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罗马共和国纲要

罗马共和国纲要

罗马共和国纲要
罗马共和国纲要

第三章罗马的王政时代(前四王时代)

一、罗马的前四王时代是军事民主制时代

军事民主制:随着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和奴隶劳动的出现,氏族公社制度解体,向国家过渡。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由以血亲复仇和土地争执为目的的战争发展为以掠夺财富和奴隶为目的的战争。部落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不断加强,但其权力还没有达到国家专制权力统治的程度,仍然受到氏族部落酋长议事会和氏族会议的制约。

王(Rex)贵族议事会(Senate)民众大会(Comitia)

二、前四王年表

公元前

753——716 Romulus 罗慕鲁斯

716——673 Numa Pompilius 纽玛(奴玛)

674——642 Tullus Hostilius 图鲁斯

642——617 Ancus Marcius 安库斯

1 罗慕鲁斯

母狼的传说;罗马的缔造者;建城以来历史的概念;罗马最初政治制度的创立者。

对萨宾Sabine妇女的掠夺;Quirites人(Cures 人,崇尚Quirinus神);Titus Tatius(塔提乌斯)双王

2 纽玛

以文治见长从神Nymph Egeria那里得到最初的法典

Flamines 3位,弗拉明祭司

Pontifices 4位,祭司长。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

salii,12位萨利祭司

vestal virgins 4位维斯塔女祭司

Fecials 20位菲舍斯祭司

最初历法的创立者(改革者)结合阴历和阳历12个月为一年的历法355天隔一年闰一月

3 图鲁斯

毁灭阿尔巴隆迦(Alba Longa)城;库里阿提(Curiatii)和赫拉提(Horatii)兄弟的决斗。

….

4 安库斯

搜集纽玛法律,刻板悬市

彻底征服萨宾人和拉丁战争Aventine山设立平民的住所

Ostia港口设立

城区的防御工事

5 前四王时代的社会

三个部落三十个胞族三百个氏族

第四章罗马的王政时代(后三王时代)

公元前:

616——579 L. Tarquinius Pricus 老塔克文

578——535 Servius Tullius 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

534——510 L. Tarquinius Superbus 小塔克文

1,埃特鲁里亚人来源历史

来自于东部地中海,可能是吕底亚。公元前12-8世纪在亚平宁半岛北部形成12个城市的民族联盟,最终没有形成统一国家。其势力扩张呈现分散性。公元前7-6世纪扩张最高峰,同迦太基、大希腊城市的扩张势力有矛盾摩擦,罗马一度被埃特鲁里亚人统治。公元前6世纪末期亚平宁掀起反抗埃特鲁里亚人的浪潮,罗马驱逐埃特鲁里亚人。公元前474年库迈海战被大希腊联军打败。后完全被罗马人所征服。埃特鲁里亚的文化对罗马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罗马后三王时代被称为埃特鲁里亚王朝。

2,老塔克文

埃特鲁伊亚的塔克文尼(Tarquinii)城的移民

排干沼泽排水管(Cloaca Maxima)在阿芬丁山、帕拉丁山和卡匹托林山中间建立罗马广场(Forum Romanum)

大赛场的建立(Circus Maximus)

三个部落可能最终形成

元老院的最终完善

朱庇特神殿的修建开始

3,塞尔维乌斯

出身:奴隶

另一种观点认为埃特鲁里亚的沃尔基Vulci的英雄Mastarna(19世纪中期佛朗索瓦墓壁画的发掘,16世纪法国里昂发掘的的罗马皇帝克劳迪演讲词青铜板,塔西佗《编年史》第4卷65章)

塞尔维乌斯改革

统计人口和财产,所有居民按照财产的多少和年龄分为六个等级

第一等级十万阿斯以上80个百人队

第二等级七万五至十万20

第三等级五万至七万五20

第四等级两万五至五万20

第五等级一万一千至两万五30

第六等级一万一千以下 1

此外2个工匠百人队和两个司号队

从第一等级中选出18个骑兵百人队

共193个百人队所谓的森杜里亚会议(百人队会议Centuria)

城区4个部落(城区)市郊26个农村部落

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国家随着私有制发展,奴隶制出现和阶级形成而出现的。

传统的定义

标志:1,血缘关系破裂,按照地域关系组织居民。2,国家机器的产生。3,同居民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关系如公债或税收。

罗马史的第一种国家形态是奴隶制?在研究上是有争论的。

城邦:polis city-state 城市国家civitas城邦civis 公民文明

外部形态:一个中心城市同周边农村地区结合而成,具有城郊之间的明显区分。以农业经济为主。小国寡民。农村农业生产,城市文明开化中心和经济集散地。

内部特征:经济上的公民份地制度(公民公社制度,公民集体制度,公民体内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政治上的公民和公民权军事上的公民兵制度

公民社会?奴隶制社会?

