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地形地貌地理课件

地形地貌地理课件

地形地貌地理课件

1. 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

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3. 掌握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工具

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

资料

,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 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

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学生讨论5分钟,板书: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对河流的影响:

对交通的影响:

教师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将长江、

黄河、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形基本特征对气流气候、水文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哪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可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根据时间把握展开程度)(参考答案:气流难以深入内陆,干旱面积扩大;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对外交流)

对第一部分内容做一个简单的练习进行总结回顾。

二、地形复杂多样

以上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下面我们再来认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地形复杂多样(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让学生回答地球表面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然后带领学生一块查看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地形类型,可以看出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板书:类型齐全)不仅都有,而且它们纵横交错、相互交织(板书: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此外,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板书:内部差异)。

具体认识一下我国地形区:

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板书: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让学生结合课本25页阅读四大高原图片及文字,回答他们的位置及特征,学生每回答一个高原后老师就通过PPT展示该地形区位置特征及景观图片总结,给学生留下一个形象、直观的印象。

总结: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位于第二阶梯中部,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姿。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我国西南部,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第二级阶梯北部,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平原:集中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板书: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了解故由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加讲解它们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在群山环抱之间还有一些盆地,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板书: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在我国东部还分布着一些丘陵:如江南丘陵,山东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板书:丘陵:江南丘陵、山东丘陵)

做练习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巩固

转承下课:在五种地形中,我国分布最广的是山地,那么,山地在我国是怎样分布的?各种地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哪些影响?请

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

对本节课内容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将书翻到30页,看第3题的(2),下节课我们再来讨论。

课后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课后习题

1、我国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

2、关于我国三大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的三大平原都在第三阶梯上

B.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C.东北平原地势最低

D.长江中下游平原一望无际

地形地貌地理课件2

地形地貌地理课件2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是影响我国气候、河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于我国而言,地势的特殊性又影响着方方面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归纳我国地势特点及三大阶梯的分布。

2.知道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学会评价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剖面图等图像资料找出我国地势的

特征。

2.联系生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自然因素及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重点】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特点。

【难点】

认识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情学法】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于是我抓住学生的特点,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且依据新课标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古诗《长歌行》有一名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这首诗句说明我国的众多河流东奔入海,你还能说出哪些反映江河东流的诗句或歌曲?

学生: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

学生:《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天上星星参北斗……)、《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主题曲。

新课:

教师:上述诗歌反映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下面我们完成本节课第一个活动,观察我国地势除西高东低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一: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本27页图2.9,观察分层设色

的“中国地形图”和沿我国东西向(北纬36°)地形剖面图,根据图

片信息分析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最后尝试画一张简略地势示意图。然后教师出示两张自己所做的图,让学生观察自己和老师的图,选出老师的两幅剖面图哪个更能准确反映我国的地势特点,并试着说明原因。教师予以评价。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

教案

设计

学生观察后回答:图B,因为中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

教师总结归纳: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过渡:中国地势分为三个阶梯,那么它们以什么作为界线?每个

阶梯里有哪些主要地形区呢?下面我们通过第二个活动,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2.9,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然后结合课本23页图2.2“中国地形的分布”把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用不同的符号在三级阶梯上找到合理位置进行标注(如高原用▲,盆地用◎,平原用■,也可使用其他符号),教师对学生标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可以展示较好的标注图,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各组选派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成果,教师予以评价并进行总结归纳。

阶梯与分界

海拔

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分界

第二阶梯

分界

第三阶梯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顺口溜,进一步体会我国地势特点。(可以把顺口溜的部分内容空白,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填完整。一些词语也可以改动。)

我国西高东部低,地势大致呈阶梯。一级海拔超四千,青藏高原

是屋脊。

一至两千是二级,宽广高原和盆地。丘陵平原为三级,海拔低于五百米。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那么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和气候和社会发展有什么的影响呢?下面我们

通过第三个活动对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三:结合课本27页地图和29页活动3图2.11中国主要大型水电站的位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流向、河流落差与水能利用、交通等的影响,然后将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派代表进行展示。教师对各族探究成果予以评价并进行归纳总结。

地势对气候影响探究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江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东部地区气候宜人。

