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地理课件(通用10篇)

高中地理课件(通用10篇)

高中地理课件(通用10篇)

高中地理课件1

第一节荒漠化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的分布

(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

(2)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3)最大分布: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种最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

(1)易破坏——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2)难恢复——仪琳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1)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2)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2、亚马孙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高中地理课件2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3、结合案例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投影)练习:请为下列货物的运输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1、2箱急救药,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

2、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

3、50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

4、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

5、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

生1:2箱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应该空至,因为空运的速度最快。

生2: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适宜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较灵活。

生3:50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应该用水运。

生4: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应该用巨型油轮运输。

生5: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可以用铁路运输。

师:有没有更经济的运输方式吗?

生:可以先将煤炭运往秦皇岛,再利用海运运往上海。

师:很好!同学们,从刚才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综合因素作出最合理i的选择。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显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投影图片:高速列车和普通火车)

师:大家看到的这两列火车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区别,左侧图为高速列车,右侧是普通火车。高速列车子弹式的车头设计有助于速度的大大提高。目前,世界高速列车的最高时速可达400千米。高速列车的发展展现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什么特点?

生:高速化。

师:对!同学们对世界和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了解吗?(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师:“中华之星”高速列车体现了我国机车车辆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最高时速可达310千米,列车的高速化有多种技术,同学们知道吗?

生:磁悬浮技术

(投影图片:上海的磁悬浮铁路)

师:这是上海浦东的磁悬浮铁路,于2022年元旦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磁悬浮技术尽管可以大大提高列车的速度,但投资很大,所以对于磁悬浮列车的商用一直是褒贬不一。同学们如果想作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在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来了解,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与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我国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影图片:高速公路)

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3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师:课本图5、2是日本于1980年建成的世界最大的海上巨型油轮,载重达56万吨,甲板上能容纳4个足球场。这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生:大型化

(投影图片:集装箱运输)

师:同学们知道图中所示的是那一种交通运输技术吗?

生:集装箱运输技术

师:集装箱运输技术有什么好处?

生:发展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师:我国铁路网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网稠密,西部稀疏。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铁路的建设。

生2:东部地区经济比西部地区发达。

师:说得都不错!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

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作进一步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案例1,思考下列问题)

1、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

2、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观察南昆铁路经过哪些主要地形区?

3、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

4、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师: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

生:南昆铁路东起广西南宁,西到云南的昆明。

师: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分别大致是多少?南昆铁路沿途经过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生:南宁的海拔100~200米,而昆明的海拔1000~2022米,两地海拔差异很大。从南宁到昆明,经过南宁盆地,然后翻山越岭到达云贵高原。

投影资料:南昆铁路所经地区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通过七度以上高烈度地震 242千米,可溶l性岩ik 375千米,膨胀:l~146千米,被称为“地层博览”。该铁路从海拔78米的南宁盆地上升到海拔2022多米的云贵高原,工程难度是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

师: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生:交通运输的布局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

高中地理课件3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考点及考试要求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一、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变了地方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

2、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污染类别危害

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光污染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3、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4、原因:城市是人类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

5、逆城市化:又叫城市郊区化

6、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P45活动“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

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到:①统一规划;②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③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④要花、草、灌、林相结合;⑤依法保护绿地。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①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③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④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⑤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⑥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高中地理课件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质疑与交流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形成的因素以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据《彭城晚报》报道,一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被送到一位74 岁的名叫斯塔娜的老太太手里。这位老太太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56 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上写来的,当时军舰在非洲以西佛得角遇到猛烈的风暴,乔治怕再也见不到朝思暮想的恋人,于是给斯塔娜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海底,谁想此瓶竟漂了56 年。故事虽唯美感人,但我们今天研究的不是这个爱情故事,而是这个爱情漂流瓶。

非洲与英国隔的很遥远,而这个爱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国去的呢?途经哪些地区呢?要知具体详情,请看教材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洋流的概念

请大家阅读教材初步感知洋流的概念,然后请看课件上老师展示的这支洋流,墨西哥湾暖流,常年按照自南向北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有规律的流动。

请大家齐声朗读课件上洋流的概念。注意洋流的概念中三个关键词。一定方向、大规模、有规律。

二、洋流的分类

多媒体展示的是A、B两地的等温线分布图,请大家试着说出A、B 洋流的性质,以及判断理由是什么?

