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中的“学”,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顾名思义就是课前观照这两层面,预先确定好教学目标、策略、方式方法等,教学时,一方面顺着预设目标引导生成,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情发展变化,调整策略方式方法,引导生成。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教学方法,提出自己几点想法。

一、把握特点,精心预设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所提的学习要求是不同。课前,首先我们要熟识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把握不同学段的特点。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才能在预设时剔枝除蔓,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上下衔接,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确定重难点,根据文本设计清晰的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1)有效的教学环节。(2)有效的提问。围绕重点简略的提问,起到引领提纲的作用。最好做到“一课一问”。设置重点问题时思考:你从语言的文字到思想的内容,解决了什么?切合文本吗?(3)有效的读书。教师应思考:每一次让学

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读。(4)有效的预习。要变换预习的形式,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预习方式,力求体现简单、有效。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发挥好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握好“教”与“学”。“放”与“收”的关系。努力做到收放自如、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常教学中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由于有了课前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个性的问题,相机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有所得。一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及时梳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如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同桌互助、小组讨论)加以解决,把少量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交流,逐一解决。引导学生抓典型的语言信息和文本内容的精彩之处,领悟文

本的精妙,反复品读、感悟,获得感知。

四、顺学而导精彩生成

无论我们的计划考虑的多么周密,都只是预设。“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教师顺学而教,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中的生成点。教学时不能死抱教案不放,应该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和变化的学情,随时调整教学过程,通过启发、引导和点拨与学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最大限度的给学生独立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由表达、自我表现。让语文课堂真正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实现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

