适、钱玄同、沈尹默、李大钊、周作人、鲁迅、高一涵等参加了《新青年》的编

辑。

五四新文学,是以白话文的提倡为开端的。

二、胡适提倡白话文学

1、1917年1月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发轫之作。认为,言文合一是新文学的方向,白话文学是拯救中国文学的活文学,是中国的“文学正宗”。

2、胡适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运用历史进化观进一步阐释白话文学的合理性。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运用进化论又一次明确提出废除文言、改用白话的主张。

4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国语的进化》中继续反对文言、提倡白话。

在胡适等五四新文化先驱的倡导下,语言的现代化变革与文学的现代性追求被置于同一地位——这就是“文学的国语”与“国语的文学”

三、傅斯年

在《怎样做白话文》中将新文学倡导的白话称为“欧化的白话”“理想的白话”“精粹的国语”——从口语中提炼的,吸收西方语法、句法、章法的欧化白话。傅斯年认为欧化的白话文特点是:逻辑的、哲学的、美学的。

五四白话文学就是从欧化的白话文起步,从西方化的文学表达开始,进而追求西方的文学形式。

四、《新潮》

1919年1月由北大一群受《新青年》启蒙而推崇新文化的学生创办,主编者有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等。《新潮》的出现使新文学运动势头更劲。

第五节外国文艺思潮的引进

胡适在小说理论文章《论短篇小说》中将现代短篇小说理念输入中国。

对比中国传统短篇小说和五四新文学倡导的西方式短篇小说的不同: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基本是以时间为线索,依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故事进行从头

到尾的叙述,讲究首位完美衔接,呈历时型结构,而结局往往是“大团圆”的。中国传统小说的长短篇之分仅是篇幅的长短差别,短篇小说往往是将不成长篇的,如笔记杂撰,或传统的“某生者“体,称为短篇小说。

胡适及五四作家提倡的短篇小说强调短篇小说“横切面”写法,“经济的手段”和事实中“最精彩的片段”等。五四小说在创作上运用西方现代短篇小说技巧最成功的是鲁迅和郁达夫。而鲁迅在运用“心里时间”展开叙述方面胜郁达夫一筹。

传统小说以故事为中心,以情节为叙述结构,但由于过分重视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会忽略对人心灵的表现。

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一开始便将传统小说赖以存在的支柱——情节——结构了,将人心即对心灵的表现放置在小说的中心位置,一时诗化叙事成为风尚。

第二章五四初期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

第一节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为什么要将文学与改革思想联系在一起?

新文化先驱们看到晚清救亡图存运动并没有带来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因此有必要通过思想启蒙来改造社会意识和民族心性,建设全新的意识形态从而建立独立统一、富强、文明的现代民族国家。而文学被公认为是进行思想启蒙最犀利的工具。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二、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2月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正式倡导文学革命,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开始。

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历史进化观出发,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当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流弊,触及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

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将其文学革命主张概括为十个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明确地把文学革命与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起来。

晚晴文学改良运动及现代印刷技术发展产生一系列白话小说,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古文仍占据统治地位。晚清有识之士开通民智提倡白话文和以白话为基础的音标文字,但士大夫们旨在教育百姓并非改变顾问唯我独尊的地位。而文学革命是要彻底颠覆顾问地位,把白话文建设成全民族的书写工具。

在《文学革命论》中陈独秀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反对旧文学的口号,批判当时统治文坛的三大旧文学流派——桐城派、江西派、“选学”,分别把它们视为贵族文学、山林文学、古典文学的代表加以否定。将古文、骈文、诗歌等“文学之文”与碑、铭、墓志、启事等“应用之文”对举,表现出把纯文学与杂文学区

分开来的企图。

胡适主要从语言、形式的方面发难,陈独秀则更多强调了文学革命的内容。

三、胡、陈的“文学革命”主张之后

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这也是文学革命中第一篇论述纯文学与杂文学不同的专门论文傅斯年提出“文言合一制定过于”的设想。

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办了《每周评论》杂志。同时,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致力于提倡白话文。

四、周作人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即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又被称为“人道主义的文学”。他所说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周作人是从受进化论影响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角度来理解人的,提出“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命题即人的灵肉一致,人性是动物性和神性的有机结合,强调人的动物性。因此“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是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也是个性的。

