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依学定教 顺学而导 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依学定教 顺学而导 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依学定教 顺学而导 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依学定教 顺学而导 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依学定教顺学而导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思我县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教师做不到“依学定教”和“顺学而导”。

问题(一):教师不因学情定教

无论是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也好,还是“满堂问”也好,众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缺乏或根本没有“依学定教”的意识和习惯,总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计教案和确定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以师道尊严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的思想、学识、举止成为一种权威主宰着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抑或只是观众、听众。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如何“依学定教”,怎样扭转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局面,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索取者。于是出现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比较流行的“满堂动”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充斥课堂。然而在形形色色、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有一些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如:书未读熟,就让质疑;讨论刚入门,即令停止;学

生质疑后,教师匆匆解答,接下去还是按教案的既定环节教;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备课相吻合的就称赞,出乎教师意料的则给脸色;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倚重优生,搞一言堂等等。诸多现象都说明形式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是停留在表层,并未真正得到落实,“依学

定教”只是口号而已。

问题(二):教师不会“顺学而导”

众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知道如何做到“顺学而导”。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抓不住重点、不着边际的提问,放任自流;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知识、观点、思维进入误区的情况,束手无策;教师常常把“讨论”这一学习活动完全交付学生,而实际上是不少学生根本不会讨论,如:小组长不知道如何主持,不知道怎样归类、综合、选择讨论的问题;不知道怎样收集、整理大家的意见予以汇报等等。教师不能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既定教案,导致讨论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接下来还是按既定教案走。“顺学而导”成为“水中月“和“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教师在课堂上做不到“依学定教”和“顺学而导”,导

致的结果就是在看似热闹、忙碌的课堂上却完不成教学任务,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最终造成语文教学质量滑坡。

针对目前我县现状,在不断地反思、学习、实验及研究过程中,我们构建了适合我县小学语文教学的“学•

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的主体框架是:“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三个步骤。

二、理论基础

1、古代“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学思想。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人以上,可

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因此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最

先阐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中的“学”、“导”、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是交潜推进的,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语

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

程中进行”。这些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充分说明了语文课堂教学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中,“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就强调了教学过程始终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积极活动,师生双方都在发挥主体作用。“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在“学”与“导”两种活动的交替进行中,学生与教师都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实现知、情、意、行的全域发展。

3、现代和谐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思想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把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母系统,这个母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又是一个个的子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只有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互动,融合、和谐、发展。

三、操作程序

(一)诱导试学

1、教师诱导入课。教师导入新课前根据“学情”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或是谜语、游戏,或者是一首诗、一段曲,或是智力思考题,诱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将带领学生由无知走向有知,少能走向多能,愚笨走向聪明,懒惰走向勤奋。

2、学生尝试学习。教师按所教课文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差异建议试学范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问自查,最后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生生、师生合作探究。学生尝试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

3、教师了解试学情况。可以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可以确定典型,个别谈话;还可以问卷调查等。教师对学生的试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下面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因嗜而炊”是为厨之道,“对症下药”乃为医之术,“因材施教”是教师教育之本。

(二)引导探学

1、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在学生试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原则,根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调整或设计教学程序,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即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教师因势利导。这里“导”的条件是“因势”,“因”即顺着之意,“势”则指学生实际学习现状,总之是对学生在试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思维、心理等诸多障碍,教师

将其归纳总结,作为学生探究的目标,然后要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等方法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完成自身能力的全域发展。

3、学生合作探学。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试学中自己没有发现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研究探讨。可以选择不同的探究方法,如:由小组内到小组间质疑、解疑;相同的问题结成兴趣组深入研究;把问题分解到能力组突破解决等。

(三)开导活学

这里“开导”指为学生广开学习语文的渠道,“活”包含两层意思:

1、练习设计要灵活。首先“练”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它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的集中练习,也不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某一单独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学习一篇课文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达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其次要明确这里的“练”是广义的概念,是指以思维训练、语言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训练。可以是语言文字的“练”,可以是口语交际的“练”,可以是品味诵读的“练”,可以是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的习作仿写的“练”,可以是由读到悟的练,可以是运用不同方式、方法来观察、