人口和财产统计,每五年一次Census

引入埃特鲁里亚人铜币单位阿斯as, 一头羊的价格为10阿斯,公牛100阿斯。第一次布匿战争引入银币,公元62年引入金币。

修建阿芬丁山的戴安娜神庙

修建最早城墙从凯里乌斯山至埃斯奎琳山,全长1英里。

4 小塔克文(高傲者塔克文)

同塞尔维乌斯女儿小图里娅联合杀死塞尔维乌斯

最终完成对于朱庇特神殿的修建,Sibylline 预言书的收藏

公元前509年的Lucretia被强暴事件

5王政时代总结

经济:罗马在早期面积不超过60平方英里,而在王政晚期有350平方英里

主要的农作物为小麦,用来煮粥而不是用来烘烤面包

葡萄种植业,橄榄种植业并没有引进如罗马的近邻地区

手工业:埃特鲁里亚人的影响罗马人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至关重要。采石、青铜,制陶,铁器,木器,印染,皮毛,制革、制盐。

商业:作为交换手段,牛和铜块。城市中发现的大量的希腊陶片表明海外贸易是存在的。Ostia港口。

宗教文化:

家庭宗教:多神教。早期罗马的宗教中反映出罗马生活是以农业为基础。Lares,保护家庭和土地。Penates保护谷仓。Vesta,家庭灶火。Janus,门神,Jupiter太阳和雨神,Mars 春天与生命之神。还有畜牧、农业或者手工业神。在崇拜的过程中,人们以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为目的。神的形象是模糊的,罗马人一种集体的感觉来思考死亡,亡灵Manes是集合概念。崇拜行为较为简单。

国家宗教:国家宗教在官方的节日年历表上体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家庭崇拜的翻版。罗马城市对于Vesta,Lares和Penates以及其他的土地和畜牧神给与公共的崇拜,仪式同私人的形式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有些神变成了国家行为的保护者。Mars战神,Janus 成为城门神,Jupiter成为罗马福利的守护神。在公元前6世纪在爱特鲁里亚人的影响下,官方宗教细致化。神灵具有人的外形,并却居住在神庙中,有雕像,三神同时崇拜。占卜auspicia成为一种必然仪式决定国家行为,并且揭示神谕特殊的团体Augures。

在王政时代末期,罗马官方宗教的特征形成并一直影响后世。两种特点,一是来自于意大利农业生产的、对待神的获取-给与的态度,二是爱特鲁里亚仪式上的形式主义。在古代的宗教中,罗马的宗教是最不具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罗马官方思想中承认一种在神灵面前的模糊的敬畏情感,(这就是宗教一词的原意),但是罗马人蔑视迷信和非理性的情感。

罗马宗教在礼仪上体现出小心谨慎和保守性的特征,谨慎的态度几近荒谬。这种保守性罗马的宗教从未成为像希腊宗教那样成为哺育艺术,音乐以及文学的温床。它没有古代宗教中经常具有的那种对于欲望情感的过份追求,也没有过渡的恐惧存在:在国家崇拜中没有神庙卖淫活动,人祭现象是几乎没有。在神和人的关系上强调彼此互动的原则。

社会:

贵族与平民(Patricians and Plebeians)

家庭:家长的专制权力尽管受到习惯性的“家族会议consilium familiae”的制约,但是在法律上并没有约束家长的权利。杀死妻子,把儿子变卖为奴隶并不犯法。

氏族:Gens,氏族尽管能够影响法律和宗教的发展,但氏族从来不是国家机关。

三个部落:Ramnes, Tities, Luceres。三个部落可能是民族的,而非地域性部落,但其政治功能不得而知。以后被新的地域性部落所代替。

Curiae:政治功能方面是30个库里亚(胞族)。库里亚可能是早期军事组织的单位。Comitia Curiata是最早的罗马会议,主要的功能在于利用法律Lex Curiata De Imperio来批准对于新国王的选择。库里亚大会必须遵守国王的命令。国王通过命令有权召开库里亚大会,并在战争和政治危机的时候要求库里亚大会效忠。

元老院:300人。国王去世的时候,主权有元老院掌握,并任命摄政王Interrex来主持新的国王选举。只有贵族元老有权批准库里亚会议的权利,称之为Auctoritas Patrum。而且当摄政王产生的时候,占卜权归于元老(Patres)。贵族元老专门控制着宗教机器。

王政

国王地位和权利:禅让。罗马人无权称神。除了有占卜权之外,还有有权批准死刑。紫色衣服,在战车上的象牙座椅(Sella Curulis ),法西斯。凯旋中领头到Capitoline山。主持凯旋,模仿朱庇特神的紫色和金色外衣,脸上涂成朱红色,象征着朱庇特神。