五、文学革命初期和维新派文学观念表现出的功利主义倾向的不同 1、2、P39

六、新文化阵营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论战

双簧戏:1918年3月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新文学的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予以逐条批驳。两封信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同时发表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一)林纾

林纾发表《论古文之不当废》《致蔡鹤卿书》以及影射小说《荆生》《妖梦》,攻击新文化者的理由:一是“覆孔孟,铲伦常”;二是“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

新文化阵营中李大钊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发表《答林君琴南函》、鲁迅发表《现在的屠杀者》对林纾进行有力回击。

(二)学衡派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刊,由上海中华书局发行。该刊由吴宓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吴宓、胡先彇等。“学衡派”标明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主要论文有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胡先彇《评<尝试集>》,反对五四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反对白话文学的主张,维护文言的地位,强调文学的继承和模仿,否定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

新文化阵营中的鲁迅、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对学衡派发起反击。鲁迅发表《估<学衡>》。学衡派的主要攻击对象是胡适。

学衡派代表文化重构过程中的另一种趋向稳健的文化抉择,从文化积累和学理建设角度看有独到的见解,对新文化中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但它提出的主张很空泛并没有切实地指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出路。

(三)甲寅派

甲寅派因《甲寅》周刊而得名。《甲寅》于1914年5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月刊,有进步倾向,主编为章士钊,两年后停刊。1925年7月复办《甲寅》改为周刊,所刊内容是用文言写的攻击新文化和群众运动的文章。

胡适、鲁迅、沈雁冰、徐志摩、郁达夫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第二节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

新文学的创作实践最初是在诗歌领域里进行的。可以把五四时期胡适等倡导的白话新诗运动看作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诗界革命未竟事业继续。

一、诗界革命

梁启超在1898年《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的主张。最初要求要有“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后来提出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黄遵宪在《杂感》一诗中提出“我手写我口”,其诗作歌咏新学、新事物、新理想。晚清诗界革命

做过转向古风、乐府、向散文化的努力,止步于宋诗派的模仿风气中。

二、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诗创作的理论自觉

1919年10月《谈新诗》中胡适指出形式的变革是晚清诗界革命的盲点,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突破点,提出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他将诗体大解放表述为“作诗如作文”,包括三方面的意思:打破格律的束缚,提倡自然的音节;用白话写诗,并且用白话的语法代替文言的语法;实现格式和题材的自由,实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两方面的散文化。

三、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新诗创作

(一)胡适1916年开始试作白话诗。1917年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发表。这些诗是中国新诗的尝试。

(二)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第一批九首新诗,其中胡适《鸽子》《人力车夫》、沈尹默《月夜》、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在形式上摆脱旧诗体诗词格律的束缚,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

(三)《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这是新诗的第一本诗集。胡适称译诗《关不住了》是他新诗成立的新纪元。从美国的意象诗得到启发,认识到新诗创作必须充分地采用白话的字、文法和自然音节。《尝试集》里“真正的新诗”不过《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等,但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形式中挣脱出来,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性是法则的出席性。人们称之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

(四)新青年社的沈尹默《三弦》《月夜》、刘半农、新潮社的俞平伯诗集《冬夜》、康白情诗集《草儿》、傅斯年等白话诗人的新诗也是从旧诗词中脱胎而来。鲁迅《梦》《爱之神》《他们的花园》《人与时》和周作人《小河》在早期白话诗实验中做出成就。

(五)初期白话诗在艺术上的两种倾向:

一是用白描手法描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刘半农《相隔一层纸》、胡适《人力车夫》、周作人《两个扫雪的人》、朱自清《小舱里的现代》都实写了民间疾苦、社会人生。写景诗有傅斯年《深秋永定门上晚景》、俞平伯《冬夜之公园》、康白情《江南》。

第二种倾向是通过比喻、象征来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如胡适

《鸽子》、周作人《小河》、沈尹默《月夜》,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观念,如鲁迅《梦、胡适《一念、去庐《偶像》。

初期的白话诗存在着“非诗化”倾向,重白话而不重诗,并且以文为诗,有散文化倾向。利:有助于挣脱传统旧诗体诗词格律的束缚,使诗歌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弊:模糊了诗与文、诗的语言与口语的区别,忽视了诗的特征,使诗趋向散文和大白话。

(六)初期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

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人以中国新诗社的名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诗刊物《新诗》。

