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精选文档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精选文档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精选文档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精选文档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

化性的比较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

1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以的分子式为HmROn,其通式可以写成Hl-Rm--〔O-H〕n,〔其中l,m可以为0,n≥0〕,也可写成ROm-nOHn,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酸强度取决于酸分子中羟基-O-H的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的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的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的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的电负性越大,R周围的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是成酸元素R的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的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增大的趋势,使得其对质子的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的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的极性,有利于质子的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的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的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含氧酸的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1]:

(1)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HClO4>HClO3>HClO2>HClO

〔原因:从HClO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的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H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键HIO3、HClO4>HBrO4>HIO4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的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

递增,自左至右增强。如HClO4>H2SO4>H3PO4

(4)〔原因: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成酸元素的电

负性逐渐增大,吸引电子对的能力逐渐减小,电子偏向成酸元素R一方的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的氢原子的极化程度增大,所以酸性增强.〕

(5)

(6)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此类酸的酸性强弱可以有鲍林规则来初步判断,具体规

则如下:鲍林规则[2]:

(7)规则Ⅰ:

(8)

(9)多元酸的逐级电离常数Ka1、Ka2、Ka3…其数值之比为1∶1×10-5∶1×

10-10…

(10)

(11)如:H3PO4Ka1=×10-3Ka2=×10-8Ka3=×10-13

(12)在P区元素中,其它含氧酸如H2SO3,H2CO3,H3AsO4等均符合规则

Ⅰ,其它如H5IO6、H6TeO6、H2SiO3不符合规则Ⅰ。规则Ⅱ:

(13)具有ROm-n(OH)n形式的酸,其Ka值与n的关系是Ka1=105(m-n)

-7,m-n为非羟基氧原子的数目。

(14)第一类:当m-n=0,是很弱的酸,Ka1<10-7;

(15)

(16)第二类:当m-n=1,是弱酸,Ka1=10-2~10-3;

(17)

(18)第三类:当m-n=2,是强酸,Ka1=102~103;

(19)

(20)第四类:当m-n=3,是极强的酸,Ka1>108。

(21)m-n与酸的强度关系见下表:

(22)①?表中例外的是H3PO3和H3PO2,对亚磷酸来说,若取P(OH)3的

形式,则m-n=0估算其Ka1≈10-7,这是因为亚磷酸是二元酸,其结构简式为HPO(OH)2,它有二个羟基,一个非羟基氧原子,亦即m-n=1,于是:

(23)Ka1≈105(m-n)-7=10-2

(24)

(25)②?同理次磷酸(H3PO2)的结构简式为H2PO(OH)为一元酸,它有

一个羟基和一个非羟基氧原子,亦即(m-n)=1,所以Ka1≈10-2。

(26)另外,H2CO3的Ka1值过去测得为×10-7,现经纠正后为2×10-4。

(27)

(28)③?碳酸(H2CO3)违背上述的理由则不同,按它的结构简式Co(OH)2,

预计H2CO3的Ka1≈10-2,但实验测得的Ka1≈10-7,原因是溶质CO2在溶液中所形成的“碳酸”是松驰的水化CO2,不是以Co(OH)2形式存在的。查阅相关资料[3]可知:298K时,1L水中溶克约〔〕,溶解在水中CO2的大部分以弱的水合分子存在,只有1%~4%的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实验测得:「CO2」/「H2CO3」=600..经改进实验所测得的Ka1≈2×10-4,这与预料的结果相接近。

(29)④?H3BO3R的结构结构简式可以写成B〔OH〕3,每个硼原子用3个

SP3杂化轨道与3个羟基中的氧原子以共价键结合,但硼酸是一元弱酸也

有人认为其为三元弱酸,但它的酸性不是由它本身给出的质子,而是由于它是缺电子分子,接受了来自H2O分子上的孤对电子,而释放出质子,所以才显微弱酸性,所以其不符合上述规则。

(30)补充说明:(不同周期元素的含氧酸之间的关系)

(31)

(32)纵观p区同族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通过不同周期的对比可得

出结论[4]:

(33)

(34)a.第二周期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比同族第三周期要强。如硝酸

(103)大于磷酸(10-2);b.第四周期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比同族第三周期有的略强如H4GeO4(10-9)大于H4SiO4(10-10);有的相近如H3PO4与H3AsO4(10-2)。

(35)c.第五周期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明显地弱于第三、四周期。如

H5IO6(10-3)、H6TeO6(10-7)均为弱酸

2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

(1)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反映的实质是指其成酸元素得电子的能力,成酸元素得电子能力越强,则其氧化性越强。

(2)氧化性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能与排在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的金属单质反应。如:

Cu+2H2SO4(浓)=CuSO4+SO2↑+2H2O3Ag+4HNO3(稀)=3AgNO3+NO↑+O2↑?

②?能将变价金属从零价氧化成较高的价态。如:

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③?能与不太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反应。如:

C+2H2SO4(浓)=CO2↑+2SO2↑+2H2OC+4HNO3(浓)=CO2↑+4NO2↑+2H2OP+5HNO3(浓)=H3PO4↑+5NO2↑+H2OI2+10HNO3(浓)=2HIO3↑+10NO2↑+4H2O

④?能多种元素从较低价态氧化到较高介态。例如:

4HNO3(稀)+FeS=Fe(NO3)3+S↓+NO↑+2H2O

HClO+H2SO3=HCl+H2SO4?

