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肺癌射频消融术后评估及并发症

肺癌射频消融术后评估及并发症

四、RFA治疗肺癌的评价

1. CT:一般认为近期3个月后复查强化CT在治疗部位出现残留强化灶,低密度周围环绕不规则强化环,则认为治疗不满意,远期(3~6个月)复查,肿瘤坏死区明显缩小,其周边环绕清晰锐利的强化环,表明肿瘤无明显重新生长,则认为RFA治疗得当。CT图像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学变化,RFA治疗后早期肺部肿瘤并不能显着缩小甚至完全消失。因此不能仅凭形态学变化判定RFA疗效。

CT即时改变:治疗后即时改变表现为CT值减低,病灶增大,原因在于癌肿组织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微小气泡使原来较均匀的高密度病灶出现蜂窝状低密度影,周边还同时出现磨砂玻璃样反应带,这是由于加热后正常组织的渗出所致。

CT的近期改变:RFA后1~3个月内病灶增大,3个月后病灶逐渐缩小,呈低密度改变。如治疗病灶没有明显缩小,增强CT扫描后CT值没有变化也提示治疗有效。如果增强CT扫描CT值增强15 HU,说明局部有残留,需要进行第二次RFA。RFA后约24%~31%的病例可以出现空洞样改变。建议评估疗效以RFA治疗后1个月的肿瘤大小为基线进行评估。

2. FDG-PET和PET-CT:RFA治疗后肿瘤的形态学变化往往迟于代谢变化,因此FDG-PET比增强CT扫描判定疗效更为准确。通过比较RFA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代谢情况的变化,可以准确判断RFA近期治疗效果,为进一步的放疗或再次RFA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治疗靶区。

建议使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评价疗效(表1):在3个月后的疗效评价中以CT最方便实用;1个月内CT评价存在缺陷,因该时期内坏死灶周围反应性充血、纤维组织增生一般还未消失,CT依据病灶的大小及密度的变化难以与残留或复发肿瘤作鉴别,此时宜采用MRI或PET评价。

3. 肿瘤标记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肺癌最有诊断价值的肿瘤标记物,其表达水平对肺癌的诊断、监测、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RFA治疗后肿瘤标记物水平多有明显下降,如随访过程中肿瘤标记物再次升高,应高度警惕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如确定为肿瘤局部复发,可再次行RFA治疗。

4. 免疫功能:通过检测T/B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指标,监测患者在RFA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5. 病理:对RFA治疗后的病灶穿刺活检取得病理学结果,通过肿瘤组织的凋亡和坏

死等病理学改变,可得到判断疗效的直接证据。

6. 生活质量:RFA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相关症状如咳嗽、疼痛、气促、疲劳等均减轻,体力状况(PS)评分提高,生存质量明显改善。

五、影响RFA治疗肺癌的因素

RFA治疗肺癌的疗效与组织学类型无关,而与病灶的大小及位置等关系密切。

1. 大小:直径<5 cm,尤其是<3 cm的周围性肿瘤,一次治疗可使癌肿组织完全毁损,效果最佳。对于直径>5 cm的病灶,需采用多针穿刺多层面治疗(适形RFA),使凝固坏死区域相互叠加,才有可能使整个病灶得到较为彻底的治疗。

2. 位置:周围型(距离肺门>2 cm)肺癌疗效比中心型肺癌好,主要原因是中心型肺癌肿块位于肺门大血管,血流速度较快,带走大量热量,造成肿瘤内热量不易蓄积,难以形成凝固性坏死;其次是中心型肺癌肿块较大,射频时难以一次全面彻底毁损;再次是部位较深的肿瘤,考虑到操作安全的原因,射频针刺入深度不够而导致消融不彻底,因此需要配合放疗。

肺转移瘤多为病灶大小不一的多个转移瘤,因此只能选择其中较适合的病灶进行RFA治疗。RFA治疗仅能作为一种减瘤手术,还需要配合全身治疗。一般来说一侧肺病灶总数<3个并且总直径<10 cm效果较好,结直肠癌的肺转移瘤治疗效果更好。

3. RFA治疗范围: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肿瘤凝固性坏死灶越多越大越好,因此RFA 治疗范围最好超过肿瘤边缘0.5~1 cm,以杀死肿瘤生长最活跃的周边部分(根治性RFA),使正常肺组织与肿瘤间形成一凝固带,确保无瘤生长区,防止肿瘤复发。

4. 射频电极:以前使用的是单电极射频针,组织坏死区直径仅为1.6 cm左右,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脏传导通路异常的治疗。由于电极针小,远远不能满足肿瘤的RFA。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锚状电极和水冷却电极,能产生大约5 cm的凝固性坏死灶,极大地提高了射频释放的能量。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锚状电极,是将弹性良好的多个细针状电极置于14~19号穿刺针鞘内制成同轴共壳电极,导入肿瘤组织后,通过针柄上的推进装置,将电极推出针壳,展开排成锚状阵列,从而扩大了消融范围;锚状电极针完全释放直径达3.5 cm,使热凝固坏死的范围明显扩大,能产生3~5 cm的坏死区,5~6 cm的损伤区。传统电极周围组织易发生炭化,导致阻抗增加,减少了能量向周围的传导。然而冷循环电极采用14~18号电极,中空双腔设计,采用内冷却,通过电动压力泵循环冷却水至针尖,降低针尖温度,防止针尖附近组织干燥和炭化从而降低阻抗,这样产生了更大、更有效的凝固坏死灶。考虑到患者存在自主呼吸,肺活动度较大,建议选择锚状射频针以便出针后固定肿瘤,减少射频针对肺的副损伤和操作者的辐射。