国王的作用:作为国家的执行领导,王有三种权力。最高宗教权力。最高军事权力,国王在对外关系中代表国家制定条约,决定战和,征兵和征税,在战场上成为Imperator大将军。最高司法权力,制定并宣布法律,干预公民个人纷争,指定仲裁人Arbitri,以他的名义进行裁判。国王可以自由地行使惩罚的大权。判处叛国罪和杀人罪极刑。这些“死刑”包括流放驱逐或者死刑(包括从capitol 悬崖Tarpeian岩石扔下的刑罚),由国王指派特殊的官吏Duoviri Perduellionis处理叛国罪。

国家收入:为了公共工程和战争的目的募集资金之外。国家正常行政开支的来源是公共土地的租金(包括草地和林地),关税,盐业,还有公共犯罪的罚金。如果还有剩余资金,储藏国库Aerarium,指派国库官(财务官)Quaestores看管。

古代罗马史提纲 4

共和国时代

史料:Titus Livius 李维(59BC-AD17)《建城以来史》142卷(35卷存世)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 戴奥尼苏斯(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古事记》20卷(10卷幸存)

第一个线索:共和制度(城邦)的萌芽、改革和发展、高峰、衰落和解体(平民和贵族的冲突问题、罗马12铜表法、经济政治改革以各种法案、罗马的内战)

第二个线索:罗马对外征服和地中海范围内霸权的建立,包括维伊战争(埃特鲁里亚人)、萨姆尼特战争(萨比利人)、皮鲁士战争(大希腊)、布匿战争(迦太基)、对希腊化东方国家的征服战争、高卢战争和日耳曼地区的征服等等。

第三个线索是:共和制度或者城邦制度的灭亡和帝国的建立,主要发生在罗马共和时代末期

这三条线索相互交织

公民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问题

社会的金字塔形

第五章等级之争与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

(罗马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与冲突)

1 平民与贵族出现于罗马的王政时代

平民的来源:

1),被罗马人征服的拉丁人,在罗马居住,具有人身自由权;

2),自由迁移至罗马市郊居住的避难人口;

3),少量的被释放奴隶;

此三种人经过塞尔维乌斯的改革被整合到罗马人中间,成为此后的平民阶层的主要来源。此外,

4),平民还包括经过塞尔维乌斯改革之后罗马原三个部落中的下层部落民。(门第、财产和特权)

贵族:1,最早的罗马居民,如Quirites人?

2,最早的部落氏族长、胞族长和国王随从为代表的部落酋长集体。以罗马最早的酋长会议(贵族会议或元老院)参与者为代表的阶层。此外,经过塞尔维乌斯的改革后,符合门第和财富等级资格的特权阶层。双向封闭和排他性。内部联姻。

2 冲突的主要原因权利的不平等

政治上贵族对国家权力和公职的把持和垄断;

经济上利用特权对公有地兼并,侵害平民的份地权。利用国家危机和高利贷手段迫使平民成为债务奴隶;

军事领导权和宗教领导权的垄断。

3 主要过程

斗争主要爆发在公民体内部,非阶级斗争。平民斗争的目的不是推翻贵族统治。没有武装起义和革命战争。“撤离运动”

第一阶段: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

494年债务问题平民利用危机撤离和谈

成果:平民保民官Tribuns的设立2人

保民官拥有援助权否决权(以后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权)

平民市政官的设立Aediles 2人保民官的副手

阿芬丁山上的谷神(Ceres)神庙

471年平民会议的设立,选举平民官吏,努力使平民会议的决议(Plebiscita)成为国家

一般性立法(宪法)

第二阶段公元前5世纪下半期

451-450年十人团的立法活动

12铜表法的出台和特点

法律从纽玛时代的神人关系法中摆脱出来,规定世俗生活,具有刑法民法和程序法的特征。行文风格是解释语言(解释法),而不是法律条文本身。是对习惯法的解释和汇编。

严格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如通婚权)。

但同时针对贵族对习惯法的任意解释权具有很大的限制作用,从而维护平民的利益。

赔偿和惩罚措施的原始性:判决权归法庭和百人队会议,但执行权一般在个人。对于债务人尸体的分割。父权的维护。

449年平民上诉权的确立。

平民会议的决议具有宪法性质,立法机构之一

保民官神圣不可侵犯

471年保民官4人,449年10人

445年通婚权确立

军政官设立tribuni militares consulari potestate(具有执政官权力的军事官)3-6人

执政官制度暂时废止,平民也能担任军政官

409年平民已经能够担任监查官

第三阶段:公元前4世纪中期到晚期

367年的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

内容:500优格juger(罗马亩)最高共有地份额;执政官制度恢复,其中一位必须来自平民阶层

366年大法官设立Praetor,337年平民担任

356年独裁官由平民担任

339年法律规定监查官一位必须来自平民。

326年废除债务奴隶制

等级之争结束标志287年独裁官霍滕西阿法律平民会议决议的一般法律效力。

4 影响和意义

社会制度得到调整,公民体内部等级矛盾基本解决,随着罗马扩张达到顶峰,整个社会进入典型奴隶制时代,社会基本矛盾转移为公民阶层和奴隶阶层之间的矛盾。

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显贵阶层Nobiles 旧贵和新贵的结合体,反而更加保守。

