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定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定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定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定

注:未列入本归档文件目录的文件,根

三峡库区的博士论文

[1]彭丽.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2]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3]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4]梁学战.三峡库区水位升降作用下岸坡破坏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5]汤罗圣.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6]刘艺梁.三峡库区库岸滑坡涌浪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7]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 [8]罗力.三峡库区滑坡监测GPS统测构网研究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3. [9]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0]熊友胜.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1]付甜.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12]彭令.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13]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4]吴晓.三峡库区重庆东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5]缪海波.三峡库区侏罗系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16]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17]吴磊.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 [D].重庆大学,2012. [18]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9]郑志明.三峡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渗流弱化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0]张文春.基于支持向量机—可拓学的三峡库区丰都县水库塌岸预测研究[D].吉林大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胡经国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指示 在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继续做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01年7月16~18日,国务院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了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朱镕基明确指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三峡工程整体和全局、关系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要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距2003年6月第一期蓄水只有19个月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哪!” 二、库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从2000年起,国土资源部组织进行了库区20个县(区、市)1∶5万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灾害的基本情况。到目前(2002年10月)为止,已经查出三峡库区两岸存在崩塌、滑坡2490处。此外,还有大小泥石流沟47条。 现已查明,在三峡库区5300多公里库岸线上,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度约为440公里;需要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总长度约为139公里。 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70余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0余处。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原因,主要有: 1、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就地质灾害而言,三峡库区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2、降水充沛,暴雨、洪水频繁,更加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浅谈三峡库区码头管理

浅谈三峡库区码头管理 宜昌巴东海事处彭锦辉 【摘要】三峡成库后,三峡库区航道变深,通航环境、航道条件明显改善,港口码头作为货物装卸、乘客上下不可缺少的中转站,大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渐渐成为了港口管理的重点,码头管理刻不容缓。 【关键词】库区码头管理 2008年11月5日三峡库区首次试验性蓄水至172.5米,2009年9月15日又即将开始175米历史性蓄水,三峡大坝至重庆港660千米将成为深水航道。万吨级船队可从宜昌至重庆,三峡库区船舶航行更安全。三峡库区港口随着水位的抬升,呈现一片繁荣景色,码头依港口而建,更加成为港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三峡库区码头管理现状 (一)码头的定义 1、法律法规未定义:笔者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未见确切的“码头”定义。 2、互联网有定义:在互联网上百度百科中,笔者查得“码头定义为海边、江河边专供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 3、《新华字典》有定义:在《新华字典(第10版)》中,笔者查找“码”字,查得“码头定义为水边专供停船的地方”。 4、笔者定义:笔者认为无论是互联网上还是《新华字典》中码头定义都还不够全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码头已经成为

了船岸之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码头不仅仅是供乘客上下、货物装卸,还具备船舶修造、船上油料补给、船上物资补给、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等等功能。 所以笔者将码头定义为“设臵在海边、江河边供乘客上下、货物装卸及船舶修造、辅助补给可供停靠船舶的建筑物或坡岸,包括供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的趸船及水上设施。” (二)三峡库区码头的种类 1、从码头的功能看,码头分为: (1)客运码头:主要是普通客船、旅游客船、客货船、高速客船、客渡船停靠,供乘客上下及少许货物装卸。如普通客运码头、旅游码头、高速客船码头。 (2)滚装运输码头:主要是汽渡船、滚装船停靠,供汽车上下。如汽渡码头、滚装船码头。 (3)货运码头:主要是货船(包括危险品船舶、集装箱船舶)停靠,供货物(包括危险品、集装箱)装卸。如普通货运码头、危险品码头、集装箱码头。 (4)其他码头:主要是针对船舶修造、油料补给、物资补给及工作管理等辅助需要而设臵的,如船舶修造码头、水上加油站码头、淡水补给码头、海事专用码头、公安专用码头、航道专用码头。 2、从码头的结构看,码头分为: (1)自然坡岸码头:主要供船舶抵坡岸停靠,一般为斜坡式,岸上设臵有系缆桩。如简易的货运码头。 (2)专用趸船码头:设臵有浮式趸船或浮吊趸船与岸连接。如浮吊装卸货物码头、大型客运码头、危险品码头。 (3)水泥斜坡码头:坡岸为水泥引道,比较平整,主要