5. 综合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是同步化放疗。由于存在放射不敏感或放射抗拒的肿瘤细胞,放疗往往不能完全杀灭局部肿瘤细胞,而RFA

治疗是利用高温毁损局部乏氧肿瘤细胞,因此RFA和放疗联合可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对存在纵隔和远处转移的患者需要全身治疗,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

六、RFA治疗肺癌的并发症

RFA治疗肺癌的并发症分三类:主要并发症是指需要治疗或有不良后果者,如需要胸腔闭式引流的并发症,次要并发症是指无需治疗或无不良后果,副反应一般指伴随治

疗出现的结果,一般经常发生,但很少造成实际的损害,主要是疼痛。

RFA治疗肺癌的术中并发症主要包括气胸、胸腔积液、发热、胸痛、咳嗽、咯血等,绝大多数较轻,仅个别需特殊处理。在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中,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55.6%,死亡率为0~5.6%。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发生率为4.5%~61.1%,大部分可以自愈,只有3.3%~38.9%(平均11%)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胸膜炎或者少量的胸腔积液低于10%的患者需要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发热和血痰。术后70%的患者发热,大多为低热,与肿瘤病灶发生凝固坏死、机体吸收有关。肿瘤病灶较大者,发热较高,但一般不超过39 ℃,应用抗生素后1周左右可降至正常。血痰与穿刺损伤或者治疗后组织炎性反应有关,可给予止血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RFA能够减轻肿瘤负荷,特别是对于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FA

作为一种局部物理靶向治疗手段,能够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率,为后续的放化疗和靶向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化放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疗效。RFA治疗肺癌具有局部微创、安全、可靠、可以重复进行等优点,有望成为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中晚期肺癌,与放化疗或靶向治疗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是有必要进行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比较RFA与其他微创局部治疗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对不能耐受手术切除早期肺癌的治疗结果。

射频消融术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肿瘤和心脏疾病的方法,然而在治疗后 的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射频消融术的护理 问题及护理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射频消融术后的护理问题 1. 术后疼痛: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特别 是在手术部位。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 伤口护理:射频消融术后的伤口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感染和出血。 伤口愈合的过程也需要细致的护理。 3. 饮食和活动:术后患者需要调整饮食和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或者摄 入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4. 心理问题: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恐惧,需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 5. 并发症监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并发症监测,特别是心脏疾病 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心脏情况。 二、射频消融术的护理措施

1. 疼痛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定期服用止痛药,同时可以进行局部冷敷 或者热敷来缓解疼痛。 2. 伤口护理: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必要时 进行伤口引流和消毒处理。 3. 饮食调理: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4. 合理活动:术后患者需要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但也不宜长 时间卧床,可以适当进行散步和简单的日常活动。 5.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解答其不安的问题,帮助其建立信心和乐观的态度。 6. 并发症监测: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以及心脏酶和肝肾 功能的监测,发现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以上就是关于射频消融术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的详细介绍,希望对您 有所帮助。在护理患者时,我们需要细心、耐心和关爱,保障患者的 身体和心理健康,让他们能够尽快康复。感谢您的阅读。射频消融术 是一种常见的介入性治疗方法,适用于肿瘤和心脏疾病的治疗。然而,术后的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恢复情况。

肿瘤射频消融

一、目前肿瘤的治疗现状 1,目前肿瘤的发病情况.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已成为一种慢性病. 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 恶性肿瘤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000万,现患病例2200万.预计2020年癌症新发病例将达到1500万,现患病例3000万。 中国癌症的危害日趋严重 廿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80—200万,死亡140—150万,在城镇居民中,癌症已占死因的首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並未得以相应控制。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 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 随着医学科技的提高、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理的逐步认识、以及靶向药物和治疗技术不断创新,癌症目前已经成为了可被控制的慢性病.癌症不但可防,而且可治。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早诊而治愈;1/3的癌症患者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癌症不等于死亡,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治愈率不断提高.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癌症5年治愈率已达65%,我国大中城市也已达到40%左右. 2,当前肿瘤手段,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微创治疗所占的地位。 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手术、化疗、放疗、中西医综合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都各有特点和优势,但也都有其局限性与缺陷。 手术对于早期肿瘤可取得根治性效果,但中晚期肿瘤患者往往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目前许多肿瘤患者,70%以上确诊时已届晚期),而且传统手术创伤较大; 放疗在许多肿瘤治疗中作用明显,如头颈部肿瘤,直肠癌、乳腺癌、脑瘤等,但因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肺损伤、骨髓抑制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反而降低了临床受益率; 化疗是把双刃剑--—既杀伤了肿瘤细胞,又对人的正常组织和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对晚期患者来说局部肿瘤负荷大以及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疗效并不理想。 所以,人们一直盼望能找到一种既能有效杀灭癌细胞,又能尽量保护正常组织的治疗肿瘤的方法。近年来,肿瘤的微创疗法异军突起,引人注目.现在,影像导引的微创治疗在国际上已被并列为肿瘤治疗的第四大手段,成为非常有前景的领域。 二、微创治疗的概况 1,肿瘤微创治疗的概念 肿瘤微创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新模式,是一种人性化、理性化、个体化的治疗模式。它是一种集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以及药物、生物和基因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现代肿瘤治疗方法。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在CT 、B 超、DSA 或内镜等影像设备引导下, 用穿刺针对肿瘤进行穿刺,然后再采用放射、物理或化学方法,直接杀灭实体肿瘤。