暖流和寒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由水温高的地区流向水温低的地区为暖流,相反为寒流。

三、洋流的形成

步骤一:实验探究

既然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一种形式,大家都知道,物体要运动就必须要有动力,那么洋流的动力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一盆水、红墨水几滴、一台小风扇(电吹风),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请两位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打开小风扇(或电吹风)开关吹拂水面。

请大家认真观看实验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②当红墨水向对侧流动后,观察其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我们发现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并且水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物体阻挡其方向会发生改变。

步骤二:复习铺垫

既然风是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全球的风带,现在来复习一下。

老师多媒体展示的是空白的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根据全球风带图,请大家试着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请大家在绘图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

①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以及中纬西风吹拂下形成的洋流的名称?

②结合实验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思考,除了风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洋流的方向发生改变?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了洋流的形成主要动力除了盛行风,还有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四、洋流的分布模式

小组探究:

1、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分布模式

此图是理想状态下的洋流模式图,我们发现与实际大洋中的洋流分布规律

并不完全吻合,说明大洋分布规律复杂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实际大洋中的洋流分布规律。

请大家读P48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观察一下指定海区洋流的运动有何规律。

1、第一大组研究太平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2、第二大组研究大西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3、第三大组研究南印度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观察提示:请大家找出自己观察的各海区由哪些洋流构成了环流?环流方向如何?并注意洋流名称及寒暖流的位置分布。

下面进入“猜猜,我是谁”环节,课件上老师展示了一些洋流,请各组组员抢答所在海区洋流名称。

请各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①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③南极大陆外围40度—60度海区:受海陆分布影响无环流,为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

2、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模式

同学们帮忙找找看,有没有遗漏没有总结的海区?大家继续分组合作探究,讨论。

请大家看图思考北印度洋洋流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环节三:呼应导入

同学们能否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说说爱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国去的呢?途经哪些地区呢?请大家学生思考,并上台指出漂流瓶运动方向。

环节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洋流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了洋流的成因,总结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主要洋流的名称,最后通过案例说明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课件5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危害。

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沙尘暴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侧重于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

(1)从内容上,主要考查了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沙尘暴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侧重于考查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

(2)从形式上,多以统计图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结合问题所在区域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题型大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新课标区多以选做题出现,难度一般不大,内容、材料比较贴近生活。

(3)从能力上,侧重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的伙伴关系思想。可能会继续关注热点、重大环境问题,仍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某区域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要多注意我国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从各种途径搜集的相关资料;地图;多媒体课件。

高中地理课件6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

大的差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事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塔,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板书:第三节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新大陆

(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1-31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

80°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3、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讲解,锻炼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平日中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的搜集、思考。逐步养成独立自主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三、总结本节课内容(对于知识的回忆要积极主动。)

四、作业: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高中地理课件7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属于地理新课程标准中世界分区地理内容。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通过亚洲、东南亚和日本等区域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认识中东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由于中东地区历来就是热点地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较高,认知起点较高,但只是泛泛的认识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地区;大部分学生对“伊拉克战争”还记忆犹新,学习兴趣高,学习动机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

(2)知道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并能熟悉其范围及国家和城市。

(3)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石油的输出路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合作性自主探究学习,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坚持正义、热爱和平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东是世界热点地区,以及构建“中东成为热点地区”原因。

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读图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读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

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设备、地理地图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这一站,我们来到中东……

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地区。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