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

四大会议库利亚大会(胞族会议)、森杜利亚大会(百人队会议)、部落会议(特里布斯会议)、平民会议

国家官吏执政官Consuls 2 大法官Praetor(行政长官)2 监查官Censors 2 市政官Aediles 364年合并为4人财务官Quaestor 4 保民官Tribunes 10 独裁官Dictator 1

元老院

由旧贵族和新兴的显贵集团组成,是最重要的咨议机关,是国家政治体系的核心。

5,对于古代“共和”的评价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西塞罗《共和国(国家篇)》和波利比乌斯《罗马史》

共和国共和 Res Publica (公共的事务),res publica res populi (est),共和国是人民的财产(事务)。

混合政体:

一个人的统治少数人的统治多数人的统治

正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非正义僭主制寡头制暴民制

在理论上,共和是指:

1,共和是一种国家形态而并非某种单一的政体或者政治制度。

2,古代任何一种正常的(非变态的)政治制度中都包含有共和因素。或者说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政体都有共和的因素。

3,罗马共和制度是多种正常的政治制度混合而成的国家形态。(有人认为是三种政治制度的混合,有人认为是两种政治制度的混合),而贵族制的特征大于民主制的特征。

世界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进入国家阶段之后的一种国家形态。其特征在于在社会的某些阶层之间(西方通常是在公民体的不同阶层之间,排斥奴隶阶层)实现的对国家权力的相对平等的分享(分割)。通常这种政治权力相对平等是体现在政治理论、立法和社会伦理道德方面。

近现代历史上共和更多的同民主结合起来(或相互涵盖),是指政治制度,是同专制政体向对立的政治制度。同古代的共和不同之处在于:1等级之间的分权演变为公共机关不同部门之间的分权。2,代议制取代了直接民主制度。

罗马的共和是由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因素混合而成的国家形态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教案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说出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知道罗马城的兴起;列举出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统治及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说出罗马的扩张过程和共和国的衰落。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过程;了解罗马帝国的兴盛基本史实,知道罗马帝国的衰亡的原因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史实。 3.通过探究说出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那些具有现实意义? 重点: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和罗马帝国. 难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导入新课:德国法学家耶林格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朽的罗马法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马是怎样用武力和法律来征服世界的. 讲授新课 一、罗马城邦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1-23页找出下列问题: 1.罗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 2.说说罗马城的兴起; 3.列举出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统治及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4.说出罗马的扩张过程和共和国的衰落。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地理环境: 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 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岛内山地众多,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2.罗马城邦出现: 公元前1000年,罗马城邦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3.罗马共和国 (1)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2)统治制度: a.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0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二历史教科书前三单元。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考试成绩情况

八(2)、(3)应考人数68人,实考人数67人,八(2)班:及格率38.24% 平均分49.53分;八(3)班及格率39.40,平均分55.82分。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 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二、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