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活”要求教师的练习设计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数量、难易度都要灵活多样,丰富多采,有创意,有新意。提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内容来练习。在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个性,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2、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用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活”就是要把语文教学变封闭为开放,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生活学,学了为现实生活服务。具体讲即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深入研究,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使语文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四、模式特征

1、动态灵活性

一是模式的操作程序具有动态灵活性。“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的三个步骤可以一课时进行,也可以分布于一篇课文的几课时之中;有的步骤在课上进行,有的可以放在课下进行,如“试学”,低年级侧重于课上进行,中高年级可要把一部分试学内容放在课下:“探学”中有一些问

题需要学生课下乃至一生去探索研究的;“活学”则更要灵

活掌握,有些要与课外活动联系起来。三个步骤是交融进行的,“诱导试学”中有“探”,“引导探学”中有“试”,“开

导活学”中又有“试”和“探”,在“试学”、“探学”中,

教师还要“开导活学”,而且每一步骤里的具体环节都是变

化不定的。、二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也都具有动态灵活性。“真正的教学和技巧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切先进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成功的法宝,

这些法宝的灵魂是“活”。“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

式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依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编写教案,而且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变动,这是由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随时会有教师在备课未曾估计到的新情况出现,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也不可能拘泥于课前编写的教案而不加任何变动,它具有弹性和可变性的“动态灵活”的特征。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随机性,创造性地调整教学设计,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动和教学场合、内容、对象的各种变化衍生出多种变式。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使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2、自主创新性

首先表现在学生方面。学生从自己尝试学---合作探究学---活中学,可以看出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敢于问自己真正想知道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可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可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有所偏爱,可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争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当学生以自觉的、自主的、无拘无束的状态进入学习活动中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在萌生,创新思维就会冒出火花,创新精神会逐步树立,创新能力在悄然形成。其次表现在教师方面。教师从诱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试学情况进行教学再设计---因

势利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为学生广开学习语文的渠道,无不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活跃在课堂上,在自己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在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的同时,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才能也得到充分的展示。第三表现在模式本身方面。“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学生、教材、方法之间要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而模式框架中的“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也是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在这种自主状态的模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创新“导”、“学”活动,推动着模式教学的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

3、和谐发展性

和谐教育思想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把教学过程本身看作一个系统,从静态分析,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动态分析,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又总是处于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教学结构是静态的,教学的功能是通过动态的变化来实现的。“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就是力求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即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教材的和谐、教师与方法的和谐、学生与教材的和谐、学生与方法的和谐、教材与方法的和谐。在这里有学生学,教师导;有教师导,学生学,还有学生导,教师学。在和谐的状态中,“导”与“学”、教师与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注意事项

1、“依学定教”是基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教材、教法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教法,吃透教材,还要善于“察辨”,即孔子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细察课上每一学生内在和外在的变化。这样才能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地分析、判断,不断地调整,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进行教学再设计,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的最优化。

2、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融洽的课堂

气氛。这是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并积极关心学生的内在需要、学习动机和自身发展;学生也信任教师,与教师在情感上相互接近,“接受”教师。

也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创造意识才会萌生。

3、“顺学而导”为最高。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再设计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的。这一环节具有隐形的特点,隐藏在教师的大脑中。它不仅是在“诱导试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在“引导探学”、“开导活学”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试学”、“探学”、“活学”中出现的诸多变化与需求,随机调整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过程中诸多要素间的和谐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顺学而导”

4、要重视诵和读。要充分地读,做到读准、读熟、读好,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把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不仅仅是理解课文、回答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在诵和读中感悟到语言文字中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在诵和读中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的艺术,让学生在诵和读中掌握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让学生在诵和读中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灿烂的文化。

“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实践和推广,紧紧围绕“依学定教”和“顺学而导”两个基本原则,对于规范我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我县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养,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确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引出了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如:,教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自觉参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的问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不断自觉提升的问题,教师教学信念提升――把教学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养家

糊口的职业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在以后工作中逐步解决。道路虽然曲折而艰难,但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跨过一道道坎!

