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罗马共和国经济

罗马共和国经济

罗马共和国经济
罗马共和国经济

第四节罗马共和国经济

一、早期罗马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罗马在远古时期是一个农业氏族公社。参加这个公社的氏族集团成员被称为贵族。土地是罗马公社的财产,各个氏族和家族根据使用权而得到一份份地。罗马居民由340个贵族氏族组成:每10个氏族结成一个“库里亚”(联盟),14个库里亚组成一个“特里布斯”(部落)。罗马人民由三个部落组成,他们的最高机构是元老院,即300个氏族长老的会议。每个库里亚有由一切能拿起武器的男性公民组成的人民大会,即库里亚会议。国王是最高军事统帅、主祭司、审判官和元老院的首领。

公元前5世纪时,罗马出现另一个自由民集团,即平民集团。平民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外来居民,有被罗马征服的临近公社的社员,也有被释放的奴隶。他们是人身自由的人,可以占有地产,但必须纳税和服兵役。他们不能担任任何官职,既不能参加库里业大会,也不能参一与征服来的国有.土地的分配。他们基本上是中小私有者,但掌握着商业和工业的财富。

这一时期罗马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发生在贵族和平民之间二这种斗争导致公元前6世纪中叶园工赛尔维乌斯·土利乌斯的改革二这次改革设立了新的人民代表大会,不论贵族还是平民,能否参加大会一律根据能否服兵役而定。一切能够服兵役的人,不问所属的氏族,一律按照财产状况分为六个等级,每一等级都按其财产状况提供一定数量的包括武器在内的军事单位—百人团,每个百人团有一票表决权。这个改革使区域划分代替了原有的居民部落划分,人民大会上的表决开始按军事百人团进行。但是,由于不同等级的财产状况不同,所能提供的百人团数量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表决权。这种表决程序保证前两个等级获得经常绝对的多数,因为他们提供了大多数百人团。,以前库里亚大会的一切政治权利,现在都归这个新的百人团大会了。这样一来,库里业和构成它的各氏族,就降为纯粹私人和宗教的团体,不久就完全消失厂。这样,在罗马也是在所谓王政被废除之前,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占代社会制度就已经被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同时,通过自由居民阶层的重新划分,在罗马建.立了国民义勇队形式的武装力量,从而造成了奴隶占有经济广泛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它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奴隶供给。

公元前3世纪初期,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激烈起来。在斗争中,贵族把持了共和国国家机关的一切显要职位,处于有利地位,但平民利用在人数上的优势,即利用在罗马武装力量上的优势,与贵族展开斗争,结果是平民在政治权利方面获得完全平等的地位,并形成一个由人数不多,但由显贵而富裕的土地占有者和奴隶主集团组成的新奴隶主阶级。这个集团占据了政府机构的一切职位。这些职位

名义上是任选的,但是国家不付给报酬。所以,只有富人才有可能担任这种职务。这个贵族阶级集团被称为新贵。与此同时,还形成一个富裕但不显贵的奴隶主集团,他们是同商业和高利贷有联系的货币巨头,获得骑士称号。这两个集团构成罗马共和国时代的上层统治阶级。

二、奴隶经济的发展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进行的不断的浸略战争,使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成为庞大的奴隶占有制国家的中心,统治着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罗马国家把被征服国家的大多数居民变为奴隶,以补充罗马的劳动力,这样就保证了大奴隶占有制经济的发展。通过长期的对外侵略和凉夺战争,罗马奴隶的数量大大增加,奴隶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这就使罗马经济成为典型的奴隶制经济。

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为罗马带来源源不断的奴隶供应。公元前262年第一次布匿战争时,罗马占领西西里的阿格里根特,一次俘奴2.5万人以上;公元前256年,罗马攻入北非,俘奴2万人以上;公元前209年,罗马攻占塔林敦,俘奴3万人;公元前177年,罗马夺取撤丁尼亚,俘奴8万人;公元前167年,罗马镇压伊庇鲁斯的反抗起义,俘奴达巧万人。罗马元帅马留在一次战争中俘获15万奴隶,而尤里乌斯·恺撒在高卢战争中,仅仅在一个凯尔特部落,就有5.3万人被变卖为奴隶。这些奴隶大多数落在新贵族手中。每次对外征服战争,都有奴隶贩子尾随其后,将大批俘虏变为奴隶。几乎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奴隶从四面八方涌入意大利和罗马。此外,海盗掠夺、人口拐卖和债务奴隶,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

