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表皮名词解释

表皮名词解释

表皮名词解释

表皮

在解剖学中,表皮是指覆盖在身体外部的组织。它是人体最外层的皮肤,起着保护内部器官和组织的作用。

例:人的皮肤就是一层表皮。

皮肤

皮肤是由多个层次组成的复杂结构,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不仅仅是保护内部组织和器官,还具有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功能。

例:皮肤可以感受到热、冷、触觉等外界刺激。

植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质体:是一类合成和积累同化产物的细胞器,为植物细胞特有,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三类。 叶绿体:(双层膜)是绿色质体,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和较少的红-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和作用。 有色体:是含有类胡萝卜素而呈红-黄色的质体,能积累脂肪和淀粉。 白色体:不含可见色素,是无色的质体,包括合成淀粉的造粉体、合成脂肪的造油体和合成贮藏蛋白质的造蛋白体。 线粒体:(双层膜)是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细胞器。它们多呈球状、杆状也具有分枝或其它形状的。 粗面内质网:(单层膜)内质网是细胞质内的单层膜细胞器,其外表面附着许多微小核糖体颗粒。 高尔基体:(单层膜)由单层膜所构成的平型排列的扁平囊泡和分泌小泡组成,具有分泌作用并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溶酶体:(单层膜)功能主要是分解大分子,起到消化和消除残余物的作用。 微体:(单层膜)是单层膜包围的细胞器,为直径约0.2~1.5μm、呈球状或哑铃形的颗粒,普遍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细胞中。 圆球体:(半层薄膜)是一种球形细胞器,仅存在于植物细胞内,具有积聚和贮藏脂肪的功能。 核糖体:(无膜)将氨基酸组成肽链,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它是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传递细胞:是一类特化的薄壁细胞,细胞壁内突生长,使紧贴壁内侧的质膜面积增加,有利于细胞内外物质的吸收和释放,使物质迅速传递的作用。 泡状细胞:又称运动细胞,在禾本科植物叶片中,为一些具有薄垂周壁的大型细胞,其长轴与叶脉平行,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中。在叶片横切面上,每组泡状细胞的排列常似展开的折扇形,中间的细胞最大,两旁的较小。 通道细胞:单子叶植物内皮层细胞大多五面增厚,只有少数位于木质部脊处的内皮层细胞,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即细胞具凯氏带,但壁不增厚,这些细胞称为通道细胞。通道细胞起着皮层与维管柱间物质交流的作用。 凯氏带:在双子叶植物根的内皮层各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有带状的木化和栓化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使根的吸收有选择性。 马蹄型增厚:单子叶植物根内皮层的绝大部分细胞径向壁、横壁和内切向壁五面增厚,只有外切壁未加厚。在横切面上,增厚的部分呈马蹄形。使根的吸收有选择性。 初生壁: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和果胶在胞间层内方形成的,可随细胞的生长而延伸。 次生壁:在有些细胞停止生长后,一些物质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继续在初生壁的地方积累,使细胞壁加厚而形成。 初生木质部:由初生分生组织形成的初生结构,具有输到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有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组成。 次生木质部:双子叶植物完成初生生长,形成初生结构之后,便开始出现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进而产生次生组织,其中包括输到水分和无机盐的木质部,为次生木质部。

