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七年级地理课件

七年级地理课件

七年级地理课件

《七年级地理课件》

一、引言

本课件适用于七年级地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地球的构造、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的内容,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件内容

1. 地球的构造

内容: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等,以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辅助:准备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2. 气候

内容:介绍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和影响,同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教学辅助:准备气候资料图,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3. 地形

内容:介绍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以及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辅助:准备地形图和相关视频素材。

4. 水文

内容:介绍水资源的分布、形成和利用,以及水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水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教学辅助:准备水文资料图和相关视频素材。

三、课件实施

1. 课前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课件素材和相关资料,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2. 课堂组织:按照班级人数和课程要求,合理安排座位和分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3. 教学方法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课堂管理:制定课堂规则,维持课堂秩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5. 课后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件评价与改进

本课件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具有以下优点:能够系统地介绍七年级地理知识,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本课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教学内容的难度较高,需要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部分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细致,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课件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断更新和完善课件素材;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经验;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五、结语

本课件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地球的构造、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的内容,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希望本课件能够对七年级地理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快速记忆PPT课件第2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面积比例:陆地占29%,海洋占71%,所以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 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在任何等分的 半球中,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 2、七大洲 (1)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1)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 (3)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4)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5)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是非洲。 (6)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极 洲。 (7)赤道穿过:大洋洲、亚洲、南美洲、非洲(谐音记忆“大雁南 飞”)。 (8)0°经线(本初子午线)穿越的大洲:欧洲、非洲、南极洲。 (9)七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 ③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 ⑤南美洲、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1)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位置和特点: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是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二大洋,呈“S”型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水温最低的大洋。 (3)四大洋的分界线 ①太平洋与北冰洋西起俄罗斯东北部的杰口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至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一线,为白令海峡最窄处。 ②太平洋与印度洋北起马六甲海峡北口,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峡,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和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经线至南极大陆。 ③太平洋与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经线为界。 ④大西洋与北冰洋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一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快速记忆PPT课件第5章 发展与合作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域发展差异 1、面积大小不同 (1).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2、人口数量不同 人口数量居世界前三位的是中国、印度、美国,人口最少的是梵蒂冈。 3、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医疗、教育、工农业及服务业都 比较完善 (2)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生活、医疗、教育、工农业及服务业都比 较落后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发达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 西兰。 (2).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落后原因 (1)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经济 发展滞后。 (2)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不平等。

3.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1)、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商谈 (2)、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国际经济合作 1.合作原因: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2.合作重要性:全球资源和能源的分布不平衡,各国的资金、技术、市场条件也不一样,每个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随着国 际经济合作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的经济更加相互依赖、相互融合。 3.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 四、重要的国际组织 1、联合国—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 (1)、成立于1945年,总部在美国纽约 (2)、基本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银行(WBG) 联合国(UN)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欧洲联盟(EU)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初中地理七年级课件