古罗马共和国的官制

古罗马共和国的官制 罗马政治权力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97BC以后,罗马共和国对官职升迁有 严格的制度限制,担任高级官员者必须先担任低一级的官职,形成所谓的升迁阶梯(cursus honorum)。下面就是从低到高的官职次序。 会计官(Quaester) 罗马官员,类似于会计。“Quaestor”这个词的意思是“提问的人”。这种官职最早是在十二铜表法中提到的,尽管也有报道说,在王政时代就有服务于国王的财务官。他们的工作是调查谋杀案件,也就是说,那时候他们是警探。 最早的两位财务官是在BC450-440间选举的。他们承担着会计工作,掌管“埃拉里乌姆”(aerarium,即公款)。大约20年后该官职的数目翻了一番。新增的两个财务官负责掌管两执政官麾下军队的薪饷支付。BC267年,又新增了两名财务官,负责处理 意大利诸同盟者的贡赋。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兼并了科西嘉、撒丁、西西里诸岛,导致了两个新的财务官职的出现。该官职的数目一定是随着行省数目的增加而上升。苏拉时代,财务官为20名;尤里乌斯·恺撒时代,罗马需要40位会计了:这或许也是恺撒发现的给予追随者官职的一条简便途径。 最初的年代里,除非在军队里有10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否则无法当选财务官。苏拉时代,他将此官职的最低年限定为30岁。奥古斯都将其降为25岁。他还中止了由 部落大会选举财务官的传统,选举改由元老院举行。 在大部分时间里财务官年龄的下限是三十岁。会计官的任务是监视军事财政,制 止浪费军事开支的情况发生。按常理来说,这是要让一个没有军权的人去对统兵作战 的人进行财政的限制,非德高望重的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不过罗马有点不合常理地 将年龄的下限定在三十岁,这对希望从政的罗马青年来说,无疑是进入政界的门坎。 另外,让人年轻时就去批评别人、去学习如何批评别人也是件有趣的事。 财务官本身无侍从,但可以身着紫边托伽袍。 营造官(aedile) 任期一年,定员四人,贵族两人,平民两人。 负责粮食供给、道路和上下水道的修建和维修、公安警察,同时负责招开各种竞 技比赛大会、庆祝式典。看上去这是一个权威不高,琐碎事不少,吃力不讨好的职位。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的原因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的原因: ①城邦的基础被破坏。罗马的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邦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当大量使用奴隶,奴隶制充分发展,意大利的地产日益集中于人数不多的大土地所有者手中的时候,小农经济瓦解了,城邦的经济基础也就崩溃了,因而,城邦也必随之灭亡。共和制的倾复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 ②原来的元老院不能代表整个地中海地区奴隶阶级的利益,它只能代表局部奴隶主的利益。经过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罗马从一个小城邦发展为统治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的霸国。原来极少数元老贵族把持的元老院已不足以代表整个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以及广大海外领地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广阔范围的奴隶主要求废除一小撮元老贵族操纵政权的局面。 ③共和国城邦公民权的保守性已不利于罗马对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统治。在地域辽阔的帝国内部,罗马公民权的授予则非常保守,这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罗马对整个帝国辽阔领土的统治。 ④原有的国家机器不能充分发挥执行镇压奴隶,维护统治之任务。内战时代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在奴隶制社会各种固有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斗争激化的新形势下,共和制度已不能充分执行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职能,已不适应加强奴隶主专政的需要,不能适应意大利和各行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因而,建立在军事统治基础上的帝国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帝国终于取代了共和制度。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标志: 公元前30,屋大维战败安敦尼,结束了“三头政治”,建立起了元首政治,埋葬了罗马共和国,罗马从此进入了帝国时期。关于帝国开始的日期,有的史家认为应从屋大维的公元前27就职国家元首算起。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主要区别: (1)政体不同。两者的国家政治机构不同。共和国最高权利机构是元老院。执政官或独裁官是具体最高权力的执行者。帝国最高行政权力是元首、奥古斯都、多米那斯,或皇帝。称谓不同,世纪权力是一样的。政体是君主制度。在三世纪危机后,戴克里先皇帝又曾实行“四帝共治制”。 (2)军队的数量、建制不同。共和国时期的军队数量和军团编制基本上是不断增加的。而帝国时期时而缩小时而扩大。 (3)国家内部的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国家授予其境内的公民权数量保守的,而帝国时期则大大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此外,两者对其辖区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太忠镇中学评卷组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二、试卷成绩情况本次考试,八年级总体考试成绩来看,最高分72,最低分4分,平均分31.9分。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2)能正确地运用解

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错别字多。(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冠戴的现象很普遍。(3)读图、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第15题,把A和B的地点写颠倒。(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如:综合探究题中的用史实证明观点,很多同学答题出现偏差,史实混淆。(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速记宝典)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知识框架】 罗马城邦和 罗马帝国 【重点梳理】 1.罗马城邦 兴起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位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半岛,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 建立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发展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起义队伍多次打败罗马军团,但是最终被血腥镇压下去。在斯巴达克起义的沉重打击下,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2.罗马帝国凯 撒夺权公元前49年。曾经担任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的凯撒,率领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控制了元老院。后来,元老院任命他为终身独裁官 帝国建立凯撒被谋杀后,内战又起。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屋大维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今年初三历史期中试卷从整体看,综合性较强,知识的涵盖面广,难易程度适中,做到了与会考题型相吻合,试题灵活,能考出学生的基本水平,是一份成功的期中试题。 二、试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学生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有4、8、11、18、24几个试题。第4小题,是出错率较高的题,原因是学生分析能力较差,没有分析出关键信息,产生错误。第8小题将凯撒和屋大维相混淆,导致选择错误答案A。第11小题,学生做题不认真,基本知识掌握不准,选项中“资产阶级”与“市民阶级”,学生模糊作答,不能够准确作答。第18小题,也是出错率很高的题,学生不会认真审题,不明白题意,导致选择错误答案。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而且重点突出。如27题的(1)29题的(1)(3)。 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非选择题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如27题的(4)28题等。 从学生答卷整体情况看,材料分析题做的不错,对知识点考查的分值得分率在70%左右,尤其是近代史知识。理解层次的材料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最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最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学习水平,这部分得分率太低,如27题的(4)28题,得分率不足20%。

