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文学革命在创作上也取得重大成就。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文以崭新的形式,对封建主义批判的深度和明显的现代意识,显示新文学的实绩。郭沫若、胡适、刘半农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冲破了旧诗格律束缚。

叶绍钧、杨振声等的白话小说也为新文学奠定了基础。

1920年,白话文运动最终取得胜利,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和“文学革命”新思潮相对立的,是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尊孔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白话,维护文言。

五四文学革命,在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场文化大革命的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彻底反封建的革命。

在政治上,文学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舆论准备,同时它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文学本身上,它宣告了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是划时代的伟大转变。

在世界意义上,它是十月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革命文学潮流的组织部分。

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1、白话新诗的尝试与开局

胡适1917年2月在《新青年》率先发表《白话诗八首》。

胡适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初期白话诗人。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别集,影响重大。

“尝试”二字是胡适诗歌创造的最重要的特征。

刘半农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买萝卜的诗人》,这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

同年7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窗纸》和《无聊》等作,这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

他的著名诗篇还有《教我如何不想她》、《相隔一层纸》、《学徒苦》等。他的代表诗集有《扬鞭集》(1926)和《瓦釜集》(1926)。

此外还有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和刘大白等诗人,他们的创作丰富了初期白话诗歌的创作局面。

初期白话诗人对中国诗歌的重大变革和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以白话写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二是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诗体、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的体式中解放出来。

初期白话诗的主要不足:缺乏情感和想象力,语言散文化,缺少应有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现代小说的创新与初成

最能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是鲁迅的小说。

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起,连同以后陆续发表的《孔乙己》、《药》以及著名的《阿Q正传》等,均以勇猛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以及“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动了许多读者的心。

自鲁迅《狂人日记》之后,积极尝试白话小说的还有两个群体,一个是《新青年》作家群,包括陈衡哲和胡适等人。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老夫妻》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又在《新青年》发表小说《小雨点》,该作又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新潮》作家群也是较早进行白话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汪敬之、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都以写实态度关注人生的积极态度。

《新青年》和《新潮》两大小说作家群的共同特点是:密切关注社会问题,以小说反映和讨论社会现实问题,把小说作为改良社会、改良人生的工具。

这个时期的小说主要以短篇为主,作家创作整体也不是很成熟。

3、话剧的形式的引入与演变

话剧源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我国,作为一种全新的外来艺术形式,话剧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经历了一个从萌芽生长到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与西,新与旧,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如何有机地融为一体等问题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工作者一直努力探讨并力图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焦点。

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

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主要代表人物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该社主张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

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主要代表人物有:谷剑尘、应云卫、汪仲贤、欧阳予倩和洪深等。

在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中,相对新诗和白话短篇小说而言,话剧剧本的创作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起步较晚。“五四”初期,话剧创作的主要收获是独幕剧,其艺术水准并不高,大部分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很单薄,基本停留在对生活的故事化展示阶段。但早期独幕剧的创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五四”时期的话剧创作,首先应提及的是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该剧显示了积极的时代意义,它把话剧的外来艺术形式和中国固有的关注人生、社会现实的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赋予了话剧积极的社会作用。

这个时期戏剧创作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丁西林,他的创作以幽默机智的喜剧而著名,1923年至1930年陆续发表了《一只马蜂》、《压迫》、《北京的空气》等多部独幕剧。

20年代的话剧在艰难中缓慢发展,这主要因为话剧是来自外国的“舶来品”,没有本民族的根基,发展就更为缓慢。直到30年代曹禺等人的崛起,现代话剧才有了真正的生机和迅速的发展。

4、现代散文的发生与发展

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刊发“随感录”式的短小的时评或杂感,这是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也是现代杂文的雏形和萌芽。它是“五四”思想革命的产物,是适应当时急遽的战斗要求而产生的。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的主要代表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初期白话散文中,游记、通讯报告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比较有重要的有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此外真正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的是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即狭义的散文)。

周作人1921年6月发表了题为《美文》的文章,号召新文学作家致力于美文创作,在理论上推动了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学观念上显示了重要的突破。

除周作人之外,随后出现了朱自清、郁达夫、郭沫若、瞿秋白、叶绍钧、徐志摩、俞平伯、钟敬文、梁遇春、丰子恺、许地山、郑振铎等众多作家的现代散文创作,使散文创作成为“五四”时期各文体中收获最大的一种。

五四初期的新文学创作中,尽管小说、诗歌包括话剧都有明显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鲁迅却认为在第一个十年中散文的成就超过了小说诗歌,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由于历史根深蒂固的文学观念所致,同时散文创作的队伍无形壮大也为散文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鲁迅的文学创作,大体上分为两部分——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

小说创作分为历史题材小说和现实题材小说;散文创作包括抒情散文题材、叙事题材以及杂文创作。

第一节《呐喊》、《彷徨》等小说创作

一、《呐喊》、《彷徨》概述

《呐喊》、《彷徨》是鲁迅前期的两部小说集。它们不仅是鲁迅一生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鲁迅是带着明确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目的而从事文学活动的。《呐喊》、《彷徨》是他长期思考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问题的艺术结晶。