通过战争和其他途径,奴隶得到源源不断的供给,使奴隶制经济在罗马迅速繁荣起来。从布匿战争开始,罗马奴隶占有制经济就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极为典型的形式。罗马奴隶被看做财产,例如,罗马法规定,奴隶是根据万民法的制度,违反自然权利而沦为他人财产的一部分。奴隶没有家庭,男奴和女奴组成的家庭不算婚姻关系,他们的子女被看做属于主人的仔畜,但在家庭中养育奴隶比在市场上购买奴隶要贵得多。所以,奴隶主不鼓励奴隶生育,而是残酷地使用奴隶。古罗马作家瓦罗把工具分为三类:会说话的工具、发出不分音节的声音的工具和哑巴的工具,而奴隶就属于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处罚甚至杀死奴隶。

奴隶成了农业以及其他各部门中主要的直接生产者。罗马的奴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奴隶,一类是乡村奴隶。城市奴隶主要用来做家庭仆役和手工业生产工人。在家庭中,有一个在某种程度上有特权的奴隶集团,包括教师、医生、音乐家和各种管家。这些奴隶主要来源于希腊。大部分手工业奴隶直接在作坊里做工。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奴隶,担任缮写、档案保管等工作。

乡村奴隶是奴隶制大庄园的主要劳动力。在罗马,元老院元老往往是最大的奴隶主。由于罗马法律禁止元老院元老经商,所以元老的主要财产就由土地和奴隶所构成。元老们不仅靠战争掠夺的钱财大规模购买土地,还通过各种手段侵占罗马公地,从而形成大地产。大地产的经营方式是多种的,但最主要的是使用大规模奴隶劳动的种植园和使用奴隶劳动的大牧场。这种奴隶制大地产,使用廉价奴隶劳动,生产供市场需要的各种经济作物,如葡扁、橄榄等,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三、农业地产的形式和经营组织

在古罗马,土地很长时间是国有的。相传罗马的缔造者罗慕洛曾第一次把土地分配给个人,每人约1公顷。这时期,已经出现贵族占有大块土地的现象,不过这种占有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承认,土地仍是国有的。从产生于公元前451年一公元前450年的《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来看,国有土地已经逐渐私人化,国有土地只是名义上的。到公元前iii年,罗马共和国公布土地法,规定国有土地不再划分,承认土地占有者已经占有的国有一地为私人所有,从而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土地私有制确定下来以后,罗马开始出现大地产。大地产的产生首先是罗马对外征服战争的结果。根据古代的法律,一个被征服的城市不再属于它自已,而一切都变成征服者的所有物。不过在实际L,罗马并没有没收一切被征服的土地,而是将很大一部分留给了原来的所有者,其他的土地则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卖给个人,这部分土地完全私有化了,国家对这些土地没有任何权利;第二部分常用竞租的方法出租,以取得年租,国家在法律上仍是这部分土地的所有者,耕种土地的人只享有使用权;第三部分土地让给先占者,耕种者也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年租。这些土地大部分落人罗马贵族手中,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能力购买开发森林和包收牧场租税的权利,只有他们才能获得开发荒地的劳动力。而中小地主和佃农既买不起土地,也租不起土地;同时,国家为了使新征服的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就突破了原来规定的私人土地规模的限制,这样就使大地产发展起来。

罗马的大地产往往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进行大规模种植活动。由于连年的对外征服战争,罗马和意大利总有大量战俘流人,这是军团在东西战场上所俘获的。这些战俘都被当做奴隶出卖。在地中海东部有真正的奴隶贸易。当时是海盗最盛的时代,他们的最大利益就是出卖他们在各地俘获的男女奴隶。据说,在大的奴隶市场上,有时一天就有1万人被出卖,价格在20英镑—30英镑。另外,同一地产七的奴隶结婚所生的子女,一生下来就是奴隶。所以,奴隶人数有增无减,罗马的大地产有足够的奴隶供应。杜丹指出:“大地产制度是受了奴隶流人的鼓励,反之,乐于使用奴隶劳动,也是创设那些大地产的结果。”①