(小播报员播报):“长期的热点地区”。

学生活动1:提起中东,你会想到那些词语?同学们谈谈印象中的“中东”。请大家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二、三洲五海之地

(过渡)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回答。

答案要点: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的差异)。

1、中东的名称由来和位置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中东,共同来了解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教师讲述: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近东、中东经常混用。

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

要性。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2、中东和西亚的区别

巧制中东与西亚比较图课件,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

中东=西亚—阿富汗+土耳其欧洲部分+埃及非洲部分

3、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问题引领: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

(答案:波斯湾;大西洋、印度洋;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多媒体展示:观看中东地区图,请学生读图。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着重介绍苏伊士运河及土耳其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教师讲解:同为两大洲分界线;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减,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黑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

学生活动2:“扬帆起航”,如果你位于阿拉伯海的一艘旅行船上,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以及运河、海峡)你是否可以航行到达“五海”?

(答案:不能)

追问:里海是海吗?

(答案:里海,是最大的湖泊)

教师解释:除了内部相通之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教师转承:看来,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又通过“五海一湾”连接了两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其实,它在历史上就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与这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共10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共10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以及光照图中的北京时间怎么求 昼长就是用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即光照图中昏线所在地方时减去晨线时间(记住两个都是以昏线地方时为标准) 光照图中找到太阳直射经线并计算出他的经度,一般来说光照图中都是标出0°经线(不会计算的话追问我)算出直射经线与北京时间经度(120°)的差值除以15得出相差时间.然后东加西减,算出北京时间.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二):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规律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地球的运动部分一些规律的总结 比如说,画太阳周日视运动图时顺序和方向、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几种情况等等 希望有经验的哥哥姐姐们提供一下、就是平时做题积累起来的那种规律、再做题时就可以直接用的、、、 你是走高考吧,那就把你们省份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的地球运动部分题目研究下就行. 平时考试的考点跟高考不一样,要掌握平时所有的知识点就比较繁琐而且也没有太大必要. 一般来说高考考察时区计算比较多,太阳高度角计算几乎不考,时区计算往往是晨昏线四个点(与赤道交点6和18点,与纬线圈切点0和12点)和两条日界线(0点所在经线和180°经线);日出为夏季东北升西北落,冬季东南升西南落,日影与日出方向相反. 多做你们省份近五年高考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三):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昏线所在地方时,晨线时间怎么算呢,以及光照图中的北京时间 但直射经线怎么算呢昏线所在地方时,晨线时间怎么算呢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点,直射点的经线是12点也就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是12点,平分夜半球的经线所在时间是0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四):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汇总,表格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x09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x09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x0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x09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

高一地理课件通用十二篇

高一地理课件通用十二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写好教案,课堂教学更有效,教案课件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写?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高一地理课件”是众多文章中的佳品,为了方便以后的查阅请你收藏本文! 高一地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

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 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 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

地理高中《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教学课件

地理高中《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教学课件 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 防范 一、海洋自然灾害 (一)分类(成因) 1 ?气象因素:如热带气 暴潮等 2.岩石圈活动引发的:如海底地震、火山、塌陷 等引发的海啸等 3?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如海冰、海雾等 /心)风暴潮 1.概念: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强烈天气系统作用 下,引起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 2.成因: ⑴台风或热带气旋引起的(热带海区) 出现季节:夏秋季节 特点: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⑵温带气旋引发的: 季节:春秋季节 特点:增水过程相对平缓一常出现在中高纬度沿海地区 热带风暴潮潮 0 G cOo 心 占' 箋 Uh 衣?'、))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I I 台风眼 Qc 旋涡风雨区V-外围大风区 3?成灾因子:直接因素是连续向岸边吹的强风一狂风巨浪、水位暴涨 4 ?危害: ①船只沉没、沿岸堤防决口、农田被淹、房屋被毁