从各班级成绩比较看,第一和最后的班级差距比较明显,后面的班级不及格学生人数太多,对明年的会考极为不利。因此初三历史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需要采取措施如下: 三、采取措施 1.落实基础知识,狠抓基本技能。 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让学生掌握准确无误,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能力。 2.加强材料处理与材料题的训练 强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和基本方法。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3.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掌握好基本的课本上的图表;,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以图读史,以图讲史,进而读懂课本图表的隐性知识。 4.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 ①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 ②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要求学生答题时有序条理。 5.加强比较教学,尤其是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 要帮助学生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一起,才能真正的学“活”历史,学好历史,提高自身认识历史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同步练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 A、“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B、“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C、“向科学进军” D、“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年,毛泽东等人听取了国务院多部门的工作汇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于5月份在最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A、1954 B、1956 C、1957 D、1958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 A、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 D、阶级矛盾的消除 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大众与少数敌对势力的矛盾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5、中共八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其中在经济建设上的方针是() A、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 B、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 D、加强轻工业的建设 6、“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提出者是() A、毛泽东 B、陈云 C、邓小平 D、林彪 7、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依法治国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年 A、1956 B、1957 C、1958 D、1959 9、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情况的总路线 A、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0、人民公社实行的体制是() A、私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一大二公 D、政社合一 11、1959年,给毛泽东写信,认为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 ) A、彭德怀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张闻天 12、“七千人大会”召开于() A、1960年1、2月间 B、1960年5月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50分钟,政治历史合卷100分钟。历史学科的题型括单项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八年级五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一班、二班、三班考的好点,四班、五班考的差,一班和五班两个班及格率和优秀率差距都很大,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 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中考全科学习资料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免费课程.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尤其要重视中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6、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7、抓好后进生。对历史考试来说抓好10个优生,不如抓好1个差生对平均分的贡献大。同时,要抓好后进班的教学质量。 8、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

最新第三讲 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三讲.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1.古罗马的历史 古罗马是典型的奴隶公有制社会,经历了五政时期(前8世纪——前510年),共和时期(前510——前27年),帝国时期(前27——476)。前27年,屋大维在共和制的形式下建立元首制,标志罗马进入帝国时期。476年由于奴隶暴动、引省人民的反抗、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 五政时期:国王最高权力包括:贵族咨询委员会、民众大会 共和时期:两名执政官包括:平民会议、元老院 屋大维: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大元帅”称号 帝国时期:早期(前27——284),后期(284——467),皇帝戴克里将帝国一分为二,公元313年,皇帝君世坦丁与基督教合作(米兰赦令),此后,皇帝的权力被认为从神那里得来的,而非公民授予的。 2.古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 ①是希腊化影响的一部分,即罗马人用希腊现成的政治理论。为各自的政治要求服务。 ②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始终与政治、军事、立法等实际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斗争中形成表现出来的,因此缺乏独立性与系统性。 ③突破了狭隘的整体的城邦概念,从共和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出发解释国家本质。“共和国”取代“城邦”成为政治研究的主题 3.波利比的政治思想(前201——120) 起源:认为罗马政治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一个不自觉的自然产物。 ①国家理论:描述了各种整体的起源及衰败的历史,把国家的发展看成是在自然本身规律支配下循环往复的过程。经历了专制主义——君主制——暴君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君制——专制主义.... 他的理论是柏拉图政体循环论与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学说的综合。 ②混合政体学说:混合政体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种正常政治形式的因素和优点。认为罗马的制度不是单纯建筑在某一种政体因素基础上的,而是包含了三种政体要素,各要素平等具有各自的最高权力。如执政官代表了君主制、元老院代表了贵族制、平民会议代表了民主制。三者权力相互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 他认为任何单一形式的政治理论都容易走向极端,走向衰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巩固。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精品教案(师生互动型)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精品教案1(师生互动型) 课程标准: 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学习目标: 了解罗马的兴起过程、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能够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 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罗马发展历史;《十二铜表法》。 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二、讲授新课: (一)罗马城邦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罗马城邦的地理位置。 提示: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罗马城邦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畔。 2.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征服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地中海。 3.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并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进行对比,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 提示:国家统治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事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平民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否决权等。总的来说,就是贵族共和和平民民主。