大地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地产往往得到国家免税待遇,从而产生不公平竞争。大地产用各种办法侵吞中小地产。通过各种方式形成的大地产往往与小地产毗邻,甚至包围着小地产。在这种场合,为了扩大地产,大地产的所有者常想获得邻接的土地。而在购买不能成功时,就采用各种阴谋诡计,巧取豪夺。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小地产被消灭了,即使没有灭绝,也仅仅剩下零星的小块。所征服地区不少都是著名的谷物产地。大规模的谷物输人使意大利的谷物生产者实在难以对抗。大批小农经受不住竞争,往井丧失土地。大地主也不再用他们的田地种植谷物了,改种水果和蔬菜,其中主要是橄榄树和葡萄树,蔬菜则在树下种植。同时,火批土地被改作牧场,牧场也主要使用奴隶劳动。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农业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一方面,自由小农是国家的兵源,在三次布匿战争和其他地区的征服过程中,几乎年年征集士兵,在战争中大量兵员损失掉了,即使有幸回来,也很难从事正常的农业劳动;另一方面,在战争中,谷田常常被烧掉,被攻下的城市常常遭到报复等,这些都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从而加剧了小农经济的破产。

四、债务与土地问题

罗马经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所以七地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早期罗马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也围绕土地而展开。由于战争破坏和奴隶制庄园的竟争,大批小农陷于贫困破产的境地,他们或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或陷于债务。在罗马,关于债务的法律是极其严厉的,一个债务人如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尽管不会被债权人置于死地或卖为奴隶,但按照罗马早期债权法的规定,至少要陷于绝对的被奴役地位,假如不能用实物或现钱还债,他必须在最刻薄的条件下为债权人工作以偿还债务。

公元前5世纪末为解决土地与质务问题,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激烈起来。公元前376年,平民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提出三条法案,规定:

(1)平民所负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债息一律作为偿还本金计算,剩余部分3年还清;

(2)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

(3)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名是平民。经过十年的斗争,平民取得胜利。公元前326年通过的《彼提留法案》,禁止人身抵押,废除债务奴役。

土地集中和自由民破产问题仍不能得到根本解决,随着奴隶制的发展,相对于小农经济来说,奴隶制经济竞争优势日甚一日,到了共和国晚期,小农破产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不仅破坏了罗马的社会经济基础,还影响了国家的兵源,削弱了国家的实力。一方面,罗马出现了以平民争取土地为主要内容

的运动,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也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出现了格拉古兄弟的改革运动。

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参照《李锡尼一绥克斯图土地法》提出一个上地法案,规定罗马公民占有土地总数不能超过1000犹格,即250公顷,凡超过部分一律收归国有,然后分成3Q犹格一块,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次改革比于元老贵族的反对而失败。公元前123年,盖约·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再次实行改革。这次改革恢复了提比略提出的土地法,并通过了粮食法、审判法、筑路法、亚细亚省法等。粮食法规定,城市贫民可以免费或廉价从国家领取定量粮食;筑路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国家扩大筑路业,使失业者和手工业者得到工作和收人;审判法使骑士获得司法权;亚细亚省法则将亚细亚省的包税权交给骑士。格拉占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和保存小土地所有制,扩大罗马的兵源,强化罗马的国家机器。但是这场改革是在奴隶制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可能通过一两个法案阻止大地产的膨胀和小土地所有者的破产。

五、工商业与金融

由于罗马城市的扩大,供应城市人口的工业品生产发达起来,食品工业、纤维工业、金属工业、陶器工业、制革工业、木材工业、造船工业、武器制造业等在共和国经济中都具有里要的地位。不过在这些工业中,多数还带有家庭工业的性质,在许多场合,面包还是由家庭来烤制,羊毛还由自己来纺织,大农场也生产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工业中,奴隶劳动占有重要地位,富有的罗马人开设奴隶作坊,由一个奴隶或一个被解放的人经营,有的供土人家庭需要,有的制造货物出售。

罗马因地理位置适中,变成了意大利中部的主要市场,由于离海岸很近,自然成为贸易中心。同时,罗马人口增加,消费扩大,而其自身的生产不能满足需要,越来越多的商品要由外地供应,这就导致罗马商业的发达。随着罗马对意大利和其他广大地区的征服,特别是对海上贸易的控制,使罗马进一步成为意大利和地中海贸易的中心。罗马彻底打败布匿人以后,就完全控制了海外贸易。间时,罗马经过一些年的努力,剿清了海盗,商船在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了,海上贸易更加发达。另外,罗马的道路遍及意大利,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也促进了贸易,罗马成了贸易中心。意大利的浦泰俄利是主要的商港,船主在那里设有事务所、船坞和货栈,并且有一个预售市场,进口商人在这个市场上能预售他们没有上岸的货物,或直接卖给消费者,或卖给零售商。不过,罗马乃至整个意大利,进口都大于出口,但由于罗马通过征服而获得大量金银,使它们能够实现收支平衡。