数学课堂中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数学课堂中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引导、启发、合作、探究”,这些都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会用到的教法、学法,无论什么样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纵观常态的或各类公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步子走,教师引领着学生做。课堂探索、研究活动此起彼伏,但课后练习、检测时总有易错处,给课后作业、辅导等工作带来麻烦。 本学期我校实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我作为课题组实验教师之一,通过听课、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活动,亲自实验,体会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外,更要备好学生、学情、内容的前后联系,易错点及考点等。这正与开学初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梳理教材”活动不谋而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 一、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备课、上课,过程看似轻松却“暗藏玄机”。这其中教师的功夫在备课,智慧显课堂。例如我校刘主任示范的《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课,在学生“先学”后,反馈学习效果时,教师直接指名部分潜能生来汇报,这样便于暴露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弱点、疑点和易错点,教师则顺学而导,抓住有问题的内容组织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我们强调教师要精讲,也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疑的导学,学生不懂的重点讲解,我认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就正好实践了这一点。教师的指导讲解针对性很强,在“当堂训练”的检测题中,就有学生较易混淆的和易出错的内容,练习题由简到难,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更容易把握学生学情。 二、“先学后教”要求教师必须备学生,备学情。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发现“封闭图形”这个数学术语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利用课下一点时间找个别学生做了个调查,学生们都说不清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在理解“周长”的含义时必须弄明白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是有难度的了,也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我决定直接带着学生去“捅窗户纸”,在“先学”这个环节中,自学指导如下设计:1、出示2个图形(一个是封闭图形,一个不是),让学生自已辨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是封闭图形。2、用手摸一摸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感受“一周的长度”。3、看教科书说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推荐文章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

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 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 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查字典理解字词标注读书感受 好词佳句要积累联系实际去理解 遇疑惑善提问学后运用乐趣多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发表时间:2013-09-23T15:39:33.74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徐建生[导读] 矩形的判定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矩形的性质以后的教学内容,是对矩形的深入研究和拓展。 ——《矩形的判定》课例研究 徐建生 摘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不仅包括知识层面的习得,还应包括方法、能力、思想方法的感悟,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论及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教学内容的确定,即教什么;第二,学生活动的组织,即怎么教。由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做到:有合理的教学内容,教的东西是学生需要的,即“以学定教”;有根据学情量身定做的适宜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即“顺学而导”。本文试图通过《矩形的判定》的课例研究来诠释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词:数学教学;《矩形的判定》;课例研究 一、教学研究 1.课前的分析(1)教材分析 矩形的判定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矩形的性质以后的教学内容,是对矩形的深入研究和拓展。另一方面,学习和研究本节课为以后研究菱形、正方形、圆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本节课能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过程,而且通过本节课的课堂研讨、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向学生渗透类比、转化等思想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初定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能应用矩形的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感受解证计划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2)经历探索矩形判定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矩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矩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以及灵活应用。 3.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之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也趋于成熟,而且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矩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探究矩形的判定方法,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矩形判定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应用矩形判定方法的解题能力得以加强,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实践 1.判定方法的探究 首先,笔者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来引入新课,以此为基点展开矩形的判定方法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以下问题链和核心知识来探究矩形的判定方法。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方法(要素)有哪些? (3)你可以预测一下判定矩形的主要方法(要素)是什么? (4)在每一种方法(要素)中,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判定一个四边形为矩形?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4)进行。于是可以得到:从“角”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再从“边”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满足勾股定理逆定理即可);最后从“对角线”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2.判定方法的理解 在学生探究出判定矩形的方法之后,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问题1:对于平行四边形,满足哪些条件就可以得到矩形? 问题2:对于任意四边形,满足哪些条件就可以得到矩形?并要求学生判定下列四个命题的真假。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 ) (4)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接着又继续呈现了下列两道习题来检测学生对矩形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习题1 在下列说法中: (1)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对角线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其中正确是个数是——( ) A、1 B、2 C、3 D、4 习题2 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条件: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余年了,但作为一个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也许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到位,也许是因为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也许是……结果导致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高耗低效的现象,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当前,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瓶颈就是低效和无效问题。我认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首先是以学定教,即要确定教什么,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目标一定要明确,为此,教师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处理。在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并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做好课堂预设及处理方案。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了解学情的两条重要渠道: 第一要通过目标检测的手段,掌握学生的“盲点”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容自如。“学”是“教”的目的,“教”要为“学”服务。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暴露自己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下解决问题。为了能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要留出时间,通过“练习板演”和“习题检测”的方式对学生就本课知识点和重点内容作巩固和反馈测试。通过检测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切实提高“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如课内外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每年中考都要考5至10分,写错字、别字、漏字均不得分。平时我就给学生渗透这种思想,严格要求他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会写。我在听写(两个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一张纸上)以下古诗时发现学生的别字现象严重(括号中是学生写的错别字)。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纱),夜泊秦淮近(进)酒家。 商女不知亡(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就结合诗的创作背景,再次给学生讲解诗的意思,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这样下来,学生的印象深刻,得分率大大提高,也为以后的再教学积累了经验,真是一举两得。 第二要及时、认真的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得失,收集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列入今后的教学目标中。关注生成,是实施以学定教的着力点,“以学定教”,就是真正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了解学习情况。 如教学《三峡》时,我让学生讨论: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先写夏水?