三、新诗确立地位后

(一)自由诗

自由诗的主要代表有郭沫若、冰心、宗白华、湖畔诗人、冯至。

1、《女神》:1921年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出版,标志着新诗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奠基阶段的到来,具有划时代意义。

2、小诗:在1921年到1923年间盛行起了一种小诗,主要作者除了冰心、宗白华之外还有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诗,人生的体悟、哲理的感兴、情绪的波动、精致的描写是其最擅长描写的内容。它在形式上不讲押韵、无拘无束、短小精悍。从外来影响上看,小诗受到日本的短歌、俳句以及印度泰戈尔小诗的影响。代表作有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宗白华的诗集《流云小诗》。小诗注意锤炼诗意和诗的形式,增强了新诗的意味,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力。其缺点是在内容上容易流于贫乏苍白,在形式上容易流于粗制滥造。

3、湖畔诗社

4、冯至:是第一个十年里一位重要的诗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其20年代的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1) 冯至抒情诗最大的特色是不再听任情感的流泻,而表现出了艺术节

制。

A.抒情诗中内心激情或外化为客观的形象,如《蛇》;或蕴含于简单情节的微微叙述中,如《雨夜》。

B.在形式上采取了半格律诗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度的美。

C.冯至抒情诗不仅情调充满感伤苦闷,而且诗的节奏舒缓,音韵柔美,形成“五四”诗中独具一格的幽婉的风格。

(2)冯至叙事诗借鉴德国谣曲,采取中国传统与古代神话故事,含蓄中古罗曼的风味,表现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憎恨和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其代表作《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将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

(二)新诗形式上的规范

新诗从旧诗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化之后,需要形式上的规范、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1、前期新月派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诗人倡导新格律诗正是探索新诗形式上的规范。

前期新月派也称为格律派,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从诗歌本体观出发,新月诗派提出了“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格律诗以其对形式的高度重视和对诗美的执著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初期白话诗和自由诗存在的非诗化倾向,标志着新时开始走向成熟,但有时会限制现实情感的表达。新月派大多数诗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加盟现代派。

2、早期象征诗派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早期象征诗派开始把法国象征主义诗艺引入诗歌创作。

中国象征派开创者是李金发,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象征派诗人还有后期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还有石民、梁宗岱、姚蓬子等。

象征派诗人表现漂移不定的内心情感、潜意识,运用象征、暗示等方法,并以不同与常规的方式对意象进行组接,创造出朦胧美,或多或少纠正了新诗过于平实直白而缺少诗味的弱点。其缺陷在于:一是诗歌内容贫弱,缺乏现实批判精神和哲理意识,二是对法国象征派诗歌意象的大量照搬。

(三)新诗内容扩大

新月派和象征派诗人探索新式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无产阶级诗人则在探索如何扩大和加强诗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1923年恽代英、邓中夏、萧楚女等早期共产党人要求文学和新诗充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工具”,催生了最早的中国无产阶级诗人——蒋光慈,代表诗集《新梦》《哀中国》,讴歌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增加议论成分,感情表达外露,想象平实。

对五四新诗总的认识:五四新诗人经过草创时期的探索,革新了中国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创造了新体式,拓展了诗歌表现范围,贴近现代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但由于诗歌对传统文化和古典诗歌的羁绊较深,革新难度相较于小说、散文要大,存在着许多不足。

第三节现代小说的全面创新

一、对晚清民初“新小说”的认识

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提倡新小说,提高了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因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开埠,印刷、报刊业的长足进步,形成了新的市民读者群体。报纸、书局向文学家支付稿酬,自近代小说开始,稿费制度形成中国第一代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清末民初,小说从被视为小道的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移动。但新小说附属于维新运动,本身独立地位差,所以一旦政治陷落,谴责小说流入“黑幕”,狭邪小说流入“鸳蝴”,商品化给小说带来的媚俗倾向抬头。小说章回体虽起变化,却难挣脱文言束缚。

二、小说现代化的契机 1—6 P49

三、鲁迅小说

1918年5月,中国现代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标志“五四小说”就此拉开序幕。1919年又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但文学

革命最初几年里小说创作局面是比较沉寂的。1921年后随着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的涌现,小说创作随之繁荣。

四、从潮流或流派来看第一个十年里小说重要的有“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我小说”“女性小说”