公元前219年,罗马法律禁止罗马元老及其子女经营一切重要的海上贸易,所以,罗马经营大公司的人通常是骑士阶级。但在一般商业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被解放的希腊人或东方人。于是,罗马社会中产生了一个非常富足的阶级,他们靠经商致富,成了真止的金融寡头。

公元前4世纪左右,罗马开始官铸钱币。原始的铜钱重1罗马磅,其余铜钱则为1磅的倍数或分数,银币最初只是罗马人为了意大利南部的军事和商业需要而铸造的,价值达2个达拉克姆。公元前269年,罗马采用新的货币制度。这种新的货币体系包括银币和铜币,银币称第那流斯,铜币称阿斯,一个银币值10个铜币,还包括作为第那流斯和阿斯的辅币。铸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流通,促进了罗马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从前在进行人口调查时,是根据地产将人民分为不同的等级,由丁货币经济的发展,在衡量财产标准时,将流动财富也计算进去了。

罗马的财政管理是实行包税制度,即把收入包给出价最高的投标人。对于公共工程、军需物品的分配和水陆运输,以及国有领地的经营和租税的征收,政府常常使用中间人,而不是由官吏直接去办理。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要投标包税权就需要更多的资本,有些个人的财力不足以承包这些契约,他们就组成金融公社和金融公司,这就是包税人的股份公司。这些公司由一位负责的董事做代表,在罗马的管理由一位总经理负责,各行省都有副总经理,以下的人员由出纳、会计、书记员组成,这些人多半是奴隶。公司的股东包括各阶级的人,有元老院元老、骑士和普通市民。由于法律禁止元老参加公开投标,所以他们往往以匿名股东身份参加公司。

罗马从不同国家的各个城市吸引来大批商人,于是产生货币兑换的需要。罗马法律规定了罗马的主要铸币的重量和价值,包括银币“第那流斯”、“微克托利阿图斯”与铜币“阿斯”及其辅币。罗马的货币推广到意大利全境,希腊人和东方人到罗马和意大利来时,必须先把本国铸币换成罗马铸币。由于兑换货币非常复杂,非由专职人员完成不可,这些人就成为银行家。他们除了从事货币兑换外,还做有价证券生意,例如包税公司的股票买卖等。此外,他们还接受活期存款,放款取利。

六、罗马法

在罗马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一了罗马法。一切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商品交换和商业贸易都是最经常、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它要求商品所有者彼此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易,要求商品有平等的价值标准和统一的等价物,同时它要求人们享有各种交易自由,不受束缚。这此要求都在罗马法中得到反映。早在公元前451年一公元前450年,罗马就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完善,到罗马帝国晚期,罗马法已经发展到极为完善的地步。

罗马法是罗马社会奴隶制和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

分经典的法律表现。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人对商品的关系,只有在这种确定的关系下,商品生产者才能顺利进行交换。所以,罗马法首先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曾经说: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来平等。这就确定了所有交换主体的平等地位。更重要的是,罗马法确定了私有财产关系,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罗马物法有极为明确的所有权概念,所有权是对其所有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其中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和返还占有权等。罗马债法也很发达。债务发生的原因有四种,即契约、准契约、私犯和准私犯,其中契约之债的表达方式分为要物、口头、书面和合意方式缔结等。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教案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说出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知道罗马城的兴起;列举出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统治及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说出罗马的扩张过程和共和国的衰落。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过程;了解罗马帝国的兴盛基本史实,知道罗马帝国的衰亡的原因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史实。 3.通过探究说出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那些具有现实意义? 重点: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和罗马帝国. 难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导入新课:德国法学家耶林格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朽的罗马法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马是怎样用武力和法律来征服世界的. 讲授新课 一、罗马城邦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1-23页找出下列问题: 1.罗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 2.说说罗马城的兴起; 3.列举出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统治及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4.说出罗马的扩张过程和共和国的衰落。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地理环境: 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 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岛内山地众多,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2.罗马城邦出现: 公元前1000年,罗马城邦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3.罗马共和国 (1)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2)统治制度: a.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第一章金融制度的建立 1、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 2、清算制度的建立 3、股票市场的形成 4、南海泡沫事件 金融:资金融通 金融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一、硬币缺乏——对信用工具的需求 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均衡——产生信贷业务 信用工具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近代银行制度的结算制度 发展原因: 1、金银复本位制 2、货币量增长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磨损和贮藏的损失人口的增加新兴工业发展与 东方贸易逆差 3、17世纪20年代欧洲采银业萧条 4、货币短缺 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 大宗借贷业务经常发生在民间金融家和政府之间 近代政府面临突发性货币匮乏,因货币缺乏,私人借贷普遍存在。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出现早期“商业银行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商业银行发展困难,破产的很多,社会上对放债人存有敌意,银行家经营无力,直到利率革命出现,缓解危机。) 利率革命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 汇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 支票:信用工具意大利首先采用转让支票的国家 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结算中心 18世纪伦敦挑战阿姆斯特丹 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 Be lombard street to a china orange. 英国金融界比喻“悬殊极大,十拿九稳” “华尔街2号”伦敦证券交易所 17中叶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 南海泡沫——近代首次金融危机 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伊始,不完善,不稳定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1、密西西比泡沫 2、郁金香狂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准备 一、市场制度的创新 农村:圈地运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 二、竞争有序化 限制过度竞争,建立规则竞争 三、政府行为的界定 政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限制经济活力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0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二历史教科书前三单元。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考试成绩情况