肺癌射频消融术后评估及并发症

四、RFA治疗肺癌的评价 1. CT:一般认为近期3个月后复查强化CT在治疗部位出现残留强化灶,低密度周围环绕不规则强化环,则认为治疗不满意,远期(3~6个月)复查,肿瘤坏死区明显缩小,其周边环绕清晰锐利的强化环,表明肿瘤无明显重新生长,则认为RFA治疗得当。CT图像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学变化,RFA治疗后早期肺部肿瘤并不能显着缩小甚至完全消失。因此不能仅凭形态学变化判定RFA疗效。 CT即时改变:治疗后即时改变表现为CT值减低,病灶增大,原因在于癌肿组织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微小气泡使原来较均匀的高密度病灶出现蜂窝状低密度影,周边还同时出现磨砂玻璃样反应带,这是由于加热后正常组织的渗出所致。 CT的近期改变:RFA后1~3个月内病灶增大,3个月后病灶逐渐缩小,呈低密度改变。如治疗病灶没有明显缩小,增强CT扫描后CT值没有变化也提示治疗有效。如果增强CT扫描CT值增强15 HU,说明局部有残留,需要进行第二次RFA。RFA后约24%~31%的病例可以出现空洞样改变。建议评估疗效以RFA治疗后1个月的肿瘤大小为基线进行评估。 2. FDG-PET和PET-CT:RFA治疗后肿瘤的形态学变化往往迟于代谢变化,因此FDG-PET比增强CT扫描判定疗效更为准确。通过比较RFA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代谢情况的变化,可以准确判断RFA近期治疗效果,为进一步的放疗或再次RFA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治疗靶区。 建议使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评价疗效(表1):在3个月后的疗效评价中以CT最方便实用;1个月内CT评价存在缺陷,因该时期内坏死灶周围反应性充血、纤维组织增生一般还未消失,CT依据病灶的大小及密度的变化难以与残留或复发肿瘤作鉴别,此时宜采用MRI或PET评价。 3. 肿瘤标记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肺癌最有诊断价值的肿瘤标记物,其表达水平对肺癌的诊断、监测、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RFA治疗后肿瘤标记物水平多有明显下降,如随访过程中肿瘤标记物再次升高,应高度警惕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如确定为肿瘤局部复发,可再次行RFA治疗。 4. 免疫功能:通过检测T/B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指标,监测患者在RFA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5. 病理:对RFA治疗后的病灶穿刺活检取得病理学结果,通过肿瘤组织的凋亡和坏

射频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射频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简介 射频低温等离子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一 种经皮或内镜下以射频电流产生热能,破坏异常组织并达到治疗目的 的微创外科手术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于肿瘤治疗,包括肝癌、肺癌、肾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 原理 射频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基于射频能量在组织中的传导特性,通过 电流产生热能,使组织温度升高,热力破坏或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治 疗目的。具体原理如下: 1.电流产生:通过射频电流产生器产生高频电流。 2.电流传导:将电流经过穿刺针或导管导入患者体内。 3.电流传导介质:在引入的针或导管周围注入导电性良好的 液体,如生理盐水或碳化氢等,以便将电流均匀传导到组织中。 4.热能产生:电流通过组织时会导致组织阻抗升高,产生摩 擦热,使组织温度升高。 5.热能传导:高温会通过热传导导致周围组织也受到热损伤。 6.组织破坏:高温破坏肿瘤细胞和周围正常组织,达到治疗 目的。

适应症 射频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适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1.肝细胞癌(肝癌):射频消融术可以用于肝癌的治疗,特别是对于早期肝癌、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2.肺癌:射频消融术可用于治疗肺癌,尤其是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3.肾癌:射频消融术适用于早期肾癌的治疗,尤其是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 4.骨转移瘤:射频消融术可以用于骨转移瘤的治疗,缓解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5.乳腺癌:射频消融术可以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高龄患者或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操作步骤 射频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操作步骤如下: 1.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包括麻醉评估、术前检查等。 2.影像引导:在手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确定要进行消融的病灶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等信息,并规划出合适的穿刺路径。