(一)问题小说

它是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一股潮流,最早出现在《新潮》上。最早的问题小说有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等。1919年下半年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风气。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将问题小说引向高潮。1923年沉寂。问题小说是揭露社会问题的,涉及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人生意义等方面。但因问题尖锐性,减少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问题概念化,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1、2、3

问题小说不都是写实派,也有抽象的“爱与美“的鼓吹者,如冰心、王统照。

(二)叶圣陶

人生写实派在叶圣陶之外,主要有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

(三)乡土小说

1923年问题小说沉寂后代之而起的是乡土小说或称为乡土文学。这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文学研究会成员——许杰、王鲁彦、蹇先艾、彭家煌、王任叔,还有许钦文、台静农、冯文炳等。所谓的乡土小说主要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股向农村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往往都是乡土文学,它们隐现着乡愁。鲁迅是第一个用乡土文学来指称这一小说流派,也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开风气者。

乡土文学,在取材上突破了知识青年生活狭窄的范围,从关心个人感伤情绪、个人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早期主观抒情归向客观现实。在艺术表现上,纠正旧小说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但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单纯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图景,总体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

(四)自我小说

它的出现稍晚于问题小说,略早于乡土小说。乡土小说的作者以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为主力,而自我小说则以创造社的成员为代表,体现自我表现的文学主张。

自我小说又被称为身边小说、浪漫抒情小说。受到日本私小说、弗洛伊德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的影响。它以作家身边琐事为题材,常用第一人称来自我叙述,对作家心境的露骨描写,暴露作家的私生活、肉欲的苦恼、官能的刺激,有着强烈的抒情色彩。自我小说在现代小说史上的贡献主要是在小说文体上,旨在表现自我,不重情节和结构,带有散文化和诗化倾向其代表作家是郁达夫,除此之外还有郭沫若带有自传色彩的系列短篇《漂流三部曲》《行路难》,同属创造社的自我小说派作家还有倪贻德、陶晶孙、张资平、叶灵凤等人。创造社之外的庐隐、澰女士,浅草社和沉钟社的陈翔鹤、陈炜谟,冯至、林如稷。

(五)女性小说

女性小说是指带有明显的女性话语特点的小说。《新青年》上出现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陈衡哲。在第一个十年里出现的“女性小说”家有冯沅君、凌叔华、苏雪林、石评梅等,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冰心、庐隐,她们提供了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男性中心主义压抑已久的女性经验。

1、陈衡哲

1917年用白话写出反映美国女大学生一天日常生活的小说习作《一日》。另有小说集《小雨点》。

2、庐隐

在五四时期表现女性意识最为大胆。她的小说重点表现知识女性爱与生的坎坷与苦闷。代表作短篇小说《成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小说《海滨故人》。

3、冯沅君

笔名“澰女士”,有短篇小说集《卷葹》。名作《隔绝》《隔绝之后》《旅行》,写的都是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有着细腻真实的女性心理描写。

4、凌叔华

《酒后》《绣枕》等作品更多表现出温婉个性。

五、第一十年里小说成就的表现 1、2、3 P53

六、第一个十年里短篇小说文体成熟的表现 1、2、3 P54

第四节新式散文的应运而生

一、晚清文界革命

晚清民初的政论文尤其是梁启超的报章体政论文直接开启了《新青年》时期杂文的先河。但这种报章体仍是在古文内部进行的革新,文言文和传统形式仍束缚中国散文发展。

二、现代散文

(一)现代散文兴起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为杂文。现代散文开始于1918年4月《新青年》4卷4号开始设立的“随感录”这个栏目。《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有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奠定了杂文在中国散文现代史上的地位。其后设置“随感录”栏目的杂志还有《每周评论》《新生活》《新社会》《民国日报·觉悟》。这些杂文注重批判,主题是反对旧文化旧道德,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明白晓畅。

(二)现代散文成熟

1921年到1927年是现代散文的成熟期,主要标志是作家对散文文体的自觉。这一时期的散文个性鲜明、内容广泛、注重表达、风格多样。

1、美文

1919年2 月周作人发表杂感《祖先崇拜》。1921年6月发表《美文》,指出外国文学里的所谓的论文英法随笔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批评的、学术性的,二是记述的、艺术性的,又称为美文,主要指后来所说的絮语散文或称小品文,用“闲话、絮语、谈天”来形容其问题特点,强调的是充满个性的随意的议论,夹叙夹议是其最重要的语体特点。周作人美文代表《山中杂信》《西山小品》。