安徒生童话阅读指导课教学导案

安徒生童话阅读指导课教案

————————————————————————————————作者:————————————————————————————————日期: 2

阅读指导课教案-《安徒生童话》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的交流、推荐,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带领学生重温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通过阅读了解、感受童话故事的丰富多彩。 课前准备: 1、学生阅读《丑小鸭》等童话故事; 2、要求同学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这本书。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希望自己变得更美丽些吗?如何做才能更美丽呢? 2.光有外表的美是肤浅的,拥有内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崇高的美!(指名说,板书课题:读书让我们美丽) 3.开学这么多天了,咱们班的图书角也成立了。同学们每人提供的图书以及学校图书馆的图书,使我们每个人拥有了充足的图书资源。这些天你读了几本了,读的哪几本呢? 4.这些书一定让你们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聪慧,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读书成果吧! 二、图书交流会 1. 小组交流、汇报读书成果。

2.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师引导,推荐好书给班上其他同学。) 三、走近安徒生,重温经典 1.刚刚同学们向大家推荐了许多的好书,听了你们惟妙惟肖的介绍,老师也忍不住想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了,它的名字叫《安徒生童话》(展示书) 2.(出示安徒生图片)这位就是安徒生,你了解安徒生吗?(指名介绍,师补充资料) 四、赏读《丑小鸭》 1. 安徒生的童话里经典的故事莫过于《丑小鸭》,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 让我们来说说故事的内容呢? 2. 丑小鸭最后怎么了? (1)师配乐范读 (2)看着图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五、总结延伸 1. 安徒生是世界童话大王,他的童话故事大都是经典很值得一看,你还看过哪些? 2. 老师这有他童话全集的一些目录,没看过的抓紧去拜读吧!(出示《安徒生童话全集》图书目录) 3. 目录上的省略号表示? 4. 安徒生为何能写出这么多生动感人的童话呢?想知道的话,就到他写得自传《真爱,让我如此幸福》中找答案吧!这里的“真爱”,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中的“学”,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顾名思义就是课前观照这两层面,预先确定好教学目标、策略、方式方法等,教学时,一方面顺着预设目标引导生成,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情发展变化,调整策略方式方法,引导生成。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教学方法,提出自己几点想法。 一、把握特点,精心预设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所提的学习要求是不同。课前,首先我们要熟识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把握不同学段的特点。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才能在预设时剔枝除蔓,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上下衔接,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确定重难点,根据文本设计清晰的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1)有效的教学环节。(2)有效的提问。围绕重点简略的提问,起到引领提纲的作用。最好做到“一课一问”。设置重点问题时思考:你从语言的文字到思想的内容,解决了什么?切合文本吗?(3)有效的读书。教师应思考:每一次让学