射频消融术(RFCA)护理常规

射频消融术(RFCA)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患者心律失常发作原因,性质,时间,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以及发作后用药情况及终止原因。 2、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看法,支持,关心程度以及经济承受能力。 3、患者及家属是否得到术前、术后的健康指导。 4、患者有无担忧术后复发的不良情绪。 5、穿刺部位(血肿、渗血、动静脉漏、假性动脉瘤、皮肤破损、感染情况)和术侧肢体情况(温度、感觉、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护理问题】 术前 1、知识缺乏:与第一次接受手术有关。 2、焦虑、恐惧:表现为紧张、失眠、烦躁不安等,与对介入手术不了解,担心手术不成功有关。 术后 1、出血:与术中穿刺血管有关。 2、排尿困难:与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有关。 3、自理缺陷:与医疗制动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 1、向病人和家属介绍射频消融术目的、效果及安全性,消除病人的疑虑恐惧心理,取得合作。 2、询问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及近期有无出血史。确定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 3、术前换穿开衫病人服,情况允许可洗澡。练习床上大小便,带腕带。 4、完善术前检查化验,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输血前四

项、胸部X线片、12导联ECG、心脏彩超等。 5、一般采取局麻无需禁食禁水,如行全麻禁食12小时,禁水6小时。 7、术前晚保证睡眠,必要时可用镇静剂。 8、入导管室前排空膀胱。 术后 1、平移患者至病床,嘱患者平卧,保持穿刺术肢平伸制动6—8小时。穿刺侧肢体约束。动脉穿刺点沙袋压迫穿刺点4小时。静脉穿刺点伤口压迫2小时。 2、严密观察穿剌部位有无渗血、血肿、血管杂音;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肢端温度。 3、持续心电、血压监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有无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 4、术后3〜5天常规每天复查心电图。观察有无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血气胸、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并发症及时告知医生配合处理并酌情延长监测时间及卧床时间。 5、如有床上排尿困难,可采用热敷腹部、听流水声、会阴冲洗等诱导排尿的方法。 6、保持静脉通路,适量静脉补液。按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7、无恶心、呕吐者鼓励病人进食饮水鼓励排尿。如行全麻术后禁食禁水6小时。 8、指导患者术后用药,房颤消融术后常规抗凝3〜5天,注意出血倾向。 【健康教育】 1、注意休息,近期内避免剧烈活动或负重,禁烟酒。 2、如果发现穿刺部位有血肿或下肢肿胀,立即来医院就诊。 3、常规遵医嘱按时服药。 4、如有心悸,及时在当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保留检查结果。不要紧张,带发作时心电图来院就诊,如复发,必要时重新手术。 5、定期复诊。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癌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癌 一、射频消融工作原理 RFA是对靶区施以频率460-500KHz的射频电流,使局部组织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发生高速震荡摩擦产生热能。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到39-40℃可导致细胞停止分裂,41-42℃可杀死细胞,45-50℃时,细胞内的蛋白质变性,脂质层溶解,细胞膜被破坏,组织细胞凝固性坏死,80-90℃时,可快速杀死局部细胞,同时可使靶区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靶区供血。 由于肺部正常组织可通过肺部大血管的血液循环和呼气散热,起着绝缘效果,能够使热量充分集中在病变部位,加之肺部肿瘤组织血流量低,散热困难,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快,因此应用RFA治疗肺部肿瘤时对正常肺组织损伤较小,非常适合于肺部肿瘤射的局部治疗。二、适应证 (1)因医学原因不能耐受开胸肺切除手术的早期周围型肺癌 (2)因个人/宗教等原因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周围型肺癌(3)开胸手术发现丧失手术切除机会,进行减瘤治疗; (4)放化疗后肺部肿瘤局部进展或复发; (5)肺部转移瘤。 三、禁忌证 (1)中心型肺癌临近大血管、大气道; (2)伴有广泛肺外转移的肺癌;

(3)有严重合并症、ECOG PS > 2; (4)急性感染期; (5)心脏起搏器植入者、金属物植入者; (6)凝血机制差、血小板减少。 四、临床应用 RFA有几种引导途径,包括开胸手术、胸腔镜下和CT引导下。 开胸术中RFA是术中发现肿物不能切除的情况下直视下实施; 胸腔镜用于合并胸腔积液,同期进行肺肿瘤RFA和胸膜粘连。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是最微创的肺肿瘤RFA治疗方法,也是定位最准确,最能直观观察RFA治疗效果的方法。 局麻下通过CT三维重建图像精细调整射频电极在肿瘤内的位置,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治疗后重复CT扫描及时发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并能初步评估疗效。 五、并发症 CT引导经皮穿刺RFA治疗肺癌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55.6%,包括气胸、胸腔积液、发热、胸痛、咳嗽、咯血等。绝大多数较轻微,仅个别需特殊处理,死亡率0%-5.6%。 1、气胸:多为电极针穿刺所致,肺气肿者更易发生。大宗统计的气胸发生率为4.5%-61.1%,大部分可以吸收,11%左右需要胸腔穿刺处理。 2、胸腔积液:与胸膜受刺激有关,多数患者有少量胸腔积液,多可自行吸收,10%左右需要行胸腔引流。