关于三峡库区问题的思考

区域经济 关于三峡库区生态补偿问题的思考 付琴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重庆 401147 摘要: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现就对加快转变 库区发展方式,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浅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生态补偿;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0)06-0207-02 随着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三峡水库淹没区移民就地后靠安置,给三峡库区生态带来影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将成为“后三峡时代”移民搬迁后续建设的重大课题。现就对加快转变库区发展方式,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浅谈点认识和思考。 一、在三峡库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1.生态补偿的概念 生态补偿是依靠政府,通过行政、法律、财政、市场等多种手段,让生态保护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是生态保护者受益,以消除生态环境中的外部性,解决生态环境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只享用权利不承担义务、只利用不保护、只顾着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保护成本大损害成本小等等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同时激励人们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促使人们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至。 2.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制定的生态受益方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方支付相应费用的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其生态功能和价值,其机制应当包括对生态环境损失给予补偿、恢复、综合治理,以及对因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社会组织、居民进行资金、技术和实物上的补偿等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培育生态保护地区的造血功能,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区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建立库区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峡库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它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区,是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更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和全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三峡工程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建设三峡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建设长江流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还从整体上提高了国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激发了华夏儿女建设国家的信心。17年来实施开发性移民,库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投资环境,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水库蓄水后,使库区7.9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大量良田沃土被淹,就地后靠安置移民生存空间减少,外迁人口有限,生活压力加大,不得不靠开荒垦殖来养家糊口。库区境内山地占幅员面积的88%,土地贫瘠,滑坡、泥石流多,石漠化趋势突出。近年来,后靠移民对库区周边山体的过度耕伐,破坏了库区生态环境,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大江大河上建坝的成败关键在移民,国内外这方面的教训不胜枚举。三峡工程建设本来就体现了以人为本,自始自终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让移民从工程建设及运行中获益。目前,三峡水库已蓄水至175米高,即将全面投产运行,发电经济效益正逐步显现;然而,三峡库区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房屋被拆、耕地被淹、厂矿关闭、生态破坏,尽管国家对淹没线下移民房屋耕地等进行了补偿,毕竟被淹土地是无法复制的,脐橙、蔬菜等支柱农业产业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就地后靠移民收入普遍下降,生活有每况愈下的趋势。在移民大搬迁中,大量移民失去淹没线以下的良田沃土,移民就地后靠安置加重了库区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压力,人地矛盾加剧。要让三峡工程利益更多的惠及库区及移民,有效改善和恢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系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从三峡电站发电收益中提取资金,用于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后续项目建设,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三峡电站及其水库运行需要,也符合“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治理”的开发建设原则;更能够体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 二、库区生态补偿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居民享有均等的发展权利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如果以生态保护或其他名义取消、限制这种权利,就必须对这一地区的居民进行合适的补偿,否则,对于这些地区的居民是不公平的。而目前,国家缺乏完善有效的生态效益机制,对于我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指导思想上面临“两难”抉择,责任和权利不相对等 三峡库区具有保护自身和国家生态安全和在经济欠发达的基础上缩小与发达差距的二重性,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还需要承担资深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但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承担既保护环境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压力大,困难多。 2.生态管理职责交叉,资金使用不到位,生态保护效率低 生态安全保护是巨大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从现实状况看,部门住到的政策涉及导致责任主题不明确,生态保护效率低,生态保护区居民受益少。 3.补偿标准“一刀切”,执行中存在不均衡和不公平 “一刀切”政策设计,导致政策实施脱离实际。在退耕还林补偿中,我国仅就南北划分两个标准,地处西部的库区得到的补偿标准较低。 4.以项目工程的补偿方式导致生态政策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生态保护缺乏可持续性 5.生态补偿政策制定过程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 生态补偿政策的目的是调节生态安全保护者的经济利益。然而,

浅析三峡库区经济格局与发展

浅析三峡库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学生姓名:谭喆 学号: 2011812031 专业:经济学 班级: 2011级经济学一班 2012年11月24日