②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耕地盐渍化等 7. 澳大利 B 亚西北沿海、二亚洲的中国日本、朝鲜 "虽皆B 夏秋季节热带风暴潮灾害影响最严重?你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出来的?阅读地图,合作讨论2:①发生在A 、B 两处的风暴阅读地图,合作讨论1:① 北半球哪些国家最易遭受温带风暴潮灾害?请阐述你的理由② 温带风暴潮有何主要特点?为什么多发生在春秋季节? A :孟加拉湾《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洲、、国挪欧 国 时德 麦波■ 潮属于哪种类型?②A 、B 哪一处, 5 ?影响灾情的因素 地理位置(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海岸形态 风暴潮灾害的轻重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强烈天气系统发生的频率海底地形I陆地地形地势 ③孟加拉湾海底地形平坦, 沿岸陆地上地势低洼,河 网密布,对风暴潮的阻力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5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5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自由把握学习的进度。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考点及考试要求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一、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城市环境问题 1.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变了地方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 2.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污染类别危害 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光污染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3.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4.原因:城市是人类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

高中地理课件(通用10篇)

高中地理课件(通用10篇) 高中地理课件1 第一节荒漠化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的分布 (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

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精选7篇

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精选7篇 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精选7篇 课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知识而制作的,你们会不会制作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精选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册书先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即农业、工业,再讲交通。因此学生对这部分会比较陌生。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可以增加直观的图片适当补充聚落空间形态的有关知识。本校高一新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异比较明显,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及相关实际案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引用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如今,宝成铁路沟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导学生归纳聚落的概念、类型。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环节一: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出示案例: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指导学生从“时期、形态、原因”等方面分析。(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填表对比不同时期,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从而得到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环节二: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出示小问题:“考考你:“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门前(冷落)鞍马稀。”让学生试着填写诗句中缺少的词语,并展示资料“扬州的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资料,引导学生得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影响的另一个方面: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二)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环节三: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

主题探究高中地理第十四讲常见的天气系统课件(44张PPT)

主题探究高中地理第十四讲常见的天气系 统课件(44张PPT) (共44张PPT) 第十四讲常见的天气系统 新课导入:多彩的贵州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新课导入:多彩的贵州 天无三日晴:这是天老爷的事。贵州这地方潮湿、多阴雨,自然晴天就少了。到目前为止人力还无法干预。 地无三里平:这是地老爷的事,就像人的相貌是爹妈给的一样,贵州这块丘陵地方生就了高低不平的样儿。不过人脸可以整容,地貌也可以改变。若干年来贵州人已经努力造就了无数的平川和高速通道。因此,地无三里平这种说法要打一些折扣。 人无三分银:是说贵州人穷,到目前为止贵州省仍然被确定为经济欠发达省。虽然现代的贵州人比原来要富得多,但是比起发达地区来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人无三分银这种说法也要打一些折扣了。主题探究: 材料一、二、三是昆明和贵阳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四季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比较表 【材料三】降水量、降水日数及相对湿度比较表

主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昆明、贵阳四季分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昆明和贵阳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不同点。(3)材料二显示,在1月和4月,昆明和贵阳的气温日较差之间的差异明显比7月和10月大,请根据气温日较差与降水量的关系,结合材料三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 (4)昆明和贵阳的气候分别具有“四季如春”和“冬无三日晴”的特点。分析上述气候特点的成因。 主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昆明、贵阳四季分配的特点。 解析: 根据材料一直接归纳总结即可。昆明全年无夏,四季如春;贵阳四季分明。 答案: 昆明全年无夏,春秋相连(或四季如春);贵阳四季分明。 主题探究: (2)根据材料二,比较昆明和贵阳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不同点。解析: 根据材料二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比较表可直接归纳总结。昆明的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贵阳的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精选5篇)