肺癌射频消融术实施方案

肺癌射频消融术实施方案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式多样化,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而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介入治疗手段,在肺癌治疗中也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对肺癌射频消融术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患者选择 在进行肺癌射频消融术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筛选。患者 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肿瘤直径小于5cm;②肿瘤距离大血管、气管 等重要结构的距离足够安全;③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严重心肺等 基础疾病;④肿瘤为周围型生长;⑤患者无出血倾向,凝血功能正常。 二、手术准备 在确定患者适合进行射频消融术后,需要进行手术准备工作。包括 术前评估、患者术前准备、器械准备、团队配备等方面。术前评估 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等因素,制定详细的 手术方案。患者术前准备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相关辅 助检查(如CT、MRI等)、术前禁食禁水等。器械准备要确保射频 消融仪器完好,无损坏及污染。团队配备要确保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放射技师等,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三、手术操作 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操作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首先是局部麻醉,然后通过CT或超声引导下,将射频探头精确地插入肿瘤组织内。在确认探头位置正确后,开始进行射频能量的传导,将肿瘤组织进 行高温灼烧,达到消融的目的。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 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手 术操作要轻柔细致,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 四、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同样重要,包括观察患者的术后情况、处理术后并发症、 指导患者的术后护理等。术后观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疼痛情况、体温等指标,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同时,要对患者进 行术后护理指导,包括饮食、活动、注意事项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五、随访管理 肺癌射频消融术后的随访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随访要密切,包括 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估。随访管理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或 转移,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手术切除。 但是,手术切除后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且有些患者已经不能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但是,射频消融术后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本文将主要探讨肝癌射频消融术 后的并发症及护理体会。 1、出血 射频消融术后容易出现出血,可能是因为消融引起的肝组织坏死导致引起的。一般来说,术后出血的风险在消融后的6个月内较高。当发生大量出血时,患者会出现低血压、 心悸等症状。 2、感染 射频消融术后容易引起感染。在消融引起的坏死组织部位,常常有细菌的存在,容易 引起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 3、胆瘘 在进行肝癌射频消融术时,会破坏肝内胆管。如破坏较为严重,可引起肝内胆管周围 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形成胆瘘。 4、胆道梗阻 射频消融术后,肝脏周围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剧,若炎症反应波及到肝门部位,会导 致胆管梗阻。 5、胃肠道积气 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会感到胃部不适、胃肠道积气等症状。这是由于肝功能发生 改变、胆汁排泄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1、手术前鼓励患者放松心态 射频消融术前,鼓励患者放松心态,调整情绪,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影响。治疗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2、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手术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观察,重点关注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 变化,及时发现任何不正常的反应并及时处理。 3、预防感染 术后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预防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要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加强环境卫生,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 4、防止出血 术后要对出血进行及时预防和处理。如发现出血迹象,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或手术处理,以避免出血加重并对患者造成危害。 5、注意患者饮食和排泄 在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消融坏死组织需要排出体外,因此,术后要及时注意患者饮食 和排泄。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适量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还要帮助患 者处理好排泄问题。 6、加强心理护理 手术是对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护理人员应给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积极开展 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度过术后的恢复期。对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要及时告知患 者和家属,加强心理疏导,避免患者和家属因为恐惧和焦虑而感到恐惧。 总之,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虽然较低,但是对患者的恢复和治疗可能 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同时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护理和观察,尽力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的康复。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经验总结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经历总结射频消融(RFCA)是90年代迅速开展起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技术,因其具有损伤小、平安、有效、可重复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利用射频能量作用于引起心律失常之折返还,使环路因受热而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从而消除参与心动过速的折返环,到达根治心动过速的目的。但它属创伤性治疗方法,如处理不当,可引起血气胸、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或相关局部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年1月~年1月收治施行RFCA患者20例,现将手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和护理经历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陈发性室上速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8~60岁,手术时间1~4小时。 方法:此项技术均由医生操作,护士配合,并进展术中监护。置电极至相应部位进展消融。消融成功后拔出电极导管,穿刺点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常规做好各种抢救和开胸手术的准备工作,备好整套的心肺复苏设施如除颤器,临时心脏起博器等,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各种危症。 结果 本组20例手术成功率100%,无1例死亡,但有5例出现并发症。1例血栓栓塞,其余4例均属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经仔细观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护理,均痊愈出现。术后随访0.5~18个月,均无其他并发症。见表1。

讨论 原因分析:①穿刺股动脉部位出血、血肿:本组2例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其中1例由于术毕整理衣裤,术侧肢体弯曲,抬高发生出血。另1例,患者术后平卧1天,因不习惯床上使用便器,在未告知医护人员的情况下,擅自从床上坐起,造成穿刺处出血。2例血肿,均由于压迫位置、方法不当或患者撤除沙袋或活动较早造成。②血栓栓塞:血栓栓塞与穿刺动脉血管时使用肝素剂量缺乏,及导管的移动刺激导致血管内膜破损,引起动脉血栓或栓塞。或穿刺口包扎过紧也可导致动脉血栓形成。本组1例小动脉栓塞患者,29岁,男性,术后1天,突然感到穿刺侧下肢,小腿内侧及足底部疼痛,触摸时疼痛加剧,不能忍受,检查足背动脉有搏动,肢体温度和颜色均与健那么相同,给予肌注杜冷丁50mg,局部热敷等处理,疼痛缓解不明显,经静滴5% GS 250ml加蝮蛇抗拴酶0.75U,1次/日,1周后疼痛逐渐缓解并痊愈出院。预防及护理: ⑴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介入手术的目的、大致过程、需要配合的地方及该次手术的疗效及优点,必要时请承受类似手术成功的患者进展现身说法,使患者对手术有所了解,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情绪。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心理稳定,防止因精神紧张而不予配合,以至不能准确进展“靶图”标那么和定位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②为防止插管切口处出血,术前需常规作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元测定,对出凝血时间异常的患者术中慎用肝素,术后可适当应用止血药物。③检查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与术中、术后搏动情况对照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经验总结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经 验总结 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手术采用高频电流在心脏组织内产生摩擦热,烧灼掉不正常的组织,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但是在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本文将对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一、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 1.心脏穿孔:由于手术时需要刺破心脏,一旦技术不熟练或者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心脏穿孔的情况。心脏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血液渗漏、心包填塞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2.心律失常: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在手术中使用射频消融术是为了恢复正常的心律,但是有些患者在手术后仍会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 3.出血:手术时切开了血管,可能会出现出血的情况。在手术中需要及时控制出血,否则会导致血压下降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4.造影剂伤害: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造影剂,如果造影剂用量过大或者患者对造影剂过敏,就会导致伤害。