皮肤科名词解释

2016-9-6 Steven-johnson: 属于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以严重的皮肤黏膜损害,广泛大疱性皮疹为特征,伴高热、肺炎、肝肾功能障碍等。多由磺胺类,NSAIDS,巴比妥类药物引起。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 由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等引起的侵犯甲板和(或)甲床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狼疮带试验(lupus band test):对怀疑l e的患者进行正常皮肤或者皮损处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取患处或者正常皮肤作冰冻切片为底物,用荧光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滴加于标本上,如果再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表真皮交界处亮白色颗粒状igm c3沉积,即为(+))。 鳞屑:死亡脱落的角质形成细胞,正常情况下,皮肤也会因为代谢产生不易察觉的少量鳞屑。但如果由于表皮更替时间缩短或更替过程发生异常,而出现肉眼可见的脱落物成为鳞屑。 CBCL(皮肤b细胞淋巴瘤):来源于皮肤的恶性淋巴瘤,主要以b细胞为主。常见的滤泡中心淋巴瘤,间变大b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 Spitz痣:又称幼年良性黑素瘤(juvenile melanoma)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面部,属于混合痣的一种异型,皮疹小于6mm,单发,呈半球形隆起于皮肤表面,淡红色或棕色丘疹,组织病理学上可见异形细胞,但属于良性肿瘤。 肉芽肿:以组织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过程,浸润呈结节或弥漫状。组织细胞可吞噬各种异物。 Crest综合症:肢端型硬皮病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下列物种变化的英文词头组成的:皮肤钙质沉着(cal cinosis cutis),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食管功能障碍(esophageal dysfunction),肢端硬化(scl erodactyly) ,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a)。 痂(crust):皮损上的浆液、脓血,脱落的上皮细胞与微生物混合干涸而成。Darier病: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皮肤病,以表皮细胞角化不良为基本病理变化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 原发皮肤淋巴瘤:在明确诊断时,没有皮肤外器官累及的,原发于皮肤的淋巴瘤,其发生率在结外nhl中排第二位。 CMCC(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属于自身免疫调节基因缺陷相关的疾病。特点:幼年发病,慢性经过,反复发作。可侵犯皮肤黏膜及深部组织,发生肉芽肿性损害。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名词解释 1、器官:由多种不同组织构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2、营养器官:与植物的营养生长有关的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与植物的生殖生长和繁殖后代有关的器官。花、果实和种子。 3、主根:胚根直接生长而成的根。垂直向地下生长。 侧根:主根等产生的各级分支。 4、定根:主根和侧根称之为定根。主根来自于胚根,侧根来自中柱鞘一定部位的细胞恢复分裂发育而来。 不定根:由茎、叶、老根或胚轴上发生的根。不定根可产生各级侧根。 5、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有根毛的一段根,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旺盛、最重要的部分。 6、根的伸长生长: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根尖伸长区的细胞迅速伸长生长使根能够不断地伸长的过程。 7、初生生长: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分化产生各类成熟组织的过程叫初生生长。 初生结构:初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组织构成。 8、次生生长:初生生长完成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称为次生生长。

次生结构:由次生生长产生的各种组织所构成的结构。 9、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和径向壁上有一条带状木质化和栓质化增厚的结构,环绕成一圈,称凯氏带。 10、维管柱;由初生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发育而成,包括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和薄壁细胞四部分组成。 11、外始式: 内始式: 12、内起源:根的中柱鞘一定部位。由于中柱鞘位于根内部,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 外起源:起源于分生组织表面第一或第二、第三层细胞,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外起源。(叶和芽的起源) 13、髓:有些植物根的中柱中央也有薄壁细胞,称为髓 14、苗:指除根系以外,植物地上器官—茎叶部分的总称。 枝条:着生有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条。 实生苗:指由种子萌发长成的植物体。 年苗:一年中苗的生长量(芽发育和生长成一段新枝条)。 15、节:茎上着生叶的部位。 节间:相邻两节之间的茎段。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门 食物泡(Food vacuole ):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胞肛(Cytopyge): 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胞口: 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胞咽: 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表膜(pellicle): 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大核: 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大核可以通过DNA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小核: 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 ):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 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外质(ect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内质(end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溶胶质(plasmasol)、凝胶质(plasmagel) :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 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通过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质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