(3)氧化性酸的氧化性强弱,一般情况下存在以下规律:

①?对于同一氧化性酸,浓度越大(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例如:浓硝酸比稀硝酸氧化性强,稀的高氯酸氧化性很弱,但浓高氯酸却有很强的氧化性。

从电极电势上看,增大酸根或氢离子的浓度,氧化能力增强,例如:硝酸根及氢离子浓度增大(尤其是氢离子浓度)电极电势的值变大。这可由Nernst方程解释:

E=Eθ+0,0591/nlg(ox)m/(red)n

〔对于有H+参加的反应,氧化态物质应包括H+和酸根,否则不用考虑H+〕由此方程式可知:增大H+和酸根离子的浓度,均可提高电极电位,从而使酸的氧化性增强。

②?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的含氧酸,一般低价态的比高价态的氧化性强。

例如:HClO>HClO2>HClO3>HClO4HNO2>HNO3

③?同周期主族元素形成的最高价含氧酸或相对应的低价含氧酸,从左到右,氧化性依次增强。例如,高氯酸常温下氧化性很强,硫酸浓度大加热时才表现出强氧化性,磷酸则几乎无氧化性。HClO3>H2SO3

④?同族副族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随原子序数Z的增加而略有下降。

⑤?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同价态含氧酸,氧化性强弱的规律复杂,一些常见各族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顺序如下:

HBrO4≈H5IO6>HClO4HBrO3>HClO3>HIO3HClO>HBrO>HBrO

H2SeO4≈H6TeO6>H2SO4HNO3>H3AsO4>H3PO4

(4)影响含氧酸氧化能力强弱的因素

一种含氧酸被还原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4]:

①中心原子(即成酸元素的原子,用R表示)结合电子的能力

②中心原子电负性愈大,愈容易获得电子而被还原,因而氧化性愈强。该因素

可说明主族元素含氧酸氧化还原能力强弱。

④如:HNO3>H2SO4>H3PO4

⑤例外情况H2SeO3≈H6TeO6>H2SO4HBrO3>HClO3>HIO3②中心原子和

氧原子之间键(R-O键)的强度

⑥含氧酸还原为低氧化态或单质的过程包括R-O键的断裂。影响R-O键强度

的因素有中心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成键情况、H+离子反极化作用等。

⑧下面是一些含氧酸根的分子构型及成键情况:

分子构型实例孤电子对成键情况

直线 ClO-、BrO-、IO- 3? 不等性sp3杂化

V型 ClO2-、BrO2-、IO2- 2? 不等性sp3杂化

三角锥形 ClO3-、BrO3-、IO3- 1 不等性sp3杂化

正四面体 ClO4-、BrO4- 0 等性sp3杂化

⑩ SO42-、PO43-、SiO44- 0 等性sp3杂化,d←pπ?键

? B(OH)44- 0 不等性sp3杂化,缺电子

平面三角形 NO3-、CO32- 0 不等性sp2杂化,∏46

?正八面体IO65-

? 0 sp3d2杂化

?

?③?在含氧酸还原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其它过程的能量效应

?在实际的反应中常伴随有一些非氧化还原过程的发生,如水的生成、溶剂化和去溶剂化作用、离解、沉淀的生成、缔合等。这些过程的能量效应有时在总的能量效应中占有很大比重。如果这些过程放出的净能量愈多,则总反应进行趋势愈大,即含氧酸的氧化性愈强。

?

?④?含氧酸根自身的稳定性

?(其稳定性与酸根的结构构型,对称性及R-O键强度有关)。如:硫酸根比亚硫酸根稳定,硝酸根比亚硝根稳定,所以氧化性:

?H2SO4(稀)

21

223含氧酸的氧化性与酸性的关系

23(1)同一族过渡元素随周期增加其含氧酸的R-O键增强,使酸稳定性增大,酸性依次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

24原因:含氧酸中心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配位键和d-pπ键,相当于一个双键。根据组成分子轨道的能量近似原则,生成的d-pπ键的倾向顺序是3d<4d<5d。,。如Tc、Re的R-O键强,不易断裂。

25

26(2)对于同一元素形成的几种没同氧化态的酸来说,一般是弱酸(低氧化态)的氧化性强于稀的强酸(高氧化态)。例如:HNO2强于稀HNO3;

H2SO3强于稀H2SO4,这是因为在弱酸分子中存在着H+离子对含氧酸中心原子的反极化作用,使R-O键易断裂。

27(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通常是高氧化态酸的氧化能力弱,而酸性强。例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HNO3>28HNO2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H2SO4(稀)

HNO3(稀)

29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还原过程中氧化态愈高的含氧酸需要断裂的R-O键愈多的缘故。酸根离子愈稳定,氧化性愈弱。