数学课堂中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数学课堂中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引导、启发、合作、探究”,这些都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会用到的教法、学法,无论什么样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纵观常态的或各类公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步子走,教师引领着学生做。课堂探索、研究活动此起彼伏,但课后练习、检测时总有易错处,给课后作业、辅导等工作带来麻烦。 本学期我校实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我作为课题组实验教师之一,通过听课、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活动,亲自实验,体会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外,更要备好学生、学情、内容的前后联系,易错点及考点等。这正与开学初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梳理教材”活动不谋而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 一、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备课、上课,过程看似轻松却“暗藏玄机”。这其中教师的功夫在备课,智慧显课堂。例如我校刘主任示范的《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课,在学生“先学”后,反馈学习效果时,教师直接指名部分潜能生来汇报,这样便于暴露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弱点、疑点和易错点,教师则顺学而导,抓住有问题的内容组织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我们强调教师要精讲,也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疑的导学,学生不懂的重点讲解,我认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就正好实践了这一点。教师的指导讲解针对性很强,在“当堂训练”的检测题中,就有学生较易混淆的和易出错的内容,练习题由简到难,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更容易把握学生学情。 二、“先学后教”要求教师必须备学生,备学情。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发现“封闭图形”这个数学术语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利用课下一点时间找个别学生做了个调查,学生们都说不清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在理解“周长”的含义时必须弄明白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是有难度的了,也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我决定直接带着学生去“捅窗户纸”,在“先学”这个环节中,自学指导如下设计:1、出示2个图形(一个是封闭图形,一个不是),让学生自已辨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是封闭图形。2、用手摸一摸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感受“一周的长度”。3、看教科书说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7-09-18T16:12:53.75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作者:陆樱樱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或者策略,即能够起到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陆樱樱 摘要:传统的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的引导。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学。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尝试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总有个度。那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呢?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与学相辅相成 时代在进步,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世纪教育对培养优质人才而提出的要求,新课改在此背景下展开,倡导新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精神与实质是要打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师生共同进步、良好交流沟通、具有和谐师生关系等的教学模式,主张通过互动与交流以改变单一的教师教学模式,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或者策略,即能够起到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连绵的群山,是辽阔的平原,是无尽的沙漠,它有无穷无尽的趣味和感受,“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应让他们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提倡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本身布满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中,但语文教学应该超越田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过着的生活。语文走向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本身有自己的课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语文化的改造、提升与加工。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应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语文课不能丢掉自己的神经。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但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甚至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一对矛盾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强调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需要学生通过母语的学习,学好口语的表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和掌握、运用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也就是新课标谈到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我们应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让他们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但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也即是以人为本。 三、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课堂上以学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因此应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习结果之中。我们强调衡量是否有效教学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教学法,教学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千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学法。 四、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语文高效课堂学习,不能只简单地把眼光放在教学结果上,仅仅以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或者达标检测来评判课堂的好坏。事实上,语文学科教学也无法单一量化,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不能代表语文教学的全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沉睡潜能、共创奇迹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要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在小小的教室里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心灵共鸣、人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的吸引学生,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五、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的关系。 根据学生作业内容与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的作业设计可分为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两大类,两类可以互为补充,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长时性作业是指学生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的时空非常广阔,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参与主体、作业答案与评价方式都是开放型的。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办报、小调查、表演,研究实验等,一般布置在课前或课后,在课外完成。短时作业是学生只需在较短时间内甚至是当堂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较小,以独立完成为主,也可以寻求合作,一般实现对知识巩固、迁移与提升。作业形式一般以读、写、画、玩、讲等形式为主,作业布置时间较灵活。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要使课堂真正高效,需要我们深入钻研、不断探索,灵活处理各种问题。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轻松而又紧张的氛围里愉快而又高效的学习。处理好以上个关系,创造条件,把握时机,适时点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学有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甘洪强.浅谈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的关系[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20(05):78-79. [2]陈国锋.做一个自我的语文老师――反思我的语文教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6(S2):45-46. [3]罗凯宾.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4(07):105-106.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中两项主要活动,其间的逻辑关系至少有四种:(1)教等于学。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2)学多于教。指学生所学多于教师所教,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教大于学。指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4)有教无学。指学生对教师的教授内容全然不知,没有学到教师计划要教的东西,但不排除学生也可能从教师的特定教学中,学到教师没有预期的东西。从上述可见,教与学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正比例”的逻辑关系,但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只是或者表现为“正效应”,或者表现为“零效应”,或者表现为“负效应”罢了。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所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所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所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教学过程,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还有赖于教师本身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谓“欲人明者必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教人者只有学高身正,才能为人师表。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发表时间:2013-09-23T15:39:33.74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徐建生[导读] 矩形的判定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矩形的性质以后的教学内容,是对矩形的深入研究和拓展。 ——《矩形的判定》课例研究 徐建生 摘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不仅包括知识层面的习得,还应包括方法、能力、思想方法的感悟,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论及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教学内容的确定,即教什么;第二,学生活动的组织,即怎么教。由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做到:有合理的教学内容,教的东西是学生需要的,即“以学定教”;有根据学情量身定做的适宜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即“顺学而导”。本文试图通过《矩形的判定》的课例研究来诠释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词:数学教学;《矩形的判定》;课例研究 一、教学研究 1.课前的分析(1)教材分析 矩形的判定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矩形的性质以后的教学内容,是对矩形的深入研究和拓展。另一方面,学习和研究本节课为以后研究菱形、正方形、圆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本节课能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过程,而且通过本节课的课堂研讨、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向学生渗透类比、转化等思想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初定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能应用矩形的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感受解证计划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2)经历探索矩形判定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矩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矩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以及灵活应用。 3.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之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也趋于成熟,而且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矩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探究矩形的判定方法,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矩形判定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应用矩形判定方法的解题能力得以加强,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实践 1.判定方法的探究 首先,笔者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来引入新课,以此为基点展开矩形的判定方法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以下问题链和核心知识来探究矩形的判定方法。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方法(要素)有哪些? (3)你可以预测一下判定矩形的主要方法(要素)是什么? (4)在每一种方法(要素)中,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判定一个四边形为矩形?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4)进行。于是可以得到:从“角”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再从“边”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满足勾股定理逆定理即可);最后从“对角线”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2.判定方法的理解 在学生探究出判定矩形的方法之后,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问题1:对于平行四边形,满足哪些条件就可以得到矩形? 问题2:对于任意四边形,满足哪些条件就可以得到矩形?并要求学生判定下列四个命题的真假。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 ) (4)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接着又继续呈现了下列两道习题来检测学生对矩形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习题1 在下列说法中: (1)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对角线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其中正确是个数是——( ) A、1 B、2 C、3 D、4 习题2 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条件: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探析-4页文档资料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探析 提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这个“语文课”是指一节语文课呢?还是指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我的回答是,二者都有,但都不全面。这个“语文课”应该指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包含一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因素。我们以往研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更多的是注重“一节课”,但我们设计呈现的“一节课”多是过于精彩,作秀的成分太大,学生往往不适应,其结果劳心费力,水月镜花,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当然,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仍是每一节平常的课。目标明确了,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教学问题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学生的学是第一位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 一、学生如何学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都很认可,也在践行。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方式方法,更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语文的“日常行为规范”。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它包括: 1.课前预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学生的预习是自学语文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授内容。可根据学段的不同,提出相应的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如对生字、词的预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在语文预习中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