初中地理七年级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区(带)的分布及其原因。 3.运用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鉴美国的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经验,为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教学重点 美国农业带(区)的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法、自主学习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材料和图片。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美国农业带(区)的有关图片和和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一一展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区、玉米带以及亚热带作物带的的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图片是美国的主要的农业带(区),除此以外,你还知道美国的哪些农业带(区)? 生1:混合农业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生2:小麦和林牧业带。 生3: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了解美国的农业。 教师:美国的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所以,美国也是世界上的农业强国。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强国呢?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农业的发展与哪些自然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予以点评,并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学生1:气温和降水对农业的影响非常深刻。气温主要影响热量,热量影响熟制。降水主要影响农业的类型。 学生2: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二、新课学习 1、农业地区专业化(时间30分钟) 承接:了解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主要从它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河流、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教师:展示北美的政区图。 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纬度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美国本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穿过阿拉斯加州的重要纬线是北极圈;夏威夷州绝大部分跨五带中的热带。 教师: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教师: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 学生: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教师:展示美国的降水量分布图。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澳大利亚》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节澳大利亚》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2.根据视频和图片认识澳大利亚稀有的动物,理解澳大利亚大陆动物古老性的成因。3.运用相关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的影响。 5. 根据所学总结出澳大利亚适合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图片,提高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 2.通过看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视频,了解澳大利亚放养绵羊数量多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通过阅读地形图、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总结出澳大利亚适合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4.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的位置与领土组成,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以及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澳大利亚适合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内容:利用课前播放的、袋鼠、鸸鹋、国徽等视频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导入新课《澳大利亚》。 在学习某一个区域地理时,首先要知道这个区域地理位置。那么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在哪 里呢?大家一起来看屏幕中世界地图找一找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黄色那个地方就是澳大利亚。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对了,图中黄色的就是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它是由澳大利亚大陆和东南部塔斯马亚岛等附近的小岛组成。 【承接】当我们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候是怎么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呢? 【学生活动】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描述。 【承接】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怎样描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然后请来回答。 ★板书: 第四节澳大利亚 一、位置 1、半球位置: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学生活动】澳大利亚的半球位置是东半球和南半球;纬度位置是热带和南温带;海陆 位置是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请一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在赤道以南,所以是南半球;并且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的中部,所以跨了热带和南温带。澳大利亚大陆只有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因此澳大利亚是世界上 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澳大利亚在世界上的位置,然后校对答案。 【承接】课前我们观看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澳大利亚还有其他的动物么?现在请大家观 赏一段关于澳大利亚动物园的视频,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图片 【教师提问】大家看到了哪些动物?澳大利亚国徽上的两种动物是什么? 【学生活动】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黑天鹅、笑翠鸟、针鼹、海龟等。澳大利亚 国徽上的动物是袋鼠和鸸鹋。 【承接】大家看得非常认真和清楚,那么澳大利亚除了这些特有的动物以外,还有一些 特有的植物,请同学们看到课件上的图片,辨认是什么植物呢?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_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_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级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 2.会用地区、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表格对比,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一是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的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和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1.利用南北两极的地图,使学生两极地区所处的位置、环境特点 2.通过经纬网,培养学生读图判断方向的能力 3.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创设学习情景增加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认识图片上的动物 吗?他们是企鹅和北极熊,大家知 道他们生活的地方在哪里吗?南极 和北极。大家对他们生活的环境了 解多少呢?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今 天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极地地区的 地理知识。学生看图说出动物的名称、生活的地方,并说出自己对其了解的生活环境的特点。 新课教学 一、极地 地区的自然 特征 1.极地地区的基本概念极地地区到底在哪里呢? 展示两极地区地图,让学生分辨南 极和北极的地图。 极地地区的范围大致在哪里呢?请 大家在两幅图上找出极圈,并标出 其纬度,最后。 学生回答南极和北极。 学生分辨南极和北极的地图。 学生在两幅图上找出极圈,并标 出其纬度,说出南极地区和北极 地区的纬度范围 a.南极地区南极地区的中心是哪一点? 南极地区以海洋还是陆地为主?具 体是什么洲?南极洲所跨的经度是 多少度? 南极地区周围是哪些大洋? 从南极点向太平洋向什么方向走? 向大西洋向什么方向走?向印度洋 向什么方向走?最后请大家归纳从 南极点只有向什么方向?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南极地区的中心是南极点。 南极地区是以陆地为主,主要是南极洲,南极洲所跨的经度是36 0度。 南极地区周围的大洋有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从南极点向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走都是向北走。