地势与河流流向探究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所以会有“百川东到海”的壮丽诗篇。

地势与水能利用探究组: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人们建设许多大型水电站。如一、二阶梯交界处的二滩水电站,二、三阶梯交界处的三峡、葛洲坝水电站等。

地势对交通影响探究组:优势:我国众多江河滚滚东流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劣势:阶梯交界处的

高大山脉成为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走向、水能资源、交通等有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以便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地理中的地形与地貌

地理中的地形与地貌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的学科,而地形和地貌则是地理学中的两 个重要概念。地形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地貌则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和侵蚀等因素所形成的地表特征。通过对地形和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化与演化过程。 一、地形的形成与特征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和河谷等。地形的形成与地球的构造和力学作用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板块运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从而形成山地和盆地。同时,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也会改变地形,如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会形成河 谷和冲沟。 不同地形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山地地势陡峭,海拔较高, 气候多变,植被稀疏;高原地势相对平缓,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湿润;丘陵地势起伏,常见于山 地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盆地地势较低,四周环山,降水较少;河 谷是河流长期侵蚀形成的狭长地带。 二、地貌的形成与类型 地貌是地表受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和侵蚀等因素所形成的特定地形 结构。地貌类型千变万化,每一种地貌都承载着地球演化和地理环境 变迁的历史。

1.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貌之一,主要由山脉、 山岭、峡谷和岩石组成。山地地貌形成于板块运动、地壳抬升和风化 侵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2.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位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通常由 起伏较小、海拔较高的平坦地区组成。高原地貌多见于大陆主体上, 形成于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和多年积累等过程。 3.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又称低原,是指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区。平原地貌多见于大陆边缘和河流冲积平原,形成于河流冲积、湖泊沉 积和海洋沉积等过程。 4.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由河流长期侵蚀、切割形成的狭长地带。 河谷地貌通常呈线性,两侧为陡峭的山脊或山墙,具有丰富多样的地 貌类型,如峡谷、峡谷地带和河流三角洲等。 5. 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指地球上海洋表面的地形特征,主要包括 海底山脊、海沟、海岸线和海滩等。海洋地貌形成与海水的侵蚀和沉 积作用、地壳运动以及海洋生物的活动等。 总之,地形和地貌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特 征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多变性。通过研究地形和地貌,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仅如此, 地形和地貌的研究也为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预防和城市规划等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依据。

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山东的地形区》

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山东的地形区》 世上没有回头路,当我意识到这点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尽我的所能努力奋斗,看看究竟会怎样。下面为您推荐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山东的地形区》。 课件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的地形特点,能够在图上找出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2、了解山东矿产的分布,知道自己家乡主要的矿产资源。 3、知道山东的气候类型,了解山东主要的气息灾害。 4、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说说环境污染和治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的地形区和主要矿产自已。 2、教学难点:山东发展工业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结合体会发言,教师补充加深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泰山图片。今天我们了解山东的主要地形和矿产,探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展示山地地形图 学生活动: (1 )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区的颜色判断山东地势特征。 (2)分组讨论,确定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讲述:山东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其中丘陵是的山东丘陵,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内陆地区中部是泰山为主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四周是鲁西北平原等四大平原。 板书:一、地形与矿产 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为主。 展示山地矿产和工业分布图 分析讲解:指点图上各种矿产,山东矿产资源丰富,黄金,石油等丰富,其中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在烟台的招远,石油站第二位,是胜利油田。还有很多其他矿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主要的工业城市有青岛,烟台,济南和淄博等。 学生活动:(1)阅读97页图表,了解山东主要的矿产种类。 (2)讨论山东矿产分布和工业发展的关系。 总结板书:2、矿产:黄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 展示山地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学生活动:(1)回忆山东的纬度位置,分析山东气候的特点。 (2)找出山东主要的气象灾害,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他们的危害。 讲述:山东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灾害是旱涝和干热风等,对于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板书:二、气候与气象灾害 1、气候类型:暖温带季风气候 2、气象灾害:旱涝,干热风,寒潮,冰雹。 学生活动:阅读99页材料,谈谈自己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课题:地形和地势 课型:复习课课时:1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我国地形特点及山脉分布 2通过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能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势基本特征 4.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熟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5.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学习重点: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 学习难点: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复习过程: 复习过程1;我国地形特点、山脉分布及地形区的分布 课件展示(1)读饼状图分析我国地形特点 学生活动: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合作探究:山区面积广大,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p24)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总结山区发展的利弊