5.心肌梗死:手术过程中的操作可能会伤及正常的心肌, 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病情。 二、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原因 1.手术操作技术不熟练:射频消融术需要高超的手术技术,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术前评估不充分: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发症风险等应该 在适当的术前评估中完全掌握,缺乏合适的准备可能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手术器械不合适:使用不合适的手术器械可能导致手术 效果不佳,并且可能引起并发症的发生。 4.术中操作不规范: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手术的 规范操作,避免误伤正常组织,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5.对手术步骤和安全措施缺乏了解:过于匆忙或过于自信 的手术人员,可能会忽视正确的手术步骤和安全措施,从而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护理经验 1.精细的护理:射频消融术后的护理需要精细,全面检测 和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 2.定期拍片:为预防心脏穿孔的发生,患者需要定期拍片 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风险。 3.血压监测:在手术后应每半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发现异 常时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血压下降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射频消融术多久恢复_射频消融术不良后果

射频消融术多久恢复_射频消融术不良后果 射频消融术现在越来越流行,但是射频消融术要多久才能恢复呢?为此店铺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射频消融术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参阅。 射频消融术多久恢复 射频消融术一般1周后可恢复正常活动,但之后还需要进行1-3个月的抗凝药物,恢复的快慢要根据患者的心律、年龄和全身情况而定。 射频消融术是介入性手术,它的伤口比较小,恢复比较快,一般1周左右的时间就可恢复正常活动,术后3个月内不要负重或剧烈运动,3个月后可以起恢复正常。 射频消融术后注意事项 1、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须按照医嘱卧床静养,静脉穿刺处沙袋压迫6小时,动脉穿刺处沙袋压迫8-12小时,并患肢制动(限制不动),注意观察是否出血; 2、卧床期间给予易消化饮食; 3、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心率和心律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向医生汇报,必要时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胸片等检查; 4、如果术后心动过速再次发作的感觉,但并未真正发作,无要紧张勿需特殊治疗; 5、出院后如有复发,应及时就近记录心电图,并与手术医生取得联系,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6、房颤消融术后可使用胺碘酮,应遵照医嘱服用,才能达到期望疗效。 射频消融术的不良后果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且成功率也很高,但还是要注意它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 1、每个患者自己的病情状况,患病部位,年龄和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是不一样的。这个情况下做手术,成功率,反复率,安全性都会有一定的风险概率。

2、有些阵发室上速,早搏,房颤患者做了射频消融手术后,有可能几个月或几年后,说发就发,没有固定时间,特定原因,很难真正的保养预防,对病人的正常生活影响很大。去医院检查可能没什么问题,实在受不了了,又要进行快速射频消融术来“缓解”症状,但重复手术不光对患者的身体不好而且根本没用。 3、心脏射频消融术对副交感神经可能造成损伤(因患者和主导医师而异),严重者可在术后出现严重的心脏过缓。上了一定年纪的人,一旦得病都不是一个病症,可能是很多病都集中在一起被检查出来,术后很容易出现更大的并发症。 4、心脏射频消融术后会出现不确定的多种并发症,比如血肿;另外手术期间可能会因医生操作不当导致心房穿孔,某一个部位持续的放电,导致心房壁的破裂,这个是较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以导致病人死亡。 5、如果射频消融之前患者心脏有血栓,没有经过严格的检查或手术中无法控制血栓,在做射频消融术的过程中,如果血栓脱落,会造成病人的栓塞,这个是严重的并发症。 射频消融术有两个易产生血栓的阶段:在放置导管过程中,损伤穿刺部位急性的止血阶段和延迟的阶段,形成血栓的原因是由于射频消融电流损伤了心内膜。可见射频消融术对凝血系统的作用和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有待继续研究。 射频消融术药物期间注意事项 1、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射频消融术后应定期复诊,了解凝血功能,一般术后第一周内需每日晨起抽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以后每周检查2-3次,逐渐延长至每月一次或二月一次。 2、避免摄入含维生素K较高的食物:菠菜、芥菜、西兰花、青萝卜、海藻、紫菜、海带、绿茶等含维生素k较高的食物可能影响抗凝药物疗效,应尽量避免。 3、同服其他药物应调整剂量:活血化瘀的药物、含有阿司匹林、水杨酸的药物等都会与华法林发生协同作用,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导致正常的菌群失调,使维生素K1量吸收减少,需及时调整华法林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术后肺部并发症(肺膨胀不全、肺炎、呼吸衰竭等)是增加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肺部并发症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同时也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与住院时间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肺部并发症较心脏并发症更能预测患者术后的远期死亡率。因此熟悉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1.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 与病人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慢性肺疾病、吸烟、充血性心力衰竭、ASA分级、肥胖、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 1.1年龄 近期研究指出高龄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例如:60~6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09,70-7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则高达3.04)。 1.2慢性肺疾病 多因素分析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但是目前尚无可*证据证明慢性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或胸廓畸形(脊柱后凸侧弯)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3吸烟 有研究指出,和不吸烟者相比,现时吸烟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5.5。但有趣的是,术前戒烟的现时吸烟者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可能高于不戒烟者,这可能与病人戒烟1~2个月后咳嗽、咳痰增多有关。也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术前应戒烟2个月以减少术中分泌物。故临床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有吸烟史并评估现时的吸烟情况,而且非急诊手术病人应尽早戒烟。 1.4充血性心力衰竭 多变量风险因素分析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导致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93。 1.5功能相关性 有证据指出功能相关性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完全依赖指病人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部分依赖则指病人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或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日常活动。对于完全依赖的病人其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51,而部分依赖的病人则为1.65。 1.6 ASA分级 ASA分级不但能预测围术期死亡率还能预示术后肺部、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ASA分级越高,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越大。与I级相比Ⅱ级或更高级别的危险比率为4.87,Ⅲ级及其以上的危险比率>2.25。 表1. ASA分级和PPCs发生率 ASA分级PPCs发生率(%) I 1.2 Ⅱ 5.4 Ⅲ11.4 Ⅳ10.9 Ⅴ未知 1.7肥胖 研究表明肥胖甚至病态肥胖(体重指数>25kg/m2)均不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且据单变量研究报道肥胖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而非肥胖病人则为7.0%,两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1.8哮喘 哮喘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约3%,但研究指出哮喘并非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肺部肿瘤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立体定向放疗和微波消融