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读。(4)有效的预习。要变换预习的形式,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预习方式,力求体现简单、有效。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发挥好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握好“教”与“学”。“放”与“收”的关系。努力做到收放自如、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常教学中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由于有了课前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个性的问题,相机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有所得。一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及时梳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如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同桌互助、小组讨论)加以解决,把少量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交流,逐一解决。引导学生抓典型的语言信息和文本内容的精彩之处,领悟文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课内外阅读教学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课内外阅读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考试成绩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目的。新课标要求教师挖掘小学语文的其他作用,充分发挥其功能性。在笔者看来,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两大功能,首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最初的信息获取和表达能力,获取即阅读,表达即写作。在笔者看来,学生正置身于一个充满着各种各样信息的时代,因此培养他们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极为重要。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简单谈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类。课内阅读是基于课本,通过阅读课文,获取一定的信息,掌握一些修辞手法。课内阅读的优点是有着教师的指导,能够对文章进行较为透彻的理解,掌握生词,缺点则是阅读范围较为固定,信息单一。课外阅读则恰恰相反,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没有教师的指导,同时文章里有着大量的生词,需要学生自己解决,是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验,阅读难度高了,获取的信息自然也比课内阅读要丰富,

同时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应该将课内外阅读割裂开来,而应该让二者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现阶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在笔者看来,阅读应该是一种学生从小就养成的习惯,这样他们才能做到自发性的阅读。然而,现实中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课内阅读有着教师的督促,阅读效果尚可,但是课外阅读的情况则良莠不齐。曾经有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与西方同龄人相比,每年要少读近十万字。除此之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大都不是自愿的,而是有着家长的督促或者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虽然能够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但是这种压迫式的阅读只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心底排斥阅读,一旦他们年龄大了,没有父母的束缚,很可能会拒绝阅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引导上,教师和家长也有很多不足,最为显著的是没有帮助学生选择书籍,一味地让他们阅读四大名著或者外国名著,要知道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书籍是初中必选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学生在心底排斥阅读。在笔者看来,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内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转移到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甄选适合的书籍,促进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从课内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继而形

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读《伊索寓言》,品智慧人生 ———二年级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阅读目标: 1.通过赏析《目光短浅的鸫鸟》这则寓言,让学生走进《伊索寓言》,喜欢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故事给人的启示。 2.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搜集介绍《伊索寓言》有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火眼金睛识价值 1.认识伊索的坎坷经历 2.认识《伊索寓言》的价值 你对《伊索寓言》有哪些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伊索寓言》的介绍。 (2)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酌情处理) (二)一吐为快说故事 1.听了刚才的介绍,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寓言故事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篇故事《目光短浅的鸫鸟》,请大家读一读全文,看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读。 3.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5.讲故事比赛。 三、七嘴八舌谈智慧 1.分析人物 在《目光短浅的鸫鸟》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2.探讨寓意 四、出口成章品人生 1.联系生活谈感受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刚才我们通过“读故事——感知内容,说故事——获得人生智慧,谈感受——指引现实人生”来学习寓言。 五、拓展阅读引生活 1.引读更多故事 其实,伊索是世界寓言大王,他的寓言故事大都是经典,很值得一看,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读读里面更多的故事。 (课件出示阅读目录) 2.学生自读 3.班内交流: 你读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感想 4.总结延伸: 《伊索寓言》里面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课下自己去读《伊索寓言》里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书。让精彩的寓言故事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和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和答案解析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寒山:生:坐:红于: 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 A.初秋. B.深秋. (二)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和:白银盘:青螺: 3.“潭面无风镜未磨”指的是湖面,像. 古代铜做的镜子,需要,才能保持光亮. 4.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二、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片段,回答问题.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了,鸟儿不()了,蝴蝶()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

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我能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2.读了这段课文,小问号想知道明明是写同学们课上课下的情景, 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呢? 我来回答:这样写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为学校增添了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读得,读得;三是突出了下课后孩子们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3.我能写出这段课文提到的那些小动物. 4.我很喜欢这个小学,因为: 三、阅读《灰雀》片段,回答问题.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矮小——()讨厌——()俯视——()忧伤——() 2.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的,一只胸脯是的,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非常. 3.从哪里可以看出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呢?用横线画出来. 4.假如你的小伙伴想要捉灰雀,你会怎么做呢? 四、阅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片段,回答问题.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导案