高一化学选修3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第2课时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P26 1.下列现象不能用“相似相溶”解释的是() A.氯化氢易溶于水 B.氯气易溶于NaOH溶液 C.碘易溶于CCl4 D.碘难溶于水 答案 B 解析HCl为极性分子易溶于水,I2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CCl4,难溶于水。Cl2易溶于NaOH溶液是因为Cl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2.根据“相似相溶”的一般规律,能正确说明溴、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比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是() A.溴、碘单质和四氯化碳中都含有卤素 B.溴、碘是单质,四氯化碳是化合物 C.Br2、I2是非极性分子,CCl4也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C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的一般规律可知,C项正确。 3.下列最适合溶解硫粉(S8)的溶剂为() A.H2O B.CS2(二硫化碳) C.CH 3OH(甲醇) D.HCOOH(甲酸) 答案 B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S8是非极性分子,易溶在非极性溶剂中。 4.下列无机含氧酸分子中酸性最强的是() A.HNO2B.H2SO3C.HClO3D.HClO4 答案 D 解析四个选项分子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分别为1、1、2、3,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5.下列分子不是手性分子的是()

答案 B 解析一个碳原子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含有这种碳原子的分子就是手性分子。 6.有机物具有手性,发生下列反应后,分子仍有手性的组合是() ①与H2发生加成反应②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③发生水解反应 A.①②B.②③ C.①③D.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解析题干有机物中与—OH相连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与H2加成后,连有两个乙基,不再具有手性;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所连4个取代基不同,该碳原子仍具有手性;发生水解反应后,所连4个取代基也不同,该碳原子仍具有手性。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卤素含氧酸的稳定性及其盐氧化还原性的比较

卤素含氧酸的稳定性及其盐氧化还原性的比较 姓名:杨颖聪指导教师:桑亚丽 赤峰学院化学系09级化学本科班 引言 恩格斯说过:“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所决定的。”化学正像其他学科一样,是人类活动实践的产物。那么,化学研究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下面,就卤素含氧酸的稳定性及其盐氧化还原性做如下讨论: 一、卤素及其含氧酸(盐)的结构特征 1、卤素原子的结构特征 元素周期系第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和砹五种元素,总称为卤素。卤族元素都是典型的非金属,其价层电子构型均为ns2np5,它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卤离子,或与另一个原子形成共价键,所以卤素原子都能以-1氧化态形式存在[1]。除氟外,在一定的条件下,氯、溴、碘的外层ns np成对电子受激发可跃迁到nd轨道,nd轨道也参与成键,故可呈现+Ⅰ、+Ⅲ、+Ⅴ、+Ⅶ氧化态,这些氧化态突出地表现在氯、溴、碘的含氧化合物或含氧酸根中,如:+1: HXO (次卤酸)、+3: HXO?(亚卤酸)、+5: HXO?(卤酸)、+7: HXO?(高卤酸)。 2.卤素含氧酸(盐)的结构特征: 含氧酸是酸根中含有氧原子的酸。非金属元素的含氧酸的酸根,即含氧阴离子,属于 多原子离子。在这样的离子中,中心成键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除了形成σ键以外,还可能形成 π键,不过由于中心原子的电子构型不同,形成的π键类型不完全一样[2]。但是,在这些 含氧酸的结构中,都含有X─O─H键,有的亦含有X─O键等。 二、卤素含氧酸(盐)的稳定性 1、影响含氧酸(盐)热稳定性的因素: 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与含氧酸根离子的变形性和阳离子的极化作用有关,组成盐的 阳离子的离子热越大,且阴离子的变形性越大,则极化作用越强,越易于分解;其次,含氧 酸盐分解的焓变大小也是其影响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分解焓变越大,盐的热稳 定性越高【3】。

纤维的种类

一、植物纤维 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又称为天然纤维素纤维。是由植物上种籽、果实、茎、叶等处获得的纤维。根据在植物上成长的部位的不同,分为种子纤维、叶纤维和茎纤维。 1.种子纤维:棉、木棉等; 2.叶纤维:剑麻、蕉麻等; 3.茎纤维:苎麻、亚麻、大麻、黄麻等。 二、动物纤维 主要组成物质是蛋白质,又称为天然蛋白质纤维,分为毛和腺分泌物两类。 1.毛发类:绵羊毛、山羊毛、骆驼毛、兔毛、牦牛毛等; 2.腺分泌物:桑蚕丝、柞蚕丝等。 三、矿物纤维 主要成分是无机物,又称为天然无机纤维,为无机金属硅酸盐类,如石棉纤维。 四、化学纤维 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化学纺丝而制成的纤维。可分为人造纤维、合成纤维、无机纤维。 五、人造纤维 用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物质为原料,经化学加工、纺丝、后处理而制得的纺织纤维。用失去纺织加工价值的纤维原料,经人工溶解或熔融再抽丝而制成,其原始的化学结构不变,纤维成分仍分别为纤维素和蛋白质,而形成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变化的衍生物,组成成分为纤维素醋酸酯纤维。 1.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富强纤维、铜氨纤维等;(其区别为用烧碱、 二氧化硫不同的溶液溶解) 2.纤维素酯纤维:醋酯纤维; 3.再生蛋白质纤维:大豆纤维、花生纤维等。 六、合成纤维 用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纺丝加工制得的纤维。 1.普通合成纤维:涤纶、锦纶、晴纶、丙纶、维纶、氯纶等; 2.特种合成纤维:芳纶、氨纶、碳纤维等。 七、无机纤维 以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的纤维,如: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等。 人们通常喜欢天然纤维而不喜欢化学纤维是因为天然纤维的柔韧性和光滑性比合成纤维好。