思想内容:在这两部小说集中,鲁迅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热情地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新革命的到来。

艺术特色:在这两部小说集中,鲁迅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方法,成功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创造了全新的小说格局,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语言简洁、洗练、生动、峭拔,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呐喊》收入鲁迅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所出版的14篇现实题材短篇小说,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故乡》、《阿Q正传》、《社戏》等著名作品。

《呐喊》中的作品,描写了一系列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民,个体劳动者,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2月至1925年12月所作的短篇小说11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伤逝》、《兄弟》、《离婚》等作品。

从《呐喊》到《彷徨》显示了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发展和深入,显示了鲁迅反封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对时代历史的深刻理解。

《呐喊》的思想基调是热情控诉,而《彷徨》则显示了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深入和发展,思想基调转为沉静的思考、冷静的剖析。

在艺术上,《呐喊》以叙事白描、塑造典型人物为主,而《彷徨》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丰富,转为内在更深层次的揭示和描写。

这两个小说集共同体现了鲁迅现实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就。

二、最初的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这是鲁迅的第一篇用白话写成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象征了五四时期那一批思想先驱、最初觉醒的反抗者,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

《呐喊》显示了三个层次的思想内容:

首先,通过狂人的眼睛看清中国整个历史是“吃人”;

其次,鲁迅不仅让狂人看穿了历史上的“吃人”,而且让他亲身感受到现实的“吃人”,“吃人”的恐惧无所不在;

最后,通过狂人之口喊出了“救救孩子”这样的呼声,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对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表达了深切的思考。

《呐喊》具有艺术创造上的典型性:鲁迅首先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方法,塑造了“狂人”形象;同时也得力于鲁迅在医学上的知识;此外还特别得力于外国小说的影响。

《呐喊》的思想深刻和艺术多方面因素的组合都具有典型性,尤其彻底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对整个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确立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孔乙己》在不到三千字的短篇里,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呼之欲出、令人难忘的形象。

主人公孔乙己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自觉中被它们吃掉了自己的一生乃至生命。

该篇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艺术特征是采用喜剧的手法来表现这一悲剧形象,使这个悲剧更加沉痛和悲哀。

《药》是鲁迅的第三篇白话小说。

其最大的艺术特征是利用双线结构精心的设计了两条情节线索:一条明线是华老栓家的悲剧,一条暗线是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解救民众的疾苦从事反清的革命斗争而被杀头的悲剧。

三、不朽的名作《阿Q正传》

阿Q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是国民劣根性的高度浓缩。

作品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通过阿Q的思想性格,显示了各种层次的深刻思考。

首先,鲁迅是将阿Q作为农民的形象来描写的,他在物质、政治和人格上都一无所有。

但他靠精神胜利法生存。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用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他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此外他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麻木健忘。这种精神胜利法超越了阿Q 的个人形象,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

阿Q远远超出了个人的形象甚至农民阶级这个阶层,鲁迅对之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但他的伟大并不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他在同情的同时也揭露了体现在国民身上的劣根性。

阿Q身上的这种性格又远远超出了民族与国民界,它是整个人类人性的某些弱点的集合,不同民族的人,都能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精神胜利法有生存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鲁迅在小说中所表达的对人性的思考。

《阿Q正传》突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阿Q是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

其次,细节描写精彩传神。

第三,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

第四,《阿Q正传》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饱含幽默感,且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卓越的语言艺术。

总之,《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宝库中的经典作品。它还被翻译成许多多家的文字,成为全世界进步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四、探索妇女解放问题的《伤逝》、《祝福》与《离婚》

《彷徨》中的《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但事实上表达的内涵绝不只是爱情,它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揭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内容。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代表。但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说明了什么呢?

其一、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但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巨大而无形的封建势力把他们的爱情追求压得粉碎。

其二、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和经济地位上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依,不能仅仅依靠爱情本身,更不能依赖于男人,否则美满的只能是空幻的愿望。

其三,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是。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悲哀心碎的恋情。这样,就便于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便于充分地抒情,显示了鲁迅小说是艺术魅力。

此外《祝福》和《离婚》等也揭示了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思考,同情压迫妇女,探索妇女解放的道理。

第二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收录鲁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的8篇历史题材小说。主要作品有《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共8篇。

作为历史题材小说,最重要的价值是历史与现实相交融,故事虽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但实质上是以历史讽喻现实。

作品思想内容:

一、热情地歌颂了勇于献身于民众正义事业的古代英雄。鲁迅是把这些古代英豪作为“中国脊梁”来歌颂的,对这些古人的称颂,意在激励中国的创造精神,鼓舞人民的斗争意志。如《非攻》赞扬了墨子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