名词解释与答案

名词解释与答案 1、斑块:为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浅表性皮损,顶端较扁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 2、丘疹:为局限性、充实性、浅表性皮损,隆起于皮面,直径小于1cm。 3、苔藓样变:为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常由搔抓、摩擦及皮肤慢性炎症所致,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 4、风团:为暂时性、隆起性皮损,由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血浆渗出所致 5、Auspitz征: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 6.、尼氏征:又称棘层松解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性水疱(如天疱疮)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可使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可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以外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7,皮肤划痕试验: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能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为皮肤划痕试验阳性:①划后3~15秒,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致;②15~45秒后,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此为神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麻风皮损处不发生这种反应;③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可能是组胺、激肽等引起水肿所致。 8、凡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并且脑脊液检查正常者称为潜伏梅毒。 9.表皮通过时间: 新生的基底细胞进入棘细胞层,然后上移到颗粒层的最上层,约需14天,再通过角质层脱落下来又需14天,共28天,称为表皮细胞通过时间。 10.桥粒:是角质层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11.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细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4.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药吸收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 13 一期梅毒的临床表现:硬下疳,硬化性淋巴结炎。 二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主要包括:梅毒疹,扁平湿疣。 三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包括:结节性梅毒疹,梅毒性树胶肿。 梅毒药物治疗药物首选青霉素类。 问答题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植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器官:由多种不同组织构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2、营养器官:与植物的营养生长有关的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与植物的生殖生长和繁殖后代有关的器官。花、果实和种子。 3、主根:胚根直接生长而成的根。垂直向地下生长。 侧根:主根等产生的各级分支。 4、定根:主根和侧根称之为定根。主根来自于胚根,侧根来自中柱鞘一定部位的细胞恢复分裂发育而来。 不定根:由茎、叶、老根或胚轴上发生的根。不定根可产生各级侧根。 5、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有根毛的一段根,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旺盛、最重要的部分。 6、根的伸长生长: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根尖伸长区的细胞迅速伸长生长使根能够不断地伸长的过程。 7、初生生长: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分化产生各类成熟组织的过程叫初生生长。 初生结构:初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组织构成。 8、次生生长:初生生长完成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

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称为次生生长。 次生结构:由次生生长产生的各种组织所构成的结构。 9、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和径向壁上有一条带状木质化和栓质化增厚的结构,环绕成一圈,称凯氏带。 10、维管柱;由初生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发育而成,包括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和薄壁细胞四部分组成。 11、外始式: 内始式: 12、内起源:根的中柱鞘一定部位。由于中柱鞘位于根内部,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 外起源:起源于分生组织表面第一或第二、第三层细胞,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外起源。(叶和芽的起源) 13、髓:有些植物根的中柱中央也有薄壁细胞,称为髓 14、苗:指除根系以外,植物地上器官—茎叶部分的总称。 枝条:着生有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条。 实生苗:指由种子萌发长成的植物体。 年苗:一年中苗的生长量(芽发育和生长成一段新枝条)。

动物解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肌节:肌原纤维两条Z线间的部分。 2、荐结节:髂骨翼内侧缘上的粗大结节。 3、贲门:胃的入口,食管与胃相连接的部位。 4、枕骨大孔:枕骨后端正中的孔,后端与椎管相同 5、胃盲囊:马胃的左端向后上方膨大的部分。 6、肺门:是支气管和肺血管、神经等进出肺的门户。 7、二尖瓣:在左房室口的纤维环上附着有两片强大的瓣膜称二尖瓣。 8、乳镜:牛的乳房与阴门裂之间呈线状毛流的皮肤纵褶 9、乳糜池:胸导管起始膨大的部分。 10、神经核:在中枢神经内,由功能和形态相似的神经细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的灰质团块。 11、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细胞组成部分。 12、髋结节:髂骨翼外侧缘上的粗大结节。 13、幽门:胃的出口,十二指肠通过其与胃相连。 14、睾丸下降:动物出生后,睾丸和附睾一起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中的过程 15、支气管树:支气管进入肺内反反复复的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16、门静脉:收集胃、脾、胰、肠(直肠后部除外)的血液。 17、副性腺:分泌精清的腺体。 18、鹰嘴:尺骨近端粗大而突出,并且高于桡骨的部分。 19、闰盘:相邻肌纤维两端的接触面连接而成。 20、枕髁:枕骨大孔外侧两端的卵圆形关节面。 21、肩带肌:连接前肢与躯干的肌肉,多系扇形的板状肌。 22、鼻唇镜:牛鼻部位于上唇中部和两鼻孔之间的无毛区。 23、尿道下憩室:母牛的尿道腹侧有一个盲囊,朝前下方称尿道下憩室。 24、三尖瓣:在右房室口的纤维环上附着三个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 25、照膜:位于视神经乳头上方的一半月形区域,对光起反射作用的膜 26、纹状体:尾状核、内囊和豆状核在横切面上呈灰、白质交错花纹状 27、胚胎学:研究畜禽个体发生规律的科学。 28、精索:包有睾丸血管、淋巴管、神经、平滑肌束以及输精管的浆膜襞。 29、胃憩室:猪胃左端大而圆,近贲门处有一盲突。