八(2)、(3)应考人数68人,实考人数67人,八(2)班:及格率38.24% 平均分49.53分;八(3)班及格率39.40,平均分55.82分。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 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二、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

古罗马共和国的官制

古罗马共和国的官制 罗马政治权力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97BC以后,罗马共和国对官职升迁有 严格的制度限制,担任高级官员者必须先担任低一级的官职,形成所谓的升迁阶梯(cursus honorum)。下面就是从低到高的官职次序。 会计官(Quaester) 罗马官员,类似于会计。“Quaestor”这个词的意思是“提问的人”。这种官职最早是在十二铜表法中提到的,尽管也有报道说,在王政时代就有服务于国王的财务官。他们的工作是调查谋杀案件,也就是说,那时候他们是警探。 最早的两位财务官是在BC450-440间选举的。他们承担着会计工作,掌管“埃拉里乌姆”(aerarium,即公款)。大约20年后该官职的数目翻了一番。新增的两个财务官负责掌管两执政官麾下军队的薪饷支付。BC267年,又新增了两名财务官,负责处理 意大利诸同盟者的贡赋。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兼并了科西嘉、撒丁、西西里诸岛,导致了两个新的财务官职的出现。该官职的数目一定是随着行省数目的增加而上升。苏拉时代,财务官为20名;尤里乌斯·恺撒时代,罗马需要40位会计了:这或许也是恺撒发现的给予追随者官职的一条简便途径。 最初的年代里,除非在军队里有10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否则无法当选财务官。苏拉时代,他将此官职的最低年限定为30岁。奥古斯都将其降为25岁。他还中止了由 部落大会选举财务官的传统,选举改由元老院举行。 在大部分时间里财务官年龄的下限是三十岁。会计官的任务是监视军事财政,制 止浪费军事开支的情况发生。按常理来说,这是要让一个没有军权的人去对统兵作战 的人进行财政的限制,非德高望重的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不过罗马有点不合常理地 将年龄的下限定在三十岁,这对希望从政的罗马青年来说,无疑是进入政界的门坎。 另外,让人年轻时就去批评别人、去学习如何批评别人也是件有趣的事。 财务官本身无侍从,但可以身着紫边托伽袍。 营造官(aedile) 任期一年,定员四人,贵族两人,平民两人。 负责粮食供给、道路和上下水道的修建和维修、公安警察,同时负责招开各种竞 技比赛大会、庆祝式典。看上去这是一个权威不高,琐碎事不少,吃力不讨好的职位。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的原因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的原因: ①城邦的基础被破坏。罗马的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邦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当大量使用奴隶,奴隶制充分发展,意大利的地产日益集中于人数不多的大土地所有者手中的时候,小农经济瓦解了,城邦的经济基础也就崩溃了,因而,城邦也必随之灭亡。共和制的倾复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 ②原来的元老院不能代表整个地中海地区奴隶阶级的利益,它只能代表局部奴隶主的利益。经过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罗马从一个小城邦发展为统治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的霸国。原来极少数元老贵族把持的元老院已不足以代表整个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以及广大海外领地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广阔范围的奴隶主要求废除一小撮元老贵族操纵政权的局面。 ③共和国城邦公民权的保守性已不利于罗马对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统治。在地域辽阔的帝国内部,罗马公民权的授予则非常保守,这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罗马对整个帝国辽阔领土的统治。 ④原有的国家机器不能充分发挥执行镇压奴隶,维护统治之任务。内战时代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在奴隶制社会各种固有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斗争激化的新形势下,共和制度已不能充分执行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职能,已不适应加强奴隶主专政的需要,不能适应意大利和各行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因而,建立在军事统治基础上的帝国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帝国终于取代了共和制度。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标志: 公元前30,屋大维战败安敦尼,结束了“三头政治”,建立起了元首政治,埋葬了罗马共和国,罗马从此进入了帝国时期。关于帝国开始的日期,有的史家认为应从屋大维的公元前27就职国家元首算起。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主要区别: (1)政体不同。两者的国家政治机构不同。共和国最高权利机构是元老院。执政官或独裁官是具体最高权力的执行者。帝国最高行政权力是元首、奥古斯都、多米那斯,或皇帝。称谓不同,世纪权力是一样的。政体是君主制度。在三世纪危机后,戴克里先皇帝又曾实行“四帝共治制”。 (2)军队的数量、建制不同。共和国时期的军队数量和军团编制基本上是不断增加的。而帝国时期时而缩小时而扩大。 (3)国家内部的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国家授予其境内的公民权数量保守的,而帝国时期则大大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此外,两者对其辖区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结课论文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 【摘要】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按现行汇率计算,日本的GDP相当于中国、印度、东盟以及“亚洲四小龙”等15个主要亚洲国家和地区GDP总和的1.6倍多,日本经济恢复增长对亚洲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中央掌控财政 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分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经济开始复兴的阶段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 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 经济稳定增长的阶段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太忠镇中学评卷组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二、试卷成绩情况本次考试,八年级总体考试成绩来看,最高分72,最低分4分,平均分31.9分。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2)能正确地运用解