二、批判和讽刺了老庄等人的复古倒退、清静无为、无是非观等错误思想。

如《出关》批判了老子“无为而不为”的无为主义哲学以及所谓“与世无争”超现实的态度。

对这些古人错误意识的批判,是从反面呼唤人民积极入世,投身现实主义大潮。

三、有着寓古于今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故事新编》既有历史根据,又是有的放矢的现实批判。其创作于民族忧患的30年代,意在让人民从历史中得到启发,在历史作品中判明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

《故事新编》在艺术技巧上也是相当圆熟的。作者将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相交融,把大量现实生活内容自然而巧妙地揉进历史题材中,运用批判与讽刺相结合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触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夸张和渲染,使作品充满幽默讽刺意味。

《故事新编》的问世,为中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节《野草》、《朝花夕拾》等散文创作

一、《野草》的思想和艺术

《野草》是一步抒情散文集,也被成为散文诗。

它创作于20年代中期,当时鲁迅思想处在最为苦闷和彷徨的阶段。一方面是因为非常复杂的社会尖锐矛盾,更为主要的是五四新文学的阵营发生分化,新文学的发展面临着危机。

在这样的困境下,鲁迅的心情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感受到沉重、困惑、矛盾甚至于失望,但另一方面又坚信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正确,故又有冲破这种压力的决断。《野草》正是体现了鲁迅这样的心情。

《野草》代表作为《秋夜》和《过客》。

《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它通过对秋夜室内外这两组景物的描写,用象征的手法,寄予了作者在现实斗争中强烈的爱憎感情。

对于夜空的景色作品给予强烈的鞭挞和抨击,表现了无比憎恶之情。另一方面枣树的形象冲破秋夜的这种压抑。这两种景物正是体现了鲁迅当时的特定情感。《过客》是《野草》中的又一代表作,也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其思想内涵的深刻性在于,通过历经长途跋涉、不知疲惫的过客这一特立独行的形象,表达了鲁迅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反抗绝望,坚持求索的迫切心情。

二、《朝花夕拾》的思想艺术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的10篇回忆性散文的结集。

这10篇作品在出版前曾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总题为《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描述了鲁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包括童年的兴趣和爱好,给予过自己关心和帮助的师友等等,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充满了深切的回忆,真切的记录。同时渗透着鲁迅对社会各个问题的深切理解。

从这个集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荣记人、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寓思想性、战斗性于史料性、知识性之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散文创作中别具风格。

在艺术上,《朝花夕拾》呈现出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白描手法的运用。《朝花夕拾》中的作品,也有着很强的抒情性,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在平淡的叙述中富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是非分明,读来引人入胜。

第四节社会众生像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杂文创作是鲁迅毕生的重要事业,是他的心血的结晶,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1936年逝世,鲁迅从未间断过杂文的写作。正是他的博大精深和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杂文创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鲁迅的杂文,结集的共有14本,包括《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

此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篇》中也有许多杂文,鲁迅一生写作的杂文,数量达百余万字。

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派的批判,对封建性反动政权的猛烈抨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揭露、斗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对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弱点的暴露针砭,是其中的几个重要内容,形成了与现实密切结合的批判性、战斗性的思想特色。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还探索和研究国民性问题,暴露和批判了卑怯、惰性、保守、巧滑等国民性弱点。

鲁迅的杂文文体多样,不拘一格,开拓出极其广阔的天地,其风格也多姿多彩。

最主要的风格是,切实锋利,精炼泼辣,似匕首投枪,三言两语,就能把复杂深奥的事理说清,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令人叹为观止。

鲁迅杂文的特征:

一是政论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统一,既立论准确,分析透辟,论证严密,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同时又显示了议论的形象化,以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手法,使深奥抽象的思想观点变成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

二是把战斗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既有尖锐犀利的笔锋,又有舒缓深长的情致。往往把思想观点渗透在汪洋恣肆的感情波澜之中,既鼓舞人以战斗激情,又给人以轻松愉悦的艺术享受。

第三,鲁迅的杂文还具有浓厚的幽默讽刺特色。常用反语、暗示、排比、夸张等手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了说理的需要,鲁迅在杂文中还广泛地援引和活用古今中外的神话、寓言、故事、传说、小说、戏剧、诗歌以及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往往就是诙谐有趣的,同作者所要阐发的道理相互呼应、珠联璧合。

第四章茅盾与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

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创作对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

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而且对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提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系统地阐述了有关现实主义的理论观点,明确提出了文学为人生的口号。

他善于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的矛盾,回答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善于大规模全景性地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茅盾的小说创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16年—1926年,主要从事文学批判和理论研究,特别受到法国作家左拉的自然主义的影响,同时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包括成立文学研究会。这个阶段被视为茅盾创作的准备期,或叫理论积累期。

2、1927到30年代初期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开始阶段。他完成了处女作“蚀”三部曲——《动摇》、《幻灭》、《追求》,体现了茅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初步特点:多方位展示生活。