临床医学 皮肤名词解释 1604

皮肤名词解释 1604 1.表皮通过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序上移,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需28 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P6) 2.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P7) 3.桥粒:是角质层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P8) 4.半桥粒:是基底细胞与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结构,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P8) 5.斑块:为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浅表性皮损,顶端较扁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见于银屑病等(P19) 6.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P19) 7.斑丘疹: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斑丘疹。(P19) 8.丘疹:为局限性、充实性、浅表性皮损,隆起于皮面,直径小于1cm。(P19) 9.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由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血浆渗出所致。见于荨麻疹(P20) 10.苔藓样变:为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常由搔抓、摩擦及皮肤慢性炎症所致,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P23) 11.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懈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水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皮肤一同剥离。(P24)12.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细胞分化好;另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细胞核,细胞形态有异型性,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P27) 13.色素失禁:基底细胞或黑素细胞受损后,黑素脱落至真皮内,或游离于组织间隙,或被组织细胞吞噬。见于扁平苔藓等。(P31) 14.Auspitz征:若刮除最上层的银白色鳞屑,可观察到鳞屑成层状的特点,就像在刮蜡滴一样,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P40) 15.醋酸白试验: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与正常细胞产生的角蛋白不同,能被冰醋酸致白。以棉签清除局部分泌物后,蘸5%冰醋酸涂在皮损及周围正常皮肤黏膜,2~5分钟后皮损变为白色、周围正常组织不变色为阳性。(p42) 16.糊剂(paste):含25-50%固体粉末成分的软膏。多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等,毛发部位不宜使用。(P48) 17.双相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P81) 18.软膏(ointment):是用凡士林、单软膏、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的剂型。具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的作用。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的渗出期。(P48)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形态解剖学 一.名词解释 1. 五界系统:1969年,魏泰克提出五界系统。他将生物分成五个界,即: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从纵的方面看,它显示了生命历史的三大阶段:原核单细胞生物、真核单细胞生物、真核多细胞生物;从横的方面看,它显示了进化的三大方向:营光合作用的植物,它们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分解和吸收有机物的菌物,他们是自然界的分解者;以摄食有机物的方式获得营养的动物,它们是自然界的消费者(同事又是分解者)。(第一章) 2. 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一切植物,不是单细胞的话,那都是 由细胞集合而成的。细胞是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首次提出“细胞学说”,明确指出了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从理论上确立了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 3.原生质体:有细胞中的生命物质——原生质组成。包含细胞质,细胞核和质膜。是细胞代谢活动进行的场所。 4. 细胞质:是细胞核和细胞壁之间的物质,外面包被着质膜,内部包埋着一些成为细胞 器的微结构。 5. 纹孔:此生彼形成是,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部位成为纹孔。一个纹孔由纹孔 腔和纹孔膜组成。纹孔腔是指次生壁围成的腔。纹孔膜是腔底的初生壁和胞间层部分。 根据次生壁增厚情况的不同,又分为单纹孔和具缘纹孔,它的存在有利于细胞与环境以及细胞之间的交流。