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推荐文章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查字典理解字词标注读书感受好词佳句要积累 联系实际去理解遇疑惑善提问学后运用乐趣多 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一、指导目的: 1、通过认识阅读课外书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浅谈“以学定教”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浅谈“以学定教”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发表时间:2014-06-19T10:34:46.6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5月总第121期供稿作者:杨芳黎 [导读] 这位老师以导学为主,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新知,记下自己的预习收获、创新发现和疑难问题。 ◆杨芳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第一小学325400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都在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向,努力探究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能。近年来,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生本课堂”正在悄悄渗入我们的教学。“生本课堂”是一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首先营造的是一个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生本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它是“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生本课堂”力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独特个性的人来对待。而今,在“以学定教”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关键词:以学定教缺乏引导放任自由越俎代庖 一、有效预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量子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权首先是学生的。因此,在教师解读文本的同时,学生也应当有相应的学习活动——预习课文。不少老师在布置预习时用一句话简简单单地交代学生回家预习课文。至于预习时,从哪些方面进行预习,要完成哪些目标,却不作具体要求。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力都相对较差,学习能力完全得依靠老师的指导才能逐渐形成。缺乏引导的预习布置让学生像无头苍蝇,无从下手。 本可以以此作为教师了解学情的平台,却发挥不了它的实效性,形同虚设。 在去年暑期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过程中,一位老师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导学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借鉴: 这位老师以导学为主,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新知,记下自己的预习收获、创新发现和疑难问题,再利用这些“资源”来指导备课,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令我深受启发。 二、别让顺学而导成了放任自流 不论我们的计划考虑得多么周密,学生的学情掌握得多么准确,那都只是预设。学生是变化中的个体,“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根据学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后,教师在课堂上要顺学而导。“顺学而导”,关键在教师的“导”。“导”的功用在于唤醒和催生,使学生知识情感自然连接,实现由知到能的顺利过渡。当学生迸发出的火花与我们的预设有出入时,我们还要学会顺应学情,适时放弃。 一位老师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时,一学生提出曹冲的办法并不理想,找这么多的石头太麻烦,再说搬去搬来也费劲,还不如赶一些羊群上船来得轻松。教师一听,当即肯定学生敢于向曹冲挑战,有批判精神。其他学生一听来劲了,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有人说赶猪上船比赶羊好,因为猪比羊重,需要的数量少;有人说用人代替猪羊更好,人比猪羊听话,不用赶去赶来。最后,通过比较,赶猪羊比搬石头好,用人比赶猪羊好。看来,同学们的办法都好,就是曹冲的办法不好。这样一来,文本的价值取向哪里去了?曹冲的聪明才智又被冲向何方了? 顺应学情不等于一味迁就,自主不意味着自流,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引导,只是这种引导要自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风”是理念,是教师;此“物”是课堂,是学生。相比之下,另一位教师教学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值得学习。 师: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我要同学们找三种句子(划出文中让你感到心酸、看到希望、受到感动的句子)找到没有?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先说说让你感到“心酸”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是让我感动的句子(生读划下的句子,这里学生并未按教者的提示说)。这几句话让我感动是因为在余震袭来的时候,大地在摇晃,为了救大陆的小钱,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不是跑向空旷的地方,而是一个沉着地站在病床旁,一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种精神让我感动。 师:你说的是感动你的句子,说得很精彩,有理有据,让大家听得明明白白,真了不起! 师:那么,还有谁也划下了这样的句子,说说你的不同感受,或者把你的“感动”用读表达出来。 生:从“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感到他现在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尽快地抽出骨髓。 生:我还感到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也不是他的家人。 师:难道他们不知道危险?不怕危险?那他们为什么不远离危险? 生:不!他们知道危险,他们也怕危险。他们为的是挽救小钱的生命。他们知道在海峡彼岸有一个大陆青年正期待着他们的骨髓。师: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请用心体会一下,我们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李博士、表现出台湾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策略 上传时间:xx-4-27 点击:5369 [ 收藏本文 ] 【大中小】 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大语文课外阅读模式理论认为,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应该是有限的,而且是渐进的。在低年级,让孩子们掌握记住故事梗概,并加以复述的方法;还可以学习课外读物部分词汇,加以领悟和解说。在中年级教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用得比较好的语句和语段,学习语言美的鉴赏方法;此外,还可以学习就书中令读者感到有疑义的内容或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看法。在高年级,应该深入一步领会精美的语言与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及浓缩一本书内容的方法。还可主动学习做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获得读书的方法,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大体上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有“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 课”、“好书推荐课”等几种课型。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策略: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畅谈收获体会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习目标:确定专题,学习阅读方法。操作要领:此环节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