肺部肿瘤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立体定向放疗和微波 消融 美国近来每年的新检出肺癌患者持续增加大约为175000例。肺癌已经成为持续保持肿 瘤相关死亡的第一位,尽管外科切除术仍然是早期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诸多患者 因为晚期肺癌或是机体因为心血管疾病等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治疗。 体外放射治疗(放疗)作为那些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仍然是一种选择,尽管这种治疗方 法治疗效果和治愈率比手术效果差。在一项关于71例原发性淋巴结阴性肺癌患者接受60Gy体外放疗的研究中,3和5年的生存率仅为19%和12%。最近的一项60例I期和II期NSCLC患者接受体外放疗的研究中,有53%的患者在平均18.3个月后发生肿瘤生长,全部的平均 中位生存率为20个月。另外体外放疗具有副反应,其中放射性肺炎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并 发症,尤其对那些由于肺功能差而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上面的研究中有8.3%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为标准体外放疗技术的新的发展方法正在逐步进入临床应用来治疗那些不能耐受手 术或者不适合手术的肺癌患者治疗其原发肺癌和一部分局限的肺部转移瘤。现在正在为世界

多个医学治疗中心所应用的新方法是射频消融技术(RFA)和立体定向放射技术(SRS)。另一种消融技术,就是微波消融术(MWA),也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尽管对这种方法临床还没 有经验。本文回顾综述这些治疗方法的特点,及其在治疗胸部肿瘤方面的意义。 射频消融的原理是利用高频波使目标蛋白受热变形达到治疗目的的。射频消融系统由3个主要部件:1、主机,2、一个置入肿瘤的主动电极,3、一个贴在患者大腿上的体外电极 (电极板)。当射频能量经主机发出,经由体内电极、人体,然后经体外电极回到主机,形 成回路的时候,粒子在组织内振动,摩擦生热。随着组织内温度的增高,达到60度以上时,因为蛋白变性和凝固坏死,细胞就会随之死亡。 RFA最多的经验来自于肝肿瘤的应用,不论是用于手术的辅助治疗还是主要治疗。因 为较少的并发症发生率,RFA已经较多的替代了其他的未创治疗方法。一项更大的国际性 多中心参与的关于2320例经皮穿刺肝部恶性肿瘤RFA报告了仅0.3%的死亡率,和7.1%的并发症发生率。世界上几个医疗中心已经发表了关于RFA治疗肺癌的报道。这些论文主要 论述了RFA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已经建立了动物模型来研究RFA治疗肺部肿瘤的可行性,并且了解治疗人体的各项参

肺癌的手术治疗及效果评估

肺癌的手术治疗及效果评估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法众多,其中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本文将就肺癌手术治疗进行探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肺癌手术治疗方法 1. 完全肺切除术 完全肺切除术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首选方法。它包括肺叶切除术和肺叶楔形切除术。对于早期肺癌,完全肺切除术可以彻底清除肿瘤,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2. 肺叶切除术 肺叶切除术是治疗中期和晚期NSCLC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切除患者肺部受侵的肺叶,达到去除肿瘤的目的。相对于完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的保留肺功能较好,术后恢复期较短。 3. 楔形切除术 楔形切除术适用于胸膜下或胸膜上非小细胞肺癌。在患者肺部切取一个楔形部分,包括肿瘤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的目的。楔形切除术风险低,恢复快,适合一些有局限性小肿瘤病例。 4. 纵膈淋巴结清扫术