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错别字多。(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冠戴的现象很普遍。(3)读图、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第15题,把A和B的地点写颠倒。(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如:综合探究题中的用史实证明观点,很多同学答题出现偏差,史实混淆。(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速记宝典)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知识框架】 罗马城邦和 罗马帝国 【重点梳理】 1.罗马城邦 兴起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位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半岛,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 建立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发展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起义队伍多次打败罗马军团,但是最终被血腥镇压下去。在斯巴达克起义的沉重打击下,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2.罗马帝国凯 撒夺权公元前49年。曾经担任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的凯撒,率领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控制了元老院。后来,元老院任命他为终身独裁官 帝国建立凯撒被谋杀后,内战又起。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屋大维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今年初三历史期中试卷从整体看,综合性较强,知识的涵盖面广,难易程度适中,做到了与会考题型相吻合,试题灵活,能考出学生的基本水平,是一份成功的期中试题。 二、试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学生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有4、8、11、18、24几个试题。第4小题,是出错率较高的题,原因是学生分析能力较差,没有分析出关键信息,产生错误。第8小题将凯撒和屋大维相混淆,导致选择错误答案A。第11小题,学生做题不认真,基本知识掌握不准,选项中“资产阶级”与“市民阶级”,学生模糊作答,不能够准确作答。第18小题,也是出错率很高的题,学生不会认真审题,不明白题意,导致选择错误答案。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而且重点突出。如27题的(1)29题的(1)(3)。 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非选择题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如27题的(4)28题等。 从学生答卷整体情况看,材料分析题做的不错,对知识点考查的分值得分率在70%左右,尤其是近代史知识。理解层次的材料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最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最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学习水平,这部分得分率太低,如27题的(4)28题,得分率不足20%。