3、30年代初到37年抗战爆发,茅盾有意识地大规模地来描写展现中国社会矛盾,创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显示了茅盾现实主义的成熟。

4、抗战爆发后到40年代是茅盾小说创作的深化期和发展期,他完成了以《腐蚀》为代表的小说,现实主义风格发生转变,从客观冷静的态度转化为充满激情的呐喊和批判。

《子夜》创作的社会背景:

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空前激化;帝国主义的军事文化、经济侵略,帝国主义支持的官僚买办阶级和民族资本家的矛盾,民族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农村中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各个方面的矛盾都是异常复杂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术背景: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一部分认为中国已经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化。

为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茅盾创作了《子夜》,他的答案的是第二种。

《子夜》的思想内容:小说全景性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矛盾,其中特别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这个任务形象的描写,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越来越殖民化。

《子夜》对长篇小说的贡献:

1、结构的严谨宏大:全景性大规模多视角地反映时代社会,同时又主线突出,主次分明,纵横交错,有张有弛,有章有法。

至少有三条线索涉及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一条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较量,第二条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之间的斗争,第三条是农民和地虎的生死冲突。但都围绕着吴荪甫这个人物形象。

2、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各类资本家的形象系列,特别是主人公吴荪甫的典型形象。

作者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形象时注意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精明能干,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代表着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他的悲剧命运,是客观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导致的必然结局;另一方面吴荪甫具有鲜明个性,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实实在在的人。

总而言之,吴荪甫是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又是一个充满个性的人物。

3、多种艺术手法的交叉运用。它显示了长篇小说的成熟,不仅有白描手法,而且有心理描写、场景描写。同时他也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太上感应篇》的多次出现,带有明显的暗示与寓意。

4、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节叶圣陶、冰心、朱自清、许地山等人的创作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

这是新文学产生以来最早成立的重要文学社会。

文学研究会的基本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二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他们创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积极探索现实人生问题,尽管他们对这一问题探索的角度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注重暴露和谴责黑暗社会和污浊的人生,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所首创的现实主义美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叶绍钧(1894~1988),名圣陶。由于他长年的教员生涯,使他对现代中国教育界的情形了解得深切详明,对学校生活的各个侧面观察得细致入微,他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教育小说”,在他全部的小说创作中占很大比重,其中的名篇是《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倪焕之》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一个富有革命理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从改良主义走向社会革命的思想历程,高度概括了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那些追求真理,探索前进的知识分子的共同人生道路,直接反映“五四”以后的时代形式及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影响。

让我们看到了改良主义的行不通,也看到了知识分子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难曲折。

叶绍钧的创作特色:

不追求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而是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生活的原貌,文字讲究严谨、平实、纯正。

冰心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

但是创作文体多样,有诗歌也有散文,诗歌集有《繁星》、《春水》,尤其是《繁星》使当时的小诗风靡一时,散文以《寄小读者》为代表,它们共同的主题是母爱、童心、对自然以及祖国的爱。

冰心成就最大的是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19~1920年,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主要关注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冲突,劳工冲突问题等。

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但是这个阶段往往只提出问题,而缺乏对解决问题的思考。

第二个阶段以1921年发表的作品为发端,突破了第一阶段对社会问题“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局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冰心找到了“人类之爱”这种解决方法,认为有了爱就能解决一切。

代表作品有《超人》,表达了“世界上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这种“爱的哲学”。

第三阶段,从美国学成归国后沉默数年的冰心在1931年发表了《分》,宣告了她的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触及到底层的人民生活,而且不断增强阶级意识和社会意识,表现了其作品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冰心作品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是对爱的颂扬和表现,可以用“爱”一字来概括。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是以散文著称的作家。

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1922年长诗《毁灭》是最早的抒情长诗之一,比较全面地表达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1925年后朱自清绝少写诗,他将主要精力开始移向散文写作。有杂文、文学评论,成就最大的是抒情、叙事、写景的小品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给亡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其文学成就是由这些小品散文奠定的,其中以《背影》的地位最高。

《背影》写出了父子之间那种醇厚、深沉的情感交流,并蕴涵对人生社会的深切体验,现实了朱自清散文真实细腻的特点。

《背影》是作者经过若干年的沉淀、自己的人生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之后写的,是父之情、子之爱相互触动的结果。

《背影》体现了朱自清的创作特色:取材者小,所见者大,以点滴的感受或是微不足道的情景升发出深广的思想内蕴,而且他善于用工笔式的细腻对情景加以精巧的描绘和刻划。

此外在结构和行文上都有非常自然,情景交融,同时也讲究语言。

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花生,积极探讨社会人生问题。

同时他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故作品有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方面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的神奇玄秘的情调。

小说创作分前后两个阶段:

初期作品更多地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早期的代表作《命命鸟》,描写了一对仰光的青年男女,因爱情受到家庭反对,双双携手投湖自尽的故事,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残害,也流露出明显的消极出世、重返“极乐国土”的宗教情绪。