目录 摘要 (1) 第1章绪论 (2) 1.1 导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论文研究的目的 (2) 1.1.2论文研究的意义 (2) 1.2 论文的理论基础 (3) 第2章三峡库区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 (4) 2.1 三峡库区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4) 2.1.1地理环境 (4) 2.1.2经济状况 (4) 第3章三峡库区经济规划和产业结构 (5) 3.1 三峡库区的城镇化 (5) 3.2 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 (6) 第4章三峡库区的发展建议 (7) 第5章结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库区经济是一种小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因此也就具备了区域经济所具有的一般特点,有着与一般区域经济相似的发展特征。以三峡库区为例,依据比较详实的资料,从其经济规划、城镇化、产业结构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特征和问题,旨在进一步整合库区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为库区制定具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到目前为止,三峡库区的经济已经得到较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成绩斐然。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扩大,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低、外贸投资环境差的问题仍然突出,与此同时带来的生态威胁也十分严重。因此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进行客观评估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三峡库区城镇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9.2年减少10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2005地理科学班赵树义 指导教师张军 [摘要]三峡库区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平衡状态。通过对三峡库区的研究,阐述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使三峡水库在对我国发挥防洪和经济等效益的同时,减少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三峡工程及其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可持续发展 一、库区自然环境概况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大巴山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13~18.5℃,年降水1010~1385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天,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据近期土壤普查资料,库区土地总面积84102.4km2,耕地1.256万km2,该区人口密度达220人/km2,土地被过度开发利用。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大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栎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日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甜柚、油桐、、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子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二、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峡库区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吨,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目前虽然不比西北黄土高原严重,但潜在的石质化威胁则非常大。以水土流失严重的云阳县为例,全区土地面积3649km2,水土流失面积占67.4%,泥沙流失量209.10万吨/年。据观测,土层厚度15~20cm、坡度20°的坡耕地泥沙流失量165.9吨/年。三峡库区大于15°的坡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56.7%,其中,坡耕地中大部分无灌溉条件,库区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成为三峡库区的主要产沙源。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三峡库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使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是: 1、土层瘠薄,地力衰退,土地生产力下降 紫色土坡耕地是库区水土流失的策源地,41.6%的泥沙来自坡耕地,土壤被水侵蚀后,侵蚀量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刘传正李铁锋温铭生王晓朋杨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 [摘要] 通过全面野外调查,填表登录了三峡库区(19县(区),54175km2)地质灾害点5706处。采用数字化地形底图,通过编制三峡库区工程地质图层,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分层图形库。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分布与的统计关系基础上,筛选提取了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的发育因子(响应因子)、基础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体系。创建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采用网格剖分整个区域,分别计算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简称“四度”)分布,采用图斑合并方法分别编制了相应的“四度”区划图。根据“四度”区划结果分别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区划和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MapGIS “发育度” “潜势度”“危险度” “危害度” 1 概述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项目工作范围位于东经106°~111°,北纬29°~31°21′,行政区划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19县(区),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兴山、秭归和巴东4县,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重庆主城区等15县(区),总面积约54175km2(图1)。 1.1 工作基础 三峡工程建设前的地质工作主要围绕三峡坝区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移民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严重困扰才逐步受到重视。三峡库区重要的代表性地质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50-70年代,以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为主,对三峡库区基础地质研究较为详细。 (2)20世纪80年代,结合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开展了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重大崩塌滑坡监测预报及减灾对策研究、三峡工程前期论证阶段环境工程地质调查、长江三峡工程库岸调查与稳定性预测、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典型和大型崩塌滑坡形成条件、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等。 (3)20世纪90年代,重点开展了城镇移民选址的地质论证、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如拟迁城市新址地质论证、三峡工程库岸稳态评价预测、长江三峡工程水库移民与开发环境地质研究、1:50万以地质灾害调查为主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和移民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等。 1.2 工作思路 依据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研究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全面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地质环境条件组合、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可能的危害性。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数据和图形的实时查询或更新,实现GIS技术与数学模型耦合的空间评价预警递进分析[1]。 在19县(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研制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图形库),根据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建立地质灾害评价预测的因子体系(基础因子、回应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进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计算与区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作者:————————————————————————————————日期: 2

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生态地理位置 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 二、地质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 3 / 50

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置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重庆三峡库区东部地区地层岩性以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类地层为主,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不仅地表缺水,而且土层瘠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 / 50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二○○四年十二月