6. 具缘纹孔:是细胞中次生壁向着细胞内拱起,形成一个拱形的边缘,使纹孔腔变大的 纹孔。在某些裸子植物管胞的壁上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具缘纹孔,它们的纹孔膜中央部位有一个圆盘状的增厚区域,称为纹孔塞。 7. 细胞器: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包括质体、线 粒体、高尔基体等。 8. 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是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性形式。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 是交织成网状的细丝,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9. 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粗短,是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而成。 10.同化组织:是营光合作用的薄壁组织,如叶肉细胞。分布于植物体的一切绿色部分, 如叶和幼茎的皮层。其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形状有长柱形、圆形和多角形等。 11.传递细胞:构成转输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一类物质迅速传递密切相关的薄壁细胞。细 胞壁具内突生长,胞间连丝发达,线粒体等细胞器多。分布在溶质短途密集运输的部位,如叶的小脉分子周围。它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在生活细胞间的高效率的运输和传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2.周皮:是取代表皮的次生保护组织,存在于有加粗生长的根和茎的表面,由侧生分生 组织木栓形成层形成。 13.皮孔:补充组织突破周皮,咋爱树皮表面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成为皮孔。是周皮上 的通气结构。位于周皮的生活细胞,能通过它们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4.排水器:是植物将体内过剩的水分排出体表的结构。由水孔、通水组织、和维管束组

植物解剖学名词

植物学名词解释(上册) 第一章 原生质体(protoplast):由生命物质—原生质(protoplasm)所构成,(protoplasm)所构成,它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最重要的部分。 细胞核:呈一个折光较强。粘滞性较大的球体。 核膜:生活细胞的细胞核外与细胞质分开的一层薄膜 核质:膜内充满的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 核仁:核质中一到几个折光强的球状小体 染色质: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被染成深色的部分 核液: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浅色的部分叫做核液 细胞质:原生质体除了细胞核以外的其余部分。 质膜: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 细胞器: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 质体: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质体,只存在于绿色的细胞中,每个细胞可以有几颗道几十颗 基粒(granum):叶绿体内部有膜形成的许多圆盘状的类囊体相互重叠,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称为基粒 线粒体:指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状。棒状或细丝状颗粒,一般直径为0。5—1um,长度是1-2um,在光学显微镜下,需用特殊的染色,才能加以辨别 内质网:分布于细胞质中由一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管道以各种形状延伸和扩展,成为各类管泡。腔交织的状态 高尔基体:由一叠扁平的囊(也称为泡囊或槽库)所组成的结构,每个囊由单层膜包围而成,直径约0.5-1um,中央似盘底,边缘或多或少出现穿孔 核糖核蛋白体:简称为核糖体,是直径为17-23nm的小椭圆形颗粒 液泡:被一层液泡膜(tonoplast)包被,膜内充满细胞液。含有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复杂的 水溶液。 溶酶体:由单层膜包围的多形小泡,一般直径为0.25—0.3um。内部主要含有各种不同的水解酶类,能分解所有的生物大分子。 圆球体:膜包裹着的圆球状小体,直径为0.1—1um,染色体反应似脂肪,用锇酸固定后成为或多或少深色的球体 微体:一些由单层膜包围的小体,直径约0.5um,大小。形状与溶酶体相似,但含有不同的酶 微管:在电子显微镜下是中空而直的细管,长约数微米,直径约25nm,其中管壁4—-5nm,中心是电子透明的空腔 微丝:比微管更细的纤丝,直径只有5—8nm 胞基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看不出特殊结构的细胞质部分 细胞壁:包围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外面的一个坚韧的外壳 胞间层:又称中层,存在于细胞壁的最外面,化学成分主要是果胶 初生壁:细胞停止生长前原生质体分泌形成的细胞壁层,存在于胞间层内侧,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 次生壁:细胞停止生长后在初生壁内侧继续积累的细胞壁层 初生纹孔场:初生壁上具有的一些明显的凹陷区域 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 纹孔:当次生壁形成时,次生壁上具有的一些中断的部分,即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 纹孔腔:次生壁围成的腔,开口(纹孔口)朝向细胞腔 纹孔膜:腔底底初生壁和胞间层部分

相关文档