后期作品以《春桃》为代表。

《春桃》标志着许地山走上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表现了春桃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命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表明作家新的人生态度:要向命运挑战。

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异国为背景,具有浪漫的情调,此外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常常采用设喻的方法,语言具有象征特点。

王统照(1897~1957)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中长篇小说《山雨》是王统照重要的代表作。

它以军阀统治下的北方农村为背景,较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苛捐杂税、天灾兵祸下农村经济的凋落,农民寻求出路的摸索与挣扎。

《山雨》和《子夜》同时被视为1933年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的南北两件大事。

第五章郭沫若与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第一节《女神》、《屈原》及郭沫若创作的开创性贡献

郭沫若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他的新诗和历史剧都是在突破中实现价值的。

《女神》的问世才真正开创了新诗的局面。历史剧也是如此,只有《屈原》的问世才让人真正看到历史剧的价值。

郭沫若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主观抒情,具有浪漫主义情调,注重作家主观感受的表现,而且显示了一种极大的气魄。

此外还有“诗剧合一”的特点。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体现在两个方面:

以《女神》为代表的现代新诗创作和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部。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集中显示了诗人对中国历史、命运的思考。

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在《女神》的绝大多数重要篇章中,它正反映出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持的彻底革命的、而非改良的态度,显示了郭沫若当时所受到的泛神论的思想。

《凤凰涅槃》是《女神》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女神》的时代精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充满了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对现实反抗的强烈精神。

2、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热烈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积极创造精神,同时饱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3、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

《女神》的艺术风格:

1、诗篇有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势。如《晨安》一诗一口气呼唤了27个“晨安”。

2、具有神奇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的基调,想象是打破常规的,如《天狗》。

3、充满英雄主义基调和传奇色彩,诗篇常采用古代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作为素材。

4、在诗歌形式上,诗人主张“绝对自由”。

郭沫若是诗歌作品除在思想和艺术特点上的杰出成功外,它还具有一种整体的美,给人整体感受是感染、强烈、巨大的。

同时随着诗人个性解放的自我展现,读者自身的自我也随之提升。这也是其诗歌感染力的表现。

第二节独具慧眼与创新的《屈原》

历史剧创作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创作主要集中在20年代,先后创作《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等,并合订为戏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

这一阶段初步显示了郭沫若的戏剧创作特点:把历史和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挖掘历史人物的现实精神。

后一阶段创作集中在40年代初期,从1941年底至1943年初,郭沫若连续写下了《棠棣之花》(1941)《屈原》(1942)、《虎符》(1942)、《高渐离》(1942)、《孔雀胆》(1942)、《南冠草》(1943)六部历史剧,它们标志着中国现代历史剧创造高峰的到来。

创作社会背景:

40年代的中国面临着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国共进一步合作,但是国民党假抗日,1941你那制造了“皖南事变”使中国的前途面临更大的危机。

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批有识之士通过历史的人物来表达现时的呼声。

《屈原》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方面均达到了出神入画的境地,从中也可以看出郭沫若的史剧观:作为一个浪漫注意的抒情诗人,郭沫若不注重对历史的再现,而注重对历史的再创造,而这种创造与改写的原则是历史与现实的吻合,将“实事求是”变为“失事求似”。

以《屈原》为代表的后期历史剧具有共同的主题:反对侵略,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分裂投降,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守气节,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由《屈原》可见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剧的选材与剪裁方面,以虚构和想象大胆揭示历史人物身上的现实精神。《屈原》最大程度地显示了历史和现实的融合。

2、在历史人物的重塑方面上,历史人物既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郭沫若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大胆的重写。

3、在剧中穿插大量的抒情诗和民歌,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增加了历史剧诗意的气氛。这是与郭沫若本人的诗人气质密切相关的。

4、整个历史剧贯穿着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和色彩。以悲惨壮烈的历史映现严峻复杂的现实,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色调。

郭沫若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主张(1)高扬主情主义;(2)注重自我表现;(3)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4)主张形式的绝对自由。

郭沫若以及以他为主的创造社的作家虽然是以浪漫主义的,但始终没有将自我与时代分离开来。

第三节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文学史价值

创造社是现代文学史上紧随着文学研究会发起成立的第二个新文学社团,1927年7月成立与日本。主要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创造社的两个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积极倡导浪漫主义抒情的创作原则,热情提倡描写作家身边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郁达夫(1896~1945)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主要创作成就在小说方面,其浪漫主义小说被视为与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双峰并峙”。

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抒写了当时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代表作为《沉沦》。

《沉沦》是郁达夫小说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体现了郁达夫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

1、体现了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

2、显示了郁达夫小说在艺术结构上的特殊风格,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3、主人公都是抒情主人公,故面貌都不是很清晰,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