从各班级成绩比较看,第一和最后的班级差距比较明显,后面的班级不及格学生人数太多,对明年的会考极为不利。因此初三历史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需要采取措施如下: 三、采取措施 1.落实基础知识,狠抓基本技能。 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让学生掌握准确无误,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能力。 2.加强材料处理与材料题的训练 强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和基本方法。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3.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掌握好基本的课本上的图表;,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以图读史,以图讲史,进而读懂课本图表的隐性知识。 4.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 ①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 ②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要求学生答题时有序条理。 5.加强比较教学,尤其是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 要帮助学生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一起,才能真正的学“活”历史,学好历史,提高自身认识历史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考试题库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题库(简答、名词解释) 简答: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 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 北京条约及内内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公使驻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 买办的产生与作用 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买办从产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服务的 作用:买办不仅是起着媒介和经纪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而买办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则在全国组织起一个推销外国工业产品,收购中国土产的商业收购与销售网络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体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1.这些口岸城市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 2.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 3.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会生产方面,他极为赞赏的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产的地位 4.在对外关系方面,洪秀全反对闭自守局限性: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 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积累中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是为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出发的 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操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之手 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政权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 4.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 实力雄厚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1.外国在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金融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部门 2.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西方列强更好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3.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如银行,航运等行业 4.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而投资在内地则极为罕见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2.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760W,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竟达6789.36 W.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数,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 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国民北京政府为鼓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设工商部,下设矿务,工务,商务三司 2.颁布一些保护工矿业发展的法规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50分钟,政治历史合卷100分钟。历史学科的题型括单项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八年级五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一班、二班、三班考的好点,四班、五班考的差,一班和五班两个班及格率和优秀率差距都很大,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 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中考全科学习资料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免费课程.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尤其要重视中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6、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7、抓好后进生。对历史考试来说抓好10个优生,不如抓好1个差生对平均分的贡献大。同时,要抓好后进班的教学质量。 8、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

最新第三讲 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三讲.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1.古罗马的历史 古罗马是典型的奴隶公有制社会,经历了五政时期(前8世纪——前510年),共和时期(前510——前27年),帝国时期(前27——476)。前27年,屋大维在共和制的形式下建立元首制,标志罗马进入帝国时期。476年由于奴隶暴动、引省人民的反抗、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 五政时期:国王最高权力包括:贵族咨询委员会、民众大会 共和时期:两名执政官包括:平民会议、元老院 屋大维: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大元帅”称号 帝国时期:早期(前27——284),后期(284——467),皇帝戴克里将帝国一分为二,公元313年,皇帝君世坦丁与基督教合作(米兰赦令),此后,皇帝的权力被认为从神那里得来的,而非公民授予的。 2.古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 ①是希腊化影响的一部分,即罗马人用希腊现成的政治理论。为各自的政治要求服务。 ②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始终与政治、军事、立法等实际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斗争中形成表现出来的,因此缺乏独立性与系统性。 ③突破了狭隘的整体的城邦概念,从共和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出发解释国家本质。“共和国”取代“城邦”成为政治研究的主题 3.波利比的政治思想(前201——120) 起源:认为罗马政治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一个不自觉的自然产物。 ①国家理论:描述了各种整体的起源及衰败的历史,把国家的发展看成是在自然本身规律支配下循环往复的过程。经历了专制主义——君主制——暴君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君制——专制主义.... 他的理论是柏拉图政体循环论与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学说的综合。 ②混合政体学说:混合政体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种正常政治形式的因素和优点。认为罗马的制度不是单纯建筑在某一种政体因素基础上的,而是包含了三种政体要素,各要素平等具有各自的最高权力。如执政官代表了君主制、元老院代表了贵族制、平民会议代表了民主制。三者权力相互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 他认为任何单一形式的政治理论都容易走向极端,走向衰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巩固。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精品教案(师生互动型)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精品教案1(师生互动型) 课程标准: 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学习目标: 了解罗马的兴起过程、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能够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 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罗马发展历史;《十二铜表法》。 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二、讲授新课: (一)罗马城邦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罗马城邦的地理位置。 提示: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罗马城邦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畔。 2.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征服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地中海。 3.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并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进行对比,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 提示:国家统治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事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平民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否决权等。总的来说,就是贵族共和和平民民主。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绪论 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出路 1、外国资本独享特权 2、中国资本曲折发展 近代经济部门中的中国资本主要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私人资本长期收到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制约与压制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3、封建经济深陷危机 4、近代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 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第一章 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明朝和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保持和平与统一最长久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走向辉煌的巅峰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 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 明清农业通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劳动投入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代中期,农 业生产水平已经大大超过前代,间作套种的农作制技术相当发达。 中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使他有效的推动并维持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大。1,国家首先是通过贡赋等途径从传统农业中取得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的财富。2,还要牢牢的控制传统农业较先进的地区,来达到维持自己统治、控制全国经济的目的。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均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苏州、杭州、武汉三镇、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已工商业发达著称。 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后盾主要来自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前期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大,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东 北部等地。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经济优势,使他对外界的经济需要十分有限。 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封建经济关系 1、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他以自然分工为基础,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 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不仅更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 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他实际上是若干租赁小 农经济的集合体。地主购买和占有土地,其经济目标并不是为了经营本身的诱惑,而 是为了自身消费的需要。 国家经济:总体上讲也是自然经济性质的,国家经济大厦的基石是由众多的小农经济 构成的,小农经济并未有在国家这个层次上形成为性质不同的新的经济组合、经济关 系和经济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自然经济性质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这种封建经济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需要,经济的内聚力远大于扩 张力。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型。3、经济具有显著的稳定性。4、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2、中国封建经济关系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观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试题试卷分析报告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工作结束后,教研室初中组依据课标精神和教材实际,对检测试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综合评卷情况,参照质检中心考试数据,对试卷进行了整体分析。现将试题试卷分析情况报告如下,供参考。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试题分析 1、总体评价 本套试题能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强调对教材内容,特别是基础知识、基本过程方法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导向正确,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效度和区分度,是一套比较成功的阶段性水平检测试题。更为可贵的是,本套试题能按照中考考纲要求, 2、主要特点