2、记叙抒情散文

许地山《空山灵雨》、俞平伯、朱自清同名游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鲁迅《野草》、郭沫若《小品六章》、冰心《寄小读者》进一步显示了纯文学散文的实绩,是五四运动后散文史上涌现的一个浪潮。此外郁达夫表现浪漫伤感情绪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2020年1月浙江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英国文学选读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英国文学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10054 Part I. Choose the relevant match from Column B for each item in Column A. (10%) Section A A B (1)Jonathan Swift() A. The Rainbow (2)D.H. Lawrence () B. Adam Bede (3)Emily Brontё() C. Gulliver’s Travels (4)Thomas Hardy () D. Wuthering Heights (5)George Eliot() E.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Section B A B (1) Middlemarch() A. Shylock (2) Jane Eyre() B. Sir Peter Teazle (3) The Merchant of Venice() C. Mr. Rochester (4) Mrs. Warren’s Profession() D. Will Ladislas (5) The School for Scandal() E. Vivie Part II. Complete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with a proper word or a phrase according to the textbook. (5%) 1. In Paradise Lost, the author intended to expose the ways of Satan and to “justify the ways of _________ to men.” 2. As the greatest novelist of the Victorian period, Charles Dickens set out a full map, and a large -scale criticism of the _________century. 3. In Jane Austen’s novels, stories of _________ and marriage provide the major themes. 4. In the novel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 two men Alec and _________ are both agents of the destructive force of the society. 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题b及参考答案

平顶山学院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卷 B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20世纪20年代,全国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其中,周作人等人发起组织了___________,郭沫若等人 发起组织了____________。 2.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__,散文诗集是_________。 3. 《铸剑》中塑造的复仇主人者形象是___________。 4. 1920年,胡适出版了诗集__________,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新诗别集,体现了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_,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5. 闻一多诗论的核心“三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__________,他们演__________。 7. 周作人的散文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风格,体现了他“叛徒”和“隐士”的双重人格。 8. 茅盾的长篇处女作是____________。 9. 老舍的带有科幻色彩的寓言体小说是_____________。 10. 巴金的小说____________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但是还没有跳出“革命+恋爱”的模式。 11. 戴望舒由于成名作的巨大影响,所以被称为____________。 12. 报告文学《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13.将“幽默”一词引进中国,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实践的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在“小说界革命”中,有人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观念,这个人是: A. 康有为B 梁启超C 陈独秀D 李大钊 2 文学革命初期在《新青年》杂志上演出“双簧戏“的是: A.胡适和陈独秀 B.鲁迅和周作人 C.钱玄同和刘半农 D.沈尹默和叶绍钧 3. 因为发现了礼教吃人的本质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之声的鲁迅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阿Q 正传》 C.《祝福》 D.《社戏》 ││││││││││ ( 第 一 页 ) │││││││ 共 五 页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密 封 线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英国文学选读一考试大题必备 重点题目分析(人物分析 诗歌分析 三大主义)