含氧酸地酸性和氧化性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 1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以的分子式为HmROn,其通式可以写成Hl-Rm--〔O-H〕n,〔其中l,m可以为0,n≥0〕,也可写成ROm-nOHn,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酸强度取决于酸分子中羟基-O-H的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的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的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 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的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的电负性越大,R周围的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是成酸元素R的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的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增大的趋势,使得其对质子的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的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的极性,有利于质子的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的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的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 含氧酸的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1]: (1) 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HClO4>HClO3>HClO2>HClO 〔原因:从HClO 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的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 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H 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键HIO3、HClO4>HBrO4>HIO4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的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 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增强。如HClO4>H2SO4>H3PO4

矿物纤维及其制品职业危害辨识

矿物纤维及其制品职业危害辨识 一、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一)玻纤备料 用破碎机将大块石料粉碎成细粉状,谈后按一定配方将各种原料称重混合,输送到炉窑加料口投入窑内。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矽尘、石灰石粉尘、噪声。 (二)熔解制球 将配合料投入1500~1700℃的炉窑内熔化成玻璃液,然后用制球机制成玻璃球。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高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三)玻璃球溶化 将固体玻璃球加入电炉内熔化成玻璃液。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高温。 (四)玻纤拉丝 玻璃液从坩埚底部流出用拉丝机高速牵拉得到连续的玻璃纤维原丝。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玻璃棉粉尘、高温、噪声。 (五)玻纤退并 用捻线机将玻璃纤维原丝从绕线筒重绕到卷装(纱管)上,或用捻线机将若干根原丝合成一根捻纱,使其具有一定粗细和强度。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玻璃棉粉尘、噪声。 (六)玻纤准整用整经机将一定根数、一定长度的玻璃纱线平行地、张力一致地卷在织轴上,并用手工方法将经纱穿停经片、棕丝和筘,以备织布。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

玻璃棉粉尘、噪声。 (七)玻纤织造 将玻璃经线和纬线在织布机或织带机上织成一定组织密度和幅度的布料和带子。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玻璃棉粉尘、噪声。 (八)玻纤涂层 在制成的玻璃纤维制品外层涂上特制的涂料。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玻璃棉粉尘、甲苯、丙烯酸、高温。 (九)玻璃钢备料 按工艺要求,操作机械设备或人工将玻璃纤维截取成一定规格大小的坯料。产生的有害因素是玻璃棉粉尘。 (十)玻璃钢固化 用玻璃纤维坯料和树脂,经压制、缠绕、喷注、拉挤等方式制成各种玻璃钢制品坯体,经固化后即为成品。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 (十一)玻璃钢整修 利用机械设备或人工操作方式将玻璃钢制品进行切裁和修整。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玻璃棉粉尘、噪声。 二、常见职业病与多发病 1、玻纤备料接触矽尘的劳动者易患矽肺。 2、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中毒。 3、红外线致职业性白内障。 4、玻璃棉粉尘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5、接触高温的劳动者夏季易中暑。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1) (1)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 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 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 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 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如酸性:HCl>HF>H2S 由反应方向判据: 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A>B’如: 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 则酸性:H2CO3>H3BO3>HCO3- 由R-O-H模型来判据: 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 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且有Cl3CCOOH>CHCl2COOH>CH2ClCOOH>CH3COOH 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 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大,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和金属含氧酸及盐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或特殊性

非金属和金属含氧酸及盐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或特殊性 摘要:氧化还原性是非金属和金属含氧酸及盐最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是非金属与金属原子结构变化规律的体现。文章总结归纳了大学无机化学课本中出现的几种主要非金属及金属元素含氧酸及盐氧化还原变化的规律与特殊性,使对氧化还原性能有一种更系统性的认识,通过氧化还原性的规律性与特殊性,进一步掌握物质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非金属含氧酸(盐),金属含氧酸(盐),氧化还原性,规律性,特殊性 多氧化态的成酸元素的含氧酸(盐)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们具有氧化还原性。高氧化态含氧酸(盐)表现氧化性;低氧化态化合物表现为还原性;而处于中间氧化态的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掌握元素含氧酸(盐)氧化还原性质是大学无机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而课本中对于其氧化还原性知识点较为分散,虽有总结,但不十分全面,注重规律性而对特殊性的总结较少,故在此对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非金属或金属元素的含氧酸(盐)氧化还原的规律性与特殊性作一个小结。 1非金属含氧酸(盐)氧化还原变化规律性: 各种含氧酸(盐)氧化还原性的相对强弱,通常是用标准电极电势φθ来衡量,但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还涉及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情况颇为复杂。表1为p区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或氧化物水合物,或M n+)的标准电极电势。 θ 由表1数据和其他一些已知实验事实,大致可以归纳以下一些变化规律:1.1同一周期中各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从左至右大致递增,例如第三周期的H4SiO4和H3PO4几乎无氧化性,而H2SO4的氧化性很弱(只有浓H2SO4才有强氧化性),而HClO4则有强氧化性。 1.2在同一主族中,各元素的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大多数是随原子序数增加呈锯齿形升高。从第二周期到第三周期,最高氧化态(中间氧化态)含氧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