(1)、强调基础性。各科试题都把基础知识、基本过程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放到了核心位置。试题充分尊重教材,基本达到了知识点全覆盖的要求。注重灵活运用教材资源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强调通过变式设计,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运用水平,有效提高了试题的效度,避免了偏题怪题现象的发生。 (2)、突出情境性。无论是知识、过程与能力的考查,试题都力求体现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在凸显学科知识的生活价值方面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特别是具有当时性和真实性的情景设置,把新课程拉近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对教学工作必然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3)、体现综合性。学科是分开设置的,而学生是整体发展的,推进学科知识综合是新课程和新中考关注的热点问题。本套试题在体现学科知识综合方面做得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趋势。 *案例三:历史试题中的名人名言。 (4)、凸显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核心内容。本套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凸显创造性的试题分值大、数量多,创意性和操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城邦 1.兴起:公元前1000年,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2.罗马共和国 (1)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 (2)统治措施 ①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平民同贵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争取了许多政治权利。 ③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3)《十二铜表法》 ①颁布时间:公元前450年左右。 ②主要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 ③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4)对外扩张: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5)衰落: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二、罗马帝国 1.背景: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后被谋杀,内战又起。 2.帝国建立: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3.扩张: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衰落:3世纪,罗马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财政危机,民生凋敝。 2.灭亡: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罗马城邦的兴起,简单说出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过程中的重要时间、事件及人物。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3.认识罗马帝国危机的实质是奴隶制危机。 罗马发展历史、《十二铜表法》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有一句俗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罗马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吗?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罗马城邦 1.时间、地理位置:公元前__1000__年,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2.公元前__509__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__公民大会__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3.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这部法被称为《__十二铜表法__》。 4.罗马共和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奴隶起义是__斯巴达克__起义。 知识点二罗马帝国 5.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建立者是__屋大维__,他首创了“__元首制__”。 6.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地跨欧、亚、非三洲,__地中海__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知识点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7.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__476__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罗马的起源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论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摘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美、德、英、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原因; 特征; 对比 一、美国经济发展 1、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幅员辽阔,天然资源丰富,煤、铁等矿藏和石油、黄金的蕴藏量都相当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 3)、欧亚两洲的移民源源而来,不仅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其中许多熟练工人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4)、美国内战结束了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2、经济发展的情况 1)1860年,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已经超过所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跃居第一位。 2)重工业迅速发展,工农业的比重发生了显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3、帝国主义特征

随着美国变成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美国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托拉斯是美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20 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八大财团,他们不仅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而且 控制国家政权。其中,洛克菲勒和摩根为首的美国两大托拉斯美孚 石油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是两个最大的财团,它们独占了1/3的全 国国民财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和生产的集中能够达到美 国这样的程度。所以,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列宁指出: “美国托拉斯是帝国主义经济或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表现。” 二、德国经济发展 1、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1)1871年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2)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资 金。 3)从法国割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储藏的丰富矿藏,为发展工业补 充了重要的资源。 4)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从 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2、经济发展情况 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第三位。但是,19世纪最后30年,德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工业生 产的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3、帝国主义特征 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德国成为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仅次于美国的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也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这是 因为:德国完成统一后,国内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容克地 主阶级在经济上,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在保持半封建剥 削的同时,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并投资于工厂、银行, 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渐趋一致。在政治上,他们独占了德国 的军政要职,在国家政权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阶级专政,以便 对内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外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这种 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结合,便形成 了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三、英国经济发展 1、经济缓慢发展的原因 1)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优势的纺织业等传统工业部门的企业设备和技术陈旧落后,资本家宁愿 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赚取超额利润,而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