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学生阅读实践学习目标: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体验,形成技能。操作要领: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形成技能。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阅读其间进行巡视,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此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3、畅谈收获体会学习目标:畅谈方法,交流收获,共同提高。操作要领: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

二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案

二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第二周 朗读推荐写动物的小童话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2.通过朗读描写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为主角的小童话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接受知识的灌溉,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勤发现,大胆想象的能力。 【教学点】 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让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去读。采用多种方法让孩子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领悟做人的一些道理,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心灵的启迪,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1.猜谜语比赛:耳朵长,尾巴短,兴吃菜,不吃饭。(兔子)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猴子)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 2.是啊,这么多的小动物聚集在一起,谁能猜它们要干什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小动物,朗读几个描写小动物的小故事。 二、朗读推荐。 (一)阅读小童话《假面舞会》 1.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故事。 2.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什么地方有趣? (二)走进“童话森林” 1.过渡:听完《假面舞会》这个故事,让我们继续走进小动物的童话城堡。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小童话《快乐小屋》和《下一个就是我》。想一想:这两个故事的主角是谁?你最喜欢哪个故事? 3.把你喜欢的故事读给同学听 三、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阅读了有关动物的几个小故事,对一些小动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希望课后大家能多阅读一些好的书籍,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2、介绍其他描写动物的文学作品:《笨笨猪》杨红樱著 《小猪唏喜呼噜》孙幼军著 第三周 摘录笔记法 【教学目标】 1、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2、使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学会摘录笔记法,提高阅读效果。 【教学重点】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下午好!我是马屿镇中心小学的陈美华。 今天说课的主题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将以《》一课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点击ppt 首先是【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点击ppt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击ppt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中也提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因而在教学中设定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策略。配以感情朗读,理解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深思,在思中体味, 以( )为主线,()为暗线,层层深入文本,在感悟()特点,完成对()整体认识的同时,逐步走近()。 教学背景分析点击ppt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从三个角度叙述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册第()组第()篇课文,节选自()。(内容简介)