纵膈淋巴结清扫术是纵隔恶性肿瘤切除术的基本步骤之一。通过切除纵膈淋巴结,可以防止癌细胞进一步扩散和转移,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二、肺癌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 1. 术后生存率评估 术后生存率是评估肺癌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追踪患者的存活情况和时间,可以了解手术治疗对于患者的长期生存影响。一般来说,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50%被认为是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术后并发症评估 肺癌手术治疗虽然能够切除肿瘤,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一些并发症的风险。术后并发症评估包括术后肺功能不全、呼吸道感染、心血管事件等。对于一些患者而言,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可能对其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3. 生活质量评估 肺癌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通过评估患者术后的症状、活动能力、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全面了解手术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 并发症处理评估

CT引导下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临床应用

CT引导下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18例肺部肿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CT 引导下射频消融(RFA)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8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其中肿瘤直径为2~4 cm治疗有效率高达100%,1例出现呕吐,2例出现局部疼痛,2例出现局部渗血。结论:CT引导下行肺部肿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性高、高效的微创治疗手段,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不同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升。肺部肿瘤具有预后差、转移率高的特点,外科手术成为肺部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1]。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肿瘤局部温度上升至45 ℃以上,促进肿瘤细胞坏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2]。本次研究以18例肺部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18例肺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7例,患者年龄44~78岁,平均(56.8±6.7)岁。发病诱因:10例患者为原发性肿瘤,8例为转移瘤。 1.2 方法本次采用德国西门子AR Star螺旋CT扫描仪器,胸部扫描条件设定为130 kV,83 mAs,螺距为1.5。使用RTTA-1500型射频消融肿瘤治疗仪器,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心电图、凝血等检查,并使用镇咳、镇静药物。让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为,通过CT扫描确定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深度、穿刺点等信息。对病变性质不确定者,先进行穿刺肿瘤组织诊断病理后进行治疗。 1.3 评价指标术后1~10个月采用CT复查,肿瘤近期疗效按照WHO肿瘤评价标准评定疗效:完全缓解(CR):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无肿瘤;部分缓解(PR):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最大直径比治理前减小50%;稳定(SR):患者肿瘤的最大直径乘积与治疗前比较减小>25%并<50%;进展(PD):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3]。总有效率=(CR+PR+SR)/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不同大小病灶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肿瘤直径为2~4 cm其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肿瘤直径4~6 cm其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6~8 cm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患者肿瘤直径越大治疗总有效率越低。见表1。 2.2 18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例患者均顺利做完手术,术中1例患者发生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节选(2018年版)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节选(2018年版) 展开全文 射频消融的原理 应用频率<30 mHz(通常在460kHz -480 kHz之间)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局部温度达到60 oC-100 oC时,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程度有赖于达到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 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特点 由于肺存在自主呼吸运动;肺属于含气器官、同时肺组织血运丰富,存在热沉降效应和阻抗高等特点;含气肺组织包绕肿瘤,存在烤箱效应;消融后肿瘤周围存在磨玻璃样阴影改变,与肿瘤实际凝固性坏死区不一致。导致了肺部肿瘤射频消融具有穿刺定位困难、局部进展率高、疗效评价特殊和操作并发症多等特点。 射频消融的适应症 治愈性消融: 1 原发性肺癌:I期周围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最大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合并心肺功能差、高龄或拒绝手术的患者。包括多原发肺癌(MPLC)。 2 肺转移瘤:原发灶得到有效控制者,同时单侧肺部转移瘤总数≤3个,双侧肺转移瘤总数≤5个,肿瘤最大径≤ 3 cm。 姑息性消融: 1 原发性肺癌:肿瘤最大径>3 cm,进行多点或多次治疗,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1)原发性肺癌术后肺内孤立性复发。(2)周围型NSCLC放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肺部肿瘤进展或者复发。 (3)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经过放化疗以后肿瘤进展或者复发。

(4)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周围型肺癌在胸膜活检固定术后。肿瘤侵犯肋骨或胸椎椎体引起的难治性疼痛,对肿瘤局部骨侵犯处进行消融,可达到止痛效果。 2 肺转移瘤:数量和大小超过治愈性消融标准者。 射频消融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有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50×109/L和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酶原时间>18 s,凝血酶原活动度<40%)。抗凝治疗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在消融前停用未超过5 d-7 d。 相对禁忌证 有广泛肺外转移者,预期生存<3个月。有严重合并症、感染期、免疫功能低下、肾功能不全者。 心脏起搏器植入、金属物植入者。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ECOG)体力状态评分>3分。 术前准备 制定计划:确定体位和穿刺通路。 仪器设备:CT、射频消融治疗仪、射频电极、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包、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抢救车等相关设备。 药品准备:准备用于麻醉、镇痛、镇咳、止血、扩冠、降压等药物。 患者准备①患者及家属(被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术前4 h禁食水;③必要时备皮;④常规建立静脉通道;⑤必要时术前口服镇咳剂;⑥术前教育。 操作步骤 体位:体位选择的原则是患者易于固定和相对舒适、并兼顾穿刺通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