第六章新月社与语丝社诸作家的创作

第一节闻一多、徐志摩对新诗格律化的贡献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综合性的社团,而新月社和语丝社则是对某一文体、某一种艺术形式有着专门探讨和研究,并且有着突出创作成就的社团。

新月社是探索现代新诗理论并且有着特殊成就的社团。

新月社于1923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

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人提出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主张,故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闻一多(1899~1946)是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

他进一步提出了新诗三美的主张: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这种理论的背景:

五四时期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创作虽然显示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结构过于松散、音韵上过于随意,整体都缺乏中国传统诗歌的那种严谨。

新月诗人的格律化理论是对五四以来新诗出现的种种不足所作出的反驳。

闻一多格律诗理论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

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美,即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即从诗的整体外形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

闻一多诗集只有两部:《红烛》和《死水》。

《红烛》主要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和民族的赤子之心,以红烛象征了一种信念。诗人主要表达对祖国的赞美,充满了作者对祖国的那种理想化的情感。

《死水》创作与作者回国以后,其最大的思想基调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但诗人依然执着表达着对祖国和民族深沉的爱。

从诗歌的艺术表现看:《红烛》和浪漫主义的抒情表现方式相似,而《死水》这个诗集则是闻一多积极实践新格律化理论,特别是按照诗歌“三美”主张的创作成果,故最能体现闻一多的创作成就。

其中《发现》这首诗特别体现了诗人回国以后理想受到打击以后的那种情感失落和巨大反差,依然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注。

《死水》是《死水》诗集的代表作,它以更加巧妙奇特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反差、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作者将死水作为象征,用尽华美的词藻极力赞美死水,实际是利用发差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死水的丑。这是抑制情感的一种创作手法,使人更能感受到感情的反差。

在艺术上,《死水》这部诗集全面实践了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追求,显示了他创作的风格:

诗节匀称,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有节奏感;时常将绘画美的色彩和诗的感情色彩融为一体,于精密的构思里显示出诗的神韵,在鲜明的对比中形成凝重的感情力度。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过于讲究形式的作用和规范,对新诗自由洒脱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阻碍,这主要与闻一多受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理论影响相关。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第二位有代表的诗人,他是以自己的诗歌创作让人看到在诗歌格律化追求下所显示的那种真正的美。

他虽然短短一生,但诗歌生命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诗人中最长的,有人说他一生就是一首无韵的诗。

他的诗歌创作从20年代初期到1931年飞机失事,留下了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都是非常驳杂的,有比较积极地也有比较消极的,但其最有价值的诗歌是表现人生感慨抒发人生情感的。

这些诗篇在艺术上也同样达到了比较高级的价值。这些诗歌有两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构思精巧,但又比较重格律规范。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首先,有一种朦胧灵动美,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妩媚的感染力,如《沙扬娜拉》这首短小的诗。

全诗仅四句,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小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暇,又楚楚动人,显示出徐志摩诗歌特有的柔婉的情韵。

《沙扬娜拉》第三句“道一声珍重”蕴含着一种忧愁和淡淡的哀伤,最后一句“沙扬娜拉”将告别时的悲哀以及友谊的天长地久等一切情感尽含于其中,使人想起徐志摩诗歌的全部精华:洒脱自然。

对于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为对某一场景的描绘,也可以理解为对整个人生的感慨。

第二个特点:讲究章法但又灵活多样。

音乐美贯穿在整个诗歌之中,特别注重诗歌的音乐性,显示了其回环反复的结构美。

这集中体现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

康桥给予了诗人理想和希望,但回国以后他感到了失望。故当再次访问英伦并在第二次离别康桥时诗人感受到这种离别不仅仅是康桥本身,而且是对自己理想

的一种离别,故表达了对康桥无限的赞美和依恋。

这首诗自然景物的人情化和诗人情感的自然化完全融为一体,物我达到了一致的境地。

这首诗在结构说、严正上以及音韵美上都有独特的表现。

诗篇有七段,诗人将第一段和第七段重叠在一起,首位两端除了个别字外几乎重合,将一种似乎无法表达尽的情感环绕起来,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并产生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此外,诗歌讲究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徐志摩不但是诗人,还出版年过小说散文集《轮盘》,以及剧本《卞昆岗》。

他的散文感情炽热,想象丰富,飘逸浪漫,其词藻比诗还华美,以至于有点“浓的化不开”,显示了其感情浓郁。

第二节周作人、林语堂对小品散文的积极推进

语丝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体。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它不是一个严密组织的社团,没有发起人,由《语丝》的主要撰稿人不自觉的组成。

代表作家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等。

语丝社在散文上有着独特的理论:

反对文坛虚假的文风,反对学院派过于呆板拘谨的学风,他们提倡随意而谈的纯朴文风,提倡散文无事不可写,提倡散文有着更大的容量。

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创作风格:排旧除新、放纵而谈,庄谐杂出、简明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

语丝社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创作,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创作。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是现代文学史上位数不多的以散文创作著称的作家。

他使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确立。

周作人对散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理论上的提倡;