利: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弊:①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多,平 原少,耕地资源不足 ②…… 课件展示(2)山脉的不同走向与分布(展示不同走向山脉) 教师要求:参考课本25页记忆我国主要山脉(限时记忆) 学生活动:略 教师要求:(3)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及特点(全品62 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5分钟限时记忆)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记忆情况(抽查)

学生活动:说出地形区及特点(被抽查学生) 复习过程2:.了解我国地势特点.及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课件展示:(1)读图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师活动:(2)读图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熟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学生活动:略 合作探究(3)总结地势对我国的影响(p27)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学生活动:答案(略) 习题巩固:中考习题演练,导学精要习题检测部分 学生活动:按时完成中考习题演练

地貌学课件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规律 2.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①内外营力 ②地质构造和岩性 地质构造是塑造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形成多类构造地貌,如褶皱、断层等。 岩性不同,地貌形态也会千差万别。 ③内外力作用时间 内外力作用时间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高原外力山区外力丘陵 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1.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 ①西周:《诗经》“岗”(丘陵)、“塬”(平原)、“湿”(湿地) ②战国:《禹贡》九州山川大势、土壤类型 ③北魏:《水经注》黄河、长江及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地形、气候等特征。 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溪水侵蚀、搬运与堆积三者作用关系的描述。 ⑤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区域特征的记载。 ⑥清初孙兰《柳庭舆地偶说》触及内外力作用并指出人为作用。 2.近代地貌学的发展 ①(美)戴维斯: 观点:a.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 b.认为地貌发育的要素有三:构造、营力、时间 缺点:思想方法上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忽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向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②(德)彭克《地形分析》 a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的产物 b研究地貌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 c地貌分析的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3.地貌学的现状 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定性描述转入数量分析和定量研究 ②我国地貌学的研究对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③产生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三.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1.在农业方面:运用地貌学可以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围海造田等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并提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依据。

高中地理常见地形地貌

高中地理常见地形地貌 1、海岸地貌coastal landform 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1 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 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 1.4 万余千米。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

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一、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 •“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的形态 •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 •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 •3、地貌的分布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 •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 •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 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 •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 •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 •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

中国地理的地势和地形

中国地理的地势和地形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

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中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主要山脉及其最高峰山脉名称海拔高度(米)最高峰高程山脉名称海拔高度(米)最高峰高程阿尔泰山脉3000友谊峰4374贺兰山2000以上贺兰山3556天

地理基础知识——地形地貌解读

地理基础知识——地形地貌解读 地形和地貌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地球表面的各 种形状和特征。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而地貌是指由地质、气候和其他地理过程所塑造出来的地表特征。 地形的形成原因 地形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造作用: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的运动和变形,形成山脉、地 震带等地形。 2. 水力作用:水流的侵蚀和沉积形成河谷、洪积平原等地形。 3. 风力作用:风的侵蚀和堆积形成沙丘、风化盆地等地形。 4. 氷雪作用:冰川的削蚀和堆积形成冰川谷、冰碛平原等地形。 常见的地貌类型 根据地形特征的不同,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

1. 山地:由山脉和山区组成,地势高峻,地表起伏较大。 2. 高原:地势较平坦,海拔较高,多位于山脉之间。 3. 平原:地势平坦,多为河流和海洋的沉积物所形成。 4. 河谷:由河流侵蚀形成的地势低洼的区域,两侧多为山脉或高地。 5. 海岸:地势低平,靠近海洋,常常受到海水侵蚀和沉积的影响。 6. 湖泊:由河流、断层等地质运动造成的洼地,积水形成的水体。 地形地貌的意义 地形和地貌具有以下意义: 1. 了解地球:通过研究地形和地貌,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和特征,进而认识地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资源利用:不同的地貌类型适宜开发不同的资源,如山地适宜发展林业、矿产资源,平原适宜发展农业等。 3. 环境保护:地貌让我们意识到地球的脆弱性,需要保护和管理好各种自然资源,以避免环境灾害的发生。

总结起来,地形地貌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研究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多样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地理地形地貌