Hamlet is the first work of literature to look squarely at the stupidity, falsity and sham of everyday life, without laughing and without easy answers. In a world where things are not as they seem, Hamlet…s genuineness, thoughtfulness, and sincerity make him special. Hamlet is no saint. But unlike most of the other characters (and most people today), Hamlet chooses not to compromise with evil. Dying, Hamlet reaffirms the tragic dignity of a basically decent person in a bad world Hamlet is the first work of literature to show an ordinary person looking at the futility and wrongs in life, asking the toughest questions and coming up with honest semi-answers like most people do today. Unlike so much of popular culture today, "Hamlet" leaves us with the message that life is indeed worth living, even by imperfect people in an imperfect world. 犹豫scholars have debated for centuries about Hamlet's hesitation in killing his uncle. Some see it as a plot device to prolong the action, and others see it as the result of pressure exerted by the complex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issues that surround cold-blooded murder, calculated revenge and thwarted desire. More recently, psychoanalytic critics have examined Hamlet's unconscious desires (Freud concludes that Hamlet has an "Oedipal desire for his mother and the subsequent guilt [is] preventing him from murdering the man [Claudius] who has done what he unconsciously wanted to do". Robinson Crusoe is a grand hero in westerners? eyes. He survived in the deserted island and lived a meaningful life. He almost has everything needed for becoming a successful man, such as his excellent creativity, great working capacity, courage, and persistence in overcoming obstacles. But he has shortcomings, too. Sometimes he was irresolute; he was not confident; he was fetishistic, although his belief had done him much good. He serves somehow as a lighthouse for the ambitious people. It?s also instructive for average people. Robinson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bourgeois of the 18th C. It was the time when bourgeois grew stronger and stronger. The author Defoe paid a tribute to bourgeois by creating such a rational, powerful, clever, and successful man. 【Themes of Robinson Crusoe】 1. The ambivalence of mastery In short, while Crusoe seems praiseworthy in mastering his fate by overcoming his obstacles, and controlling his environment, the praiseworthiness of his mastery over his fellow human Friday is more doubtful. Defoe explores the link between the two in his depiction of the colonial mind. 2. The necessity of Repentance Crusoe?s experiences constitute not simply an adventure story in which thrilling things happen, but also a moral tale illustrating the right and wrong ways to live one?s life. Crusoe?s story instruct s others in God?s wisdom, and one vital part of this wisdom is the importance of repenting one?s sins. 3. The Importance of Self-Awareness Crusoe?s arrival on the island does not make him revert to a brute existence and he remains conscious of himself at all times. His island existence actually deepens his self-awareness as he withdraws from the external society and turns inward. The idea that the individual must keep a careful reckoning of the state of his own soul is a key point in the Presbyterian doctrine that the aothor took seriously all his life. ·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e The protagonist and title character, orphaned as a baby. She is a plain-featured, small and reserved but talented, sympathetic, hard-working, honest and passionate girl. Skilled at studying, drawing, and teaching, she works as a governess at Thornfield Hall and falls in love with her wealthy employer, Edward Rochester. But her strong sense of conscience does not permit her to become his mistress, and she does not return to him until his insane wife is dead and she herself has come into an inheritance. 【Themes of Jane Eyre】 1. Gender relation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me in the novel is patriarchalism and Jane…s efforts to assert her own identity within male-dominated society. Among the three of the main male characters,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1.填空题15个共15分 2.选择题5个共10分 3.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4.简答题3个共30分 5.论述题一个20分 填空题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分期 1917~1927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也叫五四文学) 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学) 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 2.周作人20年代早期文学观点:独立美与无形功利 3.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点 ①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②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③别出心裁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④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5.孙犁和《白洋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 6.曹禺的《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7.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蒲风、穆牧天、任钧(森堡)、杨骚 8.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代表作品:《沉伦》代表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怀鲁迅》《薄奠》 9.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0.文学革命的标志(胡适与陈独秀发表的一篇文章):《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11.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故事新编》的写作手法以及涉及这三部小说的细节 ①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②《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③细节: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呐喊》包括《狂人日记》和《社戏》,《彷徨》包括《祝福》《离婚》《伤逝》;《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2.许地山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创作特点 代表作品:《缀网劳蛛》尚洁: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基督徒,具有博爱的宗教精神。与世无争、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宽容大度。同时具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2007年10月自考试题英国文学选读浙江试卷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英国文学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10054 Ⅰ.Choose the relevant match from Column B for each item in Column A.(10%) Section A A B (1)Daniel Defoe ( ) A. The Pilgrim’s Progress (2)Charles Dickens ( ) B. The Silver Box (3)John Bunyan ( ) C. Robinson Crusoe (4)Richard Sheridan ( ) D. A Tale of Two Cities (5)John Galsworthy ( ) E. The School for Scandal Section B A B (1) Jane Eyre( ) A. Irene (2) The Man of Property( ) B. Mr. Rochester (3)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C. Satan (4) Paradise Lost( ) D. Sophia Western (5)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 ) E. Portia Ⅱ.Complete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with a proper word or a phrase according to the textbook.(5%) 1. In the era of the Renaissance, the humanists made attempts to get rid of those old ______ ideas in medieval Europe. 2. The ______ century was an age of prose. A group of excellent writers, such as Swift, Fielding were produced. 3. English ______ is generally said to have begun in 1798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s Lyrical Ballads. 4. In the V ictorian period, the______ as a literary genre became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the most vital and challenging expression of progressive thought. 5. The Waste Land by T.S. Eliot is a poem concerned with the spiritual breakup of a modern 1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