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繁琐而漫长的过程。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逐步去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2.课中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谈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同伴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看法;用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去朗读课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让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在语文学习中疑问是思考的开始,疑问是思维开拓的交叉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疑问。所以,能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就是课中思考的主要目的。学生要在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阅读、分析而产生疑问,这个疑问就是学生学习前进中的障碍。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就很清楚障碍形成的原因,了解障碍的具体构成,通过课中思考解决这些障碍,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3.课后运用。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否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在于及时地巩固和运用。好的作业不但能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拓展,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才是真正地掌握了。 4.平时积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个人语文知识底蕴是否丰厚,更重要一点就是平时的积累,教师应注重引导。如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歌、优秀篇段;养成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好习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传统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然而,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与学情况分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与学 情况分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与学情况分析 为了在该组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我觉得有必要对该组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进行教与学情况分析: 一、问题研究前的现状分析 1、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反映出双基知识掌握得较好。 2、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 二、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做细课堂教学。 1、重视课内阅读; 2、适当的说话指导; 3、加强背诵; 4、重视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二)做足课外积累。 1、培养课外积累的兴趣; 2、拓展课外积累的空间; 3、教给学生课外积累的方法。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多写读后感,每次课后的小练笔,我们都认真地加以指导。要求学生灵活得

应用课内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课间里还要求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以手抄报的形式将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摘录下来。 三、问题研究后的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会自觉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功底得到了培养,语文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用词更准确,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直抒胸意、畅所欲言。他们还能将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但也有的学生,由于平时积累知识很少,写作基础较差,写话短短几句,且语句不通顺,事情说不清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想象力较差。 四、得出的结论和观点 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当然了,在实际教学中,以上的做法不是孤立存在,只有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处处留心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环境.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将在本学期采取下列措施: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余年了,但作为一个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也许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到位,也许是因为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也许是……结果导致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高耗低效的现象,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当前,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瓶颈就是低效和无效问题。我认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首先是以学定教,即要确定教什么,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目标一定要明确,为此,教师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处理。在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并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做好课堂预设及处理方案。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了解学情的两条重要渠道: 第一要通过目标检测的手段,掌握学生的“盲点”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容自如。“学”是“教”的目的,“教”要为“学”服务。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暴露自己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下解决问题。为了能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要留出时间,通过“练习板演”和“习题检测”的方式对学生就本课知识点和重点内容作巩固和反馈测试。通过检测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切实提高“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如课内外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每年中考都要考5至10分,写错字、别字、漏字均不得分。平时我就给学生渗透这种思想,严格要求他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会写。我在听写(两个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一张纸上)以下古诗时发现学生的别字现象严重(括号中是学生写的错别字)。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纱),夜泊秦淮近(进)酒家。 商女不知亡(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就结合诗的创作背景,再次给学生讲解诗的意思,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这样下来,学生的印象深刻,得分率大大提高,也为以后的再教学积累了经验,真是一举两得。 第二要及时、认真的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得失,收集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列入今后的教学目标中。关注生成,是实施以学定教的着力点,“以学定教”,就是真正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了解学习情况。 如教学《三峡》时,我让学生讨论: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先写夏水?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重构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重构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1、教师教学行为转变──重建课堂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新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能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的任何一点创新精神可成为点燃创新火花的火种。听不到不同声音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课堂生活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师应当明确: ●火把与打火机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点燃, 而不是自己燃烧。 ●园丁与花卉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提供帮助,而不是代替生长。 ●桶与碗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引起口渴,而不是倒水。 ●磨刀石与刀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使学生精彩,而不仅是自己精彩。 ●思想比知识更重要;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人性比知识更重要;创新比知识更重要。 2、学习方式的转变——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关键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主旨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1)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的交融性。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均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2)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搭配。教师要充分利用三学习方式的优势,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寻求合理的学习搭配方式。如何搭配要靠教师的具体设计。 (3)在高中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实现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包括接受性学习方式与讲授式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各种方式的合理成分。 (4)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策略性、方法性知识。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学习的方法、策略性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水平的检验,也会使学生在使用中有新的发现,使方法的习得与熟练掌握融合在不断学习知识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中的“学”,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顾名思义就是课前观照这两层面,预先确定好教学目标、策略、方式方法等,教学时,一方面顺着预设目标引导生成,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情发展变化,调整策略方式方法,引导生成。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教学方法,提出自己几点想法。 一、把握特点,精心预设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所提的学习要求是不同。课前,首先我们要熟识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把握不同学段的特点。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才能在预设时剔枝除蔓,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上下衔接,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确定重难点,根据文本设计清晰的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1)有效的教学环节。(2)有效的提问。围绕重点简略的提问,起到引领提纲的作用。最好做到“一课一问”。设置重点问题时思考:你从语言的文字到思想的内容,解决了什么?切合文本吗?(3)有效的读书。教师应思考:每一次让学

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读。(4)有效的预习。要变换预习的形式,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预习方式,力求体现简单、有效。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发挥好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握好“教”与“学”。“放”与“收”的关系。努力做到收放自如、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常教学中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由于有了课前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个性的问题,相机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有所得。一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及时梳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如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同桌互助、小组讨论)加以解决,把少量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交流,逐一解决。引导学生抓典型的语言信息和文本内容的精彩之处,领悟文