无机含氧酸得酸性及氧化性得比较 1无机含氧酸得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以得分子式为HmROn,其通式可以写成Hl-Rm-—〔O-H〕n,〔其中l,m可以为0,n≥0〕,也可写成ROm-nOHn,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得酸强度取决于酸分子中羟基-O-H得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得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得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得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得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得电负性越大,R周围得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就是成酸元素R得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得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得电子密度增大得趋势,使得其对质子得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得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得极性,有利于质子得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得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得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含氧酸得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1]: (1) 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得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HClO4>HClO3>HClO2>HClO 〔原因:从HClO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得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 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得成酸元素,其含氧酸得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H 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键HIO3、HClO4>HBrO4>HIO4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得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子得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得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得成酸元素,其含氧酸得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 增强。如HClO4>H2SO4>H3PO4 (4)〔原因: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元素得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成酸元素得电负性逐渐增大, 吸引电子对得能力逐渐减小,电子偏向成酸元素R一方得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得氢原子得极化程度增大,所以酸性增强。〕 (5)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此类酸得酸性强弱可以有鲍林规则来初步判断,具体规则如下: 鲍 林规则[2]: (6)规则Ⅰ: (7)多元酸得逐级电离常数Ka1、Ka2、Ka3…其数值之比为1∶1×10-5∶1×10 -10… (8)如:H3PO4 Ka1=7.6×10-3 Ka2=6、3×10-8 Ka3= 4。4×10-13 (9)在P区元素中,其它含氧酸如H2SO3,H2CO3,H3AsO4等均符合规则Ⅰ,其它如 H5I O6、H6TeO6、H2SiO3不符合规则Ⅰ、规则Ⅱ: (10)具有ROm—n(OH)n形式得酸,其Ka值与n得关系就是Ka1=105(m-n)-7, m-n 为非羟基氧原子得数目。 (11)第一类:当m-n=0,就是很弱得酸,Ka1〈10-7; (12)第二类:当m-n=1,就是弱酸,Ka1=10-2~10-3; (13)第三类:当m-n=2,就是强酸,Ka1=102~103; (14)第四类:当m-n=3,就是极强得酸, Ka1>108。 (15)m-n与酸得强度关系见下表: (16)①表中例外得就是H3PO3与H3PO2,对亚磷酸来说,若取P(OH)3得形式,则m—n =0估算其Ka1≈10-7,这就是因为亚磷酸就是二元酸,其结构简式为HPO(OH)2,它

化学氧化性与还原性

化学氧化性与还原性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2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中伴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试分析下述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如何 (1)Fe+2HCl===FeCl2+H2↑ (2)Fe2O3+3CO2Fe+3CO2 答案(1) (2) [归纳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的是反应前后同一元素由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电子转移的结果。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步骤: ①标出反应前后有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②在反应物到生成物之间画一个线桥,箭头出发和指向的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同一种元素; ③分析化合价的变化,找出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有价态变化的元素的一个原子转移的电子数×发生价态变化的原子个数); ④将转移的电子数标在线桥上,并注明得失。如: (2)单线桥法:表示的是反应前后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情况。单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步骤: ①标出反应前后有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②用线桥将反应物中失电子的元素和得电子的元素连接起来,箭尾指向失电子的元素,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元素。注意:线桥只在反应物中,不跨越“===”与生成物相连。 ③在线桥上注明电子转移的数目。注意:只写数目,不标得失。 如: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有关概念 (1)氧化剂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还原剂是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2)氧化反应是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3)氧化性是氧化剂得到电子的能力或性质;还原性是还原剂失去电子的能力或性质。 (4)氧化产物是还原剂被氧化后所对应的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剂被还原后所对应的产物。 (5)氧化剂++氧化产物 对应生成物 氧化性:氧化剂大于氧化产物氧化剂大于还原剂 还原性: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还原剂大于氧化剂 例: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氧化性;KMnO4大于Cl2 还原性;HCl大于MnCl2 2.概念之间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对应产物为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对应产物为氧化产物。3.中学阶段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O2、Cl2、浓硫酸、硝酸、高锰酸钾、H2O2、FeCl3等。常用作还原剂的物质有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Fe、Zn、Na等,以及C、H2、CO等。 15.已知R x O+MnO+H+―→RO2+Mn2++H2O变化过程中,参加反应,共转移电子。 (1)反应的氧化产物为________。 (2)x=________。 (3)参加反应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答案(1)RO2(2)2(3) 解析(1)反应时转移了电子,即1molR x O反应时转移了2mol电子。 因为Mn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R化合价升高。 (2)R x O~x O2~2e- 设R x O42-中R的化合价为a ax-8=-2x(4-a)=2联立解得:x=2所以只有x=2时成立。 (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n(R x O)×2=n(MnO)×5 n(R x O)∶n(MnO)=5∶2, 又根据元素守恒(或电荷守恒)推出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从而配平方程式: 5R2O+2MnO+16H+===10RO2+2Mn2++8H2O,