本文采用()的方法,表达()。文章语言简洁、传神。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在课标中明确提出了第三学段阅读要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表达效果。 本单元上承五年级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走近毛泽东”和人物描写一组课文的学习,同时为下一学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欣赏文学作品水平”打下基础。 本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会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理解词语;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如网络、资料袋、图书等;能带着课后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写人的文章,具备了一定的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学生的年龄又与作者和闰土相仿,文中描写的故事充满童趣,易于激发学生走进文本,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篇文章写作的年代和生活的环境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有差距,所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蕴含的情感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根据学生情况和单元重点,结合本课内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点击ppt 【教学目标】其中 点击ppt 1、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教学重点 点击ppt 2、运用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等)理解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练习电子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内 阅读练习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练习 (一)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1、这一段话有( 3 )句话。 2、这段话中的“她”是指(春天)。 3、这段话写到的春天的景物有(柳枝)、(风筝)、(喜鹊)、(杜鹃)、(桃花)和(杏花)。 (二) 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玩。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kòng kōng)气是那么清新。他们来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那里盛(shèng shéng)开着美丽的铃兰花。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横线。 2、从这段话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漂亮——(美丽)新鲜——(清新) 3、写句子。 商店里的商品是那么多,玩具是那么吸引人。 (三) 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1.这段话共有(2)句。 2.这段话主要写(春雨姑娘)叫(笋芽儿)醒来。 3、写春雨声音的词语是:沙沙沙,沙沙沙。 4.春雨的声音很美,就像一首乐曲。 (四) 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他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1.这段话共有(5)句话。 2.第一自然段写雷公公在呼唤笋芽儿。 3.用“○”画出第二自然段写笋芽儿动作的词语。 (五) 1.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2.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 让你吃个够。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目的 1.激发学生对《斑羚飞渡》的阅读兴趣,指导大家用浏览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封面、目录和作者简介。 3.指导学生欣赏《昆虫记》精彩片段。 二、指导过程: (一)推荐文章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斑羚飞渡》。 师:有人说“看书看皮(封面),看报看题”。那我们来看这本书的书面,你能得到些什么信息? 二、学会看书皮 1、人物 生: 师:是的,封面上有一只斑羚站在悬崖边,似乎在思考什么、、、、、、 2、师:同学们,再仔细瞧瞧这一封面,吸引读者眼球的还会是哪些信息? 生: 师:动物小说大王,多么响亮的称号,有谁了解他吗? 生: 师:看看树皮的另一面,有关于作者的介绍。原名沈一鸣,笔名沈石溪,1952年生于上海亭子间,祖籍浙江慈溪。1969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村寨插队落户,在云南边疆生活了18年,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经历。1972年到当地山区小学当教员。1980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现为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创作以动物出版的作品小说为主,已出版作品五百多万。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 总结:所以真正会看书的人,往往会先从书的封面看起,因为从这里你就能了解到这本书的很多内容。 4.目录了解 师:除了书皮,我们还可以从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相当于文章的题目,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咱们一起读读目录。考考大家,老师想要了解一下羊的档案,你觉得我应该从那一页看起?生: 师:通过目录,我们已大致了解主要内容。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些片段吧。 三、片段欣赏,走进作品 (一)激发对《斑羚飞渡》故事的期待 出示:这群斑羚走到了伤心崖,算是走上了绝路。往后退,是咆哮的狗群和十几枝会喷火闪电的猎枪;往前走,是几十丈深的绝壁,而且朝里弯曲,除了壁虎,任何生命都休想能顺着倒悬的山壁爬下去。一旦摔下去,不管是掉在流沙河里还是砸在岸边的砂砾上,小命都得玩完。假如能跳到对面的山峰上去,当然就绝路

关注学情 顺学而教

关注学情顺学而教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学情关注 义乌市东洲小学吴加美 【摘要】新课程改革催生了“学情理论”,其根基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动态,并把对学情的关注切实落实到备课、上课之中。本文着重研究了关注学情的必要性和学情的特征,并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探索“充分利用学情,保证‘教学预设’、‘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质量”,从而构建有效教学。【关键词】关注学情顺学而教有效教学 一、引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这是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所产生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从中我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应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和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但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许多教师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首先,在备课时,教师习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教学设计通常以自己的知识基础,以及对教材的自我解读与领悟作为开展教学的依据。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习惯把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注重知识技能的分解,从部分到整体地呈现给学生,喜欢满堂灌,唯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懂,总认为自己讲得少,就是不负责任,自己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彻,学生掌握的就越好、越快。最终的结果是课堂教学设计思路远离学生,脱离学生接受能力,要么超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产生学习难度与压力,对学习有了恐惧,要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浅层重复的低效学习,让学生觉得枯燥;而“满堂灌”则是让学生懒于思考,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改革催生了“学情理论”的发展,转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教师不再只是埋头研究如何教,更重视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动态,并把对学情的关注真正落实到备课、上课之中,从而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二、关注学情,优化小学英语教学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讲过:“顺应学情 ,是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教学 艺术的灵魂应该是关注学情,并针对学情的变化发展组织开展灵活的教学。 (一)关注学情的必要性 “学情”指的是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学习需要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学情,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切实关注学生的真实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