第二是创作实践,代表性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永日情》、《看云集》、《苦茶随笔》等,散文名篇有《故乡的野菜》、《乌篷船》、《苦雨》、《北京的茶食》、《鸟声》、《苍蝇》等;

第三是在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下,以周作人为首形成了学者式的散文流派,一直影响到现在。

周作人散文的特点:

首先是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点,对知识的传送是非常自然的;

第二是以散淡式的笔法写出浓厚的生活情趣,结构上真正显示了一个散文大家的风范;没有结构,即让读者感受不到那种雕琢的结构。

此外,周作人的散文特点还显示在他的意境方面,其文章的感情是浓厚深沉的,但是在表达时故意淡化,显示出一种平淡和清淡的情感。

他还善于在寓庄于谐、寓谐于庄中形成幽默感,往往在轻松自如的叙述中表达了重要的思想内涵。

最后是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老练。

周作人作为一个散文大家,还有哪些重要的因素和魅力呢?

他之所以能成为一流作家,是因为具有关怀人类这种深沉的感情,而不是单凭语言技巧取胜的。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略作说明。

林语堂(1895~1976)是语丝社另一位代表作家。

创作散文集《大荒集》和《我的话》

在散文创作上比较有影响的是30年代,先后创办并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刊物,提出幽默文。

林语堂在推进中国幽默文学的发展上是有贡献的,但是他在30年代提倡的这种闲适幽默的文体却遭到了鲁迅等人的批判。

因为在鲁迅开来,幽默不仅仅是文学本身是的事,而且需要特定环境才能产生的。在30年代那个忧患的时代下,应该看到那个时代真正的本质。

林语堂的文学创作的重要成就主要在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上,尤其是国外创作中国内容的小说,对中外文化思想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在世界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语丝社的散文创作,总体上对现代散文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七章革命文学兴起的意义及30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新的革命形势和剧烈的阶级斗争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的无产阶级要求建立自己的文艺阵地。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些作家开始走革命文艺道路,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8年初,以改造后的创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阳社为主,以郭沫若、成仿吾以及蒋光慈、钱杏邨等代表作家为主,积极发表文章,热情宣传革命文学,正式倡导和发起了革命文学的运动。

倡导和发起革命文学运动的重大意义:

它密切了文学和生活、社会革命的关系,深化了文学的思想内涵,丰富了文学对生活的表现,人们用了一句话描述了文学革命的发生和革命文学的兴起: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显示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由一种形式改革不断地向思想内涵深层次作转化。

此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还不断输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将中国的文学活动和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文学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是,这场革命文学运动很快变成了文学阵营内部的争论。

主要是由于倡导者们急功近利,没有认真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就一厢情愿地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做法,模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的界限。

郭沫若等人把斗争矛头指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五四”作家身上。

鲁迅等人作出了回应,展开了论争。

这场论争虽然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但是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鲁迅发表的文章,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使双方更加清醒地认识当时中国的性质以及文学的性质。

这场论争主要围绕的问题:

首先是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鲁迅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为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它还有自身的功能,不能过分夸大文艺的作用而忽视艺术技巧。

二是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三是关于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这次思想论争,也存在积极作用:

它客观上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纠正了倡导者们某些理论错误,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作了思想和队伍上的准备。

第二节“左联”成立的经过、主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是中国领导下的广大进步作家的一个组织。它标志着共产党对革命文学的领导加强,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达到了一个高潮。

鲁迅在成立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联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时期的经验教训,为左翼作家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左联的成立和左联的一系列的活动,对于革命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学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首先显示了文学和生活关系的密切,“左联五烈士”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革命文学运动的大力发展进一步密切了文学和生活的关系,逐步形成了革命文学创作和理论的高潮。1930年左联成立是这个高潮到来的标志。

左翼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对后来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展开以及当代文学革命传统形成都有重大的作用。

30年代是中国文学逐步发展达到高潮的时期,形成了繁荣的多元并存的创作格局。

第三节“京派”、“海派”及30年代文坛的繁荣。

30年代各种文体都由前面一个阶段的开创逐步达到成熟和高潮。

在30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明显增加,而且出现一批大师级的作家作品;

诗歌方面,进一步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此外还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诗歌和诗人;

散文方面,在前一阶段散文成就很高的基础上,30年代全面展开了散文创作的格局,出现了杂文创造的高潮,同时报告文学也迅速地发展;

戏剧方面,出现了真正得到观众认可的作品,其标志是曹禺所作的《日出》等作品。此外还有夏衍、田汉等人的创作。

30年代的风格流派也是非常繁荣的。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说方面出现了以现代主义手法为主的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从更大的流派讲有“京派”和“海派”,还有社会剖析派。

第八章巴金与老舍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从《家》到《寒夜》:巴金小说风格的发展与变化

巴金最大程度地在作品中投入自己的经历所以巴金的创作与自己的经历有着独特的关系。早年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影响,表现为以下三种:

第一,封建大家庭使巴金亲眼目睹到封建家长对年轻一代的压制;

第二,亲身经历年轻一代的痛苦选择和压制以及觉醒;

第三,亲眼目睹了许多年轻生命受到的迫害。

这些都对巴金日后的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和《家》、《春》、《秋》就是对上述三者的控诉、挖掘:

第一是对封建家长制度的揭露和批判;第二是对年轻一代所受到的压制和抗争的描写;第三表达了对地位低下的人的同情,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兴衰变迁、垂死挣扎,以及最终走向全面崩溃的必然趋势。

巴金创作的基本情况和阶段:

(1)20年代中后期——初期作品: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早期创作显示了巴金家庭题材创作的这种背景特色,以及善于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的崛起和抗争。

(2)30年代——中期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这是成熟阶段,全面显示了巴金的写作风格:热情、通俗流畅等。

(3)40年代中后期——后期作品:长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

其中《寒夜》为代表,显示了巴金创作风格的变化:虽然一直选择家庭为写作背景和最小单位,但是在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1.填空题15个共15分 2.选择题5个共10分 3.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4.简答题3个共30分 5.论述题一个20分 填空题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分期 1917~1927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也叫五四文学) 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学) 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 2.周作人20年代早期文学观点:独立美与无形功利 3.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点 ①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②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③别出心裁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④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5.孙犁和《白洋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 6.曹禺的《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7.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蒲风、穆牧天、任钧(森堡)、杨骚 8.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代表作品:《沉伦》代表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怀鲁迅》《薄奠》 9.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0.文学革命的标志(胡适与陈独秀发表的一篇文章):《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11.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故事新编》的写作手法以及涉及这三部小说的细节 ①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②《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③细节: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呐喊》包括《狂人日记》和《社戏》,《彷徨》包括《祝福》《离婚》《伤逝》;《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2.许地山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创作特点 代表作品:《缀网劳蛛》尚洁: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基督徒,具有博爱的宗教精神。与世无争、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宽容大度。同时具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3

————————————————————————————————作者:————————————————————————————————日期: 2 / 13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怀旧》[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A] 诗歌[B]小说[C]散文[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冰心 [C]王鲁彦[D]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形象。 [A]“多余人”[B]“彷徨者”[C]“精神者”[D]“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B]《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A] 《蕙的风》[B] 《春的歌集》[C]《湖畔》[D]《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 [A]萧乾[B]冯雪峰 [C] 陈独秀[D]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上海[B]北京 [C]广州[D]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陈独秀[B]鲁迅 [C]赵家璧[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A] 《老张的哲学》[B] 《四世同堂》 [C] 《二马》[D]《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A]老舍[B] 沈从文 [C]巴金[D]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A] 曾虚白[B]穆时英 [C]施蛰存[D]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金粉世家》[B]《啼笑因缘》 1 /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上)

丁西林剧作特色 (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3)别出心裁的结构。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40年代的新诗: 艾青《太阳之歌》“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手推车》、《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歌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2)善于运用生动准确的意向,寄情言志 (3)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色: (1)通过典型意象的描写,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 (2)成功通过排比、对比等多种手法,借以抒发感情,起到了情深意愿的艺术效果 (3)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4)语言朴素清新,满含激情,句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散文美 《手推车》的艺术特色: (1)真挚浓烈的情感:表达对民族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民坚毅品格的赞赏,对造成民族和人民苦难的一切因素的抗议 (2)语言朴实 (3)结构重复: (4)运用动静结合、色彩与声音相结合的电影化的表达效果 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他们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九叶诗人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有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代表诗作有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郑敏的《金黄的稻穗》等 30年代新诗(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诗歌创作成就《雨巷》《我底记忆》 (1)以诗歌的情绪节奏来代替字句节奏,凸显了诗歌的主情功能,又大大增强的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例如《我底记忆》选用了亲切自然的口吻,叙说着诗人幽怨哀郁却真实的心境,注意情绪流动的自然,所有的艺术手段都服从于娓娓诉说式的特定情调。意象物境日常生活化,诗句的排列自由化。 (2)将散文化的句式和现代日常生活融入新诗,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例如江南“雨巷”的凝视,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的“记忆”,深闭而荒芜的“园子”,相对而视的一盏“灯”《秋蝇》中一只寒风中垂死的“秋蝇”都开掘出了令人深思凝望的诗意。(3)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意蕴(意境,意象)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隐喻,象征)相结合,推动力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例如《印象》连用七个意象组合成一个虚幻飘渺的境界,来暗示某种缥缈恍惚的记忆,情思隐约,意境深邃。在“雨巷”阶段主要受魏尔伦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以及主题的朦胧性。 《雨巷》的音乐美表现: (1)大量融入运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将双声连绵词和叠音词融入其中。例如《雨巷》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寥、巷”等都是采用“a”韵,而“悠长“等重叠词舒缓语气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