高中化学 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比较

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比较规律 含氧酸一般是指,除了成酸元素外,分子组成中还含有羟基,这样的一类物质。由于这种羟基上的氢原子能以氢离子的形式被电离出来,而使水溶液表现出酸性,所以它也被称之为“羟基酸”。 成酸元素不同、或其价态不同的含氧酸,在酸性强弱方面是有区别的。含氧酸的组成与其酸性强弱间的关联,在中学化学及无机化学教学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也是一些化学工作者的关注点之一。以至于在某些无机化学教材及文献中,也会出现相关讨论。 笔者在这里的工作,只是试图把这些不同层次教学中,有关含氧酸酸性强弱的内容,归纳起来,并使其能有一些关联性及系统性而已。 含氧酸的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 (1)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 〔原因:从HClO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的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 子的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的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增强。如 〔原因: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吸引电子对的能力逐渐减小,电子偏向成酸元素R一方的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的氢原子的极化程度增大,所以酸性增强〕 ?无机含氧酸: ?可以的分子式为H m RO n,其通式可以写成(HO)m RO n,也可写成RO m-,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酸强度取决于酸n OH n 分子中羟基-O-H的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的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的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的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的电负性越大,R周围的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是成酸元素R的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的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增大的趋势,使得其对质子的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的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的极性,有利于质子的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的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的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 一、元素周期表与含氧酸酸性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有关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为进行元素间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特别提出了一个判据。那就是,如果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那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大小顺序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大小顺序归纳总结 1.强弱规律 ⑴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 ①氧化性是指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是指失电子的能力。 ②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③从元素的价态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 又有还原性。 (2).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常用的方法 ①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判断 a.金属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b.单质的还原性:按金属活动性顺序依次减弱。 c.离子的氧化性:按金属活动性顺序依次增强(铁为Fe2+)。如:Ag+>Hg2+>Fe3+ >Cu2+>H+>Fe2+。 ②根据非金属的活泼性判断 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如:氧化性F2>Cl2>Br2>I2>S; 还原性S2—>I—>Br—>Cl—>F—。 ③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以及反应条件或剧烈程度来判断 a.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b.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c.不同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氧化性(还原 性)越强。 如:根据浓盐酸分别与KMnO4、MnO2、O2反应的条件分别为常温、加热、催化剂并加热,由反应条件可以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顺序为KMnO4 >MnO2 >O2。 d.不同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现象越剧烈,氧化性(还 原性)越强。 如:钠和钾分别与水反应时,钾更剧烈,所以还原性:K >Na ④根据原电池或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a.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 极,其还原性:负极>正极。 b.用惰性电极电解混合溶液时,在阴极先放电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较强,在阳极先放电的阴 离子的还原性较强。 ⑤某些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外界条件有关 a.温度:如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热的浓硫酸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更强。 b.浓度:如硝酸的浓度越高,氧化性越强。 c.酸碱性:如KMnO4的氧化性随酸性的增强而增强。 2.相等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相等。此规律应用于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

无机含氧酸得酸性及氧化性得比较 1 无机含氧酸得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以得分子式为HmROn,其通式可以写成Hl—Rm-—〔O-H〕n,〔其中l,m可以为0,n≥0〕,也可写成ROm—nOHn,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得酸强度取决于酸分子中羟基—O—H得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得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得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得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得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得电负性越大,R周围得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就是成酸元素R得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得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得电子密度增大得趋势,使得其对质子得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得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得极性,有利于质子得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得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得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含氧酸得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1]: (1) 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得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HClO4>HClO3>HClO2>HClO 〔原因:从HClO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得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 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得成酸元素,其含氧酸得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H 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键HIO3、HClO4〉HBrO4>HIO4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得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子得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得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得成酸元素,其含氧酸得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 增强。如HClO4>H2SO4〉H3PO4 (4)〔原因: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元素得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成酸元素得电负性逐渐增大, 吸引电子对得能力逐渐减小,电子偏向成酸元素R一方得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得氢原子得极化程度增大,所以酸性增强。〕 (5)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此类酸得酸性强弱可以有鲍林规则来初步判断,具体规则如下: 鲍 林规则[2]: (6)规则Ⅰ: (7)多元酸得逐级电离常数Ka1、Ka2、Ka3…其数值之比为1∶1×10-5∶1×10-10… (8)如:H3PO4 Ka1=7。6×10-3 Ka2=6、3×10-8 Ka3= 4、4×10-13 (9)在P区元素中,其它含氧酸如H2SO3,H2CO3,H3AsO4等均符合规则Ⅰ,其它如H 5IO6、H6TeO6、H2SiO3不符合规则Ⅰ、规则Ⅱ: (10)具有ROm-n(OH)n形式得酸,其Ka值与n得关系就是Ka1=105(m-n)-7, m—n为 非羟基氧原子得数目。 (11)第一类:当m-n=0,就是很弱得酸,Ka1<10—7; (12)第二类:当m-n=1,就是弱酸,Ka1=10-2~10-3; (13)第三类:当m-n=2,就是强酸,Ka1=102~103; (14)第四类:当m-n=3,就是极强得酸, Ka1>108。 (15)m-n与酸得强度关系见下表: (16)①表中例外得就是H3PO3与H3PO2,对亚磷酸来说,若取P(OH)3得形式,则m—n =0估算其Ka1≈10—7,这就是因为亚磷酸就是二元酸,其结构简式为HPO(OH)2,它有二个羟基,一个非羟基氧原子,亦即 m-n=1,于就是:

化学氧化性与还原性

第2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中伴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试分析下述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如何? (1)Fe +2HCl===FeCl 2+H 2↑ (2)Fe 2O 3+3CO=====△ 2Fe +3CO 2 答案 (1) (2) [归纳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的是反应前后同一元素由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电子转移的结果。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步骤: ①标出反应前后有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②在反应物到生成物之间画一个线桥,箭头出发和指向的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同一种元素; ③分析化合价的变化,找出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有价态变化的元素的一个原子转移的电子数×发生价态变化的原子个数); ④将转移的电子数标在线桥上,并注明得失。如:

(2)单线桥法:表示的是反应前后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情况。单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步骤: ①标出反应前后有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②用线桥将反应物中失电子的元素和得电子的元素连接起来,箭尾指向失电子的元素,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元素。注意:线桥只在反应物中,不跨越“===”与生成物相连。 ③在线桥上注明电子转移的数目。注意:只写数目,不标得失。 如: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有关概念 (1)氧化剂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还原剂是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2)氧化反应是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3)氧化性是氧化剂得到电子的能力或性质;还原性是还原剂失去电子的能力或性质。 (4)氧化产物是还原剂被氧化后所对应的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剂被还原后所对应的产物。 (5)氧化剂++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大于氧化产物氧化剂大于还原剂 还原性: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还原剂大于氧化剂 例: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 +8H2O 氧化性;KMnO4大于Cl2 还原性;HCl大于MnCl2 2.概念之间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对应产物为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对应产物为氧化产物。3.中学阶段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O2、Cl2、浓硫酸、硝酸、高锰酸钾、H2O2、FeCl3等。常用作还原剂的物质有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Fe、Zn、Na等,以及C、H2、CO等。

超细无机纤维喷涂

※ 保温(绝热)性能 1、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经测试,导热系数λT-19C=0.035w/m·k,λT-19B=0.038w/m·k保证了良好的(绝热)性能。 2、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尤其适用于复杂结构或异型结构上喷涂,使保温(绝热)层形成一个密闭无接缝的整体,大大提高了保温性能。 ※ 防火性能(A级不燃)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为天然无机物,经检测,属A级不燃材料。这一特性满足《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防火等级的要求,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 ※ 复杂结构的适应性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可直接喷涂于钢结构、混凝土等任何介质上,高效率机械自动化施工作业,可以在任意复杂(异形)结构上或管线密集区域轻松喷涂,施工方便灵活、大大缩短了工期。 ※ 隔声性能(降低雨噪声)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是具有一定强度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喷涂后形成整体密闭结构,这一特性保证了它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对于轻质屋面,可大大降低雨噪声。 T-19B: 50mm计权隔声量=29dB