0前言 主要引用和参考的规程规范有: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铁路路基支档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碾压式土坝设计规范》(SL 274-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重庆市地方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 主编单位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参编单位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大学。

2基本技术规定 2.1一般规定 2.1.1防治工程设计,应在审查通过的详细地质勘察成果基础上进行。 2.1.3防治工程设计应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相适应,与当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相结合。 2.1.4防治工程设计应综合考虑崩塌、滑坡、危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类型、规模、动力来源、稳定性、移民状况、邻近建(构)筑物的分布情况、施工设备和施工季节等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2.1.5防治工程设计应采用先进技术、以达到最少投资、最短工期、安全运行的目的。 2.1.6总体防治方案的拟定,应在对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灾害体稳定性为中心,拟定2种或2种以上的可行的治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 2.1.7各项单项工程设计应执行相应的现行规范、规程,但应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特殊要求。 2.1.10防治工程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应提出对施工方案的特殊要求和监测要求,应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施工情况和变形情况、利用监测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应对原设计进行校核、修改和补充。 2.1.1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取得如下资料: (1)符合初步设计阶段的地形资料(包括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数据),地质勘察报告及相应的岩、土试验资料,天然材料的调查报告等。 (2)工程用地红线图,被保护对象和灾害影响区的现有建(构)筑物分布图和规划图,必要时还应取得平、立、剖面和基础图。 (3)地质灾害区的气象水文资料,主要为降雨、风速、水库运行水位、吹程等。 (4)主要建筑材料价格、移民迁建费用和赔偿费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等经济数据。 (5)条件相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经验; (6)施工技术、设备性能、施工经验和施工条件等资料。 2.1.15按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的费用构成和与之配套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及《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与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编制分项项目投资估算综合单价。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李天助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2) 摘要: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据全球范围的观测数据表明,过去40年内洪水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1]。因此,气候变化成了全球最热门的研究问题之一,水利工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水利工程又直接受到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文循环现状.引起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配,干旱和暴雨、汛期洪涝发生频率等水文极端事件呈现上升趋势,进而影响水利工程的设计、运行等方面,尤其在大型水利工程更为突出。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对我国的水利工程带来较大影响。关键词:气候变化;水利工程;影响 在未来的50年,我国长江流域洪灾、干旱和冰冻雨雪等极端性事件将会更多,或许对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构成一定的挑战。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长江流域的地面气温可能上升1.5摄氏度至2摄氏度在未来50年内,随之而来的还有洪灾、冰冻雨雪灾害及干旱等气候事件。这些很有可能对三峡、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构成挑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11月10日在北京正式发布了《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及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提出了上述预警。气候变化通过改变全球水文循环现状。使水文极值事件的强度和频次增加.进而影响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运行和建筑材料等。同时反过来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区域气候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目前,我国的大小水库大约有87000座,库容量接近6000亿立方米,但这些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普遍存在防洪和工程质量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根据2006年末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3.7万座水库属于病险水库,约占水库总量的40%[2]。这类水库不但难以发挥工程效益,而且工程本身都了防洪安全的心腹之患。下面,通过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来说明分析对水利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一,气候变化与水利工程 1,气候对水利工程设计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需要仔细考虑如下问题[3]:①气候变化带来流域降雨和径流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流域的设计暴雨和设计洪水,这需要提高水利工程防洪的设计标准;②气候变化的频发将可能加剧干旱发生的频率、范围和程度,从而影响到水利工程的供水保证率,在工程设计上应将保证率相应的提高;③暴雨强度和次数的增加.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加大泥沙冲淤,将对水利工程安全和寿命产生大的影响;④气候变化和变异将可能加大极端水文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引发洪水的超标,所以,在水利工程运行规程的设计和编制上要考虑气候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我国气候的变化也将加剧,因此,在大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中,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在如下一些方面的可能影响: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由于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在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中要高度重视水情信