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关键词:教与学;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04)07-0032-05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二、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从教师应该如何教看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依据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各个年龄段的特征为依据,任何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学生的特征的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是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会起到制约作用。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教与学,不能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若这样,教学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就会出现盲目的混乱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并非是以教师的教为依据,而是以学生学的需要作为主要依据的。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征确定应该如何教。即是说,教师如何教有两个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教学内容是已经基本确定了的,而通过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的教只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或忽视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或注入式的教学。现代化生产具有严格划一的操作

b5新课标 人教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江苏省金湖中学吉启洲 211600 【摘要】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具体要求和指针。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成为一线教师应该探索和孜孜不倦追求的主题。 物理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教师能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力求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而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关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应该以物理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中介,相互和谐和融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下面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为例,说说我在新课程教学中就三维目标的体现方面的尝试! 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活动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落体运动,比如:苹果从树上下落;工地上的工人要戴安全帽防止重物下落击伤;树叶的下落;下雨等等。 演示实验:(1)纸片和铁片的下落;(2)纸团和铁片的下落。

浅谈“以学定教”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浅谈“以学定教”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发表时间:2014-06-19T10:34:46.6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5月总第121期供稿作者:杨芳黎 [导读] 这位老师以导学为主,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新知,记下自己的预习收获、创新发现和疑难问题。 ◆杨芳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第一小学325400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都在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向,努力探究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能。近年来,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生本课堂”正在悄悄渗入我们的教学。“生本课堂”是一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首先营造的是一个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生本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它是“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生本课堂”力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独特个性的人来对待。而今,在“以学定教”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关键词:以学定教缺乏引导放任自由越俎代庖 一、有效预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量子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权首先是学生的。因此,在教师解读文本的同时,学生也应当有相应的学习活动——预习课文。不少老师在布置预习时用一句话简简单单地交代学生回家预习课文。至于预习时,从哪些方面进行预习,要完成哪些目标,却不作具体要求。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力都相对较差,学习能力完全得依靠老师的指导才能逐渐形成。缺乏引导的预习布置让学生像无头苍蝇,无从下手。 本可以以此作为教师了解学情的平台,却发挥不了它的实效性,形同虚设。 在去年暑期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过程中,一位老师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导学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借鉴: 这位老师以导学为主,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新知,记下自己的预习收获、创新发现和疑难问题,再利用这些“资源”来指导备课,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令我深受启发。 二、别让顺学而导成了放任自流 不论我们的计划考虑得多么周密,学生的学情掌握得多么准确,那都只是预设。学生是变化中的个体,“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根据学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后,教师在课堂上要顺学而导。“顺学而导”,关键在教师的“导”。“导”的功用在于唤醒和催生,使学生知识情感自然连接,实现由知到能的顺利过渡。当学生迸发出的火花与我们的预设有出入时,我们还要学会顺应学情,适时放弃。 一位老师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时,一学生提出曹冲的办法并不理想,找这么多的石头太麻烦,再说搬去搬来也费劲,还不如赶一些羊群上船来得轻松。教师一听,当即肯定学生敢于向曹冲挑战,有批判精神。其他学生一听来劲了,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有人说赶猪上船比赶羊好,因为猪比羊重,需要的数量少;有人说用人代替猪羊更好,人比猪羊听话,不用赶去赶来。最后,通过比较,赶猪羊比搬石头好,用人比赶猪羊好。看来,同学们的办法都好,就是曹冲的办法不好。这样一来,文本的价值取向哪里去了?曹冲的聪明才智又被冲向何方了? 顺应学情不等于一味迁就,自主不意味着自流,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引导,只是这种引导要自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风”是理念,是教师;此“物”是课堂,是学生。相比之下,另一位教师教学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值得学习。 师: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我要同学们找三种句子(划出文中让你感到心酸、看到希望、受到感动的句子)找到没有?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先说说让你感到“心酸”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是让我感动的句子(生读划下的句子,这里学生并未按教者的提示说)。这几句话让我感动是因为在余震袭来的时候,大地在摇晃,为了救大陆的小钱,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不是跑向空旷的地方,而是一个沉着地站在病床旁,一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种精神让我感动。 师:你说的是感动你的句子,说得很精彩,有理有据,让大家听得明明白白,真了不起! 师:那么,还有谁也划下了这样的句子,说说你的不同感受,或者把你的“感动”用读表达出来。 生:从“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感到他现在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尽快地抽出骨髓。 生:我还感到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也不是他的家人。 师:难道他们不知道危险?不怕危险?那他们为什么不远离危险? 生:不!他们知道危险,他们也怕危险。他们为的是挽救小钱的生命。他们知道在海峡彼岸有一个大陆青年正期待着他们的骨髓。师: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请用心体会一下,我们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李博士、表现出台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