高中地理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精选5篇) 高中地理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课件1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9xx年10月12日,地球总人口60亿;目前,我国总人口约13亿。1950年至2000年,亚洲人口数量增长最多,非洲人口增长率上升最快。 2、人口增长模式(三种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3—4﹪)、高死亡率(3—4﹪)、低增长率(约为0) (2)传统型:高出生率(3—4﹪)、低死亡率(1—2﹪)、高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1﹪)、低死亡率(1﹪)、低增长率(<1﹪,甚至负增长)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一个国家和地区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 二、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有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数量变化,

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保证人口能够获得最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条件,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a、资源(最主要的因素,木桶效应); b、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会适当提高,成正比); c、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d、地区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后者:最适宜养活多少人 4、各大洲人口迁移:北美洲(战前、战后迁入);南美洲(战前迁入,战后迁出);欧洲(战前迁出,战后迁入);非洲(战前、战后迁出)

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件 导语: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海南卫星发射场);纬度高,初速度小。以下店铺为大家介绍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件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件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全套-精品课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全套-精品课件 [真诚为您服务] JKJ6《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全套精品课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全套精品课件(21个) 1.0《行星地球》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1《宇宙中的地球》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0《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2《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3《常见天气系统》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4《全球气候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0《地球上的水》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1《自然界的水循环》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4.0《地表形态的塑造》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4.3《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5.0《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5.1《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全套精品课件(22个) 1.0《人口的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1.1《人口的数量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1.2《人口的空间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1.3《人口的合理容量》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城市与城市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3《城市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3.0《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3.1《农业的区位选择》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中东课件

高中地理中东课件 高中地理中东课件 中东或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的地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高中地理中东课件,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属于地理新课程标准中世界分区地理内容。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通过亚洲、东南亚和日本等区域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认识中东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由于中东地区历来就是热点地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较高,认知起点较高,但只是泛泛的认识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地区;大部分学生对“伊拉克战争”还记忆犹新,学习兴趣高,学习动机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 (2)知道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并能熟悉其范围及国家

和城市。 (3)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石油的输出路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合作性自主探究学习,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坚持正义、热爱和平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东是世界热点地区,以及构建“中东成为热点地区”原因。 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读图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读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设备、地理地图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这一站,我们来到中东…… 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

高中地理洋流课件分享

高中地理洋流课件分享 高中地理洋流课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送到七十岁老人手中,这位老人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五十六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开到非洲时,当时怕再也见不到恋人,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谁知此瓶竟漂了五十六年。 (学生活动) 阅读文字 (思考)漂流瓶56年物归原主,它为什么能从非洲漂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吸引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 第二环节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学生活动)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用吹风机吹拂水面,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操作员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小组合作探究“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布置探究任务:根据全球近地面风带图,绘制全球洋流模式简图(分4个大组),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表层海水的受力情况。 3.师生共同归纳洋流分布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教材“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3)南极大陆外围是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学生活动)比较,分组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洋流的成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独受某个因素的影

走进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课件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区分石林、峰丛、峰林、孤峰以及石钟乳、石笋、石柱。 2.以桂林地区为例,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3.与同学讨论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2.通过探讨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领悟人地协调观。 【活动过程】 活动一:桂林山水 一、桂林概况 二、桂林山水的特点 1.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是桂林风景的“四绝”。2.桂林山水的地貌类型:典型的地貌。 3.喀斯特作用 概念:主要指溶解有的水对如石灰岩和淀积的过程。 CaCO3+H2O+CO2===Ca(HCO3)2 Ca(HCO3)2===CaCO3↓+H2O+CO2↑ 4.决定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因素 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5.桂林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1.判断正误。