长江三峡库区和上游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影响_陈鲜艳

第22卷第11期 2013年11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22No.11 Nov.2013  长江三峡库区和上游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影响 陈鲜艳1,2,3,宋连春3,郭占峰3,高学杰3,张 强4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4.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 摘 要:利用1961~2010年逐日气温、降水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三峡库区和长江流域等地区气象要素的气候长期 变化趋势,并利用监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试验初步分析了水库蓄水后对三峡库区附近局地的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 结果表明:近50a来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降水量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21世纪以来库区降水转为少 雨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库蓄水后对库区附近气温产生 调节作用,夏季降温和冬季增温效应明显;蓄水后库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三峡水库对附近气候影响 范围一般不超过20km。 关键词:三峡库区;气候变化;趋势;影响 中图分类号: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3)11-1466-06 收稿日期:2012-11-07;修回日期:2013-0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5053);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0DFA21340);行业专项(GYHY201306023、GY-HY20090601、GYHY201206013);973计划项目(2010CB428400、2012CB955903) 作者简介:陈鲜艳(1975~ ),女,上海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候监测及气候影响评价.E-mail:chenxy@cma.gov.cn 2011年春夏季,全球各地的气候都在经受着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袭击和考验,欧洲和美国中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持久的气象干旱,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经历了历史上少见的持续性干旱,法国60个省不得不限制用水,高温少雨使农业倍受打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发生了近60a来最严重的冬春持续气象干旱。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分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暖干事件趋强增多[1]。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在我国政治、经济等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气候一旦发生异常,可能影响着流域内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996年位于长江上游末端的三峡工程建设以来,三峡大坝诱发长江流域极端天气的说法争论不止,三峡库区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三峡工程的气候效应受到广泛关注。有人认为三峡大坝的兴建,在长江上堵住了向四川盆地输送水汽的通道,从而造成长江上游的降水减少;也有人认为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附近的降水有所减少,而大坝和秦岭山脉之间区域的降水有所增加[2]。 三峡库区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吗?变化趋势与整个长江流域或西南地区相左吗?大型水利工程 的兴建对周边的气候有影响吗?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也存在较大的争议[3~7],一般认为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大范围气候的影响并不明显。位于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交界的伊泰普大坝是特大型水利工程,对伊泰普水文站在水库建成(1984年)前后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水库周围的年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都增加很少,兴建水库并未引起库区周边地区的气候发生任何趋势性的变化。位于埃及境内的阿斯旺水库(1967年建成)是非洲最大的水库,在控制尼罗河洪水、解决干旱区灌溉问题、利用水力发电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阿斯旺水库未对附近地区的气候和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影响。 为了分析三峡库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影响,本文分别利用三峡库区和长江流域逐日气象站点资料,首先揭示了库区基本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比较蓄水前后水库局地气候变化,并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值模式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有无三峡水库的对比试验,分析水库气候效应。 1 资料和方法 长江三峡库区范围内有地面人工气象站33个,