第九章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外交、外交关系、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外交,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对外政策所进行的各种方式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互访、谈判、缔结条约、互派常驻外交代表机构、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方式进行交往形成的关系。外交关系可分为正式的外交关系、半外交关系和非正式外交关系。正式的外交关系(又称正常的外交关系)以双方互派常驻使节为主要特征;半外交关系(又称不完全的外交关系)以双方互派代办级外交使节为主要特征;非正式外交关系,其特征是两个没有正式建交的国家直接进行外交谈判,并互设某种联络机构保持相互接触。 外交关系法和领事关系法,是适用于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 (一)国内外交机关,包括国家元首、政府和外交部门。 国家元首是国家在对外关系上的最高机关和最高代表,可以是个人,如美国、法国的总统,也可以是集体,如瑞士的联邦委员会。 政府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也是国家对外关系的领导机关。 外交部门是一国政府中主管国家对外事务、执行国家对外政策和处理日常外交事务的专门机关,是对外关系的主管机关。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在外国时,均享有全部外交特权与豁免,在进行谈判、参加国际会议等外交活动中无需出示或提交全权证书。 (二)驻国外外交关系机关和使馆 国家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和互设使馆,必须经过双方的协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2条规定:“国与国间外交关系及常设使馆之建立,以协议为之。” 使馆的职务,主要包括: 1.代表,即在接受国中代表派遣国; 2.保护,即在国际法许可的限度内在接受国中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利益; 3.谈判,即代表政府与接受国政府进行谈判; 4.了解和报告,即用一切合法手段了解接受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 的状况和发展情况,并向本国政府报告; 5.促进,即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之间友好关系和发展两国间经济、文化和科学关 系。 使馆的人员,可分为: 1.使馆馆长(须接受国同意),包括大使(一国元首向另一国派遣的一级使节)、 公使(一国元首向另一国派遣的二级使节)和代办(一国元首向另一国派遣的 三级使节)。 2.一般外交人员,包括参赞、武官(须接受国同意)、秘书、各种专员及随员等。 3.行政技术人员,使馆主事、译员、会计、打字员、登记员等。 4.服务人员,包括司机、传达员、厨师、信使、维修工、清洁员等勤杂人员。外交特权和豁免的概念 外交特权和豁免是指使馆和使团及其人员在接受国所享受的一定的特殊权利、优惠待遇和一定豁免的总和。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观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试题试卷分析报告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工作结束后,教研室初中组依据课标精神和教材实际,对检测试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综合评卷情况,参照质检中心考试数据,对试卷进行了整体分析。现将试题试卷分析情况报告如下,供参考。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试题分析 1、总体评价 本套试题能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强调对教材内容,特别是基础知识、基本过程方法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导向正确,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效度和区分度,是一套比较成功的阶段性水平检测试题。更为可贵的是,本套试题能按照中考考纲要求, 2、主要特点

(1)、强调基础性。各科试题都把基础知识、基本过程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放到了核心位置。试题充分尊重教材,基本达到了知识点全覆盖的要求。注重灵活运用教材资源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强调通过变式设计,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运用水平,有效提高了试题的效度,避免了偏题怪题现象的发生。 (2)、突出情境性。无论是知识、过程与能力的考查,试题都力求体现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在凸显学科知识的生活价值方面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特别是具有当时性和真实性的情景设置,把新课程拉近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对教学工作必然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3)、体现综合性。学科是分开设置的,而学生是整体发展的,推进学科知识综合是新课程和新中考关注的热点问题。本套试题在体现学科知识综合方面做得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趋势。 *案例三:历史试题中的名人名言。 (4)、凸显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核心内容。本套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凸显创造性的试题分值大、数量多,创意性和操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城邦 1.兴起:公元前1000年,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2.罗马共和国 (1)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 (2)统治措施 ①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平民同贵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争取了许多政治权利。 ③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3)《十二铜表法》 ①颁布时间:公元前450年左右。 ②主要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 ③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4)对外扩张: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5)衰落: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二、罗马帝国 1.背景: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后被谋杀,内战又起。 2.帝国建立: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3.扩张: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衰落:3世纪,罗马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财政危机,民生凋敝。 2.灭亡: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罗马城邦的兴起,简单说出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过程中的重要时间、事件及人物。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3.认识罗马帝国危机的实质是奴隶制危机。 罗马发展历史、《十二铜表法》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有一句俗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罗马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吗?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罗马城邦 1.时间、地理位置:公元前__1000__年,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2.公元前__509__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__公民大会__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3.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这部法被称为《__十二铜表法__》。 4.罗马共和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奴隶起义是__斯巴达克__起义。 知识点二罗马帝国 5.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建立者是__屋大维__,他首创了“__元首制__”。 6.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地跨欧、亚、非三洲,__地中海__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知识点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7.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__476__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罗马的起源

(完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48279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马关县第二中学校谢青交 一、考试基本情况和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上册前三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本次考试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三个单元的知识点都基本覆盖到,难度适中。试题结合初中学生实际,力求体现本学科的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试题取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有限信息,适当拓展。试题内容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融合与渗透,以便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题型比例分析:本套试题共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2个题型。选择题25题,每小题2分,占50分,;材料分析题4题,占50分。 2,内容比例分析: 通过对试卷细致分析,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重点较为突出,符合考试标准。 二、得失分析: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提供了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前提保证。 第二题材料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