总结南极点只有向北的方向。 b.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中心是哪一点? 北极地区以海洋还是陆地为主?具 体是什么洋?北冰洋所跨的经度是 多少度? 北极地区周围是哪些大洲? 从北极点向亚洲向什么方向走?向 欧洲向什么方向走?向北美洲向什 么方向走?最后请大家归纳从北极 点只有向什么方向?学社读图回答问题。 北极地区中心是北极点。 北极地区是以有海洋为主,北冰洋。 北冰洋所跨的经度是360度。 北极地区周围有亚洲、欧洲、北美洲。北极点向亚洲、欧洲、北美洲走都是向南走。归纳北极点只有向南的方向。 2.极地地区的自读图“地球上的五带”,极地地区 都是处于极圈之内,极地地区所处学生读图“地球上的五带”,回答极地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分别是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件 一、文章类型及主题 本文属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复习课件,主要涉及地理基本知识、地球与地形、气候与环境、人口与城市、资源与生态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对地理现象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二、提纲 1、地理基本知识概述 a. 地球的基本概念及物理性质 b. 地球的圈 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球与地形 a. 地形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类型 b. 大陆漂移与板块 构造学说 3、气候与环境 a. 气候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类型 b. 自然环境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4、人口与城市 a. 人口的增长与分布特点 b.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进程 5、资源与生态 a. 资源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类型 b. 人类活动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三、展开情节 1、地理基本知识概述 a. 地球的基本概念及物理性质 1、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自转公转周期等基本特征; 2、地球的引力、磁场等物理现象。 b.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的结构特点及主要成分; 4、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圈层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地球与地形 a. 地形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类型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区别及对地形的影响; 2、平原、山地、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b.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 3、大陆漂移的基本概念及地球板块的划分; 4、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3、气候与环境 a. 气候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类型 1、气候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5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5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总复习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总复习课件 要到复习的时间了,复习课件准备好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总地理复习课件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课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课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一、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⑴、方向①、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②、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 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c、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 图上距离 ⑵、比例尺:①、比例尺=———— 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方式:数字式 1/1000或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式0123 ③、比例尺的选择: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如: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⑶、图例和注记:让学生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见世界地理(上册)P 10 面上的表格)。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纬度 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 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 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 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 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思维导图快速记忆PPT课件第8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讲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思维导图快速记忆PPT课件第8章东半 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讲义 第一节中东 1.“三洲五海之地” (1)中东的名称起源 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欧洲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近东、中东经常混用,范围没有明确界线。例1.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中“三洲”指的是() A.亚洲、非洲、大洋洲 B.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C.亚洲、非洲、欧洲 D.欧洲、北美洲、南美洲 答案:C 解析:中东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位于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和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之间。 (2)中东的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中东大部分处在10°N~40°N之间,北回归线从其南部穿过,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 ②海陆位置: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处在“三洲五海之地”。 中东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地带,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了地中海、红海、黑海、里海和阿拉伯海。 (3)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中东地区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如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 现在,这里有铁路、公路以及国际航空线连接亚、欧、非三大洲。此外,这里还控制着海上交通要道。 ①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是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②土耳其海峡是黑海出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唯一门户。 ③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出海的门户,曼德海峡连接了红海和阿拉伯海,这些海上通道都非常重要。 例2.苏伊士运河属于() A.沙特阿拉伯 B.伊拉克 C.埃及 D.伊朗 答案:A (4)中东的地形 中东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中东的高原主要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等。高原周围被耸立的山岭包围,使其地形闭塞。平原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 例3.下列关于中东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河流众多,水量大 C.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D.海岸线长,海洋性气候分布广泛 解析:中东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的干燥风的控制,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同时本区闭塞的高原地形,阻挡了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更加剧了本地区的干旱, 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所以河流稀少,水量小,很多河湖多国共用。 答案:C (5)世界石油宝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海地区。 例4.下列不属于中东地区的焦点问题的是[ ] A.丰富的石油B.东西交通要道 C.匮乏的水资源D.主要是白色人种 答案A【解析】