浅谈三峡库区留守儿童中学教育问题

浅谈三峡库区留守儿童中学教育问题 发表时间:2012-01-12T15:28:41.41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刘兆秀 [导读] 三峡市库区留守儿童是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在中学阶段存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等方面许多问题。 刘兆秀(开县郭家初级中学重庆开县 405400) 【摘要】三峡市库区留守儿童是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在中学阶段存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等方面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留守儿童中学阶段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中学教育的现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改观。 【关键词】三峡库区;留守儿童;中学;教育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创造了人间的奇迹。但确有百万移民离开了生养故土,靠着一双勤劳的手,到海外、到大都市求生就业务工,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出的劳务经济成为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由于这种背景,三峡库区本已规模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进一步扩大了。2007年8月21日至9月25日重庆市妇联对全市留守儿童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据此次调研统计,至2007年8月底,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万,其中留守儿童235万人,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53.41%,12-16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其中:三峡库区留守儿童90万人,占全市留守儿童38%,三峡库区12-16岁留守儿童24.3万人。由此看出12-16岁的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都是初、高中的年龄段,由于求学的原因而留守在家里,他们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长期监管教育缺失,成为制约留守儿童的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同时,由于三峡工程的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原因,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其他地区相比,面临着一系列更为严峻的困难和问题。三峡库区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是一个事关三峡库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三峡库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能否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基于对教育的高度责任感,我一直十分关注三峡库区留守儿童的中学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结合本校数百名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三峡库区留守儿童中学教育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道德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部分的中学生,都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在中学教育阶段需要更多的道德伦理教育,正确的思想引导。由于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较少,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便用物质金钱方式进行弥补,使留守孩子拥有较多的零花钱,他们由于缺乏家庭的管控,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使他们的品行出现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关心别人,不尊敬长辈,不尊敬老师,不团结同学,遇到他人不晓得称谓,不懂得礼节礼貌,并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品行,这种坏习气长期得不到纠正和引导,就助长了歪风邪气,长久以后在人生价值观上就发生了扭曲。 1.2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诱发诸多心理疾病;在中学阶段,是心理、身体即发育将成熟的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关注和教育。但很多的留守儿童都是从幼年开始,就和父母长期分离,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长期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孩子们长期受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在身心健康上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们在精神上很孤独,心理健康失衡。同时由于代理监护人采取放纵的态度,或者是不闻不问,长久下去就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性格内向孤僻,导致他们在个性上出现了错位和偏差,不善与人交流,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而常引发出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自卑焦虑、寂寞空虚、悲观消极,爱发脾气,逆反心理严重,难于沟通。 1.3缺乏自控能力教育,导致行为能力差;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在这个时候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就会出现管理失控,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青少年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1.4缺乏学习督促引导,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多数的中学生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由于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自身文化低,根本没有承担孩子中学的学习指导的能力,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养轻教思想,错误认为学生上学,天经地理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的教育毫无关系,从而使孩子的课外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同时很多留守的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纪律涣散,积极性不高,最后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 2.存在问题的原因 库区留守儿童中学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和三峡工程的特殊产物,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因素。剖析库区留守儿童中学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学阶段的留守孩子,正是需要按受良好教育的黄金时期。然而在这个时段,确没有得到真正的良好教育。 ①由于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顾及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有的通过电话等说服教育也是微不足道的,根本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②留在家让祖辈管理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后,同时由于隔代的原因,孩子对种教育也是听不进去的,久而久之也只能咎由自便。③让亲朋好友代管的孩子,由于他们没有直接的教育义务,也只能放任自流。所以致使孩子缺失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道德品行坏,行为养成习惯差。 2.2缺乏亲情安慰;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心理、生理、发育等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像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3缺少课外学习辅导;在中学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衔接是非常紧密的,学校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家庭辅导是必不可少。然而在留守儿童中,①由于留在家乡的家长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习,②负责监护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程度低,同样承担全部家务和繁重的农活,无时间和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③委托亲朋好友照看的辅导的责任心不强,更无条件辅导孩子的学习。④有的外出务工的父母认为读书无用,学历高与低,毕业后都要外出打工,因而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使留守儿

三峡库区概况

三峡库区概况 三峡工程库区作为一个现代地理概念,系指按照位于宜昌县中堡岛的三峡大坝蓄水175米方案,因水位升高而受淹没影响的有关行政区域。根据测算,受三峡工程淹没直接影响的区域共计22个县、市、区,即湖北省宜昌市所属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的巴东县;重庆万州区所辖的天城区、龙宝区、五桥区;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忠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涪陵市和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重庆市市区、江津市。以上22个行政区域就是三峡库区的地理范围。 自然地理 山多坡陡、沟壑纵横 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以东、江汉平原以西,大巴山脉以南,鄂西武陵山脉以北的山区地带,地形十分复杂。奉节以东为渝鄂边境山地,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耕地较少,土质很差,生产生存条件恶劣。奉节以西属四川盆地边缘的渝东低山丘陵区,自然地理状况虽比奉节以东为好,但仍是山地起伏绵延,相当部分耕地处于25°左右的斜坡上,土质较差。整个库区,河谷平坝地仅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 雨量充沛,热量丰富 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处在南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平均降雨量1100~1200mm,年平均日照在1500小时左右。海拔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7~19℃,无霜期300~340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 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库区,有最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晶岩基底和冰碛岩,保存有自太古代到新生代完整的地层、古生物剖面、以及揭示地球变革的所有运动史资源。自5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到10多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早期,即大陆漂移高峰期,对应全球性地震、火山活动,造成三峡江谷两岸大面积、大体积崩滑事件和大面积喀斯特(岩溶)塌陷大量发生,滑坡、坍方、泥石流等地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奉节、巫山、巴东等县沿库岸地质破碎,给移民搬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