地理地形地貌 地理地形地貌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学科,掌握地理地形地貌对于理解地球的物理特征、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讨论地理地形地貌的概念、分类以及形成机制。 一、地理地形地貌的概念 地理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特征和地面隆起或凹陷的部分。它包括各种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貌特征。地理地形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地理地形地貌的分类 1.山地:山地是地面隆起,呈现起伏不平的地区,一般高度大于500米。山地主要分为山脉和山岳两种类型。山脉由一系列附近或相连的山峰组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山岳指独立的山峰,如珠穆朗玛峰。 2.高原:高原是海拔较高、起伏较小的平坦地区,一般高度在500至2000米之间。高原上常有河流切割形成的河谷和盆地。例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 3.平原:平原是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海拔较低,地势均匀。平原通常由沉积物或火山灰堆积而成,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例如,松花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平原之一。

4.盆地:盆地是地面凹陷的地区,四周被山脉环绕。盆地内沉积物 堆积丰富,适宜农业和城市发展。例如,美国的科罗拉多盆地和中国 的塔里木盆地。 5.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水系的组成部分,常常通过冲刷和侵蚀形 成峡谷、峡谷和洪泛平原。例如,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形成 了壮丽的三峡峡谷。 6.湖泊:湖泊是地表积水的区域,通常由河流水系、冰川融水或地 下水形成。湖泊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的是山区的堰塞湖,有的是冰 川形成的冰碛湖。如中国的鄱阳湖和美国的五大湖。 三、地理地形地貌的形成机制 1.构造变动:地质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幔岩石上浮或下沉,形成山脉、高原和盆地。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 的碰撞。 2.水文侵蚀:水文过程,如河流侵蚀和冰川侵蚀,能够改变地形。 河流的冲刷和侵蚀形成了峡谷和河谷,而冰川的移动和磨蚀形成了山 谷和冰碛平原。 3.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导致岩 石破碎和颗粒分散,而化学风化使岩石溶解和转化成新的矿物质。风 化作用通常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颜色,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

地理地形和地貌

地理地形和地貌 地理地形和地貌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地球表面形状、地势高低以及地球各种自然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在本节课中,我们将 探索地理地形和地貌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了解它们对我们 生活和环境的重要影响。 一、地理地形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1. 地理地形的定义和作用 地理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和起伏,包括山脉、高地、平原、河流、湖泊等。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如 山脉和高地对气候产生阻挡作用,平原适合农业发展等。 2. 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 山地:是地球地表的高地区域,具有相对较高的海拔,地形陡峭,常见于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的带状区域。 - 高原:是相对平坦且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常见于地壳抬升或水 力侵蚀作用。 - 平原:是相对平坦且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主要由沉积物堆积形成,适合农业开发和人类居住。 - 河流:是水流在地形中切割形成的线性地貌,对交通、水资源和 土地肥沃度产生重要影响。

- 湖泊:是由水体在地表积聚而成的凹陷区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 境有重要作用。 二、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1. 斑驳的地形: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活动,以及 风化、侵蚀和沉积等自然力量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 2. 高山地区的形成: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抬升和岩石抬升形成了许 多壮丽的山脉和高地,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3. 水力侵蚀的作用: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造就了许多壮丽的峡谷、河谷和河流三角洲,如亚马逊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4. 风力侵蚀的作用:风力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许多沙丘、戈壁和沙 漠地貌,如撒哈拉沙漠、腾格里沙漠等。 5. 冰川的作用:冰川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许多湖泊、冰斗地形和冰 川谷地貌,如五大湖、马蹄湖等。 三、地理地形和地貌的影响 1. 气候和水资源的影响:山脉阻挡气流和水流,形成了气候带,影 响降水分布和水资源供应。 2. 农业和居住条件的影响:平原地区适合农业发展和人类居住,而 高山和沙漠等区域则较为困难。

高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

高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 一、平原地貌 平原地貌是指地势平坦、起伏较小的地区。它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主要分为河流平原、冲积平原和海岸平原三种类型。 1. 河流平原 河流平原是由河流冲积物堆积而形成的。河流平原分为三角洲平原和河谷平原。三角洲平原是指河流在入海口处,因沉积物质的堆积而形成的三角洲,常见于大河入海口地区,如长江三角洲。河谷平原则是指河流沿着河谷平原的河床,通过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带,如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平原。 2.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是由冰川、河流、风等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具有广阔的平坦地貌。冲积平原通常位于河流下游,是河流在下游缓慢流动时,将携带的沉积物物质堆积而成的,如中国东北的松花江平原。 3. 海岸平原 海岸平原是指位于海岸线附近,由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海岸平原地势较低,地势平坦,是海岸沉积作用的结果,如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平原。 二、山地地貌