初中地理气候课件

初中地理气候课件 初中地理气候课件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研究气候的学科是气候学。 教学内容: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季风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季风气候特征的技能。 2、了解特殊天气对我国的影响。 3、了解旱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模拟视频资料。 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新知。 教师先让学生认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感受中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提出自主学习目标。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让各小组自学教材知识后,提出讨论问题。 1、问:什么是季风?什么是季风气候?回顾我国的海陆位置?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请同学们联想七年级学习过有关季风的知识,根据课本35页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2、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讨论分析交流。 3、归纳反馈:①一年内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叫季风。 ②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叫季风气候。③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④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冬、夏季风

的动态演示。 季风类型:风向、性质、范围、冬季风、偏北、干冷(北方大部分地区) 夏季风、偏南、暖湿(东部、南部地区) 4、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投影〕中国地形图。 〔学生代表讲解〕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5、读图2-22回答: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风底斯山) 6、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交流后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7、问: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学生讨论交流〕生:主要受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受东南季风影响;与季风活动有关系。 8、雨带移动与雨季 〔学生讲解〕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七年级册地理重点(湖南教育出社)学习课件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湖南教育出版社) 第六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亚洲 1. 地理位置: ①. 大局部位于东、北半球. ②.跨纬度最广. ③.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2. 地形: ①.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②.地面起伏大,上下悬殊. ③.中间高,四周低. ④.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 3.气候: ①.气候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③.大陆性气候显著.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没有. 4.水系特点: ①.呈辐射状从中部高原山地流向周围海洋. ②.内流河流域面积广阔. 欧洲 1. 地理位置: ①. 全部位于北半球,大局部位于东半球. ②.大局部位于北纬40至北极圈. 2. 地形: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 ②.地面起伏小. 3.气候: ①.以温带气候为主. ②.海洋性气候显著. 第二节非洲 1.地理位置: ①.全位于东半球,横跨南北半球. ②.大局部位于热带,赤道穿过中部. 2.地形: ①.以高原为主. ②.东南高,西北低. ③.海岸线平直. 3.气候: ①.普遍炎热.

②.降水不均,干旱. ③.气候类型南北对称. 第三节美洲 北美 1.地理位置: ①.全部位于北、西半球. ②.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三带. 2.地形: ①.平均海拔较高. ②.地势起伏大 ③.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 高原. 3.气候: ①.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局部位于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南美 1.地理位置: ①.全部位于西半球,大局部位于北半球. 2.地形: ①.西部是高大的山脉,东部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 3.气候: ①.热带范围广阔,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②.冬暖夏凉. ③.最湿润的大洲. 4.河流: 亚马孙河第一大河第二长河自西向东 第七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1.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两局部.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 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 2 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 马来群岛的大多 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马来群岛大局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2.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 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天然水道,联结欧洲、印度洋沿岸港 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 3.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 泰国天然橡胶和棕 榄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都居世界第一位. 4.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5.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 地区那么人口稀少. 第二节南亚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4节 世界的气候课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整体设计】 ✧学习目标 ①.学会分析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正确的使用这两个术语;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归纳气 候类型的特点,使学生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并能够正确描述 ②.利用教学挂图和气温降水资料,使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地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③.学生能通过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 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课时说明:本节内容应该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的第①②条,主要学习气候 的地区差异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的第③条,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 主要因素,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问题。 ✧重点与难点: ①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为分析各类型气候的分布规律。 ②运用实验探究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借助地图绘图析图理解气 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策略与技术: ①.对比分析:运用世界各地的生活图片和民俗谚语明确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正确使用 术语。 ②.绘图析图探究:通过绘制气温降水资料图并进行探究,理解气候类型分析的方法。 ③.角色扮演学习:体会理解世界气候的特点和差异,并能够总结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④.实验探究:在试验中观察和体会气候的影响因素 ⑤.案例分析:在实际的生活案例中明确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技术:PPT见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播放当天的天气预报图片 角色扮演:我是天气预报员 27℃~33℃ 25℃~35℃ 2013-06-09 2013-06-09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7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 5、承接过渡:近代历,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必备14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必备14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篇1】 【教学重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地形的差异 【教学工具】 相关地图和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东亚,从东亚继续南行,我们将到达哪个区域?东南亚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区域——东南亚 (板书)第九章东南亚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东亚政区图上,找出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中南”是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读图并提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老、缅); 中南半岛上有哪几个国家?马来群岛上有哪几个国家? 内陆国(老) 世界上的群岛国家(印尼) 根据地图大家比较一下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南纬10°和北纬25°,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板书)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读图提问)从东南亚向东西南北行进分别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欧亚大陆南:澳大利亚东:太平洋西:印度洋) (讲解)东南亚位于南北两个大陆,东西两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板书)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展示“马六甲海峡航海图”阅读介绍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的小字。 (提问)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2、“马六甲海峡”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这首诗说明了什么? 我国和中南半岛山水相连(读东南亚地形图并填图) 中南半岛的地势如何?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学生用笔画(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图几三角洲图”,指图讲解: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是横剖面V 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的平原,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板书)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总结) 自然条件限制人类生活。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简要介绍菲律宾的马荣火山,继续分析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板书)2、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火山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 虽然火山爆发会给附近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爪蛙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