不一,结果丢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另外,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总之,学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试卷反思 1.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对重点知识、热点问题扎扎实实要求学生过手,务必牢固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2.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根据自已班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课堂效益。 3.引导学生熟读课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和课改的要求,有计划地长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已经出示,现做考试质量分析如下: 一、考试成绩统计: 本次期中考试年级考试人数1114人,年级平均分为56.98;年级及格人数为474人,及格率为41.24%;优秀人数7人,优秀率为0.58%。从整体来看,及格率及优秀率不高,年级均分还在及格线以下,形势比较严峻。这也是我们后半学期奋斗的目标,争取提高平均分,拉高优秀率。 二、命题设计: 考试范围为必修一的五、六、七、八四个单元,和必修二第一、二、三单元,总共7个单元内容。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且多数题为各地会考的真题。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三、存在问题: 教师课堂虽对重点,难点花足功夫,细致讲解,重复强调,而且课上检测,课后反馈。但课后,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客观题失误频频;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对题目的解析能力有待提高。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 1、上课时理清思路,紧抓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干脆利落。 2、继续抓基础,精讲例题,反复练习,反复巩固,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4、亲其师信其道。天气愈来愈热,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劲头。 5、同一年级教师要在教学进度已经教学方法上多多沟通,同时在出题,做复习材料时也要多多合作,共同推动高一历史会考学习、复习工作圆满完成。

罗马发展历史简介

罗马发展历史简介 说起罗马,有人脑中立即闪出古竞技场、万神殿、许愿泉、圣彼得大教堂和西班牙广场等壮丽建筑的姿容,有人会忆起好莱坞电影「宾汉」、「埃及艳后」、「罗马假日……片中关於这座永恒之都的种种画面。 古罗马位于欧洲南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南临地中海。。 着名建筑:凯旋门、万神殿和圆形竞技场,多用柱子和拱型结构,庄严厚重、雄伟壮观。其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席卷西方,影响深远。 今天的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 不论古代罗马帝国或今日的义大利共和国,都是以罗马为国都,因此又有「永恒之都」的称呼。罗马是一做古城,建於西元前753年4月21日,当时在义大利南部以农业为主的拉丁族兴建这座城市,并且在它的四周建了一道围墙,用以保护他们免於受其他部族的侵犯。城墙完成后,罗马城也就诞生了。 一.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王政时代(约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六世纪); 2.共和时代(约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3.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二.发展过程: 1.罗马城的起源 据古罗马作家瓦罗(前116―前27)推算,罗马城奠基的日期应该是公元前754-753年间。以后,古罗马人习惯以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为纪元。 古罗马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它延续了1200年,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政时代,版图不断扩张,横跨欧洲和北非,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工商业和高利贷业兴盛,奴隶制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对后世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影响。威廉·麦克尼尔说:“罗马政府是个集贵族政治、寡头政治和民主成分于一体的奇特混合物。”而马文·佩里则说:“它超越了城邦制狭隘的政治框架,创立了一个将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世界国家。”这里我们先说说古罗马王政时代。 如果说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之源,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摇篮,那么台伯河就是罗马人民的母亲之河。 罗马建城立国有一段优美的传说,说的是古希腊人攻破特洛伊城后,特洛伊人伊利亚德带领着一帮人逃了出来。逃亡者的船只在大海里漂泊了很久,最后海风把他们吹到岸边,疲惫不堪的逃亡者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这里是意大利东岸的台伯河畔拉丁姆区。伊利亚德的儿子在拉丁姆区建立了一座城市,取名为亚尔巴·龙伽城。此后王位代代相传,至国王努米托尔时,王位被其弟阿穆略篡夺。为了防止哥哥的后代向他复仇,阿穆略强迫努米托尔的女儿西尔维亚做了女祭司,由于女祭司是不准结婚的,所以阿穆略认为哥哥不会再有后代,不会有人向他报仇了。 然而战神马尔斯却爱上了西尔维亚,并让她生下了一对双胞胎。阿穆略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恨又怕,他马上派人杀死了西尔维亚,并让女奴把两个婴儿装到篮子里扔到台伯河里去。由于当时台伯河正在泛滥,白浪滔天,战战兢兢的女奴把篮子放在河边转身就走了。 没想到篮子被河水冲到岸边的一根树枝上,一头到河边饮水的母狼循着孩子的哭声走了过来,这头母狼刚刚失去幼崽,伟大的母爱不仅没有让它吃掉这两个孩子,反而用狼奶喂养了他们。刚好看到这一幕的牧人于是在母狼离开后,就把这两个小孩带回了家,给他们取名罗慕洛和勒莫。后来兄弟俩在明白了他们的身世后,一起领导了亚尔巴·龙伽城人民起义,杀死了残暴的阿穆略,又找到隐居乡间的外公,把政权还给了他。 罗慕洛和勒莫做完这些事后,不愿再留在亚尔巴·龙伽城,他们决定在台伯河旁的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50分钟,政治历史合卷100分钟。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两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七年一班平均分72.7,优秀率62%,及格率为81%;七年二班平均分78.8,优秀率71%,及格率为83%。两个班及格率差距不大,但优秀率差距较大,对于七年级来说,一班的优秀率太低,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如:“曲辕犁”写成“曲辕梨”,把“南宋”写成“宋朝”。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如:把“吴道子”写成“阎立本”,把“李白”写成“白居易”。 (3)读图、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第15题,把A和B 的地点写颠倒。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如:综合探究题中的用史实证明观点,很多同学答题出现偏差,史实混淆。 (5) 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