山地地貌是指地势起伏较大,山峰、山脉交错的地区。山地地貌主要分为构造山地、侵蚀山地和火山地区三种类型。 1. 构造山地 构造山地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地表隆起和断裂形成的。构造山地通常呈现出山脉、山岭和山谷的形态,如喜马拉雅山脉。 2. 侵蚀山地 侵蚀山地是由于河流、冰川、风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山地地貌。侵蚀山地具有起伏的地形特征,有山脊、山谷和峡谷等,如中国四川的峨眉山。 3. 火山地区 火山地区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类型。火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具有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等特征,如日本的富士山。 三、高原地貌 高原地貌是指相对于平原而言,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高原地貌主要分为内陆高原和边缘高原两种类型。 1. 内陆高原 内陆高原是位于大陆内部的高原地貌,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侵蚀作用等形成。内陆高原通常地势较高,山峰、山脉交错,如青藏高原。 2. 边缘高原

地理自然地貌

地理自然地貌 地理自然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地貌不仅是地球演化过程的产物,也与地球的气候、地质结构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本文将介绍地理自然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一、高山地貌 高山地貌是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常见于大陆的边缘、板块的交汇处以及火山活跃区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著名的高山地貌。这种地貌通常由构造抬升、风化、冰川侵蚀和河流侵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高山地貌给人以壮观和雄伟之感,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保护区。 二、平原地貌 平原地貌是地球表面呈现相对平坦的地区,广泛分布于大陆内部的低海拔地带。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欧亚大陆之间的北方草原。平原地貌主要是由沉积物堆积、水流冲刷、风力作用等地质力量塑造而成。平原地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农田开发和人类居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高原地貌 高原地貌是位于大陆内部、海拔较高的地区,具有相对平坦或钟乳状地形的特点。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貌。高原地貌主要因

地壳抬升,河流侵蚀和沉积形成。高原地貌地处较高海拔,气候凉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是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四、盆地地貌 盆地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相对平坦的“凹地”,在大陆内部广泛分布。 如四川盆地和新疆准东盆地。盆地地貌主要是由地壳抬升和河流冲刷 堆积作用形成。盆地内部常常积水成湖泊,为农业灌溉和旅游资源提 供了良好条件。 五、丘陵地貌 丘陵地貌是由地球表面地壳抬升和水流侵蚀作用共同形成的,呈现 出连绵不绝的起伏地貌。英国的科茨沃尔德丘陵是世界著名的丘陵地 貌之一。丘陵地貌地势较低,多河流侵蚀形成的河谷和狭窄的山脊。 丘陵地貌适宜农业发展,也是旅游胜地。 综上所述,地理自然地貌的多样性为地球赋予了独特的魅力。不同 类型的地貌形成原因各异,既与自然地理因素密切相关,也与人类活 动紧密相连。正确理解和保护地理自然地貌,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 构建美丽地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研究地貌形成原因和特征, 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环境、利用资源,实现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目标。