(1)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 ) (2)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 2.说明漓江两岸形成“山如碧玉簪”景观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活动二:喀斯特地貌 分类典例形成原因分布 喀斯特地貌 溶沟→石芽→石林 溶蚀 广泛分布于世界溶沟→溶蚀洼地→峰丛→→孤峰 落水洞、天坑、天生桥 喀斯特地貌 溶洞、溶蚀溶洞中的、、、石幔、 石槽 淀积 ①: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 ②: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③: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森林。 ④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分布形成峰林,单个孤立山峰叫_____。 ⑤: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 ⑥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 ⑦地下河:亦称暗河,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下廊道、溶洞和溶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 ⑧: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沉淀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⑨:由碳酸盐沉淀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⑩当石钟乳和石笋连接在一起时,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就形成了粗壮的石柱。 【变式训练】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千米。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 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 峰林、峰丛、天坑、洼地等(右图)。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图示景区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主要的岩石和该处地貌形成的 主要作用力分别是什么? (2)喀斯特地貌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请你具体说说各圈层是怎 样相互作用的? 活动三:探究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材料一: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E) 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 1.分析大窝凼气候特点和地貌特点。 。 3.此地适合进行城市建设吗?为什么?

高中地理经典大题课件

高中地理经典大题课件 高中地理经典大题课件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高中地理经典大题课件 1.宇宙间的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条件有: 3.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4.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_光球_层、_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周期约为_11_年,其重要标志是黑子和_耀斑__。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太阳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日。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看是逆时针,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相等_。线速度_赤道地区_最大,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7.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_、每年1月初,地球运动到近日点的位置,速度_最快。 8.自1884年开始实行分区计时办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中国跨5个时区。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并把此界线叫日期变更线。 9.地球运动过程中,因为_黄赤交角_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_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_回归运动_。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0.夏至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全球由北往南昼越短夜越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往南北两侧递减。 11.以_莫霍界面_和_古登堡界面_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地壳_、__地幔_和_地核_三个圈层。_地壳__和_上地幔的顶部_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相互

高中地理高三必修三课件7篇

高中地理高三必修三课件7篇 高中地理高三必修三课件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没有正确完整的设计后续一切都象散沙一样无法凝聚,缺少灵魂。你见过好的教学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课件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高三必修三课件篇1 1、CAI课件教案化 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CAI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将课件作为了一个会说话、有动画效果的“特殊教案”,认为将CAI课件准备好就是把这节课备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多么的发达,CAI课件多么的先进,它们都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CAI课件不仅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覆盖一堂课的教学,我们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舍大求小。 2、高中地理CAI课件设计策略 2、1课件内容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我们设计、制作地理CAI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在选择课件的内容时,必须紧密结合教师授课的内容,尽量减少其他内容,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时所能传递的教学信息。而高中地理教学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其内容都是极其复杂的,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CAI课件时会不可避免的加入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但联系紧密的东西。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可能对这部分内容更加感兴趣,从而没有将教学内容记于心中。同时,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还应该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熟知的素材,使学生一看到就有亲切感,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2、2地理课件设计应该讲求教和学的实用性,防止华而不实。我们在制作地理CAI课件时,不应该为了加入图片而加入图片。因为,这样有时候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偏移。学生对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的兴趣是呈递减的状态的。因此,不能让学生忽视文字部分所传递

高一地理课件模板7篇

高一地理课件模板7篇 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课件模板,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地理课件模板【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 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

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 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略 高一地理课件模板【篇2】 一、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3章《从全层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全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地球全层间的物质运动.

最新高二地理课件7篇

最新高二地理课件7篇 高中地理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地理课件,方便大家学习。 最新高二地理课件篇1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属于地理新课程标准中世界分区地理内容。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通过亚洲、东南亚和日本等区域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认识中东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由于中东地区历来就是热点地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较高,认知起点较高,但只是泛泛的认识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地区;大部分学生对“伊拉克战争”还记忆犹新,学习兴趣高,学习动机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 (2)知道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并能熟悉其范围及国家

和城市。 (3)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石油的输出路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合作性自主探究学习,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坚持正义、热爱和平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东是世界热点地区,以及构建“中东成为热点地区”原因。 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读图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读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设备、地理地图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这一站,我们来到中东…… 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