※ 吸声降噪性能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使声波能量衰减,因而T-19纤维喷涂产品具有良好吸声性能。 ※ 安全环保性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无毒无味,不霉变,不会 粉尘飞扬;水基型环保胶,PH值为7,对混凝土、钢结构无腐蚀。 ※ 装饰性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喷涂后可直接裸露在外面,为保证良好的声学效果,喷涂层表面无需附着其他材料,但表面可进行不同颜色处理,增加其美观性和装饰效果。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是由喷涂专用矿物纤维与系列特殊无胶材料等原材料经过成套专用喷涂设备喷涂与建筑等基体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厚度的无接缝、密闭的硬质无机纤维喷涂层。由于喷涂纤维和喷涂胶结材料均为不燃无机成分,因此喷涂后形成的喷涂层自内而外的整体具有卓越的防火性能,完全符合国标GB8624-2006A1级不燃防火标准。同时,硬质纤维喷涂层还具有绝热(保温/隔热)、细声降噪、耐火、防水、不霉变、抗冲击、耐冻融等多项性能,与目前市场使用的纤维喷涂产品有显著本质的区别。 保温绝热性:无机纤维喷涂技术产品是一种具有高绝热值的高级保温材料,经检测,导热系数λF-18=0.035w/m?K 这一数值保证了喷涂层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喷涂后的绝热层形成一个密闭无接缝的整体,有效地阻断热桥,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绝热型材接缝多,易脱落变形,与基体粘贴不牢等问题,大大的提高了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效果。 吸声降噪性: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产品经特殊喷涂工艺施工后,其内部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极大地延长了声波在其内部的传播路径和时间,进而增加了因声波使纤维振动而引发的声能向机械能转换时间,使遇到纤维喷涂层的声波能量急剧衰减,因而F?18S纤维喷涂吸声产品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 抗阻尼性;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产品喷涂附着在钢板上形成的吸声层,能起到较好的声阻尼作用,改善了钢板本身的振动模式,较大提高了钢板中低频的隔声性能,从而提高了整体的隔声能力。通过实验证明,降噪效果十分显著。 防火性: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为天然无机物,经检测,不燃烧、不发烟、不助燃,为A级不燃材料。这一特性,极大地满足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防火等级的要求,这一显著特性填补了其它材料的不足。 安全环保性;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属A级不燃材料,无有毒气体和有毒物质产生,无毒无味。产品为无机产品,抗菌不霉变,环保健康。 复杂结构的适应性: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可直接喷涂与钢结构、混凝土等任何介质上,高效率机械自动化施工作业,可以在任意复杂(异型)结构或管线、吊挂件、密集区域,即使是施工人员很难到达的空间,均可轻松喷涂施工。充分展示了其产品的可塑性和完整的密闭包裹性,大大地提高了纤维喷涂的绝热效果和吸声效果。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与影响因素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与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讨论了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酸性以及含氧酸的氧化性与酸性的关系。 关键词:金属离子生命活动作用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一直都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盲点和难点。中学时代,我们往往把无机含氧酸与氧化性酸混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不同的环境中,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其氧化性不同,不同元素的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亦不同等等问题,这一直都是我们学习中一个难以攻克的重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类问题吧。 1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以的分子式为HmROn,其通式可以写成Hl-Rm--〔O-H〕n,〔其中l,m可以为0,n≥0〕,也可写成ROm-nOHn,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酸强度取决于酸分子中羟基-O-H的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的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的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的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的电负性越大,R周围的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是成酸元素R的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的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增大的趋势,使得其对质子的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的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的极性,有利于质子的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的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的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 含氧酸的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1]: (1)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HClO4>HClO3>HClO2>HClO 〔原因:从HClO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的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H 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键HIO3、HClO4>HBrO4>HIO4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的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增强。如HClO4>H2SO4>H3PO4 〔原因: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吸引电子对的能力逐渐减小,电子偏向成酸元素R一方的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的氢原子的极化程度增大,所以酸性增强.〕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 断方法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一)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 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剂 (二)根据元素活动性顺序比较? (1)金属活动顺序: K>Ca>Na>Mg>Al>Mn>Zn>Cr>Fe>Ni>Sn>Pb>(H)>Cu>Hg>Ag>Pt>Au? 从左到右,金属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元素)?:F---Cl---Br---I---S? 从左到右,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增强? 氧化性:F 2>Cl 2 >Br 2 >Fe3+>I 2 >SO 2 >S 还原性:S2->SO 3 2->I->Fe2+>Br->Cl->OH->含氧 酸根>F- (三)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氧化剂分别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反应越容易,该氧化剂氧化性就强。? (四)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来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 (五)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 较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 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如非金属性Cl>S>P>C>Si 则酸性:HClO 4>H 2SO 4>H 3PO 4>H 2CO 3>H 2SiO 3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如酸性HClO 4>HClO 3>HClO 2>HClO ,H 2SO 4>H 2SO 3,HNO 3>HNO 2,H 3PO 4>H 3PO 3>H 3PO 2 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 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 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如酸性:HCl>HF>H 2S 由反应方向判据: 酸A+盐B→盐A’+酸B’ 则酸性 A>B’如: CO 2+2H 2O+NaBO 2=H 3BO 3+NaHCO 3,H 3BO 3+Na 2CO 3=NaBO 2+NaHCO 3+H 2O , 则酸性:H 2CO 3>H 3BO 3>HCO 3- 由R-O-H 模型来判据: R 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 的酸性越强,R 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 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 、Mg(OH)2、Al(OH)3、H 2SiO 3、H 3PO4、H 2SO 4、HClO 4。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 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且有Cl 3CCOOH>CHCl 2COOH>CH 2ClCOOH>CH 3COOH

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

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 汪涛(2007210426)易千慧(2007210425)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文阐述了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与酸度、浓度、稳定性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的递变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无机含氧酸氧化性酸度稳定性 常见无机含氧酸氧化性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对氧化性影响最大的是其自身的结构和稳定性。溶液中的酸度、酸的浓度和酸自身的解离常数也对其氧化性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一些常见的无机含氧酸来分别介绍这些影响因素: 1 结构 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递变规律。例如,p 区高价含氧酸就随着周期变化而变化。在第二周期p 区元素的高价含氧酸分子中均存在有∏64 键。第三周期P区元素高价含氧酸分子中均存在有∏85 键。由于π键离域的范围越大,体系的能量越低,分子越稳定,所以第三周期p 区各元素的高价含氧酸与其同族第二周期的元素相比,其氧化性减弱。第四周期的p 区元素的4d 轨道与氧原子的2p 轨道相比,能量相差较大,不能进行有效地组合,其含氧酸分子中无离域的∏85 键存在,分子的稳定性减小,氧化性较第二、三周期同族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强。第五周期的p 区元素,其中心原子半径较大,且5d 轨道的成键倾向又较强,故它们能以激发态sp3d2 杂化轨道形成八面体结构,其周围的R-O 数目增加,稳定性增大,氧化性减弱。第六周期元素由于惰性电子对效应而造成其含氧酸氧化性增大。 表1 p 区高价含氧酸的电极电势(Φ/eV) 同时,酸的氧化性还受到中心原子电负性、离子电荷半径比的影响。但其影响对各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氧化性的影响完全可以归于对其中心离子电子云形状的影响,该电子云形状偏离球形对称结构的程度越大,含氧酸氧化性就越强。能够这样考虑的实质在于中心离子的球形对称结构就像一个弹性球体,当受到外来阳离子、负电荷作用时,部分区域受到压缩而靠近原子核,因受到离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