1.第1课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1课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能 1.阅读教材P24图6-2“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 知道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 要评价。 2.在教材P26图6-6“东北地区地形分布”上识别区域主要地 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教材P28图6-9“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6-10“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6-11“东北地区年 降水量分布”以及教材P29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的气 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过程与方 法 1.阅读教材P25“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掌握运用 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过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掌握分析区域地形和 气候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品质,鼓励他们为建设美好家乡,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重难点重点 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建议采用激情法、讲授法、提问法、读图归纳法、分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课题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课堂 播放《闯关东》视频或歌曲《家在东北》(见音视 图资源包),导入新课。 教师:电视剧所讲述的关东地区就是被称为“白山黑 水”的东北地区。今天老师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和大 家一起“闯一闯”这关东,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感 受一下那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播放学生熟悉的《闯 关东》视频,在优 美的音乐声中进入 教学,学生激情澎 湃,兴致高昂。 课题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4-1 常见地貌类型(教师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地貌类型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说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在我国的分布和主要地貌特征 2.说明河流(流水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分类和分布 3.说明风沙(风力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4.说明海岸(海水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知识点01 喀斯特地貌 1,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4,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5,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6,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即学即练1】天窗结构是地下河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貌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1.根据上图中岩层走向与地表状况等分析,当地() A.各处岩层断层发育形成天窗构造B.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 C.外力侵蚀程度较低岩层较为完整D.灰岩与砂页岩共同构成当地地貌 2.猜测图中天窗构造中水体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水位季节变化小B.ph值呈弱酸性C.终年水温偏高D.雨水补给为主 【答案】 1.B 2.A 【分析】 1.根据所给地貌地质剖面图中信息可得知,天窗构造由外力作用形成,排除A;D2以上各岩层走向具有一定坡度,说明这里是褶皱构造一部分,B正确;地表起伏明显,地下暗河发育,说明这里岩溶地貌典型,排除C;参与化学侵蚀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矿物构成为主,排除D。故选B。 2.天窗内水体为地下水出露的湖体,所以终年水位变化较小、且水温变化也较小,A正确;由于这里岩溶地貌发育,所以地下水中含有含钙矿物,水体呈碱性,排除B;地下水流动互动,水温低,排除C;地下水补给为主,水位稳定,排除D。故选A。 【点睛】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知识点02 河流地貌 1,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V”形河谷深度

地理地形图

地理地形图

自然地理分界线(含图)一.世界各地分界线 1.各洲的界线: (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2)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5)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6)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7)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2.世界大洋界线: (1)太平洋与北冰洋的界线:白令海峡即楚科奇半岛的克利古贡角与苏厄德半岛的约克角连线。 (2)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界线:通过合恩角的经线即从火地岛沿德雷克海峡西端到查理斯角连线。 (3)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界线:沿马六甲海峡北端、苏门答腊岛西岸、爪哇岛南岸、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南岸,澳大利业大陆、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岛,再大致沿146°52'E到南极一线为界。 (4)大西洋与印度洋的界线: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

斯角的经线(东经20度)。 3.我国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线: 大致以黑龙江的黑河——云南腾冲一线。该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4.我国地势阶梯界线: 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的东端。 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我国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 (2)降水量和干湿区的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7讲 常见地貌

第三章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第7讲常见地貌 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 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综合思维、地理实 践力 [必修1]4.1;4.2 浙江卷第17、18 题 一、常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类型地貌景观及演变景观特点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 洼地(坝子) 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 底部平坦 峰丛→峰林→孤峰→残 丘 呈锥状耸立 地下喀斯特地貌 以溶洞为主呈层状分布 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笋溶洞底部,向上发育 石柱连接洞顶和洞底 [填图]在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中填出景观的名称。 提示自左向右,左图:孤峰、峰丛、峰林;右图:石钟乳、石笋、石柱。 2.河流地貌(见第10讲) 3.风沙地貌

类型成因地貌景观景观特点 风蚀地貌风及其携带的 沙粒冲击和摩 擦岩石 风蚀柱突起的孤立岩石,呈柱状 风蚀蘑菇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地貌 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沟槽内 常有沙子堆积 风积地貌当风速减小或 遇到地形阻 挡,风携带的 沙粒降落地面 固定沙丘沙丘上生长植物 流动沙丘 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有陡坡(迎 风坡)和缓坡(背风坡) [填图]在风沙地貌示意图中填写风沙地貌名称。 提示左向右:风蚀蘑菇、雅丹、新月形沙丘。 4.海岸地貌

类型地貌景观景观特点 侵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平台:向海倾斜的平台 堆积地貌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沙坝、沙嘴、潟湖等沙坝:伸入海中的长条形沙垄 [填图]在海岸地貌示意图中填写地貌名称。 提示上部自左向右: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下部自上而下:海滩、海蚀崖、海蚀平台。 5.冰川地貌 [易误辨析]槽形河谷和U形冰蚀谷有何区别? 提示河流进入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谷中分布着阶地(台地)与河漫滩。冰川在山谷中刨蚀(磨蚀)谷底,形成平直宽阔,两壁陡立的U形谷,常有磨光面及冰川擦痕。 二、地貌的观察 1.地貌观察的顺序 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 ↓ 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